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2024-07-06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精选9篇)

1.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一

滨河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安宁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逐渐成熟。本着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打造良好的书香校园,为实现素质教育再做新的探究。结合本学期开展的工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情况,特制订本次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在兰州市“情境教育”的引领下,结合我校校风“言行之美,明德至善。”本着“体验生活、参与合作、个性发展、健康阳光”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从班级活动中体会参与合作的意义。为每个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成长的平台。

二、活动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训练动手能力,培养观察、交流、参与、交流、创新等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

1、通过参加班级劳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渗透班集体责任感,增强主人翁意识。

2、通过积极组织班级活动,懂得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明白每一次成功都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在成败面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3、通过“多多体验馆”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不同角色,从而理解社会不同职业,增强社会的和谐。

三、活动实施领导小组

为促进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

总负责: 苏彦芳校长 总协调: 李晓霞副校长

一年一班: 陈珊珊 孔睿智 一年二班: 任平孙焱鑫 二年级: 张娴 杨丹青 三年级: 王莹 代佩珍 四年级: 刘小宏 张宙人 五年一班: 吴莲泽 张玉翠 五年二班: 白炳俭 赵小霞 六年级: 刘萱 张继军

以上班主任负责写班级活动方案并组织班级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美篇制作及活动总结。宣传报道:朱银萍 安全保障:朱雅萍

四、时间安排

2018年1月2日、1月3日、1月4日。

五、内容安排

(一)劳动实践活动

1月2日早晨,各班带卫生工具,邀请家委会成员给学生示范桌椅板凳的检查与维修,学生分成小组承担维修工作。家委会成员参与到各组进行指导。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负责安全讲解和任务分配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桌椅是一次成型的,不存在维修工作。劳动的重点放在清洗方面。班主任组织家委会成员指导学生进行班级卫生的清洁,培养学生干净卫生的行为习惯。

(二)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

1月2日下午,各班在班级中进行古诗词诵读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学生自由组合,形式多样,也可邀请家长参加。

1月3日上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全校汇演,进行评比。

(三)班级话过年活动

1月3日下午,各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话过年”活动,可以是对联、窗花、美食、节目等各个方面,可以采用观看小品、书写对联、剪窗花、做美食、讲故事等方式来讨论如果过春节的活动。

(四)外出

一至三年级的同学到“多多馆”参加体验项目。四至六年级的同学到“金城古建一条街”进行参观。说明:不能参加外出活动的同学要写书面申请交到教导处,学校统一组织在一起进行红色影片观看。

六、安全须知

为确保本次活动安全有序: 1.学校要提前做好安全预案;

2.家长须与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3.学生未经老师批准不得离队,不得参加有风险的活动; 4.外出期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乘车安全、活动安全、财物安全。

5.凡有特异体质,不能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请家长书面向班主任老师说明、登记(并做好保密工作),以便安排相适宜的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二

一) 合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中师综合实践活动课其特色包括探究性) 生活性) 交往性) 参与性和实践性, 在实施时我们就要针对其特点合理设计活动内容,

&-设计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 (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择一定的课题 (通过调查) 测量) 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 (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 (运用实验) 实证等研究方法 (对课题展开研究 (解决问题 (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设计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是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 (并包含着社会交往, 通过接触社会 (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体验与感悟以及反思与批判 (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 参观) 考察) 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设计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 一项服务) 一个系统 (并创造出实施的办法 (如设计学校草坪) 设计学校垃圾处理箱的分布和布局%改进某一系统 (如排除-家庭电路.系统漏电问题等 (以实际实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 (着重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 (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 $设计以设计制作为基本形式的应用型学习活动, 设计制作活动一般可以采取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对中师物理课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 (或设计一个实验器材+测量工具 (并适当地把设计制作的器材+工具或产品 (应用于实际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之中,

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办法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 (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学生在课程的开发角色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集中体现, 有效地实施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 (应当注意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指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则应首先注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善于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 (选择的方式可以由一个学生独立选择 (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 (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 (学生从中加以选择, 再次 (在课题的展开阶段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 (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自主发展.的原则 (倡导亲自体验的物理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3.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三

一、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以思想品德课为主,语文、音美及心理教育课挖掘德育因素,积极渗透德育,特别是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结合生活实际扩展德育内容

结合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环境状况出发,以品生与品社教学为主,语文、音美、心理教育等学科也积极渗透,发掘德育内容,围绕自我发展: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我与大自然等范畴,增删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教学活动,改革德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开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地、理性地对道德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品质

随着课改实验的开展,我们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切实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抓住这一契机,在德育研究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在年级学科交叉备课中产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如“食物与生活系列活动”就是典型的课例。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加强教育实践性的有效途径。

二、在自我体验活动中培养良好品质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形成并得以巩固。

(一)养成道德好习惯,储蓄文明

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按照规范的要求,我们还有更具体的要求。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从升旗仪式的排队、行礼做起,每天成一队走进校园,进楼礼让右行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并在全校开展了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即每月在每班产生人选,上报德育处审批。评选标准不仅是学习好,还可以是劳动好,纪律好,卫生好等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受到教师、家长的欢迎。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使学校逐渐形成文明、和谐的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创设“小岗位”,培养责任感

岗位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些岗位,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行为选择中形成良好地习惯。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我校德育实践活动教育的有效手段。

我校实行的竞选大队委,推荐小播音员、小记者、小编辑,班干部岗位轮换制,升旗岗、值周岗评选制,都是有效的岗位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其中的甘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而且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获得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提高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小小岗位人人有责。一个个岗位,一次次体验,使学生学会了本领,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交往,使岗位体验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结合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

1.“绿色工程”种植养植实践活动。与科学环保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等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开展“我种我养共同收获绿色工程”种植养植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他们体验种植的乐趣,成功的快乐。活动开始后,学生纷纷从家里拿来花盆,找来种子,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种植植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浇水、施肥。学生兴奋极了,一本本观察日记记录着学生的喜怒哀乐,记录着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活动中,学生品尝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也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文体科技活动实践活动。文体科技活动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体现。结合德育教育,全面开展文体科技活动,如一年一度科技运动会,人人参与,全面体验,是很好的实践活动。我们还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有计算机、美术、合唱、足球、棋类等,培养学生的特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纪律的严格性,还组织进行队列广播操、跳绳、踢毽、拔河比赛等活动,学生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多方携手共创育人活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让家长和社会都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趋于一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一)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实践活动

“我爱妈妈”实践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开展“给妈妈一个惊喜”“老师,请让我来做”的实践活动。活动前发出倡议,对本次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家长的欢迎。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体验到了“献出爱心,收获快乐”,而家长、教师也体验到了学生的进步、不断的成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五一”“十一”小长假,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配合,在保证学生娱乐的同时,共同组织设计了一至二年级“巧花两元钱”、三年级“我当小小会计师”、四年级“了解家乡的变化”、五年级“今天我当家”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了钱不能乱花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我们又设计了“我的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利用长假期间,在家长的带领下,遍游市内外旅游景点,发现家乡美景,以绘画、图片、摄影、手抄报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关注自然,组织春游远足活动

远足活动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一项重要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乘船游览了秦皇岛的海上风光,饱览了联峰山公园的美丽景色。学生带着各种疑问来参观北戴河污水处理厂,在他们的想象中,污水处理厂一定很脏,但到了那里,他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漂亮的办公大楼、优美的环境,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污水是怎样变清。于是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学生还看到了用处理过的水种水稻、养鱼,更加赞叹科技的进步,通过此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德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丰富了德育理念,优化了德育模式,并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模式,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提高德育实效。

4.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四

“百千万读写工程”读书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百千万读写工程”实施方案,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导向,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理念。

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读书节活动的具体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迅速在全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校园内张贴标语,随后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精心布置教室的读书角,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读书

要想要学生爱读书,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先爱读书。因此,我校老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加强学习,至少每人读完一本教育专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我们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四、建立保障机制

1、固定阅读时段,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至少一节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节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

2、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3、努力创造适应学生阅读要求的物质条件。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学生、教师开放;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4、学校利用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积极开展评选 “读书之星”、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班级读书会,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主阵地,由语文教师主导,读书节期间每班上1节阅读汇报课或交流课。内容有演讲交流、古诗诵读、课文故事演说、名言名句赏析等。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他们谈到了开展活动以来阅读的收获,并向大家推荐怎样选择好书,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怎样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序读书;并介绍了自己在家庭中是怎样带动父母阅读的实际行动。通过此些交流会,同学们互取所长,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形成;开展征文比赛,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了征文比赛:如《展校训晒家风》,《我的书屋我的梦》等。全校同学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文章质量高,有很多同学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喜爱写作的小明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各班根据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落实读好一本书——师生携手共读一本书,读完、读懂;做好一件事——教师引领学生一同做,边读边记;树好一榜样——树立一个读书好榜样,实践一种读书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适当布置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读书的气氛。

5.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五

一(3)班少先队入队仪式活动总结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全体一年级新生和五年级学生召开了“一年级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主题大队会。仪式在激昂的《出旗曲》中拉开帷幕。

在这次主题队会上,我班50位新队员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这个大集体。队旗下新队员们戴上心爱的红领巾,个个神采奕奕,激动不已。在鲜艳的队旗下,我校辅导员带领新队员们的宣誓无比激昂,队员们庄严宣誓。响亮的誓词,表明了他们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决心。

少先队员代表王雅婷同学的讲话,在讲话中她决心以大哥哥、大姐姐为榜样,认真学习,讲文明,懂礼貌,争做同学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助手,父母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用自己的行动让红领巾更红,让队旗更亮,同时表达了全体新队员的心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我校大队辅导员丽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少先队员行为标准,并学习了少先队员十知道的内容。会上林主任为大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队会上,还成立了新的中队。与此同时,我校还向学生发出倡议“热爱校园、热爱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少先队庄严的仪式使全体少先队员受到了深深的教育,队员们在火红的队旗下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6.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六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杨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四、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2500年左右的埃及称“苏美尔学校”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2、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古代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⑤教育方法崇山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⑥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⑦形成个别施教的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如何培育人的学问。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2、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7-19世纪):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1803年《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61年斯宾塞《教育论》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1914》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

⑵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⑶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

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⑸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

⑹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 ⑺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⑻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 ⑼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科学路径的多样性;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价值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育学作用:A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通过获取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C 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D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E 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F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一)沉淀扎实的教育理论;

(二)运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自由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B 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 C 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代表人物:遗传论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性三品”

2、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又称“养育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白板说”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认为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辩证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平衡2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一般是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耿后

四、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特点,主义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⑤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 完善和发展③.教育通过舆论,思潮 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①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③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明确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1培养具体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体系: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育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洛克、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基本观点:1教育母的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制订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斯宾塞 基本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三、其他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2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3教育无目的论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基本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使受教育者在道德 才智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④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⑤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①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②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觉的一切才能。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①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②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 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③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1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3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向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性地位:第一,青少年儿童是权力的主体 第二,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 第三,学生有其自身的义务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角色和老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崇高的职业道德

(二)合格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合理的专业知识: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念知识

(四)精湛的专业能力

(五)强壮的身体素质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途径: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博乐的教师关注阶段⑴教学前关注阶段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⑶教学情景关注阶段⑷关注学生阶段 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⑴职前教育阶段⑵引导阶段⑶能力建立阶段⑷热心成长阶段⑸生涯挫折阶段⑹稳定和停滞阶段⑺生涯低落阶段⑻生涯推出阶段

三、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动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 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 博客 教学日记 教育随笔 教育叙事)④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 座谈 听课 参观 网站论坛 课题协作 专家支持等)⑤跳出教育某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1社会关系,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⑴代际关系⑵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⑶文化的授受关系⑷到的关系 2 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3心理关系,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

三、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能力、人格等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2 学生因素 从法学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义务的了解和履行情况影响师生关系;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3 环境方面 影响教师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以及社会尊师重道的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从教师方面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从学生方面看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2严格要求自觉,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 发展趋势①重视学前教育,主义早期智力开发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⑤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 美国单轨制 前苏联型学制(Y型学制)

二、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旧社会⑴壬寅学制⑵癸卯学制⑶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⑷壬戌学制 老解放区的学制 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5实行终身教育

第三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界定: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第四节 终生教育

一、终生教育概述

1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2终身教育特性:1终身性2民主性(普及性)3形式多样性4连贯性5自主性6灵活性和实用性 3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社会加速发展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的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增多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5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1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2引发和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3指导、加速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四、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1从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 2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正规、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3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 4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诗人的素质充分地得到发展 5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民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 6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职能有社会中的一部分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试卷和情况的不同,有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 7教育内容上,传统交易集中于学习抽象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并注意冲整体上寻求他们之间的联系8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压,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第七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第一节 教育途径概述

一、教育途径的定义:指教育者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主要形式: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等

二、学校教育的途径是教学:1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 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节 学校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⑴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 ⑵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

⑶课外活动意义和作用: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 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

二、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界定: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⑴研究性学习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⑶劳动与技术教育⑷信息技术教育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

第八章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含义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确立课题2查阅文献3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和类型:1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教育研究的周期很长3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很强4教育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教育研究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三、教育研究的意义: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第二节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问卷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文献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第三,阐明有学习的过程。第四,阐明有效的学习条件

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分三大块,第一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深化拓展时期(20试卷80年代以后)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

(一)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新手水平2高级新手水平3胜任水平4熟练水平5专家水平

二、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一)差异: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上的具体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⑴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手老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⑵专家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⑶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要的大部分试卷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发生。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⑴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⑵吸引学生注意力⑶教材的呈现⑷课堂练习⑸家庭作业检查⑹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三)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柏林纳提出

(四)专家教师的心理品质:清晰明确、灵活、热情、任务倾向、质疑、间接指导、给予学生正规材料的学习机会、结构化语言的运用、多层次的提问与对话

三、教师的成长及培养

(一)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 2情境因素 3系统过程

(二)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教学反思 5开展行动研究

第二章 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认知过程与教育

一、感知觉与教学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其关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务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1绝对感受性叫绝对 yù限2差异感受性和差别阈限3感觉适应(三)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理解性3选择性4恒常性(四)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1感知觉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直观教学⑴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形式⑵模象直观,也称教具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⑶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生动具体的描述、形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记忆及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记忆的概念及分类: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务的反映,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1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按照记忆的特点不同,可将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3按照记忆的意识参于程度划分,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二)记忆过程

1识记: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务的过程⑴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⑵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与遗忘:⑴保持 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⑵以往及规律 对识记过的事务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称为遗忘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时间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

4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⑴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⑵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组织教学⑶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具体化⑷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第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⑴及时复习⑵分散复习⑶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⑷复习方法多样化⑸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三、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概念及特征: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1概括性2间接性

(二)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⑴直观动作思维⑵具体形象思维⑶语词逻辑思维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⑴经验思维是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维⑵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一个事务,解决某一个问题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速度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的活动的创造精神5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评判的深度。

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

(一)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二)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代替功能

(三)类型: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四)在教学找那个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五、注意与教学

(一)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分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力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1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认知发展理论⑴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⑵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⑶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⑶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2前运算阶段(2-7岁):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⑴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⑵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⑴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负,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⑵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3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情感、意志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与教育

(一)概念: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觉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二)功能: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3信息功能4动机功能

(三)情绪与情感的类型:1情绪状态 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据情绪产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情绪状态可以区分为三种:心境、激情、应激2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祥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三种形式: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四)教师的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意志与意志品质培养

(一)概念: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觉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2执行决定阶段⑴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⑵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1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⑴自觉性⑵果断性⑶自制力⑷坚持性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⑴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⑵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⑶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⑷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坐骑,加强自我锻炼⑸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第四节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这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1信任感——不信任感(0-1岁婴儿期)2自主——羞怯 怀疑(2-3岁婴儿后期)3主动—内疚(4-5岁幼儿期)4勤奋—资本(6-11岁儿童期)5同—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6亲密—孤独(18-25成人前期)7繁殖—停滞(25-60岁成人中期)8自我整合—绝望(60以上成人晚期)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丑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⑴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⑶好孩子定向阶段⑷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 3后习俗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抽象道德原则⑸社会契约定向阶段⑹普遍道德定向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 使之产生冲突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 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4把下一道德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

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模式:

1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⑴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⑵父母对待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

2根据控制-容许维度教养分四种⑴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⑵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⑶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⑷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同辈群体: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影响方面: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第三章 学生个性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划分8个阶段

(二)童年期、少年期和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⑴认知的发展⑵情感、意志的发展⑶自我意识的发展2少年期3青年初期

三、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又称为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取的习惯方式 ⑴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⑵沉思型和冲动性(杰罗姆·卡)⑶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⑷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吉尔福德)

二、认知能力差异

(一)智力的个体差异:⑴发展水平的差异⑵发展类型的差异⑶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智力的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 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 各有优势

三、认知结构差异: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认知结构变量包括:⑴观念的可利用性⑵观念的可辨别性⑶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四、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⑴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三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性格的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⑴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⑵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⑶对自己的态度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 外倾型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 顺从型4按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三、性格差异的鉴定:⑴自陈量表式测验⑵投射测验

四、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气质性格特点 发挥教育机制

第四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特殊儿童的类型

一、特殊儿童的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 个性教育)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70的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①学习困难:指那些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旧式,子啊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 缺陷性 集中性 排除性)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 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 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4社交和行为问题①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②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与社交障碍。5生理和感觉障碍:①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②视觉损伤儿童③听力丧失儿童④多种严重残疾

二、1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①普通班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④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⑤特殊班⑥特殊学校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和特点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法。注意⑴学习是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⑵学习的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本能的活动不属于学习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二)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⑴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⑵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⑶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培养

二,学习的生物和社会意义:学习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⑴信号学习⑵刺激-反应学习⑶连锁学习⑷言语联结学习⑸辨别学习⑹概念学习⑺规则或原理学习⑻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⑴言语信息 ⑵智慧技能⑶认知策略 ⑷动作技能 ⑸态度

(二)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1根据是否理解学习的材料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将学习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三)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⑴知识的学习⑵技能的学习⑶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他提出的试误说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三)试误说的教育意义:桑代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心理学家,揭示了动物的试误学习过程,奠定了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这一理论强调从“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

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实验:原来一个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刺激相结合,是动物学会对中性刺激作出反应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消退与恢复2泛化与分化,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称之为条件作用泛化;分化是指对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不同在于:经典条件反应是S-R的过程,而操作性条件反应是R-S-R的过程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惩罚、消退、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三)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教育意义:1为学生的行为塑造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2以他的强化论为基础,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许多国家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修正行为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会受三种强化影响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程序教学:1小步子2要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

(二)掌握学习: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三)自律学习:1自我观察2自我评价3自我强化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是以苛勒为代表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的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3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内部变化

二、布鲁诺的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①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③重视学习过程 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⑤倡导发现学习

(二)教学观:1结构教学⑴动机原则⑵结构原则⑶程序原则⑷强化原则2发现教学模式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景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主要引导作用教学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

1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⑴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⑵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⑷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是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⑴符号学习⑵概念学习⑶命题学习

(二)同化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三)接受学习

(四)先行组织者 奥苏泊尔提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加工系统2执行控制系统3预期 第四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一、几种有影响的构建主义理论观点

(一)激进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个基本原则:1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2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代表人物 冯·格拉赛斯菲尔德和斯特菲

(二)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

(三)社会文化倾向:认为学习应该向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 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

(四)信息加工构建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

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2知识并不能精准地概括世界的法则3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二)学习观:1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3学习具有情景性

(三)学生观:⑴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从外部塞给学生的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i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的经验⑵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⑶要重视合作,包括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三、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一)知识是怎样构建的:1外部指引观2外部指引观3内外指引观

(二)世界是否可知

(三)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四、构建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的主要构建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五、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4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

(二)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⑴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⑵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⑶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⑷学生分组 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⑸教师进行整体评价2认知式教学模式四个步骤:师范 指导 消退 练习3随机进行教学:⑴呈现情境⑵随机进行学习⑶思维发散训练 ⑷协作学习⑸效果评价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⑴进入情境 ⑵搭建支架 ⑶独立探索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

(三)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

1构建主义学习观要求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途径都要发生变化,如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课程中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学生要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学习

2构建主义课堂实践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熟悉不同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运用的含义,用构建主义思想指导学校心理研究,如开发与建构主义思想相关的干预和咨询方法,研究困难学生的需要以及建构主义框架中的评估等

3根据构建主义学习观,新老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学;教师之间就某些教学案例开展研讨;教师注意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经常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和总结,每一名教师逐渐形成自觉独特的教学风格等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1代表人物:马斯洛、康布斯和罗杰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⑴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⑵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⑶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⑷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甚至有部分重叠⑸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人本心理学创始人和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而就有内发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给学生提供辅导

三、康布斯的全人教育思想: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学习的两种含义⑴学到新知识⑵该知识和个人产生新意义

四、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

(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二)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 2教育有意义切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效果5自评学习结果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8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往往受到抵制9强调要从做中学习

五、人本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基于人本主义的经典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题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发课题教学模式

第五章 知识与策略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概念与类型

一、知识的类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1命题2命题网络3图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知识的获得1知识的直观2知识的概括⑴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⑵正确运用变式⑶科学地进行比较⑷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知识的保持1知识的遗忘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⑴采用复述策略⑵采用精加工策略⑶组块化编码⑷适当过度学习⑸合理进行复习⑹采用组策略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格的方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二、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一)智慧技能的层次:1辨别——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2具体概念 :能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获得的标准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3定义性概念: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时通过具体情景,论证概念反应的关系4规则:指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 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合成新规则的能力

(二)辨别技能的形成:1刺激与反应接近2反馈 3重复

(三)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指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种

7.数学综合题求解思维视角 篇七

数学综合题由于涉及到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而灵活、综合性强、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且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理性思维而成为考试重要题`型.综合题由于难度大、分值高, 解好综合题是考试成功的关键.目前的高考综合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尤其是创新能力型试题.如何有效地寻得解题方法, 快速地找准解题切入点, 理清解题思路, 顺利地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以下思维视角是有效的.

1讨论

分类讨论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将求解问题根据需要分成不同情况, 每一种情况都有利于问题解决, 都容易寻求解题切入点, 因此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1 已知f (x) =|x2-1|+x2+kx.

(Ⅰ) 若k=2, 求方程f (x) =0的解;

(Ⅱ) 若关于x的方程f (x) =0在 (0, 2) 上有2个解x1, x2, 求k的取值范围, 并证明1x1+1x24.

分析 去掉绝对值是解题关键, 根据绝对值定义分情况求解, 分别表示出x1, x2利于问题解决.

简解 (Ⅰ) 当k=2时, 直接讨论去掉绝对值方程可化为

{x2-102x2+2x-1=0{x2-101-2x=0.

解之得x=-1+32x=12.

(Ⅱ) 原方程可化为

f (x) ={2x2+kx-1, |x|11-kx|x|1.

x∈ (0, 1]时, 方程为一次函数, f (x) =0在 (0, 1]上不可能有2个解;若x∈ (1, 2) , 又x1x2=-12所以f (x) =0在 (1, 2) 上也不可能有2个根.故方程f (x) =0在 (0, 1]和 (1, 2) 上各有1个根.

方程f (x) =0在 (0, 1]有解, 则k≤-1;方程f (x) =0在 (1, 2) 上有解, 则f (1) ·f (2) <0, 解之得-72k-1.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72k-1.

x1∈ (0, 1], x2∈ (1, 2) , 则

1x1+1x2=-k+4k2+8-k=k2+8-k2=2x24.

2定向

定向是指解题前应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差异, 根据头脑中现有模式结构, 已有解题经验, 确定大致的解题方向, 有了方向, 即有了目标, 再根据具体条件, 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不断整合中实现目标.

例2 数列{an} 中, a1=12an+1=nan (n+1) (nan+1) (nΝ*) , 其前n项和为Sn.

() bn=1nan, 求证{bn}是等差数列;

(Ⅱ) 求Sn的表达式;

(Ⅲ) 求证i=1n (1-SiSi+1) 1Si+12 (2-1) .

分析 (Ⅰ) 只要应用等差数列定义即可顺利求解;由 (Ⅰ) 即可得 (Ⅱ) ;而 (Ⅲ) 是数列与不等式结合, 求解方向常规思路是:放缩后裂项相消求和再放大, 或放缩后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再放大, 定下解题方向后再对通项进行放缩转化即可实现.

证明 (Ⅰ) 由bn=1nan, 得bn+1=1 (n+1) an+1.

bn+1-bn=1 (n+1) an+1-1nan=1 (n+1) nan (n+1) (nan+1) -1nan=nan+1nan-1nan=1.

即{bn}是首项为2,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 () bn=2+ (n-1) 1=n+1an=1nbn=1n (n+1) =1n-1n+1Sn= (1-12) + (12-13) ++ (1n-1n+1) =1-1n+1=nn+1. () (1-SiSi+1) 1Si+1=1 (n+1) 2n+2n+11n2+2nn+2n+1=1nn+2n+11nn+1n+1=1n (n+1) =1n-1n+1

i=1n (1-SiSi+1) 1Si+168+ (12-13+13-14++1n-1n+1) =68+12-1n+12 (2-1) .

3转化

化归与转化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断化归转化过程, 对已知条件向结论转化, 对所求结论向已知转化.

例3 已知函数f (x) =x3-x.

(Ⅰ) 求曲线y=f (x) 在点M[t, f (t) ]处的切线方程;

(Ⅱ) 设a>0, 如果过点 (a, b) 可作曲线y=f (x) 的3条切线, 证明-a<b<f (a) .

简解 (Ⅰ) 直接运用导数求解即可, 即

y= (3t2-1) x-2t3.

(Ⅱ) 设过点 (a, b) 作曲线y=f (x) 的3条切线的切点分别为[t1, f (t1) ], [t2, f (t2) ], [t3, f (t3) ], 则3条切线的方程是

y= (3ti2-1) x-2ti3 (i=1, 2, 3) .

又3条直线同过点 (a, b) , 所以

b= (3ti2-1) a-2ti3 (i=1, 2, 3) ,

即2t3- (3t2-1) a+b=0有3个不同的实根t1, t2, t3.

g (t) =2t3- (3t2-1) a+b, 则g (t) 必有2个极值点, 且

g′ (t) =6t2-6at=6t (t-a) .

g′ (t) =0, 则t=0, t=a.所以g (t) 先增后减再增, 故只需g (0) =a+b<0, g (t) =b-f (a) >0, 即-a<b<f (a) .

评析 上述对问题的求解由3条切线存在转化为三次方程有3个实根, 进而转化为考察函数最值, 导函数的极值, 再通过极值得方程的极小值小于0极大值大于0, 在方程、函数、零点、极值、最值转化中使问题顺畅解决.

4沟通

沟通是指在确定题方向后实施解题过程中若干量之间等或不等关系要选择合适的等式或不等式进行沟通, 减少变量以达到转化目的.

例4 已知函数f (x) =ax2-bx+c (a>0) , 对应方程f (x) =0在 (0, 1) 内有两相异实数根.

(Ⅰ) 求证b>2ca>c;

(Ⅱ) 求证f (0) f (1) a216.

简解 设方程f (x) =0在 (0, 1) 的两根为x1, x2 (x1≠x2) , 则

0x110x21. (1)

此时显然有x1x2=ca1, 而a>0, 故a>c.

由 (1) 得1x1>11x2>1,

1x1+1x2>2x1+x2>2x1x2,

ba>2cab>2c. () f (0) f (1) =c (a-b+c) =a21a2c (a-b+c) =a2ca (1-ba+ca) =a2x1x2 (1-x1x2+x1+x2) =a2x1x2 (1-x1) (1-x2) a2 (x1+1-x12) 2 (x2+1-x22) 2a216

因方程有两相异实根, 所以等号不能同时取到, 故

f (0) f (1) <a216.

评析 韦达定理联通已知范围的x1, x2与系数关系是重要一环, 另外若直接选择f (x) =ax2-bx+c=a (x-x1) (x-x2) 的表达式, 从而得b=a (x1+x2) , c=ax1x2, 也是沟通根与系数的好方法.

5借形

形的直观、形象是分析问题最直接的思维点、切入点、以形助数, 发挥形的辅助作用, 是解决好综合题的重要方法.

例5 已知a是实数, 函数f (x) =2ax2+2x-3-a.如果函数y= (x) 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求a的取值范围.

简解 由于二次项系数含参数不能确定正负, 影响抛物线开口方向, 影响对称轴, 故对函数零点的情况有影响, 因此需对a的值分类讨论.

(ⅰ) 当a=0时, f (x) =2x-3, 此时f (x) 的零点是x=3232[-11];

(ⅱ) 当a>0时, 2a>0, 故抛物线开口向上, 而此时, f (0) =-3-a<0, 所以若要使y= (x) 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则只需f (1) =2a+2-3-a≥0或f (-1) =2a-2-3-a≥0, 解得a≥1;

(ⅲ) 当a<0时, 2a<0, 抛物线开口向下, 而此时

{f (1) =a-1<0f (-1) =a-50

故若要y=f (x) 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只需△≥0且-1-24a1, 即a-3-72.

所以a (--3-72][1+) .

评析 当a>0时, 抛物线开口向上, 此时f (0) <0, 说明抛物线与x轴必有2个交点, 数形结合, 此时只需f (1) ≥0或f (-1) ≥0即可 (此时可能有1个零点也可能有2个零点) , 避开了对对称轴情况的分类讨论, 简化了过程, 优化了思维, 而当a<0时, 有f (1) =a-1<0, f (-1) =a-5<0, 这两个特殊的端点值的符号, 这一特殊信息说明要想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则只能有2个零点, 此时只有一种情况也无需讨论.抓住这3个特殊点的值, 使得解题过程优化, 不需开口方向与对称轴都加以讨论.

6分解

分解是指对问题层层分解, 步步转化, 逐步逼近, 最终破解目标, 分解过程是抓住问题主要矛盾的过程, 是有效转化过程, 在对问题分解转化过程中解决问题.

例6 已知a, b, c, d是不全为0的实数, 函数f (x) =bx2+cx+d, g (x) =ax3+bx2+cx+d, 方程f (x) =0有实根, 且f (x) =0的实数根都是g (f (x) ) =0的根, 反之, g (f (x) ) =0的实数根都是f (x) =0的根.

(Ⅰ) 求d的值;

(Ⅱ) 若a=0, 求c的取值范围;

(Ⅲ) 若a=1, f (1) =0, 求c的取值范围.

简解 (Ⅰ) 设x0是方程f (x) =0的实根, 即f (x0) =0, 所以g (f (x0) ) =0, 即g (0) =0, 故d=0.

(Ⅱ) 若a=0, 此时

f (x) =bx2+cx, g (x) =bx2+cx,

g (f (x) ) =b (bx2+cx) 2+c (bx2+cx)

= (bx2+cx) [b (bx2+cx) +c].

f (x) =0的实数根都是g (f (x) ) =0的根.若要g (f (x) ) =0的实数根都是f (x) =0的根, 则必须b (bx2+cx) +c=0无解, 或有与bx2+cx=0相同的解.

c=0, b≠0时, 方程b (bx2+cx) +c=0有解, 即x=0, 与bx2+cx=0解相同, 所以c=0符合;

c≠0, b=0, 方程b (bx2+cx) +c=0无解, 符合;

b≠0, c≠0时, 且 (bc) 2-4b2c<0, 即0 <c<4, 方程b (bx2+cx) +c=0无解.

综上得c∈[0, 4) .

(Ⅱ) 由a=1, f (1) =0, 得b=-c, 而

g (f (x) ) = (bx2+cx) 3+b (bx2+cx) 2+c (bx2+cx)

= (bx2+cx) [ (bx2+cx) 2+b (bx2+cx) +c],

很明显f (x) =0的实数根都是g (f (x) ) =0的根.要想使g (f (x) ) =0的实数根都是f (x) =0的根, 则必须

(bx2+cx) 2+b (bx2+cx) +c=0 (2)

无解, 或有与bx2+cx=0相同的解.

t=bx2+cx, 得t2+bt+c=0.

c=0时, 方程 (2) 与bx2+cx=0有相同的解, 故c=0符合;

b≠0, c≠0时, 若b2-4c<0, 即 (-c) 2-4c<0时, 方程 (2) 必无解, 得0<c<4;

b2-4c≥0, 方程t2+bt+c=0尽管有解, 但

t=c±c2-c2=-cx2+cx

却无解, 故有

(-c) 2-4cc+c2-c2<0

(-c) 2-4cc-c2-c2<0,

解之得 0<c<16/3.

综上, c∈[0, 16/3) .

评析 通过对问题分解, 发现此问题的本质是方程b (bx2+cx) +c=0要么有根, 但是前一方程的重根, 要么没有根, 在分解中分出解题思路, 分出解题方法.

8.综合实践活动 篇八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教学金钥匙

“作文教学太难了!”这是语文教师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学生更是“谈作文色变”,拿起笔作文,写不了几句就“理屈词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张定远认为,“作文教学还存在理念滞后,作文教学局面沉闷、枯燥、被动;作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命题作文在很多学校比较普遍等。”此等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高。一些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偏多,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实话、心里话。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情况的产生更多在于他们没能积累一定的素材,对生活的关心、体验还不够、不深,导致写出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动手实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学生自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笔者把作文教学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大胆尝试,为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

一、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习作的视野

生活是河,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广阔海洋里,才能千帆竞发,自由畅通。杜威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自我的超越。”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学生的眼睛不再盯着教材中的几篇作文,所有的活动内容皆能人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社会。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选取的作文内容,也就超越了先前的作文选材观。

在“向灾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调查了汶川地震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收集了国家各级政府和世界人民积极投入救灾援助、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支持他们重建家园的资料,写下了许多感触很深的日记。李莹同学这样写到:“……地震遇难者人数不断攀升,虽然许多人幸免逃过了灾难,但是他们有亲人已在地震中丧生,他们的家园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满目疮痍和凄凉,幅幅画面惨不忍睹!然而,在灾民的眼里,我却分明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震后余生的坚强……”谢瑾雯同学结合身边的事情,在日记中写遵:“我们学校发起了‘为汶川灾民献一份爱心’的倡议,同学们纷纷捐出一份份零花钱,奉献一份份爱心。我回到家,将自己的储蓄罐打开,一角、五角、一元、一共凑到三十二元三角,虽然不多,但毕竟表达了我的心意,天灾无情人有情啊!”……

在语文作文课的教学中,我们注意设计开放性作文题,《白水洞》《邵阳特产——猪血丸子》《家乡腊菜》《江北夜景》《雪峰蜜橘》《武冈豆腐》和《我爱资江河》……当作文题摆在面前,由于写的是学生亲身耳熟能详的事情、景物,他们便能信手拈来、下笔千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鲜活真切的作文素材。

二、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我们学校在“校园绿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中高年级每个班级抽选6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绿化设计”小组,成立一个“绿化设计开发有限公司”。各班经过评选。组成一支最能干、最具创新开拓精神的小组,同时组织他们上网搜集各地名校和公园的绿化工作,从绿化面积、植物品种、图案设计及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找到许多资料。有的学生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城南公园、新邵一中、八中、赛双清公园,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一组组珍贵的照片资料,供同学们设计使用。在2008年“国庆”作品展览中,他们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用“纸模型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任务。在汇报活动中,需要6名学生的共同合作,他们有的给自己的设计公司取名、有的动手剪裁、有的负责粘贴……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座座美丽的校园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过后,许多学生将此写入作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意。《我快乐,因为我学会了合作》《美丽的校园我的家》《设计公司取名记》……

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今年,我们又举行了“温馨班级建设”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布置温馨教室,学生参与设计、剪纸、手工、布置等,一篇篇有情有趣的作文也因此诞生。学生对写作不再害怕,许多孩子甚至迷上了作文,我班学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一些学生的心中居然燃起了作家梦、记者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三、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彰显作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也遂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成为语文课程活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为人文性的文章提供了途径。

在“捏鸡蛋”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推测鸡蛋的生熟,接着归纳推测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的对错。活动结束了:“鸡蛋真的捏不破吗?”“鸡蛋为什么捏不破?”“找个大人来试试,会不会捏破?”“为什么熟鸡蛋不会浮起来?”“用鸭蛋实验的话会怎样?”……学生在自主参与后,有了自己的思维、情感、价值体验。笔者顺势引导:“你自己找个鸭蛋试一试可以吗?”“老师来试试怎么样?”……鼓励学生继续探究,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深化,新的问题在探索中变成新的体会,新的领悟,充实了作文内涵。教师鼓励学生求“新”、求“变”,鼓励学生自由而创意地表达,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方法、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表达愿望,于文字中得以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激励促发展,在评价中渗透教师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9.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积极推动校园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活动主题:科技圆梦 美好生活

三、活动时间:2017年12月1日—2017年12月30日

四、参加对象:全校全体师生

五、组织成员: 组长:洪金旗

副组长:陈丹娜

陈琦 王翠兰 林惠玲 陈虹

成员:杜燕婷 聂闽 陈玲

曾雅芳 黄炜 张丽霞 傅小燕 曾清清 余婉滢 石勋杰 唐敏 周剑伟 周丽卿 邱雅婷 杨阳

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 后勤:沈辉龙 安全:李忠信

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热身类

1.读一本科普书籍(各班主任负责)

专题阅读:每个学生至少带1本科普类图书或杂志(报纸)到班级图书角,也可带新购科普类图书到班级交流阅读。每人读一本科普图书或杂志,并做出一张科普手抄报。

每班交2张,并进行评比。

2.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各班主任负责)

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利用班队会时间让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搜集等方式查找有关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如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等等。(故事力求短小精悍,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活动中去)

3.出一期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

(二)现场展示评比类

1.杏滨小学趣味科学竞赛 每班3队,每队2人。

(1)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时间:2017年12月5日周二下午第三节课(3)地点:待定

(4)负责人:杜燕婷 聂闽 石勋杰 杨阳(5)比赛要求:(详细要求看附件1)2.纸飞机外观绘画创意赛

规定时间内一张A4纸进行制作立体的飞机,可以折叠,剪,粘贴,涂鸦,不可附加本张A4纸以外的东西,每班3名选手。(1)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时间:2017年12月12日周二下午第三节课(3)地点:守信楼一楼多媒体教室(4)负责人:杜燕婷 聂闽 李莹莹 3.小小建筑师

用废旧的纸张,卷成纸棒,再把纸棒搭出建筑的框架,可以折叠,剪,粘贴,涂鸦等等,最后将做好的作品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统一收齐,并于19号下午将优秀作品摆到教室走廊过道,科学组将组织老师进行评奖。

(1)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评比时间:2017年12月19日下午进行展示评比(3)负责人:杜燕婷 聂闽 李莹莹(3)比赛要求:

 学生作品题材不限,但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参赛的作品尺寸不限,需在放作品的纸板上标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年级班级,作品必须是原创。

 3.作品要求有思想性,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创造性,作品具有想象力,构思独特、设计合理;艺术性,色彩搭配协调,有一定表现风格。

(4).奖项设置:按年段各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个。据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奖项设置会稍加调整)

(根附件1 2017年杏滨小学趣味科学竞赛长期题

一、竞赛项目:无动力减震小车

二、竞赛内容:制做一辆无动力小车,小车将装载1杯水从斜坡下行,至坡底撞墙停止。要求车速快,装载的水流失少。

三、竞赛要求:

1、小车由各队自行制做,必须由一块宽15公分,长25公分的平板作为车身底板,小车要有车轮,所有的设施及装载物都要放在车上。比赛时要求装载物与小车同步行进。

2、装载物为敞口的一次性水杯,水杯不得加盖,水面上不得放置物体或加入其他物质。

3、斜坡由木板制成,跑道宽80公分,长度为350公分,坡底设置墙体(斜坡由主办方提供)。斜坡的最高点(即出发区)小学组为50公分,初中组为72公分(详见图1)。

4、各队在自行完成小车制做工作,比赛时带到现场,经检查符合要求即可参赛。

5、水杯为直径6.5公分,高6.5公分的一次性200ml航空塑料杯,比赛时由组委会提供。(详见图2)

四、计分方法:

1、时间分,根据各队自出发区到坡底触墙的行驶时间进行计分,以车辆触墙静止计算运行时间分。

2、减震分,各队到达终点时以水杯及剩余水的实际重量计算减震分。

3、各队的最后成绩为时间分+减震分的总和。

4、比赛时各队可进行两轮测试,取成绩好的一次分数为最终得分。图一:

上一篇:服装店国庆促销方案下一篇:夏季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