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14篇)
1.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
正直中学程占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有效地提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贯彻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真正的审美情趣。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性提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的主动的学习结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强调有效性教学在于有效提问和教师的有效指点,从而让学生“运其才能,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深,纯然之功弥深”。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心理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抓住文眼提问何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文章的眼睛灵魂。即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俗语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文章的文眼往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窗户,也为文章的感情奠定基调。例如《爱莲说》的文眼就是“爱”字,它是全文总帽,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寄予作者对莲的喜爱和君子之风的敬慕追求之情。朱自清的《背影》中“最使我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思念感激父亲的基调。
在教学提问中抓住文眼提问也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身临其境。比如山东胶州四中周丰香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中抓住作者的五乐(时令宜人,高朋满座,环境幽美,活动高雅,天气晴朗)化简为易,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第二创设生活情境模式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缩影,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所以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问中应抓住它的生活来源情景,将它适当的还原到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同时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有限,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和乐于参与活动有独立性希望他人肯定自我和又依赖教师的特点。
宁波的袁湛江老师在教学《守财奴》时候就擅于设置生活情景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情境中来。首先他设置了学生能够想象的生活情景:话说在三百年前的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城镇,住着这样的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根据以上描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将回答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当鼓励,同时设悬:法国的巴尔扎克的判断确不一样。他说这是个苦难的家庭。为何苦难先留下个问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间的关系。
第三化难为易式提问,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认识理解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而这些引导和材料都必须遵循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复杂的不易把握的问题加以分解成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在引导下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教学中尽量避免提类似此类的问题—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当然这是重要问题,应该让学生理解,但是最好是将其分解成多个小而易的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解决。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学老舍的《猫》时就善于化难为简。他将传统的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复述作者三次养猫的特点及结局,作者对三次养猫情感有何不同,第一次心酸的原因,第二次愤然的原因,第三次不喜欢它却难过的原因,三次难过针对不同的对象,最后理解作者永不养猫的原因和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此外,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另外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也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针对文章结尾有丰富想象空间的“留白”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口语运用能力。
2.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二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曾有研究者将语文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比喻为交响乐,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则是提问环节。由此能够看出, 教师是否能够依托提问实现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有效调动, 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鉴于此, 如若教师未充分合理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 则无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切实提升;如若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则无法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如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并未同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契合, 未能借助问题的提出实现对学生心智的有益启发, 则无法彰显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合理创设问题的教学技巧, 以便使学生藉由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进而从中获益。第一, 有效的问题设置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 使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 进而使其学习主动性随之提升;第二, 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实现启发式教学目的, 进而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第三, 提问环节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方式。教师借助提问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习得情况以及学情的精准把握, 从而结合前述要素实现对教学进路的优化重整;第四, 提问能够构建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增进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 注重把握“度”
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考量, 教师必须注重对问题的合理设置, 具体而言, 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下述方面提升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注重合理的问题难度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 应具备必要的难度, 如若问题过于简单, 则无法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获得领悟知识的快感。同时, 适当的问题难度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吸引, 使其身心集中, 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 在问题设置时, 教师应考虑到任课班级的具体学情, 以兼顾多数学生的学习诉求为标准进行设置问题。笔者在讲授《赵州桥》一文时, 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石拱桥的小拱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便去细致研读课文内容, 并进行主动的思考, 归纳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而作答。
2.注重问题的层次递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 多会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中, 教师应注重对问题难度的层次递进, 即问题之间应作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多问题进行解答。如教学《争吵》时, 提问“谁和谁争吵?为了一件什么事?争吵以后, ‘我’心里觉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父亲对这件事满不满意?你觉得‘父亲’的话讲得对吗?”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思考,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注重问题的亮点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 应注重通过问题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因而提问的形式与提问的内容应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状况, 进而聚焦学生的关注度和投入度。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白杨》一文时, 要求学生回答文中“爸爸”的形象, 使学生立刻从自己父亲的形象为立足点, 进行踊跃的回答。
(二) 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所谓的顺向提问, 乃是指根据文章内容顺序提出问题, 此种提问对学生而言较为轻松。逆向提问则与之不同, 乃是藉由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结尾部分进行提问, 所提出的问题涵盖了较多的学习内容, 因为使学生必须细致回顾所学过的知识, 如此一来, 使学生系统化的整合了所学的知识。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称象》一文时, 借助了问题中心突破法, 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1.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他是怎么称的?2.曹冲称象的办法受了谁的启发?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3.造大称为什么不行?课文哪段告诉我们大象很重?宰大象为什么不行?从文中何处可见曹冲对大象的喜爱之情?4.你会采取哪种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这样一来, 使学生洞悉和掌握了全文的结构, 形成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又如《草船借箭》这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是这样问的“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 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 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多角度探究, 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通过逆问, 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认为提问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应依托科学、合理, 契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设置, 实现对学生智识的有效开发与启迪, 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看, 课堂提问方法效果明显。原因在于评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够依托科学的问题设置, 激发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 从而实现对问题破解。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被激活。基于此种情形, 教师应注重对课堂提问环节的效度化应用, 以便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邓晓茜.小学语文课堂“非预设回答”现象调查分析与策略探究[D].宁波大学, 2015.
[2]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三
一、提问是知识快速反馈的最佳方式之一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要比其它形式反馈信息更准确、更具体、更及时。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修订教学方案。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回答提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状况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物理课堂提问常采用的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提问常采用的方式有:设疑式、逗趣式、对比式、刨根式、比喻式、辐射式、求同式、伏笔式、自成靶子式、层递式、分割式、扩展式、直问式和曲问式等。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云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对有一定尝试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尝试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式”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式”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顿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六、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4.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可以说,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先从实现“有效课堂提问”开始。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
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7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六、要根据教学重点来提问
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反应。每课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内容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出反应,给予注意并加深印象。
5.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五
最近认真拜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有很多的难度,提问视乎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某一环节,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一些技巧也还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没有好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6.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六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7.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七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8.让有效的提问打造有效课堂 篇八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 ,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份 ,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的1份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 1份,因而可求总数:20÷( )=100。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科学“电和磁”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什么能使小磁针摆动的问题的研究,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看谁连接的最好,最先完成,谁的灯最先亮起来。再让学生相互说说电流的走向。这时,教师趁学生激情高涨时要求学生拿一个小磁针靠近通电的导线,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说哦说为什么?教师在顺势提出问题你可以怎样让自己手里的小磁针摆动的更大些啊?教师的实时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看法。那么为何不自己亲手做做看啊!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实验,教师只做个别指导。教师着重要指导学生练习自己以前学过的电学知识来完成检测自己的推测的正确性。学生联系旧知,推出新知,但是有自己提出来疑问啊,短路可以增大电流,让磁针左右摆动的更快,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绝点,那就是危险啊,哪又该怎么办呢?那么老师这时就提问: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啦,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啊!于是同学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想到自己的办法,这时教师就实时引导,要注意安全,要迅速断开电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最后得出结论是:电流可以产生磁、通电线圈可以产生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为什么电流可以产生磁?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有点教师在上课结束的时候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听懂了吗?学会了吗?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听懂了、学会了”,可实际情况呢?不言而喻。其实没听懂的,不会的都在里面当南郭先生了啊,滥竽充数。看起来这堂课的效果很好,因为学生都说懂了、会了。可是实际呢?如果教师这时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探讨的啊?或者谈谈自己这一节棵的感受或收获等问题也许就会好多了。学懂了的、没学懂的、不完全懂 的,都会有自己的收获、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再一次高涨,教师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这一节课中的不足,及时对症下药。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忌讳的提问就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类的问题啊。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9.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九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解英语课堂的真实生态,请你参加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情况调查活动,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哟![请在()里填写一个答案序号] 1.你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d.说不上 2.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a.有趣的b.枯燥的c.可有可无的 3.在课堂上,你最喜欢哪种提问方法?()
a.自由提问
b.讨论交流式的提问
c.全班共同参与 d.男女分开提问
4.当课堂上老师提问听不明白时,你会怎么做?()
a.自己思考
b.问同学
c.问老师
d.不管了
5.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多吗?()
a.不多,刚好
b.太多,罗嗦
c.占用我们自由思考的时间 6.你喜欢小组一起制定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吗?()a.喜欢
b.不喜欢
c.从来没有过,不太适应
d.我很想尝试这种方法
7.你喜欢在课堂内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已的想法吗?()a.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是很快乐的事
b.我想发表,但有点不好意思,如果回答了我会很快乐
c.不喜欢
8.你愿意参与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a.愿意,很高兴能回答老师的提问。b.感兴趣我会参与,不感兴趣我就不管不顾 c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形式太单一,我觉得没意思,不愿意参与 9.英语课堂上老师允许你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a.经常留时间
10.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十
很荣幸来到河北师大进行为期10天的美术培训,听了张丽霞老师的《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刚刚接触美术教学的我来说,没有教学经验,对课堂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内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上好每一节课。美术课堂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提问要有铺垫,要将问题引出来,不能让孩子觉得问题很茫然,不知道问的是什么,不知从何答起。教师要培养学生给你对这堂课的兴趣,适时适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深,并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老师也要注意说话语气,语速、表情、动作,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小朋友一定的感染力。
11.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策略
一、创造高期望的课堂环境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格布森(L.Jacobson)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教师期望效应说明,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构高期望,促进学生的参与。那样的话,教师的课堂提问就会变得更轻松了。
创造高期望的课堂环境,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我们相信到学校上学的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需要,在学校时他们没有权利不学习。
我们假设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生好奇,都想要学习学校里的知识。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隐性的学习需要。只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学习需要罢了。基于这一心理学假设,教师则必须承认学生的未被识别的学习需要,然后采取行动将这种需要明确地赋予他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自然地向所有学生提问。事实上,教师被授权向所有的学生提问,每个学生就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恰当地回答。这不是说每个学生就必须正确地、完美地回答每个问题,而是说在提问过程中学生不得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职责。
原则二:我们确信至少有90%的在校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能力。
相信90%的学生都有能力及格,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完全相信学生真的能正确回答问题,那么首先,教师极不可能提问学生。而一些微妙的征兆也表明,教師是不信任90%的学生有学习潜力。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向一小部分学生提问。另一迹象是向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更容易的问题。例如:教师向成绩差的学生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其实,通过提问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是因材施教,但也可能降低了他们的希望。可以说,教师对某些学生降低提问的难度,就自动地对所有的学生都降低了要求。学生的认知智力从来不是不可改进的,他们也根本不是智力低下,他们只是暂时缺乏训练。
原则三:提问时我们必须遵循提问——回答——提问(Q——R——Q)的模式。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它必须使学生给出所有回答的理由。当学生被提问(Q)时,通常会回答(R),不管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应该紧随着再问学生(Q):你是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你的答案?这种提问模式,就是提问——回答——提问或简称Q——R——Q。Q——R——Q模式对学习的好处是它帮助减少学生盲目猜题的趋势,也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当要求学生证明答案时,如果他的答案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这的确不是此答案的充分的证据。
二、提问的类型
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间接问题)。对于这种问题,学习者已经读到过或听到过它的答案。因此只需要回忆某些知识点即可。例如:“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中的主角?”这种问题使学习者以一种限定型的方式来回答。另一种类型的问题则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这类问题叫开放性问题(或直接问题)。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甚至有的开放性问题会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感觉。例如教师提问道:“学完《项链》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此的回答则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开放性很大。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该怎样组织这两种认知复杂性层次不同的问题,以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呢?早期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只要求回忆知识点。而只有20%~3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使用比例又该如何去把握?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经过研究则认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应该是70∶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两者比例应该是60∶40。
三、候答时间
Rowe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等候时间。
第一类等候时间指的是,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第二类等候时间指的是,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恰当处理等待的时间可以允许学生有时间思考并形成答案,但不会使学生太紧张。G.Ivan Hannel也向我们阐述了候答时间与反馈质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回答问题需等待的时间过少或者过多都会降低学生的反馈质量。只有掌握适合的候答时间,才会使学生的反馈达到最佳效果。
而有关提问的研究表明,不少教师在转向下一个学生或下一个问题之前并没有给被提问者足够的时间思考。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是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之前,应该至少等待3秒钟。在间接教学中,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秒的等候时间是恰当的。
【参考文献】
[1]陈瑶. 课堂观察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黄洁华译. 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0).
12.有效提问——语文课堂的“脉搏” 篇十二
一、紧扣目标, 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的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作品内容和思想的不同,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立意或中心思想, 紧扣作者的观点。只有在把握大的主题下, 才能对文章作出正确的赏析。如, 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文章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按角色朗读, 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等;学会沟通, 善待父母;处理好人际关系, 包括亲情、友情。课文中的“这能全怪我吗?”是留给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的教学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思维的开拓和创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远比授予他们新的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学生最好的方式是适当放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不是抑制他们的行为或者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二、巧用“曲”问, 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于提问的内容需要教师去用心深思。对于简单毫无开创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弃之一边, 因为学生通常比较喜欢新颖而开放性的提问。提问不在于多, 而在于能拓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答案。较为成功的提问应该有“曲”问和“活”问这两种方式。在《小橘灯》中, 小女孩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把“小姑娘为什么没有把话说完整?”改为“小姑娘没有把话说完整, 是否因为她不清楚爸爸到底去了哪里?”如果学生说否, 教师则可以追问:“要是她知道爸爸去了什么地方, 为何不直接说出来?”有的学生会说:“她不想让别人知道。”此时, 教师应该旁敲侧击:“小姑娘话语在文章中展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所以, 从我们循序渐进的提问中, 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人物“机灵”“警惕”的性格。用“投石问路”的方式, 一方面, 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在学生踊跃发言之中, 良好课堂氛围也得以呈现。
三、以“度”为准, 把问题化难为易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 教师必须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过难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 在某种程度上, 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过易的提问会使学生不够专注, 不能完全投入。所以, 教师在提问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准确拿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学习的过程就像采取果实一样, 不仅要足够的乐趣, 还要有为之坚持的动力。所以, 适当难易的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待事物的耐心。
四、延伸文本, 体现提问的拓展点
在心理学中, 有这样的说法:使学生能产生兴趣的不是已知事物, 而是通过其自身努力获得而来的未知的事物。在探寻未知事物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和克服困难。有时候, 一帆风顺并非好事。通常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发明都是源于种种困难之中的。开创性的提问还原了学生的本真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 教师可以对此提出问题:“孔乙己死了吗?”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发挥想象。有学生说:“孔乙己还没有死。”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孔乙己已经死了。”而在《风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进行提问:“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对我们上网玩游戏的阻止可以视作‘精神虐杀’吗?”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 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且进行适当教育。
因此, 课堂提问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当代先进教育者, 我们应该对提问的艺术进行研究, 将提问环节用作活跃课堂氛围的敲砖石, 用作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 用作教师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 探寻问题的乐趣远大于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 这也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丽静.重视课堂提问开放学生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9) .
13.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十三
科研课题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现将本学期探讨研究总结如下:
一、以理论夯实基石。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和比赛,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2、,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定期开展学生口算比赛及问答竞赛,让学生争当学习小主人,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3、“走出去”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积极参加各级的数学优质课研讨活动以及说课比赛。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和优秀同行的课例,都会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都会让我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剖析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方法选择。
4、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提升自我。
鼓励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由学校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反思的评选。课题组的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认真的科研态度。
5、引领学生促进步。
学生们在我们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经过我们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三、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1、巧问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巧问,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
2、精问
“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
3、创问
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待”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哦,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些吗?”“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当然,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我们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
14.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篇十四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课堂提问中的不足,通过加强备课、在问题的设定,提问过程与评价等细节上,逐渐掌握与应用提问的方法及艺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秀花 单位:威县侯贯学区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的还看了: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推荐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07-05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9-07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9-02
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9-02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09-08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06-27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8-03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