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总结与反思语文

2024-12-08

月考总结与反思语文(共16篇)

1.月考总结与反思语文 篇一

语文考试很重要,月考反思有必要。下面小编就来分享语文月考总结与反思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语文月考总结与反思

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这次语文考试没有考好。我要深刻反思。

首先,要学会审题。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正确的答题首先需要认真审视题目。不应该文章匆忙看一遍就答题。而应该是 先看一眼题目,把题干和题眼找出来,画上横线,圈出中心词语,反复斟酌,然后再看文章。针对题目看文章,就有了目的性,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画出相应的语句,看是否吻合题目的要求。最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第二,要多做各种题型。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需要积累好词好句,寄来作文素材,积累答题技巧,给自己订一本错题集也是不错的方法。第三,调整考试心态。语文是国语,我们没有学不好的理由。但往往,因为对这门学科的熟悉与轻视,我们会大意失荆州。本次考试我就是这个情况。今后我要做到: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要高度重视。

不要放弃任何一道题。不要空着,哪怕感觉写得不对,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回答。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篇二:语文月考总结与反思

我的语文成绩是78分(全班最高分81分),这个成绩非常不理想,是我期中考试7门课程中唯一一门没上80分的。

首先是选择题。共10分,我扣了4分,出错率是很高的。错的是“病句判断”和“成语是否用得恰当判断”。期中“成语是否用得恰当判断”一题是自己看错题目了;另一题“病句判断”是真的没弄懂,不会做。本来是不要加“事迹”两个字的,我把这个病句错认为没有病句的一项选了。看来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靠、不扎实。

第二大题默写。我因为有一个字不会写,导致最后丢分1分。下次要多看书,多默写,保证每次默写都要过关才行。

第三大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也丢了1分,原因是我的建议提得不够好,没有理解。

接下来是阅读题,分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

现代文阅读错得比较惨,总共扣了6分。主要原因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理解不到。以后要多做赏析,多阅读。

文言文阅读丢了3分,主要丢分在“翻译句子”和 “翻译词语”上。也是基本功不扎实,平时没真正理解。

最后是作文。这次作文我被扣了7分,算是扣得比较多的了。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一,我没有把格子写满;二,文中的好词好句不多;三,开头、结尾也不够精彩。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得以后自己要朝以下方面做好,成绩才有可能提高。

1、要多读书。语文的学习主要在于多读书、多积累。通过读书可以多积累许多好词好句,这对我的作文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2、要对读过的文章反复赏析。哪些好词好句用得好,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怎样额思想感情,这些读完书后都要思考。

3、对文言文要多翻译,现在考文言文阅读,很多题目都是翻译,每看一句文言文都要知道它的意思,要真正理解。

4、要细心。有的地方因为看错题目而丢分真是太可惜了。

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上面所说的要求做了,下次考试一定能比这次考得好。

篇三:语文月考总结与反思

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2.月考总结与反思语文 篇二

一、以“教学观”和“智能观”的转变带动自己教学思想的更新

从教学观念上来说,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此有专家提出, 巧设教学情境, 妙提问题引导,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其产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求知欲望。笔者以为, 应该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积极想、自发做和主动说的过程中完成从质疑、探索到认知的学习过程,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和积极性, 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从智能观的转变来说,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知能并重、方法先行的教学策略, 以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通过读精品、讲经典、论生活、练口语等形式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 最终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备课环节中, 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将教学过程归还学生, 突破教学思维的惯性, 以学生的认知曲线为依据, 构建张弛有度、波澜起伏的教学模式,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适时地调整教学的节奏与进度。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时, 应该以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作为教学评价标准, 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底线。

二、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为基准, 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学的最终目标已经不再只是授予学生知识, 与知识相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应该用尽心智去打造一个有深度, 有厚度, 有温度的课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细读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 以此为基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心得, 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预案, 有效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当我们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分歧时, 应该抓住其中共同的和最核心的内容, 避免或少涉及过难、过偏的知识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高考复习阶段,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 适当讲解具有代表性的试题, 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一懂十”。

三、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 精心准备、动态生成,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实行新课程以后, 课时少、任务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说想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紧抓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特色, 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逐渐形成对高中语文核心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 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产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新授课来说, 就要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于习题课, 我们就应该注意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掌握, 注意对典型例题的共性分析,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与对策。对于复习课, 我们应该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所学知识, 结合已有的知识网络来对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和分析, 并在针对训练中提升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坚持正面引导

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 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评价过程中的选拔与甄别, 而是更注重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功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为最终目标, 以多元化、发展性的理念为宗旨, 强调评价策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显性结论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将评价作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的手段, 更应该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需求、找出学生个性差异使其认识自我的途径。

3.月考总结与反思语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片能够让有效教学的种子生长,发展和延续的肥沃土壤。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妙设计,营造氛围,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巧妙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巧用多种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易于感知、乐于学习。

1.创设情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电教设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易于理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乐在其中。如:小学低、中段教师可创设故事化的情境,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辑成简短的动漫小故事,增加趣味性,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乐于接受。高段可创设调动激发思考的探究性情境,开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教师要适时适量地创设各种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受感染,融入其中,兴趣盎然。

2.开展活动。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师应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显得轻松自然,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比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乐学。又如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以电视剧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理解,而且让学生有成就感,体验了创造的快乐。

3.巧用语言。教师要善于驾驭语言,巧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既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通俗准确的说明,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用亲切、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少责备,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自然爱学,其乐融融。

4.讲究策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好动、自制力差、易于受到外界干扰,当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注意力受到影响的时候,可以提一个比较有兴趣的问题,让他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小学生天生就比较天真、活泼学习状态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和情感的驱使,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对话,编排情境剧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生硬、呆板的传统教学,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起来,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课堂互动和引导

1.课前预习,为上课做好准备

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前获知课堂上即将学习的内容,还能使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快更深入的学习和掌握知识。课前预习还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从而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前预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之后,就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难题,这样就会在课堂上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通过预习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备课工作,也要安排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事半功倍。

2.善于评析归纳学生

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也很大,教师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的掌握。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团队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整体优化诸要素,有序构建,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大阅读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和表达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内容,但是作为读和说来讲,因为不在考核之列,作为隐性知识内容,往往被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真正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但关注学生对于显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特别注重隐性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才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大对小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和表达,这是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三、有效教学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修身,每日反思而有所得。同理教师树人,则需每日反思而有改进。那么教学反思什么呢?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课堂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事实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求总结经验、形成参照、发扬优点、改进缺点、综合分析、系统思考,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后,教师可以思考自己教学中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接着,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后续教学的打算有哪些?然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最后,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4.月考总结与反思 篇四

成绩还没有出来。但可以想象,我那试卷上的红叉叉该有多少个,并且那些叉叉们正在猥琐地窃喜。怎么说呢?从初一时的认真到初二时的鬼混,我很难相信这是同一个人,而且这个人竟是我!

回想从前,我是一个文静、优雅、默默无闻的小女生。成绩虽然不算很好,但也算用功了。可是现在,尽管性格没什么变化,学习态度却大不如以往了。

我也曾想过,到底是我变坏了,还是他们都变好了?

其实我也明白,像我这种人,没有老师的镇压(比如“不好好学,想回家啊”)、父母的恐吓(比如“考不上重点,别想回家”),是不会主动学习的。没有那些推土机,也许此时的我正在某处破罐子破摔、自生自灭呢。

我真的很敬佩爸爸,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此时的我为何这副模样,他却一清二楚。他对我说,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骄傲自满,得到表扬,就飞上了天。之后,我冷静想想,才觉得确实如此。“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果然有哲理。难怪,这是我第一次对考试产生恐惧感。

就说这次月考吧,一进考场,脑子里空空的,好一会儿都愣在位置上。想要记起什么,却什么也记不起来,竟是平生第一次没底儿。

真的,不骗你。以前有什么重要考试,都是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就是那“一览众山小”的豪门女将。这次,却感觉自己像那蚂蚁,在这大千世界小得不能再小了。

5.月考总结与反思 篇五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而是更糟糕了 ……英语成绩下来了,满怀信心的我打开试卷,经过反反复复的检查才确认卷子是我的。那时,我不是在与同学攀比成绩,而是那个在墙角蹲着的失落身影。霎时间,我的心就像被针扎破的皮球一样,那,是多么脆弱不堪啊!面对着试卷,卧冬无话可说 …… 我一个人发呆,一阵哭声从心底传来。

是一声声冷嘲热讽,是一次次打击,是一颗颗伤心欲尽的泪珠。这一切,都像是一场噩梦,在伤心的无底洞,无以自拔。回家了,面对安慰鼓励,我只是无动于衷 ……

接下来,只是静静等待下一番狂风雨的到来……

6.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篇六

大家早上好,月考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的学习旅程却并未结束,一次考试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做准备,为了更好的迎接下次考试建议同学们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惜时如金。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如果你放弃时间,时间也会放弃你而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准备,踏实地复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胜利是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不管我们是否努力,时间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我们要将全部精力、全部时间都用到学习上。

其次,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一个没有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生,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所以,我建议还没有确立期末考试甚至中考目标的同学们,要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把它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时时鞭策自己。我们从不梦想一步登天,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到达成功的终点。

第三,行动,从现在开始。目标不是口头说说的动人话语,它需要用行动去证明,需要用行动去实现。从现在就开始行动,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因为明天是失败者找借口的日子。如果我们迟疑,成功就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永远弃我们而去。让我们扬起珍惜时间的风帆,荡起奋斗的双桨实现我们美好的人生梦想。

7.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反思与重构 篇七

然而, 语文课程的改革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改革。由于语文课程在我国有其特殊的含义, 使得它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生不懂得语文, 就无法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因此, 想要对语文课程进行变革, 教师应先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反思, 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重构方法。

一、中职语文的重新定位

语文学科教授的内容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我国对于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而且,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质等, 并辅助好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更, 职教也在进行不断改革。但一些学校对中职语文课程的价值判断出现严重偏差,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 学时减少

在职教变革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2+1”学制的推行, 也由此导致了很多学校将原本4学期的语文教学课程, 改为2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教育。而且由于中职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 所以很多时候语文课不得不给专业课让路, 导致了语文教学并不能真正做到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内容进行着重教育。然而, 究竟应该加重哪方面的内容教育, 却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二) 教学深度

由于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 我们很难对语文教学效果做出准确把握。而且, 中职院校又是一个不注重入学门槛的人才培养机构, 因此, 其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按照大纲那种固有的方式进行教学, 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学或基础差的学生学不会的现象产生,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使中职语文教学越发地难以进行和发展。

(三) 社会需求

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已经越来越高。要想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加强中职语文的教学, 通过“听、读、写”的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表达和实践”的能力。这也说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已经与企业职业能力相融合, 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中职语文课程功能重构

(一) 强化中职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中职语文不同于其他语文教学, 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职教特性相结合, 从“能力”和“就业”两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程进行重新构架。

1. 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 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中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院校, 其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就业”。因此, 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就业的知识感兴趣。所以, 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专业方向, 对教材进行大胆变革, 删掉相对没有帮助的内容, 然后对剩下的内容进行重点强化培养。

2. 合理制定选修课程, 进行层次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 进行相应的选修课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 教师还应为学生以上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3. 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

由于语文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 因此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也存在着必然的共性。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共性, 还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单独专业课程之间的特性, 从而令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完美衔接, 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 将语文学习真正渗透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二) 加强语文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 通过对于不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 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如今很多中职学生在工作中严重缺乏自信, 对自己的工作也很难产生认同感,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前景。因此, 中职语文课程必须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主要还是针对于“学生能力”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 因此加大有关学生实践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根据专业的特性, 对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课程教育, 将会成为中职语文课程教育的一大特色。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我国人才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教育, 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 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有力工具。所以,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育,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 如何实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把握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将成为今后中职语文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程,功能反思,课程重构

参考文献

[1]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思;重构;氛围;角色;主体;多维;提问意识;自主;探究;协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承担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重任。倘以上述要求来衡量,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难当此任。另外,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爱阅读,但有许多学生不爱上阅读课,这其中的反差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反思。客观反思,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主要有:

1.阅读主体失落、兴致丧失。

学生常说“课内阅读没有课外精彩”。究其原因,就在于自由阅读时他们可以驰骋无边无际的想像,可以用自己的体验、情感、经历等去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从阅读中他们得到了愉悦和满足;而一旦进行阅读教学,他们作为读者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常被漠视,主动感知得太少,被动感知得太多。他们接受的往往是教师的学习心得或教参资料既定的结论,在课堂上全然没有作为读者去探究、去体悟、去发现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致的丧失,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教师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从而习惯于被动感知,而不会去主动创造。

2.阅读程式僵化、单一乏味。

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呈现机械固定的僵化模式,走不出教师一味讲析的误区。教师常是在学生还未充分阅读作品,还未充分形成自己的感悟之前,就急于条分缕析地肢解作品。先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再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只见知识碎片,难见整体感悟;只见技能训练,难见情感体验;只见机械烦琐,难见丰富多彩。课堂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这种把学生当容器一味倾倒灌输,单调乏味的做法自然不会受学生欢迎。

3.注重求同思维,压抑个性。

语文教学本是一项最具个性的教学活动,阅读更是读者融入自己心智、情感、想像,极富自我色彩的思维活动。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片面注重社会化而讳言个性化,在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教师只满足于现成结论的求同状态,思维好似被套上了别里科夫式的套子,理解只有一种,答案只有一个。这样,本来十分广阔的阅读天地被赶进了一条窄胡同,本来灵动多彩的阅读教学成了千篇一律。

阅读教学的上述弊端显然与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背道而驰,因而利用新教材实施之际,用新的理念重构语文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来说,重构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氛围的创设。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有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阅读环境。谁也无法想像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他们进入作品。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让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以自由唤来自由,以平等唤来平等。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的心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错误,课堂上不怕学生讲错话,就怕学生不讲话。只有形成了宽松自由的氛围,才会形成师生间活跃的思维场,才会形成师生相互推动的合力。

2.教师角色的定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由此来定位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就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合作者,作用主要体现在“导”而不是“教”,对学生阅读应是“导而弗牵”。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阅读作品,思考问题,解剖自己的思维流程,提炼自己的阅读感受,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少一点俯视,多一点对等的平视,师生对等地共同交流,研讨探究。

3.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应有权利,同时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还学生以时间,还学生以作品。废止条分缕析、肢解作品的教学程式,把讲析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独立空间,真正让他们读有所感,去体验探究的艰辛,发现的惊喜,激发起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激活学生“沉睡着的潜能”。教师少一些权威式的评判,多一些学生表达的倾听。

4.鼓励理解的多维。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阅读理解过程不是读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任何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这一理论出发,对于文学作品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维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获得多维理解。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尊重学生在情感、思想、知识、经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有理解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寡,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言别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学生有新意的创见,哪怕只有一丝火花,教师也应及时将其点燃,照亮他的思想天空,获得莫大的激励。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提升思维品质。

5.提问意识的培养。

现在课堂上常见这样的情形:问题多是教师提出,学生则忙于连续不断地应对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一问一答构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而实际上这种问答的形式只不过是走过场,学生发言只不过是陪衬,最终的结论仍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最终还是被引入教师预先设计的“圈套”。这种情况并不正常,因为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的疑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且教师的问题往往束缚住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学生经由自己研究思考提出的问题才是最积极的,最有价值的,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流程和活跃程度。因而教师应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感兴趣的问题、希望引起讨论的问题用纸条或口头在课前、课堂上提出来。如果课堂阅读教学能建立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那么阅读课的气氛、效果、容量都会有很大的改观。

6.课堂教学的策略。

9.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九

1.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

3.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自我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当同机器一样,让自我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仅悲惨并且无知,可是,如果因为自我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

失败了怎样办认真反思是首先的:

第一,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

第二,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确定自我的目标,不要因为失败不甘心之后走,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我。看看想要什么,自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弱势是什么;

第三,确定目标。明确自我想要的,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走。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本事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进取展开思维预测下头的步骤,比较自我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一样。异常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我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我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我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我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忙开拓思路,提高自我的分析、解决本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我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齐比较找出自我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我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我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我的心态,使自我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异常是对自我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我,除了自我,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我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我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我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10.初一月考总结与反思 篇十

敢于正视这么惨淡的平均分,敢于正视这么淋漓的高分档,还敢于在这里开会,凭着以上三点,我基本上符合鲁迅先生的“猛士”的标准!这几年来,一直信奉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坚持走“轻负高质”之路,但发现结果是“轻负低质”,考试后,别说学生,自己的压力都感到很大,变成了“高负低质”,我不知道接下来的路会不会“高负高质”,但凭着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形成的对教育的理解,我是走不上这条路的。

本次月考,十二个班级,有十个平均分达到90分及以上,而我所任教的三班和四班才84和82分,和校平均分整整差8分;从高分档来看,我们两个班90分以上人数才29人和30人,而其它各班基本上都超过了50人,甚至还有两个班超过了60人,一班的满分竟然达到了27人;从低分档人数看,70分以下我的两个班分别是9人和11人,其它各班至多只有5人,大都是2,3人的样子,象一班,只有一人,全班倒数第二名就有76分。如此差距,我所教的两个班与其它班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好象是进入世界杯决赛的西班牙队,而我的两个班如同中国队。

当然考试的目的是找差距,找信心,我花了一个下午,把全班的出错作了一个统计,我对本次月考作如下的分析:

(1)复习不及时。本次月考,我跟本没有复习,一直都在上新课。这事实上其它老师也是如此,但是她们做得比我好,在新课期间可能间或发发以前的讲义,把以前的内容重温一下,而我则完全没有,这样学生确实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这从第10,16,20,22这几题的高失率可以看出,特别是第10题,和讲义上的差不多,但是我没做;第22题,在上个学期都做烂了,本学期的讲义上也有,我还是没做。对此我感到这可能是今后考试成绩的增长点;

(2)课堂上信马由僵,对教辅的见解偏执已见。比如在第五章中的《命题与定理》这节课,比较难上,结果备课设计时,更注重的是数学常识的拓展,如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评,可能这节课是可以的,我自己也比较满意,但恰恰把本节课的重点——把命题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淡化了,我认为这个东西简单,结果学生在这个方面出了问题,表现在第14题。(后来我在分析试题时,补上了这块内容。命题就是判断,“那么”部分就是“相等,互余,互补或平行”等判断语句,这样一来,“如果”部分就是把概念——定语从句,改写成陈述句即可。如“对顶角相等”,那么部分应当是“相等”,如果部分就是“对顶角”,所以最后得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另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里,出现了点的轴对称,我认为这块内容应当在初二时的内容,当前没有必要专门就此内容加深,但不幸的是,各类教辅里都出现这类题,我不理,可不想本次考试也出现这类题,如13(1),结果又是一个高失分。

(3)作业要求不严格,一般待之,许多学生仅是蒙骗过关。关于教辅的应用,我是在作业本的基础上,选出与作业不重复的题目做一做,并且也不批改,一般都是借周三的一节课,在课内把五六节的内容集体核对答案,若学生有需要,稍作点评。显然,可能学生认为老师反正不检查,有些学生不做,或者了草做,在讲解时,又随大流,认为自己会,以至于25题以前的许多基础题目保持较高的失分率,而这些题在课堂上或者在作业上是反复出现的。

(4)对几何书写要求不严格。以往学习中,几何入门书写是一个难点,人件相当头痛的事,所以我认为这如同小孩子学走路,让他走吧,不要过多的干涉,否则他们是不会走路的。所以不象其它老师对学生要求这样严格,三班四班学生的几何书写能力与各班有一定差距,恰巧本次第26题有两个几何书写,计8分,两个班就是会做的学生在书写上吃了大亏,至少都扣了4——6分。

(5)对学生估计过高,难题没有讲透,也没有重复。如第25(3)题,这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三角形面积问题,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方法——用一个最小的矩形去覆盖它即可,我认为这可是“屠龙刀”,杀初一的几个“鸡”一样的题目是绰绰有余的,可不想两个班里还有超过去1/3的学生不会用这个方法,再加上反复地不多,这类题目我也没有系统讲过,难怪学生出问题;另外如第26题,我早就猜到本次只能以此题压轴,新课上讲过,作业里出现过,但可能都没有讲透,学生还是出问题了。

1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现状;改革设想;打破模式;师生互动;人文教育;强化阅读

笔者长期从事中职语文教学,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不同的专业担负着培养各行业的初级技术人才的任务,故而从学校领导者的指导思想到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层面,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师范类除外)。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比如学术研讨会,技能比赛,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时数、教学实验的开设,都把语文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使语文教学倍受冷落。从而导致学生也轻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授课随意性大。由于没有可供具体参照的培养目标和升学压力,不少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只要专业技术课教师讲好就行了。教师的这种思想倾向必然导致授课时的随心所欲,不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各行其是,任意发挥想象,只要学生爱听,有趣味,能逗笑,气氛热烈,评教好就行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教学原则,授课无深度。只是讲授一些皮毛上的东西,而没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降。无需讳言,初中优秀毕业生大都上了高中,只有中下等学生才上中职。中职生入校后,不少学生学习劲头锐减,作业草率应付,对文化课作业不屑一顾。有些学生认为,在中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都写过无数遍了,上中职就无须再认真练习。因此,不愿动脑,怕写作文,导致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具体表现在:字迹潦草,不会用标点符号,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材料陈旧,表述欠准确等等。这已成为中职生写作的通病。如今,语文教材的内涵已变得非常丰厚,许多内容已超出了辅助专业课的范畴,关涉及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此,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提出了几点设想,以供大家参考:

l.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设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考试,关注的是分数。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打破这一模式,我们首先就要树立起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意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这种设想与我们过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它由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和自我点评等构成了新的教学框架,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教师在其中可进行组合和创新。只有把课堂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种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2.师生互为主体,演绎“善教”“乐学”。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结合,就必须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而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培植、发散。“乐学”意味着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善教”与“乐学”使师生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让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得以充分的展示。

中职语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职教特点,重视基础,强化能力训练,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改革创新上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进行完美的组合,创设出“善教”“乐学”的理想课堂。

3.实施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当作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在新教材里,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尽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涤荡着求知者的灵魂。例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提醒我们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把我们带入了飘渺朦胧的美妙境界,抒发了热爱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这类文章没有高深的道理和深刻的政治思想,但在人性方面却给予较多的体现,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同样,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教人立志向的文章,因为学生需要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教师需要借助语文课文,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赏析,激起学生屮共鸣,在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让语文陶冶情操。

12.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反思研究 篇十二

一.教学反思形式的单一性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广大教师来说,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 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 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 然后写获得启示, 最后写怎样运用”, 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不是很完善的。为应付检查, 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是浪费时间, 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 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 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 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二.教学反思内容的片面性

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 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 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但多为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 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 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 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 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 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 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 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 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进行教学反思, 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 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 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 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 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 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 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 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 相对来说,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 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 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 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

可以说, 时下, “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 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 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 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 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 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 但过度的反思, 为了反思的反思, 形式化模式化, 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为此, 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一) 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 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 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洞察或想法。

(二) 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 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儿童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

(三) 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需以客观的、描述的和具洞察力的资料作基础。教师针对班级教学所遭遇的问题, 主动收集资料, 以进行行动研究, 改善教育实际, 并建立教师间专业的反思文化。

在以上的教学反思方法下,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的地方, 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 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 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 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 更趋于完善。同时, 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 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 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 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 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 将其记录下来,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 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 多么成功, 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 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 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 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 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 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 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 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 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 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 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 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四) 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 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 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 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载、教学随笔, 进行课后备课, 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五) 通过“说课”、“听

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 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 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设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 应该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反思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13.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范文 篇十三

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是高考生必须做的一项工作,进行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不仅可以查缺补漏,同时也可以总结答题技巧,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

一、考试概况

本次考试是高三以来第一次和本部的同题考,总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没有一人能达到500分以上,400分以上也仅有7人,分469分,在全级中排18位,不算拔尖。而390分以上仅1人,出现上层和中上层的脱节断层现象,学生潜力极其有限,情况令人担忧。

存在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是决定这次考试情况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学生由于在高一高二期间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成绩徘徊不前,甚至不断下降,于是影响信心,个别同学对此甚至采取了半放弃的态度。这种风气对班风学风影响极坏。上段时间以搬入新教学楼为契机,通过主题班会狠抓学习氛围,情况有所改善,一些中下层学生也开始有所振作,但由于基础太差,积重难返,成绩依然不如人意,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极差,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下去。

2.尖子不尖,人数少的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是高分的同学也与500分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同学虽然有优势科目,但总不能全面开花,总分总是上不去。加上一些中上层的同学依然缺乏足够的决心和韧劲,仍没有做到全力以赴,松松垮垮,紧张感不够,所以始终未能跻身年级前列,后面一段时间必须纠正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

3.后层面大,因此平均分偏低。

通过督促、狠抓后进生的纪律,部分同学有所收敛,但是他们的影响依然不小,例如趴台、晚修讲话的现象时有出现,这部分同学的成绩一直徘徊在年级的底层,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

二、应对策略

1.无论多忙都要抽出足够的时间狠抓临界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深入分析,找准“病症”,使他们的复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提高学习效率。

2.进一步抓班风,抓纪律,抓常规。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营造良好学风。

3.提高课堂效率是重中之重,及时调整教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这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持久。

4.由于对学生管得较多,所以更需要通过谈心、面批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感情。

高三月考总结与反思:

一、试卷特点:

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强化考查分析、理解、文字表达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次月考试卷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考试成绩:

从这次月考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能够考及格的人数不1/10,分第88分,第二高70分,即可人数太少,从整体来看,离预期目标还很远。

三、存在的问题

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相对较好些,但对有些题做的不是太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够细,对题目的要求理解不透,造成答题题。

2、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欠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3、阅读能力差,不能从题干从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答题。

4、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对问题阐述不清。

5、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答不完题。

6、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教学建议:

1.教师与学生都要认真学习、研读《考试大纲》,熟知考试内容、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能力要求,并用高考试题作为范本加强训练。

2.继续按原计划进行详尽的一轮复习,教学上适当作一些调整,对前阶段调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注重抓基础知识,强化学生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特别要根据学生在多选题、图表题、材料分析题、实验分析设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精心选择、编制习题,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图解图表文字表达的能力。

14.高二生物月考总结与反思 篇十四

二.答题不规范。由于减数分裂,两大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难点之最。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在短时间内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答题很不规范,导致严重失分。

三.审题不仔细,做题丢三落四。很多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慌,为了求速度,在看题时只求知大概,不仔细审题,导致失分严重。明显的是选择题的2,8,17,24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很多反思。学生身上的缺点往往反映的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今后我会在课堂上做以下改进: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就平常课堂提问情况来看,10班的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踊跃,看似都会,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现在在我看来,水分极大。老师看到的只是热闹,只是假象。有很多同学是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罢了,导致了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甚至只是空白。因此,在今后要做到1、督促学生记笔记,标记课本重难点。2、不怕重复,重难点只是反复出现,让学生做到熟能生巧。3.个别提问,不怕耗时。这样就会避免学生滥竽充数,老师随时个别指点。

二、课堂精讲精练。认真把握好教学大纲内容,对教材大胆改编。努力做到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在每节课结束前都挑选一到两个代表性题型精讲精评,力求学生节节知识随时巩固。

三、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答题习惯。在平日的讲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指导和灌输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认真规范自身和学生的答题风范,让学生养成专业化,规范化的答题习惯。

15.初中语文三维目标表述原则与反思 篇十五

迄今为止, 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 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 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 因此, 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 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 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 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 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 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 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 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 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 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 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 我们认为, 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 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 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 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 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 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 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 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 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 整体加以推进, 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 关注全局。应该看到,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 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 它们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关联, 因此, 设计学习目标, 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 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 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 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 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 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 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 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

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 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 可以观察、测量, 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 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 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 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 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 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 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 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 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 如体会文章情感, 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 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 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对学习活动而言, 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 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 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 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 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 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 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 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 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 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 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 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 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 无法测量或评价, 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 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 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 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 相反, 我们认为, 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 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

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 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 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 如此, 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 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 三个方面相互借力, 相互促进, 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 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 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 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 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 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 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 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 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 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 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 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 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摘要:本文基于对当前语文课标的理解, 对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进行探究, 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和原则进行阐述, 并对三维目标在不同境遇中的设计与叙述方式予以反思, 为当前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原则,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突围 篇十六

[关键词] 语文新课程 预设与生成 学科与生活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

那么,语文课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杨东平先生在《语文课:我们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人们更多地批评语文教育忽视民族语言的特性,忽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忽视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体验开始得到尊重,教师主宰课堂、机械封闭的教学方式逐渐消失。然而,伴随语文新课程的逐渐推广和深化,议论纷起,“反思”更显重要。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已有的实践,对自己——必然是种提升,对别人——或许是一种启发。

反思与突围之一:预设与生成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①。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过失。

记得上学期,我上了一节校公开课,课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预设各种“生成”现象。开始上课了,我讲的是《窗前的红气球》一课。上课初,课堂气氛极为热烈,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表达欲望强烈,发言积极。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课文中写‘这下戈里亚可猜出来了,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戈里亚怎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呢?”其他同学立即帮他解决:“因为他们是好朋友,他对米萨很了解。”“因为他对米萨很熟悉。”那位学生仍然不解地问:“是好朋友,互相很了解就这么肯定?他的朋友很多呀,不止米萨一个,他就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的主意吗?”看着这位学生百思不解的样子,再看看其他同学想为他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再解释的表情,我哑然了。之后我告诉他自己课下再好好理解、体会一下。“情况不太乐观呀!”我心里想。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为什么刚开始戈里亚觉得真没意思,后来他的心情会一下子好了许多"这一问题时,课堂又“卡壳”了。同学们仅仅理解到“因为米萨、卡佳等同学带着气球来看望他来了,他很高兴”这个程度,却感悟不到“是因为同学之间这种互相关心的真情、这种真挚的友情给他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这一深层次的含义。我知道这是教学目标中提出应让学生感受到的要求,可我不知如何应对,觉得直接告诉他们不太合适。

课讲完了,学校领导及年组老师和我坐在一起探讨这节课,立即有领导提出:“当那位学生理解不了戈里亚怎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这一问题时,教师为何不引导学生联系他自身生活中的朋友来理解、体验呢?”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后来又有老师提出:在这一堂课中,当学生感悟不到“是因为同学之间这种互相关心的真情、这种真挚的友情给戈里亚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从而使他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这一深层次的含义时,教师为何不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关的重点句段深入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呢?

这些问题领导、老师提得很好,这道理课后我也非常明白,但我当时为何没那么做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备课时没有预设到这些“生成”,觉得这些内容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而且上课时我心中装的还仅仅是当初拟订的那份预案,思维僵化在那份最初的教学设计上,只会按部就班,对于生成的教学新问题不是故意回避就是不理睬,而不知根据当时、当地、当场的学情来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以学定教。

事实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这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营造氛围,尊重生成。当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整顿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这也是融入课改必须要走的路。

反思与突围之二:学科与生活

当前,“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性话题。针对原有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关注学生体验、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但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辩证处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

例如,有个老师将《一去二三里》这一节课明显地分成了四段进行教学:先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小学生背诵幼儿园学过的古诗与儿歌;随后用“开火车”的形式,巩固识字教学效果,理解词义;再是播放一段课件,让学生欣赏;最后是一系列的总结谈话:“同学们,看到这迷人的景色,听到这优美的音乐,你们的心里会想到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可不可爱?那就让我们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吧!”

客观地讲,如此远离文本“回归生活”,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应该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本,而是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②。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内容可以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但应使学生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并能融会贯通地将所学习的新内容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接受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③因此,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也是我们应该反思和突围的探究内容,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

《语文课程标准》是凝练的,我们用实践的解读使它变得厚重与充实;《语文课程标准》是冷静的,我们用生命的激情唤醒它的炽热与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是静态的,我们用睿智的思想赋予它灵动与跳跃。

【注释】

①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6:74页)

②蔡宝来 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教育研究》2005.12:39页)

③林崇德 辛 涛《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60~62页)

上一篇:工程造价咨询收费标准下一篇:言与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