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2024-10-15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一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浅见人教版新课标

一、要让小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所谓的基础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掌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那么,小学生要怎样打好语文基础呢?

1.小学生要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可以说是语文这一学科基础中的基础,如果连汉语拼音都没有学会,就无法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教会小学生发音的最主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传授,就正好小学生的发音,有的小学生是前后鼻音部分,有的小学生是翘舌音和平舌音不分,有的小学生是音调分不清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毛病,小学语文教师也不要忽略。如果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不予以纠正,就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让小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2.要让小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好习惯。阅读是小学生除了上课以外最有效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卷有益”,无论阅读什么样的书,都是能让小学生有所收获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小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周都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小学生阅读,也可以给小学生布置阅读的作业,这样久而久之,当从阅读中获得很多知识以后,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不用小学语文教师督促就会很自觉地很主动地阅读。小学生只有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才会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打好了语文基础的前提下,要及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点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单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把教学模式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大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擅自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学习,这样会让小学生产生依赖性,导致小学生遇到问题时都不去思考,都等着语文教师解决,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主动性,没有效果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好,小学生就永远都学不会自主学习,永远都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让小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需顾忌什么,无论小学生说得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批评,都要予以鼓励,如果批评,就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就算有新的想法也不敢说。创新是当代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生只有具了创新能力,才能独立学习,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以上内容,是我关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作出的分析和总结。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数不胜数,但唯一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收获。

2.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意识

1.积累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创新意识产生的机会就越多。直觉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我们把活跃于显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知识块”,而把沉积于潜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潜知”。“知识块”积累越多,形成各种联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当面临某一情境时,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凭直觉识别。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能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具有质疑品质和问题意识。如《草船借箭》,别人想到的都是“造”箭,独诸葛亮想到用“借”的方式智取10万枝箭,成为千古绝唱。教授这篇课文时,不仅要启发学生学习他奇妙的创新之举,而且也要体会诸葛亮创新意识的直觉基础——知人心,晓天文,懂地理。这正是创新意识品质,同样是创新意识方法战胜了常态意识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意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有其深厚的知识积累。

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为创新直觉的培养提供物质前提。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声”反衬“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台上。” 用“光”反衬“暗”。这首诗中创新意识的运用使其寥寥数笔便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境界。别人写小动物总爱写其可爱的一面,老舍却从“性格古怪”入物,同中求异。《司马光》中别人想的都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的却是“让水离开人”。再如作文教学,如果我们再自欺欺人地布置《一件小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么我们只能生产出一批应试作文的机器。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教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师应善于把握教材中的这些点滴契机,除了课本,教师应从不同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空间。

2.激发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灵感就没有创造。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是创造活动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思考的问题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的状态下,意识活动极为活跃,因此,新思路、新形象、新观念往往一下子就从头脑中冒了出来。灵感是直觉被激活的火花,是创造意识中出现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厚积而薄发”:厚积是直觉积累,薄发是灵感闪现。在教学《林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了两个句子:1.绿颜色真多呀,数不胜数。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课文原句)同学们都知道2句好,问得深入一些:“为什么2句好?”在固定思路和习惯的引导下,学生大多千篇一律地回答:“生动。”我启发学生:“用上修辞方法说一说好在哪里?”一个学生灵机一动:“1句像一杯白开水,喝了就忘,2句像可乐,喝了还想喝。”

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善于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享受到意识创造的快乐。灵感被激活,意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泻千里,畅快淋漓。在这样的训练中,语言和意识同时得到训练。又例如给水果拼盘起名字,开始学生起的名字都很普通:“百花齐放”、“一枝独秀”等,我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意识,换个角度看。例如站在“水果的一生”的角度看,可以起名:“最后的时刻”。受到启发,一个学生站在小蚂蚁的角度给果盘起了个名字:“迷宫”,还有个学生没带水果,他用别人不用的水果皮做了个拼盘,起名“果盘吃完以后”。对于灵感,要善于捕捉,要引导学生通过求异意识摆脱意识定势,打破按固定思路、习惯考虑问题的枷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听、说、读、写更富有创造力,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3.展开想象

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联想,联想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意识训练的有利措施,特别是儿童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是最有创造潜力的。一次,我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核桃,人人都爱吃,可是要敲碎核桃壳取出完整的核桃仁却十分麻烦。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让农民伯伯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成熟时自动裂开。”有的说:“发明一种机器,专门去核桃壳。”还有的说:“老师,足球的气打得太足就会炸,如果往核桃里打氣,让核桃也炸开行吗?”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而激动起来,集体的智慧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意识。有个小女孩突发奇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到处乱滚了。他爸爸受女儿的启发,将各种形状的玻璃容器套在刚长出的西瓜上,培育出了便于运输的方西瓜。可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有多重要。事实上,正是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最具发展前途的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大胆面对孩子的想象,不要把孩子的“异想天开”视作“怪癖”,挫伤他们,应加倍关注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学情”理论 改革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黎氏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我们运用黎氏理论,改革小学作文教学,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学情 制定目标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是建立在学情基础上的教学理论,所以,实验的成败关键在于学情的了解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我们新接的一个四年级班进行了一次调查,从兴趣方面调查的结果是,全班54人,只有2人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52人不喜欢作文,害怕作文.从看图作文方面调查的结果是,能完整地写清画面内容的只有5人内容正确,但不具体的有20人,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的有10人,条理不清的有12人,写错画面的有3人,只写了两三句话的有4人。

这些情况表明,一是学生不会观察画面,抓不住画面的意境,二是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三是无话可写,是因为观察不细致,所以只能写出“火柴盒”似的没有开头和结尾、很不具体的短文,四是联想能力差,思路展不开,五是词语贫乏,描写不生动,枯燥无味。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学生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作文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都乐于写作.然后根据学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我们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对优等生要求努力做到,中心明确,具有新意,叙事完整,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晰,段落分明,前后连贯,语言生动,不写错别字.对中等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做到‘中心明确,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详有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对差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基本做到:文章有中心,有具体内容,分段写,有条理,语句通顺,书写整洁。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根据学情 激发兴趣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在班上开展了“优秀作文百花奖”和“最

xiaoxue.xuekeedu.com

佳小作者”的活动,通过比赛看谁写得多,写得好,优胜者了“金杯”一个,(“金杯”是.我们用硬纸板做的,上面贴有金纸,小巧玲珑)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同学们为了争取获奖,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写作的闸门也就打开了.同学们到处收集写作素材,注意观察事物,把收集到的素材组织整理成文,把观察到的事物记到《生活小浪花》(观察日记本)上,当那部分中差生没有材料可写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收集写作素材.由于写作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这样每人每个星期至少要写两篇作文,有的写三至四篇,甚至有的优等生每天写一篇.为了把这项比赛活动开展好,我们在班上专门组织丁一个由七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组成评委会,每个同学的习作都由评委们按照不同的作文要求认真地评定后,再由老师审阅,经审阅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作文评得很好,只是有的评委对中差生作文的标准掌握不够准确,都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同学的作文这样就不符合学情。经过几次校正后,评委们很快掌握了标准,所以 评起来就很少出现差错,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优生的一种培养。我们把一些选材新颖,写得生动感人的文章评选出来,每星期六下午课外活动时在班上进行展描,每次播出三至五篇,把巳播的文章装订成册或推荐到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去,展播时要尽可能照顾到中差生,特别是差生当他们的作文被展播了,并收集到“优秀作文集”里,他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觉得他也有奔头。如实验班有个叫何兵的男同学,原来最怕写作文,说起写作文他就往桌子下面钻,现在可不一样了,六一节前,他写了一篇《童年趣事》内容是“我把爸爸当马骑”的文章,评委们看了觉得很好,一是题材新颖,组织得很有条理,二是生活气息很浓,描写形象生动。这篇作文在班上展播后,我们又让他参加了(小学生报)举办的“童年趣事作文大奖赛”并获得鼓励奖,报社给他寄来了获奖证书和奖品,他高兴极了,从此作文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从一千多篇习作中评选出五至十篇最年习作和评出五至十名最佳小作者“百花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爱上了作文。

根据学情 指导说写

对于作文中的说和写,教育家叶圣陶从宏观上对“语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解释“语文”的命名之义,同时指出了“语”

xiaoxue.xuekeedu.com

和“文”的关系。“语”字在前,足以表明“语”的地位——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在生,也意味着文是第二性的.在语文教学中,自然不会“舍本抓末“饮水忘源”,至少应当兼顾并重。有的人把“语”当作“小媳妇”虐待,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书面表达,不重视口头表达,这也违背了大纲要求的,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原则,实质上说和写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辩证统一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说,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已见,每个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人人都感到有话可说,他们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畅所欲言,个人思维的积累成了集体的闪光智慧,使作文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写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每个人都在静谧的气氛中思索,充分感知使他们增强了写作的信心,集体的智慧启迪他们的写作灵感.因此,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按照大纲要求,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如我们在指导《我的文具盒》一文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后,按照我们出示的五个启发提纲口述,提纲如下:

1、它的来历,2、它的特点,.

3、它的功能或用途,4、它给我带来了„„ 5,它是我的„„ 结果,中差生在说文具盒的特点时很不具体,说明学生观察不细致,同时也说明教师出的启发提纲太粗,对差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在设计启发提纲时,一定要根据中差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比较细的启发提纲,于是我们就把文具盒的特点按它的形状、颜色、结构、质地等几个方面设计出如下启发提纲:

1、文具盒总的形状——扁平的长方体,还是较厚的长方体?长度、宽度、高度大致是多少?

2、文具盒的质地——塑料的、还是铁皮的?塑料是软性还 是硬性的?

3、文具盒的表面——什么颜色?印着什么图案?

4、文具盒里面——分几格?每格放些什么文具? 这样的提纲对中差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写起来就非常具体了。在说写文具盒的用途时,那部分优等生说得也较平淡,不够生动。作为优生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我们启发他们采用拟人手法来说写.经过开导,有不少优生说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其中有位同学这样说道:我的文具盒不但外形美观、大方、而且是一个“好管家”。每当小主人要写作业

xiaoxue.xuekeedu.com

时,它立即敞开大门,命令钢笔执行任务,当主人不细心把字写错了,它又马上派橡皮擦去扫除障碍„„它巳伴随我四年了,但从来没有丢失一样文具„„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富有童话色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根据学情,恰当启发,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学情 引导议改

4.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四

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就潜移默化的接受着“语文”的相关教育,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小就深有感触。网络上对“语文”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简单来讲,语言就是说话艺术,文学,则是表达的艺术。众多学科中,都需要通过语言的传递来让大家学习理解,因此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对于是否能够学好其他学科也是十分重要的,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当时颇深争议,尤其是深及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时至今日,通过多年在实践中的教学,仍旧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列举以下几点:

1.1理论与实践很难结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到,实践出真知,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论学习什么东西,即使理论学的再好,不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话也很难掌握,语文教学的理论更应该密切的与生活结合,与生活融为一体。然而,现如今的小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书本之外的世界,书本上晦涩的文字只能靠死记硬背,这仍旧是应试填鸭式教育,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举个例子,长春版小学语文书出现的《买犊还珠》,作为一篇寓言故事,“犊”和“珠”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无非是文字表面,就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运用了,既然不能运用,试问,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1.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

现在家家孩子都是宝贝,不舍得辛苦一点,到家了就好像与学习脱离了关系似的,可以随意休息玩耍,殊不知这样是害了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要同步跟上,跟我们之前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同样的道理,学校教育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丰富,家庭教育也要不断升级,进步。

1.3教师的教学方式千年不变:

虽然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改革,更新了很多教学观念,但是就中国的教育来讲,应试教育还是存在于课堂,教师以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游刃于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老师讲什么听什么,听什么背什么,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1.4以考试分数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

设身处地的讲,因一两次考试没有取得好分数而被归于差等生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不仅打击学生积极性,还会影响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多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症下药,克服问题。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2.1理论结合实践,推进教育生活化: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课本与生活脱离使得学生根本无法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习的意义。举个例子,长春版小学语文中有《妈妈的爱》,即使教师再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讲解,也不及学生自己讲述和妈妈的故事更加印象深刻,更能感受妈妈浓浓的爱意。

2.2保持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所学知识,帮助家长塑造学生在校的丰富形象,掌握学生发展事态,真正做到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了解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成长,并让学生养成回家后与父母沟通在校情况的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融洽沟通的局面。

2.3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自身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这个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领导作用,对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重大影响。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取得学生学习兴趣点所在,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教学素养,真正做到在校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其次,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后人的新创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作为直接表述的工具,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应适当提高,让学生对语言艺术本身保有兴致。

2.4与时俱进,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教学方法:

从最初学习仅靠的书本和纸笔,到如今的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学生的学习渠道变得丰富起来,接触的事物也更加新颖。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到这些时代的新产物,通过使用新的方法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方式多元化,方法灵活化。情景教学法。相对于教师再讲台上枯燥的讲,学生在台下懵懂的听,情景教学法正逐渐发现被更多的人接受,把自己的身份由小学生转换成一位司机、一名医生,正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件事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传授的知识更加容易被理解。我们以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一次买东西》为例,这篇文章讲述小作者第一次买东西从最初的紧张到最后得到满足的心里过程。这样的课文就适合在课堂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体会相信自己就能够成功的心里,不仅能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结语

5.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五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这套教材采用的是专题组元。什么是专题呢?词语概念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从教材脚本的编写来看,是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编排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是围绕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所展开的学习。纵观教材发展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有文选型、语言训练型、训练点和内容组合型以及今天的专题组元型。这其中涵盖了教材发展的整个过程。究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叶圣陶先生最初提及的:“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纲目及次第,据以编教材。”历经几个教材发展阶段的探索,形成现今的专题组元方式。在今天,多套教材采用的都是这种编排方式。这其中要说的内容还很多,这里暂且不谈。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为什么要专题组元,它好在哪里,如何进行专题组元的教学。

首先,专题组元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或某一方面把课文组织起来,课文或三篇或四篇为一组。每一册教材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约有62~64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说宽且广,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呈现角度多、时代感强、丰富多彩等特点。有的出于各学段学习的需要,一个方面的内容循环反复,比如,自然景物方面,三年级上册是“祖国河山”,四年级上册是“自然奇观”,四年级下册是“走遍千山万水”,五年级下册是“感悟自然”。纵览这套教材的专题内容,可以说是以人文内容为主,兼顾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那么老师们会问,以专题组元的这套教材和以内容组篇的九义教材区别在哪里?九义教材(大修订)是以训练重点作为核心,兼顾内容的组元方式。其特点是以读、写训练点为中心,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而选择和组织课文,同时兼顾内容的相关性,但不追求内容方面的完整,虽然也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但在主题内容设置和完成上有很大区别。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读、写训练选篇的限制,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选不进去,特别是读写训练点多的教材,其局限性更大,结果是有相当一些好的文章不能入选到教材中去。而以专题组元的方式则选择面更宽,主题确定更丰富、灵活,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标版取代九义版的原因之一。目前专题组元方式已经更多地运用到各套教材中,包括初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呢?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专题学习的内涵。明确专题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专题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有的我们从专题的名称中可以读出来,也有的需要我们通过读整组课文去体会。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从名称可以看出涉及如何观察、作文和阅读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习的内容,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处理这些专题的每篇课文。再如,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执着的追求”,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这些专题的教学,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再如,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切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里的专题已经不同于以往内容组元那样简单,即仅凭课文而定教学思想,凭训练点确定教学重点。专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有一个专题意旨,在专题思想下进行每篇课文的准备。因此,弄清专题内涵是备课的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建议老师们在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后,可以先浏览全册书的八个专题。了解专题内容后,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比如,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个专题,先要想一想,这里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景物风光,也不是农家的艰辛苦痛。而是指田地和园圃,即农家生活的情趣。由此可以把握整组课文教学的内容基调。再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讲的既不是大自然的景物和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留给人类的思考和启示,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意旨。这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处理每篇课文,就掌握了本专题的人文内容教学的要旨。其次,专题教学需要整体备课。这里的整体要求教师对每组内容通盘考虑,过去的一课一备,甚至于教前才备的作法都是不适合专题单元教材备课要求的。因为专题组元是在一个主题意旨贯通下的内容组合,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和主题思想内容紧密相关,从导语到课例、语文园地,包括语文园地内的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而展开的(高年级也同样),教材的整合性非常突出,无法拆分。一个专题下的每篇课文代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几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每一课的准备也需要在整体考虑后,再确定和实施各自的侧重点和教法。因此需要整体备课。

怎样整体备课呢?一是备导学系统,即导语、连接语;二是备课例及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备词语卡、语文园地(高年级“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复习拓展系统。备导学系统,是为了了解本专题的人文思想内容和读写训练的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备课例及练习系统,是为了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需要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特色、结构特点及个性表达方法;了解每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备复习拓展系统,是为了把专题课例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迁移并应用,同时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整体备课要求老师们课前要做好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准备。要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的对象,还要想好每个课例及口语交际、作文等各项活动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握,收放自控。因为教学时间以专题单元计算,老师可以自由支配每一课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弹性教学增加了,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调整专题内的课例教学顺序及教学时间。比如,针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季节差异,可以把某些季节性强的有关景物的课文应时来教,调整课例教学顺序。可以根据课例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和动物”,可以把《白鹅》、《白公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会同一动物,出自不同作家之笔,在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方面呈现的不同。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提前布置,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备课前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老师备课时还要注意分辨课文类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的不同,有区别拉开教学层次,确保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到位。比如,阅读活动中的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三种课文类型的教学任务,不分层次地全面开花。这样会造成教学时间紧张,使教学处于被动。

整体备课,进行专题单元的教学要求老师认真思考后独立完成,这样能设计符合个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有些学校出于节省时间,资源共享的考虑,采取分头准备,互相使用的办法集体备课,这是备课的误区。因为拼盘式的教案,没有经过个人经验的内化,感染不了学生,造成教学模式化,影响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培养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提倡的集体准备,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理解文本,吃透教材,确定重难点上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启发,是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所做的补充和提高。

6.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六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小学生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形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训练。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此类作文暂且定义在学生的练笔上,它不同于写作,跟创作也有差别。让学生感受生活,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写作欲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心病还须心药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在小学各阶段目标中,细细研读与比较,不难发现:首当其冲的教学目标都是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兴趣”二字。一位语言文字学家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1、消除学生思想的误区

从一二年级说话练习到三年级写话训练,从看图写话到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三年级的作文教学首先要关注什么呢?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这样一句话挂嘴边:“三年级开始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否则你就不会写。”这样无形中抬高了作文的“身价”,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作文莫名恐惧中。另外老师的引导作用也很关键,给学生定的标准太高,学生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是一味的训斥。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有位教育家说:“不要一开始就把眼睛盯着孩子的错误……而如果你老是纠缠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写不了文章。”

2、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作为起步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会存在这样的通病: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言之无序,内容不真。言之无质,书写马虎。存在这些问题是暂时性的,也是起步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做好这期间的引导作用,尽量以恰当的激励语言刺激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要知道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助长学生的畏难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我们遵循这个心理学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

3、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何为“倾听”?倾听包括理解教师口语传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倾听不只是听,还包括接受声音的生理条件、理解声音的含义并组合声音的意义,因而,听力和理解力是一切学习中的基本要素,当然习作课堂更不可或缺。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也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以后走入社会也是一种财富。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时,讲课就开始了。这样的写作课堂又怎么会是有效的呢?相信只有学会倾听的孩子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4、尊重学生写作的差异

因材施教,这是换角度保护学生兴趣的做法。正确看待学生的写作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他是江河,必然波涛汹涌,他是小溪,一定会静静地流淌。”何必让小溪去波涛汹涌,那会让小溪为难,让大江大河静静地流淌同样也是办不到的。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就像江河和小溪一样,差别是很大的。在作文教学中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每次作文可有不同标准,如最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达到其中的一个标准,就算符合教师的要求了。学生自己可以量力而行。较好的学生会更上一层楼,一般的学生会前进一步,稍差的也不至于没有希望。教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兴趣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方法是最好的拐棍。

1、作文可以“看”出来。

说到作文是看出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积累了。新课标也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对于三年级学生,积累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既然自己肚子里的东西不多,海纳别人的未尝不是条捷径。这更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文章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描绘北大荒秋天的美。它的描写片段相当具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直接就积累了这些优美的描写片段,在三上习作3和习作4中派上了用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除了最直接的教材外,课外阅读如《阅读》、《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学生作文的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孩子们写作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也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我们可以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记得有一次,班级同学因为生病而呕吐了一地,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我看着学生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突然灵机一动,学生最不会写的就是叙事类作文,这机会正好。我叫劳动委员拿来了扫把和簸箕,他边打扫我边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和表情。打扫完毕,让学生说说劳动委员刚才教室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劳动委员做了些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你看到后又怎么想?说着说着就完成了一篇《乐于助人的劳动委员》,就地取材,有目的性的指导,一气呵成。

大自然的给予也是一种财富。美妙的大自然中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湖、春夏秋冬、风雨雪霜,它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又像一个神奇的万花筒,如果我们时常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能锻炼观察能力,同时还能使阅读课上获得的间接经验得到印证。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说起:三上习作4是描写秋天的田野风光。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去想象,那是枯燥且效果不佳的事情,索性组织学生去“秋游”。在明确目的后便浩浩荡荡出发了。来到田野采用聊天形式,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将给他们听,他们只要有新发现,我们都会聚成一团各抒己见。回到教室我也不急着让他们动笔写。格雷夫斯曾说:“你不能催促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一件事情摆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所以我给予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后在动笔。这样学生就不愁没东西写了。

2、作文可以“玩”出来。

好动、争强好胜这是中年段学生的特点。他们有用不完的精力,且对玩颇有研究。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通过玩出来的素材去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有阵子我们班级流行玩陀螺,男生女生都喜欢玩。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陀螺比赛,要求每个人都参加。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先预赛再决赛,从学生的呐喊声中你就知道他们有多开心了。最后的决赛大家都围在教室中央的桌子边,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比赛选手的动作,表情,语言入手观察。另外让学生给比赛选手“配台词”(揣摩心理)。比赛结束,学生意犹未尽,提笔自然不是难事。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是自己经历的事,自然有话说。不知道作为老师的你,曾认真看学生玩过吗?有次课间,我看见两个学生在比赛溜溜球,比什么?比谁的花样多。别看这小小的溜溜球,竟然也可以完成这么多花样来:“魔术球” “婴儿摇篮” “宇宙三角裤”“倒挂金钟”等等。想不到这小玩意,却也有大玩头,学生好之,岂有教师不引之。另外象成语接龙、故事新编、古诗背诵大比拼等综合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一石四鸟,岂不妙哉。

3、作文可以“画”出来。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画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习作3《这里真美!》、习作5《我的名片》、三下习作2《我的朋友》这些作文都是以图画为基础展开的。画面比例文更直观,更形象。贴合这一要求,我们也可采用这同样的方法。受《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一书启示,我将《我的自画像》为《我的自传》。结合学生画画功底差,我采用以下图例法:

我 要求学生围绕“我”这个中心,在四周的框内画上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等等。画完之后,说说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你能讲讲其中发生的故事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写作应安排在学生最需要表达的时候。”在这里,我结合教学的内容,趁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时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只给予一点意见,我们不去界定体裁,放手让孩子们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天真,充满孩子气。等到表达逐渐流畅了,再来强化文体意识也不迟。

3、作文可以“想”出来。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成人所能了解的,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穷尽的东西。但是动起笔来却不是那么轻松,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往哪儿想。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关于想象作文三上、三下也都提出了写作要求。我曾借鉴过这样一节课,叫“有趣的‘0’”,事先让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大小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的圆片,活动开始引导大家想象“0”可以是什么,大家兴趣盎然,举出“眼睛”、“篮球”、“灯泡“、“鸡蛋”、“太阳”等等,接着又让大家想一想能用手中的圆片去拼一拼。同学们分组进行,大家各显身手,互相协作,很快一个个小动物、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从孩子们手下产生了,充分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此时,我又提出,谁能让手中的图动起来?一场热闹的自编故事会开始了,大家针对不同的图案编不同的故事,针对相同的图案也可以编不同的故事,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小组内互说互评,共同提高。说完了再写,怎么会没东西写呢!通过同学们的亲身感悟,觉得习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看一看,大胆、合理、充分地去想一想,再积极、清楚、连贯地去说一说,一篇习作便水到渠成,自然产生了。有了良好的起步引导,同学们不怕写、愿意写,那么在同学们眼中作文就根本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

7.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七

xiaoxue.xuekeedu.com

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1]。教师通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之后,便进行多种教学环节,从而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并且还能从中找出兴趣。例如:“狂风吹在树枝身上,就像用鞭子在狠狠地抽打着树枝。”“有的树枝被狂风吹得哗啦啦的作响,有的树枝被狂风压倒在地上,有的树枝被狂风吹断掉„„”就这么的形容,一句深动形象并且还有趣味的句子就呈现在了小学生的面前。有的同学仔经过观察之后,会对仙人球进行这样的描写:“仙人球圆圆的、硬硬的,它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尖刺。要是用剪刀剪掉它的长刺,它就会成为光头,很好玩的。”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习作水品。

2领悟习作教学与课本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习作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那么生活的经验应该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到的。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的力量去回归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自然,语文课本就成了连接习作教学的“枢纽”。

2.1找文本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时要对阅读课堂要有效的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题,并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对写作的素材进行捕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重点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关键词、段落结构、行文特点)。

2.2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搜索

当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哇哇的读,表面是沉醉在内容中,但是却对文中部分精彩的片段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致使部分关键的信息点出现了遗漏,恰好这些被遗漏的信息点却是表现文章情结的重点。假如将学生的这种遗漏带回文章中去,却会使学生的语言显现的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因此,有效地习作理念就是要将遗漏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巧妙的应用[2]。

2.3文本激情的掌握

小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的朗读中讲究其情感的饱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xiaoxue.xuekeedu.com

中,学生饿情绪会随着文章内容中的情感有荡漾。若是教师能抓住激情这一点,顺着方向引导学生使用文字将情感表达出来,以其情思带动文思,这样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显得格外的得心应手。

3加强平时知识的积累便于有效地链接习作教学

加强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的累积,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嗦积累的素材,尤其是新鲜的词和句[3]。

3.1积累材料

将文本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链接,并且还加强生活中的累积,从而为习作提供大量的材料。那么小学生对素材应该怎么惊醒累加呢?首先,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其次,利用现有的科技材料----网络,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搜集。第三,为些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灵感。当素材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再帮助学生对最佳的素材进行筛选,致使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有感而发、不拘一格。

3.2加强学生的语言累积

汉语自成体系,它尤其特殊的规律,它主要是强调语言的感悟以及累积[4]。若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丰富的词、句、段等的基本素材,那么在说话、习作的时候就不能确切的使用,表达的时候更加的流畅、生动。

3.2.1加强学生的朗读

提升学生预感的前提是要加强朗读。只有当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才能与文中的文字和语言亲密的接触,从而有感而入、有悟入境,才能真正的体会作者的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

3.2.2加强学生的背诵

要想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写作等,背诵是积累词汇的好办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正是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文章,能让学生积累不少的妙言佳词美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并且还能从背诵中去领悟真谛以及作者的匠心所在,使学生终生受益。

3.2.3注重学生的复述

复述就是让学生运用口有上的语言或者是书面将其听到的挥着是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训练。当学生在复述的时候要加强对材料的加工、思考,并且还要

xiaoxue.xuekeedu.com

熟悉其中的词汇、句式以及章法,并综合、分析、整理、概括,经过筛选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因此,复述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还能规范口语,还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概括等能力。

4小结

8.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八

语文学习贵在读书,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贵在读书,开展拓展性阅读则是学生有效读书的一重要形式。拓展性阅读,使阅读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资料由教材拓展到课外读物,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就小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一、更新理念,勇于拓展

语文课本选入的课例皆是经典之作,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这些沉淀了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但是,仅凭借一本语文书是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并做一些科学的补充。

信息时代,学生掌握的知识门类越来越多,而社会所给予教育的时间却相对恒定。教育时间的恒定性和阅读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渠道”正被广泛接受,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是语言学习的天地,生活也是语言学习的课堂。

二、以人为本,合理拓展

拓展性阅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因人而读,不求统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季节的变换等适时、适量合理拓展,不应面面俱到。

好读书,读好书。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三、教给方法,有效拓展

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方法的渗透与指导,让知识掌握在方法之上,“活”在方法之中。

学生须掌握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批注阅读等,应摒弃空洞机械的训练,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

课内阅读,要学生“记住最该记住的东西”。课外阅读,注意对内容的筛选,把握书面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形成对读物内容的认识。

四、有机整合,多向拓展

平时经常听说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却很少听说学生对读书、看报、看电视不感兴趣,这说明语文教学存在着课内外彼此割裂的现象。如果将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阅读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这就有利于他们发现,理解这种关系,从而顺利地进行概括、推广,实现知能、方法、情感的迁移。

活动方式一:课内外相关链接。老师以课本内容为主,选取与其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引领指导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了解的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活动方式二:变换方式——变读为听。

小学生受阅读受识字量和理解力的限制,经常会遇到阅读障碍。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听书。读听整合,学生“听”的兴趣很容易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有兴趣的“听”书也很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领悟力,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三:变换方式——变读为说。

举办读书故事会,读书鉴赏会,让学生自主评说读书的内容、感悟,把读来的内容变成自己感悟的东西,并有序地说出来,这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一有效途径。读说整合可使学生记住读的主要内容,强化理解,锻炼想象力。读写整合,既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又可使学生表达思想,实践读写技能。

活动方式四:变换方式——变读为写。

学生读后是有感悟的,对于感悟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选定某些经典文章,鼓励与引领学生改写、续写、补写,在各种“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写作的技能、写作的思维,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五:变换方式——变读为演。

选取学生喜读乐见的文章,让学生自主结合,设定角色,编演课本剧,在学生的编写与演出中,学生就加深了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9.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九

小学语文论文-利用插图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语言表达训练必须重视形象的感染。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低年级几乎每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讲规范话

小学低年级要为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往往也是孩子们语病多发时期,指代不明,语句不连贯、不通顺、不完整,意思不清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引导低年级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规范话至关重要。低年级课文插图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是说话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一年级汉语拼音第一课“a、o、e”三个韵母的插图色彩鲜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可以顺应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看、说图上的事物。有图作为凭借,孩子们都能把句子的主要成分说清楚,如:小女孩在唱歌、大公鸡在打鸣、大白鹅在水里游。此时稍加引导:小姑娘怎么唱?大公鸡怎么叫?大白鹅在水里的倒影像什么?学生在说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三个韵母的读音。再进一步引导仔细观察图画,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a的形状”,并练习用“小女孩的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说话,还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拼音形状。学生通过看图得出:小女孩圆圆的脑袋就像是a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尾巴。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上了一个层次,并从图画中抽象出拼音字母的形状。在脑中对字母的形状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

二、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低年级学生思维欠缜密,因此常常表达简单、错乱无序。利用插图,教给他们看图的方法和顺序,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就有话可说,有序可循。指导学生看图,一般情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图的大意,培养说话的完整性。

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品质,培养说话的深刻性。

第三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先人后事,先主后次,从左到右等,培养说话的条理性。

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xiaoxue.xuekeedu.com

先让学生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周总理为什么要穿着傣族人民的服装?接着让学生由主到次,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脸上的表情、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腰间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学生按老师的指导,思维活跃又有条理,兴趣浓厚,说话连贯,表达得有声有色。

有时课文所配插图,画面内容比较丰富,学生表达紊乱。更应该利用插图资源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把一段话说通顺、连贯。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刚让学生打开课文,学生们一下子就被课文中的插图吸引住了,有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哇!好多恐龙啊!”有的惊奇地说:“恐龙也有在天上飞的!”有的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喊:“这只黄色恐龙的背上长着三角形的刺!”„„孩子们说得非常兴奋,我发现学生们不仅注意到了恐龙的数量,还观察到了恐龙的外形差异以及不同种类的恐龙的生活环境也不同。可是我请了几位学生把图上画的内容描述出来,又发现,孩子们东拉西扯,没有办法把话说得有条理。于是我请学生分组分别从恐龙的外形、生活环境、体形大小、颜色、活动等不同角度再次观察,并让他们选择一个角度,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这样,学生的表达就连贯、顺畅了。最后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围绕“大约两亿年前,地球是恐龙生活的乐园。”这句话把几方面的内容串连起来。通过描述,他们领会到了远古时代恐龙的辉煌,从而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消失?这样教学提升了课文插图的价值,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激发了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利用插图内化语言、丰厚积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是内化的前提。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片段:

xiaoxue.xuekeedu.com

师:孩子们请看课文插图。(下图)“画错了,画错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都呆住了,有的——

生:有的张大了嘴。生:有的瞪大了眼。生:有的无话可说。生:有的一动不动。生:有的盯着牧童看。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观察插图,把语言文字符号迅速地转换成形象,“呆住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不抽象了,而是具体的、形象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利用插图还可以把词语活化、动化,促进学生感悟。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中“议论纷纷”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说,并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发表意见,待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时,教师趁机说:像你们这样说法众多,意见不一就叫——“议论纷纷”。这种由课文插图生发出的情境,为儿童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并理解语言,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使学生加强了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一旦需要,才能涌于笔端。

四、利用插图拓展想象、个性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画面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教师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袋鼠做大王时的插图,展开想象从静止的画面读到有动作、表情、语言,学生们踊跃发言:

生:小松鼠跳得肚子都疼了,它用双手捂着肚子龇牙咧嘴地喊:“哎呦,肚子疼!”

生:小鹿四只脚一蹦一蹦地跳,愁眉苦脸地说:“再跳下去我的骨头就要散了。”

生:野鸡跳得翅膀都耷拉下来了。

生:熊大伯最惨了,因为太胖了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地

说:“我„„我快累死了„„”

xiaoxue.xuekeedu.com

通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同学们把课文中语言文字“言而无尽”的内容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充实了,课堂变得更精彩了。

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把一幅图读成立体的画面,读成一幅活生生的情景,学生就能一展身手,把四句诗变成一篇或生动优美、或富有情趣的小作文,同时又领略到了古诗词精炼传神的魅力。如《古诗两首》中的《村居》,诗的背景就是一幅诗句中所描写的情景的插图,特别是放纸鸢的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出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学生在写话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甚至连心理活动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书中的插图在学生的描写中“活”了起来。

10.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十

刚拿到新教材时,我就被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一篇篇课文所吸引。读完整本教材,就不得不感叹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良苦——表面好玩好看的教材包含着

然而对于大量的生字,学生记得快,忘得更快。更何况,学生的识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怎么办?

一、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重头戏,它最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能为初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它贯穿着一年级教学的始终。不过它的内容多而且枯燥,虽然老师为这部分的教学付出了很多心血,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写一句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这无疑是对拼音的一种复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

二、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记住他们所学过的字。根据记忆的规律,学生对学过的字,如果只是当时读一读,写一写,可能只是当时记住了。而每天写一句话他们每天就要用到一些字。这时,他们是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这样对生字的记忆自然会深刻得多。而那些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一些字——一些他没学而他要用的字——自然,这样又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我很欣慰地看到,从每天写一句话后,我班学生的听写成绩在慢慢提高。

三、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以后写日记、写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一切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就必须更多、更仔细地去观察他们周围的事物,而生活会回赠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会加以鼓励、表扬。我不会去修改他们的语言——我要保留学生童趣的语言,但我会要求学生改正每一个错误的拼音和汉字。这样,我班学生写出了“我听见小狗在说话”“我把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东西发给金鱼”这样的话语,更有学生写出了《

四、每天写一句话有助于课堂教学。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形象理解,形象记忆,所以我讲一篇课文时,我希望能带学生去做一做课文中讲的事情,去看一看课文中的景色;上识字课时,我又想让学生看一看实物。但这样做很费时间,而且不一定行得通。而让学生写一句话的办法帮了我。在学习《小小的船》之前,我让学生写他们想做的一件事,这样,学“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时,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这是一句想像的话语了。在上《菜园里》之前,我又让学生写他们在自家厨房里看到了什么蔬菜,等到我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看到的蔬菜,整节课的教学目的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也解放了老师的嘴巴。而这样做,最让我有成功感的口语课。小学生爱说话,不过是在课后说,到了让他们说话的口语课,发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即使开口说了,也是人云亦云。自从每天写一句话后,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发言了。在上《这样做不对》时,当我问:“小朋友们想一想,那个戴红领巾的姐姐会说什么呢?”有个学生说:“那个姐姐会说:‘你们是不是不认识牌子上的字啊?

11.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篇十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

闲暇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语文学科与闲暇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的质量;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思考:就从课堂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闲暇生活,这样让课堂教学松绑,还学生精神自由,也还语文教学以常态。

一、语文与闲暇,密切的联系

语文学科与闲暇的关系,可以从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基本功能决定了与闲暇教育关系的密切。

⑴语文的基础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它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一个爱读书、善于读书的人,其闲暇生活一定是充实而美好的;而一个不仅爱读书,而且爱写作、善于写作的人,其闲暇生活则更充满创造的快乐。另一方面,一个善于倾吐自己心声并长于倾听别人发言的人,定能与别人很好沟通并受到别人的欢迎,进而比一般人拥有更充实的闲暇生活。

⑵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因为祖国语言是祖国文化的载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语文教学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这对于提高闲暇生活的品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素质高的人精神生活一般都很丰富,往往爱好旅游、收藏、阅读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并能自主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⑶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育的过程相当程度上是学生感悟文学形象、陶冶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最有利于人们“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作好准备”,有助于人们在闲暇中从事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⑷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道德观。它能使学生明白闲暇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会科学地选择闲暇方式,自主地安排闲暇生活;树立高尚的闲暇道德观,不做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⑸智力开发功能。这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功能,当然也与闲暇有密切联系。

二、教学与教育,有意地渗透

xiaoxue.xuekeedu.com

语文学科虽然与闲暇有密切关系,但如果语文教师不具有闲暇教育的意识或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闲暇教育,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也必然大打折扣;闲暇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也必然发挥不出来。我们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实施策略,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注意: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闲暇时间,要尽量少布置、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只有硬性规定的课外作业少了,学生才有可能享受闲暇,在闲暇中学习语文,在闲暇中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知名语文教育专家程红兵先生说过:“„„事实上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限于学习上,学生们的正事不仅仅限止在课业上,而且‘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笔者注)特别是我们老师所认为的‘胡思乱想’里面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将萌芽破土,迅速成长,有句话说得很好,需要是创造发明的母亲,那么玩耍则是创造发明的父亲„„”

其次,在不忽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它的人文性。通过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审美活动是高质量的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欣赏自然、文学还是其他各种艺术,都需要比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是重视实用性,忽视发展性;重视语言教育,忽视文学教育。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少些分析,多些感悟;少些讲解,多些诵读;少些实用,多些审美。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和娱乐结合起来,和休闲结合起来。语文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理应与生活相结合。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尤其容易为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所吸引,语文教学如能和学生娱乐、休闲相结合,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闲暇生活,使语文学习向闲暇延伸。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一说:

1.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闲暇生活、说自己的闲暇生活,表达自己对闲暇生活的感受,在说和写中帮助学生提高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闲暇

xiaoxue.xuekeedu.com

观念。例如,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并提高其语文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写如下话题:“怎样度周末”、“快乐的双休日”、“难忘的一次旅行”、“我的业余爱好”、“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第一次做饭”、“我学会游泳了”、“我爱唱的一首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等等。

2.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闲暇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闲暇生活的引路人。如教师在了解学生闲暇生活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正在热销的少年儿童读物进行评论,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动画片展开讨论,对即将播映的精彩影视剧进行介绍,对即将举行或正在举行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或发表观感等。

3.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品味,丰富、充实人的闲暇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都特别提及幼时看过哪些课外书,如何从这些书中得益。作家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参考。

第四,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下,要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要重视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使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强烈的主体意识、过硬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一个人能否拥有丰富而充实的、自主支配的闲暇生活起决定作用。

上一篇:黑发、染发、白发的自述作文600字下一篇:建筑参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