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精选15篇)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1、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吗?为什么?
答:在我认为呢,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并不吸引我,讲的都是些思想理论,虽然很重要,但不感兴趣,也很难理解;而对于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这要看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如何,如果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就如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对着天花板讲课,自个讲自己的,来上这课根本就是浪费青春。但换另一种方式上课,如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脱离课本讲授,评判性陈述历史,课堂有趣轻松,我就特喜欢上这课。
3、你对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建议?
答:
1、互动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思想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内容不限定课程内容,可发表对社会热点等的评论。
2、授课过程中老师可适当发表对某些观点理论的看法以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以专业角度抨击社会百态,以独特的视角评论社会现象。
4、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答:我比较关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不仅是我国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更是我将要面临的严峻问题,现在大三了,大四毕业后何去何从还是个迷,让人揪心啊!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二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3.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面学习深入探究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一、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刚粉碎“四人帮”,“左”倾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处于徘徊状态。而此时,世界的主题已由革命和战争变为和平和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思考并着手进行改革。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勇于突破“左”的思想束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使我党的思想路线又重新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轨道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世纪之交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情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这要求我党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总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从党情上看,随着我党执政时间增加,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在从严治党的方针下,进一步提高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想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知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与中国发展的新形式、新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一定能够争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2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周本貞.解放思想科学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四
一、单选题(共 31 道试题,共 62 分。)
1.国体的实质是()
A.反映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B.反映社会各政党各阶层之间的政治关系 C.反映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经济关系 D.反应各民族在国家统一政权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矛盾运动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
A.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B.民间文化
C.世界最先进的现代文化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4.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5.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和平问题 B.发展问题 C.东西问题 D.南南问题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6.《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通过是在()
A.1985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7.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并贯彻实行的“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尊重知识 B.尊重劳动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9.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D.是发展的前提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
A.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 B.党内“左”的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形成的 C.党内“右”的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形成的 D.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11.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弥补原有劣势 B.保持原有优势 C.生存与发展
D.对外思和,对内求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武装斗争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13.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 B.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 D.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14.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15.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是()
A.《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 C.《井冈山的斗争》 D.《反对本本主义》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六个原则,其中工作动力问题是必须()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民主法制
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1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社会阶层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C.中国先进文化的开拓者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18.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A.科教兴国 B.产业升级
C.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9.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
A.反对本本主义的命题 B.实事求是的命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D.反对教条主义的命题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A.重要内容 B.重要部分 C.重要标志 D.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1.“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22.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民主法制 E.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C.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24.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
A.理想国 B.太阳城 C.大同社会 D.乌托邦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5.我国的政体是()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重点和着力点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必须()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人民执政 C.坚持公有制 D.坚持产品经济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7.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8.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指()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C.特指我国在文化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D.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泛指概念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2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E.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30.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
A.和谐又不和谐 B.和谐的 C.不和谐的 D.不安定的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D.促进社会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E.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ABCDE 满分:2 分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立体型 E.多渠道
正确答案:ABCE 满分:2 分
3.在我国充分享有人民民主权利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新社会阶层
D.已加入中国国籍并获得公民权的外国移民 E.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有()
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独立自主 E.党的建设
正确答案:BCE 满分:2 分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
A.团结进步 B.诚信友爱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E.安定有序
正确答案:BCDE 满分:2 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使命是()
A.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B.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 D.为世界革命探索和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E.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之民族化、具体化 正确答案:BCE 满分:2 分
7.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100年的时间,其依据有()
A.防止实践中发生“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B.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C.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起点 D.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
E.防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生“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正确答案:CDE 满分:2 分
8.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
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C.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D.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E.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正确答案:ACDE 满分:2 分
9.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盛行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B.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C.唯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 D.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搞革命
E.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僵化地理解和应用 正确答案:BCDE 满分:2 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
A.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宏观调控上,更好地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来 D.经济运行上,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
1.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4.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5.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7.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A.错误 B.正确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五
大工14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A.1998 B.1997 C.2000 D.2004
答案:(C)满分:4 分
2.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实践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答案:(C)满分:4 分
3.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A.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 B.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C.抗捐抗税、打倒土豪劣绅
D.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答案:(D)满分:4 分 4.()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农村革命根据地 D.工人运动
答案:(B)满分:4 分
5.()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A.工人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B.农民 C.知识分子 D.其他小资产阶级
答案:(B)满分:4 分
6.()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A.封建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帝国主义
答案:(D)满分:4 分
7.()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A.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B.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较好的群众基础 D.军阀割据的局面
答案:(A)满分:4 分
8.在党的()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A.八七会议 B.七大 C.八大 D.遵义会议
答案:(A)满分:4 分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A.全面 B.发展 C.协调 D.持续
答案:(B)满分:4 分
10.在党的()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A.四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七大
答案:(C)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
1.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答案:(ABCD)满分:6 分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有哪些特点()。A.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技术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答案:(AD)满分:6 分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的统治。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ABC)满分:6 分
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 B.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C.商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D.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不当
答案:(ABCD)满分:6 分
5.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主要表现在()。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 B.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C.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D.人类进步事业
答案:(ABCD)满分:6 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错误 B.正确
答案:(B)满分:6 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错误 B.正确
答案:(B)满分:6 分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错误 B.正确
答案:(B)满分:6 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错误 B.正确
答案:(B)满分:6 分
5.1945年党的八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错误 B.正确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六
第8章第三节 重点
辨析题:第1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12章两岸关系
判断题:20个一章一个
(1)第7章
(2)第1章 第一节 最后一个问题 最新成果
(3)第13章
(4)第11章
(5)第8章
(6)第3章
(7)第9章
(8)第4章
(9)第9章
(10)第5章
(11)第10章
(12)第11章
(13)第6章
(14)第7章
(15)第1章
(16)第8章
(17)第3章
(18)第1章
(19)第6章 第二节 主要矛盾
(20)第8章 第四节 三农与城镇化
选择题:部分题干
(1)马克思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
1、实事求是;
2、小康社会;
3、。。。
(2)马克思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人民民主专政;2.。。。
(3)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是
(4)体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的是
(5)对改革开放了重要意义的是
(6)体现就业公平的是
(7)关于解放思想说法正确的是
(8)没有照搬别国经验的是
(9)大跃进、大部制、大锅饭、大包干
(10)第3章第三节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步走:温饱、小康;三个有
利于;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陈云第5章第一节
(11)司马分肥 第4章三大改造;土地流转 第8章;村官选举;公推直选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七
在三年制高职生“毛特概论”课程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探讨
(一) 关于教学内容
1. 要在突出授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
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提高整体人文修养。
“毛特概论”课终究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范畴, 教育部和中宣部要求:要突出授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1]。因此授课要切忌像抹万金油似的在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上平均施力, 要防止有“线”无“面”或有“面”无“线”情况的发生 (“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面”是其他的社科知识) 。
2. 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应有差异。
与本科生 (尤其文科本科生) 相比, 三年制高职生, 可相对浅显略窄;与五年制高职生相比, 则要深且广;对其中的文理科两类学生, 文科生可适当深广, 理工科生次之。
3. 对史论关系的处理———应该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
“‘历史提供给我们的, 不仅是事实, 也不仅是知识, 而是要培育我们一种知人论世的能力。’……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学生命力之所在, 我想, 这也应该是新政治史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2]因此对本课而言, 教师若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升华为理论观点, 做到史论的结合与统一、以“论”为主, 则是教学的成功。
(二) 在教学方法方面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应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 讲清道理, 切中要害, 努力做到以理服人, 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2. 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片,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上讨论课, 即把学生感到理解困难或感到困惑的教学内容变成问题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有大小之分: (1) 大讨论 (长时间, 比如一节或两节课) :将全班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推举出自己的代表依次在全班发言, 最后老师以肯定对的、纠正错的、补充不足的方式作为归纳总结。 (2) 小讨论:即对讲授过程中某一问题进行短时间的不必分组的讨论。这些讨论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4. 必要的讲授不能少。
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讲授的重要性。当然讲授要避免成为单纯“满堂灌”的说教课, 同时也要避免成为艺术欣赏课, 更应防止一味图热闹、寻刺激而哗众取宠。
5.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
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实现该课的教学目标行之有效, 笔者在进行了该项方法的实践后也确实感到效果甚佳, 同时也觉得采用此法的前提是课前对提问内容的预设要准确恰当———为三年制高职生授此课一定要结合其多方学习特点而设定。
6. 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尽可能地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参观红色旧址、深入行业调查研究等等。从而体验、反思、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 发挥教师管理作用, 给学生必要的“压力”, 以求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要在备课方面下功夫:既预设授课内容又预设教学方法, 还须预设学生的接受状况等等, 以此提高授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另一方面, 还需要任课老师加强管理。诸如出勤状况、课堂表现、作业交与未交和完成与否、学习态度认真与否, 甚至言谈举止正确与否等都应该在教育和管理的范围之内。以上表现皆可用成绩形式做以记录使其成为本课总成绩的组成部分。总之, 通过管理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这种“约束力”实则是一定意义上的“惩罚”, 这种“惩罚”是必要的, 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3]
总之, 要较为理想地实现该课的教学目标, 变固化的教材体系为丰富灵动的教学体系, 进而求得教学体系变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使该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4], 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三年制高职生的诸多特, 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管理手段等各方面下大功夫。
摘要:本文阐述在三年制高职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见解, 并指出任课教师管理功能对实现该课教学目标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三年制高职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教师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Z].2005-2-7.
[2]萧功秦.专制帝国的改革为何难以成功[J].炎黄春秋2010, (11) :39~42.
[3]孙云晓.教育不能没有“惩罚”[N].中国青年报, 2002-10-28.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八
关键词:历史传承 创新 显著特征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并体现出了一系列的显著特征。
一、历史传承性
每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批判吸收世界上一切思想文化成果而形成的,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的内容,随后又成为后世继承和借鉴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新的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作用。毛泽东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且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等,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性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不断开拓进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六大就清楚地表明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些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传承性价值。
二、内涵的丰富性
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变化的长期实践过程,都有其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涉及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代表了一定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反映了民众的强烈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精髓;二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是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矢”,去射中国实际的结果;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与中国的民族思想、民族特点、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四是来自于借鉴和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从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逐步转变到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的经验,是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以及西方先进技术和一切先进文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否合理地论证和回答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衡量与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准。而这些都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集中体现了出来。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更具有系统性。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不会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会跟随时代的变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这一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突破了发展国家认识的限制,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限制,突破了经济制度属性的限制,突破了片面理解思想混乱的限制。[3]
具體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求真务实。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理念,强调要继续不断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二是自主创新。它以瞄准世界最先进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理念,实现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三是核心价值的形成。它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以德治国、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四是注重生态文明。它以“四位一体”文明建设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建设节约型国家,走良性循环、绿色社会、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未来。
这些理论创新,表明我党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科学性、动态性与前瞻性,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创新中,从未停止脚步。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事物发展客观性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体系,是集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历史传承性、内涵的丰富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158.
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九
教学之社会调查要求和题目
基本要求:
1.分组:4至6人为一组
2.选题: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性,关注和捕捉那些新事实、新经验、新问题;选题不宜过宽过大,宜小题大做,并要考虑可行性;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专业内部不可有重复选题;另外,最初选题时,每组至少选择2个题目,在周日(3月17日)晚前交给学委。(同时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本组名单发给学委)
3.报告:有独立见解;有新的构想和创意
社会实践学时:
大概在14、15周结束(历时很长,很重要,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每组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组队—选题—定题—撰写提纲—开展调查—撰写报告
对质量高的调查报告学校进行奖励,颁发证书并汇编成册 成绩评定:
分优、良、中、合格及不合格五个等级
(被评为优的小组,要制作ppt,并上台演示)
注意:
此次社会实践要求同学们真正地进行社会调研,不是单一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撰写报告的依据主要为社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要求自
己设计题目,设计完成后可以发给王军老师(毛概老师),请他评定。(近期,我们的工作就是组队、选题和定题,完成后,再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下一步作业。)
附:王军老师邮箱 tigerjj520@qq.com
以后会给大家调查报告的范例以供参考,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演示优秀ppt
调查问卷要进行设计、定题、取得数据、分析数据等过程,调查范围要足够大,有广泛的代表性
有疑问的同学请及时与班长或学委联系
选题参考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2.当代青年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看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三大作风之间的关系
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5.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6.武汉科技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和经验的调查
7.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8.“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影响调查研究
9.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0.城乡收入差距调查研究
11.湖北人民生活水平调查研究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性调查
1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型典型调查
14.市场调查:家乡人想要什么样的家
15.小康社会建设中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研究
16.小康社会建设中城市贫困问题调查分析
17.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调查
1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19.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20.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1.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22.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3.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24.充分发挥当地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的思考
25.从“超女”、“快男”等标志性的大众文化现象中,思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6.对校园公共设施破坏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27.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28.从大学生村官现象看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实践
29.近年,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30.市民对台海局势的看法调查
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
2011—2012学第一学期2010年级本科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写作要求及题目
一、写作要求
1.在所列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所写论文的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2.将个人学籍信息写在题目之下,书写格式如:“机电B1001,马亨,01号”。
3.在正文前须写出“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内容摘要”在200字左右,“关键词”列2—4个;“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各为一个自然段。
4.论文在学期第16周上课时由各班学委收齐,按学号顺序排列(按小号至大号自上而下顺序排列),交予任课教师。
5.论文满分为100分,按逻辑层次是否分明、立论观点是否成立、论证内容是否充实等方面赋分(其中,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创新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以及是否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均占有一定的分值);写作论文可参考相关文献,并在文中用括弧注明引文出处;严禁抄袭论文,凡抄袭者,按零分处理。
二、论文题目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与价值
2.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3.试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4.试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条件、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5.试论实事求是
6.试论解放思想
7.试论理论创新
8.试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走自己的路
9.试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的思想
10.试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的思想
11.试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的思想
12.试述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3.试论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4.试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内容和意义
15.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6.试论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7.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8.试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参考导引
1.教科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及其课后所列阅读数目。
2.新华网、人民网理论频道文章。
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形成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一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分别是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探索阶段。从1956年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刚刚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及时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完成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世界格局是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建设经验,我们的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在“一五”建设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我们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潜伏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不足在1956年并没有充分暴露,对这些问题可能引起的社会矛盾及其后果,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到了1956年以后,这些潜藏的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为了吸取苏东建设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开创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道路问题。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所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以苏为鉴”思想的提出,表明毛泽东力图摆脱苏联模式,虽然毛泽东在建设实践中最终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但毛泽东毕竟在思考问题,考虑如何克服体制过分集中单一的弊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因此,毛泽东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毛泽东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形成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和初步形成。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有一个发展过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经过1979年叶剑英国庆30周年讲话到1981年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
1979年邓小平主持起草、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由叶剑英发表的国庆30周年讲话。讲话虽然还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已经明确提出了要走适合中国道路的思想:“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邓小平主持起草、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对“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进行了初步概括,从主要矛盾、建设目标、根本任务、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作了概括。
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首要问题作出鲜明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目标、任务、动力、条件等基本问题,从而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南巡讲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进一步论述。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和初步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阶段
深入展开和创新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一步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最为重要的成果体现。
进人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从建国到现在党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推向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念,正是时代的呼唤,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下,把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这两大工程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标志着党对执政的规律、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再认识上实现了新的巨大飞跃,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创新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臻成熟和继续发展阶段
成熟和完善阶段。从2002年到2007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观以及中共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新整合,标着这一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和日益成熟。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视野。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为出发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该思想既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也体现了在贯彻落实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
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二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 有利于落实教育部教学团队建设精神, 提高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不仅是落实2007年初教育部提出的“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精神, 也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 高校对于教学团队, 特别是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开始日益重视, 并逐渐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在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也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建设和优化必然会提高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二, 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的顽疾, 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在现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抓不懈的教育任务。然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存在着诸如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工作量大;教师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本职工作;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足等难以克服的顽疾。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 有利于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互动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双丰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院系的教师相比普遍重教学、轻科研。通过教学团队建设, 可以共享并整合团队资源,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思考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较多地开展应用型的合作研究, 实现“教”与“研”的良性互动。
第四,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团队以及蓬勃进取、积极向上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保证。通过团队合作, 在资源共享、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实现专业互补, 共同发展。
第五, “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优化会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与优化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中宣部、教育部于2006年开始对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目设置上做出了重要调整, 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六门合并为四门。“概论”课因其课时多, 学分比例高, 成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优化必然会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与优化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1.“概论”课缺少必要的本科专业支撑, 普遍缺乏教学名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相比, “概论”课缺少必要的本科专业支撑 (见图一) 。这种状况使得“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不得不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学骨干、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2.“概论”课的授课内容时间跨度大, 涉及面广, 对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的互补性要求较高。“概论”课讲授内容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授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布局, 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领域;从学科领域来看, 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从授课特点上看, 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因为如此, “概论”课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而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便要求其成员在学科知识结构上不能局限于一两门学科, 要求该教学团队在增补团队成员时要有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团队, 更多地考虑团队对于学科知识结构互补性的需要。
3.“概论”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不能由教师随意更改和调整。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概论”课, 较之于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在于:不能由教师自编教材, 只能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概论”课教师在探索教学改革时不能像专业课教师那样有很高的自由度。因而如何在现有的和既定的教材和教学体系框架下探索更有效率、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改革模式、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之一。
4.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用主义的影响和冲击, “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保证教学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和冲击, 一些“概论”课教师把“概论”课当成跳板, 伺机跳槽;有的认为讲授“概论”课没有发展前途, 不重视本职工作;有的课堂授课时毫无热情和激情, 课堂效果差;有的只把讲课当己任, 不注重教学研究。从而造成“概论”课教学队伍不仅不稳定, 而且素质不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转变和创新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 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树立和培养团队精神。为此, 必须改变以往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 树立团队意识;在引进新的团队成员时要注意成员间专业的互补, 建立良好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鼓励团队成员取长补短, 积极协作, 树立团队意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 加强团队制度建设。建立包括集体备课、听课与教学观摩、交流、沟通与研讨、帮扶、奖惩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团队建设目标, 并对目标进行分解, 保证团队正常运转, 保持教学团队的长期稳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增强教师的定位意识, 有效地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 完善教学资料建设。包括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案例库、视频库、课题库等方面的资料建设。完备的教学资料由团队成员共建并共享。
第四, 创新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资源, 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建设应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 不断探索教学改革, 建立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明确阶段性改革重点;围绕和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 通过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五, 鼓励教研互动。教学团队也是教研和科研团队, 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 鼓励教师以团队为基础积极主动地申报各级各类教研和科研课题, 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 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 在培养教学能手的同时培养学术骨干、团队带头人。
第六, 鼓励教师对外交流, 参加短期培训或访问。利用假期时间尽量多地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和学术研讨会, 及时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动向, 向兄弟院校取经,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落实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团队建设尤其受到关注。然而“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尚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着重从转变和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教研互动互促、对外交流等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关键词:“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玲.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三
命题人---吴晓明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10分)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10分)
3.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0分)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0分)
5.举例论述依法治国及重大意义。(30分)
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四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
A.实事求是 B.反对本本主义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
A.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C.毛泽东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毛泽东思想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4.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惟一正确的科学态度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
C.依靠引证马克思对某一问题的某一论证来解决问题 D.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六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6.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明确确立,是在党的()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7.邓小平理论是在以()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产生的。A.战争与革命 B.知识经济 C.冷战 D.和平与发展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9.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其原因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 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D.共产国际的要求 E.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A.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E.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A.中国传统相结合 B.中国文化相结合 C.中国思想相结合 D.中国实践相结合 E.中国历史相结合
4.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E.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 C.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D.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E.“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对“实事求是”做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铞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A.提出改革开放
B.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党的十二大 D.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A.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B.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D.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多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的含义是()A.前提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对象必须是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 C.目的必须是实事求是
D.目的必须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A.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B.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C.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D.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E.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与时俱进”的含义是()
A.体现时代性 B.体现科学性 C.把握真理性 D.把握规律性 E.富于创造性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解放思想是形式,实事求是是内容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三)简答题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反动势力的联合
3、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D、北伐战争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地主豪绅
7、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资产阶级领导 B、无产阶级领导 C、农民阶级是主力军 D、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
8、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开明士绅
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武装斗争 B、农民问题 C、党的建设 D、领导权问题
10、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
A、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 D、国民素质的低下 E、官僚资本四大家族的剥削和压迫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下列不属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的是()A、中国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B、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C、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在社会经济中已不占统治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E、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4、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是()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任务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E、革命前途不同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C、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D、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 E、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3、简述“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四)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2、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出发点,这个基本国情是指()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
C、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处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6、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
A、委托订货 B、统购统销 C、委托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性问题是()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间题 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A、社会主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0、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没有有限度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C.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D.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2、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是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B、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C、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E、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3、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服务与红利)
4、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份有()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D、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E、个体经济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有()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民族资产阶级 C、合作社经济 D、国营经济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本质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说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完善公有制 B、消灭私有制、消除剥削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发展社会生产力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A、靠改革开放 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靠反对霸权主义
5、“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核心是()A、生产力标准 B、经济发展水平标准 C、综合国力标准 D、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6、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
A、理论前提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精髓
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A、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办法 B、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办法
8、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特别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对抗性矛盾 D、阶级对立的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什么是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过去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是()A、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D、社会主义本质与体制模式的区别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计划经济 D、按劳分配
4、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A、同等富裕 B、同步富裕 C、两极分化 D、平均发展
5、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E、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五)论述题
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结合实际分析这一论断。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党首次系统提出和阐述初级阶段理论的是()
A.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2.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A.底子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B.生产力不发达,教育科技落后 C.社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D.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D.经济快速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 4.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党的建设 D.新农村建设
5.确立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的是()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2002年党的十六大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确立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建设成为小康社会
C.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国家
D.建设成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和谐社会
7.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核心和关键是()不动摇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的两层含义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C.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以效仿资本主义
D.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E.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不成熟主要表现在()A.生产力不发达
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 D.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E.相对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还不够格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E.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A.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C.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D.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E.二者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A.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D.只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E.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贫困落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
1.为什么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3、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4、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5、扩大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7.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是()
A、所有国家 B、周边国家 C、与中国友善的国家 D、发达国家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 10.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2、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 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4、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 B、深圳 C、海南 D、厦门 E、汕头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四)论述题
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 篇十五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和喜欢。“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思路是:“理论精讲、实践强化、考核多元”, 探索实践“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
一、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而对学生的中心地位不够重视, 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也导致了《概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怕上、学生不爱上的局面。因此, 要改变《概论》课教学现状, 就必须把转变既有的教学理念作为抓手, 实现三大教学模式的转变。
1. 把“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要提高《概论》课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 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所谓“三课堂”就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 以大学生们校内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 校外活动为主的“第三课堂”。“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积极拓展教学空间, 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强化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 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活动, 并通过活动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心得体会提炼升华, 为第一课堂提供素材, 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2. 把“主客体二分”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教学模式。
和我国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一样, 《概论》教学也是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需转变“主客体二分”的教育理念为“多元主体”。在多元主体教育理念中, 教学主体范畴扩展, 包括课程教师、学生、其他教师及教辅人员、社会人员等。课程教师在《概论》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设置问题、讨论及总结答案等方式成为教学主体。学生主体的出现也会激发其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其他教师、教辅人员和企业人员等也可以成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之中, 设置和回答问题, 使问题设置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客体的变化没有使教学复杂化, 反而使教学双方可以互换角色, 丰富实践内容, 提高教学双方对内容的理解力。
3. 把注重“知识化”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知行转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 教师也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 注重教化学生“知道”系统的理论内容。但学生知道这些之后怎样做却被教师忽视甚至忽略。他们可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接触多种价值观念, 甚至接受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所以, 知识化的讲授所达成的“知道”的目标并不能满足“概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 《概论》课程的教学要重在“知行转化”, 教师既要通过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创新“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 我们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 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 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形势政策, 充分利用唐山地理优势 (李大钊纪念馆、抗震遗址等) 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活动, 形成“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 第一课堂: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课题组根据学生实际, 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法, 以《概论》教材内容为基础, 对其进行新的整合,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 突出“一面旗帜, 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主旋律, 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将全书十五章整合为三个“为什么” (why) , 两个“是什么” (what) , 一个“主体是谁” (who) (为了谁?依靠谁?领导核心是谁?) 的“六个W”。
在具体讲授中, 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参与,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了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第二课堂:
“活动引领”教学法下的课堂延伸。第二课堂即学生的校内活动。对应第一课堂的内容, 将校内实践活动设计为六个主题:高举旗帜、红色记忆、坚定信心、科学发展、居安思危、执政兴国。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活动,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论坛、辩论赛, 以专业为单位开展红歌会, 利用周末影院播放专题片, 请专家举办形势政策报告,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等。同时, 为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中成立了“红色社团”———理论学习小组,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小组等, 通过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 深化了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第三课堂:
“项目体验”教学法下的课堂深化。第三课堂是校外实践活动。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与专业教师、相关企业和部门合作, 积极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项目, 以社会实践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三、完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突出笔试成绩,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但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是难以通过两个小时的答题测试出来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考核评价机制也必须随之改变。课题组在传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进行。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学生评价范畴可以分为知识认知评价、社会实践评价、个人品行评价三个内容。其中知识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社会实践评价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对课外活动的统一考量;个人品行评价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基础, 综合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 并将其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将考核评价设定为学生评价 (自评互评) 、课堂表现、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期末考试五部分, 比例分别为:学生评价10%、课堂表现20%、校内实践10%、校外实践10%、期末考试50%。既有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 也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又保留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这种多元考核评价,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得到学生认可,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评价机制的反馈, 及时调整评价内容和比例。实践证明,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深受学生欢迎。
“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深受师生认可。2011年该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鹏.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07 (02) :45-46
[2]彭付芝.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条件[J].教学研究, 2009 (5) :77-7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线作业】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0-18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重点摘要10-0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9-18
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试大纲08-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09-20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