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2024-06-21

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精选15篇)

1.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一

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报告

在区社教办文教科的正确指导下,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以市民学校为依托,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将终身学习理念转变为实践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吸引社区内的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在近一年的工作中得到了社交办领导的认可,使得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得中心真正成为老百姓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阵地。

一、新闻里社区市民学校情况概述

(一)注重中心发展建设,提高社区学习氛围

新闻里社区于2010年4月被定为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我们以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工作的新路子,着力加强社区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文化活动水平,积极开展吸引社区居民的学习班、讲座,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截止目前平均每个学习班参与率都同比增加40%,妇女参与率同比增加25﹪,老年人参与率同步增加30﹪。

加强设施建设,构造良好学习氛围

设施建设:对比以前新闻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如今设施齐全,分别设有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居民健身室、社区网吧。课桌椅45套,配有电视机、DVD、音响、手风琴、投影仪等。社区网吧室内有5台电脑,供社区居民上网聊天,图书阅览室有书柜3个,阅览桌4套,藏书1000余册,室内健身室有各种健身器械6件,走进中心迎面而来的是“社区居民之家”的贴心问候,使居民更加感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新闻里社区以中心为依托,加强居委会的自身建设,获得了一些荣誉,我们是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天津市优秀社区文化活动站、市级下岗职工再就

业先进集体、河西区优秀十佳文化社区、区级拥军优属先进集体、残疾人先进集体、党建示范社区等当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我们会继续努力以中心为依托确实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保持优点、挖掘亮点。

二、推动社区全民学习,注重多元化建设

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依托区社交办,充分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优化资源,最大限度的把资源用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

(一)搭建社区文化平台,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在培育志愿者、学员队伍的过程中,社区与居民、社区与单位、居民与单位之间真情互动,实现了“三个带动”,即优秀志愿者带动了普通志愿者,辖区志愿者带动了非辖区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带动了单位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真情行动,使得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人群中掀起一股热潮。带动了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区的学习中心来。如现在我们已经较为成熟的课程班有手工艺制作班、书画研习班、糖尿病健康俱乐部活动、相约星期

五、共叙社区情侃谈学习班、阳光太极健身学习班、阳光健身舞蹈班、电脑培训班等。

(二)结合居民需求,认真排至课程

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严格按照社交办要求,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大力提倡“推动全民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时间需求,制定课表。兼顾学科,科学排列。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因此在课程表设置中,要做到两个有序有效。其一,上午和下午的课程排列要有序有效,考虑居民身心发展规律,应尽量在上午安排一些如声乐、书画、等课程陶冶情操。其二考虑到一些老师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上课

时间。最后所排至的课程一定要与最后践行的课程一致,使课表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引领好学员定期、定时上好每一节课。

(三)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

⑴我们一直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利用每年的冬令营、夏令营以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让广大青少过舒适、愉悦、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在奥运会期间,组织社区的青少年争当“奥运文明小使者”; “

八、一”期间,组织社区的青少年慰问消防六中队的战士;在春节期间组织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慰问社区的孤老户,为他们送去了福字,对联;同时还开展了老少同乐棋类友谊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寒暑期生活,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⑵开展创建特色楼栋和特色家庭活动。如:睦邻友好楼栋、温馨楼栋、平安楼栋、敬老助老楼栋,同时抓好特色家庭的创建如:和睦型、学习型、健康型、互助型、创业型、孝道型。召开故事会,让居民讲自己身边的发生故事,弘扬传统美德,充分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以点带面,引导社区居民人人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⑶针对社区的多元化人群,我们中心定期举办讲座,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举办了“妇女半边天家园——做一个好儿媳”,元旦到来之际举办“庆元旦舞会及卡拉ok大家唱”活动,“情歌对唱演唱会”等。重阳节期间开展了老年健康万米行活动,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举办了建国六十周年图片展览。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庆“三八”妇女烹饪技能大赛、金婚老人庆典活动、居民联欢会、文化大拜年等系列活动。

(四)注重资源引进,达成单位共建

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为了给学员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心做到发挥“两个优势”,用活共建单位资源。一是发挥共建的服务优势,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中心在与共建5年的市老年基金会的帮助下,每年接受一定的资助如5台电脑、健身器械、赠与声乐合唱班一架电子琴,满足了合唱班的硬件需求等;长城宽带为社区活动室免费提供5个网号供社区电脑学习班的正常开办;天津市马场供热站为中心提供图书柜、书桌等设备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保障。二是发挥共建的教育优势,把驻社区单位的教育资源活跃起来,引进社区,马场卫生院和中心达成共建定期为中心学员举办讲座、学习班讲解健康保健常识,和自我疾病监测法。此外中心和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达共建协议,签订共建计划,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医生定期为学员们进行免费体检,验光,讲解眼部疾病预防知识。最大程度的发挥共建单位的作用服务学员。

三、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发挥的作用

(一)中心作用于居民的功能

终身学习服务中心以市民学校为载体在教育动员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心工作从细微、琐碎的小事入手,从转移居民观念的点滴养成做起,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和丰富多采、寓教于乐的活动,逐步使社区内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转变,不断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活动,使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中心作用于居委会的功能

通过终身学习服务中心的建立,居委会重新制定管理制度,确立办学会指导思想,明确每一名居委会成员在中心的作用,各负起责,相互协助,并在工

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三)中心作用于和谐社区建设上的作用

中心开设课程内容贴近群众、形式灵活多样使得中心在社区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中心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文明礼仪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并针对学员的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按不同类型需要,从市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普遍开设了时事政治、医疗保健、法律常识、生活百科、文学艺术、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使学员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参加到学习中来,通过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加强学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得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加入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来。

四、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服务体制的建议

(一)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力求将常大厨讲烹饪、养生保健大课堂这种大型老百姓渴求的名师讲座引进社区。

(二)新闻里社区土地资源稀缺,适合居民活动的空间很少,尤其是社区里面没有一座公园和较大规模的公共活动场地,一些居民平时锻炼只能在小区有限的空地上进行,常常由此产生邻里间的矛盾冲突,也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开展。“我们盼望有自己的活动场地”成了居民开展正常文体活动的迫切希望。在这里我也希望领导们能够为我们协调,例如和新闻里周边的一些体育场沟通定期为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进行文体活动,解决当前的活动场地问题。

(三)建议政协委员协调社区名人和大规模单位开展名人大讲堂进社区、婴幼儿培养宝宝的早教知识讲座等。

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在传播文明、教育群众等

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心教育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将抓好学习服务中心这个载体,为创建和谐社区工作再添新彩。

新闻里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

2011年6月7日

2.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报业市场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报业已经成为中国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以来, 中国出版的报纸近2000种, 日报、晚报、周报、都市报……越分越细的报纸, 进一步细分了新闻类别:时政新闻、法制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消费新闻、时尚新闻、科学新闻、健康新闻……正是这种细分市场催生了社区新闻。

作为“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社区新闻, 许多记者都不以为然, 因为社区新闻在大多数时候很难在头版头条与读者见面。面对跑口记者转发的政府部门的通稿, 记者采写的社区新闻, 即使顶风冒雨走街串巷绞尽脑汁也会轻易败下阵来。因此, 记者对社区新闻小瞧着甚多, 重视者无几。大多数记者都认为社区新闻的采写既浪费时间, 又不好出稿, 更不用说一稿成名了。其实, 社区新闻是个“富矿”, 就看我们怎么挖掘它。

为什么说社区新闻是个“富矿”呢?罗丹说过,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社区新闻也是如此。其一, 由于我国社区建设历史尚短, 社区新闻更是一片亟待完全开发的处女地。与跑口记者的特定新闻线索相比, 社区新闻没有现成的线索源, 可得到的新闻线索比较多:物业收费纠纷、停车难、小区临时停电、出行不便、装修噪音扰民、流浪猫狗的潜在危险、家有宠物带来的诸多问题……, 社区要紧事、感人事、有趣事、家务事都可成为社区新闻的重要看点。其二, 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成一个小型社会。社区在地域上最贴近读者, 按照新闻发生的概率看, 社区是新闻的高发区, 社区新闻既有针对性很强的服务报道, 也有读者面极宽的突发事件报道, 记者可以从中挖掘社区人物新闻、趣味新闻, 也可以承担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的突发新闻报道任务;既可以采写跑口记者遗漏的硬新闻, 也可从社区找到重大新闻。因此, 社区新闻是个“富矿”。

那么, 该如何挖掘社区新闻这座新闻“富矿”呢?

首先, 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线索的眼睛。社区新闻线索具有微变、潜隐、易逝的特点。记者必须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具有价值的新闻, 从常态中看出异常, 从点的不同看出面的变化, 从细小的新闻的线索中看出其对居民的影响, 从发生在一个社区的偶然事件中看出必然性。在本报社区版上有一篇卫东区某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易物的报道。这是一篇很小, 很典型的社区新闻报道。这个易物行为对生活在这个小区的居民来说很实惠, 很有用。但这只能影响这一个小区, 带动这一小区居民的爱心互动。后经记者报道后, 全市别的小区也有所触动, 也相继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有一篇关于家有宠物狗的文章, 经过记者的深入探访, 提升公民公德意识, 不仅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也给家有宠物的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这篇社区新闻鲜活生动, 很有亲和力。

其次, 要明确采访目的, 准确确定采访目标。无论社区的新闻线索是记者发现的还是线人提供的, 记者都要用自己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和整理, 以期能达到适合自己报纸的报道。社区新闻的新闻线索往往多而杂, 记者要准确地拨茧抽丝, 从诸多现象中发现最适合本地的报道, 这需要记者多年的积累。比如, 记者在超市发现方便面涨价了, 在厂商和超市均未对媒体发布这一消息的情况下, 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此时, 记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一线索变成选题, 即采访前要明确自己要报道什么, 记者可以只简单地报道这一现象《方便面价格上涨》, 也可报道《市民冷静面对方便面价格上涨》, 或者《方便面涨价缘何销量不减》。如果只是想简单的报道这一现象, 我们在确定采访目标时或许会仅仅针对超市的工作人员或前来购物市民, 但是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操作这个选题, 采访目标对象就必须扩大到厂商甚至物价管理部门。采访目的的不同, 采访目标的确定也就不一样了。

再次, 要有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扎实的基本功。社区新闻别看都是家长里短, 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详细的背景资料也是很必要的。比如人物报道, 首先要对采访的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 知道他都经历过什么, 避免问一些无效的问题, 浪费采访时间。其次还要知道这个人具有怎样的人物特点, 是善谈还是沉默寡言, 是容易夸张还是比较低调, 是阅历丰富还是初出茅庐?记者还应该对报道事件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判定:这能不能成为一篇合适的报道?这事件是否为社区首发?别的社区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结果如何?其他媒体如已进行报道, 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还有哪个角度没有涉及?事件在政策或法律方面的大致界定等。只有把这些都了解清楚了, 采访才会更顺利, 才能在千篇一律的采访中抓住报道的特点, 写出优秀的稿件。说到扎实的基本功更是很关键, 社区新闻的线索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但也可能是杂乱无章的, 这就需要记者对有扎实的基本功, 对这些素材进行删繁就简, 去粗取精, 补充丰富, 然后精雕细琢, 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

看了以上的介绍, 很多人会认为社区新闻都是烦而琐的小事, 不像与官员打交道的时政新闻或与黑恶势力周旋的揭露报道的采访那么复杂和艰难, 上手就可以完成。其实在, 社区新闻的采访绝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如何成功挖掘社区新闻的“富矿”, 在采写社区新闻中应该注意什么?

电话采访尽量少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面对面采访, 记者可以把握受访者的心理走向, 可以通过察言观色随时调整自己的采访节奏, 而电话采访一没有现场环境, 二无法通过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甚至连电话另一端是不是你想找的人都没有把握。

切忌先入为主。在采访时, 应避免先入为主, 要学会质疑, 多了解事物的本质, 要多听多看, 不要让主观意识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浅尝辄止要不得。记者自己发现或线人提供了新闻线索, 记者都不要匆匆下结论, 要从另一个角度或其他途径多做了解, 要多找那些有权讲话也乐意讲话的人, 尤其注意给那些涉及到的但不愿讲话的人话说的机会, 这是保证采访客观公正的前提。

准确记录是采访成功的保证。采访记录是记者采写社区新闻必须做到的一点, 无论是趣味性报道还是人物报道, 无论是否涉及纠纷, 采访记录都是必须要保留的。正面报道不会带来投诉和纠纷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从一开始就严格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 才能保证采访的公正和客观。而且, 采访时进行记录的行为本身也给被采访人一个心理暗示:记者很重视这个采访, 很尊重对方, 他在回答回题时要三思而行。

3.市民报做强社区新闻的探索 篇三

《牡丹江晨报》自问世以来,就秉承着“为老百姓服务的报纸”的办报理念,2009年3月份,在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板块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社区版面”,并不断加大社区新闻报道力度,树立社区新闻理念,组建社区记者队伍,在做大做强社区新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立社区新闻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12月转发的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但“社区新闻”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通过各大报纸的社区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它与社会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里,大多是普通人眼鼻子底下的日常琐事,或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是近年来社会新闻不断发展,报道领域进一步延伸的体现。

社区新闻,其实对报纸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很多媒体近年来都一直给予关注。一般而言,在大城市,社区新闻是指行政区域中各个区的新闻,比如在《广州日报》都市版面中就专门设置了区街新闻。而在国外,很多报纸都非常注重社区。

二、社区新闻内容的选择

社区新闻可以说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新闻,因此,对社区报道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人性化,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贴近百姓生活的重要新闻。教育、医疗、市政建设、环保、就业等话题,始终是百姓关注的重点。这类新闻关系国计民生,兼具重要性和贴近性,因此是社区新闻的首选新闻资源。站在市民的角度关注这类新闻,不仅宣传了中心工作,而且为市民提供了多样信息。此外,凡涉及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价格调整、服务项目的变化,成为市民时刻需要了解的内容,也是社区新闻要重点提供的内容。

(二)提供各类资讯服务的实用新闻。社区读者相对封闭和忙碌的状态,使他们对资讯服务的需求特别强烈。实践表明,社区新闻的资讯服务最宜以“家”为中心,提供家居、家政、家教、家庭旅游、家庭娱乐等方面的服务,从市民需要出发,针对水、电、气、天气、出行、消费、物价、健康、休闲等问题,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对于社区读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烦心事、突发事,报社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搭建市民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平台。为了提供更直接的服务,我们开展了“记者名片进社区”的活动,让记者走近老百姓,由记者直接参与进去,开展调查反馈和新闻援助,寻求和促进问题的解决,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拉近报纸与市民的情感距离。

(三)提供趣味性强人情味浓的好看新闻。报纸不仅要实用,还要好看。社区里发生的一些奇闻趣事,最容易成为读者拉家常的话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埋没了社区很多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记者走进社区可以倾听群众的声音,报道社区里感人的人和事情,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让社区读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三、在语言上贴近百姓口味

老舍说:“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因此,要想让社区新闻赢得读者,就必须在语言上贴近读者的口味。

我们在运用社区新闻的语言时,一是多用描写式语言,少用叙述式语言。如《小区终于有“家”的模样了!》中的描写:记者走近小区门口,看到了“天威小区”四个烫金大字,十分醒目。在门墙上方,还放置了一个1米宽、9米多长的灯箱,上面写着“祝天威小区全体业主幸福安康!”这是记者在报道了西四条路新立街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有仨名——“天威”、“新立”、“司法局”,给居民惹了不少麻烦之后,社区和物业带头组织居民给小区确定了名字,并将小区门口装饰一新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该小区的新面貌有了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是多用群众语言,少用概念化的语言。群众语言,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简练朴实。比如我们在社区版内设置的“我来播报”栏目,就是以老百姓的口吻向读者直接讲故事。如《一群野猫安下家 我们大家护着它》中写到:“自从这些野猫入住后,院里再也见不到老鼠的踪影了。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新闻报道的思考

(一)社区记者既要单兵作战,又要联合打战役,进一步彰显社区新闻影响力。由于社区记者分兵把守社区,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彼此间缺乏沟通,很多记者采访的新闻是重复的或者是同一类事件,而且往往陷于表面化的现象报道,对于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没有进行整合分析并做进一步采访,从而没能做好社区新闻的深度报道,打好战役式的报道。

(二)既要客观全面地报道社区新闻,又要能主动介入,实现社区融合。除了提供丰富的新闻和完备的信息服务外,报纸还需要注重对社区生活的主动介入。目前,社区群众需要提供的活动服务很多,像组织旅游、健身、娱乐、敬老扶弱活动等互助活动。报纸要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感,积极策划参与、支持社区的活动,提升社区活动的规模和层次,融入社区,与社区实现真正自觉的互动,与社区居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赢得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三)积极发挥媒体作用,推进城市社区及和谐社会建设。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日益显示出了其重要的基础地位。作为负责任的媒体,有能力也有义务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社区新闻理念的创立使都市报的社会新闻报道的领域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它对社区记者的界定突破了传统记者按行业划分的标准,促成了一类新型记者的诞生。但是,这种新闻的可复制性极强,基本操作方法并不难掌握。如果说众多都市报的模仿复制造成了都市报的趋同化。

4.“安全进社区”新闻稿 篇四

2014年7月5日,蚌埠学院数学与物理系携手蚌埠市交警支队、蚌埠电视台走进蚌埠光明花园社区开展“安全于心,珍爱你我生命”专题安全义务宣讲服务活动,活动形式精彩多样,宣讲内容丰富实用,获得了光明花园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7月5日上午7点,在团总支负责人王莉老师的带领下,数理系参加本次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就从学校出发,斗志昂扬地前往光明花园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首先在社区门口搭下服务台,向社区居民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单页,并耐心地向居民解释安全的重要性及生活出行中的种种注意事项。服务台还免费提供非机动车打气、简单维修等义务服务。随后,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协助交警支队同志为光明花园社区搭建起了“安全知识宣传”的公告栏,并在楼道、主干道等安全问题易发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全方位地为社区居民宣传安全知识。另外,在经过交警支队专业的专业培训后,志愿者还在社区内四处排查,解决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构建安全和谐的光明花园社区贡献了一份力量。

5.法学学生下社区新闻稿 篇五

为贯彻执行司法部指令,深入开展普法维权活动,大学生法律协会于4月22日开展普法维权下社区活动。此次活动由法学112班承办,2班同学与法律协会成员们一起来到了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为普法维权贡献法律人应有的力量。此次普法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播放“今日说法”视频,通过播放大学生法律协会主办的“今日说法”大赛的优秀视频,吸引当地的居民前来了解本活动并从通俗易懂的视频中学习到一些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摄山村村民大会的会堂里挤满了从家里赶来的村民,大家观看的很认真,还有不少大爷做笔记,并主动向现场工作人员咨询。期间,穿插着文艺演出,唱歌,小品,相声等等,以不同的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同学们活泼生动的表演,赢得了村民们热烈的掌声,反应非常强烈。

其次,发放“普法”宣传单,使社区的群众了解了一些最新的法律咨询与法律动向,得知何时何地可用何种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活动中间,还有气氛热烈的法律知识抢答环节。在主持人王昊翔热情的提问下,台下群众积极抢答,现场工作人员还适时鼓励群众举手抢答,有精美礼品相赠。这种有奖性的法律知识抢答,吸引当地社区居民的注意力,不仅能够为本次活动增添人气活跃气氛,又能够普及法律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下午,112班同学两人一组,结伴下社区。与当地的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法律知识,并就一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予以解答,法律人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了解实际,亲力亲为,才能在今后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法律。

6.社区开展疫情防治工作新闻稿 篇六

1月26日,大年初二,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某某社区多举措筑牢“疫情防控网”,把好疫情防控的入口关,当好疫情防控的“守门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某某社区党支部书记紧急召开全体工作会议,传达了上级领导对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要求,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变身防疫服务队,进行网格化防疫控疫,无缝对接每一位居民,“绝杀”疫情输入。某某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人口多、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环境复杂,面对众多不可控的因素,社区工作人员、支部党员、居民志愿者齐上阵,深入辖区各小区门岗,联合物业人员在小区进出口设置“外来人员和车辆劝返点”,发放宣传资料及测量体温,并详细记录人员和车辆信息,对体温异常者,进行跟踪排查。同时叮嘱外出居民一定要带好口罩,加强自我防护,注意自身安全。“新年好,你们辛苦了,可以行个方便吗,我儿子今天结婚,我们不办喜宴,只接新娘,可以放行迎亲车队吗?......”30日上午,社区工作人员张菲菲在门岗值班期间,偶遇一户居民“接亲”,门口聚集了8辆婚车,十多个亲戚,且部分没戴口罩,她看到这个情况,立即制止放行车队和人员,并耐心给当事人员做思想工作,说明目前疫情的危险性,当事人员经劝解表示理解,同意门岗人员的安排。自社区工作人员、支部党员、居民志愿者充当“守门员”上岗以来,切实做到“不放过一个可疑人员”“不放行一辆可疑车辆”。

这只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真实写照中的一小点,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一丝不苟地摸排、收集、汇总、宣传, 24小时值班,严密防控疫情,做到既严格管控,又温暖人心,大家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守门员”,“绝杀”疫情输入生命通道。自觉扛起使命担当,守护一方安宁!

7.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七

关键词:公共新闻,地市报,社区新闻

公共新闻的核心内涵及中国化实践

公共新闻理论的提出者纽约大学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1) 伴随着公共新闻理论提出的是美国新闻界的积极行动。我国学者蔡雯认为公共新闻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报道对象是公共事件或问题, 二是报道方法以发动公众参与、共同讨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主。 (2)

从公共新闻的实践上看, 中国的公共新闻更多的是与民生新闻挂钩。最早打出公共新闻旗号的是江苏卫视的新闻栏目“1860新闻眼”。它曾宣称:“我们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 我们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 我们创造公共新闻话语, 我们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 (3) 该栏目曾以直播的方式报道厅级干部的“公推公选”, 推出诸如节水、节电的公共话题并广泛发动市民参与, 掀起了一股“中国公共新闻”的热潮。此后, 报纸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地践行公共新闻的内涵。一方面, 民生新闻在国内的发展为公共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环境和基础, 公共新闻本身也包含了民生话题。另一方面, 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上发展公共新闻也是新闻媒体发挥公共领域功能、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资源受限, 导致像《洛阳晚报》这样的地市报很难在公共新闻报道方面有其他大报那样的大幅度动作。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地市报就不能朝着公共新闻报道方面努力。相反, 地市晚报却通过社区新闻报道践行了公共新闻理念。

地市晚报的社区新闻实践

地市晚报是相对于中央级、省级报刊而言的地市级报刊。在报业纵向结构中, 地市晚报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 它面向的受众主要是本市读者。相对于面向全国经营和全省经营的大报而言, 地市晚报无论是新闻资源还是受众资源都比较少。劣势有时候就是优势。地市晚报虽然资源少, 但是和其他大城市动辄N报同时、同城、同质竞争的局面相比, 很多地市只有一家晚报, 这反而造成了该报在本市一家独大的局面。和其他大报动不动就搞向外扩张政策不同, 地市晚报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耕耘, 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显著的成绩就是社区新闻的发展。

社区新闻的出现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城市化发展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社区取代单位、组织和企业, 开始成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区建设工作。社区新闻也就成了各级报刊关注的重点, 甚至还成为了一些地市晚报的富矿。从概念上来看, 社区新闻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从地域范围来看, 它所报道的主要是城市居民小区;从报道对象上来看, 它报道的对象是社区居民;从报道内容上来看, 它主要反映的是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因此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把社区新闻理解为是民生新闻的一种。

社区新闻是地市晚报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优势。一方面, 社区新闻关注的内容和报道的对象符合地市晚报的主要读者和服务对象的要求。另一方面, 地市晚报对社区新闻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更能够满足本市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因此, 社区新闻成为地市晚报和其他级别报纸竞争的重要法宝, 也是在本市市民中铸就新闻品牌和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武器。

《洛阳晚报》于2009年6月1日起推出《洛阳·社区》版, 开始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新闻的主要栏目有“社区·话题”、“社区·面孔”、“社区·故事”、“区区小事”等。

新闻来源。该报社区新闻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主要是驻社区记者, 该报在洛阳市主要的五个区派了五名驻社区记者并在报纸上公布每位记者的联系电话, 定期到社区与社区居民见面访谈, 了解民情。另外就是社区“新闻官”。这些社区“新闻官”有些是热心的读者, 有些是社区干部。像《洛阳晚报》曾经报道过的刘本善 (《热心的小区“新闻官”》2009年6月23日) 就是一个经常向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的读者。还有就是社区网络。洛阳信息港、洛阳新闻网论坛也是了解社区居民生活的好地方, 尤其是年轻的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网上采访。

报道内容。该报社区新闻报道的内容有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纠纷和社区建设等, 也就是说只要是“社区里有意思的人和事”, “人不必高大完美, 事不求惊天动地, 只要能感动你我, 启迪你我, 有助你我”都可进行报道。正是这些你我身边的“新鲜事、感人事、突发事、有趣事、烦心事”构成了《洛阳·社区》流动的风景。读者们在这里既参与了《广告进小区收益应归谁》 (2009年6月2日) 的话题讨论, 还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寻常的社区人物。在一些关于邻里关系、楼上楼下纠纷、小区环境建设等方面, 又让读者看到了大家建言献策、开诚布公讨论社区事务的参与精神, 以及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行动力量。

报道方式。该报社区新闻的报道方式也有别于以往的硬新闻报道。在报道角度上, 更加平民化, 小人物、平凡故事都是社区记者关注的对象, 但该报又没有流于肤浅化。许多新闻处理得很有深度, 经常以小人物、小事情为切口来反映大社会、大时代。像《一场百家宴浓浓邻里情》 (2009年9月28日) 《和睦相处十一载

老人难舍邻里情》 (2009年9月30日) 等之类的文章都从小处折射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夫妻爱情、家庭亲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 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 (4) 因此, 社区新闻报道的语言都是带有情感的语言, 更加亲切、更加温暖。另外一点就是, 该报社区新闻报道的语言还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例如“老娘舅”等词语的使用, 会使洛阳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在大的广泛性问题的报道上, 报社经常扮演引导者或者主持人的角色, 引导大家参与到事务的讨论中。比如, 在关于个别人在小区空地里种菜这个问题, 记者走访了不同的社区, 连续发表了四篇报道 (2009年10月12日至25日) , 从社区居民到社区管理者到法律专家再到园林局等各方人士, 纷纷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帖子等方式参与该问题的讨论, 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另外就是后续报道, 像邻里纠纷、居民困难等方面的报道都不是只报道了就完事, 而是一直进行追踪报道, 直到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报道目标。社区新闻实践一方面为地市晚报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设文明洛阳的重要工作之一。该报通过社区新闻报道, 弘扬社区精神, 讴歌社区先进人物, 反映社区文明事迹, 解决社区矛盾纠纷,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报纸反映社区问题, 提供交流平台还提高了社区居民对自身周围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媒介素养和公民素养。

用社区新闻报道来照亮公共新闻理论

虽然地市晚报在社区新闻报道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 报道题材过于琐碎, 报道内容过分雷同, 选题不够公共等, 但是社区新闻报道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担负了公共新闻报道的责任。公共新闻是美国学界和业界根据美国国情提出的新闻报道理念和运动, 对于中国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公共新闻。社区新闻是我国媒体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闻报道之路, 地市晚报的社区新闻报道既符合报纸发展的实情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同时还弥补了报纸由于自身资源有限而不能进行大规模公共新闻报道的缺陷。地市晚报用社区新闻报道照亮了地市晚报践行公共新闻理论的道路。

注释

1[1]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 《国际新闻界》, 2004 (1) 。

2[2]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02页。

3[3]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南方周末》, 2004年11月4日, D25版。

8.社区医疗 温馨服务 篇八

应运而生的塘桥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被 列入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之一。现有建筑面积4197平方米,职工117人 ,医技人员87人,其中中级人员以上21人。日均门急诊人次500号左右,病房核定床位74张 ,设有老年康复护理综合病房和肛肠病专科病房,并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中心 ”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塘桥街道所属范围,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社区户籍人口5.5 万余人。

早在1997年,“中心”既与塘桥街道建立了由“中心”及仁济医院东部、儿童医学中心 、市残康中心和街道所属民政、妇联、残联及地区的物业、房产等单位组成的“社区健康协 调委员会”(后改名为“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制定了《塘桥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街道搭台、卫生唱戏、居委参与、各方协调”的社区卫生管 理体系,并先后在浦东新区兰高、塘东、宁阳、塘二村及仁恒广场开设了5个卫生服务点, 目前,巡回医疗点遍布各居民小区,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屡有建树的吕建龙院长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基层医院 的功能转换,使基层医疗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换 ,医务人员由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服务,从单一的内、外科向医疗、预防、康复运动等全科 转换,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居民通过全 科医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不断地接受疾病预防知识,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有利于满足不同 人群的服务需求,全科医生随时上门服务,定期在社区开设各类医疗预防的专题讲座,为妇 儿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及慢性病随访提供了方便与实惠。有利于推进医保制度的改 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上下级医院实行双问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多年来,“中心”始终以健康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 本卫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不断的探索和 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中心”的服务特色:

——推行全科医生家庭户籍保健制。对家庭人员进行常规医疗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慢 性病干预及电话随访,使社区居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探索残疾人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为各种肢残、精神残、聋哑人等提供服务和培训 ,社区医生积极参与、关心,帮助指导残人康复,对人生树立信心。

——积极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科研工作。针对当前糖尿病发病率增高趋势,社区医生开 展以人为本,采用三级防治制定一系列宣传、预防、干预、治疗措施,控制发病率。

——建立社区卫生教育基地。分期分批接受二医大新华卫校护士班及仁济临床学院应届 专科生来“中心”参加社区的实习培训。

“中心”卓有成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仅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并得到了各级政 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首肯。自1995年以来,“中心”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光荣称 号,连续两届获得浦东新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及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中心”党支部 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先进党支部称号。

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中心”根据不同部门的岗位要求,建立了员 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充满竞争活力的运行机制,对原有的三科一室的设 置进行了结构重组,改变了原来单一医疗预防,后勤管理的机构,增加了适合开展预防保健 、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协调和管理内容,逐步完善了全科医生的 工作要求,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加快全科队伍的建设,“中心”通过脱产与业余结合,院内与院外相连贯的方法,多渠道培养全科人才,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内涵有所提高,并先后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及各站(点)的工作条例,形成规模服务的制度,以团队形式为5个综合卫生服务点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防保人员。加强对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点的管理,搞好联合体院际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优势互补,拓展卫生服务的功能。

9.社区垃圾分类讲座的新闻稿 篇九

7月10日上午,钟灵街社区联合玄武区钟笑文化服务团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引领环保新时尚”讲座活动,辖区内15组家庭约30人参加。

活动现场,钟笑文化服务团的王雷老师从播放垃圾分类卡通动画开始,详细讲解了“垃圾围城”、生活垃圾“四分类法”、常见可回收物等相关内容,并就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垃圾减量、分类垃圾、变废为宝等进行专业指导。随后,王雷老师展示了垃圾分类四色垃圾桶的模型,进行了家庭厨房、公共影院、购物广场等场景的垃圾投放小测试,并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及干垃圾的四类投放进行实践模拟。

此次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辖区青少年环保意识,实现对垃圾投放常见误区的纠正。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从自我做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后期,社区还将通过举办评选“垃圾分类达人”“绿色家庭”“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中来,形成节约资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文明新风尚。

10.关于社区国际残疾人日活动新闻稿 篇十

12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残疾人日,中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残障项目在海南和海中两个社区各开展了国际残疾人日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问答区、肢体残疾体验区、听力残疾体验区、视力残疾体验区、祝福墙五个区域。其中肢体残疾区是体验上肢残疾的区域,需要单手叠好一件衣服或者单手拉拉链;听力残疾区则是用看社工的嘴型,理解社工所说的话语;视力残疾区则闭上眼睛,摸出神秘箱里的物品。最终在祝福墙上写上大家对残疾人士的祝福及寄语,借此希望让社区居民能更了解社区内的残疾人,更关心身边的残疾人。

在这次活动中,参加者在体验区中体验残疾人在平时生活中的不便后,更能够体谅和理解身边的残疾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尽自己能力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

11.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课程 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设计

【基金项目】该文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之二级项目“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成果之一。主持人:唐素林,成员有:王玲、张书颖、程鸿勤等。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5-0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据此推进了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什么样的课程模式适合培养学生既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项目课程,因其鲜明的职业特色,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在对“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模式的开发与设计中引入项目课程的理念与开发方法,从职业出发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新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一、明确“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的课程定位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面向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培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理念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服务技能,适应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服务、敬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社区管理能力,社区服务有关事务的运作能力,民事调解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等。“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正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以及社区纠纷调解能力而设,它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培养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以及调解社区的民事纠纷的职业能力。该课程解决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三个问题,直接对接社区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再现工作情境和进行工作分析,让学生知道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应该“做什么”;通过讲解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让学生知道社区工作人员在提供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应该“怎么做”;通过讲解工作原理和进行单项实战训练、综合实战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社区工作人员的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做得更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民事纠纷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社区法律服务与民事纠纷调解技能,能解决社区居民的有关实际问题,提供所需的法律服务,维护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职业化的思维习惯,养成职业化的工作方式,到社区工作后能够较好地胜任社区民调员及相应岗位的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该设计课程要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具备为社区具体提供法律服务与调解民事纠纷的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

(一)专业教师与社区管理专家合作开发课程,体现专业性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多年律师实践与调解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社区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共同研究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研究开发课程。

(二)依据社区法律服务人员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开发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1.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确定。以社区管理专家为主对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及法律服务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确定,写出了“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职业能力表”,为后面的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开发,以前述的工作任务分析表为基础,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该课程有两大模块:模块一社区居民纠纷调解原理與实务、模块二社区法律服务实务,同时对他们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构建。

3.课程内容开发。明确该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最终形成本阶段的成果是“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4.教材开发。依据该项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讲义或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

5.教学实施分析。按照项目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明确教学条件,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

综上通过对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和分析,获得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将他们转化成学习项目构建课程内容,这就是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相关民事纠纷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能够提供社区法律服务及解决或调解社区民事纠纷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根据社区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充分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1.实行“订单式”培养。我们与北京朝阳管庄地区十多家社区建立了长期共建合作关系, 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定期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社区对工作人员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为社区“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社区的实际要求一致。

2.开展顶岗实习。在学生入校后每学期有两周时间及毕业前的六个月,我们安排学生到社区顶岗实习,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效果。同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社区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三、“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上述步骤及大量艰苦工作,并在教学实践在不断修正与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

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是以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对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而教学项目又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构建教学内容,因此,呈现给学生的是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是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与社区行业专家合作,细致、深入、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以下学习项目:导论:让学生初步认识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模一 社区纠纷调解原理与实务,内容包括:项目一社区纠纷调解基本原理、项目二婚姻家庭纠纷调处、项目三相邻关系纠纷调处、项目四侵权纠纷调处、项目五物业纠纷调处等,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调处有关社区居民婚姻家庭、邻里、物业、侵权等纠纷的方法与技巧;模块二社区法律服务,内容包括:项目一法律咨询服务、项目二法律文书的代书服务、项目三法律援助服务、项目四特殊群体维权服务、项目五社区制度建设服务等服务。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设计的,同时这些学习项目对应社区工作者的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与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处理民事纠纷、化解矛盾的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岗位技能。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项目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教学做一体”,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探究等,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该项目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分组时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小组, 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要保证学生合作关系的广泛性。

2.教学方法的变革。(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项目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过去的“讲授者” 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 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2)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3)结合工作任务讲授理论知识,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讲授法也是需要的,只是需要教师仔细把握好讲授的时间,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3.教学情境设计。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注重体现工作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将影响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1)项目教学教室的设计。为了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教室按照社区调解室的标准进行一定改造,悬挂调解标识,张贴调解要求等标志,首先给学生一个直观感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一定仿真情境中完成相应职业能力的训练。(2)设计问题情境。我们根据学习任务设计问题情境。一般情况下,利用真实的社区居民案例及实际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这些实践性问题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激发起理论思考、理论学习的动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3)营造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讨论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参与课程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与实训中,将教学做训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评价。这类评价占到学期考核的百分之五十。(2)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该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要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个体也要进行评价,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作为其个人评价的重要组成。将学生的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联系起来,既关注小组活动的开展, 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该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在期末的考核评价中将应知和应会结合起来,在考核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合理比重,除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侧重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年3月21日,http://live.jyb.cn/info/jyzck/200603/t20060321_13388.html,2012年8月20日查閱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2期.

12.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十二

在当今的全媒体信息时代,从新闻通讯员鲁登攀拍摄的这组弥足珍贵的镜头可以看出:社区新闻通讯员尤其是广播电视社区新闻通讯员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能起到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难以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对于新时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是实现广播电视媒体“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群众的生活生产是新闻报道的源泉。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搞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掌握和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第一手素材,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否则,闭门造车,注定不会写出好作品。这个道理同样适合新闻采写,办广播电视是给群众听的看的,而没有群众的参与,没有群众的声音,广播电视媒体就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发挥主流媒体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

“三贴近”为新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讲求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根本举措。因而,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突破口在“三贴近”。抓住了“三贴近”,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三贴近”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势必大大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与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呢?笔者认为,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是广播电视媒体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央确立的“三贴近”方针,就是强调要关注、吃透和了解“下情”。除了记者深入实际调查以外,大量来自基层社区的情况反映还得靠新闻通讯员,新闻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是新闻事业一支生力军,他们生活在群众中,与群众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不少情况和信息,新闻通讯员是第一见证人,甚至是直接经历者。《达州晚报》为了践行“三贴近”要求,聘用了一批有写作经验的“社区记者”,大大丰富了该报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因此,通过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

广播电视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当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获取第一时间的音视频信息,时间一过,地域一变,永远无法复制,作为社区新闻通讯员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采集,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特别重要。社区新闻通讯员鲁登攀在青宁乡岩门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的时候,在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冲进滑坡现场拍摄了弥足珍贵的镜头,而当我台记者火速赶到现场时,滑坡过程早已结束。同样,2013年巴河发生特大洪灾,当我台得知石梯镇万头养猪场被淹,干部群众转移生猪的消息后,由于我们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同时还不能过石梯大桥,就立即联系了社区新闻通讯员王先平前去采访,他带着摄像机火速赶到现场,拍下了一组组宝贵的抗灾救灾画面,分别在中央、省、市台播出。

什么是社区?社区是具有地域纽带的社会组织单位,或者说,社区就是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社区新闻通讯员吃、穿、住都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之中,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联系最为紧密。因而,社区新闻通讯员是媒体分布在各条战线的耳目,是媒体伸向社会的触角,是媒体的瞭望哨。一个台办得好不好,要看它有没有真正做到“三贴近”;有没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有没有把镜头对准群众,传递群众的呼声和信息;有没有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有没有一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活跃的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由此可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实现“三贴近”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是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衡量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该媒体是否独家拥有第一手和最权威的新闻信息资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对于媒体来说,消息来源干涸了,媒体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无数事实说明,社区新闻通讯员与中央、省、市县级媒体记者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时间上的优势,社区新闻通讯员生活工作在社区,最了解和熟悉社区的情况,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深入现场采访,能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二是区位上的优势,社区新闻通讯员长期生活在这一个地方,对这一地方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发展变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都有全面详尽的了解。加上他们在此地情况熟、朋友多、信息广,很容易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行业上的优势,由于社区新闻通讯员大多是业余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专业知识,在采写新闻中对专业方面的知识、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都十分了解和熟悉,更容易把问题看得准、分析得透,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四是线索上的优势,社区新闻通讯员很多是专职新闻干事,是一个地方和行业的新闻主管、线索主管,事件发生时他们都能第一时间获取,并且能迅速甄别出线索的真假、价值的大小、适合报道的范围等等;五是采访上的优势,社区新闻通讯员和新闻干事在基层采访,具有人熟、路熟、部门熟、情况熟等优势,更容易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访到更多的、更生动的素材,更有跟踪报道、深度报道的独特优势。

2005年7月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交车爆炸事件,随即,现场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文字迅速通过几家博客网站和图片共享网站在全球传开。而第一张照片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只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市民,当时,他用手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照片。这些“业余”报道不仅最早向世界报告了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而且为诸如BBC、《卫报》等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了文字、影像素材。

从2006年开始,广州的平面媒体就开始关注和出现了以广州新兴大型住宅小区或其他小区新闻的版块,如《广州日报》的《小区讯闻》,《信息时报》的《小区》、《南方都市报》的《社区》版块。《广州日报》专门为社区设置的新闻版块《小区讯闻》。在新社区中,城市化给居民带来的问题也多,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交通如何解决;在广州,有很多住宅小区没有实行物业管理,让社区读者产生共鸣;再如: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停车难是社区居民遇到的头痛问题,这些问题的报道引起很多社区业主的关心与共鸣。由于大量稿件来自社区,丰富了报纸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因此,作为传播者的媒体,拥有一批基层的社区新闻通讯员,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原始信息”,不仅是媒体获取更多数量新闻信息有效载体,还是提升媒体节目核心竞争实力最为有效的现实选择。

三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是丰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量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同志曾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要求:“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毛泽东同志的话,对当今做新闻媒体的人来说,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虽然媒体自身的力量强大,但毕竟还是有限的,总不能像社区新闻通讯员那样“吃、住”在社区,而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拥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最了解人民群众的苦乐、呼声和要求,最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线索。因此,在新形势下,发挥社区新闻通讯员的作用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的可靠保证。

近年来,本台围绕“新闻立台、信息立台、外宣立台”的理念,在着力抓好本台新闻采编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切实把乡镇及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突出“三抓”:一抓硬件建设。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必须具备摄录设备,将录音卡座和摄像机的购买列入乡镇广电站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乡乡配备摄录设备。二抓好新闻评选。在省、市取消乡镇广播优秀节目评比后,全台从提高社区新闻通讯员业务素质出发,坚持把评选社区新闻通讯员好新闻作为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并给予适当奖励,由于激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各地社区新闻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在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中,本台邀请市、区采编播行家参与,不仅客观公正评选,还对参加评选的稿件进行讲评,以及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培训,一大批年轻的社区新闻通讯员得以锻炼成长。三抓队伍素质。社区新闻通讯员毕竟不是专职记者,他们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写稿随意性较大,加之一些通讯员是来自各单位的宣传人员,他们更多的是从本单位宣传需要,或是工作的需要出发开展报道工作,对新闻要素的理解难免片面。因此,我们一是与通讯员勤联系、多沟通,注重与通讯员经常性的联系,多搞策划活动,让他们参与到策划活动中来,结合活动提高他们的新闻素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定期制发《报道提要》,让社区新闻通讯员了解节目定位、要求、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报道的重点、热点等,并给他们加担子、压任务,采写重要题材的新闻稿。同时,加强对通讯员来稿的点评工作,使其在干中学、学中干,迅速提升和成熟。因此,要使社区新闻通讯员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加强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达州电视台《达州全搜索》栏目也开辟了“天天微搜索”子栏目,大量使用观众拍的照片和手机视频新闻,尽管质量不太高,因为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所以老百姓喜欢看,从而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该栏目也成为了当地观众最喜欢的节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公众知情权获取日益迫切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已成为各媒体改革的首要目标。而新闻更多原始信息的活水源头在基层在社区,在社区新闻通讯员的手中,抓住了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就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使自己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容易形成一个公众搜索、跟踪、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有效提高收视率可读性点击率。

摘要:“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公众知情权获取日益迫切的今天,怎样更好地满足受众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已成为各类媒体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而新闻更多原始信息的活水源头在基层在社区,在社区新闻通讯员的手中,抓住了社区新闻通讯员队伍,你就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使自已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就容易形成一个公众搜索、跟踪、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你的收视率可读性点击率。

13.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 篇十三

2011年12月2日中午12点20分,同济大学“我的寝室我的家”文明寝室评比活动的颁奖典礼在彰武社区水池边上的木地板上举行。

虽然当天温度比较低,并且那个风也比较大,老师和同学们冒着寒风坚持参加了我们的颁奖典礼并且坚持到了最后,精神值得佩服!

出席的颁奖嘉宾: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季忠荣老师、同济大学社区中心副主任夏明华老师、研工部的殷娣娣老师、外校区公寓部副经理钟柳红老师、五六号楼的侯楼长、一二三号楼的张楼长和七号楼的刘楼长。

颁发各奖项的嘉宾:一等奖-季老师,二等奖-夏老师,三等奖-殷老师,文明新风奖-钟老师,创意个性奖-侯楼长,安全环保奖-张楼长,优秀寝室奖-刘楼长,鼓励奖-龚紫婧代部长。

评比共产生了一、二、三等奖以及文明新风奖、创意个性奖、安全环保奖和优秀寝室奖7个奖项,并设立了鼓励奖5名。

颁奖活动由同济大学研究生会权益部的同学举办,周成杰同学作为主持人有效地主持好了整个活动,并且积极调动颁奖过程的气氛。同时工作人员也积极配合行动,完美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策划的内容。

整个颁奖活动对同学们的影响很大,有很多没有参加的同学也来进行围观,并且非常佩服获奖同学的宿舍的干净和整洁。很多同学表示回去之后要好好地打扫布置寝室从而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空

间。同学们也都表示明年一定要参加研究生文明寝室评比这个活动,对获奖同学羡慕不已,没有参加的同学纷纷表示后悔不已。相信通过这个活动会让广大的研究生寝室变得更加整洁、更加富有文化特色。

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社区中心和同济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彰武校区研究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同济大学研究生会权益部承办,目的在于向全社区学生展示文明寝室新风尚;希望通过短期的比赛,鼓励和督促社区学生养成严谨、自律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生活修养,并将大家生活中的点滴以各种形式展示,同时鼓励同学们加

强与宿舍管理人员的活动和

交流,形成和谐共建的寝室文

明。

活动期间,各位老师和广

大彰武社区的同学对于这次

活动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许

多寝室的同学们都踊跃报了

名,并做了精心的准备,使得

各自的寝室精神文明面貌焕

然一新。很多寝室都别具特

色,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也活跃了

社区文化生活氛围。

14.社区新闻写作 篇十四

社区新闻写作

社区新闻是以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社区生活、社区人物等为主要内容,新近在社区内发生或与社区相关联而发生的新闻。社区新闻的特征 一是题材的广泛性。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它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范围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社会实体,与社会的某一部门、某一行业不同,社区所反映的并非社会的一个侧面,而是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新闻是社区这个“小社会”的写照和反映,这就决定了其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还有文化、科技、体育、家庭、人物等。社区生活内容有多少,社区新闻的题材就有多少。二是内容的贴近性。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依托或物质载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在社区范围内,人们大都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多种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不管是政府大员还是人力车夫,都是作为社区普通居民在这里生活。因此,社区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区域。社区新闻往往反映的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的内容。这些社区新闻还创造了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较好的形式。三是情节的故事性。社区新闻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的是社区老百姓的故事,在活生生的社区生活中来,写实生活原生态,记录生活的流程,陈述着来自街巷间的人情风俗和人物故事。四是写法上的人情味。社区新闻以故事引人,以情感动人。往往是新闻报道事实,情感打动读者,始终坚持人文关怀。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家庭亲情、夫妻爱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社区新闻要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弘扬先进社会道德风尚和先进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促进社会进步上,多报道教人向善、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友情、亲情和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生活历程、道德故事、创业精神。如何写社区新闻 首先,要视角下移。写社区新闻必须改变过去眼睛向上,紧贴机关,紧追领导,紧贴会议的作风,要求记者“身入”社区,“心入”群众,视角下移,身子下倾,从市民和居民的角度加强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以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老百姓关心不关心、老百姓喜欢不喜欢、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来衡量新闻的得失。其次,要以小见大。社区新闻往往写的都是家庭和里弄里的“小事”。但怎样将“小新闻”写好,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小见大”。用小文章去表现重大主题。这里的“小”是切口小,是那种一滴水见阳光式的新闻。以小而新的角度,小而新的切口,来反映国家的变革,透视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三,要跳出社区。社区的事往往琐碎,但又要以小见大反映社会主题。那么写社区新闻时,记者既要走进社区,又要跳出社区。要站在大时代、大社会的视角来看待社区里发生的人和事。透视社区来分析和观察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通过社区新闻来折射社会,倾听社会生活激发出的细微的呼声。这样才能把握新闻的大背景,否则便无法判断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无法写好社区新闻。其四,要有文化底蕴。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不同社区的形成过程,历史传统,地域条件,发展水平,结构性质等都有明显差异或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人们常常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会形成一整套行为模式,建立起一系列社会关系,养成浓厚的社会意识和“乡土观念”。记者要尊重和着力表现居民对所属社区的认同、热爱、依恋的思想以及其心理感觉和社区意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就是带有文化意识、乡土观念和新时代精神的农村社区新闻。它从农家中堂悬挂物更换这一角度,透视中国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题深刻,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文化底蕴。其五,要用通俗语言。社区新闻反映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主角是市民或农民,就应该有浓浓的市民生活味和地方味,在语言选择上要多用通俗鲜活的话。多写富有人情味的情节和细节,切忌空话和套话。

15.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思考 篇十五

1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笔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进行分析比较,来探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内容、理念和发展趋势。内容一部分来自2003年,彭烨等进行了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分析[1],另外,作者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北京市丰台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和管理工作,2004年开始负责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的管理工作,2007年被组织选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留学卫生事业管理;另一部分来自2007年北京市丰台区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为方便分析比较把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分为六大部分,依次为社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康复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服务和卫生及健康信息统计服务。

1.1 社区医疗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无论2003年还是2007年,广东省、北京市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都设置了一些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常见病诊疗、社区护理和出诊服务等13项,分别是常见多发病治疗、热线电话、疾病恢复期治疗、配药送药、慢病治疗、家庭便民服务、医疗咨询、紧急院前救护、社区护理、家庭病床、上门出诊、系统健康体检和BP机呼叫服务(移动电话)。2003年,传统中医药治疗在国内的社区卫生中心都有设置,但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员较少。维多利亚州也有中医诊所,但费用昂贵,连普通华侨也很少光顾。和2003年相比,国内(北京市丰台区)2007年增加了病房心理护理、精神病恢复期治疗、心身疾病心理治疗、慢病的心理治疗、病房中医护理和特困人群的免费诊治等6个服务项目。社区医疗的在理念上更加重视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在护理学科开始注重中医理念;和国内相比维多利亚州2007年社区医疗未设置中医护理项目,而有关心理的项目比国内更深入、更专业。另外,维多利亚州社区医疗还设置了一些有宗教性质的心灵关怀项目。

1.2 社区预防保健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预防保健是公共卫生的传统项目,从2003年到2007年,从国内到国外,传统的项目设置基本相同共31项。预防接种建卡、计划免疫接种、其他免疫接种、应急和强化接种、计免的统计管理、接种宣传和咨询、围婚期保健、早孕初查建册、高危孕妇筛查、产前检查、孕产妇保健指导、新生儿建卡访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智力检测、儿童体检、儿童保健门诊、托幼保健指导、儿童常见疾病防治、老年保健建卡、急性传染病预防、传染病报告统计、传染病漏报统计、传染病疫情处理、重点传染病监测、肠道传染病防治、肝炎防治、传染病访视、传染病预防宣传、结核病报告、结核病短程化疗和结核病访视。和2003年相比,2007年国内(北京市丰台区)新增了9个服务项目,其中,心理服务项目6个,分别是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心理疾病预防保健、儿童心理咨询、更年期心理咨询、公务员心理咨询和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医服务项目3个,分别是中药服帖治未病、中医四季养生和中医保健按摩。维多利亚州的社区心理学服务项目有近40年历史,设置内容多,如难民心理帮助,服务效果比国内好,另外,因为文化的不同,维多利亚州还有心灵的保健项目。但2007年维多利亚州没有新增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设置。

1.3 社区康复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社区康复一直是国内外共同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国内外都有设置的项目分别是社区康复指导、康复登记和访视。由于文化的差异维州没有中医针灸推拿的社区康复项目。和2003年相比,2007年国内(北京市丰台区)新增了社区残疾人心理康复和中医熏蒸及洗浴康复项目。

1.4 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近年来在国内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国内就有眼病健康教育、传染病健康教育、职业病健康教育、儿童健康教育、青少年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教育、慢性病健康教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牙病健康教育等9个项目。和2003年相比,2007年国内(北京市丰台区)新增了年龄段心理教育、围产期心理教育2个心理学服务项目,还有3个中医服务项目,分别是中医慢病教育、中医传染病教育和中医膳食处方。维多利亚州的社区健康教育和促进历史较早,其健康教育通常由教育部门、大众传媒和社区组织执行,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健康促进类心理服务项目如青少年不良行为集中矫正,老年人集中养殖作业和手工作业等,比国内深入和先进,但没有和国内类似的中医服务项目。

1.5 计划生育是国内比较独特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

国内设置的项目分别是避孕节育指导、节育手术、计生药具发放和宫内节育器安放。

1.6 卫生与健康信息统计项目的比较和分析

该项目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传统项目,国内外的设置比较相近。国内2003年就有的设置有5项,分别是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家庭保健建卡、生命统计调查、居民健康建档、老年人健康卡和学生健康档案。与2003年相比,2007年国内(北京市丰台区)新增了学生心理健康建档、教师心理健康建档、警察心理健康建档以及中医保健档案;维多利亚州的该服务项目由政府委派统计专业部门制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研究性强。

2 结果

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方面,与2003年相比,2007年国内(北京市丰台区)新增了心理学服务项目16个,中医服务项目9个;和维多利亚州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相比,国内(北京市丰台区)的社区心理服务项目设置内容深度和服务效果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诊所心理学服务项目设置比我国内地更规范和细致[2],澳大利亚因为有自己独特的天文、地理条件,所以,公共卫生项目中皮肤癌的防治、难民筛查和灾难管理相对突出。但我们有中医服务项目的优势,澳大利亚是无法比拟的。综合来看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中增加心理学服务、中医药服务是一种发展趋势。

美国和澳大利亚2007年度的社区卫生项目设置对比,美国的注册诊所聘有全科医生,而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并不都在社区卫生机构。两国的药店都有健康促进的项目[3](表1)。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设置不但会影响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也会影响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率和质量、效益。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因素很多。

3.1 卫生体制

国家的卫生体制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设置具有影响,如基本医疗保障体制、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2007年,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同期澳大利亚相比,多了9个中医药服务项目,而这些多出的服务项目对国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央在卫生体制改革的文件提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而且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4]。中医药服务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中医的思想落实于治疗中则以“以防为主”和“治防兼顾”为特点,落实在具体临床中则主要体现在:(1)“未病先调”(各种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2)“病体兼顾”,治病不伤害机体的正气。(3)“善后理疗”,病除后应注意进一步调理,彻底清除邪气、修复正气,恢复其健康状态或提高其健康水平[5]。所以,中医药服务是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而辨证施治的。更能有效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优越性。能更好地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完善。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我国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感染的人数也较少[6],这与政府重视中医的理念和实践在社区的流感防控中的作用不无关系。

3.2 项目设置理念

项目设置所依据的基本观点—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或称之为医学模式。2007年较2003年国内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增加了心理学服务项目16项,使得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心理学服务项目的增加,顺应了时代变化节奏加快的形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多元性、差异性需求。

3.3 项目设置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虽然2007年较2003年国内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增加了16项心理学服务项目,但不可否认,我国广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心理学服务项目和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项目设置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提供能力以及社会接受程度的限制。

3.4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与医学技术、人才储备和职业教育密切相关

虽然2007年和2003年相比,国内有条件地区增加了心理学服务项目,但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把这些项目纳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是心理学服务必须先有规范化设置,而规范化设置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临床心理科,每个中心要配置2~3名心理治疗师,这样才能有效地对社区人群开展心理卫生服务。二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疾病大部分属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治疗必须针对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施加治疗,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在这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抓住人的心理做工作,实施此理念的地方政府或部门不是很多。因为国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心理临床技术、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方面的条件不充分,它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和相当一段时间。在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和促进方面,澳大利亚与国内2007相比少了中医方面的8个服务。在中医方面,澳大利亚的医学技术、人才储备和职业教育不如国内。

笔者相信,国内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特色的社区心理学服务项目和中医药服务项目,不断探索,在技术进步,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必然会给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会更加科学,服务内涵更加丰富。

(致谢: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岩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摘要:通过对不同国家、国内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设置的内容、理念和发展趋势。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更加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趋同,可用的技术系统比较,我国有中医药服务的优势。提出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政策层面,规定中医药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设置,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信誉不断提高。

关键词:心理,中医,项目设置

参考文献

[1]彭炜,邹宇华,巫小佳,等.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16):1286.

[2]Lin,V.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M].(Latrobe University),PPP-T06-COPC,2007.

[3]Liu,C.Generl practice and Community health[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health.La trobe university,20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

[5]谢明.中医的诊疗特色[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上一篇:公司领导检讨书下一篇:亲子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