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圈

2024-11-03

汉语文化圈(精选8篇)

1.汉语文化圈 篇一

埃及汉语学习者汉语词汇文化对比教学探析

摘要:汉语阿拉伯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关系到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埃及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文化不容易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埃中词汇文化的角度进行词汇教学探究,以提高埃及汉语学习者文化交际水平目标,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埃及汉语学习者;对比;汉语词汇;汉阿词汇

引言

埃及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属于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阿拉伯语学习相比,第二语言学习表现出了一些特点。举个例子,第一语言可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同时,第一语言会对第二个语言的获得产生积极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不同特点,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消极影响。学习第二语言需要我们操练和模仿,我们认为学习第二个语言必须以模仿为主而已,当开始模仿第二语言时,语言学习者的模仿是自觉,慢慢来语言模仿者不知不觉的仿照别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教学类型来划分,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语音教学模式、词汇教学模式、语法教学模仿、听力教学模仿、口语教学模仿等。我们在口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如图示法、演示法、朗读法等。本文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个不同国家与词汇文化一些比较的看法。

一、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认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西南语支北阿拉伯语群,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是汉族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我国与中国自古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保持着友好往来,近代又同属发展埃及,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但是汉阿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两种语言的语系也不同。因此,在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词语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料。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讲解两个不同的国家词汇和文化的对比,通过它们揭示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词汇中的文化对比研究

语言是作为总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无法翻译,而且受到不同的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文化词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语言学习者经常受到他们的母语文化影响,因此,他们很容易造成误解。词语中蕴涵内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的词汇代表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汉民族心态特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文化和汉民族心态的讲授。下述说明汉语词汇中文化的难点:

1.中国和埃及国俗词语对比

什么是国俗词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专家之一。他对汉语“国俗词语”所下的定义为:“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如:“包子、饺子、气功、京剧、相声、麻将、内人、贵体”。

“吃过饭?”“马后炮”、“马大哈”

王德春教授将汉语国俗词语分为七种:

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

4.国俗熟语如:(“守株待兔”)

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粽子”),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国俗词语或国情词汇无法翻译成阿拉伯语。因此,我们认为有一些国俗词语可以使用“看图说话”,让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才讲这种词汇,有些词汇老师可以讲故事或讲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马大哈”我跟朋友见一个面,一起聊天,我说:“已经下雨了,但是你没有带伞。”然后我说:“哇,我就知道今天会下雨,你干嘛!不带伞?!,朋友对我说:“昨天,怎么没有说要带伞,提醒我,今天下雨,你才说带伞。”(马大哈:事情发生,才说)。还有一些词汇可以让学生看无话的视频,让他们猜猜或者一部电影里面的一部分包括与国俗词语有关。

2.中国和埃及颜色词语对比

颜色词在中国埃及文化中内涵很深,连心理反应也有不同的想法。由于中埃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心理因素,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各个方面不同之处,颜色词所涵载的信息,意义也不同,体现了中国和埃及文化的差异。

比如:

1.“红”在中国代表“繁荣、喜庆、顺利和成功”。在中国传统节,可以看到“红灯笼”、“红炮竹”、“红对联”,说话中“开门红”表示好运气,“红光满面”和“满堂红”等说法代表红色在中国人目光中的重要性,连中国国旗是“红色”。“红色”在埃及代表血腥、残酷和狂热等。“红色”在埃及人目光中表示淫秽和淫乱。如“红色电影”,埃及的国旗的红色部分代表“战争中流血”。目前,埃及年轻人受到西方对红色的影响代表爱情,也受到爱情节日送爱人的玫瑰和红色的礼物。

2.“白”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不吉利”的涵义,中国人说话中的“白吃白喝”和“白费”等说法代表不吉利。白色在所有埃及人的目光中所代表是“和平”和“清白”。

3.“黑”在汉语中,他气得脸色去铁青。这里的“青”,指的就是脸色发黑。同时,“黑”在埃及人的目光中是“死色”、“丧事”,常与“不好的”、“坏的”相联系,象征苦难,埃及国旗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暗岁月。

4.“绿”在中国、埃及和其他的国家是青草和树木的颜色,但是在中国有“戴绿帽子”的说法,表示淫乱和不好的事情。

5.“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黄色被视为皇帝的象征,代表高贵、富贵、荣耀等。比如:黄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黄金的颜色又是色彩高贵无比,比如:“金碧辉煌”、“金科玉律”等。但是现在的中国,黄色是淫秽、腐败等。如:黄色电影、书刊、音像制品等,黄色在埃及代表太阳,温暖的气候,埃及金字塔和很多的神庙,虽然这样,但是,埃及人不喜欢“黄颜的眼睛”,觉得黄色的眼睛会嫉妒人们的好事情。

总的来说,颜色词在汉语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颜色词不仅有字典上的、直接的表层含义,更有文化上的、情感?A语用含义。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外汉语词汇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适当了解不同颜色词在中埃俩的语言中的文化,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互译。

3.汉语阿拉伯语的称谓词语对比

所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互相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工厂等”。称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

1.中埃的亲属称谓

在中国,亲属称呼谓十分复杂,也十分严格。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有着严格的宗教制度。这反映在亲属称谓上,是长幼有别,嫡庶有别,亲疏有别,内外有别,可以说是系统分明、层次清楚。除了我们可以在上述的表格外,按血统远近分内亲和外亲,内亲中妻子的弟弟叫内弟,妻子兄弟的儿子叫内侄,外亲中母亲的父亲、母亲叫外公、外婆,姐妹的儿女叫外甥、外甥女,女儿的儿女叫外孙、外孙女等等,中国称呼词是代代清楚明白,界限严格。汉语中这些亲属称谓如果搞错,就叫乱了辈分或乱了套了。

在埃及的称呼谓中如阿语,称谓分别有时不甚严格,如现代阿拉伯语中,“侄”和“甥”不分;“姨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个词“阿姨”,这说明,埃及人宗法等级关系不太严格。

2.中埃的非亲属称谓

非亲称谓也叫社交称谓,在汉语中,社会交称谓中的通称词会随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比如:20、60、70年代的通用称谓“同志”,80年代流行的是的“师傅”,90年代之后,流行的是“先生”和“小姐”,目前,“小姐”成了坏女孩子的专门称呼。目前中国除了“叔叔”和“阿姨”以外,“帅哥”和“美女”替代了“先生”和“小姐”非亲属称谓,不管帅不帅,美不美,都可以说。埃及对非亲称呼谓没有中国的严格和专业。我们对非亲属没有称谓,开始跟他们聊天时,就说“对不起,……”,目前,年青人在咖啡厅等其他的地方对非亲的称呼是“Mohamed”或“Ahmed”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最流行的姓名有很大的作用。

4.汉语和阿拉伯语数字文化

数字是一种特殊语言符号,数字词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和功能,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以数字词语的使用很广泛,有的数字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带来好运;但有些数字词语却受到他们的讨厌,因为它们厄运的象征。中国人对数字“四”很忌讳,因为它和死谐音,不吉利,医院不设四号病床,宾馆没有四号房间。中国也对于“

六、九”这两个数字情有独钟。“六”是中国人心目当中最最幸运的数字,俗话说“六六大顺”,汉族文化对数字“九”偏爱,因为从中国古代数字“九”代表皇帝,而且“九”有“久”谐音,喻示着天长地久。“八”有“发”谐音,因此数字“8”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18”的意思“我要发”。埃及人对数字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对所有的阿拉伯和其他的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5.汉语阿拉伯语谐音文化对比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不开,谐音和汉语文化也是这样。谐音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汉族从古以来的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包括好多谐音现象。因此,汉语中的谐音成分与其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上海人去看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苹果”跟“病故”谐音。由于“梨”跟“离(分离、离婚)”的谐音,梨也不能分着吃,因为“分梨”跟“分离”谐音。中国春节时常常在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意思“福到”。“年年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等谐音说法,阿拉伯语也有谐音,叫“文字修饰”,它的观念是:两个词发音相同,意义不一。文字修饰有两种类完全形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数量和次序四个方面完全一致。比如:“谢里福是一个高贵的人”(前者是人名,后者形容词),非完全型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不同,但是字母的数量相同。比如:“ ” 真主说:“他们阻止他,他们远离开他”。

在语音方面,汉语和阿拉伯语是很丰富的两种语言,对我们汉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兴趣了解汉语说的谐音的说法,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6.汉语阿拉伯语禁忌语对比

人们经常将语言中的词语跟很多事物联系起来,这些词语在原始或古代时期,人们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他们认为一些事物不能出现,不便出现。因此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也应避免说出来。这些不能说的词语便是禁忌语。吉祥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由于文化的样性,各民族对于吉祥概念表达的不相同。虽然中国生活水平的速度发展的很快,但是中国吉祥语还存在。汉语中禁忌语和吉祥语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禁忌语和吉祥语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流行文化。汉语中的出现了很多有关“死”的同义委婉,如:“去世、逝世、永别、身亡、作古、百年之后”等书面语常用的表达方式,口语中可以说:“走了、老了、永远离开了、过去了、不在了”,如果是坏人死了,可以说“断气了、见鬼去了、见阎王了”,如果是党政干部死了可以说“光荣了、牺牲、倒下”,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可以说“见到了上帝、上西天、到西方极乐等”还有可说“见马克思、见爹妈、见上帝等”。

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阿拉伯人谈“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直接说某人死了,同时会使用“死”的多义词,如:“”、“”、“”、“”等都是“死”的意思,虽然阿拉伯语的表达很丰富,但是没有中国委婉语的表达。虽然这样,阿拉伯人的诗品里会找到“灭亡”等,因为发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他们会使用这种词汇表示生活中碰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的死亡。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伊斯兰教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很大,阿拉伯修辞开始发展起来,当阿拉伯人谈“死”时,跟中国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回归他的主)、(响应安拉召唤)、(离开座位)、(转入另一个世界)等委婉语

总的来说,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语言有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相应的文化。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心态结合在一起。

三、词汇文化对比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本书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在第七节“词汇课”提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说:“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记忆和理解。记不住,理解错误,势必导致运用错误。”我们认为汉语阿拉伯词汇文化对比研究将在这一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例如:可以解释汉阿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汉民族和阿拉伯族使用的词汇和他们的思维的差异,以及词汇层面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以为我国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及中国阿拉伯语学习者双语词词汇提升水平。同时,通过对比,对语言学习者有很好的作用,让他们通过对比不会忘记,一直记住,理解无错误,提高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对外交流中能更清楚明确地表述埃中之间的不同。

四、结语

本文运用词汇对比教学法对汉语阿拉伯语两种不同语言词汇进行了探索和解读,初步涉及了汉语阿拉伯语词汇和文化中的词汇之间词义的差异问题。对比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词汇教学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这种方法能在汉语阿拉语教学中,能解决汉语学习者词汇使用的错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偷┐笱С霭嫔纾?2004.[3]现代汉语词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马坚.中文译解《古兰经》

[5]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胡勇强.白永权,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英汉对比研究: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2004.[7]周祖谋.词汇和词汇学[J].语文学习,1958.[9]王友民.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88.[10]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11]汉语阿拉伯语词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1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Mahmoud Ahmed Mohamed Mohamed Soliman 中文名:晓宇(1988―),男,埃及开罗市,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与翻译。

2.汉语文化圈 篇二

中高级班留学生, 有较强的中文交际能力, 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 学习过简单的成语和文化常识

二、教学时长

1课时 (45分钟)

三、课程设置

通过本节活动课的进行, 寓教于乐,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扩展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增进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2. 练习涉及的汉字的读音及书写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

游戏法, 游戏设置为中华九宫格, 包括了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内容, 着重考察学生的听力及口语水平, 同时以游戏的方式将汉语中的文化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六、新课讲解

游戏规则 (教案中所有涉及视频音频资源均来源自网络) :1. 由两名同学担任队长, 分别率领两组同学成为两队。2. 最先将九宫格中三道题连成一线的一队, 为胜利的一方。3. 两队猜拳决定哪队具有优先选择第一道题目的权力, 之后的题目, 由前一题答对的一队进行选择。4. 每道题都由队长先抢夺答题权, 抢到之后再从队员中选出一名或几名队员进行回答。答过题的队员不得再次回答问题。队长可以和队员一起商讨答案。5. 题目均为抢答题, 当老师念完题目并说出“开始抢答”后, 才可以抢答。若答错, 则答题权转交给另一队。6. 每题答对题目的同学, 将获得适时节气的小礼品一个 (如端午节五彩绳、中国结) 。

七、布置作业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文化知识, 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节气中的历史故事或是神话传说。

附:游戏题目及正确答案

1.听力题:看视频 (电视剧《终极三国》片段, 字幕已处理) 。

请说出刚才的对话中哪个成语是误用的, 并说出该成语正确的意思。

答案:大吃一惊——大吃一斤

解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例句:从来没有缺席过的汤姆今天没有来上课, 老师感觉到大吃一惊, 询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汤姆为什么缺席。

2.汉字笔顺题——屁股屁股动起来:请队长从自己的队员里选出一人与自己合作, 队员用摇摆臀部的方式写出老师所给的汉字, 队长猜出汉字即为回答正确。要求笔顺要正确。

答案:龙——横、撇、折、撇、点

龙在中国传统图腾文化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西方文化中恶形象的龙不同, 在中国, 龙是权力、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整体看来, 是伟大而正义的神的象征, 所以古代中国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龙”可以上天入地, 下海翻云, 是人们所崇拜并向往的伟大存在。

3.中国文化题:下列人物中, 哪一位不是女性?并请简要介绍一下其余两个人。

A.王昭君B. 武则天C. 梅兰芳

答案:C梅兰芳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 昭君出塞武则天: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

4.音乐题:请听下面一段音乐后回答问题。 (《明月几时有》)

请问,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的哪个节日, 并请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习俗。

答案:苏轼;中秋节;吃月饼, 赏月, 祭月大典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 全家团圆的人们会一起吃月饼、赏月。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 是月亮最圆的日子, 故而有了“月圆人团圆”的说法。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词的序中, 便已表明“兼怀子由”, 即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5.成语题:请队长在组员中选出四名同学, 四名同学每人用动作表演成语中的一个汉字, 队长猜出成语即为回答正确。不能说话, 只能用动作来传达意思。

答案:鸡飞狗跳

解释: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的样子。

6.朗读题:请两队分别派出队员准确朗读下面的绕口令, 由评委老师决定哪队获胜。

答案: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7.语音题:请给下面的成语标出汉语拼音和声调。写得又快又准确即为回答正确。由评委老师进行评判。“奋笔疾书”

答案:fèn bǐjíshū

解释: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8.文学知识题:请问, “三人行, 必有我师”出自下面哪位古人:

A.孔子B. 庄子C.孟子D.老子

答案:A.孔子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圣人”等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 紧随这句之后的是“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历史题:看下面一段视频, 请说出,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的哪一历史时期?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_______。 (视频为电视剧《终极三国》片段, 字幕已处理)

答案: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 桃园三结义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是有别于中小学和高校教学课堂的另一种课堂模式。它的教学对象往往是已经成年的留学生, 教学以交际为主要目的, 教授学生汉语的相关知识。因教学对象的区别, 在授课过程中也应针对留学生国家、宗教等不同特点, 依照学生接受能力安排课程。文化课是对外汉语课堂中必须又特殊的一部分, 因其博大精深, 又与学生本国文化不同,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教授予学生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3.汉语文化圈 篇三

关键词:数词 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作为一套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学者罗常培也曾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而词汇作为语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积淀着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反映各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等的一面镜子。数词作为汉语词汇中的重要一类,在最初产生之时主要被用来计数,表示数目和次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其神秘的色彩,汉语数词积淀的文化内涵就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形成了数词文化。人们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数词,包括出现在成语、惯用语等中的数词,有的表示精确的计数,如“一日三餐”中的“一”就表示“一天”,有的表示模糊的虚指数目,如“三思而行”中的“三”表示“多次”而不确指三次,而有的所表示的含义与数目完全无关,如“三七”表示一种药材,“胡说八道”中的“八”,应该理解为“白”。也就是说,汉语中的数词不仅包含着精确义,而且具有模糊的虚指义,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而我们知道,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及宗教信仰,包含着文化内涵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不易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所以说,汉语词汇中的数词及嵌套着汉语数词的成语、俗语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对汉语数词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梳理。

文章选取汉语数词中的“七”为代表,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试着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词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

一、数词“七”的文化内涵分析

在对汉语数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本文的分析范围做一个说明。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给出的数词定义为“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语,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常用来表示数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到十、百、千、万等,可分为系数次和位数词,序数词常用来表示次序,其前面往往有“初”“第”等词语,当然汉语中也有直接用基数词表示次序的,如“五组”指的就是“第五小组”,数词也常常和量词搭配,组成数量短语。本文所分析的数词,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只由数词组合而成,不包含其他成分的词语,如“三三两两、七七八八”,另一类是包含有数词的成语、俗语、惯用语等熟语,如“三长两短、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

数词在最初出现之时,是被用来计数的,科学性较强,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使得数词的文化内涵愈发丰富,愈发具有神秘色彩。数词“一”到“十”都具有神秘性,数词“七”也不例外,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也就是说数词“七”虽是个阳数,但也包含有阴数的特性。学者们经过考据,认为这是由于早期在甲骨文的书写中,“七”和“十”写法一样,二者是相同的,而“十”是阴数,所以“七”兼具阴阳,可兆吉、可兆凶。数词“七”也被视为是象征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极数,是宗教中的圣数,我国传统中有“正月初七为人日”的说法,其他国家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亦可找到“七”的影子,可以说数词“七”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数词“七”既已被视为极数、圣数,兼具阴阳,所以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传统中有许多用“七”称说的事物,如儒家典籍《七经》,音乐中有“七音”,颜色有“七色”,等等。此外,由于闻一多先生的称说,数词“七”也被视为多数,汉语词汇中许多含有“七”的词语都具有多的含义。数词“七”表现的文化含义,我们大体上可以梳理如下:

1.表示确指的数目义,如“七律、七绝、七色、七窍、七巧板、七弦琴、七情六欲、三魂七魄”等。这些词语都包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数词“七”都是确指的,“七律”指的是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的律诗,“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我们应该注意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述词语的含义。

2.表示虚指“多、杂乱”的含义,如“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颠八倒、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乌七八糟、零七碎八、七大姑八大姨”等。由于数词“七”“八”的不对等,所以二者出现在一个结构里,就会给人杂乱的感觉,上述例子中数词“七”所具有的数目义已虚化,整个词语具有贬义色彩。

综上,数词“七”作为极数、圣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用“七”来称说、代表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汉语中甚至有用“七尺之躯”来代指男儿的说法。数词“七”具有表示确指的数目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其他词语的搭配组合,“七”的数目义不断虚化,出现在词语中来表示对“多”的强调,表示“杂乱”之义。“七”毕竟是一个奇数,加之人们丧葬仪式等原因,有些地方对于“七”是很避讳的。

二、对外汉语数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词承载着文化,反映着人类的数理概念及思维方式,汉语中的数词也不例外,汉民族几乎给每个数词都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数词的运用也反映着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的数词教学时,就不单单是教授数词的读法、写法,更要注意传授数词本身蕴含的文化内容,使学习者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恰当地使用汉语数词。根据上文进行的数词文化内涵分析,我们认为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词教学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对外汉语数词教学要注意分级、分类

上文我们在对数词“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分析时,都指出了汉语数词中有一部分保留着数词本身的确指数目意义,比如“七律”“七绝”,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和学习这些数词就相对容易,我们也可以采用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另外一些汉语数词,其中的数词仍表示确指数目义,但整个词语表示的意义与汉文化密切相关,比如“七情六欲”中的“七”。对于这些汉语数词表示的数目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好明白,他们之所以对整个词语不理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数词所缩略的具体内容,当然,不熟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同样不会真正明白上述词语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些数词的教学,我们自己首先要真正明白词语的含义,其次要注意给学生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是课堂上,亦可以是在课下,甚至可以举办相应的数词文化讲座,帮助二语学习者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学好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的数词。除了仅表示数目义的数词和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数词,汉语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意义虚化的数词,如“一见如故”中的“一”表示“初次”,“三番五次”中的“三、五”虚指“多”,“七上八下”中的“七、八”表示“杂乱”。对于这些词语教学,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注意分析数词的结构和意义,并且教给学生相应的分析方法,注意提供数词使用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使用中明白其含义。

综上,汉语中的数词有很多,汉语数词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很丰富。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的数词教学时,要注意对汉语数词进行分类、归纳,按照“仅表示准确数目义、表示数目义+传统文化、数目意义虚化”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且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适时调整。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有很多,且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会选用不同的教学法。根据对汉语数词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数词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法:

1.翻译法——可用于教授仅包含数目意义的数词,通过对译,帮助学习者认识和记忆汉语数词表达。

2.穿插法——可用于教授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数词,可在教学中穿插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习者熟悉中华文化,理解数词含义。

3.交际法——可用于教授数目意义虚化的数词,设定交际情境,帮助学习者体会数词的具体用法,培养敏感度,学会运用。

4.认知法——可用于教授具有格式意义的数词,如“千X万X”“七X八X”一类具有框架的词语,帮助学习者形成语块意识,积累和运用数词。

除过以上所举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对外汉语数词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直接法等方法。其实,“法无定法”,在对外汉语数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教学法要根据教授内容以及其他条件进行调整,为行之有效地进行汉语数词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词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承载和反映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符号,汉语数词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反映着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外汉语数词教学就是汉文化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深入透彻地分析汉语数词蕴含的文化内涵,注意数词教学的分级和分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好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数词的意义,进而能够运用数词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陈绂.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5]靳蕾蕾.浅谈含数字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1,(8).

[6]马思周.论数词虚化[J].语文研究,1999,(3).

[7]王纯.中国的数字文化[J].晋图学刊,2002,(1).

[8]徐梁峰.中西方数字文化内涵比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

[9]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10]贾欣.汉文化中数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数词教学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王娟.对外汉语数字词教学[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高中作文:神奇的汉语文化 篇四

在历史的长河中,潮涨潮退,花开花落,但汉语一直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传承着华夏土地上的文化瑰宝。

希特勒曾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可见,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的发展,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若是没有了语言,我们岂不是回到了那“咿咿呀呀”的原始时代?人类的生活没有一样可以离开语言,它是我们相互沟通,表达情感的与想法的载体,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汉语也正是如此,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揭开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学习,领悟我们的汉语文化吗?

中国的汉字,是惟妙惟肖的象形文字。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更新与变化,从复杂难懂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沿用至今的,清新悦目的宋体,无一不体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汉字的内容是复杂的,每个汉字,只要稍微改变它的`其中一笔,它的读音变会得和原来的相差甚远,甚至连意义也会变得完全不同。如“或”,“彧”,“咸”这三字,它们看起来相似,所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与此同时,汉字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跨越,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如在古今异义中,“虽然”不但有“虽然这样”的意思,还有“即使这样”的意思;在通假字中,“错”字常通“措”字,译为“放置”等意思。由此可见,中国的汉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且它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化与发扬。

在汉语的日常口语中,普通话并不是唯一流通的。我们在平日里所称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北京音为基本音的语言。但是,在泱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甚至是每一片地区,都其独特的方言。京剧,豫剧,越剧,昆曲,黄梅戏等特色文化遗产,正是源于方言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即使是普通话,不同地方,也略有不同,如大陆和台湾,普通话的发音就有细微的区别。各种各样的特色语言,形成了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

我们从出生,便无时无刻不地在受到中华汉语文化的熏陶。从我们的名字,我们挥洒自如的每个汉字,从我们谈吐,无一不在受汉语的感染。它时而带我们去领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凄婉,时而带我们去领略“怒涛卷霜雪”的壮观。汉语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导师,交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5.汉语言文化大赛观后感 篇五

出场的是伍家岗小学,秭归小学,长阳小学等7所小学派出的4位选手和三位评委老师,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严谨的开始答题,他们不分上下,有很难的题目大部分都答出来了,真是太厉害了,看来我还需要加油啊。

这一场答题结束了,下一场,最激动人心的竞赛——抢答开始了,有一个组在这上面飞黄腾达,竟一下子抢到了三道题,使原本落后的`分数一下子赶了回来,进入了前三名,他们真是名副其实的“抢题高手”啊!

6.中国酒文化——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篇六

一、课文资料原文:

中国著名酒类

酒是一种用果实或粮食经过发酵制成的饮料。

黄酒,这是一种古老的酒类,属于低度粮食酒。黄酒用糯米作原料,经过糖化、发酵、压榨而成。黄酒酿好后,要存放好多年才取出饮用。黄酒颜色黄亮,香气浓郁,味道很好。它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一般仅在10~20度之间,可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是各酒类中最高的。著名的黄酒有绍兴的加饭酒、花雕酒、状元红等。

白酒,这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酒类,属于高度粮食酒。白酒以淀粉为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蒸馏而成。白酒没有颜色,酒精浓度比较高,一般在40度以上,有的高达65度,可以点火燃烧,所以又叫“烧酒”。著名的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酒、山西汾酒、贵州黄酒等。

蒸馏,是黄酒与白酒度数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蒸馏器的出现,是中国酒历程中重要的一页。酒经过加热蒸馏,水分减少了,酒精度也就提高了。白酒出现的比较晚,至今只有800多年。

此外,葡萄酒、啤酒、药酒,也是很有名的酒类。

二、课程大纲

(一)教材:北语对外汉语精版教材《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生对中国主要酒类熟练掌握;

2、学生对各种酒名及产地有一定了解;

3、初步涉及酒文化。

(三)课文教学重点:课文词汇,酒的分类标准,酒类名称;难点:各种酒的名称产地,酒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词汇:举例法,对比法,图片展示,诱导法,联系实际,联系课文;课文:交际性问答,课文意思,结构仔细分析。背后的故事简单涉及。语言点:演绎法,解释意思,举例子,重复句子,请学生举例,情景展示等。

三、学生水平:中级 学生基本掌握甲乙级词汇

四、课时讲授共需时间预测:4 课时,200 分钟(第一二课时,三四课时一起)。

五、讲课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大家上课都带着水杯,你们喜欢喝热水还是冷水啊?

同学:冷水/热水。

老师:那除了水,你们平时还喜欢喝什么? 果汁?酸奶?啤酒?白酒? 学生:······(五花八门)

老师:嗯,很多人喜欢喝啤酒,还有人喜欢白酒。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那你们对中国酒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酒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著名酒类。下面我们来看生词.(二)讲练生词:(45分钟,讲解30分钟,读15分钟)

1、老师:跟我读:(读两遍)发酵:fā jiào

黄酒:huánɡ jiǔ

糯米: nuò mǐ

糖化: táng huà 压榨: yā zhà

浓郁: nónɡ yù

酒精浓度: jiǔ jīnɡnónɡ dù 营养: yínɡ yǎnɡ 绍兴: shào xīnɡ 加饭酒: jiā fàn jiǔ 状元红: zhuànɡ yuán hónɡ

花雕酒: huā diāo jiǔ,2、讲解生词:

发酵:老师:大家都吃过面包,那有没有人做过面包呢?是的,其中的一个步骤在面粉里加些东西,过段时间面粉就会变大,这个过程呢,就叫发酵。这也是做酒的一个必要步骤。一起读,发酵(加手势,下同)。黄酒:老师:黄酒是中国酒的种类之一。看这名字,应该能猜到它的样子呵。下面课文中会详细介绍。一起(读)。

糯米:老师:大家来中国的时间也不短了,有没有过过五月五的端午节呢?没有也不要紧,再过一个月就是今年的端午节了。谁知道端午要吃什么? 学生:粽子。

老师:很好。那粽子里很像大米的白白的东西叫什么? 学生:···没有吃过。

老师:那就是糯米。跟我读,糯米。没有吃的同学今年可以尝一下,很好吃。

糖化:粮食或者食物经过一些变化就变甜了,这个过程就是糖化。也是做酒的一个步骤。一起(读)。

压榨: 老师:有没有人自己做过果汁?是的,用力压水果让水果里的果汁流出来,就叫压榨。同样是做酒的一个步骤。一起来,压榨。

浓郁:老师:春天,到处是开着的花儿,我们可以闻到各种花的香味。这时候我们会说花香···怎么? 学生:好闻,大,重,浓,厉害······

老师:嗯,很好。我们也可以说花香浓郁。一起读,浓郁。酒的香味也浓,我们可以说,酒味··· 学生:···浓郁。

老师:很好。大家学的很快。下一个是酒清浓度,喝过酒的同学举一下手。好,xx同学,你喝多少啤酒会醉?白酒呢?

xx学生:3瓶啤酒,白酒只能喝3杯。

老师:你比老师能喝啊。老师啤酒只能喝3杯,白酒都不敢喝。那同学们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

老师:这就要说到酒精了,高度酒里面酒精多,酒精浓度就高,人就容易喝醉;低度酒里面酒精少,酒精浓度低,人就不容易醉。啤酒酒精浓度低,白酒怎样? 学生:酒精浓度高。

营养:一些食物里对人体好的东西。啤酒就很有营养,人们叫它“液体面包”。我们可以说,啤酒的营养价值很高。一起。

绍兴: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那里的酒很有名。加饭酒:绍兴黄酒的一种,“加饭”这里是指酒里多加了原料糯米进去。

状元红:也是绍兴的一种黄酒,加饭酒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多加了原料。状元呢,是中国古代文人考试得第一的人,庆祝状元时喝的酒就是“状元红”,但是第一肯定很少,而且古时候只有男人考试。所以状元红就用于庆祝男人娶媳妇了。那有的同学就想问:有没有庆祝女子出嫁的酒呢?有,真有,它的名字叫“女儿红”。

花雕酒:黄酒的一种。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酒坛外面画着一些彩色雕塑,看起来很漂亮。这里有图片

也有人说花雕酒其实就是状元红,也是女儿红,只是使用的时候不同,所以名字也不同。

3、讲解完了后再领读一遍,学生集体读一遍,单个学生抽查读,注意学生读音及音调,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赞扬。最后再集体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讲解课文及语言点(语言点穿插在课文里面讲,40分钟)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下面我们来看课文《中国著名酒类》,今天我们只看一二段,了解一种酒—

—黄酒。请大家先自己读一遍课文。(5分钟)

2、好,大家听我读一遍。(······)

3、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段,酒是什么,酒是一种··· 学生:···饮料。

老师:对,饮料,什么样的饮料呢?

学生:酒是一种用果实或粮食经过发酵制成的饮料。

老师:很好,其实最早的酒就是野生的水果熟了没人摘,落下来堆在一起,慢慢发酵形成的。后来,聪明的人就根据这个现象做出了酒。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黄酒。它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古酒呢,就是古老的酒,好多年前就出现了。那它究竟有多古呢?约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发酵法,开始大量做黄酒。所以,黄酒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今天老师带了一些黄酒,大家想不想尝一下? 学生:想!

(让同学帮忙,用一次性纸杯给每个同学分一些黄酒)

老师:怎么样?好不好喝?我们来请xx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xx学生:甜的,很好喝。

老师:嗯,好。那你觉得和白酒比怎么样?酒精浓度··· xx学生:黄酒和白酒比酒精浓度低。

老师:很好。非常感谢xx同学。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这里有一个语言点,“属于”,它等于我们学过的“是”,“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可以说“黄酒是低度粮食酒”;你们都是汉语中级学生,也可以说···我们,你们自己说要用“我们”,对,我们都是汉语中级学生;这本书是老师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本书属于老师;那个杯子是xx同学的,我们可以说··· 学生:那个杯子属于xx同学。老师:非常正确!(找四个同学分别造句,注意纠错,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好,大家做的都非常好。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大家在课文里找一下,告诉我,黄酒的酒精浓度是多少?

学生:它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一般仅在10~20度之间,可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是个酒类中最高的。老师:很好,大家找的很正确啊。那黄酒是怎么做成的呢? 学生:黄酒用糯米作原料,经过糖化、发酵、压榨而成。

老师:嗯,是的。这是做黄酒最主要的三个步骤,除了这三个,还有经过很多很多步骤。好,这里出现了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语言点:“经过···而成”,我们用一些方法做出了某个东西,就可以说这个东西经过什么而成。比如,我们建造出了房子,就可以说,房子经过建造而成;面包经过发酵而成;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裁剪,编,设计······

老师:嗯,我们可以说,衣服经过裁剪而成;衣服经过编制而成;衣服经过设计而成。谁愿意造句?(引导学生造句,四个句子,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现在,黄酒做出来了,但是不要急着喝,黄酒要存放几年或者十几年才好喝。它的味道怎样?书上怎么说的? 学生:黄酒颜色黄亮,香气浓郁,味道很好。老师:是的,你们觉得呢?是不是这样? 学生:是的,味道很好。

老师:黄酒不仅好喝,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超过了“液体面包”啤酒,所以人们叫它“液体蛋糕”。黄酒可以用来做药,治病,喝黄酒可以给身体很多种营养,让人更健康,也可以让人皮肤变好,看起来年轻。所以想让皮肤变好的女士们也应该喝一些。著名的黄酒前面我们讲生词时讲了一些,大家还记的吗?绍兴的加饭酒、花雕酒、状元红酒。(引导学生回忆一遍)。

(四)小结(10分钟)

老师:今天的课文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复习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抽查一下,(选一些学生读生词)好,集体读两遍。·······好,下面是课文,一二段读一遍。黄酒是中国主要的一个酒类,在世界上也很有名,除了咱们学的那几种黄酒,还有很多种,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了解一下。好,同学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同学们好!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吗?对,黄酒,这是中国著名酒类的一种。让我们请4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下新学的词语,下面的同学拿出一张白纸,我读一个,大家写一个,不要看书本,都要写,写好了给老师交上来。······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遍上节课的课文。······大家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要学习课文剩下的几段。下面先学习生词。

(二)讲练生词:(45分钟,讲解30分钟,读15分钟)

1、老师:跟我读:(读两遍)代表性:dài biǎo xìnɡ 淀粉:diàn fěn

蒸馏:zhēnɡ liú

燃烧:rán shāo 烧酒:shāo jiǔ

贵州:guì zhōu

茅台酒: máo tái jiǔ 四川:sì chuān

泸州老窖酒:lú zhōu lǎo jiào jiǔ

山西汾酒:shān xī fén jiǔ

贵州董酒:guì zhōu dǒnɡ jiǔ

2、讲解生词: 代表性:老师:“代表”这个词我们是学过的,它有一个意思就是“同一类里面的,最能体现这一类特点的其中一个”,这里“代表性”是一种性质,这个东西有可以代表同类的性质,就可以说,它在同类有代表性。比如说,故宫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大家知道Hemingway吗? 学生:作家,美国的····

老师:对,他是一个美国作家,那大家知道他的哪一本书呢? 学生:《海的女儿》。

老师:嗯,那是他最有名的一本书,那本书可以代表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说《海的女儿》是海明威的代表性作品。哪位同学可以造个句子?(引导四个学生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

淀粉:一种食品原料,一般在谷类植物的谷子、土豆里,可以用来制造酒精、糖等。其实我们吃的粉条就是淀粉做的。一起读,淀粉。蒸馏:制作白酒的一个步骤。加热液体让它变成水气,再使水气变冷成为液体,这样可以去掉液体中脏东西。一起。燃烧:这是个动词,房子着火了,就可以说,房子在燃烧。xx同学把他的书点着了,我们怎么说?对,xx同学的书正在燃烧。(请四个同学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

烧酒:白酒的另一个叫法,就是燃烧的酒。为什么这样叫呢?下面课文里有,大家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一起读。贵州、四川:这两个都是中国的省,在中国的西南。这里还有一个省是“山西”,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一起。茅台酒:老师:可以代表白酒的一种酒,我们可以说··· 学生:茅台酒是代表性白酒。

老师:非常好!贵州茅台镇制造出了这种酒,于是给它起名“茅台酒”。它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是世界的三大名酒之一。一起。

泸州老窖酒:泸州也是一个四川的地名,“窖”是存放酒的地方,“老”指时间长,大家都知道,酒放的时间长了才好,泸州的存放了很久的酒,当然是好酒啦!跟我读。

山西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市杏花村,这是中国最早的白酒,称为“最早国酒”。贵州董酒:白酒的一种,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3、讲解完了后再领读一遍,学生集体读一遍,单个学生抽查读,注意学生读音及音调,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赞扬。最后再集体读一遍。第四课时:

(二)讲解课文及语言点(语言点穿插在课文里面讲,40分钟)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下面我们来看课文《中国著名酒类》,请大家先完整地读一遍课文。(5分钟)

2、好,大家听我读一遍。(······)

3、老师:我们都知道黄酒是低度粮食酒,只有大约20度。白酒是高度粮食酒,那它有多少度呢?大家找一下。学生:一般在40度以上,有的高达65度。

老师:很好,大家找的很正确。白酒还有一个特点,它是无色的,就像水一样。不过喝起来可差远了,白酒度数太高,老师就不给大家喝了啊。喝一点酒,对身体有好处,多喝就不好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那白酒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白酒以淀粉为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蒸馏而成。老师:嗯,大家发现黄酒和白酒的制作哪里不同了? 学生:原料,蒸馏······

老师:对,黄酒原料是糯米,白酒是淀粉。还有就是白酒经过了蒸馏。这里有一句话:蒸馏,是黄酒与白酒度数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A是B的主要原因”,意思是“因为A所以B。”比如,因为她昨晚没有睡好,所以她今天上课睡着了;就可以说,她昨晚没有睡好是她今天上课睡着了的主要原因。这个句子有点长啊,谁来帮我想了个简单一点的。(请四个学生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那为什么经过蒸馏酒的度数就大了呢? 学生:酒经过加热蒸馏,水分减少,酒精度提高。

老师:酒精浓度高了,酒就能燃烧,度数很高的白酒就可以燃烧。所以呢,白酒又叫做“烧酒”。黄酒出现已经有3000多年了,白酒没有那么九,只有800多年。著名的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酒、山西汾酒、贵州黄酒等。上节课和大家介绍过,还记得吗?(引导学生回忆一遍)。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酒中的黄酒和白酒,中国酒当然还有很多。有名的比如还有,葡萄酒、啤酒、药酒。葡萄酒是用葡萄汁发酵制成的,它的用处也有很多,比如美容,减肥,帮助消化等等。中国葡萄酒种类很多,生产的也多,但国外的品质更好一些,所以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也可以说,它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啤酒大家知道的肯定不少吧,中国的啤酒情况和葡萄酒差不多,生产量非常大,这里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人口大吧。药酒这又是让中国人得意的一个酒种,它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黄酒差不多,后来才传到其他国家。药酒的药用价值很高,其中包含了中药的很多知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比较复杂,所以就不给你们多讲了。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了解,这是一门复杂但有趣又实用的科目。

(四)小结(5分钟)

老师:现在我们对中国的著名酒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主要有哪几种呢? 学生:黄酒,白酒······

老师:对,还有葡萄酒,啤酒,药酒。当然,这只是比较重要有名的一些,更多的在大家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想了解更多的同学可以下去自己了解。平时喝中国酒时也可以注意一下,不过那些有名的酒一般都很贵。现在我们把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吧,首先,集体读生词,两遍。然后,读一遍课文。

六、课后作业布置

1、所有生词一个10遍,下节课默写。抄一遍课文并熟读。

2、写一种自己国家的有名的酒,包括名称,度数,颜色,味道,历史等,120字左右,交上来。

3、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列出黄酒与白酒的不同;

七、反思、自己在教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遇到的问题:

1、每次讲或者解释词语时,总要想一想这个词以他们的水平理解不,如果不理解应该换哪个词,怎么讲才能够简洁又明了。

2、酒的制造过程太过复杂,尽量简化到几个主要步骤,但这几个步骤也太专业,比如蒸馏,压榨什么的,不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

3、涉及到地名,如贵州、山西等,扩展开来知识太多,又杂乱,占用时间太多,不扩展有太模糊,学生容易混淆,于是就只说了地点。

4、酒名解释还好,背后的历史故事涉及中国古代的一些知识,比如科举什么的(状元红,女儿红),又会提及古代只能男人参加科举,那就会扯出女人在那时的地位以及为什么······太多太多。最后就只说状元是古代一种只是男子参加的考试中的第一名。

5、某些词语意思不止课文中的这一个,就不知该不该扩展开来讲。

7.泰国汉语文化传播综述 篇七

1. 历史背景

汉语文化, 狭义来讲即为华夏文化。几千年来, 汉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睦邻各国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从东南亚邻国泰国我们就可以找到汉文化传播的踪影。

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泰两国就有了经济文化的交往。在泰国, 汉语传播的早期模式可以追溯到华人为子女设立的私塾。该类私塾为当地华侨、华人子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 后来发展成为华侨学校, 教授国语、常识、算数、美术、音乐、体育和泰语等课程。孙中山先生在泰国倡导成立的中华会所, 于1908年建立。

2. 近现代传播进程

建于1909年的华益学堂可以说是泰国近百年来最早建立的华文学校。二战结束后, 汉语在泰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1988年泰国华人纷纷发表言论, 要求政府放宽华文教育政策, 得到批准;1991年年底泰国民间最大慈善机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提出创办华侨崇圣大学的申请, 很快获得政府批准, 并蒙泰皇御赐泰文校名。这也是迄今为止, 泰国唯一一所受泰皇御赐校名的私立大学。自此, 泰国的华文教育打开了新的历史局面。

20世纪90年代后, 汉语教育在泰国迅速发展。1999年泰国政府将中文列入大专联考外语的选考科目, 2000年泰国教育部又正式通过了高中的汉语课程, 许多学校包括一些专科学校、公立中学也陆续开设汉语课。在2008年以前泰国已基本实现所有中学都开设汉语课程。

在泰国高校里, 汉语教育也有了巨大发展。部分公立和私立大学相继设置了汉语专业, 开设了汉语课程。高等院校中, 国立和私立大学开设汉语学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共有21所。最先开设汉语专业的院校为朱拉隆功大学, 朱大也是泰国最古老的大学, 被尊为“泰国最有威望的大学”。在泰国, 承担汉语教学任务的学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开办的大学 (如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 ;第二类是教育部批准的公立和私立学校 (如曼谷商业学校、曼谷易三仓商业学院、东方文化书院等) ;第三类是民办学校, 由泰国教育部开办, 其经费由华侨或华侨社团负担。

目前, 泰国民办华校近100余所, 分布在曼谷及其他各府, 其中曼谷地区华校占20%。在泰国的汉语培训机构也是遍布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之多, 达到数以万计的规模。为次, 泰国教育部特别制定出一份促进泰国汉语教学的五年战略规划。与此同时, 泰国国内每年都会举行各级各类的汉语水平考试, 以促进在校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热情。

在汉语教学发展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机下, 中泰两国高校和有关部门,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泰国皇室、政府和中国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合作。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 于2006年8月成立。截至目前, 泰国已经有12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 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二、泰国汉语文化传播综述

泰国是世界上华人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汉语在泰国的学习、传播历史颇为久远,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可谓风风雨雨, 一路艰辛崎岖。日前, 因为中国政治、经济力量的日益强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加大, 汉语的兴盛与其有着密切联系。在泰国, 汉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依然是令人欣喜、乐观的, 这种发展趋势有其深刻、广泛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1. 内因

汉字是汉民族一个鲜明的标志, 民族精神的图腾, 汉文化的最好展示。汉语更多的承载了每一位海外华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向往, 一种叶落归根的夙愿。海外华人普遍对汉语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性。

在落叶归根这样一种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情结指引下, “说汉语、写汉字”已经成为了海外华人的一种感情的寄托方式。当回归故里的心愿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时, 这样一种带着浓浓的故乡味道的方式就成为了他们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他们的子孙也通过学习汉语来找寻自己的“根”!在这种强烈的寻根意识牵引下, 学好汉语成为一种使命。泰国特殊的国情———华人、华裔众多, 也势必使得汉语得以广泛地传播。旅居泰国的华人乐于将汉文化传播到泰国, 并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在泰国大量兴办华校, 努力传播中华文化。

2. 外部推动

从学习汉语的动机来讲, 汉语学习的发展最初是以少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个别泰国学生为主。渐渐地, 中国的日益强大成为吸引一部分汉语学习者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在亚洲与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能量、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策略等, 这些因素都吸引了很多泰国汉语学习者, 促进了汉语在泰国的推广。

泰国社会各界已达成这样的共识:中文在泰国已经拥有和英文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 甚至一些有意于到中国从事工作的人认为中文的重要性超过了英文, 他们认为熟练掌握中文可以帮助自己在社会上赢得更具优势的竞争条件———中文不但是谋生的工具, 还能够用来与外界沟通、谈判, 提高业务竞争力, 并且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 促进对中泰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 同时也有利于把优秀的泰国文化传播到中国。

因此, 学好汉语对泰国人来讲, 与各方面的现实利益紧密相关。汉语这种语言的掌握程度,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状况的优劣与在社会竞争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汉语、学好汉语在泰国对于有志于参与社会竞争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1学校汉语课堂的文化输出

在泰国的汉语课堂里进行汉语教学的中国老师分为三类:

(1) 中国汉语办公室每年派出的汉语志愿者

他们都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 培训地点大多是在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国内高校, 培训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经验;

(2) 国际语言机构在中国地区的分支选拔的文化交流生

此部分学生大部分为国内大学的在校学生, 所学专业没有限制, 教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3) 国内的各个高校定期派出的汉语老师

这一师资群体的汉语教学经验最为丰富。他们大多在泰国的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推广工作, 是泰国的汉语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群体。

此外, 在泰国教授汉语的老师还有来自台湾地区的教师、泰国当地的华人华侨以及泰国本土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台湾地区的教师讲授汉语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他们的汉字教学采用繁体字, 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 并不利于汉语普及教育的发展。泰国当地的华人华侨因为具有良好的中泰语言、文化背景, 但是相对于专业的汉语教师, 他们授课的专业性不强, 这也是此部分教师进行汉语教学的不足。而泰国的中文专业学生, 他们中大多数对汉语以及汉文化有强烈的兴趣, 是相当不错的汉语教师。

2.2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

据汉办的网站公布, 泰国是“汉语热”最集中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2年, 泰国学习汉语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8万人增加到了80万, 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近3000家, 泰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开设汉语的学校从最初的10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700多所。2003年中泰合作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启动, 2004年, 汉办开始向泰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13年来泰任教的志愿者达到1676名, 比2012年增加了500余名, 志愿者派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但仍与泰国政府的需求相距甚远。

2.3文学作品的传播

汉语文学作品, 作为汉语言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向在泰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但在近代, 其传播受到全球政治大环境与地缘政治小气候改变的影响, 不能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相比, 受到了一些挫折。

2.3.1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播的历史

泰中友好交流近千年, 泰国在我国明代以来, 开始派遣官员、使节往来。这些官员来华之后, 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一些官员带中国官方赠送的汉语书籍回到泰国, 并把这些书介绍给亲朋好友, 至此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泰国。此外, 贸易也是泰国引进中国书籍的另一途径。由于那时懂中文的泰国人很少, 所以中文书籍被忽视, 没有广泛传播。直到曼谷王朝时期, 泰皇重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事务, 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才逐渐流行起来。

演义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于1802年被译成泰文介绍到泰国。曼谷王朝一世王很看重这部中国演义小说, 这部作品在他眼中并不只是长篇历史巨著, 而是兵法经典, 是政治军事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作品中展现的军事指挥和政治谋略是泰国国王、贵族阶层在建国期间的重要参照。因此, 泰国国王委托大臣昭帕耶帕康和后宫亲王组织翻译了《三国演义》。该作品在泰国文坛出现后, 很受泰国读者的喜爱, 便形成了中国文学热。许多的中国历史小说也被翻译出来。当时移居泰国的华人, 文化知识浅薄, 中国历史小说译成泰文有些困难, 造成了译本与原著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 《三国演义》泰文版对泰国文坛来说, 影响比较深刻, 获得泰国评论家的好评, 泰国六世王时期被泰国作家学会选为泰国白话文学经典, 成为泰国语文教材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内容。一些研宄泰国文学史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泰译本是泰国散文的起点。

泰文《三国》问世后, 中国古代文学逐渐被泰国人认识和接受。其它泰译的古代文学作品有《水游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孙子兵法》等等。从一世王王朝至六世王王朝, 据统计共有三十五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译成泰文。此外, 移居泰国的华人对故乡情感浓厚, 常和子孙讲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故事, 希望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 也能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生哲学、道德礼仪之内容教导晚辈。这都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在泰国广泛传播。

2.3.2近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泰传播状况

中国近现代文学在泰国的传播, 于1939-1944和1958-1961两个时期收到泰国政治风暴的打击。当时泰国政府实施反共政策, 泰国境内的中文报纸几乎都被封, 泰国政府严禁阅读用汉字写成的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 泰国政府下令严管汉语教育, 1960年泰国政府公布规定泰国民办华校必须在三年内减少中文教学时间。

一系列的规定、禁令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优秀文学作品向泰国的传播。因此, 我们在泰国文化市场上仅能够看到鲁迅、巴金等几位代表作家为数不多的作品。

尽管经历种种挫折, 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泰国各阶层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当代泰国亲近汉文化的群体中, 以皇室诗琳通公主为最典型的代表:

泰国皇室诗琳通公主对汉语在泰国的传播推广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本人写得一手好书法, 被聘为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的名誉教授。多年来她坚持学习汉语, 用中文写作, 并结集成书———先后出版了《踏访龙的国土》、描绘丝绸之路的《平沙万里行》、介绍东北大地的《雾里霜挂》以及《云南白云下》《清清长江水》, 关于香港回归的《归还中华领土》等。 (中国新闻社, 2000) 2007年3月26日, 诗琳通公主亲自为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揭牌, 并挥毫题词“任重道远”, 勉励泰国当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担当起推动中泰文化交流发展的重任。诗琳通公主于2009年9月15日, 又亲自为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东方大学孔子学院首次在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华医学文化。?2012年3月26日诗琳通公主再次出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五周年庆典。

2.4文化艺术的传播

作为汉语言文字衍生物的汉语文化艺术, 如戏曲、歌舞等, 近年来在泰国也有了长足发展:

于2006年12月25日建立的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 在开展汉语教学和培训的同时, 引入中国的民族艺术教育, 挑选国内派遣的艺术专业的老师进行中国民乐、中国民族舞蹈、中文歌曲的教学和培训活动, 深受泰国黎逸府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2.5影视作品的传播

近年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泰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影视剧作品在泰国传播并不广泛, 主要原因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从2013年到2014年泰国引进的中国电影仅有《泰囧》、《白蛇传》、《白发魔女》等几部作品。相反的, 最近在国内热映的《星际迷航》早在几周前就已在泰国上映。泰国民众崇尚娱乐、乐意接受新鲜事物, 对好莱坞大片的接受度更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大多数中国电影所描绘的情景有很强的地域性, 并非所有的海外观众都能有所了解, 这造成了观众在观影时的迷茫。

三、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前景展望

历史上, 泰国传统文化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当下, 泰国依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已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泰国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 可以预见到在泰国的汉语推广传播工作有着光明美好的前景。

当然良好的现状并不一定预示着一个一帆风顺的未来。当下,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及历史高峰时期, 这主要缘于中国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弱化;与此同时, 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十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可以说, 中国文化在泰传播, 面临的既有挑战, 又有机遇。

广大汉语言文化工作者要正确、客观地面对现实———需要克服的实际困难还有很多, 如优质师资不足, 优秀教材匮乏。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才能让汉语在泰国的传播工作顺利开展,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泰国这片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徐佩玲 (Pairin Srisinthon) [D].山东:山东大学, 2014.

[3]郭熙[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陈记运.泰国汉语教学现状[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3) :128-132.

[5]何丽英.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8.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 篇八

关键词:文化词语 文化意义 文化附加义 文化内容

汉语作为语义型的语言,是由语言特点所决定的。在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中,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记录文化的主要载体。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都在词汇中得到了表现。“灿烂的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蕴藏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语中。”“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词汇对文化的特殊包蕴,决定了汉语中势必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语。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词语界定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文化附加义说”。

“文化意义说”认为,词语在理性意义之外所附加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色彩以及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是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存在或有所不同,一般无法与外族语对译,这类词才是“文化词”。

常敬宇先生在其专著《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词语:“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本身载有明确的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它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常先生指出文化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区别在于文化词语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一般词语则只具有表层的概念义。他同时根据文化意义的强弱将文化词语分为显性文化词语与非显性文化词语。陈建民先生认为,文化词“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则指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义与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

孟子敏先生(1992)认为:“一个文化群体里的某些词、短语、句子,是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的,我们称之为文化词。这类词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是零形式,在教学中既要给出语言意义,也要给出文化意义,如‘鹊桥’‘包公’。”孟子敏(1996)又将这个定义完善为:“文化词语是指在某一语言文化中具有一定文化附加意义(也可称为文化意义)的词语。”孟子敏(1997)将文化意义概括为“是指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并据此把文化词语分为三大类:(1)根据感情色彩分为两类,即褒义词和贬义词。褒义如“勤奋、诚恳、纯洁、伟人”,贬义如“懒惰、肮脏、狐朋狗友”;(2)根据风格意义,也分为两类,即口语和书面语。口语风格的如“窍门儿、干吗、拖后腿、七上八下”等,书面风格的如“承担、庄严、父亲、身心交瘁”等;(3)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有24类,如动物、植物、人物等。

黄金贵先生则从训诂学、词源学的视角审视文化词语的定义。他把汉语词汇分为两大类:文化词语与通义词语。二者分类的标准是文化意义的强弱有无,“有不同程度文化意义者,为文化词语;弱而至无者,为通义词语。”他同时提到文化词语有三个特征:名物性、系统性、民族性。他认为,不少表示事的抽象词语,也往往体现了民族的各种心态、观念。凡此,都属文化词语,因此除了纯文化词语和通义词语,还有大量二者交叉的词语存在。交叉词语既有文化义项,也当为文化词语。

王国安先生(1996)从汉语的文化意义着眼,把汉语词语分为文化词语和普通词语两大类。他又把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分为五小类。他强调文化意义的产生是同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汉语学习者要真正掌握汉语,必须全面了解汉语的语义,尤其是要了解其中深层的文化意义。王国安先生把文化词语分为:(1)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建筑),月饼(饮食),八仙桌(器具),旗袍(服饰);(2)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历史),道(学术),比兴(文艺);(3)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举人(职官科举),菩萨(宗教);(4)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自然词语),流沙、戈壁滩(地理词语);(5)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时令),稽首(礼仪),乞巧、踏青(习俗)等。

关于文化意义的讨论,黄金贵(2001)认为,文化意义指“语言反映、承载文化在词义上的集中体现,凡是显性或隐性反映语言之外的某种文化背景、事物、现象、因素的词义都属于文化义。”陈建民(1995)认为,“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义与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属于文化意义。为此,文化意义的产生必须同一个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各家讨论,文化意义具有如下特征:(1)民族性。词的文化意义要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如汉民族习惯上称“婚丧”事为“红白喜事”,其“白喜事”指的正是“丧事”。“丧事”又何以称为“喜事”?这也是汉民族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再如,“穿小鞋”比喻受人(多为有职权者)暗中刁难、约束或限制(《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08页)。如果不了解中国宋代女人裹脚的习俗,就不会理解这个词语的文化意义。(2)隐含性。文化意义是隐含在词语中的。对于“杯弓蛇影”“愚公移山”等文化词语,需要知道相关典故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眼红”的意思也显然不能从字面意义加以说明。关于“帽子”,有“皮帽子”“毛线帽”“太阳帽”“瓜皮帽”,同样还有“高帽子”“绿帽子”,但后者与“帽子”的字面意思差别很大,甚至没有什么联系。

“文化内容说”认为,除了蕴含独特文化意义的词语外,词汇中能反映独特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属于“文化词”。如表现中国独有的人名、地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等内容的词语。这种对文化词语的界定显然是对“文化意义说”的扩大。杨德峰先生指出,“文化词语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他直接把文化词语分为15类: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人物、文艺、服饰、饮食、节令、习俗、礼仪、器具、建筑、成语、其他。

前苏联学者根据俄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而提出了“语言国情学”的概念。受其影响,以王德春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学者称文化词语为“国俗词语”,王德春(1990)率先开展“国俗语义学”的理论研究,《汉语国俗词典》(河海大学出版社)是第一部收录“国俗词语”的词典,所收国俗词语可分为七种:(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词的词语(如太极拳);(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3)具有特殊历史背景意义的词语(如红豆);(4)国俗熟语(如负荆请罪);(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6)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粽子);(7)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诸葛亮)等。他认为国俗词语就是“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他强调对语言的完整理解和准确运用应把词语置于宏观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才可能实现。

梅立崇先生(1993)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独具的部分体现在词汇系统”就是国俗词语,它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个性。民族文化的个性是与别的语言比较以后的产物,因此,一种语言与不同的语言相比较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的系统也不能完全相同。他提出了相对性国俗词语和绝对性国俗词语的概念,前者指“某种语言分别同另外的一些语言进行‘一对一’的比较研究时所得出的单一国俗词语的系统”,后者指“某种语言同时和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多种语言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的系统”。研究的顺序应该是“从相对性国俗词语到绝对性国俗词语”。他把国俗词语分为名物词语、制度词语、熟语、象征比喻词语和社交词语五大类,探讨了它们的构成和特点,以及它们同民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有的学者从民俗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提出“民俗语汇”。如曲彦斌(1996)、谭汝为(2004)、华霄颖(2004)等。他们共同主张“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者一般合成,而是经约定俗成、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的主体,由俗语与民俗语汇两大语类构成。

张占一(1990)首先提出区分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这种方法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研究了来自不同文化交际者编码和解码的偏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相对性,尤其是由于学习者学习阶段的不同而引起的二者相互转化问题。之后,张占一、毕继万(1991)将跨文化交际中误会和冲突的产生归纳为三种情况:(l)某词、某句、某物或某行为(现象)只存在于母语或目的语文化中。(2)同一词语,同一事物或同一非语言行为,因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部分不同)而产生误解和冲突。(3)留学生已经掌握了目的语中的某个词语、句子、某物的本义而还未掌握其深层的文化含义。该文还提到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他们认为文化附加义是“最具有目的语文化特色,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冲突的最敏感的区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揭示学生母语文化和汉文化内涵的文化差异。汲传波(2001)进一步指出文化附加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张慧晶(2003)将词语的文化附加义重新界定为:“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张慧晶所强调的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并非代表民族独特事物的词语意义(如“京剧”“八卦”“梅雨”),同时也并非指色彩意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如“同房”“光棍儿”“走狗”的意义),因此,张慧晶提出的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范围要窄得多。

综合上述,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可简略地表示为如下图式 :

总之,汉语文化词语的研究在最近二十余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这一课题中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需进一步明确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标准,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处理、教学起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2]许嘉璐.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

[6]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7]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陈健民,志明主编.语言与文化的多学科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8]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9]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10]杨德峰.语言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梅立崇.汉语国俗词语当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3,(1).

[13]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14]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5]华霄颖.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民俗解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6]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17]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

上一篇:工会2015年度工作总结及2016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1年级家长会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