平面设计科学工作流程(精选9篇)
1.平面设计科学工作流程 篇一
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规划馆设计施工科学流程
总结中外优秀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规划馆、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的成功经验,依据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内在的客观规律,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规划馆设计施工科学程序宜为:选题研究→工程立项→内容设计→建筑空间规划→形式设计→工程委托与招标→制作与施工→布展→监理→决算→验收→审计→评估。
1、准确确立展览的主题。为此必须研究展览的动机、社会需求、收藏基础、学术基础等,在此基础上确立展览的主题。
2、做好工程立项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起草立项报告、编制经费预算、工程进度、效益分析、经费筹措和建立组织班子。
3、准备内容设计阶段。主要要完成的工作有主题提炼、结构策划、文本撰写、实物展品资料汇编和辅助陈列资料汇编等等。
4、及时跟进建筑空间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有文本撰写人与形式设计师对话、形式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对话、陈列展览的基本形式和风格确定、陈列空间的使用安排和特殊空间要求。
5、重点完成形式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展览总体设计方案(展示构想、展示架构、展示空间设计、功能动线分析)、展示家具和道具设计、展示灯光设计、辅助展品设计、版面设计、多媒体规划、互动展示装置规划、常规的扩初设计方案(平面图和效果图)、深化设计方案(施工图)、编制布展概算书以及设计方案优选。
6、工程委托与招标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施工单位资质认定标准、施工单位资质认定、编制委托或招标文件、委托或招标、编制工程进度表、施工方案评审和优选、签订合同。
7、制作与施工阶段主要任务有制作与施工组织、制作与施工方案制定、工艺和技术要求把关、进度控制、预算控制。
8、布展阶段主要任务是甲乙双方配合完成展览设备和大型辅助展品的安装、实物展品和辅助展品的布置、展览和安保协调、按需调整展览的设计和工艺。
9、监理阶段主要任务包括监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组成、确立监理标准、技术监理、经济监理。决算阶段主要任务是严格按计费标准逐项进行。
10、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有验收人员的资格和组成、确立验收的标准和内容、按验收的标准或合同规定的要求进行验收。
11、审计阶段主要任务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按《博物馆展览设计与施工计费标准》独立进行审计。评估阶段主要任务包括评估工作的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收集分析反馈信息、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展览工作总结。
2.平面设计科学工作流程 篇二
1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收集、整理统计原始资料,并建立各种台帐和微机电算数据库。原始记录包括勘测设计日志、设计工作卡片、项目技术履历表、质量评定卡片与地质钻(电)探班报表等内容;统计台帐包括勘测设计四大部类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分月、季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等。随着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工资和各类人员的统计台帐,已被电算微机处理所替代。
第二,完成规定的各项定期或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定期报表内容主要有勘测设计单位产值及项目统计,勘测设计实物量统计,勘测设计质量统计,勘测设计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及事故统计,勘测设计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统计,勘测设计直接生产人员工作利用情况和勘测设计工率定额统计,勘测设计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统计等。
第三,检查、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这项工作内容,反映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为收集原始资料数据的落实、统计分析评价与计划目标的对比,统计报表最终反映计划执行的结果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四,编制综合和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定期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辅以其他必要的调查统计资料,在报送定期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有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专题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专业统计报表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在报送专业统计报表、或不报送报表只提出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时,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
2 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开展统计工作
2.1 统计分析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是根据地质勘测设计统计任务的要求,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认识其性质、特点、规律、揭露其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和办法。为了做好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统计分析的任务。①对勘测设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借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缺点,促进生产经营计划任务的更好完成;②对指令性计划任务和指导性计划任务,勘测和设计,勘测设计各阶段建设项目和“三大部类”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为编制满足综合平衡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计划布局提供依据;③对勘测设计过程中的队伍和人员动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调配人力的合理性和精心组织人力的可能性,起到统计优质服务的作用;④对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内部因素适应能力的积极建议,为促进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第二,要掌握好统计分析的原则。①反映勘测设计状况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统计总体,指标之间具有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必须从总体出发,抓住事物总体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的原则;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所决定的,统计分析就要研究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即要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分析的原则。
第三,要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勘测设计统计的实际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本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字与计划对比、与前期对比、与同行业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对比分析法;②利用指标体系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其中一个因素可变情况下的逐一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主要因素的因素分析法;③利用结构百分比法来分析每一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便找出矛盾的性质和划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比重分析法。
2.2 统计分析报告
将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用文字写成书面报告,称之为统计分析报告。它是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统计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最忌讳数字罗列,要求做到数字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反映情况、分析原因、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写好统计分析报告,要求作者具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业务。统计分析报告,一般采用“基本情况—成绩或问题的原因—措施或建议”这样一种“三段式”的表述形式。要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尚须广大统计工作者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编写统计分析报告。
摘要:统计分析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统计综合指标和各种分析方法,将已整理的数字资料结合具体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研究、概括,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统计工作包括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全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统计工作。
关键词:地质勘测,统计工作,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靳丽莉.山区公路勘测设计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4(3).
[2]顾英.如何加强勘测设计企业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14(10).
[3]张长存.风电场建设中的勘测设计工作及其优化方法分析[J].风能,2014(1).
[4]王新.勘测新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4(2).
3.科学设计 有效实践 篇三
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元、角、分》这一课的综合与实践课教学中,教师不妨设计一节《小小百货店》活动课,把教室模拟成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小小百货店”,让学生在体验购物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方法。这样教学不仅能开拓、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丰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提供实践的机会。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原则,在设计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后,要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应用性,从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计算日常生活中实际物体的面积或体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较于数学其他内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抓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觉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让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变得有趣、丰富,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应用》时,教师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教师请学生思考,隔壁班组织了一项计算能力测试活动,这个活动共有甲、乙两队参加,每队各有三名学生。现在两队的成绩出来了:甲队三名学生的得分依次为87、83、88 ;乙队依次为94、73、85。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请评判哪个队的成绩更好。最后,进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算哪个队的成绩好。
这样,通过一个灵活的情境创设及问题置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去探索、思考、讨论、分析,进而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觉、自主、自由的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获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进而提升数学素养。
责任编辑 严 芳
4.科学的历程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放大镜的特点
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
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教学目标】
篇二:2016年上期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 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四、知识结构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教学难点:宇宙探索
六、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第十一周宇宙畅想曲 第十二周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第十三周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第十四周启动我的探究之龙 第十五周分享我的研究果实 第十六周科学的历程 第十七周期末考查
表1湘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 5--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篇三: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科教版)教 科 版 六 年 级 下 册
科 学 教 案
嘉 陵 小 学 周 柯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2)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2)
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
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5.科学设计作业心得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讲座后,感触颇多。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扩展,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根据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性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开放性的作业首先是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例如:多布置几道开放性的作业,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一题适合自己,就选一题作业适合自己做的题目;其次是在完成开放性的作业,要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和图案或其它符合作业内容的形式;然后作业的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可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也就是说答案可以有许多种;最后评价作业的方法应该是开放的,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例如可以用分数来评价,也可以用等级制等方法来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业设计的层次化
我们知道人的智商是有高低的,每个人的学习基础也是有差别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先天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如我在布置作业时就有所不同,对我班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抄词时我要他们每个词抄两个,再自默一个;对基础较好的中等生,我只要他们每个词抄一个,然后再做一两题思维性的题目,例如仿写句子或用形近字组词等;对优等生,词只要抄一个,但要做做一两题思维性的题目或一篇阅读。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植物的作文时,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就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小学语文作业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和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知识,获取知识,改变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与游戏、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我在上完《我为你骄傲》的课文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爱心卡,寄给远方的朋友或父母等人。这样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心,而且学生也对学语文更有兴趣。
1、与其他学科作业相结合。
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更能理解古诗的精髓,可以把古诗配上音乐,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给古诗配上图画,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不但喜欢看文艺节目,更喜爱模仿。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表演家,画家。他们思维不受拘束,敢说敢做。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针对这一点,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组合,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能获得“最佳表演奖”。例如我在上完《小鹿的玫瑰花》的课文后,要学生自己分小组去分角色表演。他们在排练时很认真,他们在表演课文的内容时,会投入角色,还会准备一些道具、服饰增强演出效果,学生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气围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而这时学生已由个人之间的竞争上升到小组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而且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弥补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潜能。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例如:在学习了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后,我在班上开展了“古诗朗诵会”:第一,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进行整理,按诗歌所学内容分类,可按季节分,也可按诗人分,还可按年代分,看谁读的古诗多。第二,向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介绍诗歌的作者,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喜欢的原因。第三,选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如书法、做书签、画画等。再如:学了《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我在全班开展讲革命故事会,从中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达到运用知识去认识同类事物,扩大知识范围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活动技能,弥补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作业设计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和基本特点。而传统的作业以关注工具性为主,忽视了作业的人文关怀。作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因而,教师必须注意作业的人文性。
我们教师平常教学,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但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以前,总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抄就是背。结果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而且培养了一批只会做作业的机器人,这就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时,首先要有趣味性,例如学了一首古诗或一个有趣的片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旁边配上一幅画等。这样就可以弥补过去传统作业的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课堂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为此,我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构建人文互动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注重作业的多元化,丰富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拓展作业内容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多维互动的包融性 1.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作业内容的广度。
开放的语文作业内容资源应模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书刊、影视、展览等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使语文学习、训练贯穿学生生活。作业的练习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扩展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广阔;可以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使学生学得更深入。如学习古诗《乞巧》时,课前先安排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观看电影、电视等,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创造条件,上课伊始让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内容为讲解古诗创造情景,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乞巧节的一些风俗传统并安排学生在乞巧节那天去仔细观察“碧霄”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不入情入境吗?对文本的理解能不深入吗?效果自然会好了!
2.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拓展作业内容的宽度。
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交叉,可以融会贯通的。在丰富作业内容时,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进我们的语文作业内容之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如 “生活语文”中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做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等,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实例,如教学课文《月光曲》一颗时,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欣赏引进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音乐意境的体会相辅相成,同步提高,这是把音乐带入了语文课堂中。又如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根据英法联军入侵掠夺宝物和烧毁圆明园的情况提出了如下的计算性问题:法联军1860年10月6日—10月17日在圆明园劫掠财物,18日、19日又连续两天放火焚烧圆明园,他们在圆明园里劫掠焚烧共多少天?3000名入侵圆明园的侵略军。若每人掠走各种珍贵物品10件,共掠走多少件?(10件×3000人=30000件)(烧毁的更不计其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描述法,通过令人惊讶的数字,生动、具体地让学生感知侵略者的罪恶行经,这是把数学引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
再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以“只”组词语时,“一只”什么呢?我不让学生口说,而是用笔来画,想把“一只”组什么词语就画一条什么。于是,人人动手,以画组词。如果口头组词则仅能让几位学生说说。而让学生作画,则可人人动笔,全员参与。这是把美术引入了语文教学之中。
3.知识与能力并进,拓展作业的深度
以前,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例如,上完课文《找骆驼》之后,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找到骆驼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经过精心准备,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想出了五六种找骆驼的方法。许多学生认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种方法最好。当然也有人提出这种方法也有条件限制,即当时沙漠中不能有大风,否则扬沙会把脚印掩埋。这个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引起思维的碰撞。另外,改写课文、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等作业既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打通内容设计渠道,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1.作业设计与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体验。
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既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园地,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把活动内容引进语文作业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发展自我。如在植树节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环保系列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环保伴我行”的习作小练笔或手抄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能力,丰富了学生体验,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开阔学生视野。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咏柳》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柳树,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再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被破坏、污染,应该怎样制止人们任意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环保的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更有效吗?另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政策,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等。
(三)创新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享受作业。1.开发视听能力的作业让学生耳聪目明
让学生用眼睛去截取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断,并在头脑中加以分析、储存。训练观察的作业,形式不一,内容也很丰富,既可观察人物、动植物,也可以观察静止的状物等。但要注意的是:布置观察作业,必须指定给学生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注意训练点不要太广。如:
人物:观察某人在一段时间内的言行。观察某一地点众人的外貌、举止。这种训练可以一箭双雕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动物:观察某一种动物的外形、动作、习性。观察一群动物,找出共同点、不同点。观察两只不同动物,找出各自特征。
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存条件。观察相似植物间的不同特征。
让学生用心聆听外界声响,并经过分析加工、内化为自身的储备资料。训练听,要做到听时仔细不打岔,听后概括并小结。听的作业可以随时进行,所选择的对象也很广泛。听一个故事,并将其转述给他人听。听动物的叫声,说说特点等。
以上所说的视听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看得细心、听得舒心,在视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将课内所学与生活加以联系,让学生在社会的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何乐而不为呢!2.激活想象能力的作业让学生神思飞跃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大支柱。在儿童阶段,想象不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有效地激活想象,可以构成创造能力的基因,使儿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训练想象的作业除低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中高年级的想象作文外,还有多种途径:看一幅画,想象静止画面中人物活动的场面或扩展画面范围;对物体进行变异的想象;给故事续尾的想象作业;改变生存环境的想象。想象的作业一旦突破固定的模式,将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它避开了单纯、枯燥的机械训练,使“思想的野马”在开阔的场地里驰骋,为创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的“重点研读”部分我设计了一道题:“在这几天几夜里,女娲可能遇到(),但是她(),从这几天几夜里我感受到女娲的()。”这一练习包含了联系上下文、语言积累运用、想象力等智能训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也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再如在学习了《检阅》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博莱克真是太棒了,可他是一个残疾人呀,他在训练中遇到哪些困难,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请你以“———的博莱克”为题写一篇想象日记。学生以一个博莱克的身份感受了困难和挫折,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锻炼实践能力的作业让学生独挡一面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实践型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我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尝试:a、演说交际型: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诗文吟诵。让学生积淀语感经验、锻炼语感能力、提高口语水平、积累名篇名句摘记、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以达到充实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b、采辑编创型: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黑板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扩大信息容量,拓展认知领域,增强实践能力。c、考察探究型: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并仿照课文,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注重作业的层次化,满足学生语文学习需要。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让他们能从心理上亲近作业,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充分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人文关怀的真切性。
(一)作业量的分层,让学生都得到自由发展。
分层作业量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让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我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预习时掌握了课后生字、词即可,不必要再做无用的抄写;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巩固生字词的抄写时,听写错误较多,则适当增加遍数;对于学习态度好,但掌握不了方法的学生,针对其薄弱的环节进行布置作业,比方说阅读不得要领,就专门帮助他们寻找怎样答题的方法。这样,既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作业难度的分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千差万别,能力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都应当为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找到立足与发展的“板块”而全心服务。虽然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模式影响着这种服务的到位,但是,教师也必须创造条件服务到家。作业设计考虑难度的层次性,有一定的弹性,作业的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就应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让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意义是深远的。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小池》(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2)《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述的景物的异同(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用“叮嘱”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叮嘱”分别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造句。再如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要求后进生把文中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段落背诵下来,中等生要能复述邱少云从隐蔽到牺牲的过程,优等生还要把文章改写成第三人称。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作业自我选择,让学生充满自信。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还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全国助残日”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残疾人一封信”,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记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又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本学科的作业甚至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
必答题(独立完成):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选答题(任选一题或多题,小组完成):(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解三国人物的英勇和智慧;(2)简述《草船借箭》的故事;(3)给描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部分创作一幅插图;(4)举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会;(5)查阅图书资料,办一期关于“三国演义”的板报或手抄报。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在知识纬度、作业目的统一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学生们按需所取,都能各得其所,尽情发挥。这样,作业的价值范围扩大了,价值取向多维了。
三、优化作业评价,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作业的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二)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使用“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获得一个 “作业能手”称号。(教师课程实施中语文作业设置心得体会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作业的设置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能力。鉴于此,我的作业设置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我在设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如在学了《落花生》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抄写第十自然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3)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二、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上扫描多生活领域,尽量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与,说出心里话,克服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尽量避免学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提高作业效率。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切实锻炼思维、增长智能。
如课前预约性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
课后延展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如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基础训练》上相匹配的文章,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写一写“快乐读书卡”。
积累性作业,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是谈不上收获的。
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如在每年的三月三风筝节到来之际,我会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上举行放风筝比赛,当然之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起源、古诗文、相关故事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学做风筝;比赛之后,写一写活动日记等。这样,将语文学习与其他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消化教学,又能积累读写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科学教学设计 篇六
(能量的转化)
三间房小学
郝秀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难点: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具:
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的是无处不在的能量、那么,谁还记
得能量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回答:能量可以是火车行驶,小草变绿,小牛长大……)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能量的转化)
(二)自主学习:
1.分析电吹风机工作时,输出和输入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3.你能说说能量转化的定义吗?
4.观察教材P50的图,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教材P50的表格中。通过分析一些装置的工作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组讨论:
1、自主学习中不能独立完成的的内容,小组讨论。
2、教师巡视辅导
(四)班级汇报
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师纠正指导
(五)检测提高: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1能量转化定义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叫做能量的转化。2.P50图中能量转化过程:
7.路基路面科学设计分析 篇七
新时期我国经济开始了稳步以及高速的发展, 因此道路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公路以及市政道路的工程建设。市政道路工程影响着城市区域经济以及交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现如今我国城市对行车载重量、行车速度以及通行能力等的要求逐渐提高, 因此想要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道路交通需求, 可以结合科学合理的路基路面设计, 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质量, 从而实现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目标。而影响到公路项目路基路面设计的要素主要有:路基的压实、防护与支挡、路面厚度与强度以及路面路基的排水设计等, 这些都是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的关键组成。以下本文就针对公路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科学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
2 我国市政道路路基路面的科学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路基路面需要在使用中承受较大的承载力, 行车速度与行车荷载的不断增加, 都要求平整的路面以及坚实的路基, 从而满足市政道路的行车需求。此外市政道路主要应用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 一旦出现质量维修工作就会影响交通通行能力, 因此路面路基设计要加强其使用期限, 提高市政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久性。
2.1 市政道路中有关路基施工的科学设计分析
2.1.1 路基在市政道路中的科学设计理念
市政道路路基设计应根据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合理采用技术标准。市政道路路基设计可分为一般路基设计与特殊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要根据每个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填方、挖方路基设计。路基压实应根据道路实际等级及行车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压实度。同时要做好路基的排水、防护与支挡等设计。特殊路基设计应进行综合地质勘察, 查明具体特殊条件及成因等, 因地制宜地采取特殊路基处理方法, 提高市政道路路基的强度与承载力。特殊路基设计还应该遵循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工程措施。
2.1.2 根据工程建设需求确定市政道路的路基高度与宽度
市政道路路基的关键是路基的高度以及宽度, 这也是设计的基本内容。路基宽度应根据市政道路等级、城市规划等合理确定, 路基高度的确定应以边坡高以及填挖高度为基础, 并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纵断面、地形、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等因素, 提高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
2.1.3 市政道路路基排水系统的科学设计分析
排水设施是道路路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可以降低路基渗水现象的发生, 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强度与承载能力。因此在设计排水系统的时候, 要结合地质条件、周围环境与城市降水状况, 从而提高路基设计的科学性。同时, 路基排水设施应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2.1.4 检验试验和数据, 提高路基设计的科学性
在路基的科学设计中, 不仅要规范要求各项设计, 还要在施工前对路基进行试验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检验试验数据, 并对数据的科学性以及设计标准进行复核, 确保路基设计可以提高市政道路质量。在分析与校核试验数据时, 要对路基质量、路基使用状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从而提高路基设计的科学性。
2.2 市政道路中有关路面施工的科学设计分析
2.2.1 路面在市政道路中的科学设计理念
路面设计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 主要是对断面几何尺寸以路面结构组成等进行设计分析。将路面层面与结构组成的功能在路面设计中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计算。路面结构与各层功能的分析要依靠道路等级来进行, 不同层面的厚度也要根据路面环境所需功能以及道路行车交通荷载来进行科学设计, 以提高路面的质量, 提高道路的使用期限。此外市政道路的路面设计分为柔性与刚性路面设计, 市政道路使用寿命以及抗弯强度可以依靠基层结构与混凝土面层来提高。而低路面强度道路可以采用改良沥青来提高。结合设计计算方法与经验方法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路面, 提高路面设计的质量。
2.2.2 路面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科学取值
市政道路设计规范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基准期为20~30年, 而沥青混凝土的路面设计基准期为15年, 但实际上在较短时间内路面就会发生结构损坏。因此在设计路面时, 要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结合行车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分析, 并根据道路的地理条件、路基土特性、路基水文及气候环境状况, 考虑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因素, 进行路基路面整体结构设计, 促进市政道路的发展。
3 我国公路路基路面的科学设计分析
3.1 我国公路路基科学设计分析
3.1.1 公路路基的基本设计要求
公路路基设计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 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 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选, 合理确定路基方案, 做好综合设计。在保证公路路基满足经济性原则基础上, 路基还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假若公路的路基压实度、稳定性以及强度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 就无法进行路面结构的铺设。在设计特殊水文地质的道路路基时, 一定要结合实际调查与勘察资料, 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
3.1.2 公路路基的设计的分类
与市政道路工程相同, 公路路基的设计也可以分为一般路基设计与特殊路基设计。
一般路基设计应收集公路沿线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资料, 做好沿线地质、路基填料勘察试验工作, 查明地层岩土性质、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物理力学参数。为路基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一般路基设计中最基础的是要做好路床、填方路基及挖方路基设计, 路基填料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并根据每个项目实际情况尽量利用现有填料, 降低造价, 实现设计与经济完美结合。同时一般路基设计还应做好路基填挖交界处理、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深路堑等设计, 但路基设计宜避免高填深挖, 不能避免时, 宜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比选, 进行合理的设计。公路路基防排水设计是路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路基防排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路基的使用及寿命。防排水设计应根据公路沿线气象、水文等, 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防排疏结合、少占地、保护环境的原则, 设置完善、通畅的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做好路基的防护与支挡设计,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经济科学合理地选取防护与加固形式, 以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公路特殊路基有滑坡、崩塌、泥石流、膨胀土、冻土、软土路基等等, 以上特殊路基处理不当直接影响路基路面设计质量, 甚至会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特殊路基中最常见的是软土路基。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具有多样性, 可以采用挖除换填、排水固结法、真冲碎石桩、高压旋喷桩、CFG桩等多种处理方法。在设计时, 应调查收集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资料, 采用适宜的勘探方法试验和测试, 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 选用合理的处理方法, 有效提高路基强度, 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3.2 我国公路路面科学设计分析
3.2.1 公路路面的科学设计
在设计公路路面时, 要首先考察路面周围的环境条件, 查看是否有砂石以及石头等材料可以利用, 因为公路路面施工的规模较高, 因此可利用的周围材料可以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在设计路面的时候, 要结合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沥青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效果与期限。设计路面结构要制定完善的路面结构施工方案, 根据公路路面规范的检验计算选择出合适的材料。我国公路大多都是水泥混凝土的路面行驶, 因为投资与养护成本低。在设计公路路面的时候, 要结合当地交通量、材料、地质环境等确定施工的路面结构, 然后确定路面施工厚度, 施工路面的厚度会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期限与造价成本, 因此路面设计人员要综合多方面要素, 科学合理的设计路面的宽度、厚度等, 此外还要考虑到未来时间段内的经济规划, 比如交通流量等, 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路面厚度与宽度, 延长公路路面的使用期限与寿命。
3.2.2 公路路面路基的排水系统设计
在公路路基路面的排水系统设计中: (1) 要做好公路地面的排水设计, 采用贯通全线的边沟来进行路基地面的排水, 边坡长度要高于300m, 另外可以将排水系统引渡到取土坑、排水渠以及河流内, 保证路面路基的排水效果, 提高路面路基的质量。 (2) 要做好路基路面地下的排水设计, 在一般的路段中, 设计路基边沟的时候主要选择填筑形式的边沟, 避免出现路基边沟的积水。另外对特殊的软路基在设计处理的时候, 地下水往往比较丰富, 因此为了提高特殊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 就需要设计好地下排水系统, 提高路基路面的质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路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科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道路的质量, 延长其使用期限与寿命, 降低道路投资建设的成本。科学研究、分析与设计公路与市政道路路基路面, 可以有促进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摘要: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市政道路以及公路的建设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路基路面的科学设计可以极大地促进市政道路以及公路的运营。在公路以及市政道路的运营建设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要素, 从而加强其路基路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现如今我国要求较高的公路以及市政道路建设标准, 因此利用现今的计算、试验以及理论方法等对公路及市政道路路基路面进行科学设计分析, 从而实现我国公路与市政道路路基路面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路基路面,公路,市政道路,科学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乐.公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的分析与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01 (8) :17~18.
[2]黄昊.市政道路路基路面科学设计分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5, 01 (6) :10~13.
[3]姜振, 姜锋.关于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02 (5) :19~20.
[4]邱永洁.基于市政道路路基路面科学设计的研究[J].城市地理, 2015, 13 (11) :28~30.
8.《科学》课堂设计和指导探究 篇八
首先,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定的情境来得出,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具体的、复杂的,也必须是学生生活中了解并熟知的,问题情景主要有物化情境和人化情境两个方面。
所谓“物化情境”指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让学生自己觉察几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可以通过问题得到体现。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课的问题的得出可以通过多媒体在同学面前展现这样一幅:“春天,田野里繁花似锦,许多昆虫围着许多植物飞来飞去。其中最显眼的是蝴蝶在花中飞来飞去”在画面中通过对几种植物的认识,既复习了前节课刚学过的植物的分类这一知识,又通过蝴蝶围绕花转来转去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所谓“人化情境”指教师、学生为了加强教学活动通过相互作用而创设的情境。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课的问题得出也可以通过《粱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学生共知的古老爱情故事中的化作蝴蝶这情节展开讨论而提出问题。通过对这部古典小说的讨论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引出了本节探究课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充分想象。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是建立假设,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积累的知识程度不一样,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等因素,对所探究的同一问题的假设会不一样。不同的假设如下:
1.可能是花的颜色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2.可能是花的香味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3.可能是花的形状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4.可能是花的着生位置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5.可能是花的大小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6. ……
在以上不同的假设中,肯定有些假设有一定的价值,有些不十分科学,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作为教师不能孰是孰非,应充分肯定他们不同的假设。通过让学生充分酝酿、讨论,求同存异,也不要拘泥于学生的固定座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假设按类在课堂上进行重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学生探究更主动、热情更高涨,通过同组内学生的充分想象、讨论,他们所设计的探究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
第三,给学生充分探究空间。
学生通过讨论、反复修改探究方案,在进行实施的时候,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探究活动,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方向,纯粹是别出心裁寻开心,或是调皮捣蛋的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在心里记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学生诸如微笑等支持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际遇和氛围。当学生陷入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时,教师立即强调指出自己已经注意到的互相矛盾的发现,既不粗暴地加以干涉,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方法把研讨引向正题。
第四,指导收集信息。
探究的主渠道在课堂,但功夫在课堂外。为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必须寻找让人信服的依据。依据最好是现场实验的结果,但由于条件、时间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去实践。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假若想在课堂上通过捉几只蝴蝶来试验假设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通过收集信息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信息有“现成的信息”和“后信息”两种,“现成的信息”是指使用的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这些都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经过选择、组织的最适合的信息,学习者无须选择、整理、组织。“后信息”指需要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甄别的信息,而“后信息”往往是探究中最具说服力、最能彰显个性。因此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的指导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学会反思、交流。
9.科学教案设计 篇九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课题生成:
对幼儿进行科技教育,能让幼儿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对“麦克博士的电话”这一活动构想,引发于孩子的身边,他们经常在家互通电话,外出活动当他们看到磁卡电话亭时,往往禁不住地想拨打,有的孩子竟然会拨打服务热线等等。电话已经成为孩子身边最常见的通讯工具之一,是孩子“身边的科学”。的确,身处在现代的城市里,孩子们对这一与他们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关系的电话有着强烈的探索冲动,成为他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紧紧抓住教育信息,满足幼儿的心里学习需求,开展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丰富幼儿对电话的认识,了解投币电话、磁卡电话的使用方法。
2、运用多媒体电脑,了解一些新型、先进的电话,学习自我保护。
3、激发幼儿对现代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电话博览会,提供按键电话、拨号电话、无机、投币电话等实物及玩具电话若干。已初步熟悉电话形式和用途。
2、制作电脑课件,电脑、投影仪、大屏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看,我们的朋友麦克博士来了。”
多媒体演示麦克博士出现在街道上:“小朋友,你们你们的朋友麦克博士,今天,我举办了一个电话博览会友来看一看,玩一玩,你们说好吗?”
(这时,幼儿被这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住了,调动。)
(2)教师:“麦克博士邀请你们参加他的电话博览会吗?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动动脑筋,看看有些什么电话,种电话有什么不同,再把你的发现和好朋友说一说。”
2、基本部分。
(1)小朋友自选参加操作活动,老师个别指导。
(当孩子看到这么多的电话时,一下子就投入到了活动中,有的孩子拿起了日常最常见的按键电话,和他的朋友玩游戏;有的孩子拿起了手机对身边的同伴介绍:我妈的摩托罗拉的,在大街上都可以打呢。其中有一个孩子拔高高的、大大的电话,他就开始研究了起来。当他发现时,他很惊奇,连忙呼唤同伴共同玩一会儿投币、一会儿从里拿出硬币,玩得不亦乐乎)。
(2)教师操作后的提问:
①“在玩的时候,你发现这些电话有什么不同?”
幼儿1: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扁.有的高。
幼儿2:颜色不同样。
幼儿3:有几个电话里面有硬币,其他的没有。
幼儿4:有的电话是有线的,有的电话没有线,我知道的是无绳电话。
②“电话有各种各样的,你最喜欢玩哪一种电话呢?为7
幼儿1:我最喜欢无绳的,走到其他地方也可以打
幼儿2:我喜欢投硬币的电话,我在饭店里见过。
幼儿3:我知道有一种电话是传真电话,可以传信息。
重点:投币电话。“你是怎么玩的?”(谁会玩投币电话)
(3)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将投币电话的操作步骤操作;朋友看一看。
(这时,在操作活动中玩得最高兴的小男孩上来了,他拿起从投币处投了进去,然后又挂上了,从下面的取币处又拿了出蓍教师提问:“×××小朋友刚才是怎样打投币电话的?”
(根据幼儿回答,使用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学习投币使用程序。)
(当看到了图示,孩子们情不自禁,将图示的意思向大写没想到,不一会儿他们就理解了,拿起话筒一投币一拨号一音,按通话按钮。)
教师:“你们还想去玩一玩电话吗?这次,请小朋友选没有玩过的电话玩一玩,还可以按照新学到的本领去玩一玩电话,玩的时候注意人多的地方不去挤,看看哪个小朋友玩,最谦让!”
请幼儿操作两次,重点指导幼儿玩投币电话。
(这时,选择投币电话的孩子多了好多,他们都想当一个孩子在操作,其他孩子都会提醒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4)操作后讨论:
教师:“小朋友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投币电话?”
(饭店、马路边、飞机场、爸爸妈妈的单位。)
教师:“小朋友刚才说到的这些地方都是公共场所,除了有投币电话,你还看到过什么电话?”
(传真电话、手机、无绳电话、录音电话、IC卡电话。)
(5)多媒体演示:
麦克博士使用磁卡电话的过程。
(6)观看多媒体后提问。
①教师:“麦克博士是怎样来打磁卡电话的呢?请你们所看到的与好朋友相互说一说,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两个两个小声讲话讨论。”
(“他的用法好像和投币电话的差不多”,“他是用卡的”。再拨号的”。)
②教师:“麦克博士打好电话回来了,听听他说什么。”
(多媒体演示麦克博士:刚才的电话,是我给在美国念书的儿子打的,好几年没有看见他了,也不知长高了没有,要是能一边说话一边看见他在打电话,那该多好,唉,真想看看他啊!)
③教师:A.“发生了什么事?”
(“麦克博士想见他在美国的儿子”。)
B.“要是能让麦克博士一边说话一边看见他的儿子那该多好,你有好办法吗?”
(“我听说有一种可以看见人的电话”。)
④教师:“可视电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图像”。
(多媒体播放《威威阔少年》中关于可视电话的一段。)
⑤教师:“科学家们可聪明了,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电话,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除了我们的所玩到的、讲到的,还知道哪些先进、有趣的电话呢?”
(传真电话、卫星电话、录音电话、可视电话等。)
请幼儿讲述(汽车、传真、录像、电脑、卫星、程控等多样电话。
3、结束部分。
(1)教师:“在许多紧急的时候,电话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电话帮助你’。”(展示多媒体游戏话帮助你”。)
(2)教师:(介绍游戏的规则,屏幕右边有三个电话号码:110、120)“小朋友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应该拨打哪一个号码。”
(多媒体依次出示迷路、着火、生病、撬门、昏倒五个场景,幼儿想办法,熟悉一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讲对了,电脑会发出“收到,马上出发”的声音:讲错了,电话说“对不起,你打错了”。
(幼儿非常感兴趣,对于119、110、120比较熟悉,准确率很高,对于110和120,119和120的共同使用,他们也能较全面的考虑事情。有的孩子还能出题给同伴做呢。)
教师:“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吗?让我们到活动区的电脑房去玩一玩,好吗?”
课题评价:
一、分析
1、幼儿现代科技教育是“问题和方法”的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经历过的对象,从幼儿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生活经验,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把目标定位:体验共学习的快乐,如师幼共同发现探索电话的秘密,如何方便我们人类等等,在不断地互动中,思维不断地碰撞,激发有新意的想法和做法,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为此科技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教育活动中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声、视、在孩子们的面前,使之与幼儿的认识特征相结合,教学增强。
二、专家点评
侨谊幼儿园的几篇科学活动的设计,将幼儿活动变录,让阅读者好似身处场景,眼前浮现的是活动中的画事先和事后交融设计、记录的方式,是十分利于执教者参考,也利于他人的借鉴学习。如果每个老师一学期的交融式设计,我相信,老师的观察、分析、评价乃至调整力会大大提高。
三、反思与讨论
试着用摄像机记录自己的一个教育活动,再尝试教育过程中的反应与行为。
【平面设计科学工作流程】推荐阅读:
平面设计师工作介绍08-14
平面设计师工作经验12-18
平面设计个人工作总结07-17
平面设计师工作职责主要内容10-04
平面设计专业组的工作总结12-02
平面设计试用期工作总结与计划06-24
平面构成设计12-08
工程平面设计06-26
平面设计前景10-08
平面设计、工艺品设计简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