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2024-10-18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

教学设计

马寨中心校李红敏

2014-3-2

5一、活动主题:《献给母亲的歌》

二、选题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的情怀,并为写作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积累素材。马寨中学是阜阳市颍州区西南角的一个偏远学校,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学生基本上都属于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爱与母爱,缺乏尊重他人与谦让精神。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仅回家一两次,很少有机会与孩子倾心交流,难免产生隔膜。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嫌父母唠叨,部分同学与母亲关系很僵(根据我班46名同学调查,就有11位同学几乎平时不与母亲交流,甚至经常吵口),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搜集、处理、分析信息并且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2)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习写记叙人物的文章。;(3)通过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四、方法指导

活动前明确任务。采用既个别分工,又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设计组对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理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探究精神、表达交流技能及活动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六、实施方案

(一)活动组织与计划:

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9人一组,活动过程中5组分别负责:(1)收集赞美母亲的歌曲(2)收集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3)利用课余与母亲电话聊天(4)给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5)设计展示活动成果。各组选出组长各负其责(注意单亲学生的分组)。本活动拟用一周,组内交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唱关于母爱的歌。

2.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利用课余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和追求。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4.给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阶段:

针对以上内容,写一则日记,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第三阶段:

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在学生活动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电访工作。)

(二)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第二周):。1.邀请部分在家家长参加交流互动课。

2.安排5名同学各准备一支康乃馨(手工制作)。3.把各组的材料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进行张贴展示。

七、预期成果

通过活动,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感受、认识母爱的伟大,学会尊敬、爱戴和感激身边的亲人。

八、板书设计:

献给 的歌

2.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宠爱着,缺少对他人的关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文明素养,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老师引领学生开展“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一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研究价值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探究了解雷锋及其精神,明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自觉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身边社会群体文明现象的剖析,对构建和谐社会今天人们是否还需要雷锋精神的分析,学会利用相关资料及已有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增强整理、概括、总结、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传承雷锋精神情况的讨论,对各种社会群体文明状况的比较,从内心深处激起关注社会道德的热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活动重点:学生通过对雷锋及雷锋精神认识上的争论,深度体验活动过程,并感悟到雷锋精神的重要,了解传承雷锋精神的意义,决心自觉传承雷锋精神。

活动难点:通过小组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流程

围绕活动目标,我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活动历时近2个月(15课时)。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3课时)

1.我借“3月5日”学雷锋记念日这一契机,结合社会上助人为乐精神缺憾的案例,激发孩子们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引导孩子确定活动主题。

2.我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确定子课题: (1) 走近雷锋; (2) 学做雷锋; (3) 传承雷锋精神。

3.我们师生共同策划活动,制订活动方案,孩子们根据兴趣,组成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子课题,给小组命名( (1) 学习思索组; (2) 行动感悟组; (3) 快乐习惯组)。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摄像机、照相机,设计调查表、联系调查采访地点等。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8课时)

我指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整理相关资料,让孩子们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咨询老师,了解雷锋及其精神。

行动感悟组、学做雷锋。

同学们开展校园手拉手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成立文明考察团,开展文明监督岗活动,服务社会。

快乐习惯组、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们寻找身边的雷锋,从他们身上感悟雷锋精神;在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同学们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回报父母、关爱老师、关心同学,并倡议全校同学共同行动起来,弘扬雷锋精神,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阶段我着重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争取他人的帮助。 (2)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保存好第一手资料。 (3) 指导学生感受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相互交流并解决。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4课时)

(一)活动准备:

汇报前,各组召开小组会,回顾活动经过、畅谈活动感悟、收获、体验、发现,充实、完善活动资料;会后,各小组进一步整理活动资料,精选汇报内容,策划汇报形式,制作好汇报课件,准备成果展示。

(二)活动过程:

1. 教师阐述活动背景,提出汇报要求。

本次汇报我们是从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高昂的歌声开始的。我利用歌声激发学生的热情,烘托活动的气氛。

2. 课题总负责人简述活动历程。

回想在3月5日那天,我们激情满怀地踏上了寻觅“雷锋精神”之路。在大家的勇敢和坚持下,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殿堂里找到了“雷锋精神”这块宝物。随后,我们在这块精神宝物中继续探奇、搜猎。 (1) 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学习雷锋。 (2) 行动感悟组:助人为乐,学做雷锋。 (3) 快乐习惯组:奉献社会,传承雷锋精神。

3. 各小组分组汇报活动内容。

(1)学习思索组(走近雷锋)。追溯历史———同学们模仿讲解员的语言情态讲解: (1) 说雷锋生平; (2) 读雷锋日记、名言; (3) 讲雷锋的故事; (4) 概括雷锋精神; (5) 质疑交流评价。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2)行动感悟组(学做雷锋)。这一组用非常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把汇报推向高潮。新闻报道———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学做雷锋。 (1) 考察身边群体的文明情况; (2) 学习雷锋见行动(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3) 歌颂友爱互助; (4) 质疑交流评价。自主表演———让爱心托起更多的希望。这一组的同学激情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并提高了孩子们创作、表演等综合能力。在开展文明监督岗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群体文明情况不容乐观这一新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开展文明礼貌伴我行的系列活动,这又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行动感悟组的汇报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歌声中愉快地结束。孩子们在歌声中更加领悟到: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幸福,而帮助别人是更大的幸福。(3)快乐习惯组(传承雷锋精神)。孩子们自主汇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雷锋精神。 (1) 找寻雷锋式的人物; (2) 与雷锋同行去助人为乐; (3) 倡议:让世界充满爱; (4) 质疑交流评价。小品表演———“换位思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倡议书———让孩子们发挥特长以文字叙述、简笔画、书法等形式宣传助人为乐精神。通过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了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及服务社会的意识。

4. 总结与反思。

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孩子们说:通过活动我们变得不在自私,懂得了关心别人。活动拉近了我们与雷锋的距离。我也深深地被学生的率直、善良所感动,活动拉近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最后,我们在“接过雷锋的枪”激昂的歌声中结束本次汇报。我利用歌声震撼学生的心灵,让雷锋精神在心中永驻!

汇报阶段我着重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1) 处理好在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问题———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 (2) 处理好展示活动结果的方式、方法问题———展示形式力求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体现活动成果。

活动反思:

对于这次活动,我总体感觉师生情感交融,学生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感受深刻,懂得了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学生在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以展示,情感得以提升,多种能力得以提高。

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准备活动成果汇报,自定汇报内容,自排汇报节目,自制汇报课件,呈现出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多角度,达到了自我教育、探究学习、共同提高、健康成长的目的。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时时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快乐成长。

通过交流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增强整理、概括、总结、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雷锋及其精神,师生知道优秀品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各种社会群体文明状况的比较,从内心深处激起关注社会道德的热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共同延续和丰富着雷锋精神,让人与人互助成为我们的习惯,内化为我们的良好品质。

活动后,孩子们深情地对我讲:“老师,是你温柔的话语驱散了我们心头的疑云,是你飞扬的教鞭引领我们走上了人生的方向。是你许许多多的以身作则,许许多多的辛苦付出,浇灌了我们这些年轻的生命,你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昨天的我们是年幼的孩子,而如今我们已经明白了爱的付出与回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是针对学生爱的教育的相对缺憾这一现状, 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 处理信息, 参加社会实践, 解决问题, 学会感受爱, 学会奉献爱。

3.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特色;生本理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因此,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从而建立一种实践、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真正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教师忽略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究其原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教材上的活动设计又过于笼统,不够清晰具体,需要语文教师探索和创新,因此要真正上好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准备。

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为例,谈谈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具体做法。

一、抓住本质特征,体现语文特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是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归根结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的一种学习方式。

“古诗重读”的教学设定,是在学生学习了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和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十二篇古诗词之后的提升与拓展。围绕着“语文性”这一本质特征,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1.诵读

古诗词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诵读古诗词含英咀华,妙趣横生。不管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设计“诗歌朗诵会”环节,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式诵读这些经典诗词,不仅弥补了由于受课堂课时的限制在诵读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知识积累,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2.写推荐语

如果说诵读表达的是学生对诗词最直观的感受,那么经典诗词推荐语的写作则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一次提升。有如下教学情境:

学校要组织开展“走近经典”的诗歌朗诵会,现征集朗诵篇目,请就我们学过的这十二首诗词,推荐一首给组委会,并附上2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就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写推荐语,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诗歌进行初步鉴赏,从而提高自己品读诗歌的能力。

3.诗歌鉴赏

在写推荐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指定学生课后完成《山居秋暝》的诗歌鉴赏,并准备课堂交流。教学大纲中规定,要培养中职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最能体现中国文学的特色,因此诗歌鉴赏能力是中职学生的能力之一。学生在写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会受熏陶并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学写赠言

“古诗重读”应该在“重读”一词上下功夫,古诗中的一些诗句往往被后人赋予了新意,所谓“重读”就是要读出这种新意。据此,在学生完成对《山居秋暝》的鉴赏阅读之后,选择了当代作家潘向黎的一篇散文《红尘之上》让学生自学,并仿照文中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诗句的解读,选择古诗中的名句,根据不同的对象,学写赠言。本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拓展过程中,提高写小作文的能力。

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上,始终以语文活动贯穿始终,是由听、说、读、写等领域整合而成的一次涉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体验,践行“生本理念”

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积极高效的课堂。

1.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准备中的重要环节,组建各学习小组,兼顾各组之间的均衡性,选出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从而保证各小组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诗歌朗诵会”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讨论之后自行拟定古诗词的诵读方案,画出相应的宣传海报,并在组内先进行预赛,选出朗诵优秀的学生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才能,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2.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不仅可以拓宽人文视野,而且以兴趣与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也是生本理念的很好体现。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能说会道、表现力强的特长,从诗歌朗诵开始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自发地准备了配乐,有些小组甚至将课本剧搬到了朗诵会的现场。在诗歌鉴赏环节,学生也能从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并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采用多种评价机制

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

从教学中,采用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手段。例如:在各小组朗诵结束之后,教师给每小组发放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从而选出最佳朗诵者。在对各小组的汇报交流进行评价时,教师除了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之外,更要突出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型,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四

家乡小导游

一、活动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既要结合校情,又要关注学情,既要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又要体现办学特色。学生通过实践,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和创新精神、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一个管理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所需资源。但是基于多种原因所致,许多学生对家乡的旅游资源了解甚少,学校图书室关于家乡旅游资源的书籍不多,加上多数学生都是住校生,只

能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活动,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活动价值分析:由于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家乡正在进行经济建设、开发的契机,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神州大地所焕发的勃勃生机。同时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家乡的不足,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以自己的视角审视家乡的建设,能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开阔心胸,增长知识,陶治情操,挑战自我。学生走进社会,走近自然,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乡土风情文化特色。通过活动懂得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要获取信息,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确定需求信息。让学生体验在网上搜索、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整理资料的过程和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别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总结提高。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兴凯湖的由来、自然资源、文化底蕴,设计兴凯湖的旅游方案。

2、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网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预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确立自信,积极进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发展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通过旅游方案设计,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风光,秀美的家乡图片感受生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美德。

五、活动方式、时间

采取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借助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家乡旅游方案”。提出设想,解决旅行过程中有关出发、住宿、租车、吃饭及费用等问题。小组分工建议由小组长协调,组员自荐的方式进行。

采取课外分散和课堂集中的两种形式结合,合理利用,合理分配。对信息进行分散采集和集中处理。

三、活动实施方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第一节课堂上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北掌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所知道的北掌的旅游资源。

2、把旅游资源进行类别划分,按照班级学生的六个小组进行分工,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

(二)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拍摄、上网搜寻、查找相关图书资料、访问家乡老人等多途径收集北掌旅游资源。

2、各小组按照计划把各自所负责的版块内容进行筛选,归类整理,确保图片与描述内容一致。

(三)汇报核实,制订方案

1、第二节课堂上各小组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汇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予以指导,确保材料准确精炼。

2、对北掌旅游景点划分几条线路,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游览家乡胜景的方案。

(四)展示成果,交流反馈

第三节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借助大屏幕播放图片由学生按小组进行交流反馈。

(五)总结评价

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包装5 篇五

第一课时 问题发现

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些包装里面是什么东西? 下面这些漂亮的包装一定非常吸引你们的眼球吧?(课件)

那你们知道在六、七十年代,我们买肉时用什么东西包?买饼干、瓜子又用什么装吗?下面出示两张图片,我们对比一下。(课件)

我们中国的商品从过去不重视包装,迅速发展到琳琅满目的豪华、精美包装,可谓走了两个极端。如今过度包装从食品、化妆品到服装、鞋帽,无处不在,甚至泛滥成灾。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为例,有一家五星级宾馆推出1988元的端午礼盒,精美绝伦的包装盒是用红木制作的,小小的粽子被打扮得“雍容华贵”,真让人舍不得吃。

现在沃尔玛销售的系列玩具,已经脱掉过度包装的“外衣”,相当于每年少砍伐碗口粗的树木3800多棵。目前,沃尔玛已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6.6万家供应商去除过度包装。实际上,过度包装在许多国家已成为“过街老鼠”。法国香水和红葡萄酒虽说是世界名牌,但全部用纸盒简装,从未见木质包装盒,因为纸盒可以回收,而木盒需要砍树,在法国木盒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而作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中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均排在全球130位以后,更需要杜绝过度包装。

可我们有些人觉得包装精美说明质量好,送礼有面子,使得过度包装受到青睐。商家为了多挣钱,消费者为了图面子,共同助推过度包装,唯独不去考虑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危害环境,丢弃了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环保责任。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关注过自己身边的商品包装呢?你知道适度的包装能够起到保鲜、美观、保护、推销等作用吗?你能够通过包装来认识商品的好与坏吗?你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包装来辨别商品的真伪吗?这些商品的包装科学吗?因此,包装的学问大得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吧!活动准备

1、请同学们在校内校外收集各种包装,进行一定的探索与研究,引导大家一起来探索包装的奥秘。

2、分小组提出问题:这些包装正规吗?我们怎样通过包装来认识商品的好与坏、真与伪?这些包装科学吗?……

3、在许多的问题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小主题: 1)了解琳琅满目的包装 2)包装的回收与利用 3)商品包装设计 4)看包装识商品 5)了解包装的作用 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小主题: 我们准备研究的活动主题是: 我们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是:

4、活动流程:

确定主题——分组——请指导老师——设计方案——查阅资料、走访、考查——活动阶段小结——活动中期反馈——活动总结(成果展示)。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小组活动的基础,因此十分重要,各小组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活动方案进行反复地修改,我们来看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

小 组 活 动 方 案

活动主题 琳琅满目的包装 小组名称 组长 指导老师 组员 5-7人

活动内容

一、收集各种材料的包装:

金属、玻璃、陶瓷、纸、塑料、布、无纺制品、泡沫、木、泥包装等。

二、收集有特色的包装:

质地特别、形状特别、有文化特色等

三、收集不同时期的各种包装: 月饼包装、方便面包装、瓜子包装、酒包装。活动分工 X X:金属、玻璃、泡沫、瓜子包装; X X:方便面、塑料、木包装; X X:泥、月饼、水彩笔; X X:纸、文化特色

X X:酒鬼酒、五粮液、白沙液;

时间安排 10至15天完成收集任务,2天分析整理,1天汇报。其它事项

1、收集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

2、小组成员能够团结合作,收集实物,查阅资料;

3、按时完成任务。

方案组员满意度 家长满意度 教师满意度

现在赶快设计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吧!第三课时 活动建议

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小组活动计划已经定好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计划开展活动了,赶快行动起来吧!活动建议一 了解包装

1、什么叫包装:

指盛装和保护产品的容器及包装物,如:箱、袋、瓶、盒等。它对维护产品质量,减少损耗,便于运输、储藏和销售,美化商品和提高服务质量等都有重要作用。

2、怎样看食品袋上的条形码

即在包装的下端常印有一排粗细不等的黑色竖条,条形码一方面表示该食品已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或注册,另一方面便于市场实现管理电脑化。条形码中的每条黑竖条都有它的意义,例如码中的前三位为国别(或地区)的代号,接下来的四位是制造商(或厂家)的代号,八到十位为商品代号,最后一位为校验符,因此这对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有重要意义。1U

3、“绿色包装”:

是指可以回收利用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包装,其内涵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物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复用,再循环利用,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

4、认识包装上的一些标志: 活动建议二 看包装识商品

同学们可以到不同的超市,一定要在得到超市管理人员的同意后,再去研究各种食品。可以采访售货员,了解怎么认识食品的好坏;平时,怎么选食品;怎样认识正规的食品,它的包装上有些什么;了解什么是条形码、什么是3C认证…… 填写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可以图文并茂。活动建议三 设计包装

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个现代化的养鸡厂,每天要运送很多的鸡蛋到全国各地去,你们想想看,在运输鸡蛋的过程中怎样包装才能保证鸡蛋完好无损呢?说一说你的理由。活动建议四

废旧包装的回收和利用

精美的包装弃之可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废旧包装做一些小制作,这些小制作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

1、用饮料包装做一个伞座,又方便又小巧。

2、制作搓衣板,搓衣板可以由硬纸和医院里装了药的瓶盖子来做。

3、包装回收有价值:回收一吨废旧的废纸可再造出800千克好纸,可以挽救17棵大树。回收20个废餐盒可以造成一个漂亮的笔筒。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可使灯泡亮四个小时。回收一个铝罐就等于节约了半个铝罐的石油。第四课时 总结交流 小组内交流

1、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谈一谈我的思考。

2、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全班性交流

1、各小组汇报活动情况,展示各项活动成果(如:活动时所拍摄的照片,社区居民的书面评价等)。

2、提出在活动中发现的新问题。活动拓展

6.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纸花的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制作出大小不同的各色纸花,制作纸花用于装饰生活与娱乐环境。

2、锻炼手指的灵巧与协调能力,懂得生活与美术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制作纸花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花瓣的粘贴过程。教学准备:

彩纸、双面胶、一次性筷子、剪刀、花瓶 制作纸花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已做成的各式各样的纸花欣赏。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的花和鲜花比较有什么优势?(生:不会枯萎)

3、师:对了,我的纸花不会枯萎,如果我们要用花装饰我们的小房间,我们就可以选择用纸花来装饰。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制作纸花。(板书课题)

二、将授新课

1、设问:怎样制作纸花呢?制作纸花

3、讲授方法步骤(示范进行)

1)折剪花瓣

A、剪出手掌宽,可展开成长条状的各色彩纸若干叠;

B、将其中一叠展开,再将纸绕在铅笔上挤压,使彩纸变皱

C、将其一头略加修饰;

D、展开即成花瓣。

2)花瓣下部要先黏上双面胶,把花瓣叠粘到一次性筷子上。(3)花萼和花茎分别用不同的绿色皱纹纸包缠,宽度约一指宽。

三、观摩强化

1、认真观摩教材上的制作步骤和提示图。

2、教师再示范两次叠绕花瓣的过程。

四、学生作业,开展竞赛活动

1、准备四个容器,将全班分为四大组开展竞赛。

2、做的又快又好的纸花才能插进花瓶中。

3、请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将纸花略微组织、摆弄。

五、展评小结

7.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从2005年进入新课程以来, 我们学校就在七、八年级按省颁课程标准要求, 每周开设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从那时起, 笔者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组织者, 就一直在进行课程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开始两三年, 我们学习、模仿, 像其他地方那样采用“研学导师+学科导师”形式, 进行了多种课程组织管理探索, 比如说, 任命几位骨干教师兼任全校“研学导师”, 全体教师任各课题小组“学科导师”。又如, 将原一周两节的计算机课转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上机课, 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研学导师”;另一节则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 学生按主导学科“走班”, “学科导师”轮流到班指导或组织外出活动;等等。

我们也开发了大量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 如活动电子管理平台、《方法篇》、《活动设计篇》、《活动案例篇》……花了大量时间、精力, 课程组织上似乎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全员参与的理念, 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有形式但没什么实效, 而且还没什么特色。细究之下, 还发现, 在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这两部分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包括“四大指令性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和“非指令性领域” (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及班、团队等学校传统活动) , 而且各大领域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 我们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2007年, 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 在网上搜索时, 发现近年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五部委每年都会联合组织全国性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当年的活动主题是“节水在我身边”, 细研其活动手册, 发现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活动目标完全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于是就确定了将此主题活动作为当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这几年, 年年跟着全国主题活动走, 根据活动手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进行校本二次开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将此主题活动组织定位从“社会实践”扩展到“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实施体系。

一、课程资源: (上什么?)

一个课程的实施首先应该有课程资源, 也就是先要解决“上什么”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体系”的课程体系中, 我们利用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资源,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结合学校现有各种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会提供哪些资源?去哪里获得?

(1) 活动手册

(1) 电子版: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每年4月份会在网上公布。每年5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中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各地科协会免费提供一部分。几年来, 我们与市科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每年都争取一部分, 至少给每班提供一本纸质活动手册供组织活动使用。

(2) 实验手册

(1) 电子版:每年9月份, 我们可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免费下载。

(2) 纸质:每年科协会免费提供部分手册。另外会免费提供几套配套的实验器材 (箱装, 一般每个设区市1-2套) , 我们积极向市科协争取, 如果实在没有免费的了, 我们可以请他们代购。

(3) 网上体验

活动官方网站http://scienceday.cyscc.net:8000/index.aspx, 每年一般还会设一个网上体验活动, 如2008年“节粮在我身边”的“网游农庄”、2009年“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网游节纸乐园”、2010年“我的低碳生活”的“低碳宝典”等, 以青少年喜欢的游戏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体验。

(4) 相关资源

“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个品牌活动, 在其主网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http://www.xiaoxiaotong.org/上有很多相关的活动资源, 如:

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http://casvf.xiaoxiaotong.org/———2010年正式立项, 每年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都会要求向其提供活动成果, 而且在其网上, 我们可以免费下载有关DV制作的“活动指导”———《青少年科学DV活动资源包》, 内有《学生手册》、《教师手册》、《选题参考》、《DV技术100问》、《样片赏析》等, 特别是其《学生手册》、《教师手册》中有非常严谨而又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导, 是非常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资源。此外, 其网上, 还有大量作品展示、活动方案等可供模仿。

科普资源 (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 http://www.kepu365.org/———有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源, 比如今年的“科学饮食, 健康生活”, 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相关的资源几十项, 这就非常有利于我们对主题活动项目的二次开发。

2. 利用全国主题活动资源,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 进行校本开发, 开发哪些课程资源?

(1) 活动方案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结合主题活动内容, 我们开发全校实施的“活动方案”, 从活动准备、实施到展示、交流、评价, 都制定了相应规范, 现在基本定型, 每年我们只要将其中有关具体主题的内容替换就可以了, 可以说形成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2) 活动项目

我们将整个主题活动设计成“学习活动”、“体验活动”、“宣传活动”、“研究活动”四类活动, 在各类活动下又设计了若干项子活动,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要求每个学生活动小组至少完成各类活动各一项。

(1) 学习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手册、上网搜索等方式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目标的实践。

我们在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上出一些题, 来检测他们的这类活动状况。

(2) 体验活动:本类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制作体验等, 这践行着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内容。

(3) 研究活动:本类活动主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

(4) 宣传活动:本类活动既是前几类成果的展示形式, 又是“社区服务”的体现。

这样, 我们在这一个主题活动中, 通过这几类活动就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令性领域都体现出来了, 并融为一体。

此外, 我们还结合学校传统活动, 开发与主题相关的非指令性领域活动项目, 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科技节等活动。

我们每年利用主题活动的实验资源, 开发“XX年科技节暨XX科普实验展”活动项目。

(3) 活动指导

目前, 各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是极少的, 更不要说专业教师。这门课程又没有教材, 要让每个兼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都去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无论从精力还是能力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一个学校要想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有一个骨干开发团队, 做基础开发, 让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就如其他学科教师一样, 拿着这些活动指导 (相当于学科教案) 去上课就行了。

经过课题小组骨干开发团队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针对活动项目一一开发了相应的活动指导, 使承担课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比如:班主任怎样指导学生分组、班主任怎样指导班干部整理材料、研究性学习各阶段如何组织、主题PPT制作一般程序、主题网站规划与设计……

(4) 活动报告单

为了让活动参与者、组织者明确活动任务, 也为了监控、管理活动, 促进活动有效实施, 我们开发设计了“小组-班级-年级”系列活动报告单。

(1) 学生小组活动报告单:在这个活动报告单中, 我们按活动项目, 一一列出各类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做的结果。要求以文字简述或粘贴活动照片的形式展示。

换句话说, 我们开发的这个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时, 是他们的任务表及活动指导, 简洁明了地提示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活动报告单, 学生活动结束时, 又是他们活动成果的报告和展示。

(2) 班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活动成果登记表、学生成绩评定表等。

(3) 年级活动报告单:我们开发了年级活动完成情况记录表、优秀活动成果登记表、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览表等。

二、课程设置: (由谁上?怎么上?)

有了课程资源, 解决了“上什么”的问题, 那么“由谁上”、“怎么上”, 这就是课程设置的问题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实施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室里、课堂上,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课程实施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原则, 我们将课程实施分为“教学期”、“暑期实践期”两大板块。

1. 教学期

每周三节, 由课程管理部门———教务处组织落实。主要完成方法指导、展示、汇报、交流等教学。

(1) 上机课 (2节, 综1、综2)

分散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 也就是说原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转行为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这个角色转化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新课程中已没有计算机课的设置, 而“信息技术教育”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令性领域之一。这样安排, 就让原信息技术教师有生存空间。但是让他们成为完全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又实在太为难他们。经过实践, 效果很不好。所以, 我们就换了个方法, 迁就他们,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教学。

(2) 常规课 (综3)

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 由班主任承担。

为什么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第三节呢?最初考虑是这样能集中组织外出实践———周五还是工作日, 各单位还要上班, 放在最后一节课又不影响其他学科正常教学, 那就可以常态实施了。全校有统一的这么一节课, 多数年级性、学校性活动就可利用这节课来组织, 长点的可延用到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 而不要专门停课来活动。这样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令性领域的还是那些非指令性领域的传统活动, 都能有个相对有保障的活动时间。

又为什么由班主任承担呢?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需要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班级其他科任教师来兼任的话, 基本是难以实实在在得以实施的。而班主任是学生心目的权威, 而且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熟悉, 能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组织、落实活动任务效果会比较实在。

总的说, 每周这样统一安排的一节课, 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安排、基本方法指导, 如活动动员、分组、选题开题指导等;二是用于展示、汇报、交流;三是用于年级、学校性活动, 如活动启动仪式、年级汇报、科技节等。

2. 暑期———实践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体验, 而在目前这种社会教育氛围中, 频频组织实践性活动是很难的, 特别是走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强调的是全体学生参与, 而因“安全”是条高压线, 每每组织一次外出, 人力投入无数———每个小组一个带队老师保证安全, 组织工作强度大、难度大, 学校难以承受。

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不能没有实践, 因此, 我们除了教学期的一些校内实践活动外, 将暑期设为主要的实践期, 由德育处负责组织落实。

为什么实践期放在暑期?我们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主要是安排在暑期, 其成果在暑期就要向组委会提交;二是, 暑期时间长, 可以充分实践;三是, 在家中, 实践时由家长负责, 家校合作, 又减少了学校安全责任的重压。放假时, 由学校德育处发一封致家长的信, 向家长说明学校有这么一项活动, 请家长做哪些配合。

又为什么由德育处负责?我们也基于三点考虑:一是, 在学校传统工作中, 德育处就负责“社会实践”这块工作;二是, 德育处负责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评价, 班级评比是与班主任利益紧密相连的, 班主任又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者, 由德育处负责,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实践的有效性;三是, 德育处下有强大的学生干部团队和社团, 可以组织起来, 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作用。

这个时期的活动, 在教研部门协助指导下, 德育处督促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暑期进行主题活动的“学习活动”、“体验活动”、“研究活动”、“宣传活动”等实践。并在新学年初, 组织对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在此期间, 德育处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团队、学生会等部门的作用。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行分管教学副校长挂帅, 教研、教务、德育众部门分工协作, 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

1. 教研部门

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开发、活动指导、活动总结与提升等。具体是:每年四、五月份, 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人员, 从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网站, 了解当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 收集有关活动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活动子项目、子课题, 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总方案及各类活动表格 (如班级活动情况登记表、评价表、暑期学生活动反馈表等) , 编写有关活动指导, 指导相关部门结合传统活动项目开发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进行相关活动操作的具体指导, 如暑期活动前开设针对师生的活动讲座, 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利用计算机课引导学生认识活动、传授相关技能, 在科普实验展中进行实验操作指导……

每年10~11月, 对活动进行总结, 将活动材料整理归档, 备各类检查。可能的话送去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 我们学校这几年每年的主题活动成果都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 2011年, 我校组织的“珍爱生命之水”活动, 还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2. 教务部门

(1) 教学期间的课程教学管理与落实。

(2) 每年9~10月在德育处学生干部团队协助下, 组织“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汇报会。

(3) 组织学生课程的学业评定: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为载体, 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于其中, 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作为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的依据, 记入学籍档案, 这样通过课程管理的评价机制, 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德育部门

德育部门是以德育处为首, 团 (队) , 学生组织———学生会。具体负责落实主题活动的实践组织。但不是德育部门领导、教师全包, 而是在他们指导下, 由学生会学生干部及班、团、队学生干部具体落实。德育各部门根据其传统的部门分工职责负责相应活动项目的组织, 在具体组织中既分工又合作。

具体如下:

(1) 活动启动

由团委 (少先队) 负责, 指导学生团队组织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 在每年五月下旬六月初举行, 根据情况, 可结合“六一”活动举行。

(2) 暑期实践

由德育处负责, 在每年暑期前召开班主任会议, 布置安排, 指导班主任组织活动。指导学生会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团队———每班一个负责班干部, 在班主任指导下组织活动小组、督促小组活动、收集活动材料、组织班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每年级一个学生会负责干部, 负责年级活动材料的收集、组织年级活动成果初评和展示等。

期间, 团委组织指导有关社团活动, 比如, 小记者团进行活动的相关跟踪报道, 科技创新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 等等。

(3) 展示交流

由德育处负责, 团委 (少先队) 协助, 指导学生干部团队完成。

首先, 进行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评奖。每学年开学第一周, 各班负责班干部在班主任指导下, 收齐材料并按类整理 (每类依质量排好序) ;第二周周二主题班会后, 将整理好的材料汇总交给负责本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负责年级的学生会干部按类整理后, 上交学生会, 在德育处组织下对成果进行评奖, 将结果交德育处和教研室。德育处将完成情况纳入班级德育评分, 并对优秀活动班级、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其次, 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 一是与教务部门一起组织进行“班级———年级———全校”系列成果汇报会;二是在校展厅内进行布展展示优秀成果;三是, 结合每年九月中旬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进行学年科技节暨主题科普实验展、成果展活动。

四、体系优点

作为一门没有中、高考的新课程, 作为一门至今实际身份还没得到广泛认可的新课程, 要想在学校中得以认可并能长期生存, 必须对学校多方面工作有利。我们以科学调查体验主题活动为载体,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说是“一个活动, 多个赢面, 领导乐成, 常态实施”。

首先,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是非学科性、综合性的,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 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能较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常态化实施, 解决了学校课程中的这个难点, 上级部门有关课程的检查也能顺利通过。换句话说,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的组织, 从课程上看, 是综合实践活动。

其次,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的主题有思想性、教育性, 而且多为当年的热点, 因此也可把它当作是德育活动。这样, 这个主题活动还能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并且还可成为有特色的德育工作, 在上级有关德育方面的检查中, 是响当当的得分、加分项目。

第三, 我们这个主题活动, 它本身就是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所以它的实施也落实了学校科技教育目标, 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特色。

可以这么说, 这个主题活动的实施, 就像学校工作的“万金油”, 让学校多个方面的工作都有成果、有成绩, 领导自然乐成, 也就会更支持, 课程也就能常态实施了。

8.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篇八

关键词:职高 语文 实践活动 设计

当前中职语文新课程体系中出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编排内容。综合活动实践课一般都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以一句话的形式表述出来。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是阅读科幻,其表述是观看一部科幻影片或阅读一部科幻小说。其他就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了。这样的要求显得过于简单和空洞,对工作繁忙的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因没有具体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参考体系设计而匆匆地简单带过。由于没有活动的安排、组织和活动的反馈与交流,真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很少被开展。基于此,笔者根据中职学校和职高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开展综合语文实践活动做一些设计,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新大纲中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而实际的语文教材中实践活动大而空泛,不易组织,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阅读科幻,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更为具体的“对月的情怀”,这样教师就容易将综合语文活动设计的目的具体化了。就“对月的情怀”,可以细化出了解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民族风情、人物事迹、科学工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再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语文实践——人物实践采访,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走近海盐文化”,引导职高生对本土文化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

要设计出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可以采用备课组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老师要尽力创设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语文的、综合的、实践的、活动的”为基本准则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职高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职高生实际,形成真正扩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题性内容。当然设计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必须体现生活性、活动性、思维性三大特点,在活动项目上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

二、教师设计项目任务单,学生独立设计作品

1.紧扣活动项目,教师设计相应任务单

确定某个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必须根据项目特点,设计一个合理的项目任务单,让学生了解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明确开展活动项目的目的。例如笔者把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项目定为“对月的情怀”之后,就可以定制出具体的任务单。其具体任务如下:

(1)依据项目定制的目标范围如了解月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民族风情、人物事迹、科学工程等方面选择自己喜爱做的具体实践任务。

(2)依据因选择不同的实践任务而出现的人员分流情况分组,教师对个别选多个任务的学生进行再调整分配,保证每人参加一组。

(3)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可借助走访、调查、参观等形式。

(4)各组成员汇总信息,形成小组代表作品,并共同商量确定代表作品的呈现形式。如文字表述、图片展示、歌舞、相声、音乐、讲故事等。

(5)课堂交流分享。

(6)定制主题活动评价标准。

这样设计好了一个明确的语文综合实践项目任务单之后,学生便有了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方向。

2.下发任务单,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任务,形成活动小组

将特定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实践任务进行分组选择,教师对分组情况可作适当调整,避免出现从众现象。分完小组后,请每组成员推荐组长一名,其职责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对成员进行再分工,力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负责整合、再造组内成员“作品”,并代表成员组在“对月的情怀”主题实践活动课上发言。

学生在选择实践小组时,老师要对学生作一定的引导,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选择陌生领域,尝试在活动中培养探索新知的能力。

3.学生根据分配到的任务,独立完成实践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组内的分配任务和要求,独立地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查阅,并根据活动要求对材料进行取舍,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读懂语文综合活动的任务单,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并对此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创作,这个过程包含了语言交流、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写作创意等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能力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职高生独立收集资料和分析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让每一位职高生得到因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小组内交流合作,全班分享、展示活动作品

学生独立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也是语文知识融会丰富的过程。教师尝试将整个交流合作展示环节分为组内交流合作设计、全班分享展示作品成果、自由展示交流三个阶段。

1.组内合作交流阶段

课堂上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展开组内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呈现作品并表达自己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开展个人作品的展示活动。交流之后,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设计作品的交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者重新整合形成小组代表作品。

2.全班分享、展示作品成果

该阶段主要进行全班分享展示。不同的组类围绕语文综合主题实践活动所收集、整理、设计的作品各不相同,每组将代表性的作品成果呈现给大家。这是一个资源素材共享的过程,也是让每个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写作和表达”的语文能力。在这个分享展示、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因自己的努力付出而带来的了快乐滋味。

3.自由展示交流

代表作品的呈现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在鼓励合作交流的同时,不可忽略学生个体的努力成果。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有必要安排每一位学生有自由展示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去学习、借鉴其他不同组类的同学作品,在比较、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

四、回顾与总结评价

根据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每组自主推荐表现优秀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之星的评选,最终评出班级的主题活动之星。同时,全班同学根据主题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与回顾,总结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职高生的实践兴趣,提升职高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体验。这样,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9.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背景分析:

水果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食物。它不仅能给我们人体补充许多营养,而且,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同时,它还能通过组合搭配制作出精美的水果拼盘,使人们得到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视为掌上明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合理地、科学地食用水果,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通过和学生讨论商量,我们确立了“制作水果拼盘”这一劳动课主题。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制作水果拼盘的资料及拼盘作品的图片,获得感性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拼盘制作方法。

2、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3、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参加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4、通过水果拼盘制作比赛活动,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5.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竞争意识及公正评判意识,体验合作学习和创作学习的活动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果蔬拼盘的切、拼技巧。

教学难点:

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及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感悟果蔬拼盘的内涵文化,陶怡情操。

教学准备:

各种水果,对水果进行加工用的工具(刀、砧板),各种盘,范作。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和图片。

1.搜集有关水果拼盘的制作方法资料,整理资料。

2.观看制作水果拼盘的影碟。

3.小组交流学习拼盘制作的方法。

二、制作水果拼盘

1.欣赏水果拼盘艺术影碟。

2.分小组进行拼盘制作比赛活动,并讨论给作品取名。

3.各小组代表介绍作品。

4.进行投票评选活动。

5.谈谈对作品的看法和想法。

三、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10.端午节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十

一、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16年5月末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一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一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四、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五、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设计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设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 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包粽子。④ 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活动大搜索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① 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 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 ③ 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 ④ 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计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课外1周

一、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

二、活动过程: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基本掌握,教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 a确定采访内容,设计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学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学生到办公室采访学校的语文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学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⑶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⑸假期学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学包粽子。⑹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并诗歌整理材料。第三阶段 阶段小结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2、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第四阶段 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标准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的研究性学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下面我宣布:《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 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说明调查结果 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第三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班级端午节手抄报展示与欣赏。

(三)收获感言 点评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11.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探究能力

外港河是南京江宁人民的母亲河,她横穿江宁主城区,上下游均与秦淮河相连,沿河两岸有上万居民和数十家企业。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加上企业排污,居民乱倒垃圾,外港河慢慢变成了“龙须沟”。为创建文明城区和生态示范区,江宁区把整治外港河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外港河、竹山、东晋博物馆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将“龙须沟”变成主城中的景观河,造福广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观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河水颜色发黑、气味难闻的现状影响了居民的观光休闲活动,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质,严重影响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园艺》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省编教材,园艺与生活密切联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园,美化家庭。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教学还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那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劳技课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园艺》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

3.会用实验的方法对外港河河水进行测定。

4.认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5.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在水质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6.初步学会水域绿化设计的方法。

7.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照相机、笔记本、塑料瓶、试管等。

2.调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师和专家咨询无土栽培的知识。

6.走访环保部门了解环保知识。

三、组织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访问、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制作、设计方案。

四、实施步骤

(一)实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活动的第一阶段,把全班的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组,教师布置调查任务,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务: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样,以便测定。

3.摄制外港河水现状和污染源的影像。

学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样和外秦淮河水样、自来水进行对比研究,从颜色、气味、固体悬着物、酸碱度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掌握外港河水质污染情况。每小组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二)课内调查报告交流,激发活动积极性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调查报告交流,每个小组都有翔实的调查报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实物对比,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区和一些单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江宁区的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对外港河水的测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观看学生拍摄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区是多么的脏、乱、差,和我们江宁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学生亲手获得的资料,使他们意识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的活动,我们请学生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进行方案设计。教师不仅组织好活动,还为学生出谋划策。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还上网查找污水净化的知识,有的走访环保局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实地考察江宁的各种水域,了解适合江宁生长的水生植物。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探讨秦淮河、苏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各小组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汇报,总结评价促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方案。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师观摩汇报课。在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交出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图案设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的小组提出参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内栽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来改善外港河水质;有的小组还提出参照无锡利用水葫芦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经过汇报后,学生的方案得到了认可,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五)活动延伸促发展

各小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利用废弃泡沫制作泡沫浮床,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有的小组给环保局写信,对外港河水域绿化提出建议,让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12.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了解学生, 资源开发, 教师准备—————为“整体设计”奠定基础

(一) 了解学生

在对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之前应充分了解本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结构、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学习风格、个性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等因素。我校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心充分地了解、调查、走访、分析与研究,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确定了上、下学期各20个研究小课题。学生们对于这些研究课题有较浓的兴趣, 自觉性强, 研究有一定深度。

(二) 资源开发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时要充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年级再设计时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年级具体情况更深入、细致对这些资源加以开发、选择和利用, 真正有效地为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服务。首先, 努力“挖掘”周边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次, 加强对周边文化资源的开发。

(三) 教师准备

为了更好地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年级设计,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心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 引导教师们在认知学校对于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的同时, 准确把握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在全校大规划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本年级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做到有效设计。从教师个体角度来说还应重视做好自身的相应准备。

二、明确目标, 统筹规划, 设计方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一) 明确目标

在对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整体设计前一定要先认真研读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以及各活动领域的具体目标, 然而这些目标并不就是所有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 年级在整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活动情况, 从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纬度或取向设计具体目标。

(二) 统筹规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级整体设计的统筹规划包括了以融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综合化和多样化, 以及课时安排弹性制。年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整体设计时应力求最大限度地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本身、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内容、指定领域与学科课程内容等以融合的形态呈现, 并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关系。活动方式的综合化、多样化旨在教师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 设计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实践性学习、生活学习等。同时注意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三) 设计方案

为了避免课程系统性、整体性的缺失, 增强科学性、规范性, 方案撰写主张在汇聚众人智慧后, 由专人撰写, 团队讨论修改后定稿。通常包括“年级及活动背景”、“课程的年级目标”、“课时计划和组织方式”、“课程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总体要求”、“课程评价和反思”、“管理措施”几项内容。需要说明的是, 年级方案设计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年级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来定。

三、关注生成, 反思评价, 优化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设计”

(一) 关注生成

随着活动的展开, 新的目标、主题、活动方式不断生成,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因而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要预留足够的生成空间。另一方面, 年级的整体设计只是个研究范围, 师生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主题展开实践活动, 还应鼓励有所拓展, 应时应需生成。

(二) 反思评价

对已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反思和评价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能否实现, 方案能否不断优化, 以及课程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方案的反思主要有教师反思、学生反思和科学评价。教师对方案的反思旨在以探究与解决课程设计、开发的手段和技术为出发点, 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设计的过程和行为。还要善于组织学生反思,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愿望, 分析方案的成败得失, 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 优化设计

1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活动目标:

.本节课,学生以不同形式分组交流各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此活动,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他人的视角正确评价自己的实践成果与实践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此环节,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共享研究的体验与体会,科学合理的评价实践研究成果。

二、活动准备:

1.通过亲身体验,写好体验日记。

2.根据同学的感受和爱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组内回忆、交流实践活动过程。

(三)分小组上台汇报。

1、互助小组汇报。

小组长吴爽介绍小组活动情况,向同学们介绍本组搜集到的纸样及纸的不同用处。

2、快乐小组汇报。

小组长公付鹏熙向大家介绍小组活动情况和生产纸张的过程。

3、进取小组汇报。

组长闫意超向大家介绍小组活动情况,及油纸伞、春联、纸风筝、纸灯笼文化特点。4.、学习小组汇报。

组长路倩介绍小组活动情况,展示折纸作品,介绍作品折叠方法。

5、.群星小组汇报。

组长刘小坤向大家介绍小组调查纸张浪费情况及调查数据,提出节约用纸倡议。

四、评价交流。

1.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完成之后,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具体表现,对自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2.学生互相评价:

可以同一研究小组内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

五、教师总结。

14.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四

《快乐剪纸》—剪雪花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对折法、连续折剪法、三角折剪法、等基本技法,使用剪刀剪出雪花图案,并尝试设计图案、创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在探究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感知事物、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研究中提高观察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评价4.通过创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意识以及热爱生活的情趣。

5、能综合运用剪纸、文学、美术等知识创作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重点:剪雪花的连续折、剪技巧。

难点:结合剪纸、文学、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几幅剪纸作品实物、课件展示几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图片 学生自带彩纸、彩笔、剪刀、胶棒、A4纸等,供活动时使用。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一种花儿真奇怪,到了冬天开起来。岁岁不留花种子,年年花开满天下。(大一自然物)

1、课件出示雪花图片,欣赏。

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师:今天我们用剪刀代替笔,把我们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我们采用民间艺术——剪纸。(师板书:剪纸)我们再给它赋予“快乐”的概念,(师板书:快乐)这节课,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快乐剪纸”。

二、学习剪雪花的剪纸技巧

1、课件讲解剪雪花的制作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习,学会创新 学生观看完后提问,雪花的制作过程分几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师板书。折—对折、三等分、六等分,起稿—从背脊处画,剪—沿画痕剪、展开、粘贴。

2老师示范剪雪花的过程。

3学生动手制作剪雪花。教师巡视指导。4欣赏展示。

师:老师剪的这幅作品怎么样?大家喜欢吗?(学生点评。)

请大家将完成的剪纸作品展示在桌面上,大家可以自由走动,去欣赏同学的剪纸作品。

学生自由走动去欣赏别人的剪纸作品。

师: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学生交流点评。)5名师出高徒——互教互学。

师:每人可以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剪纸作品,向同学请教该作品的剪法,也可以去给别组同学讲解自己学到的剪法。(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请教别人或者给别人讲解自己作品的剪法。有先画再剪的,也有先折再剪的;有剪出自己创作的雪花图案

教师巡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6、展示台。

师:谁想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评选出“名师”“高徒”,奖励五角星。

三、创意无限——作品美化

师:通过大家的互教互学,同学们的剪纸技艺更进一步了。那,怎样让我们的剪纸作品更漂亮呢?看老师剪贴的“雪花”,可以添上什么内容?

师: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剪纸作品题一些怎样文字呢?

生:可以是一首儿歌或小诗,也可以是一个谜语或小故事,还可以是一段小文章。

师:说得好。现在就请大家试着按照自己的愿望给自己最喜欢的一件剪纸作品写上一些优美的文字和图画

学生尝试着给自己的剪纸作品编写文字和图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把你这件最喜欢的剪纸作品贴在A4纸上合适的位置,可以画上背景配上诗句或谜语。

学生动手贴自己的剪纸作品,抄写文字。

四、展示评价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方法是:使剪纸作品朝向全班同学,背面朝向自己。自己照着文字介绍作品,大家看着作品进行欣赏。大家欣赏后,可以自由评价和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也参与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指点。

五、课外延伸

15.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设计

主题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的问题或话题, 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推动课程发展的组织中心。 其概念十分的宽泛, 内涵也十分丰富。 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在特定的“ 骨架”之中, 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条理、有目标的活动。

设计就是在事情和问题解决之前进行的预先的探究方案和制定方案的过程。 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就是要在课程开始之前明确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来源和主题评价等方面, 根据高年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水平来确定实践活动中的主题。

二、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体设计S-QCDR模式的构建

( 一) S-QCDR模式的概述

S-QCDR这一模式主要是让学生使用关联性思维和可能性思维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是一种问题、关联、分解、反思形式的主题模式, 也是为了实现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关联的构建。

( 二) S-QCDR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

数学高年段所学习的数学问题很多都加入了比较强的实践性, 所以想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关联性思维和可能性思维, 就要在实践活动课堂的最开始向同学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 在教师进行实际的主题问题的设计时, 一定要结合生活的实际, 并且一定要与其他的科目有关联, 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 来将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例如, 在小学六年级教学的时候可以提出“ 为什么要比? ”的问题, 这一问题虽然看似与数学问题无关, 但是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也让他们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好奇心。 实际上比是一种数学概念, 也是一种语文上的概念, 同时还是生活中的一项内容。 所以这一主题的设计就能够与其他的学科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主题目标

在主题目标的设置上, 数学教师应该主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问题在数学中的实际运算方法, 还要了解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含义。 其次还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活动主题的本质和含义, 通过自己的运算、解释和归纳其中的应用和关联性。 最后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问题离不开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科的知识, 所以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从而让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例如, 对“ 比”的认识上就应该让学生了解“ 比”的文化和写法与读法, 还要对比的除法关系和分数关系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 让学生了解到“ 比”这一概念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从而使用自身的关联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学习。

3.主题内容

主题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将课程的核心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例如什么是比的本质、怎样产生的比、数学知识中的比如何体现、在其他学科中的比如何体现、生活中的比如何体现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和团队实践两种方法对这些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在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之后,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来让学生进行运算和分析, 例如, 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 再给出两组数据, 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和关联性思维进行题目的解答, 这样的内容设置就会有效地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主题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知识的本质, 要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让数学问题更加活动化和问题化, 并且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积累活动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采用比较新颖的模式, 让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例如, 教师与学生的互换, 让学生进行课堂的主持, 教师作为辅助, 就可以让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愉悦。

总之, 想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就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过比较生动有趣的形式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 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

摘要:经过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深, 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不是只注重成绩, 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高年段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实际性的数学问题, 课堂的理论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所以对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进行研究, 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师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参考文献

16.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地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某些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1.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

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2.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

学校根据教材统一计划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有不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内容,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校本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统一计划带来的活动形式呆板、整齐划一,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与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益,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3.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

未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多种能力。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转向综合性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学校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校本化对策

综合实践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形态课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本化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就是要让实践活动与学生、老师、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主题是总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

2.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要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如很多地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以名胜古迹为主题内容,通过对我国名胜古迹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理解和热爱。这个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另外活动主题要小,要选择一些切入点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自主性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协调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着眼于学科交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取向就是课程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单纯以某门课程的知识为主要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各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5.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要求活动主题在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挖掘学校资源,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

17.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材分析

这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材上安排了三个选题,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描述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发现美、表达美、感悟美。

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班是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作文水平、语言表达水平较差,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刚进校一个多月的初一学生对校园环境还不够熟悉。针对这些情况,本次活动安排在校园内进行,设置的活动环节不多而且难度不是很大,便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语言表达、积极主动地学习等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怀。

2、让学生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描述、感悟校园秋景,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校园秋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描述校园秋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探究、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复习第三单元学过的课文,特别是修辞手法,好词好句。

2、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选出组长。

3、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观察的地点。

A组:教学楼前的花园; B组:实验楼前的阶梯花园; C组:校门口右边的荷花池;D组:综合楼内的小院子; E组:教师宿舍楼前的花坛。

4、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到指定地点观察校园秋景。(教师巡回检查,负责纪律与安全方面的问题)要求: 1仔细观察景物; ○2注意观察顺序;

3思考所观察的景物的价值意义; ○4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景物)○。

二、活动阶段

1、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是神奇美丽的,我们学校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更是美景处处,现在正值大好秋季,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校园风光吧!

2、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全班交流。(教师对做得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3、学生讨论:观察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特征?观察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1教师鼓励一些学困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言 ○2教师点拨:景物的特征主要是指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的特征。○附

学生发言时应该要说到的各小组的景物: A组:白果树、塔松、栀子花、桂花树、小草; B组:桂花树、樟树、毛叶冰香;

C组:荷叶、三角梅、柳树、亭子、小桥;

D组:桂圆树、黄角兰、红梅、腊梅、假山、水池; E组:梧桐树、黄角兰、桂花树、荔枝树。

4、描述校园秋景。要求:

1每小组派2名代表发言。○2描述景物语言要准确生动。○3顺序要明晰合理。○4,要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5.感悟校园秋景。

校园秋景很多,有的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如荷花象征高洁;梅花象征坚贞等;有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用意义非同寻常,如桂花、黄角兰、栀子花、荔枝树、桂圆树等,因此要求学生探究感悟,发表见解,形成共识,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学校。

三、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我们观察、描述、感悟了校园的秋景,我们发现了美,感悟了美,表达了美,提高了语文素养,陶治了情操,当然,美好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就让我们更加珍爱自然,更加热爱我们的学校吧!

四.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准备充分,学生们身临其境,所以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效果较好。

2.、本次活动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材上列出的某一个选题,而是因地制宜,很好地利用了本地资源。

3、本次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4、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较简单的环节,如活动阶段的第三个环节,目的在于促进学困生们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困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可能与教师的鼓励、帮助还不够有关吧,今后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上一篇: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案例下一篇:改变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