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共14篇)
1.“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一
学困生的现状、形成成因调查报告
唐庄第一中心小学
学困生的现状、形成成因调查报告
一、由教师因素导致学困生成因分析
我们通常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称为“学困生”。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智力因素所致,但大多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我们东桥小学学困生研究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统计、分析,一致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教师是关键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现就由教师因素导致学困生成因分析如下。
1、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学困生
亲师信道,厌师则厌学。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可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心里感受,过多的批评,过多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里蒙上阴影,产生逆反心里,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这些面临学困生边缘的相当一部学生,由于心里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如,有的老师,经常说学生是笨蛋,还经常大发脾气,时过一个学期,他真的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学困生了。
2、教学节奏过快“落”出学困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赶进度,超进度,生怕学生学不了,考不好。因此,讲课速度过快,常常是拉着学生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
或观众了。常此以往,它们思维闭塞,就沦为学困生。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大多两极分化的班级,或多或少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
3、教师视线偏高“挤”出学困生
教师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位学生都聪明,都勤奋,都优秀。常常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制定同一教学目标,提同样的要求,布置同样的作业,视线偏高,那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常常达不到目标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学习上表现出懒散、不认真,从而沦为学困生。
4、教师缺乏耐心“弃”出学困生
根据前一阶段现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困生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加大,知识面增广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放弃所致。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经过长时间教育与辅导,收效甚微,于是心灰意冷,干脆弃之不管。
5、学业负担过重“累”出学困生
目前,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丰富多彩,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学牢,广泛收集信息加大作业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写得手疼,记得脑胀,累得喘不过气。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渐渐放弃了竞争,沦为学困生。还有一些教师布置作业欠科学,常让学生机械的抄写,一个词语抄写一行或十遍,一首古诗抄写五遍或十遍,写错一个罚抄一百遍,连数学题做错了,也得抄十遍,也不管效果如何。就此,我专门做了一次实验,我找来一位成绩稍差的学
生,我让他将一首古诗抄写十遍后默写,他一字写不出,整整花去了一节课的时间。次日,我又找来一首同等字数的古诗,让他先背熟后再将不会写的字记一记,最后默写,不足一节课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可见,学业负担过重,让学生感到累,一部分学生由累变懒,沦为学困生。
二、后进生学习的心理特征
调查表明:后进生与其他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差距卜,智力的差异最小,心理品质的差异最大,他们在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学习没有目的,认为上学是家长的意图,上课是学校的安排,因而没有成材欲望,志向水平低,抱着混学态度,认为知识难学、深奥,随着内容的加深、时间的推移,听不懂、记不住的内容越来越多,渐渐产生厌学心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足轻重,学习上马马虎虎,一般不预习、不复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求甚解。课后抄袭作业,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3、情感和意志上有缺陷。他们存在自卑感,认为不是学习的料,永远也学不好,有的与老师持对立态度。他们缺乏学好的信心及意志,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学习,特别是连续几次的成绩过低,便认为学好无望,彻底消除了学习上的积极性。总之,一些教师的教育及教学方法欠妥,造成了学困生队伍的壮大。为了改变此现状,我们还要深入的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的研究。
2.“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二
转化是指在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下, 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 经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具体实施
1.确定个案调查研究。在全校28个班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进行摸底, 建立个体档案。
2.对“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进行问卷调查。从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
3.选取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家访或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与学生本人进行谈话, 了解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 进而了解其心理、情绪等。
4.通过对本班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访谈, 了解学困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 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
二、材料分析
山丹县第二中学“学困生”约占总数的12%左右, 在调查的280名“学困生”中男女生的比例大约为2.2:1,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呈增长趋势。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一下结果:
1.通过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 男生占“学困生”的大多数, 其中大多是居住在农村, 从农村转学而来的学生。
2.大多数学生有进取心, 希望班级有好的班风, 自己也想好好学习, 但自我控制能力差, 怕动脑筋, 上课发言还不够积极。
3.这些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教师讲课的内容他们多数听懂的地方, 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也不多。
4.大部分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 但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 而关注孩子的机会少, 在家的家长知识水平较低, 不能担起辅导的职责;大部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 没有过多的家务劳动, 但比较溺爱他们。
三、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家访, 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一)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 上课不能专心听讲, 甚至违反纪律。平时贪玩, 作业拖拉,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困生”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 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 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 缺乏学习信心。
3.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 课堂上懒得做笔记, 课后不知道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 外部原因
1.社会的因素。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 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便捷, 也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使其沉迷网络游戏, 逐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 由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抚养, 他们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 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 不知关心其学习, 造成他们学习日趋困难。有的虽父母都在家, 但文化程度低, 对其子女在教育管理上方法欠妥, 致使这些学生产生学习的困难。
四、转化的策略及建议
(一) 转变教学观念,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关心体贴、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教师, 会被“学困生”所尊敬, “学困生”往往会顺应教师的期望, 主动、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 发现闪光点, 增强“学困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中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减少“学困生”学习的挫折次数, 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向“学困生”介绍身边成功的经验, 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这样才能使“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 也才能使“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
(三) 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避免只用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有些“学困生”学习有积极性, 但成绩却总不理想, 主要是他们缺乏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 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 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做到优先交流、及时表扬, 消除恐惧心理。
(五) 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
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学习, 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结对子”进行帮扶。也可以让“学困生”和教师“结对子”, 让教师和同学帮助“学困生”解决思想问题、学法问题, 甚至帮助学生协调家庭问题。
3.“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三
1、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课题的界定《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普通,学段为高中,对象为学困生。
1、“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2、“学困”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3、“学困”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八、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步骤、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等。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㈡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
⑴以课堂教学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⑷实行普职沟通。
㈢研究的步骤
1、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
2、研究对象 泸州石油中学2007级、2008级、2009级高中学生中的学困生。
3、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⑴2004年1月制订方案,组织宣传,前期准备。2004年4月申请立项。⑵2004年4月-2005年7月。确定第一批参研班级开始研究,主要工作: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②建立阅览室,做好宣传,落实分工;③选取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学法指导课,保存好资料; ④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各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课题研究。⑶05年8月-2006年8月第一
批参研班级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召开全校学困生教育研究活动,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同时,扩大实验范围,吸收第二批参研班级进行研究,借鉴第一批班级的成果。⑷06年8月-2007年5月,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吸收第三批参研班级继续研究。
5、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
㈣研究的措施
1、建立我校普通高中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研究方案。
⑴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见附表)。
⑵为便于操作管理,“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总务处、校办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校办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等等。
⑶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每期三会”:教导分析会、年级组组长会、教研组长会。
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
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
⑺外出交流:省市区举办的相关研讨会、论坛,有机会就派人参加,并尽可能提高参与程度。⑻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⑼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⑽围绕本课题做“微型课题研究”,让学困生研究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其它措施还有,如举办“教学科研月活动”、名师的专业化引领、同伴互助、师德教育活动等。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⑴引入“洋思经验”,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主要模式,并加以推广。
⑵实行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效果落实。
⑶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⑷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⑸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⑹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服务。
⑺开展特长教育。
⑻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
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⑽参加校园文学社。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在2005年开始实施普职沟通。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在2005年3月,编写《泸州石油中学学生学法指导手册》,发给每个学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先由课题组在收集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手册》的方案,再由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的自我测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各科的学法指导要点、各个学段学法指导的要点、应试技巧、学生自我诊断的技巧、高考状元经验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1、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让其在学校参加有偿服务、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2、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13、建立子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三个子课题,即《泸州石油中学高中语文科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负责人黄祖蓉;《泸州石油中学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研究》,负责人王若萧;《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负责人李朝常。
㈤预期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作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⑴探索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⑵探索出构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⑴学校的制度:《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教师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生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⑵《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个案集》;⑶《泸州市一般普通高中学困生学业现状》;⑷《普通高中学生学法指导读本》;⑸《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教师读本》;⑹《学法指导教案集》及课堂实录;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论文集》。
㈥预期取得的研究效果
直接效果:促进学困生的学业进步;促使学困生的多元化发展。间接效果: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系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能力;驱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基本能力。
2、建立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促进学校在软硬件办学环境的改善。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㈠人员落实
课题组有高级教师12名,中级教师34名,初级教师19名。组长:张真银:泸州石油中学校长;成员有李朝常: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代帮新: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余华兴:泸州
石油中学工会主席;黄天驿:泸州石油中学教科室主任;何辉明: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主任;秦夙子: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主任;代礼忠: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若萧: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重维春: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林:泸州石油中学高级教师;宋义强: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武慧: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蒲晓波: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朱官忠: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等人组成。
㈡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㈢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市级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刘涛:泸州市教育副局长;谢铭:江阳区教育局长;严先元:成都教育学院教授;杜旭林:泸州教育学院教授;叶禄野:泸州市教科所所长;宋明清:理论研究室主任;熊生贵: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主任;张晓涛: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朱小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徐时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教研员。
㈣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㈤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总投入10000元~15000元。资料费3000元、立项、结题3000元、交流、培训3000元;研究过程5000元左右。
㈥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组织教育活动》四川教育出版社 严先元主编[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 大连出版社 王元庆 赵满军主编
4.“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四
课 题 名 称:《农村初中部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课题主持人:蒋小波,大坡初中英语组组长,本科学历。
课 题 组 成员:蒋小波 向小琴 阳 丽 王 玲
一、选题的主要理由,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理由
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面对信息时代的初露端倪,WTO的加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未来社会实际上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必将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现状,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故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一研究课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及目标与要求,通过研究,力求达到如下目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适当的相互渗透,以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的教学模式。
(2)“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教给学生学转变为教给学生会学;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由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性讲解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由师生之间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多向信息交流。
(3)根据“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按照“提出要求→独立自学→收集资料→合作交流→设计活动→指导表演→练习总结→完成任务”的学习程序,在活动中学习,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由教师先提出总的教学目标为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于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模拟性、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论。该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创设生动而逼真的场景,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学生在这样场景中进行模拟活动时,听觉、视觉等感官在声、光、电等的综合刺激下,给大脑传输的信号更强烈,大脑的记忆就更清晰、更牢固。
在使用情景法、活动法教学时应吸取外教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外教在扮演某一角色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可令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如身临其境,积极地参与、模仿,从而达到活动的教学目的。
(5)由传统的面授教学转变到远距离支助学生自主学习,向以学生、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珠联璧合,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景,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6)创造性地实施评价方式: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遵从如下原则:1)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公正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评价程序。3)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4)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没有得到纠正。传
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搞填鸭式、满堂灌,不能巧妙而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语法轻交际,重文字轻口语,教师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和讲解语法规则,而忽视了听说水平的训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多带有“聋哑症”。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尽快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成为外语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现状从国内来看,目前正处于初步的学习、认识和探索阶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理论基础指导下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尚未进入稳定阶段。
综观国内英语教学方式改革的现状,有如下主要方面的探索:
1、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断地以创新精神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2、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从固有的、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的信念。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教师,因此,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心必须从学生转向教师,通过教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步转变,并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重组、改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以合作的精神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互动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贴近生活、了解社会的英语学习内容,提倡探索、讨论和合作的英语学习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良方。按照我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的设想,新课程计划中增加的一项必修课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它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当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英语的活动化教学与之相似。
5、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方面做到:采用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采用设置情景的教学方式;采用
充分利用视听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方式;探索新的考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如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请外教参与考试,让学生听到地道的、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节奏,刺激学生去模仿、去说。这种考试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训练听说能力,避免“聋哑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欲望。
6、教学内容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7、教学活动上追求多样性,增加活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改变学习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应同教学目的相适应,评价内容要体现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考察要具有动态性。
9、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21世纪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
10、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教学领域,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利用powerpoint 或authorware软件,可表达为生动活泼的示例,简洁明快的图片,通过放映机的演示,使学生直观而又便捷地理解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调动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1、计算机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则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它即能进行集体的协作性教学,又能进行个别化教学,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自主灵活的学习方法得以有效的统一,使教学形式呈多元化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现场教学;现场讨论课,课后以电子邮件形式回答学生提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学,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换学习心得体会,还可以与教师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以上根据不同的理论,对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是积极的和合理的,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它又是初步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和不稳定的,尚未得到严格的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更深入地、科学地、全面地探索这一课题,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提出一套完整的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方案可以在严格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本课题就是建立在这一科学的思考之上。
(二)国外研究现状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提倡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及综合能力。美国总统布什在 2002年1月8日 《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的签署生效仪式上说:“美国的学校将走上一条新的改革之路,从而确保美国的每一位儿童受到一流的教育„„”。
日本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体现在教材更新快方面,基本上每两年更换一次,以适应信息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化变迁的时代要求。
加拿大李文渊建筑事务所(James Lee Architects Inc.)在学校建筑设计时,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变革,体现了开放型的教育理念。从学校的概念上来讲,学校不再是一个学生们读书的简单工厂,更应该是一个社区的“心脏”,它向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氛围,使学生去了解和体验所有的可能性,在其中发现他们各自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建筑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室外的公共交往空间上,为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提供空间保障。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摸索全球化时代的教育的理想模式。从各国学校教育所采取的策略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学校制度的多样化。(2)教育环境的改善。(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教师素质的提升。其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21世纪必须继续解决的课题。
三、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2、改变教师以课本为本,拓宽丰富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3、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4、改革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接受知识,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5、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四、课题实施的基本条件
1、本课题受到教研室及学校领导高度的关注与重视,这使该课题的顺利展开有了有利的条件。
2、本课题业务指导人史道群老师是英语高级教师,现任实验学校初中部英语学科教研组长。作为该课题的业务指导人,她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教研水平,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她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发展,能使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本课题由多名教学和教研能力都很强的老师组成。其中50%的课题组成员有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共15名教师,其中一级教师六名。他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已
有所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研究数据。他们一直在认真地撰写着各种论文,不断探索着有效的教学方式。
4、我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该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方案及进度(程序)安排、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总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试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修正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从而确保课题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
(二)预期达到的总体目标:
1.完成课堂案例论文集
2.完成以下论文与报告
a.关于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若干建议
b.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c.英语教学方式研究实验报告
d.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e.关于英语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5.“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五
报告名称: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调查
调查地点:某地
调查方法:走访及电话调查
调查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调查目的: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小学生通宵达旦沉溺于互联网不能自拔,给中小学生的学业、健康和精神带来极大的危害,对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所言:“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毁掉的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本人决定利用寒假时间来对此做一下调查。
调查内容:什么原因造成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呢?
经过对有网瘾的中小学生调查之后,有如下原因:
原因一:精神空虚
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原因二:环境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各处的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在眼花缭乱的虚拟
世界中迷失自己。
原因三:性格不良
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经调查可发现以上几点是中小学生网瘾成因的主要原因,网瘾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十分大,有以下几条影响:
影响一: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更为不利。
影响二: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及网络成瘾: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即网络游戏成瘾)。而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影响三:网络在带给人们享受和满足同时,却也将其另一面不容选择地抛在人们的面前,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更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
一、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潜在威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却很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
6.“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六
近十年来, 苏北地区的教育层次得到了巨大提升。城镇高中办学数量增多、规模变大, 到了二〇〇九年, 沭阳的高中多达17所, 其中部分学校的规模超过了三十轨。70%以上的初中生进入高中继续读书, 一些高中生由原来的学优生变为中等生, 甚至是后进生。这些学生多有厌学情绪或厌学行为。可以说, 厌学已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成为高中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为此, 我们于二〇〇九年十月成立了“克服高中生厌学, 提高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 对高中生厌学现象展开调查, 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成因, 为研究克服对策提供依据, 实现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行为, 变厌学为乐学, 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组于二〇一〇年二月至二〇一〇年五月随机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材料表明, 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较感兴趣, 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
方法一:问卷。
问卷分“学习现状自我认定”和“探寻厌学原因”两部分。调查对象覆盖实验班、普通班、体艺特色班;其中男生1019人、女生989人。在总量上保持男女性别比例平衡, 年级比例平衡, 确保调查及统计结果有较高的价值含量与可参考性。
方法二:谈话。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与实验对象交流、谈心, 了解其心理需求, 分析其厌学的内在原因。
方法三:家访。
选取部分实验对象, 家访, 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 个性特点;全面考查其成长环境, 综合分析影响其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各种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有较高的可参考性。
三、简述调查的结果与反馈
四、对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认为高中生厌学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 外因。
1.社会大环境是造成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随高等教育的普及, 人们已经很难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就业率偏低、待遇较差, 导致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动机缺失。另外, 学校周边游戏室、网吧、台球室让部分学生流连忘返, 进而对学习丧失兴趣。
2.教师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落后, 不能依据学生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只顾完成授课任务, 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习内容比较艰深枯燥, 缺乏实用性。当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有学院化倾向, 让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形成愈畏惧愈学不好、愈学不好愈畏惧的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家长期望过高。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其他需求, 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二) 内因。
部分学生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既缺乏学习兴趣, 又缺乏学习目标, 更没有人生奋斗的理想。
五、对策
作为教师, 我们很难改变社会环境, 但我们能针对学生个性心理采取有效对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提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 激发动机。
动机的激发, 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 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 其中远大的理想则起决定作用。
(二)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 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 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 创设成功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 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2. 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 学生易达到, 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 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 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 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
(三) 改进教法, 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 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 它们刺激人的感官, 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 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 解决新问题。因此, 教学时, 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 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 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 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7.初三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篇七
通诚县塘湖中学---汪锦飞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但每年中考后,农村中学都会出现一大批差生,他们几乎没有一点数学基础,没有一点数学素养,成绩极差。要想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困生的教学。本人从2012年2015年连续3年担任初三普通班教学工作,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如何在一年内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作了一些研究,下面谈一谈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及其转化策略。
一、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1)、数学学困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没有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平时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意义不明确,怕困难,怕吃苦,不愿动脑筋。
(2)、学习方法呆板,不是理解问题的实质,而是盲目,无概括的机械识记,平时做作业时只会去模仿完成,不会去挖掘出它的内在联系,甚至抄作业欺骗老师家长和自己。
(3)、即使思维快,但学习态度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消极,不愿花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这样掌握知识不牢固,在以后学习中产生障碍,使学生困难重重,恶性循环,成绩明显下降。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2、家庭原因
(1)、问题家庭出问题学生,此话当然说的绝对,但也有一定道理。部分学困生确实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长期于爷爷奶奶代管。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自卑、内向,不愿与人交流。(2)、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有些家长一看到数学不及格了,不是认真细致的分析原因,而是大声呵斥。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产生阴影了。也没有丝毫乐趣了。
3、教师原因
(1)、有些教师未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只管自己上课,没有及时反馈学困生的学习信息,忽略了这部分学生兴趣培养、方法指导、思维能力的训练。
(2)、没有设身处地为学困生考虑,放弃了对学困生特殊的帮助和辅导,而学困生大多神经过敏,他们往往会因为教师的无意冷落破罐子破摔,最后放弃学习数学。经常说,老师的关心能成就一个学生,但老师的轻视有可能荒废一个学生。
(3)、为了应付平行班级的竞争,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消化能力和掌握情况拼命赶进度,结果部分学生对知识一知未解消化不良,由于数学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这部分学生有可能演化为学困生了。
二、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些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学生可能喜欢数学学科进而喜欢数学老师,而数学学困生往往不喜欢数学学科进而不喜欢数学老师。要想在一年内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必须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他们接受你了,喜欢你了才有可能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学困生的“情商”都比较高,在他们身上一定要舍得感情投入。入初三的第一堂课,我简称“联谊课”,即联络感情,培养友谊的课。在这一堂课上让所有的学生畅谈两年来学习数学的感想、困惑。也可以让他们发泄对数学学科甚至数学老师的不满。让他们反思自己两年的数学学习,找自己数学落后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找自身原因。最后我送他们一句豪言壮语“即使两年数学没有学又有何妨(事实上好多学困生等于没学,很多知识甚至要从小学开始补起来的),只要这一年认真学数学也照样能考出好成绩。”通过这一堂课可以短时间内了解他们过去两年的数学学习,和他们拉近距离培养感情,便于今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困生的帽子已经带了两年,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数学也根本没有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要利用一切手段培养学习兴趣,恢复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有爱迪生。”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我们的一举一动,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忘恢复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形象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将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加深印象,通过观察拼图再进行演绎推理。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初三学生不必再展示过程了,这样会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跟学困生上课必须先动后思。这样对恢复信心,培养兴趣有帮助。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困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部分学困生都是“电脑专家”,有些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上有关“平移和旋转”,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图表,分析数据等。(3)、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学困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浪费”半节课到操场上去测量又有何妨。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1)培养学困生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的习惯。
听课要认真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学困生在上课的时如果单纯听老师讲,就很容易疲劳,会身不由己地开起小差来了。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忙起来,要心、眼、耳、手并用。心要专心;眼要看着板书,盯着老师;耳要听老师讲;手要随时记下重点、难点和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这样老师的一举一动时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效率也就提高了。
(2)培养学困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我调查过普通班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的情况,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不到10%。而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如果每位学生都能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为此,除了呼吁号召同学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我班还设置了相应的检查人员,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作业质量。独立完成作业之后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而好多同学的弊病就在于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日积月累,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是导致学生不能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独立作业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信息,指导教学。
(3)培养学困生及时总结,及时反思的习惯。
学困生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就可能比较满足了。所以很少有老师注意培养学困生及时总结,及时反思的习惯。其实不然,正因为学困生更要有意培养他们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弗赖登塔尔教授说的“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普通班也都要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使问题层层深入,思维深化。从一道题后反思,到一组题后反思,到章后反思,再到学期后的反思。从方法的总结,到规律的发现等。让学困生的反思渗透在自己学习行为中,进而让他们在每一次反思中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
4、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不要拘泥于教材,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前备课考虑不周或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无法正常教学,那宁可不完成教学任务也要先“迁就”学生。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多给学生归纳、总结,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三线八角”的学习中,由于图形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c”的规律。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试卷评析课都要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学习。
(3)、快反馈。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快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困生受到及时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得到进一步的校正或强化。有利于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
5、开展适度的课后补习
(1)、教师补习。由于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初三教学时间又比较紧,教师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后的补习上。所以教师要精选课后补习的对象。一是近阶段退步很大的学生,二是在班级中有“威信”但成绩很差的学生。
(2)、学生补习。尽管是普通班,但也有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中等,把学生按成绩一分为二,为每个人找个师傅或徒弟。师傅每天为徒弟检查作业,适当补习功课,互相促进,共同学习。这样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就解放出来了。
8.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篇八
安庄中心小学贾善涛
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如下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优差组合,结成帮扶对子
班里总有一部分接受能力强,成绩好的优秀生。他们学得快,记得牢,学有余力.要把他们利用起来,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兵教兵”式的补课。
2 善搭梯子,帮助学困生确立阶段学习目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困生普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情,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目标。转化学困生,也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3 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而大多数学困生没有这个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困生如何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4 课堂多鼓励,多赞赏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英语学困生,多提问,多与他们交流,多些照顾学困生。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5 加强家校联系
9.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九
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表现
1.自身因素。(1)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表现在没有责任心,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的,不需要努力去学,常常要老师催、家长逼才能完成作业。(2)贪玩造成学习困难占的比例最大。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课堂上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课后作业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3)知识断层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得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掌握,造成学习新知有困难,因为小学没留级制度,这些学困生都跟班升级,所以学习缺漏也就越积越多。(4)学习习惯差,依赖性大,产生惰性心理,他们只等着别人说出结论,不愿主动积极地思考,成绩当然不乐观。(5)自信心不足。学困生由于理解能力比较缓慢,思维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思路,课堂上这些同学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会当观众,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
2.外部因素。(1)家长教育无方,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由,孩子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做完,很少过问。等到成绩不好,更多的是责骂而不是帮助其分析原因。(2)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困生的求知欲望。(3)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有抵触情绪,导致厌学。或者是在同学中不合群,也会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我时刻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实在忍不住时,可以做一下深呼吸。
2. 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缺乏自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这一现状,认真备课,仔细琢磨教材特征,不拘一格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授课时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及时给予学生模仿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讲课话语尽量通俗易懂,声情并茂。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缺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进行一些类似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促使他们眼、口、耳、脑以及手共同参与,真正达到以手巧促心灵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课在推导其计算公式时,可事先在课上叫学生亲自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边动手边思考,积极探索其中奥秘,并通过剪、移、拼等方式发现其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性,最终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样可极大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可操作的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可实施的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其次在知识点的设置上要降低坡度,从易到难,而且要及时回顾释疑和总结;最后在教法上,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要采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方法,如学生梯度分层、课堂目标分层、练习作业分层、测评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学困生,都会采取积极好学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
10.“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
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受人关注的话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严重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带来了众多的类似青少年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学生[1]。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也称学业不良、学习障碍、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学困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眼科医生摩根提出来的,他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把那些能够辨认词汇但是不知道词汇的意义的儿童定义为“problem student”,即学困生[2]。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角度从医学转向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学困生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在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将“学困生”界定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本年级平均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3]。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家长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访谈对象平等的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中学里,学习成绩是鉴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和失落情绪,久而久之同学间的交往也在减少,上课发言的机会也不多,成了“学困生”。经过多次心理调查研究表明[4],学困生最初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得当,知识链出现了断裂,新旧知识不能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他们逐渐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即使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许多优点,一旦学习成绩落后,自卑和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no.1 男。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优秀,参加“奥数”曾获奖。考上初中后,由于不适应初中生活,父母又远在外地打工,家人无法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升入初二后,由于知识的增多,成绩已远远落在别的同学的身后,因此,对自己的学习灰心丧气。在教室里,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管理。
(二)“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动机受损
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但收效甚微,因为每次考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感觉,这样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自暴自弃,索性不去努力学习,自由散漫。以下是访谈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no.2 男。在小学,该生积累了顽劣的坏习惯。懒惰、骂人、动手等,让学生们意见颇大,根据班规,给予严惩。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简单的知识没有掌握。因为每节课都让老师“头疼”,学习不思进取,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左右徘徊。似乎“差生”已经成为他的理所当然的称呼。
(三)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低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学生意志力差主要指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坚持性、自觉性差,控制能力低。有的学生经过老师无数次的批评教育仍然我行我素,学习依旧没有起色,这就是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差。下面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
no.3女。曾一度出现厌学、逃学心理,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而是小说、散文集等书籍。不喜欢枯燥的知识的学习,喜欢阅读休闲读物,打发时间。自由散漫,对学习和前途事情都不上心。
(四)心理的发展落后于生理成熟产生行为失衡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成熟三个方面,生理上的成熟使得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承认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感,面临着一些危机而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对异性的渴慕和逆反心理等。下面的是访谈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no.4 男。由于在学校成绩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好好完成,班主任找到家长,让家长协助管理。但是该生的家长平时不及时与孩子沟通,固执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不努力造成的,就进行粗暴的干涉,有时候打骂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由此,该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逆反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父母交流,不听他们的管教。
三、“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到许多方面,本研究根据访谈的对象和内容认为应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考虑,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包括:学困生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都熏陶着孩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1、父母离异,家庭残缺是影响学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的破裂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完整的家庭会使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孤独感增强,使孩子产生痛苦的体验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出现严重问题,心理也出现障碍。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父母总是怀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年轻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使孩子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由于父母的过高的期望,孩子产生了无形的压力,每次考试的时候都会出现紧张、心慌等考试焦虑的现象,孩子怕自己考试成绩不好而辜负了父母的厚望,对不起父母的养育的恩情。下面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no.5男。升入初中以来,每遇到考试心情就紧张、害怕。面对着试卷,脑子里全是父母的期望、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关切以及班级的地位。后来了解到该生的父母对其要求一向严格,希望孩子以后能够考上好大学,每天晚上到十一点钟才能入睡,还利用周末时间给孩子聘请了数学、语文、英语三科的家教。
3、父母的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而使其放任自流。
由于父母的工作忙,都没有时间专门陪孩子做功课,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些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自控力较差,没有了家长的督促,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很少了,这样就导致这些孩子进入“学困生”的行列。下面是个这样的例子:
no.6男。孩子上学前很少接触书籍,父母忙于事业,忽略了孩子。发现孩子表达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对新知识接受起来较慢。母亲能够积极与老师交流,尽量配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时间上不能保证。现在母亲生了二胎,对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可想而知。
(二)学校因素的作用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们,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进步往往位列其次,还是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因为高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孩子的任务就是考出高分数,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考出高分数,就可能受到老师的忽视或者同学的嘲笑。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1、片面追求高分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给孩子巨大心理压力
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的教育机制还是通过考试遴选人才,高考似乎成了每个学生通向梦想彼岸的必经之路,所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孩子们的重要任务,许多中学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寻求出路,如果把教育教学的目标仅仅限制在知识的一角,那么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培养就会遭受破坏,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学困生”数量增加。
2、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家长。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和培养学习优秀反应机敏的“学优生”而忽视了“学困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期望很高,而对学习差的学生的期望很低的话,不同的期望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的消极态度就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3、同学对“学困生”的态度影响其心理健康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待“学困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的任务,往往需要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来完成,如果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们因为成绩的原因得不到周围同学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合群,成绩也每况愈下。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1、元认知能力不足
元认知就是指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学习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元认知在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8],学困生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方面不如正常的儿童,他们缺少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认识,不能分类和整理材料,采用低水平的认知加工策略,这些都说明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缺少元认知能力。
2、学习动机差,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意义重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力的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7]。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这就意味着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偏低是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没有接受抵抗挫折教育,以及单独的心理辅导,而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8] 龚田波.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干预策略初探[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4):66-67.
11.“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十一
摘要:学困生时刻影响我校物理成绩的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低,而且学困生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论证了两个问题:一是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二是对这些成因的对策。关键词:物理学困生 成因 对策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个性的人”,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全部来自农村甚至是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轻松,有的学生却学得费劲?我们要找到学生学得费劲的根源,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为此,我对我校八、九年级全体学生共364人进行了“物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并对调查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形成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调查:有85%的同学只有到考试前才复习,平时都不复习;15%的同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经常搞小动作。
2、对学习、实验兴趣不浓,动手能力差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而40%学生对动手实验毫无兴趣,懒得看,懒得做,造成动手能力差,这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一个原因。,3、独立能力不强
35%的同学有抄袭别人作业的习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每到做作业时,也必须与别的同学坐在一起,要依赖别人,更有的是别人写一个字,他就写一个字,别人错一个标点,他也错一个标点,如果给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不知从何下手,只有咬笔头的份儿。
4、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50%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老师说什么做什么,老师没说的什么都不知道做,被动学习。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外部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个体户或农村专业户认为自己没文化,不也是照样赚大钱,更有40%家长说“书有什么读法,读与不读一个样,不读书一样可以打工赚钱,读了大学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使得子女对学习没有了兴趣,甚至放弃学习。
2、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的教育与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如一个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都会对子女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造成不好影响;还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和引导方法不当,对子女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再有就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认为即使读得去,也送不起,所以干脆就对子女说“混完初中就回来吧。”这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部分占30%。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课前做什么、上课怎么做、练习有什么要求,我对学生一一交待,今天说了,明天再强调,还经常抽查监督。如要求学生在每节物理课前用3分钟把上次课的内容复习,上课时拿小本子用5分钟把上节课的内容提纲写出来,每节课要做好笔记,做作业要先读题,做错题目要用另外用一本“错题集”整理好等。这样严格要求了一学期,现在不用强调学生也能坚持了。每次上新课前都知道认认真真预习,做好记录。
2、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矫正学困生的不良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初中学困生由于意志品质稍差,学困生的行为变化无常,容易反复。因此,我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打电话、写信、学校与村委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教网络;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教育网络,减少社会中各种不良影响对学困生的侵蚀,为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矫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实行“低、小、多、快”的教学改革。
从物理单科的教学上加大对学困生的教学倾斜力度,我从备课起就开始备学困生,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差距,把准方向,制定改革的措施。探讨物理课堂上如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也能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体现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一般达到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一次持续讲课控制在10分钟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觉得“低、小、多、快”的模式对转化学困生有很好的成效。
4、加强思想教育。
开展心理讲座,介绍心理知识,进行心理咨询,预防学困生不良心理,防止学困生的反复。我经常在教室、校园乒乓球台、石桌、实验室对学困生进行作业辅导、实验辅导,经常找学困生谈心,平均每周至少谈话一次,每月月考结束后谈话一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多次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如高级教师张信老师、“八桂”乡村师德标兵王双德老师)来给学生上心理学讲座,励志讲座,中考之前的心理疏导等等。使学困生能够从不健康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建立了学困生学习档案
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每次作业按不同层次设置深浅,每次作业都有同学指导,确立学习目标放低,让学生感到、看到自己努力了,今天到哪个层次,明天能和谁比,作业通过努力都能自己解决,每人都有发展进步的空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6、课堂上关注学困生。
激发“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我们与“学困生”交朋友,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给“学困生”多一些关注:(1)多倾听“学困生”的声音。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接近“学困生”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声音是这样产生的?”让他们能回答、想回答,在鼓励与表扬声中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2)多展示“学困生”的作业与作品。我们经常把学困生工整的作业展示在“学习园地”,这样做使他们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3)多指导“学困生”的独立活动。“学困生”往往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让“学困生” 感到学有靠山。如学生做作业时,教师有意走到学困生旁边,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当面辅导,帮助“学困生”当堂掌握知识。
7、开展学科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科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学科活动是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学困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激励下、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去做实验,主动去学习。
8、建立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根据章节、段考、期考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学期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并适时给予鼓励。对明显进步的学困生期末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学有所值”以示鼓励。总之,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存在着学校教育,学困生问题就必然存在,学困生的形成也是错综复杂的,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应采取何种更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找和尝试各种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及学习困难,促进他们在学习、品行、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2.探析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十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沉闷已久的英语课堂焕然一新, 课堂活了, 学生活了。然而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学生英语能力两极分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学困生几乎是每所学校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状, 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主要障碍。因此基于这种情况, 如何寻求科学的对策, 有效帮助英语学困生提高英语成绩, 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关键问题也是目前英语教师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二、英语学困生的特征
英语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 还有其特有的特征。首先, 学习兴趣、意志欠缺。学困生自控力差, 平时贪玩, 经不起诱惑, 不能坚持学习, 长此以往就对学习产生畏难感, 怕英语、烦英语。其次, 学习品质差。学困生在学习中缺乏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学习品质。往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只有三分热情, 情绪波动大, 导致学习起伏不定, 渐渐地态度消极, 敷衍应付。最后, 参与意识薄弱。英语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处于被遗忘、被遗弃的角落。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往往都很柔软和脆弱, 对同学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
三、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 乏 英语学 习 的 兴 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英语学困生普遍求知欲匮乏, 学习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 就缺乏耐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 一旦成绩出现滑坡, 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2.学 习 英 语方 法 、策略 运 用不 当
这是造成英语学困生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首先, 学习态度被动。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自觉性, 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惯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依赖性强, 同时毅力和耐力较为薄弱, 浅尝辄止, 只有三分钟热度。其次, 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表面, 不求甚解, 不善于归纳, 不会举一反三, 运用时生搬硬套, 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 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最后,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大多有等待、依赖的习惯, 学习上懈怠, 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往往漫不经心, 得过且过。
四、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通过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 主要提出以下转化策略:
1.赏 识 激 发 学 生的学 习兴 趣
成功给人以鼓舞, 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兴趣。一个眼神、一次赞赏,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心存学困生,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机会,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 挖掘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能量, 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 继而脱“困”。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多方面的, 但也是微弱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细心捕捉, 一经发现, 及时表达赞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造良好 的课堂教学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竭力使学困生在每节课上有所收获, 体验成功的快乐, 消除自卑心理, 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1) 承认差异 , 要求分层。
教师应认识差异,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中层程度的基本要求, 降低起点。高层程度适当提高或扩展要求。例如:在日常教学中, 要求英语学困生只需掌握简单的单词和一些重要的词组, 课堂上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 作业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一旦学困生轻松自如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因材施教 , 分层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从最低点起步, 分类设计、分类操练, 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英语教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鼓励学困生参与集体活动中, 让他们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吃, 体验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形成良性循环。
(3) 关心理解 , 善于引导。
学困生学得慢或基础薄弱, 这一弱势群体往往比较自卑, 更需要老师的援助之手。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情激情、以情育情, 用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感。在日常教学中, 多关注学困生, 对他们的错误应多宽容、善引导, 把赞许的目光多给予学困生, 使学困生心中重燃起学习的希望。
3.培 养 良 好 的学 习 方 法 和 习 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注重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1) 预习课文 , 勇于质疑。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预习时, 学生可以试着拼读单词, 画出重要词组及句型, 找出重点和难点知识。上课时细心地听老师讲解, 下课后及时与老师交流, 解决自己的疑虑。
(2) 认真听讲 , 积极参与。
上课要集中精力, 认真听讲, 勤于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对于一些模棱两口、尚未真正理解的知识点, 应及时做笔记, 课后向教师请教。鼓励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勤于举手, 善于发问, 勇于探索。
(3) 查漏补缺 , 巩固提高。
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课后学生要及时地复习,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查漏补缺, 不懂就问, 力争弄懂弄明白每个细节, 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 及时有效地进行巩固提高。
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有许多, 只要我们坚信学困生是能够转化的, 用爱心关注, 用智慧启迪, 用科学引领, 用尊重激励, 学生就一定能不断进步。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让我们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林平.英语学习中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及对策[M].全国素质教育优秀作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5.
13.“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中文摘要:
人生路漫漫,成长路崎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此他(她)们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在集体或家庭中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对立心理、放纵心理、胆怯心理、疑惧心理、自弃心理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有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课堂上少发言,一旦被叫起来,就紧张得全身发抖;独立性发展缓慢,与大人交谈时,畏畏缩缩,需催促鼓励才开口,这种儿童被称为“怯懦胆小”的人。由于胆怯,他们对生活、学习缺乏自信心,能力低,少朋友,孤僻寂寞。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来自同学方面的原因
经常受别人嘲笑,得不到他人信任的儿童,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变得迟钝、自卑。比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唱歌时,如果多次受到别人的取笑、否定;“怎么老跑调?”、“五音不全,真难听!”那么这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唱歌失去兴趣,对音乐产生胆怯,不敢唱歌,进而影响到其它方面的信心。
老师要改变这种学生的心态,首先要重新点燃其信心的火焰,为他营造信任的氛围。根据他们的特长创造锻炼的机会,如唱歌跳舞、朗读、运动等,一旦有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其局促不安的情绪逐渐消失,增添自信和勇气。当然,要完全恢复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坚持不懈地给予耐心引导。
(二)来自家庭的原因
家长教育不当。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过度。发现问题,动辄打骂,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丧,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还有的父母经常搓麻将,跳舞或工作过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们放荡不羁,形成了不良的心理。
因此,家长应改变严厉的教育方式,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心服口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外活动,或一家人聚在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让彼此达到心的交流。只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敢于表现自我、有健康心态的儿童。
(三)来自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往往看优等生是“一俊遮百丑”,看学困生是“一无是处”。有的教师采取强制要求,伤害学生自尊,并采取训斥、留堂、强制检讨等损伤学生自尊的手段;有的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做法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情绪。
(四)来自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打架斗殴,盗窃抢劫,金钱至上,贪赃枉法等不良现象以及影视、书刊中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理得不到正常发展,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二、解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大多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况且,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大。因此,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征的措施加以转化。
(一)倾注爱心,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
学困生由于得不到家长、教师及同学的重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他人怀有戒心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甚至“迫害”、抛弃自己,存在较重的自卑感、孤独感,对教师和同学感情冷淡,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对抗的态度。其实,他们内心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希望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加倍的爱,用自己满腔的师爱去熔化学困生心头的冰块,温暖他们的心。爱,应该成为教育学困生的主旋律。教师则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多给他们一点关心、信任、尊重、帮助,用热情关怀作为打开学困生心扉的钥匙,建立起心灵的通道,使他们亲身体会教师的善意,相信老师的真心,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教师要经常找学困生谈心,告诉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既往不咎,老师看重你今后的实际表现。”这样,就能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引起态度的转变,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扬长避短,让“闪光点”燃烧,培养自信心
那些常受到冷遇的学困生通常是缺点的一面暴露得多,优点往往被太多的缺点掩盖了。但只要仔细寻找,是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或‘“闪光点”的。作为教师,就要认真挖掘,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发扬其闪光之处,给他们更多的表扬、赞许、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让它燃烧起来。提问时,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从而使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这学期,我接到了一个学困生——小杰,小杰是我班上有名的学困生,他自制力差,学习懒惰,纪律松散,爱搞恶作剧,经常打架闹事。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情况,我对他进行了家访,得知他父母离异,跟奶奶生活,奶奶管不住地。从以前教他的老师那儿,我得知劳动很积极。为此,我抓住他“爱劳动”这一闪光点,利用学校校风校容评比这一时机,任命他为班清洁队的队长,由他负责班清洁管理工作。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一愣,然后又连问我两次:“老师,你是说让我当劳动委员?”他的表情吃惊中带有喜悦,我饱含深情地说:“老师相信你能行。”他听后非常感动,表示要为班争光,那几天,他每天起早摸黑,组织学生搞清洁,劲头十足。在他的努力下,我班终于在校校风校容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小杰的功劳是最大的。事后,我开了一次班会,在会上还特别表扬了小杰同学,并提议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为班所作出的努力,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的重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平时,我经常找他谈心,鼓励
他把劳动的劲头用于学习,并指定同学帮助他,我也经常辅导他,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小杰终于进步了。
学困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需要教师站在高处及时地去发现,准确地捕捉,予以强化,随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困生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它燃烧起来,他们消极的一面就能得到控制,心理病灶也可以慢慢消除。
(三)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引起学困生内心的震动
学困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奏效。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内心或情绪的波动,给予启发诱导,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转化的转折点,这就是教育的契机。教师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便能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以前教的一个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一个同学的30元钱不翼而飞,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了同学们的猜疑和嘲讽,他委屈、不安。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在同学中深入细致地调查,得出这次确实不是其所偷。真相大白后,我一方面教育学生要信任同学,不能胡乱猜疑;另一方面,找这个学生谈心,肯定他的进步,同时指出:一个人不良行为会造成影响,并鼓励他以实际行动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件事,该学生心里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教育,汲取了教训,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后来,各方面都有了进步,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四)因势利导,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本身就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解脱。所以,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消除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我班的小涵,由于身体有疾,在班上常被同学耻笑。她学习不认真,对班上的活动不关心,孤僻少语,行为异常,与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针对她的情况,我进行了仔细的了解,通过分析,我认为小涵在学习、行为、人际关系上产生的问题,都是由于她的生理缺陷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从而丧失了自信心引起的。因此,我经常找她谈心,指导她用自我分心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消除她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求班上的同学友好待她,学习上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小涵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习有了进步,行为和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14.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篇十四
——基于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
[摘 要]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困生的减少和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困生往往习惯性地被描述为“成绩差”、“能力差”,这种对于现象表面的粗略概括,严重忽视了对于学困生群体形成原因的个性化分析。近年来,笔者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发现,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致使学困生出现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的自身心理因素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应当基于学困生的自身不良心理个体特征,通过师生的真诚沟通和有效的鼓励教育,克服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关键词] 学困生;小学数学;沟通;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能否转化,是检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名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学校作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培养机构,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转化一名学困生生与培养一名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关注弱势群体,探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逐步提高数学学困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下文根据本人多年来在低年级数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个体能力素质的差异
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数学的思维障碍,不灵活,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有如下几点:
(1)理解能力差。数学学困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这一方面跟现在的老师与父母、长辈或者学前教育时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纪尚小,语言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导致的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
(2)思考的表面性。由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
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3)过分依赖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没有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低。而且过分的相信解题的经验,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4)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这样日积月累,愈演愈烈,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不了学习困境,而且还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导致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许多非智力障碍,影响学习,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学业上的不理想,产生失望情绪,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消极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终身的学业都产生至关重要的消极影响。
(2)从众心理。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老师同学帮助和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作业和提问中很容易接受别人暗示,缺乏自主性,最终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来自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能大胆的冲破阻力去设想、去探索、去克服困难,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客观情况做过分严重的估计,使自己在学习中常感到无名的恐惧。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致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过高的教学要求,超过了学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也会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厌学心理。学生与父母长辈一起生活的家庭,对父母正常的批评教育,由于受到长辈的袒护,使得孩子形成依赖被动的心理,缺乏社会性,造成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此外,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隔代教育和只关心儿童温饱的“看护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教学对策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要研究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学校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
1、以师爱感化学生
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校学生父母外出工作较多这个现象,对学困生的父母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建立的个性化档案,对父母很少在家或者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的学困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如为他们的生日送上小小的礼物,并给他们节日的祝福。在学习上,给学困生特别的关注,多为他们辅导功课,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在曾经执教的学生中,有一名学困生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父母皆在外地工作,由爷爷照顾。他在学习成绩上并不理想,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通过与他课后的谈话,我了解到,由于家庭因素的纷扰,让他无法专心与课堂,课后功课完成质量也不好。为了让他把更多精力和心思转移到学业上来,在他生日的时候,我给他写小贺卡给予鼓励,并经常用我的自行车送他回家,和他聊天。评改作业的时候,我给他写了更加细致详尽的评语,以让他根据我的引导,自己检查后重新改正。一年多的时间,他的数学成绩进步明显,平均能够达到80多分,而且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很少在课堂发言的他,现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收到他写给我的小明信片,表达了对我的感谢,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为他而自豪。
2、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和尊重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而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第四层次的需要,是第五种需要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需要的前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特别强调人性的基本需要是自尊、自我喜悦和自我欣赏,认为一个人有多少自信和自尊,他(她)便会有多少幸福,便会有多少成就。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有可怕的力量和得天独厚的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他(她)的尊重带给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的源动力。
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多年来,在我的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的学生并不少见。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对此,我从来不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在课后找他们谈心。我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第二课堂或课外去研究它。我曾经利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用真诚换真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 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人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人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欲想获得他人的真诚相待,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师生之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想与学生真诚地沟通,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就需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这样才能够建立互信关系,师生心理距离才能逐渐减小,心灵的沟通才能实现,用真诚换真诚。只有用真诚关爱才能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识的很多老教师总有这样一种感触,就是在若干年后依然和自己保持联系的学生,往往是当时班里最顽皮、最不听话的学生,当然可能是老师真诚地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老师的真诚打动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对老师情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克服以领导者自居的观念,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投入相结合,尊重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
4、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担任出墙报、当值日、收发作业、替老师发布消息等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当中,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1)让学生发现和享受数学的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
(2)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3)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比如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吸取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请学习进步大的学生现身说法,同学会更感兴趣,容易接受。也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法。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良好沟通是师生深厚情感建立的基础,是双方彼此接纳的桥梁。沟通的效果首先与教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师生深入沟通的前提,即尊重、爱、真诚、欣赏。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
学困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宽厚之心、博爱之心、敏锐之心去理解研读学困生的心理。我们要通过个别谈话、个别家访、分片集中家长会等与家庭联系,还要联合社会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转化氛围。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主力军,要协调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学困生四者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塑造起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学困生成因的调查06-14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09-05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08-26
“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的调查报告07-31
英语学困生调查报告11-11
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10-07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08-19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11-27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10-12
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