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共16篇)
1.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一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
实验前,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点燃的蜡烛熄灭?”同学们说:“吹灭!”、“水泼!”、“踩灭!”、“扇灭!”……。老师听了,说:“我今天做一个小实验,让蜡烛自己熄灭!”
实验开始了,老师拿出一个碟子,往碟子里倒水,然后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里。只见火越来越大,这时,老师用一个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不一会儿,火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占空气的五分之一,蜡烛燃烧完了杯中的氧气,所以灭了。噢,我恍然大悟。
这个小实验不但有趣,而且还让我学到了科学知识,我喜欢这个小实验。
2.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二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的目的
上每堂实验课之前,一定要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 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所要验证的科学知识。
2.明确实验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 但每名学生的理解力不一样,观察事物时常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使得在实验中往往是做了这步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一定先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的过程。
3.明确实验的结果
实验就是为了检验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进步,通过检验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拓展实验空间,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场所不仅仅是学校的科学实验室, 教师可以将实验的范围拓展田间地里、学生的家里。 在教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时,教师将实验过程讲授给学生后,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实验。 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自己动手并记录,更深入地了解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就地取材
一些实验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在教学《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时,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土豆、西红柿、苹果、梨、米饭等很多实验材料。 学生在实验中用着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心里有种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
四、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中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 在教学《 点亮小灯泡》 时,教师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提出疑问让学生动手将小灯泡点亮。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敢于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三
“学会倾听”虽仅有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应对,以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倾听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他们自己无事可做。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那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的目的,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次强调,听与说同样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值得老师表扬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说:“请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怎么样?”或者“谁还有补充的吗?”“谁还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学生明确目标,倾听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我们都知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课堂才最有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展现科学课堂,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看视频、听音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将科学问题用科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种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标本,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听,优化课堂教学,使“说”更具感染力,使“听”更具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三、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被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大加赞扬,让其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在评价过程中,要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給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样师范,构建倾听平台
学会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能力训练:
1.教师应给孩子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能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学会倾听应做到哪几个方面: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上课,还是听同学们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听完别人的话,不随便插嘴,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听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学生说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专心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老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等会像胶卷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课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学生:“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学的发言。即使这个学生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科学教学中,有的某些新知识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时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就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篇四
验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
一、加强领导:
1、学校教导主任具体分管科学实验教学领导。①分管领导有听课记录。
②实验教学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教研活动及工作检查记录。
③有全校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进度总表》,并将该进度总表张贴在墙上。
2、学校有专职实验教师及仪器管理员。①能熟悉所担任的科学课教材。②能熟练使用仪器或教具。
二、实验注意事项:
1、按要求开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科学科任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2、填写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单”每节实验课(包括演示、分组),教师应填写完整的《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记录单》,并按年段分班整理,学期结束后装订保存备查(出示《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记录单》样张,对填写、整理“通知单”、“记录单”的要求进行讲解说明)。兼任仪器管理员的科学教师,可不必填写《实验通知单》。
3、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注销每次实验前,实验教师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必须试做准备开设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操作要领。实验后要认真检查仪器或物品是否损坏或丢失,确保下次实验的正常进行。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填写完整的《教学仪器设备报损报告单》,至少每学期整理一次,级学校领导审批后及时在《仪器登记卡》中注销。
5、各种单据整理存放,以便检查《实验通知单》、《实验教学记录单》、《教学仪器设备报损报告单》应整理存放于仪器室管理,以便检查。
5.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五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以来,严格按要求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按实验计划的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本学期三年级演示实验开出了3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操作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在教学中,我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表册资料的搜集整理
对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虽然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为同一人,课前填写好“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等,到实验室领取。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而且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6.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六
说明:
1、此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备课以及统计汇总用。超过四个班的年级请按此规律自行设计表格统计汇总。
2、表中“要求”栏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及教学实际确定。要求按教学进度“开全、开齐、开足、开好”。
3、表中“实际开出数”栏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其中种植、饲养根据条件可以学校、班级、科技小组进行。
4、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演示或分组实验,补充的实践活动应后续填写在登记表的空白表格中。
5、本表一式两份,盖上学校公章后,一份留底,一份于学期末上交教培中心。
_____小学(盖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开出登记表
(本原始表格每个教师一份,要及时登记填写,于期末统一交教研组存档)
7.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困惑及措施 篇七
去年九月份, 校领导又把我们学校两个班的科学课交给了我。这已经是我所代的科学课的第几个年头了, 我也记不清了。既然任务来了, 咱就得好好完成。但是,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我们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现状我是最清楚不过了。说以前吧, 教育太穷, 别说什么实验室了, 就连我们最常用的材料、仪器也配备不齐。现在, 国家富裕了, 教育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实验室建立起来了, 各种材料、仪器的配备也都逐步完善了。但是, 新的问题又随之显露出来, 在各种硬件条件跟上去的同时, 我们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及方法没能及时跟进。说白了, 我们教师的教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我们这儿的许多科学实验课都存在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几个层面:教师纯粹地讲, 学生纯粹地听, 师生不能有效结合;一个班虽为一个集体, 不去分工, 只是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或者也去分工了, 但只会是流于形式, 不去合作;在实验操作中, 只动手, 不动脑;分工不明确, 导致学生各行其是, 仪器、材料等杂乱无序等。表面看去去热热闹闹的科学课, 真正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真知的学生有多少呢?现状肯定是不容乐观的, 这些现象导致了小学科学探究的低效性, 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 降低了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2009学年度下学期, 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 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 又有教师动手, 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 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 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 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 课堂虽热闹, 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 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 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 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 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 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 课题虽不一样, 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 效率不高。说到底, 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 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 耐心指导学生做, 分小组做, 并且达到人人会做的目标。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 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 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 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 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 要拓展实验的内容。
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 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 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 要拓展实验的空间。
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 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开放实验室, 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时间比较充分, 形式又多样化, 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 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 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 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 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便可以自主发展, 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 也许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 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1.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 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样。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乐于其中, 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见识。
2. 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 要形成书面文字, 让同学们做好记录。
为此, 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 都要形成书面文字, 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 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 用了什么仪器, 步骤是怎样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结果又是怎样的, 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 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3. 不要为操作而操作, 而是通过操作, 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加深印象, 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 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 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 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要记录, 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 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 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但又严肃的事, 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 就会有计划, 有目的去动手操作, 以此, 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能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 同时, 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 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
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 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 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 但经过特别的加强训练, 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 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还有一点, 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 也没放在第一点, 我把它单独列出来, 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这一步, 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 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 而对于常识课, 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 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 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 我发现科学实验课导入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四、五、六年级的科学课我都带过, “1+1”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它等于几, 我也不管它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无关 (我认为导入内容与本课内容无关也无妨) , 这四个不同程度的年级的学生我都问过, 可想而知, 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同学会很自豪, 高年级的同学会很不屑, 初、高中生可能会迟疑, 如果你问大学生或者教授, 那他可能就会很吃惊“这个问题很复杂, 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导入, 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与学对科学课中的实验课教学的落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 我们没有推脱, 没有气馁。我们要知难而上, 顺势而为。可喜的是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 在我们镇的学校领导及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 再加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我们的小学常识课, 尤其是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镇的科学课教师在全县的讲课比赛中年年获奖, 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学生的成绩也在逐年稳步提高。我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普通教师说的话就普普通通, 没有什么大话、套话, 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我们只会以满腔的热情去谱写我们农村的落后教育。领导拭目以待, 我们教师、学生家长也都在拭目以待!
摘要: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的配备也都比较完善, 但教师的教学却没有及时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 走出一条适合他们的教学之路, 适合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是教育领导者们迫切追求的, 是一线教师们苦苦思索的。
8.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八
关键词:科学;实验;研究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做好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来源于实践,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科学始于观察科学,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科学。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为什么淋湿的衣服会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学生一般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验设计要丰富活动形式,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为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样的课堂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感受,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件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想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让学生捕捉各种昆虫,并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时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二、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
(一)动手实验,培训骨干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就要对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事先进行一下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地方的材料需要更换,哪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才克服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是没有做准备实验。总之,教师做“准备”實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小组成员都进行指导,因此可以挑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必要时还要对他们事先进行培训,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二)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进入实验室一般都很兴奋,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将老师提的实验要求全都忘光了,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因此,教师要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可以有效防止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失误和事故,也为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读懂说明,明确要求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例如:在第六册《科学》电流和电路的实验中,不明确老师讲解的电路的并串联关系,不按实验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就难以总结出哪两种状态下灯亮些,哪两种状态下灯暗些,还有可能导致短路现象。
(四)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9.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 篇九
一、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猜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方案: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三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五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发现: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小车经过的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
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有关系。我的方案:
1、把木块放在粗糙的木板、较光滑的木板和非常光滑的木板上拖拉,用弹簧秤分别测出所需的拉力。比较三次试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三、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猜测:可能与对接触面压力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实验方案:
1、、选择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拉动,分别用测力计测出拉动木块和铁块时所用的力。并比较这两个力的大小。
2、、将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光滑、粗糙的木板上拉动,并分别测出拉动物体时所用的力。并比较这两个力的大小。
我的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对接触面的压力的大小和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四、磁铁的性质
1、我的猜想: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我的方案:用磁铁吸铁片、铜片、铝片、木片,观察现象。我的发现:磁铁能吸铁。
2、猜想: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
方案:用细线把一条形磁铁悬吊起来,静止后观察。发现: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示南方
结论: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3、我的猜想: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方案:用一块磁铁N极接触令一块磁铁的N极和S极,观察现象。发现:N极和N极相互排斥,N极和S极相互吸引结论: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猜想:磁铁两端磁性强
方案:用磁铁吸引图钉
发现:磁铁两端吸引了许多图钉,而中间没有。
结论: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五、失去标记的磁铁用怎样的方法知道它的南北极?你的实验方案。我的猜想:根据磁铁的性质,或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来判断。
我的方案:(1)把细线系在磁铁的中间吊起来,静止后,指南的一端是南极。2)用另一块磁铁去靠近,和北极相吸的是南极。
六、迷路了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写出你的实验方案。猜想:看树冠,影子,北极星,指南针等方法辨别方向。
实验方案:方法一看树木的树冠长得茂盛的一侧向阳是南方。方法
二中午人的影子在人北侧。方法三北极星所在的方向是北方。方法四看指南针,指南的方向是南。
七、光与影子的关系
我的猜想: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短、方向是有变化的。方案:
1、将铅笔竖立在桌面上。
2、拿起手电筒,在铅笔上方慢慢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就像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位置一样,仔细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
发现: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一天中早晚影子较长,正午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与太阳运动方向相反。
八、1、探究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
猜想: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灯泡就会亮
方案:
1、观察开关等材料的特点。
2、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3、接通开关观察。4断开开关观察
发现: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2、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串联电路)
猜想:把电池、开关、两(或三)个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两个灯泡都亮。
方案:把电池、开关、两(或三)个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接通开关观察。发现:把几个导体依次首尾相连接这样连接的电路是串联电路。
3、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并联电路)
猜想:把两个灯泡两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接入电路,两个灯泡都亮。
方案:把两个灯泡两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接入电路,观察。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15、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
【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打开开关,灯泡就灭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
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2、电源:电的来源;
3、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17、谁的本领大
【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
【实验说明】
1、能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
2、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10.三年级作文科学小实验 篇十
烧杯打火机护目镜,醋小苏打勺子纸条。“报告长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求实验。”老妈给我戴上护目镜,一脸严肃:“开始实验。”嘿,这长官还想得挺周到的嘛!
醋是调味品,小苏打是食品添加剂。它们俩合作真的像书上写的那么神奇吗?我的长官是个急性子,打断了我的沉思。“哎哎哎,都批准了,赶紧的!”我赶紧用左手握住烧杯,右手拿起醋瓶,眼睛盯着刻度,慢慢地倒入40毫升醋,加入两勺小苏打。霎时间,醋发出“辍钡纳音,无数气泡挤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涌上来。我在学校也做过实验,烧杯里有小气泡,老师说那是气体。难道这些气泡就是灭火的功臣?
“长官!我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得用打火机点燃纸条,下官不敢做,长官您来吧!”说完,我退到一边。老妈按下打火机,火苗窜出,点燃了纸条。那火苗上蹿下跳,好像对着我挑衅:“你来啊,来灭我啊!”我不急不恼,摆弄起太乙真人的法术,口中念念有词:“天地之灵灭火器,急急如律令。”一边做相应的动作。在老妈把纸条碰到烧杯的那一瞬间,我指着火苗大喊:“灭!”只听“辍钡囊簧,纸条瞬间熄灭,只留下一缕不甘心的白眼缓缓升起。老妈高兴地手舞足蹈:“儿子,我们成功啦!”我架住老妈的手:“且慢,待我去查个资料。”
原来醋加小苏打能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隔绝空气灭火。
11.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策略谈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实验评价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启蒙课程,能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重要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是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呢?
一、科学准备好课前的筹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明确实验的目标,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先做实验,心中有数,做到实验设计科学有效,全面参与操作,选择好的实验方案,制定操作的细节,科学设计好实验。演示实验器具要可以让学生参观,实验现象清晰。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让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教师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实验,讲解顺序,注重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
2.学生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内容,保证学生搜集好第一手的资料,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测量、记录、统计,绘制统计表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前先进行思考行动的计划,重视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制定实验的步骤,选择科学合理的办法,准备好一定的科学器材,设计好科学的表格,设想好安全的措施等。
二、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的任务
实验不能没有目标,随心所欲,实验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规律、理清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明确地指导,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要重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内容。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官去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眼睛科学地看,注意微小的地方,细小的变化,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借助工具观察等,科学地做实验,科学地感知事物,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性,重视从实验过程和表面现象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保证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因此,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的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不同的学生分别分配在一个组内,组成4到6人的小组,实现小组内合作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和调查,共同经历失败和成功,实现资源享受,同时提高。教师要注意调配好,要指导好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实验操作员,实验观察员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小组,教会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小组协调小组不同的意见,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帮助学生丰富并积累科学的知识。
四、教师指导好学生实验
教师应该进行实验的指导。教师重视在学生实验前,就讲清楚实验的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和添加的顺序,和实验的关键操作点等。教师也可以进行示范操作,并针对性地进行提醒,提出要求,也可以提出几个和实验有关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在实验中思考。总的来说,实验的指导时间不能太长,太细,太过,要抓住要点和重点。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了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个估计。
教师要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因为学生实验控制不好,常会遇到困难,或者违规操作,或者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实验现象。教师要指导及时,避免学生紧张,自卑,失去实验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进行纠正,指导学生重新做,不能训责学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也要加强实验后的指导。教师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尤其要注意需要批评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稍有改进就能做得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重视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实验后,由教师提出研究的主题后,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实现智能和技能的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时,教师要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疑惑,提供试剂仪器等,给学生提供好的环境和氛围,保证实验效果。
六、科学及时地做好实验的评价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真实。实验评价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能影响学生。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课堂的操作,更在于后续的效果,学生体悟到知识,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和课堂学习应该在一个范畴内,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教师要捕捉给学生启迪的机会。教师评价可以围绕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方法创新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要根据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积累,重视教学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的能力,拓展研究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学生的自主思考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教师要努力行动起来,让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人。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效果,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绽放科学教育教学的芳华。
【参考文献】
[1]刘宏爱.浅谈上好观察实验课的策略.《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年06期
[2]袁强.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第12期
[3]崔建革,关占友,冯兆海.也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4年82期
12.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十二
1转变观念, 关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问题和发现
课堂上, 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 还是知识, 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 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 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 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 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 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2保护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实验探究中的问题和发现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 学生即便是做相同的实验,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会有不同的发现, 然而, 恰恰是这些不同的发现更能呵护学生探究的兴趣。然而在我们当前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总希望学生的探究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结果, 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 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 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不予理睬, 顶多用“你真聪明”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外去研究”……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按预定的教学设计在教学,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 绝不允许学生出“格”,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 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能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试验中学生能提出问题, 正说明他对探究活动有兴趣。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过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就得敢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 教师不能漠不关心, 而应该鼓励大胆探究, 鼓励提问和不同的发现,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3变备课为备学生, 备课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
要处理好实验探究中生成的问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 每种情况如何处理, 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的备课重心应转移到备学生上来, 充分地了解学生是处理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了解学生。
1) 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社会在发展, 孩子们的见识也在发展, 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做科学教师有时想象都想象不到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2)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程度, 针对不同的班级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有的班级很喜欢科学课, 喜欢在严密的科学探究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师在设计时就可以充分放开一些;有的班级对科学课兴趣不大, 教师就应想办法使课堂的语言丰富些, 幽默些, 吸引学生的注意, 逐步培养其兴趣, 在设计时就可以保守一点。
3) 学生的性格特征。一般来说, 科学教师要教几个班, 认识每个学生是一件难事, 更不要说了解全部学生的性格, 但是一个班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的性格, 教师必须了解。例如班级里如果有一两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 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因此,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进行探究的必要保障。按照预设进行探究实验的材料是固定的, 不可更改的, 学生使用的一般也是同一种或同几种的材料, 教师较容易准备。而生成式的科学课堂教学则提倡自主选择实验材料, 这就带来了材料准备上的难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越是学生的东西, 越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越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 学校虽然按标准配足了一定数量的仪器, 并且拥有了工具箱, 为学生购买了学具袋, 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观察实验材料 (如瓶瓶罐罐、各种液体、 活的动植物等) 全部配齐, 所以让学生把身边的材料带进课堂, 既解决了学校教具学具的不足, 又能按规范上好科学课,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一课,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 课上学生带来的种子数量之多让我感到吃惊, 有的连我也不认识, 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种子的构造, 还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后, 由于种子实在太多, 我让学生把一部分浸泡过的种子进行播种, 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一部分干的种子制成了种子标本, 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资料。
4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平衡点
现在的实验探究活动, 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学生充分自主, 教师略作指导;一种是教师充分细致指导, 学生则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 戴着镣铐跳舞。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 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 进行有效的生成。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探究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发现, 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 (不仅指认知目标) 比较, 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教学中, 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 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 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 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 都在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 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 而是反问其他学生一句: 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 这样把预先设计的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弃了, 却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机会当然不是每节课上都有, 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 不要简单地去批评这位同学, 而应该感谢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又如现在很多科学探究的开始, 我们往往抱着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然后让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自主选择进行研究。我们知道, 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是千奇百怪的, 我们很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考虑周全, 这时候, 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又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 其实是不现实的。如果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 那么在学生提出一大串的问题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在梳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的重点。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 并非让探究活动漫无目的。
5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活资源的生长新起点
探究实验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汇报交流, 很多教师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师主要看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好的, 而对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独特的看法持不温不火的态度, 要么是不管对错, 一律肯定, 要么是含糊其词, 不予深究。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展示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展示探究的过程。教师评价时要指出学生汇报中所包含的智力价值, 以及采取了何种探究方法, 教师此时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
如笔者在“一天的食物”教学中, 当各组完成分类, 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时, 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提问: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发言中一位同学说:“火腿肠不属于荤类, 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 面粉是素类!”我追问:“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说是荤类, 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 因为有面粉, 争执不下。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 的机会, 干脆让他们放开说, 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 也不属于素类食物, 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 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 有火腿、盐、面粉等, 的确是既有荤, 又有素, 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这样一来, 我原本放在最后的一个环节, 出示一盆 “榨菜肉丝”, 认识荤素混合类食物就毫无必要了。
13.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 篇十三
●【实验名称】: “吹蜡烛”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课本、文具盒、砖块等。
【实验步骤】:分别隔着这些物体吹蜡烛 【实验现象】:
1、隔着漏斗、瓶子等能吹灭蜡烛。
2、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不能把蜡烛吹灭。
你能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吗?
汽车、轮船、飞机等为什么要做成流线形的:是为了减少空气对汽车、轮船、飞机的阻力。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11、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器材】: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13、水面的秘密)【实验器材】:水、玻璃杯、胶头滴管、曲别针 【实验目的】: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注意:实验的桌子一定要平稳,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名称】:毛细现象(14、水往高处走)【实验器材】: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
【实验目的】: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各种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
可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20、)【实验器材】:杯子、水槽、小纸团、水 【实验步骤】:
1.把水倒入水槽里,纸团放在杯子的底部,塞紧。
2.把杯子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到水没过杯底。观察纸团。
【实验现象】:纸团没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21、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 【实验目的】: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判断出空气中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个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的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
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立即熄灭。【实验结论】: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4.科学实验语文作文三年级 篇十四
老师做实验了,首先是把胡椒粉和盐一起倒进盘子里,然后用塑料筷子搅拌均匀,再把勺子放在衣服上使劲摩擦。奇迹发生了,只见胡椒粉都吸在筷子上了,而盐巴还一动不动地躺在盘子里。“哎呀!真的分开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老师说:“这是静电的原理!塑料筷子与衣服摩擦后带了电,不仅能吸起胡椒粉,还能吸起碎纸屑和头发等轻的物体!”
老师见同学们都很惊奇,就说:“有哪一位同学想上来做一下这个实验?”邱启元自告奋勇地走了上去,说:“老师,我来吧。”“好的,我来帮你准备原料吧,你可不要让我们大家失望哦。”老师笑着对他说。只见邱同学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先把胡椒粉和盐一起倒进盘里,再用塑料筷子搅拌均匀,然后再把勺子放在衣服上使劲地摩擦,最后把发热的勺子靠近作料。他拿起来一看,塑料勺沾满了胡椒粉,盐巴还在盘子里安静地躺着。大家看见邱同学也成功了,就觉得这个实验很不可思议。有的同学还不太相信,就用手蘸了一点点放在嘴里尝,但马上就被胡椒粉呛得直吐口水,伸长了舌头。我也用手蘸了一点,还真的是胡椒粉的味道。
15.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十五
关键词:数字实验,科学素养,实验误差,实验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1-6年级 ) 课程标准》( 送审稿 ) 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1]。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 ) 对科学素养的界定:科学素养是应用科学的知识来确定问题,得出 ( 或提出 ) 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以便理解并帮助做出关于自然世界的决定,并且通过人类的活动做出调整[2]。可见,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比较核心的内容有探求事实的能力和态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具有灵敏度高、可视化等优点的传感器等数字技术进入小学科学课堂 , 笔者对如何应用数字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应用数字实验探求事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求事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数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到某些传统实验无法获得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微小的、不易见的事实。这些“隐形世界”的发现,为学生打开一扇一扇探求世界的窗口,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很多人都有体会:在灯光下阅读眼睛容易疲倦,而在阳光下(非直射)阅读眼睛没那么容易疲倦。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认为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这七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综合而成,是自然光, 而灯光只是白色单色光。事实是什么呢?使用光强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就可以清晰直观看到放大后阳光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如图1),灯光的信号是一条曲线(如图2), 表明阳光是稳定的,灯光是波动不稳定的、经常在变化, 所以在灯光下阅读眼睛更容易疲倦。
这次实验后,学生发现就在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看不见”的秘密,更有兴趣去开展探究活动了。有学生提出假设:爸爸妈妈不同意自己长时间使用电脑,是不是因为电脑屏幕发出的光信号是不稳定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位学生用一张黑色不透光的布罩住电脑, 将光强度传感器罩在黑布里面,测定了电脑屏幕的光信号,发现电脑屏幕的光信号也是一条直线。另外有学生测定了手机屏幕的光信号,发现也是一条直线。这两位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结果,他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给大家。经过查找资料、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和再次实验, 发现老式CRT显示屏的光信号是一条波动的线,现在的液晶显示器是直流供电,其光信号是一条直线。手机和现在的液晶屏幕的光线确实不会波动,它产生的眼睛疲劳主要还是距离过近,特别是手机屏幕小、距离近、眼睛聚焦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时间长了会产生视觉疲劳。 分享感受时有学生感叹:难怪看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会觉得很干,看来我们要控制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了,还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还有学生骄傲地说:下次爸爸妈妈提醒我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时我要问他们为什么,要是他们回答不出来, 我就给他们讲讲今天的实验。
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实验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提出想研究自己家里的“护眼台灯”是否护眼。经过光强度传感器的测定,学生发现有的“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直线,而有的 “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曲线,表明有些 “护眼台灯”并不护眼。经过交流,大家发现真正的护眼台灯价格都较贵,也有学生提出下次购买台灯时要先用数字仪器去测一测。
从阳光和灯光到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再到“护眼台灯”是否护眼,再到购买台灯时先用数字仪器测一测,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测量、结果分析、运用于实践(对生活的启发) 的科学探究过程,前一阶段的成果激发了后一阶段的开展,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持续上升。
二、关注实验误差,修正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
实验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直接和间接测量值) 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实验误差永远不等于零。不管人们主观愿望如何,也不管人们在测量过程中怎样精心细致地控制,误差还是要产生的,不会消除, 误差的存在是绝对的。小学科学课程虽然浅显,但只要有实验数据统计和测量活动,误差问题就无法回避[3]。 如何处理误差问题关系到学生对待事实的科学态度 , 不能为了获得“标准答案”刻意忽略误差,也不能将误差作为遮羞布,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结果当误差处理,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误差,如检查测量方法减小系统误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减小随机误差、学会观察异常数据等。
在应用光强度传感器测定室内外光的强度时,在同一地点学生测得的结果不相同(见表1),学生争吵起来,都说自己的数据才是对的。笔者首先组织学生检查自己手中的光强度传感器是否有损坏,回忆刚才测量光强度时是否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方法操作,检查完毕后每位同学再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结果见表2。这次学生都沉默了,自己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数据都不相同,结果究竟是什么呢?这时笔者开始给大家介绍实验误差,即使我们使用灵敏度高的光强度传感器,实验误差依然存在。但我们可以多进行几次实验求平均值,用平均值来做结果,这样可以减小误差。科学上一般进行3次重复实验,没有明显偏离的异常数据就可以求平均值了。这次学生都满意了,忙着去求平均值了。还有学生发现小组每位同学都测一次,将4个同学的结果取平均值也比较接近一个同学测3次取的平均值。
反思这次小实验,在没有传感器等数字仪器时, 对室内外光强度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和感性的层面, 比如桌面上光强些、桌面下光弱些。而有了光强度传感器和主机,可以定量地测定桌面上某地点的光强度是多少Lux。从科学史来看,定量研究是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测量条件限制,很难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定量研究也难真正开展。可以通过定量研究的意义与学生分享技术进步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探求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获取事实,探索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有了传感器等实验仪器后,有学生会认为传感器灵敏度高就测得准,而不注重实验过程设计, 不注意实验方法,却对自己的数据充满自信。这时教师需要科学引导,比如关注误差、基于证据的推理、实验过程设计等。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没必要搞清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但需要知道误差的大概含义,如何减少误差使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这些做法将有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学习科学对于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数字实验进入小学科学课堂,将定性实验转变为定量实验,对于一些不方便直接测量的参数, 可以通过变量转换得到结果,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实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前段时间辅导一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做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照射对蔬菜保鲜的影响。对于蔬菜保鲜的界定有外观情况、叶绿素含量测定、水分损失测定等,其中叶绿素含量测定是比较核心的定量测定项目,但因需使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设备需要送到校外检测,叶绿素含量测定步骤也比较繁琐, 包括研磨、离心等,小学生独立操作起来很困难,每次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帮忙。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可否用自己的仪器设计自己可以操作的实验,经过几天的思考,有学生发现光透过新鲜的蔬菜和不新鲜的蔬菜后剩下的光是不同,于是学生设计了叶片透光强度的实验。为了公平, 几位学生固定了同一个灯、实验盒和光强度传感器的位置, 选择了一片叶子做好标记,每次都由同一个同学去测量, (如图3所示)。在取样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同时,测定被标记叶片的透光强度。实验数据出来后(见表3、4),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如图4), 叶片透光强度呈上升的趋势(如图5)。目前正在进行蔬菜保鲜状态、叶绿素含量、叶片透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寻找叶片透光强度与蔬菜新鲜程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通过测定叶片透光强度来检测蔬菜新鲜程度的方法, 制作一个蔬菜保鲜度简易测量盒。
同时一些学生设计了实验:准备探究蔬菜从新鲜到不新鲜的过程中微小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水分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将会使用到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收集器、数据分析软件等。这些过程都有益于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16.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 篇十六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实验教学 有效性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5-0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问这问那,常常追根问底。这种有好奇心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是培养思维敏锐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习“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两个一样的广口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在橡皮塞下挂一个铃铛,让学生亲自摇一摇,提出问题。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试试,提出了多种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能听到一个瓶中的铃声,而另一个瓶中的铃声则听不清楚;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瓶中有些灰呢;有的学生提出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一个瓶中燃烧用掉了部分空气,所以听不清楚。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一个针筒将瓶中的空气抽掉,效果应和燃烧纸是一样的。可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身就包含有创造的成分。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明确实验目的
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學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农村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3)明确实验结果,对实验做出评价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大自然,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地进行观察实验。由于这些活动灵活多样,寓科学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验性和创造性,适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家长,翻阅书刊,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愛自然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课】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科学小论文09-26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06-18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7-1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肌肉》的教学反思08-23
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19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学期一至三单元总结08-27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1-03
湘教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07-10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9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