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抒情散文(共17篇)
1.秋凉抒情散文 篇一
那一抹秋凉散文
秋雨点点滴滴地带着轻寒顺窗而下,没有了夏日的暴躁,没有了春日的细致。隔窗而望,天空灰暗阴沉,像一张伤心的脸,那秋雨似泪珠一颗颗滚落而下。听那哒哒的声音,好像在诉说着什么,是在伤叶的飘落?还是在伤花的凋零?是在愁姹紫嫣红的悄然逝去?还是在叹雁的离去?看着听着,丝丝缕缕的凉意透窗而来,裹紧了衣衫也难抵那股清冷。又想这秋雨也许是在刷洗着这个世界,把所有的尘埃、烦恼、忧伤都洗去,干干净净地迎接冬的来临,让冬季的雪花更加的洁白晶莹。那么是否也能带走我满满的心伤,让我也有些许的期待?期待却在秋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谢幕。而在冬韵里是否能让会我有一个尽美的欣喜呢?
推开那扇青春的门,岁月在不知不觉中诠释了我的幼稚。借着花季的感伤,我把自己折叠在一层不可逾越的冷月清秋之中,放纵的让自己活在多愁善感的枷锁里,任由时光逼袭,也固执的不作任何改变。青春华丽上演的剧情如似烟火,稍纵即逝。烟花不堪剪,辗转间,我又蜕变了,而梦,再次搁浅。
如果说秋天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那么我无疑是属于秋天的。小时候,梦想很少,要求也不高,有时候只要一块甜甜的糖果就会感到很开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了解的人情世故也越来越多,简单的心思实在无法一下子消化复杂的世界,就像一个丢失了玩具的孩子,不知所措。遇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生活也似乎是精彩变化的,但并没有感到多少欣喜,反而多了一些忧愁。身边的朋友还是那么多,也许是朋友变了,也许是自己变了,也或许是这个世界已经不复从前那么简单,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管如何快速收线,也收不回来,最后也无影无踪。并不是因为长大了要求变高了,而是心情很空,空到不知要用什么去填满,于是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慌张,也越来越感到孤单。朋友聚会的机会变得很少,那些天南地北,开心聊天的场景也只留在了回忆里,偶尔想起,也只会增添一份怀旧的忧郁。孤单还在,而温暖的感动却越来越少。
也许是因为一直在不时仰望着那份幸福,从童年的梦开始,一直未曾消失过;个眼神,一句关怀的话都成为一种伤害。莫名的就会触动那根心弦,让脆弱不堪的神经突然崩溃,以至常年堆积玉龙雪山的积雪都将溶化乏滥成灾。
感觉自己永远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总希望有人爱我关心我,有时那怕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语气重些,都会让我受伤。是不是太在意了还是怕那份受伤过后的孤独?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喜欢文字的这条路上,总希望有那么一个老师可以给我指引。就像小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找老师一样。
其实一直来都是喜欢朋友的,也许是个人的性格原因,也很少聊天,好多人都在渐渐淡出,宛如,那一抹秋凉在眼里消失殆尽。特别是在喜欢文字以来,不管是在逛QQ空间、博客还是一些文学社,看到有喜欢的诗歌、散文,都喜欢查找作者并加他(她)为好友或博友。而加他(她)只是希望从他们的`文字里学习到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或者说希望能从他(她)言语里得到一点点提示。比如写诗的方法、方式,又或者说写散文要掌握哪些常识等等,而往往是失望大于希望。自己也清楚写诗要自己去领悟。诗歌是人情迸发产生的语言,不关是从语言和意境的运用;韵律和节奏的把握;还是清新灵动的写法,对我而言我都写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不用说是:素描法;排比法;隐喻;修辞的节制还反璞归真的写法了,听着也是云里雾里的事。不过喜欢了,也就没有理由放弃。只是这一路的走走停停免不了引人笑话,笑语也罢,不可理喻也罢。也许,这一路能鼓励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听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愿意听你发牢骚,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许是这样吧。物欲泛滥的现实生活,很多人都没有哪个闲情逸致欣赏风花雪月抒情?生活、工作、家庭、责任就像一根腾一样缠绕着,何人会在乎风吹叶飘零?
渐行渐远,时间、岁月在抚摸过脸夹时消失得越来越远。一些人、一些事也随着越走越远,无色无味;毫无寻觅的方向;心在时间冲洗过后越来越陌生,感觉不到激动、心跳、喜悦,却只能麻木的回应着所有的过往。就像眼的这一抹秋凉,孤独飘落,慢慢地消失殆尽。
2.秋凉抒情散文 篇二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3.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4.又是秋凉晒菜时优美散文 篇四
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经意间浮现在脑海里,或荣或枯,或悲或喜,突然的清静思念便不动声色的把那本已溜远的岁月猛然拉近,永不褪色的旧事又纷纷打开每一个细节,丝丝如扣拧着我的心神。
我知道,那是一种渗透在骨缝里的乡愁。那种乡愁实际上是对出生的小村的想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更是对那无法重来的似水流年的眷恋......
在北方立秋一过,天气就变得干爽起来,风也凉了许多。喜欢这时的天空,无以伦比的晴朗,蓝得深邃动人而且有层次,不是那种一蓝到底的感觉,最喜欢靠近天际线的那种淡淡的水蓝色,总感觉那里隐藏着某种恬淡的快乐或是忧伤。卷卷的云彩很多很白,压得低低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来一大朵。这时候也正好是晒干菜的好时节。茄子、豆角、土豆、萝卜、甜菜樱子、黄瓜,甚至是南瓜,凡是能晒的都被勤劳能干的母亲魔术般的变成过冬的美味食材。
赶上天气晴好,一大早,母亲便挎上一个大竹框钻到一人多高的豆角架里摘豆角,等母亲摘满了一大竹筐豆角出来,衣服早就被秋露和汗水打湿了。母亲顾不上换衣服,就开始对豆角进行加工了。工具是巧手的父亲特制的擦板,只要掌握好摆放的方法,豆角丝儿还是豆角片儿就随你的心意了。看着母亲飞快地擦着豆角,我的心里直痒痒,一面讨好地摘下母亲头上粘的豆角花和叶子,一面央求着母亲:“妈,给我试试呗!” 母亲乜斜了我一眼:“不行,容易擦到手的。”“求求你了,好不好嘛?”我一边晃着母亲的手,一边继续央求着。
最终母亲耐不过我的软磨硬泡,把擦板递给了我。我一边擦心里一边嘀咕:这有什么难的呀?正在我得意忘形地开始加速时,只觉得大拇指钻心地疼,原来是被擦掉了一块皮,血快速地流了出来。我疼的站在那直搓脚,母亲一边心疼地给我包扎伤口,一边嗔怪我:“看你还逞不逞能啦?”打那以后,那个能我是彻底不敢逞了。
有时晒菜也是个技术活。就说晒茄子吧,母亲能晒出茄子条,茄子块儿,茄子片儿。有时还把茄子烀熟了撕开一条逢翻过来,让它的瓤朝外一个一个地摆在板杖子或晾衣绳上。这种晾法的茄子不爱干,得几天功夫,但是口感好,劲道耐嚼,有浓浓的茄子的原香味儿。如果赶上突来的雨,我们兄妹几个就要飞快地抢收,要不母亲的心血就白费了。还有一种晒菜的方法也很特别。角瓜和南瓜,母亲也是用特制的工具(至于叫什么,到现在我也说不明白。)溜成细细的长条,然后均匀地分成撮儿,再编成麻花辫挂起来,一排排,一趟趟,那独有的风景现在是再也看不到了。
5.【优美散文】抒情散文220篇 篇五
【优美散文】抒情散文220篇
文来源/文章阁阅读网
编辑制作/黎欧 ========
你是我沿途最美的风景......红尘岁月,心系沧海 笑看流年,待春暖花开
站在我们相遇的地方,为你摇曳一生 冬雨摇曳,一季淡寒
你的心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浇灌了我干涸的生命 今生爱上你,注定是一种流泪的幸福 春意盎然,迷醉江南三月天 剪剪风,一路春雨花香
如花人生,谁落寞了我的繁华!日光倾城,春暖花开 红尘有爱,便不孤单 流年静好,只是曾经 守望远去的岁月 幽草漾斜阳墨染词殇 坚持,成就梦想
那弯浅浅的月,那滩浅浅的水 指尖里的夏天
写在沙滩上的故事
月色流离,守一季相思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寻找生活的美如果有来生 写给青春,写给岁月 为了爱而活着 这个夏日的风景 雪花飘落的时候 倾一座城,淡一场梦 破碎的美丽
你知道生活的意义吗? 等待着,一场邂逅 我的十一月 情怀的诉说 再见一帘幽梦 一脉心香,泪亦美丽 关于青春旅途 岁月无痕【原创】 年末的感思 记忆中的乡村夜晚 聆听的瞬间
你的名字,是我枕边的暖
深秋那抹阳光里有我们幸福的微笑 生命中的柳树 生命的幸福
心灵的驿站,梦恋的窗口 唯美的秋韵 不知名的花树 云淡风轻有何不可 随遇而安的蒲公英 做最真实的自己
生命,需要我们好好呵护 写给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三月直须看柳色
一个人的月色一个人的夜 冬雨心情 偷来的温暖 醉情古乡 谢谢你曾经来过 红尘路上,给心以清凉 最美好的往往是最简单 我已走远
一笺青墨,醉韵此生春影 今夜无语,读书养心 人生,需要自我修行 夏季行走的心 我喜欢三月 错过花期花怪谁 北风的呼唤 又是一年花开时 城市情结
流年里的碎碎念,只许岁月安然静好!淡墨红尘、静守一份安然 挽留春天的脚步 残缺之美
等待,在遥远的未来 感谢生活,感谢岁月 生活就要花枝乱颤 一滴雨,一颗心。轻吻,天之痕 珍惜过,散了
只是你的良辰,不是你的良人
若只如初见
读懂你的冷,温润我的心 因为有爱,所以前行 情寄苍海,身在旅途 感受大自然
逝去的青春总是那么的美 一克拉烦恼,一克拉幸福 落尽繁华始从容 怀念,那淅沥的雨
菩提千年,你是我红尘中最美的缘 卷珠帘梦幽芳 那只人眼
盈一眸恬淡,在明媚的春天等你 撷一抹绿,住在心间 来不及触摸的远情 给自己一份美好 心灵的世界
面对阳光,收藏幸福
倾听,哭泣的灵魂落花,搅乱了一池湖水 樱花偏飞禅花语,莫问余音谁在途 散落的青春,谁做主? 如果人生不曾遇到你 看清脚下的路 我打青春走过 当我路过你的忧伤 浅青色忧伤中的凄美 前生,我是一卷云 若爱,情不悔 时光不歇,我们不散 雨飞落,相思随
陌上花开,捻一朵紫色等你 天空之恋
江南情韵,墨语华年 轻弹一首心曲,莲心不染 下雨的时候所想 骑着单车去旅行 心若向阳,便是晴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来沧海变桑田 转身后的背影 夜与自己 春色由人 月光下的酥油茶 虹桥情话
青春,永远在我们身边 春意绵绵,悠然邂逅 我轻弹旧时的微笑 携一缕春意,装饰你的梦 一世回眸一世情缘 花飘花落,迷乱的记忆 浅叹,这一场细雨浮华 行走在苏州的春天里
一万句话,只为换你一个承诺 残缺的美
幸福时光,如约而至 烟花三月,与春天同住 秋天的思语 秋天的爱情故事 飞扬的思念 千万不要松手
华年似水散尽天涯 那场相遇,动了凡心 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 相遇最美,情暖空间 幸福是什么
默契,一种心灵的触摸
总有一份遇见,唯美了整个曾经 一曲离殇,散落了多少红尘泪 纸鹤寄语
音乐,是灵魂的歌唱 不期而遇
等那时浮生未老,苍山已暮 聆听落叶飘摇 握不住的时光,如水 等待秋的转身
心内心外,都有装饰你的一片天 人去楼满人 梅的降临 悄悄告诉你
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
我心浪梦
收拾心情重新来过 春天来了
茶香飘飘,淡看世情 傲雪寒梅凌寒开 陌上凄寒,我轻声梵唱 遇见,是一季花开 逝者如斯夫 静听雪花飘落 怀旧六月的蓝天 一颗红豆
用月光取暖的女人 温柔是永恒的美丽 忆起那年满天星花开正好 茉莉花开花落 你走了,很好
静夜怀思,心在月光边境 夕阳无限好
朋友,我想和你谈谈 剪一段懒散时光
迎春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 春雨,湿润了那份悸动!我发现,美是眼角的蓝天 无法改变的结局 内心的欢喜
流年依旧,只是散了曾经 时光、破碎了流年 流年依旧,只是散了曾经 朦胧的雨
假如我只是你的过客 岁月静好,且行且惜 春之随笔
谁的琴声,乱我流年 梦醒魂伤
那一世、浮生若梦,这一季、倦卧红尘清秋素语,漫卷流光。再也寻不到的似水容颜 人生历程
江南烟雨,烟雨梦 禅悟茶香,释译人生
时光远行,讳莫如深 岁月如斯,青春逝去的80后 美丽总是悲剧的 简单的幸福,上苍眷顾 岁月流逝—我只好珍惜现在 心碎后的海阔天空 那些爱,一直在等待 生夏如花的唯美 新环境,新的感受 夏日里的一抹凉风 拥有美好如同一场梦 生命中的人
岁月的时光、肆意的流淌 我就是我,这世上不一样的烟火 雨天,谁为我撑把伞 深夜,流浪的人儿 时光静淌,我心安然 观雨有感
风雨兼程,无你何欢
爱上你,就像爱上了曼珠沙华。
=================
快乐黎欧收藏(2015-05-21)
6.枇杷青春抒情散文 篇六
彼时的我正在上初二,美好的青春,天真的少年,我想这一切都是可以与我挂钩的。校园很大,教学楼后面栽种着几颗枇杷树,学校三申五令禁止学生偷摘,一旦抓到即严重处理。学校的禁令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很有效的,然而,也仅限于一段时间。有一次,正在上晚修,在外面打扫卫生回来的同学偷偷忘我怀里塞了两个圆滚滚的东西,也许是觊觎了好久,我瞬间就意识到了那所谓何物。此前我从未吃过枇杷,不知道如何去吃,只好洗净了丢进口中,酸酸的,又有些涩,口感好像香蕉般的柔滑,不同于我吃过的任何水果。初次尝过之后,我就和朋友成了那几颗枇杷树的常客,每次借以打扫卫生为名,趁人不注意,迅速用扫帚打落几颗,然后装入口袋。黄色的枇杷是成熟了的,然而我们却从没吃到过,因为它一般都在树的顶梢,能接触到阳光的地方,也是我们摘不到的,而我们吃到的都是最底下的,青青的,很硬。即使是只吃这些没熟的,我们依旧还是很满足,因为大多数同学是连没熟的都吃不到。只是可惜,没过多久,学校就把那几颗枇杷树移走了,种上了广玉兰。我的家乡地处北方,枇杷也算是个罕见物,因此再也不曾吃到过。
多年过后,我来到了我喜欢的这座南方城市,此地最有名的特产之一就是东山白玉枇杷,它也确如人们称赞的那般,色如白玉,质柔细腻。然而我知道,我想要不是它,而是那个青涩,不成熟的枇杷。又或者说我想要的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少年。七年前的枇杷也许只是我少年时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然而也是我再也追寻不到的记忆,正如青春之于我们,如同夜空划过的流行,尽管终将逝去,却也惊艳了一段时光。我们的青春也许只是生命中的一颗流星,但我相信那必是最美,最亮的一颗。
7.如何欣赏借物抒情的散文 篇七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仿佛在你面前, 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色彩绚丽, 幽香缭绕,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的品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 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 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情态可掬, 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 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 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 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 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 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 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使描写生动形象, 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 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 就无法把景写好。
请仔细揣摩下列二则景物描写的妙处:
山路的两旁, 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 这樱花, 一堆堆, 一层层, 好像云海似的, 在朝阳下绯红万顷, 溢彩流光。 (冰心《樱花赞》)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 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小草, 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 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8.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篇八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9.涟漪抒情散文 篇九
你的字飘逸洒脱,你的脸如花似玉。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你像你的字一样潇洒活泼,你像你的文一般高贵典雅。
从侧面看你的脸,更是增添一层别样的美。那种美,恰似荷叶遮挡下悄露花蕊的碧莲,朦胧、脱俗。
我从不对你说你有多美,可你的笑脸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在许多个夜色如水的夜里,你星星一般晶莹剔透的目光便会闪烁在我的脑海。我会静静地想着你,想起那年你对我讲的“涟漪”。想起那年少时的那些涟漪。
那时,我们一起说过许多话,有过许多笑。你待我如挚友,甚是亲密。而我,总因为内心的自卑或者一些其他的卑微理由,始终无法与你打开心扉。我们之间始终有层蝉翼般的隔阂,你不捅破,我也不撕扯。
我们一直都是同桌。尽管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和。
时隔多年,早已记不清那些少女之间的无聊纠纷。晃荡在我脑海里的,却是你美丽真诚的笑容。
你对我讲了许多稀奇的事儿,我那时很喜欢听你给我讲你经历的那些趣事儿。特别是,看你用独特的文字将它们呈现在精致的白纸上。
那时,语文老师经常称颂你的文字别具一格,富有天性。我也觉得深有同感。你的文字像白衣飘飘的仙女,不染尘埃,洁白神圣。
当我向你流露出艳羡的目光后,你清澈如水的眼睛里划过一丝忧伤。你说,你妈妈对你说,你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
你说,所以你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
我很羡慕,觉得这样很妙。
你却扑闪着长长的睫毛,静默不语。
我知道,你的内心也有哀伤。是我没有经历过也无法理解的哀伤。
但我从来不会安慰你,也不知如何安慰你。因为,那时的我,很自私地认为,我的痛苦肯定大于你的痛苦。
在我眼里,你是天之骄子,是上帝的宠儿。每次看到你,我就感觉自己全身都是灰,抬不起头。
在你对我笑的时候,我总是偷偷回避,因为我无法坦诚地回你一个灿烂的笑容。当你对别人笑的时候,我总是皱着眉头,奋笔疾书,心却不知道飞到哪里蜷缩着了。
你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走到那里,都会闪着光芒。
每次望着你迷人的背影,想着你开怀的笑容,我就会想起你说的“涟漪”二字。
你对涟漪是如何地爱,如何地欣赏我全然记不得了。想必,也是无法找个大概来凑合的。因为,我记得你为涟漪写了几百字的心绪。你写得特别美,让我为之陶醉。也从此深深记住了涟漪二字。
时光荏苒,我们已阔别近十年。
在这期间,“涟漪”二字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每次,想到这两个字,我便会想起你。想起那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你。
10.写给春天抒情散文 篇十
时光总是要向前走,尽管不舍,我还是要告别宁静如世外桃源的工厂,开始一如往昔学习复学习的大学生活。课程枯燥,闲暇时候倒也充实。习惯了每天晚上去阅览室看上一两个小时的杂志,然后踏着皎洁如水的月光,慢慢地走回宿舍,任路旁橘色的灯光将身影拉长又拉长。
昨天吃到喜糖了,祝福两个老王家的孩子,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
好几次走在湘江大桥上,晚风拂发,想起,某年某月某人在耳边轻唱的《呢喃》,夜色很美,风很凉,很久没有闻你的发香。那时灯火渔歌,唯美醉人,却已经恍如隔世了。既然过去的美好已不复存在,我只有收拾好心情,努力微笑着向前了。有人说,我应该寻找一个太阳,它会是我心中不变的信念,支撑我在困境中前行。我却告诉他,很多时候,心在下雨,我没有带伞,只能黯然地等雨过天晴。
我问俞,是不是太骄傲,就会把幸福丢掉?他说不会,不懂得珍惜的人和东西,失去得再多也不可惜。要我去学着安静,学着淡泊。也许,他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桀骜张扬的大男孩了。我也长大了,开始悲春伤秋了,痛过之后,等待成长的降临。
今天汤老弟给我留言,说很想我,说我的关心让他温暖,说我瘦了。的确,他比我幸福,因为这孩子比我更知道感恩惜福,更知道责任,所以也比我更快学会了理解、包容和大度,他会幸福的。
而我,也为自己选好了一条更适合的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为自己的感情留一片空白,用来反省爱情和自我。去读书,去学习,去跳舞,去练台球,去滑冰,去交新的朋友,去更多新鲜的地方旅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爱情的概念是什么,与我而言已经很模糊了,我的那个他,请你默默地等我,让我的伤口慢慢长好,确认自己能够有勇气和毅力来面对爱情里的风雨兼程时,再并肩和我一起走下去吧。此刻,请给我祝福。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现在的我尽管矛盾痛苦,如果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还是选择坚持我的骄傲和执着,毅然决然地放手。因为他们是我不轻不重二十一克的灵魂,我不能让躯壳残留在世上,而背弃我最宝贵的东西。
杰说,不管我好不好,你一定要好好的。是的,我们都会好好的。凤,你和琼在长沙好好照顾自己,期待我们温馨的长沙聚会。老马哥,下次给我打电话不许再讲脏话了,我知道你压力大,但我一直和你同在啊。我们一起加油吧。
11.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十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12.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十二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13.抒情散文:一世情缘 篇十三
梦里痴寻,声嘶力竭呼唤,若有来生他还愿等她。
那一季,是谁撩起你的发尖,让你走入他的心田。
那一季,是谁拨动了他那根孤寂的心弦,让他从此陷入痴恋,不能释怀。
群花争艳,独留一树梅花浅立寒冬。
花开花败,也只是一季芬芳。
孤立晚冬的那树梅花,却延续着最后一季的凄美之香,荡人柔肠。
一朝薄情、一世感伤,往日情节、历历在望。
苍白了谁的容颜?诉说着谁的感伤?
寒梅为雪已碎,轻叹雪的薄情。
守候一季,魂却随风飞。
摇怜痴梅,情系下轮回。
那一季,是谁的绝情,挑乱了他的心。
那一季,是谁的离别,让他幽梦被惊。
指尖流沙,是谁模糊了谁的年华,美丽城堡轰然倾塌。
萧风吹残了圆月,也吹白了心里的那根青丝。
只怪、酒醉月老牵错线,许下凡尘一段缘。
情亦断,痴心不迁,可那浅笑的容颜渐行渐远,直至云边。
脚踏着离别时泪,细数着满身的伤痕,红尘岁月,已不再往复从前,悲吟笙歌,可伊人迟迟不见。逝水年华,扯下了尘世的繁华,蹉跎的岁月,还有谁会陪他徒步浪迹天涯。繁星点缀的天空,勾勒出的却是那幅凄美之画。
恋上忧伤、静观世俗的苍茫,看那粒尘埃最后飘落的向往。曾经、地老天荒前的誓言,如鸳的眷恋,终究禁不起逝水的流年。窗外,繁华落幕,留下了夜色的凄凉与惆怅。
多少次在午夜梦里徘徊,只为等待再次抚摸你不老的容颜。
14.秋日私语抒情散文 篇十四
此刻,鼓噪一夏的惊蝉不知隐于何处。我很是奇怪这些弱小的精灵,仅是一场秋的风,仅是一场秋雨,它们便如一位知天命的智者,悄然隐于红尘,仅在夏日的高吭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便黯然离场。风,卷起片片落叶,多情地扑打着行人的衣角。一个季节的到来与一个季节的消殒,似乎皆在一场华丽的叶事中进行。
寂静幽花,不思风月的缠绵,清秋夜露,无意落红的哀愁。春去秋来,潮起潮落。环顾满城风雨,多少风烟飘进心底,多少柔曼缱绻于心。有些人,有些事,似乎也随着这淅淅的雨角渐而清晰起来。此刻,忽地忆起张爱玲的一句话,一个懂得怀旧的人,亦是一个懂得珍惜的人。这句话,我不知正确与否,而此刻,这满城风雨潇潇而落的景象,似乎正好暗合着某种心境。
自古逢雨多寂寥,千百年前,著名词人李清照的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也是在这样一个寂寥的雨夜,词人素手微凉,俯案疾书。内心那如水的忧伤,倾刻化成凄绝的词赋萦于花笺。那一片苍凉的心境,那满腹痴怨的神情,怎地不叫人生出些许的愁绪与怜惜来。
梦里花落三千,只取心香一瓣。许多的事物,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一如生命中那些突生的叵测,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慢慢认识自己,在把握和放手中渐渐体谅他人。不说勘悟人生,就当是一种历练与沉淀吧!
疼过痛过,蓦然回首,尘埃中留下多少欢乐,微风中又飘过多少相惜。指间流淌过多少喧嚣,细密雨丝中又揉进入了多少无法释怀的记忆?而我们曾经的痴迷与执着,疏狂与无谓,又需何处去寻觅?人人皆说,红尘如梦,岁月如歌,而在那些事事而非的梦中,谁,可堪破红尘,谁,又是谁、生命中着葛衣行走的过客?
15.秋凉抒情散文 篇十五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那如何品尝散文的“果汁”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让散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美。宋朝著名的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里说:“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 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 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 慢慢品玩, 认认真真地领悟, 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 我们可以知道, 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 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 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 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 除了调动视觉, 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 从颜色、气味、 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 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
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 “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 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 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 这样, 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局部到整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 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 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 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 情悲则景黯淡, 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以, 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 就要移情入景, 移情入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 蕴籍深厚, 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 在《绿》中, 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 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 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 游了梅雨潭。 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 反复地呼唤, 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 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 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 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 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情感基调忧愁低沉, 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 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 《绿》的文韵热烈绚丽, 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 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的“神”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景、 品味真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挖掘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反复品读这些能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 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语言深刻, 充满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 从而理解了作者史铁生在对地坛公园春华秋实和一草一木的不同感受中, 经过长期的沉思流连, 对人生百态和命运有了深切体悟, 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也使我们体会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时, 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充分挖掘和利用作品的人文因素, 让学生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 培养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从细察观景美、移情品情美、深思悟理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对语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文教育,细察,移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16.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篇十六
[关键词]中学语文 抒情散文 感情依附 美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0
大凡抒情散文爱好者都知道,成功的抒情散文,无一不在感情的依附上极尽其巧。如果我们在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巧抓住这些依附之巧,则能使学生从其间领悟到蕴藏的思想情感,并感悟到作者托物抒情之艺术手法。现以苏教版八下第二课茅盾所写的《白杨礼赞》为例,谈谈其依附之巧及其教法。
首先,抒情散文的感情抒发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巧妙地依附于一定的对象,或直接或间接地予以表达。《白杨礼赞》依附于白杨。这一特定的对象在文中作为作者感情的载体,如水载舟似的把作者的感情载往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感情的依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情于物,它是写抒情散文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特定的依附对象,抒情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就从抓白杨这一载体出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弄清课文所“礼赞”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赞扬白杨,白杨有什么特点……从而为学生理解北方农民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其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在抒情散文中,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是不存在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作者的笔下都依附着某种感情的主观因素,景因情显,情因景生。《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白杨树的特点:“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便都倾注在景物上,寓于其描写之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并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共议:“白杨树有着怎样的内在特点?”“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白杨哪几个方面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征与作者赞美白杨内在精神有什么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紧紧围绕特点描写的方法,又真正感受到了白杨内在的精神美。文章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呼之欲出;那么教学到此,也为感受北方农民不屈不绕的品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再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还巧妙地做到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最后揭示本体。《白杨礼赞》中作者对白杨的赞美,都是从形到神,从物到人逐层深入的。也就是说,作者感情的抒发,不是仅仅停留在物体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这些表象深入下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后把重点落在对人的赞美上。《白杨礼赞》在第五自然段对白杨的特征赞美之后,又通过第七段的开头加以引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由赞美树到赞美人;紧接其后又进一步引申,连用几个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体——北方军民。为体会出课文这些写作特色,我又相继设计了“‘白杨礼赞,仅仅是赞美白杨树的吗?”“赞美北方军民为什么要从赞美白杨树赞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由此引导学生讨论,从中还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的意义。
第四,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巧妙地串连在文章的一条主线上,并自始善终贯穿全文。《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赞美之情破空而出;中间写白杨树的形状,又说它“实在不平凡”,从展示白杨树的形美到揭示白杨树的神美,并在议论和抒情之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其志”,最后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上述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喻体特征,把握本体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将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一步步揭示出来的?”“从文章的‘形来说,是靠什么样的一条线索来串连全文的?”“从文章的‘神来说,又是靠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特征融合全文并步步深入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最后,抓住抒情散文感情的依附特征进行美读。抒情散文是借依附来表达情感的,因此我在最后的美读上采取分组朗读的方法,一组读喻体白杨的有关语段,一组读有关本体的语段。且朗读时注意一一对应。如在一组读第七自然段赞美白杨树“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语段后,紧接着让另一组读第八段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左对比感情朗读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的白杨树这一形象,深入体会了抗战时北方军民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感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同时领悟了托物抒情的艺术特色与抒情散文的依附之巧。
17.梦想花开抒情散文 篇十七
我的梦与此相似,甚至更具体,而且更迫切,特别是近几年有机会参加高考工作。我坐在监控室里,看着整个考点的考生在小屏幕上按照设定的时间循环出现时,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油然而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心思几度游离,一次次越过屏幕,成为高考考生中的一员,在考场上奋力拼搏,大学的校门就在不远的前方向我频频挥手。
我觉得我的梦想已经开出了美丽的花。顺利地结束了高考,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工作生活,在一直向往的首都,或过江涉水,氤氲在杏花春雨的江南。我爱读书,周末可以尽情沉醉于大城市的图书馆里,成为众多书虫中的一只;我爱写作,可以有自己喜欢的文学圈子,经常听一些文学讲座,有更多的同道者交流切磋,让自己用心熬煮的文字渐次上升到文学的高度;我爱音乐,在寂静的夜晚,可以在音乐厅尽情把音乐细胞放飞成各种音符。
无限美好的梦想之花,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理智让我冷静,这是个无法触及的梦想。它已经没有机会实现更无法残酷地破灭。从初中毕业选择“中师”这一报考志愿开始,从登上讲台,书写我的书生意气开始。那时候一度以为“教师”是我终生的梦想,教书育人是我无上的荣光。多少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梦想开了花结了果。一届届学生在全国各地,在城市在乡村,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大军中。那些年在评优评先、评职称的个人述职时,会把类似的内容动情地读着,振振有词,发自肺腑。头脑里会联想到当教师的种种辛苦:每个晚上会把课带到家去备;把作文拿到家批改;晚自习的试卷不过夜,第二天第一节语文课要公布成绩;身体有诸多不适,只要一上讲台,就如同注入了一只强心计或者吸食了烟片,在讲台上激昂文字。站在台前述着与这个梦想密不可分的细枝末节,总是先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声音哽咽了,目光濡湿了。
我从来没有埋怨过父母把这样的梦想强加于我,我万分感激他们。在炎炎的麦收季节,12岁的我,在炽热无垠的金黄色的热浪里,我是他们身后割麦的小尾巴。热,累,煎熬着让我一刻都不想熬下去,妈妈适时地教育着我:女孩子要想脱离这种辛苦的农活,只有好好学习。我们村是农业大村,八个生产队,有着无限广阔的土地,有着许多土里刨食的父母,相比之下,我的父母有着大眼光大格局,他们立志要把女儿培养出去,言之凿凿,只要好好念书,砸锅卖铁也要供着。他们的目标在今天看来有些狭隘,只要离开庄稼地,换粮本,实现身份的彻底改变。
初中毕业填报考志愿时,我青涩懵懂如同一张白纸,理想梦想都是天空的一抹浮云,父母是我的主心骨。“小中专”“小师范”成为一种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从城市到乡村,特别是乡村里,像我一样要求尽早换粮本的学生。在当护士和当老师这两个选项里,妈妈帮我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当护士是伺候人的,每天要伺候病人打针吃药,当妈的怕女儿受委屈。
那时候中专、师范是第一志愿,高中屈尊第二志愿,这样的录取方法一直延续到我的后几届学生。1988年6月中考结束,我在焦灼中等待成绩,549.5分,远超中师的分数线。流火的七月,我满怀着忐忑和期待,去那个将是我又一个母校的校园进行体育加试。50米短跑、立定跳远,我的体育成绩中下等,不怕,我的文化成绩遥遥领先,体育测试只是附加测试,成为一名师范生已经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我忘记了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的心情,欣喜激动是必然的,尽管是板上订钉的事儿。以现在的我来揣度拿着那张决定命运的纸张的心情,它是沉甸甸地,凝聚我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和期盼,也见证了自己在只有一崭小台灯的昏黑厢屋里熬煮青春的寂静时光。那一刻,又是举重若轻,有一种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心愿达成的快意。那一页纸张,是一个农村女孩命运的里程碑,从此,我和同龄的那些早已辍学务农的小伙伴儿们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老周家的闺女考上师范了!”我赚取了无数艳羡的目光,也给父母脸上贴了一层金。几年后,二妹考上了师专,一个家庭开出了两朵教师之花,父母的梦想花开,心花怒放,我们一家成了村子的名人,一直到现在还是父母骄傲的话题。
入了师范校园,才知道之前苦读的必要和值得。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供养着父母给我的梦想,不敢懈怠,努力学习,丁香树下,紫藤花丛中,我把混着花香味儿的书香贪婪地吮吸。琴房里,总见我弹奏的身影。爱好音乐,主动要求进学校音乐小组,练习发声,学习拉手风琴和小提琴,我有着无比充实的师范生活。大多数同学以为进得这门,就一劳永逸,消磨着青春岁月,我用心呵护着这个最真的梦,不虚度,不荒废。我的高中梦、大学梦、城市梦呢?它们藏匿在哪个角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1991年,我中师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享受的待遇,是没有试用期,直接定级,毕业头一年,我的工资是70多块钱,有试用期的同学是40多块。
初登讲台的慌张和心跳,在时间的洪流里早已渐渐淡忘。从乡下中学到城内名校,到现在离开学校,25年了。怀念那些吞着粉笔灰的日子,与学生相处的细节点亮了生命中阴暗的日子,汇成了金黄色的光束。回忆的时候,会夜不能寐,会泪流不止。教师,职业和梦想已然水乳交融。
告别学校,与一种生活方式告别,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必朝五九晚,早八点半上班,晚五点半下班,闲淡下来,那些潜滋暗长的梦想开始浮出了水面。它注定无法实现,就在心里把它供养成一朵花,或者把它仰望成头顶的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