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态度随笔:学会生活(17篇)
1.生活态度随笔:学会生活 篇一
学会乐观的生活态度周记
生活是一辈子的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的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人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而乐观则是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乐观的人必定热爱生活,必定意志坚强,必定心胸坦荡。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让我们了解了卫子夫的一生。出身卑微的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凭借她乐观的心志稳坐皇后宝座38年,她不是独霸天下,而是以恭敬谦和赢得汉武帝的恩宠和大臣及后宫人的尊敬。当时的民间流传着:“生男无喜,生女无忧,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的歌谣。“富亦乐,贫亦乐,甜亦乐,苦亦乐;同苦同甘,安之乐之,齐家齐室,心善志坚”是她的生活态度,她常说:“苦亦乐,贫亦乐,笑着容易过。”所以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以乐观的心志对待生活是心灵的和谐,也是心胸的豁达;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境界。勤奋的工作而不计名利,品格高尚而不孤芳自赏,与人相处而不计得失。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是一种自控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展示。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做到波澜不惊,不大喜大悲,在沟通中协调关系,在交往中维护和谐,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当我们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批评时,不消沉失落;在遇到别人误会时,不委屈气愤;在仕途中遇到不顺时,不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十分美好的。
让我们学会乐观吧,它是善待别人的一种胸怀,是关心别人的一种品质,是理解别人的一种涵养,是自己好好生存的一种手段,是最美好的生活态度。
2.生活态度随笔:学会生活 篇二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中国的许多城市在不断扩展、建设新区的同时,“旧城改造”日益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关于旧城改造与更新的话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议,这当然是好事,它应当使我们对于城市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然而实际的情况又似乎并非如此。当前人们对此问题的许多讨论似乎常常难以触及应有的深度。相较于理论探索之不足,实践中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我以为,这与人们看待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角度有关。
在城市和建筑领域,我们习惯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可谓影响深远,无所不在。在当前旧城改造热潮中普遍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尽管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但究其根本,显然大都涉及城市改造更新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过于强调改造更新的景观目的和形式意义,而对于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整体改进普遍关注不够;大多较为关心单体建筑的形式、风格、色彩等,却漠视城市尺度的规划和设计。然而实际上,仅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最基本的常识着眼,城市改造更新的目标和意义皆远不止于城市景观、形象的改善与提升,同样重要或者说更加重要的,是它应当指向城市功能的调整与完善。而且,不论是对于功能的完善还是对于形象的提升,城市的整体都比建筑的个体远为重要。但遗憾的是,这个基本常识却往往被人们遗忘。
如果我们对人类在城市聚居的历史稍加回顾和考量,便不难领会城市的本质,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不论城市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城市中林林总总的建筑就是容纳和承载各种各样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容器”。那么,建筑用以容纳这些人类活动的,显然就是它们各种各样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绝不是抽象、孤立的,而是与人的生活需要和活动方式密切相关的。我们设计城市和建筑,表面上关注的是由各种建筑材料和结构所构成的建筑实体和界面,然而设计的真正目标却显然不是这些建筑实体,而是由这些实体围合形成的承载人们各种活动的空间。建筑设计的问题,最终都应当归结于或上升为城市设计的问题,尤其是与人们的公共活动密切关联的公共建筑和空间,它们对整个城市的形态、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结构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不能只用狭义的“建筑学”自身规律来探讨和解决,只有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去认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时,关注的目标显然就不应当仅仅是建筑的形式,而应当是这些建筑所要服务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是承载这些生活和活动的空间。
对城市进行改造与更新,并不是一种新的理念,更不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城市就如一种有机体,就整体而言,它们总会经历从初建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落,从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历程。对于不同的城市而言,这一历程或快或慢、或短或长,当然与其城市建设的背景、成长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而从组成城市的细胞或个体——如建筑、邻里、街道、社区等——来看,显然也同样要经历一种类似的生长、变化过程。城市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就如同有机整体与细胞的关系一样。因此我始终以为,改造与更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基本和常态化的工作,它甚至比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建——更加接近“城市建设”的基本含义和核心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放眼整个人类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便很容易理解,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城)虽然也是一个极为漫长并至今尚未完成的事业,但毕竟比之其后必然要不断进行的改造和更新,它只是一个起点。与初建相比,改造和更新乃是城市建设更加主要和常态的工作。强调这样的区别,并非为了分辨二者孰重孰轻,而是为了厘清城市改造更新的思想与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旧城改造”,就是指旧城区的再开发,是对旧城区中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为了集约用地,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加强了土地的宏观调控。这种旧城改造着力的重点和出发点主要在于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建筑、空间等物质和经济层面的问题,改造的方式主要是以新的替换旧的,而对于改造的社会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并未予以充分关注。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思考和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策略和角度,则是城市的“有机更新”。
对于城市有机更新,较早提出这一思想理论的吴良镛先生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长期以来,因为对于城市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的认识不足,更由于我们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看法太过短视,致使我们的许多旧城改造实际上都采取了简单化的大拆大建的做法。人们常常把“旧城区”看作是城市的“包袱”和“毒瘤”,而旧城改造就是要清除这些“毒瘤”;再加上强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在旧城改造中采取不分良莠、大肆拆迁、平整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就显得“效益明显”、“顺理成章”。但是,这种改造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又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实际上,这是我们正在经历和追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高度物质化城市空间的发展,不仅自身的目标常常是模糊不清,甚至心有旁骛的,而且,有许多是以城市生态环境不可修复的破坏为代价而获得的。它们实际上沦为了某种经济、技术的运作而不是依据人文价值尺度的创造。城市往往被当作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机器,而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于是,不仅评判城市建设的尺度标准被根本改变,而且看待和思考城市、建筑问题的角度与视野也同以往大相径庭。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发展中所坚守的理念和秉持的态度。近些年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去感受一些世界名城的风采,这对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应当具有许多触动。当我们行走在如罗马、伦敦、巴黎、维也纳和佛罗伦萨等欧洲名城,它们的万象融汇、温文尔雅,它们的体恤周全、尺度宜人,给我们的印象之强烈、感受之深刻,与在中国许多城市里到处可见的宽阔马路、无垠广场、玻璃幕墙、霓虹闪烁,却冷若冰霜、拒人千里……是多么的不同,它们让我们感悟到城市的本质和生活的态度。所以,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其《行者无疆》一书中为一幅照片(图1)所配的注解文字:“古老而安静的欧洲小镇,最适于居住。这个图景不见人影,却充溢着一种人生观。”
也是在这本书里,余秋雨这样写到:“在欧洲的城镇间旅行,看得最多的是建筑。时间一长,难免与中国的建筑对比起来。最强烈的对比是年代。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一查年代让人咋舌。例如,巴特农神殿至今还被看成古典建筑结构的至高典范,但它已经建了二千四百多年,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岁,竟然还这么虎虎有生气地站立山巅。罗马的万神殿也许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至少二千年了吧,整个穹顶还如此精美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判定它是自己平生见过的最杰出建筑之一。但若以年代比照,我们中国游客都会心中一沉,无法想像一个汉代的地面建筑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至于像佛罗伦萨、巴黎那些构成都市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我们中国当然也保存了一些明代建筑,却不可能像这些欧洲建筑那样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而且还付诸实用,每天任拥挤的人流大进大出……写到这里我已明白,在欧洲感受中国建筑,就像感受其他中国文化课题一样,视角多、线条杂,无法一言以蔽之……我想让一位熟悉中国的法国女建筑学家来归纳这个话题。她说:‘中国确实拆了很多不该拆的房,造了很多不该造的楼。拆错了,就再也造不起来;造错了,又很难炸掉。中国建筑界以前的问题是轻视历史,近几年的问题是急功近利。轻视历史便乱拆,急功近利便乱造。’(1)”
面对遍及各地的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阮仪三先生批评说,旧城改造中“拆改建留”的原则,把“留”置于最后是不对的,首先应该是保,其次为留,第三为改造,第四为拆。旧城改造这个说法本身也不妥,应该是旧城更新。“旧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而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他指出,在欧洲的城市里,只有“城市更新”,没有“旧城改造”一说。我们的旧城改造大动干戈,让城市脱胎换骨,而历史文化的韵味却荡然无存(2)。
当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包括英、美在内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由于年久失修需要改建,老城区所处的地段又具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故而成为借城市开发牟利的房地产商觊觎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开发商看准一块地,将旧建筑通通推倒,建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卖给出得起钱的富人,而“原住民”面对高昂的房价只得背井离乡。在这种城市开发模式下,难免使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旧城改造”的旗号下遭到破坏;而买不起房的原住民被赶走,更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丧失殆尽。这与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旧城改造模式十分相似。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旧城改造?是将便民低价的杂货铺、小饭馆、剃头店统统推倒重来,将原住民统统赶走,换上更时髦的酒吧、咖啡馆、霓虹灯吗?意大利博罗尼亚(Bologna)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的实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3)。
博罗尼亚是意大利北部富裕的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建筑群体,建于1088年的博罗尼亚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由于博罗尼亚城市里的人行道均以沿街柱廊形式修筑,故这座城市又被建筑师称为“柱廊之城”(图2)。
在博罗尼亚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同样也面临过开发后的住宅走向“绅士化”的倾向。“绅士化”(gentrification)一词是从法语演变而来,在城市社会学中特指“中上阶层涌入传统蓝领阶层居住区”,这个潮流往往伴随旧城改造而来。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在博罗尼亚却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因为居住在原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没有能力承租经过改建后的房屋。
意大利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很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在那里早已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博罗尼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整体性保护)的城市。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生态,留住原来的居住者。1970年,当时的博罗尼亚市政府聘请罗马著名的建筑规划师柴菲拉提(P.L.Cervellati)任总规划师,提出整体保护规划,其要点是利用公众住房基金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护历史建筑;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居住其中的90%以上的旧住户必须留下来,居住在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的租金不能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从而实现历史街区里“原来谁住的房,改造后还由谁住”的旧城改造目标。举例来说,在某个街角,开发前是面包房、咖啡馆或花店,改造后仍归原主人管理。这项改造规划因为照顾了社区中低收入家庭和小店主的利益,深得居民欢迎,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
博罗尼亚旧城改造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几点值得借鉴:首先,保护古城风貌,除了要保护那些有形的文化遗址,如宫殿、教堂、街巷、旧房,还要保护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无形的人文内涵,如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另外,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表现了城市文化中最直观和最表层的一面,而每座城市独有的人文景观才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在于它的居民的文化生活,它的实质不是僵死的古董和遗址能够涵盖的,而只能在其居民的现实生活方式中去寻找。再有,一座城市,应该是一个同时给予所有人希望,让穷人、富人都能找到生活支点的城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平民百姓,只有富人“绅士”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子!
博罗尼亚人对他们生活的城市所进行的这种有机更新,反映出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城市本质的深刻理解。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在城市足迹馆中看到了许多世界名城的旧貌新颜;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各类成功阻止环境恶化的城市更新范例;在国家馆,有许多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有它们新旧并存、品味醇厚的城市面貌。抚今追昔,对比中外,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存在的罔顾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现象,我们的确可以找到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设理念、借鉴经验与应对之策。
笔者近期曾赴台湾考察,对台湾的“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理念和成就也获得了些许直观的感受。台湾之所谓“都市更新”,就是通过维护、改建、重建等方式,使都市土地得以在符合经济健全合理的原则下进行再开发与再利用,或合理改变都市功能,增进社会公共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促进都市发展。显然,“都市更新”一词比“旧城改造”的内涵要丰富、深邃得多。首先,这种“更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改造”,而是都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取向的高层面和综合性的改造。它强调了旧城改造的新境界。其次,随着旧城改造的演化延伸与新区开发的有机耦合,都市中的旧城与新区的界限已经模糊化,两者逐步融为一体而无所谓都市的旧城与新区了。在这种情况下,对都市所进行的再开发,称作“都市更新”显然就比称为“旧城改造”更为贴切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去台湾之前,听曾经去过的朋友谈及台湾的城市建设,大多评价不高,且主要因其城市面貌陈旧、建筑杂乱等。然而我在亲身经历以后却发现,我们许多人对于台湾城市及其更新的解读是简单化、表面化的。在我看来,与我们当前的城市建设相比,台湾的大多数城市在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上似乎更为健康和清晰。在一些老旧城区,我们看见大大小小的街头绿地,各种方便市民生活的市政设施、便利店,随处可见的健身、休闲场所,清晰的指示标志,以及精心划定以弥补旧城区停车库之不足的路边和小区停车场地……所有这些,显然都明确地标识着城市为市民生活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图3,图4)。
在台湾从南到北的各个城市,沿主要商业街道的建筑几乎都有连续的柱廊,这显然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台湾的旧城区里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绿地,有许多明显是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建设的,这些绿地并不追求形式的华美,所用的材料和设计手法都极为朴实,但我们却很容易感受到它们对人的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图5,图6)。
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旁,一座居民楼因为与相邻建筑——或许还有不知什么情况下“违章”搭建的构筑物——的间距过近,而对仅存的狭窄人行通道进行了一种特殊的“装修”处理(图7)。这种情形在我们的老旧城区中也经常能够见到,对它的处理往往很难仅仅简单地以建筑法规去考量。而这个生动的实例中显然包含有公众参与的色彩和因素。当宾馆的一位经理看出我这个来自大陆的客人竟然会对这样一个并不算“漂亮”的细节兴趣盎然时,他竟主动跑过来,和我一起理解和欣赏这个都市更新中微不足道的小智慧。而我则从这样一个小插曲中再次感悟到,城市建设与人的生活的互动是何其生动何其自然。由此回顾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是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吗?恰巧回程时在飞机上一本旅行读物上看到一段对于当前城市的批评文字:“……似乎现代化的城市在努力地抹杀着城市最本质的魅力,用那些造型华丽的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宣告着与记忆的断裂……”我以为这是切中时弊的。
近几年我主持和参与了一些老城区的改造更新项目,从其间所进行的若干探索中,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重庆市从2008年开始在主城区进行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拆旧建新、拆危建绿。随后,从2009年起,又启动了一轮较大规模的城市主干道和社区的“综合整治”。与以往的城市整治有所不同,这次对大部分城市干道——以及后来推及老旧社区——进行的较为彻底的整治,不是简单地给沿街的建筑“穿衣戴帽”,而是将建筑、环境、绿化、市政设施以及广告、店招等综合起来一并考虑和设计,实际上是以一条条街道为单元而进行的一次城市设计。它关注的首先不是某一幢或几幢建筑孤立的形式、风格或色彩的“完美”,而是着眼于整条街道服务于市民生活与活动的功能的完善,是一条街道甚至更大区域内城市空间、尺度和肌理的整体协调(图8)。人们之所以普遍感觉改造后的旧建筑比大多数新建筑更加漂亮,其实主要并不是由于改造前后建筑之间本身的差别,而是单体与整体的区别,或者说是单纯强调单体建筑形式与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区别。因为此番改造更新遵从了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它着眼的是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不是单个建筑的形式之美。而前些年的建设则因普遍缺乏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意识,规划审批过于看重单体形式而忽视城市整体的设计,造成了城市的模糊、混乱和功能缺失。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城市同样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教益。
记得很多年前就曾经听到一些长期在欧洲生活的同行说,欧洲的城市街区中如果有建筑需要被改造或翻建,他们运用的理念是“镶牙”!意思是新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和对话。因此,欧洲的城市大都给人以非常清晰的城市意象,他们的建筑以及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和路径空间,总是显示出毫不含混的尺度感和整体感,城市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也是那样整体、清晰和有序,那是最大量性的普通建筑所铺陈出的城市“背景”,它奠定了整个城市的基调。于是,那些少数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才有可能从城市整体的背景中凸显出来(图9)。由此对比中国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试图突出自身而获得某种“标志性”。在拆旧建新的时候,新建筑更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以突出其标志性。而事实上可想而知,它们反而得不到真正的标志性。此外,欧洲城市中随处可以见到为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提供各种方便的设施与细节,而我们却往往更加在意如城市的“气派”、街道的“宽阔”、广场的“宏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之类虚华的东西。很显然,这里表现出的是不同的城市和建筑观念与价值取向,因而也是不同的境界。
重庆渝中区嘉陵桥西村的有机更新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图10)。
地处重庆上清寺的嘉陵桥西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典型的山城社区。这里北邻嘉陵江牛角沱大桥和渝澳大桥,东接中山四路(市级党政机关所在地),有鲜英、马歇尔等不少中外历史名人的故居分布其中,一路之隔的特园,以及相距不远的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了这个城市社区的独特环境与文脉。与许多城市中心区的老旧社区一样,整治前的嘉陵桥西村环境脏乱、建筑破旧,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图11)。
在居住区的改造与更新中,我们修建一个什么样的广场,规划一块什么样的绿地;在哪里增设一条无障碍通道,添置几把供人休憩的座椅;是突出小区场景的“气派”,还是强调日常生活的温馨……这些决策不是单凭设计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城市和建筑应当怎样”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沙里宁的那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便可以知道这个城市的人民在文化上的理想与追求。”
这次整治更多地着眼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对破旧的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外,对社区环境、交通步道、休憩健身场所,以及路灯、垃圾站、卫生间、指示牌等也同样重视,并为每个居民楼安装了信报箱和门禁系统(图12)。这个有着丰厚历史蕴藉的社区,自然地潜藏着某种特殊的气质和环境氛围,只是由于长年建设、维护的缺失和不力,才导致了社区的衰败和活力的丧失,因此前些年有不少世代在此生活的居民带着无限的眷恋搬离。但经过整治以后,嘉陵桥西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少已经搬走的住户又搬了回来。笔者时常带着客人去那里走走看看,一些居民会主动跑来为我们讲述社区的今昔变迁,自豪和喜悦之情分明写在脸上……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图13)。这里曾经是嘉陵江畔一个破败不堪的棚户区,其间夹杂着几间早已停工的小作坊,同时,还有几座建于20世纪早期的办公建筑、银行金库、私人公馆、学校校舍等散布其中(图14)。2009年启动危旧房改造工程时,这里被规划为一座“拆危建绿”的滨江公园。但在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上述重要的历史遗迹被逐渐发现,就像是一些尘封已久的宝物被重新找见。而且,有关文物和建设部门在对这些建筑进行初步考证后进一步发现,它们都与抗战历史密切相关。于是,一个新的设想形成了—渝中区政府决定将这里的9座历史建筑保留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一座抗战建筑遗址公园。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该地块沿江坡地的地形条件,将几座历史建筑作为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有4座建筑因市政规划等原因,进行了迁移,即异地复建)。这几座历史建筑涉及抗战时期军事、工业、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是了解重庆抗战历史和文化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建成后,这座近两公里长的滨江抗战遗址公园,在寸土寸金的渝中区,为老百姓提供了一处休闲健身、亲近自然、重温过去、感受历史的绝佳去处,受到了市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图15)。
这令我们不由得想到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我们在为中国建筑师获得这一世界建坛的崇高荣誉而自豪与欣喜的同时,或许更应当深思一下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奖励王澍的理由。该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普利兹克奖评奖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我以为,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有机更新将成为一个永续的课题,而王澍的获得普利兹克奖,特别是其获奖的理由,是应当可以引发我们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的。
参考文献
①参见:余秋雨.行者无疆.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270~276
②参见:阮仪三.旧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人民日报,2010-07-20
3.对待生活的态度 篇三
我们一听,都安静下来,仔细地想着。过了许久,也没有人想出来答案。最后,看我们着急的样子,表姐说:“好了好了,我告诉你们答案。越削越粗的东西是窖或者井一类在地上挖的洞,用刀砍断后变成一段的是环形的东西。”我们一想,果然不错,觉得这两道题真是很好,也很巧妙。这时一直沉默的小姨说:“其实这两道题还有另外的答案,却是同一样东西。”表姐急忙问:“妈,快告诉我们,是什么?”小姨一笑,说:“你们长大后就会慢慢明白的,现在说给你们,你们也理解不了。”
那时小姨三十多岁,长得很漂亮。常常带着表姐回姥姥家住。那时总是听到妈妈和舅舅们说小姨的事,虽然听不大懂,也能隐隐约约地知道,小姨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小姨父是城里人,姥爷曾对他全家有大恩,可是他和小姨结婚没几年,便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他经常打骂小姨,每当那样的时候,小姨便带着表姐回到姥姥家。只是我从没见小姨有过伤心难过的样子,在姥姥家里,她对我们这些孩子非常好,每天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姨父来接她,她也是高兴地跟着回去。
后来,我家搬进城里,那时小姨已经离婚了,带着表姐在城里艰难地生活着。我已经读高中了,对世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小姨常上我家来,在她的脸上,依然看不到沧桑。我渐渐明白。小姨之所以没有早早地离婚,就是为了等到表姐长大。难以想象,在那些年中,她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伤。到城里后,小姨在街道旁卖服装,风吹日晒,辛苦万分,赚了些钱后,小姨父找到她,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需要钱住院。小姨二话没说,便把那几年攒的钱全给了小姨父。可谁知小姨父完全是在骗小姨,他的父亲也根本没有生病。小姨去要钱,他说没有借据,不承认借了钱。小姨也没有说什么,转身走了。那以后,小姨依然在街道卖服装,风再大也没有吹散她的笑容,雨再狂也没有淹没她的希望。
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小姨在我们的县城里已经有了好几家自己的服装店。前年的时候,姥姥过生日,我们都赶了去。我看到了多年没有见面的小姨,她的脸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只是那皱纹里盛满了温柔的笑意,没有一点生命的风霜。我也见到了表姐,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弟,还记得小时候我给你们出过的两道智力题吗?”我说:“当然记得!”表姐看了看小姨,说:“当时妈妈说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你现在知道是什么吗?”我也看了看微笑的小姨,说:“我当然知道了!”我和表姐都笑了。
4.关于生活态度的随笔:健身与写作 篇四
这段时间,头脑中转得比较多的,也就是健身和写作两件事。有一天,和几位文学爱好者谈论写作,我突口而出:“写文章和健身道理一样,一要方法对,二要反复练,三要看天赋。”
不是嘛,方法不对,汗流得再多,效果也不佳。最初几年,我在健身房“瞎练”,力量上涨不明显,后来遇到高手,向人家讨教,对方教我与世界锦标赛“接轨”的训练方法,力量噌噌地往上涨。写作也一样。上作文培训课时,我反复强调,想在短期内把作文水平提高得怎样,不可能,我不是江湖郎中,不作这个承诺。不过,通过短期训练,我们可以把思维调整过来,用正确的思维指导写作实践,会少走许多弯路。这是不是“终南捷径”的捷径。
我见过运气比较好,一开始思维就很准确,很文学的,他们最终的发展结果常常是,只能写出一两种风格的作品;我也见过脑子非常好使,文字功底也很不错的人,可他始终写不出一篇跟文学沾上边的作品。他的思维出问题了。我是个运气不怎么好,悟性、天赋也一般般的人,然而我善于学习、思考,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写作实践中,逐步领悟了一些规律,把对写作的理解与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这个过程虽然有点艰难,有点漫长,好在总算取得一点“真经”,这是“苦心人,天不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要指望练出结实健康的体魄的。写作也同理,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我见过许多出手很不错的年轻人,包括一些中小学生,他们肯定比我那个年龄阶段强许多,我很希望他们有我一样的毅力、耐心,坚持练习下去,把文章写写好。各人兴趣不一样,将来也不是一定要靠这个技能吃饭,但无论干什么工作,能轻松地用文字表达自我,也算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交际能力。我的文字,是三十岁以后才开始有点像模像样的,上了这条“贼船”,一发而不可收,索性认准这碗饭吃。尽管这是一碗粗茶淡饭,没有许多人的丰盛,吃得很辛苦。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最终能到达怎样的巅峰,要看他的天赋。我对力量训练很投入,中年以后,不顾年轻不再这个事实,想成为大力士、腕力王,渐渐地,我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的天赋,决定了我的发展潜力,我只能取得一时、一地的胜利。没有永远的第一,我还是要勇于做自己的第一——努力做得最好。我的写作,也是这个目标。小时候几乎没有读过什么有意义的书,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字方面的训练,祖上也没有舞文弄墨的,没有给子孙留下半页纸、一支笔,开天辟地,我是家族中写作第一人,先天严重不足。没有关系,先天不足后天补,我尽我的最大努力即好。我的努力程度越大,我的成功中天赋所占比例就越小。
也不是所有天赋好的就能成功。天赋好,往往又成为我们偷懒的理由和借口。天赋好,也许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成功,却也让我们少体味了其中的许多甘苦。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不管这些。我只是努力把这件事做成自己的最好,就像我做的许多事情。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运动,健身;写作,健脑,内外兼修,能做到自己的极致,恰如“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不是很有诗意的一种生活吗?
5.学会为自己疗伤生活随笔 篇五
他乡就像是一条甬道,一旦踏入,就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
——题记
三十岁那年,我在经历过理想破灭、婚姻失败、精神颓废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我的北漂打工生涯。车窗外,凛冽的北风合着无耐的叹息浑浊了母亲的眼睛。我知道,渐行渐远的车轮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牵挂。车窗内,我终于泪成两行……
徘徊在繁华都市——北京的街头,我的心没有丝毫的喜悦,举目无亲的我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茫然无措。没文凭,没技能,要想找到一份好一点儿的工作几乎没有可能性。辗转数日后,我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儿工作:为一所贵族学校打扫卫生。虽然每个月除了食宿只有500元,但我那时已经感到很知足了。因为,那里有图书馆可以读书;因为,我可以用不断丰富的知识来充实我还年轻的生命。我知道,要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管是处于何种环境流落到何种地步,我都得别无选择地走下去。
我默默地和那些底层打工妹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我被她们的比我有着更深痛楚的苦衷深深地感动着,我更发现了她们在艰苦条件下像金子一样闪光的人性。“我要记下这些感动!”于是,我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了我的`打工文学创作,哪怕是一天近十个小时工作的疲惫也不能阻挡我。
我常常在深夜的床板上将自己底层打工生活的感受写成诗歌散文,发表在学校的报刊上。我发现,如果从事文学创作,又苦又累又脏的工作反而是体验生活真谛的宝贵源泉。于是我一边辛辛苦苦地干活,一边认认真真地写作,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渐渐地,历经艰辛的我学会了把苦难看得很淡,把生命看得很开。面对尘世的一切欺骗、苦难、不幸与挫折,我都能一一坦然面对。我尽量地张开我所有的触觉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因为我相信,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如果没有沧桑的经历是很难写出深刻独特的作品来的。因此,无论今后又将遇到怎样的挫折无耐,我都会勇于直面现实,把深切感受变成文字,去鼓励那些比我更不幸的人们,去帮助那些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后我被安排在学校的校园报社工作。在那里,我是唯一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打工妹,但我没有自卑,而是不断地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而快乐。之前的那些所谓的苦痛哀愁早已烟消雾散,阳光重新闪耀在我的头顶。
现在,面对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回想起浮浮沉沉漂泊流浪的日子,我只是觉得,他乡真的就像是一条甬道,一旦踏入,就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在这向前的过程中,我是如此吃力而又执著地爬呀,爬呀……仿佛前面总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吸引着招唤着我,而我终于知道,那种无形的吸引和招唤其实就叫做梦想。
我想,如果没有梦想的牵引,如果没有梦想的招唤,我恐怕早已窒息于他乡甬道的某一个黯淡的角落里了。
6.生活态度作文 篇六
但是等他们结婚之后,他们就居于男方家的那一片小天地,也没有机会再外出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理想的生活了,就仿佛整个人都受到了束缚,不再是个人自由的问题了,他要做出的一些决定,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以及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所以感觉一旦开始了,我的婚姻,生活就没有自由可言了。
我觉得没有自由可言以及不用去追逐理想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努力生活下去的动力的,是不会可爱快乐的。但是爸爸妈妈他们的生活态度对自己这样的观念有造成一定的改变。
之前他们在搞建设的时候,那是他们的梦想吗?所以自己那个时候觉得他们生活的特别有力有劲,感觉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他们奋力的去生活,他们努力的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那个时候觉得他们是青春朝气的。但是后来自己有担心过,如果他们的建设完成了实现了,那他们会不会就从此变得懒惰,从此对生活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继续努力生活的动力。毕竟他们在搞建设的那一段时间,自己觉得他们生活的特别有方向感,而且是在朝着梦想前进的那一种有力那种充实感。
7.体悟生活学会作文 篇七
一、教会学生观察
小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 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往往能折射出一些大道理。只有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 文章才能写得“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倾吐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有倾诉、表达的欲望, 这时就有写作基础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包括荒诞无稽的,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 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 倾吐中孩子可以逐渐变得自信独立, 被倾听者能感到自己受到重视, 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倾听还有助于学生间找到彼此的差距, 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教会学生创新
千篇一律的作文会让学生无法从作文中获得成就感。让孩子在作文中求新求异, 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就要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所创新。创新的方式有很多, 可以让文章的题目、内容、结构、语言更新一点。以文章的题目为例, 如对传统题目《童年趣事》, 可以引导学生改为《微风伴我成长》《朝花夕拾》《豆蔻趣文》《脚印》《收获儿时的记忆》等, 这样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含意深刻,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文章的结构为例, 既可以引导学生采取顺序的写法, 也可以大胆地采取倒叙、插叙的写法,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或多个场景为小标题划分文章的段落, 或者将排比的写法与并列段落的开头结合起来, 达到文章结构上的创新, 使文章有所突破, 风格也鲜活起来。
8.最美的生活态度 篇八
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所以无论你是名人还是常人,你的人生都需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莫言,人们在看到他辉煌的时刻,有没有想过他曾被批为得奖赔率最高者?在无尽的否认下,他没有放弃自己,“闭关淡然写作”,动力来源于乐观。今天,全世界的人都通晓他。刘伟,独臂钢琴师,或许是上帝对他的偏爱,让这个饱满的苹果被上帝多咬了一口。他用淡淡的微笑征服苦难,感恩生活。他能以超凡的技艺在金色的大教堂里征服人心的历史性一刻,来自乐观这一成功的催化剂。
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民国元老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游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或许我们不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不会如咖啡那般浓厚,从色泽到中枢神经都兴奋,但我们可以是一杯简单的茶,茶是淡的,一杯在手,上下沉浮,近乎透明,那种感觉的愉悦,也并非笔墨可以形容的。喝上这么口茶,它不仅是乐观的代名词,更是无尽的快乐。
或许我们周围环境不那么优美宁静,但是试想在沙漠里,两个求生人在仅存一杯水的情况下,其一说:“只有半杯水了,死定了。”其二说:“真幸运,居然还有半杯水。”我们应该明白,适应环境,不抱怨,从自身着手来改变,若本着一颗积极的心,你的世界会不美?
有的人,一生像杏树,虽有恬静淡雅的杏花,但杏仁却极其苦涩;有的人,一生像松柏,虽没有娇艳的花朵,但却终年青翠。
莹莹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华叶,我拾一片最热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那人间最美的生活态度——乐观。
9.生活的态度作文 篇九
步伐走得愈快,这样的景色就愈不易看见,身边的事物就像在按快转一样,既不能重播也无法倒带。在浓雾的笼罩中,我们肩靠着肩,缓慢走着。那是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天气,对于主妇们更是如此,在平常的工作日里,母亲总是忙得不可开销,即便到了周六时,她依旧工作着,为了我们而辛苦着,于是,我主动的询问了她:“妈妈,你下午要不要出去散散步?”我带着满脸的笑容向着她,“好啊!
出去走走对身体比较好。”妈妈微微一笑回应我,而后,在妈妈将家事都做到一个段落时,我们一起走了出去。地上是潮湿的,天空是灰暗的,而我们俩的心情是一样的,在路上,我们的右脚同时踏出而左脚紧跟在后,诸多相似之处就好像在证明我们是母女,要众人都知道似的,默契十足。只是依稀记得,我们聊了好多人、好多事和好多回忆,呼吸着相同的空气,频率是缓着的,就如同我们刻意缓慢着走。总是认为不够努力的我们,把时间利用到另一种极致;总是知道不够快乐的我们,将笑声转到最大的音量;总是明了急促的我们,将心调整到缓慢的模式。
10.生活的态度作文 篇十
这就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我们不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两种生活的态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俗世中,做到坐看云卷云舒其实只要一种心境.人生匆匆不过百年,难道很有必要给自己设下一个死套钻进去吗?人争斗气将自己逼入绝境之人不乏很多,其实这一类人都属于沙漠中的甲,非将鸡毛蒜皮这事用自己的放大镜加工后,努力缠绕住自己,东撞西碰,最终血淋淋地问道:为什么受伤的总还是我?
生活的模式并不是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设计的。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沿途的风景会经历四季的变化、会遭遇生命的无常的风霜雨雪,怀着一颗平常的心,坦然处之就不难享受到春花秋月的美妙人生。禅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说的就是一种心境了。
常怀感恩生命之心,就可以做到生活的和谐。身边有位朋友常常醉酒而夜不思归,问其原因是妻子经常把比他事业进步较快的同事和经济发展较快的朋友做为参照物,每夜把床头做为思想教育的基地。最终使其惧而不思归了。女人爱唠叨这是本性,可任何事情都应有度。如果一位女人常常把一些经年旧事和比高比低的事情反复唠叨,我想未必是件好事。令夫者夜不思归者,更不是聪慧之举。其生活质量可想而知了。因此,就有了成功的男人身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人之哲语。想当年传说中助诸葛孔明羽扇纶巾、笑傲群雄的黄氏,虽然内秀而外陋。但的确是令今天不少人向往的聪慧的女人。
11.“小器”里的生活态度 篇十一
矛盾的文化纠缠致使我们享受生活美学却又丢失了文化传统,爱好物质却也轻视“玩物丧志”。 事实上,器物的实用、摆放、选择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阶级趣味。我们探讨器物的史学与文明,可以看出器物背后的国家叙事;我们追求现代家居的器物美学,更追求由“小器”而点缀出的生活态度、文化追求。
器物的国家叙事:从四大发明到洋务运动
中国人对器的态度,郑重起来,可以上升为国家的叙事。
汉语里有“重器”一词。比如用来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的青铜器鼎。作为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语也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古代社会对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宗庙里的鼎和玉器,象征着国家威严、江山社稷。秦国统一全国,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书其文,孙寿琢其字,将和氏璧制成玉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项羽杀进阿房宫,第一件事便是夺走玉玺这“国之重器”。两国交兵,宗庙器物抢到手,就表示我灭了你的国了,百姓闻之,于是也仰天而叹,改奉新君。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则是中国器物实力的象征。所谓“四大发明”之说,源于英国哲学家培根《工具论》。在这些器物符号里,隐含着征服者的叙事逻辑,喻示着大地的四种方向,为华夏民族信念的建构奠定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基础。称为钦定的政治语词。
器物的制造、演变中每个充满趣味的细节,不仅凝塑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看到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唐代“胡瓶”的出现和流行更是对外来器物的直接接受。胡瓶是一种椭圆形器体,较长的细颈,流口作鸟啄形,带盖,口部到腹部有弯曲的把的器物。文献记载它来自东罗马等地,形状奇特。唐代的吐蕃人、安禄山等都向朝廷进献过“胡瓶”。
再比如椅子,中国古人原本席地而坐,后来从西域传来一种便于携带的轻便坐具“胡床”,即今天还在使用的轻便的折叠凳,也就是俗称的“马扎儿”。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为“交床”,又受佛教的垂脚坐式的影响,最终出现了高腿椅子。高背椅子在唐代叫绳床或倚床,唐末木字旁的“椅”字正式出现。宋代以后人们终于改变了跪坐的习惯。
到了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更被称为器物之变。当时的地理、社会、个人及其日常生活和器物统统可反映出当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人口、政治结构、赋税制度等等。甚至可以这么总结: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挑战帝国意识形态之际,“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器物革命”、工业化国家的制造物,诸如肥皂、香氛、钟表、钢琴、火柴、洋布、烟草、眼镜、火车、自行车、电报、电灯、自来水、煤气灶、抽水马桶等等,早已深刻改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比意识形态更为有力的变革,它以器物更替的方式,直接摧毁了旧帝国的形而下根基。
杯杯盏盏中的文人雅趣
在器物的政治叙事和学术叙事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更为纯粹的文学叙事,它要补充前者的细节性缺环。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里的神灯和飞毯,意大利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里的干豆、煎锅、餐巾、绸袍、天鹅绒垫、窗帷、戒指和金币等,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道具。器物叙事在文艺复兴时期悄然流行起来。
在中国,由国而家,上行下效,则大凡有点身份地位的“钟鸣鼎食”之家,无不有镇家的“重器”,如金杯、银盏、碧玉盘之属;便是寻常人家,也会购置一套像样点的瓷器,在隆重的场合使用。
以中国人日常生活最寻常见的茶具为例,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小器文明”。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
《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
到了明代,茶不像宋代团茶、草茶,皆须槌碎研碾成末,所以明人改用茶壶容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从茶画家宋钱选的《卢仝烹茶图》中可以看到,鬲形三足朱泥茶壶、煮泉风炉、朱泥单柄壶及双层朱泥茶壶等宜兴煮饮器。
明代时兴容量较小的茶盅、茶杯饮茶,为观茶色特重白瓷。泡茶茶壶或煮水砂壶,特别是宜兴紫砂或朱泥茶壶,在明代中期以后成为茶器新贵,也是文人、茶人间争相收藏的对象。赏器成为明代文人重要的生活情趣,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王问等都留下不少品茶代表作。其中《卢仝烹茶图》画上白衣文士卢仝,座前朱泥鬲形泡茶茗壶,以及红衣赤脚老妪于铜茶炉上以朱泥单柄壶烧水煮茶。
席地坐于锦花垫布上,垫布上摆放的小型白瓷茶杯、朱漆茶托亦为明代绘画上常见的成套饮器,从唐寅《煎茶图》、《琴士图》、文徵明《品茶图》、仇英《东林图》、李士达《坐听松风图》,以及丁云鹏茶画,一直都是明代画家笔下描画的通用茶器。此与茶书记载明代“品茶用瓯,白瓷为良”、“纯白为佳”或“洁白如玉、可试茶色”亦相吻合。
nlc202309010330
无独有偶,中国明代小说里的铜镜、宝石、银两、刀剑、丹药、彩缎、骨牌等等,也像蜡烛一样在小说里闪烁,映照着世俗生活的迷人场景。
中国器物与匠人危机
瓷器、丝绸、漆器等这些传统工艺经过千年传承,但现今它们的生存问题让人困惑。
1956年的一则“毛主席指示”对中国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瓷器当然是第一位的好东西。自唐宋以来,瓷器就和丝绸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器物。在中古时期,它是构成西方世界中国想象的重要元素。不过令人失望的是,就制造技术的水准而言,进入现代后,中国瓷器已经被西方超越。
至于古代瓷器,早已成为了一个财富现象。在香港和内地的拍卖行,瓷器成交价被屡屡刷新。每年苏富比秋拍“中国瓷器工艺品”等专拍成交总额高达数亿。从明清上朔宋元,关于当代瓷器的联想已经是以古物为主。
云锦代表着中国器物上的奢侈需求,但前途并不明朗。“云锦是做手艺的,手艺就牵扯到人亡艺绝的问题。第一批老师傅教我们时,有十来个师傅,10年一过,一个都不在了。”云锦艺人们知道,云锦的未来在高档时装上。但在国内,高级时装还是一个刚刚有些苗头的产业,中国服装还没有从廉价商品的泥潭中走出来,因而云锦在当前的市场基础可以说是相当单薄。
除了云锦、蓝印花布、瓷器,在中国,散发着器物光辉的“好东西”还有很多。1979年由轻工部评选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家”,到2012年的第六届评审,至今共评出了四百余名“大师”。“大师艺人”从陶瓷、印染这样的大活儿到剪纸、风筝、面人、糖人这样的小活儿,涉及品类繁多的传统工艺。不过,这一部分高端人才资源已有凋零之象,因为“大师”们的年龄普遍偏大,已有六分之一先后去世。
按惯常的思维,一旦有了产业作后盾,民艺的保护就不成问题了。一些民艺产业里确实有这种景象,比如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港台商人进入了宜兴投资,紫砂壶备受追捧。在港台商人的刺激下,一批当地人也随之纷纷进入紫砂行业。这一局面持续至今,到目前,丁蜀镇近20万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与紫砂行业有关。
不过,艺术紫砂与半手工或者工业流水线上的紫砂,它们的二元发展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受到收藏市场的刺激,那些技艺较高的造假者,纷纷仿制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假货甚至销到了海外。
艺术是非功利的,纯艺术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态度。以器物为载体的工艺美术需要的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价值追求与资源条件之间取得新的平衡。中国器物现在处在一个矛盾口上。
12.生活态度的句子 篇十二
1、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淡泊宁静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2、没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旅游也会成为烦恼之行。
3、幸福,是一种心情,一种生活态度。但其实,幸福也很简单,好的心态和认知,决定我们的幸福感。
4、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懒惰,就是当我们明知自己拥有作出选择的能力,却不去主动改变,而是放任它的生活态度。
5、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6、人生如书,读不尽。感受生活的美好,需要平静的心情,开阔的眼界,豪迈的情怀,善解人意的思绪,善于观察感知的双眼,更需要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地投入。
7、生命的故事,恰是映照生活态度的镜子,它正面提醒每个人去发现,自己内心不曾直视的那些问题,明智者会用最快的速度去改变,迟钝的茫然无视镜中人的蓬头垢面,匆匆这一场人世间,需要用清醒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就把经历过的所有故事,当做是为生活的智慧买的单。
8、心情再差,也不要写在脸上;生命再短,也不要随意虚度……满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
9、幸福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美好的相濡以沫中,怀念曾经的幸福,在触手可及的幸福里,谈笑人生。
10、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11、心态决定成败,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是内在心态的修炼,也是人的修养所在,如果把心态比做人生的主线,而沉学付宽平乐自感就是生活中散乱的一地的珍珠,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找回穿上,就是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自己的世界,好好绽放自己的美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好好享受已有的静美时光。
12、把烦恼转化成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13、得意是淡然,失意时坦然,这不是中庸,却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态度。
14、有些东西注定会侵蚀着你一生的回忆,挥之不去。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和每个人在开着玩笑,自己苦苦追寻的人,并不是陪你走过一生的人。静静的思考后,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我们只是缺少一种生活态度。
15、成熟是一种生活态度,天真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张面孔都会变老,但生活方式可以年轻一辈子。
16、人活着不单单需要饮食,更需要一个开心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充满人生正能量的生活态度。这是为人的一种境界。
13.关于生活态度的句子 篇十三
1、如果目标对了,那么坚持才有意义。选择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一条道走到黑,在黑暗中流血流泪,最终回忆只剩苦味,那叫做“霸道”!霸着别人的道,却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有何意义?于是,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不是你的懦弱,而是勇敢。放弃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勇敢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你才能收获到另一份美丽。
2、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说:人生道路且长且阻,重在享受这一路的磨练。奋斗的一生往往是充实的一生,在他的行囊中早已盛下了丰盛的精神果粮。人生的五味瓶是美味的拌料,只有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启动这份佳肴,结果是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悲伤,那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过程中盛下的甘露,才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
3、态度,能把一个人从低谷拉向高峰。态度,亦能把人从高峰推向低谷。
4、我们必须的“准备”,就是认清一个事实:“重新开始”不等于“事事如意”,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我们要学习面对可能的挫折,要学会坚强。
5、“态度决定一切!”心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6、一个态度问题牵连到一个人做事的全部动力,一个人的态度好,那么他一定能做好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差,那么即使给他再好的条件也做不好。
7、让深邃成为我们最高的人生境界,以此为人生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它。深邃的人往往彰显着令人动容的魅力,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强大与广博。请让我们以外在的平静推进内心的流动,实现生命的深邃。
8、人生中很难尽到十全十美。生活中许多人为自身的缺陷不足而自卑,以至于失去生的意志,然而,转念一想,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人并不多。我很丑,但我很优秀,很善良。于是,我们要感谢缺陷,是他让我与众不同,是他衬托出我另一个闪光点!
9、乐观的人生态度,会每天带给你一轮灿烂的红日;悲观的人生态度,总会使你眼前充满灰暗与阴云;做事专心认真的人生态度,定会让你在“山重水复”后终将“柳暗花明”;敷衍了事、三心二意的人生态度,终将落得一事无成的人生。
10、草,对春的态度是拱土而出;花,对夏的态度是翘首怒放;叶,对秋的态度是归根寻母;木,对冬的态度是休养蛰伏。这一个个态度决定了四季的美景。
11、认真的态度能成事,能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能丢弃的秘诀。
1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就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13、“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功”。这是两年前挂在初一年段室墙上的一句警句。这是老师用来提醒同学们的金玉良言。我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
14、我们不断强调自己要不断去装。当然,这个装不是虚伪地也是自己的缺点,而是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我优秀,所以我美丽;我优秀,所以我自信;我优秀;所以我不惧风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我骄傲地迈开每一步,每一步,都是那么多铿锵有力!
15、有人在历经挫折之后,成绩却像一匹黑马般,突飞猛进,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战胜挫折;而有些人却停留在原地甚至“更下一层”‘,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怨天尤人,不知从自己身上找失败的原因。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结果,一切的成功或失败都是态度上的问题。
16、在做任何事情时,态度最重要。认真的态度,能成事,不认真的态度,会败事。
17、“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愿同学们时时刻刻铭记“态度决定成败”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18、让平静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并以此去丰富我们的内心,努力让我们成为仁者。
19、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
14.一把伞的生活态度 篇十四
只是有件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和阿花一样,在收伞的时候,阿苹也喜欢把伞胡乱缠起来绑住,弄得漂亮的绣花伞皱巴巴的。我对她说下次要叠平了再绑,她说好,可下次基本照旧。小事多说无益,我只有把伞重新叠一次,或者每次抢在她之前把用过晾干的伞收好。
很小的事,无损一位钟点工的工作品质,只是,为什么可心如阿花、勤快如阿苹,在这件小事上的表现却完全一样呢?想一想便明白了,因为她们根本不觉得那样收伞有什么不妥,她们自己家里的伞也是这么胡乱收着的,下雨天,她们拿来的伞,无论新旧美丑,都是这样皱皱的,撑开来能用,收起来就绑好,不过一把伞而已,粗糙惯了的她们,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弄得那么精致。
及至婆婆和妈妈到来,偶尔帮我收伞,我惊讶地发现,竟与阿花阿苹的收法一模一样!钟点工做得不好我可以说,老妈们怎么做,我都只能嘿嘿一笑。我看不上她们收的伞,她们看不上我的地方才多呢,尤其是厨房,华而不实的玻璃碗、薄瓷碗,那么容易破,再好看也白搭,统统被扫入角落,换上她们在小摊上买的敦实厚瓷碗;我在宜家买的装东西的小瓶小罐,统统怪形怪状、花里胡哨,还不如吃完的咸菜玻璃瓶实用,还不用花钱……
有一次,我在网上订购了一个迪斯尼搪瓷小奶锅,因为上面的米老鼠唐老鸭图案,便比超市里的同类产品贵了几十块,老人们和钟点工围在一起批评我这几十块花得冤,弄得我郁闷至极。
就这样,我精心收集的漂亮厨房用品们,每当几位老人来掌管厨房大权,便被无情地打入冷宫,换上在我眼里傻大黑粗、在他们眼里实用实惠的传统厨具,整个厨房风格刹时一变。我和先生只好悄悄互相监督:“少罗嗦,有人做饭,你就只管吃现成的吧。”
是啊,無论是将一把绣花伞仔细叠好收起,还是胡乱绑在一起,伞还是伞,撑开来还是可以遮阳蔽雨;无论是宜家的玻璃碗还是小摊小店里买的粗胎瓷碗,一样可以盛饭盛汤,菜不见得更好吃或更不好吃,你也不见得多吃几碗。可是,终究还是有不同吧?日子一样要过,一样无外乎吃喝拉撒,我们愿意多花一点心思和钱,过一种审美的生活,精致、偶尔带有一种仪式感,在吃饱喝足之外产生一点额外的精神愉悦,也是一种自娱自乐。可是这种东西在实用主义当道的人们眼里是多余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钟点工们是为金钱所苦,而老人们是为多年习惯了的实用精神所束,即使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体会不到粗糙生活与精致生活的区别,也不允许自己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与实用无关的细节上。实用主义与审美的生活,本来是有点水火不相容的。
于是,我们便只有关起门来,自己欣赏新买的卡通形状的电视机、白色橡木画框,和撒在浴缸里的馥郁花香泡泡。
15.描写生活态度的句子 篇十五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就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2、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说:人生道路且长且阻,重在享受这一路的磨练。奋斗的一生往往是充实的一生,在他的行囊中早已盛下了丰盛的精神果粮。人生的五味瓶是美味的拌料,只有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启动这份佳肴,结果是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悲伤,那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过程中盛下的甘露,才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
3、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
4、让平静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并以此去丰富我们的`内心,努力让我们成为仁者。
5、态度,能把一个人从低谷拉向高峰。态度,亦能把人从高峰推向低谷。
6、让深邃成为我们最高的人生境界,以此为人生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它。深邃的人往往彰显着令人动容的魅力,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强大与广博。请让我们以外在的平静推进内心的流动,实现生命的深邃。
7、我们必须的“准备”,就是认清一个事实:“重新开始”不等于“事事如意”,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我们要学习面对可能的挫折,要学会坚强。
8、“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愿同学们时时刻刻铭记“态度决定成败”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9、我们不断强调自己要不断去装。当然,这个装不是虚伪地也是自己的缺点,而是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我优秀,所以我美丽;我优秀,所以我自信;我优秀;所以我不惧风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我骄傲地迈开每一步,每一步,都是那么多铿锵有力!
10、静,是外观姿态,表现出平静安稳的人生态度;流,则显示了内存的力量,让人惊叹;深,意味着蕴藉和深邃。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与精深。
11、人生中很难尽到十全十美。生活中许多人为自身的缺陷不足而自卑,以至于失去生的意志,然而,转念一想,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人并不多。我很丑,但我很优秀,很善良。于是,我们要感谢缺陷,是他让我与众不同,是他衬托出我另一个闪光点!
12、认真的态度能成事,能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这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能丢弃的秘诀。
13、“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功”。这是两年前挂在初一年段室墙上的一句警句。这是老师用来提醒同学们的金玉良言。我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
14、有人在历经挫折之后,成绩却像一匹黑马般,突飞猛进,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战胜挫折;而有些人却停留在原地甚至“更下一层”’,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怨天尤人,不知从自己身上找失败的原因。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结果,一切的成功或失败都是态度上的问题。
15、草,对春的态度是拱土而出;花,对夏的态度是翘首怒放;叶,对秋的态度是归根寻母;木,对冬的态度是休养蛰伏。这一个个态度决定了四季的美景。
16、乐观的人生态度,会每天带给你一轮灿烂的红日;悲观的人生态度,总会使你眼前充满灰暗与阴云;做事专心认真的人生态度,定会让你在“山重水复”后终将“柳暗花明”;敷衍了事、三心二意的人生态度,终将落得一事无成的人生。
17、如果目标对了,那么坚持才有意义。选择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一条道走到黑,在黑暗中流血流泪,最终回忆只剩苦味,那叫做“霸道”!霸着别人的道,却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有何意义?于是,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不是你的懦弱,而是勇敢。放弃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勇敢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你才能收获到另一份美丽。
18、在做任何事情时,态度最重要。认真的态度,能成事,不认真的态度,会败事。
19、“态度决定一切!”心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16.生活态度的成语 篇十六
1、富贵安乐: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
2、傍观冷眼: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瞧着。
3、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4、不修小节:不注意生活上的小事。形容处世潇洒旷达。
5、称贷无门:称贷:告贷,请旁人借给自己钱。找人借钱都找不到门路。指生活陷入困境。
6、钓游之地: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7、保境安民: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8、典妻鬻子:典:典当;鬻:卖。典卖妻子。形容生活极其贫困。
9、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10、春风一度: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11、安生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12、行若无事: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13、敝衣粝食: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
14、采椽不斫:采:柞木。比喻生活简朴。
15、弊衣箪食: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16、轻裘缓带: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17、诡秘莫测:诡秘:神秘不可知;莫测:无法捉摸。指人的行为态度神秘难以揣测。
18、恶衣薄食: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19、齿甘乘肥:食美味,骑骏马。形容生活豪奢。
20、悲观厌世: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21、绝裾而去: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22、甘贫苦节:甘:自愿;贫:穷苦;苦:尽力地,有耐心地。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
23、床头金尽:床头钱财耗尽。比喻钱财用完了,生活受困。
24、超然物外: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25、鹑居鷇食: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26、箪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27、餐风宿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8、漠不关心: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29、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30、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31、餐松啖柏:以松柏的`叶实充饥。形容修仙学道者超尘脱俗的生活。
32、好声好气: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33、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34、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35、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36、餐风茹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37、雍荣闲雅: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38、乘坚驱良:坚:坚固的车子;良:好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39、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40、悲欢合散: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心情。
41、箪瓢屡罄:箪:盛饭的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贫寒。
42、荜门蓬户:用柴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形容居处简陋,生活困苦。
43、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44、爱憎分明: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45、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46、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47、不善自谋:善:善于,擅长;谋:打算,图谋。不善于为自己的生活作打算。
48、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49、餐风吸露: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形容超脱尘世的生活。
50、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51、布衣蔬食: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52、插烛板床: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53、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54、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55、戴圆履方: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56、等米下锅: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57、财殚力尽: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58、布袜青鞋:原指平民的服装。旧时比喻隐士的生活。同“青鞋布袜”。
17.宣示源自心底的生活态度 篇十七
黄悦,女,儿童摄影师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第一次拍摄用的手机型号是什么? 现在使用的手机是什么型号?它的优点是什么?
A:记不清最早是什么时间了,当手机拍摄功能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我就开始用手机拍摄了,当时用的是索爱W595i。现在用的是iPhone4,优点是拍摄功能很强大,画面的表现力很强。
Q: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是否参加过手机摄影比赛?
A:蓝天白云多一些,还有就是小花小草,主要是一些记录生活的片子。手机类的比赛还没有参加过,相机拍摄的偶尔会参加一些小比赛,拿拿小奖也就挺好了。
Q:最常用的手机图片修改软件是什么?有什么实用的小窍门?
A:美图秀秀和Weico+是我经常使用的。以前我总是用美图秀秀一气呵成,后来Weico+出现了,发现里面有很多滤镜效果都非常好看,我现在就用美图秀秀裁切图片比例,然后到Weico+里面用滤镜处理。
Q:最喜欢自己拍的哪一幅或哪一组照片?
A: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蓝天白云的照片了。虽然都是蓝天白云,但它们永远都不一样。不同的时间色温会不同,光线不同,云的立体感觉也会不同。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看一看蓝天白云的照片一天的心情都会好起来,也会觉得世界其实是很美好的。
Q:你觉得用手机拍摄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手机拍摄很方便,拿起来就拍;我还喜欢拍摄逆光照片,iPhone的眩光效果我很喜欢,再有就是好多漂亮滤镜效果的APP程序了。
Q: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
A:不会。毕竟拍摄儿童摄影的照片比较要求画质和抓拍,而手机在画质上还无法和单反相机较量,抓拍方面更要靠运气,它的快门时滞、对焦速度等并不能保证让我抓拍到我想要的画面。
Q:你觉得是什么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它的未来趋势会是怎样的?
A:我觉得应该是手机上网,自从人人都用手机上网开始,各种分享生活和照片的APP陆续下载到了每个人的手机里,还有微博的风靡。使用相机拍摄的照片不能及时发送到网络上,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使用手机拍摄完直接发布,很方便。现在有一批摄影师专门用手机拍摄各种题材的照片,还办过影展,可见无论你使用什么器材,都是可以创作出好照片的。
Q:最期待什么样的拍照手机?
A:其实我的要求不高,有这么几点:可以触屏控制测光点,对焦快而精准,眩光好看,如果还能有大光圈的背景虚化就更好了。
Q:你觉得手机可以代替DC机吗?
A: 我觉得从某些方面来说可以吧,至少我觉得iPhone可以。小DC我们也就用来拍摄记录日常生活的照片,其优点和特点就是便携,从这一点上来看手机完全可以替代。只是有些细微的功能,比如微距等功能,可能手机还做不到,但我相信随着日后的发展,这类功能在手机上实现应该也不是问题。
Q:平时会买什么样的摄影书籍学习?或者浏览什么相关网站?
A:其实我是极少看摄影类书籍,要说感兴趣估计是非技法的、注重感觉的,或者LOMO拍摄这类的书籍。好的作品基本都在网络上收集,各大摄影网站我都有注册。比如网易摄影,poco,新浪和搜狐的博客我也一直都在用。
Q:你觉得你和男性摄影师在用手机拍摄时有什么不同?
A:男性和女性在关注点上不太相同,包括拍摄的主题、取景都很明显可以分辨出来,女人的视角通常很明显地比男性柔美和细腻一些。
片儿,男,工程师、摄影师
Q:第一次用于拍摄的手机型号是什么? 现在使用的是哪款手机?
A:第一次用的是诺基亚N70,现在用的是iPhone4。
Q: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是否尝试过在手机上加入滤镜等设备拍摄?效果如何?
A:我用手机拍摄最多的是记录生活的照片和纪实类的照片。会用一些后期的软件来调整所拍摄的照片,但没有把实物滤镜加在手机的镜头上拍摄过。
Q:你觉得用手机拍摄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手机拍摄最大的乐趣就是它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不用再多携带一个小型DC,当你要记录某一时刻的时候只要从兜里掏出手机马上可以进行拍摄,这样你富裕出的兜儿就可以装香烟或车钥匙等其他物品了。
Q: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有没有尝试过用手机拍摄某一类的专题?是否用手机拍摄过视频?
A:会的,我经常用手机拍摄一些我无法马上记住的东西,比如工作笔记,或者看景时候的某个场景或者旅途中的美景当作备份。我一直在用手机记录我女儿的成长,从她出生到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拍。也用手机拍视频,而且是经常拍,主要还是记录,但拍视频对储存空间要求太高,所以视频拍完了要及时导出。
Q: 你觉得手机摄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最期待什么样的拍照手机?
A:最大的优点就是携带方便、操作便捷、可以快速分享。缺点是成像质量还是无法与小DC比拟,拍摄快门延时很严重,基本无法进行抓拍。期待手机可以提高像素,配备大感光元件,并尽可能缩短快门时滞。
Q:你觉得是什么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它的未来趋势会是怎样的?
A: 我个人认为是互联网,包括各种各样的微博、交友互动网站的诞生等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大家拿起手机拍照,不用像小DC那样把照片传输到电脑里再去发到网上或者传送给想要看到照片的对方,手机摄影大大节省了拍摄和分享照片的时间。当你想与别人分享照片的时候,比如在餐桌上,在聚会间拿起手机就可以翻阅照片,方便快捷。手机拍摄的未来发展可以更全面地与外置设备连接,比如通过蓝牙或者WIFI网络连接投影仪,我觉得过不了多久,更高像素的拍摄手机、更好的相机功能和后期处理功能的软件会大大提升手机拍摄的质量,手机作为集通话、短信、拍摄、上网于一体的强大综合体会是未来的主流。
nlc202309010759
Q:你觉得你和女性摄影师在用手机拍摄时有什么不同?
A:如果是专业摄影师,男性和女性摄影师用手机拍摄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会有一些差别,随着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和微博载体的出现,手机拍照更能体现出摄影的纪实性,大家从兜里掏出手机拍下眼前发生的事情,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互联网与朋友分享。女性朋友可能对自拍功能的要求比较高,女人爱美犹如鱼儿爱水。从拍摄视角上来说女性比男性更能发现生活中柔美的地方,这也是女性天生的优势。
鲸鱼,男,自由摄影师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第一次用于拍摄的手机是什么型号?当时拍的是什么内容? 你现在使用的手机型号是什么?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A:2004年左右,好像是诺基亚7610,当时因为看到这个手机的广告是一个赛车手的画面,并且明确宣称这是一款拍照手机,就买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前门拍过一个出租车自燃的事件。
我从今年5月开始用HTC One X。优点是屏幕的尺寸、分辨率和色彩都很棒,相机内置的HDR和全景图以及慢速视频、超级连拍等功能都很实用,尤其最近刚刚升级了固件,内置的相机还增加了GIF拍摄功能。用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用找各种拍照软件来增强手机的拍照能力,平时能用到的差不多内置相机功能都有了。最大的缺点我认为就是因为屏幕太大,造成拍照时间不够持久。很多时候我喜欢用HDR效果拍摄,差不多三四个小时左右,拍摄三四百张就会把满电耗光,所以我还准备了移动电源随身带着。
Q: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参加过手机摄影比赛吗?
A:目前拍摄最多的是风景,最近两个月只在国内转悠了,坝上草原、张家界、四川、江苏一带。最近参加过新浪微博举办的一个手机摄影比赛,还侥幸得了个第一名。
Q:你是否尝试过在手机上加入滤镜等设备拍摄?效果如何?
A:经常使用机内特效或者机内滤镜,还没想过特意在手机镜头前弄个滤镜出来,因为我现在用手机拍照最主要就是图方便。
Q:拍摄后的图片,你会存储或者分享到什么地方?
A:最先会发个微博,然后会把照片储存在电脑里,缩小并适当做一点润色后放到博客上。
Q:最喜欢自己拍的哪一幅或哪一组照片?
A:一些日出日落的风光和郁金香的图片。
Q: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是否用手机拍过视频?
A:会啊。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会背着很沉的摄影设备外出,很久以前就特别想有个手持设备能存储、展示照片。也有iPad,但还是觉得太大了,不方便随身携带。目前用着的这个手机比较能满足我的需求。不但自身的拍照功能很不错,而且屏幕实在是太棒了,很多时候快速的给客户展示图片在手机上就完成了。我已经把很多以前拍摄的照片都存储在手机上,方便随时展示和发送。我也用手机拍过一些视频,效果很不错,高清画质。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需要稳定的拍摄那就跟用DV或者相机拍摄视频一样,需要个稳定的支撑,手持的话,回放看一会儿就晕了。
Q:你觉得是什么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它的未来趋势会是怎样的?
A:我想是图片分享吧,无论是互联网、移动网络还是多媒体(电视机等)载体的分享,目的都一样,就是拍了照片给更多的人看。我想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可能不会在拍摄参数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而是在分享的便利及快速趣味的后期上有一些进步。比如可以更方便地和多媒体设备连接等等。
Q:你觉得手机拍摄能否体现摄影的本质?
A:其实手机就是个小型相机,重在记录和分享,我想这也是摄影本身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Q:你觉得手机可以代替DC吗?
A:在我看来手机就是一个便携的小型数码相机。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通讯功能完善了的数码相机。小DC的概念现在比较宽泛,但手机取代便宜的小型DC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Q:你觉得你和女性摄影师在用手机拍摄时有什么不同?
A:我觉得其实没太大不同吧。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可能会更在意拍摄的内容是否足够美,无论是色彩还是意境上,所以美图秀秀这个软件里有很多女性喜欢的特效;另外一点可能女性更喜欢用手机自拍。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好像很少有特别喜欢自拍的,而且拍的图片也不会特别在意色彩啊、构图啊,更多地是记录。这可能跟男女不同的审美有关系。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趋于中性的意识,你光从照片上完全看不出摄影师的性别。
清清,女,模特儿、商业摄影师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第一次用于拍摄的手机型号是什么?你现在使用的手机是什么?
A:从2005年开始,诺基亚7610,它是我第一款智能手机。我现在用的是苹果iPhone4和OPPO X907。
Q: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最喜欢自己拍的哪一幅或哪一类的照片?
A:因为手机随身带着,所以是边走边拍,基本是生活中看到的任何美景和小物品。最喜欢的还是生活的小景,可以是一间咖啡屋里漂亮的装饰,也可以是天空中漂亮的云朵。没有最喜欢哪一幅照片,因为我认为永远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去记录。
Q:你是否尝试过在手机上加入滤镜等设备拍摄?最常用的手机图片修改软件是什么?有什么实用的小窍门吗?
A:目前还没有,特殊效果都是通过各种手机摄影软件实现。经常用的是相机360、Poco相机及美图秀秀。相机 360和poco相机这两款应用拥有强大的滤镜功能,利用好这两个摄影软件,可以让后期变得非常简单。需要强调的是360软件不支持对其他软件拍摄的图片进行后期美化,需要直接用本软件拍摄,但是改变滤镜效果不受是否应用了该软件的限制。而poco相机可以将手机里任何一张图片再次导入美化。美图秀秀对于爱拍照爱秀美照的女生是个很方便的软件。
Q:你觉得用手机拍摄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拍摄后的图片,你会存储或者分享到什么地方?
A:最大乐趣是随时随地拍摄,随时随地分享。拍摄后的图片一部分直接发到微博上,其他的会定期存进电脑。
nlc202309010759
Q: 你觉得手机摄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
A:手机摄影的优点是手机轻便,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拍摄。缺点是成像质量不太好,并且操作比较繁琐,需要先打开拍摄软件才能开始对焦,对焦速度还是比较慢,很多时候会错过拍摄瞬间。手机摄影有时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一些简单的片子,我会直接用手机拍给客户去看,如果素质可以达到他们的标准,也会采用。
Q:你觉得你和男性摄影师在用手机拍摄时有什么不同?
A:女性摄影师拍摄可能更喜欢小东西,注重情调、氛围。而男摄影师可能更注重大的场景,或者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
Q:最期待什么样的拍照手机?
A:最期待对焦快、快门时滞短、画质更好、色彩更准确的手机,最好还能支持光学变焦。
茉小莉,女,人像摄影师
Q:第一次用于拍摄的手机的型号是什么?你现在使用的哪款手机?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A:第一次用手机拍照,可能是三星的一款吧,型号忘了。那时像素并不高,只是当作随手相机那么用,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今年1月换了iPhone 4后才开始花心思用手机拍照。手机拍照的优点是方便携带,人人都可能拥有,是特别好的能随时记录当下生活状态的一种工具。不过跟小DC和单反相机比起来,我更信赖专业的东西。
Q: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是否参加过手机摄影比赛?
A:因为是人像摄影师,所以片子以人像为主,现在也经常拍点街景啊,小物啊,跟生活跟时光有关的小片儿。目前还没有参加过相关比赛,不过比赛可以让人进步,随着最近拍得多了些,以后有机缘可能会参加也说不定。
Q:你是否尝试过在手机上加入滤镜等设备拍摄?效果如何?
A:我下载了很多拍片的小软件,各种不同的虚拟相机和滤镜,效果很棒。真的能化平凡为神奇哦!建议大家也可以多尝试下各种拍摄工具,多拍多练习,一定会有你特别喜欢的那款。
Q:最常用的手机图片修改软件是什么?有什么实用的小窍门分享吗?
A:当然是美图秀秀啦!它最快捷方便,而且它的特效效果是我最喜欢的。各种LOMO效果和你意想不到的色调,我都很爱。具体到每张照片表达不同,用的特效也不同,因片而异吧。
Q:拍摄后的图片,你会存储或者分享到什么地方?
A:一般会直接保存在手机里,可能会马上分享至微博或微信,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存储到我的笔记本上,分类归纳。
Q:最喜欢自己拍的哪一幅或哪一组的照片?
A:好像还真没具体到哪一幅手机作品是最喜欢的。其实随着用手机拍的片多了,现在的我更喜欢用手机拍生活小物或景致,拍出的画面感觉总会超出你的预期,如果加上滤镜效果的渲染,感觉上会更有质感和现在大家都强调的文艺感。相对于用手机拍人像,要拍出艺术感来不太容易,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美感培养和拍摄经验。我用手机拍人像的经验是:广角一定拍场景人像,加上后期美图渲染,更能烘托气氛。
Q: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
A:我的生活和工作基本是密不可分的。工作时用相机,生活中随时有手机,所以iPhone能满足我的各种拍片小需求。找我拍片的姑娘们经常会收到我用手机拍的各种小片,然后各种惊叹,手机也能拍出这么好的效果啊……
Q:你觉得手机拍摄能否体现摄影的本质?
A:其实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真实。不论相机或手机,都是一个记录工具,关键取决于记录者的眼睛能发现什么。我不介意用任何一种记录工具,工作之余一般都用手机,轻巧方便,有时甚至比相机还管用,比如弱光情况下拍人像,它的智能化很方便啊。
苏小四,男,图片编辑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第一次拍摄的手机型号是什么?当时拍的是什么内容?你现在使用的手机型号是什么?它的优缺点是什么?你用手机拍摄最多的照片是哪一类?
A:2009年左右开始使用手机拍摄,用的是诺基亚6300。当时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我用手机记录下了几张。现在用的是诺基亚808,优点是4100万的感光元件拍照非常优秀,但系统非常难用。没有具体的分类,最多的是随手的记录。
Q:你是否尝试过在手机上加入滤镜等设备拍摄?效果如何?
A:我曾经在iPhone上加用滤镜,例如特殊的镜头,微距镜头等,效果还不错,有一点玩味。
Q:最常用的手机图片修改软件是什么?有什么实用的小窍门?
A:我最常用的是好照片这个软件,遗憾的是目前在塞班系统上没有该软件。我们用手机拍摄的图片一般情况下增加一些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就比较不错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一些效果,例如LOMO或移轴效果。
Q:除了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你会将它运用到工作中去吗?
A:一般资讯类的小图,我都可以使用手机拍摄的图片。还有就是微博和网站上的一些现场活动的报道都用手机来拍摄。但是有些题材还需要严肃一些,毕竟手机的效果不能达到某些专业程度的质素要求。
Q:最喜欢自己拍的哪一幅或哪一组照片?有什么拍摄经验?
A:我挺喜欢最近拍摄的话剧那组照片,以前很少人用手机拍摄话剧,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其实当时心里挺没底的,所以还带了一台胶片机。因为我坐在第一排,视野开阔。我把手机拿在手中,设置好感光度和曝光补偿,一直在等待拍摄机会。因为手机没有可选择的测光模式,所以要拍一张以后,看看画面的曝光度,再来调节曝光补偿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拍摄时尽量要使两个手臂紧靠着身体,身体要倚住座椅的靠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晃动。再需要注意的是手机有快门时滞,所以要事先预计演员的表情及动作,提早按下快门。还要提示关闭闪光灯哦~
Q:你觉得用手机拍摄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最期待什么样的拍照手机?
A:一般用手机在街上拍照,被拍对象不会太注意你,如果拿台DC甚至单反就比较显眼了。我最期待可以手动调节光圈和存储RAW格式的拍照手机。
Q:你觉得是什么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它的未来趋势会是怎样的?你觉得手机可以代替DC机吗?
A:我觉得iPhone的推出改变了世界格局,而微博的火热发展推动了手机摄影的发展。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来拍摄照片,当然前提是手机厂商更多地开发手机上的相机功能。我觉得未来手机可代替一些民用入门的小DC机。
Q:平时会浏览哪些相关网站?
A:主要是国外的一些网站,比如http://www.magnumphotos.com/
Q:你觉得你和女性摄影师在用手机拍摄时有什么不同?
A:关注的点不同,女性自拍和拍摄小清新一类的比较多。
本次采访的三男三女,职业不同,所用的机型也不同,但他们都喜欢用手机拍照。黄悦的云彩是她日常观察、积累拍摄经验所得;片儿坚持用手机记录他的香港旅行生活,同时也用手机记录女儿的成长;自由摄影师鲸鱼将运用各种摄影技巧,拍出郁金香的华美、高贵、典雅;清清,其小清新的拍摄风格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让人感觉温暖;茉小莉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拍摄了女孩和女人,风格细腻;苏小四发挥高像素手机的优势,大胆尝试了用手机拍摄话剧现场。
虽然男性和女性在拍摄方式、拍摄题材以及拍摄目的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已将手机摄影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了一种记录生活、分享快乐的方式。借由手机,这些拍摄者们更加突破了职业和性别等外在标签的限制,自由宣示着各自源自心底的生活态度。手机摄影的魅力和潜力,或许正在于此。
【生活态度随笔:学会生活】推荐阅读:
如何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英语11-13
态度决定一切心情随笔09-06
生活随笔-简单生活最幸福07-27
平淡的生活好心态生活随笔10-22
教孩子学会生活09-25
学会宽容 快乐生活11-09
学会独立生活高中作文08-10
优秀作文学会生活10-10
学会感恩,快乐生活1011-07
相遇生活随笔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