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11篇)
1.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一
管理观察 2010年第12期
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得失及对策分析
作者:程少华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报道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推动道德建设深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不过,一些媒体存在媚俗化、内容失实、有偿新闻等问题,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面对新的形势,新闻媒体应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宣传的路径,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功能
2008年6月,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①
新闻媒体处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沿,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肩负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光荣使命,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不可或缺的责任。
简而言之,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功能就是激浊扬清、吐故纳新。一方面,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展示党在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报道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挖掘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受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及时甄别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思想道德观念的异同,对于所谓的西方道德观、现代新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旗帜鲜明地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也就是说,通过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新闻媒体应告诉受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健康的道德观,什么是消极的道德观,以此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②。
二、新闻媒体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宣传的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利用各种渠道向我国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思想上的渗透,企图影响中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
由此,我国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损公肥私、腐化堕落、作风不正现象严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性行为,损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这就对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媒体只有加大道德宣传的力度,提高传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能力,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不辱使命,帮助受众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三、少数媒体对受众道德存在消极影响
我国的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宣传上总体来说是健康向上、生动丰富的,起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但是,少数媒体存在消极甚至错误的舆论导向,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背道而驰,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1.导向错误。极少数媒体对副刊、情感故事栏目等文章把关不严,导致一些观点与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符,有的强调脱离集体和国家的个人利益,有的崇拜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有的充斥消费至上、拜金主义的观念,有的甚至宣扬错误的观点。比如,新疆某报刊登两篇文章,变相为三陪女和卖淫女鸣不平,还混淆是非,以调侃口吻鼓吹色情服务是社会需要,不仅无害,而且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③
2.内容失实。一些记者好大喜功,缺乏冷静理性的头脑,采访不扎实,一味追求道德模范形象的“高、大、全”,在作品中“合理想象”,随意拔高典型人物,有的还将事迹张冠李戴。2010年3月,某新闻网站刊登出一则《美女不配合强奸被判有期徒刑》的新闻。3月30日,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法院、检察院声明称,该案并不存在,纯属别有用心的人凭空捏造杜撰的案情和细节,是对法院、检察院名誉的恶意诋毁和诽谤。④
3.媚俗化。有的媒体为了追求所谓“卖点”,追奇猎艳,格调庸俗,充满低级趣味;有的报刊周末版或是电视娱乐节目,到处是某某揭秘、某某内幕,炒作明星的奇闻逸事,热衷于“老少恋”、“新旧恋”、“婚外恋”、“恋外恋”,宣扬暴力、凶杀、跳楼、赌博、吸毒。某报甚至刊出《偷情俱乐部》,绘声绘色地描写6个明星偷情的故事,大赞“偷情是人性以越轨的方式爆发出来的一种经典形式”,进而概括其为“偷情文化”。有的黑白颠倒、混淆美丑,把严肃的反贪报道当言情小说写,试看个别媒体对蒋艳萍报道的标题:《三湘肉弹女贪》《一个女贪与40多个厅级干部情结》,文中津津乐道地详细披露蒋艳萍如何用“肉弹”攻克一个个政府官员,拿下一个个项目,字里行间透露蒋艳萍是个能人,岂不是宣扬腐败并非罪恶、堕落并非可耻。⑤
4.有偿新闻。有些新闻单位有偿提供版面、时段和节目,按协议单位要求,刊播特定的所谓“软广告”性质的新闻;不少编辑记者个人接受宴请和现金、实物馈赠,替人写稿、发稿;有的记者向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2010年3月,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矿难“封口费”事件有了结果,据查,2008年7月至8月,中国产经新闻报社记者任志明、王月新以不报道河北蔚县矿难为条件,共同收受他人财物44万元;农民日报社河北记者站站长李俊奇以不报道蔚县矿难为条件,强行要求基层单位订阅《农民日报》并索要20万元……⑥这起事件让受众对媒体的职业道德产生怀疑,给媒体的道德建设宣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5.不良广告。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告而生存和发展,可是,不少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牺牲社会效益和责任良知,在刊登药品医械、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广告时,相当数量的广告是违法或虚假的,有些以新闻形式出现,有些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效,有些广告用语粗俗,内容设计不雅,污染视听,充斥不健康内容,存在性暗示或暴力倾向,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毒害青少年的心灵,直接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正常学习生活产生恶劣影响。这严重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污染源⑦。
四、媒体提高道德建设新闻宣传能力的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闻媒体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巩固传统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增强改进道德建设新闻宣传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报道水平和宣传艺术,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新闻宣传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正面报道力求人性化。道德建设宣传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大众传媒可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版,通过新闻报道、言论、专家点评、群众评议、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道德知识,普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典型。不过,典型报道切忌灌输和说教,不要将先进人物描写得“不食人间烟火”,而要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多用群众的新鲜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故事化、细节化的手法传播道德模范的力量,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新闻作品通俗易懂,入脑入心,让受众易于接受,觉得可敬、可信、可学。
2.重要节点营造氛围。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新闻媒体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六五”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组织采写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优秀的新闻作品对道德建设潜移默化,有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向公众普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弘扬传统优秀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正气,陶冶道德情操⑦。
3.就热点事件主动设置议题。人们总会遇到一些道德是非界限不甚明了的问题,有的人还存在一些落后、甚至错误的道德观念。新闻媒体要从典型的道德事件个案入手,主动设置议程,选择有倾向性的热点问题,组织记者、专家、受众在新闻媒体上展开讨论,从思想上、理论上分清是非。议题设置力求合理适当、以人为本,避免过度设置而引发受众逆反心理。近年来,在文花枝事迹、范跑跑事件、暴走妈妈、诈捐等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抓住时机,及时进行多方位的报道和评论,为受众提供参与讨论的平台,一步一步地让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拷问和思索,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巨大反响。
4.加强对不道德言行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勇于针砭社会时弊,抨击不良言行,以鲜活的文字和直观的图片营造强大的舆论场,批评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错误言行,推动人们自我约束,自觉端正思想道德和行为,使舆论监督起到“道德法庭”的作用,形成明荣知耻、惩恶扬善的强大舆论氛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进行监督:一方面,揭露党政机关及公务员的不当乃至违法行为,鞭挞贪污腐化、渎职、行贿受贿、滥用权力等腐败现象,批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给予揭露,抨击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行为,指责抛弃子女、虐待老人、家庭暴力等违反家庭伦理道德的现象。
5.搭建网上宣教平台。互联网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主流媒体应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在网上开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寓教于乐的栏目,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的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筑牢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的防线。网站应加强网上“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会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开辟更多更好的为未成年人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对未成年人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提供健康、安全、文明、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构建上文明网、上网做文明事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华社,2001年10月24日
③谢加书、黄建榕:《浅论传媒对受众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④《洛阳法检联合声明被诽谤向媒体发函讨要名誉权》,新华网,2010年3月30日
⑤沈世纬:《舆论导向与道德建设》,《新闻战线》,2004年第6期
⑥晋雅芬:《新闻出版总署三项举措杜绝“封口费”事件》,《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3月31日
⑦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2008年4月第2版,第251-252页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新闻理论研究室)
2.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二
网络新媒体相对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开放的传播空间,使其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相异的“长尾效应”。如把“华南虎假照事件”、“艳照门事件”、“哈欠门事件”、“CNN卡弗蒂事件”、“范跑跑事件”等这些呈碎片化分布与传播的新闻事件看作“微内容”,那么它所引发的巨大社会效应显然已对传统媒体的“宏内容”构成了极大的挑战,长尾效应由此得以凸显。
一、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过程凸显长尾效应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有主流媒体才拥有发布重要新闻信息的权力,新闻信息只有经过主流媒体的把关后才能得以传播,受众获取与表达信息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媒体。由于传播与反馈渠道的不平衡,因此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信源——传统媒体——受众的线性传播模式。而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实现了一种信源——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受众——新媒体的循环传播模式或与之并行的信源——传统媒体——受众——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循环传播模式。
从“华南虎假照事件”、“范跑跑事件”可以看出,有关的新闻信息以各种传播渠道在新媒体中被网络受众广泛传播和扩散,接着传统电视等媒体对网络新闻信息作出反馈,然后反馈信息再次流回新媒体传播中,被网络受众进行新一轮的转载和传播,从而形成一个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循环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
在这个循环传播模式中,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已变得界线模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更多地体现为整个循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或环节。换句话说,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非主流的新媒体获得与主流的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力量。这个力量导致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作出反馈,从而实现了新闻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长尾效应得以凸显。而目前兴起的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等新媒体技术正在使循环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复杂。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有关这些事件的循环传播模式并没有持续循环下去,当另一个有冲击力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受众的关注度发生了转移,因此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传播过程。这说明,在没有供应与需求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长尾会逐渐消失。
二、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议题变化凸显长尾效应
在“CNN卡弗蒂事件”中,网络新媒体中的传播议题与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差异,即由对奥运圣火传递的关注转为对卡弗蒂辱华言论的关注,也就是说,主流媒体传播的主流信息(圣火传递事件)并未获得受众的认可,相反,其料想之外的非主流信息(卡弗蒂的言论)却成为新媒体传播中被关注的主流信息。这个被转化的议题接着也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主流信息,然后又流回新媒体传播中。
这说明,在一些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议题会与传统媒体传播的议题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传播议题而成为主流。新媒体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信息传播交流反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被传统主流媒体忽略的非主流新闻信息却可能得到受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而造成这种议题差异的原因,除了下面即将提到的生产和传播渠道增多的原因之外,还在于网络技术手段(如搜索引擎、网络论坛、博客、QQ群等)为受众获知、获得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由此可尝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信息传播中,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使得新闻信息传播中个体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个体信息传播的张力无限扩大,当关于同一事件的个体信息传播的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取得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相抗衡的力量,于是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长尾”效应得以凸显——传统媒体中被边缘化的议题在网络中却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长尾”开始步入主流。
三、新媒体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渠道凸显长尾效应
对于传播渠道有限的传统主流媒体来说,一方面,从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来说,由于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总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行筛选,因此它只会选取符合自身或国家立场的主流新闻信息加以报道和传播,而非主流的信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却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从媒体的商品属性来说,由于售卖过程中渠道所占用的巨大成本,所以传统主流媒体更乐意去传播那些能被其目标读者所接受的主流新闻信息。
但长尾理论却表明,博客、播客、网络社区等新媒体的滥觞使得新媒体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渠道得以激增。只要掌握一定的并不复杂的新媒体技术,就有机会成为新媒体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就使得“多对多”的生产和传播变成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也使得主流信息和非主流信息都有被传播和关注的机会和价值。因此新媒体传播渠道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特征可以概括为:无限渠道中的无限传播。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一些及时通讯平台(比如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1950万人;博客虽是小众的网络媒介,但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超过5000万人。(1)
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环境中,虽不能说人人都能成为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但至少可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非主流新闻信息因为有了丰富的传播渠道而可与主流信息共存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甚至有些非主流信息可以优于主流信息出现在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上。在这里,每位受众都可以通过自己得到的传播渠道生产或传播信息,而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这些个人传播的非主流信息和传统媒体传播的主流信息具有同样被关注的机会与价值,因此长尾效应得以凸现。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这样认为: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激增,消解了传统媒体在生产和传播渠道中的领导权,从而导致非主流信息的增多,同时也分流了原本只关注主流信息的受众。如果从长尾理论的独特视野来看,这就意味着受众对于微内容的关注在总量上将会与对宏内容的关注相抗衡,因此长尾理论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中开始显现其独特的价值。
1、长尾效应对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启示
首先,对目前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来说,一方面,新媒体应利用便捷的生产和传播渠道提供更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另一方面,即网络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一个新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而造成这个注意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传统媒体,此时传统媒体仍是许多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只能说在目前的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凸显了长尾效应,但不能说长尾信息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认可“电子乌托邦”,除了新媒体普及上的技术障碍外,也应看到新媒体传播中的新把关人(如各论坛的版主、网站管理人员等)正在出现,他们都拥有删除、置顶信息的权利,因此,要正视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正在增多同时又在产生新的限制这一现实。
再次,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还有待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前文提到的几个事件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像的拍摄和文章的采写水平还不够专业,因此,在新闻业务方面新媒体传播应虚心向传统媒体学习。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还散布着大量的碎片化的不良信息和视频,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严重影响了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体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便能在丰富的传播渠道中发表更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2、长尾效应对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启示
目前正受到冲击的电视等传统媒体要正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而正视的目的就是为了迎接挑战,以求改进。笔者认为,电视等传统媒体可从长尾效应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1)不应一味地对新媒体领域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围追堵截,而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能力。尽管从技术上可以做到对重要网页的信息予以过滤或删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信息早已流传到网络新媒体的各个网络神经(其他的网页),对这些信息的删除根本不可能穷尽,长尾效应在此中的作用显露无遗。因此电视等传统媒体应提高自身化解这类危机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封杀。如“哈欠门事件”后期当事人化解危机的表现就很到位,但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当时,电视节目主持人能更专业地处理已经出现的失误,那么就会在后期信息的扩散中更好地化解这次危机。
(2)电视等传统媒体应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新媒体传播技术,以求重新占领新闻传播领域的制高点。新媒体的挑战并不可怕,因为新闻传播业正是在一次次的技术挑战中发展壮大的,关键是传统媒体能否及时赶上。谁先掌握并利用了新媒体技术传播的特点,谁就能在未来的新闻传播领域占领新的制高点。比如,电视等传统媒体既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及时传递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多发掘网络中优质的“微内容”为己传播,这实际上等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长尾效应。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三
贺凤玲
新媒体,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
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就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一一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被称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被称为第二媒体,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而新型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则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
在此,我们采用广义的新媒体概念,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民主参与性与全面渗透性,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2010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标志性的一页。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最先进的生产力, 也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快速通道。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对我们党建设、运用和管理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推动新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走向进步的必然选择。2008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调查认为, 中国目前拥有约130 万个BBS 论坛, 居全球第一。网上民意直达高层,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党对新媒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是双刃剑,利弊共存。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温家宝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第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抢占这块舆论的新阵地。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市的“千龙网”、湖南的“红网”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进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亿万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其自发的爱国言论和行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互联网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2亿多网民的影响力。”
第三,加强舆论监督,保障权力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如华南虎事件、抗震救灾中卫生厅干部打人事件等。今年下半年,人民网与中组部监督局合作,开设“12380网络举报中心”,收集群众举报官员腐败和不作为邮件,为反腐败开启一扇新窗口,提供一个新途径。
(二)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以它独有的信息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改变了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管理形成挑战。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网络和手机传言:“中国地震局警告,北京5月12日晚将出现二至六级地震。”这条假消息一度引发群众恐慌。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辟谣,也很难立即消除负面影响。领导干部遇到新媒体这一新事物后,面临着判断、决策、治理等一系列新课题,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科学而理性地面对新媒体,运用民主政治利器,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等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二,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西方媒体也曾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法轮功、藏独、疆独、台独等反动势力,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拉萨暴力事件后,西方媒体把一张武警在影片中扮演僧侣的历史照片当作新闻照片,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国外激起轩然大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第三,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让位于新媒体。网民对社会的真实印象、对公共权力的真实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当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积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进发,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将考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条件下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
新媒体对领导对象环境的改变,源于信息技术的民主化提供了政治民主化的方式与途
径,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手段来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手段和途径,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1.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媒体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新媒体发展的全局。依然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抓好宣传工作服务于党的工作,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根本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指导新闻舆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上来。
2.运用新媒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利用新媒体,借助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快捷、及时地获取知识,是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最便捷的“工具”。目前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和外网,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开发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学习的平台,为党建工作服务。
3.运用新媒体,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各单位应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设立在线交流平台,形成群众和领导干部的互动,增强干部与基层的联系,使领导能更好的体察“民声”,更充分的体现“亲和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4.运用新媒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利用新媒体,传达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要把党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统一起来;把握舆论导向和重大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以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各单位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加强互动,集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在网上开博客,和网友交流探讨政务,了解民情,共商对策,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6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时政频道联合进行了“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的党政干部占到26.96%,仅次于通过书籍阅读的28.55%,但是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通过报纸和杂志进行阅读的24.02%和19.64%,说明党政干部接受新媒体的速度加快,程度更深。
2009年6月进行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50.5%的受访干部认为,网络给传统阅读带来了较大冲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的方式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较为流行,且得到较多肯定。调查发现,一些干部不喜欢网络阅读的原因有三:一是知识水平受限,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干部上网的难度越大;二是受办公条件与设备局限;三是不认同网络阅读的效果。网络阅读所提供的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为阅读行为带来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阅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造成读者信息超载重负以及浅阅读现象的盛行。当信息生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时,受众不可能再细嚼慢咽,他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浅阅读。而这种快餐式的浏览取代了对文本的细读与思考,实用化的阅读遮蔽了对经典的品味与学习,那么,读者的心灵就难以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润泽。总体而言,党政干部利用网络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比传统的书籍获取方式更加迅捷、全面,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信息教育,领导干部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他自身学习和工作决策的意识、觉悟和心理等品质,可以称为“信息品质”。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两位一体构成了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尤其是担负着领导和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行,科学、民主、高效、公正、透明日益成为信息时代执政的最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执政党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强化信息素质,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要通过参加专业教育和讲座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领导干部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形式下,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起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的内容应当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案例和知识,使领导干部的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自然地联系起来。讲座是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手段。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教育讲座,领导干部可以及时了解世界信息应用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同行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具体应用方案,从而为加强和筹划所属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拓宽思路。所以,要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让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学习班、专业讲座、业务培训等。培养竞争意识和及时占有信息的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专业课程和几次概念讲座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培养和学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参加远程网络教育,有效地配合自学。只有这样的学习培养,才能培养发现信息的敏感性,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精华,使领导干部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分析、判断、交流能力,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渠道。
(二)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也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开放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其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处理和把握控制得不好,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很容易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
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做好民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改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互动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的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健康有序进行。
(三)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包括探寻、理解、分析、表达各种信息和想法、把握互动关系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人网络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模糊化,因为它既包含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包含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领导干部具备了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在自觉勤奋的网络互动中吸收网络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四)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针对新媒体中出现的汹涌民意,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采取回避、拖延、捂盖、封堵等方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使自己陷于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一是要对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真相。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三是要以新媒体的速度与新媒体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铲除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的声音,因而新媒体舆情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最直接的反映。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化解这些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同时,及早了解新媒体舆情,还有利于政府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尽早地对新媒体舆沦进行引导。政府网站是舆论引导最权威和最有利的工具,应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在新媒体舆论存在争议以及谣言四起、公众迷茫的时候,人们最希望得到权威、真实的信息。这时候政府网站应该站出来,在第一时间发布政府官方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进行充分地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除了指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包括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编辑与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载体网络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以及多媒体即时传输工具的运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指对于新媒体舆情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通过新媒体进行表达、沟通、动员以及舆论引导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就必须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以普通平民的身份参与新媒体活
动,成为新媒体虚拟社会中的网络人。只有投身于新媒体世界,做一个网络人,才能深入、及时地了解网络舆情的状况,体察民情、民意:才能了解新媒体交流、沟通的语境,从而更有效、更有技巧、更艺术地应对新媒体的民意、民权诉求。
4.政务新媒体运营机制及策略分析 篇四
摘要:目前,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发布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和正确引导舆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认真分析政务新媒体普遍面临问题,结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工作经验,探究和分析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机制和策略,为政务新媒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 运营机制
运营机制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新媒体已逐渐发展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把政务公开工作与新媒体宣传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政务新媒体建设工作,主动引领社会舆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政务新媒体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什么是新媒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新媒体就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应当说,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征,是相?τ诠悴サ缡印⑼际楸?刊而言的新兴媒体形态。政务新媒体就是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进行政务活动、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的新媒体平台。当前,政务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站和“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户端)。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创新,政务新媒体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调整。
一、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1.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新媒体工作。自2003年以来,在经历了一系列互联网舆情危机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利用新媒体发布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和正确引导舆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2014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积极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在2014年底即时通信工具政务微信公众号达到6万个,2015年底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
2.政务新媒体发展迅速。2011年,是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政府机构开始入驻微博,当年政务微博数量就已接近2万家,微博已成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的重要平台。2012年,政务微信开始出现。2014年,政务微博认证帐号达27万个,累计发布信息1782万条;政务微信达1.7万,推送微信文章达1200余万次。2015年,我国政务微博帐号近28万,政务微信公众号已逾10万,政务新媒体应用体系已基本形成。据数太奇
大数据研究中心对新闻网站、新闻APP、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统计,2017年两会期间,涉及两会的微博发声量达549.6万条,微博互动量达6105.9万条,微信文章量达187.9万条,微信点赞量达5666.6万次。
3.北京市政务新媒体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11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群“北京微博发布厅”,将北京市政府各委办局微博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形成互联互动的媒体矩阵,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效用。2016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打造政务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根据受众特点和需求,个性化设置议题,突出新媒体特色,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切实增强传播效果。截至2016年底,共有73家单位、104位新闻发言人人驻“北京微博发布厅”,建立了150多人的政务新媒体队伍,累计发布95万条信息,来自新浪、腾讯、人民网的粉丝达1.3亿,发布厅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业务领域特点开设相应栏目,采取微政务、微直播、微访谈等多种方式,每日发布政务信息,形成了互联互动、运转高效的政务新媒体工作机制。
二、当前政务新媒体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功能定位不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应用的不断推出,政府部门陆续开通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公开政务信息,宣传政府工作,开展政务服务,效果并不尽相同。很多政府部门认为政务新媒体开通后就是吸引粉丝,发布政务信息或提供公共服务,但实际效果并不那么明显。原因在于对政务新媒体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区分各种媒体形态的优缺点,没有用其所长,缺乏针对性。例如,微博属于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媒体平台,适合快速发布信息,与网民互动性强,舆论引导效果好,是公开信息和回应公众关切的最佳渠道,在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检验;而微信公众号属于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对象精准,内容质量要求高,服务功能更加丰富;而政府网站展示信息多,承载功能多,但不如微博、微信访问便利。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未对网站、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进行功能区分,导致定位模糊、功能重复,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2.缺乏专业技术团队。政务新媒体可以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对标题、用词、内容表现形式等有独特的要求,需要专门的编辑和技术团队。但是,政务新媒体团队受编制约束,大都是由非专业人员担任或兼职,无论在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还是图片、视频、动画和互动游戏的设计制作方面,都与新媒体工作要求有不小差距。面对种类繁多的新媒体应用,不少政府部门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内容采编能力不足等问题。
3.内容转换质量不高。新媒体在发布形式上与传统媒体不同,用户更倾向于看图、动画和视频。因此,政务新媒体在发布过程中,需要对政务信息进行转换,以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改编制作,转换成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发布。但是,为了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并受内容编辑能力和技术转换手段的限制,往往是直接转发多、改编转换的少,不敢大胆使用网络语言,缺乏亲和力,导致新媒体宣传发布效果并不理想。
4.与网民互动不畅。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依托互联网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信息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是单向传播,而是互动交流。政务新媒体可以与网友互动,直接与网民交流,使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方便快捷。但是,由于政务新媒体代表政府发布信息,需要履行相应的报告与审批流程,并且政府部门并没有足够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导致部分机构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不答复或回复不及时,削弱了与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5.运营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政务新媒体发展较晚,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导致政府部门对政务新媒体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滞后,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可以查询统计用户的关注量、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和互动内容等数据,对于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兴趣偏好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政务信息传播的效果和精准度。但当前政务新媒体还是“重发布轻到达”,“重产出轻效果”,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还不足。
三、北京市新?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的主要做法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主要包括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其中包括政务微博“首都新闻出版”和“首都广电”,政务微信“黄金屋”,以及新闻发言人微博“京版卫士”等,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好评。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在政务新媒体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1.分类管理,实现不同媒体优势互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根据各类政务新媒体的不同特点,把网站、微博、微信的功能进行区别,在信息发布和运营管理上实施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根据网站信息全面、功能齐全的特点,把政府网站作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的枢纽平台;根据微博访问便利、内容简约的特点,把它作为第一时间快速公开信息和回应公众关切的平台;根据微信公众号粉丝黏性强、对象精准、内容深刻、时效性不敏感的特点,把它作为政策法规深度解读、精品力作推荐、行业前沿交流、重大活动宣传的平台。通过功能错位、分类管理,使政务新媒体不仅做到信息送达,更要确保信息送达的效果。
2.夯实基础,努力加强团队和制度建设。政务新媒体的编辑、运营和推广专业性较强,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来负责。为此,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以政务新媒体专管员为核心,与北京互联直通车、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机构合作,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团队和内容团队,负责对政务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和技术服务工作。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制定了《政务新媒体发布制度》,对内容选择、编辑加工、发布申请、审核把关、内容安全、应急处理都作了详细规定。在技术,政务新媒体采用北京互联直通公司提供的“政务直通车软件”,切实保障政务新媒体的正常发布以及信息安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自启动运行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信息发布事故。
3.精雕细琢,不断提升信息发布质量。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关注读者需求,重视信息传播效果,要求内容团队把政务信息转换成网民熟悉的“网言网语”。2016年,新媒体团队累计完成150多万字的文字编辑、加工和审核工作。政务微博“首都新闻出版”年均发布微博约350条,关注人数达到178万余人,活跃粉丝数151万;政务微博“京版卫士”年均发布微博100条,关注人数3万余人;微信公众号“黄金屋”关注用户4036人,共推送微信249次,累计发布稿件798篇。其次,政务微信“黄金屋”刊载了《胡耀邦1915-1989》故事连载,发布了“每月好书榜”,对“北京书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文博会”等文化惠民活动进行集中报道,受到广大网民的好评。
4.加强互动,着力提高用户粉丝黏性。针对新媒体的网络化、互动性等特点,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加强了与网民的互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动员广大网民参与,了解政务新媒体的功用,提升用户黏性。例如,2016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期间,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北京国际图书节的相关信息量较同期增长超过213.2%,发布内容量相较上周同期增长477.8%,话题“北京国际图书节”的累计阅读量超过1266.8万次,累计讨论信息量13688次;2015年北京书市期间,“互联网+读书”成为亮点,读者可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或者手机“摇一摇”,即可登陆书市“微站”,以浏览出版社简介、作家荐书、书市活动日程等信息,现场群众还可以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观看“2015北京书市全景地图”;2014年全国版权日,推出的“寻找版权宣传微博达人”活动,一经发布就迅速获得广大微博粉丝的热切关注,共计评论51.3万条,转发201万余次。
5.着眼长远,建设长效运营机制。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认真总结工作经验,顺应新媒体工作规律,建立了五大工作机制:及时报送和优先发布机制、发布口径授权机制、“新媒体通讯员”信息报送机制、舆情收集和回复机制、人员培训机制。确定了谁主管、谁负责、谁授权的原则,确保重大的群众关切和反映都能有及时的回应和反馈,重大舆情第一时间就能及时送达至主管领导。此外,还与相关机构合作,编辑起草“政务新媒体运营报告”,对政务新媒体的内容质量、社会热点、传播效果、互动形势、粉丝偏好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几点启示
5.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山东省利津一中 王中波
【摘要】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各种图片和地图,尤其是在“地球运动”一章中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能有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展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和地理教学的结合,无疑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种种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问题 对策
过去的地理教学,被比喻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地图”的教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地理教学开始采用幻灯、录像等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地理教学革新的标志,其价值及效应也被广泛认可。地理教学的方式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而得到极大的改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高中地理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的应用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多媒体课件备课中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
1.自己精心备写的教案有时候很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而展示出来的又总不
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2.地理课件只是呈现了大量素材,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只是课件内容的陈述,并且素材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只是机械地一张张幻灯片的展示,从而表现出“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3.有的老师在备课前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多媒体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
对策:
1.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持做到先备课再做课件。
2.学校也应该培养教师们的多媒体操作技术,那么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将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融会到地理课件中,从而能真正的驾驭课件。不能让课件束缚住了自己手脚,影响了课堂的发挥。
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生动直观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弊端。
1.课堂容量大,反而使许多学生接受不了。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的内容毕竟很多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许多学生需要一个思考和接纳的过程,但课件中的许多内容总是一闪而过,在学生们头脑中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2.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
3.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
1.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
2.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
三、反复讲解和练习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简笔画出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等教学素材,通过加大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知识要点与难点的突破。
3.注意课件的修剪,没必要的图片和语言尽量去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课件也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不要啰啰嗦嗦。
4.注重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让学生们有心理准备,这样也可以提高课件的播放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制作影响教学效果问题
多媒体教学应该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不在多而在精,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有的甚至就是课本的原文原图,出现教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埋头看书的怪想象,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象,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
以很好的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
对策:
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
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们只有听的份了,学生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关系。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放映员,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在本人教学过程中,就曾有教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学生中走动交流,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师应当站在讲台上,不应当到学生中去进行一些活动。对此,本人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形式的严谨,而忽视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
对策:
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生动形象等优势,能为课堂提供更多的素材,加大知识课堂容量,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不能因此而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有机会和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件中可以加入活动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存在种种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以前旧式思维的痕迹,有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在实现多媒体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如一味地要求如“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上课”、所有的示范课、赛教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等。真正的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的地理教学还需要一个磨合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需多论,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从而体现多媒体的优势而又不丧失传统教学的优点,提高课堂效率,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些应该
6.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正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心中的“宠儿”。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气象,但有利必有弊,如果使用不当,它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正是试着论述思想政治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及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打破了过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此,许多学科老师都积极地投入到多媒体研究和应用当中,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多媒体应用水平高低甚至已成了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杆。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点,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重形式轻内容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而笔者在参加一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发现,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形式和手段上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动用了一切能利用的多媒体手段,用电脑不停地玩着花
样,一会是彩色的背景,一会又是立体的文字,再加上美妙的音乐、动漫设计等,真称得上是“视觉的盛宴”,学生们也是瞪大眼睛饶有兴致的观看着屏幕,但往往整堂课听下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并不多。究其原因恐怕在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只注重了外表,却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新颖的一节课,实际上反而因为多媒体手段的过多介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2.主辅不分
这应该是思想政治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出现后,带来最多的问题。由于多媒体“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全盘代替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主辅不分、多媒体“独霸课堂”等局面。其实,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思想政治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元化的,这些思维单靠视听是不能解决的,要靠学生多动脑筋才能培养。如果长期依赖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
3.信息量过多
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误认为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越大,课堂效率也越高。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有的教师一堂课容量甚至相当于以前两三节课的容量,上课频率加快,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4.互动缺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归纳小结,都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机械显示,教师无形中成了“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只能被电脑牵着走,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互动。如前一段时间听一名老师上《报得三春晖》这节课,应该说这个话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让他们自由联想,从他们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表达见解,老师再加以启发引导,但这名老师在台上更多的只是手按鼠标一路点来,白白错失了与学生互动、交流情感的好机会。
二、增强多媒体教学实效的几点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三大原则:
(一)处理好两种关系
1.正确看待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
应该来说,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确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排斥,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黑板加粉笔可以随写随看,重现力强,有利于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板书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特别是一些诸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学生易掌握所学知识的良好效果。这些效果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因此,推行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教学,而应借鉴其可取之处,使思想政治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能够完美的结合。
2.摆正好师生间的关系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不应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或者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应在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上多下功夫。
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节奏的控制上,特别要参与学生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应用多媒体时,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调节教学内容、节奏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它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的
学习活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活动,增加师生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将师生关系转换为人机关系。
(二)把握住三大原则 1.适度原则
凡事都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调动多种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从理论上讲,媒体应用越多,其所要表现的内容就越丰富,其效果就越好。但是,在课件制作中,所涉及的媒体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重要,如果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极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等,创造较为真实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进来,切不可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
2.贴近原则
一是贴近教材。政治课教学无疑应以“本”为本,教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复习的主要依据。而可有的政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只是主要抓住课标或文字教材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脱离课本材料自成一体,或单纯依靠视听冲击而忽视了学生对相关背景资料的阅读。如果忽略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思想政治简单化,图像化,那就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是贴近生活。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而且特别有时效性的学科,教学时需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把学生臵于生活情境之中。情境素材必须来自现实生活中,是一些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我在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堂课时,在课件制作时,就抓住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和常见现象,如地沟油事件、某些行业“霸王条款”、打假、以及维权难等,学生因为耳熟能详,深有感触,参与热情很高。
三是贴近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 注意扬长补短,不搞一刀切,从而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
3.交互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的束缚和潜能的压抑。事实证明,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
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强调课堂环境的营造, 注重交互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这学期我在给初二年级上政治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中的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时,就充分运用到这一原则,结果收效颇丰。讲到智力成果保护不力的时候,我引入一则报道:我国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国际品牌如NIKE、微软等在中国市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假货太多、防不胜防,打假因而列为这些公司市场管理的重要工作。可能是上午最后一节课的原因,学生们都有点无精打采,教室气氛有点沉闷。为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性,我即兴在班级做了个“你买过假货吗”的小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曾买过的假货,这是之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所没有的环节。学生们的发言都很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随后,在讨论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时,有几名同学都提到了卡拉OK收取版权费的问题,但一名同学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收取版权费不该,因为羊毛出在羊上,这笔钱最终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考虑到问题比较棘手,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点是版权费该不该收,说出理由;如果该收,应该怎么个收法?学生最终在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的合作学习中达成了共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具有缺憾性的艺术。多媒体教学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鲜活力,产生许多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发挥它的优势,减少它的劣势产生的影响,正确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融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防止教学被多媒体控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多媒体成为服务教育教学的手段。
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7.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七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方向偏差,教育脱离实际,师资队伍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应着手转变办学观念,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养.
作 者:王岚 Wang lan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030009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01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 目标 问题 对策
8.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八
摘 要:随着人们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观念愈发的强烈,对森林、树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人们重视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人们也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尽管目前人们对森林火灾的认识非常到位,但是在森林火灾防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森林防火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森林防火;问题对策;分析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森林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森林是全世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作用巨大。随着各种世界性环保会议的召开,森林安全、森林保护被提上议程,森林防护工作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当前,森林安全面对的最严重的威胁就是森林火灾,比如历史上1987年大兴安岭的火灾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人民币。由此可见,森林防火意义非凡。目前,我国在森林防火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完善森林防火事业,对保证森林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森林防火现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是在实际的防火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工作人员存在侥幸意识
目前,很多森林巡护人员都来自于基层大众,虽然他们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多依然存在侥幸意识,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片区不会出现火灾问题,因而疏忽对潜在火灾危险源的巡视和清除。此外,由于大多数森林工作人员来自于基层,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森林防火教育,很多先进的防火器具和防火设备都不会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森林防火事业的开展。
2.防火阻隔带建设不科学
新时期,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防火阻隔带的作用异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森林防火阻隔带在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根据相关条例要求,森林防火阻隔带的面积设置标准如表1所示,但是很多森林阻隔带的面积都小于规定面积,导致其在实际的防火工作中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2)工程阻隔带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对原有的林木造成破坏,对林木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3)防火林带在建设的时候,其树种选择不符合标准,树种种植的密度不符合规定,影响了防火林带建设的有效性。
3.防火的基础设施落后
新时期,在森林防火方面有很多新技术和新方法,比如:森林火险预报系统、森林防火通讯系统、森林火灾监控系统等。但是受到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林区的森林火险预报系统都不完善,预报不及时、不准确;通讯系统经常出现故障,不能有效地为防火服务;监控系统分布不均匀,安装不科学,使用频率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地将气象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应用于森林防火事业,但是其作用却没有得以有效发挥。此外,在部分雷击现象发生频繁的林区,一些巨大的树木没有安装避雷设备,导致雷击火灾发生。
4.没有对森林里的枯枝败叶进行定期烧除
50%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由森林里的枯枝败叶引发的,因此,定期清除森林里的枯枝败叶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森林工作中,绝大部分林区没有制定枯枝落叶的清除计划,或者清除不彻底,从而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二、新时期森林防火对策
1.完善森林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森林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仅要对其进行森林防火重要性的教育,还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讲授各种防火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提高新设备、新技术的利用率,促使其更好的发挥防火效用,为森林防火贡献自己的价值。其次,要通过教育疏散工作的侥幸心理,培养其责任意识,以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
2.科学建设防火阻隔带
根据相关规定,森林防火阻隔带有四种类型,分别是:自然阻隔带、生物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和组合阻隔带。在建设防火阻隔带的时候要根据当地森林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阻隔带类型,科学设置阻隔带的宽度,在阻隔带施工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原有森林的安全。另外,防火阻隔带的建设还可以借鉴“三结合”原则。(1)与防火道路相结合,以节约用地,降低成本,缩短救援时间。(2)与林地生态旅游相结合,降低林区破坏程度。(3)与当地林场的生产经营相结合,以减少成本,防止劳民伤财,同时加强人文关怀。
3.依靠科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完善森林火灾预警系统,加强预报和监测。我国各个林区要强化使用气象卫星监测系统,通过卫星接收信息资料,通过图像处理实现森林火灾的准确定位,明确其位置、面积、蔓延方向和速度等信息,从而有条不紊的指导森林的灭火工作。第二,安装避雷设备。雷击火灾发生的位置相对较为固定,雷击对象多是百龄巨木或者有衰老迹象的树木。为了避免雷击火灾的发生,可以安装摄像头、避雷设备以降低其发生率。
4.有计划的清除枯枝落叶
有计划的清除森林里的枯枝败叶是防范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措施。第一,火烧森林防火线。春秋两季我国大部分森林的内外气温、光照等易引发火灾的自然条件都存在差异,在这个时候,可以趁机烧除林区内部的可燃植被,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第二,定期清理采伐剩余物和枯枝落叶。工作人员要定期将林场采伐区域中的剩余物和枯枝落叶归集在一起,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对其进行清理,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火灾防范要改变以往森林防火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保卫森林安全,更好地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降低森林火灾损失,保护森林资源,促使我国的森林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9.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九
【摘要】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随着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继涌现,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政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对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对策
【全文】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社会变革程度加深,引发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与稳定。本文就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谈浅见。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当前,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与社会转型、经济接轨和利益调整密切相关,纵观新时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复杂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越来越多,参与人员越来越复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出现了敌对分子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插手制造事端的动向。
(二)起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一些突出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分析,应该说绝大多数集体上访甚至闹事都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而真正无理取闹是极个别的,因此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三)扩展性。参与的外延扩大,但仍以工人、农民为主;数量递增,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四)组织性。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常常有事件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少数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甚至就是直接的策划者。并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倾向。
(五)违法性。当前群体性事件激烈程度加剧,恶性事件上升,多数伴随着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六)反复性。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矛盾的反复性。从群体自身来看,以聚众闹事的方法来达到某种目的,事实上确实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与落实,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从而造成群众长期缠诉闹事,处置难度加大。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聚合激化的产物。随着新旧体制的转轨,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加大,加上改革的配套措施没有完全到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一些人难免心理失衡,产生对立情绪,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群众的利益诉求受多种因素限制难以满足。一是土地征用、拆迁安置过程中,群众损失得不到及时弥补,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二是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损害群众利益;三是一些干部贪污挥霍、以权谋私或作风不民主、政务不公开导致群众利益无法保障。
(三)参与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且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不少群众遵规守法和以法维权意识差,往往一碰到问题就想通过上访、闹事等简单的方式来解决。
(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调控能力不足。一是基层组织的威信相对减弱;二是有的基层组织消极、不作为;三是有的基层干部本身就是闹事的支持者、组织者、策划者。
三、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预警机制。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职责不清、信息不灵、反应迟钝、互相推诿的现象
(二)多管齐下,分化瓦解。群体性事件真正起带头作用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带有很大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必须认真调查,摸准缘由,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采取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说服劝解工作的同时,准确把握处置时机,而不能一概而论动用警力强行处置。
(三)周密部署,强行处置。在强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调查取证;二是要分工明确,措施得当,防止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扩大或久拖不决;三是要把握政策,果断处置。
(四)立足长远,防止反复。必须认真分析、准确估测群体性事件在初获平息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研究预备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新方法、新举措。既要积极协调督促有关单位真正落实跟踪回访制、领导接待日制度,又要进一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复杂形势下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的问题将暴露得更加明显,今后一段时期,群体性事件还可能继续增多,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保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彩元,马敏艾,李颖群体性治安事件紧急处置要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初期处置行动逻辑和逻辑预设重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
10.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十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作者:石晓烽 孙龙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对产业集群的论述进行了简单总结,从知识溢出、风险投资集中和低交易费用等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分析,探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并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4
11.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误区 对策正文当前,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从目前运用的现状来看,计算机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唯“多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媒体有些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赶时髦,唯“多媒体”独尊,以课件代替简洁、明了的示范讲解,以课件代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以课件代替幼儿的探索活动等等,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误区二:文学作品图解化,限制幼儿想象、创造文学活动的魅力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地激活幼儿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去理解、去想象散文、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然而,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用视觉符号替代幼儿自己感悟、想象获取形象的过程,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
误区三:主导作用弱化,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和使用各种媒体上,相反对活动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把握、师生情感的交流却无暇顾及,完全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实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幼儿仍然是主体,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繁复华丽,分散幼儿注意力。
有些课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功能,制作得过于繁复、华丽。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只注意画面的精美、热闹,而忘却了思考和吸收教学内容;也有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背景非常漂亮、显眼,而主要内容却不突出,使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对策
一、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直观形象是计算机多媒体的鲜明特点,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必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使师生间情感交流融会的机会减少了。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要使用多媒体了,而应把握一个“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在语言活动《挤挤城和宽宽街》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现了“挤挤城”和“宽宽街”不同的场景,然后师生根据这些场景进行分析、讨论“挤挤城”拥堵原因,及如何让“挤挤城”变成“宽宽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整个活动中,幼儿思考、讨论,教师反馈、评议,兴趣浓厚,气氛热烈。
二、注意适时性原则适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使它在最合适的时候介入教学,达到手段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时机:
1、维持兴趣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大概只有10~15分钟,而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幼儿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维持幼儿饱满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及时了解幼儿的思维状况。尤其在教学活动的后半段,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若安排一些与幼儿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定当使他们精神大振,兴趣大增。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活化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幼儿思维,促进幼儿的理解。因此在幼儿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感悟意境,升华情感时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其运用在领悟诗歌、散文的意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诗歌《摇篮》,幼儿看着宁静的画面,在舒缓悠扬的摇篮曲中畅想诗中描述的情境,不仅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意境中对诗歌的感悟无形中又深了一层。
三、强调辅助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非常明确,它是我们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蒂,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根本,教学中使用什么媒体,怎样使用,都必须考虑幼儿。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好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的地位和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
四、追求实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多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还是以语言活动为例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幼儿去理解、想象,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如散文《秋天的雨》多媒体可形象地呈现红色的枫树、金色的稻田、橙红的果园„„但散文中落叶飘呀飘、梨子菠萝香香甜甜、桔子柿子你挤我碰等优美的意境美则荡然无存。散文的意境在读者的心中是无限丰富的,然而在散文《晚霞》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本着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使幼儿从视听交融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中,更好地展开想象,避免喧宾夺主现象。应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的文化论文07-12
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变化论文11-02
《E》媒体公关部组建及品牌传播12-01
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07-13
电视媒体下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的论文08-03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12-07
新媒体运用分析09-29
新媒体论文08-06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08-28
“企业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分析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