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论文

2024-08-29

浅谈阅读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浅谈阅读教学论文 篇一

一、阅读课堂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1.给予学生课前了解阅读内容的时间。教师事先根据阅读素材的内容提炼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主动地去阅读。比如“JeremyHampden’sstory”教师围绕着阅读素材设定题目“为什么杰里米.汉普登六岁的女儿为什么不喜欢父亲的祝词内容?”“如何看待人的价值?阅读理解中父亲的价值观是什么?”通过阅读理解女儿之所以不喜欢父亲的祝词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问题便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2.采取多种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均衡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按小组分配阅读任务,并有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采用对话方式,角色扮演或者影片播放等等。这样能够营造阅读的氛围,使学生身处阅读环境下,提高阅读感悟。

3.再次感知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展示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对阅读内容再次进行深入剖析和自我提问,这样能够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个别的关注一下,恰当的给予鼓励。UFO会是一个不错的话题,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制作关于UFO的视频介绍,学生根据素材内容设定问题和现场演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营造了悦读的氛围,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阅读课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的观点很容易被忽略。让阅读成为悦读,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为此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透过不同学生的观点了解到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成为讲授的主体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接收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无论对于授课学生还是听课学生,都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思维。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选择授课的学生时要注意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备课,这样便于学生统一意见,也便于听课的学生发表意见,课堂将会变得很精彩。比如学习Adoctorforanimal一文时,选择班级中喜欢小动物的学生组成小组备课,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并且经过老师的审核。在正式授课时让这一组学生充当授课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资料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内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是允许听课学生提出问题的。

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了信心,授课学生满怀着兴趣完成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听课学生来讲,也感受到了“新鲜事”,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和水平较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对于能力一般但是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和重点关注;阅读基础十分差,在布置任务时要相对降低难度,重点是提升他们阅读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够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事情做”。

三、阅读课堂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使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水平自然提不上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元化,增添阅读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采用播放影片、角色扮演或者是场景对话等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为此在设计阅读课程教学时,教师根据阅读内容以及不同类型教学形式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每一种教学形式都能够“物尽其用”。

它对于初中生来讲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仅仅依靠阅读材料进行想象,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图形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想象变得更加的立体化,那么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播放关于UFO的视频,再配以音乐,更加能够营造出神秘和诡异的气氛,学生的悦读兴趣会更高。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初中阅读课堂教学的水平,让阅读成为悦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分别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开发学生的个性以及注重阅读形式的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有助于改善阅读教学现状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帮助。

2.浅谈阅读教学论文 篇二

一、多增加课堂上的阅读时间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是让学生自主阅读, 扩大阅读量。古代学者特别注重儿童熟读成诵习惯的培养, 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 无一例外地要求儿童读诵如流, 背诵成为儿童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硬件”。凭着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 儿童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感情的滋润, 尤其是他们趁着少年时光, 多读多背, 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言财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背诵、记忆的时间长了, 文章积累多了, 记忆中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语感能力。然而, 现在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 阅读质量不高, 初中三年, 学生课堂上的阅读也只有语文课本上的二百来篇文章, 平均每年仅几十篇文章, 这些文章只是部分或小部分被消化吸收, 单就背诵而言, 完全达到背诵要求的也不过几十篇文章。不少课文学生也只是读过一两遍, 听老师讲过而已, 远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仅凭这些想掌握运用语言文字, 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首先要从课堂上抓起, 让学生多增加阅读时间, 提高阅读质量。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重感悟, 主张在积累中感悟做人和为文的可行之路。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没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 它需要阅读主体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整体理解, 而感悟又往往与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和个性气质有一定关系。文章有很多方面是讲不清的, 何况我们讲授的多带个人色彩, 以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 是越俎代庖的做法。学习语文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意义等, 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去感受、联想、想象、补充和发挥。所以在适当的点拨后, 把材料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领悟, 让学生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三、要给予指导

首先指导理解内容。没了教师讲课的“束缚”, 学生随心所欲, 面对不熟悉的课文, 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 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 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 课文大多篇幅较长, 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 那么学生也难以正确地体会、理解古诗的意境, 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 倘若学生不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只把它当成一首普通的描写夕阳之景的作品, 就无从感知词中主人公———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笔者认为,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 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 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 而应指点纠偏,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次指导朗读技巧。初中生有的虽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但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 认为只要自己读得抑扬顿挫, 就能感染人。为了让学生走出这种误区, 我特地拿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试读, 结果声调抑扬顿挫了, 可是感情平淡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作如下指导:让学生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给人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 深含感情。给学生乐曲伴读, 使他们投入情境中去, 真正感到语文的乐趣。

以上谈的是课堂的阅读, 重在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质量, 而课外的阅读也至关重要。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下得以施展、运用。以此扩大阅读量, 开阔视野, 使阅读得以质的飞跃。

总之, 学语文就是要多读、多思、多悟、多讨论, 吸收语文的营养, 从而拥有那份情感体验, 那份对语言的感觉。

3.浅谈阅读教学论文 篇三

无论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看,还是从落实素质教育看,我们都应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巧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核心因素,在学习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乐学,那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就强。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利用投影、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所讲的对象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远为近,从而使看不清、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清、听得到。从而极大地增强教育的表现力,吸引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

1.利用投影,变静为动

投影片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物形态、图像的复合和抽动,色彩的变化等。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变化性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利用录像达到声行并茂

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对象,有的属天涯海角的事物,学生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尽管讲得有声有色,学生还是感到茫然。用投影片教学,有形无声,放录音有声无形。在此情况下放录像达到形声并茂,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清,使之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其主动参与学习。

3.多法并用,提高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时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将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多法并用,就能对学生不断形成新异的刺激,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把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引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阅读。

二、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阅读

1.提高学生对质疑问难的认识

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小学生敬慕伟人的心理特征,结合课文或有意介绍名人勤学好问是事迹;二是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例中感知质疑问难的好处,并提高认识。

2.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

学生充分认识了质疑问难的好处,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有时差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这时就要绐学生质疑的方法,重点解决在何处寻找问题。

实践证明,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提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传授学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会自觉地、主动地“唱主角”。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乡王家会小学)

浅谈如何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活

郭慧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对于思品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思品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品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在初中恩品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思品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德国教育学家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刺激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思品课教学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1.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思品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兴趣做向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演示、表演、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以及充分利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的多媒体,创设隋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营造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并随问题的深入而深入。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思维。教学過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提示引导,让他们面对新知时,能运用巳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个新问题,把学生引进主动探索知识的轨道。

3.联系生活,激发应用的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密切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品德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味生活、社会,从而促进其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充当某个社会角色开展实践活动,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实践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教学民主,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2.发扬民主,创设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l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顺其学生心里,“投其所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其好学、乐学。养成良好习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锦上添花。

4.浅谈阅读教学五步法 篇四

——就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的几点思索

四川省彭州中学实验学校 陈国斌

内容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到底如何指导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中考、高考中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学生在阅读上的得分却很少,现状堪忧。笔者根据教育实践从五个方面总结出阅读教学的方法,即“审题目,抓关键词”、“提问题,树立目标”、“ 读文章,走进文本”、“ 穷追问,解除疑惑”、“ 巧应对,踩点答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方法

技巧

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王秉蓉老师在解读“什么是语文教师该教的”这一问题时指出:“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文本内容,而且还要教文本所承载的所有阅读思维与方法。”语文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重视自我体验、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情感熏陶、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延伸。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包括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等;要注重智力开发,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要注重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等;还要注重美育培养,包含自然、生活、艺术、文字等的感知和理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方法比单纯的知识重要的多。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最感到头痛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绝大部分谈阅读色变,往往望题兴叹,一筹莫展,效果可想而知。这不能不说与我们教师有直接关系!也许有些教师说“我很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每次练习我都讲了阅读题”、也许有些教师说“这阅读有啥讲的嘛,又不会考到同样的题,再说都是汉字有啥看不懂的呢?讲与不讲差不多!”也许还有教师认为“阅读太难讲,不知如何下手才能让学生懂得技巧,索性照搬答案”如此等等。越难,老师就越不想讲,越不想讲,就越难,个恶性循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变阅读现状,很多专家、学者已有精到论述,结合个人十多年的阅读教学体会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时,可以教会他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即“审题目,抓关键词”、“提问题,树立目标”、“读文章,走进文本”、“ 穷追问,解除疑惑”、“ 巧应对,踩点答题”。下面仅以《最好的圣诞礼物》为例来具体阐述到底该如何操作。附:读原文及相关练习

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凡 编译

⑴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⑵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兴奋地瞪得大大的。

⑶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我们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⑷他正在招手,然后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到。

⑸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⑹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知道那些是小馅饼吗?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⑺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咯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⑻我们用完了餐,丈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帐。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⑼“上帝,在他对我或者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离开这里吧。”当我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⑽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在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⑾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穿着破烂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⑿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⒀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⒁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⒂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⒃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训练题】

1.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⑶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⒀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审题目,抓关键词

第二步:提问题,树立目标

第三步:读文章,走进文本

第四步:穷追问,解除疑惑

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 伍春莲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最迅捷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很重要,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影响谁、作用更大一些。

二、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的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

三、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能丰富课堂资源、活跃学生思维,又能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乡土文化。魏书生曾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

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很明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不可分的,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但遗憾的是阅读教学远远强于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将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

教材是写作借鉴的主要阵地,学生需要从课文中积累写作能量、感悟写作方法,使作文有章可循。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不但是分析鉴赏的例子,也蕴藏着巨大写作能量,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勤于积累,就能提高写作水平。注意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基础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营养、在“读”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在“写”中运用规律,做到“读中学法、读中悟法、作中用法”,使阅读中得来的知识转化为作文的技能,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带着强烈的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去上好阅读课,让阅读课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6.浅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深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81-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基础的识字、解意来展开,很少进入到内涵升华的深度层面中。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不足、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但却不乏灵动的想象和感知力。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渠道,将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加深。

一、关注文本语言,增强深度理解

文本是阅读学习的基本依据,阅读教学的源头就是教材本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而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语言。语言是阅读的框架,文本中的语言是值得深入推敲的部分,语言不仅是学生了解文意、增进理解的工具,更是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应用更灵活的有效通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炼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体会。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学生完成常规阅读后,教师加强了语言分析阅读,如针对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教师把“有的„„,有的„„”句式提炼出来,让学生细细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并将描述性的动词、形容词,如“搬”“使劲”等单独列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模仿人物的动作。这样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司马光的镇定,并由衷地赞叹,学生不只是读懂了意思,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感想。

二、促进思维想象,展开深度拓展

深度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展课本所学,透过阅读内容激发出个性、大胆、丰富的思维。要让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教师就要从思维想象力入手,从阅读教材中有意识地收集资源、聚集灵感,在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挖掘深刻的思维感受。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让学生反复感受重点语句,如用“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这样优美而色彩鲜明的语句作为引线,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说:“成堆的厚重云雾就像巨大的棉花糖悬在空中,让人心痒。”也有的学生说:“云雾变薄了,若隐若现,就像披着轻纱的仙女在起舞。”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了从理解到感知应用的转换。

三、融入生态文明,完善深度探究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命追求理念的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和语文结合在一起。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遵循客观规律和谐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成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能够促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升华精神追求。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材、有效引导。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着重阅读了文中对迪拜地理环境恶劣却建设繁华、环境优美,这看似矛盾实则深意十足的描述,从生态平衡以及迪拜人民对自然美的渴求,对美丽环境发自内心的爱护等方面进行精心挖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萌发出保护环境、物我和谐的生态追求意识,同时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态现象,自觉反思,其精神追求从生态文明意识中得到了升华。

四、体验精神情感,提升深度感悟

情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深度感悟的阅读学习习惯。教学中的知识点具体到读、写、思考等传导环节,而情感感悟却是自由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情感引导的难点所在。教师要以点拨、启发为主,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牵引学生的思维感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时,教师以勇敢的艾滋病患儿小恩科西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精神为线索,引导学生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切身思考。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现实愿望或理想,以及自己在生病时的情绪、行为,对小恩科西勇敢面对生命威胁却从不言弃的精神感到了深深地震撼。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进一步对小恩科西身染重病,却身怀大爱的奉献精神进行深度感悟。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情绪饱满、情感满溢,课堂收效明显。

语文学科集合了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艺术的融合于一体,阅读就是一个对知识了解、探究和感知的过程,起到挖掘价值、凝练精髓的作用,教师要将传统意义的阅读由浅层导向深度,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7.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阅读就会产生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获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主要的步骤是处理动机问题,即唤起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实践活动。

1、建立图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

班级的图书角可以弥补学校阅览室阅读材料不足的缺陷,也可以让学生各自闲置的图书资源得到利用。“读书俱乐部”把喜欢读书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让他们经常交流书籍互相阅读,定期再召开读书汇报会。这样学生会自觉地阅读、思考,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还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了班级的一大批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2、注重读后延展,促进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积累,要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句子做成积累卡,利用班会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评。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自己阅读的成果,阅读的兴趣也相应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学习的方向和志趣,奠定他们良好的阅读基础,激发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阅读气氛

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四、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阅读训练也常被忽视,老师给学生阅读时间太少、老师指导的朗读方法太少、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太少、老师范读太少。阅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力条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8.浅谈阅读教学 篇八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来说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和教师描绘性的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是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 、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道、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背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料匮乏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式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的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1.读的少些,但要好些;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得书;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按计划读书。漫无边际的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无计划的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比照计划的好习惯。

4)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伯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有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得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上一篇:关于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下一篇:河南省普通高考艺术统考分数段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