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金融(精选8篇)
1.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一
县政府金融办打非工作动态
一、副县长李力之召开民间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负责人约谈会 2月15日,副县长李力之召开民间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负责人约谈会。县政府金融办、县工商局、县人民银行、县民间投融资中介行业协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工作情况,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业协会同志都表明了工作态度。针对近段民间投融资中介市场出现的相关问题,会议要求,一是要密切关注动态,认真履职担当;二是要做好应急预案,措施具体有效;三是要责任十分落实,全力维护稳定。确保全县民间投融资保介市场稳健发展。
二、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对全县部分单位打非工作进行督查 2月13日至16日,由县打击和处臵非法集资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组成督查组,对静河乡、岭北镇、新泉镇、石塘乡、东塘镇、三塘镇等单位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及风险排查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督查组听取各单位工作汇报,并深入村组现场查看了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督查组对各单位开展打击和处臵非法集资宣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如何深入推进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督查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重要性,深刻认识非法集资的危害性;二是要抓住春节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让防范非法集资的宣传知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风险排查,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臵、早打击,确保稳定。
2.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二
关键词:金融创新,主权债务,政府预算功能,政府预算原则
希腊债务危机是全球持续关注的话题, 诸多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都担心这一危机是否会引发另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为不只是希腊, 目前在欧盟内, 与希腊相似的重债务国家还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甚至爱尔兰。如果这些国家都出现了问题, 整个欧洲金融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而债务链引起的连锁反应一定会使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陷入动荡与不安。
一、过度福利导致政府过度举债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过度举债, 以及欧洲式的高福利模式所带来的私人部门负担过重。希腊以及其他几个国家长期以来习惯了寅吃卯粮的日子, 加上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 社会福利又向德国等富裕国家看齐, 政府的赤字和债务始终处于高位, 并不断增加。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由于他们被看成是“富裕的欧元区”成员, 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一流, 主权信用始终被评为A级, 所以谁也不会注意他们的债务问题。所以导致了希腊的债务不断增加, 从而形成不可逆转的巨大危机。
在欧洲国家中希腊的社会福利是最好的, 比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方面, 每年大约有十几亿的支出。在公务员的退休金领取方面也是可以继承的。根据欧盟的数据公布到21世纪中叶在希腊政府的养老金支出的份额占到国民生产的12%。相对于其他的欧盟国家这个数据只有3%。在希腊公务人员每个月的奖金有6到1300欧元之间, 不仅量多而且名目繁多。就是遵守一些基本的上班秩序也会有奖金的。所以在希腊整个社会中必须进行改革的, 但是由于各个政党以高福利为优势相互竞争, 所以这种风气在很短时间内还是很难纠正。在欧盟各个国家中希腊的经济也一直不景气。由于高福利, 政府的历史欠账越变越多。
二、为进入欧元区, 盲目尝试金融创新
与国际投行签订的金融衍生交易协议可以说是压死希腊的最后一颗稻草。从2001年, 当希腊刚加入欧元区, 根据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盟的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的标准, 那就是每年的财政赤字低于或等于3%。国家负债的数额必须低于GDP的60%, 但是希腊的情况确实最为糟糕的, 对于欧元区和希腊都是两败俱伤的。希腊非常聪明, 利用美国高盛公司的“货币掉期交易”方式把将近10亿的公共债务“消除”, 希腊便一举进入欧盟。
货币掉期交易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交易。在一般情况下, 是指两种货币资金的本金交换。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地说, 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
这次交易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高盛公司提供了将近1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参照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去换算希腊的未来资产。希腊未来的资产包括未来希腊在机场和彩票行业的利润。从外在的结构形式上看, 或许可以看做是“掉期”。用希腊未来的资产置换成当今现在的美元和日元, 接着希腊政府又将这些美元和日元去弥补当今政府的财政赤字, 从而使希腊的财政赤字由红线以上降到了红线以下, 达到3%GDP的要求, 使希腊较为容易地进入欧元区。如果按照市价的汇率计算, 或许就达不成一致。实际上高盛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拟定了一个汇率, 高盛公司可以向希腊放出一大笔资金的贷款。这笔债务不会在希腊的公共债率中体现出来, 例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 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 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 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 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 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 远低于欧盟规定的3%红线。当然高盛公司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后期希腊必然会陷入一个经济衰退时期, 在此期间高盛公司得到了希腊政府的3亿欧元的佣金, 防止希腊在后期出现支付能力下降的现象, 高盛公司便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 以便在希腊政府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简而言之, “信用违约互换”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A向B申请贷款, B为了利息而放贷给A, 放贷出去的钱总有风险, 那么这时候C出场, B和C之间签订信用违约互换, 由C对B的这个风险予以保险承诺, 条件是B每年向C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但万一A破产的情况发生, 那么由C补偿B所遭受的损失。
如此一来, 高盛处于稳赚的地位, 如果希腊经济向好, 在掉期交易到期日可以还款, 高盛便能获得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如果希腊经济衰退, 高盛不仅可获得3亿欧元的佣金, 并且其持有的CDS交易也会大幅上涨, 高盛可以通过CDS的套利获得更多的收益。
显然, 高盛在徘徊之后毅然选择了后者。高盛公司大量购进希腊国家债务的CDS, 当然这是在希腊没有被人意识到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的前提下的选择。然后对希腊的支付能力大做文章, 在CDS达到顶峰时全部抛出。在2011年初, 这笔交易的到期日来临至今, 高盛联合其他基金公司对希腊的信用等级进行下调, 还传出希腊即将破产的谣言。另外大量地把欧元进行抛售。国际市场随后跟风进而发展到恐慌的地步。欧元在一周内跌了将近7%。在随后的两个月内跌幅达15%, 连锁反应在欧元区也发生, 许多国家也出现了融资困难的现象。于是整个欧元区的CDS大量增长。从去年到今年7月, 希腊在债务风险反面的保险利率番了3翻。直到今天希腊本国的CDS高达428点。
最终, 高盛赚了盆满钵满, 而希腊和欧洲各国在债务危机面前倒下。
三、政府预算的失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政府的预算, 决算和政府财务报告与公司的财务报表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 在适用于公司的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以应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时, 政府的财务报告也应逐步加强对资本市场交易的关注度。
政府财务报告应坚决实行权责发生制。与导致雷曼破产的“回购105”协议一样, 这次希腊政府与高盛进行的货币掉期交易同样不会显示在财务报告中, 这也使得希腊在统计赤字占GDP比率时才能低于欧盟规定的3%红线, 进入欧盟。可以说, 这也是这笔金融炼金术最成功的一点。然而从会计的角度来看, 高盛以优惠利率贷给希腊的多出来的10亿欧元是希腊在2001年就已经享用的, 根据权责发生制必须在收益期进入报告, 而不是这笔交易的到期日。许多金融创新都是以权责发生制的漏洞为前提, 如果政府财务报告能够在这一方面逐步完善, 相信会避免很多类似交易的发生。
政府财务报告应加大审计力度。08年金融危机之后, 雷曼的破产引出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上的纰漏, 雷曼的多笔回购协议都未被列入负债, 而是当作了销售。这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迎来了第二次重大改革, 将负债项目的许多科目进行了定义, 也加大了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显然, 由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政府财务报告并不可行, 但是政府自身必须配备足够专业、客观的审计队伍。在美国, 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由立法机构 (审计署为主) 进行审计, 而我国缺乏这一方面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蒋永穆, 杨少垒.欧债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 (02) .
[2]张超, 谭春彦.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思考[J].时代金融, 2011 (03) .
3.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三
【关键词】 金融危机;根源;体制;政策;职能;有效性;延续性
自从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次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来,一场源自美国的大灾难迅速波及欧洲以至全世界,并逐渐从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到实体经济领域,从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形态转化为经济危机形态。这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后,比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衰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深度和广度更大的一场全球经济危机。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以避免经济的大衰退,各国政府纷纷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政府职能模式,介入到经济领域,出台的救市措施,在手段的多样性和干预的直接性上都是空前的,但无论是直接托管、股权收购、增资扩股、债务担保还是其他形式,都只是稳定市场预期和恢复投资者信心的尝试,其延续性和有效性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政府大规模行动,经济理论界也活跃起来,西方世界和我国关于这场危机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在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中,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和金融体制分别排在第2、5、11和13位,而排在第一位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也和本次金融危机的讨论分不开关系。特别是在对比本次危机和以往危机不同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之后,人们对于这次金融海啸产生的原因或根源更是充满疑惑,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成果。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清楚把握了危机产生的根源才能对救市政策的功过成败进行评论,才能真正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流于形式的政府行为,真正提出治标又治本的应对措施。所以,本文就在对已有的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谈谈危机处理过程中金融市场上政府职能行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问题。
一、金融危机根源分析
金融危机追根溯源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面对一场困扰世界人民的金融危机,社会各界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探究它的本质和根源,因为只有认清了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才有可能提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策建议。见诸报端的种种主流和非主流的解读,无论是“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还是其他种种不同视角和学科视野的观点,都难以形成一种让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在笔者看来,这种众说纷纭和百家争鸣必将带来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一轮大发展。
1.体制根源
关于经济危机的体制或制度根源,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已经做过经典的论述,而这次危机又有着不同于以往,特别是马克思所处时代主要以产能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特征,现代危机态是以信用危机为核心特质的危机形态。所以,经济学者们不仅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讨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内生矛盾,还从以信用为支撑的现代货币金融体系找原因。
(1)市场体制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因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导致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不足,这样就带来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而生产过剩正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赵磊(2009)认为,马克思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经受得住现实的考验,资本主义的古典危机和当代危机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不同在于,古典危机中的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当代危机中的生产过剩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透支消费。
自从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以来,“扩大需求”就因为经济危机总是与“生产过剩”相伴相生而成为化解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而当下的危机却表现为“需求过度”,再“扩大需求”就有雪上加霜之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还要从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扩大需求”政策中找原因。在资本逐利本性下,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就不可避免,而这些过剩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提升的个人消费能力来消化。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在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的社会总需求中,消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美国的消费支出占经济总量的2/3,所以,提高社会消费需求便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从历史经验看,为了“扩大需求”而削减产量(比如大萧条时期的倒奶事件)的做法已不合时宜,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的效果受到“滞涨”的质疑,通过税收等调整分配格局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上议事日程的,而只有“透支消费”是现代社会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出现强资本弱劳工局面,导致收入分配的天平向资本倾斜是必然现象,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以收入提高为基础,这是构成“透支消费”的现实条件和深层次社会原因。美国的储蓄率在“透支消费”驱使下直线下降,从1984年的10.8﹪到2005年的负储蓄率0.4﹪,再到2007年的低谷1.7﹪,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债务泡沫,比如2003年,美国家庭金融债务比率(=家庭债务余额/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15﹪,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因为推行“透支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是“透支經济”与“透支消费”的双重作用,暂时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掩盖了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透支”毕竟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悲观预期出现,危机必然降临,只是延迟了时日。
综上所述,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2)货币体制
货币体制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信用为支撑的货币流通准则和规范,世界货币体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致经历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在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之后宣告解体,世界货币体制从此进入以纸币为本位货币的管理纸币本位制。
我们从1929年经济危机的形成机理与当时货币体制的关系入手来比较分析这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与管理纸币本位制度的关系。从“一战”到1929年危机爆发前夕,历史上黄金储备充足的欧洲各国在战时对美进口战争物资和战后清偿对美债务中将自己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支付给美国,这使得美元供给量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和美国对欧洲贸易顺差而一增再增,于是,资产价格在过剩货币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流向资本市场的情况下高涨,道·琼斯指数在这种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虚拟经济支撑下从1921年的75点骤升到1929年的峰值363点,这又近一步促使英国等欧洲国家在黄金大量外流的恐慌和保护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考量下提高本国再贴现率和利率,最终捅破了美国股市泡沫,并反过来通过货币体制等传导机制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衰退。
事实上,1929年经济危机前国际贸易在使用黄金结算的同时各国的货币发行已经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金本位制度的困境和瓦解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本次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什么关系呢?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又形成了管理纸币制度下所谓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见图1)。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在于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因为基于路径依赖和国际储备的存量效应,世界各国事实上很难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找到更好的储备货币来替代美元,于是美元的发行量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美国的道德约束。这样,美国就会选择超量发行美元来优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以自身经济利益为重而不顾美元超量发行带给世界的外溢效应究竟是正还是负。与此同时,为了规避替代固定汇率制的浮动汇率制所带来的汇率浮动风险,金融市场开始创造包括金融脱媒化和证券化在内的各式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创新及对其监管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归根结底,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根源和机理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发行机制变化所引起的世界货币供应量超额供给以及由此造成的国际金融风险的膨胀。
2.政策根源
我们已经从市场体系和货币体系两个方面讨论了危机爆发的制度性根源,但是危机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离不开具体经济政策的作用,只有从危机前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
(1)产业政策
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上个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产业政策有着很大的联系。当时,克林顿政府意识到未来主导世界的将是高新技术而不是冷战时代军备竞争的情况下,将准备用于扩展军备的3000亿美元投入IT和生物工程这两个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看到IT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由于生物工程对其技术和实验室的要求较高而发展相对缓慢,而IT的蓬勃发展使美国大量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涌入到这个高风险又高回报的产业。美国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就是因为社会资本集中在高科技产业而偏废传统产业,IT产业对金融的依赖和金融对IT高利润的投机心理,这虽然使美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高端和上游而坐收国际产业资本的绝大部分利润,同时也带来了IT产业泡沫。
在这种背景下,随之而来的国际反恐又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为了领导国际反恐,美国通过促成西方工业国家支持美元单方面贬值25﹪的协定筹集货币,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涨,这时美联储不得不连续下调银行间拆借利率增加货币供给和市场流动性来缓解各方的资金短缺。2007年,美国的货币总供给量超过GDP增量的950﹪,超量的货币供给严重超越了其与GDP增长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促使大规模的虚拟货币直接通过美联储的印刷厂进入到美国的经济系统。过剩的货币供给在IT泡沫破灭之后流向被金融炒家看好的房地产业,带来房地产高涨和美国金融市场繁荣的交错影响,从而催生了包括次级抵押贷款(SML)、初级证券化产品(MBS)、抵押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并通过他们的升级传导和扩散机制使风险和危机在前期被掩盖,最终导致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大崩溃(见图2)。
可见,美国上世纪90年代所推行的重点发展IT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而同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国家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社会转型也为美国的传统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美国因此留下了高科技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所谓的低端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整个产业的失衡就会导致货币流向的单向性,货币流向的单向性一定导致投机性的巨大泡沫的出现。
(2)货币政策
一般地,人们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在宽松货币政策情况下,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化和高杠杆化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长期保持抑制通货膨胀的低利率政策。如前所述,当时所采取的产业政策最终导致了IT泡沫和经济衰退,随后而来的国际反恐浪潮使美国在摆脱经济衰退和筹集反恐资金的需求下大幅降低基准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利率,美联储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连续降息13次,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5%降至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1%。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引起的资产价格高涨使美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政策具有刚性情况下进一步以低利率政策来解决流动性问题,最终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业。美联储在意识到巨大房地产泡沫的情况下,从2004年6月起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升息17次,将利率由原先最低的1%升到了5.25%。连续升息带来的房屋借贷成本的大幅提高使经营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遭遇困境,金融危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无限放大效应而爆发了。
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资产的快速扩张,金融体系泡沫化越来越明显和严重,这虽然提高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进而对全球经济的支配力,带来了美国经济近20年的繁荣,但是资本市场价格变动与实体经济成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阶段性的发散关系,在一个经济长周期结束时,资产价格会程度不同地向实体经济收敛,这种收敛的现实表现形式就是金融波动或金融危机。
二、金融市场上的政府职能
从上面的理论综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基本矛盾以及政府和民众在矛盾下为解决生产过剩危机而采取的“透支经济”和“透支消费”策略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由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或弊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在这种背景下流向美国产业政策所重点支持的高科技、生物工程和房地产,特别是IT泡沫破灭后的房地产业,这样,在一段时期内不当货币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不力的推波助澜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对经济上层建筑进行适当的修补和改革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西方国家在每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所进行的经济社会改革都是在不断缓和社会基本矛盾,朝著福利资本主义更进一步迈进,而政府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一般都是应急状态下的政策直接干预以及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制度建设功能。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以各种政策形式对资本市场进行直接的干预,包括直接托管,股权收购,增资扩股,债务担保等,不论其有效性和延续性如何,他都是政府在危机中对金融市场职能的体现,而后续社会制度的相应改革则体现为政府的制度建设功能。
1.政府职能的有效性
金融市场是进行资本配置和监管的制度安排,是进行信息生产、传递、扩散和利用的市场。由于具有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信息所引致的外部性问题使得执行信息获取和传递功能的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市场不完善和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1)政府监督优势
金融市场中公共品信息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信息和金融机构经营信息领域,政府部门在监督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信息和经营信息上有着私人部门不具备的优势。首先,私人部门不能募集足够的资金用于有效的监督。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信息的服务是无效率的,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机构设计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强制力量进行信息监督。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中有重要地位,但是其股权资本在总资产中比例低的高杠杆比率事实使其往往成为风险爱好者,愿意以较低的预期收益来进行经营,因此,政府通过强制手段使其披露信息并进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最后,金融创新需要政府来约束和监督。金融创新的基本驱动力来自与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管理,政府金融监管就是要防止脱离实体经济需求、能够放大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2)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金融市场内部和金融市场之间都存在负外部性,一个金融机构财产状况的恶化会给其他金融机构带来明显的负外部性,但是金融机构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仅仅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而不顾同行财务崩溃的负外部效应,所以每个金融机构偿债能力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就有可能超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私人利益。在这种外部性结果大到足以引发经济崩溃的时候,政府在面临金融危机时就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设法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但是政府救助行为和保险行为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行为,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政府的目标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尽量降低这种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
2.政府职能的延续性
在短期内,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职能是通过各种救市措施对资本市场直接介入,但是其有效性受到广泛质疑,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在长期内只有通过设计相应的制度来延续。金融市场比一般商品市场更具不确定性、脆弱性、风险性和复杂性,与信息和外部性相关的市场失灵现象也更加明显和严重,所以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制度功能更有着特殊的必要性。政府职能有效性问题的根源还是其干预和介入的方式和途径,政府干预和管制的正确设计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弥补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失灵,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合宜的政府干预的制度安排,以保证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有限而有效的干预。
(1)创造金融机构
政府借助在金融市场上创造金融机构来弥补私人机构所不能提供的信贷种类,政府创造金融机构以提供某些信贷服务的现象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都存在。比如一些欧洲国家在19世纪曾创建长期信贷服务机构,美国政府建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因为私人部门缺乏创造的内在动力并不愿意承担风险,其从金融机构创造中获得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防止投资者被一些内部人所操纵,比如一些国家建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维持市场信心和秩序有重要作用。
(2)监管金融机构
最后贷款人理论一致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市场失灵使得即便是具有清偿能力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都无法获得流动性贷款,通过传染效应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为了避免市场失灵导致金融活动受阻或投机势力盛行,维持市场秩序、保证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并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没有私利的政府应充分利用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顺应金融等级结构自然演进过程中小金融机构依赖于大金融机构或能创造金融机构的政府进行监管的必然结果,提供金融安全这种公共产品,以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3.政府职能评价
虽然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有着监管方面的优势和外部性问题解决方面的责任,但是其金融监管职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却饱受职责,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政府的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严禁卖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担保、直接向实体企业提供融资、对住房抵押贷款人开展救助、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贷款担保、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实行援助等救市措施,并没有使房地产市场有所起色,金融市场也并未从根本上稳定下来,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活动将严重影响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运行,各国的救市资金来源和偿还问题是影响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政府在仓促迎战中显得有些犹豫和困惑,对金融危机的性质和规模有些低估,缺乏全局和宏观的视野,对救市措施缺乏整体的框架和指导。这给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的争论提供了进一步演化的空间,也说明政府救市职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郭劲光.危机转移视角下的金融危机解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2]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11~46
[3]复旦大学经濟学院985课题组.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和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情况.2008(10):4~8
[4]黄万盛.美国金融危机的人文反思—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演讲[J].珠江经济.2008(12):46~56
[5]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5~13
[6]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7]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第1版:68
4.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四
(一)总体思路
把创新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跨越发展作为目标导向。注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注重培育金融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的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注重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打造良好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品牌形象;注重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切实提高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稳健发展的持续性。力争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国内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发展,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具有多种融资平台、具备多种金融交易工具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高效开放、创新活跃、服务优质,与及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服务全省、依托都市圈、面向中西部,着力构建区域内投融资中心、金融运营管理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中心,把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聚合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直接融资规模。新增证券市场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新增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500亿元左右;新增股权投资基金500亿元左右。
保险业的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三大功能显著提高。保险业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进一步提升。全市实现保费收入400亿元左右,保险深度超过4%保险密度超过4000元。
二、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
必须强力推动和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为了努力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合力。逐步扩大郊县的金融机构覆盖面。基本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对各涉农街道乡镇的覆盖,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郊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领域,增加对郊县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切实提高对郊县的信贷投放,力争对郊县涉农贷款每年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增幅。
重点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和发展适应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要确保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新开业20家,筹10家;村镇银行实现零的突破;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新增1015家。全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分别达到70家、35家和5060家。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拓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业务领域和资金来源,增强其服务“三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微型金融服务组织对郊县各乡镇街道全覆盖,为“三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进一步发挥保险对“三农”发展的稳定保障作用。推进农村保险试点工作,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充分运用保险机制。联办共保”基础上努力探索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途径,切实抓好农业保险基础项目的应保尽保工作,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覆盖面,逐步提高非主要种植业品种保险在全部农业保险中的比重。鼓励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地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
适当提高涉农担保业务保费补贴。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融资担保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组建涉农担保公司。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农民林地(权)水面承包经营权、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为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提供有力支持。
(二)强化和引导金融要素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改善资金供给,积极推动信贷保持较快增长。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的重要作用。争取总行支持,盘活存量资金,引入异地资金,实现年均存贷款增幅、增量持续较快增长,保障经济社会对信贷资金的基本需求。
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吸引和带动各类资金重点投向“4+8+8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发挥保险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或股权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行业企业。
根据银行存贷比例、贷款期限结构、对重点项目资金投放力度、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新增贷款总量和政府重点项目、财政性存款、结算资源的联动机制。
(三)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建立拟融资企业储备库,大力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和引导工作。对尚未完成改制的竞争力强、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企业,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加强上市指导,形成“发行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上市融资企业梯队,力争通过直接上市或通过买壳、借壳、购并等途径,实现境内外上市的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新的突破。全市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6家,融资再融资70亿元,全市新增境内外各类市场上市公司30家,融资再融资400亿元,使上市公司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增加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推动重点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项目等发行企业债券,拓展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积极运用债券融资等方式。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务工具融资,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发行次级债等资本性债务工具和金融债。
并予以用地和资金的扶持。对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中因调账增加利润等原因而增加的税费,继续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拟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立项、报批。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地方留成部分的80%返还给原企业全体股东,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市本级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区县、国家级开发区按同比例配套,建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补贴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激励和奖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
(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筑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
支持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根据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着力推动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各区县、开发区也要结合实际设立本地区专项资金,合力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加快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进一步扩充市本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市本级继续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用于充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各区县、开发区也要安排一定引导基金,鼓励本地区创业投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实施办法和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广泛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为高科技、新兴产业提供直接股权融资支持,形成股权投资资本和创新型经济融合的良好机制。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由具备实业投资经验和资本经营经验的机构或人员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面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实业投资机构、实业企业以及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或其他法人机构募集资金,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对全市以及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进行引导性、战略性投资。力争35年内,全市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支持科技创新园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深化科技保险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全面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加快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创新核心区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深化科技银行试点工作,制定并实施促进科技银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力争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形成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先行示范城市。大力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推进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股权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
搭建中小企业融资网络服务平台,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集合银行、担保、融资租赁、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小额贷款等多层次的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多方合作、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
(五)提升地方金融产业的综合实力深化金融改革。
为企业成长提供全过程金融服务。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探索金融综合经营。将紫金控股打造成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担保、再担保、创投、租赁等多位一体的能够有效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协同优势,功能齐全,具有完整金融产业链,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解决方案的区域性金融投资控股集团。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证券拓展业务,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通过实施跨区域联合重组、设立分支机构、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推动银行实现全国性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布局。并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力争早日实现上市;继续加大南证期货营业网点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创新业务模式,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期货公司;紫金农商行要以组建改制为契机,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区域经营,争取在条件成熟时上市。
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引进或组建法人保险公司、住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私募基金、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积极建立和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组织,创新发展各类金融业态。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现代金融组织。积极开发金融高端中介业务。
(六)不断提升金融发展能级着力推进金融要素集聚。
进一步提升金融集聚区的层次,大力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根据组团式发展的分布格局和现有基础条件。丰富金融功能区的内涵。形成金融功能区机构聚集、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功能完备的重点功能区布局。
形成100万平米以上金融城,加快推进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通过高标准规划、高强度建设和高质量管理。继续加强与台湾以及欧美、日韩等地区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推动金融监管部门和在金融机构入驻金融城,使金融集聚区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和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
支持科技园建立共享型金融外包服务平台和载体,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商务成本、人才储备、金融和信息产业方面的复合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金融软件外包企业进驻,使在新一轮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转移过程中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和软件外包的首选城市。
搭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研究吸引金融人才并促进其在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金融急需人才的吸引聚集力度,为金融人才在聚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努力成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试点城市。推进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区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力争成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对新办银行保险机构缴纳的营业税省返还50%奖励资金,市全额拨给所在区。全市每年统筹安排6000万元,设立河西金融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入驻河西金融集聚区。
(七)探索金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建立政府间、监管机构间的沟通机制,构建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企业在人员交流、信息共享、产品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
构建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外汇兑付系统。探索建立区域性票据交易市场、区域性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积极推进区域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内支付体系一体化。促进区域内各地市资金交易便利化。
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推动诚信系统一体化。建立跨区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机制。以及跨地区的相互信用担保认定体系,建立跨区域失信惩戒机制,金融生态建设中形成地区合作。
抢占保险产业的制高点,积极打造区域性保险中心。继续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扩大保险市场辐射面,使成为区域范围内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
抓住市场需求,加快构建金融要素市场。积极探索构建跨区域、多功能、综合性交易市场。制定政策,鼓励其在交易市场进行股权登记、办理股权质押融资、开展产权转让等业务。
(八)努力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管理和服务。
力争在35年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推进社会信用标准化建设,加快整合和进一步开放信用信息,健全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倡导信用产品的使用,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加强金融监管工作。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对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等地方性准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强化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监管,规范地方性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活动。
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非法金融活动,严肃查处各类金融案件。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构筑健康、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
确保金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推动和支持在各金融机构在网点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双语标识、银行卡服务、货币兑换服务、保险理赔服务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九)加强和改进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编制和完善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强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服务。市金融发展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确保各项金融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全市金融工作的新局面。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区县要完善金融工作组织体系,通过单设或合署等形式设立本地区的金融办;形成市区(县)两级发展金融的合力。
使更多的经济部门、企业领导干部了解金融、研究金融、关注金融发展,不断提高运用金融的工作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各级党政和企业领导干部开展金融知识、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调研等工作。提高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手段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能力,努力形成协调有力、服务高效的工作机制。
切实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便利和高效率的服务。建立市金融业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分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外汇管理局的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金融办与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市金融办与各类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金融信息与工作动态互通、合作交流机制。
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5.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五
云政发〔2005〕7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省级各金融单位: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不断发展,存贷款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明显改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有了新的发展,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金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省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金融的支持、协调、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促进金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而经济发展又是金融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金融工作事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长期以来靠财政投入的单一投资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在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切实加强金融工作,加快金融业发展,是我省当前一项迫切任务。
充分发挥金融业在全省经济工作中的作用,要从云南的经济和金融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金融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我省金融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高度重视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业务,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增强金融业的整体实力,继续保持和巩固我省金融在西部地区的优势,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各级政府和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深化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金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金融在市场资源配臵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金融工作,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把加快金融业的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帮助协调解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优化金融环境,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信贷对经济工作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结合云南实际,正确处理好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要积极做好存款的组织工作,保持存款的稳定增长,盘活现有资金存量,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各银行机构和城市、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筹措信贷资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确保信贷计划增长目标的实现。根据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省金融机构在 2007年以前,每年信贷增长比例要达到13%以上,贷款余额要在2004年3450亿元的基础上到2007年突破5000亿元。2005年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建议目标是:确保各项存款余额增长600亿至650亿元;确保各项贷款增长500亿元,力争实现600亿元。
三、积极做好不良资产的处臵工作
一要抓住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机遇,积极做好不良资产的处臵工作。建设银行省分行、中国银行省分行要在去年剥离、核销不良资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再处臵一批不良资产。工商银行省分行、农业银行省分行要认真做好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不良资产处臵工作的方案,尽可能多的剥离和核销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壮大发展实力,促进自身发展和地方企业的发展。
二要做好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正常的核呆工作。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充分用好用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工商、公安、审计、法院等有关部门,要配合金融机构做好核销工作。
三要做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臵工作。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加快资产处臵工作的步伐。
四、积极推动银政信用合作建设的开展
为了加快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省行合作协议。银政信用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银政信用合作建设是以信用建设为主线,运用组织增信,将政府的组织 协调优势与银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通过信用合作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要继续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与银行合作的范围和内容。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州、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银政信用合作项目建设,积极推介优质项目,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争取每年融资水平有较大幅度增加。要认真组织好已定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发挥效益。要继续加强省政府同国家开发银行的银政信用合作建设,省级有关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要把银政信用合作项目建设作为自身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协调配合,认真搞 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要积极发展省政府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银政信用合作建设,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
五、加强银企合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各银行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确定一批重点服务联系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选择市场信誉好、产品销售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融资、企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加强服务;要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增加企业技改投入,促进企业发展;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流动资金的信贷投人。
企业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强化经营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要信守合同,积极偿还贷款,维护银行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改善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促进银行改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年内在全省开展一次百户企业评银行活动。组织100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省内各家银行进行评议,重点评议银行执行国家有关金融产业政策的情况、信贷服务情况。通过评议活动,评选出一批服务好的金融机构,督促服务工作不到位的金融机构进行整改。
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地方金融实力 昆明市商业银行、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红塔证券公司、太平洋证券公司、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部分州市城市信用社是我省的地方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风险防范,事关我省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扶持,壮大地方金融实力。
认真做好昆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一要调整昆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抓紧办理新进入股东的审批手续。二要规范股东和董事会的行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监督管理。三要进行增资扩股,拟在现有股本金5.6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5亿元以上,通过增资扩股,进一步化解风险,增强发展实力,使昆明市商业银行成为我省一个重要金融机构。要做好玉溪、曲靖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工作。要继续督促太平洋证券公司 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建立完善 各项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实现平稳发展。要继续抓紧做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
七、创新金融工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立足做强做大云南金融业,不断创新金融工作。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逐步改变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参与投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业务;要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改善边贸金融服务工作,改进传统业务,促进发展;要创新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积极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金融,增强活力。继续推进我省金融对外开放。要鼓励外资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扩大我省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交流合作;要鼓励和吸引省外、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我省金融机构,不断壮大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实力;要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八、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我省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贷款已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5%以上,已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我省农村信用社规模总量在全省金融行业中占一定地位,存贷款规模居全省金融机构第4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是今年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已批准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农村信用社管理权限由中央移交省政府。从2005年3月1日起,新组建的省联社代表省政府对全省农村 信用社实施管理。今年,我省全面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通过3年的改革,到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要突破1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在2003年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不良贷款率降至15%以下,全省盈亏相抵盈利3亿元以上。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产权制度改革。要抓紧官渡等10个县(市、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工作,尽快完成89个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改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省联社要抓紧完成州市办事处的组建工作。三是积极做好增资扩股工作,要按照国家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分期分批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四是积极做好清产核资和申请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工作。
要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三农”服务中的作用。认真组织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云南行动计划合作协议的实施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信贷扶贫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九、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我省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上市公司数量少,融资规模小,难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扭转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一要争取今年有3至5家公司上市发行股票,融资规模要达到25亿元左右。二要做好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作,增发新股、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规模达5亿至10亿元,积极推动上市公司优化重组、收购兼并。三要新增辅导备案企业3至5家。四要积极争取组建1家基金公司,继续扩大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五要 继续保持红塔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势头,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证券公司。
十、加快保险业的发展重视和发挥保险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加快保险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保险业保额要力争增长15%-20%。在巩固提高财险、寿险行业的基础上,适时开发和推广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改善和提高保险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保险的需求。要大力发展煤炭、建筑等行业雇主责任保险,积极推广商场、娱乐场所等公共责任保险,发挥保险在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稳步开展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业务,为城镇职工提供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服务,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积极推进农村种养两业保险、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加大保险服务“三农”的力度;要加快农业保险试点和保险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步伐,推动农村保险的发展。
十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密切协作,强化金融监管。各级、各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开展工作,与辖区的金融监管机构落实分工责任,健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辖区的金融监管工作,确保一方金融稳健运行。金融监管机构和人民银行要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形成监管合力,共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监测,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沟通及时、反应迅速、配
合密切、步调一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把云南建成金融运行安全区。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领导,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平稳运行。要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注册地在云南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财务监管,要建立财务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地方金融机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和风险报告制度,定期召开地方金融风险分析会,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处臵。地方金融机构要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表,汇报有关情况。继续抓紧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处臵工作,确保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平稳运行。继续抓好云南证券公司、金旅信托公司的清算工作。抓好8个城市信用社的市场退出工作。妥善处臵好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案件,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十二、改善金融信用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大信用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金融信用环境。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及各行业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重点环节、重点部位人手,大力加强诚信建设。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区的建设,把昆明、大理、曲靖等城市建成金融安全示范区。积极开展创建“守信用讲诚信企业”活动,由人民银行牵头,经委、税务、工商、银监局以及银行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办法。要在全省范围内 公布一批“守信用企业名单”,树立一批诚实守信的企业典型。二要在全省深入开展清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专项工作,认真清理并积极清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限期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全省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拖欠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及为企业等单位担保拖欠的贷款本金6.6亿元,国家公职人员拖欠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及为他人担保拖欠的贷款本金3.83亿元,要在今年6月30日前清理完毕。对逾期不能归还的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处理。要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积极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三要积极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级司法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行为。在企业改制工作中,要落实好企业的银行债务,坚决制止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加大对破坏金融秩序和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
十三、切实做好对金融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省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着对金融业协调服务的任务。省政府金融办要按照省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履行职责,搞好协调服务工作。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收集汇总金融工作情况,了解金融机构的意见、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领导进行汇报。要定期召开省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2次,分析研究金融工作的重大问题。省级有关综合部门要主动与金融机构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研究协调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和金融 监管机构的协调作用,及时通报情况,搞好协调指导。各州、市、县(区)政府要积极搞好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工作,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建立完善金融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与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提高金融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对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级金融机构进行奖励。
云南省人民政府
6.政府工作报告金融 篇六
干意见
海政发〔2008〕44 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优化海淀区金融发展环境,提升整体金融实力,发展科技金融,构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好中关村西区、西直门商圈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和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海淀区人民政府经研究,现就加强为金融机构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促进海淀区产业升级,赢得发展优势、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金融机构做好服务是保持我区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挥金融业对其它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成立以海淀区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海淀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领导机构,负责相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为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金融办),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各项工作,并负责将重大事项提请领导小组研究讨论。
(三)海淀区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各项具体措施由区监察局备案,列入政府效能监察。
二、金融机构的范围
(四)本意见所指金融机构是指:
1.在海淀区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
2.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金融办公室备案的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其它类型的投资公司和北京市金融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且工商注册地与税务登记地均在海淀区的。
3.总部不在我区工商注册或税务登记的金融机构,但在我区设有分支机构,为我区金融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或投资我区企业数额较大、成效明显的,经单位申请,区金融办提交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可以部分或全部享受海淀区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各项措施。
(五)区金融办每年9月更新金融机构名单。在海淀区新注册登记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可于每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向区金融办提出备案,金融办定期通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六)建立金融机构区长联系制度。由区金融办分类汇总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区领导接待金融机构负责人。
(七)建立金融机构座谈会制度。由区金融办组织金融机构座谈会,听取金融机构对政府部门和区域发展环境的意见,根据内容和专题每季度举办一次。
(八)建立金融机构行业交流制度。定期举行金融联谊活动,择机举办金融论坛、学术研讨会、茶话会等活动,为金融机构间横向交流、商机互动提供平台。邀请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到我区访问,促进海淀区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九)建立金融机构与驻区企业交流制度。定期举办企业项目、金融形势、金融政策和产品发布会,促进区域投融资活动。
四、加强政府专项服务通道建设
(十)建立行政事项快捷办理制度。区发展改革委、金融办、教委、建委、市政管委、公共委、海淀园投促办、财政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海淀分局、国土资源海淀分局、规划海淀分局、人事局、卫生局、劳动保障局、公安海淀分局、质监局、统计局、海淀园企发处设立专门窗口(指定专人)、专用服务电话和电子邮箱为金融机构提供各项服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办理各项业务,必要时相关部门上门服务。
(十一)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有序安排金融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配套设施的落实。
(十二)区金融办设立金融专项服务热线,定期发布征求意见函,随时协调、解决、处理、答复金融机构提出的各项要求。
(十三)建立金融机构子女教育保障制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协调解决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具体实施参照《海淀区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区域重点企业做好服务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
(十四)做好金融机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和引进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符合北京市有关规定条件的,优先办理审核报批手续。金融机构高管(副总以上)符合北京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条件,京外一方系干部(含聘用制干部)的,由区人事局审核并报送市人事局审批;京外一方系工人的,由区劳动保障局办理报批手续。区人事局、区劳动保障局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存档服务。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十五)在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基金中列支发展金融专项资金,用于落实市、区两级政府发展金融业的各项政策、发展金融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具体办事事项所需资金。
(十六)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海淀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办法》、《海淀区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业发展的暂行办法》、《海淀区促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
六、加强平台建设,鼓励科技金融创新
(十七)鼓励科技金融创新,在海淀区政府权限内对其提供各项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北京市的各项政策支持。
(十八)对于金融机构相关的教育培训和评估、法律、审计、外包、信息服务、公关咨询等行业进行扶持,发展两到三家在国际或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十九)积极与国家、北京市的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大力发展海淀区金融类行业协会、中介等非政府组织,鼓励金融行业自约自律。充分发挥北京市中关村海淀金融创新商会、海淀资本中心、海淀区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为金融业服务的作用,为金融机构协调解决各项非政府服务事项。
(二十)整合海淀区现有资源,支持海淀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
七、建立金融宣传服务体系
(二十一)设立专职金融工作发言人,建立核心媒体圈,建立媒体见面会制度,定期和适时举行海淀区金融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二十二)依托金融协会,与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定期发布行业相关数据和政策信息,建立行业发展分析和预警体系,发行专业出版物。
7.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 篇七
1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1.1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政治人”与“经济人”
在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地方政府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既具有“政治人”的身份, 又具有“经济人”的身份。
所谓“政治人”, 是指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行政代理人。因此, 地方政府以完成政治任务、发挥行政职能、追求政绩最大化为目标。所谓“经济人”, 是指地方政府又是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又以追求经济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双面人”的身份使地方政府行为具有了双重性, 既要考虑政治因素, 在任期内追求政绩最大化;又要考虑经济因素, 在任期内追求本地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实践中, 理性的地方政府往往优先考虑地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1.2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行为
在1994年国家全面实行财政分权的分税制改革以后, 地方政府可以毫无约束的主导地区资源配置, 这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活力。但是, 现行的政绩考核导向使各级地方政府都以经济建设为竞争指标。为此, 地方政府过度强调并使用着“自主动员资源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大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此, 分税制改革以后, 地方政府行为的最大变化就是自主性行为愈演愈烈, 表现在:
1.2.1 各级地方政府运用所谓的“合法”身份低成本获得大量的资源要素 (如土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这些耕地就产生了被用来进行商业性开发而产生盈利的可能。通过这种方法, 地方政府不但充实了地方财政, 还为掌握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提供了便利, 因为土地是当下银行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
1.2.2 通过各种政治压力或市场准入等各种“花样翻新”的优惠政策诱使所辖区域内的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实体单位向政府倡导的政绩项目或者其他公共设施出资, 上级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诱饵”, 鼓励下级政府或单位利用各种方法集资来完成某项工程。
1.2.3 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索要政策, 发展辖区内的地方性银行机构, 将其变为自己发展地方经济的“提款机”, 为地方政府选定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兼并其他陷入困境的城市信用社、向处于困境的企业提供贷款、垫付地方政府债务等。
1.3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
自1994年国家全面实行财政分权的分税制改革以后, 随着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独立和各个地区“GDP竞赛”的展开, 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的热情和动力越来越大。行政政绩考核导向使得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主要表现在:
1.3.1 地方政府竞相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部投资。
这从开发区热、机场热、港口热, 争项目、拼招商、拼基础设施、拼地方政府补贴等一系列恶性招商引资竞争中可以明显察之。
1.3.2 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
地方政府在竞争中竞相出让好处或利益给投资商, 包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 减免所得税, 高耗能企业的电价补贴等等。这是典型的以“让利竞争”为主的模式。
1.3.3 地方政府争相推崇“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当前中国省际壁垒甚至要高于国际贸易壁垒, 地区保护行为已经由过去禁止本地资源外流为主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
1.3.4 地方政府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施压, 支持扶持本地企业。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暗中为逃废债务的企业撑腰, 甚至怂恿或帮助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2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报告》曾说到:“尽管造成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原因纷繁复杂, 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构成其中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分税制改革以后, 地方政府获得了不断宽松的地方经济行政管理权和地方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 想方设法掌握金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 干预金融信贷, 扩张辖区经济。其中诸多行为都对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生态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胁迫式占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信贷资金的配置。
就客观经济效果而言, 金融信贷对发展地方经济有显著作用, 但前提是信贷资金的投放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并由银行自主决定。经过多年的改革, 地方政府影响银行贷款投向的能力弱化了, 但并没有消除。比如地方政府经常要求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一些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地方金融机构迫于政府的压力投放的信贷资金往往不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极易发生风险。
2.2 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辖区内的地方性银行机构, 将其变为自己发展地方经济的“提款机”, 为地方政府选定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兼并其他陷入困境的城市信用社、向处于困境的企业提供贷款、垫付地方政府债务等。
这种行为到底如何评价值得探讨, 但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欲望无疑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2.3 地方政府缺乏诚信约束和诚信意识, 导致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与财政风险最具有代表性。它本身就是历届地方政府实施不正当经济干预, 又缺乏诚信约束而不断积累的结果, 也是政府干预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后债权人所暴露的信用风险。同时, 在地方政府的干预过程中, 又将金融风险和不良资产产生机制传染给了地方金融机构, 造成了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质量的下降和金融生态平衡能力的下降。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生态的间接影响表现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造成的重复建设问题间接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第二, 在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中, 金融资源更多的流向政府规划的项目中, 而金融资源不按效率原则配置则会带来金融风险问题;第三, 地方政府行为边界不清晰异化了金融机构的行为, 即越是政府支持的项目, 银行的风险评估过程就越缺乏实质, 间接地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进程。
3 金融生态优化的方式和途径
3.1 地方政府“两把手”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两把手”即地方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政府要有所为, 要求政府维护金融生态发展的法律环境, 和金融系统协调维护金融运行的稳定机制, 维护金融风险的监控、预警处置机制, 协调金融系统, 消化、处置不良贷款, 化解信贷风险。地方政府要有所为, 要求政府根据当地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鼓励金融倾斜当地重点发展的领域, 引导资金流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柱企业、优势企业、潜力企业, 促进金融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地方政府要有所不为, 要求政府停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行政干预, 调整地方政府行为, 促进金融生态正向改良。
3.2 地方政府转换政府职能、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
我们必须承认, 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生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及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生态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但是, 地方政府在行使职能时也存在着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 从而给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很大程度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理顺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因此, 要从体制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在于转换地方政府职能, 探索建立包括银行、工商、税务、法院、质监、环保、商务、电信、水电煤气等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坚决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 努力为金融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3 地方政府利用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稳健推行金融创新, 做大贷款担保公司, 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3.1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稳健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生态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建全资本市场是营造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大力促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优化调整, 加快培育上市后备企业, 进一步扩大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数量和规模;第二, 切实优化上市公司发展环境, 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质量和效益, 促进上市公司做强做大, 培育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骨干企业;第三, 加快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综合竞争力强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积极培育企业债券、基金、期货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3.2 做大贷款担保公司, 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专业贷款担保公司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加大贷款担保金额、延长贷款担保期限而闻名, 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方式。如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仅2008年, 高新投就为中小企业担保金额达100亿元。从成立到现在高新投已经累计为深圳市4300多家中小企业的7600余个项目提供了贷款担保总额300多亿元, 项目平均担保贷款金额约400万元, 缓解了大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担保公司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 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进取, 尽快建立起一整套适应担保公司规范运作的长效机制, 促进担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4 总结
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活动, 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金融生态的优化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 不是地方政府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 作为金融生态主体之一的地方政府在协调地方各部门的工作中具有优势, 也是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 应该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营造出“洼地效应”, 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 却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伤害, 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很多地方, 金融资源都要服从于行政权力而配置, 地方政府掌握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最大化”, 在“GDP竞赛”中获胜, 纷纷发动了不可持续的非良性竞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信贷, 致使大规模低效率的重复投资有禁无止, 更有甚者造成某些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当下, 分析地方政府行为, 探讨我国金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金融生态
参考文献
[1]刘煜辉, 沈可挺.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 中国金融, 2008年3月.
[2]诺斯悖论、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及金融生态证券投资, http://www.e-duzhai.net/lunwen/82/192/lunwen_105695.html.
[3]田俊荣.《央行副行长谈金融生态五大缺陷和六条对策》, http://www.china.org.cn.
8.金融财会政府目标与财政政策选择 篇八
【关键词】 科学发展;财政政策;目标;途径
在政府的各项经济工作中,利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递次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表现为:物质资本收益趋于递减,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强化,并且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各类矛盾,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等,深刻影响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福利水平的增进。
具体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位运行的态势,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更坚实、动力更强劲,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一是经济运行中存在工业增长偏快、投资增速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宏观经济正处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系统性风险逐渐增长的重要关口。二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递减,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加,发展总成本进一步提升,甚至将超过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经济增长的非均衡趋势仍未扭转,不同的地区、产业、群体在经济增长中形成的差距尚较大。四是国内自主技术储备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趋于突出,难以应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五是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伴生着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积聚和激化,不仅会约束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那么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对目前财政政策目标设定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财政政策,并非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行为,而是特指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其职能是稳定经济,也就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失业和通胀等经济病症。
设计一个财政政策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设定政策目标。只有正确设定政策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政策目的。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如图所示)。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常用四个目标来表示。最终目的则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可用体现社会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来表示。显然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按照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德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它们也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最重要目标。可见,考虑到政策的最终目的,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本身是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这一点往往被我国经济学者所忽视。由于体现社会和谐的总目标能否实现,依赖于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政策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政策总目标能否实现。
在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目标设计为经济增长,据此单纯从经济增长这个目标考虑,可以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达到了。自1997年以来,政府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1998~2004年有效地将GDP增长保持在7%以上。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并未向安定、公正的目标前进,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收入分配悬殊。如此看来就社会总目标来说,财政政策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总目标,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目标应作出调整。
二、目前财政政策效应的表现
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否达到要依政策效应而定,而我们在评价政策效应时要从两方面入手。如果从静态的角度看,政策实施达到目标值,说明政策产生了效应。但更为重要的是从动态角度看,如果政策停止实施后目标值能保持连续,即政策效应具有了持续性,这时政策的直接目的才算真正达到。财政政策的难点也在于此。
那么,自1997年起实施的财政政策效应究竟如何呢?从静态看,政策是产生了效应的,表现在每年政策的实施都带来了7%以上的增长。但从动态看,政策效应还缺乏持续性,典型表现为,随着旨在保持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总需求的增加相当部分是政府投资,而维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消费需求和生产性投资需求长期启而不动。消费需求不足可从大量商品供过于求得到证明。据统计,1997~2003年,商品供过于求的比重分别从31.8%上升到85.3%.生产性投资需求可从同期反映贷款不能转化为投资的银行存贷比的变动中得到证明。据统计,1997~2003年,银行存贷比从90.9%下降到76.2%.显然这些数据清楚地说明了政府投资在总需求中的重要性,政策若停止实施,总需求减少将难以避免,增长将难以持续。这说明政策效应还缺乏持续性。政策效应缺乏持续性又使政策实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经济的长期稳定主要依赖于经济的内在机制,政策不可能长期实施,另一方面在政府支出占了总需求相当部分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又对财政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那么为何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缺乏持续性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在设计财政政策时对经济目标的选择不合理。经济目标的不同选择,可带来政策的不同效应,如果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目标定为经济增长,那么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品的投资支出,就可直接增加总需求以增加GDP,用这种方式增加GDP虽然简单直接,但效应的持续性差,因为增加的产出中相当部分来自政府的非生产性投资增加,由此引起的未来产出增加有限。
三、财政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
那么如何设定一个最好的目标,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呢?
对此,中央提出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统筹,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的发展观,稳健的财政政策除了强调经济稳定发展这一传统目标之外,要向促进公平、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和健全体制这四个方面倾斜。
(一)促进公平
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主要指收入、财富和资源的拥有和分布程度,社会公平主要指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生活质量、自由权和发展机会的拥有程度和分布程度。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是相互影响的。科学的发展观本质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评价协调和可持续的评价标准就是公平。忽视公平往往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以牺牲公平作为代价,比如非洲国家长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的基本原因就是贫困和不公。因此当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公平目标太远时,政府就应该适当调节,促使其向这一标准靠近。
(二)增加就业
就业问题也是当前财政政策作用的重点,是和公平问题紧密联系的。就业标准一直是经济社会政策的目标之一,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中,很多企业变为民营和国有控股,必然会造成大量原国企人员急需再就业,还有高校扩招后的大批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紧张。财政政策向就业倾斜,缓解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结构
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经济社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长期实行的建设性财政使国家财政资源调配不均,重视工业,轻视第三产业,忽视科、教、文、卫等基础公共产品的提供。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文化教育等对国民素质有着最直接影响的公共服务一直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在以后时期,财政必须以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为目标,注意合理发挥其资源调配功能,加快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扶植第三产业,纠正财政“错位”。
(四)健全体制
规则缺失是导致经济社会无序发展的重要原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单靠领导人和集体的意志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的,特别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重要阶段的特殊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基础规则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最为主要的任务。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就是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以体现财政的公共性为核心,明确财政的功能,合理界定其覆盖范围,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也只有科学的公共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错位”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财政政策实施的途径
以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6年,其转型必然也要以财政支出调整为重心,配合新一轮税制改革,逐步缩减对经营性项目的支出,扩大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品的提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循序渐进,逐步转型
1.逐步缩小国债发行规模
积极性财政政策靠增发国债来筹集支出资金,其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必然要缩小与日俱增的国债余额,减少每年发行的国债量。减少国债发行不能一蹴而就,要瞻前顾后,考虑各方面情况。在尽量不增加新国债投资项目的情况下保障在建国债项目的后续资金,稳步缩减国债发行额。据测算:目前全国在建的国债工程项目所需的后续资金总额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国债立即全盘退出会留下许多“半截子”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稳步破除原政策下利益集团的阻力
任何改革都会受到阻力,长期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形成了某些部门对财政政策的依赖,形成了某些地方利益集团对国债项目的依赖,减少财政支出资金会减少部门的权力,其次减少国债项目也会降低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因此财政政策转型必然受到某些阻碍。目前在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稍微增加预算内支出,给各方利益集团一个缓冲期,化解转型带来的阻力。
3.运用多种财政手段合理进行项目融资
在缩减财政支出的同时,注意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合理进行财政融资,诱导民间投资。在财政资金逐渐淡出投资领域的同时,要引导民间资金跟上,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和财政参股等手段进行项目融资,既可以提高投资项目效益又可以保证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的动力。
(二)区别对待,调整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结构失衡迫切要求财政以“三农”问题为中心,优化支出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同时突出公共财政的职能,增强财政对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防止财政“缺位”现象。
1.加大对国民教育的扶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许多地区单靠地方政府的财力不能保证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政府有保障每个地区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因此财政教育资金应该由中央和地方一起分担,由中央来解决地方政府不足的部分。同时要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加大对初级教育的支持,重点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教育设备配置和师资配置,提高农村学生的升学率。
2.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和城乡医疗水平失衡问题,从财政的角度来看,首先明确各级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财政出资比例,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其次,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在东、中、西部医疗卫生制度的补贴额,形成东、中、西部不同的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加快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合理进行医疗卫生投融资、多渠道筹措医疗基金,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适当降低报销标准,切实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共财政体制职能的主要体现。应该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当前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不能仅仅局限于预算内的财政资金,也要重视其他财政手段的运用。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二是对国企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问题,可以部分地通过出售国有企业部分产权来解决。三是可以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征社会保障税,形成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4.进一步加快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仍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瓶颈性制约。特别是农村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成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同时要注意运用财政手段和多种融资方法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引导民间资金对农村通信、电力等盈利性产业投资。
(三)制度创新,加快公共财政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就是要进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上解决财政“错位”现象。
1.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新财政发展观
要抛弃过去“大财政”的思维模式,强调公共性的财政思想观。避免过分强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强调推动经济增长;避免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的提高;避免过多强调政府干预,转向以市场自主调节和微观经济主体自我发展为主;避免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调配资源,转向依赖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财政政策制定要注意提高市场的内生增长能力和经济社会整体效率。
2.提高效益,完善各项财政制度
提高财政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健全各项财政制度。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投资评审制度等,丰富公共财政体系。做到依靠科学的制度来调配财政资源。
3.通过各项财政手段引导消费
【政府工作报告金融】推荐阅读:
市政府金融办工作总结11-27
“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07-11
政府金融服务企业09-16
政府金融办自荐信07-16
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06-11
政府实习心得体会_政府实习工作报告09-24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06-28
换届政府工作报告07-28
政府个人工作报告09-15
政府专题工作汇报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