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大舞台》

2024-10-09

《 戏曲大舞台》(共13篇)

1.《 戏曲大舞台》 篇一

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大舞台作文

主讲明师:吴卫新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入选市115人才工程,宁波帘基础教育教学初中视导兼职视导员。

【写作经】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比如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高亢悲凉的梆子戏、轻柔婉转的越剧,同学们可能都有所耳闻。殊不知,中国的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它深深地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要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戏曲艺术,我想十有八九都会选择摇头。

因为艺术的门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这样直观,有这样大的选择余地。影视文化(尤其是韩剧)、网+络动漫、流行音乐、玄幻小说等等都对传统的戏曲艺术形成了逼压的态势,再加上戏曲艺术本身比较冗长,节奏较慢,时代气息不够浓厚,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时空距离,而且戏曲需要安安静静聆听欣赏,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所以同学们不是很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作为在这片戏曲艺术极其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下来的传人,对于这一艺术形式不可不有所知,刚开始可能不一定就能被吸引,但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剧种、剧目肯定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沉下心来,就一定能有吸引你触动你的地方。阳光午后,泡上一杯茗茶,戴上耳机,茶香袅袅,丝管悠扬,别有韵味;周末假期,或者邀上三五同学,寻找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的场所静静地欣赏梨园风情;如果流行音乐听得腻了,不妨学上几句清纯的戏曲,可能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怎么样?试试看,不试试怎么感受其非凡的魅力呢?

那么如何写这一单元的作文呢?

可以发表见解:面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市场萎缩,一步步地走向衰落,不知你会作何感想,你尽可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可以介绍推广:你钟情某一戏曲艺术,就妙笔生花,将你的钟情与喜爱通过文字传递给你身边的朋友;

可以描述经历:你或者和你的家人朋友,曾经一起欣赏梨园风情,那你就用细腻的笔触去将这一过程再现出来。

同学们,情为文章之魂,只有你对祖国的戏曲艺术满腔热爱,你才会接近她,了解她,感受她,你笔下的文字也才会写得丝丝入扣,才会灵动丰厚,才会感染身边的同学。我们不要将戏曲艺术拒之门外,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作文本

越剧·母亲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柴华伊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

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泡沫油腻的餐具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两段。

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过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对很多>戏剧情节熟悉得很,而且也渐渐喜欢上了越剧。

母亲看戏时,人戏极深。

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对,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央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药》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紧紧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气。

母亲爱极了越剧。(>七年级作文 >)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

那束百合的香气至今仿佛还萦绕在鼻间。

那天,我跟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没有结束——献花!

这时的献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经过内部人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

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为此母亲特意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美丽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以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崇拜的演员并肩合影的场面。但她突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你,快上去,去献花!”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照相机对准我„„

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下的影子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

倒是母亲,看着这张相片,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

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我再熟悉不过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而母亲似乎正笑吟吟地看着我。

(指导老师郑丹红)

明师点

越剧,这个衍生在江南的美丽剧种,在朦胧的烟雨中尽显柔媚和温情。婉约灵动的江南故事,似水柔情的公子小姐,帷幕拉开,聆听天籁般的音律,忘却了尘世烦恼,随情入戏,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之中,风流情韵迎面而来。越剧,已经成了江南风骨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通读此文,猜想怕是没有一个对越剧极尽痴迷的母亲,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文字的。文笔闲适流畅,收放自如,特别地有味。独立成段的句子俯拾皆是,错落有致,颇有韵味,越剧馨香满满地散落在文字中间。在具体描写上,整散选材也有讲究,有零散采撷母亲对越剧挚爱的生活剪影,也有浓墨描写自己跟随母亲陶醉其间并争得献花机会的场景细描,格外丰满。《戏曲大舞台作文》

2.《 戏曲大舞台》 篇二

有人认为, 程式性的多空间处理为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 这不大符合戏剧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 不管有多少相像之处, 无论是中世纪的神秘剧的表演, 还是莎士比亚舞台上的演出, 在处理空间环境、处理表演和景物的关系上, 都没有做到像中国戏曲那样自由的程度。在景物的处理上, 它们没有超出这样一个界限:它们舞台上出现的个别的物体, 始终没有改变它的固有属性。你可以用一个宝座表示天堂、宫殿, 但它必须是个宝座, 而且宝座也只能用来表示与它的形象有关联的环境, 如天堂、宫殿之类;其他像桌椅表示室内景, 小船表示海洋等等, 它们同它们所表现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以“局部”表示整体的办法。这种办法在后来的话剧布景中也常被使用。

这就是说, 作为话剧源流的一支, 神秘剧和莎士比亚剧场的演出, 尽管它们采用了非常程式的形式, 但它们仍然保持有“写实”的基础或写实的“内核”。

至于后来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者要彻底改造话剧, 使布景抽象到没有任何形象的地步, 那已属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了。他们丢掉的那些是话剧的基本表现形式, 他们是在毁灭话剧艺术本身。而中国戏曲, 我们知道, 它的景物是不受物体固有概念的约束的。

戏曲舞台上也存在一些表现景物使用的实物道具, 如船桨、马鞭、桌椅之类。但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实物”, 并不是总都具有它本身固有的实体性质。如最常见的桌椅, 在表现赴宴、坐帐的场面中, 它们就是桌椅, 但在戏曲舞台上也常把桌椅用来表现卧榻、洞口、山坡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 它就失去了物象的固有意义, 而只是作为演员进行表演的一种媒介而存在了。正像大家所熟悉的, 当演员可以不用任何实物的帮助表现环境时 (如开关门、进出门的动作) , 他就干脆什么也不用。我觉得演员同景物的这种特殊关系, 正是戏曲艺术区别于话剧景物造型原则最根本的特点之一。

正是从这里产生了它们在运用“虚实结合”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产生了它们使虚实结合起来的不同基点。一个 (戏曲) 以虚为主, 在虚的基础上与实结合;一个 (话剧) 以实为主, 在实的基础上与虚结合。而这两种结合又都是扎根于生活真实, 升华到艺术的真实。正是从这里, 我觉得多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些现象:为什么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产生“写实”的布景, 而戏曲传统剧目要做到这一点就困难得多;同是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绘画、建筑、戏曲, 又同时都具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和传统, 但在借鉴中国园林建筑中“虚实结合”的经验时, 同为传统艺术的戏曲用景, 恐怕会比“外来”形式的话剧布景遇到更大的困难。这是因为构成园林建筑迂回曲折、虚虚实实的基础是景的实体, 而在这一点上, 它同话剧布景以实为主的特点更接近, 而同戏曲以虚为主的特点距离大。

对于话剧舞台美术来说, 由于创作本身也具有“虚实结合”的要求, 而自己本身是以实见长, 因此更需要向以虚见长、在虚实结合上达到了高度水平的传统艺术很好地学习。在“实”的基础上去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 作为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养料, 而不是离开自己的家底, 去另起炉灶, 去“戏曲化”。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 凡是向传统艺术 (包括戏曲) 学习得比较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的话剧舞台设计, 不管它虚到什么程度, 像《虎符》、《蔡文姬》那样, 它总还是以“实”为基础的, 都还是在舞台范围以内动作的对象用实物, 舞台范围以外不用实物。而有些布景设计, 不顾话剧的这种“写实”的基础, 不顾剧本的写实要求, 孤立地在布景中追求“虚”, 其所以不会得到成功, 其道理也在这里。

3.《 戏曲大舞台》 篇三

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内容都是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丰富的内容既是陌生的,又是新奇的。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反之,引导得当,则会让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哼着“超女”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吃着肯得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火影忍者”,玩着网络游戏的少年将注意力投向祖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一些营养,甚至能够从此对这些文化艺术产生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励加督促,人人都参与

考虑到学生已被“快餐文化”所包围,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很少涉猎,我在备课方面颇用了一番心思。除了提前备好每一篇课文,还查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学好这个单元的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上好这个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我提前两周就布置学生去课内外搜集查阅有关戏曲的各类资料,并将资料在小组内进行筛选、归类、总结,以书面、口头、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准备在班上集体交流。

在准备期间,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动起来,我每天都要过问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醒和鼓励他们,特别是住校生,星期天的时间尤为重要,因为很多的调查、走访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三、十八般武艺,课堂显魅力

在学生们的积极准备中,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拉开了序幕。

韩旭同学一首京腔十足的《唱脸谱》赢得了满堂喝彩,加之多媒体上展示的生动的FLASH《唱脸谱》,学生们睁大眼睛,享受着这种以前并不曾留心的“京剧”(这其实是一首用京剧旋律改编的介绍京剧艺术的“京歌”)。

接着,一场激烈的戏曲知识竞赛在学生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关于戏剧的种类方面,很多学生拿来了音乐、美术课本,家里的相关藏书,查阅抄写的知识卡片等。

学生报出剧种名称,我在黑板上写出来: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昆曲、秦腔、川剧、吕剧、沪剧……凡是也查到相应剧种的同学都举手表示支持。对于京剧,学生了解相对多一些,毕竟这是我们的国粹,但其他剧种的了解程度,就很不深入,即使学生读出了搜集查阅整理的知识,但对于剧种本身,特别是唱段,只是在这次活动中才开始关注的。这时候,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用U盘带来了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有些还配上了剧照,比如比较经典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情形,让人很是感动。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作为临沂地区较为流传的柳琴戏,也有不少学生提及,问他们通过何种途径得知,除了上网查,不少来自农村的同学是从村子里看举办丧事时吹鼓手们的表演而得知的。这种表演虽然条件简陋,却传达出最地道民间的风味。当然,学生在说到柳琴戏的时候,评价是“真难听”,一定是他们尚不习惯那种“土”味吧。

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画脸谱。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京剧脸谱,可以用上各种色彩。这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真没想到,学生对脸谱线条的把握、色彩的搭配竟然十分准确,这也与他们事先所做的充分准备分不开的。看着他们自己精心描画的脸谱,孩子们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

侯凯同学平时唱歌就不错,这一次更是大显身手,他吼了几嗓子京剧,又尖起嗓子唱了一段黄梅戏,博得阵阵掌声与笑声。

下课铃响的时候,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地要求再进行一次这项活动。我很高兴,毕竟,这是他们兴趣产生的开始,更多的戏曲魅力将会在他们与戏曲“亲密接触”中被感受到。

四、慧眼看生活,处处有收益

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我们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1.只要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获到惊喜。有的学生说,原本不知道自己周围就有戏迷,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中,就留心到体育场前的那“一堆老头”,他们自娱自乐,在京剧中怡然自得,让人羡慕。还有一部分聚集在广场和河边、公园的 “票友”,学生竟然在活动中学会了使用“票友”一词!还有的同学利用网络,了解了大量戏曲知识,特别是一些历史剧,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下载了戏曲的mp3,打算慢慢地去适应,去了解。

2.戏曲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在心气浮躁的时候,听戏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一个学生说,原先每次与爷爷抢遥控器的时候,特别憎恨央视11套节目,现在他要与爷爷一同去看,去听,耐下性子,接受那些如《社戏》中的“老旦”一样的角色。让那些“咿咿呀呀”抚平自己的急性子。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此不再歧视戏曲。不少学生认为,原以为最好听的是流行音乐,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才开始认识到戏曲的魅力,原来对戏曲的“歧视”、“排斥”,根本原因在于对戏曲的无知。他们在活动中,领略到戏曲大舞台的广阔,生旦净末丑的丰富,手眼身法步的精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4.戏曲大舞台作文 篇四

[幕启。四下皆暗,追光灯渐亮。布景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室内陈设着豪华家具、冰箱、彩电、空调等,桌上放着无绳电话。一对相爱的情侣走到了一起。

男人(面向女人):我现在有公司,有跑车,有了丰裕的物质生活,缺的就是一个家庭。因此,小梅,我们能共度这一生吗?(露出期待的神情)

女人:我知道你对我好,可是你有钱,有公司,有跑车,有很好的工作,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每天还得起早地去跑业务,中午还得在街上啃着面包,晚上有时还得在公司加班到很晚。

男人:小梅,我爱你,因此,为了你的事业,我能接受这一切。并且我拥有的财产,今后就归我们的家庭共同所有。你若不想再干你的工作,也可以呆在家里,一心管理好这个家。(饱含深情)

女人:我爱我的工作,是它让我的生活富有挑战性,因此我不会很早放弃我的工作。

男人:(走到女人面前)我就喜欢你这样的性格,我爱你,小梅。

女人:我也爱你,我希望我们的爱能地久天长。(两人紧紧地拥在了一起)

[两人当着老天的面发了誓:让我们的爱情到海枯石烂都不改变……

[画外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画外音:两人从此就生活在了一起,男人每天开车去上班,中午因为家里没有人,也很少回来。下午下班回来,看到空荡荡的家,往往露出失望的神情。女人虽爱家爱男人,但她更爱那份工作,她每天卖命地工作着。一天,两天,男人能忍受,可一年,两年这滋味真不好受,男人实在忍受不了。

[两年后的一个晚上,室内依旧放着冰箱、彩电、桌上依旧是手提电话。很晚,女人才回到了家里。

男人(不安地):小梅,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女人:什么事,老公?

男人(激动):这两年中你每天拼命工作着,公司也没有给你升职。结果换来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因此,小梅,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完美的家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孩子,并且我希望你今后留在家里照顾这个家庭!

女人(平静而耐心地):可是我爱我的工作,尽管公司没有给我升职。但我不想整天呆在家里作家庭主妇,因为呆在家里就意味着很快老去。

男人(愤怒地):不呆在家里,我们就离婚!(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卧室,关上了门。)

[工作了一天的女人,什么话也说不出,因为她也看出了丈夫对自己的不满。两人结婚前的誓言,终因彼此不能满足对方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画外音: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

5.初中戏曲大舞台作文 篇五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关于戏曲的句子:

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2. 戏曲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视觉效果。

3. 戏曲糅合了雕塑、绘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情节的需要,也带给人们它独有的美的享受。

4. 戏曲是写意的,因为它需要在小小的舞台上再现不同的场景,展现或恢弘、或清幽的意境。这像极了中国的水墨画,在一方宣纸上,用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山水,刻画出鸟兽;用浓的、淡的、浅的、深的墨色去表现大千世界里的种种色彩。

5. 在戏曲的舞台上,视觉始终是最直接的感官,带给人们最强烈冲击。而戏曲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遗余力。

6.戏曲大舞台之粤剧作文 篇六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粤剧则产于我的家乡——广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在后来粤剧常演的开台例戏《六国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贺寿》中,仍保存了这种声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汉调西皮和祁阳戏“北路”的曲调)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人,受春柳社新剧(俗称文明戏)的影响,纷纷组织“志士班”,与工人、学生一起,进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编演了《文天祥殉国》等戏。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开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社经常集中在广州、香港、澳门演出,习称“省港大班”。他们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很快使自己丰富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肃清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进行了全面革新,不仅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广东粤剧院。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谓“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又有《黄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出现了侧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等,称为“大排场十八本”。“省港大班”阶段的剧目有根据西文电影、小说改编的《贼王子》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剧《平贵别窑》、《凤仪亭》、《赵子龙催归》、《宝莲灯》、《西河会》、《罗成写书》以及现代戏《山乡风云》等。已经摄制成影片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粤剧的脚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粤剧的著名演员早期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大成国”自称平靖王的二花脸李文茂,创建粤剧同业行会“八和会馆”的老生邝新华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怀)。实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创造了粤剧女脚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都各有擅长,颇有影响。

7.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写意性 篇七

关键词:戏曲,舞台布景,写意性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戏剧文化艺术形式。期间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衍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而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众多纷呈的艺术流派。在传统戏曲的舞台设计中, 首先要谈谈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审美, 它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审美观相一致的。在戏曲的舞台设计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相一致, 都是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审美理念。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区别, 即不刻意追求生活外表的形似, 而是重在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真实。在传统戏曲演出中, 其舞台美术更是继承了传统绘画中的这一美学精神, 戏曲舞美的写意传神的美学精神不单纯描写表层的生活环境, 更是表现剧情内容的深层含义。

一、戏曲舞台布景写意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的艺术。中国戏曲它结合的中国传统画的审美, 并且将之搬上舞台, 使原来的舞台变得更有想象力, 这也就是舞台的写意性。在中国戏曲中写意性特征主要体现舞台布景、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用一句话概括, 极为简约, 也可以称之为写意。它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 没有炫目的舞台装置, 它上面只用简单的桌椅, 甚至空旷的舞台。而此时的桌椅在这里所表示的并不是桌椅而是以剧情所需要变成了床榻。戏曲舞台的座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 有的桌椅即为桌椅, 如表现厅堂、书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环境。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 桌子还可作床, 也可以作山。桌椅具体指什么, 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在某种程度上, 它可以无所不知。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 往往着重共性, 不讲究个性, 自然也谈不上讲究景物造型风格的创造, 习惯一场一景地孤立的场景。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和象征性。它与西方的戏剧史不同的, 在西方戏剧中, 一个人物的要表演“开门”的动作舞台上就得真有一面门, 而中国戏曲中却只需要做一个表示开门的手势。同样道理一桌二椅只是一种抽象的摆设。它们的作用是由演员, 演员所营造的气氛, 当时剧情所需要的环境而定, 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特色。舞台布景的写意在各个剧种中都有所体现。

昆曲最初的舞台设置一般为一桌两椅。当表演者在桌上看书、写字时, 它便是一种写实的道具。舞台上的桌子和椅子, 有时可多可少、可分可合, 不只限于一桌二椅, 仅在表演中需要时被放置在舞台上, 如剧中情景有了转换, 桌椅也会立刻撤下。京剧:舞台布景也非常简单概括, 像国画的写意。大幕一拉开, 就可以看见舞台放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这一桌两椅是万能的。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黄梅戏:黄梅戏用上写意的方式来景象舞台设计, 能更好的凸出黄梅戏的意境。整个舞台布景融入了水墨山水的随意, 刻意的留白让人觉得幽深露冷, 空间视觉无形中扩大, 增加了一种深阁的闺怨, 而金殿一场戏的华美与明亮, 加上虚化的远景, 将整个舞台渲染的极具雍容, 凸显皇家的威严与神圣, 又不失黄梅戏的柔美。川剧的舞台布景是川剧的写意性达于极致,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写意画深相契合。两者都是以人而非客观自然为主题, 重视“形式美”的内在精神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自然创造艺术。川剧的舞台视觉效果是创造主体的意识, 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戏曲舞台写意的独到之处, 它在舞台上所起到的作用是用其它写实等手段都无法超越的。它不但给演员留下了较大的表演空间, 它还给观众展现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戏曲舞台布景写意手法

中国戏曲为了贯彻实施写意性的艺术精髓, 在具体的艺术手段上创造了多行之效、别开生面的办法。虚拟法也就是不用原实物或只用部分原实物来表现原实物。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或者可以说它是以虚代实, 虚实相生的写意艺术。在舞台布景设计中, 舞台布景是基本不用的, 舞台环境的确立, 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 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 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舞台道具做到美其形而真其神。

戏曲舞台布景的虚拟性, 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时空, 戏曲用虚拟的手法来很好地处理了, 舞台时空与现实生活时空的关系主要在舞台上自由的转换时间与空间。其次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 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在这样高度的虚拟性表演面前, 舞台设置也像中国画一样, 用空灵的留白艺术给观众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夸张法是指突出夸大某些形象的特点, 以强化一时效果。变形法是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 创造出生活根本不存在的艺术形象。大致有四种, 变形、略形、忘形、幻形。变形:即在原形上的夸张变化。略形:就是“略”去形的某些部分, 保留某些部分的写意处理, 如有浆无船。忘形:即全部舍去现实中的“形”, 而以新的“形”代之的写意处理, 这种“忘形”是以剧中人物情感为依托, 精心设计、提炼出新的形象以烘托人物。

意境法就是意与境、情与景的交融。这就是用意境法将情与景、意与境巧妙事物融为一体。不管戏曲舞台的写意艺术用什么手段来体现出来, 但它都是有各种艺术元素综合在一起, 有机的整体呈现出来。虚拟、夸张、变形、意境都是为了戏曲更好的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 把实景升华为意境, 使观众见一叶而知秋。

戏曲独有的写意性特征产生了戏曲舞台艺术的真实性、可信性、观赏性。在探究、理解、掌握戏曲写意性的同时, 作为新时期的戏曲演员, 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 给予传承发展, 弘扬光大。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 我们还要积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 从广泛的生活素材中, 汲取营养, 丰富自我,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艺术创作的艰难历练过程, 通过实践的逐渐积累和反复论证, 使其更加完善完美, 更具艺术之美。这也是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形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2]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3]陈斌善.中国戏曲的美学原理[N].文艺报, 1993.

8.论戏曲舞台艺术的视觉表达 篇八

关键词:艺术;戏曲舞台;视觉美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20-01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戏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借助动作、唱腔及服饰将独特的舞台艺术展示给观众,给观众以美的视觉感受。本文将对戏曲艺术展现的视觉美进行分析。

一、戏曲舞台艺术中背景的美

戏曲表演的舞台是固定的,要在这样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众多的情节,不仅徐海演员出色的表演,还需舞台的背景进行辅助。在现代戏曲的发展中,单的的大幕已经满足不了舞台艺术背景的需要了,需根据情节运用多种手法进行配合。例如传统的《牡丹亭》,演出时大多是手工搭建一座实景的小亭或者用一幅布景具。而到现代的苏昆青春版《牡丹亭》中,舞台背景是借助灯光投射而产生的色彩靓丽的色抽象布景,画面色彩绚丽、百花争鸣,将杜丽娘游园的场景写意化地进行了展示,百花齐放,营造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在“拾画”的这折戏中,幕布采用了明清文人的写意山水,黄昏时刻,墨色的枝叶、断壁,聊聊几笔将诗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董生与李氏》中,整体背景是独特的闽南式民居,一座拱桥立于舞台中央,远处是一枝墨梅和几扇长窗,透露着幽远而古朴的气息。伴随剧情,灯光在明暗间进行切换,将民居中的厅堂及书房等场景一一展示了出来,结合演员精彩的演出合理的对近景和远景进行了划分,整个舞台在这种隐约可见的背景下更具渲染力。可以说现代的设计元素在现代戏曲舞台背景中得到了合理充分的运用,传统单一的幕布式背景被取代,带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将戏曲艺术独有的魅力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二、戏曲舞台艺术中灯光的美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人们对于舞台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追求更为真实的场景表达。因此戏曲中不仅对于唱腔和舞蹈动作等十分讲究,对于舞台的综合布景和传达的视觉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即在戏曲艺术中合理的融入现代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将科技化的美术应用其中,并合理的应用灯光艺术,使戏曲有了新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现代气息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中国戏曲艺术。如戏曲《牡丹亭》,舞台灯光设计独特,设计师合理的对主次光源进行了搭配,并非单纯的强调灯光的璀璨,使得戏曲中人物的诠释更为真实。除此之外,在场次转换时,灯光设计师合理的利用了强弱光源的自然转换,甚至部分场次运用了无照明的方式,这种变化能够更好的对观众的视觉节奏做到引导。舞台上综合立体的对主光、侧光及背光进行运用,光线聚散配合,明暗搭配,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和戏剧的诗意氛围更通过这种光影的设计生动的展示了出来。“离魂”这折戏中,杜丽娘生病在床时,运用了昏暗的舞台灯光,并在肢体动作时用以虚光来配合,使得其深受病痛折磨和内心苦痛的情愫很好的展露了出来。而在杜丽娘临终时的这一幕中,杜丽娘瘦弱的身影被淡淡的灯光渐渐淹没,渲染了浓厚的离别的伤痛的氛围。之后是一束追光打在深色的幕布上,与杜丽娘的漂染而去相呼应,营造了一种悲伤离别的氛围。戏曲《程婴救孤》运用了先进的科技灯光设备,整个舞台抽象而夸张,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尤其是宫中程婴被托孤这一段,主表演区巧妙的结合了天桥上的侧光与舞台台口的顶光、侧光。更在背景和台口间运用白光进行照射,用面光和耳光对演员进行照明,使整个舞台处于明亮的环境之中,并且极具空间感和立体感,充分的渲染出了舞台的气氛,同时换场时的色调把握也比较到位,实现了自然的转换和过渡,避免了落差感。在《华子良》这一部戏曲中,舞台上对灯光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使得舞台效果变化多样,并且角色的内心空间也借助色光做到了展示,在戏曲中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同时也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可以说不仅戏曲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舞台灯光展示出来,就连其中角色的心灵空间和意境也可以借助舞台灯光来做到诠释,带给观众更高水平的视觉感受。

三、戏曲舞台艺术整体的意象美

戏曲舞台艺术是在一个有限的舞台空间进行展示的,对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借助灯光对舞台意境进行营造,运用千变万化的背景,使得整个舞台极具亲和力,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意象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空间世界里,观众的内心在不断探究和反思得到满足,并且观众也在表演者演绎的独特的生命角色体会到不同的生活体验。观看完一部戏剧,观众就好像做了一个梦,梦里不单单有戏曲里的情节,更是融入了自身不少主观的感受,给人更多的情感感受。可以说,戏曲艺术借助绚丽的舞台背景的烘托、灯光变换的渲染及华丽服饰的衬托,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得到更深刻的感受。这不仅在视觉上带给观众冲击和震撼,更给观众以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岁演员的表演而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可以说现代的戏曲舞台艺术是符合观众现代审美需求的,借助现代的服饰、灯光和舞台美术综合的对传统的美学进行了展示,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享受。

总而言之,将现代先进的灯光和背景技术充分的融入到现代戏曲舞台艺术中,使得戏曲中的精华借助灯光、背景及服装设计做到最真实的诠释,带给了观众唯美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星荣.戏曲舞台题记中的“写话”述评[J].中华戏曲.2015(2)

[2]宋新廷.重复和渐变构成在戏曲舞台设计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2010(2)

9.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两案 篇九

教案·学案·测案

设计:班彩虹修改:杜守海修改时间:2014.03.19课时:两课时

内容: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校对定稿:杜守海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

2、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活动安排:

(一)指导搜集材料

(二)戏曲知识漫谈

(三)戏曲知识竞赛

(四)戏曲演唱比赛

活动过程:

一、谈一谈,说一说

你看过、听过哪些戏,你知道哪些著名演员的名字? 答对一个得1分,多答一个多得1分。

二、查一查,比一比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10分,答错扣5分)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7)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8)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10)四大徽班是指:(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

(11)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12)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13)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京剧)

(14)“阿庆嫂”是哪一部样板戏中的人物?(沙家浜。)

(15)“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16)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代表忠勇,含褒义)

(17)京剧曲目有几出戏连演的,如“失”“空”“斩”,就是表现的三国故事。你能说出它们是指哪三个剧目吗?《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18)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剿匪的故事。扬子荣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请问这部戏改编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9)元杂剧一般分为四个大段落,称为四折。“折”基本上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场”或“幕”。描写发生在西湖边上,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的戏曲剧目《白蛇传》,也是由四折戏构成。请问下面哪一折戏不属于《白蛇传》?(D)A、《游湖借伞》 B、《盗仙草》C、《断桥》D、《劈山救母》

(20)《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向林黛玉称赞“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了呢!”的古代戏曲作品是——(C)A、《窦娥怨》B、《牡丹亭》 C、《西厢记》

三、听一听,唱一唱:在班内演唱自己喜爱的戏曲唱段。最后评出最佳演员,表扬加活动分。

四、议一议,写一写

参看课本146-147页小组讨论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把它写出来,主题积极向上,500字左右。

五、例文参考

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著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我侃京剧

现在的青少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设计:班彩虹修改:杜守海修改时间:2014.03.19课时:两课时

内容: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校对定稿:杜守海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

2、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活动安排:

(一)指导搜集材料

(二)戏曲知识漫谈

(三)戏曲知识竞赛

(四)戏曲演唱比赛

活动过程:

一、谈一谈,说一说

你看过、听过哪些戏,你知道哪些著名演员的名字?答对一个得1分,多答一个多得1分。

二、查一查,比一比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10分,答错扣5分)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4)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

(7)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8)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

(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10)四大徽班是指:()

(11)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

(12)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

(13)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

(14)“阿庆嫂”是哪一部样板戏中的人物?()

(15)“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16)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

(17)京剧曲目有几出戏连演的,如“失”“空”“斩”,就是表现的三国故事。你能说出它们

是指哪三个剧目吗?()

(18)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剿匪的故事。扬子荣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请问这部戏改编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长篇小说?()

(19)元杂剧一般分为四个大段落,称为四折。“折”基本上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场”或“幕”。描写发生在西湖边上,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的戏曲剧目《白蛇传》,也是由四折戏构成。请问下面哪一折戏不属于《白蛇传》?()

A、《游湖借伞》 B、《盗仙草》C、《断桥》D、《劈山救母》

(20)《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贾宝()

A、《窦娥怨》B、《牡丹亭》 C、《西厢记》

三、听一听,唱一唱:在班内演唱自己喜爱的戏曲唱段。最后评出最佳演员,表扬加活动分。

四、议一议,写一写

参看课本146-147页

三、议一议,写一写,小组讨论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把它写出来,主题积极向上,500字左右。

五、例文参考

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著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0.《 戏曲大舞台》 篇十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计划;

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4、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活动安排】

设计四课时

1、第一课时,指导搜集材料:

⑴ 布置活动安排: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要求。

⑵ 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相关材料。

⑶ 学生分组,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⑷ 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协调人员安排、落实责任,指导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

2、第二课时,戏曲知识漫谈:

本课时拟采用师生以佳宾访谈的形式进行。

⑴ 介绍下列戏曲知识:

①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② 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③ 京剧(行当、脸谱、唱腔);

④ 戏曲名剧、名家等。

⑵ 戏曲名段赏析:

① 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② 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③ 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④ 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3、第三课时,戏曲知识竞赛:

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

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基础分100分,每答对一题加10分。根据答题成绩记活动得分。

附:竞赛题目

小组必答题:

第一组

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昆剧(昆曲)

3、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黄梅戏

5、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第二组:

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京剧:

2、中国戏曲发展中南戏的形成是戏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请问南戏产生于哪个年代?(宋代)

3、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360多种)

5、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什么特点?(脸谱)

第三组:

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 :京剧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 :龙套

5、到了十三世纪的金代,表明说唱艺术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发展成熟的作品是: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

第四组: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越剧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代表忠勇,含褒义

5、古代的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优是指:古代帝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选答题:

1、说唱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2、参军是曹操创建的一种官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参军一职,是一种相当县一级的重要幕僚。著名诗人陶渊明和鲍照都做过参军。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它是继承古代的优的滑稽戏谑、巧言善辩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表演发展到由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请问:表演中被戏弄的角色是 :参军

3、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今存一百多种)和优秀剧作家,你能说出作家中最杰出的是谁吗?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有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4、活动目标: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在活动过程中听说读写,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访问、收看电视、听磁带、知识竞赛、讨论、写感想

【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

⑴ 查找资料或向音乐老师请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如中国戏曲的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区别等;推荐书目:《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戏曲》《中国京剧艺术丛书·中小学京剧读本》《人生奇观·戏剧》

⑵ 访问当地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当地有什么戏曲及其特点。

⑶ 收看中央电视台梨园风景线曲苑杂谈等栏目或找戏曲磁带、影碟、光盘,听一些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或念白。把自己喜欢的段子推荐给大家,把精彩的唱词抄在摘抄本上。

⑷ 向戏曲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学几招或跟着电视、磁带学唱几句。

2、制题。准备奖品。

3、找一盘京剧、一盘黄梅戏磁带,找一些脸谱,收集相关图片。

4、制订语文活动评价标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独创精神和能力;学生对戏曲了解和研究的程度。

【活动内容】

第一课时

一、播放戏曲,营造气氛

1、板书:中国 源远流长

2、开场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戏曲的天地之中,去感受中国戏曲的迷人魅力,去体味中国戏曲的悠长韵味。

3、活动一:请两组同学上台,每组三人。分别播放或范唱一个段子,看谁学唱得最好,由学生举手评出唱得最好的。掌声鼓励,给胜出者一个小礼物。(要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4、活动二:知识问答竞赛。要求举手回答。

⑴ 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书法、国画、中药)

⑵ 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什么?(宋杂剧)

5、活动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了。联系我们家乡的剧种,讨论:

⑴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⑵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6、活动四:运用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

第116页: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铁头老生)是什么角色?(老生或须生,武生,武老生)属于戏曲哪个行当?(生)他的黑脸代表什么?(猛智)背上插四张旗,表示什么?(插的旗越多,越)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什么?(说明)

接着出场的是一个小旦(相当于闺门旦)。咿咿呀呀地唱。小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年轻女子、少女)你知道在戏曲舞台上,谁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荀慧生)

小旦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小生是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怎么说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丑角,俗称什么?(小花脸)扮演什么角色?(滑稽人物)──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是扮演什么的角色?(老年女子)终于,可见我对这一角色的什么态度?──大家也都很扫兴。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地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期于的也打起呵欠来。

我最愿意看的是什么?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我最怕的东西──老旦却出来了,还坐下了唱,唱到天明可能都唱不完。蛇精的脸谱应该是什么颜色?(银色。《唱脸谱》:银色的妖怪。)

《社戏》结尾作者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7、活动五:认脸谱,唱脸谱。

第二课时

写一写:

把你看戏、听戏、学戏过程中的感想或有趣的经历写下来。

【总结】

11.《 戏曲大舞台》 篇十一

一、舞台空间结构的比较

莎士比亚早期戏剧舞台与中国传统戏台有极大相似性。

1、莎士比亚剧场早期舞台概况

十六世纪下半叶到十七世纪初叶的英国剧场,可以归纳成两类,即宫廷剧场和市民剧场。莎士比亚的戏剧活动,主要是与大众剧场相联系,也俗称为“莎士比亚剧场”。

当时的伦敦剧场,从外观上看,剧场如碉堡状,有圆形、方形或多角形。演出利用自然光在下午进行。剧场内观众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沿墙有两层或三层像走廊似的座位。靠近舞台的左右两旁,设有“私人包厢”,多数平民都在舞台周围站着看戏。1596年,荷兰人德·维特,画了一张“天鹅剧场”的内部速写。从图上可以看出,舞台明显地突出到观众席中来。观众可以从舞台的三面看戏。基本舞台分为前台、后台,前台就是突出在观众席三面观的那个平台,其高度大约一米。前台部分又分为前场和后场,其划分是以舞台中部两侧的两根柱子为界,柱前为前场,柱后为后场,后台分上下两层,另连带一个阁楼,阁楼的一般用途是用做化妆室和贮藏室。特殊的表演也使用它。

这种舞台结构和设备条件都非常简陋。无法使用写实的布景,演出过程中没有大幕间隔场次。演出要连续不断进行。因此在舞台动作和舞台空间的处理上,都运用类似中国戏曲“程式化”的手法。地点的更换、时间的流逝都在观众面前进行,所以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舞台上一切可利用的空间结构,都要被调动起来。

简陋舞台的前场。也就是被观众三面围观的伸出部分,一般用来表现大环境或地点要求不明确的环境,如广场、街道、战场等。前场一般不设道具,环境要靠台词和动作来交待,必要的道具用后撤去。舞台后场主要用来表现室内景或戏剧中具体的地点。左右两侧门的运用,与戏曲舞台上的“出将、人相”有相似之处。

舞台中间部位,由两根柱子构成了一个类似门洞的大门,挂有可以开合的帷幕,用这一简单的结构表现室内。如表现宫殿就在里面放一个宝座。表现内室放一张床。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空间上、下双层结构运用方面非常灵活。剧中表现凉台、高塔、山坡、城墙、城堡之类的戏,就利用第二层高台和阁楼。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戏中戏”场面也利用第二层高台表演。观众在下、演员在上,或者相反。挂在舞台中间的帷幕,除了用做“内室”的帷幕以外,还用来表示天空。幕布的色彩也可随戏剧的体裁而变化。悲剧用黑色,喜剧用淡蓝色。

演出是在白天进行,夜晚的气氛要靠观众的想象,有时也用道具激发观众的联想,表现事情发生在夜晚。有道具和简单布景。

2、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对应的中国戏曲舞台

与英国莎剧全盛时期相对应的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戏曲艺术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时,中国许多神庙里也出现了四合院式的剧场结构。这种结构与欧洲伊丽莎白时代的公共剧场相同点很多。也是戏台伸向院落,前台有两根角柱,在天井中,两廊和台前台周围都是观众席等等。清代的戏园形式是神庙戏台的发展,三面环楼、一面为戏台,后来戏园也开始加顶棚。清代戏园剧场是中国戏曲剧场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剧场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与莎士比亚剧场并不完全同步,但在形式上相似之处很多。

3、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中国戏园剧场与莎士比亚时期的大众剧场,在内部空间格局上基本相似。剧场外观为闭合的建筑;舞台在剧场一侧;舞台前区与观众形成三面观的观演关系;观众为两类不同级别(舞台周围是“散座”区、后边厢廊为“楼座”区)。舞台结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舞台后部为永久性布局,莎士比亚剧场是阁楼和一面墙,中国戏台后部是格扇门或“守旧”;舞台后部都有两个演员出入口,中国戏台称之为“出将”、“人相”;莎士比亚剧场舞台有前区和后区之分,前区表现大环境,后区用来表现室内景或具体地点。

二、演出形式的比较

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都是在简陋的舞台条件下表现丰富的戏剧内涵。在演出形式上都具有早期戏剧的樸质感,简朴的中性背景衬托不分朝代的华丽服饰。利用自然光为演出光源,在观众的联想中完成特定气氛的渲染,舞台语言追求诗化的境界。剧中规定情境需要观众的想象补充,这些方面都是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戏曲很重要的相似之处。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戏曲在演出形式上有许多相同点,但不同点也是突出的。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1、点示环境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莎剧中关于地点环境气氛的具体交待,在台词中都做了很详细的描述,但都被巧妙地安排在人物的自然对话之中。使观众很少感觉出有为“写景”而直接介绍的弊病。如《哈姆莱特》第四场露台:

“哈姆莱特:风吹得人怪痛的,这天气真冷。

霍拉旭:是很凛冽的寒风。

哈姆莱特:现在什么时候了?

霍拉旭:我想还不到十二点。

马西勒斯:不。已经打过了。

霍拉旭:真的?我没有听见;那么鬼魂出现的时候快要到了。”

这段对话把鬼魂将要出现的深夜时间及阴森寒冷的气氛,充分地描述了出来。

中国戏曲在运用台词、唱词以点示环境方面与莎剧很相似,但其写景手段更加全方位地、有机地渗透于表演及舞台演出的各种程式中,如唱、念、做、打,砌末、装置、龙套、队列运行都可以展现环境。

莎剧在使用实物道具方面与中国戏曲有极大的区别,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并不总是具有道具本身固有的实体性质。如“一桌二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改变它们“桌椅”的本来性质,可以成为其它的东西如桥梁、山坡、卧榻等。莎士比亚舞台上的“实物”,尽管也有点明环境的作用,但它们从不失去本来固有的性质,如宝座就是宝座,床就是床,它所表现的只能是同它的形象相联系的环境形象。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反映出对于艺术真实的两种不同的审美概念。同是在简陋的舞台上产生、发展,而莎剧的话剧形式与写实基因,与戏曲的虚拟、写意审美取向有很大的不同。

2、场次转换手法上的差异

莎士比亚戏剧场次多,场次转换相对频繁,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全体演员上、下场的方式解决。中国传统戏曲中,转换环境的手法更为多样,除人物上下场的间隔式外,还有连续式和过渡式,或以走圆场等多种形式直接转换环境,而且这些程式都有器乐作节奏、气氛的烘托,已成为戏曲演出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场景转换的艺术处理上,戏曲比莎剧具有更丰富的艺术手段和更有机的演出形式。

12.《 戏曲大舞台》 篇十二

一、线性空间

无论在中国传统绘画还是在书法艺术中, “线”都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元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通过线的粗细、长短、干湿等变化能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艺术效果。“线”这一形象元素本身是单纯、简洁的, 但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巧妙处理和灵活运用, 便成为了富有深层审美寓意和情感指向性的视觉要素。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其实“体”的“筋骨、脉络”就是“线”, 而“体”便是戏剧空间的主要组成元素。在《麦克白》一剧中, 笔者正是利用“线”的特征, 来构架出整个戏剧舞台的主体空间。例如, 当表现林荫大道时, 舞台上的条状幕按一字斜排组合, 条幕随着演员的表演动作而舞动, 此时演员将条幕缓缓地向一方展开, 整齐有序地斜放在舞台上, 加以绿色灯光的烘托, 瞬间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排高耸树影的景象。当表现西方宫廷时, 所有条幕全部从上缓缓下落, 长于台口的部分自然有序地堆积在舞台台面上, 形成了抽象化的石柱柱础, 条状幕上的褶皱所形成的竖纹肌理也恰到好处地与罗马柱的外观特征不谋而合, 配合的灯光和烟雾效果的渲染, 完美地还原了戏剧中宫廷大殿那庄严神圣的空间情绪。由此可见, 笔者正是利用这些抽象的线状造型, 在舞台空间中进行了一系列灵活的转换, 进而使整个戏剧时空也随着舞动的“线”, 变得富有一种灵性。

二、参与表演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中,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在演员的身上”, 也就是“景随人动, 人随景移”。当时所谓的“景”无外乎是手里拿的“砌末”, 例如, 船桨、马鞭、水旗等, 用这些道具表现划船、骑马、江河海水等。当中国戏曲进入镜框式舞台后, 舞台设计似乎只起到了装饰、烘托气氛的作用, 一度失去了它最纯粹的功能。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苏联戏剧理论家米莉莎·邦察斯卡娅和维克托·伯扬金提出了“动作舞台设计”的概念, 人们又开始探讨舞台设计的动作性。从陪衬装饰到参与表演, 舞台设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发展至今可以说完全摆脱了起初的依附性,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表演之中, 与演员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舞台上, 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 更具有揭示戏剧主题和内涵、渲染气氛、分隔时空等重要意义。因此, 笔者对自由体戏曲《麦克白》一剧的舞美设计手法也一直遵循着舞台空间造型参与戏剧表演的这一理念;在对舞台空间样式进行创意构思的过程中, 始终着重于如何利用舞台上的结构元素塑造灵动的时空, 凸显出舞台设计更为深层的功能性。

例如, 当麦克白被封为国王后走在赴宴路上, 由于他的内心极度恐慌不安, 耳边时常响起鬼魂的声音。为了配合鬼魂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两名黑衣人在麦克白身旁的左右环绕, 有时出现在舞台上, 有时隐藏在条幕后面。当隐藏在条幕后面时, 灯光从演员的背面打过来, 条幕上顿时出现黑衣人的剪影。与此同时, 当人在条状纱幕后方走动时, 人影也会随纱幕而前后飘动, 配合灯光所做的特殊效果, 产生一种重影的效果, 通过这种手法巧妙地将麦克白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麦克白走向死亡, 做了一个有力的伏笔。

三、结语

本文论述以舞台设计的功能为基础, 重点探索线性空间如何参与舞台表演, 并与演员行动相配合的设计手法, 使其能够在灵动的演出空间中, 将主要的戏剧情感和内容主旨传递给观众, 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李畅认为:“综合艺术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是由于它已经综合到了戏剧演出之中, 因此它就不再只求它原来作为独立艺术时的那种完整性, 它只能以整个演出的完整性作为最高标准。” (1)

摘要:本文以舞台设计的功能为研究背景, 重点探索线性的舞台空间如何表达戏剧主旨思想的方法和思路, 以及舞台设计自身的生命力与其存在的本质。结合作者本人设计的戏曲《麦克白》, 着重论述如何将舞台空间情绪与演员形体动作的意蕴相契合、从而表达戏剧情绪。

关键词:舞台设计,线性,动作,表演

参考文献

[1]韩生, 胡佐.舞台设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08) .

[2]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10) .

[3]赵英勉.戏曲舞台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09) .

13.《 戏曲大舞台》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教学重点)

2.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并能整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难点)

3.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①查找资料或向音乐老师请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如中国戏曲的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区别等。②访问当地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当地有什么戏曲及其特点。③收看中央电视台“梨园风景线”“曲苑杂谈”等栏目或找戏曲磁带、影碟、光盘,听一些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或念白。把自己喜欢的段子推荐给大家,把精彩的唱词抄在摘抄本上。④向戏曲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学几招或跟着电视、磁带学唱几句。

2.制题。找一盘京剧、一盘黄梅戏磁带,找一些脸谱,收集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二.合作探究

(一)听一听,唱一唱 1.欣赏以下戏曲:

(1)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2)黄梅戏《天仙配》;(3)越剧《红楼梦·天下掉下林妹妹》;(4)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师简介上述戏曲特点。如: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欣赏指点:欣赏戏曲可以从人物的角度,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的角度进行。2.请两组同学上台,每组三人。分别播放或范唱一个段子,看谁学唱得最好,由学生举手评出唱得最好的。掌声鼓励,给胜出者一个小礼物。(要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3.家乡戏大展台 你的家乡有什么地方戏?请大家推荐一曲。4.刚才大家欣赏了几段优美的戏曲段子,听别人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同学们一定心里痒痒的,也想上台一试身手。现在就请同学们行动起来,在小组内唱一唱,演一演!

(二)戏曲知识比拼台

老师先将大家分成两个队,左边这四列为红队,右边这四列为蓝队,老师当主持人,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每答对一题即可得到一张笑脸,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队!题目示例: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

1(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戏曲)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哪个剧种?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昆剧 京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四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唱、做、念、打)6.列举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7.产生于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的一个剧种是什么?请举一个剧目。(越剧。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8.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9.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徽班进京献艺,并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产生了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就是京剧。)……

第二课时

(三)脸谱鉴赏(多媒体显示)

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或者一提到戏曲,你一定会想象到舞台上勾画五彩脸谱、身着各色戏衣的人物形象。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1.你知道脸谱有哪些类型吗?各代表什么?列举人物说明。

明确:黑脸——表示有正义感,猛智,如张飞;白脸——表示愚蠢奸诈,如曹操;红脸——表示忠勇,如关羽;绿脸、蓝脸——表示草莽英雄。2.赏脸谱识人物:(多媒体显示)

牛魔王 二郎神 孙悟空 曹操 关羽 张飞 3.赏图片辩剧目:(多媒体显示)

白蛇传 红楼梦 闹天宫 穆桂英挂帅 十五贯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四)说一说,议一议 1.中国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现在身处窘境。你认为应该顺其自然让戏曲自生自灭呢?还是极力弘扬传统文化呢?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因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面对此现象,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示例:(1)改革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唱词,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2)组织“亲近戏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3)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培养青少年的戏曲欣赏能力.2 三.课堂小结

通过品与演,我们发现戏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它,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戏曲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戏曲三千,我们仅能取一瓢饮。希望通过这次梨园之行,我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戏曲知识,领会它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让这种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得以延续和发扬。

四、练习设计

描写戏曲好听的成语有“余音袅袅,行云流水,清脆悦耳,天籁之音”等,形容戏曲精彩的成语有“精彩绝伦,座无虚席,唱念做打,粉墨登场,锣鼓喧天”等。你还能举出三个来形容戏曲好听和精彩的成语吗? ①描写戏曲好听的成语:。②描写戏曲精彩的成语:。

③从上面所举出的成语中任选三个成语写一段描写戏曲的话。

答案:①示例:余音绕梁,身临其境,三日而不知肉味,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如痴如醉等。②示例: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惟妙惟肖,喜闻乐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等。③示例1:今天我去大剧院看了京剧院年轻演员们的汇报表演,在一场折子戏中,舞台上戏曲演员的表演一丝不苟,他们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惟妙惟肖。青衣身段优美,如行云流水,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示例2:演员在舞台上一丝不苟、戏曲表演惟妙惟肖、身段优美如行云流水、观众看戏曲如痴如醉。示例3:戏曲艺术如同高山流水,演员的一招一式都能透出其功底,艺术大师们的表演技艺精湛、出神入化、精彩绝伦,新秀则青出于蓝、后生可畏。

五、教后反思

【《 戏曲大舞台》】推荐阅读:

上一篇:法院实习工作日记下一篇:逛庙会作文55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