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精选16篇)
1.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 篇一
《趣味数学让生活更精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指导教师:何海春、王强
(2015—2016学)
龙堰乡张营小学
《趣味数学让生活更精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因此,趣味数学,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通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学习、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形成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数学而精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课外活动课,使学生尝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态度、方法。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 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 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三、教学措施
1、运用数学游戏、趣味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用生活中的数学、智能趣题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通过加强辅导、组织学科竞赛,促使学生学习数学后劲的初步形成。
4、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讨论、操作、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5、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解答一些带有技巧性,较难的习题,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出一些题目,可让学生一题多解,或分类讨论,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时间安排: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五、活动步骤
1、科学分组,构建和谐有效的活动小集体。课题活动是小组合作、互助互补的研究活动,因此各班应建立相对稳定、优势互补的数学活动小组。
2、分章节确定各阶段的活动主题,活动前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并给予恰当的活动培训,指导学生加强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合成成果。每一次活动结束,组织学生将相关的文字材料、影音材料及活动作品整理成册。
4、成果交流共享、过程反思。定期进行活动成果评奖及展示,并组织学生反思活动得失。
5、成果归档。学期结束组织老师们进行资料整理及建档工作,确保活动有过程、有效果、有痕迹。
六、活动安排表 第一学期 第1-2周 :找规律 第3-4周 :算式谜
第5-6周 :速算与巧算
(一)第7-8周 :速算与巧算
(二)第9-10周 :错中求解 第11-12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12-13周:和差问题 第14-15周:和倍问题 第16-17周:平均数问题 第18-19周:植树问题 第20周:能力测试 第二学期:
第一、二周:组织活动小组 第三周:巧安排 第四周:推理游戏 第五周:位置与方向 第六周:时间安排 第七周;猜测与可能性
第八周;我是小小科学家
第九周:数学迷题 第十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第十一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第十二周:数学竞赛
第十三周:总结汇报评价 第十四周:活动资料的整理及归档
2.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 篇二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非一朝一夕之功,化学教学注重试验,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努力钻研的学习态度。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可见学好化学的作用巨大。那么,教师如何教好化学呢?我认为引入家庭小实验,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很重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作风和习惯,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科学探究、创新思维能力。近几年,中考试题逐步加大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实验试题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考题的综合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教材中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一定作用。如当看到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或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时思考该如何用实验除去,等等。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从而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追求
3.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1 生成问题,形成学习动机。
实验课的导入,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求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与假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
3.2 设计方案,明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这一教学环节,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在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原因所在。
3.3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化学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合作、谨慎操作、如实记录。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避免不安全的操作。
3.4 交流提高,合理评价。
学生通过分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家庭小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实验不成功时学生就会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实验,直至成功为止。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品质。
2.挖掘思想素材,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侯氏联合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做“石油和煤的性质”实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钢铁、石油、煤炭、化肥、水泥、化纤等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几位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之情。
3.布置家庭小实验,树立学生的创造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变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引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营造一种创新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自由的氛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同学间的讨论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 H值》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素,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3.5 巩固提高,适当拓展。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后继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以往我们的实验教学拘泥于书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身边更是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生活中接触到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东西很多,能用所学知识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污染问题,学生深有感触,可采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身边有哪些污染和污染源,针对调查结果,结合课本知识,共同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法,从而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又如,结合所学的“一氧化碳有毒”的知识,让学生关注报纸上登出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讨论意外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费
(凌海市职教中心,辽宁凌海
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
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
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胡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将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 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 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迪
克改进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发表了《显微镜学》,内载生物学史上最早的细胞结构图,并命名为“cell”。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英国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经历了5年的环球旅行,之后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该书从变异性、遗传性、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述了生物界的进化现象,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孟德尔多年从事植物杂交试验研究,并在自然科学学会杂志发表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文中提出了遗传单位因子(现在称为“基因”)的概念,阐明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亦称独立分配定律),使生物学研究逐渐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上,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实验生物学阶段”。巴斯德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并用长曲颈瓶净化与无菌肉汁接触的空气,证实了肉汁腐败的原因是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澄清了“自然发生说”谬论,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4. 现代生物学
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宏观方面,从研究生物体的器官、整体到研究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生态学为典型代表。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生活场所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亦有人称之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工业废物、农药化肥残毒、交通工具尾气、城市垃圾等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相对平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气候异常、森林消失等生态危机都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根据生态学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将生态应用于废水污水资源化处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作物种植、森林管理、盐场管理、水产养殖、土地改良、废弃地开发和资源再生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微观方面,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5. 善用实验激发兴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做“家庭小实验”,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 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3.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篇三
一、让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人时,我插入:你知道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体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教学第一册“左右”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方向相对。左右相反”这一概念,我设计了用右手扶着扶手上下楼梯的情景,请每个小组都表演一遍。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需要,学生乐于感知接受,参与意识自然大大增强。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请一名男生当货车,一名女生当小汽车,让他们分别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表演同时相对而行、途中相遇的情景。这样的表演真实生动。费时又不多,但却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拓展了数学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想把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元、角、分”,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后,一位教师利用学校离杂货市场只有400米路的有利条件。决定增加一个教学课时,设计了用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上市场购物活动,规定:每人用一元钱购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文化用品,必须用完一元钱,同时记下物品的价钱。回校后,进行购物整理,清算账目,并评出“购物小主人”“市场小主人”若干名。虽然,教学时间占得多了点,且购物过程中也有一些错误,但是,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就可以从这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中得到萌芽和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4.生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四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生活问题,具体要做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生活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6-0096-02[ZW(N]
[作者简介]叶爱琴(1977―),女,广西贺州人,大专,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去学习和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课堂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合情合理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笔者以学生喜欢逛超市的心理,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的生活情境。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学生留心观察,说出一种自己喜欢的商品的价格。这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游游乐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乐园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有趣,整节课学生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度过。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二、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环顾四周,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印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后,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在学生回答完后提出问题:你一天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有什么不同?谁来汇报一下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活动时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与小明的不同。由于学生实际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时间安排都存在着差异,学生都争抢着发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新知识,并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如在学习了《三角的特性》后,请学生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出现三角形,找出后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吗?”经过这样的寻找和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让数学和生活紧紧相连,让数学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利用学生生日为学生创设过生日的生活情境,“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通过学生最熟悉的这些生活
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观察日历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要贴近生活,把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有迫切解决的愿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展开合作交流,最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了《圆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站成横排,做投沙包游戏,问学生:“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这样站不公平,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近,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远”,学生回答。“怎样站才公平呢?”这时引导学生应用同圆半径相等,即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成一个圆,这样每个同学投沙包的距离也就相等,站位就公平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充满对智慧的挑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数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的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于海.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张洪玲,陈晓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 篇五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岀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也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教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教行程问题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教师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从同一地点,一慢一快向相同方向前进,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好像老师领着他们在玩。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二、引入生活实际 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1、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 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设计《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这一节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设计方案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再由设计者对自己的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味道,沐浴着生活的阳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6.——让生活更美好 篇六
这是一道前补型的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在选材和立意上都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能让思维局限于提示语,我们首先要揣摩透题意再完成补题。题的后半部分“让生活更美好”有助于我们找寻情感的触发点,让我们感觉到生活是充满阳光和无限美好的,可以是:爱、微笑、感恩、宽容、欣赏、舍得、坚守、诚信……我们要尽力捡拾那些能切中题旨又新鲜亮丽的词句,镶嵌在文章中,饰亮文题,让文题不落俗套。
生活中能让我们体验到美好感受的素材很多,选材太平常的话就会失于平淡。我们要紧扣主题寻找典型素材,挖掘材料中那些动情的细节,状写幸福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泛泛而谈,否则会让文章空洞无物。
这道作文题没有限制文体,我们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将写作的触角伸向童话、寓言、小说……用生动的故事折射深刻的主题,凭创新出奇制胜,呈现给读者别样的精彩。
给予,让生活更美好
湖北荆州市公安县玉湖中学玉荷文学社 罗杨
我是一粒种子,灰褐色外套上沾满了脏兮兮的污泥,我在这荒漠中昏睡了不知多少天,当我睁开眼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片混沌的黑暗。
炽热的沙子硌得我心里发慌,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但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七个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隐约听见风的咆哮,我能感受到头顶上的沙子在慢慢移动。
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半截身体已经冲破沙子的束缚了!我环顾着我生存的世界,但迎接我的是满天黄沙。
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雨滴又将我按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不满地抱怨着:“我还没有好好儿呼吸一下沙漠的空气呢,我只是想记住那个味道。”
我的抱怨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风还是肆意地在荒漠上空吹拂着,卷起那些脆弱的生命,让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东西在风中夭折。
我很快意识到这场雨是这鬼地方难得的水源,我拼命吮吸着这从天而降的冰冷的液体,尽管它们有些苦涩,我的身子圆圆的,贮满了这种液体,有一些信念支撑着我,支撑着我活下去。
我发芽了,当我看见我的翠绿的叶子时我简直高兴得快要疯了!“得瑟什么?有什么好高兴的!能不能熬过这个寒冬还说不准呢!”在一旁的骆驼刺没好气地哼了一声,这是它这几个月来第一次同我讲话,怎么这么冷漠,真是个自命清高的家伙!
我瞪了它一眼,继续欢呼着。
冬天说来就来了,我蜷缩在沙子里瑟瑟发抖,全没了当时的骄傲。
我突然感觉手不那么冷了,诧异地一瞥,我看见骆驼刺紧紧握着我的手。“你……”我一时语塞。
“一起努力吧,祝我们好运!”骆驼刺笑了。我和骆驼刺紧紧依偎在一起,度过了那个漫长的冬季。
春天到了,我慵懒地舒展四肢,突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竟然是一棵胡杨!
我低下头看着熟睡的骆驼刺,“以后,就让我来保护你,你不会再孤单,我们都不会孤单,因为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漠里,我们两个注定是最好的朋友,相偎相依,不离不弃,从现在开始,我会一直这样守护你,就像,就像你曾经为我做的那样!”
我轻轻摘下一片火红的叶子,盖在它身上。
我终于明白了,给予,让生活更美好。我默念着,眼里满是滚烫的泪,一颗一颗地滴落在那片红色的叶子上。
其实,骆驼刺再也不会醒来了,为了守护我,它已经滞留在那个寒冷的冬季,而我仍旧固执地守护着它生存过的那片土地,呵护着它残存的体温不让那份温馨过早散去……
佳作点评
习作独辟蹊径强大胆创新,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编绘出如诗画般的故事,生动细腻的语言,流淌着可歌可泣的情感。胡杨种子和骆驼刺能在困境中相互给予相互扶持,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会反观我们人类的某些行为。习作立意高远,发人深省,感染读者。
母爱,让生活更美好
岁月如同指缝间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恰似你给予我那恍若隔世的温柔,如同大花园中那些可人的花儿,在时光中慢慢散开。
是你陪伴着我一路走过童年、少年,走过人生中的青葱岁月,是你,亲爱的妈妈,是你让我的生命如此婀娜多姿!
月光中的凉鞋
儿时,我缠着你想要一双凉鞋。你笑着答应了。几天后的晚上,你给了我一双金黄色的凉鞋,我当时惊喜地叫着、笑着,穿上凉鞋出门找朋友们玩耍,你便在我身后,默默地望着我,我跳跃的身影在你的瞳孔中清晰、真切,我在月光中跑着,满地都是细碎的月光,似一条涓涓细流,在我的鞋底安静流淌着。我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鞋,一会儿看看地上的月光,渐渐分不清那地上金黄的,哪儿是月光,哪儿是我的鞋了。
我似乎化成一条小鱼,自由自在游动在月光下,伙伴们见了,无不叫道:“你今晚真美!”我喜滋滋地笑了,你见了我的笑,也笑了。
那夜,我记得真切。亲爱的妈妈,是你,让我的生命如此美丽!
阳光下的花儿
进了初中,我常因不适应新生活而苦恼。你便带我到后院,让我看阳光下点点含苞的花儿。你教我浇花,你哼着歌,提了一壶水,将壶身一斜,清澈的水流直向花盆中去了,你的眼神映着流水闪动的光,笑意盈盈,阳光斜斜地洒在你身上,花儿也有了情意。瞬间,我明白你教我的,不是浇花,而是坦然面对生活的豁达心态。从那之后,我笑对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周围的人都夸我:“你漂亮了不少!”而我知道,那都是因为你,让我如此美丽!
哦,亲爱的妈妈!那些你给予我的,我都记得。生命中,你让我如此美好,却不求回报。如今,你渐渐衰老,新生的白发,扎得我的心直疼,妈妈,你让我如此幸福,竭尽你一生的心血,你是如此伟大!
现在,我们换一换吧,我将用我的力量保护你,伴随你走过中年、老年,我要你同我一样,同我的生命一样美好。
佳作点评
习作精心撷取了两个温馨的片段“月光中的凉鞋”、“阳光下的花儿”来表现母爱,文辞畅达,情意绵绵,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就在身边,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选材贴近生活,情感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幸福感。有母爱相伴,生活就是这样美好!
珍惜,让生活更美好
中午,爷爷和爸爸谈起了一个谈过很多遍的问题:“等我们老了,墓地是买在城里,还是乡下呢?我看还是乡下吧,离老家近,和先祖们在一起,你们将来在清明上坟也方便。”说话时,爷爷的神情很自然,也很认真。爷爷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有用意的。奶奶已经在一个月里连续住了两次医院,大问题没有,小毛病不断。但对于七十多岁的奶奶来说,每个小毛病都是很痛苦的。
奶奶给我留下了许多温馨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我爱吃咸鸭蛋蛋黄的事情,奶奶总是把蛋黄挖给我吃,自己吃剩下的蛋白,而且还说自己不爱吃蛋黄,这善意的谎言骗了我好久。
那天我去医院看奶奶,她正在和其他几位病友聊天,看到我走进房间,她惊喜地说:“虎子,乖乖你来了啊!”奶奶的脸色就像棕色的旧信封那样暗黄粗糙,没有血色,但是眼光中充满了喜悦。“嗯,奶奶你感觉怎么样了?…„好多了!”说着奶奶伸出一只枯木般的手把我拉到身边,我清楚地看到奶奶手背上吊水留下的清晰的针孔和肿块。“这是我的小孙子,一出生就是我带的,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长这么高了……”她自豪地向周围的人介绍。看着奶奶满脸快乐的样子,我想,我真可以说是她的全部,也是她生命的延续。
我又想,这真诚又珍贵的亲情多么值得珍惜。我当然希望奶奶可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看着我长大成人。但是我也知道,奶奶能和我在一起的时光不会太多,所以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我又觉得,奶奶的唠叨是多么温暖,奶奶的叮嘱是多么亲切,奶奶做过的每顿饭是多么值得珍惜。她常问我饭莱是否可口,我总是说好吃、好吃,有亲情的味道。即使有时候味道很重,我也会用善意的谎言“骗”她。因为我知道,老人的味觉多少有些退化的,不知不觉,我和奶奶一样“爱撒谎”了!
其实,不仅仅是亲情,每一种感情,每一种感悟都值得我们珍惜。一转眼我已进入初三了,相处了两年多的校园、同学,刚刚熟悉就要分别,真如同人生路上一次匆忙的辗转。
所以,同样值得珍惜的还有友情。朋友如同一盏明灯,在你最需要时照亮你前方的路。有朋友就不会孤单,我很喜欢腾讯广告中的一句话:弹指间,朋友永远肩并肩。
不是每个人都能陪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珍惜每个人,不要让他们成为身边匆匆的过客,让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温暖我们前行的时时刻刻。
珍惜,真的让生活更美好。
佳作点评
小作者很会营造气氛,通过爷爷看似淡定地安排身后事,将我们的情绪一下子拉进了对上辈人的留恋中。在这样的氛围里,小作者要表达的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之意,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毫无斧凿痕迹,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掩卷沉思,我们不由得随着小作者的描述浮想联翩:我们是不是也该关注身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不是也该珍惜这些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让它们温暖彼此人生的每一刻?
小作者还善于捕捉细节,爷爷在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时的淡然,其实是他老人家对于亲情的无限珍惜,连身后事都要为孩子们的方便考虑;祖孙间的谎言、探望病中奶奶时,奶奶的神情和外貌等细节描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祖孙之间的亲近与这份相互珍惜的情感开出的人世间最美丽的关爱之花!
小小年纪,有此感悟,不简单!
改变自己,让生活更美好
海燕无法决定天空的脸色,它却可以顺丰而行,纵横驰骋,驾驭着自己的梦想;树儿无法决定风的速度,它却可以借着风的手掌,编织自己美丽的心情;花儿无法决定天气的心情,却可以趁着春光明媚的那一刻舒展自己婀娜的身姿,吐露动人的芳香;我们无法决定别人的高度,却可以借别人的高度增加自己的长度。
如果生命是一种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改变一下颓废的表情,让我们的双眼融人希望的光彩,那么,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崭新的日出、崭新的世界。因此,我们改变自己悲观的思想,让自己的心中种满乐观的种子,那么等待我们的一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幸和挫折。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会多有失意、彷徨、惆怅,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一蹶不振。因为那不是外界的错,而是自己的心情在黑暗的角落里找不到希望的灯光。使我们徘徊在迷失的渡口,找不到行驶的航线。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大海的“惊涛拍岸”,而鄙视小溪的“铿鸣金石”;我们不能因为爱恋天上的太阳,而忽略星辰的境界。苦难和挫折也是生活的一个层面,需要我们去领悟。
当你看到别人的窗户落满灰尘时,请先看看自己的心扉是否变得模糊不清。一切从别人的角度看到的不足,都无益于改过自新;而稍微审视自己的心境,就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因此,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因为改变可以使一朵鲜花变成一座花园,同样也可以使一潭死水变成碧波万顷的湖泊。
改变自己就像退一步海阔天空,迎来的将是柳暗花明。请学会改变自己吧,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改变自己芥蒂难容的心境吧,像“江河纳百川”一样,将万物汇入你博大的胸怀。当没有阳光的时候,你便是阳光;当没有快乐的时候,你便是快乐。依靠自己乐观的心境,摇动自己的桨,载起快乐的世界,飘向悠远的仙境。那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是另外一个灿烂的景象。
春天所以美好,那是因为大地开满了花朵;生活所以美好,那是因为改变自我的缘故;我们生活的美好,是因为我们懂得改变不完善的自己。朋友们,让我们心灵相约,在青春最灿烂的日子里舞动手中多姿的彩笔,一同走进那春暖花开的世界吧!
佳作点评
7.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更生活化 篇七
一、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般均是以语言交流为主要方式。当不同的教师在教授同一课程时,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接收与理解程度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往往都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能力。在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具备较高语言技巧与语言艺术的教师是无法有效将抽象化的数学教学内容转变为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具象化内容的。
例如,在讲授“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时,笔者为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所学内容,便以顺口溜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 位数少的小,位数相同比在小,高位比起就知道。”简单、易懂的顺口溜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面对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时迅速得出答案,学生在面对生动、 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时会感觉十分有趣, 对数学的学习就会充满了兴趣。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倡导生活情境化。尤其是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大部分章节都配有情境主题图。例如, 在六年级上册的“圆的认识”单元中就出现了“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的情境图。而情境图中直观的形状对比以及小动物的形象都是学生既熟悉,又很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图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生活化、直观化的具体图像, 为学生设置了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背景以及知识体系相吻合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图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就如同在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将内在兴奋转变为外在兴奋,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1]。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的“几分之一”课程时,笔者将例4修改为:“在北京奥运会的110米跨栏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跑完了比赛的1/10。这个分数应该如何使用线段去表示呢?”接着,再使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出跨栏比赛的场景,并将110米的跑道以动画的形式转化为一条线段,最后让学生发言,指出“跑道的1/10”相当于哪个部分的线段。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应当在选取教学内容与设置教学情境时更多地以实际生活为例子引入数学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按照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面积单位”这一单元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两本面积相近的漫画书,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如何比较两本漫画书的面积大小。学生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许多学生都踊跃发言。 有的学生说:“我妈妈在给我买课桌的时候,专门用尺子量了桌子的长和宽, 我觉得用尺子量漫画书的边长肯定也可以。”而还有学生说:“我有好几块大橡皮!看看这两本书上能放几块橡皮, 不就知道大小了。”笔者则在学生们发言完毕之后进行总结,将漫画书的背面转过来,而笔者事先已经在漫画书的背面画好了小方格。于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以测量法与重叠法为基础的数格子法。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在课堂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
四、以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指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安排一些生活化的课后练习,有助于指导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2]。例如,在完成计算长方形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后,笔者为学生设置的课后练习即是回到家后,用尺子去测量自己卧室的边长与每块瓷砖的边长,得出卧室与瓷砖的面积,最后计算出卧室的地面上大约共铺设了多少块瓷砖。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使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广大教师应积极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通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
摘要: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数学问题。让数学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广大教师应注重将“生活化”原则贯彻到小学数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篇八
一、融入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图像、生动的文字,引导他们富有兴趣地走进数学王国,培养学生敏锐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负数》时,笔者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负数的概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如冬天的气温能降到零下几度;如何表示“家里的水井在地面以下深10米”等。由于这些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且隐藏着负数的知识,所以学生学起来有真实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巧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數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必须强调形象性,善于运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引入感化材料,来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然后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它们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②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③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让学生“做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定理。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这些身边的物体,所以能更加深刻地领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内涵。
三、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现行教材中,有些题目陈旧、数据过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编写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道习题:“你们回家后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算出面积,最后计算客厅里需要铺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紧密结合课内外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精心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组织公园游览活动,教师27人,学生200人,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5元。团体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买票最省钱?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合理的购票方案。”等学生设计好后,笔者收集了学生的不同购票方案,并公布于众,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最合理、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9.感恩让生活更美好 篇九
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生活的旅程中,用快乐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会更好,我想,当我们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我不明白感恩节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一个特殊的团队班,但我和学生受益。
10.节能,让生活更精彩 篇十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便是坏境问题。若每个人都去糟蹋这个地球,那么地球很快就会毁于人们的手中。我们中国以前因为被列强侵略,在发展经济军事等方面时,不是非常注重环保这一方面的问题,以至于现在的人们也会随手扔垃圾,甚至对环保的认识只是一点皮毛,节能减排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从来都不会去做。这样的后果则是会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急剧上升,而电影2012中的场景甚至在某一天也会到来。
地球是我们全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就应该好好保护这个家园。要做到不污染地球的环境,不浪费地球上的每一份资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地球成为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不要认为“节能减排”这些字眼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它很近,只要你能发动你们的家人少开一天车,多步行或多骑自行车,那么你也算是为“节能减排”贡献出了一份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需要你贡献多么的大,即使每个人只献出一份很微薄的力量,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力量都加起来,那就是一份很大的力量了。
像我,也在生活中为环保做出了一点很小的贡献。比如那些洗菜淘米用的水,我会留下来浇花或者是冲马桶等,这样便做到了现在人们特别提倡的节约水资源。还有,就是家中的电灯用过之后应该随手关上,这电灯尽量是能不开就不开,节约电能。你可否知道,餐巾纸和纸巾都是用树木生产而成的。据说,全世界每天都要砍去27万棵树木用于生产纸巾。27万!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地球上要是每天都多留一些树木,那么一些土地沙漠化等的问题也就不至于那么严重了,因此,我在这里倡导大家每天一定要节约用纸,不要随随便便的就扯下一张纸,还没怎么用就扔掉了。多为我们的地球留下一棵树木吧,不要等到你的家园成了一片荒漠时,再留下后悔的眼泪了。
还有,你知道世界熄灯日吗?在世界熄灯日这一天,我建议大家在八点到九点这个时间段内熄灯,为我们的世界节约一分能量,不要到世界的能源贫瘠时,再后悔你当初浪费的行为。
11.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篇十一
波利亚说过,对数学特征的直观表征,往往能根植进学生的心灵。再者,数学学科起源于对生活中算数几何问题的归纳汇总。数学道理和生活道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利用生活实际问题把数学中抽象的数字几何知识形象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还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自生活却比生活更复杂、更抽象,在生活中找数学容易,但是在数学中发现生活却很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遇到和数学相关的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实例时,要善于记录总结,积累素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生活材料。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这一章节内容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很少,为了增强学生对大数形象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数人民币活动”来了解大数的概念,因为学生对人民币这一事物相对较熟悉,是他们平时都能接触到的,一叠10万元有100张百元纸币,那么9叠呢?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向附近银行借取工作人员练习点钱用的点钞纸来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硬纸张代替。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在数学课程引入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生活情景引入是最贴近生活、学生最容易接受、反响最好的一种引入方法。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教学,在生活化的故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既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够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讲述几何知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强调这是定理,是规定,是考试一定会考的知识点,对于不明白句子含义的学生来说无疑会形成压力,不仅记不住抽象的概念定理,相反可能会对知识产生抵触厌倦情绪。如果教师换种说法如故事引入法:小懒猫今天开学却睡过了头,他醒来发现家到学校的路有三条,接着出示多媒体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三种路径,学生一眼就看出直线路径最短,接着教师再出示定理,学生就会很快领会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总能透露着生活,教师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出更加贴近生活的数学课教学设计,数学课才会充满趣味,课堂教学才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周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考试周刊,2013(81).
12.问题式导学让初中数学课更精彩 篇十二
一、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的若干举措
1. 在数学课上应创设优质高效的问题情景
数学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 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 同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应生动直观, 富有启发性, 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1]. 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这些问题很新奇, 产生想知道的愿望, 增加了求知欲[2].
2. 开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要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使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并通过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如, ( 1)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形, 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 2) 如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形, 怎样去制作? 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可能是什么?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师既能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情况,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求解决办法
布鲁纳指出: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寻根问底”、“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法”. 所以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 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的几点想法
1.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个性化特征, 学生并非千佛一面, 而是鲜活的、性格迥异的个体,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 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应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
2.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 定的起点不能太高, 如果引导不到位, 会使部分学生失去了解决问题的热情.
3. 教师不能以做题为目的, 一味追寻“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 殊不知, 如此教学虽然能教会学生如何做, 却在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只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张扬, 最终将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僵化.
4. 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角色,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起于思, 思起于疑. 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发现, 往往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发起, 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好问, 尊重每个学生的质疑并最终解决问题.
可见, 如何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作用, 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已成为现代数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 打好基础,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探索研究. 让学生通过实践, 不断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 再提出新问题, 然后设计新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利的平台. 这样的问题导学课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6.
13.文明让生活更和谐 篇十三
作者姓名:张 越
学
校:弥城二小明德小学 班
级:六年级(1)班
联系电话:*** ***
文明让生活更和谐
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来回报身边为我们贡献的物质呢?对,就是用文明,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端正心态,不违背良知,使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使个人素质修养得到完善。
为了使弥渡县更加文明,县上组织了一系列建设文明弥渡的活动。学校里也举行了文明礼貌进校园,文明礼貌活动月的开展,在活动中学校举行了“五个一”和“五心”活动。还评选了文明之星。在一切活动中,我们明白了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社会的礼貌只靠一个人是无法持续的,只有全体人员都加入这一行列中,才能使其能永久性的保持下去。而一部分以往不太文明的同学,通过这次活动也明白了文明的重要性,也在争当文明小学生。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也将文明实践到了生活中。当我们在操场上看到了地上的塑料袋、纸袋和矿泉水瓶就会不约而同地捡起地上的垃圾,分类后放到垃圾桶里;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看到垃圾要将其捡起,不让这些刺眼的东西破坏市容市貌。在这些活动中,除了我自己和同学之外,也有许多文明人一天放
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
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文明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迷茫,把握航向。当我们共同奋斗,不懈努力,和谐社会的乐章终将奏响。
14.家庭,让生活更美好 篇十四
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题记
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两个天使,而我与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整体——家庭。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世上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她;亲情是无私的,世上没有东西比她更能牺牲自己;亲情是无尽的,你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到他的存在。但也正是由于亲情的陪伴,才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多姿多彩!
镜头一:甜每当周五放学回家的时候,推开家门,就闻到了浓浓的饭菜香味,不用说,爸爸妈妈肯定又做了我最爱吃的酸辣土豆丝。果然,如我所料,听到开门的声音,他们连忙从厨房往客厅里赶。妈妈连忙给我摘下书包,爸爸也一边接过我手中的袋子还一边问我累不累,我摇摇头说不累,可心里却乐开了花。换好鞋后,他们让我看电视,然后又钻进厨房做饭了,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稍稍有些弯曲的身体,不禁湿了眼眶„„
镜头二:酸记得那次考完了期中考试,因为成绩不理想所以回家后就没和父母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爸爸问我快考试了吧,我含含糊糊的回答快了。可没想到爸爸和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考试的事情。然后爸爸很严肃的问我考试的事请,我低头不语,没想到爸爸更生气了,大声冲我喊到问你了,考试了没有啊!我小声的回答考了,然后眼泪一边不争气的滑了下来,爸爸看到我的眼泪后立马心软了下来,说:“考不好没关系,有失误很正常,可你欺骗妈妈和我就不对了,好了,下次好好努力吧。”我惭愧的点了点头。一场轩然大波就此结束„„
镜头三:辣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心情不好,所以爱乱发脾气。有天中午,我自己在家,妈妈怕我吃不上饭,就特意从单位赶回来给我做饭。因为家里只剩下菠菜了,妈妈就做了菠菜汤,可我却把嘴一撇,说了句,我不想吃。妈妈还以为我是不饿那,说不饿也要吃一点,要不然熬不到晚上,可当时的我,不仅不体谅妈妈的辛苦,还很生气的耍小性子说这是什么呀,不想吃。然后回到自己房间里,关上门。然后听到门外妈妈说都这麽大了还不懂事。妈妈匆忙吃完饭就去上班了,听到那一声关门声,眼泪不知不觉的落了下来,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很任性„„
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庭,让生活更美好!
15.让初中数学课堂浸润生活的芬芳 篇十五
一、挖掘生活资源, 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 对那些远离自己生活, 与自己非常遥远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兴趣, 而对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却兴趣浓厚. 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力求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课程中, 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以生活原型为载体的, 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重发现与挖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感知中, 感受数学, 接纳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对于初三数学上册中“圆锥”的教学, 我在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 发现圆锥有什么特点;找一找, 联系生活, 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哪些圆锥形的物体;想一想, 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做成圆锥的形状等活动, 培养学生养成发现的慧眼, 去动眼观察生活, 动手实践、操作, 动脑思考, 开口表述, 实现了学生多维感官的协同工作, 在活动中发现, 在问题中领悟, 真正让学生处于“动中学”“玩中学”的境地. 再如对于“角”概念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是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 让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给出角的概念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关于角的习题让学生强化训练. 这种教学貌似简洁高效, 在极短的时间里学生就认知了角的概念但如果我们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 却会发现, 这样的教学显然脱离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虽然好像记住了数学概念但这种概念的生成是生硬的、是抽象的, 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鲜活生动的角的形象. 长此以往, 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全部是孤立抽象的知识, 毫无生命力, 从而导致学生逐渐感觉到数学的枯燥乏味,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一种方法, 如在新课之始先问学生“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见过角吗 ? ”这样的提问 , 定然会勾起学生对生活中角的回忆, 他们有的甚至就对照课本、三角尺去回答, 无形中让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有了落脚点此时, 教师再问:“角与颜色是否有关? ”“角与材料是否有关? ”“那么, 什么叫角呢?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自己身边的一些实物, 画一个角. ”在学生画角的过程中, 教师再让学生说出角有顶点, 角有两边. 在这样的循循诱导中, 角的概念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而且学生心目中形成的角的概念是真实而又鲜活的, 绝不是原先那种枯燥抽象, 毫无意义的概念.
二、联系生活场景, 深化知识理解
在教学中, 我们应巧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既给学生认知新知降低了坡度, 贴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更让学生对数学新知产生亲切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概率的简单应用”时, 鼓励学生课前利用节假日进行生活调查, 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兴味盎然, 积极性高涨. 实践证明,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教师巧妙结合日常生活创设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 就能将学生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引入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上, 深化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关于“数据离散”相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 将学生带入运动场进行跳远比赛, 让学生记录好成绩, 然后去分析比较, 发表自己对班级学生跳远成绩的理解评论和判断,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而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三、回归生活实践, 体会数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时, 他们最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此, 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认知搭建有效的桥梁;同时, 将数学教学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 使枯燥晦涩的数学问题变得鲜活生动;在教学中, 更要适时将数学神秘的面纱揭开, 将数学知识置于通俗易懂的生活实践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不是神秘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四、巧妙设计训练, 注入生活情趣
初中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的认知欲望强烈, 对各种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 然而如果我们每天都给学生呈现枯燥繁杂的数学运算, 解答的结果又与学生的生活喜好相距甚远, 学生每天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 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因此, 我们在进行习题训练时, 也要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是充满情趣的, 是真实的,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如相遇类问题, 其中涉及的“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运动要素, 容易给学生思维造成困扰,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两辆出租车从淮海广场向南运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有效克服了相遇类问题解决时的困难.
16.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情境 激发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84-0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使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某校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我校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折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 8.5折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地交流。
3.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18,120-122
【让初中数学更贴近生活】推荐阅读:
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沐浴生活的阳光12-03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06-09
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07-11
初中生作文:感恩让世界更美好07-24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叙事11-25
初中数学数轴09-17
初中数学分式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