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精选11篇)
1.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其特有的要素和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被视为攻坚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空间想象力呢?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是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探讨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一、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增强直观体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空间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新课改数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从最简单的图形辨认做起,先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这基础上逐步认识这些图形。这就都属于了解的水平,所以在教学
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章的内容时,直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二、学会正确测量,把握图形,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的思维力。学习测量物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对物体的测量,有利于形成和加深学生的实体观念和空间感,帮助发展空间思维力。教材要求先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及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面积,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周长、面积,接着再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以及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等。所以,学习测量和体验图形的教学策略,重点应该放在把实物图形的测量与抽象思维计算结合起来。这仍然需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内容。如: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其次要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测量的意义,建立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及对测量单位的选择,再是要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如练一练中,有“对于你的铅笔盒的长度、你的橡皮的长度、你的课桌的长度,你的估计是多少?测量结果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都有助于空间思维力的发展此外,还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加大实践和体验力度因为测量需要互助合作才好完成。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自身的周长等等,学生互相帮助测量,在合作交流中总结测量的结果,这都有助于对不同图形的体验。甚至可以借助游戏,组织学生开展“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帮助学生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移位,理解图形与位置的关系。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就包括了对位置的确认、对路线图的认知、对图形的抽象再现等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空间观念,体验图形移位感、方向感,确立物体的位置,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这除了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描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还要具体
操作,加大实践活动。首先要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具体观察物体所在位置,学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看简单的路线图,尝试体悟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如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方向盘、车轮、硬币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四、通过绘画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图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需要把空间图形画在纸上或黑板上,由于纸和黑板的表面可以看作是平面,于是就要学习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画直观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立体图形的性质理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绘制直观图的一般方法,有计划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立体图形画在平面上要有立体感,画的形状不能和实物一摸一样,是立体图形在平面内的投影。画出的图形既要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所以画好图形是学习的关键。首先,要从画平面开始,先画水平放置的平面,逐步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两个平面相交。教学时要强调画图要领,要求学生必须把图画准确,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起初可以采用边观察过画的。其次,要学好“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形的画法”,这是画好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总之,只有把图画好,看起来才有立体感,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解决立体问题有很大帮助。另外,多看教科书上的图形,找其画图的规律,自己多练习,慢慢的就会把图画好。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他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务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立体几何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但是,单凭立体几何教学来培养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应当在教学各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来培养。教师要经常注意数形结合的教学,通过数量的分析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从数的变化想象形的变化。反之,也可以从形的变化去研究数的变化。这是丰富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切不可忽视。“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纵深思维,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 使学生理解课文中所创设的意境, 从而得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篇目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些篇目都描写没好的祖国河山, 或是抒发父母子女真爱之情或是一幅生动的动态的情景描写。对于这些课文一定要求学生熟读、读透、读出文中的情感来, 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的内容变成学生脑海中的一幅图画,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课, 文章描写了鸟儿的世界。学生只有多加朗读, 才能读出文章中鸟群纷飞的场景, 只有把学生引入到这个场景中去才能激发学生去想象南国中有这么一个榕树群, 有这么一个鸟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 在利用朗读录音,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听鸟的纷杂的叫声, 再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这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增添了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直观, 为学生所喜爱。因此在教学中, 要结合课文的内容, 充分发挥和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插图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体味稳重的思想情感,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中的插图, 形象的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 一动也不动的爬在火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观察烈火的燃烧、观察邱少云的表情。让学生去充分的想象在烈火中的邱少云是怎样忍受剧痛, 壮烈牺牲。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烈火中的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去体会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这样进行插图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培养。
三、利用词语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学习的词语, 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也从中启发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二段, 写为了营救志愿军, 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利用本段中的几个词语“你妈妈知道了, 带着你混进敌占区, 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 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 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 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 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 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去想象小金花救老王的情景, 再现了小英雄和英雄妈妈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们的深厚友谊。
四、梳理文章线索, 引导学生想象, 培养那个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篇目文章线索比较清晰明了, 对于这些课文可以利用文章的线索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课文首先写了抢时间和夺桥两件事。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先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和敌人抢时间?”学生纷纷回到:因为敌人也在增援, 如果我们抢不过敌人。守桥的敌人的力量就强大了, 我们就不会夺桥了。我又问学生:“我们是怎么和敌人抢时间的?”学生又回答:我们不休息、不吃饭、不睡觉、下雨也敌人停了我们也不停。就是这样和敌人抢时间的。通过这样一问一答来使学生想象红军战士和敌人在路上抢时间的情景。在夺桥时我又让学生想象, 我们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桥上攀爬、前进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情景想象, 使红军战士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了然眼前。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五、引导学生纵深思维, 培养学生想象力
小学课本中一些课文的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 通过纵深思考和想象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音乐家杨科》的课文中写杨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 招来了管家。被管家抓走没有写杨科挨打的情景, 但是却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后来听到了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这个时候我就让学生去想象这些声音说明杨科被抓走后会怎么样?骂声骂谁呢?鞭打声鞭打谁呢?小孩哭声是谁在哭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 头脑中展现出一幅杨科被毒打的悲惨情景。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三
摘要: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进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美术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感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方式 创造 美术活动 构思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启发学生特有的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拓展、开阔;转换角度要迅速、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性想象能力。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1)有接近才能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2)有相似才能联想。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3)有对比才能联想。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想象能力。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鉴别、分析、比较、欣赏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灵感性想象能力。创造者对某一既定目标久攻不克之时,偶然受到某种启示而顿开茅塞,从而找到解开关键性问题症结的新思路,使既定目标最终实现,这种思维就是灵感思维。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式”的科学发现是“长期积累,偶而得之”。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想象能力。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的类比性想象能力。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所进行的思维。“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7.培养学生的形象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培养观察力。通过绘画、写作、实验、活动课、观察日记等,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培养想象力。在素描、色彩、设计、图形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科学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三是培养空间想象力。在立体几何、素描、速写及创作课中重点突出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中学生又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和积累中学生们的视觉表象;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鼓励和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以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邓福星,程明太. 美术教育学[M].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傅安球. 学龄前儿童心发展与早期教育[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
[4]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培养想象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使他们的知识得到牢固掌握,能力得到扎实训练,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 想象力 知识 能力 教学质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象力这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具体的体会。
一、强化自读,读中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形式丰富多样的读,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读书时借助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想象,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课文。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能在脑海中再现事物形象,并且创造种种新形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许多是写景状物的,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边自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在指导学生自读并理解全诗是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诗人写诗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美、水平如镜的景象,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利用插图,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作者运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在描述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间,这就像是画境里的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教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填补、充实这些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为这些空白填添亮丽的色彩。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并达到了练习说话的效果。
有些课文中省略部分也给学生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课文中写到: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盘古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了世间的什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因此,课堂上“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这样补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谴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深入地理解,为他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感动。又如教学《假如》这首诗时,课文最后一段,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没有说为谁画什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一段诗歌。这样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在学生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启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5.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五
定西市安定区花岔小学 董金环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的重要工作。续写作文也是小学习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们没有已有经验做后盾的情况下,想象便成了写作中的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续写作文中的想象力,本人认为,应该从想象素材及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文章对此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续写;想象力;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话题,想象能力也不例外。《新课标》在写作方面要求一二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则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必须借助想象,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最丰富、潜在智慧最易发展的最佳时期。要开发儿童创造力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想象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续写材料的选择 1.选择材料要有适当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想象活动。从“要我想”到“我要想”是一个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提供续写材料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搜集一些富有童趣性的内容。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的《猪八戒吃西瓜》一文,要求学生续写。学生就可以根据他们所熟悉的猪八戒形象大胆地去想象。反之,所选素材如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无论多么具有想象价值,也激发不起儿童的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有不同的素材。假如让一年级的儿童想象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中所描写的情景:月黑见渔灯,孤火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可能有些困难。
2.选择材料要有价值性
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六
曲霞镇中心小学 王 龙
内容摘要:文学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人类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联想的自由,让语文课堂因想象而充满活力。
关键词:想象力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创造力,创造力之源则在想象。自然科学重理性、重真实,而文学重感情、重想象,它以语言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文学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人类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文学阅读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怠慢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事实上,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中不乏名家美文、古诗新词。这些文章语言流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能引起读者的美好想象。只有大胆开发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想象之花才能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联想的自由,让语文课堂因想象而充满阳光。
一、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所谓“厚积而薄发”,想象不能凭空编造,更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只有当一个人有了较深的语言功底,广见博识时,他的想象力才会更奇丽,更具创造性。而一个人知识的积累、人生视野的拓展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科普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语文实践中产生更多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思维才能驰骋千里、横贯古今。
宋朝时的苏轼博览群书,正因如此,才有他充满浪漫色彩、风格豪迈的《大江东去》,才有那“把酒问青天”的奇想。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酷爱看书,因此他的思绪纵横古今,他的笔下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生动比喻,才有那征服昆仑的豪迈想象。再如苏教版课标本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有一个口语交际练习“漫话奇思妙想”,只有课后多读科普作品或常看科幻影视节目的学生,才会有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更具创造性的设计。
二、以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描写老天鹅破冰的一段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老天鹅一次又一次腾空而起、重重落下的动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情境之中。学生看着动画,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此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反复朗读文中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想象: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的想象说话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天鹅的勇敢、无畏、无私。
可见,适当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想象的天地。
三、在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很多,然而教师却很少能把握,即使抓住了,也无法将想象引向深入。课堂上,遣词造句这样一个语言训练,就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力的好机会。
如课上让学生造比喻句、夸张句、拟人句等,许多学生造出来的句子往往是陈旧的,有的还是一、二年级时教师就已经教给他们的简单句子,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枯燥。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海阔天空任其思维驰骋。在教《石榴》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可以以课文中描写石榴树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与学生一起,运用描写的方式,用“_____的____,像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进行想象性造句训练。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出示石榴树,让学生看石榴树读课文中描写石榴树的句子。然后提问:“看到这石榴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词来形容?”接着让学生将刚才的比喻和“美不胜收”这个词用在这里,说说看到石榴树后的感受。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_____的____,像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形容花骨朵、刚开的和完全开放的石榴花。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适当点拨。这样的描写性造句训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当然,这些语言训练应尽量有原始形象,每一次训练教师要设置原始训练对象,这样可避免学生的想象零乱而不深入。
四、在阅读教学中突现想象的魅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课文内容总会有独到的理解和感受,产生独特的想象和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创新的冲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导向。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用拟人化的方式想象石头被“千锤万击”、“烈火焚烧”时的情景。学生会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形成各种个性化的描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又激发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造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滥竽充数》一课,学生对南郭先生都有了这样一个定势的评价,那就是他无真才实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会做什么。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会到别处滥竽充数,有的说他会找个师傅,潜心学吹竽,并重返宫庭„„众说纷纭,精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超越文本,其思维呈多元态势,培养了学生纵横想象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空白处,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课文用了一段排比句描述“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段尾是省略号。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语言文字,谈谈大自然如何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然后让学生想象大自然与母亲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并仿照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接着写几句。学生想象活跃,语言表达非常生动:“滚滚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绵绵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奔腾的江水是她流淌的血液”;“薄薄的晨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学生充满个性的精彩想象层出不穷。
五、在作文教学中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些都是《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的要求。古代文学家、理论家们也都重视创作中的想象因素。
事实上,传统命题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说明,学生写出的习作大多内容老套,极少有创意,儿童的天性被扼杀。其实,儿童是最爱幻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幻想,甚至可以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如学完《嫦娥奔月》一课后,我设计了一篇想象作文——《月宫中的嫦娥》。由于学生以前读过一些神话故事,也看过不少充满想象和幻想的神话电视剧,因此他们头脑中有了较多 的思想和语言材料。学生在头脑先构画自己所要表现的嫦娥的某一方面的品质或形象,然后让学生驰骋想象,去为自己脑中的嫦娥设置独特场景和事情,并展开描述。学生激情很高,写出了不少精彩的习作,语言优美,内容充实,各具特色。
可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想象,会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会给作文教学带来生机,会使学生习作增添更多创新色彩。
六、让充满想象的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发现,学生喜欢把“课文”演出来。
学生参加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启发他们潜在的智力,开发其想象力。表演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感情,然后加入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化作自身的动作、语言、表情。课本剧表演中,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表情、每一处表达、每一段心理独白都是创新,都是学生想象、思维的结晶。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
如,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课分组自排自演,学生积极性很高,表现都很投入。他们在课文描写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鲜活的想象,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课本剧引入语文教学。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七
一、在阅读中, 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的意志倾向支配下, 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人的想象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内容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凯勃可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可见, 读书可以发展想象力。“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不仅能够真正领会作品的意义、气势和神韵, 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 而且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 运用课文中的美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理解课文首先必须熟读课文。因此, 教学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好好阅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通过想象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感情的理解。作为语文教师,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欣赏机会,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阅读自己的文句, 用自己的思想去领会, 去体验, 去感悟, 让这种活动完全脱离课堂教学的羁绊, 从字、词、句、章分析的教条说教中真正解脱出来, 从所谓的“标准答案”熟练中解放出来,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日积月累, 学生的想象力就会不断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 运用联想法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联想”, 以启发学生的想象,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通过联想教学法,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的再现、灵活的填补、大胆的延伸, 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想象境界, 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其次,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直观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师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心理“催化”效果。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从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语文材料涉及的内容, 天南地北、上下古今, 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都极其广泛, 课文所描述的许多东西, 有的根本无法拿到课堂里来。这时, 教师如果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 给学生以生活的认识, 帮助理解教材。多媒体的直观感性的展示, 不仅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正面深入地想象, 还能培养学生找出想象的连结点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再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转变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超越, 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力营造适宜于情生发的“境”, 因为有了“境”, 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想象就有了“土壤”。
三、在写作中,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 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 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 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 进而分析, 再进行想象。
文章的写作, 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奇、枯燥无味, 可见, 写作离不开想象, 而想象又可以通过写作得到发展。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 坚持写日记, 记身边的景象;记生活中的联想;记自己的憧憬。
写作和观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 每看到一样东西, 就迅速去捕捉它的特征, 然后展开想象, 最后琢磨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成日记。经常坚持写作熟练, 想象力也随之发展, 写作时自然会天马行空、妙笔生花。生活经验愈丰富, 学识愈多, 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写作不单单是一种信息的输入、贮存的过程, 而且是一种领会吸收、创造输出的一体化思维操作。
当然,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活动, 利用其他一些途径,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如利用故事或艺术, 结合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对静物作动态的想象, 变无声为有声的想象, 对抽象作具体形象的想象, 对无色事物作有色事物的想象, 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 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 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 形成大胆合理的想象思维, 这样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摘要: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等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使语文教学进入既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又发展学生能力的境界, 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8.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想象 创造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66-01
多年来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对于儿童就像诗话、梦境一般,他们一心想“一觉醒来书包变成羽毛球,自己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可以说,没有了彩虹般绚烂的想象,儿童就如同生活在看不见阳光的灰蒙蒙的雾里,但曾几何时,我们不知不觉远离了儿童的这种天性,给他们框框,给他们枷锁,让他们在无趣的生活世界里成长。这不仅影响了儿童现实生活的质量,也阻止了他们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该还给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的权利了。为此,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运用种种教学手段充分启迪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继续使之具有初步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使每位学生富有想象,富于创造,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铺下基石。
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往往是概括的,精炼的,也是有限的,其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大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可依据课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致中迸发情感,倾诉所想,可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可根据课文中心,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这样天长地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一、借助插图、激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鼓励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联想或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图画的画外之意或画中深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插图,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延伸,想象画中出现的场景以前、以后的情景,就像演动画片一样,拓宽画面,让内容更丰富,学生们必定会神思飞扬浮想联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画的一备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看到有人不小心被火炉、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战士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树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二、借助结尾,激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与推理,给学生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例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结尾说凡卡把信寄给了爷爷,并梦见爷爷带着他离开了这个可怕的地方,这时学生多为凡卡感到高兴,但这毕竟只是凡卡的一个梦,最后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的?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课文。有的说:“因为凡卡没在信封上写明地址,所以爷爷根本收不到他的信,他仍旧在那里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说:“虽然爷爷没有收到凡卡的信,但有一个好心人把凡卡的不幸遭遇告诉了爷爷,爷爷就连忙千里迢迢赶来,把凡卡接了回去,从此凡卡就和爷爷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有的说:“由于那封信没有写明地址,所以被送信人丢弃了,可正巧让凡卡的爷爷捡去了,爷爷看了信后,痛心不已,连忙赶去把凡卡接了回来。从此凡卡就高高兴兴地和爷爷一起生活。”学生各抒已见,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借助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五彩池》、《海滨小城》等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五彩池的样子,海滨,小城的各种景物,并给他们涂抹上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四、借助迁移,激发想象
想象,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都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所想象出来的事物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全新的事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感知过的事物。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没有到过南极探险,没有到过世界各地旅游,但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凭借教材的描述和有关的表象积累,就可产生生动的形象,如同身临其境。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安排了以下想象活动:现在,老师带你们乘坐小艇去游威尼斯,大家高兴吗?你们看到河面上的小艇来来往往的,想象一下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坐着小艇去干什么?你还能看到小艇里的人们在干什么吗?这庆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看见一位老师带着课本,是赶去上课的。”有的说:“我看见一个学生背着书包坐在小艇里,是赶去上学的。”有的说:“我看见一位高级官员坐着漂亮的小艇,旁边站着侍从,还有两个拿枪的卫士。好威风啊!”是什么使学生的回答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呢?是想象,它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让他们思接千,视通万里。
9.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九
【内容摘要】想象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多角度、多层次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环境和条件,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从设悬布疑、创设情境、探索构思过程等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神奇的想象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契机。想像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下面说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做法:
一、设悬布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巧的设下一些“悬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我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先出示一枚长满了锈的鱼钩,问学生“这篇课文里写了这样一个鱼钩,长满了锈,课题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疑问认真地读课文,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又如上《山中访友》(六年级上册)时,我在导入新课时设下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平时都有那些朋友,回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这样学生便将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课文之中。
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想象力
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发,往往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去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文中所描写人物的神情动作,去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根据课文的中心,去想象故事的情节;根据事物的状态,去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等等。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讲到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住这一情节时,就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我”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去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内心活动。通过想象,学生对邱少云的精神品质的伟大,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嘎羧重新披上象鞍,告别村寨的乡亲们,来到打洛江畔,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江面,然后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此时,嘎羧可能想到了什么?又在向谁诉说着什么?”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组合新的形象,这样就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文章的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构思过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的习惯教法,是教师为学生理解课文铺设一条掌握知识的捷径,着眼点放在获得和积累知识上,这样做是根本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之道文章好在哪里,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根 据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构思过程我在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之后,设置了三个假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在大年夜,课文的内容可以换成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特意把故事发生时间安排在大年夜?假如不写小女孩卖火柴,可以让她干别的什么事呢?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小女孩卖火柴呢?假如作者不用幻想手法来写,那该怎样表达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幻想手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深入精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的展开,需要具备想象的环境和条件。学生想象的环境和条件来自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巧妙地设置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学生对文章的关键处要想得细想得深,不仅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想像,还要深入到文章内容的精髓,想象在表面现象掩盖下的深层意蕴。如在教学《井底之蛙》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借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方面去想象:假如井底之蛙跳出井外会怎样?这就为学生想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鼓励质疑向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向难,启发学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月光曲》时,有个调皮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盲姑娘的眼睛为什么会瞎?作者为什么不交代?”我没有因这位同学提问打断上课而责备他,相反却表扬他问得好,并及时组织学生进 行讨论。那位学生感到很高兴,也积极的投入了讨论。同学们十分活跃,争着发表意见,都认为文章是写贝多芬怎样谱写《月光曲》的,可以不交代盲姑娘眼睛失明的原因。那盲姑娘为什么会失明呢?有的学生认为盲姑娘的眼睛一生下来就是瞎的;有的则认为生下来是好的,后来因得了眼病无钱医治而失明的;有的还认为是资本家的残害而失明的······通过想象,学生们对盲姑娘遭遇更加同情,对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憎恨,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多层次、多角度的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课文的形象中去,当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融入其中时,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有效上课》 周健 熊生贵 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与理论反思》 朱小蔓 主编 朱曦 副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上册)张行涛 周卫勇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黄岭示范小学
10.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很少提出能够真正帮助一线美术教师提高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建议,不能联系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前,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又为成人后的创造作准备。正如罗恩菲德所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同时,培养学生美术想象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想象能力是学生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如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现实和想象中的玩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
3、延长创作时间。现行课时安排比较适合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而给美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带来了不便,一节课往往要经过导入、讲解、欣赏、作画、作业评价等环节,结果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很熟练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但画面的细节没有,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的形成极为不利。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借鉴了语文作文课的安排,对课时作了调整,一般两节美术课完成一张作品,对于提前完成的学生,要求其尽量使画面丰富。由于两节美术课不安排在同一天,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先收回画纸,以免学生弄丢画纸,第二节课重新发回去作画。
4、积极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信息量大,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接触相关内容,如图片、范画作品等,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利用音像店的想象画教学光盘,在VCD上进行放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想象画法,在欣赏这块内容中我们把作品图片刻录到光盘中,并且自制课件,利用学校的电脑、视频转换卡连接到电视上进行教学,并对教学中电脑的参与进行了初步研究。
5、合理进行美术思维想象训练。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想象上的惰性,对于简单的问题尚能解决,遇到难题就不想动脑筋,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发极为不利。针对这些情况,本组对学生作适当的思维想象训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条:
(1)图式的各种训练。图式,拉丁语原意指轮廓。轮廓是图形区分最基本的手段,相同功能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图式。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的相应内容进行了这种训练: a一物与另一物的基本图式近似,只需略加修饰就可完成形象创造,如《在石块上画画》一课,根据这块的形状,想象出新的形象;《芋艿雕刻》一课,根根据芋艿的自然形状刻成各种有趣的小玩具。b一些物体与另一物体的局部图式近似,按一定的方式组构起来,完成形象创造,如《蔬果的联想》根据蔬果的形状与一些小动物的局部形象相似,通过适当的削、剪、拼、插等方法制作有趣的动物。另外我们还利用图式的接近和重叠现象,进行图式的变通和视觉隐喻,如《撕纸拼帖》通过撕出的偶然形,重新组合、添加获得新形象,通过以上训练启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的敏感性,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内容。(2)对形的夸张训练。物体都有存在的一个常态,常态给人的是一种静止之感,视觉和心理都不会为之紧张和兴奋,偏离常态则会引起人的紧张和兴奋,并竭力使之往返常态。形体的夸张有运动夸张、形状夸张和形式夸张,其中形状夸张在儿童作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物体的变形、过分扩大形状等训练,如《大西瓜》一课,要求学生从“大”字着手,想象大西瓜的各种可能性,有的想到西瓜房子,有的想到西瓜飞船。另外,我们还在各册增加教学内容,如《蚂蚁》,有些学生扩大蚂蚁的形状,在头、身、脚等处画上小蚂蚁,有的用各种线和形来装饰蚂蚁的身体。
(3)造型因素的局部夸张运用。一般美术将造型因素,如形态、色彩、质量感、肌理都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各自特征都在共性之中,在儿童美术想象创作中可将各种造型因素分解后加以夸张训练,使人更深层次地理解视觉形象,发展和丰富了造型语言,给儿童美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层面。A色彩:儿童美术不以模仿客观对象为目的,所以其作品更注重了色彩的主观表现性。对色彩的表现,低段的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描绘事物,如《太阳》一课中,学生用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描绘的形象各不相同;高段学生在训练中加强了色彩的要素——明度、冷暖和纯度要求,并能考虑到色调的表现,学会调配颜色。B线条:线条是儿童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线条的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组合能产生丰富的效果,线条的训练不需准备太多工具,所以最适合学生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注意线条的流畅、肯定和清楚。避免用尺子、圆规等工具。C色块:这也是儿童画重要表现手段,图案设计中常用表现方式,块面的形状有变化,色彩力求均匀中有变化。
6、单元化处理教材,确定单元目标。利用美术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我们对教材作单元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以内容为标准归类,这种归类使内容更系统化,一般从具象到想象,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想象创作,如的树叶、树皮、蛋壳、瓦棱纸贴画和图案教学,《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立方体的包装盒》、《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各种各样的房屋》归为透视知识的落实这一单元。(2)以技法、工具材料归类,这种归类有利于技法的训练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如五年级的国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的水彩画教学,我们都把它们归为单元。处理后教师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7、加强作品欣赏。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想象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图片体现出来的新异表现形式,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美术想象创作的更新与发展。选择的作品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想象练习。
(二)、探索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
一件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新颖、独特的想象创作构思需要良好的材料和熟练的技法来表现,小学生创作的材料应不受限制,只要能表现出效果都应加以运用。在技法的探索上我们根据不同材料进行了扩展,如水粉颜料可直接涂在画纸上作画,也可和吹塑纸结合制作粉印版画;油画棒可以直接平涂填色,可描绘色彩的过渡效果,也可制作藏色刮画,并可和水彩颜料结合使用。
(三)、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注重素材的积累
美术课程“造型-表现”要求学生记录或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见闻是感想的前提,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才会有内容可创作,同时学生对一事物的熟悉程度对想象创作也至关重要,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临摹或引入的素材太少,都会造成学生对事物的片面认识,从而使作品想象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还应让学生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眼光认识事物,为了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美术日记形式,从记录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三种方式:A、写生式美术日记:儿童有意识地带着记录本直接面对生活场景,通过仔细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最后以取舍性的描绘及感悟性的叙述完成的美术日记。该形式的优点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从无意走向有意,对绘画符号、描述词汇的表达由共性走向个性。B、想象式美术日记:儿童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展开联想,通过夸张、迁移、重组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绘录自己大胆设想的一种美术日记。C、梦境式美术日记:“日有思来夜有梦,梦中自有惊人作”。儿童的梦是儿童心理的一面镜子,梦中奇异怪诞的境界给儿童的想象添上了翅膀。儿童根据回忆把这种梦的感觉,形象描绘下来,便成了梦境式的美术日记。除此之外,从表现形式分还可分线描型美术日记、彩绘型美术日记、剪纸型美术日记等多种形式。
美术日记的辅导方法。A、引导观察,丰富经历。不同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儿童美术日记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历广、见识多的儿童,头脑中贮存的视觉形象丰富,描绘时很快呼之欲出;那些生活经历一般的儿童,视觉形象显得贫乏,苦思冥想不见其效。我国著名美术特级教师候令认为:“特殊经历对儿童的创造至少有二个意义:一是在情感上给予儿童以创作的要求;二是向儿童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形象”。为了丰富儿童的经历,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现场,引导儿童观察,培植其新的视觉形象,使其热爱观察,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新的观察方法。其次,我们还引导儿童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家长一同出去旅游或在家活动的机会,多加观察,多作绘录,在通过有意的观察来丰富儿童的经历。B、注重比较,激发创新。儿童有了丰富的经历之后,是否具备去粗存精,舍旧求新的分析比较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日记描绘的水准。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总是存在着新奇与陈旧、进步与落后、有趣与平淡的差别,而好的美术日记体现出新意来。因此,我们对当天经历的事,通过比较分析以求发现这些事中体现出来的新感觉和新思想。
(四)、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想象氛围
美术教学展示作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良好的想象氛围,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导处开展各项美术活动:
1、美术比赛:结合各重大节日举行美术比赛,内容包括绘画、制作、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参赛面广,积极性高;
2、作业作品展出:画展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在此得到充分肯定,展出每月定期,有新作品时不定期展出;
3、建学生画廊:我们利用教学楼的走廊,选择优秀作品,装上画框,贴上作者照片。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7.3~07.8)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制定课题方案。本阶段主要调查各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家庭的情况,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明确各教师的研究任务,根据实际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结合部分欣赏课探索激发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训练。课堂中加强学生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研究,学生初步达到根据范画进行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创作,改变以往作业内容单一的情况。同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7.9~09.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理论体系对想象力的培养的方法以及方式要点进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想象创作技法的研究。这一阶段,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美术创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主要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作针对性的训练,师生共同探索美术想象创作的新技法。根据课程对美术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结合课外美术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创作热情,营造良好的想象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09.2~09.6)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工作总结和成果鉴定。总结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成果;开展学生美术创作的综合练习,完成几幅质量较好的想象作品参加比赛;建学生画廊;开展美术与各学科互相渗透初步尝试;撰写论文,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成立课题组以来,我们选择1—6年级各一班进行实验,其余各班为对照班,通过比较,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8、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想象兴趣明显提高。
9、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发散性思维想象、创造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从比赛中,实验班的学生获奖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如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的学生有多人获奖,有的还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比赛。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很大,延长作画时间虽然能提高想象创作作品的质量,但两节课不同一天,给学生创作的连续性带来一些问题,学生创作的热情受到影响。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在课余没有时间想象创作。
2、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学校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肤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3、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想象画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4、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深入研究较难,而且各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难度。
(原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大胆革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优化教学语言 激活想象
(二)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想象
(三)有效利用教学设备 激发想象
(四)积累生活素材 促发灵感想象
(五)帮助学生消除阻碍想象的心理因素 激发想象力
(六)肯定学生作品 鼓励想象
(七)欣赏学习成果 激励想象
(八)延伸课外校外 拓展想象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所以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索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大胆革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优化教学语言 激活想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充分肯定了情感的作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情感具有感染性与迁移性的功能,它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作为教师要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从而以情感创设活泼、和谐的良好的环境。要学会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图画中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感受美、感受情、进入情境;同时也要学会和利用优美的动作、神态、形态、手势等无声语言调动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如,上低段美术《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开头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学生从教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动作表情中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艰难辛苦及决心。当学生听得投入时,当把故事讲到:“乌龟阿姨笑摇摇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又向远方游去。”处嘎然而止。在创设好这一段情境后,马上设问:“小朋友们,小蝌蚪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找到妈妈,在以后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碰见哪些小动物呢?这样一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他们遇见了一群在水草丛中游玩嬉戏的草鱼姐姐,小蝌蚪也把草鱼姐姐当成是自己的妈妈,都游了过去,亲热的呼唤……”有的学生说:“他们在半路上碰到了八只脚走路的螃蟹爷爷……有的说:“小蝌蚪在乌龟阿姨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乌龟阿姨对他们的妈妈说以后要好好看着他们,不要再弄丢了。”等等,孩子们的这些创新想象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火花。教师要抓住机遇要求学生们把所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学生的作品就推陈出新与众不同,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想象。情感能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它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二)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想象
l、凭借美妙音乐催化想象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通的。绘画可以由音乐来演奏。反之音乐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是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因而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帮助绘画,将放飞学生的思绪,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改沉闷、枯燥、单一的“教”与“学”活动。把音乐贯穿于教学始终。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处,通过音乐律动的点拨,使教学充满希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二年级(第三册)当中的《神气的大公鸡》这一课,与《美丽的大公鸡》(美丽的孔雀改编)这首歌相结合,音乐中有公鸡早晨打鸣的声音。有公鸡长得漂亮见到谁都要比一比的神气乐曲。学生们一听高兴了,跟着唱起来,有的还不自觉得在座位上表演。看到这让学生们带着头饰来表演。孩子们举着小手,都想上来表演这只既漂亮又神气的大公鸡。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使他们觉得自己表演的最好,让每位同学都边唱边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这时候,把学生地这种状态引到教学中去。可以随机出示作业纸,说:“同学们,我们来把这只神气的大公鸡画下来,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画的公鸡最漂亮最神气?”孩子们满心欢喜,再把音乐中感受受到的心情和想表现的欲望在练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泄”。瞧!神气地大公鸡将头昂到了鸡背,嘴翘得与颈成一条直线。形态迥异,想象与众不同。这样,学生通过音乐绘画,很快掌握了大公鸡神气的这一主题与重点,丰富了绘画内容。
2、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给学生们一定的审美的想象,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如文学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文中,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具特征的自然景物,从上而下、由远及近,勾勒出三组颇具美学韵味的画面,艺术的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立体美。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是帮助了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日记是作文训练的有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日记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表达对事物理解和感受,它融合写生、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主观地、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也较好地体现了绘画与文字的紧密联系。
(三)有效利用教学设备 激发想象
1、有效运用教具帮助想象
比嘉佑典先生在《创造性开发的心理与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开始总要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恰到好处的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跟据原有的形状进行想象。在上《汽车运输忙》这课,备课时我用纸做了一辆立体的卡车,还有一些画在图片上的很多西瓜、猪、羊、白菜等。教学时先出示“卡车”,同学们一见,就被精致漂亮的“卡车”吸引住,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非常浓厚。见此情形,我就趁热打铁地说:“接下来大卡车要进行繁忙的工作了”。接着可以把做好的西瓜、白菜等依次模拟装上卡车,显示出卡车运输忙的样子,接下来让学生同答,“卡车为什么这么忙?”学生顿时说开了。有的说西瓜丰收了,有的说白菜丰收了,等等。说话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了“汽车运输忙”的意义,使教学上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
在“装饰图案”教学中可以运用显微技术。启发学生联想,得出显微镜下的各个细胞结构犹如装饰图案中点线面的构成,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变化、夸张、分解、重构等表现手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画出一张较有创意的抽象装饰画。在“图形创意”“肌理制作”课中,可以借用复印机和扫描仪,来获取自然界中一些原生物的肌理状态。如将卷心菜和洋葱从中切开,然后将它们的横切面复印或扫描,得到丰富的线性肌理;将猕猴桃从中切开,将横切面复印或扫描,得到点状肌理;将我们的手掌进行扫描,然后取得其中的局部进行放大,得到线面结合的肌理。这一肌理的制作方法、形式很多,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发挥想象,发现和寻找自然界中美的元素,并能运用到平时的美术创作之中。
(四)积累生活素材 促发灵感想象
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似的、飞越的联想。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画者许多时候为寻找一个不落俗套的画面,或为捕捉一个理想的审美意象,苦思冥想,而不能得。但在某种偶然的情况下,如思想高度集中,神经高度兴奋,想象高度活泼,所苦思索而求之不得的画面或意象,突然在内心涌现,于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抛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基本元素的绣球,如善于把灵感用手绘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用最实用而方便的线在纸上自由作画,它可以是白描形式的,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也可以是自己主观感受的,只要能表现出来自己的灵感,就是成功的开始。灵感的偶然获得,是以画者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为基础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获得灵感的前提,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在班级中、家庭里学生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报刊、杂志、画报等,但看过其中几篇便扔掉了,不懂得将其中的好素材予以收集、整理。教师可请学生自备一本“贴画册”,请他们将报刊、杂志中的好图片、文字予以剪贴、添画或临摹、创作,一者丰富创作素材,二者培养学生的构图、排版能力,于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绝大多数学生乐意并主动去收集美术素材,尝试添画或临摹、创作,开拓思路并运用到课堂学习中指导儿童多欣赏同龄人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美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瞬间,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最终还得同于生活。能用丰富的想象,靠自己的双手实践,用美术元素的各种材料,实现心中的理想,并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才是我们美育的目的。
(五)帮助学生消除阻碍想象的心理因素 激发想象力
什么是成功呢?只要是创造性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或者作业得到了优良,哪怕是微小的与众不同,都要把它视为成功的典范。例如:《神话人物脸部的造型》这一课。有个女生利用青菜的外型塑造了一个菜神的脸谱,尽管其他方面还很幼稚,但我在他们面前表扬了她的造型创作设计的独特,使她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有了极大的信心。又有一个男生,没有带水彩笔,他急中生智用色纸剪贴的方法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脸谱。老师抓住随机教育,剪贴的方法可以使脸谱更具有凹凸感,贴和挖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美化脸谱。贴一点鸡毛,贴一点粘纸,使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让作业中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老师要给予学生改错的机会与时间。例如,学生提出:“老师我画错了”、“老师我再想画一次”或“老师我回家画好后给您,行吗?”这是学生取得成功而自己在努力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也是让学生再次认识学习目的,不断尝试的经历。锻炼自己创作能力的机会,是自主发展的一种表现。
(六)肯定学生作品 鼓励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从“图式期”向“写实期”转变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初步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观察能力增强,视觉感受力逐渐明确,理性占上风,写实倾向开始萌芽,对空间概念略有领会,对以前稚拙天真的表现手法开始不满。希望自己能画得更加逼真,而此时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要高于他们的实践绘画能力,因此绘画中形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一个难点。他们经常是想得好,画不出,再用象征期表现手法表现(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表现对象)。他们有不愿意,为自己画不像而烦恼。长期这样就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变得胆小,不敢画自己想出来的,怕画得不像。这时不但要交给学生适合年龄性的造型方法和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画,大胆动手做。并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作品的寓意。不要老在“像”或“不像”中兜圈子。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并启发他们那些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和有情趣的想法,对他们加以肯定,鼓励促其发展,使其想法变成更形象、更完善的画面。孩子们的作业有时真是看后忍不住要大笑。然而,作为教师,你在“付之一笑”的同时,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这些微乎其微的杰作,它可是学生狡尽脑汁的精心构思,是学生超常的发挥,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一种新的讯息。教师如何能摒弃陈旧固定的观点,从发展的眼光出发一分为二,必会有新的收获,小学时期是绘画创作这棵幼芽最需要保护管理的时期。稍有疏忽就会挫伤或抑制儿童的创作热情。
(七)欣赏学习成果 激励想象
当学生完成作业以后,我让孩子们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及其作画的依据。目的是要把学生画在画面上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在说的同时,学生可以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别人。也可抓住瞬间迸发的火花进行分析理解再组合,形成崭新的画面。比如在一年级的一次《向日葵》想象画中,我让学生们先尝试着画向日葵,画完后,问学生:“你画得向日葵像什么?”回答很多,像太阳,像有花边的帽子,像球,像花朵,像一扇扇窗户,像脸,像……在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下,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画下来,为我所用,充实自己的画面,优化画面。“说画”时,让一位平时认为绘画水平一般的学生,请他“说画”。果然,效果不同以往,这位学生说“向日葵像太阳,笑眯眯地放着光,其它向日葵在阳光下,觉得身上暖暖地,舒服极了。都高兴地唱着歌跳着舞。”通过“说画”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想象思维,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深入理解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孩子们创新意识,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想象。
(八)延伸课外校外 拓展想象
想象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他不受实际与空间的限制,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关于拓展课外这个想象力发展的大舞台。灵活,多变地指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在课堂内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喜爱游戏,这是小孩的天性。在课外也可采用,特别是课外学习有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能较好的提高他们的想象思维。在课外的延伸过程中,可以举行定月的《未来的~》、《想象联手画展》等其它活动。学生可以把每月当中认为想的最好的作业与作品交上来,在校门口的宣传窗中展出,当他们的作业被展出时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励学生再想象。
凡高曾说:“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能够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也有精辟的描述:“我是依我所想来画的,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这一点,作为教师关键是应该想法设法点燃儿童心灵的火把,通过挖掘、诱导、启发,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的这一名言,一直激励着世人创新奋进。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由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从亲近生活,激发创作欲望,突破定势,扩展思维空间,正确评价,注重过程,享受成功喜悦等几块论述,给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想象力、创造欲望、思维空间、成功体验
一、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
少年儿童,他们的头脑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然而这种想象往往不现实,幼稚可笑。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很低,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二、亲近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新《课标》也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绘画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社会大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全身心去体会、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用眼、耳、手、心来体会和领悟,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一)用眼观察,寻找灵感。
引导学生善于用眼观察。学会用“三只眼”看世界。第一只眼睛去看书本,从书中吸取营养。多看美术类书籍以及中外名著、古今诗词等。第二只眼睛看自然,以自然为师,看风景、看色彩等。带他们欣赏日出日落、春暖花开、夏日荷塘、鸟兽鱼虫的美景,感受“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 的优美意境。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类文明的艺术美。第三只眼睛观察社会,到社会中寻找画材,产生灵感,积累美术形象,丰富想象力。带孩子欣赏具有传统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如闹元宵、赛龙舟、木偶戏、迎娶新娘,以及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民趣乡情等,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中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产生创造的欲望。
(二)用耳倾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美术活动中,我经常采用美术活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听音作画,把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孩子想象的翅膀,将音转化成形,启发学生想象。如画《树叶贴画》时,可放轻音乐《秋日私语》,画小鸟时可放唢呐曲《百鸟朝凤》;有一次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孩子们忍不住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活泼欢快的表演各种优美舞姿,好像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孩子们笔下的天鹅也千姿百态翩翩起舞于画纸上。放配乐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根据寓言来画插图、创造童话人物形象;听新闻、广播、人们的谈话等来丰富想象,进行创作。
(三)动手搜集、扩展想象力。
引导学生平日多搜集、整理、积累资料、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如搜集精美图片、整理邮票、烟标、酒标、火花、卡通画、甚至树根、石头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创作资料。也可让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如用树叶进行贴画、捕捉蝴蝶做标本,创作“会飞的花朵”等。
(四)用身心感受,提高想象水平。
以活动促想象,如:家务劳动、校内外劳动、体育锻炼、文艺演出、假期旅游等。让学生从各类途径中获得丰富的形象认识,积累绘画素材,从而丰富想象力,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定势,扩展思维空间。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传统的模仿画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让孩子失去自我,思维产生定势,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这是与新《新课程标准》精神背道而驰的。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超越常理,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
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例如:孩子们在画云朵时总是给它涂上白色,教师可针对这一情况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晴天的云是什么颜色的?”“快下雨时云是什么颜色的?”“太阳照在云身上时会有什么颜色?”当孩子们笔下的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时,教师进一步启发:“云只有一种形状吗?它和风儿游戏时会变成什么呢?”这时我又鼓励孩子画出和别人不同的形象,这样孩子们纸上的云已是五彩斑斓、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了。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同时,老师自身也应甩掉包袱,打破传统的教师范画的“权威性”,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超越老师,超越自我。
四、正确评价儿童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追求成功体验。
曾有一位贵妇对法国大画家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却一语道出了绘画的真谛。在一年级美术课《小雨沙沙》的课堂习作中,我发现一名学生在画面的一片云中画了一颗太阳,当时觉得很奇怪,便问“其他同学在画面中都看不到太阳,你的画面中怎么下着雨还看到太阳?”她自信地说:“不是没有了太阳,而是太阳躲在云里啦!”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这名学生,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学习她作画时的爱想象的好习惯。事后我想,这难道不是创造吗?对于孩子,教育界的一贯态度是坚持正面引导,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因此,评价应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另一方面,画画本身就是一件有益的事情,除了本身外,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可以发展诸多非智力因素,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等等。因此,画必有得,只是有得此与得彼的差异,有得多与得少的区别而已,从这个角度出发,评价也应是积极的。“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也不像,真难看!”只拿像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好坏的标准,只能伤透孩子的心,让他再也不敢大胆作画了。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孩子则凭着想象。新《课标》提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我认为评价学生绘画作品首先要肯定和鼓励,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它,赞赏其中点点滴滴的创造,不追求画面的完美,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给孩子前进的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其次,要寻找发现学生画中独特的想象力,每一幅作品都有作者自己的想象力存在,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鼓励孩子以说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作品,共同挖掘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孩子们的画有内容想象、色彩想象、形象想象,而且联想方式也不同。如在画小鸟时联想到鸟的一家,画鱼时联想到海底世界,还有科学幻想,奇思妙想,如海底怪鱼长出翅膀飞上蓝天,恐龙复活称霸地球,汽车能上天入地等等。我们应从这些想象入手,抓住点滴不同,给予特别的鼓励和赞叹。我们还要为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从而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儿童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伴随着新的课改之风,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提高。
11.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十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见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一个很好的"催化剂",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爱因斯坦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化的源泉.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激活文本,丰富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去强调让学生大量提高阅读量,拓展阅读范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文本,挖掘文本中能所能发挥的一切作用,其结果一定会高于走马观花地读很多文章的效果.
文本包含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和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怀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
二.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想象才能真正体现作者所画的意图和情感.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图画,,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地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一些画报上剪一些画图.
三,课后延伸 激发想象
知识是具体的,课文包含的是有限的.学习的任务不仅是为了丰年头脑中的信息,更是为了让存储的信息在联想.想象中活跃起来,发生裂变,使有限变无限,从而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 我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发挖出来,形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更新教學方法,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在很多课文中,作者都留有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培养的着力之处,让学生填补这些空间,,往往能获得思维训练的高效益.
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作为教师,重点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不能牵着学生走,不能让学生有想象的定势,千篇一律,而要"引在前","引"学生仔细分析,"引"学生大胆想象,"引"学生各抒已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训练,不但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赵州桥>一课,从课文中已看出中种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着初步人认识.此时,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之处,,展开大胆想象,想象龙的别的姿态,充实了课文的内容,丰富了美的想象,然后,又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让学生调动词语的积累,用词形容龙的美.在扎实的语言的训练中,使用权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想象力.
五.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安排的命题训练外,还应注意发挥课文的作用.有些课文结束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在想象力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有一个猎人正好走过来了,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话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又如<穷人>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续编故事:桑娜渔夫今后的生活怎样?西蒙的孩子和桑娜的孩子相处的怎么样?在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穷人>进行续写.
六.随时点拨 培养想象
叶对陶老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文理渗透日趋综合,影视书刊大普及.学生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如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窄了.课堂之外的地是极其广阔的.教师应打以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语文更贴近生活,教师只有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入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08-1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0-0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09-10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10-28
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08-12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7-24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9-13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健康意识的培养07-24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