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炼字》读后感

2024-06-11

《王安石炼字》读后感(共10篇)

1.《王安石炼字》读后感 篇一

读完这本传记会感觉到自我和圣人无限的差距,非常有幸能拥有梁启超这样明事理,探本源的学者,在一片谣言中为我们重新讲述一个“圣人,伟人“的故事。

本来想写很多,后来还是觉得不太配得上过多评价王荆公,从以前对他一个诗人的印象,转移成了圣人伟人,无论做人做事做官,荆公都深明大义,有着自己的气节。

唯一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新法最终没有完全成功,否着荆公和神宗这对君臣关系,也会像秦孝公商鞅,齐桓公管仲,唐太宗魏征…一样名垂千史。而荆公的.谥号也不会只是“文”,能真正被那个时代的人认可的“文正”。

说到这个难以不抨击司马光“文正”的谥号,治国无才能,拱手送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西夏,毫无逻辑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就是保守派的究极形态,死后还能获得“文正”的谥号,简直难以理解。

最后用一段话表达整个的读后感,非常契合此刻的心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王安石评传》读后感1700字 篇二

北宋时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已经散去,孰对孰错,孰善孰恶,留于后人评判。古语说:“榖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叹息,其云益乎?”是说事情的败坏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即使再努力,再惋惜,亦是无补于事的。北宋的积弊确实是到了一定的地步,不过历史又不能假设,我们也不敢设想王安石或彼时某个人的变法成功会如何,但是单就王安石变法过程来看,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今天我们再看这场惊心动魄的变法运动,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变法,实为变人,变人心。法由人定,变法易,变人难,变人心更难。历代变法更制者,成功如商鞅、吴起,也终难逃身死名灭的命运,而在反对派如此众多而势力雄厚的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失败却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变法更制、革故鼎新的第一要义其实是人,“人和”是功业成败的第一要务。在法制草创时期,人的作用是要远远大于法,而在法制建立并稳定下来之后,人的作用便弱化,坚强而公正的法制能够承担大量的社会治理成本,无论贤愚,若依法制,定能将社会治理好,这便是法制的基本功效,也是变法的基本路径。但是王安石的变法首先忽略的就是这一点,其固执的性格和短浅的见识导致其将对变法持异议的大臣全部打成反对派,为自己增加了无数的敌人,而事实上这些敌人中的大多数恰恰本可以成为变法派最亲密的战友。而诸如吕惠卿、曾布之流却借变法之机谋求个人政治上的擢升,最终也令变法派内部矛盾重重,以致相互攻讦,终至分崩离析,变法失败。毛选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齤命的首要问题。”我们也可以借用来说,这是变法改革的首要问题。这是其一。第二个涉及到人的因素就是主持变法者并不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神宗仅仅是变法的支持者,在家天下的朝代,变法的风险却要神宗来承担。这就难怪神宗总是在变法的关键时刻犹犹豫豫,不能坚定,终至反对变法派得以贬黜而不失实权,对于变法形成依旧强劲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力量。因此如果变法改革者不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或者最高权力的执掌者对于变法改革没有迫切的希望,对于变法的风险没有明确的认识的话,变法事业的主持者与支持者之间就有隙可乘,变法集团内部的分裂会导致变法的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张居正的改革也是。

反对派批评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烈,他们认为北宋“积弊不可遁除”,这首先是一个变法的方式问题,是变法的速度快慢问题,是暴风骤雨式的改革,还是渐进式的改革?毫无疑问,王安石选择了前者。各项法度在仅仅几年之内便颁布施行,虽采用先试点然后推广的方式,但是推广后发现的大量问题在试点时并未发现并得到更正。新法在实施过程出所产生的大量问题被反对派借以作为阻碍变法、攻击王安石的证据,这一方面使新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正和完善的政治环境丧失,导致新法日益僵化,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使变法派集中于对反对派的斗争,彼是我即非,彼非我即是,意气用事,忽略了对新法本身问题的发现和及时更正,降低了新法的生命力。

另一问题也属变法的方式问题,即变法纯属从上而下的主动变革,既缺少自下而上的动力,也缺少上下的互动。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无为而又无往而不胜,他说的是一个身先和身后的问题。在变法的问题上,很多新法确实是来源于基层的经验,但是主张强力推广的却是中央的变法派,这样就把新法的责任主体全部集中到中央的变法派上来,目标明确,一旦有任何问题,所有的斗争矛头便全部对准中央变法派,所谓“有的放矢”,不败是不可能的。设想一下,如果王安石能够多思变通,做好政策与思想的引导,舆论的宣传,氛围的制造,做变法的强力支持者,充分发挥地方变革和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变法的排头兵,而中央变法派仅仅是居于幕后、运筹帷幄之中,做好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工作,做好变法人才的选拔工作和培育工作,并且做好长久变法的打算。或许变法大业不会在十几年间艰难建立而又一朝遭变而轰然倒塌,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此之谓也。

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引用过这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未必全是王安石的话,但是展现了王安石这类变法者的精神,积极进取而又充满自信。我们说莫以成败论英雄,王安石的功业在当下的时代或许仅仅是在争议中存在着,但是在中国通过不间断的改革过程中,在广大人民对公正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无数利益既得者对改革推进百般阻挠的博弈中,明智的政治家会重新选择王安石的变革精神,保证中国这架庞然大车向着历史和未来的最深最远处隆隆而又稳稳地驶去。

3.王安忆《 长恨歌》读后感 篇三

在这幕台上,我想看看那带着一股肌肤之余的性感的上海弄堂;我想听听那些鄙俗又有些影影绰绰云遮雾罩的流言;我还想见见那在嘈杂混淆中盛开的如花蕊般纯洁娇嫩的闺阁。上海女儿盛载的满堂心事最让人撩拨,上海上空俯瞰整所城市的自由鸽群最让人动容与嫉羡,它凌空而起,将城市的屋顶踩在脚下,又在废墟的瓦砾堆上盘旋,颇有劫后余生的味道。而我最想看的,莫过于王琦瑶前朝的繁梦三千,后世的璧陨黄泉。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儿,一次机缘巧合被选为“沪上淑媛”。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但她的美却是家常的,是体现民意的美,故而她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再后来,她成了“金丝雀”,成了爱丽丝公寓的女主人,她在旧上海的这座废墟里夜夜笙歌,却不自知,袅袅娜娜的身姿微泛着摇摇欲坠的浮沉后事。

对于王琦瑶的悲剧结局,字里行间有着许多妙心的暗示。

第一次去片场的时候,王琦瑶留意到一幕场景剧————“这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的旧事。王琦瑶再把目光移到灯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这女人扮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奇怪的是这情景并非明惨可怖,反而是起腻的熟。”而这一幕场景剧与王琦瑶死前的境况如出一辙,也可以说,剧中那个死去的女人,正是四十年后的王琦瑶。

再者,王对于自己的未来也不能说全不自知。在竞选上海小姐成功后,王琦瑶竟然在舞台上哭了起来,为不可知的命运——“那天一身红,今天一身白,这预兆着什么?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就是丧服!”在梦的将醒未醒时分,属于她的繁华正悄然陨殁。

在得知王琦瑶要竞选上海小姐的时候,片场的导演也曾经想说服她让她退出复赛,可惜那时的王琦瑶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他看着王琦瑶走远,头也不回,她越是坚定,他越觉得她前途茫茫。”

片场的导演一语中的,“上海小姐”这项桂冠其实是一片浮云,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烟云,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的一场空。王琦瑶在小说的开始便被推置于到众星捧月的地位,而这里便已是她人生的巅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也从这里开始走往人生的下坡路,她的巅峰是她香消陨殁的最成功的铺垫。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她成了别人眼中的交际花,被贴上情妇的标签,尝了一段露水姻缘;情缘流转于各色的男子当中,从未结过婚却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暮年的她遭受女儿的叛逆,最终因一盒遗金被杀害。属于王琦瑶的时代仅仅留在她十八岁的那一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但尽管如此,她生命的底色终是灰暗的,可怜又可悲。繁梦三千,终不过璧落黄泉。

为什么叫这本书的名字会叫长恨歌?我是把恨理解为遗憾的。书中每一个人物的人生都有不完满的遗憾,无论是蒋雯丽程先生还是王琦瑶,他们有着相似的悲惨结局,而全书也笼罩着淡淡的忧伤气息。

4.古诗炼字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鉴赏诗歌语言

答题规范全面 学习重点难点

答题规范全面

一 高考考点解析与展望

1.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3、诗歌语言鉴赏是高考语文考点之一,仅炼字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多次。二 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 真题示例(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答:分析:步骤一:“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步骤二: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三:“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四、总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五 牛刀小试

1、(2007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①“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数。(释含义)

②(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描景象/摹情态)

③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

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表感情)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

①“引”在文中有“带走”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②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大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描景象)

③此句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比“雁别秋江去”只是写大雁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更具有感情色彩,并与下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表感情/谈作用)如果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六 课堂检测

1、阅读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20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七、作业

1、(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步骤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敌,不仅有对的意思,还有抵挡、承受的意思。(释含义/明手法)步骤2: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景象)步骤3:③“敌”字传达出寂寥、凄寒的意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点情境)

而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2004辽宁卷)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学生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 高考考点解析与展望

1.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诗歌语言鉴赏是高考语文考点之一,仅炼字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多次。

二 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 真题示例(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四、合作探究 总结答题步骤

五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问题

1、(2007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六 课堂检测

1、阅读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20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七、作业

1、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2004辽宁卷)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5.炼字名句 篇五

1、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3、新诗改罢自长吟。――唐・杜甫

4、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

5、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唐・皮日休

6、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7、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8、欲识为诗苦,秋霜若在心。――唐・杜牧

9、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10、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东晋・陶渊明

11、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顾文炜

12、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宋・苏轼

13、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唐・皮日休

14、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成。――清・赵翊

15、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清・李渔

16、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唐・方于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19、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

20、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前蜀・卢延让

21、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前蜀・卢廷让

22、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唐・杜荀鹤

2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牧

24、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

25、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唐・李白

26、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唐・孟郊

6.《王安石炼字》读后感 篇六

教学目标:1把握炼字题切入角度。

2.掌握炼字题答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金 ·元好问 古人讲究炼字,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也非常愿意为炼字而苦。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甫决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炼字”的艰辛,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执着。

那么, 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 该怎样入手作具体的分析, 阐述其妙处呢?就先请同学们看学案的第一题,找出诗句中精彩的字,并说说理由。

二、学生自由谈论学案的第一题。

总结:炼字往往抓住哪些词,这些词一般具备什么作用。

一、从词性入手

(1)关注动词,可以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还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关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例1:花自飘零水自流。

例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关注数量词往往是含虚数的意义,这样可以起烘托作用,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主题。

例1:前 村 深 雪 里,昨 夜 一 枝 开。例2: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2、练习: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宇。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冷”,分别有“呜咽”、“阴冷”之意(找出诗眼解释字意)。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山中的幽静冷僻的景象(意境)(分析效果)。

二、从修辞入手

从修辞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新颖、贴切, 常常需要借助修辞手法。

例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楼。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练习:试分析“惹”和“拂”使用的妙处。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注:篮舆:竹桥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样子。

三、从联想想象入手

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在鉴赏过程中, 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 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练习: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 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四、从情感入手

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 有的比较含蓄, 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 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练习: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五、总结本课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7.《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学案 篇七

清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A、摇、映 B、舞、隐 C、扶、失

二、考点透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凝炼、含蓄等特点。

诗歌的语言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它们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呈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3)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确认、概括和评价。

三、自主学习

指出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并对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四、交流展示

总结规律:

五、提问方式

1、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某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赏析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六、课堂示例

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后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最后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独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了垂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羁的个性。

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眼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句中的挂字用得很传神,请说出它的妙处。

答:挂字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远看时特有的形态,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

答题步骤:

答题套路:

七、高考链接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留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析。

八、课外练习

1、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人公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熟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那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4、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5、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丛生的草)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8.《王安石炼字》读后感 篇八

Ⅰ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2) 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炼字”的相关知识

2、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知识构建 (学生:自学《名师导学》第144页与炼字相关的内容。老师:简要讲解如下内容。)

1、 炼字: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炼动词--

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 、活用(使动)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

圆: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炼虚词 --

虚词的锤炼,可活跃情韵,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由王勃的故事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共”“与”二字,两句就显得极为板滞。

(4)炼叠音字--

叠字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5)炼数量词 --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的《早梅》)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富于表现力

常见题型

1、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问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何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

的.感情来分析。

Ⅱ 课堂学习案

一、例题(师生共同完成,体会炼字题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技巧)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师生合作完成)

二、练习题(学生自由选择做一个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郎咸臁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Ⅲ 课后巩固案

5、阅读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问题。(4分)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句有何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和困难:

9.诗歌鉴赏之炼字类解题教学方案 篇九

【教学目标】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鉴赏——炼字类解题教案。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炼字题的做题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诱探点练悟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二、古典诗歌中的炼字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三、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㈠词性角度: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㈡设问方式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四、题型一般有三种:

㈠定向赏析型。如高考全国卷Ⅱ: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教案《诗歌鉴赏——炼字类解题教案》。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㈡自助赏析型。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㈢比较赏析型。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答案:“落”字更好,用“落”字,不仅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在”,只写出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五、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10.诗歌的炼字(高中)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鉴赏诗歌语言考查的三种题型:炼字、赏句、语言风格,熟悉炼字类题型高考出题的设问模式。

2学习炼字题解题思路,掌握炼字题解题方法,明确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掌握炼字类题目解题方法,明确规范答题的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 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1炼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炼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3炼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4炼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秋暮吟望》)5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二 分析例题,归纳步骤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南宋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诗歌鉴赏之炼字

【步骤】

„„„„„„„„„„„„„„课堂探究案„„„„„„„„„„„„ 三 课堂探究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名胡得生, 晚唐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 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请对第三联中的“递”和“窥”二字作简要赏析。(5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诗歌鉴赏之炼字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课后检测案„„„„„„„„„„„„„„

四 课后作业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诗歌鉴赏之炼字

附:炼字类题目常见提问方式:

1、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诗中(某一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5、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一个人,拿什么来为自己人生奠基很重要。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读诗者,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辞的方式。

读书不为别的,是让书里的那些精神光线照亮我们,让书里的那些美学营养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

上一篇:大一cad测绘实训总结下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