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鞋带系上作文

2024-10-18

孩子,把你的鞋带系上作文(共7篇)

1.孩子,把你的鞋带系上作文 篇一

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心里感慨良多。现在的很多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从出生到上学,德智体美恨不得样样优秀,可结果怎么总是事与愿违呢?付出那么多,怎么没有成绩呢?原因是出在孩子身上吗?不是,关键还是在于家长。功利心太强,愿望很美好,可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如果不理解孩子,怎么能让他听你的话呢? 或许很多家长要说了,我知道怎么教育他,不打不骂讲道理,可怎么感觉还是不成功啊?关键还是没找到技巧,这本书就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照着做就肯定会有效果。

黄慧芬

2.《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篇二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用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让我收获颇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谐真诚的交流,言语和感受要相符。书中写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赞扬的危险这一章告诉我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才是有益的。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三

项目组

尹卓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自己为人师已经十多年了,为人母也有5年了。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却总觉得对孩子不理解,不知该怎么教育。今年,我有幸读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一旦到实际的生活从我们的言语就表现出了专制和不平等,如:“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到一边去;或者:你的作业写完没有?都九点了,你还不去睡觉?”这类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每一天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间都会出现叫嚷、争辩、甚至是吵闹、矛盾、冲突等,父母对孩子总会有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出现这些不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语言智慧,所以在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的语言是非常的重要的。

一、先说说理解和尊重。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读书笔记

项目组

尹卓瑜

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二、鼓励孩子的最好方法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夸奖。教学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准确的激励,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所以,我觉得评价语言要准确客观,因人因境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就是要通过巧妙地铺垫、点拨、引导、开拓、深化,使学生发现求知、增智、冶情的道路上“别有洞天”。它有时需要归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觅新途;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有时需要面向全体,以石击浪,各抒已见。

4.不要把你的恨灌输给孩子 篇四

文/苏小昨

01

闺蜜眉头紧蹙的对我说,她深深觉得她的妈妈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自从她懂事开始,妈妈就像祥林嫂一样,经常一字一泪地哭诉,爷爷奶奶对她如何如何不好,姑姑和婶子又怎么欺负她,爸爸就是个窝囊废,不懂得保护她。

小时候闺蜜看到妈妈哭得像个泪人,会打心眼里心疼妈妈,并恶狠狠地发誓,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替妈妈报仇。

就这样,在妈妈不厌其烦的抱怨下,青春期的闺蜜就像一只倔强的刺猬,她会怒气冲天的顶撞爷爷奶奶;还会口无遮拦地指着姑姑和婶子破口大骂;甚至她还会冲着埋头抽烟的爸爸,歇斯底里的大喊,你能不能像个男人一样保护我妈,如果天下的男人都像你一样窝囊,那我宁肯不结婚。

尽管闺蜜觉得自己像个穿着盔甲的勇士一样,替妈妈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但她仍然很有挫败感,因为她的妈妈依旧不快乐。

每次闺蜜冲家人大发雷霆后,家人都会毫无例外的指责她没有教养,指责她妈妈不会教育孩子。然后,她妈妈又会像唐僧一样,周而复始地念叨这些婆媳和妯娌之间的恩恩怨怨。

高中时期的闺蜜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她经常无比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不停地拍打着自己头,然后长叹一声气,看她如此苦不堪言,我忍不住询问她为什么而苦恼。

闺蜜眉头紧锁地对我说,她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和她哭诉,和奶奶、姑姑婶子之间的宿怨,她觉得妈妈很可怜,替她感到委屈,但又恨自己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我安慰她,别想那么多,大人之间的事情,是我们现在年龄所不能理解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我们强大才能做父母的保护伞,不是么?

考大学的时候,闺蜜特意报考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三亚大学。

不知道为什么,她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愿望,想远远地逃离这个怨气冲天的家。

离开前,妈妈一般收拾东西,一边又对她说起那些纠缠了十几年的恩怨。闺蜜突然很冷静地对妈妈说,如果你实在觉得很委屈,可以选择离婚,离开这个让你百般痛苦的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妈妈被闺蜜的话吓了一跳,不可思议地望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的女儿,讪讪说,说什么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没点烦心事,不能因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就离婚啊!

闺蜜很认真地对妈妈说,那么就请你忘记那些所谓的伤害,只有我们宽容的对待别人,才能被他人温柔相待,不是么?

多年过去了,闺蜜如今也嫁作他人妇,并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当她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嫂的时候,才深刻明白到,结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本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清官难断的千古奇案。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何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很难分辨清对与错!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闺蜜的婆婆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没办法帮忙带孩子,闺蜜只好让妈妈过来帮忙,没想到小时候的噩梦又重新开始。

妈妈几乎每天都在抱怨,闺蜜的婆婆,为什么不帮忙带孩子,还引导孩子,以后不要对奶奶好。

闺蜜无比崩溃地对妈妈说,请不要把大人之间的恩怨,牵扯到孩子身上好吗?

闺蜜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叛逆的自己,就在她正义凌然地替妈妈讨回公道时,没有人会在意她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私人恩怨。

大家只记住了,她只是一个没有教养、不尊敬老人的野蛮孩子。

她不想自己变成像妈妈那样的怨妇,也不想孩子变得跟小时候她一样,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个年龄不应该理解的怨气。

看到妈妈一辈子都活得怨气冲天,她突然觉得妈妈,好可怜,好可悲。

02

我姥姥的表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苦命人。

姨姥姥刚出生不足满月,她妈妈就去世了。十三岁时,和她相依为命的爸爸也永远的离她而去!

从此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姨姥姥便辍学,跟着叔叔一家,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生活的苦难,命运的坎坷,虽然屡受挫折打击,姨姥姥并没有悲观、消极的怨天尤人。反而坚强、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面对残酷的生活。

姨姥姥经常告诫自己“不能轻易掉眼泪!再苦再难都要自己咬牙坚持扛过去,不能老是到处诉说自己所受的苦。因为了解你的人,无需多说,而不理解你的人,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父母相继去世后,无论生活再苦再难,姨姥姥真的没有再掉过眼泪,也不曾和别人说过自己的悲惨身世。

不到二十岁,姨姥姥便出嫁了。姨姥爷是一个心无城府、单纯善良、任劳任怨、心直口快的人,在一个大家庭里,这样的人最受欢迎,但也很容易得罪人。

因为姨姥爷太过老实,凡事不爱计较,这反倒纵容了一些欺软怕硬的人。

姨姥姥这辈子生了七个女儿,在那个备受重男轻女思想束缚的年代,因为没有儿子,姨姥爷一辈子被村里人嘲笑“老绝后”。姨姥姥也因此受尽婆婆和妯娌的百般欺辱。

姨姥姥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婆婆,经常在众人面前指着姨姥姥破口大骂,指责她生不出儿子。天天唆使姨姥爷赶紧把姨姥姥休了,好再娶一个能生儿子的媳妇,替她传宗接代。

姨姥姥的婆婆还动不动就跟村里人哭诉,姨姥姥是个扫把星,就因为她,姨姥爷家都绝后了。

姨姥姥的大嫂,更是过分到,明知道姨姥姥临盆在即,羊水已经破了,还硬逼着姨姥姥去给全家人做饭,后来姨姥姥肚子疼的晕倒在地上,血流了一大片,差点一尸两命。

以前总觉得琼瑶剧中的那些恶婆婆欺负儿媳妇的戏码太夸张,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过分的婆婆和心肠歹毒的妯娌。

自从听了姨姥姥的故事后,我才发真实的生活远比电视剧还要狗血,但再狗血的剧情都有终结的一天,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我也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老天爷不会辜负每一个心底善良的好人,也不会放过每个为非作歹的恶人。

姨姥姥最值得我钦佩的地方是,无论婆婆和大嫂怎么欺负她,她都从来没有和孩子们抱怨过一句。

姨姥姥经常告诫七个女儿,大人之间的恩怨你们小孩子不懂,也不必掺和。你们只需要记住,无论大人之间发什么,你奶奶永远是奶奶,你大娘永远是大娘,见了面都要毕恭毕敬打招呼。

姨姥姥的大嫂就不同了,明明是她百般欺负姨姥姥,甚至把姨姥姥一家赶出去,让他们自立门户。毕竟在那个大生产的年代,没有人愿意分家。

在姨姥姥大嫂的教育下,他们的子女,见了姨姥姥就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不仅如此,令人不解的是,她的婆婆如此偏袒他们,他们竟然还不孝顺,见她老人家生病以后,就丢给姨姥姥不管了。

姨姥姥的婆婆生病后,一直住在姨姥姥家,姨姥姥不分昼夜,寸步不离的照顾,为她老人家,端屎端尿,喂药喂饭,直至她婆婆去世。

临终前,她老人家老泪纵横的说,真没想到,自己这些年如此苛待姨姥姥,姨姥姥竟然丝毫不记恨她,还像亲闺女一样照顾她。

说完,老人家颤颤巍巍地把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20块私房钱交给了姨姥姥。在那个一分钱可以买好几斤大白菜的年代,20块钱犹如一笔巨款。但向来公私分明的姨姥姥,并没有心安理得地收起来,反而交给了大家。

我经常会问姨姥姥,当年嫁到姨姥爷家后受尽欺负,难道心中一点也不怨恨么?

姨姥姥淡然地说,年轻时,也恨过,也会埋怨老天爷为什么待她如此不公。

不过后来,她发现,怨恨只会让她越来越痛苦。仇恨就像一把双刃剑,扎进别人的胸膛的同时也刺向了自己。

慢慢姨姥姥开始学会宽容、理解,她想与其整日活在怨恨中,让自己和家人都不快乐,何不慢慢淡忘那些不开心的事。

正是姨姥姥的宽容待人、淳朴善良和开朗洒脱,让七个女儿丝毫没受大人恩怨的影响,每个人都积极乐观,凡事不爱计较。

03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典桥段: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的家庭世代积怨,他们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对方是我们的大仇家,一定不要和他们家的任何人有来往,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喜欢上他们家的孩子。因为我们世代为敌,是不可能结为亲家的。长大成人后,一定要为我们报仇雪恨!

可怜的男主女角小小年纪便背负着自己所不能承受的仇恨,他们为仇恨生,因仇恨活,为仇恨哭,因仇恨笑,最后却偏偏喜欢上仇人家的儿女,一辈子为了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家人做殊死斗争。

虽然这种虐心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但回头想想,可怜的男女主角何其无辜。

上一辈子的恩恩怨怨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们的一生都要活在父辈的私人恩怨中,纠结痛苦,无法自拔!

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好吧!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世袭的,譬如,财富、地位、三观,乃至恩怨。

当然,我觉得能把自己的私人恩怨,孜孜不倦地灌输给自己孩子的人,也必然是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之辈。

自己无法化解心中的怨气,一生活在痛苦和愤慨中,还不放过孩子们,把自己的狭隘的个人恩怨,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跟着一起痛苦。

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无能啊!

然而对于心胸开阔的人来说,再大的仇恨,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佛说:“宽恕别人可以升华自己,而记恨一个人却是在伤害你自己。”

当人在怨恨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

知苦、灭苦,贪、嗔、痴都是在伤害自己,丧失自己内心的平和、祥和是最大的伤害。

人应该做到心里绝对的清净,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放下仇恨,放过自己,也放过自己的孩子们。

5.《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五

尽管老师是一个职业,但他首先是并且永远是一个关心人类的人。老师如何与学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平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平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6.《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六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撰写的,他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本书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处于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识。此书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样获得这种有效的技巧呢?带着此问题我快速的阅读着。

在引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件事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堂。即使老师无意讲错了一个地方,我也会满心欢喜的原谅她。在她的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听讲,在她布置的习题中我次次全对,本科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数年后,我也成为了现在的老师,这一职责我也深深的记得,并认真的执行着,我努力让班里每个孩子爱上我,也能像小时候的我爱上我所教学的这一科。我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的教学手法等等使这群孩子们爱上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的听课,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那么的快。由此可见,“这个学习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书共十二章来讲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所应用的技巧,其中我对《最佳状态的老师》和《家庭作业》这两章印象最深。

《最佳状态的老师》:本章用实例说明了最佳状态的老师所具有的技巧。“一张安慰的便条”――文中记录的是一个9岁孩子对发到最后一本书引起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最后得到书归结为自己姓氏是z,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学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处理这样事情呢?我也许会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姓的原因,每个人都可能会最后拿这本书,还有讲一些道理给他听。而书中的孩子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给孩子写了一张充满温暖的一张便条“亲爱的保罗: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伤心。你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书,但是,突然――真让人失望。每个人都拿到了书,除了你。我要亲自去看看,让你得到你的新书。你的真诚的老师”这张便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看过的另一本书《怎样与孩子沟通》,里面也讲述过类似的内容,就是当孩子遇到沮丧伤心的事情时,先要帮孩子承认接受他的一切,让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视,感到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学部里选节目,我们班几个爱跳舞的孩子们非常积极,打三月份就开始学节目、练节目,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连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加班加点的练习。因为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选入这一梦想,使他们如此坚持,如此执着!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结果令孩子们抱头痛苦起来。看到这场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们揽入怀中,就像保护受伤的孩子一样。当时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他们在我怀中哭泣。之后,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很伤心。对自己的节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别班的节目选中,我们的落选了。而你们的节目在老师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最棒的!”在孩子们平静下来时,看到这些话语,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爱的情况下我也慢声细语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点。孩子们有了这一经历和鼓励,没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节目,照样精心的去准备!但心态不一样了: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读到《家庭作业》这一章时让我想到那些总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孩子的名字。家庭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白天所讲的课布置的运用、巩固的习题,但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完不成,作为班主任经常有任课老师向我反映此问题。文章中讲到“尊重孩子的自主”:当父母过于热心的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可能就会反叛。如果唠叨和检查作业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不及格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还真是,每每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家长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写作业的,原来原因在于此啊,回头一定要和这部分家长好好交流,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的责任”,还要和家长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妈妈不要为作业而争吵,威胁。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也可以在晚饭后、看电视前写作业。你自己决定”我把自己读到的这些经验与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结果我们班的翔同学从以前做家庭作业需要3、4个小时,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的很好!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这一章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记做家庭作业了,孩子要妈妈给他编一个借口,妈妈拒绝了,而是建议孩子把真相写下来,并且签上妈妈的名字。目的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会理解人有时候会忘记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条,满意的上学了,这位妈妈明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做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教。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周末作业他忘记了一项,我很生气,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一生气,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上学了,跟老师沟通,才知道,他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自己撒谎了,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做。如果,我早读到此书,就不会发生如此的事情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自己错误的方法导致不知所措的儿子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撒谎了。事后,我找儿子谈了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保证以后不会这样去做,儿子看到我诚恳的态度,他也对自撒谎的表示悔恨,要彻底改掉。

7.《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七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今年寒假我主要看了一套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其中的第三册。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其中有一篇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

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总之,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永远怀着一颗爱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将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粗略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作为父亲,我觉得羞愧难当,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蔓延。记得自己非常喜欢鲁迅的一段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现在“我该怎样做父亲”一个急迫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给我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的父亲,一次警醒、一剂清醒剂。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孩子会跟我说: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了“虎爸”、“虎妈”的角色,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严肃有余,从不肯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其实,我们更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对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失望、害怕时,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当孩子愤怒不满,我们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疑惑、不安的时,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了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标准,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为是”。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现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我的教育方式不对吗?我女儿不懂事吗?”当我带着这些问题向老师求助时,她推荐我去看看这本书,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我和女儿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女儿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女儿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她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上个月的时候,我和女儿约定等她休息带她去看电影的。那天,她把作业写完后,爷爷把她送到电影院等我,我告诉她很快会到,可我工作上的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赶到的时候已经迟到了,电影已经开始十几分钟了。当女儿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她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她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她说,甚至是希望她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她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她的心情,尊重她,关爱她!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她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书的名字叫《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据说这本书介绍了如何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细细研读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交流的密码。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够看到孩子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要接纳、理解、聆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同书中举出的示例,在孩子满心欢喜的准备参加班级的野餐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随之孩子开始变得暴躁。这个时候不应该跟孩子说外面大雨了也没有办法,你也不能让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么用呢。虽然说出了事实,但是并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不如顺着孩子的思维,附和他的话,慢慢缓解他的情绪,等焦虑情绪稍微好些的时候可以给出其他解决方案,与孩子共同商量,让孩子参与其中获得满足感。

书中介绍说与孩子的沟通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能承担责任并关心他人的人。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客人”对待,这是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基调和态度前提。我们需要给他一个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这也是为其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独当一面的前提准备。所以在与孩子沟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了解,了解的第一要素是聆听。第二是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想法要学会接纳。对于孩子应对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表现,我们的赞许、批评也要有恰当的方法。要学会正确的称赞方法,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誉,夸奖孩子的努力与成就,不要针对品性和人格。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避免批评与评定。因为否定或贬损会伤害孩子。第三是合作与拒绝。拒绝要明确,把伤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给孩子传输自我价值观,孩子不是机器,与其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不如传输价值观。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扛起自己的责任感,有自己的发言权和选择。

总之,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之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一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怀着爱孩子的心,运用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放心的把手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7

一直以来就认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孩子,读了这本书,才让我真正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写的就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例如“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还有“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是呀!”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其实,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我们老师,当孩子还沉浸在比如愤怒、伤心、紧张等等浓烈的情绪中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读完书之后,我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老师,平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我原来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却没有理会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毫无例外,孩子会向他们生活的环境学习。如果他们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就学不会负责任,他们学会的是谴责自己,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缺点;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轻视自己的能力,怀疑别人的意图。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不停地预料即将发生的厄运,并且忍受于此。

上一篇:高中学生评语班主任下一篇: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年终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