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24-06-09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精选18篇)

1.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一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计划www.gzzongjie.cn/gzzj/gzj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关注文明、卫生的校园环境建设,关注社区环境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4、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5、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领域:围绕新课程标准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几个领域,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

[1][2][3][4]下一页

2.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二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其理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 教师一时不适应, 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学校层面的指导, 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2) 学校课时安排不合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校发展不均衡, 在个别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重视。

(3) 经过培训, 仍有很多老师觉得自主开发与设计有困难, 老师自身没有转变观念, 没有形成新的学习观, 即使掌握了其内涵, 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收获不大, 课程实施效率不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树立正确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切不可用同样的观念去束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可归结为普遍实施, 实施规范, 注重效率, 要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对其的建设。

2. 教研指导要到位

(1) 正确把握课程理念, 进而帮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

(2) 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问题,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实施提供保障;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加强宣传, 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 从以前旧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 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 开拓思维;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奠定基石。

(3) 建立新的教研指导机制。良好制度的建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必要因素。在常态化实施中, 良好的教研指导机制能够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该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 积极引导, 跟进研究, 认真培训。

3. 激发教师热情, 高效培训教师

(1)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研究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比如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课时津贴, 或者建立开发成果认定奖项机制, 等等。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对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给予认可和肯定, 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 导致老师对这项工作没有热情。

(2) 使教师认识到此课程实施对他们自身也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 丰富他们的新课程意识,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简单说就是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师生共同受益。

(3) 培训不仅仅是请专家来给老师上上课, 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及时整理和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 做到对这部分经验的唤醒和重建, 而不是坐在那儿认真“聆听”专家的理论。教师要结合自己实际, 自己去动手, 自己去研究, 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掌握一定的研究手段, 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4)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能够交流经验, 积极配合, 相互学习, 一起进步。

4. 学校要提高课程经营的能力

(1) 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拟订适合自己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

(2) 鼓励各学科老师积极支持和参加培训, 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学校不仅要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让其建立全新的知识观和师生观, 还要加强他们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够自主研发、自主发展。

(3) 制订评价系统。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进入常态, 还需要根据课纲制订评价指标, 保证课程进入常态, 有效地进行, 让学生真正受益。

(4)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向他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使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5) 学校要加强对课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 关注他们的发展, 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总结

作为一门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模板, 对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挑战。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才能实现。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程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成为课程进一步建设的难点以及重点。学校合理开设此课程, 成为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教师正确引导学生, 是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策略[J].才智, 2011, (8) .

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样,实践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具有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2、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实施与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评价等都要做周到细致的考虑。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乐中学习。同时,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以过程评价为主,确保实践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素质和塑造完善的人格。

4.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篇四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学

段目标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三年级老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在其他年级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本年级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来源:文秘11

4http://)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具体安排:

时间

主题

活动目的聘请老师

九月

庆贺教师节

培养自信心;对教师的爱;

合理计划学会节约

十月

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学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热爱劳动之情。

十一月

我们的学校

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他人、学会关心。

十二月

1、废品变礼品

2、小小义务工作者

5.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五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001年9月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

质,自觉推

进素质教育。本学期,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主题,先在三年级试行,在取得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其他年级全面推行。

2.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

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

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

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2课时,列入课表。活动时间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做到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制订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课时安排等。

2、聘请有关专家作指导。

3、培训教师。学校对所有老师进行专门培训。以年级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全校老师均可接受学生的聘请,由教导处适当调配。

4、物质准备。学校确保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的开放,列出专项经费,保证活动的正常运行。学校各部门召开有关会议,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5、家长动员。召开全年级家长会,充分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听取家长的反馈,争取家长对课程开设最大程度的支持。

6、学生动员。召开全年级学生动员会,充分细致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7、公布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

(二)实施阶段

1、学生个人参照校级活动课题自主制订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

2、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课题。

3、公布初选题目,学生自由组成课题组。

初选后保留的题目在班级公布,由学生自由选择、组合形成课题组,对于少数到最后还没有组合起来的同学,教师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提出适当的建议。

4、小组选举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各自的职责,共同设计活动方案。

小组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教师,小组产生后,由组长协调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及职责,组长组织小组重新设计活动方案。

5、聘请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由学生在校内外自行聘请。

(三)指导与监控

1、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活动的行为及秩序等方面的监控,在规定时间内按小组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填写活动情况记录表。

2、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小组活动方向、进程等方面的监控和指导。

(四)成果形成与展示

小组活动结束,进行交流总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照片等任

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交流后各小组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再完善自己的成果。

五、评价方式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2、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3、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

附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组名单

(一)三年级所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均为课题组成员。

(二)领导小组:

组长:华福元(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周玲棣(中心小学副校长)

陈春雯(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

章玉萍(中心小学三年级年级组长)

组员:马洁(三(1)班班主任)

韩妍娜(三(2)班班主任)

陆华(三(3)班班主任)

顾燕(三(4)班班主任)

许惠芳(三(5)班班主任)

周慕华(三(6)班班主任)

附2:校级综合实践活动参考课题

1、饮用水与人体健康

2、一次性饭盒的污染

3、汽车尾气对校园环境的污染

4、创造性小发明

5、废电池回收

6、鸽子是如何辨认方向的7、营养不良的问题

8、小学生放学后的去向

9、老街菜场对学校的干扰

10、艺人阿炳的故事

11、家用电器与健康

12、大西桥的河水污染问题

13、了解你家周围的绿化现况

14、东亭开发区交通及事故预防

15、怎样的商店最受欢迎

16、小学生关心的图书

17、三年级语文学习习惯调查

18、商店取名调查

19、饮食与健康

20、宇宙的奥秘

21、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2、鱼的习性

23、仙人掌及其用途

24、小学生生日消费

25、小学生打游戏机调查

26、麦德龙为何广受欢迎

27、小学生喜欢的动画与游戏调查

28、东亭中心小学学生视力调查

29、体育锻炼课同学的活动情况

30、图书借阅情况调查

31、敬老院老人生活情况

32、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酸雨

34、大棚菜与田间菜的区别

35、校园的美化

36、吸烟对健康的影响

37、太阳能的利用

38、小学生在家劳动情况调查

39、中国饮食文化

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六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务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四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用教室;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探究利用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五化资源的调查”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篇七

1. 建设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园环境

环境造就人。和谐、民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思想, 是教师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和追求的就是团结友爱、人尽其才、良性竞争的校园环境。

一进我校校门, 烫金的“1924”及脚印, 象征实验小学从1924年起,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的未来, 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路灯、路椅、路牌, 绿树鲜花, 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综合教学楼专用教室的装修独具匠心——一号教学楼从一楼至五楼走廊文化的主题分别为奥运之光、校园之星、世界之窗、信息之桥, 快乐活泼的元素, 孩子们喜欢的实物、模型、图片,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我们认为,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接受教育, 当他们下课后在走廊行走时, 满眼的“名言警句”会让他们没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自由放松。因此,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激发孩子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去探索、去学习, 获取更多的信息。学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转移到办手抄报上, 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再组织排版、书写、绘画。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们健康快乐地工作着, 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2.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专业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制定一系列制度, 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师生成果奖励制度等。

通过参加辽宁省、全国的培训, 请省市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及活动, 购买教学光盘,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等手段培训教师。目前,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尊重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具有较强的活动生成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同时, 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 借鉴成功经验, 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3. 从校本出发,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体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经常组织班级、年级、校级各类项目的比赛, 有意识地将办学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学校除了组织常规项目比赛, 还曾组织家长参与嘎拉哈、滚铁圈、打口袋、跳皮筋、石头剪子布、打陀螺、跳房子等活动, 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调查, 研究家长儿时玩这些游戏的原因, 这些游戏的好处。主题确定后, 学生采访家长, 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小组研究讨论, 同时写出小调查报告、小采访报告等。经过调查, 孩子们了解到, 这些传统游戏是那个艰苦年代中家长们为数不多的乐趣, 既讲究技巧, 又能强健体魄, 而且多数游戏是集体游戏,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艺术教育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三年三班的同学们通过《我爱小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了解到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调节空气湿度, 防止水土流失, 挡风停沙吸尘, 制造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 美化环境。孩子们还亲自跑到学校西边的小树林, 观察茂密的树木, 感受那里的清新凉爽。教师还以此为契机, 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课本剧《我爱小树》, 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将美术课教学延伸到课外, 每班都有自己的第二课堂内容:沙画、橡皮泥、写字、摄影、线描、折纸、剪贴、儿童画等, 校级特长班有捏面人、石头画、扎染、脸谱画、绳编、毛笔字、手指画等。学校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册, 分期出版, 再将其作为美术课的校本教材, 供同学们分析欣赏, 此举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作品在学校定期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出售, 既让同学们拥有了职业体验, 学会与人交流, 又培养了他们的经营意识。

4. 借助社会力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为其实施提供必要的载体。在《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求拥有, 但求所用”, 即通过争取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 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

“请进来”——请消防大队到学校, 利用消防宣传板、讲座、逃生演练等方式, 让孩子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的大量增加, 火灾的危险性日益增大, 而且80%以上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因此, 必须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请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讲食品安全常识, 让孩子了解“三无”食品的危害, 学会辨别“三无”食品, 解读《食品卫生法》;请坦克部队官兵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军训, 帮助孩子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军训的强制性, 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性、自制性, 磨练意志, 学会克服困难。

“走出去”——学校政教处、少先大队配合工商局工作人员对《食品卫生法》的讲解, 带领孩子们去门前小卖店和大超市, 亲自购买小商品, 拒绝“三无”商品, 树立质量观念, 学会维权;到田间地头, 请村长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 学习除草, 参观农民住房, 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去空军部队, 参观飞机的内部构造, 观看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参观团史馆和战士营房, 倾听官兵的讲解, 了解现代军事知识和技术, 增强国防意识;到粮食储备库, 参观粮食仓储、物流、检化验过程, 参观爱粮节粮宣传片、图片图版等。孩子们通过走出教室,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获取了直接经验,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联合家庭和社区,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寒暑假, 为学生留家庭实践作业和社区服务作业, 如学会做一道主食、一道副食、一道汤, 使学生既能照顾自己, 又能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感恩。参与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爱护花草, 清理垃圾, 打扫小区, 擦路椅;与老人聊天, 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军烈属等。孩子们从生活经历中确定活动和研究主题, 围绕生活经历开展活动, 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8.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课程。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以其新思想、新理念、新形式进入课堂。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不畅,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有认真分析其现状并加强反思,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其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书面多、操作少,接受被动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固有课程模式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本质与定位把握不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尚未清楚,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依然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大量时间用于师生的交流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和建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偏少,整个主导思想呈现了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受应试观念和社会、家长的影响,采用的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数、英才是“主业”,把语、数、英分数看成是自己的唯一成绩,因而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性学习上,认为课堂上听听课,看看课本就差不多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潜在的探究价值。

二是课内多、课外少,空间局限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包含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只有通过拓展发掘、有效整合校内外活动资源,才能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存空间。但是当前,许多学校、教师对社会教育资源估计不足,认识不清,困于现实安全因素的影响,出于学生人身安全因素的顾虑,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范围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将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活动中呈现过多的是预设式教学,缺乏学生的深度实践,假合作、假自主、假体验现象较为明显。

三是讲解多、指导少,实施表面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与体验,要求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把学生置身于更加多元的活动环境,创设更多、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确定主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策略与方向;切实带领学生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等。但有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给问题、给思路、给方法,过多地“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而,课堂上出现了“讲得多,导得少”的过度“指导”现象,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是制度多、落实少,课程边缘化。当前许多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在素质教育评估、质量检测等方面也对综合实践活动划定了专项考核或评估的指标要求。然而,有些基层学校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实施的过程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常是流于形式。

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识有偏差。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当前,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常有举办大型的通识培训和业务提升培训,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概念、地位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理性认识,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二是内驱力不够。经笔者调查发现,在课堂中,一线教师需要的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革新,更为迫切的是期望得到操作层面的具体帮助。但往往事与愿违,培训与实践效果之间出入较大,削弱了教师的内驱力,有的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应付课程改革任务。三是社会环境不够。究竟该怎样取得社会有关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配合,如何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出管理权限,进一步争取学生家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协同指导,以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舆论氛围亟待加强。

其次,专业缺引领。一是知识结构欠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但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主要为专兼职,且兼职居多。许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培训,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之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性指导的缺失,使得学校教师无法重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开发课程能力弱。由于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国家、省颁课程体制,使得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主客观上造成课程开发不力。而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面对这一门无教材、无模式、无任何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新兴课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零开发、假开发、乱开发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为本质的特点是“生成性”,面对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课程规划、实施指导上出现明显的不足,存在诸多盲点。

最后,系统待完善。一是管理机制不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其管理权限自然而然地落在学校,使学校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但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的管理理念、课程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与指导纲要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教研机制不全。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尚未普遍构建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队伍网络和区域教研协同体系,许多县域的“教研机构、中心教研组、学校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三级教研平台”也缺失,甚至面临空白,而导致基层学校无法建立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三是评价体制不全。由于当前许多基层学校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使学校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方法上钻研不深,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活动开展的积极性。

三、对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为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更加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施展机会和空间。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能力将会得到长足的锻炼和提高。

1.改变教师角色,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学生的亲历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朋友和导师角色。教师既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也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激励者;既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要成为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邹开煌教授多次强调,方案设计是前提,是载体。因此,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新的身份融入活动中去,应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活动方案,做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也不一定要做硬性划一的活动程序、学习方式和具体的活动内容,甚至,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活动主题,也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重点落实好如何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分解主题、制订计划方案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序、高效地展开。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往往伴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学生总会碰到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问题,经历课堂上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这时教师应充当“牵引者”“重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准确把握活动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重组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资源,对有价值的问题紧抓不放,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教学,促进新的有效生成。学生在经历了探索和实践后,必然已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应充当“指引者”角色,指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将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强化制度保证,做学生实践活动的保障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是有效推进课程常态的重要保证。郭元祥教授多次提出:“建立并完善地方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用课程制度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文明和程序文明。”因此,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管理的主体,负有规划、实施、指导和评价的职责;只有健全的学校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首先,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省颁课程计划安排课时,并建立相关的检查制度和评估制度强化过程落实,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其不被学科课程挤占、挪用。其次,针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之现状,应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相关待遇,确保其得到类似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和评价,并认同专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和相关业绩,优先考虑指导教师的各类政策待遇并予以倾斜。最后,学校要立足校本,挖掘地方和学校特色,盘活地域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指导预案和学生活动方案,突出活动过程,淡化活动结果,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倾向的产生。

3.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激励者

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发挥个人天赋,挖掘个人潜能。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帮助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使其个性得以张扬。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开始阶段,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出现、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迫于应付,有些学生甚至中途放弃,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活动氛围,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要素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与对话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并给其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4.实施资源开发,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拓展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当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校外,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其一,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资源包”,让学生认识到“资源包”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支撑与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取舍、自主建构。其二,要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得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重组与提升,并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发展学生。其三,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搭建活动探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学生走向生活、参与活动开辟新的领域。其四,教师可依托学校特色,使隐蔽课程与外显课程相结合。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等,甚至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用资源,抓住学校优势,从学校的具体特色出发,立足学生发展要求,建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资源。

5.重视家校沟通,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其所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必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活动拓展指导能力,构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活动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是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因此,实施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们若能扮演好“催化剂”角色,定能助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只有正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呈现的诸多不足,理性地分析阻碍课程常态实施、有效实施的主要成因,进一步整合社会、学校、教师的指导力量,才能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实施,助其健康发展。

9.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活动的主要原则:根据我校实情,结合学生的亲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以本地资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进行开发。

主要内容:

1、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如:自我服务快乐多,钉纽扣,零花钱等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当好自己的家,理好财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等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塑造山区孩子纯朴的品格。

2、通过观察、研究、调查等活动,开发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和他人合作,怎样管理好自己,关心他人,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小主人。

主要措施:

1、观察、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

2、动手操作。

10.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计划 篇十

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学校外来民工子弟来校借读的比例飞速增长,本学期共有学生千近人,外地学生就占总人数的85%。故我校本学期将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亲历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现在存在的真问题,同时激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结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途径,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始终保持和新课程同行,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科学地指导自己的育人工作。

2、调整内容,贴近生活

我们将充分利用好下放《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问题、社会环境等因素,着眼于本校学生现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亲历亲为,从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3、领导构成及活动阵地

(1)研究人员

领导小组由校中层行政及校各科骨干教师组成。

本学期我校研究小组由三、四、五、六年级17位班主任老师和各学科任课老师共同承担。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活动辅导员,还要积极取得家长支持,为课程实施提供后备力量。

(2)活动阵地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外,学校将图书馆、电脑房、美术室等教室在中午、午后规定时间内开放。将社区、居委、村委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场所。另外,“雏鹰假日小队”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主要途径。

三、前期工作

1、成立研究小组: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我们以“就近结合”为原则组成研究小组,每一小组6---8人,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并自拟组名,组长负责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制订活动方案,小组的讨论,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查阅、筛选材料、论文、报告等。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从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我校准备在期初举行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研究,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邀请家长当另时辅导员。

3、选择活动专题:

(1)体现学校特色。

本学期仍将围绕“绿色学校”进行确定绿色环保这一主题,且配合少先队大队部的推广普通话活动、读书节活动、科技节活动等确定主题。

(2)尊重学生兴趣。

根据学校学生现状,了解学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下发资源包,把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技能,锻炼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具体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和日常生活整合起来。

四、提高教师水平

1、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

(校内学习至少每月一次)

2、教师博览群书,关注社会热点。

3、以学生的身份参与研究活动,在实践中练就能力。

4、校外取经与校内观摩相结合。

(校内研讨活动至少每月一次)

五、逐步健全评价机制

(1)档案袋:主要存放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如:搜集资料,创新设计,研究论文,劳技作品、照片奖状等)。

(2)每个学生交一份最满意作品,从中考察学生“心灵手巧”。

(3)在每个主题后,让学生将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以体验文章的形式写下来,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谈活动体会,从学生体验的程度深浅、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作合理的评价。

(4)建立评价表,分阶段由个人、小组、家长、教师共同填写。重点对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的学习品质和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5)以“听课考核”和“学生座谈”的方式考核评价教师。

六、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操作步骤:

1、创造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

2、指导选题,建立课题项目小组;

3、制定研究或活动计划、人员分工;

4、展开研究活动,收集、分析各种资料;

5、针对性指导,组织中期交流研讨;

6、调整改进探究活动,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7、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开展评价活动。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发展探究 篇十一

自2007年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随意增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学校通过聘请市、区专家到校指导和开展校本培训以及鼓励教师“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织,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在教学上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围绕三个关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主题活动形式为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关系领域来设计主题活动,同时注重与各种“资源包”相整合,开发设计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下面为我校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部分选题内容。

人与自然系列:

三年级:保护鸟儿在行动、为校园环境出谋划策、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

四年级:绿色植物我了解、克服静电我能行、护城河保护调查

五年级:摔不破的鸡蛋、校园植物大调查、有趣的“生物棋”

六年级:关爱流浪小动物、考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花与文化

人与社会系列:

三年级:争做节约用水小模范、我的课间我做主、走进“3、15”

四年级:我的校园、走进首图、设计公益广告语

五年级:绿色环保进校园、设计公益标志、自行车的研究

六年级:清除都市小广告、社区提示语的创作、为家乡名片做广告

人与自我系列:

三年级:时间巧安排、寻找合作的金钥匙、我的名字我来说

四年级:特长展示会、我有一面好镜子、关爱残疾人

五年级:为自己设计食谱、我的身体健康吗、星座与命运

六年级:我的桌椅我设计、做个自护小能手、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我们将不同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交叉与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们没有“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而是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实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演变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内容(见表1),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单位的认可。

三、借助“社会大课堂”活动。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北京市自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并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中。抓住这一契机,我校对校园周边的垂杨柳学区教辅中心和首都图书馆这一“社会大课堂”的成员单位,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深入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借助教辅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数码设备,开发和实施了《奇妙的数码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供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和选择。该课程内容共分为4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对照相机的研究、神奇的网络世界、对摄像机的研究、卡与我们的生活,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个主题单元。

根据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3项研究主题和7个实践活动园地。通过学习、实践、研究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借阅、整理图书的方法,学生体验到了相关工作岗位的艰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学生通过“社会大课堂”这个实践舞台,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认识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收获了更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坚信,只有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才能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体验、实践来增长才干,并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四、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科研带动教研,以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一向坚持的基本理念。从“九五”到“十二五”,我校陆续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教师的成长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十年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拉开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十年中,我们迎着困难努力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十年后,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更大的进步。展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把我校的新课改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为办朝阳区的优质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12.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大学习内容, 它与实践紧密结合, 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高, 因而对克服理论教育眼高手低的弊端起着较大的作用。同时, 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并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作者不仅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所拥有的这些优点, 还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 将之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相融合, 有效实现了教育内容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编者认为, 广大教师也应在借鉴新的教育手段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加以筛选、整合、优化, 从而真正彰显本地教育特色, 促进多样化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 一类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无论是美国、加拿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还是日本的“综合性学习实践”, 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其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 强调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一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 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新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本文主要是立足民族地区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 以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在民族地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当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同时,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要求学生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具体性, 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 都应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 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在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基础上, 充分鼓励他们自主选题、制定计划, 进行实践性探索, 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应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并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无穷乐趣。所以说,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 既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课程内容, 更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改革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增强其参与、探究和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教学实践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也反映了某一时代特征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同时, 由于各门课程和教材的多样性,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实践、学习。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 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讲授法, 虽然讲授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性科学知识, 以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但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反馈所学内容的机会, 使其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因此,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将促使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探究者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将导致其教学方法的变化, 即教学重点将放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需主动培养其参与、探究的能力, 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 在民族地区的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将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在民族地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学科课程中,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这三个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学科课程的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 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为师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应以师生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 他们肩负着课程重组和创新的使命, 因此, 要重视发挥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重组、再造和创新的主体作用, 使之学会进行多样地选择, 进行能动地学习, 自主地建构。

由此可以看出,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不仅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中心, 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历体验, 而且更应强调他们在参与和亲历活动及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形成对自我与自然、社会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情感体验, 使学生与自然、社会都获得和谐的整体发展。所以, 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变化, 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储存, 而要求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由选择, 主动探究, 亲身体验, 并通过参与教学进行知识的建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学校教育不再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唯一形式。信息化拓展了人类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渠道,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 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同时, 知识更新的加剧, 新问题的不断涌现, 使学校教育很难完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信息的闭塞和教育的落后使学生的个性既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也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有效地促进学生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三、在民族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缩小东西部在教育教学上的差距

在民族地区, 学校课程基本上沿袭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目标上过于注重知识性,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科本位, 使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 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最主要的是, 这种课程模式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致使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或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的差距逐渐拉大。

同时,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研究, 几乎都是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的, 因而难以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相适应。因此, 结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点和地方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学习国家课程的能力, 而且对缩小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在民族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有助于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规范和观念形态就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 可以说,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源泉。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少数民族学生很少学习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 以至逐步产生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同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带来了文化与价值多元, 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放弃或冷淡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而选择新颖、时髦的快餐文化, 追求所谓文化与观念上的“现代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形态, 改变了传统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它要求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以很好地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因此, 在民族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有助于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居住着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汉、水、瑶、毛南等37个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积累, 蕴藏了黔南极其丰富且被世人公认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异彩纷的呈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 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 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 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 还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群等。

依托这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黔南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整合各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根据他们的能力层次和年级高低确立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三个梯度,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寻找研究课题。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 设计专题内容,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信息检索, 对民风民俗、民族生态旅游、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建筑等内容进行调查, 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 增加文化底蕴, 并从中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自己的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融会贯通。

另外,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课堂, 如在音乐课上让学生了解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及水族和布依族音乐;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布依棒垒、水族骑马夹、珍珠球、抢花炮、陀螺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从而弘扬和传承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及其具体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 .

[2]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438.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71.

13.小学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关系人类未来的前途,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认真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实践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初步运用网络和其余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以及培养善待地球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

2、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表达、沟通和分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参与意识及学于致用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制定主题调查研究方案,并按照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三、活动措施:

我们学校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保宣传、环保教育、环保调查,收集环境问题的有关材料,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和可行性治理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本着“处处有教育”的思想,利用春季大好时机,调整花木布局,搞好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并给每样花木挂牌,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了解花木具有消除和抵抗污染的特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制作宣传标语,规范师生绿色行为。严格执行检查监督制度,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创设美丽清新的校园环境,形成环境教育氛围。

(二)认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1、认真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积极开展“筑起一片绿色天地”活动。定期绿化除草,翻地松土,防涝抗旱,修剪花木等护绿活动。在净化校园方面,师生开展“身边无废物”活动,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做到身边三无:无纸屑、无果皮、无包装物。

2、认真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活动。(1)组织学生对附近街道、乡镇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绿色行为。(2)组织学生道路护绿。

(3)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母亲河”社会调查和制作小报等活动。

(三)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有关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师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1、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师生进行植树绿化劳动,调整花木布局。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我为学校添新绿”和“节约零花钱,我为环保作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2、4月22日,地球日。少先队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3、6月5日,环境日。开展“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主题实践活动,并向全体师生宣讲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使师生进一步明确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4、7月——8月,暑假开展环保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社区,关注社会,了解环保现状,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四)开展节约资源大型队活动

学校设置环保型垃圾箱,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回收废电池,减少污染,变废为宝,节约资源活动。

(五)开展环保小课题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课题环保研究小组,查阅报刊,收集信息资料,了解环保信息,掌握环保知识,开展环保调查,并制作小报,向社会宣传,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

14.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十四

河东小学:赵秀艺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本学期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化观念,加强培训

(1)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写研究方案。

(3)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二)主题活动入手,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导”到位

(三)确立子课题,尝试研究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具体安排: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一走进活动天地5课时

单元二生物圈寻趣5课时

单元三健康的学问5课时

单元四生理在线5课时

15.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十五

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课程实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新课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效。

二、课程的理念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一)课程理念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不仅是课程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变化。

1. 着眼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强调直接经验对个体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起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 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主体的有意识的辟新,与众不同,善于提问,发现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了思考的开始,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本能,才有了创新的可能。问题探究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它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3. 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崇尚生成,这是由其回归生活、师生共建的课程特征决定的。在生成的过程当中去促进学生实现新的意义建构,这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程特点是学生得以创新的基础。

1. 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创新思维。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打破了单一学科学习时知识内容的禁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寻求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角度的广范、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想象,敢于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自身创造思维的灵活性会在想象中得到发展,创造潜能得到发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入了创造的邻近发展区或创造的前沿,逐步创造出新事物来,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 实践性为学生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即为其提供了这一条件,大量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将创造性的思想付诸实践,提高创新的能力。

3. 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课程领域,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活动时空,抑或是评价标准的开放性,都能把学生引入到更多的未知领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强心、允许尝试,多元的评价则能保证追求发展的内在性,为学生的手脚松了绑,学生面对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4. 自主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宽松、愉快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这种“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必然又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

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态度,通过赏识学生来激发他们创新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并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相信,让他们在相信中增强自信;其次要以兴趣牵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活动,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大胆质疑,奇思异想。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处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之中,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进而促使自身创新潜能的逬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以大胆想象,独立思考为荣的良好环境。

(三)选择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的关键是创新想象的参与。想象、创造想象都是借助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而表象来自于对事物的感知。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开展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倾向和生活经验的活动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激发学生的活动主体性。

在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若没有自觉主动性,根本不会产生创新性,更不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自觉促进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一个形式多样化、项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敢于探索,在多个角度上追求成功体验,使创新有萌芽的可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使得各个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闪光点都会被凸现出来,使他们受到表扬、得到激励,从而树立创新信心,自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8, 9:45-47.

16.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十六

一、适切的目标:有效指导的奠基石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之前,自己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选择相应的指导方法。而在实际课堂中,有的教师因为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大大减低。

【案例一】问题论证阶段教学片段

师 由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多、杂、乱,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以下三步来进行:(1)意义;(2)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3)我们现在的能力。下面我们举个例子,如果问题是“为什么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那么意义和可采用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生1 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了解我们近视的原因;二是我们可以做好预防工作。

生2 可采用调查、采访等方法。

师 好,同学们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对其余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长汇报筛选后的问题,分别说出它的意义和方法。

众所周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即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取舍—转化”。所以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梳理和论证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关键是要围绕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案例一”中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论证问题的时候,只是举了个例子就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内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汇报一下结果。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方法指导难免有些抽象,不易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吃力的就是分析与归纳问题。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中,我们须明确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问题筛选的方法;(2)理解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并初步学会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分析问题;(3)知道主题名称是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组成的;(4)初步学会用“梳理—论证—取舍—转化”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2.能力目标:在思考、讨论和练习中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对问题进行质疑;能对事物进行价值思考;获得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论证问题。

2.教学难点:课题题目的表述。

二、巧妙的策略:有效指导的金手指

根据《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问题展示阶段

在前一课《晒晒我们的问题》中,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节课要将这些问题转化为主题。

(二)问题分析阶段

该阶段可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问题梳理。在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中,有些可能过于简单,有些可能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条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分类,再去除可直接回答的问题,整合相似或相包含的问题。

【案例二】问题分析阶段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个个研究过来,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梳理或者是归类。我们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步法来分一下类。对于“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先把它删去;而对于“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就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5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1)课间活动的器材和组织情况怎样?(2)用晚餐排队的时间太长;(3)学生吃中饭浪费比较多;(4)放学时,为什么校门口交通拥挤?(5)桥有哪些种类?在这5个问题中,第5个问题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资料查找很容易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它去除;第1个问题属于“怎么做”的问题;其他3个很明显是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这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步法”对问题进行初步梳理,去除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较为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其次是问题论证。梳理后留下的问题能否成为可以研究的问题呢?教师要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经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后,学生可以对问题是否适合研究作出判断,并决定取舍。取舍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放弃不适合研究的问题,而是要对打算放弃的问题作“稍微改动”或“缩小范围”,使之变成适合研究的问题。

(三)问题转化阶段

在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好以后,我们还得将问题的名称进行转化,转化为研究主题的名称。因为问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疑问,课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陈述”。如何将问题名称转化为课题名称呢?先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包含了什么,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表述的类型。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原始问题转化为主题。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又要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这当中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教师引导过多,就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拉进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如有位教师在问题论证的时候,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表格的形式,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这种以表格形式去引导的方式,显得有些呆板,难免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方法要科学,构思要巧妙。

三、恰当的课题名称:有效开展的航向标

在问题转化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为研究课题取一个好的“名字”,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作用是让读者能迅速而准确地领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当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和结果等。因此,研究课题的“取名”,即课题名称的表达,就是要以简洁明了、科学准确的语言传达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概括性、指向性和限定性等特点。因此,课题名称首先要醒目得体,能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焦点,准确地表达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其次要简洁精练,一目了然,使人一眼便能清楚地看到所要研究的东西,即要紧扣研究内容,且简洁明了,避免杂乱冗长、模糊不清。如在教学中,学生开始确定了“中学生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这一研究课题,后来发现研究对象范围比较大,难以开展,又将其更名为 “我校同学中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把研究对象缩小为“我校同学”。这样一来,研究对象就非常清楚了,而且具有可行性;研究内容也很明确——“中餐浪费现象”,而且学校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所以很有价值;研究方法也比较清楚,即“调查分析法”。

17.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十七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本学期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化观念,加强培训

第一阶段注重转化学生的观念,认识综合实践课,以新的学习状态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集中加强对学生有关培训。

(1)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的能力。

为了扩大学生收集信息的来源,我们集中在前几周,就如何进行汉字输入、上网浏览,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了辅导;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巩固学习。

(2)指导学生学习写研究方案。

(3)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水平必须经历一个萌芽、发展到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指导学生写研究方案就是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做某一件事先要考虑些什么问题?怎样搭好完成这一件事的大体框架?怎样根据这个框架去做好这一件事?指导教师提出了“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打算怎样做”的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抽象概括出“怎样写活动方案”:一是有研究的主题(如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二是研究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查资料,上网查询等),三是活动的目标(这里目标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有层次),四是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如聘请指导教师,成立或参加研究小组,查找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五是写活动报告(可以根据活动方案的撰写提纲来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总结和展示)。当学生活动研究方案形成初稿后,在小组内交流,让小组成员一起参与修改方案。只要能表明了自己的活动步骤,指导教师都允许让学生去实施。在实施中,有的学生遇到了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能及时调整方案。同时指导教师也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4)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建立档案袋,自行设计封面。纸张可以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意思。可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档案袋的封面:学生的姓名、性别、生年月日和和历次研究问题的主题;主题内容:我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合作的方式,成果展示;相关资料:收集的相关资料,活动记录,活动体会,作品,获奖情况等;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包括家长评价)。

(二)主题活动入手,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导”到

(三) 第二阶段: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第二阶段我们结合学校的争创实小工作,提出“争创实小,我们做些什么”这一大的主题,以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学生从大的主题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关于美化校园的新建议;夸夸我们的学校;课间十分钟等。教师将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给与一定的指导,体验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三)确立子课题 ,尝试研究

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自己确立课题,写研究方案,撰. 写研究报告,尝试研究。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方案实施

五、1、实施保障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实施小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2、课时的确保与安排

三年级每周3节综合实践课。

3、具体形式

①集中授课:知识技能的普及等。

②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

③方案设计课:主题的确立等。

④综合课:课题的研究等。

⑤成果交流课:体验的交流,成果的展示等。

⑥其他

4、实施过程 准备阶段:

①成立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心研究组。

②领导小组与中心研究组学习、研讨并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③调整三年级课时,设置并确定教学人员。

④各级有关人员上岗培训。

⑤成立校外实践基地 实施阶段:

①召开三年级学生家长会,成立校外导师团。

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③参与市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④各级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案例的积累。

⑤每月举行一次校级的实验研讨小结。

⑥参加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

总结阶段:

①学校进行活动总结。

②导师团送交方案评比,包括:理念、目标、特征、内容、课型、安全、管理、评价八个方面。

③完成学生的学期评价。

18.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篇十八

董家镇中心小学 张占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在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将贯彻生命教育这一办学特色,让教育为个体的生命而存在,让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快乐。让学生在自由、自主中享受到生命的快乐。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现特色发展、充分发展、创新发展、综合发展。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更有探究的热情,更乐于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是各种综合能力形成的阶段,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

三、研究主题

根据学校的活动和重大节日随机安排主题。

四、操作策略

(一)集思广义,确定主题

进行主题征集,筛选学生感兴趣又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开展研究。可以用民主投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主题的确立当中,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可以研究的主题,自发产生研究的欲望。并通过设立“问题墙”的方式,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巧用档案,记录成长

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形式,记录下学生一学期的收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变化与成长,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随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并利用“回音壁”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反思,确立下一步的行动。

(三)多样评价,享受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三年级将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利用笑脸、奖品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到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走进“生命课堂”的主阵地,作为综合实践教师我将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知识流动,资源共享,超越提升的乐园。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快乐成长,彰显生命活力。用鲜明的办学特色,优秀的文化传承,精湛的教学水平,出色的教学业绩给学生的生命打好底色

活动主题一:老师您好

主题提出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号召学生写下最美的文字献给最敬爱的老师,让每个学生由衷的写下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并在本次活动中去感受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由衷地向老师表示敬意,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劳动。使整个班级到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活动目的:

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亲力亲为的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感受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职业的光荣与幸福。

活动评价

评价内容:

1、参与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以及是否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提出活动设想或建议、认真查找资料、准时完成计划和学习任务作为评价的依据。

2、合作精神。包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与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进行评价。

4、收获与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日记、活动征文、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来评价。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想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以教师节为契机,深化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同时,学生以自己最熟悉的老师为对象,通过记忆画的形式完成“老师您好”的命题画。

教学重点:

学会找到熟悉人物的特点,画一张半身人物像。

教学难点:

能掌握某一位老师的长相特征并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手工制作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2、通过手工作品的制作,能够对手工等创意作品作出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理解老师,使学生受到感恩教育。

2、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任何一种作画工具、白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个什么节日吗?

2、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大家还不能太理解,老师这里有几个小故事说给大家听。

老师讲名人尊师的故事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江泽民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江泽民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竣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江泽民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

师亲属的亲切慰问。江泽民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3、学生自由回答,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

4、你们在学校里,老师成了与你相处最多,最熟悉的人。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呢?

5、教师节快到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呢?

(1)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的想法真多,老师这里就有一位可爱的同学送给了我一份教师节的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画的老师画像。

6、今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画笔将心中最敬爱的老师画下来,好不好?

7、板书课题。

二、体验、探索:

1、能不能向其他同学描述一下你喜欢的老师的样子?最好说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学生自由描述,老师加以引导。

2、现在你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勾画出自己心目中老师的形象?

不要求画得多么像,只要有个大体的轮廓就行。

(1)学生尝试作画。

(2)老师选择几幅作品到讲台上进行观察和分析。

3、看看这些同学画的老师画像,你能猜到他们画的都是哪些老师吗? 学生自由分析,找到最突出的特点,老师加以引导。

4、现在再来想一想你最想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你的作品下面。

5、课件出示:欣赏不同的学生作品,老师稍加指点。

补充对老师的祝福语: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三、学生读祝福语感受对老师的爱。

上一篇:it技术人员年终总结下一篇:艺术与传媒学院辅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