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2024-10-02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精选8篇)

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篇一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辨析 创新是一个把知识和方法引入生产过程中使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形成利润的系统过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是从新知识与新方法中发现市场盈利机会,并通过建立和组织生产系统,形成和改进技术产品,建构原料、加工、市场与资金的周转,不断获得利润的系统。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而这两个词组成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不同:

1.含义不同。管理创新是指在企业中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实现企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创新管理,也即企业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

2.范围不同。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是企业一个概括性的概念,管理创新则是以人、机构、社会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变革,也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市场、营销、资金、财务制度与体制等等问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3.本质不同。创新管理是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系统的进行调整,属于战略层次,而管理创新本质是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属于战术层次。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联系: 1.管理创新是创新管理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2.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发展,同时又对创新管理具有反作用。管理创新若实施不好,则影响企业整个的创新管理,同时,与其他创新若不协调,也会产生负效应。只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企业才能有效的创新。

3.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核心都是创新,具有动态性和变革性。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革性指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尤其是程度大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总之,企业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这些创新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功能效应的多层次的关系复杂的企业创新系统,这个企业创新系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必须综合协调企业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发挥综合的协同作用,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另外,企业创新系统还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企业创新系统必须提高抗干扰能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必须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加强对企业创新系统的管理。

2.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篇二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技术,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 求得生存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 并且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从短缺转到“相对过剩”,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为适应企业“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贯彻落实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的方针, 管理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提出的, 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地改进、改革, 符合企业实际, 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措施和办法。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指出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 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目前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经济实力的单位中开展。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参与管理创新的主要人员, 一些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 这体现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 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全面开展。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是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的地方, 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 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创新的方法上, 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很少有本领域独创的。日前, 许多石油企业管理成员创新素质普遍不高, 相应的经验和技术理论知识较弱, 在发生各种变化时, 很难快速的适应, 离创新要求的差距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创新这一概念认识的偏差, 许多单位的领导者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 忽视了其经济本质的内涵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的管理人员, 缺乏群众性和创新手段单一, 整体创新能力比较底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管理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转换石油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然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因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管理已经远远不适应了, 有的甚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扭曲。所以, 必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 以保证其正常操作与健康运行,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 必然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2.2 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 经历了“六五”期间的试点, “七五”、“八五”两个管理现代化《纲要》的全面实施, 到《“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的贯彻落实,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单项应用, 发展到多项配套应用, 进而发展到综合应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组织、方法、手段, 使企业管理走向整体优化;二是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学创结合, 学中有创”, 以至在部分先进企业里出现了“管理创新”的新局面。总之,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管理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 这是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本身的一种必然发展规律, 一种新的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技术与管理是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奔驰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一快一慢也不行, 必须二者同步发展, 相互适应, 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它们不仅有发展上的同步性, 而且有水平上的相互适应性。先进的技术, 没有先进的管理相结合, 就不可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大量地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套先进装备, 一套新的生产线, 一个新型工厂, 只有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才能保证迅速达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 达到高效益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使技术进步与管理同步决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并保证管理水平与技术先进性相适应。必须牢牢树立科学的管理出效益, 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企业,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很多企业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 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很差;

(3) 在用工方面,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4) 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司股份制度;

(5)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虽受外部环境影响, 但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1) 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挖业, 具有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 勘探开采难度大、周期长、采收率低;二是自然规律严重制约原油的生产, 石油企业炼化的成本费用高, 三是油气企业工作环境基本在野外, 企业对社会的负担沉重。因此, 石油企业的的创新约束条件要比普通的企业复杂, 而且这些特点加大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本, 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改变。

(2)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 由于国内原油的开采难度较大而用量大, 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投入的成本也很大, 而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度不够, 这就形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3) 良好的创新认识, 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密切相联系。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下, 人的思想就比较活跃, 新想法产生的多而快;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 则有可能导致人反应慢、思路不清,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4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外部条件限制和影响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但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长久以来, 由于我国的原油开采量不高,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根本的认识, 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大,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3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问题

在企业公司化的改革当中,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叠加, 管理幅度比较大, 制定的规章制度较多, 责任、权利、利益没有达到统一, 人力资源的利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向前发展。

4.2 管理机制问题

企业的机制死板,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主要表现为:正负激励不均;被动的比较多, 主动的比较少;制定和落实不统一;制约和支持不匹配。在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单位和部门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

4.3 观念问题

在石油企业当中,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职工对收入值普遍期望较高;保持着计划经济的思路, 感觉企业应该包办一切;对改革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承受能力不高;等政策, 靠领导, 安于现状。

5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方法

5.1 结合实际, 努力创新

进一步强化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思想意识, 做到适应形势, 要以管理创新为目标, 在实践中探索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首先, 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上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 要有所创新, 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质量优先、效益至上、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 不能再走计划经济下的老路子。其次, 管理内容要创新, 从单纯注重物化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 突出强调质量和效益, 使管理的最终效果充分体现在成本降低和利润的提高上。第三, 管理标准要创新, 不能继续沿用多年来一成不变、已失去先进性的管理标准, 应对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检查、评价我们的管理工作。第四, 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施管理, 逐步实现管理手段智能化、信息化, 同时积极探索既能体现集中统一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各单位和职工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5.2 要在强化企业管理, 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内外其它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 对于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缩小管理上的差距,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在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管理局从85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更加迫切要求加快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步伐。但是, 现代企业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 在学习、引进、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 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经验, 一要坚持, 二要创新, 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对传统管理经验的内涵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使一些老经验、老方法焕发新的活力。

5.3 要积极适应油田上市后的新环境, 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必须从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局, 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今后, 我们将会面临许多管理上的新热点、新难点问题, 新的管理体制给我们企业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油田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方面, 大胆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方法, 为全面提高采油厂的经济运行质量做出贡献。

5.4 对技术管理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 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又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 还应该包括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 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内外部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其实涉及到大量的管理问题。如安塞油田在开发特低渗透的过程中, 历经30余年攻关与探索,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在国内领先的开发特低渗透油田的技术系列。这些成绩的取得, 除了科技人员的技术攻关之外, 技术管理的贡献率也不可低估。石油企业的技术进步, 离不开技术管理创新。

5.5 高绩效组织

经过管理学者的归纳, 相对于传统组织而言, 高绩效组织通常更具有下列的倾向:技术创新与冒险, 重视学习, 设计工作要求许多技能, 组织跨部门团队, 以援助者与训练者的角色来代替管理者的角色, 能够为员工的表现提供回馈。只有极少的管理阶层能做到:让每一位成员都接近客户, 能够提高应变力与平衡力, 能够支付与表现相称的酬劳, 将企业有关的信息与全体员工共享, 规划信息系统以支持团队工作, 做到社会面与技术面的平衡。高绩效团队通常是由工作团队、改善团队和整合团队组合建立起来的。高绩效组织中的成员会接管传统管理者与监督者的工作与职责, 因此, 通常也要接受技术技能、行政技能、人际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此外, 高绩效组织还须重新设计工作薪酬系统、信息系统, 并使每个人的绩效目标与组织的使命策略结合在一起。

5.6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相对于强调功能的管理、过程取向的管理和重视投入的管理而言,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更专注于从制度的角度管理经营的结果与产出的质量, 并且极为显著地将经营管理的分析焦点和运筹焦点, 放在经营的结果和管理的绩效上。在管理技术方面,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非常强调绩效的衡量, 以“按绩效付给薪酬”、“按绩效实施管理”、“按绩效分配预算”为原则, 运用信息管理和计划学习, 灵活地设计各种营业收入、毛利率、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等财务结果指标来衡量与控制, 以提供监督、评估, 报告经营结果。经营结果取向管理的问题在于, 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各种指标, 但是传统的绩效衡量指标却可能无法测算出管理绩效的所有层面。但是, 并非所有的绩效都可以量化, 指标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要实施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就须先具备绩效管理的各种成功要件。

6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发展趋势。只有重视并加强管理上的创新, 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自身稳定健康地发展,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它的管理创新也必将带动其它产业, 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创新, 为我国的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也将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受到重视, 并要将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巨大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向艺.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 2007, (3) :24-25

[5]冯悦敏.采购供应链的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11-13

[6]康宇红.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 2007, (7) :32-33

3.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篇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本质

知识产权法是保证知识产权所有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保障,同时对于规范知识经济市场,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

(一)知识产权秩序的宪法基础

知识产权秩序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精神产品与知识发展方面的,法律承认了知识财产的私有性,只有在法律层面上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有了明确的定义,那么才能确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秩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产权秩序的构建兴起了无数的政治运动,如在上个世纪英国的自由大宪章中对于安娜法令,即著作权法的颁布起到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在同时期的美国,宪法中关于知识产权以及创作者权益的保护也有具体的说明,根据历史经验以及發展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将知识产权法得到宪法的支持,才能保障其制度的有效构建。另外,政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创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创新。

(二)知识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

科技与知识的创新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关系。科技创新为知识创新提供方向,而知识创新也为科技创新完善具体的内容,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创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回顾西方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轮船、飞机的生产和使用,农业产量的提升,甚至手机、电脑的不断更新其本质都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清晰。而根据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知识劳动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要包含实物,同样也针对于无形的商品,如知识、技术等。这样使得知识、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地位同样也受到肯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是以科技的创新为基础的创新。

(三)知识商品化的市场基础

在对于知识、技术等无形的商品价值肯定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识经济市场,用于对知识、技术等商品的流通与使用。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法律与市场的关系,知识、技术等无形商品要想实现流通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无形商品利益最大化,而知识经济市场要想有序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保障,法律不仅规范了知识经济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市场内的风险,使市场充满活力且稳定发展。知识产权法就是基于知识经济市场的需要,不仅能够有效的刺激知识商品的生产,同时也能进一步规范知识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其本质是以知识商品化市场为基础的创新。

(四)知识生产主体诉求的产权基础

知识产权法保证了知识产权私有化,这意味着由知识产权所带来的财富收益也归个人所有,这实际上为个人获得财富提供了新的方式。回顾我国企业的发展史,现代企业的标志是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知识产权法规定了权利的主体可以为个人和创新投资的企业本身,这样的制度有效的促进了个体创造向集体创造的发展进程,个人财富向社会财富转变的进程,使得知识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知识生产也能为权利所有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及社会地位,知识产权法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知识的传播和收益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法的创新实际上是以知识生产主体诉求的产权为基础的创新。

二、知识创新目标

(一)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

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有助于解决目前在我国的知识经济市场中存在法律关系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还是单行法的体系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法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如果不能尽快的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秩序以及经济的发展,只有从立法角度确定了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性,才能有助于知识创新,才能更好的规范知识经济市场,才能将知识创新与国家建设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知识创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着眼于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尽管知识产权法本身逐渐得到完善,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使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监督工作难以展开,同样也使得我国的知识产权法难以有效的落实。因此,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好的规范知识经济市场,积极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完善。

(三)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公众是知识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只有让社会群众了解知识产权法,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才能为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发展目标,提高公众的法制观念,不仅可以有效的落实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扩大了知识产权的监督力量,保障了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了解了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本质,才能更好的发挥出知识产权法在知识经济市场的作用,才能有效的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才能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海怡,钱锦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选择——对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02):74-79.

[2]王政贵,徐珍,张可鹏.促进科技创新目标下的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及其法律问题[J].行政与法,2010,01(08):102-105.

4.张维智--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四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

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二、什么是创新?

思维创新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维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解决方法的思维T***过程。

1、关于思维创新的几点结论

(1)思维创新是应变性思维

(2)创新思维是反定势思维

(3)思维创新是发散性思维

(4)思维创造需要知识和勇气

2、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1)直线思维、惯性思维——无法突破常规

(2)见识过于狭窄——很难有新颖的、超前的创意

(3)惰性 保守——不愿意或难以接受改变;墨守成规

(4)经验主义——过早否定各种可能性

2、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1)直线思维、惯性思维——无法突破常规

(2)见识过于狭窄——很难有新颖的、超前的创意

(3)惰性 保守——不愿意或难以接受改变;墨守成规

(4)经验主义——过早否定各种可能性

3、开发创意的Q605556860方法

(1)逆向思维法

(2)头脑风暴法

4、管理创新内容:

(1)管理理念创新

(2)管理组织创新

(3)管理机制创新

(4)管理方法创新

(5)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1、企业组织结构概述

2、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制组织机构:

(2)直线职能制:

(3)事业部制:

(4)矩阵制:

(5)多维立体:

(6)模拟分、企业组织设计概述

4、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1)劳动分工

(2)统一指挥

(3)管理幅度原则

5、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6、企业组织的部门化

5、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6、企业组织的部门化

5.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辩论材料 篇五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创新,是对旧知识的扬弃与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

基于当今中国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哪个更具有社会必要性的标准。接下来,我方将从现实问题出发,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知识创新的价值与作用两方面来论述其社会必要性。第一,知识的本质属性是求真与求新。求真,是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新学说与新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求新,知识是无止境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发现,将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如蒸汽机的发明,仅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是不足够的,它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地发现错误,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来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改良出来的,从而能够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革,让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只是知识积累是就可以了么?不!积累只是铺垫、过程,要实现质的飞跃,最重要的还是知识创新。只是墨守成规,靠着一成不变的旧知识,原地踏步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有不拘旧知,勇于创新,才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知识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相对知识积累,知识创新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知识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回想清朝晚期的中国,想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为什么就会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难道与他人相 比缺的是知识积累吗?不!是知识创新!不断地知识创新并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将只会闭关锁国的我们远远地甩甩在后方。这历史的教训便是一个大国要振兴与强大必须依靠创新。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不断提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在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2015年李克强在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对互联网知识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进入新的信息发展时代。前后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知识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过去,江泽民同志就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当今中国又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而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这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但中国的知识创新能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且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减慢,过去的发展方式已不能更好适应国家发展,而是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不断改革来推动中国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与其沉醉在理论世界里争论积累和创新的哲学关系,不如回到现实世界中比较积累和创新的实践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回顾人类历史,还是放眼当今世界,我们都不难得出知识创新更重要的结论。

第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创新是核心推动力。与知识积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动累加不同,知识创新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动变革。积累虽重要,但创新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就拿当今世界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伟大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没有知识创新,积累再多的半导体也拼不出计算机;没有知识创新;积累再多的网线也连不成互联网。20年前,粉笔染白了老师的头发;20年后,黑板也有了生动色彩;20年前,学分就是命根,书本就是根本;20年后,能力就是实力,创新就是核心。面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想必对面的老师们也会觉得知识创新更加重要了。第二,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我们更加强调知识创新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传播速度呈几何式增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原本需要死记硬背才能积累的知识,现在通过网络可以轻松检索,世界各国的科技交往越发频繁,各国在知识积累上的差距日渐消弭。信息时代的上述特点,凸显了知识创新的重要性。换言之,知识积累可以快速拷贝,可知识创新却无法轻松复制。

第三,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知识创新都是核心竞争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抓住科技革命的重要契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使日本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样是亚洲近邻,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创新和自行开发为主,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其在电子通讯等众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跃居世界前列。回到我国,党中央已经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重要经济中心的上海,也已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战略发展方向。诺基亚曾经是手机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军者,然而在三星、苹果等厂商开始大力创新的时候,诺基亚却忽视了创新,于是迅速走向衰落,在过去5年中其股价累计下跌了90%,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更是从50%滑落到不足1%。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苹果说我长得美,诺基亚说我很结实;苹果说我应用多,诺基亚说我很结实;苹果说我很好玩,诺基亚说我很结实”。是的,积累可以带来结实,但是创新可以赢得世界!

最后,我想说,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动力、创新是目的,创新是未来!让我们努力创新吧!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大家可以注意这个定义除去知识创新本身的含义外,还包含了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更深一层的关系.知识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使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迈向了文明现代的社会.知识积累固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但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却不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创新.想想看吧:从四大发明到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从地球中心说到霍金的宇宙大爆炸观点, 从孔孟学说到后现代主义,从八股文到散文小说…..我还需过多的举例子吗?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创新意识,人类所有的物质文化成果都将不付存在,人类将永久的停留在混沌中尚未开化.真的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听对方辩友大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吗?没有了动力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重要?光有土,有种子,没有水,没有阳光,你栽什么花? :靠着墨守陈规,靠着一成不变的死知识,原地踏步紧紧攥着那一点可怜巴巴的东西,我们能干些什么?,对方辩友请看看吧,古往今来,种种胜于雄辩的事实无不证明了我方的观点: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针对认为积累比创新重要的人

1)把知识定义的过于狭隘。所谓知识,它既有对事物的知觉或表象的感性认识,又有概念或规律的理性知识。”管理、制度、技术等各方面都包含知识。

2)混淆视听。夸大知识积累的内涵,刻意缩小知识创新的外延。在对方眼里,知识扩张是积累,结构完善是积累,弃旧扬新也是积累!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知识创新呢?[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哪怕一个!(对方辩友俨然论证的就是“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3)偷梁换柱。对方辩友提出比较的标准是在于看谁对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广泛而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后面的陈述中我们却没有听促人和对这个标准的论证,对方辩友不是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吗?

4)自相矛盾。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积累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对方辩友的意思是好的积累是积累,不好的积累就不是积累喽?(后面却说积累在质量上无法保证)

5)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谁更重要的比较必须是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的,拿今天的积累与古时的创新相比是毫无意义的; ] 6)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创新“离不开”积累的存在,那必要性就等于更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相比较而言,知识创新更重要!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只有不拘旧知,勇于创新,才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要吗?积累能够离开创新吗?积累与创新是互为因果的,舍弃一方来谈另一方,就如同砍掉左手来谈右手的重要性没有任何意义;

7)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割裂开来?我们在论证谁更重要的问题时,更应看重他们之间的联系,否则对方辩友在论证己方观点的时候也要把知识积累与技术积累、制度积累区别开来!对方辩友在举起左手打了我方的同时,也举起右手打了您自己啊!

8)知识创新的独特性与迫切性决定了创新的价值,知识创新更重要!

9)个人的积累提高个人的素质,历史的积累加个人的积累有利于创新的发展?一个罪犯的个人素质到底是恶积累得太多还是善积累得太少?(不是个人能力不够,是重视程度不够)!

论证我方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和学术的总和;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旧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两者都不可或缺,但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知识。

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看。知识无绝对真假,其本质是求真、求新;知识积累具有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有知识创新才能对其完善与深化。“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能量守恒打破“永动机“美梦,知识创新的利剑披荆斩棘不断对知识进行突破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

其次从知识的社会作用看,知识创新更重要。

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的持续转化,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第一次钻木取火、第一次制造火药、第一次登上月球,每一个创新都把人类带向新纪元,每一次变革都使社会大踏步前进。

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1世纪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于是创新成了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因为,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永远只能是竞争潮流的逐波者,惟有创新才能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第三,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从孔孟学说到后现代主义,从八股文到散文小说,又是知识创新在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成功的法宝。它要求人才不仅拥有一般继承性知识,更要有创新能力。失去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所以我方主张以知识积累为手段,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所以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忆往昔,从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从山崖悬棺到敦煌石窟,从乐山大佛到万里长城,创新的巨大成就使现代人仍然望其项背;看今朝,知识创新如击破迷雾的利剑,剔除日心说,否定以太假说,打破永动机的黄粱美梦。在积累面前,真理往往如莲花不胜微风的娇羞,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创新面前它最终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二、从现实层面看,认识到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处在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差距,而缩小这个差距关键要靠知识创新。积累知识永远只能是竞争潮流的逐波者,惟有创新才能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创新让人类由历史走向未来!

论据:

从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从山崖悬棺到敦煌石窟,从乐山大佛到万里长城,创新的巨大成就使现代人仍然望其项背;

3、知识创新如击破迷雾的利剑,剔除日心说,否定以太假说,打破永动机的黄粱美梦。在积累面前,真理往往如莲花不胜微风的娇羞,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创新面前它最终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4、站在积累的高山上,离开了知识积累这把利剑,既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也只能是“凄凄惨惨戚戚”;只有知识积累,才能够“蓦然回首,成就却在灯火阑珊处”!

齐白石多次教诲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强调知识不能一味“拿来主义”,而应博综而约取,从而进行知识创新。

5、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就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知识创新推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主席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更是为我们吹响了知识创新的号角。

一辩稿:1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的 1 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

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到应用的目的。

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 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 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 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 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 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 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 新是对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 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的本质 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 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 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 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 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 到应用的目的。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 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 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 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 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 强国之林。谢谢。

正方二辩: 谢谢主席,有请反方三辩,(谢谢,请问)。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 产力,推动其发展?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知识创新是在地球之外的某个社会进行的,又或者对 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之外进行的,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 完成的,它仅仅创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知识创新意义之所在。正方二辩 :那么你方的定义就是说知识创新还包括创新出来的知识的使用过程。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创新出来的知识是不能用的。正方二辩: 那么请问:知识积累是否也包括积累的知识的使用呢? 反方三辩: 应用本来就既包括创新,也包括积累,而在应用过程中明显创造性的应用更为 重要,对方辩友应该听说过活学活用,因时因地制宜吧。正方二辩 :所以是否每一次人类创新出来的知识最终都会积累沉淀为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 一部分,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不是说积累离不开创新,创新也离不开积累呢?这一点是我方和对 方已经达成共识的,但是对方辩友似乎无法从其必要性推出其重要性,他们两个互为前提,但是明显知识创新更为重要。正方二辩 :请对方不要扣我帽子,(继续谢谢),请问这上面那个过程是不是知识由少到多 的个人积累和向社会横向积累的一个过程呢? 反方三辩 :无论如何积累知识都是创造出来的。(时间到,谢谢)

反方二辩 :有请对方二辩,谢谢。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性质是什 么。正方二辩 :当前我国的确是属于社会转型阶段,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借鉴和吸取前 人的经验,让我们的知识积累不断发展,为什么要科教兴国,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反方二辩 :请教了,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正方二辩 :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前太多的人想去创新可是知识积累的又不 够,所以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上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不够脚踏实地不够真真扎扎点滴积累的这样 一个状态呀!反方二辩 :是不是我们今天在没有脚踏实地的时候谈国家的社会转型呢?请教解决这个问 题的关键是什么? 正方二辩 :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我们更加注重指示积累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谈知识积累和 知识创新,并非要排除另一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任何知识创新的使用,都必须取决 于我们知识积累的高度呀!谢谢 反方二辩 :对方辩友说的这是转型呢还是转弯我不知道,中国面对的新形势是不是前有古 人的,如果以前有过什么时候有过呢?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的确是有过但是我们说中国自古至今创造了很多辉煌,从四大发明 到最近的各类新成果新知识,但是我们说有那一样知识不是最终通过积累学习最终成为我们 个人的素质呢,谢谢!(时间到,谢谢)

正方三辩 :好,有请对方三辩。(谢谢)请问没有知识创新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知识积累呢? 反方三辩 : 没有知识创新的那知识积累的知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下掉下来的。正方三辩 :我们说知识积累有三大来源,学习、实践和创新,请问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知识也增加了,这是不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呢? 反方三辩 :请问如果没有第一个人被蛇咬,如果你没有曾经被蛇咬过,有谁会知道蛇是可 以咬人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们通过接受教育亲身体验所得来的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对方辩友想我还是 知识积累吧创新多辛苦,那世界上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告诉我是靠火星人给我们从火星运 过来吗? 正方三辩 :再问一个问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三者能否等同。反方三辩 :当然拉!难道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些都不包含知识 吗? 正方三辩 :但是技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而知识呢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刚才跟我们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是脚踏实地的,这会儿又说积累出来的 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呀!正方三辩 :但是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知识创新到底是不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呢? 反方三辩 :难道没有创新出来的知识对方辩友是如何积累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学习我妈告诉我一些东西这能叫做知识创新吗?(谢谢,时间到)

反方三辩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谢谢),请问社会生产力中是否包含着知识?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在社会生产力中当然包括知识,但是我们看到知识创新是通过创新成 果的应用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知识积累呢不仅能够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能够通 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算从这一角度而言,也是知识积累比知识 创新更加重要呀!反方三辩 :很明显对方辩友混淆了知识传播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区别,请问对方辩友,先进 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呢? 正方三辩 :知识传播怎么不是知识积累呢?,举一个例子孔子当年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 到处传播儒学知识,如果说这不是社会的知识积累的话,难道说他在组团搞观光旅游吗? 反方三辩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别是否在于 知识上的差异。正方三辩 :是在知识上的差异呀!而我们呀看到的这个差异是什么呢?还不是知识积累程 度上的一种差异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新生产力之所以新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多,旧生产力之所以 旧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少吗?请问新生产力之所以比旧生产力先进,是否说明了知识创新在 生产力变革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必不可少,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但我们要看 到知识积累呢,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其一。第二,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呢决定 了知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呢,知识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知识积累才能够保存下来。所 以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呀!谢谢 主席: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一辩做攻辩总结,您的时间也是一分三十秒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刚才的攻辩阶段,对方辩友主要范了以下几点错误。第一,我方请 教对方辩友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对方告诉我们说创新的知识当然要通过 使用,创新就包括使用,如果说创新也包括创新成果的转换与使用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这 么多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转换却寥寥无几呢?所以对方辩友今天一直给我们论证的是知 识创新加上知识创新成果的转换与运用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对方辩友明显偷换概念。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知识积累的源头是创新,可是我们都知道,知识积累很大的源头都是 实践,对方辩友是不是说所有的实践都是在创新呢?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知识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三者都是等同的关系,是这样的吗?我们说,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 础,第四,今天我方并不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我们也说了知识必须在多个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横 向积累,举个例子就好比说是一棵树在成长当然是积累,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在生长,也是在 积累,对方辩友今天为什么只见树目不见深林呢?而反观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创 新出来的知识必须通过推广必须通过使用必须通过更多的人学习积累下来,才能真正推动生 产力的作用,所以说知识积累更重要嘛。谢谢大家。

主席 :好,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首先在正方二辩问我的问题中,知识创新出的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生 产力的,我方回答是创新转化的,为什么只有电磁理论,你积累了还是电磁理论,怎么就变 成了电话呢?是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不是需要创新之后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 用,而这一点积累能完成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社会转型的性质是什么,要解决这个社 会转型的问题,靠什么?对方辩友说要借鉴吸收,请问今天我们是借鉴那国的经验,吸收哪 国的理论,就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呢?在对方辩友问我们的问题中,没有创新是不是一 定没有知识积累,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当然没有。因为没有创造出知识,请问你们积累什 么?而对方辩友说积累不一定要靠创新啊!可以通过学习,那么请问你们学习的知识又是如 何来的?孔老夫子的知识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生产力的转化是否包含 着知识?新旧生产力的区别是否是因为知识?对方辩友说承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新很重 要,但是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又很必要,所以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那么这个必要比 重要更重要的重要结论,对方辩友是如何得出的呢?对方辩友说知识普及也是一种积累,请 问积累的知识传来传去对知识总量的增加有差别吗?能造成积累吗?

下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自由辩论阶段,共十分钟,双方各有 五分钟,我们首先由正方开始,有请: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没有知识创新,就一定没有知识 积累,那我想请问对方了:学习和实践能不能达到知识积累? 反方四辩 :请问对方辩友您学习的东西是不是前人的知识创新呢?相对论对于经典力学的 突破中到底是创新更重要还是积累更重要呢? 正方三辩 :我承认有相对论呀,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是积累的知识呀,我们要知识积累,可以学习实践的创新都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像我亲身体验我通过某些时间活动去获取知 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是通过积累牛顿力学,不做任何创新就 忽然之间积出来了吗? 正方二辩:看来对方辩友也承认了知识的创新要站在积累的 土之上才能够开出奇葩,那我 们请问: 今天我们说搞可持续发展要靠的是积累,为什么没有说搞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呢? 反方二辩: 中国今天为什么搞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在可持续 发展中我们要不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呢? 正方二辩:所以说我们要搞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再加上知识创新,可是一切的源头和一 切的归宿都是知识的积累。反方一辩:但这个知识创新不是创新吗?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对方辩 友认为我们的制度、技术都是无知无谓的吗? 正方一辩: 对方刚才告诉我们说知识创新也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这难道也不是告诉我们说知 识是创新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吗? 反方三辨:知识创新可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还是知识积累不断推进的改革手段,甚至 还是知识积累的归缩。正方一辩:我就请问对方辩友:知识创新的使用是否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呢? 反方四辩:当然不止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今天发现了一条理论,明天把它变成实际 应用,这中间是创新。正方二辩:对方辩方那我就奇怪,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人用来做枪炮,中 国人却用来放鞭炮?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为什么火药在中国只能是烟花,但是在西方却成了炸药,到 底是创新还是积累带来的? 正方三辩:但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是知识积累带来的。那我们知道: 地球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是不是说这是一种知识的创新吧? 反方三辩:如果没有人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对方辩友面对地球,日积月积也积不出这 个知识吧? 正方二辩: 所以对方辩友在跟我们说发现知识,请问发现知识等于知识创新吗?哥伦布到底 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是创造了新大陆?

反方二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哥伦布是积累了新大陆? 正方四辩:我方可从来没有说这样的例子,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您方三辩说知识创新等同于 技术制度创新,您做何解释? 反方二辩:我们已经说了,在技术创新中和知识创新中都有其知识内涵,按照对方一辩的理 论雪球是否应该越滚越大,还是越滚越小最后化掉拉倒呢?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什么?他们说知识创新呢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所以 说知识创新就比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重要。那知识积累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照对 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说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呢? 反方四辩:那今天对方是否认为知识创新不等同天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那么是不是知识积 累也不等同于体制管理、体制积累和技术积累? 正方四辩:可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含有知识的内涵它就等同了。那我告诉你 今天中午我的肚子里吃了一只烤鸭,是不是烤鸭就等同于我呢? 反方一辩:可是对方辩友刚刚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不是创新,就是说制度不是知识。可是回 答我方攻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解决中国现状要靠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先进制度,这你吸取 的是知识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我说我们借鉴外国的经验知识,经验是不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四辩:经验与知识有没有区别,请教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我方当然知道,而且对方辩友请不要再一次的给我们混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请问:我说一个人技术好,等于说他知识好吗? 反方三辩:莫非一个技术好的人在对方辩友眼里就是一个无知的人吗? 正方一辩:那请问:如果说技术等于知识的话,那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股票的知识,但是 像巴非特那样用高超的炒股技术的人为什么寥寥无几呢? 反方二辩: 你只是在说一个不同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的问题,能够论证那些股票知识不 是知识吗?我想请教:今天推动积累水平提高的需要不需要手段的创新? 正方三辩:当然需要,但是我们可以举一个同一语的例子,贝克汉姆大家知道,他足球的知 识很好是代表足球的技术很好吗? 反方四辩:那么请问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它的目的是什么?

正方三辩: 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积累,来促动我们社 会的发展。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千万不要把知识当成邮票,只是为了积累来收成,知识最终的目的是 创新性的应用,对方辩友。正方二辩 : 创造出新的知识 , 所以才要把它积累下来更多的传播和和运用。反方二辩: 这是不是又停留在一个积累比不比积累重要性的基础上呢?我想请教: 今天科技 馆里陈列的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反而是一再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把它停滞,其实对方老是在说“如 果没有,如果没有 ?? “那请您正面回答解释一下。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让我们解释什么呢?因为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正方四辩 : 对方始终在强调知识创新就一定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 那我想请问你 : 我要利 用查字典的知识去查到很多知识 , 这是不是也是前提呢 ? 反方四辩 : 那么是谁告诉您查字典的知识 , 是不是有人教职工您 , 是不是有人首先创造 出来您才尽其用知道了呢 ? 正方四辩 : 谁告诉我知识我就在进行知识创新了吗 ? 反方三辩 : 那您查的字典难道不是知识创新得来的 , 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 正方二辩 : 当然是通过前人积累下来的。反方二辩: 那么我想请教: 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是不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才把我们带入一个新 的时代? 正方三辩: 如果当时瓦特用了这个蒸汽机就马上把它扔了的话,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的话恐 怕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蒸汽机是什么,可能我们的世界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惟见长江天 际流”。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是不是还说积累很必要呢? 正方二辩:我们是说积累不仅是源头,而且更决定了知识创新出来后运用的高度,不然为什 么有的人用电冰箱来放棉被,有的人却用洗衣机来装大米呢? 反方四辩:请教对方辩友:今天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要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方三辩: 是,当然是这样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但是我们要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经验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不是在论证我方的观点吗? 反方三辩: 既然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为什么吸取来之后还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结合 的一瞬是不是创新的光芒? 正方二辩: 所以我们才说知识创新的那灿烂光华的确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更要知识传承的开 长地久。反方二辩:都已经说到是灿烂光华了,怎么还否认创新的重要性? 正方三辩:是,灿烂光华就说明了它更重要吗?我们说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发展,还是文明传 承,还是微观的个人成才,实际上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知识创新只不是推动其实现 的一种力量而已。对方辩友能说知识创新就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吗? 反方一辩: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刚才说知识创新是灿烂光华,灿烂光华更重要。正方四辩:从源头伴随以及归宿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时间到)反方四辩 : 今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千里眼 ? 不是按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识积累站在高山上 , 而是因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对方辩友。反方三辩: 是什么让我们有了顺风耳?不是因为我们武功高强能够千里传音,而是因为贝尔 发明了电话。反方一辩: 是什么让我们能移山填海?不是因为千百个愚公一起来劳动,而是我们改良了炸 药。[ 观众答辩 ] 观众 1 :刚才反方一直强调正方说的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性,我个人感觉在创新的过程当中 它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于前人成果的保留和借鉴和保留它仅 仅表现在必要性上面吗? 反方四辩:我们说创新的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今天创新包含四个 过程:第一是酝酿;第二是发现;第三是建构;第四是成型。在酝酿和发现阶段 , 我们说 在积累的知识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创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但是有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积累,为什么只有牛顿 能够发现经典力学?为什么只有爱因斯坦能发明相对论?说明知识创新的意识是非常重要 的。今天我们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实际上也是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之后,我们才能在解决新问题,面对新环境的过程当中发挥我们建构与成型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 阶段来真正的把这项知识的新的意识转化成知识创新的具体实际,从而真正的实现知识创 新。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积累诚然必要,但是知识创新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观众台 2 :当今的互联网使得知识的大批量和快速的积累成为可能,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在这个特写的时代下,我们的知识创新是不是有了它更新的意义呢? 正方四辩: 其实我方一直都强调两者都很重要,但我们怎么判别一个更呢?就是看他对知识 的传承运用和人类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取得更大重大的意义,广泛的意义。请大家想一起,或 许千百万人他们没有知识创新,他们一辈子都很平凡,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知识积累的话,他 们还算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吗?所以说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就算是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同样 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的。观众 3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他是建立在成百上千次失败的基础上的,那么如果没有 这睦知识的积累他能进行这种创新吗? 反方三辩: 爱迪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创新的过程中有着千辛万苦,可千万不能像对 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积累也许更容易、更快捷,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积累这条路。这时候我 想起叶剑英将军曾经说过的这样一首诗,那就是“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科学有艰险,苦战能过关。”爱迪生经历了千万次的失败,但他最终发明了电灯,面带给了我们这个演播 厅极大的光明。在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他,而我们想到了文明的传承,而文明的传承也不仅仅 在对方辩友眼里那样,仅仅是为传承而传承,它更重要的是创新。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 里,我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那就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观众 4 :你们在准备这个大专辩会的时候,是就课下的积累更重要呢?还是临场发挥的这 个创新作用更重要? 反方二辩:我个人认为我们知识的积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更重要的。当然,在这个辩场之 上我十分欣赏对方同学和我方同学的共同配合、共同发挥。但是我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 前后几个月的艰辛的知识点滴积累基础之上,而今天这场辩论赛最终将会被录制下来,在电 视上向广大朋友们播放。为什么呢?因为它希望把我们两队真正辩论交锋的知识,把它给保 存下来,把它给传播出来。真正的在我们广大的学生当中,广大的观众之中让他们看到这是 一场有意的辩论赛,这才是它发挥价值的意义所在。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 谢谢主席!今天对方辩友诚然有不少的创新之处 , 但是创新是否合情合理 ? 我 们一一分析。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说有一些积累是不需要依赖于创新而存在的,但是其实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的只是一部分积累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创新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 分的人知识创新了,他们告诉您了,您想用这知识创新的成果所以您才能够进行知识积累。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实只是一部积累史。那么我们说什么叫做发展?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创新,新事物如 何取代旧事物,这样一个弃旧扬新的过程知识积累是如何实现的?对方说“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但是如果您只是积跬步却没有创新的话,那叫原地踏步,那会不会使我们的文明 成为一句古埃及文明的木乃伊呢?第三,今天对方告诉我们在中国当下要更立足于知识积 累,可是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初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的运载火箭已经可以将美国和 欧盟的卫星发射上太空,中国有没有国际竞争的能力?如果我们只强调知识积累能不能更好 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由转统向现代的转型,我们知道我们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竞

6.政府创新与绩效管理 篇六

1010670247刘晓爽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这对加强政府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对社会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在社会的各种创新中,特别是在制度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归根结底要通过政府来实现

创新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部门将创造性的改革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对公共服务部门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它必然是一个改革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随时破除那些僵化的和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开放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府。

政府创新有多种类型。从创新的对象看,有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政府管理技术创新,前者涉及宏观的制度性改革,后者主要是微观的工具性改革;从创新的目的来看,有行政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前者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自身的效率,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从方便和实用的角度,将政府创新分为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三类。政治改革包括: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行政改革包括:机构编制、行政责任、行政成本、行政审批、行政管制、行政程序、绩效管理、行政激励、公务员制度;公共服务包括:公益事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济弱。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政府绩效管理。

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

政府绩效管理是指公共部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1]。政府绩效管理又可分为多个具体分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机关效能监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等等。

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营运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纽约市政府提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框架下分析效率、效能问题。绩效管理受到广泛关注始于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以立法形式要求联邦政府部

门提交关于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促使公共管理者努力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率、效能及部门服务质量。在中国,随着政府目标责任制的推行,政府部门绩效评估问题也开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价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没有考评和奖励的平均主义转向以政绩论奖惩的绩效主义;二是从以德和政治表现为关注点的政治鉴定转向以工作实绩为关注点的绩效考评。[2]

政府绩效管理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把绩效作为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重视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关注管理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力求在测评中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政府绩效管理理论认为,重视绩效能够激发管理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促进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第二、强调多元服务主体。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单一服务主体,政府既是公共产品的组织者,又是生产者。绩效管理理论则认为,政府当然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组织者,但不一定都是直接生产者,对于那些技术性、具体性的社会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社会组织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中介组织、非盈利组织、公私合作组织,甚至是私人盈利组织。第三、凸显机制创新。传统的行政管理虽然也在不断地谋求发展,追求创新,但总体说来都局限于体制性的改革,行政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领导体制改革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政府绩效管理则以政府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作为中心,致力于寻求一个新的治理模式,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职责使命,以提高绩效作为目标指向,全面理顺政府与社会、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领导与部属、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关系,把不该管的和管不好的公共事务移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工作。第四、政府绩效管理重视管理方法与技术。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往往孤立地研究和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绩效管理讲求方法与目标的统一,积极寻求和开发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绩效。作为一种目标结果,绩效是对政府运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的验证,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一致的。绩效评估是根据预定的管理目标,运用一套力求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估指标,对特定时期公共组织和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测评的过程,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反映管理信息,而且通过公共组织和人员之间管理结果的纵横比较,可以形成压力,产生激励,提高管理绩效。

政府绩效评价中绩效信息使用者(组织部门)与信息提供者(评价对象)之间的良好合作不仅能够使组织部门对评价对象更好的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时也能强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的“有力抓手”。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实施绩效评价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评价体系设置方面造成的,如何评价指标选取不科学、评价程序不合理等,这些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加以解决,另外一些问题则是由于评价组织者和评价对象行为导致造成的,主要集中反映于绩效评价信息的失真。

政府绩效管理系统围绕政府工作目标。结合政府机关的效能建设,采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协助政府管理部门构建全面、科学、高效、准确的绩效管理平台,对政府、职能部门、公务人员的政策执行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绩效考核评估,提高和完善我国和谐社会下服务性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绩效管理是适应全市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执

行力,切实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和“奖优、治庸、罚劣”的总体要求。政府绩效考核时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的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温家宝总理指出:“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要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科学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在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时,要保证绩效信息的准确性,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信息的检查人数和次数,以便及时、全面的了解参评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消除两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对绩效信息提供者提供失真信息的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保证减少信息失真情况发生,同时也能降低绩效信息使用者检查的频率。

把第三方作为绩效评价信息收集方引入。采用第三方收集绩效信息一方面能够减少政府为开展绩效评价而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绩效信息使用者和第三方对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信的行为共同的处罚,能够更好地推动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采取第三方进行信息收集。

引入第三方信息收集者作为一个新的附加参与人之后,由于其所发挥的信息传播作用,能够更好的规避信息提供者的不诚实行为,促进信息使用者更多的采用第三方收集绩效信息,同时也能够使绩效评价组织者节省更多的资源,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同时为了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提供不诚实信息的惩罚力度。无论是采用第三方作为信息收集者,还是信息使用者自己收集信息,一旦发现绩效信息提供者提供不诚实信息,一定要依法严惩。随着惩罚力度的加大,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实行为的成本提高,其不诚实的概率下降,同时惩罚力度的加大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制止那些潜在的绩效信息提供者的不诚实行为。

2.降低政府绩效信息使用者的检查成本。政府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领导在开展绩效评价活动过程中应给予绩效信息使用者足够的行政支持,同时加大对信息使用者业务素质和水平的培训,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建立政府绩效信息收集系统,从而在行政、业务和技术上降低检查的成本。

3.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要从根源上改善政府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实行为,必须改革现行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方式,规避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绩效评价能够获取真实的绩效信息,才能使绩效评价结果更真实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绩效水平。

7.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篇七

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 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 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 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 以制度为保障, 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 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 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 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 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 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 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 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 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 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 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 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 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变化, 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 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 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 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 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 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 深化教育改革, 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 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 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 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 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 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 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 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 两张皮现象明显, 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 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 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 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 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 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 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 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 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 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 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 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 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 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 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 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 开始新的管理循环, 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 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 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 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 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 不体现创新精神,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研究学校定位, 进行前瞻决策, 定时反馈, 灵活调整目标, 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 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 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 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 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 轻隐性环境, 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 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 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 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 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即每一个人, 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 都享有受尊重, 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 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 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 从优化德育环境, 优化教学环境, 优化活动体系, 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 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 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广闻博取, 精思深索, 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 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 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 使校长的负责意识, 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 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 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努力做到按劳取酬, 优质优酬, 打破平均分配, 打破铁饭碗,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 要从以制度为主, 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 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 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 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 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 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 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 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 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 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 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 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 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8.浅谈知识管理与高校管理创新 篇八

关键词:知识管理 科技 高校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21-01

進入21世纪以来,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知识管理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知识管理,促进人才储备。高校管理创新正是在这一大环境催生的,它是指为了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高校管理的革新,它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创新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的实施各种手段及方法,优化组合各种管理要素,形成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而达到高效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因此与高校管理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在高校创新管理中有效的施行知识管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 高校知识管理基本理论

1.1 高校知识管理概念

高校知识管理的概念到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可以简单概括为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通过知识共享来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包括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1.2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知识管理的主客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既是知识的产生者、传递者,更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创新者。在高校知识管理中,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除了吸收、传播只是以外,他们还对知识进行创新;学生则是知识传播的客体,除了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外,他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1.3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和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这三个方面。

1.3.1 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基本功能就是教学功能,所以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是指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受学两个方面的管理。

1.3.2 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价值体现在科学研究成果,它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集中体现。

1.3.3 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在随着发生着改变,因此服务过程知识管理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

2 高校管理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知识管理的革新,同时也对高校创新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知识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需要。只有通过教学管理的创新,高校才可以保证知识在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枢纽关系,才能给教师创造更好的施教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受学平台,这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根本。

其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有效性的保障。在高校管理中施行知识管理,能够充分激发出人和知识两大要素,所以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有效性的保障。

最后,在高校管理中施行知识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归根结底,这种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高校人才流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历史短、二线城市的高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高校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适应于高校的人才梯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3 高校管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高效管理创新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3.1 知识管理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教学管理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教学管理中涉及到的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提升都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为根本的。此外,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高校通过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更好的为高校管理服务。知识管理可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直接带来的成果是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高校的核心竞争资源,在市场经济时期,知识管理的作用愈发显著。

3.2 高校管理创新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

高校管理的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思想的实践,这种创新思想并不是随意产生,更不是凭空而生的;二是广大的高校管理者在高效管理实践中,把有效的方法通过合适的途径转化为创新性的管理理念。一旦通过知识管理形成高校管理的创新性思想,就需要广大的师生员工一起付之实施,通过实际运用才能不断地改进和革新这种管理思想。

4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基于上述关于知识管理与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

4.1 构建高校知识管理系统

任何管理都不是简单的一种思想,仅仅依靠思想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的,这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来不断的实践、探索和革新高校知识管理,并基于此实现高校管理的创新。

4.2 建立高校知识网络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很多以前独立的个体(因素)都和社会的其他个体(因素)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这就是网络。知识管理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积极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它是知识参与者间的一种社会网络,可以实现所有知识管理的参与者都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创造、传递和革新上面。通过知识网络,可以将人的能力与科学技术互联起来,充分实现结构资本、智力资本和服务资本的高效结合。

4.3 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

如何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是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本质上是知识共享文化、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可以构建有利于高校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氛围。

5 结语

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与高校管理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本质需求,也是根本保障。知识管理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高校管理创新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积极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

[2]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徐高明.知识管理:高校管理改革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2,(9).

[4]刘成新.高职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0):39-40.

上一篇:怎样写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内容以及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