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共10篇)
1.教学团队建设实施 篇一
沈阳农业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及《沈阳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团队意识,发挥教学团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教学团队的设置 1.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
教学团队是指以课程、课程群组的建设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运行、研究与改革的教学业务组合。教学团队组成可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建设为平台,也可以打破现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如院、教研室),实行跨单位组合。
2.组织教学团队的目的
教学团队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建构,以培养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特色人才。教学团队以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为纽带,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举措,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并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学校鼓励学院和教学部自主组建和建设院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遴选、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实施质量工程期间,每年开展一次校级教学团队遴选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20个,省级教学团队3-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 个。
二、团队职责
教学团队要履行以下职责: 1.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负责课程的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 3.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4.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探讨研究性教学;
5.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6.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7.组织申报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等; 8.培育各级教学名师。
三、申报及建设
1.教学团队申报以各学院、教学部为单位组织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学校批准认定。
2.团队负责人原则上由对本科教学有经验、有研究,且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授担任,要求团队负责人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 主持校级精品课;或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的前3名;或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前3名。
② 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的前5名。专业课教师必须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一个教学团队中不能少于2名教授。其中,以课程群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教授不少于3-5名,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教授不少于2名,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教授或正高职称教师不少于1名。教学团队具有较好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团队成员人数原则上要求5-7人。
4.根据建设状况,学校将以项目的形式予以一定数量的资助经费。
5.校级教学团队有效期为3年,学校将根据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评估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主要考察团队的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及对专业建设的贡献;验收主要考察团队的建设规划执行、目标实现及优秀人才培养等情况,并强调标志性成果。考核细则另行制定。
6.学校将创造条件向省、国家推荐高一层次教学团队。向省一级推荐的教学团队应在校级教学团队基础上产生,向国家级推荐的教学团队应在省级教学团队基础上产生。
附: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2.教学团队建设实施 篇二
关键词: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学习型
2007年初,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重点强调了要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随后,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作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我国各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已经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教学团队数量上去了, 但总体质量却参差不齐。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要素一一分析, 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可控因素:制度可以建设;师资可以引进组建;成员能力可以培养锻炼……唯独成员的团队精神, 需要从团队组建前就抓紧培养, 并且在团队建设全过程中加强关注, 如其“差之毫厘”, 则有可能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质量“谬之千里”。
一、教学团队缺乏团队精神的主要表现
一个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 不仅需要硬件建设, 更需要加强软件建设, 如果团队成员缺乏应有的团队精神, 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团队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目前, 团队成员缺乏团队精神的主要表现如下:
1、认识有误区, 工作态度消极。
教学团队的组建虽然对师资构成有一定的要求, 但对于一般高校来说, 各专业、各院系教师人数、资源有限, 这就导致组建团队时有的老师并不是自愿参加, 正是这种“抓壮丁”的团队组建过程使得部分老师缺乏团队意识, 得过且过, 认为自己不属于“正规编制”, 做不好也没关系。更有甚者, 认为做出来的成果都是职称高、资历深的几个人得好处、得荣誉, 自己不过是垫脚石, 进而严重影响工作态度, 对团队氛围造成巨大影响、妨碍了团体建设速度。
2、人际关系冷漠, 团队成员缺乏交流。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写论文、做科研多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除最初的任务划分外, 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多。而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因为有师资构成的要求,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参与其中, 面对团队建设任务或问题, 年轻的教师资历浅、经验有限, “不敢”发言;资深教师安排任务之后对具体指导方面“不屑”发言;有经验的教师顾及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愿”发言, 最终导致所有成员原地踏步, 能力不进反退。
3、各自为政, 个人利益至上。
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酸甜苦辣一路皆有, 但有的教师做事拈轻怕重, 面对具体任务能推就推, 美其名曰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却不给予相对应的指导, 而面对培训、学习机会时却是不管内容如何全力争取。殊不知, 教学团队师资构成是有严格要求, 每个成员的存在都有其作用, 每个成员需要得到的发展与锻炼也不尽相同。不顾团队整体发展需求, 一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将大大破坏团队发展的平衡, 阻碍团队建设的步伐。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全面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 提高其整体素质、业务水平已是当今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目标, 其具体建设思路与方法如下:
1、改变管理方式, 建立共同愿景
(1) 尽可能杜绝“大锅饭”、“被团队”的选人制度, 变被动拉人, 到让人主动竞争, 在院系内、学校内甚至对外进行团队成员竞聘, 让成员在竞争中增强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感、荣誉感。
(2) 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参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是自我发展的巨大机会所在, 团队的建设发展同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只有团队发展了, 个人才会有所收获:一方面, 教学团队建设对于师资能力、构成等方面的要求, 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 繁重的工作任务及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教师因自身惰性而放松进行专业钻研、科研深究、创新思考等自我发展的要求, 迫使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挖掘自身潜力。
(3)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高校教师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虽然现实生活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 但精神层面的收获更加被绝大多数教师所看重, 他们希望被认同、被尊重、被重视, 在意别人对他们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的评价。
2、营造和谐的讨论环境, 实现共同学习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集体办公、集体讨论、集体学习等活动, 引导团队成员敞开心扉, 通过深入的集体探讨与其他成员分享个人观点, 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不仅要敢于与人分享信息, 更要乐于与人分享的效果。一个人的思维再敏捷、知识再广博也是有限的, 中国的历史已经表明“闭关自守”早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互通有无”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发表个人观念, 并不意味着思想不成熟给人以笑柄, 或分享了经验失去自己的优势, 思想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可以传递的, 不同的见解撞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智慧与灵感, 不仅能弥补个人思考的遗漏点, 更能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3、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学会从全局考虑
教学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主人,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团队建设的进程。一方面, 教师个人要端正主人翁的立场, 不要习惯性把目光局限于自己负责的任务范围, 而是要积极了解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方向, 学会从全盘考虑的出发点来客观、公正、全面地考虑问题, 自觉地把团队整体目标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团队带头人要发挥很好的统筹协调作用, 对团队建设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同时, 对成员发展有合理安排, 面对成员的非理性行为能及时与之沟通交流, 力争维护整个全队的发展平衡。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力求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而团队精神, 将始终做为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 实现教师个人与教学工作、教学团队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贾砚林等著:《团队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探索》, 2010年第3期
3.教学团队建设实施 篇三
摘 要: 银行家算法要解决的通常是并发多进程、多种类资源环境下的死锁避免问题,所处环境有随机性、动态性的特点,算法采用的数据结构多且复杂,这些因素易让学生潜意识地产生畏难意识,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PBL给出一种团队教学模式。银行家算法的实际教学显示,这种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
关键词: PBL 团队式教学模式 死锁避免 主动学习
一方面,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是多进程并发执行的基石,位于执行的核心位置,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重点。另一方面,由于是多进程并发执行,进程对资源的要求是动态的,难以预知,要避免死锁发生,进程的同步与互斥必须提升到能反映这种动态性,内容自然成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难点。如果是单一资源的互斥或多个资源一次性分配互斥,采用PV原语利用信号量能可靠实现,如果是多进程多资源的异步多次分配,光依靠PV原语和信号量已无法确保死锁不发生,此时,就需要专门死锁避免算法。银行家算法就是这样一种算法。
银行家算法面对的是多进程多资源的异步分配,算法实现涉及一系列向量和矩阵数据结构,抽象且复杂,有相当的教学难度。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总结长期教学实践,下文给出一种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1]团队式教学模式。
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团队式教学
PBL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2]。与传统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不同,在PBL学习模式中,学生的行为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主动沿着问题展开学习; 问题,或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任务,是学习者的起点、思路和前进方向; PBL学习模式给出真实性任务,并给出有意义、逻辑性强的一组问题,让学生融入问题形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或通过合作解答这些问题,揭示并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团队协作”能促进发展,进而取得突破,甚至创造奇迹,科研如此,教学也如此。通过一般性分析可发现,团队至少能给参与者带来四方面好处,一是营造氛围,二是自省,三是互醒,四是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大家在做什么,个体就认为自己也应该做什么,大家穿什么,人就认为自己也该穿什么,等等,这种心理带来的结果就是:团队能营造氛围。个体在团队中看到别人的情况,比较自己的状态,在比较中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此为自省。团队集众人之力,完成事情的效率肯定高于个体,能做的事情的范畴非个体可比,这种超越个体的收获足以带来更强的成就感,高成就感反过来使团体更加高效。
2.PBL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银行家算法教学中引入PBL团队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算法面对的环境,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二是将学生分成适当规模的团队,并让团队如同电脑一般运行起来;三是反馈,即用银行家算法理论知识反过来验证团队探讨的问题。
第一步工作在备课时完成。银行家算法要做的工作是针对多个进程需求多种资源、每种资源的数目不一定为一的情形,判定每一步资源分配的安全性,为化抽象为具体,不妨引入实例[3]。设有三个进程,分别是P1、P2、P3,另有两类互斥资源,分别记为A、B,对应的初始资源数目记为向量形式Avail0=(10,9), 三个进程初始时未分配资源,它们的资源需求向量分别是P1■=(11,2)、P2■=(7,6)、P3■=(7,5),小团队组长问:当前状态安不安全?很直观的,有同学发现P1进程的资源得不到满足,没有安全路径,不安全。组长改一下,写成P1■=(9,2)、P2■=(7,6)、P3■=(7,5),再问安不安全,同学讨论一番,找到了数条安全路径,答安全。运行开始,P3提出资源请求P3■=(2,4),问:P3的请求是不是合理?答:小于P3资源最大需求,合理。问:当前资源能不能满足P3的请求?答:小于现有资源数量,能满足。问:能不能进行分配?讨论后答:分配后存在安全路径,处于安全状态,能分配。第一次分配后的资源需求向量变为P1■=(9,2)、P2■=(7,6)、P3■=(5,1),三个进程得到资源的向量变为P1■=(0,0)、P2■=(0,0)、P3■=(2,4),剩余资源数Avail■=(8,5)。接下来,P1提出请求P1■=(4,2),做合理性检查,过;做能否满足检查,也过;做安全性检查,发现一旦实施分配,剩余资源给三个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法执行完,不存在安全路径,不安全,阻塞P1进程……就这样不断重复,三项检查通过时分配,不过时阻塞,直到完毕。
第二步工作是分组工作,为节省课时,可在课前由班干部预安排。根据设计的实例规模,每组六人,其中三人代表三个进程,两人代表两类资源,一人任组长,控制全程运行。课前需准备铅笔和纸,以便以变化数据形式显示执行过程。协调六人动作,如同软件测试中的模拟执行一样,让三个进程动起来。
第三步是反馈,在分组执行完成后进行,是理论上的反馈,相当于略详细些的课后总结。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刚才动态演示的过程,对比银行家算法的各项数据结构,加以映射比较,达到深化之效,比如:可利用资源向量,即最初始的资源向量;最大需求矩阵,即将每个进程的初始资源需求拼成一个矩阵;分配矩阵,即将每个进程得到的资源向量拼成一个矩阵;需求矩阵,即最大需求矩阵减去分配矩阵。在明确这些数据结构后,进一步对进行安全检测的临时数据结构加以归纳。
3.结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银行家算法的教学复杂度,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BL),给出了一种团队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每个同学都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组件,每个问题相当于一条机器指令,整个学习过程在严密逻辑中、在同学们的主动参与下步步向前推进。从本质上说,这种团队教学模式并不仅限于银行家算法教学,在操作系统的其他知识环节如PV原语、请求页式调度算法中,都有这种PBL团队教学模式的用武之地。更一般的,这种教学模式甚至不局限于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在未来教研工作中我们将证实这一点。
参考文献:
[1]Howard S Barrows.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M].New York: Springer Pub Co,1985.
[2]陈庆章,古辉,王子仁,等.PBL理论探讨及教师角色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1(9):103-107.
[3]岳溥庥.实例教学法在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4:173-174.
4.职业化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由**承建的**项目(简称****),现有职工**人,其中党员**人,团员**人,35岁及以下人员**人。结合项目特点和公司职业化团队建设的要求,项目党支部经研究决定深入开展项目职业化团队创建活动,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全员职业素质,使全体职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并积极推进项目履约和品牌打造,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背景
1、员工职业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达标,迫切需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打造出职业化团队理念,积极项目履约。
2、依据公司对职业化团队建设提出要求,并根据项目实际,为解决项目团队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向心力,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打造正能量团队。
3、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老员工少、新员工多,对于项目履约带来了一定困难,亟需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强化培训。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企业愿景为引领,以争先文化建设为导向,以职业化团队建设为主线,坚持企业进步与员工发展并重,提升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熔炼职业精神,为项目实现完美履约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
三、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项重点,开展三级培训,抓好四项工作,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努力把****打造成职业、高效团队。
四、组织机构
成立****职业化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安排,推进实施,考核评估。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
五、具体工作安排
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举措,锻炼队伍,提高素质,强化职业化意识,把项目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职业化团队。
突出两项重点工作:规范员工职业行为,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开展三级培训:以开展三级人员培训为切入点,组织好工人、管理人员、领导班子三级培训,确保全员素质的提高。抓好四项工作:
1、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管理的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除了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职业化团队培训外,****将对著名培训师余世维教授著写的《职业化团队建设》教案加强重点培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强化管理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强力塑造职业化团队,每月下旬进行职业化团队建设培训,细化工作职责,理清管理思路。
2、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日常生产最直接的管理者,对生产现场最了解,对生产情况最掌握,职业素质的提高是职业化团队建设最基础、最中坚的单元。
针对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化团队建设,项目将以专业技能、岗位职责、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增长为培训重点,关键放在理论结合实际,开拓工作思路,提升管理水平,进而带动全员素质提高。项目将根据各系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技能培训方案,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3、强化职业化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各项工作的科学布置、督办、落实及结果反馈。要达到工作的高效,首先要靠管理人员的高水平技能素质,其次要靠科学的管理方法,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要靠强化培训和实际工作的磨练,科学管理关键在于科学决策、合理分工、强化考核,各项工作有安排、有分工、有落实、有考核、有反馈。工作绩效的提高,是反应管理水平的指标,只有强化管理职责,各项工作跟踪落实,才能将项目打造成真正的职业化团队。
4、以创建“两化三型”党支部为载体,不断更新职业化团队建设理念。
职业化团队建设不仅要持久,还在于创新,要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党支部要以“两化三型”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党员的代表性、先进性为指导,带领党员率先垂范,不断创新,以个体带动群体,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永保先进性。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
1、举办一期职业化团队建设专题课堂。对著名培训师余世维教授著写的《职业化团队建设》进行重点培训,组织人员观看培训光盘,对领导班子和部门骨干作专题培训,以点带面,层层带动,确保此项工作的加快推进。此项工作由党支部书记负责。
2、举办一次职业化团队座谈会。
拟于四月份召开一次“****职业化团队建设推进会”,收集员工在职业化团队建设方面提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研究探讨今后的工作方向。
3、开展一次职业化团队建设“大家谈”征文活动。
引导员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汇集群众智慧,开展职业化团队“大家谈”征文活动,此项工作由****工会负责,把征集的文章进行整理,择优选择。积极组织人员将好的征文进行宣讲,形成“职业化团队建设大家谈”的舆论氛围,4、开展一次多层次职业化技能比武活动。
在项目层面,组织员工开展技能比武,组织劳务开展劳动竞赛,对表现优异的岗位能手进行评比表彰,进一步激发员工学技能、学业务的热情。此项活动由生产经理负责。
5.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篇五
为贯彻全国和全区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的任务要求,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决定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强产学研联合,结合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引导、培育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创新团队,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培养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使用。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大力宣传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
通过5年的时间建设形成30个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学术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先进,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发挥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引领发展作用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培育和凝 1
聚一批技术创新人才,使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
建设创新团队的原则:
一是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紧紧围绕我区重大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团队,既要考虑当前优势特色产业和学科,又要注重未来新兴产业和学科;
二是着眼于提高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善于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尊重团队成长规律,坚持组织引导、自然形成、持续支持相结合;
四是坚持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加强相互协调,共同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遴选条件
创新团队主要从区内各企业和科研院所中进行遴选,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个企业、多个企业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组织形态的有机组合。
拟选创新团队和依托单位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具备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取得过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或正在承担重大或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创新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要合理。专
业结构要与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年龄要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
(三)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品德优良,作风严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凝聚、带动作用强。团队内部要倡导团结协作、尊重特点、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依托单位具备的条件: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发展潜力;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良好的工作和研发条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计划;有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整体财务状况良好。
四、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自治区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人才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营造科技人员勇于、乐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对创新团队的投入。自治区科技计划每年安排 600万元资金,支持自治区创新团队的科技项目,重点用于科技攻关和条件建设等。通过科技项目锻炼、培养创新人才,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汇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支持创新团队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团队申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创新团队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推荐。科技项目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支持。
(四)加大对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每年从创新团队中选拔成绩突出的带头人或成员组团,到国内外进行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
(五)建立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进行股权、期权和岗位津贴、贡献奖等激发创新团队活力的各种机制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实施
(一)由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人事厅组织成立“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团队的审批。设立“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在科技厅,设办公经费。负责创新团队的筛选、组织评估、考核等工作。
(二)创新团队由依托单位组织申报,需填写《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申请书》,附证明创新能力的相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并就其他保障条件等签署具体意见后,按要求上报。
(三)“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上报的创新团队进行资格审查后,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听取创新团队带头人的汇报和答辩。根据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打分排序,形成评审意见,经领导小组确定。
六、管理考核
(一)对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由“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根据《自治区创新团队考核细则》每年对创新团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审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团队实行淘汰,并择优选取符合条件的团队进行补充。
(二)每个创新团队应按考核指标明确提出团队总体和分的目标计划,并进行分解和细化。目标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专利产品和成果产出、经济效益等。
创新团队每年要上报总结报告,于当年11月下旬报“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依托单位要对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团队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与所在单位日常技术工作发生矛盾时,依托单位应予以协调解决。
6.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篇六
一、课程团队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学院的发展速度,强化《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地位,《综合英语》课程组积极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学院统一组织筹划下,组建一只优秀的教学团队,具体建设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师结构体系
课程团队现有成员21名,课程团队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0%,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100%。在职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硕士学历达到90%以上,两人拥有博士学位。争取通过两到三年的建设,使团队教师结构更趋合理化,使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团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行课程进修和学历提升。学院制订了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相关课程的提高培训班、到国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现场专家对团队成员及学生的指导力度,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和讲座。
(二)进一步提高课程负责人和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负责人李玉华老师曾获得山东省高校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课堂教学优秀奖”,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聊城师范学院1989-1990、1990-1991“先进工作者”称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课程主讲教师肖健壮、陈万会、崔艳嫣等老师都有着高级职称,都有多年综合英语授课经验。其中肖健壮老师现为外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97-1999年获得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和优秀实习教师称号,2003年获得首届“聊城大学教学带头人”荣誉称号。2000年在聊城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陈万会老师为外院副院长,博士,教授,曾经为本专科学生及成人教育等各类学生讲授过《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等课程。先后参编专著、教材3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科研奖励。崔艳嫣老师现任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院级、校级奖励多项。
以上各位老师虽然已经具有较高的职称、学历,但他们并不满足现状,通过不断与外校专家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学识,使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
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申请校级、省级教研课题,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学院、课程组科积极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开展相互听课观摩、专业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争取团队教师每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申报校级或省级课题两至三个,并将课题成果在教学中推广。
(四)加强团队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派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在近几年派出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学习,并派多名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
二、综合英语课主讲教师简介
李玉华,女,1955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1979至1981在山师高教进修班进修。2005—2006年在英国温彻斯特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现任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讲授《综合英语》、《英语语音学》、《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并连续作基础教研室主任十八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二十八年,在98年老教师课堂观摩赛中获校文科第一名。2001年获山东省高校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课堂教学优秀奖”,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聊城师范学院1989-1990、1990-1991“先进工作者”称号,聊城师范学院1993年“学生劳动实践课优秀带队教师”称号。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英语音位的表意功能”、“英语词汇的音义联系”、“英语音位与拟声、音韵修辞”等学术论文近二十篇,独立完成由青海洋学院出版的《新编英语语法》和由石油大学出版的《现代英语实用会话》两部辅助教材。其中由西安外语学院学报发表的“英语音位的表意功能”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代英语实用会话》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肖建壮,男,196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
1986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留校任教,1992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英语精读、英语阅读、应用语言学、英语学习策略等课程。1997-1999年获得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和优秀实习教师称号,2003年获得首届“聊城大学教学带头人”荣誉称号。2000年在聊城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参与研究的的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项目“高师英语专业素质培养与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近20余篇部,其中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获得聊城师范学院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主持了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方法研究》、聊城大学基础教改课题《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等科研项目。
陈万会,男,1965年10月出生,山东东阿人。
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聊城师范学院工作至今。2004年被聘为聊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参加工作以来,曾经为本专科学生及成人教育等各类学生讲授过《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语法》等课程。先后参编专著、教材3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完成和正在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和聊城大学科研项目2项;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科研奖励,并以专家身份应邀在江苏、湖北的高校做学术报告。2004年参加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组织工作,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语言学各学科的学术会议;曾多次参加地方及学校的重大外事活动的组织和现场口译等工作。
2000-2001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师从Ronald Cater, Michael McCathy, Nobert Schimitt等国际著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家学习,了解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话语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后师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兼对比语言学学科组组长潘文国教授。目前,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等领域。
崔艳嫣,女,1972年出生。
现任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2.9 – 2006.7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获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9 – 1999.7 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9 – 1993.7 就读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至今在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工作,2004年取得副教授职称。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研究兴趣涉及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心学、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儿童词汇习得等领域。
科研项目:
1、目前正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一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为“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能力发展与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该项目按计划于2006年结项。
2、已与2007年2月份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待批。近三年来录用发表的论文:
1、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路径及相关性研究,《现代外语》,2006年第4期。
2、基于CLEC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派生词缀习得分析,《国外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
3、英语课堂中双人对话练习的互动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卷。
4、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derivational affixes,《中国英语教学》,2005年第1期。
5、Developing a communicative test on listening skills for tertiary EFL learners,《中国英语教学》,2004年第6期。
6、英语学术讲座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7、试谈建立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8、自主外语学习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上海外语教育论文集》,2004年第3卷。
9、标记性理论与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2卷。
参加国际会议情况:
1、参加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外研社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宣读的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2、参加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宣读的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葛红,女,1966年3月出生,山东阳谷人。
现任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84-1988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分配到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工作。1991-1992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生班,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外语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专科生和函授生开设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学习策略、英语词汇学等课程,参加了每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辅导、专升本考试辅导、英语自学考试辅导及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8年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耐心讲解,课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结合英语语言教学的特色,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政治思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及霍桑小说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国家正式期刊发表论文22 篇,参编专著、教材3部。主要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其启示》、《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失语症》、《论合作学习法的移植应用》、《世界英语与中国英语现状》、《论英汉中的非谓语形容词》、《论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论外语学习的动机因素》、《外语教学中动机因素的研究及其近期理论探讨》、《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霍桑的小说创作与罗曼司体裁观念》、《抗争—评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性格特征》和专著《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备考词汇手册》等。2001、2002、2004年分别获得聊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承担聊城大学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外语教学中动机因素的研究及其近期理论探讨。
辛红,女,1967年6月生人,祖籍山东莘县。
现任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198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0年至1993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攻读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硕士毕业后回到母校继续任教至今。先后教授过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写作,大学英语听力,非专业英语研究生听说,英语专业精读等课程。先后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现在主要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语言与文化。
祝英玉,女,副教授。1965年生于山东牟平。
1987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外语系,2000获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任职以来,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两部,多次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学奖以及优秀实习教师等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本科生的《基础英语》及《英语语言学》两门课程的讲授工作。多年的《基础英语》讲授获得了大量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语言学》的讲授提供了简单、明了、说服力强的例证资料;《语言学》的讲授,为《基础英语》的讲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学的方法,使教学安排更合理,目的性更强。自2003起,讲授《英语教学论》和《英语文体学》两门研究生课程。除本学院的专业的课程之外,自2002年起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中英文化习俗对比》。目前研究方向涉及:外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文体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及翻译,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
韩玉平,女,出生于1973年12月。
1996 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留校任教,200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外语学院副教授,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讲授综合英语,同时还承担了上外口译项目的“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教师教学观摩赛观摩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口译。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2003年和2004年获得了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2004年6月获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项目有校科研立项一项--语篇语言学与写作;教学国家基础外语教学立项一项---海峡两岸英语课程文件比较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立项一项---大陆与台湾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文件比较
李燕飞,女,1973年生。
现任外语学院讲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曾讲授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综合英语和听力课程。
科研成果有:专著《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备考词汇手册》;论文《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探索》,《再论苔丝悲惨命运的原因》,The Choice and Arrange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等。
孙厌舒(1972-),女,中共党员,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考取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语言学,2001年毕业回校。
现任外语学院副教授,任教以来,先后担任过一、二、三、四年级的综合英语教学工作和自考、函授的写作、听力和文学教学,连年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多次带队并指导本、专科学生的实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媒体、多方法教学,曾连续获得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教学之余,曾先后在《山东外语教学》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与他人合作专著一部,译著三部,参与编写英语系列读物一套,获聊城大学科研三等奖。
周玉芳,女,1974年出生于山东潍坊。
现任外国语学院讲师,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2006.8-2007.7在美国做国际汉语推广教师一年。曾讲授英语专业本科一、二、三年级《综合英语》,研究生《理论文体学》,申请出国人员《雅思口语》和《BFT口语》,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公选课《文体学:理论与实践》。此外,还担任过第二学位、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市委组织部英语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曾多次为聊城大学校领导、聊城市市长等担任外事翻译,在各级各类英语口语比赛担任评委,多次辅导我校大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口语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参加工作以来,在《外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过两部教学辅导书,并任副主编;独立完成校级科研立项一项,在研院级立项一项。教学效果优秀,曾获得第八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第九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优秀辅导教师;2005、2008两次获得校级科研三等奖。
肖征,女,出生于1978.1.20日,199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7.现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浅析 篇七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如今, 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提出倡导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团队形式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团队坚持教与学为目标, 经常开展研讨活动, 从而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者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个项目或者课程, 根据自身工作的经历, 策划案例、进行教学创新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要经常地参与到研讨会中, 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以便供大家交流和学习, 通过教师团队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表示,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并深入实践, 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注意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向教学工作者方向发展。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 就应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 通过团队合作, 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 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师资力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 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 组建起一支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开展集体研讨、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 创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简而言之, 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 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为了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组建了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以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 为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营造出和谐的组织文化
众所周知, 一个良好团队往往都建立起了相互合作、倡导信息交流以及重视平等自主的组织文化。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优秀的组织文化就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时刻将每一位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让成为都意识到将自己的团队建设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最大限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树立起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每位成员只有具备团队意识, 才能够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团队往往具有凝聚力, 凝聚力能够让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具备强烈的归属感, 时刻将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与自己相联系在一起。
3、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一个高校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讲, 团队领导者应该是本专业及学科的资深专家, 具备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要科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 促进团队技能和成员技能的提高。
4、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建设。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自己所著论文中提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校, 在传统的学科组织外, 还组建起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团队, 例如学术沙龙、论坛、研究所、实验室、任务小组等等, 不仅便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当前, 国外所开展的教学团队合作模式有“整体性团队模式”和“小组互助模式”。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团队发展,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开展丰富的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如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等。
除此以外, 加强绩效考核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衡量团队中各成员工作业绩, 属于考察团队和团队各成员工作业绩的一项制度。而且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团队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对团队所做出贡献的评价过程, 还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激励作用。绩效评估不单纯地涉及到团队内成员的前途和命运, 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总而言之,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而且能够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 2008 (04)
[2]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01)
[3]陈世平, 彭瑶, 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8.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篇八
关键词: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近几年来,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每秒数十万亿次乃至数百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高端并行机已相继研制成功。同时,廉价的PC机群、多CPU(多核)的桌面系统和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使得今日的并行计算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价廉的桌面式并行系统中,有多个处理器可供使用,迫使人们必须学习并行计算,才能有效地利用手边的丰富资源。这就为并行计算的教学的发展和推广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在此条件下,为了适应高性能并行计算迅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学科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在高校中普遍开设高性能并行计算类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应的,配合该学科发展的课程建设也是刻不容缓。
2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并行计算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逐渐形成了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团队的建设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可以有助于并行计算课程的推广,并为其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1并行计算系统课程特色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包括并行计算、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并行程序设计等课程,力图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的宽口径、通才、适应性强的高等人才的培养需要,定位于全国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全国普通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兼顾全国高校中面向计算型的非计算机专业。系列课程将“并行计算机”、“并行算法”和“并行编程”融为一体,将“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融为一体,将“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融为一体,将“基础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努力沟通“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和“计算型应用科学”。
2团队的结构及特色
在并行计算系列课程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陈国良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指导和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团队成员中包括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年轻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
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专业蕴含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程序设计等领域。每门课程都配备至少两位教师,以便轮流执教。通过在职培养和短期出国进修,进一步拓宽团队成员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二、教学团队的作用
1教学团队带动了系列课程的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来就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学团队酝酿和筹划并行计算课程的配套系列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并行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了并行计算课程的系列教材——并行计算系列从书:
《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教材,是以并行计算为主题,探讨了并行计算的硬件平台(并行计算机)、并行计算的理论基础(并行算法)和并行计算的软件支撑(并行程序设计),强调了融并行计算机结构、并行算法设计和并行编程为一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该教材为“九五”国家规划教材(199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2002),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修订版)》教材,是以并行计算模型为主线,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中诸多常用的数值和非数值计算问题的并行算法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加强了学科发展趋势的论述,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该教材为“八五”国家规划教材(1991),获得1995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是以当代可扩放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为主题,着重论述了对称多处理机、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机群系统和分布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结构特性、设计方法、性能分析,增加了相应系统的实例,强调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并行算法实践》教材,是以并行算法编程实现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并行程序设计的有关内容、典型的非数值并行算法和数值并行算法的MPI编程实现过程,突出了算法设计与实现的结合。
2教学团队推动了系列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革
团队推动了教学改革,形成了完整的教改思路。将并行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设计、并行数值计算和并行程序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国内形成一门新型“并行计算”课程。在保持本学科的经典完整内容的同时,力图反应本学科最新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保持内容先进与新颖,广泛吸取国际多本同期同类教材中的优质内容。以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兼顾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同时考虑国际交流的需要。并行计算课程于2003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团队在教改思路的指导下,加强了实验教学部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结构一算法一编程”一体化学习方法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对于求解一个给定问题的任何并行算法,都必须采用某种并行编程语言,最终运行在一台具体的并行计算机上。
团队在资源建设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制作了中文和英文的两套电子讲稿, 并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不断加以补充和修订。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采用了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此外,还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示范性教学录像,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推广需要加强网络教学。教学团队制作的网上教学环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学环境,其中包括各章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例题讲解、习题实例和学习参考资料,并在网上提供讨论答疑。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在并行计算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完成了示范教学录像(10学时)和全程教学录像(60学时上网。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素材,如上机演示、示例程序等也都成为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3教学团队创建了全国并行计算教育与培养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讲授并行算法,在全国各地推广并行算法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的成立,教学团队逐渐成为了全国并行计算教育、培训I和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的成果先后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程推广和培训活动。2001年以来先后在贵州、成都、太原、大连、深圳等地举行课程讲习班,使得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推广和辐射到全国各主要地区。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了“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该基地以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及其教材为建设目标,致力于在高性能计算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发。
4教学团队在全国推广并行计算课程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建设,它的建设对我国该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为了将此成果尽早、尽快地推广并辐射到全国各地,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推广的办法,在推广中不断地完善课程自身的建设。
我们非常重视与全国有关高校同行交流,虚心征求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以达到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目的。为此,我们曾分别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了有关并行算法方面的学术报告和并行计算方面的专题讲演,达到既传播教学成果又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的目的。
并行计算课程的建设,自始至终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近5年来,我们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分别在全国各大地区举行过为期10天至1个月的“全国并行算法或并行计算”暑假教师(也包括研究生)课程讲习班,积极向全国推广并辐射并行计算教学成果。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推广和辐射到我国各主要地区。
5教学团队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
多年来,我校并行计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并行算法“理论一设计一实现一应用”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提出了并行计算“结构一算法一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由于我们在并行计算方面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研究队伍以及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所以能够连续不断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计划”(重点)和“973计划”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并行计算的科研成果很好地促进了并行计算的教学建设。
同时,团队促进了并行计算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教指委认证后各个高等学校都可开设该课程,完成了课程从少数研究型大学到多数普通院校的普及,为并行计算学科在国内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行计算的受益者除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外,广大的计算应用型专业,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也从该系列课程中受益,促进了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建设计划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现有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使得团队可以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1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了“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我们将结合该基地的建设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行计算课程。
2适时修订《并行计算》系列教材
并行计算系列丛书中的《并行计算(第3版)》和《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第3版)》作为“十一五”国家规划入选教材,将在未来的三年内完成。目前课程教材的整体内容尚有些偏深,一般高校的普通计算机专业开始使用时,尚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目前习题数量偏少,习题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在修订教材的同时将特别加强应用型例题和习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编写并行计算系列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选解。同时,增加更多的大型应用综合作业,以便于学生从“应用问题一设计算法一编程实现一机器调试运行”中了解实际应用问题求解的全过程。
3积极引进人才,进一步提高团队素质
在努力培养和建设已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结合科大计算机系人才引进和教育部“111引智计划”的实施,聘请海外人员,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并行计算的前沿与进展专题讲座。利用科大“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方针,邀请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等我校兼职教授以短期、集中的方式讲授深层次的、带有科研背景的并行计算有关内容。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
4进一步加强并行计算实验教学环节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需要配有足够数量的实践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理论、设计技术、分析方法和具体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理解。实践证明,这些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并行计算的积极性,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考和探索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目前并行计算的实验部分的平台和实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团队将在未来的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9.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篇九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以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培养和聘请相结合,造就一支有名师带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整体素质高、教学水平好、动手能力强,专兼结合、梯度结构合理,在省内同类院校及英语类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具体建设目标为:
1. 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水平提升
在现有专业师资的基础上,由商务英语专业带头人、浙江工商大学杨森林教授传帮带,对团队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国内外进修交流、科研项目研究、参与行业领域的工作和企业锻炼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团队带头人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水平,尽快提高团队带头人的在省内同类院校及外贸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团队结构的优化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是优化团队结构,使其具有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合理的梯队结构及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学历提高、国内外进修和企业锻炼等途径,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使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注:培养博士教师1人;全部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为省、部两级“双师”素质培训、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证书、下厂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区域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1~2人。
3.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以课程建设为依归,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编写讲义,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试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校级教学。认真研究分析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及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设备的实际能力。
4.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
团队在取得原有的科研教研成果基础上,积极开展教研科研立项,撰写专业论文和编写教材。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件开发、考试方法、实验室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凝炼和升华,撰写具有学术价值、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或省级教研立项。进行教学研究,把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建设专业论文教研项目科研项目
2部教材,其中1部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0篇:至少有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4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3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
二、建设内容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面向浙江二级城市、小型外贸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业的工厂的外贸业务部门”为专业定位,进一步深化“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英语水平和熟练外贸业务能力的人才。重点探索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三项人才模式改革内容,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 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鼓励各主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完成系定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xxxx》和《大学xxx》两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20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xxxxxx》、《xxxx》作为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xxx》和《电子商务》作为2014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的项目中,物色课程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推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落实1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 实践课程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现有实训课程,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外贸能力提高。以提高学生在商务情境下英语应用核心能力为目标,研究以过程性、课内外互动、多技能交融为特点的综合语言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完善毕业综合实践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切实提高顶岗实行的实效。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对现有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完成对“仿真国际商务实训室”项目的建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思路,调研和论证新的实训室建设项目,改善专业教学设施和条件。在分院统筹安排之下,完成软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与本教学团队相关项目的建设任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按照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思路,建立一批不仅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也能满足日常实训课程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假日实训基地,使之逐渐上规模、成体系。
4. 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和职称结构。抓紧对现有讲师群体尤其是拥有高学历的中青年讲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本教学团队不仅要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群体的力量。通过团队合作,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提高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申报数目,要提高省级课题研究的数目,力争在教育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有突破。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举行说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方式,切实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活动,通过团队教师相互学习和对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和技能。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10.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细则 篇十
一、申报评审程序
填写“教学团队申请表”(教务处网页下载),经所在教学单位审核后报教务处;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校长办公会审批。
二、申报条件
(一)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至少具备以下4项条件(其中第1项和第2项条件为必备条件):
1.具备教授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并长期致力于本科教育教学,每年坚持为全日制本科生讲授理论课程(近3年,年均本科生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4学时),师德师风高尚,学术积淀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效果优秀。
2.具有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和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领导能力。
3.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校级限主持人,省级特等奖限前7名、一等奖限前5名、二等奖限前3名),或校级教改课题重点项目主持人、省级教改课题(含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主持人,或国家、省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
4.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或连续3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5.近3年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类学术论文1篇以上。6.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获得毕业设计(论文)校级优秀指导教师。
(二)团队成员的结构要求。教学团队设带头人1名,成员一般由8-10人组成(公共基础课团队10-15人),40周岁以下的团队成员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青年教师比例不少于70%。
三、团队目标任务
(一)团队负责人工作目标。
(1)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每年至少主讲1门本科生必修课程,年均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4学时。
(2)组织青年教师的示范观摩课和教学研讨活动年均不少于3次;
(3)担任班导师,每年为大学生举办讲座不少于2次.(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承担本科教育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与考核模式创新,团队成员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整体优秀;积极承担本科教育教学任务,年人均本科教学工作量不低于200学时。
(三)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1)至少主持2项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或至少获得2项教学成果奖(校级限主持,省级二等奖限前3名,省级一等奖限前5名,省级特等奖和国家级奖为主要完成人);
(2)讲授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网络信息化,并上传华水学堂在线上线运行且运行效果良好;
(3)人均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至少1篇;
(4)团队成员参加省内或省外教学研讨会议至少1次。
(四)青年教师培养。重视团队内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培育青年教学骨干。
(1)团队青年教师至少2人获得校级教学优秀;(2)团队成员至少获得教学技能竞赛奖励5项以上。
(五)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主编教材获得教育部或河南省规划教材立项建设计划,并正式出版,或主持编写至少3门课程补充讲义,并印刷使用。
(六)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与活动。
(1)团队成员指导大学生科技与学科竞赛(含文体竞赛)至少获得4项厅级及以上奖励(优秀奖、鼓励奖、参赛奖不计),竞赛级别按学校《全日制学生学业竞赛成果奖励实施办法》中规定进行认定;
(2)至少指导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或省级项目应验收通过,校级项目应验收优秀。
四、项目管理
(一)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立项评审、监督检查、终期验收,学院负责组织管理、检查。
(二)卓越教学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建设经费15万元。建设经费按照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列支。
(三)建设期内,学校加强跟踪考核检查。建设期满后,学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对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撤消称号,并全校发文公布。
(四)建设期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满足考核要求,免予验收:
(1)团队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团队成员以主持人身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考核不合格:(1)建设期满未完成规定目标任务的;
(2)建设期内团队成员发生1次严重教学事故或2人次以上一般教学事故与教学差错的;
(3)建设期内团队成员有失德行为的;(4)拒绝接受校、院安排教学工作任务的。
(六)学校向校外推荐的教学团队在校级教学团队中择优遴选。
五、其他
(一)2016年及以后立项建设项目考核实施本细则。
(二)本细则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实施细则
一、选拔条件
(一)必要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关注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治学严谨,立德树人,为人师表。
2.积极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不低于100学时,在我校直接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满3年,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一线青年教师。
3.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保持优秀。
4.教学工作规范严谨,教风、学风端正,近年无教学责任事故。
(二)基本条件(至少满足其中4项,成果按近3年统计)。
1.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类奖励。
2.第一作者、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核心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教育教学类论文,或发表教学类论文他引超过10人次。
3.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限主持人)。4.参与教改项目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级限主持,省级限前3名,国家级限前7名)。5.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本人科研课题研究,取得厅级及以上奖励。
6.担任班导师,考核良好及以上。
二、申报管理
(一)申报与评选。申请人填写《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申报表》(教务处网页下载);教学单位初评、公示,并将初评结果和相关材料报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培育人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后,发文公布。
(二)培育与考核。培育工作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组织实施,培育周期为3年。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实行考核和终期考核,考核由所属教学单位组织实施,终期考核由教务处组织实施。终期考核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全校予以公布。
(三)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考核不合格:(1)培育期满未能完成规定目标任务的;(2)培育期内发生教学事故或教学差错的;(3)培育期内有失德行为的;
(4)拒绝接受校、院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的。
(四)对“教学名师培育对象”,享受如下待遇: 1.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给予资助。经费资助主要用于:访学研修;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每位入选对象经费资助额度为10万元。
2.学校教学名师评审和推荐校外教学名师从培育对象中择优遴选。
3.学校优先推荐入选教学名师培育对象进入公派访问学者项目。
4.国外高水平高校或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研修学习至少半年。
(五)目标任务(至少完成其中5项)。
1.培育期内每学年独立承担2门(校外进修期间除外)全日制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评价优秀;
2.培育期内至少主持1项校级及以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含教改课题、内部讲义),教改课题须验收通过(不含延期验收通过),内部讲义须正式编印使用,在线开放课程需上线运行;
3.培育期内至少获得1项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限主持,省级二等奖限前3名,省级一等奖限前5名,省级特等奖和国家级奖为主要完成人);
4.培育期内主编教材获得教育部或河南省规划教材立项建设计划,并正式出版;
5.培育期内以学校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在中文核心教育类期刊发表1篇以上(含)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6.指导大学生科技与学科竞赛(含文体竞赛)至少获得1项厅级及以上奖励(优秀奖、鼓励奖、参赛奖不计),竞赛级别按学校《全日制学生学业竞赛成果奖励实施办法》中规定进行认定;或至少指导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或省级项目应验收通过,校级项目应验收优秀。
(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满足考核要求,免予验收。
(1)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2)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或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限主要完成人、一等奖限前3名)。
三、其它
(一)校外访学研修期间研究成果须我校署名为第一完成单位。
(二)研修培训期间的津贴待遇、教学工作量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管理。
(三)研修单位由教学单位确定,教师个人联系须得到教学单位批准,国外访学研修须出具对方的正式邀请函,并按外事规定办理。
(四)2016年及以后立项建设项目考核实施本细则。
【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推荐阅读: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07-19
优秀教学团队颁奖词08-28
团队建设心得 团队建设11-19
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10-23
青岛滨海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简介09-21
兼职团队建设09-16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06-13
和谐团队建设体会06-15
教师团队建设讲座06-18
团队建设拓展方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