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精选10篇)
1.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一
相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很多的画面记忆深刻,其中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男主角和女主角的那种伟大的爱情画面,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扶着破碎的木板漂浮在海面上的经典画面的灵感是来自于中国人,那么大家就该有疑问了,为什么就来自于中国人呢?对于百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最近由卡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即将上映,通过这次纪录片的播出,这也将1前“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重新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浪漫爱情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海难发生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看这部《六人》纪录片,那么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中居然有六名中国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被救起的所有的幸存者都受到了如英雄般的待遇,但这其中不包括六个中国人,他们六人的求生经历却遭到西方媒体的诋毁报道。纽约时报报道,来自中国的劳工苦力,在轮船沉没之际将女人推到了后面,自己抢先登上救生艇,还试图从乘客手里抢夺救生衣,结果被维持秩序的成员击毙。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泰坦尼克号上规定船左舷所携救生艇只有妇女儿童能够进入乘坐,而右舷的救生艇则是男女均可入艇乘坐,经过后来的查证,中国人全部从右舷进入的救生艇,反倒是在女人和孩子专用的左舷救生艇中,至少有100多名以身试自诩的欧美人,甚至还有头等舱旅客都五条宠物犬和一只宠物猪。在一系列的舆论报道中,那些媒体,只不过是用一些固有的偏见,采纳一些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从过去到现在都未曾改变过。
面对误解与偏见,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埋头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儿,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我们总能让来自外界的噪音变成悦耳的赞美诗。
2.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二
《走向海洋》是为了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传承中华海洋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协助拍摄,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北京三多堂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该片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中宣部等国家十余部委为该片修改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
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发了预告, 并于当晚开始了每晚一集的连续播出。此后, 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又陆续进行了重播, 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宣传效果,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 站在时代的角度与历史的高度, 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海洋文明沧桑变迁, 背景是世界, 焦点是中国, 立体再现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特质魅力, 在对待海洋提供历史机遇与现实把握上做了探索性的文化开掘, 突出“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民族海洋观及其承诺与践行, 呈现出了风起云涌的海洋世界。在当今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该片的播出, 对中华民族树立现代化的海洋意识,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海洋出版社的同名图书《走向海洋》已出版。该书并不是电视记录片的平面化表述, 而是在电视片基础上将诸多精彩内容有机融合, 进行扩展延伸、加工丰富的再创作, 使读者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概貌以及当今我国在海洋发展事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书中融集了近百位学者专家的评述, 包括历史学家葛剑雄、樊树志、王以欣、张传玺、孙开泰等, 还包括海洋军事专家尹卓、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张文木、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中文系教授韩兆琦等。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王兆海中将倾情为该书作序。
《走向海洋》的DVD光盘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此外, 本片将通过在地方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及向全国中小学配送同名图书及光盘等形式进行进一步宣传推广。
创作过程
3.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篇三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 红高梁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 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 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
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4.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影评 篇四
去年下半年,导演张扬在人民路的九月酒吧举行了一场小型的首映会,放映他的新作《生活在别处》。在介绍这部作品时,主持人用了“纪录片”这一标签。影片十分流畅,观影过程说不上惊喜,也谈不上失望,但作为一个纪录片从业者,将此片标榜为“纪录片”的行为让我耿耿于怀。
不久后,《生活在别处》在互联网上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年轻人都为之触动,说产生了来大理生活的冲动。诸多对大理以及《生活在别处》赞美、羡慕的声音频频出现在优酷、微博等平台上。在许多没有真正来过大理的人心中,《生活在别处》成了他们对大理生活的印象。但影片所展现的,是否就是实实在在大理生活呢?
我们从影片本身出发。首先,影片的时长很短,只有18分钟。而在这短短的18分钟里,导演张扬展现了二十几个人物。影片开场,导演把镜头对向了美
优热网youre123.com 丽的洱海和他在洱海边的豪华别墅。“我来大理十几年了,终于在洱海边有了自己的家。”张扬用旁白介绍着。画面中出现了他独自在洱海边豪华别墅里休息的背影。随后,他又用画外音为结尾埋下了一个伏笔:“为什么想把家安在大理?当然是因为这里能看到苍山的落日,能看到洱海的波光粼粼,这些东西带给我无数次的震撼。”紧接着,张扬以“游泳池”承上启下,将镜头移向了MCA客栈和MCA客栈的老板尼玛。张扬导演一边用镜头展示MCA客栈其乐融融的景象,一边亲自用旁白介绍着老板尼玛。
直到这里,影片才进行了一分多钟,已经介绍了两个人物。随后的将近二十个人物也都以不到一分钟一个的频率出现。张扬导演用编导的技巧将每个人物串连起来,非常自然地由一个带出另外一个。MCA老板尼玛正跟人介绍画家叶永青的作品,叶永青恰巧就在玻璃外头喝酒。叶永青带学生采风,采着采着就采到了台湾画家韩湘宁家。韩湘宁来到大理一中,正在一中讲课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出门迎接。奚志农在苍山拍照,那么巧就拍到了亚当夫妇在攀岩。亚当夫妇抱着孩子去了猫猫果幼儿园,遇见法国老师Pascal。Pascal骑着车去了新鸟吧,鸟吧主人荣洁早就准备好似的在二楼打招呼。荣洁让家豪去发海报,海报发到了了曼陀罗的小弟、坏猴子酒吧的英国老板、在坏猴子卖首饰的奥地利夫妇手里。家豪骑着车来到了九月酒吧门口,街头艺人正在表演。酒吧内流浪诗人汪勇在念诗,念完诗,又大半夜地赶去了双廊。汪勇刚在双廊摆摊,玉矶岛村长八旬就乘船而来,汪勇亲切地说:“诶,亲爱的八旬!”随后八旬又见去了上海艺术家沈见华„„
每一个人物的切换都那么连贯,而在一部纪录片中,这样的连贯其实更多地让人感到蹊跷。很显然,整部影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剧本的。而纪录片的意义,是纪录真实的影像,导演不应该对事件的发生加以干预。但在此片中,导演不仅仅干预了正在发生的事,并且设计了将会发生的事。纪录片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真实性造成的在创作方面的局限。导演在一个纪录作品中不再掌控全局,而是要为事件和人物服务。成片的流畅、故事的趣味、镜头的优美固然重要,但这要是要建立在牺牲纪录影像真实性的基础上,那么这是否
优热网youre123.com 是对纪录工作的亵渎和对职业道德玩忽。如果写一个剧本,让一群人以他们的真实身份来陪着演一场戏也能叫做纪录片,那么纪录片行业可以说危在旦夕。
再谈人物本身,其实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十分有趣并且富有个人魅力的,但对于他们的展现,导演张扬通通采用旁白加影像的公式。所有人物都由张扬口述介绍,人物几乎连自己说话的空间都没有,仅有的几句稀疏台词也只是为了转换下一个人物而设计的。仿佛张扬的寥寥数语就能准确地概括一个独立个体。要知道,片中的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的,但在片中,导演没有展现他们的性格,只展示了他们做的事。仿佛讲那么多人,只是为了告诉观众:“看吧!我们在大理的人都很牛逼。”片中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到杨丽萍,连介绍八旬的妻子时也不能好好介绍,非要冠以“杨丽萍的妹妹”,这一点更加验证了导演吹牛逼的动机。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影片7分钟时就开始进行了一个铺垫,那就是荣洁对家豪说的“双廊开海节”。在8分钟时,画面中又出现了“开海节倒数48小时”的字样。10分30秒汪勇说要去双廊后,镜头彻底从大理古城转移到了大理双廊。八旬对沈见华又提了“开海节”。13分45秒,出现第二次倒计时“开海节倒数24小时”。这样的铺垫让人预感到开海节将会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一个黑场叠化标志着情感段落的结束,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画面中出现洱海延时摄影的镜头,高端洋气的航拍中,主角们正驾驶着越野、摩托、单车等坐骑奔向双廊开海节,紧接着几段开海节的画面,然后„„然后就没有了„„结束时,导演张扬拿着红酒杯和朋友们谈笑风生,画外音再次响起:“为什么会选择住在大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苍山洱海,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朋友吧!”一段小学生作文式的首尾呼应独白在意料之中出现,主角们一一闪过,画面中出现了“KCC城建股份”、“凯悦酒店”、“苍山小院”的LOGO。在鸣谢的过程中,主角们才有了每人几秒钟的说话时间。
其实,如果张扬导演能够对公众坦诚地说:“这是一部大理的宣传广告。”那么这可以说是一部优秀且有新意的宣传片,但既然将此片冠以“纪录片”的类别,那就要对其真实性和输出的价值观负责。张扬宣扬的人物大多对物质要求淡薄,但其中也不乏揣着钱来的有头有脸的人物,穿着名牌、喝着红酒、住着洋房„„这其中就包括张扬自身。不管导演多么极力地掩饰,也难擦去片中与生俱
优热网youre123.com 来的成功学影子。这样的《生活在别处》,其实只能让身居北上广从未体验过自由生活的人惊呼羡慕,而经不起时间的积淀和生活的推敲。因为生活不仅仅是看洱海的微波粼粼和苍山的落日,也不仅仅是和朋友们开Party,更是柴米油盐、做饭洗衣和种种琐碎„„揣着钱来这里的大款,自然是不用担心这些的。艺术家们大可不必把大理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事实上,这里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城镇一样充满了世俗的气息。而俗和雅一样,都是艺术,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刻意地将世俗从生活中剥离,那么这样做的动机是十分可疑的。在大理,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年轻人拿着从父母那里来的钱去到丽江,来到大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无法重回城市,又无一技之长,不知如何做活,于是问家里人要了更多的钱,开了一间客栈或者酒吧,开始了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年轻人除了学到了好吃懒做之外,一无所获。而更多类似故事的结局是,年轻人并没有经营好一家客栈或酒吧的能耐,大量亏损后,无奈将自己的店铺转让,拿着一笔钱,要么灰溜溜地去找父母,要么继续去下一个古镇行混。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大理是个好地方,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好地方,我们依然需要为生活劳动,依然会有喜怒哀乐,依然会失去并且收获。看上去过于美好的东西,大多都存在问题。娑婆世界里,如果执着于寻找天堂,那么走进的往往会是地狱。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大理,想要知道大理究竟是什么样子,那就来看看吧。(来自:陈小雨)
5.海洋天堂影评 篇五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一温一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一温一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一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一抽一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一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一爱一,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一摸一温一暖的大福时,我是一温一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脱一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一爱一,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一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这一爱一与孤独的矛盾,让我深陷……
6.纪录片生门观后感影评 篇六
01
一部冷静,相对客观,肩负着使命的纪录片。最后一集后半部分,从航拍镜头到各个家庭越过生门之后的生活,让片子整体得到升华。前12.5集仿佛都在为最后的0.5集进行铺垫:生命的长河,双脚跨在生门的那几十个小时,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人性的折射、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等等,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算得了什么呢?但是,它又是那么地重,可以把你甩向生命的闪光之处,也可以把你拖向黑色深渊,击垮、吞噬一切。
影片记录了某省重点医院妇产科一年的工作内容,科室主任李家福团队,在面对(特别是)高危产妇及其家庭的故事。
这些人在鬼门关徘徊,在生孩子面前,自尊是奢侈品,只有选择和被选择。有全身相当于换了2次血鬼门关来回徘徊好几次但丈夫始终不曾出现她依然对生活积极乐观,也有家庭一分钱都凑不出来了也要全力保住产妇和孩子,也有家庭经济能力可以但为了1w块害怕人财两空迟迟犹豫要不要马上给孩子做急救,也有隐瞒真相到全盘拖出全家一起使劲儿的,还有为了省钱一拖再拖顶着突然爆血死亡的风险也要撑着往后多挨一天的…
每一集,网友评论最多的就是:1.为什么没钱的人总是大病这么多?2.为什么没钱的还要生?以及生这么多?3.没文化真可怕。
的确,影片重点描述的人群是高危大病产妇,而且这些产妇多是来自问题家庭、贫穷家庭。医患矛盾、社会环境与个人处境的无助、经济困窘与人性,一览无余地展开在手术台上。
02
想起《看见》里的一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纪录片没有电视剧那么精致,但贵在绝对真实,真实到把世间百态都尽量毫无保留美化地展现出来,它不是裹着棉花的软绵绵的石头,它出其不意地给你重击,每一下都掷地有声。
以前听妈妈提起生我和姐姐时候的凶险,总是不以为意,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才算对妈妈和家人经历的一切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好像看到了下病危通知书时傻眼的全家人,和妈妈躺在手术台上紧张又无助的样子,她以前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啊,但为了我们真的是付出了很多。那时候也是碰到了人好医术高的医生们,才能有现在的我们仨儿。
要永远永远对妈妈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浪费所有人对这条生命的期待!
03
我以为《生门》,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与妇产科相关的医疗纪录片”。是一束直击穿你内心无数层防备的温暖的光。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都有什么?生死?好,你以为上来就是人生的大问题,生死,《生门》当然讲生死,可是生死重要吗?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老来得子鞭炮祭祖,有的人放弃胚胎内疚终生。已经发生了的我的出生。即将发生的我的死亡。为何总是质疑出生和惧怕死亡。天天面临生死的医生怎么想?生死重要吗?生死就在那里。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还有什么?生活?好,出生了,就要生活。富人的生活,贵人的命运,穷人的挣扎,贱民的宿命。至少在生死前,大家是平等的。可真的平等吗?为了出生,穷人要省吃俭用保胎,这是穷的不平等;为了出生,难产的富人要经历生死,这是富的不平等?真的不平等吗?出生了,开始了生活,接受发生的,承认未成的。我们一直这样,活着。
为何是击穿心防?因为那些我不想面对的问题、不想思考的问题、假装不存在的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来不及过我那想装模作样的大脑,就直抵我的心。我不想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受到教育?为什么有的人重男轻女?为什么有的人会放弃自己的骨肉?为什么有的人会被拐卖?为什么有的人老婆生孩子都不肯出现?为什么精神病人嫁了人就活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为什么有的人要插队?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非要大喊大叫?为什么贫富如此不公?为什么医患关系如此僵持?明明医生已经辛苦到怀疑人生,看不到那不断下降的医生数字吗?为什么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助纣为虐?我不想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还重要?为什么善良的人也会有恶的一面?我们如此辛苦的读书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如此拼命的打工,得到了什么?付出是不是真的有回报?用真心的爱就能收获真心的爱吗?我假装不存在这些问题:没有钱你连住院都住不起,你只能看着老婆大出血孩子保不住;没有钱你连保温箱都不敢多待,你只能期待孩子多在肚子里待一天因为那真的便宜一点;每天都面临生离死别真的`受不了我假装自己的心很硬很硬;每天都捐款我也吃不消就当我是一个坏人吧;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我也是人我也想活着;我父母如此养育我到大我不能陪伴他们身边还要接受不理解的人的谩骂;明明做一个自私的人会更容易一些为什么我们还要挣扎。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忿。为什么感动。为什么心软。这些我不想面对的,不想思考的,想假装不存在,却真实的每天发生的,我不想去思考的为什么,在《生门》里,没有经过我不想思考的脑,就已击中我来不及变硬的心。
《生门》的格局之大,已可以出离时间。你如何看待生死?你如何待人接物?你的初心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你如何面对?朋友、爱人、亲人,你生命的幸福是否来自这些点点滴滴的爱?生门只是缓缓说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但却是永恒的主题。你看鞭炮祭祖,你看生子派糖,你看母慈子孝,你看夫妻和睦,你看,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世世代代,就这样活着。
陈为军导演叙事无比克制,而世界观与格局却无比宏大,生门记录的,是浓缩的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存影像,有这样的艺术家,是观众之幸。有戴年文先生这样的制作人,是文化之幸。有能让《生门》呈现的平台和土壤,是国家之幸。
7.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七
但最后的颁奖结果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最后得到这一奖项的是一部由国家地理出品的纪实作品——《徒手攀岩》(Free Solo)
正如片名所示,这是一部介绍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作品,导演金国威和伊丽莎白·柴(两人是一对华裔夫妻)通过对职业徒手攀岩运动者亚历克斯·霍诺尔德(Alex Honnold)长达一年多的跟踪拍摄,记录了他徒手登顶酋长岩的全过程。
所谓徒手攀岩,就是free(摆脱)一切的装备,包括安全绳、铁索、头盔甚至手套,所依靠的仅仅是鞋子和你的双手。Alex曾经徒手征服过许多岩壁,也曾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多次攀登过酋长岩,但从未徒手征服过酋长岩,或者说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人徒手征服过酋长岩。
因为这块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花岗岩石,垂直高度达到了914米。
这部纪录片用前80分钟展示了Alex徒手攀登的准备工作,以及他与女友之间的琐碎生活,用最后20分钟还原了那段惊险刺激却又令人震撼的登顶过程。作为一部带有科普性质的作品,它很好的介绍了徒手攀岩这项运动,而在此之外,它对于观众也有着强大的情绪冲击力,同时兼具一定的思想性。
徒手攀岩本身无疑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而摄制组通过精心选取的镜头视角,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让我们在明知最后结果的情况下,依旧会惊心动魄,四肢流汗。而在最后成功登顶的一刹那,镜头伴随着雄壮乐声渐渐拉远,蕴于影像之中的情绪张力彻底迸发,令人在震撼之余,不禁感动落泪。
但是为了不干扰Alex,无人机设备只能进行远距离拍摄,而大部分的记录工作,都是靠着悬挂在峭壁之上的摄影师手持拍摄完成。
当我看到这些镜头是如何拍摄完成的时候,我在心中已经为这部作品打上了五星。当然这些拍摄者所面对的不只是困难的拍摄状况,他们明白Alex的状态依旧会受到拍摄人员的影响,尽管他本人对此表现得十分从容,但拍摄者还是必须要在画面质量和对Alex的干扰程度之间,尽力作出平衡与取舍。Alex在攀登时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是如此。
而这部电影作品也从另一个侧面为大家呈现了徒手攀岩者的内心写照,当家人一次次质疑,当成就被人用猎奇的目光看待,当自己的登山友人一个个的坠下峭壁,他们为什么还在坚持?电影中用科学检测说明了Alex的神经需要更强大的外界刺激才能获得兴奋感,但是如果用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徒手攀岩或许只是他们为自己人生前路选择的一条道路,为自己的人生成就作出的一次定义,而他们登顶成功那一刻的成就感与喜悦感,或许是我们这些只能抬头仰望之人永远都想象不到的。人终有一死,能自己选择自己的死法,不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但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可能与俱来,徒手攀岩所需要的,不只是free那些安全装备,更重要的是free自己的恐惧,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与眷恋,连同生死,一起置之度外。纪录片捕捉了Alex与其女友的一些生活琐屑,女友为他的生活带去了美好,但却也成了他攀岩的一种负担。Alex的状态也的确因为女友的出现受到了影响,在准备练习过程中两次受伤。所幸他最后成功完成了徒手攀登酋长岩的挑战,我不能断言他在攀岩过程中一定是决绝的,但至少,他承受住了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
或许在我看来,Alex就是一名超级英雄。《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布鲁斯·韦恩抛开了绳索,抛开了恐惧,最后逃出了数十米深的地牢,而Alex却靠着他超凡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徒手攀上了一座900余米高的巨岩。
8.纪录片走向海洋观后感 篇八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9.关于《闪闪的红星》的影评 篇九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
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10.海洋天堂影评完成篇 篇十
影视文学鉴赏
《海洋天堂》
学院:水建院
姓名:代菲菲
学号:09061156
4海洋天堂——亲情的天堂
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雨人》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讲述自闭症与亲情的电影,获得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等4项大奖和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他让我想到了我国的关于自闭症的电影,他的名字是《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讲述的是一位患有肝癌晚期的名叫王心城的47岁的父亲和他的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的无法独立生活的21岁的名叫大福的儿子的故事。故事的简介是这样的: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城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城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城的心头大事,甚至于他想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城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时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城为自己制订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大
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王心城最终离开了人世,却已心中无憾,而大福也学会在海洋馆“上班”。结尾处,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故事到此结束,但生活不会结束,父爱不会结束,我们的情感也不会结束。故事是完美的,也不是完美。完美的是儿子终于能自己生活了,不用父亲时刻在身边了,但真的不在身边了么?不是。不完美的是,父亲离开了这个人世间,永远的离开了让他牵肠挂肚了一辈子的儿子,但真的离开了么?没有。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大,因为看见电影中的父亲,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小时候的我很是不听话,尤其是吃饭这方面。我不喜欢按时吃饭,也不喜欢按顿吃饭。每次都是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要不然就是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不吃,也就是因为如此,我的爸爸就要每次在吃饭的时候都是盯着我,看我不吃饭就要说教一番,那个时候的我还要和爸爸拌嘴呢。现在长大了,想想父亲也是为我好。从这件小事上我发现,其实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更何况是故事中的儿子,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委屈而是将来的生活。
电影的开始: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推荐阅读:
关于海洋的初中英语作文08-07
纪录片海洋中的解说词12-17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11-02
童年的海洋作文10-10
海洋的活动方案10-24
描写海洋的句子段落06-30
海洋宝宝的秘密作文08-01
《书的海洋》课件设计10-30
保护海洋的宣传口号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