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2024-12-09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14篇)

1.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一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我在教古诗《示儿》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我们新课改模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放手让小老师组织指导大家,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片断一: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学生们利用收集到的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小老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还为什么而悲?

青春展示组:我们收集到陆游68岁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青春组:请大家齐读,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生2:我的眼前是居无定所的百姓,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

在了妇女的身上,到处是凄凉的哭声。

小老师: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A:悲伤

生B:悲痛

小老师:是啊,陆游这时是多么的悲痛啊。讲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小老师过渡: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小老师:王师呢?他们在做什么?

生:我们来补充。

高峰组补充:我们来利用一首诗《题临安邸》补充说明白。高峰组:大家来读这首诗,并观察插图。

高峰组:他们在做什么?

生3:饮酒作乐。

生4: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小老师:面对这些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荀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老师: 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对“悲”的拓展。使“悲”显得愈发丰满。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一个“悲”字进行解构。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作为补充材料、一古诗拓古诗、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的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

也是散的。于是,课堂串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抒发了心中对陆游爱国情怀的敬佩。

2.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二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中的口语、吸收新鲜有力的词汇、善于运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充分表达出主旨。小说《西游记》中常常使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谚语,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而乐于接受。如:悟空在车迟国与鹿力大仙赌祈雨一场,有句: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通俗又明确地指出了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关系,及悟空的心态,易于被学生接受。悟空在同老鼠精争斗时又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里通俗准确地说明了二人的战势。

二、谚语的运用,突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叛逆英雄,他勇敢、机智、乐观,是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如:在第七回中,大圣道: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只叫他挪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这里“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条谚语,就突出了孙悟空“胆大包天”的性格,表现了他对神权的蔑视,及敢于向最高神权统治者挑战的精神。又如:孙悟空在搅蟠桃会以后,尽管玉皇大帝派遣十万天兵天将花果山围个水泄不通,还上下布置了十八架天罗地网来捉他,但是这个美猴王并不为眼前严重的危急形势吓倒,他反而异常的镇静,依然饮酒作乐,书中这样写道“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一个小妖又跳来道:“那几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到:“莫理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第五回)。这段话中,二次用谚语都显示了孙悟空临危不惧的勇敢性格。而且是那样的沉着、镇定。绝不是盲目的自我安慰,而是对战斗怀有必胜的信心的体现。

除此以外,孙悟空的性格是十分坚强的。这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在重重险阻面前,他从不灰心,即使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如:在金兜山金兜洞和独角兕大王的战斗中。由于妖魔凭借着“金刚琢”这个法宝,使孙悟空屡遭失利,甚至搬来天兵天将,但这样他们的武器也全都被卷走了,弄得他们一个个赤手空拳,后来还是孙悟空出来劝慰“不须烦恼,自古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那顽强、乐观充分地由这条谚语展现出来。

他不但勇敢坚强,而且正直无私。这点也通过谚语反映出来,如: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又如:行者道:“你把老孙当成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个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又有污言损你。”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语言最爱引用谚语,并从各个方面展现他的性格特征,对于其它的人物形象,作者也大量运用谚语刻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谚语的运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三

关键词:小说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 方法 兴趣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因为语言偏文言化,且篇幅巨大,不符合中学生的主题期望,无论是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还是相对的答题技巧上,中学生在接受层面上显得举步维艰。本文将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寻小说教学的方法。

一、恰当地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无非是因为网络小说在选材,情节铺成和主题明确上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新颖的故事题材和写作手法。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也高于现实生活。作者的创作基于自我的生活阅历经验,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给读者的阅读铺就了捷径,但小说之所以要高于现实生活,是因为读者不会满足于只描述现实生活的文章,他们期望在小说中弥补生活中不能完成的感情需求,所以小说教学必须承担起将理想和现实完美过渡的责任。《红楼梦》中贾府这一特殊环境的塑造就来源于作者曹雪芹的个人生活经历,但在其中又存在作者运用写作手法进行的文学创造。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凸显名著小说对学生的感情需求的满足性,还应该凸显小说主题对学生的教育性。《红楼梦》在主题上呈现的多重性,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感情需求,其中又以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代表。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可以尽量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 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选择能调动其兴趣的教学形式,也便于课堂秩序的活跃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的展现。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由于大多数小说篇幅较长,课堂时间难以把握,而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活动探究,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合适的教学媒体对小说教学中的情节梳理环节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更需要声音和视觉的结合,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的刺激方式面前,激起其学习小说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还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83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影片,以及主题曲《枉凝眉》都成为教师教学的不二选择。凄美的曲调配上曹雪芹对贾宝玉,林黛玉凄婉爱情的歌词,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出学习《红楼梦》的氛围,适时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而在梳理课文情节脉络的同时,为学生播放适量的电视剧片段也是较好的方法。

三、围绕小说三要素展开研讨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是一篇小说的支架,而其最终的呈现主题才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对于情节的梳理,教师一定要在其中使用一定的方法抓住学生的眼睛,而且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只有在熟悉了故事情节之后,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而对于人物形象的赏析,教师在教学是应详略得当,一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并不多,且课堂时间有限。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赏析环节中,教师就只需要着重赏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三个人物。而在赏析人物的过程中,注重描写手法的剖析,而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对这些手法的感受,让学生对领悟人物形象的角度有一定的方向,并形成相对的敏感度。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这一典型人物就是通过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传递到我们眼前。

鉴赏环境也是小说鉴赏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只有将人物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才能体现其全方位的性格。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尤其是作者用心铺成的环境描写,更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去推敲。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学生对贾府这一大环境作整体的感受。

四、总结回顾小说阅读答题方法

赏析小说,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实践上来说,是为了应试。高考语文试卷逐渐倾向于全国卷,取消地方性自主命题的政策。全国卷在阅读方面加大力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加大了对选修课本的重视度,这也导致学生必须扩大自身的阅读面,并要提高自己的阅读答题技巧,才能在应试时显示出优势。所以,在训练小说阅读这一模块之时,总结相对应的答题模式极有必要,如在小说中环境的作用归纳。而在大致了解鉴赏小说的步骤之后,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一个模块性的东西对所学方法加以总结。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总结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小说阅读产生一定的重视心理。尤其是对一些答题术语的熟悉,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这种总括性的方法理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产生明显的指引作用。

4.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四

摘要: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本文以穆旦诗歌《赞美》为例,重点谈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三个方面的方法问题。从而得出“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的结论。

关键词:《赞美》;诗歌;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诗歌及诗歌教学之背景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是作者抒情言志的主要表现形式,其间充满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一个个看似静止不动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得活灵活现,生机无限。此外,诗歌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被广泛使用在其他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使中国文化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也正因如此,读者在赏析诗歌时,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等资料的介绍。这些重要的材料虽然不是理解诗意的唯一条件,但读者通过它们的认识,能更好地读懂作者在诗歌中极力想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个性思维的舒展,也要让学生明白其间作者的创作主线。

二、《赞美》中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通过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诵读理解的方法经常被使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诗歌语言欣赏的美感。从一字一句中,也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暗含的某些情愫。如果学生是自己发声朗读诗歌,其间抑扬顿挫的节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对其演讲时的语调和语速,也极有好处。由于诵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还要专注于字、词、句等的正确发音,学生的注意力便无暇分散,仅集中在该作品上,有利于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作品。

以穆旦的《赞美》为例,让学生反复阅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朗读完一两遍之后,学生就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赞美》一诗的朗读,学生可以采用快读、慢读、默读等不同的方式。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朗读,都会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再次细读的时候,学生可能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诗歌的题目是‘赞美’,诗人想要赞美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己能动的思考,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会吸引学生认真关注,以强化阅读理解的效果。

此外,《赞美》中诗人的情感表露由平静到激动,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会得到。一开始描述中华大地满目悲凉的面貌时,学生可以从其中的“低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干枯的眼睛”等词语中读到,这时诗人的调子还颇为平静。而接着说到“我要以......”几个排比句子的时候,诗人的情绪变得很激动,甚至可以说是慷慨激昂。这些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一一体会到,进而产生美读之效。在诗歌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诵读到美读的转化。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多样化的个性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从头讲到尾,强加给学生一些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且把自己对诗意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和沟通,以获得更为合理而全面的理解。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不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一定要等到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加深理解。

在《赞美》中,诗人含蓄的表达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是本诗的主旨,也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东西。把这句话讲解给学生听是很简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然而这样“填鸭式”的做法却对学生个体深入理解这首诗,极为不利。诗歌的第一节讲到的山峦、村庄、野草、河流等,学生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很容易理解到作者想要展现中华大地的现状。接着,当学生读到“他没有流泪......”的时候,会深深感到其间的坚强,而这个农夫是指一个人吗?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农夫不是指一个人,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

(三)通过合理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口授完,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比不上学生自我质疑和探究、解决问题来得好。学生通过以上的朗读和交流之后,势必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当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后,学生对于该诗歌的思维高度也就达到了。

在《赞美》里,诗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文字描述祖国河山的现状?为什么要描写一个受苦受难的农夫?诸如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个个大问号。而当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之后,学生的思维高度由此上升,就能深刻理解诗人对坚韧的生命力由衷的赞美了。

三、总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只有在学生自己诵读全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交流多样化的理解体验,适时配上教师的指导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终完成诗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良良;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0期

[2]孙晓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谈片[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0期.[3]汪静;现代诗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之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3期

5.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五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以《我让鸡蛋撞地球》教学为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谢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同时它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也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注重教学效果,其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鲜明特征,是高效课堂的有力表征。笔者试以陈树杰教授主编的五年级课程《我让鸡蛋撞地球》为例,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高效的凸现。

一、高效准备,激发兴趣,体现预设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是以使工作具有兴趣,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够减少疲劳。”兴趣是活动的源动力,学生一旦对所探究的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活跃的状态,引起活动的高度注意,从而为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我让鸡蛋撞地球》这个主题活动,不仅是开学请学生在目录中挑选最想研究的三个主题排在榜首的一个,而且教材开篇出现的文字“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青少年争相进行‘我让鸡蛋撞地球’的实验,他们采取了很多办法保护鸡蛋,让鸡蛋从高空落下摔不破。实验从一楼开始,一直实验到第43楼,鸡蛋从152米的高空落下没有丝毫损伤。”短短百字,一下子强烈吸引了学生,鸡蛋竟然可以从152米高空落下来不碎?以这个有趣的问题为切入点,都跃跃欲试。

把握了学生的兴趣点之后,笔者课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先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元进行一系列展望性的预设,自己还亲自进行了动手操作和演示,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效引导,以生为本,体现自主性

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当让孩子到果园里摘苹果时,如果让他去摘高不可及的苹果,孩子会摇头甚至茫然;如果让他摘伸手可得的苹果,他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如果让他踮起脚,伸直胳膊,甚至要跳一跳才能努力摘到苹果,那才是最香甜的苹果。因此,在教学中,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找到“恰当的苹果”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组织过程中,笔者充分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鼓励分工合作。例如,笔者提出“要使鸡蛋从高空落下来不碎,你会有哪些考虑”,学生的思维顿时被点燃了,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我会邀请伙伴一起制作”,有的说“我们想研究一下用什么材料来制作鸡蛋保护器最合适?”学生不再被动,而是积极动脑,寻思着怎样设计最佳的方案。

又如,在材料的选择上,学生提议用纸盒、海绵、碎布、棉花、气球、大塑料袋、塑料杯、纸杯等来保护易碎的鸡蛋。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准备起来也不会困难,学生又非常感兴趣,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在活动中实践,在过程中体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

高效课堂建设需要良好的实施环境,当我们从学生学习之源出发,顺着学生学习之道前行时,那么学生的头脑不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真正成为了一支一点即着的火把,闪现出种种奇思妙想。

三、高效探究,有效指导,体现实践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较好地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价值观、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我让鸡蛋撞地球》一课的探究环节中学生都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肯动脑思考、大胆进行新的尝试,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及时、有效的指导是学生成功探究不可或缺的条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想哪些办法帮助鸡蛋保护器降低落地前的速度,从而实现让鸡蛋撞地球而鸡蛋不破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笔者顺势在课上简单提示同学们,要使一个生鸡蛋从十几米高处抛下,击中目标并安全着陆,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可考虑的因素有:利用包装材料的物理物性吸收或转移能量;利用容器的保护,延长相互作用的时间,减少冲力;利用支架的承托,使作用力平均分布在蛋壳的表面;利用空气对作品的受力情况,减低鸡蛋着陆前的速度。

受此启发,学生研究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几乎没有重复的。如:有的组利用大塑料袋做成降落伞,增大空气阻力,以使鸡蛋连同整个装置平稳落地;有的组利用泡沫、棉花、餐巾纸、吸管等各种填充材料为减震材料,将鸡蛋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放到粉笔盒里密封好;有的把整个鸡蛋保护装置制作成一个三棱锥体,将鸡蛋用封箱纸固定在多面体的中央,使整个鸡蛋悬空,装置落地后,不论哪个面着地,鸡蛋都不会着地,鸡蛋就完好无损了。

四、高效展示,拓宽时空,体现开放性

美国有一家凡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住,亲手做过的,才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发展思维,在轻松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获得技能。只有开放学习的时空,学习才更能还原于生活,融入进生活,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才会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乐学。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试试看。《我让鸡蛋撞地球》的探究制作过程结束以后,笔者将课堂移至室外,学生个个欢呼雀跃起来。

我们到教学楼四楼,按照小组自愿的顺序,依次进行成果展示。() 在确定了鸡蛋保护器装置的外观妥当后,每个小组派了两位同学进行高空起放,另外的小组成员则在楼下静候,当自己小组的鸡蛋保护器落地瞬间,则马上进行检查,看看鸡蛋是否完好无损。

展示环节开始了,一时间,惊呼声、拍掌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成功的小组把自己制作的鸡蛋保护器高高举起,仿佛得了世界冠军般骄傲;失败的小组,脸上虽有遗憾神情,却也快乐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在讨论,为什么设计和结果不一样呢?……

五、高效总结,发展评价,体现生成性

按照整个主题活动过程设计的探究脉络“提出问题――设想方案――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全程反思”六个环节,笔者最后带着学生再次回到了教室,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回顾总结。

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时,同学们争着发言。有的说:“因为我们小组选择了正确的材料,纸盒里有餐巾纸,鸡蛋周围有海绵保护,盒子四周插上了木筷,掉到地上,有筷子撑着地面。我们考虑得万无一失,加上我们投放时注意了平稳,所以成功了,我们非常兴奋!”还有的说:“我们小组设计的方案应该是合理的,考虑到了降低鸡蛋着陆前的速度、延长鸡蛋和地球相互作用时间、使作用力平均分布于鸡蛋表面等因素,但在操作时我们的材料选择不是特别好,所以鸡蛋碎了。看来想得再完美都不行,还是要试试看进行检验,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过,我们也不会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后我们继续修改制作,一定会成功。”

听着学生或成功、或失败的精彩汇报,看着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笔者感到无比高兴。通过活动,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让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科学课的知识运用、美术手工课的动手制作经验等知识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整合,生成了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

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想主动探究和学习,笔者及时进行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广泛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鸡蛋撞地球”游戏的设计方案,通过借鉴和学习,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设计。还可以继续挑战高度,和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携手,让鸡蛋从更高的地方降落。有心的同学也可以将作品拍成照片,或写篇研究日记……

6.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六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小说文本往往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教与学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如果每一篇小说的解读都能选准一个切入点,设计一个“主问题”,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是指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对一部作品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的重要问题(提问),它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基于小说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往往就不能脱离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而教学角度的选择并非这三要素的机械呈现。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对小说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有了真切体验。兹不揣冒昧,将若干“设计角度”简述如下,望同人指正。

一、破题而入

标题是一扇窗,可以引导读者窥探文本的丰富内涵。小说的标题样式五花八门,但用意相对集中:交代主要形象、概括主要事件、渲染环境氛围、线索贯穿全文、揭示小说主旨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教学中可以抓住标题的某种用意来串解全篇,以求课堂重点明晰。如教学《边城》一文,可以这样设计。

主问题:有人说,“边城”这个标题用意深远,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你如何理解?

“空间概念”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点,“时间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然后在两个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味故事发生地的风俗人情,进而梳理情节、赏析形象、揭示主题。该设计围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展开,分析环境在前,赏析形象在后,最终探究主旨,先浅后深,层次分明。

二、品读要语

所谓“要语”,就是指要言不烦、表意明达的语言。它既可能是揭示题旨的“文眼”,也可能是毫不起眼的语词。一则小说文本,无论长短,教学时都可以选择“要语”入手,让学生在细品慢嚼中,联系全篇信息,体味作品内涵。比如教学《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可以紧抓“不动声色”一词。

1.整体梳理环节:烈日炎炎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一对母女坐着简陋的三等车厢,经过了漫长的旅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她们来小镇干什么?

2.局部体味环节:我们可以从哪个文段(句子)得知这个死去的人就是母亲的儿子?

“就是上个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反复朗读,注意体会“不动声色”的语调,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位母亲的内心)

3.主问题探究:这样一个不动声色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母亲?(①结合全篇中有关母亲言行、神态等语句,小组讨论品析发言。②在对母亲这一人物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朗读这个句子,体悟母亲“不动声色”背后的真实情感。③分析神父对母亲前后态度的变化,来烘托母亲这一伟大形象。)

三、挖掘情节

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课本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小说。学生往往在发下新书的那一刻,就开始阅读小说。学生对小说情节的了解通常会先于教师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把解读的重心延伸到文本背后,去引导学生发掘诸多隐性信息。以《桥边的老人》为例,做如下设计。

主问题:老人有没有向他人求救?为什么?

1.有求救。一个76岁高龄没有家人的老者,在逃难中随人流行进12公里,是否向他人开口寻求过帮助?(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文本的一些细节入手去推断。小说中有两段自述的文字,一处是“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另一处是“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很明显,“上尉”“人家”是关心老人的,如果老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瘫倒在地,他们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人性中的善并没有泯灭。)

2.没有求救。老人和“我”相遇,只是询问了“卡车往哪儿开?”那么,老人在走不动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向我求救呢?(老人不愿求救,因为他主动地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文本对老人的家人没有丝毫的交代,显然,老人曾有一段丧失家人的惨痛经历,这无疑是精神上的重创,而和动物的相依相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让老人的情感得以慰藉。可此时,战争将夺走老人最后的依托,这是致命的精神打击。或许,这正是海明威构思的巧妙之处――不描绘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只触及小人物伤痕累累的绝望内心。)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不管学生认可哪一个,最终都体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反战。

四、赏析技巧

一些作家的创作,带有典型的个性化色彩,有些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些表现在创作技巧上。从表现技巧入手来设计教学的主问题,既能解读文本,又能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可以做如下的设计。

主问题: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照对比关系?(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能像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这样,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鲜明、尖锐和透彻。雨果自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课文节选部分出现了四类人物――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加西莫多和围观的群众,他们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对照关系。)

在美丑对照中,既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也有人物自身外形和心灵的美丑对照。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一步,就会使人物形象干瘪,性格单一。而这部作品中的形象为何是丰满的、鲜活的?还有哪些比照?(雨果塑造人物形象,看重人物性格的动态转变,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前后的美丑对照”。加西莫多原来不流泪,现在流出了第一滴泪,到小说的结尾,当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他愤怒地把他的养父推下钟楼之后,他那只独眼默默地泪流成河。这正反映了人性的苏醒,这才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精髓所在。)

7.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七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以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文结合、图文互补的展示是好办法。我们可以借助网络, 巧妙地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图片、课文图片、地图册上的图片资源来促进他们学习历史。

●图文结合方式

图文结合, 首先是借助电子白板, 把教科书中的文字内容同课文及地图册中的地图、人物图、事件图、实物图等形成直观的历史概念, 借助疆域图、路线图、形势图等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鼓励学生从图片中寻找隐性或显性的历史信息, 明了这些图片所说明的内容。

图文互补是在电子白板上, 让学生运用教科书文字资源与教科书及地图册中的图片资源进行相互说明。其实, 初中历史教科书及地图册中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源, 教师对历史教科书中图片的恰当运用既可促进自身的历史教学,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成绩。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实现上述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实践, 我发现, 借助Moodle平台可以开展图文结合的历史活动课, 同时并用电子白板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案例

我以初三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为例, 说明图片展示是怎样促进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初三的复习课任务重, 学生又十分反感死记硬背。在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 我利用Moodle平台开设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 采用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独立学习, 有效地使用了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片, 并撰写了图片说明文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准备

提前建立课程, 将课文及相关地图与插图进行扫描整理, 并在Moodle平台上发布供学生自由选择使用。课文图片20张, 地图16张。也可以在人教社网站上下载。

2.教学过程

(1) 图说活动

开展图说历史活动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景激趣、以情激趣、以问激趣,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并通过该活动, 加深学生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我对设计的活动, 进行了如下提示: (1) 活动范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某一事件、人物等。 (2) 活动要求:标题醒目, 时间、地点明确, 内容具体, 过程清楚, 文字简洁, 图文并茂 (文字不得抄袭) 。 (3) 必须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并借助电子白板完成。

(2) 实例教学, 引领活动

我展示了英国占领香港的插图, 通过演示配合叙述让学生有了直接感受, 然后引导他们开始自主学习。

(3) 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学习

学生遵循自愿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并推选一名组长, 每组成员不得超过5人。可以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中的任一相关历史作为主题开展活动。学习用的图片可从教师上传的历史图片中选择一张。图配的文字是根据选择的图片, 撰写文字叙述图片中的人物或事件, 在基于真实历史的条件下, 允许学生适当发挥想象力,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文章和图片均保存在以组长姓名为文件名的Word文档中, 学生须拟定标题, 并在标题下附上小组成员。最后, 组长按照教师提示上传文件。

(4) 评价与反馈

我将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 公布评价标准, 让学生投票, 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和意见。

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3天。校园网上热闹非凡。学生反馈积极, 反响很好, 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还要继续。学生的反馈给了我很大激励。

●反思

我发现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历史图文教学,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实现了历史课堂的高效。在活动中, 我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利用Moodle平台的众多功能模块, 开展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独立学习的学习活动。从Moodle平台上的统计数据来看, 有18个学习小组提交了作业。从作业的内容来看, 选择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的作业达4件, 选择历史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有3件, 11个小组选择了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 这可能与钓鱼岛新闻相关。这说明有的学生十分关注重大新闻事件, 并能将其关注转化为自我学习的方向。从作业的完成情况看, 学生作业基本可以达到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从测试的成绩来看, 学生基本掌握了有关历史知识, 本次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缺乏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 我建议可以开展纸质图配文活动, 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8.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八

通过交谈,笔者了解到,这堂课他参考了某流行的教案。由于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缺失教学内容,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该教什么、不教什么是随意的,茫然的。有些人确定教学内容的途径就是依赖“教参”和“优秀教案”,而不明白一篇课文确定教学内容的学理依据到底是什么,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是怎样的。下面笔者以《鸟啼》为例,谈谈该教师在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一、确定教学内容要从文本体式出发

我们知道,阅读分基础性阅读、浅层次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文本的语言是浅层的,精神才是深层的。对文学类文本应作深层次阅读,深层次阅读就是要透过文本语言的表层,去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鸟啼》是一篇具有诗歌意境和哲学思辨色彩的散文。抒情散文教什么,当然是作者的情感。《鸟啼》中直抒胸臆的表达比比皆是:“崭新的生活!生活!”“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这喜悦,我们禁不住。在这一时刻,我们将这一喜悦接受了!”。哲理散文教什么,当然是文本中蕴含的哲理。“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向死而生”等句子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应把散文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作为教学重点。

而前面的课例显然对作者的情感关注不够。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加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悟作者的情感,笔者想情感教学这一块内容就落到了实处。而教者却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像“鸟啼有什么特点”这种教学内容即是。另外,在确定情感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注意,这是一篇劳伦斯的散文。显然,劳伦斯的情感不同于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其他作家。落实这点教学内容,应结合作者简介,简要介绍劳伦斯的思想、作品,让学生做到了解背景,知人论世。就哲理这一块而言,应该说教者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为此设计了“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找出‘向死而生的命题在《我与地坛(节选)》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环节,据笔者收集的几十份教学案例来看,几乎都重视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哲理。这说明了教学内容的确定确实有它内在的规定性。但问题在于,该课例的设计在让学生理解哲理这一教学环节上仍不到位。在课例让学生找出有哲理的句子和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另外,《鸟啼》是散文,《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是散文,虽说都是处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下,但文章的理性思辨总有差异吧,我们不能把“这一篇”散文教成“这一类”散文。就主旨而言,《我与地坛(节选)》言说的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言说的是对光明的渴望,《鸟啼》则是小生灵顽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启示。《鸟啼》处在“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最后,我们可以把它的哲理性跟前几篇作一番比较,以突出它的个性。突出对《鸟啼》的作者的情感和哲思的教学,也符合目前多数学者强调的散文教学要注重“情思”和“理趣”的主张。

二、确定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从文本体式出发,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语文性”,但如果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没有落实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上,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确定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正确的合宜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鸟啼》前,曾做过一个学情问卷调查:你在阅读《鸟啼》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或你最希望老师讲什么?调查结果是学生最希望老师讲的也是最感困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鉴赏这篇散文的艺术性?艺术性当然包括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两个方面。思想内容的鉴赏方面,笔者前面从文本体式分析已得出是重要教学内容的结论。现在从学情出发分析也得出这一结论。《鸟啼》的“情思”和“哲理”就是从文本体式和学情出发分析得出的教学内容的交集。王荣生教授认为:从文本体式和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1]这充分说明前文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正确的合宜的。

现在,学生对散文的形式技巧赏析有困难或者说感兴趣,我们语文教师当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前面课例确定了“为什么把鸟啼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创作手法?”和“即兴点评,细品慢赏”这两个教学环节,暗合了学生的需求,自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如何选择鉴赏点呢?这可有讲究。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不仅仅要找到它内在的规定性,也要寻求突破和创新。《鸟啼》是一篇散文,是一篇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造出来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文学作品的言语形式就不可被忽视。[2]我们可以像课例一样,选择“对比”“衬托”“拟人”等表现手法作为鉴赏点。以“象征”为例,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爱莲说》和《松树的风格》等几篇课文解释“象征”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但是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选择上可以进行一些开拓创新,譬如笔者觉得鉴赏点可以选择在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上。《鸟啼》的别出心裁之处就在于作者对“鸟啼”的选择,试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庞大的、聪慧的、矫健的、勇猛的生灵在为生命歌唱,劳伦斯不去选择它们,却选择了大自然中最不起眼的椋鸟、田凫、斑鸠、画眉、鸽子等小鸟。劳伦斯的选择是独具慧眼的:如果连小鸟儿这么柔弱的小生灵都能面对死亡唱出生命的最强旋律,其他的生命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向死而生呢?

鉴赏点也可选择在个人化的言语表达上,如“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这句,“闪动”是写视觉,但作者用闪动来形容声音,化听觉为视觉,运用通感生动地表现了鸟啼声的若断若续,突出了严寒过后微弱含糊的鸟啼声给人带来的不一般的感受。你看,这样的表达多么富于创造性。再如,“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这句,“它”指鸟啼声,用通感形象地将其比喻成泉水,承此比喻,形象地表现明澈的、蓬勃的“春天”的到来,春天如泉水般“慢慢滴落”再到“喷涌而出”,形象地显示了春天到来的渐进过程。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啊!endprint

三.确定教学内容要关注课程目标和编者意图

徐师大魏本亚教授指出:一篇课文要教什么,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的准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课程标准,弄清楚“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习有什么具体要求;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编辑的编辑意图;研究学情,认清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学习心理特征。[3]语文教材是教材编者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编写的,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学习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洞悉编者的意图,认真思考每一篇文本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善于从“教材内容”上溯到“课程内容”直至如何达成“课程目标”。以《鸟啼》这一教材内容而言,为了使学生形成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课程目标),需要掌握“散文”这一“课程内容”,需要掌握具体课程内容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分类、形象、线索、主题、意境、语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而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课程内容”,苏教版教材必修二选用了《我与地坛(节选)》和《鸟啼》等三篇散文。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选用这几篇散文来教,也可以选用其它散文来教这些课程内容。

既然选择用《鸟啼》来教“课程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体现编者意图,以期最终达成“课程目标”。大家知道,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以人文主题为其组元形式。这种教材编排,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立足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鸟啼》位于该套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主题,与其一起组元的是《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四篇国别、时代、体裁不同的文章共同构成了“珍爱生命”这一特定的人文话题单元。教材编者在该专题的前言中说:“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亮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要求教学时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珍爱生命”的人文内涵,通过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来体味文章内涵,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而这一意图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目标是一致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鸟啼》的阅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内容应努力达成这一目标。

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到,苏教版在同一个专题内又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忽视课文与专题、板块的关系。“珍爱生命”这一专题分为“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两个板块,《鸟啼》被安排在第二个板块中。这就要求在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文本研习的基础上,阅读劳伦斯笔下的小生灵面对着严寒和同伴的死亡,是怎样向死而生的。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中的小鸟啼鸣声中蕴含的生命活力,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由上分析,下列内容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不可忽视的:鸟啼的启示和象征意义是什么?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作者劳伦斯对生与死作了怎样的思考?

综上所述,《鸟啼》的教学内容宜确定为:领悟作者劳伦斯通过个人化的言说方式所表达的对“鸟啼”的哲理思考,体悟大自然的生命对我们的启示。

注释: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2]胡良华.确定“教学内容”的三个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B).

[3]魏本亚.“确定教学内容”何以成为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9.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九

论文提要:工伤事故具有工伤保险和特殊侵权双重属性。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审判存在诸多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误区:一、将投保工伤保险的工伤待遇劳动争议当侵权纠纷处理;二、将工伤事故这种特殊侵权当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三、以工伤保险责任取代侵权赔偿责任。四、《民法通则》规定人身损害赔偿适用一年诉讼时效,但最高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却把劳动争议的仲裁申请时效60日照搬,视为民事诉讼时效。剖析个案、研究司法解释,我们不难发现,产生上述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裁判理念滞后。指导人们行为的滞后司法理念妨碍司法公正和法律正义实现,其对于在全社会依《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建立和形成法律秩序的消极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工伤事故从根本上说,是工业事故对人的特殊侵权。因此,工伤事故案件审判尤其亟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司法(裁判)理念,以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保障其更好地实现《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的宗旨。

目前,工伤事故案件处理中,因缺乏“以人为本”的裁判理念,存在诸多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误区,直接影响到法的宗旨实现和审判活动实现“司法为民”的目的。下面笔者将从一条司法解释的规定与法的冲突谈起。

-6月29日通过并于同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48条规定:“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按照本条规定,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劳动者,除了因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工伤社会保险而得到保险待遇以外,还可以依据民法的规定,取得赔偿。这一规定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最高法院12月26日发布的法释[]20号《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处理”。

《条例》规定,我国所有企业都是“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已参加和实际没有参加-这两部分构成《安全生产法》第48条规定的“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工伤”者除了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还可以依民法规定请求获得赔偿;至于没有被认定为“工伤”者,其享有依民法规定请求获得赔偿的权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工伤事故本来就属于特殊侵权。

该条司法解释与《安全生产法》第48条存在冲突是不言自明的。其反映出我国工伤事故案件处理存在司法裁判理念滞后的问题。限于篇幅,加之笔者才力有限,本文只是将几个方面的现象罗列并予以浅析,以期引起各位同仁对此作进一步的反思,以达共同提升司法理念、保障工伤事故案件审判更好地实现法的宗旨之效。那么,在对几类现象作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司法理念与审判的关系。

一、司法理念对审判的影响

“司法理念是每一名法官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实体制度的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理性感知。”①作为法官,笔者在从事民事审判活动中总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影响甚至左右着对证据的审查、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直至最后裁判等每一项民事审判活动。这种无形的东西,是法官对法律的认识,但似乎比一般的认识或观念沉淀得更深,更具有稳定性、原则性和基础性……。笔者认同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司法理念的东西。这种理念支配法官的裁判活动-裁判理念是指法官裁判活动中的司法理念。法官将抽象法律条文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整个过程,裁判理念起着重要支配作用,因此,裁判理念的差异,使得同样的案件,法院与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作出的判决经常不同。

裁判理念对司法活动具有积极和消

10.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篇十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因素。着重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步步高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一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业总目标服务。

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员工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价要好于对管理现状的评价。

第二企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仍不充分。

第三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第四企业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沟通保障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员工具有强烈的工作动机但却缺乏满意和忠诚感。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方式使得中国企业在驾驭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上表现得很吃力

三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创造

所谓个性就是本企业独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凝结着企业的发展史是企业的个性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表现有

一是模仿。有很多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不是对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也不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促互动的结果而是简单地模仿的结果。二是复制。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无固定模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绝不能“按葫芦画瓢”一一照搬照抄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

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业文化重在建设,在创新。长期以来,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

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

当前虽然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的表现有

一是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很多人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文化津津乐道对国内明星企业的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加重视有叶公好龙之嫌。

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归说做归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时间一长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只是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花架子。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失效

企业文化建设依赖一把手推动 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种种手段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企业经营群体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共同氛围、一种行为规范突出的都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力量。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把企业文化认为是领导文化。这样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企业文化是由领导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但是领导文化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群体性它是被多数员工认可和奉行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某一个人所认可和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尽管领导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个人不可能代替整体。

企业文化建设推广力量不足 有的企业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但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较之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处于弱势。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脱节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文化总结了大量的文词讲究的理念纲领看上去的确给人一种该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感但当真正深入了解时却发现公司的制度、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与这些理念纲领相去甚远。企业的精神理念并没有被企业家和员工所信奉和实践并没有在制度中实现和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脱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实践经营相脱节的表现是为了建设企业文化而增添了不少没必要的形式。事实上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的表现是企业在提炼本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时涵盖了所有的内容与理念——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道德、愿景、方针、精神、作风、文化个性等什么都有但是企业上上下下却总是感觉没有清晰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在多而在精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速成心理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尽快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的急于求成是没有作用的。

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强劲动力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步步高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品质方针,ESH方针都是企业内部不断积累总结,不断创新的结果。要致力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步步高的核心价值观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本分·保持平常心,坚持做正确的事,并力求把事情做正确。

·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我不赚人便宜。

·本分是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的态度。

诚信·诚,即诚实、无欺,内诚于心。

·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说到做到,外信于人,即使遭遇挫折、付出代价也要坚守。·诚信是一种责任、准则和资源。

团队·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

·相互信任,坦诚沟通,将个人融入团队,以共同愿景为最高目标。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价值,我们相信,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骄傲。品质·品质是精益求精的一种追求,是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高于对竞争对手的满意度。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全员关心和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工程。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这不仅是我们的价值,更是我们的尊严。

持续学习·步步高必须成为学习型公司,“持续学习”永远是对公司与员工的鞭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和引进世界一流企业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最佳实践,改进和优化我们的管理和运营系统。

·头脑清醒,永不自满,保持开放的思维。

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避免做貌似消费者喜欢的东西。·通过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一切工作须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原点而展开。

·在公司内部的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内部客户导向的原则。

正是有了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使得步步高的不断向前发展。

注重企业家文化培养企业家是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公司创始人段永平先生始终致力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结晶 企业文化的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只是企业领导层的事更不能说是核心领导层的工作步步高的员工是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同时又是步步高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厉行者。步步高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源于基层又不完全是基层的原始理念而是经过升华提炼后形成的价值观。

1)步步高企业在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的精髓,发扬了民主作风让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员工深感主人翁地位也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及以后的厉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步步高在企业确定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后认真做好宣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同他们才能身体力行并且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企业文化建设要全方面发展 建设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必须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步步高企

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步步高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需要事先有计划、有部署、有进度、有过程的进行。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步步高努力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结语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了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我们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并且要有计划和组织的予以实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物质标准化、行为典范化、制度规范化、精神境界化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

[2]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3]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2005(3)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

[5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6李雪杰.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06

11.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0-02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诗句真实地反映了现今学生的写作状态。“愁”是学生作文的写照,“新词”如何赋,“说”又如何打开束缚的枷锁?笔者认为,这需要给写作一定的自由度。传统的作文教学受应试理念、工具性的限制,大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或拘泥课本、脱离生活、毫无新意,或从句式到篇章结构千人一面。这不但助长了假、大、空的文风,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给予作文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及生长空间,不仅能够解放作文教学,而且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价值。

下面,笔者以《鲜花》作文教学为例,从命题、选材和表达等方面谈谈如何拓展作文教学的自由度。

一、命题自由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文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命题作文,变成了命令学生作文,进而引发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看题色变。笔者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少写命题作文。写什么,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第一要义。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先生说过:“写自己熟悉的,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永远是一句正确的话。”生活处处有作文,生活中的素材应该是小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时,习作的内容就能展现出个性。教师如果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独具匠心地策划好一个个作文主题,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导入作文教学如下。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生活中常见的礼物。(展示礼盒)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变形金刚、毛绒玩具……

师(打开礼盒):你们看,哦,原来是一束——

生:鲜花。

(板书:鲜花)

师:这束鲜花在你眼前,难道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生:好香啊!

师:请你赞美它两句吧!

生1:真是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生2:我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师:这一束美丽的鲜花令这位同学想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么,这束鲜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二、选材自由

清代学者刘大櫆就材料与文章的关系在《论文偶记》中有如下阐述:“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凤尽垩手段,何处设施?”而在作文实践中,学生感到最头痛的恰恰正是选材问题。笔者认为,选择素材应给予自由,即制约少、范围宽,且打破固定的条框约束,学生可以根据对材料的认识,自由地观察与体验,想象与联想,生发与链接。

师:这束鲜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看到了这束花中有几朵康乃馨,我想到了母亲。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词语呀,你是怎么想到?

生1:前几天是母亲节,周末我和爸爸一起到花店为妈妈挑选了九枝康乃馨,代表着我爱妈妈的心天长地久。

师:鲜花可以送人,表达情意。(板书:人)

师:还有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2:有。一次我二姨生病了,我们全家去医院看望她,就送了一束鲜花给她。

师:鲜花表达了什么心意?

生2:希望她早日康复。

师:刚刚这位女生,还记得将鲜花送给妈妈时,妈妈是什么反应吗?

生1:妈妈把我紧紧搂住,嘴里不住的说着“谢谢乖女儿,你真的长大了”。

师:刚刚这位男生,还记得将鲜花送给二姨时,她是什么反应吗?

生2:她很高兴,脸上的笑容就像我送她的鲜花一样灿烂。

师:你们想到的是与花相关的故事,相信这些故事一定都很美好。(板书:事)

生3:我看到这束鲜花想起的是衬托着鲜花的花瓶。

师:你为什么想到花瓶?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物)

生3:如果鲜花是烛光,花瓶便是烛台;如果鲜花是白云,花瓶便是蓝天。花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呵护着鲜花,自己永远沉默无语,它拥有的是静寂的美。

师:你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把它写下来一定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生4:我想起了春天,花儿们一朵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师:看到鲜花会想起美好的春光。(板书:景)这花儿们如何争、斗,要是能写出一个童话故事来说不定会很有新意。

生5: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美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师:同学们由这束鲜花想了这么多,或想到人,或想到事、物、景,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睿智和丰富的情感,而且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些,或许我们还能有更多的思索。

师:同学们,我发现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朵花,你们看,你们思维的碰撞,开出的不正也是一朵绚烂的“花”吗?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围绕同一个思维对象进行多方面、多渠道思考的思维方式。思维成功与否关系着写作的成败,开动思维多向发散,同一材料或同一个话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现事物的内蕴和意义,可以让学生思路洞开、思如泉涌、下笔千言。从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由选材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概括、归纳,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作方法与技巧,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灵动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教学做到了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

三、表达自由

一束鲜花创造了一个境界,使作文课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调动起心里的感受,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选择的文体既要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需要,又要切合自身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自定文体,或编述故事、记叙经历,或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或临摹写真、展开想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命题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这样,习作的内容才会更加鲜活而富有个性。

师:同学们,这束鲜花给予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感悟。这就是宝贵的创作灵感啊!抓住灵感,写下来的定会是妙笔生花之作!

师:写之前,如果有个合适的题目会更好。那么你的文章准备取个什么题目?(相机提示:新、奇、简、明)

师:你想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呢?

从作文成稿、修改到定稿,这一作文教学给了学生自由的思想空间。“一束鲜花”考量了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发现,更难得的是,学生用如花般的心灵深刻地思考与感悟,将“鲜花”这一话题演绎得非常精彩。

12.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十二

一、“主问题”内涵及特征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它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1993年第一次提出。[2]2007年, 余老师指出:“‘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3]2008年, 余老师再次指出:所谓“主问题”, 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少、精、实、活, 能有效地消除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4]

余映潮老师在18年的研究中, 反复指出了“主问题”是“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这个意思就是说“主问题”是主要的疑难、矛盾, 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其内涵是“主问题”的设计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数量要少, 质量要精。其目的是通过“主问题”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表述方式可以是疑问句, 也可以是陈述句。其具体特征说明如下。

1.“以一抵十”

“以一抵十”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概括性很强, “一问能抵多问”。即这个“主问题”实际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子问题”中还可能含有更小的问题, 学生要解决这个“主问题”就必须全面地思考探讨, 逐一解决各个“子问题”, 最终才能解决“主问题”。例如,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 设计“主问题”为“女人是怎样成长的”, 就可以分成若干子问题来探讨 (下文有详述)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讨“主问题”中的子问题“女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时, 又可以分解为若干更小的问题来讨论, 如“怎样的人文环境里”“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怎样的自然环境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反差”以及“这样的环境为女人的成长埋下怎样的伏笔”, 等等。而这些“子问题”被击破了, “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变“无序”为“有序”

新课改更加强调师生互动, 有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这一提法, 认为“互动好就是问题多”, 于是为了互动在一堂课中就提出大量的简单问题。2002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金莉娟、邻强在所观察的八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 教师平均每节课所提问题大约为50个。[5]由于问题太多, 就容易导致问得杂乱, 问得零碎, 问得无序,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碎问碎答”。而“主问题”教学就能够避免这种倾向, 因为所提出的“主问题”数量少, 只有三四个或者一二个问题, 问题之间或者是并列关系, 或者是递进关系, 教师容易驾驭。

3. 变“问答”为“探究”

上文已提到由于许多课堂教学中提了太多的简单问题, 结果是教师一味提问, 学生忙于回答, 这样学生就少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只能是边问边答, 随口问随口答。这种回答往往是浅层次的、低效的。而“主问题”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 学生不可能轻易回答, 更不容易全面回答, 因此就需要“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等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参与教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主问题”设计策略

怎样在短的时间内找到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下面介绍一些有效方法与策略, 反复运用它们便能熟练生巧。

1. 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由于文体、语体、内容不同等原因, 针对不同的文本所设计的“主问题”肯定有很大的差异, 但大凡阅读教学总有它共同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设计“主问题”的常规策略。

(1) 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体裁是文本间在形式上所体现的显著差异, 抓住体裁特征实施阅读教学很容易抓住学习重点, 所以, “主问题”自然就能够因体裁的要素或特点而提出。诗歌的意象、意境, 小说的三要素, 散文的“形散神聚”, 戏剧的矛盾冲突, 记叙文的四要素, 说明文的对象、顺序、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等, 对这些体裁要素或特点稍加提炼就成了阅读教学中要探究的“主问题”, 因此根据体裁特征设计“主问题”省时省力。如《荷花淀》是小说, 根据其要素特点, 可以设计五个“主问题”:一理情节、二析人物、三研环境、四揭主题、五赏写法。当然, 凡是小说也都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

(2) 根据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所提出的阅读能力的三要素来设计“主问题”。这三个要素是:获取信息 (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 、解释文本 (包括整体感知和形成解释) 、反思与评价 (包括形式和内容) , [6]就是说, 不管对什么样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据此, 对任何一个文本, 我们都能够设计出具有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的“主问题”, 如《荷花淀》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主问题”:荷花淀人民是如何抗日的?“女人”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成长的?作者为了突出主题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 根据文章的标题设计“主问题”。依据文章标题设计“主问题”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可以获得文本重要而关键的信息。例如, 有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观点, 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有的标题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总之, 标题对文章内容具有解释、说明、描述、补充等方面的作用。以标题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是一条捷径, 它能引导学生开门见山地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如《荷花淀》, 教师就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主问题”为:风景美丽的荷花淀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实际上这里是以地点“荷花淀”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讲故事, 学生要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自然得弄清楚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等, 从而也就逐步切入了故事的主题。

2. 设计“主问题”的特殊策略

根据常规策略设计“主问题”容易导致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实际上, 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即每篇文本的重点、特点和疑点都会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重点”“抓特点”和“抓疑点”的方法进行“主问题”设计。

(1) 抓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指一篇教材在教学时要求解决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 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重点与“主问题”似乎有着天然的对应的关系, 因此也是我们首选的“主问题”设计方法。如《荷花淀》的重点就是作者塑造的“女人”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主问题“女人是怎样成长为战士的”, 这个问题解决了, 人物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成长的环境、文章的主题等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2) 抓特点。特点主要是指文章在写作构思方面的独到之处, 课文文体不同、篇目不同则特点不同。对中小学生来说, 由于大多数教师教学的功利性所致, 对文章特点的教学常常是点到为止, 因此, 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往往也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抓住特点设计“主问题”既能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一箭双雕。如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何不交代文中女人的姓名?”严格来说, 这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有特色, 能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探讨, 因为学生必须理解“女人”的泛指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抓疑点。疑点是指引起学生怀疑与好奇的地方, 这种怀疑与好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者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 [7]因此抓住疑点来设计“主问题”往往能“吹皱一池春水”。在文本中寻找学生的疑点要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 如新颖奇特之处、引起悬念之处等。《荷花淀》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战场往往是男人的世界, 但是本文为何基本抛开男人而主要写女人成长为英勇抗日战士的经历?”这个“主问题”实际上是从“战争与男人”这个常识作为切入点, 引出“女人”的故事, 落脚点还是“女人”的成长经历, 而引入“男人与战争”的话题又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 设计“主问题”有很多策略, 不能穷尽, 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成为“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要依据教学设计系统从整体上来考虑, 这个教学设计系统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等, 同时还要注意协调这几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起着定向的作用, 根据目标、学情来选择内容及方法,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主问题”。

三、《荷花淀》“主问题”设计及其解析

在《荷花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可以设计为:探讨《荷花淀》中“女人”的成长经历。

这样设计至少有三个主要依据。第一, 《荷花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赏析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白洋淀人民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二, 本文是小说, 其特点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要理解作者怎样塑造人物, 反映怎样的生活, 还是要弄清楚小说的基本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等。第三, 高中生对小说的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就《荷花淀》来说, “女人”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她们的成长有特定的环境, 她们的成长经历既是作者的写作构思, 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作者对她们成长经历中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她们的精神风貌。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女人”的成长经历这个“主问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这实际上也就是从情节的梳理来牵动整体教学内容的策略。

然而, “主问题”的提出还只是预设, 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揭示出“主问题”背后的广阔天地, 即围绕“主问题”开展充分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愈走愈远, 愈走愈深。我们根据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在课堂中对如下子问题进行探讨。

1.“女人”成长的起点是什么?“女人”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们勤劳、善良, 她们相夫教子, 孝敬老

人, 她们春种秋收, 还料理家务, 过着平静而温馨的生活。

2.“女人”成长的终点是什么?

她们成立了队伍, 学会了射击, 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就这样, 军人的妻子, 觉醒的女性, 她们由送夫参军的贤妻良母成长为与夫并肩作战的抗日战士。

3.“扣其两端而知之”, “女

人”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 她们成长的过程如何呢?

对这个子问题又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问题来探讨。 (1) 女人的成长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女人”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了“别夫——探夫——遇夫——学夫”的曲折成长过程。 (2) 不同阶段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特征?别夫, 情意真挚;探夫, 思念牵挂;遇夫, 助一臂之力;学夫, 自尊自信自强。 (3) 这些成长经历体现了“女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女人”在艰难的生存境遇中能以大局为重, 爱家乡、爱祖国;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积极向上;在危险的斗争场景中仍能保持沉着乐观的心境。

4.“女人”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

“女人”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洁白透明的景物美;手巧心灵的技术美;勤劳能干的人物美;物产富绕的家乡美;人间仙境的意境美。景美、人美、家乡美。美丽的家乡, 岂能容日寇来践踏!

5.“女人”的姓名是什么?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水生嫂是小说的主人公, 然而水生嫂没有姓名, 文中12次称她为“女人”, 3次称她为“水生的女人”, 1次称她为“水生嫂”, 其他几个青年妇女也都没有姓名, 而且连外貌、服饰都没有描写。她们是最普通的农村妇女, 然而, 她们很快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这是作者有意轻状物而重写意, 旨在刻画人物心灵, 表达歌颂广大抗日妇女的主题。

对以上子问题的探讨是不按固定顺序的, 是随机的, 不管从哪个问题开始探讨, 都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 还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对子问题进行分解, 如要理解“女人”的情感历程, 就要分析情意真挚表现在哪里、思念牵挂表现在哪里、如何助夫杀敌、如何建立自信心, 等等。而在语言品味中, 我们还能体会领悟“女人”的温柔多情而又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8C20) 。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7) .

[2]余有.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J].中学语文, 1993, (3) .

[3]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9) .

[4]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 2008 (, 3) .

[5]费广洪, 申继亮.儿童提问的发展特征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 4) .

[6]付雪婷.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 2) .

13.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十三

[ 作者:邢成举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首发

点击数:1027

时间:2006-12-18

录入:lufuxing ]

摘要: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实当中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加之这一点已经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形成了共识,因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始成为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发挥那些作用?政府如何进行自身定位?也许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本文着重结合现实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案例,行为,角色,郑州做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自然是拥有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资源。但更主要的是以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度注视并制定了一整套的可行性措施。可以说郑州是全省当中由政府为主导下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发展的最好的地区。

因为郑州市农业局陈书栋局长(兼党委书记)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其本人对合作社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合作社的发展趋势非常认同,这样全局一致积极工作,贯彻中央及省有关文件要求,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06年5月24日,全市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03个,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业,其中种植业类139个,养殖业类157个,另外还有个别涉及农机、农资服务、技术指导的一些类型。合作社覆盖郑州市14个县(区、市)当中的13个,涉及102个乡镇;668个行政村,加入农户26650户,占市农户总数的42.9%,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94亿元,统一购买弄用资料4739.7万元,销售农产品18.1万元,为社员增收节支1895.2万员。一、三个合作社案例的概况

1、荥阳衡心养猪者合作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荥阳市畜牧业得到和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广武镇是荥阳市的农业大镇,辖40个行政村,272个自然村,9.16万人口,耕地11.7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5万亩,年产粮食3.74万吨。04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660元,比荥阳市平均水平低215元。当地农民素有养殖习惯,04年存栏生猪3.39万头,禽69.58万只,羊1.79万只,牛2145头,全镇畜牧业产值现行价1.1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1.4%。05年10月,在郑州市农业局合作社辅导组的帮助下,以广武村为主的15个行政村的83家以母猪繁育为主的养猪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自发结合成群众性组织,成立了郑州荥阳衡心养猪者合作社。该社以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一人一票制”方式,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主要从事仔猪繁育和育肥猪的生产经营。目前合作社83家社员存栏生猪2569头,其中母猪639头,比去年增加333头,增长108%,新增养猪户47家。

2、巩义市涉村镇郭峪村养猪者合作社。郭峪村地处巩义市南部的革命老区,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72户726人,耕地340亩,04年人均收入1180元,是省级贫困村。村民纯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例很小,70来源于开山加工硅石。开山采石不仅劳动强度大,造成了农民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破坏了山上植被,影响长远发展。脱贫致富成为农民最关心的事。通过反复考察,村民达成共识:发展养猪,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04年在郑州市物产公司和郑州、巩义两级老促会的扶持下,有村委干部带头,有20多户农民开始尝试小规模的生猪养殖。第一期生猪出栏后20户人均养猪纯收入为180元。其中合伙饲养的两户出栏19头,每头纯利润为200元,两户5人人均纯收入为760元。农民养猪尝到了甜头,情绪大为高涨,纷纷要求扩大养猪规模。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在紧接着的又一期养殖中,有多户有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这样联合起来就成为了大家的共识。05年4月底,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柳根轶带领的农民合作社辅导组在郭峪村经过深入宣传发动,使农民对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深深感到合作社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组织,于是45户农民自愿成立了巩义 市 涉村镇郭峪村养猪者合作社。合作社在巩义市大东方饲料公司的帮助下,从北京买回了原种优良母猪20头,公猪3头,饲养规模达到81头。预计今年出栏生猪将达到56头,比去年增加了28倍。

3、中牟县郭庄村大蒜GAP 专业合作社。中牟县韩寺镇郭庄村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县城主干道从村内穿过,村子东临陇海铁路,西临京广铁路、220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郭庄行政村含郭庄、曹宋两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村内人口1350人,其中党员47人,人均收入约4500元,耕地1350亩。村内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农业基础好。村内的主要作物有大蒜、西瓜、玉米、花生等,当中大蒜是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村内有集体保鲜库4座,县属汽车站一个,及村支书个人所开办的一家涂料厂。目前该村已被确定为郑州市首批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内正进行道路的规划设计。

2004年5月1日,在郑州市农业局合作社辅导组的帮助下该村内的合作社成立了。前身是村支书牵头成立的中牟县瑞丰农贸有限公司。合作社以欧洲零售商协会2001年制定的优良农产品GAP

标准为依据,按照GAP 技术操作,与荷兰斯卡尔国际认证公司合作2003—2004年连续两年检验合格,直销欧盟市场。此后相继在村内成立了郭庄GAP科研开发基地和中牟县郭庄村大蒜GAP 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05户,以GAP 为标准生产的优良农产品有:大蒜、西瓜、大米、花生等,种植面积达1170亩。会员分布在中牟县的六个乡镇,韩寺、刘集、姚家、郑庵、官渡、大孟,涉及当中的8个村子。该合作社成立之初,得到了省财政的大力支持,给予有26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合作社理事长郭国富,同时也是郭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被评为05年省级示范合作社,目前又被郑州市农业局确定为郑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将会给予重点的扶持,以促进该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合作社有自己的三层办公大楼一座,合作社办公所必备硬件设施相当齐全。

二、合作社主要工作

1、底价购进,高价出售。通过团体定购农药、种子、化肥、饲料,减少支出,又有了质量保证,在出售时统一出售,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市场竞价能力,提高销售收入。此外在种植业上还实行统一耕作和播种,减少费用,在销售当中树立形象,并申请注册商标。

2、技术服务。各个合作社基本上都安排有业务技术培训活动,邀请市农业局、大专院校专家、种植养殖专家到村内进行技术培训。如中牟郭庄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05年到06年7月,组织培训11次。这样既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可以使社员学习农业技术,十分受村民欢迎。

3、统一品种,无公害生产过程。因为生产面向市场,所以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或养殖品种,再经过无公害生产过程,就使产品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合作社的发展就可以着眼长远,求得持续发展。

三、郑州市农业相关部门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辅导员队伍,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

1、强化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以郑州市农业局为主导,在全市农业系统大力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的培训工作,2005年4月9日,郑州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龙头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听取了农业部农经总站副站长刘登高的专题报告。市农业局先后对次组织市农业局及县(区)农业局、畜牧局等农业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由陈书栋局长亲自讲授,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建立方法,运行规则以及合作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等,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辅导员,各县(市)农业部门也根据市农业局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对辅导员的培训和选拔工作,从而建立了市、县两级的辅导员队伍。

2、组建辅导组,指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

在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组。先按县(市)分别选派一批辅导员,组建工作组,由郑州市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工作组分成若干辅导组,每个辅导组4人,包括2名市农业局干部,1名县(市)农业局干部和1名龙头企业负责人,辅导组的2名市农业局干部中,有1名担任组长,辅导组成立后,陈书栋局长召开了动员大会,对辅导组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动员大会后,各辅导组立即分赴各地,按照分工和要求,进村入户,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指导,第一,宣传发动:深入农户了解,认识合作社;第二,筹建组织,吸收社员:辅导组在村组干部的协调下,帮助成立合作社筹建小组,筹建小组按照自愿原则,由农户填写入社申请书,吸收社员。第三:建立章程,选举产生合作社机构。召开社员大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无记名投票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第四:培训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由辅导组赴各县(市)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培训会议,讲授合作社基本组织,管理方法,合作社远专业生产协会及行业协会的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五:建立制度。合作社成立后,辅导组指导各个合作社按照《章程》和有关规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第六:检查验收,辅导组按照《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审核验收标准》对合作社进行验收,《标准》含10项内容,全部满足要求为合格。

(二)、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即由局机关干部、局属单位农技员各一人组成一个联系小组,联系定点合作社。联系小组保证每月2次到合作社去,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合作社相关知识,农业新技术等;

2、指导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机构。

3、培训和辅导理事会、监事会及工作人员;

4、指导合作社做好规划,做好经验总结;

5、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处理好与龙头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6、指导合作社应用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关生产技术,为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基地,开展产品认证,申请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识,市政府扶持措施;

7、帮助制作宣传材料,在各种媒体上发布,扩大合作社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8、定期把与合作社联系的情况总结汇报,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三)、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1、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资金扶持产业化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05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对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奖励的基础上,又安排200万元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及品牌奖励,从05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扶持创汇农业发展。05年河南省财政厅拨付专项资金182万元支持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中郑州有两家合作社获得支持。市农业局也先后投4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些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2、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专款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5年,郑州市安排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基金100万元,支持其开展信贷、技术、培训、质量检测与认证、市场营销等工作。郑州市农业局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导向的政策和规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主要有:《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关于开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定点联系制度的通知》、《关于成立郑州市农业局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试行)》。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和政策意见,提供公共物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基于案例的政府角色分析

1、政府对合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郑州市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通过入村宣传、入户访谈、小范围座谈等多种形式讲解了合作社的相关知识,除疑解惑,使得农民对合作社有了最初的认识。也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最终通过农民的自愿性行为打开了农民合作的大门。

2、政府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微观层次上农民合作社必须根植与农村,离不开农民,自然也就离不开村委干部的参与,这样会使得合作社更易为人们接受;宏观上看,政府的制度构建及政策导向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决定了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空间生存空间。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发展合作组织也是重塑政府形象的一种方式。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中央高层的意见,所以能够树立典范也会为政府的成绩添上一笔。当然也许这里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即中央政府以此作为推动基层政府改革的外部动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鲶鱼效应”。

3、政府是社会中各方力量的权威核心,是农民与各方社会主体建立联系的桥梁搭建者。因为政府的公共性,加之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的现实,政府有能力去整合体制内外的资源并进行应用。在案例当中我们调查发现,农业科技、种植、研究及行政主管部门均加入了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发挥各自的优势,设置统一的指挥部门领导协调,形成合力加速了郑州市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介入合作社的发展,主要是整合了基层原有的组织和人力资源,降低合作的管理和组织成本,当然也坚持了“主导而不领导,引导而不干涉”的原则。在郑州合作社当中引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搭建了合作社进入市场的良好平台。

4、政府进行意识导向和方向的把握。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郑州市政府每年会评出市级示范合作社并给予奖金奖励,通过这一形式向农民合作社传达了政府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对于合作社负责人在制度层面上的接纳和社会身份的赋予,也强化了他们对政府的认同。机构设计上我们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作社内会建立党小组,这是保证合作社正确发展方向的设计,也为合作社更高层面上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组织利益提供了政治保证。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环境问题,由于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缺乏政策法律的强大支持。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难,法人身份难以明确,目前郑州市建立的303个合作社当中,进行注册的仅有40多个,又如合作社贷款难,合作社刚起步,无资金积累,会费和股金十分有限,但因相关的信贷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取得贷款难度很大。因此需要从工商、税收、信贷和财政扶持等方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并切实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现农民经济合作的价值。

邢成举:河南大学

14.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篇十四

陶亚利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江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理解“文本语言承载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密码,即言语发现;二是学习在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即言语表现。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运用以下策略在高段阅读课堂展开以”语用“为指向的教学,使学生从言语”发现“走向言语”表现“.

一、梳理——指向”篇感“”段感“的形成

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落实,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才会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这就是文章的”构思“,而学生习作也恰恰最搞不懂”构思“.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篇感“”段感“的意识,笔者认为立足整体,梳理文本内容框架,了解全文架构上的奥妙是必须的,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理清显性结构

显性结构就是课文表面内容的结构线索。如,叙事性文章中所记叙事件的发展阶段,描述性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几个方面,说明文中所说明的要点,议论文中所论证的分论点等。理清篇章内容结构的目的是学习如何构思、选取和安排材料等表达经验与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描写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结尾段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笔者这样教学:

①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引导概括出”毁灭“和”辉煌“这两个关键词。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引导梳理课文结构: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写”毁灭“,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辉煌“.

③开头写了圆明园的毁灭,结尾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这叫什么?(首尾呼应)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重点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部分内容梳理时,笔者借助”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蓬莱瑶台、众星拱月、历史文物“等四字词语的朗读、分类、找相应段落等言语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从”布局、建筑、文物“这三个方面具体来描述的。

2.把握隐性结构

隐形结构就是融合在文章结构”明线“后面的”暗线“,如,叙事性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描述性或说明性文章中作者描写或说明角度的变化,议论性文章中作者论证的思维逻辑及其发展等。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表现为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毁灭而惋惜—因辉煌而赞叹—因毁灭而愤怒。

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暗线“,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朗读:教学第一段时,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把目光定位在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和美丽景观的第2、3、4自然段,寻找依据,亲身感受”不可估量“的深层内涵,从而体味惋惜之情。第三部分,学生通过朗读再一次体会作者对掠夺者的仇恨和愤慨之情,语速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

课文是一个整体,是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一篇完整的文章,”言语理解“上的”得“也应该是整体的。只有立足整体,理清文章内容要点和框架结构,立足”篇感“”段感“的培养,才能学会构思、选材,真正达到”运用“.

二、比较——指向形式秘妙的发现

指向语用,重点要破解的是文本语言的秘妙,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因此,对于具有鲜明特点与规律的语言就要敢于取舍,高度聚焦,给足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言语的惊艳之美,从而促进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文本的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具体的教学中,不妨运用”比较“这一策略来指导学生理解、发现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秘妙。

1.剖析篇章的独特结构,触摸文意呈现的`脉搏

结构表现一篇文章结撰、布局的艺术,经典之作在结构上往往匠心独运。因为要呈现特殊的意蕴,作者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结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蕴?这些都是教学的着眼点。

《圆明园的毁灭》结构精巧,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用的是以喜衬悲、以乐写哀的写法,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笔者从课题的表达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其表达的奇特、不合理之处,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行思考: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师:是呀,那课题应该改为《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才合适了?

生:我认为课文要写”辉煌“的,不然不知道毁灭了什么?

生:课文的辉煌写得具体,我们就能感受到损失的”不可估量“.

师:阅读时,我们就可以用猜读法,去猜作者所写的内容,猜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充分解读感受了圆明园”辉煌的昔日景观“之后,当学生为祖国拥有如此骄人的瑰宝而自豪时,笔者再次抛出疑问:

①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圆明园的辉煌?

②交流小结:大喜之后迎来大悲,这让我们更加痛惜,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以乐写哀,哀更哀;以喜写悲,悲更悲。

笔者作了”板书质疑、学文感受、对比朗读“等步骤的引导,让学生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懂得了这样的构篇形式所要诉说的内心情感、所要铺陈的内在意蕴,感受其谋篇布局的表达魅力,习得这一表达范式。

2.揣摩词句的特殊形式,体悟形意统一的秘诀

文本内在语言的表达形式是言语形式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一些情感型言语,犹如一面魔镜,能够借助其独特的词句表达形式,向读者表达它特殊的情感意味,吸引读者一步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具体操作注意以下两点。

(1)取舍有度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篇课文有诸多值得关注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之处,该确定哪些或哪个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呢?

笔者在《圆明园的毁灭》的言语形式研读的选择和确定时,依据如下:一是以课标学段目标为导向,根据高年段的要求,尤其注重篇和段的言语形式,注重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二是以单元重点为依据,本单元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在言语习得上的要求是”用心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情感和表达效果“,从本课的编排意图和单元训练重点加以审视,笔者将第三自然段”建筑之辉煌“的描写方法作为教学的侧重点;三是以文体特点作把握,文体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依体而教,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语言,依据《圆明园的毁灭》的文体特点,要关注的语言现象是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是以学生内需为切入点,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是基于我们对学生语用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把握。那么第三自然段中分类概括、对举描写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言语表达形式不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选择?

(2)体悟有法

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吸收新的语言形式。《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读,探寻内容描写的对举之法。

①出示第三自然段第1句,师生对读。

②作者举了哪几种圆明园的建筑?(理解”举“)

③打乱句子内景观顺序,对比原句,再欣赏图片,引导发现句子内容的对应关系:”殿堂“与”亭台楼阁“是一”大“一”小“的对应,”买卖街“与”山乡村野“是一”闹“一”静“的对应。

④读一读第2、3、4句中前后对应的内容,说一说它们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试改,感受句式的整齐及连接词的变化。

①寻找第一句中对背诵帮助非常大的词语?

②对读第2、3、4句,引导发现4句话在表现形式上的共同点:句式相似、整齐,前后分两部分。

③四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发现:句子有长有短,有详有略,且连接词不同。

④尝试用”有、也有“的连接词来改说第二句,引导发现句式在整齐中的变化,并感悟到作者就是用这些整齐且富有变化的句子来表现圆明园内建筑景观的丰富多彩的,实现了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高度统一。

第三步:对照,发现分类概括事物的写法及妙处。

①请学生交流搜集关于圆明园内其他的建筑景观。

②据统计,圆明园内共有1000多处景观,老师选择其中的6处,请大家读一读。这里出示的6种景观图片,你会发现建筑风格相似,都是”精巧别致“的,作者用了”亭台楼阁“一词概括,代表这一类景物。

③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将”殿堂、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概括性的词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并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高度浓缩?引导学生感知分类概括描写事物的妙处。

笔者将”读懂内容、体悟情感“和”关注形式、学习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解开语言的密码。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留意、揣摩和品读那些形式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只有理解才能顺顺当当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展开想象,进行运用。

三、诵读——指向语言范式的积累

在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之后,如果直接进入运用的环节,就可能因对形式掌握不够熟练而效果不好,所以要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途径进行言语范式的积累。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几个读、背的环节,使学生比较顺利地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对文本新鲜语言范式的理解和积累中。

其一是在了解了第三自然段第1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的构句形式的秘密之后,采用了逐渐加难填空背诵的方式积累这一句子。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 ),也有玲珑剔透的(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

②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 )的买卖街,也有( )的山乡村野。

③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

其二是在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分类概括描写之后进行的积累:

①多媒体逐个出示每一个句子和对应的景观图片,既有课文中写到的景观,又有前面学生补充的景观,进行画面朗读。

②去掉图片,朗读句子,并想象。

③去掉概括性的词,进行填空式诵读。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笔者始终以读为基本手段:在师生对读中体味语言的节奏,在填空式的读中感受词语的优美准确。在读中,学生积累了这种以对举、分类概括形式描写的语言范式,其结果毫无疑问地指向了潜在的目标——言语表现。

四、练写——指向形式之美的表现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可以依照以下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写的活动中进一步体悟、消化、吸收、表达新得的语言形式,最终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顺势聚焦”运用点“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文本情境,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表现的话题。但教材可供言语运用的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有时一篇课文就可以发现十几个语用点。像《圆明园的毁灭》就可以挖掘以下众多的语言表达点:首尾呼应的结构仿写、以喜衬悲的布局仿写、圆明园中某一处景观的具体描写、联军暴行的想象描写等。但在学生揣摩发现了文本第三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的秘密之后,又处在对圆明园内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惊叹赞美之时,笔者认为有两处”语例“,能激起学生写的兴趣,同时能丰厚文本内容,可谓应时而生,顺势而写:

”语例“一:第三自然段”园内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这是略写,可以就这一文本”空白点“展开读写迁移。

”语例“二:第四自然段对于圆明园内文物的描写比较简单,就一句话概括,可从这一处内容就地取材,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形式进行言语表达。

2.妙搭阶梯促”表现“

有了合适的语用点之后,就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情感最饱满、情意和谐共振之时,搭建”写“的有效阶梯,让”写“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促进思维发展,表达情感,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择”语例一“作为言语表现点,采用了资料补充、丰富学生积累等”阶梯“的引导。

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洋景观资料。

②出示西洋景观资料,读一读。

③请结合资料,模仿第三自然段,用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具体写写圆明园中丰富的西洋景观。

④练写。

⑤交流,小结。

对于新得的言语表达形式,可能极少数学生能无师自通地实现理解和运用,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实现言语的迁移运用。上述片段中,因为有前面关于语言秘妙处的发现与积累,才使得言语表现顺理成章。

3.巧加追问悟”表达"

如果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仅止于此,那么不是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仅仅是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仅仅是运用表达去促进理解的阅读教学。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还要进一步,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非那样写的意图。

教学中,笔者在学生练写、交流、悟情之后,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没有像你们那样具体描述圆明园中的西洋景观,而是仅仅点到有西洋景观?此时,学生从惊叹于圆明园内建筑的瑰丽辉煌的激荡情感中回过神来,将阅读思维聚集到了作者在这一段中详略结合的描写形式上来了。笔者随机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写作中安排材料要详略得当有了初步的体验,把这种习作的图式投射进了学生记忆。

没有理解发现,就难有运用表达的内在动力和内容;有了对言语形式秘妙的理解发现,不进行表达运用,又会使这种新得的言语范式趋于消解乃至消逝。所以对言语的理解要与运用紧密联系结合,实现相互转化,共同实现言语智能的提升。

上一篇:儿科医师转正自我鉴定下一篇:交通事故协议书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