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2024-08-14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精选11篇)

1.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一

北 港 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着眼全局,谋划思路促发展

北港镇现有36个行政村,其中26个村没有集体收入,与我区其他镇相比,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照“稳定、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制定“生态立镇、特色富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依法治镇”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两区”、“两山”、“两万亩”和“五个基地”,即进一步完善姚周寨工业小区和河东工业小区 “两区”,开发包装寺尔山、六罗山“两山”旅游资源,实现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两个万亩”,壮大河东奶牛基地、南王庄核桃基地、大旺庄蔬菜基地、西连峪爱宕梨基地和刘峪酒葡萄基地等五个种、养殖基地,使园区工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近郊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继续完善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营造稳定、和谐、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快发展

(一)观念为先,培育开拓创新、思想超前的农村建设新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超前的思想是基础。虽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但我们也有很多潜在优势。我镇紧邻城市中心区,并有着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发展城郊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扩张,我镇基础设施条件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大笔可用资金,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招商水平。今年初,我镇根据“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区委提出的打造“北方滨海名区”的宏伟蓝图,高标准、高起点地制订《北港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及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村干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农村群众的保守、畏难的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也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热情凝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上,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镇域经济新格局

夯实第一产业,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使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基础。一是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五个种、养殖基地为龙头,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农业,用新型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二是继续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发挥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的辐射效应,使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种植规 模化再上新台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为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富民重点,着力实施“三大致富工程”,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在全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企业家;实施“转业”致富工程,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本领、现代风貌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安得住、能致富,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00人次;实施“产业”致富工程,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格局,打造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收入,目前,姚周寨村的“老油翁”牌食用油已通过国家质量认证,木砟峪村的绒山羊产业、东西连峪村的爱宕梨种植业都在我市以至华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继续坚持走工业化之路,把工业兴镇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和调整结构的第一突破口。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要素,降低投资成本,促进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抓好三个支撑:一是项目支撑。抢抓东北亚资本向 环渤海经济圈转移的机遇,加大对韩国、日本、俄罗斯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推介招商。加快引进开发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在建项目4 个,总投资5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储备项目2个,预计投资3.5亿元。二是园区支撑。按照提升规划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综合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加速完善“两区”的硬件、软件水平。以“两区”为依托,全力做大做优以机械、玻璃加工、建筑材料等骨干项目,至7月份,姚周寨工业小区已落户工业项目5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外资项目3个。三是骨干企业支撑。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力争5年内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超过2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培育第三产业,发展城郊旅游,提高第三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按照海港区旅游开发“北部向山上发展、南部向海上延伸”的战略方向,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寺尔山、六罗山旅游风景区,谋划发展面向京津沈等大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并服务本地城市居民的度假旅游项目,带动农业、林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产业的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与社会基础。去年冬季建成的紫云山滑雪场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冬季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带动效应已然显现,陈庄村围绕滑雪场开发的“农家饭”、“乡间游”等附带项目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和谐为基,打造村容整洁、稳定祥和、文明向上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始终坚持“稳定、发展、提高”三不误,一方面,确保一方平安稳定。不断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镇级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三级稳定工作保障体系,专门成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三级排调网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保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注重重大节日、暑期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上半年我镇无一例到市以上机关上访的现象。另一方面,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年为契机,在区领导和区直各局的关心支持下,包括镇村在内共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用于党的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投资113万元,新建两室4个;投资65.4万元新建10个村的文化广场;投资332.8万元修路18300延长米,修桥10座。目前,有6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14个村达到市级普及村标准。目前,还有5个村没有两室,15个生态文明村没达标,计划用两年时间,使其达到市级文明生态村普及标准。

(四)以人为本,完善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及时组织新当选两委干部培训,帮助做好新老班子交替工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针对换届后有2/3以上的村干部是新当选,大部分文化素质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等情况,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一是规范 农村干部档案。把村书记、村主任作为一级干部,纳入镇干部管理序列,由镇党委为其建立一套组织人事、工资、考核档案,作为其任免、使用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年初,由镇党委统一制订、下达农村班子的考核目标和记分标准,年终进行考核。对当年完成任务考核为优秀的村干部,兑现奖励工资,对完不成任务考核为不合格的村干部,除不享受奖励工资外,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免职。三是加强任期督导。对现任干部实行定期培训,定期考察、定期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农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农村干部健康成长。对离任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凡发现问题经查实的,一律按章处理。

三、狠抓落实,四项措施保发展

(一)解放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在党员干部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当前宏观形势给我们发展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认清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而质变的关键时期,错失了这个机遇,不仅是对工作的失职,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更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二是加强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为他们致富、小康提供了机遇,引导农民群众敢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思想、既得利益。通过坚持不断地宣传教育,目前,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谋发展、快发展、突破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狠抓《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维护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继续实施“素质工程”,加强两委班子培训,行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实施“高职低挂”工程,让年轻有为的副科级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班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了村级班子的内在动力。四是以“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平台,推动“两室”建设,继续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三培养一提高”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为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三)提升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发挥优势,以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把今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开局年,年初镇党委政府就确定了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好事、实事。半年来,镇、村两级财政累计筹集、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不但使我镇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而且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开局年中看到希望,得到了实惠,从而更加坚定了农民群众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四)优化发展软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团结、务实、高效、廉洁”机关。我镇以区优化办明察暗访全区各单位机关效能为 契机,对机关环境、工作人员作风、考勤制度、工作规程等等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在中午休息时间饮酒,不得在村内用餐,不能以任何理由向村干部提出工作之外的要求,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这些做法,得到了来镇办事人员、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广泛赞誉。二是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树立诚信、务实、服务、廉洁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村群众中倡导“工作能力为先、人品道德为重”的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三是加大驻村企业和村两委的互动,一方面发挥驻村企业人才、资金、信息优势,为所在村提供发展经济的空间,吸收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村两委在谋划全村工作时,时刻考虑驻村企业的利益,为驻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从而形成双方的优势互补,促进新农村建设。

2.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二

一、农村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还存在许多滞后的地方。

1. 农村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差距。首先, 东西部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东部沿海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部分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他们的文化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 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 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整体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相比较, 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 人们对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早辍学产生文盲, 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 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人们对外面并不了解, 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 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其次,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城镇, 各种文化设施丰富, 农民文化意识强、积极性高, 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民间艺术团、唢呐演出队、民间舞蹈团、票友组织等多种文化活动, 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队伍和宣传队,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即使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也主要是为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2. 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经费紧张, 农村文化活动结构单一, 农村艺术团体分解严重, 很难组织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一些文化艺术节目不能进行很好地打造与推介, 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出现后继无人之可能,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走向低落状态, 处在低层面的发展上。

3. 经费短缺, 文化队伍不稳定。

现阶段,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 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 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 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为弥补经费不足, 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 大多数是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 导致负债。在入不敷出、资金有限的状况下, 许多乡镇, 文化人员存在待遇低、身份难解决的现状, 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 文化队伍不稳定,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改善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首先, 文化部门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我国当前形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领导。针对农民思想混乱的现象, 乡镇各级政府要注重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力争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争缩短农民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给农村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从形式到活动上加以指导, 从资金上给予资助, 力争让农民在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在对文化设施提供帮助的同时还需对乡镇文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整体上提供全方位的资助。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优良的文化队伍。

针对农村文化人员缺少的现象,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员的扶持和指导, 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以投入。在投入问题上,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绝不能借机向农民集资、摊派。在文化建设中,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促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抢修工作, 重视对老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让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可以考虑对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如民间工艺技师、民间美术师、民间曲艺师等加以奖励, 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目标,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前提。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滞后的方面。本文从多个层面着手, 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状,权利,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耿玲:安徽阜阳让农民文化权益多元化.中国经济周刊[J].http://www.sina.com.cn2008.11.24.

[2]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三期.

[3]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第五期.

3.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篇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 探讨

一 现在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现在农村对于电网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因此,相关的电力实施都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来进行完成的,地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对责任和义务不太明确,因此就会带来很大的盲区。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这样就会使得农村的发展更加落后,不能够完全进行工作的明确划分。因此,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农村的电网建设就收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发展。

2.现在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结构的设计和改造都不够合理,因此就会使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不能够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合理的规范没有落实,就会使得成本出现浪费的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去弥补并完善。

3.我国的面积比较大,且复员辽阔,因此有着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这样就会使得那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电网的发展,环境和地理原因的限制又给电网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迟迟不能解决。

4.农村的用电往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季节性的用电情况就会使得电力的负荷承受力被要求更高。这样就会造成线路的损害。会使得风险变大,并且不利于后期的稳定发展。管理方面也不够好,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5.重视宏观调控,忽视科学管理。由于现在农村大部分的设计和工程建造都要有政府的指挥才能进行。工期也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就有待考证,会造成因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但是,电网的工作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容易引起危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6.用户的内线改造不同步于电网的改造。现在很多的农村都会乱接电线,没有安全意识,导致线路老化,对后期的发展非常不利。往往会产生电路的运行不稳定等情况。因此,现在很多的电线都存在不稳定性,要是带动电器,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导线过热,就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隐患。不仅如此,诸多用户在户内都缺乏保护设施,户内缺乏闸刀开关,有的仅用一只容线盒。现在的用电受威胁比较多,农民的用电意识又不够科学,所以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进行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合理的规划

结合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配电可以进行封闭式的方式进行。将电网的整体情况落实到一个环形的模式中,这样,在正常的运转中,就能将很多的线路行程树形的敷设,能够将故障通过开关来执行,避免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能够让电源的负荷产生一定的转移,分散符合带来的压力。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作为布局基础,合理的设计能够将电网的后期可持续发展稳定,并且能够保证供电的正常和安全。对负荷方面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比较高,比较灵活。充分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

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我们要有着明确的认知,能够判断功率耗损的情况和类型。变压器的损耗比较小,就能够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且判断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的情况。要根据电流的密度来判断,并选择最适合农村用电经济的方式,能够改善电力的情况,将资源能够妥善利用,得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尤其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小型电站来就近供电,由此避免长距离供电带来的功率损耗。

无功率耗损的情况,往往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用户操作中,就会出现缺额。要保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才能够稳定功率耗损情况。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就能够将各种的耗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采取合适的变压器和供电的模式来进行符合农村经济情况的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进行并联电容。这样也能够一定意义上形成补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可以采取发电机来进行补偿,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静止无功补偿器来进行补偿。

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可靠的供电是建设农村的步伐之一,也是改造农村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保证农村用电的安全和稳定,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措施:

(1)根据农村放射性电网的情况,在分支上进行开关的安装。能够进行分段,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能够缩小停电时波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利于后期的维护,能够尽快查明故障的原因,不断进行维护,尽量使得停电时间最小化;(2)要将监控情况进一步优化,要时刻掌握供电的情况才能够进行操作和处理,因此,要将时间应选在负荷的地区低谷期,减少停电影响。

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往往线路在安装建设中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电压的不稳定,往往会出现变压器的故障,影响正常的供电。因此可以进行分析并安装开关来控制。现在的科技不断发展,要将稳压技术利用到农村电网的配置中。将家庭用电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补偿要及时,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要妥善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完善电力的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无功耗损补偿提升,完善用户的配电情况,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用电,提高用户的电压。

5.电网保护的改建措施

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巨大的推动,因此,要让信息模式的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对其输电线路应配置自动重合闸。对35kV的电网应对其配置故障录波装置,10kV线路应采用二段式相间电流保护。

6.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正确思想

领导和政府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首先开放思想,对电网事业有着明确的认知,才能够进一步建设农村电网,发展农村供电配电系统。要将各种会议进行经验整合,不断分析和讨论农村电网的建设重要性,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广大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改善农村的发展情况对促进我国整体国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实践入手,从电网建设开始将农村的规划进一步落实,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村能够发展改革,成为带动我国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吴文庸,汪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23)

[3]许云.新农村电网建设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8(5)

4.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四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1年1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位于罗江河上游,距城口县城25公里,幅员面积15.8平方公里,辖15个社、368户、1474人,劳动力880人,耕地面积2447亩。自2008年12月被列为重庆市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老促会、农委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罗江村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于后。

一、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

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全面落实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以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主线,以产业培育、村级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房风貌改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强力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生产加快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三年努力,培育形成花卉苗木这一特色产业,现有苗木基地186亩,产值269万元,带动62户农民每户增收7100元;通过大力引导,新发展毛猪养殖1120头,新增产值202万元,带动35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3500元;通过对接加工企业,发展山地鸡规模养殖24600只,总产值197万元,带动103户农民每户增收6600元;新发展韩国萝卜320亩,豇豆80亩,洋姜105亩,使农民获利48万元,带动11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4400元。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一是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2011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40余人,创收150余万元;二是农民就地务工大幅增加,带动22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3500元。

三是巩固传统增收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牛、山羊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蜂活框养殖。鼓励农民改造旧茶园,连片发展茶叶产业,充分利用高山笋竹资源,通过实施低产林改造提升经济效益。传统增收产业新增产值98万元,带动24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4100元。

据估算,2011年人均纯收入将达5600元,与2009年相比户均增收1万元,90%以上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二)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三年来,罗江村级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80%农户,现已修通16公里,硬化3.5公里,基本解决了12个社1228人的交通运输问题,还有4公里村级公路已纳入规划,正紧张筹备准备施工。三年来,新建人行便道10公里,改善了4个社112户455人的出行条件。

二是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借助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建水池3个,160 立方,维修水池15个、600立方,更换供水管道12000米,实现罗江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三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三年来,新修河堤473米,保护农房32户130余人,恢复和保护耕地14亩。2011年10月新启动老屋营300亩土地整治项目,将使14社、15社42户128人受益。

(三)全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村风文明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三年来,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全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全村人口;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已有586人自愿转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二是认真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村村通广播,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理念。利用卫生室、三农服务站,满足农民就医、农资服务需求。利用图书室、运动场等设施,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并于2011年1月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四)认真搞好乡村建设,促进村容整洁卫生。

一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年来,沼气池建设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的60%,建成沼气池188口,沼气服务站1个,推动清洁能源进入广大农户,并建立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实施风貌改造和危旧房改造。通过实施主干道农房风貌改造,农房品质大幅提升,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为生态旅游开发和新农村整体形象增添了不少亮色。同时正在进行D级危房和C级危房的调查摸底,争取用一年时间全部消除D级危房和C级危房。

三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整治作为常态工作,通过整治,做到了房前屋后无淤泥,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通过沼气池建设,人畜粪便入池,有条件的农户,做到厨房、厕所、畜圈三分开;对人行路硬化了的地方实行分段包干,生活垃圾在指定的地方深埋或焚烧,全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卫生村”。

(五)注重搞好自身建设,促进民主科学管理。

一是阵地建设取得巨大改观。原罗江村公共服务中心,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更无真正意义上的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室,村上开会或群众办事都十分不便。2010年4月异地重建后,现在的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400平米,占地面积1000平米,硬化院坝300平米,绿化100平米,内设办公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农资超市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并通过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打造成为了服务群众的示范点。

二是组织建设得到大力提升。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主导作用,建设党务村务监督组织,配齐配强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引导团支部、妇联、民兵连、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认真履职、发挥职能,打造了一支坚实有力的村级管理队伍。

三是民主管理得以贯彻落实。认真推行听证会制度,对村上重大问题搞好“四议两公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今后工作重点

当前,罗江村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九重山的开发,打开了罗江旅游生态村建设的大门;工业园区E区的落户,将让罗江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城万快速公路通道的修通,让罗江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人流物流的汇集和企业的集聚,将带动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和群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落实“二十字方针”,明确工作重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奋力推进罗江实现

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代产业

一是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在发展苗木产业、山地蔬菜产业、山地鸡产业时,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发动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发展规模经营,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使农民获得更稳、更高、更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二是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认真解读农民土地承包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政策,全程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协助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这一困境。

三是发展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借助市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借助九重山开发和园区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打造创业街,繁荣夜市经济,发展个体工商户。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借助园区企业入驻投产的机遇,针对性地培训,增加就近就业;二是认真做好渠道建设,做好劳动力输出。

(二)推进城乡统筹

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村级基层文化、体育、村邮站、村卫生室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是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集约利用土地,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引导农民到新村和小城镇集中居住。

三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借助庙坝镇场园一体化建设机遇,按照功能分区,打造成为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罗江河上段中心村。

(三)发挥组织作用

扎实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化学习锻炼,提高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中坚带头作用。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学习培训,大力解放思想,大力培养团结协作、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加大阵地建设力度,努力打造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搞好民主管理。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荒,农村劳动力紧缺。村内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大量的“空壳户”,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缺乏有生力量。

二是融资难。农村抗风险能力弱,农民融资困难。

三是缺乏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除了传统种养殖业,没有形成覆盖全村、带动周边的优势发展项目。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罗江示范村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求市县老促会、农委及相关部门帮助推荐引进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带动罗江村加快发展。

总之,我们决心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加快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让老区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5.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五

一、主要做法

(一)建设新村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采取科学灵活的措施,妥善处理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促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1、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催生新村镇建设“内动力”

规划是新村镇建设的龙头。我县本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设计摆在突出位置,县乡两级都成立相应的规划机构,建设的整个过程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并在具体工作中牢固树立二种意识,有效提升了新村镇的建设品位。一是特色意识。在规划中强调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客家风格,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如,我们根据**山多地少、宅居地更少,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原有房屋较整齐等实际,重点以整治美化型的建设模式为主,同时辅于拆旧建新型、异地新建型,在全县266个示范点中,上述三种模式分别为253个、5个、8个。二是生态意识。围绕建设“生态**,绿色家园”这个目标,树立了“绿色农村、绿色**”的理念,规划突出环境保护。如,在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规划编制工作中,**县注意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通村公路的改造规划中尽量避开良田,少占用耕地。在示范点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建成了金龙镇烧斗村新村建省柴灶、南迳镇南迳村古楼岗下围建沼气池、金龙镇陂头村新村安装太阳能等一批特色示范点。

科学引导,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2004年第一批25个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村支部书记、理事会成员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政策促动。一是资金补助。县级按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30%予以补助;乡镇坚持不负债的原则,第二批按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10-15%予以补助,第三、四、五批可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少于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10%的补助,或者不补。2005年县补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县直单位帮扶2004年接待费(剔除招商引资部分)的20%;驻县单位分三类分别帮扶1万元、0.8万元、0.6万元;捆绑部分农、林、水和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目前,第二批100个新村镇建设示范点已完工并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县级补助资金217.9万元已全部到位。第三、四批部分建设示范点的预付资金29万元也已下拨。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创业人员捐资。如,县华星氟化公司、县高峰公司分别捐增1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县酒厂不但捐赠现金3万元、物资3.6万元,而且从明年起将设立“**酒厂资助新农村建设基金”,县个体工商户陈启兴捐款1000元,目前,县新村办累计受到捐款、捐物达42.15万元。二是规费减免。县规划建设部门无偿为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县国土部门对拆旧建新的,只收取办证工本费;县林业部门对自产自用竹木免征规费;县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享受低息。

2、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构建新村镇建设良性竞争机制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我县采取了“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办法。

首先是自主申报。按照“三个不搞”和“五个优先”的原则,由群众自主决定是否设立示范点。“三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出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五个优先”:即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我县第二批示范点计划建设100个,但群众自愿申报率9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130多个,有的乡镇还出现了群众争相申报示范点的喜人局面。

其次是动态管理。针对少数示范点农民在申报时热情高,但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积极性低的现象,我县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对建设过程中农户积极性差、工作进度慢的示范点及时进行调整。如在第二批示范点的建设中,根据督查情况,我们先后对示范点进行了3次调整,第一次初步确定了113个示范点;第二次撤消了2个示范点,增补了2个示范点;第三次撤消了14个示范点,增补了1个示范点。经三次调整,最终确定了第一批的100个示范点,由动态管理转为强化管理。又如南迳镇罗田村陈屋示范点,第殖等优势产业。目前,全县确定了以城厢镇、南迳镇为重点的5个无公害蔬菜专业乡(镇)、14个专业村;确定以金龙镇、城厢镇为心,以中寨乡、陂头镇、大吉山镇及乡镇果园场为重点,建立年出栏8万头外销生猪优势产业区和优质仔猪扩繁供应基地。

3、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优惠、挂点联系等措施,采取外引内联、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重点扶持了县丝厂、华云竹业、万头猪场、农艺发展(香港)公司等企业,促使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覆盖率达68%。

(三)培育新农民

我县建立了新农民培训四级网络体系(县有培训基地,乡镇有科技网校,村有培训点,组有文化中心户)。目前,全县已举办123期脐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蚕桑实用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164人次,82期电车操作技能、制衣制鞋等方面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1343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1159人,就业835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108个培训基地,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94个,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4个(其中,政企联办基地 5个),并形成了以蔬菜、电车为主的骨干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已聘请各类专业教师35人。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对具备“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资格的教师进行了培训。

3、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今年,县财政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知识化工程,各乡镇也将拿出不少于3万元的资金用于农民知识化工程。

4、开设“农民科技网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新技术新知识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大力开设农民科技网校,目前,已在9个乡(镇)分别开设了9个“农民科技网校”。主要采取平时重点对乡镇干部进行培训,逢圩日重点对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进行培训。目前,已对全县90%的乡镇干部、111名村、组干部和362名农民进行了上机操作、网上搜索等基础性知识培训。

5、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对培训后自主创业的农民,在办理执照和各类经营许可证时,给予优先照顾;在贷款、承包、新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村干部的选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聘用时,给予优先录用。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

我县本着“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协会模式。即:县级建立以高峰公司为龙头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乡镇建立经济发展总协会,村级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组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共建立较规范的蔬菜、果业、蚕桑、渔业等协会74个,覆盖农户率达40%以上,大大提升了农民组织化和产业规模化进程。如,城厢镇黄埠村蔬菜协会现已发展会员153户,通过协会带动,上半年,发展商品蔬菜400多亩,仅种植蔬菜就可实现户均收入1600多元。又如,龙源坝镇雅溪村自发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目前,该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一步,我县重点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农民以林权入股加入县高峰公司,组建规范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五)塑造新风貌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始终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塑造农村新风貌当着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开展了“塑造农村新风貌”主题活动,具体目标达到“六个一”,即:成立一个理事会,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培养一批“文明信用农户”,培育一批“文化中心户”,发展一个经济组织,建立一个帮扶基金会。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1、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一是把农村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纳入了各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列入了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评内容。二是全县86个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和村公评公议会,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实践,在村民理事会和村公评公议会的倡导带动下,积极开展了破除封建迷信、禁止赌博等宣传活动,促使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蔚然成风。三是把“文化中心户”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重要阵地来抓,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吸引群众,管好阵地教育群众,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思路,建立了一批集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户”,每户达到了“五个一”,即:一块牌子,一个学习场所,一百册以上的图书,一套现代教学设备,一套娱乐设备。这些“文化中心户”的建立,形成了乡(镇)有中心(宣传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村有室(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阵地网络。各乡(镇)以“文化中心户”为依托,广泛开展了科学、文化、道德、民主、法律、政策等“六进中心户”活动,切实加强了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全县255户“文化中心户”认真履行职责,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引导新风尚的骨干作用。

2、积极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各乡(镇)5月底基本完成了创评工作的自评、互评、总评和初审,农户参评率达87.9%,目前,全

县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1629户,占总户数的5.04%。同时,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还抓好本示范点“文明示范户”的评选工作,如金龙镇来龙村示范点,每季开展1次“文明示范户”的评选活动,每次评选2户“文明示范户”,对被评为“文明示范户”的农户,给予20元的资金奖励。

3、深入推行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把殡葬改革当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宣传发动、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尸体火化的力度。去年以来火化率达100%,列全市第一位。

4、认真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各校广泛开展“留守孩关爱工程”推广实施活动,在学校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

(六)创建好班子

我县各乡(镇)、村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切实加强了乡(镇)、村班子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

1、切实加强乡(镇)班子建设。在工作中,各乡(镇)都结合开展“三民”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根据各自实际,认真做好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的选点、宣传发动、干部帮扶、资金补助等工作,尤其是认真组织群众做好自主申报、自我建设的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工,也使乡(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2、着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村级班子好不好,关键看新农村”、“村干部好不好,关键也看新农村”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好坏与战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在工作中,各乡(镇)主要是继续抓好“双富十带头”、“三培两带”等工程的实施,发现、培养一批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目前,已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并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排名滞后、战斗力不强的22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现在,正在进行“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1、主要是做好第三、四、五批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的扫尾和考核验收工作,确保在12月底全面完工。同时,做好“五新一好”其他各方面的收尾工作。

6.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六

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环境,开创新业绩,塑造新形象。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我村领会精神,结合实际,努力奋斗,争当小康村、文明村、团结村、民主村和和谐村。

首先:领会精神,创先争优。

我村自落实“五个新”主题思想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做到,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施农村水、电、路、田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和落实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破旧推新,改善村容村貌。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早在2008年,在党和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全力进行新农村建设,为每家每户改水改厕,规划

村路,从此,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其次: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我村在落实上级精神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不懈改善民生,始终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环保、安全、饮水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充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村根据本村实际,预计在位于我村的沿湖公路旁搞大型开发项目,先让一部分村民移居到沿湖路边,再在沿湖路至村中间建一所休闲广场,让村民们在忙后有一个放松的场所,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村委会的这种方案,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真可谓群策群力,上下一心。

7.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七

一、农村文艺对农民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文艺是什么?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人类社会通过对文艺的传承和提炼, 不断提升文明高度, 使人们的幸福成为可能。因此, 一切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文学艺术皆属文艺之列。不过本文所讲的文艺是专指源自农村题材, 直接反映农民生活, 表达农民喜怒哀乐的农村文艺。根据各地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来看, 农村文艺在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更新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笔者近年来为配合各项农村工作创作的反映构建和谐社会的《和为贵》、关注农村发展的《村民大会之前》、推崇科学文化的《农家书屋》、呼唤法制意识的《借据风波》等小戏;歌颂廉政建设的《闹房》、保护自然环境的《古樟树下》、倡导诚实守信的《还款记》、治理污水的《泉水清清》等小品;宣传下山脱贫的《走出大山天地宽》、拆迁巨变的《送喜帖》、揭露邪教的《信神记》等快板以及劝导计划生育的相声《多子梦》等文艺作品, 总是能在各种展演、会演的演出中引起农民群众的共鸣和良好反响。往往是一场演出活动过后, 一些流行歌曲的演唱或是广场舞之类的舞蹈很快被人忘记。而这种自编自演的原创节目却能被人们久久地津津乐道并传播, 虽说写得不太尽然, 演得也不够完美, 但毕竟反映的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 演绎的是老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 并且又以现代小戏、曲艺之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 所以容易被人们所欢迎所接受。由此可见,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农村文艺作品, 确实能在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养方面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宣传、文化的效果是一些报告与讲座所难以企及的!

二、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是持续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的不断重视和投入, 各地农村的文化积极性空前高涨, 文化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各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同时, 农民群众中的戏剧演出队、曲艺说唱队、舞蹈表演队以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各类球队的基层文艺体育队伍应运而生, 相继建立, 成为开展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主力军。毋庸置疑, 这对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以及健身健美方面确实大有益处。但也毋需讳言, 这些文体队伍的活动能否持久, 同样令人担忧和置疑。先撇开体育队伍不说, 就目前大多数农村的戏曲演唱队和舞蹈表演队等文艺团队的活动内容来看, 演唱队大都只是学唱几句老戏或几首老歌, 舞蹈队也就是跳跳排舞、健身操之类而已, 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这样一哄而上的“大路货”文化, 久而久之势必令观赏者乏味, 也让表演者厌倦。这又不得不让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的农村青年民兵俱乐部的建设, 当时也组建过这样的文艺团队, 可不久就二天打鱼三天晒网, 尔后偃旗息鼓了。究其原因, 除了当时上面的持续重视和投入不够外, 艺术形式缺乏多样性, 文艺内容缺乏思想性、时代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 为增强当前农村基层文艺团队的活力, 使之持续开展文化活动, 依笔者之见, 发动群众自编自演, 大量创作符合农村建设实际, 贴近农村百姓生活, 反映农民喜怒哀乐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艺作品, 给基层文艺团队提供足够的演唱资料十分必要。因为时下同样少有作家、戏剧家涉及基层文艺作品尤其是农村演唱作品的创作, 农村文艺团队存在等“米”下锅或缺乏适合基层百姓口味“食粮”的现状。由于笔者坚持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 就时常会接到一些基层文艺团队求要剧本的要求, 可见繁荣农村文艺的剧本创作, 不仅是配合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农村文艺团队持续开展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三、怎样繁荣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

1. 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

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很多, 有音舞类的声乐、器乐、舞蹈, 有演唱类的戏剧、曲艺, 有视觉类的摄影、书法、绘画, 有阅读类的小说、诗词、散文等等形式。相比之下, 在农村特别是配合农村中心工作的宣传教育方面, 窃以为选择创作戏剧、曲艺这种通俗易懂的演唱类艺术形式最为适宜。比如笔者所在的金华市婺城区是我国婺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农村群众中本身就有爱听爱唱婺剧的习惯, 况且婺剧演唱起来比较热闹欢快、悠扬悦耳, 最为当地农民群众所喜爱。当然, 戏剧的剧本创作以及排演会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费神气, 可老百姓会想, 哟!这些事都编成戏, 编成曲了, 说明上面很重视, 事情很重要, 得去看看。人们心里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敬重感、参与感。至于小品、相声、快板、道情等曲艺形式, 那就是文艺宣传方面的轻武器, 相比音舞、书画、摄影、文学等形式能更直接、更快捷地表达宣传目的, 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 注意创作的方式方法。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 农民的生活千姿百态, 农村的工作错综复杂, 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一些方针政策和有些中心工作大都是理性的, 可它们又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而制定而开展的, 套用一句创作上的用语来不太恰当地比喻, 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在创作相关文艺作品时, 应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要真正领会它们的精神内涵, 其次是不能简单地图解它, 也不能光用一些理论口号来堆砌。否则, 听众或观众还不如去听报告看报纸呢, 那就起不到文艺宣传应有的作用了。

3. 注重作品的艺术质量。

就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 配合中心工作的文艺作品还称不上艺术品, 只是一种宣传品, 但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必须注重作品的艺术质量, 换句话说, 就是尽量减少“宣传品”的印记。既要讲求作品的思想性, 更要讲求作品的艺术性, 即作品的趣味性、吸引性、可看性、意寓性。为此, 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两点:作品题材的选择和作品主题的提炼。题材要尽量选择作者熟悉的生活, 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巧妙入手, 争取以小见大。主题要尽量体现时代性、主旋律和正能量。因为文艺作品主要是用来引导人、鼓舞人和劝人向善, 引人向上的, 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养相对滞后, 农村文艺更应如此。

4. 重视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

繁荣农村文艺创作, 须要重视农村业余作者队伍的组织和培养, 据了解,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农村业余作者, 尤其是创作农村演唱作品的业余作者越来越少, 已是青黄不接。文化部门应当利用农村业余作者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的生活优势, 担负起对业余作者的组织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的辅导、培训职责, 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创作方面的扶持政策, 以确保农村文艺创作的繁荣。有道是, 剧本剧本, 一剧之本, 可见剧本创作十分重要。

5. 组织原创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在努力开展农村文艺作品创作的同时, 还应积极组织原创作品的展演、会演、比赛等交流活动。要不就会“养在深闺人不知”, 充其量是自娱自乐而已, 如同花朵, 既便再美也会很快枯萎下去。另外, 孤芳自赏也必将导致“井底之蛙”, 因为人, 尤其是文化人 (作者和表演者) 都有一种展示自己才艺的渴望和追求, 只有不断展示自己, 才能相互间取长补短, 创造、发挥出最大的才艺潜能, 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8.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八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问题;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22-01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了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以下分析了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图书馆的概念

农村图书馆顾名思义是在农村中发展图书馆的建设,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为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服务的。农村的图书馆主要以乡镇级、村级、个人的形式存在,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农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服务,通过阅读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从而达到普及经济、文化知识的目的。

二、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1.农村图书馆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位于偏远的农村发生了质的改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随着时代进步。农村图书管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农村图书馆有利于城乡文化的统一。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困扰,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二者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也在日益丰富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量农民不断的进城打工,甚至定居在城市,城乡的文化得不到更好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图书管的建设是很有必要性的,它可以使农民接受先进的思想,不断的更新陈旧的观念,提高农民的自我创业的能力,使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融入到社会当中,从而减少和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3.农村图书馆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图书馆的发展不单单是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发展,图书馆是国家、政府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主要以传播先进的知识、教育等作用,是农民的精神食粮,因此农村图书馆为农民更好的在农村发展提供了精神、智力保障。

三、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及问题

1.国家投入的经费不足。国家对农村图书馆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图书馆的主要因素。农村图书馆是国家的公共服务单位,资金全部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没有国家的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很难开展。在农村很多地方现在仍然没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是摆设,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由于政府的投入少之又少,图书更新不及时,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得不到保证,农民只能通过电视等手段来获取信息,落后的农村图书馆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

2.乡镇政府对农村图书馆不够重视。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得不到政府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地方农村图书馆效果不好,就直接不提图书馆的建设,反而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忽视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图书馆很少有人看管,使得图书的管理混乱,阻碍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农民的综合素质太低。由于受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影响,大多数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文化素质低下,甚至很多人是文盲,根本对图书馆没有兴趣,乡镇领导不能正确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图书馆的重要性,许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图书管要收藏哪些书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哪些书能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根本得不到重视,不能找到适合农民的书籍,图书馆只能闲置在哪里,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在农村建设图书馆的对策

1.增加农村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重视。要提高政府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不断更新先进的图书内容,要政府意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推进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农民精神生活的提升,政府必須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只做表面性的工作,应付检查的行为,切实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建馆。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中,还要以各地区农民分布的情况为基础,合理的开展图书馆的建设,要把图书馆建设在乡镇、村的中心,让每个人都能满足对阅读的需要,不能因为图书馆的远近使资源浪费、享有不平等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同,对于阅读的需要也不同,务必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购不同类的图书,使其多样化,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结构,让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受益。

3.培养农民正确发展图书馆建设的意识。农村图书馆社会结构的不完备、资源不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真正的达到为农民服务的目的,除此之外,盲目的增加经济收入,也冲击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村很多地方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赌博活动,这种不利于健康的方式盛行,如果利用这些时间去图书馆阅读,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民不是真的缺少图书馆需求的意识,而是这种精神场所无法使其获得真正的表达,农民种好地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意识、视野的狭窄严重影响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图书馆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重要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书店。

4.加强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和培训。

农村缺少有经验的图书管理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不佳,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力度不够等等问题都是图书馆没有形成稳定的招聘制度,大部分从事图书管理的人员都是兼职,甚至是通过关系来的,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业余的工作,这种观念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培养一支有素质的管理人才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对图书管理员专业水平进行培训,设立上岗考核制度,使图书馆走向正规化;改善工资待遇,是图书管理者能够长期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保障。

总结

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的把农村图书馆办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福英,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J].图书馆,2011(2):110-111.

[2]鄂丽君,许子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2(1):62-65.

9.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九

1、选好配强社区班子:市公安局选派干部XX任第一书记,书记XX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组织部门的关心下,配备一名大学生XX任书记助理,两委干部年富力强,村级组织制度健全,支部及13个党小组活动开展井然有序。

2、成立各类理事会:在新村建设、村庄整治、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中,成立理事会,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3、成立廉勤委:在镇纪委和监察室的指导下,对社区的资源资产、财务、人事任免等六大方面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村两委工作按照既定方向和思路有序开展。

二、抓新村建设,促进环境优化:

2、村庄整治:三站老街投入200多万元,对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立面等进行全面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三、抓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选准产业: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住上好房子,还要装满钱袋子,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社区两委带领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考察,选准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选择投入较少、技术简单的节水型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大葱种植,坚持壮大“一村一品”,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建立基地:以招商引资方式将肥西大葱协会请进来,结合江淮分水岭示范区建设,建立以种植大葱为主的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并被确定为市妇女培训基地和市农委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3、促进增收:基地建设一年来,在高刘发展会员260多户,种植大葱2000多亩,带动本社区240多位农户种植大葱,计划三年内在我镇发展到万亩以上。07年每亩产值1.5万元,今年市场预测1.5元/斤,亩产值一万元以上。

通过基地建设,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也为新桥机场顺利通航提供良好的大气环境,缓解了禁烧的压力。

四、抓社区建设,促进为民服务

1、硬件设施:新的社区办公楼21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科技培训中心、计划生育服务室、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农民科技书屋、档案室等。

2、软件建设:制度健全,资料完备,服务功能齐全,两委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XX社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安大新农村调研组和市农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乡村连体别墅”、“梦幻中的新农村”,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今后,将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10.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

一、前期做法及效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我镇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创建了万亩标准化小麦种子示范基地,提高了小麦种子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目前我镇优质小麦种子种植面积达2.5万余亩,玉米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怀药种植面积8000余亩,蔬菜、水果、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到1.1万余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了XX、XX、XX、XX等15个规模养殖园区,全镇养殖专业户1200余户,全镇猪存栏2万头,牛存栏5600头,羊存栏1.25万只,兔存栏0.8万只,鸡鸭鹅存栏达11万只。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全镇劳动力资源数26788人,外出务工人员达5260余人,主要在广东、福建、深圳、苏州、西安、北京、山西等地务工,每年为XX镇增加收入2600多万元。二是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2月中旬,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支书、村长到已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12个村参观学习,3月份召开全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动员大会。张贴标语210余幅,书写固定标语50余条,发放宣传单1.5万余份,全镇投资8万余元,出动车辆600余次,组织人员3600人次,彻底清理了陈旧垃圾。各村均成立了卫生组织,制定了卫生长效机制管理办法,成立了保洁员队伍,确定了垃圾掩埋场,落实了保洁员待遇,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三是做好镇村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全面开展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活动,按照“五室一场”标准,对镇文化中心及各村文化中心进行了重新规划完善,新建、改造文化中心29个。各村以文化中心为阵地,积极组建大鼓队、秧歌队、业余剧团、篮球队、门球队、象棋协会等业余文体组织,并利用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科技知识培训,举办了秧歌比赛、篮球赛、演讲赛等赛事,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参与,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长了知识,极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非常鼓舞人心。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中央、省、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件。2006年开春以来,全国上下都在热热闹闹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明确每一个“远”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它没有极限,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哄而上,胡子眉毛一起抓,盲目地拆、盲目的盖,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我镇目前已经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县前3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

其二,要立足一个“实”字。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一要摸清“实”情。虽然,这几年我们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对照广大农民的迫切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如村级集体经济落后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农村规划滞后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困难。这些情况,我们乡镇干部要充分吃透,才能做到因地制宜。二要解决实际问题。今年,镇人大会上代表提出的2个问题,一是卫生问题,一是道路的问题。目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环境卫生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在建立农村卫生长效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我们正在全镇27个村推广实施。“四有一落实”(有组织、有制度、有保洁员、有填埋场,落实保洁员待遇)。第二个问题是道路的问题。去年,全镇投资700万元修了30公里的道路,极大地改善了XX镇的交通状况。今年镇里又出台了道路建设3年规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各村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修建村内道路,彻底改善群众的行路难的问题。三要办“实”事。今年,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准备办5件实事:一是做好XX工程,增加农民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条件;二是做好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农田产量;三是做好万亩优质小麦种子示范基地项目,提高小麦种子的品质;四是做好3个示范村的沼气池建设项目,推动农户实现家居用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五是政府引导帮助农民建立养猪、四大怀药两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11.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基層党组织;建设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说是我党联系农村群众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不过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还有一部分党组织管理相对混乱,无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根本发挥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在如今的基层党组织当中存在着党员占总体人数的比重过低的情况,而所拥有的党员文化素质以及学历水平也比较低,党员队伍结构十分不合理。

另外,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当中,存在着过于保守的传统思想,不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一些干部的文化水平更是没有达到领导班子的要求,无法发挥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在创新意识方面的领悟不足,根本不具备管理和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力。再加上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和落后,通常愿意接受上级的命令,而不会自主创新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在工作展开方面缺乏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约束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现象都充分反映了现阶段农村建设当中基层党组织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下去,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便会给我国的社会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基本上反映在:农村群众拥有了比较高水平的自主意识,而基层党组织却依然缺乏强大的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而基层党组织由于丧失了原本生产经营指挥权,便无法在通过传统的管理手段来引导群众,一部分干部甚至通过粗暴的方法来管理群众,这样一来便导致农民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矛盾的加剧,反映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发展。另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迫切需要相关生产活动的服务,需要党组织为期提供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相关服务,而基层党组织在相关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进而导致党组织在领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工作止步不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及党员队伍

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强整体党员队伍的素质,在选拨党员队伍成员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党员,选拨那些可以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同时还应当加强党员素质的培养,让部分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党员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进修,提高他们对于科学文化的掌握程度,从整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实力。另外对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的选拨,应当坚持严格的原则,选拨那些能够公正廉洁、具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认知的党员来担任领导班子的成员,这样一来才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发展的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首先,作为基层党组织来讲,应当改变传统的家长式领导方式,而采用服务式的领导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卫生、经济以及社保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在开展生产活动的各方面需求,同时积极地推动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指导、法律服务、信息查询以及虫害治理等服务,进一步获得领导农民生产活动的主动地位。

其次是在针对农村事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开的原则,在特定的时间以及地点,将农村事务进行公开,对于有关农村改革方面的重大事件,应当在决策之前对全体农民进行公开,征求群众的具体意见,从而增强决策所拥有的民主化,防止农民和党组织之间发生相关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是对于农民的矛盾以及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当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通常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纠纷和矛盾进行疏导和解决,将重大的矛盾在其萌芽阶段便扼杀掉,防止出现过激的事件,保持农村的稳定以及和谐。

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最为重大的工作任务便是落实新农村的建设,而这当中便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组织、部署以及实施相关的工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全新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新道路,从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程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D].河南大学.2013

[2]占金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05)

上一篇:流动妇女平安之家汇报材料下一篇:朋友圈最忧郁的经典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