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

2024-10-14

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精选6篇)

1.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 篇一

让班级建设在课改中焕发活力

迎着新世纪的朝霞,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微笑着共同走进了这个期待已久的神圣的殿堂。我想说: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处处洒满七彩的阳光,洋溢着温馨的笑容;在我们的心灵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起创新的思维。课改,为我们的班级建设注入了甘甜雨露,使班级焕发生命活力。以下是我在班级建设中的一些尝试:

一、营造温馨向上氛围,激励整体进取

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一个文明、温馨、优美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本学期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对本班的教室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美化。例如:在教室四周悬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有五无”等条幅,以引导学生的文明行为;设立“小画廊”、“写字板”、“世纪新星”、“智慧屋”等栏目,尤其是我们的“世纪新星”栏目中还设有“阅读花”、“守纪旗”、“智慧星”、“金话筒”等丰富的奖章;设立 “进步角”(让学生放置“成长记录袋”)和“种植角”(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我们的“爱心直通车”载满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学生之间真诚的祝福,给每个孩子“家”的温馨,激励学生朝着美好的理想向上进取。

二、增强班级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优秀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通过民主选举班干部、授予班干部管理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了一支充满勃勃生机的班集体队伍。上个月,我班竞选班干部有一个重要的改革:改变以前让学生说出“我要选xx当班干部”为“我要选自己当xx”,并让参加竞选的同学进行1到3分钟演讲。竞选班干部的前几天,我在班级经常告诉学生,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敢于自我推荐、自我表现,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后,我询问一些同学有什么想法,,他们有的说:我要竞选副班长。有的说:我还是竞选小组长吧。有的说:老师,我觉得当一名劳动委员很光荣。有的说:这次我有信心竞选正班长。有的说:我爱学习,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当好学习委员……孩子们确实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童稚的脸上写满信心,写满希望。我为他们的积极参与而感到兴奋不已,为他们的勇气喝彩。

(2)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班级建设中,我们做到真正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充满活力生机。例如在“六一”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六一”活动,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和小伙伴们讨论交流,提出了各种可行性较强的活动方案。这样,每个学生都过上了一个由自己设计的节日,获得了参与创造的乐趣。又如在教学中,我们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字宝宝交朋友”“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一本有特色的资料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其积极主动性自内而发,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班级建设内涵

我校是全国“学科四结合”试验学校,拥有“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络中心、电子备课中心、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我所担任的班级既是“学科四结合”实验班,又是第八次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班。正是注入了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强大教育功能,才使我们的班级犹如雨后春笋,焕发生命活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形象、生动、便捷”的优势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了班级建设的新渠道。在班级建设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一,运用多媒体网络于学科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时,注意挖掘班级建设的课堂资源,使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语文教学《星空》这一主题单元时,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走进宇宙”、走进他们期盼已久的未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老师先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网站(如中文yahoo等),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网站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太阳系的组成、九大行星的图片、古今中外天文学家的简介等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然后以3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班级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收到实效。

其二,运用现场直播或转播的方式,丰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三月是学雷锋月,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更直接了解雷锋,激发他们主动向雷锋叔叔学习,我们特地从网上下载优秀影片《和雷锋叔叔在一起的日子》,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观看,并动员学生要多为别人着想,多做好事。这样让学生形象生动地去了解先进人物的所作所为,比起空泛说教更具有感染教育作用。再如我们利用班级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观看《预防“非典”》知识讲座,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并告诉他们只有依靠科学才能战胜“非典 ”,这对学生也是深有影响的。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听大人说放鞭炮可以预防非典。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预防非典要靠科学。”

其三,运用如Word 和PowerPoint进行文字、图片处理,有效开展活动。在“六一”大行动中,我们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输入电脑,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然后老师再进行筛选、汇总,获得了丰富有趣的问题,保证了“幸运六一”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了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意识,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四、构建多元评价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班级生活中构建多元评价平台,引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多维、正确的评价,形成良性的评价风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在评价主体和形式上,彻底改变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家长真正参与到评价中来。首先,教师应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肯定、准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形成自评能力。同时,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别人,也学会评价自己,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另外,我们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畅谈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在评价内容上,彻底改变单纯评价书本内容的状况,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写字、口算、绘画、音乐、体育、手工、电脑等;我们通过老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形式,评出“小书法家” “小数学家”“小画家”“金嗓子”“小健将”“巧巧手”“电脑高手”等,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主动地发展,增强班级的活力。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尤其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付出艰苦的劳动。但是,只要我们始终认识到,班级建设是一项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品质的以人为本的工作,我们定能以苦为乐,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向上的班级环境,在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2.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设生动的, 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 能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教育简单的讲述而言, 利用教学情境, 揭示主题, 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 在乐趣中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调动多项感官, 让学生展现自我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不可能有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在文本教学中, 我会先根据文本主题设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动口读, 动脑想, 边读边想, 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在这个过程中, 动手勾画出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放飞学生思维, 让学生互动学习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等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 给学生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 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 让学生品味成功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 应热爱, 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心。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 更要留心观察, 通过适当的引导,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在教学中, 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和条件, 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能让课堂上的弱势群体真正地动起来, 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3.让交流彰显小学数学教学活力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交流 彰显活力

追求高效课堂近年来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点改革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重视教学的方式手段,还不能忽略课堂的整体氛围、学生参与度等。因此,课堂交流被广大教师关注,并运用于教学中。尤其在需要随时调动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贴近学生认知中心的交流更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有效驱动力。教师应该做的是怎样让交流脱离形式,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怎样利用交流激活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交流欲望

交流即是对话,但有效、有吸引力的交流却不是简单的对话。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最常见的对话便是以问答形式展开,这通常是师生间最典型的交流方式,但由于缺乏对问答形式的拓展及对学生交流兴趣的漠视,以往的课堂问答不仅僵化固定,不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还容易给学生压力。因而,教师要改变方式,创设情境,让单纯的问题变得生动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形成自然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趣味的交流氛围,从而全身心融入课堂氛围。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充满童趣,并与现实和理论紧密结合,同时有开放的思索空间,这样才能迅速增强学生的交流欲望。例如,在小学数学《圆》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卡通角色小黄人骑自行车为背景,分别假设车轮为椭圆形、车轮为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车轴为圆形车轴也在圆心的情况,让学生猜想哪种车轮小黄人骑着更舒服。生动的情境让问题不再刻板严肃,而是趣味十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还没有见过椭圆形的车轮,因而应该小黄人骑着不舒服。”有学生说“生活中见过圆形的车轮,但车轴没有注意到是否在圆心。”……在聆听、表达、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兴趣在逐渐地发酵、递增。

二、增强合作互动,优化交流体验

长期以来,课堂交流被不少教师错误地界定在师生之间,这使得整个课堂只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少了互学互助的关系。课堂交流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平等表达,展示个性的机会,因此,不能一味地跟在教师身后,也要注重学生间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没有干预、没有命令的境况下获得更自由、愉快的交流经验。为此,小组合作的交流形式要有新意、有启发地实施开来,以小组为单位便是一个个崭新的、缩小的交流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分工、自我展示调整思维方法,磨合学习体验,生与生之间开放式交流让学生更容易感受数学的乐趣,更能体会自主快乐的学习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小组资源配置的均衡,让学生均等交流。例如,学习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二》时,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图形的旋转、平移特性,分组设计主题图标,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沟通空间,引导学生整理图形资源,构思搭配审美,分工协作,一步步交流对话及实施,最后各组都交上满意的作品。合作互动为课堂交流拓宽了渠道,令数学课堂迅速泛起了活力,令教学活泼而有层次,令学生充分释放自我,收获深刻而丰富的学习体验。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合作互动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生的交流体验,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注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调控,确保学生高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三、重视多元评价,拓展交流层面

一堂互动往来,活力呈现的课堂,除了要有全方位的交流渠道,还必须体现出开放、人性的交流层次。仅仅是热闹的对话,而无值得深思的表面化交流,只能吸引学生一时的关注,却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课堂,自主投入学习,教师要拓展交流层面,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心声,为此重视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应当成为课堂交流的主要线索。传统的课堂评价单向固定,学生都是以被动接受的心理实施,多元评价则能够深入自主层面,全面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脱离目的性、任务性的交流心理,真正发自内心地审视课堂、审视教学、审视自我,从深层面思索、表达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喜欢什么,突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隔膜,让交流深度发散,自由自主。教学实施的重点在于多元二字,教师要尽力拓展评价的面与交流的点,让学生有思想可表达,有需要可解决,有内容可反省。例如:在学习《怎样滚得远》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这堂课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然后再由教师总评。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自己提出的滚得远的方法是否有效、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等。总之,教师要发挥投石问路的作用,充分引导自评、互评、细节对话,牵引学生走出“哪点知识不懂”的狭隘评价意识。需求、轻松、深度决定课堂评价的质量,也决定交流的广度、启发度和体验度,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4.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 篇四

一、关注精神需求,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使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攻击、任性、耐挫力差等外显或内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我班学生也不例外, 这些学生经常“惹是生非”, 煞是让任课教师头疼, 班级同学也避而让之。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我以培养学生“博爱善学, 自强乐助”的心理素质为目标, 进行了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尝试。

我积极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 每周我都会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还根据学生普遍和共性的问题, 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在学科教学中, 我注重渗透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还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 对学生多赏识鼓励, 消除学生惧怕心理, 让学生敢想敢说, 使学生和谐发展。我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主题班队活动课中, 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小主题研究;我开展了小主题研究活动, 开发了《分享快乐》《我来露一手》《学会称赞别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活动项目。针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小童, 我找他悉心谈话, 耐心沟通, 配合家长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治疗。经过一段时间, 小童的心结被打开了, 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 懂得了找老师、找家长帮助解决。在大家的帮助下, 在小童的努力下, 渐渐地, 他变得健康乐观、阳光向上。

二、创建爱心相通的成长环境, 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建立爱心相通的教育成长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就有了健康成长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 这对提高学业成就, 传承和发扬合作相处、体谅关心、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十分有利。

1. 积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

构建家校教育合作体系可以大大减少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可以唤醒家长教育行为的自觉性, 可以丰富教育元素, 学生在和谐的、充满爱意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幸福成长着。

根据学校的要求, 我班成立了家谊会。在家谊会工作中, 我创新德育思路, 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在家校合作中, 我融入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 建立了班级章程, 成立了班级家谊会组织机构——“工作领导组”“活动策划组”“宣传报道组”“联络交流组”“家长义工组”;创立了资讯类、文本类、网络类等多向、多样、立体、便捷、高效的家校联系渠道;我还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参加各种家庭教育指导专题讲座、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 宣传德育观念,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调动班级家谊会组织举办了丰富多样、价值取向鲜明的教育活动。

家谊会使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了爱心爸爸的帮助;有书法家妈妈来为学生上书法课;有热心妈妈请来水业集团专业人士给学生做环保讲座;有爱心爸爸给学生提供到机场参观的机会……90%的家长参加到护卫安全文明校园的活动中, 为学生保驾护航。

家校关系和谐, 增进了双方的感情, 增强了合作, 发展成就了学生。2012年我申报的《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生行为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

2. 创设了具有广泛辐射作用的“班级与社区”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走向社区成为时代的呼唤。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 是学生可最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与社区合作, 有利于实现资源互动与共享, 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

一直以来, 我班和社区密切联系, 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活力与教育意义的社区活动。学生到社区进行表演, 参加社区防治登革热疾病宣传, 进行小书法家、小绘画家作品展, 参加社区运动会, 开展小科学实践研究工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社区服务, 使学生走进了社会, 感知了社会, 锻炼了组织和协调能力, 为形成优良品格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获取了直接经验、发展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营造爱满校园的文化环境, 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

遵循“以爱育人,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我将“爱”的教育渗透到班级文化环境创设中, 班级文化环境无不显现出浓浓的爱的主题。在触动心灵、爱满班级的教育环境中, 在和谐温馨、爱意融融的人际氛围下, 学生在“动情”中养成性情、在“晓理”中明智、在“导行”中规范、在“以恒”中成习惯。

我班制定了具有班级特色、公平正义、文明向上的发展目标;健全了班级学生组织, 建立了自主型的班级管理制度,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我班开展了“当家小主人”活动, 每周同学们推选出15名优秀学生或进步学生担任“当家小主人”, 纪律、卫生、学习……件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的组织自己管, 自己的伙伴自己帮, 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举办生动有趣、针对性强、意义显著的主题班队活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 在自主体验中实践、完善。班级设有班徽、班旗、班歌等形象系统标识, 提高了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了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我做了大量尝试性的阅读。利用阅读课、晨读、午读与学生共享经典图画书;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 对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开展亲子活动, 构建学习型家庭。我相信把阅读的种子播撒下去, 它们迟早会长成参天大树。班级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引领。

在文化环境布置中, 我也充分彰显个性, 设有“绿色生态角”“读书乐园”“班级之窗”等班级特色角。在布置的时候,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鼓励他们做班级文化建设的小主人, 让他们以儿童的眼光进行设计, 体现儿童化、趣味化。虽然学生付出很多, 但整个过程深刻触动了心灵, 学生更加爱班集体了, 班集体的向心力明显增强。

5.让学生焕发活力,让课堂彰显灵性 篇五

一、定位学情,摸清“认知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实现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认真分析学情。摸透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前也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资料以及其他有关准备活动,可是并不是在“备学生”,与老师的“备课”完全分离,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这样的备课,教师无法认清学生的“认知点”,若教师能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还能知晓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参与备课,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六位同学分段轮流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从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备课信息。比如:在朗读时,学生热衷于齐读和分角色表演读,翘舌音常读不准。在提问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铁罐跑到哪儿去呢?为什么陶罐不会碎呢?为什么古代的东西有价值?”学生的基本看法是:1.铁罐太骄傲了;2.陶罐总是被欺负,很可怜;3.陶罐很有价值,我也想有个陶罐。以上想法启发我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浓厚,观赏老师准备的图片,品味教材的对话,交流感想时,能够用“价值连城”、“稀世珍宝”等语语表述“价值”,课堂充溢着思想的碰撞,对于“你同情陶罐还是同情铁罐”的问题,大家有了多元感悟,纷纷发表看法,洋溢着旺盛的活力。

二、自主择学,认准“开放点”

课堂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建设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汇聚其主动发展的能量,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教师应立足学情把握好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认准“开放点”,从而做到“开而有度、放而有序”,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形式,让他们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自主搜集、筛选信息和思索答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就高,教师则能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顺势引导。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鼓励学生在课前对鸡、鸭、狗、马四种小动物进行多角度观察,细致了解它们不同的生理、生活特点。放手让学生灵活选择了解方式,比如上网查阅信息、看故事书、画简笔画等。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观察了解方式,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够大胆、富有个性。教学时,我以“自主择学”为突破口,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边读课文边画画,可以在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自主”的阳光,在非强制性的学习氛围中张扬和发展了个性,回答、探索问题时思维敏捷活跃,说得头头是道,涌动着自主发展的活力。

三、营造和谐,构筑“精彩点”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保障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优化课堂教学是重要条件,是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理论表明:学生对课堂环境中的刺激能够同化和顺应,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教师除了应立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去发现、感悟文本的语言外,还应努力构筑课堂“精彩点”,把快乐、和谐地阳光洒向每一棵树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自信与快乐,让他们追求成功、体验成功,在探索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过程中自由表达见解,使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淀超越自我、努力成材的信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总结“乌鸦喝水”时,在学生“兴致勃勃,余兴未尽”的和谐氛围里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问:“小乌鸦身上有你喜欢的地方吗?”一位学生说:“乌鸦很聪明,它遇到问题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另一位学生发言:“我喜欢乌鸦坚持没有放弃。”当时老师很兴奋,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你能说说乌鸦坚持什么没有放弃呢?”学生说:“它坚持要喝这瓶水,没有放弃。教师紧紧抓住这位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说:说得多好,其他同学谈谈你的想法。”一位学生说:“乌鸦没有放弃放小石子,它一个一个的放进小石子,放了很久,说明它很有耐心,我还要学习它有耐心。”教师综合大家的看法,说道:“是啊,孩子们谈得非常好,乌鸦在遇到困难时,不但能根据当时的条件自己想办法,还能不放弃自己的努力,所以凭着它的聪明、耐心,它终于喝到水了。”

6.让理念在实践活动中彰显活力 篇六

笔者很荣幸参加了浙江省杭州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的国外培训,18名学员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此次学习分两大块,一是专家讲学,二是走访学校。在美国学习的日子可以用“充实”两字来形容,我们白天跑学校,晚上回到宿地就埋头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的生活虽简单、忙碌,但它带给笔者秋天般的收获。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实践的梳理、理想的释放、灵魂的对话,也是心灵的净化过程,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写作也是自己业余生活的一种状态,在美国的这些日子,笔者自然地处于学习、反思、整理的亢奋状态,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不觉整个人就徜徉在思与行的境地里,在美国观课中所见所闻的一个个鲜活教学场景自然地一一浮现在脑海。由于笔者对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理,想象中的这个超级强国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一定会有着它国不可复制的价值趋向,这次笔者再次亲历了美国的课堂,也揭开了自己内心对这个超级大国教育神秘面纱的冰山一角,此时此刻笔者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思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面笔者就结合美国小学数学课堂中一个练习活动的设计来谈谈美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理念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一些粗浅想法。

【练习活动片段】

这是四年级一节数学课的练习部分,也就是一节计算教学新授课后的练习环节,国内课堂一般都是采取当堂巩固练习的方式,而这节课的练习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教师把18个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学生的活动内容不一样,具体的学习小组活动有:

1.口算游戏(即把口算训练制成电脑软件游戏,点击按纽会立即跳出口算算式,学生只要点击键盘输入得数,如果计算成功电脑就奖励笑脸及其分数,如果错误,那就是赐予哭脸并减分,整体上是采取积分晋级的形式在电脑中进行训练(类似网络游戏积分晋级)。

2.数对游戏,即采取合作形式,一个学生报动物所在的数对,然后同伴在数轴网格图上找到位置贴上小动物,一轮结束后,接着由刚才报数的学生也来说一说每个贴好的小动物所在的位置,这样依次交替进行着。

3.抽牌组数游戏,即学生从整副扑克牌中分别抽出几张牌,然后组成数,并在数字板上找出对应的计算结果。

4.美元模型的兑换游戏,即模拟市场购物,比如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一共要付多少美元,两个学生出物品价格单,其中一个立即算出结果,并计得分。

5.玩骰子点数游戏,即一个学生投出两个骰子点数,另一个学生立即算出它们的乘积,轮流进行,以得分高低为胜负。

笔者很有兴趣地观察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笔者悄悄地走到他们身旁时,他们只是礼貌地用挥手形式轻轻地问了声好),学生参与活动兴趣盎然,让笔者内心无限感慨,也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感悟】

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形容此时美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不为过了!从以上活动可以看出美国教师的用心良苦,让教学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电脑中进行口算训练的游戏活动相当于国内的网络晋级游戏,电脑网络游戏能风靡全球,让数以万计的人感兴趣或沉迷,其关键是游戏活动情境本身能唤起他人内心的一种自我挑战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口算训练游戏积分法过程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比课堂内白纸黑字的静态书写练习形式来得生动、活泼,活动过程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及其从活动中获取的成就感,是完全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认知学习方式,让数学活动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杜威的“玩中学”理论在活动中彰显了它的活力,“玩中学”理论蕴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目标趋向也许更多的是倾向于新知建构中的动手实践,并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经验,然后以适当的问题驱动方式让活动经验向半具体半抽象过渡,最后依赖教师指导完成抽象的“数学化”过程。而动手实践更多的是为积累抽象(间接)的经验或者说在抽象的过程中起着 “脚手架”的作用。但从以上练习环节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多的是从尊重儿童喜好的活动方式出发,以情感驱动为手段,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来,慢慢地通过情感与活动经验的双积累,逐步地唤起孩子内心世界对学科活动的热爱,既顾及了孩子的认知,也关注到了情感参与,把认知学习与情感参与有机地结合,应该说这就是美国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玩中学”的可鉴之处吧。

小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知道小组学习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控制不好往往容易落入表面热闹、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在上述学生活动环节中,当教师宣布自由活动之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就自然悄悄地(过程没有发出什么嘈杂声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伙伴,然后以人数不等的学习小组进入活动状态,这个小组活动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自然、默契、有效的场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小组活动场景足以看出美国课堂的自由与自律的课堂文化内涵所在。

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凸显了它的张力,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做人,也正如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孩子只有在今天做到与他人合作,才能够在今后做到独立的完成任务”。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践行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合作学习无可非议是需要合作时间、时机、内容等,还需要适当的组织、反馈与指导,以上课堂活动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不同的,活动中的个体也是有事情可做的,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也井然有序,学生思维活动自然地处于一种自然亢奋状态,笔者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不会令孩子厌倦的。

有时教师会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有些高深莫测,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感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有些高不可攀。其实从美国课堂这样一个细微的活动安排中可以看到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因此,如果要真真切切地践行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点就应该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让数学学习走进儿童心灵。或许美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个小环节用柳宗元笔下 “顺其天而致其性”这句名言来形容也不为过了。

当然,来到美国走进校园观课后进行了一些自我的对美国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分析,也许还是感性的或片面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使课堂教学多少有些不同,但是笔者相信文化是可以相融的,课堂教学技术是可以互鉴的,小学数学教育更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由于笔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美国的,所以自己更多是从它的优势来思考一些问题,以此与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共勉。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22)endprint

【背景】

笔者很荣幸参加了浙江省杭州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的国外培训,18名学员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此次学习分两大块,一是专家讲学,二是走访学校。在美国学习的日子可以用“充实”两字来形容,我们白天跑学校,晚上回到宿地就埋头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的生活虽简单、忙碌,但它带给笔者秋天般的收获。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实践的梳理、理想的释放、灵魂的对话,也是心灵的净化过程,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写作也是自己业余生活的一种状态,在美国的这些日子,笔者自然地处于学习、反思、整理的亢奋状态,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不觉整个人就徜徉在思与行的境地里,在美国观课中所见所闻的一个个鲜活教学场景自然地一一浮现在脑海。由于笔者对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理,想象中的这个超级强国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一定会有着它国不可复制的价值趋向,这次笔者再次亲历了美国的课堂,也揭开了自己内心对这个超级大国教育神秘面纱的冰山一角,此时此刻笔者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思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面笔者就结合美国小学数学课堂中一个练习活动的设计来谈谈美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理念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一些粗浅想法。

【练习活动片段】

这是四年级一节数学课的练习部分,也就是一节计算教学新授课后的练习环节,国内课堂一般都是采取当堂巩固练习的方式,而这节课的练习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教师把18个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学生的活动内容不一样,具体的学习小组活动有:

1.口算游戏(即把口算训练制成电脑软件游戏,点击按纽会立即跳出口算算式,学生只要点击键盘输入得数,如果计算成功电脑就奖励笑脸及其分数,如果错误,那就是赐予哭脸并减分,整体上是采取积分晋级的形式在电脑中进行训练(类似网络游戏积分晋级)。

2.数对游戏,即采取合作形式,一个学生报动物所在的数对,然后同伴在数轴网格图上找到位置贴上小动物,一轮结束后,接着由刚才报数的学生也来说一说每个贴好的小动物所在的位置,这样依次交替进行着。

3.抽牌组数游戏,即学生从整副扑克牌中分别抽出几张牌,然后组成数,并在数字板上找出对应的计算结果。

4.美元模型的兑换游戏,即模拟市场购物,比如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一共要付多少美元,两个学生出物品价格单,其中一个立即算出结果,并计得分。

5.玩骰子点数游戏,即一个学生投出两个骰子点数,另一个学生立即算出它们的乘积,轮流进行,以得分高低为胜负。

笔者很有兴趣地观察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笔者悄悄地走到他们身旁时,他们只是礼貌地用挥手形式轻轻地问了声好),学生参与活动兴趣盎然,让笔者内心无限感慨,也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感悟】

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形容此时美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不为过了!从以上活动可以看出美国教师的用心良苦,让教学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电脑中进行口算训练的游戏活动相当于国内的网络晋级游戏,电脑网络游戏能风靡全球,让数以万计的人感兴趣或沉迷,其关键是游戏活动情境本身能唤起他人内心的一种自我挑战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口算训练游戏积分法过程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比课堂内白纸黑字的静态书写练习形式来得生动、活泼,活动过程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及其从活动中获取的成就感,是完全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认知学习方式,让数学活动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杜威的“玩中学”理论在活动中彰显了它的活力,“玩中学”理论蕴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目标趋向也许更多的是倾向于新知建构中的动手实践,并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经验,然后以适当的问题驱动方式让活动经验向半具体半抽象过渡,最后依赖教师指导完成抽象的“数学化”过程。而动手实践更多的是为积累抽象(间接)的经验或者说在抽象的过程中起着 “脚手架”的作用。但从以上练习环节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多的是从尊重儿童喜好的活动方式出发,以情感驱动为手段,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来,慢慢地通过情感与活动经验的双积累,逐步地唤起孩子内心世界对学科活动的热爱,既顾及了孩子的认知,也关注到了情感参与,把认知学习与情感参与有机地结合,应该说这就是美国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玩中学”的可鉴之处吧。

小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知道小组学习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控制不好往往容易落入表面热闹、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在上述学生活动环节中,当教师宣布自由活动之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就自然悄悄地(过程没有发出什么嘈杂声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伙伴,然后以人数不等的学习小组进入活动状态,这个小组活动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自然、默契、有效的场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小组活动场景足以看出美国课堂的自由与自律的课堂文化内涵所在。

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凸显了它的张力,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做人,也正如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孩子只有在今天做到与他人合作,才能够在今后做到独立的完成任务”。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践行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合作学习无可非议是需要合作时间、时机、内容等,还需要适当的组织、反馈与指导,以上课堂活动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不同的,活动中的个体也是有事情可做的,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也井然有序,学生思维活动自然地处于一种自然亢奋状态,笔者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不会令孩子厌倦的。

有时教师会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有些高深莫测,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感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有些高不可攀。其实从美国课堂这样一个细微的活动安排中可以看到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因此,如果要真真切切地践行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点就应该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让数学学习走进儿童心灵。或许美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个小环节用柳宗元笔下 “顺其天而致其性”这句名言来形容也不为过了。

当然,来到美国走进校园观课后进行了一些自我的对美国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分析,也许还是感性的或片面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使课堂教学多少有些不同,但是笔者相信文化是可以相融的,课堂教学技术是可以互鉴的,小学数学教育更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由于笔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美国的,所以自己更多是从它的优势来思考一些问题,以此与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共勉。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22)endprint

【背景】

笔者很荣幸参加了浙江省杭州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的国外培训,18名学员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此次学习分两大块,一是专家讲学,二是走访学校。在美国学习的日子可以用“充实”两字来形容,我们白天跑学校,晚上回到宿地就埋头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的生活虽简单、忙碌,但它带给笔者秋天般的收获。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实践的梳理、理想的释放、灵魂的对话,也是心灵的净化过程,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写作也是自己业余生活的一种状态,在美国的这些日子,笔者自然地处于学习、反思、整理的亢奋状态,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不觉整个人就徜徉在思与行的境地里,在美国观课中所见所闻的一个个鲜活教学场景自然地一一浮现在脑海。由于笔者对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理,想象中的这个超级强国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一定会有着它国不可复制的价值趋向,这次笔者再次亲历了美国的课堂,也揭开了自己内心对这个超级大国教育神秘面纱的冰山一角,此时此刻笔者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思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面笔者就结合美国小学数学课堂中一个练习活动的设计来谈谈美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理念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一些粗浅想法。

【练习活动片段】

这是四年级一节数学课的练习部分,也就是一节计算教学新授课后的练习环节,国内课堂一般都是采取当堂巩固练习的方式,而这节课的练习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教师把18个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学生的活动内容不一样,具体的学习小组活动有:

1.口算游戏(即把口算训练制成电脑软件游戏,点击按纽会立即跳出口算算式,学生只要点击键盘输入得数,如果计算成功电脑就奖励笑脸及其分数,如果错误,那就是赐予哭脸并减分,整体上是采取积分晋级的形式在电脑中进行训练(类似网络游戏积分晋级)。

2.数对游戏,即采取合作形式,一个学生报动物所在的数对,然后同伴在数轴网格图上找到位置贴上小动物,一轮结束后,接着由刚才报数的学生也来说一说每个贴好的小动物所在的位置,这样依次交替进行着。

3.抽牌组数游戏,即学生从整副扑克牌中分别抽出几张牌,然后组成数,并在数字板上找出对应的计算结果。

4.美元模型的兑换游戏,即模拟市场购物,比如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一共要付多少美元,两个学生出物品价格单,其中一个立即算出结果,并计得分。

5.玩骰子点数游戏,即一个学生投出两个骰子点数,另一个学生立即算出它们的乘积,轮流进行,以得分高低为胜负。

笔者很有兴趣地观察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笔者悄悄地走到他们身旁时,他们只是礼貌地用挥手形式轻轻地问了声好),学生参与活动兴趣盎然,让笔者内心无限感慨,也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感悟】

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形容此时美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不为过了!从以上活动可以看出美国教师的用心良苦,让教学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电脑中进行口算训练的游戏活动相当于国内的网络晋级游戏,电脑网络游戏能风靡全球,让数以万计的人感兴趣或沉迷,其关键是游戏活动情境本身能唤起他人内心的一种自我挑战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口算训练游戏积分法过程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比课堂内白纸黑字的静态书写练习形式来得生动、活泼,活动过程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及其从活动中获取的成就感,是完全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认知学习方式,让数学活动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杜威的“玩中学”理论在活动中彰显了它的活力,“玩中学”理论蕴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目标趋向也许更多的是倾向于新知建构中的动手实践,并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经验,然后以适当的问题驱动方式让活动经验向半具体半抽象过渡,最后依赖教师指导完成抽象的“数学化”过程。而动手实践更多的是为积累抽象(间接)的经验或者说在抽象的过程中起着 “脚手架”的作用。但从以上练习环节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多的是从尊重儿童喜好的活动方式出发,以情感驱动为手段,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来,慢慢地通过情感与活动经验的双积累,逐步地唤起孩子内心世界对学科活动的热爱,既顾及了孩子的认知,也关注到了情感参与,把认知学习与情感参与有机地结合,应该说这就是美国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玩中学”的可鉴之处吧。

小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知道小组学习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控制不好往往容易落入表面热闹、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在上述学生活动环节中,当教师宣布自由活动之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就自然悄悄地(过程没有发出什么嘈杂声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伙伴,然后以人数不等的学习小组进入活动状态,这个小组活动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自然、默契、有效的场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小组活动场景足以看出美国课堂的自由与自律的课堂文化内涵所在。

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凸显了它的张力,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做人,也正如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孩子只有在今天做到与他人合作,才能够在今后做到独立的完成任务”。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践行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合作学习无可非议是需要合作时间、时机、内容等,还需要适当的组织、反馈与指导,以上课堂活动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不同的,活动中的个体也是有事情可做的,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也井然有序,学生思维活动自然地处于一种自然亢奋状态,笔者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不会令孩子厌倦的。

有时教师会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有些高深莫测,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感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有些高不可攀。其实从美国课堂这样一个细微的活动安排中可以看到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因此,如果要真真切切地践行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点就应该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让数学学习走进儿童心灵。或许美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个小环节用柳宗元笔下 “顺其天而致其性”这句名言来形容也不为过了。

当然,来到美国走进校园观课后进行了一些自我的对美国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分析,也许还是感性的或片面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使课堂教学多少有些不同,但是笔者相信文化是可以相融的,课堂教学技术是可以互鉴的,小学数学教育更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由于笔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美国的,所以自己更多是从它的优势来思考一些问题,以此与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共勉。

上一篇:好莱坞电影中的广告营销下一篇:精益管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