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精选11篇)
1.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一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飞艇 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 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大定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航空委员会在贵州大定县(现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设立大定发动机厂,又名云飞机器制造公司。
中国自办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派员赴外国留学。中国最早训练大学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海军飞潜学校。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创设航空工程系,初时只设航空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航空课程一年半,实习2月后毕业,共办了3班,先后毕业学生33人。1936年底,北平清华大学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顾毓琇和庄前鼎分任正副所长。1939年,研究所迁到昆明。清华大学研究所在昆明设计和建造五尺小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结构和材料、直升机和滑翔机设计制造等项研究。所写论著和研究报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国外杂志发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下设器材、飞机和空气动力3个组,1941年8月扩大并改名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个系并附设飞机试造场和机工场。1934年,航空委员会从意大利购买航空风洞,交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使用。北平清华大学于1936年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风洞。
风洞中的飞机模型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
从1910年到1949年,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初教6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解决了改装国产发动机等问题,于1962年1月定型.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歼5飞机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同年交付部队正式服役。
歼教-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
5、歼
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航空工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航空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歼-10战斗机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障。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请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李红军.航空概论
[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社,北京,2011。
钱昌祚.三十年来之中国航空工程
[M].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周年纪念刊,南京,1946。刘佐成.中国航空沿革纪略
[M].飞行杂志社,南京,1930。厉汝燕.世界航空之进化:最近之五十年
[M].申报馆,上海,1923。
2.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二
中国近代建筑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近代化的征程。虽然起源于19世纪中期, 但是仍然比世界晚了整整200年的时间。中国建筑正处于近代发展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近代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 应该打破中国原有的封建社会枷锁的钳制, 改变当时发展迟缓的状态, 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化。
但是,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一定是曲折的, 缓慢的,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各地区的转型不仅是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 同时在空间上也着不同, 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在二元化社会的框架下。这样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就很自然的被印上了二元化社会性质的痕迹。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早进入近代时期国家的经典经验, 明显的表现为凭借先行成果的后发优势。很多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与风格直接的、整体的从这些发达国家引入到中国社会, 填充了我国当时的建筑领域, 丰富了近代建筑的样式。20世纪30年代左右, 革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经非常齐全, 如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等。
顽固守旧建筑体系则是对原有的建筑传统一种延续和保护。直到清王朝1911年彻底结束的时候, 传统的民间建筑仍然再继续, 只是一些坛庙、衙署的建筑不在进行。在他们中间, 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革新建筑体系一样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非常珍惜, 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
总得来说,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整体处在一个转型期, 相当于楼梯中间缓步台的作用, 起到一个承上启下、融汇中西、新老交替的中介作用。既有新类型新风范的建筑日益崛起, 也有老风格类型建筑的默默存在, 中国近代建筑既有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同时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一面。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阶段
1、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末
随着清王朝的结束, 皇宫、园圃等建筑也陆陆续续减少, 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古代园林进行了修建之外, 各地基本停止了对老式建筑的修缮工作。在许多地区外国殖民者聚集地, 出现了许多教会建筑, 主要是两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 样式基本保留着西方殖民者的文化风格, 总得来说, 在这个时期, 中国近代建筑刚刚孕育而生, 在建筑类型和数量上都有着局限, 但是, 这也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原有的老式风格, 向着新建筑类型迈进,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 酝酿着近代建筑体系的萌芽。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十九世纪末, 中国政府由于软弱无能, 被列强肆意的瓜分, 成为他们任意买卖的市场, 随之而来的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租借地, 建筑自己的管区, 表现在建筑上, 为了满足列强的需要, 如工厂、火车站、银行等建筑大大增多, 并且建筑规模也逐渐的扩大, 其中很多建筑都是由列强国家的专业建筑设计师亲自来设计, 整体建筑水平有明显的改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和1927年的上海海关大厦。
当时我国政府, 也意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其中新式建筑也被纳入了当时的改革的内容, 建筑新形式的建筑也就成了当时中国各界的需要, 就是在这个时期, 涌现出大批赴海外学习建筑的留学生, 其中也有我们建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我国近代建筑的类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在类型上, 在数量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公共建筑、居民建筑、工业建筑等类型基本完备, 新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丰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如玻璃、水泥等。同时, 我国自己的建筑团队也相继壮大, 施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
在建国之前, 由于在中国的土地进行了多年的对内, 对外战争, 中国近代建筑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 建筑活动与建筑数量大幅度的减少, 但是, 通过西方建筑类型在中国的土地上数目增多, 以及一些留学海外回国的建筑师的影响, 中国建筑领域对新类型建筑理念的认识大大的加深, 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于1947年, 在清华大学创立了体形环境的设计体系, 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理念
1、西方样式建筑
西方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至今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会看到西方样式的建筑, 如我们沈阳一些高校建筑, 其中一部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究其根源, 一是被动的接受, 另一个则是我国社会的需要。从风格上来看, 中国近代样式建筑具有殖民地式和外廊式特点, 主要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殖民者建筑样式传入到我国以及东南亚一带, 早期进入到我国境内的殖民者, 大多数都有从东南亚居住的经历, 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把这种建筑样式带到了中国, 如当时上海的德国领事馆、台湾高雄的英国领事馆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2、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宫殿式建筑:这种建筑类型保留着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廊, 对台基、屋身、屋顶具有严格的划分, 通常我们称之为三分结构, 建筑的整体尽力保持梁柱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 整个建筑没有打破我国古典建筑的设计, 所有的细节仍然保有传统的造型构件和装饰;混合式建筑:这类建筑不完全拘泥于我国古典建筑风格, 将中西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代式建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建筑以一种向国际样式过渡的装饰艺术风格涌现。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 基本讲述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建筑,近代建筑
参考文献
[1]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1-10册,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
3.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二胡;技巧;作品;人才;教育
中国二胡早在唐朝就出现了,谓之为“奚琴”,当时用竹片摩擦而发音。一千多年过去了,二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当中,真正让这件乐器变身的时间却很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对乐器演奏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并在作品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后,这才为她后来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甚至是起决定性的基础。继刘天华以后,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又对在演奏及作品方面作了进一步拓展,二胡音乐就更加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民乐的发展,二胡音乐也突飞猛进,现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件民族乐器了。下面就来谈谈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情况。
一、演奏技巧方面
二胡音乐发展了一千多年以来,在技巧方面,实际上一直处在民间状态。从刘天华开始,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借鉴吸收了西洋的作曲理论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对二胡演奏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长期以来,二胡一直都在一个把位上演奏,在他的研究下,扩展到许多个把位,使得二胡音域一下宽广了许多,这在当时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后来又对按弦、揉弦做了改进,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在乐器演奏方法出现重大变革的形势下,演奏技巧的新发现如雨后春笋之势。右手方面有了长弓、中弓、短弓之分,后又发明了顿弓、抛弓、顿跳、颤弓等。左手技巧出现了各种滑音、颤指、揉弦、打音、换把等。这一来,二胡无论在音域、音色、音量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时期,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二胡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二胡作品方面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二胡音乐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二胡新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江河水》等作品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又一次二胡艺术发展高峰。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二胡音乐作品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二胡作品以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大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以及传统二胡演奏曲目的范围,使二胡的演奏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二胡代表作有《一枝花》《战马奔腾》等等。二胡作品和理论的书籍也层出不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二胡曲选1949-1979》;王国潼主编的《二胡音阶练习》;赵寒阳的《青少年学二胡》《二胡基础练习三百首》《二胡入门基础练习》《二胡知识500问》;刘长福主编的《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上下集;刘艳娟主编的《中国二胡经典名曲》……实在列举不完,展望21世紀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
三、二胡演奏人才方面
中国近代以至新中国成立前,最为突出的二胡演奏家可谓是刘天华和华彦钧了,他们是里程碑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生活环境的安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再加上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民乐的发展,二胡音乐的地位得到了上升,一下飞跃为中国民乐的首席乐器,从事二胡演奏的人越来越多,在演奏技巧越来越高的同时,演奏人才也相继辈出,尤其体现在许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最早一批突出的演奏家要算王乙、陆修棠、张锐、张韶、蒋风之、马友德等老一辈了。1963年初夏,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大的一次二胡比赛,这就是著名的“上海之春”二胡比赛。这次比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高手,体现了空前的高水平。闵惠芬、蒋巽风、王国潼、黄海怀、王少林、吴之泯、宋国生……目前活跃在中国二胡乐坛上的年轻大师实在是太多太多,列举也列举不完。比如有中国音乐学院的宋飞、中央音乐学院的严洁敏、于红梅、马向华、孙煌、二炮文工团的陈军、空政文工团的邓建栋……
四、二胡教育方面
上个世纪50年代后,党中央非常关心民乐的发展,二胡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又经常举办各类比赛活动,尤其是1963年的“上海之春”二胡比赛后,热爱二胡音乐及有机会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面因此变得广阔起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习环境非常好,人们在受教育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胡音乐也不例外,如雨后春笋,充满了蓬勃生机。各式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增多,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此外,艺术团体、培训班、小课教育铺天盖地,受教育的人群已经广泛每个角落,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百花齐放,甚至出现了无数少年演奏家现象。看今天的二胡音乐教育,真是欣欣向荣。
中国的二胡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在它的演奏技巧、作品创作、演奏人才以及二胡教育的发展,还是在二胡这件乐器本身的制作、改进、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了。如今,二胡已成了中国民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了。
4.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四
【摘要】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社会变迁剧烈。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阶层决定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和知识。留学生归国之后,在祖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也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而留学生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新闻事业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指的是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屡遭外敌侵略和殖民者的剥削,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肆虐、国共对战等风云变幻的时期。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阶层决定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和知识。1872年,清王朝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就读,拉开了近代中国青少年赴国外学习的帷幕。自此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寻求真理、试图找出救国良方。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这些留学生们浓墨重彩的华章。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变迁
从清王朝晚期开始,近代史上的中国青少年奔赴海外就学的大潮虽然时起时落但是并未间断,留学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中国留学教育一直在国内及国际形势的变幻中发展变化着。
1、清朝末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清末留学教育中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两次,分别是1872年官派幼童留美以及1877-1894年间清廷派遣学生留学英、法、德三国。此时期的留美教育开创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纪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留美幼童接受系统正规的美式教育,学习天文、生物、数学、化学、机械等基础性很强的科目;留欧学生主要学习驾驶、制造、炼钢等工业军事方面知识,所有学习的科目都与新政府创办新式海军的目的息息相关①。
2、民国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统治终结。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依旧备受重视,留美教育依旧火爆,留日教育也有着广阔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出现了一定差异,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选择的专业多在科技领域;留日学生重视对先进思想文化制度的探索,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法政、师范、军事三方面,其中又以法政专业为最②。
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留欧学生。一战之后德国与中国签订了新的平等双边协定,同时国内马克贬值物价低廉,吸引不少青年赴德留学。德国留学教育特点体现为学科专业集中,偏重实科与军事教育③。
五四运动之后,一大批学生在“工读主义”思潮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尽管这一留学运动持续时间短,学生所学知识普通,但是它在客观上导致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并开始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飞、陈毅、赵世炎、邓小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④。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到中国大地上。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以及响应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号召,国共合作时期政府派遣大量学生留学苏联,部分在法国难以为继的青年也转而留学该国,这些学生所学课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⑤。
中国近代留学生归国后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国家的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思想领域、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留学生甚至直接影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知名的留学归国新闻人以及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社会急剧变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我国新闻事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曲折前行。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有留学背景的优秀新闻人,他们以笔为刀,不断与强权作斗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变革主要发生在报刊领域。国内最初出现的近代报刊是由在华外人创办的,他们客观上将西方的新闻观念、报刊内容版式、印刷技术等引入中国,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国人办报兴起后,知名新闻人中有不少具有国外留学的教育背景。
留美学生归国后多在军事、工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但是他们中有不少人投入了国内的新闻事业。黄宪昭是第一位就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归国后任《广州时报》主笔,热衷于新闻教育,曾在香港建立当地首所新闻学校,1929年之后北上燕京大学执教新闻学课程。徐宝璜曾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胡适曾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他在担任《新青年》编辑时多次撰文抨击封建主义,倡导文学改良运动和白话文使用,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和留美学生相比,留日学生的革命性更高,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学生们在日本留学时就热衷于创办报刊,试图寻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案,回国后更是以报刊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报馆甚至成为革命党人的联络地点及武器制造场所。因此早期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很多留日学生的身影。黄远生曾在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投身新闻事业后赢得了“报界之奇才”的美誉,极其擅长通讯写作并提出了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四能”标准。邵力子、林白水、刘少少、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都曾留学日本。
这些新闻人的新闻活动对于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从新闻思想演变、报人地位变迁、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发展进程等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1、推动中国新闻思想的进步
外人在华办报使得西方新闻思想传入中国,这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直接渊源。通过外人报刊,出版自由观念、天赋人权学说等新闻思想传入中国。
从洪仁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国人提出“牖新知,开风气,通民隐,达民情”的新闻思想开始,历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近代中国的新闻思想始终以“爱国救国”为主线,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幻和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修正并丰富着自身内容⑥。
留学新闻人在国内已有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报纸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作用,促进新闻思想系统化,提倡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并发表论述新闻思想的相关著述,并立足实际对报刊功能进行探索。当然,留学生并不总代表正确的一方,部分留苏新闻人在延安办报时就犯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这正是因为他们的新闻思想过于片面和武断。
2、促进报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近代报刊刚刚出现时并不被社会主流所接纳,在报界工作是文人们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中国临近生死关头,报刊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宣传救国思想、探讨强国路径的阵地,广大留学归国的学生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功能,用报刊积极宣传革命理念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号召建立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报人渐渐从受人鄙视的末流文人演变成心系天下、救国图强的革命者,报人的作用从报道真假难辨的异闻演变成以笔为刀的爱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3、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在学术研究及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留学新闻人所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⑦。研究会所聘请的两名讲师之一就是有留美经历的徐宝璜先生,他将这一时期的讲义集合编写成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曾经留学日本的任白涛于1920年出版作品《应用新闻学》,在杭州创立中国新闻学社,1937年写就《综合新闻学》一书,是中国早期著名新闻学家。
中国新闻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新闻教育领域自然也少不了发光发热的留学人士。徐宝璜在1923年出任北京平民大学的报学系系主任;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留学生汪英宾于1925年出任上海南方大学的报学系系主任;曾经留学日本的陈望道于1929年出任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系系主任。不难看出,中国近代留学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新闻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内新闻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学理性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办学方式灵活多样⑧。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止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近代中国出现了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及广播电台,二者需要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在发展方面同样离不开留学归国人士的知识力量。
结语
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坎坷中曲折前行,政坛的黑暗、时局的动荡、战乱的威胁、新闻审查制度的严苛都给当时的新闻人施加了重重压力。尽管如此,绝大部分新闻人依然不畏危险,在艰难环境中坚定从事新闻活动,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近代留学新闻人作为社会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为祖国的新闻事业积极奉献自己的精力与热血,他们专心于新闻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竭力提高新闻事业的社会影响和新闻人的社会地位,在思想和实业方面都深深影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朱智斌、容乐,《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3):345-348
②李宁,《同途殊归――近代留美留日学生政治态度迥异原因分析》[J].《新西部》,2007(24):175
③张亚群、肖娟群,《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德教育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5):1-5
④孙石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特点》[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
⑤魏善玲,《民国前期出国留学生的结构分析(1912-1927)》[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41-150
⑥陈博晓,《中国近代新闻伦理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07
⑦刘丽娟、白生良,《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形成探析》[J].《东南传播》,2011(7):109-111
⑧徐培汀,《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J].《新闻大学》,198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5.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五
教法: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华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6.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六
杨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B06040531 魏畅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7.论近代西洋管乐在中国的发展 篇七
关键词:近代西洋管乐,教育,民族声腔化,中国,发展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音乐的社会功能就被人所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兴于诗, 成于乐”, 即音乐和诗、礼一样起到教化与提高人类的修养的作用。因此,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的建设、组建音乐团体, 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一、西洋管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翻开中国近代音乐的历史, 不难看到西洋管乐于一种乐队的形式转入中国, 也是最近最大规模的一次西洋乐器, 我国西洋管乐队的兴起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 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入侵, 同时也将音乐文化、理论、器乐及演奏法传入中国, 在清末明初, 开始出现了西洋管乐队和管弦乐队。
1、早期情况
我国最早建立西洋管乐认的时间是在清朝末期, 在清政府, 担任海关总务司出生在爱尔兰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1835—1911) , 在中国担任海关总务司长达四十五年之久, 赫德还是一位非常热爱音乐者, 他不仅熟知音乐常识, 写歌作乐, 还能够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 同时他又没有经济的压力, 于是便想自己组建一支管乐队作为在中国官场活动的需要, 1885年左右, 一位海关官场的朋友告诉赫德说:德国人比格尔曾做过乐队队长并组织过乐队, 于是赫德便自己购买了乐器、乐谱、聘用比格尔为教官, 并在天津招募一批16至19岁的中国穷苦的青少年, 至1888年组成一个12人的管乐队, 后来增加至14人, 乐器有小号、长号、中音号、短号、短笛、次中音号、大小鼓等等, 可以说这是由中国人组成的第一支管乐队, 不到一年, 其中6人成绩较好的乐手被调到北京教导新的队员, 原乐队则在招募一些新人做补充, 因1900年义和团运动使乐队中断训练, 并这个乐队一度解散, 后1902年重新聚合并补充, 开始在北京礼仪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曾数次进宫演出。
以上记载的是中国早期的西洋管乐队, 其中, 有管弦乐队, 也有军乐队, 真正意义发展西洋管乐是在当时的中、小学堂开始的, 1910年天津私利第一中学堂中由师生组建的管乐队, 1911年槟榔屿邱氏小学的华侨管乐队, 但是西洋管乐队中国音乐和民众产生的广泛影响还是在20世纪中叶。
2、20世纪的西洋管乐的发展
清末民初, 中国一直处于战争于不安中, 西洋管乐在中国的发展也为之受到影响, 西洋管乐音乐思潮以及学堂乐歌的诞生, 掀起了近代中国西洋管乐历史崭新的一页, 它从对旧世纪与传统西洋管乐的否定中走来, 迎来了新世纪中国西洋管乐的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张静蔚先生曾对五四之前近代中国西洋管乐的发展与影响, 给予了重要评介:“五四以后成长的音乐家, 几乎无不经过近代音乐的熏陶, 五四以后的音乐生活, 无不受近代音乐生活的影响, 而五四以后资产阶级音乐思想的成熟, 恰是近代音乐思潮的当然继承者”。而且, 五四之前的音乐思潮, “在五四以后的音乐思潮中, 几乎全部循环一遍”。清末民初时期的西洋管乐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五四期间西洋管乐的进一步发展与嬗变, 对整个20世纪中国西洋管乐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西洋管乐最有影响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前身, 小号教授夏之秋。他青年时代曾留学外国学习音乐, 早在1938年就曾任上海工部局交响对乐手, 任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小号教授, 为我国西洋管乐的发展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亲自的指导下, 许多小号、长号乐手都获益匪浅, 可以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提高中国西洋管乐事业而奋斗, 当时较有影响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前身的小号教授柏林先生, 长号演奏家李复先生等。在此出现许多管乐教授、演奏家, 加上党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音乐的发展, 从此西洋管乐真正在人民大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响应。至今管乐界的发展令人欣慰, 中国已拥有一批年青的优秀管乐演奏水平, 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们代表了当今中国管乐的水平。
二、西洋管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西洋管乐之所以长期落后, 而西方的管乐却在近代以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教育方面的不同。二者相比, 中国的管乐是极为落后的。萧友梅对此感触至深, 他曾多方面阐述过这一认识。所以, 在他看来, 改变中国管乐整体落后的现状关键在于要着重加强教育,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演奏水平高的人才。
20世纪初, 国内设音乐教育的高等教育院校寥寥无几, 主要有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乐歌体育专修科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这些数量不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音乐人才的需求, 因此, 正如吴伯超在上海国立音乐院校成立时, 所说:“欲输入的西方音乐亦非有专校不可。”
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 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 由种种原因, 仍处于初创的性质, 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坏境不利、更重要是师资不够充实, 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近代专业音乐教育, 根据中国的国情, 上世纪包括从事音乐创作和演艺的本专科教育以及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师范本专科教育。这两方面都制约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总体上看, 近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最主要是集中在京、泸两地, 不断扩展到了其他更多的省市地区。从而各省各地都着重教育方面的发展, 建立各式各样的音乐院校, 音乐教育专业更主要的是西洋管乐在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如今, 西洋管乐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 比较易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化艺术形式。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带来的力于美得碰撞, 带来的表演者于观众心与心交流所产生的强烈共鸣, 是其它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西洋管乐是一种灵活、开放、易于亲近大众, 易于普及推广, 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多方面的艺术性, 西洋管乐能够潜移默化得给参与者多种艺术的熏陶和启迪, 对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艺术感和文化修养十分有益。
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团体精神和健康的体魄, 是一种集体艺术, 它要求演奏整齐, 动作一致, 吹奏与表演相协调, 因而, 参与西洋管乐训练能够学会配合、学会协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吃苦耐劳, 对参与者尤其是孩子们来讲, 人格的培养超出了他们参加乐队本身。
8.论近代西方兵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篇八
关键词:兵操;军事;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25-03
1清代旧时的兵操之法
清代训练军士,无论京师内外,还是水陆营汛,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或定期训练,或随时训练,因地制宜。
定期训练的有侍卫三期亲军,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每月分期习射二次,习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分期习射六次,由都统以下各官亲临督导。每年春秋二季,穿甲习步射,由本期决定习射时间;穿甲习步射,由部臣定期。春季每月分操两次,合操一次,秋季每月合操两次,预奏操期。八旗汉兵,春秋季每月在卢沟桥试炮,各旗都出炮十位演放,五日而毕。春秋季长操,四旗合操四次,初冬则分遣各旗演习步围。前锋营每月习步射六次,春秋穿甲习骑射两次。护军营训练同前锋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每月练习步射六次,春秋习骑射,兼习鸟枪。八旗步兵营习步射,城门骁骑营习鸟枪,均以春秋演操。内府三骑,每月习步射六次,春秋穿甲习射两次,立冬后,内府护军及尚虞处执事等演习步围,另选三骑护军习马射各技。火器营每月习步射、骑射、马上技艺各六次,由统辖鸟枪炮兵护军骁骑各官按日于本期考核测验。健锐营每月习云梯鸟枪技艺六次,骑射步射鞭刀等艺六次,其余时间在本期洗练枪箭。旗营校阅时,从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在九门外设教场,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事项,按照优劣礼赏罚。春秋合操与京营同。
陆路绿旗营训练,督、府、提、镇标兵,于每年秋季霜降那天,各营将弁严肃队伍,,开赴教场,设军幕。届时,军事穿甲列阵,军中树大军旗于军中,统率大臣在将台上传令合操,,中军扬旗指挥军士,台下举炮三次,军中鸣角擂鼓,步骑甲士列队行阵,施放大炮,连环无间断,如京营操法。长矛、藤牌、短刀、编刀类兵器操练法都因地制宜,以教练士卒。检阅完毕,依据骑射技术,申明奖罚,犒劳军士,释甲归伍。八旗水师于每年春秋二季,又将军、正负都统率战舰官兵进行训练。奉天、福建、广东水师各赴江面,天津水师赴洋面。每年从四月至八月,于潮平风顺时,张犯启程、列阵出洋江,以次鸣炮练操,其余时间,各率所属讲习水务,绿旗水师营,无论内河水师,江海水师都出洋会哨。每年春秋季,乘舰列阵,扬帆驶风,鸣角发炮,操练都如军律。
随时训练的制度始于清太宗天聪七年(1663年)举行的大阅典礼。当时,八旗护军、汉军马步、满洲步军都集中于京师。分八旗为左右翼,汉军、满洲步兵为二营,四方环立,前射红衣炮三十位。皇帝皮甲上马,诸贝勒率领护军如对严敌,亲军为后盾,听到炮声前进,听到蒙古角声退却。接着是汉军马步,满洲步军进攻炮军。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大阅于沈阳北郊,列是汉军炮手,接着是满洲步兵、蒙古步兵,再在接着是骑兵、守城应援兵,最后是守城炮兵。检阅队伍长达二十里,听炮声合战。皇上亲临检阅,步伐整齐,军容整肃。以后各朝皇帝都要进行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顺治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了阅操赏银制度,骑射各兵演习日期制度,督、府、提、镇奖赏优等弁兵制度。康熙二十八年有规定了演炮制度,三十年有规定了春草制度。五十年又规定了火器营合操阵式。乾隆四年有规定了骑兵合操制度。至此,一整套军事训练制度制度完备建立起来。乾隆前,清统治者对军队训练抓得很严,因而军队战斗力强,为评定全国,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军队所操练的依然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的陈旧式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外乎是刀、枪、剑、戟、斧、矛、鞭、叉、弓箭、马术等等。但在眼片战争中,中国人遭遇的使用坚船、利炮所武装起来的帝国主义,原来的练兵之法显然无法抵抗这种新式的武器了。为了反侵略,中国封建军队的武器、训练应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魏源提出的养兵、练兵之法,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2西方兵操思想的启蒙
翻开中国近代的历史,早在清嘉道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就已汹涌东来,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在科技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就已经拉开。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破门而入,使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了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局。可以说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抢夺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而借鸦片问题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如果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来说,则又可以被理解为是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西方文明,对落后的封建主义东方文明的冲击。这是两种文明不可避免,的冲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正视现实,“睁眼看世界”,并在比较中鉴别和认知西方文化的长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短处,从中寻找出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途径。于是“救亡图存”,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
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注意研究敌情,学习侵略者在军事上的长处,他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长技”,“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才能做到“防夷”和“制夷”。并强调:(1)火器生产技术;(2)建立强大战舰;(3)养兵练兵之法。但都没有来得及问世,就遭贬革职。魏源继承了林则徐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提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完整的、影响百余年,启迪几代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该养兵练兵之法,即为后人所称的兵操。
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魏源的养兵练兵之法主要是针对海战的水师而言的,但以此推及,仍不失具有普遍之意义。但由于地主阶级顽固分子的坚决反对,魏源的这一整套中西合璧的养兵练兵之法未能用于实际的操作。当时,魏源主要是从战略的意义上去论述养兵练兵之法的极其重要性,对于具体的怎样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也少有论及。可以说,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在当时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
3西方兵操的在清军军队中的实施过程
在十九世纪50年代,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终于走出个人的视野,朝野形成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风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的宣扬下,使这场改革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推进了这场改革。这样,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开始在中国正式登台亮相。
3.1湘军
早在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曾国藩针对绿营兵的流弊,组建了湘军,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薪饷较高,并专配长夫,自带帐篷,以利于加强训练和作战。二是实行募兵制,采用自上而下的办法,三是为追求武器装备不惜重金购求和使用洋枪洋炮新式武器并进行严格演练。首先选定统领,然后由统领挑选营官,由营官挑选哨弁,由哨弁挑选什长,由什长挑选勇丁,以便相互熟悉和层层控制。勇丁挑选的对象主要是年青力壮的农民。应募者须有人具保,并编造清册,填写籍贯、住址和父母、兄弟、妻子姓名。它实际上是把‘连坐法’应用于对军队的统治。这样,在伍时可以防止勇丁逃亡,解散时可以各有所归。此外,曾国藩所选将领除所谓‘诚朴’的读书人外,还从绿营中挑选少数精于武艺的将弁为营官,以便训练水陆兵丁,教会他们掌握洋枪洋炮技艺和阵法。曾国藩还强调‘严刑峻法’,并建立严密的稽查制度,以申军纪,同时,向兵士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官长等思想,鼓励湘军士卒大肆屠杀起义人民,为封建统治阶级卖命。至1854年初,曾国藩已练成湘军陆师十五营、水师十营,官弁、勇丁、长夫等共一万七千余人。他开创了近代军阀拥兵自重的先例,也表明清王朝已经衰朽到难以维护其统一军权的地步。
3.2淮军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的一支勇营军队——淮军,在中国近代社会存在近40年,并深为清王朝所倚重。淮军的组建,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后,清朝统治者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开始惊醒过来。面对西方的武力挑战,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刀矛弓箭与枪炮船舰的差距,提出效法西方以求“自强”。咸丰十年,奕盉等人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2]。在奕盉的倡导下,作为洋务运动早期主要内容之一的练兵活动,在沿海地区逐渐开展起来。在近代西方兵操实施的过程中,淮军走在前头,因而成了当时其他清军效法的榜样。同治三年,总理衙门奏请在八旗、京营火器营中选派官兵48名,到江苏李鸿章的淮军中学习外洋炸炮、炸弹及各种军火制器,得到同治帝的谕允。左宗棠也曾请淮军将领郭松林、杨鼎勋派弁勇10余人,到他所率领的湘军中教练开花炮。曾国藩奉命镇压捻军时新招募的3000湘军,也仿淮军组建成洋枪队;并请淮军将领吴长庆到湘军中教练使用洋枪和新式阵法。同治九年清廷发布上谕,“直隶天津、江苏上海及刘铭传军营,均练习枪队、炮队,步伐尚为整齐,号令尚为严肃。其教演之法,著各该省自行咨取章程照办,总期实事求是,变疲弱为精强。”[3]刘铭传部是淮军中的佼佼者,各地练兵,都依刘部的练兵章程组织实施。李鸿章接管直隶的练军后,先后派淮军将领前去任职,并给练军装备洋枪,按淮军操法训练。可见,淮军的近代化对当时清军均有较大影响。但是,作为一支勇营军队,淮军本身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诸如它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军队编制仍很落后,武器装备的繁杂不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限制了它向更全面更系统的近代化方向发展,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3.3新军清末新军的建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淮军的影响。新军中最早采用新式操法训练的,有直隶武毅军、新建陆军、江南自强军和湖北抚标护军。武毅军是淮军将领聂士成就直隶驻防淮军内选练马步30营,仿德国军制编成的;新建陆军是淮军将领袁世凯,在另一淮军将领胡遹盞所编定武军的基础上编成的;湖北抚标护军由张之洞仿直隶武毅军编成的。上述新军均雇德国军官和津、粤武备学堂的学生充当教习,用德国最新操法进行训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下令各省改用新法练兵,各省教官“于北由新建陆军、于南由自强军派往”[4]。至此,清末军队完全成为用新式武器装备和用新式方法训练的近代化军队,结束了数千年来使用弓箭刀矛的历史。
4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兵操的传习
兵操不仅在军队上广泛采用,同时在洋务派创办的各新式学堂中也被列为学堂教学内容之一。如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类学堂。“西文”学堂如同文馆;“西艺”学堂则指一批专门培养科技、军事、医务、矿务等方面的学校。福州的船政学堂,其专门开设的课程为:英文、算学、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面三角、代积微、(代数、微积分)、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学术及洋枪操演[5]。由此可见,洋枪操演已被列为该学堂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洋务派创办新式教育第一次将“兵操”列为教育的范畴。随后创办的各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广泛效仿,使兵操在学堂教育体系中得以广泛采用。笔者认为,兵操引进学堂,是开中国近代化体育教育之先河。
在学习西方兵操中较显著的学校,主要有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学习中学、西学、文事、武事。其中,“武事”便是兵操的传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聘请的是英国教习,因而习练的自然也是英式兵操。北洋武备学堂主要以培养新式陆军人才的。1984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变法图强的运动,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企图在维持清朝封建统治的原则下,实现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引进西方“新学”改良社会,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在教育实践中,对兵操的提倡与宣传,促进了西方兵操在中国的传播。
5西方兵操引进对中国体育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没有西方兵操的引入,没有对西式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不可能如此地大规模去兴办各种学堂特别是军事学堂,西式的近代教育体制就不可能在该时期在中国确立。西式近代教育体制在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冲突中,始终战而胜之,使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最终融入世界,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再者,没有来自东瀛兵操的引进与影响,我国的近代化体育教育的发展还不知要滞后多少年。兵操一词,在中国近代化初期,应该说带有较浓的军事训练色彩,尤其带有“洋操”的西式兵操训练特色。我国体操的就是伴随着“学东洋”思潮的兴起由日本引入中国的。自此,人们对体操才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可以说,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属于西方兵操的引进、实施、发展阶段或年代,并无体操的概念。直到1903年清政府才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了各学堂开设“体操科”[6]。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我国二十世纪初迅速形成。在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体操唯一宗旨为“尚武”,使体操带有浓厚的军事准备性质。清末开办学堂的课程,“皆抄袭日本的成法”,“每周令学生习兵式体操2-3小时,以敷衍“立正"、“开步走"、“托枪"等,注重形式整齐的、机械式的、被动的动作,使体操与兵操几乎成了同一语。”[7]学校的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两种,兵式体操尤宜注重。由于此时期军国民主义的盛行,学校又严重缺乏体操课的教师,教师大多数由退役兵士担任体操课教学,使学校体操课教学质量低下,正如徐一冰在1920年的《二十年来体操谈》中所述:“甲午乙已之间,民间革命思想日益膨胀,且鉴于各国海陆军之强盛,全谓非提“军国主义"不足以救亡,于是学校体操一科竞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为必要之教材。此风一开,弊窦丛生,一般无知识无道德之营弁之士兵,竞一跃而为学校教师,品类不齐,非驴非马,既不识教授为何物,又不知学校为何地;酗酒狂赌,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不一年,学校之名誉扫地,社会之信仰尽失,学生父兄弟,多仇视体操一科,至今犹有毒也”。[8]由此可见,体操在民国早期的地位是很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是“公理”战胜“强权”,而动摇了国人对军国民主义的依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进,更促使教育界对兴学以来教育宗旨与目标的反思。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体操=尚武=体育=军国民主义教育的观念。
1922年11月1日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教育史上称“壬戌学制”)。废除了旧的教育宗旨,提出了新的标准。次年又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剔除了学校的兵操,使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完成了德日体育体制向英美体育体制的过渡。我国学校体育从此在近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结束语
传统的中国养兵、练兵之法,抵挡不住西方的船坚利炮,因而显示了其落后性。“知耻而后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有向别国学习的勇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给西方兵操的引进以积极评价,它揭开了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先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从西方兵操引进的整个历史来看,兵操的历史变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历史变革及整个社会的历史变革,加速了社会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兵操的发展促进了体操科的形成,而体操科的发展又促进了体育近代化的发展,正是由于兵操的引进,开学校体育教育之先河,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文献:
[1] 巍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三.议战》.
[2] 奕盉,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史末》卷72,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
[3]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12卷):第9597页.
[4]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03卷):第9512页.
[5]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第378页.
[6] 体育文史,1987(5):13.
9.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九
学习背景:
近代工业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在英国首先出现的。你还记得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什么时候吗?你知道什么叫“民族工业”,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将有进一步的了解。
你知道张謇为什么被誉为“状元实业家”?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足“学而忧则仕”,但考中状元的张謇,后来却为什么“弃官从商”,执意创办实业?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为救国图强,他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你能说说张謇在创办实业、兴办教育和公益等方面的主要事迹吗? 中国近代民族正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黄金时代”是怎样出现的?战后却为什么陷入萧条?综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其发展体现了哪些明显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都能一一将它们弄明白。
知识网络:
概念: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状元实业家张謇。
简介:江苏南通人,清未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出于爱国情怀,张謇希望“实业救国”。概况:创办实业。
① 午战争后:在家乡创办了人生纱厂(此后还建立了垦牧、轮船、面粉、油料、冶铁等产业)。
②一战期间:发展到顶峰。
③一战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卷土重来,最后纱厂被吞并。公益事业:办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有些属国内首创。
教学过程:
1.你可以和几位同学组成活动小组,根据本课知识,查找补充相关具体资料,搜集有关张謇或荣氏兄弟的相关图片资料、主要事迹,并写出相关的解说问,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并介绍,让其他同学从这些杰出的近代实业家身上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爱国品德和执着的创业精神,感受到摆脱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的必要性。2.本课内容属经济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论性偏强。内容较生疏,因此学习的难度较大。你可以查字典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含义。你还可以在课外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论证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和主要特点。3.围绕本课所学的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过程。
(1)你可以制作下面的图示并在课堂上展示,从而让其他同学更详实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2)你也可以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掌握基础知识。主要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主要成因
洋务运动到清末
一战期间
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4.请你归纳出近代中国几种性质的工业企业,并试着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近代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的联系和区别。
5.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尝试分析近代前期中华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张謇的事迹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有()。A.主张发展民办实业
B.以面粉业起家
C.热心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 D.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
2.判断下列关于民国时期导致中华民族工业萧条的因素①日本的侵略②美货泛滥③国民政府的掠夺④内战破坏()。
A.②③正确,①④不正确
B.①③④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④都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二、判断正误(请将判断结果填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可谓孪生兄弟,因此,伴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久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随之诞生。()
2.洋务运动时期,随着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3.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校为迅速。但在整个封建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封建地主经济在中国占主要地位。()
三、看图回答:
观察下图:《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你舱找出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吗,并说说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
四、材料分析:
据记载,1882年李松云的上海均昌船厂在其制成的一艘小艇上“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请你想一想他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问题思考:
张謇和荣氏兄弟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通过本课学习请你说说;者创办的企业兴与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附:参考答案
第18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B 2.C
二、判断正误
1.错误。中国无产阶级最初是产生在外国资本在中国创办的工业企业里,而不是产生在中国人创办的工业企业里,而外国企业在中国出现较早。
2.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产生在洋务企业量,仪能说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正确。
三、看图回答
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同时又由于战争需要,给中国的粮食商品出口提供了机会。江浙地区纺织和粮食加工的原料资源丰富。
四、材料分析
(1)为了谋求生存,只好寻求外国资本主义和奉田封建势力的庇护。(2)说明民族工业力量弱小,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不能正常独立地发展。
五、问题思考
10.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十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华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短暂春天”时间: 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 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 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年)
状况: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这是它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11.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 篇十一
关键词:洋务运动;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68-01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签订大量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又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面对如此深厚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开始放眼欧美,发起一场以“自强”、 “求富”、“安内”、“御外”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其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多年来,史学界谈起洋务运动,总是习惯地说它“失败”,或者说是“破产”、“彻底破产”等等。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在甲午战争中被打得打败,这就成为洋务运动失败或者彻底失败的标志。事实上,洋务运动从发起到结束,虽然存在诸多弊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还带有反动性的一面,但是成功之处、应该肯定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从全局来看,甚至可以说成功多于失败。本文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来阐述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
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大体相当,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并且一直处于萌芽状态。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政府一直以来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施打压。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洪仁玕。洪仁玕在1859年冬写出的《资政新篇》中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可惜这一方案来不及实施就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流产。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洋务派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2)。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天津开平煤矿 (李鸿章)、湖北汉阳铁厂(张之洞)、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
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对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极大作用。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4)。甲午战争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在中国内地从事工艺制造”的规定,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特权,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在中国开办工矿企业,投资重点放在铁路、矿务、银行等行业,以便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侵占中国的利权。因为这些行业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要害部门,列强重点投资这些部门,既是其资本输出的需要,也是帝国主义全面控制殖民地经济的需要。在中国方面,虽因甲午战争失败而宣告洋务运动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却是进一步发展了,它对原料、燃料的需求量门益增加,开发速度加快和开发量加大,商品量及其运输量很自然地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这就促使铁路加速筹建。为建造汉阳铁厂,就必然大力扩充其规模,改善其经营,与之相连的煤铁矿业也相应发展。于是甲午战后在修建铁路之外大力经营矿务,是在经济规律支配下必然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势,在国民经济中起枢纽作用的银行也应运而生。洋务运动后期,与其同时存在于历史舞台的维新运动也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遭到顽固派出的镇压而过早退出历史舞台,发展资本主义也成了一句空话。洋务运动从发起到结束前后40多年,取得的成果是明显的,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对构建中国近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结束后,中国工业在此后的时期,虽然也遇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当时中国连年内战,中国工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解放后,这些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大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2] 丁永刚等《郭嵩焘的洋务思想》.
[3] 高连奎《中国大形势》第二章.
【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推荐阅读:
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06-09
中国近代历史教案06-26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09-05
中国近代史课后感06-16
中国近代史材料题07-18
中国近代史复习参考08-09
中国近代史历史年表06-20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06-29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摘要08-11
中国近代史笔记陈旭麓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