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危害

2025-02-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二氧化碳的危害(15篇)

1.二氧化碳的危害 篇一

一氧化碳(CO),即“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对血液和神经有害的毒性气体。一氧化碳是在燃烧不充分条件下产生的.。民用炉灶、采暖锅炉和工业窑炉,特别是机动车辆是大气中一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

一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寿命很长,一般可存留2~3年。因此这是一种数量大、积累性强的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随空气进入人体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能与血液中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血液外的肌红蛋白和含二价铁的细胞呼吸酶等形成可逆性结合。高浓度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者常出现脉弱,呼吸变慢等反应,最后衰竭致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状。近年来,动物试验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都证明,长期生活在低浓度一氧化碳环境中的心血管病人,能促使血液中的类脂质和胆固醇在血管中沉积,使病情恶化。

2.二氧化碳的危害 篇二

二硫化碳主要作为制造黏胶纤维、玻璃纸的原材料, 也是生产人造丝、赛璐玢、四氯化碳、农药杀菌剂、橡胶助剂的原料或中间体;在生产油脂、蜡、树脂、橡胶和硫磺等产品时, 二硫化碳是理想的溶剂。还可用作航空的加速剂、选矿剂及羊毛去脂剂等。

在制造二硫化碳的生产过程中, 如设备简陋或防护措施不周, 可吸入大量逸出的二硫化碳浓蒸气。用二硫化碳为羊毛去脂的羊毛加工业, 用作衣服去渍剂的干洗业, 以及用作熏蒸剂为粮食消毒、灭虫的种库、粮仓, 若疏于防护, 在通风不良环境中作业过久可吸入大量高浓度二硫化碳气体。

对健康的危害

二硫化碳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在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也可经皮吸收。二硫化碳随血流分布于体内, 它易溶于脂肪和脂质中, 并与氨基碳和蛋白质相结合, 因此它对各种组织和器官具有很大的亲和力。

二硫化碳主要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血管及生殖系统。人在二硫化碳空气浓度为1〜1.2g/m3的环境中几小时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 吸入浓度10g/m3以上1〜2 h者可致死。二硫化碳液体也可经皮肤或消化道吸收, 成人经口最小致死量为10 m L。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及鼻黏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还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 继之出现谵妄、昏迷、意识丧失, 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严重中毒治疗后可遗留神衰综合征, 中枢和周围神经永久性损害。

慢性中毒

表现有末端神经麻木、肌肉疼痛、肌力降低、走路不稳、记忆力减退;若是中枢神经受损, 则有疲倦、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丧失等症状。二硫化碳也会造成视网膜病变,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微动脉瘤, 动脉硬化, 视神经萎缩。此外, 二硫化碳还会造成男性精子减少及异常, 女性生理周期紊乱、或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等问题。

预防措施

·二硫化碳易挥发、易燃、易爆, 在制造和使用本品的车间里, 通风、照明、电源系统均须有防火、防爆装置。禁止在车间里抽烟或以明火取暖, 应安装有效的通风、排气设备。

·在运输或贮存二硫化碳的容器内应加入水, 以封闭液面, 防止本品的液体和蒸气逸出。

·在黏胶化纤生产厂, 二硫化碳与硫化氢同时存在, 设备、容器、管道等应尽量改用水泥、陶瓷、塑料管。对废气、废液, 应安装二硫化碳冷却塔进行回收处理。

·加强个人防护。进入高浓度危险地带操作, 如洗涤黏胶搅拌器、投料、管道疏通或反应炉炉顶加料等, 必须事先穿戴好防毒面具、塑料手套和防护衣服, 防止皮肤接触。

·对二硫化碳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每年一次的职业性体检, 对患有器质性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神经官能症、视网膜疾病及肝、肾疾病者, 或怀疑有慢性中毒者, 均不得上岗作业。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 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需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穿消防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可用砂土石灰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需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废料在安全距离外燃烧。若排出的废料量大, 应考虑蒸馏回收。 (所有装二硫化碳废料的设备及接触面应接地, 以防静电着火。)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二硫化碳蒸气时, 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 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 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 催吐, 就医。

中毒案例

案例一

男性, 53岁, 1975-2002年于某石油制品厂成品车间任添加剂工, 主要接触二硫化碳、汽油及少量四乙基铅等。从1995年开始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多汗、易激动等症状, 逐年加重, 1998年因双手颤动而调出原作业岗位半年。症状稍缓解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回原作业岗位。2002年6月出现情绪不稳定, 不跟任何人说话, 无故吵闹, 视力明显下降, 无性欲, 四肢颤动加重, 甚至不能握物, 双下肢乏力, 经常无故跌倒等症状。2003年底因不能正常工作而休息。入院检查:四肢肌张力增强, 震颤。双手腕关节以下、双足踝关节以下痛温觉明显减退。指鼻、对指试验欠准确;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脑电图呈中度异常脑电图。肌电图检查为周围神经原性病变。

劳动现场卫生学调查:工作岗位的空气中二硫化碳浓度最低9 mg/m3, 最高27 mg/m3, 平均16 mg/m3。同工种已有3人诊断为慢性二硫化碳中毒。

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 该患者被诊断为重度二硫化碳中毒。

中毒原因: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二硫化碳, 工作室未使用防护用具, 未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 出现症状后未及时就医及调离接触二硫化碳的工作岗位, 进而导致症状加重。

案例二

患者男, 20岁, 某化工厂操作工, 曾在2004年4月12日至5月20日接触二硫化碳1月余, 2004年5月20日工作中因管道泄露而吸入大量二硫化碳而昏迷, 被抬至新鲜空气处约3 min后意识恢复, 未治疗。次日出现头晕、失眠, 伴烦躁、语乱, 症状逐渐加重, 出现性格改变, 被家人送至当地精神病院, 后转入职业病防治院治疗。

对患者工作岗位进行空气监测二硫化碳浓度为3.85〜5.27 mg/m3, 平均浓度为 (4.08土1.02) mg/m3。依据GBZ 4-2002《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二硫化碳中毒。

3.二氧化碳的危害 篇三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设有二氧化硫的性质演示实验。在教室演示时,由于没有通风设备,实验后学生咳嗽的、捂着鼻子的都有,影响了师生健康。为此很多教师都不做演示,而选择讲实验。而在教学内容中,SO2和NO2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只有文字介绍和2幅图片,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我就想设计一个密闭容器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经过反复研究,精心制作,多次进行实验和改进,完成了该装置制作。

作品的创新点

(1)该作品在研制过程中没有参考别人的类似实验装置。

(2)整个装置能完成二氧化硫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且环保。

(3)演示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形象直观。

(4)尾气吸收液能重新利用。

作品的特点

作品利用耐酸碱的透明材料制作,使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整个装置是密闭的,操作过程也是密封的,保证不泄露气体。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特别是“酸雨”形成后落下使箱子里的植物很快死亡,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使他们真正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生物生存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该装置还可用于氯气、氨气、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性质与制取的实验演示。

作品的基本原理和使用

在该装置反应器中加入Na2SO3,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进行反应,制取的SO2气体通过导气管通到密闭箱中,分别用活塞拉导气管和装品红溶液、石蕊溶液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小烧杯,它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多余的气体从上方的导气管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小盒中被吸收。然后从烧杯中取出导管,同时点燃酒精灯,加热铁盒里的热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和SO2气体在密闭箱中形成酸雨落下,滴在密闭箱中放置的植物上,使植物死亡。实验过程中,如果Na2SO3不足,可将尾气吸收盒开关打开,里面的Na2SO3溶液可再利用。

1.密闭箱;

2.尾气管(用于排出多余气体);

3.加NaOH溶液口;

4.开关(放出吸收液Na2SO3);

5.分液漏斗;

6.Na2SO3加入口;

7.反应箱(制取SO2气体);

8.废液排出口;

9.乳胶管;

10.烧杯座(放盛试剂的小烧杯,可在活塞移动带动下移动换试剂);

11.装试剂小烧杯;

12.酒精灯(加热水产生水蒸气);

13.小铁罐(盛热水);

14.移动活塞(拉动导气管和烧杯底座);

15.封闭门(放入试剂和生长的植物)

作品的结构

作品结构如图1。

图2 装置实物

图3 实验演示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教制作类一等奖。

专家评语

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篇四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5.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篇五

天津正华中学 孙波 300250

一、教材分析: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学生情况:

通过自然课、生物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等,可是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其它知识还不太了解。

初中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知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教学内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辩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五、教学难点: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归纳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教法手段与方法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探究为基本策略,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课上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其中,采取了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七、学法指导:

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二氧化碳能使人致死,汽水里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喝汽水为什么不会使人致死?教学过程中,围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和设计程度不同的探究实验,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实验较多,尤其要注意借助于板书和教学课件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总结!成功的教学在于解决了问题,又引发学生思考更多更深入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作业之外,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是不是无毒就一定无害?”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科学观念。

(一)趣味问答 引入新知 【导入】

谜语: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呼一口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对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现在先请同学们看一短片——《死狗洞》。

〖课件〗——《死狗洞》 〖提问〗你能揭开这个谜吗?

〖提问〗二氧化碳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课件〗

按体积计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占0.03%,如果超过1%时,就对人类有害处;达到4%~5%时,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人就会窒息(可以先不说)死亡。我们都知道,汽水里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喝汽水为什么不会使人致死?

现在我们就来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动脑动手 实验探究

〖提问〗

1、研究物质的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2、研究物理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3、研究化学性质的重点在哪里? 首先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1〗

⑴向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加入适量的水,迅速盖上玻璃片,震荡,玻璃片被吸住。

(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P内

⑵再向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

(说明瓶内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状况下,1体积溶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3〗

⑶向一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口袋下沉。(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板书〗〖课件〗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提问〗

参考氧气、氢气的收集方法,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和氧气、氢气类似,在加压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冷却成无色液体、雪花状固体。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在101KPa,-78.5℃升华。

〖板书〗

干冰易升华

现在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4〗 ⑴蜡烛熄灭

〖课件〗蜡烛熄灭

a)蜡烛熄灭——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

b)熄灭顺序(下面先灭,上面后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登出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假设这两个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我们出去郊游所遇到的两个山洞中的气体样品,请你设计并确定哪个山洞可以进入。

〖学生实验1〗灯火试验 〖提问〗

若进入不熟悉的山洞,应选用“手电”或“火把”哪一种做照明工具更科学?为什么?

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介绍一种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成红色。〖演示5〗

a)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水、醋酸,向其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水 + 石蕊 → 紫

醋酸 +石蕊 → 红(说明溶液显酸性)

b)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演示1〗中的水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碳酸+石蕊 → 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板书〗 CO2 + H2O = H2CO3 c)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滴有石蕊试液的醋酸和碳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滴有石蕊试液的醋酸→ 红(不变色)

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溶液→ 紫(由红变紫)(说明溶液不显酸性)〖板书〗 H2CO3 = H2O + CO2↑

〖课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及碳酸受热分解 〖课件〗小魔术——紫色小花变红

①2朵喷湿的紫色小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猜测谁把小花变红?

②把变红的小花放在吹风机下吹干后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提问〗

①如何验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②如何检验你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2〗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课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板书〗 Ca(OH)2+CO2==CaCO3↓+H2O 〖课件〗

① 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②二氧化碳最显著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气体)就是能够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以下三个问题都要根据这一反应原理来解释: ①鉴定气体是二氧化碳

②盛放石灰水的烧杯壁上会生成一层白膜。

③为了使石灰浆[Ca(OH)2]抹的墙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课件〗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性质决定用途。

〖课件〗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件〗探究实验——喷泉:

二氧化碳气体 极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将滴管里的氢氧化钠溶液按入烧瓶中时,烧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从而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此时移开橡皮管上的夹子,外界的大气压大于烧瓶内的气压,于是将烧杯中的水压入 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酚酞溶液遇碱性变红,故喷泉呈红色。)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三)课堂反馈,巩固新知

〖幻灯片〗

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怎样鉴别?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没有变化,则该气体就是空气;若木条燃烧更旺,则该气体就是氧气;若木条熄灭,则该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家庭实验〗 自制汽水:

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作业】

1、教材97-98页,1-6。

2、探究作业:

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或上网,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小论文。

3.通过学习本节课,思考一个道理:是不是无毒就一定无害?

九、教学反思

1、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中,利用蕴含科学道理的谜语和动画短片,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问题意识。从他们已有的对二氧化碳的认识(经验性常识)出发,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进而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树立起科学观念,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从突出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教学中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验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动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6.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反思 篇六

天全县初级中学

王国森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上课开始,首先通过意大利探险家带狗探险“死狗洞”的故事,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一共设计了七个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7.二氧化碳的危害 篇七

危害顾名思义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职业相关病症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这种危害根源来自生产作业中人、设备设施(物)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不安全行为与状态。危害的根源大量的存在我们日常生产施工作业活动中,根据本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分析。

1.1 制造加工作业

(1)操作者使用带有缺陷的扳手扳动机器螺栓,扳手断裂造成身体后仰摔倒腰部受伤。

(2)带手套操作旋转钻床被铁销缠入手部受伤。

(3)设备防护缺陷造成飞扬的铁块打击人员受伤。

(4)操作机床站在停机的旋转工作台上误动作造成撞击受伤

1.2 施工安装作业

(1)施工安装梯子缺陷造成人员摔倒,造成腰部受损。

(2)动火作业易然物未清干净,不合理的切割造成起火现象。

(3)设备安全保护缺陷造成过热引燃易燃物品导致起火现象。

(4)起装作业司机精神不集中或身体疾病造成撞人以及财产损失。

(5)检维修设备工作场所狭窄造成人员挤伤。

1.3 危害根源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不按规定方法操作,岗位技能不熟练、危害识别能力差、误动作、使用缺陷的工具、不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2)设备设施(物)的不安全状态

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等设备设施本身不安全状态。

(3)作业环境不安全状态

高温辐射,无安全通道、工作区间隔不足、作业场所拥挤狭窄、警告信号缺陷、标志缺陷、采光灰暗、通风不畅,烟气灰尘排不出等工作环境状态。

(4)管理方面的不安全行为

监督检查不到位,作业组织的缺陷、作业人员安排不合理、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存在隐患、发放的劳动保护不适用、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作负荷超限、等管理缺陷.

危害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其根源不是单一的,是来自人、设备、工作环境以及管理缺陷的综合反映。

2 危害导致的后果

现实生产中危害是大量存在的,如果防御体系不健全或存在严重失效,将会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破坏、职业病以及重大的社会影响。

3 识别危害的重要性

识别危害就是一个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员工所承接的工作不知道危害在那里,不知道自己或别人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制定防范保护措施就没有针对性,潜在的危害就会发生,那么就会造成灾难性的事故。因此识别危害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家庭,保全社会和谐。

事故案列中,一位女临时工坐在一个停机的运输煤炭的传输带上休息,传输带突然运转,造成卷入机器死亡。分析原因,一是她本身没有能够识别坐在传输带上会存在机器会运转的潜在危害,二是管理上也没有针对性的警示以及防护措施.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识别危害能力开展识别危害工作极为重要。

4 识别危害与建立防御体系的关系

在企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危害,危害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不同,防御体系就是一堵墙,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能堵住后面所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施工作业存在大量的操作工人使用手提砂轮切削打磨金属构件,存在铁销飞溅的潜在危害,不戴防护镜会造成飞溅的铁粒进入眼睛造成失明。只有识别了飞溅伤人的危害,制定了带眼睛防范的措施,眼睛伤害事故就能避免。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危害很多,有的是几种危害的结合,只有充分识别危害并认识危害所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那么制定防护措施才能有针对性,起到避免或者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整个危害就要建立并运行一套防御体系来防止各类的危害所造成的伤害后果。因此识别危害是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防御体系)的必须条件。

5 建立防御体系的重点思考

5.1 制度化的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要求是对本单位岗位作业活动以及设备设施进行危害分析,对分析识别出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风险度进行有效的制定防范措施,也是建好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1)开展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工作要在企业形成制度化,对于固定重复性的工作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可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变化条件进行修订,可集中安排一个月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2)每年制订计划,计划中包括评估人员,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范围,评估要求等,一般选在每年初进行,重要的工作活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事先分析评价。

(3)实施过程中由安全部门组织评估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经验的操作专业人员)学习半天。主要掌握划分作业活动,划分作业活动要考虑地理区域、装置设备、部门交叉作业,一般选用每个作业活动为10到12步骤。确定作业生产场所的主要设备设施,选择评估方法,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方法。

(4)参加学习的人员回到本单位组织熟悉岗位工作有实际经验的员工等进行危害识别评估工作。列举参加评估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根据本单位情况,一般不考虑办公设备,管理人员的评估。识别危害时要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伤害怎样发生?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邀其参与征询岗位员工的意见、系统检查所有作业或活动,识别可能引发的危害。

(5)对于识别出来的危害,根据实际发生的频率以及现有的预防措施、检测、人员技能熟练程度、控制措施能否得到控制,可依据HSE危害风险程序规定的评价标准确定风险度数。

(6)根据评价风险程度制定管理方案,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等,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逐级保存与上报,基层作业处分厂,上报安全部门,安全部门形成报告上报经理。

(7)对于评价的重大风险要组织落实整改,所制定的防御措施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明显警示告知。

开展识别危害风险评估是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预防措施,因此危害识别是否充分、风险评估是否准确关系到防御体系这堵墙能否堵住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危害识别不出来,重大风险评估遗漏,岗位操作者就得不到学习掌握,存在安全事故的风险。

从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防御体系的角度来看,制度化的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尤为重要。

5.2 针对危害风险建立教育制度

提高安全技能知识教育力度,教育要层次化、多样化、长期化、制度化。人是企业的主宰,提高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危害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防御体系是抵抗事故的根本。现代生活生产中人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安全事故所占比例非常高,其重要原因不知道危害风险知识,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风险教育极为重要。

(1)企业的员工在自身的修养、能力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开展计划性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企业管理层着重点在于法律法规、制度、程序文件方面的教育,对操作层应针对岗位危害风险方面,操作技能方面培训。

(2)企业可多种多样的手段如讲座、短期培训班、入场教育、三级安全教育、有关生产会议、随机提醒教育、岗位技能比赛、专业技术培训等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专业知识以及危害识别风险意识教育,使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范以及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

(3)每年列入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对作业活动危害识别能力的教育要形成规定制度。每年定期举办教育培训活动,进行骨干培训;基层单位每周开会对本周所进行的工作活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教育,要针对所干工作会有哪些危害、员工要怎样防范?

(4)安全教育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安全、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针对性危害风险教育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效的防止灾难事故发生,也是安全生产防御体系的重要内容。

5.3 设备设施危害识别风险控制管理

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好多是由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因此消除设备不安全状态是确保安全生产防御系统的物质基础。

(1)实行设备装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定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检测,操作者持证上岗,每年开展设施设备危害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估。

(2)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行逐级保养规定。

(3)及时识别设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措施防范消除,当危害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从控制设备设施危害源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或控制设备危害因素,达到设备设施本质安全。

5.4 加强安全检查监督

健全安全检查监督网络,落实责任、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人身伤害事故有的来自管理上的缺陷,制度不全,监管不到位,组织工作不合理,对作业人员未进行入场危害识别教育,由于这些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产生的严重后果触目惊心,给个人家庭带来痛苦,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因此消除管理上的缺陷,加强安全管理与检查监察极为重要。

(1)生产单位建立各级安全检查监督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应明确,形成安全监管网络,重点检查危害风险评估情况,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状态,以及操作者掌握的危害识别以及防范措施,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畅通安全检查信息。

(2)落实安全检查监督责任制,建立逐级负责的工作模式、分级把好各个环节口、岗位口、班组口、车间口,各口该做什么事情各负什么责任,落实责任要细致。

(3)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授权安全检查人员权利,对于安全检查人员工作出色,能保证全年安全生产的团体单位给予奖励。

6 体系运行效果

建立危害风险防御体系与HSE体系最终目的都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使员工在安全,优良的环境下不受到任何伤害和财产损失。我单位建立并运行的HSE体系标准以安全、环境、健康三部分通过手册、程序文件、运行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形成的体系标准。通过实施运行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6.1 HSE运行效果

(1)从员工到最高管理者明确责任,有了一套完整的指导性文件,管理层侧重掌握手册、程序文件。作业层侧重掌握运行控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有利与新老员工侧重学习。

(2)体系文本要求严格,每年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以及外部监督审核,对运行情况进行总体审核评价。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各个运行作业单位以及部门都要对本单位运行情况书面发言,提出改进意见,形成管理评审报告,达到持续改进目的,同时提供了会议互相交流学习平台的作用。

(3)体系层次分明,引入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理念,通过实际运行,提高了员工风险意识,人员伤害事故降低,运行五年基本未发生人员伤害。

(4)改善了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力。

6.2 危害风险防御体系效果

危害风险防御体系突出了企业危害识别风险控制,便于直接快速掌握要点,侧重点是针对本企业存在危害因素,形成本企业危害后果汇编,如何计划开展定期以及重要活动之前进行危害风险评估?如何风险教育与控制?本企业危害如何警示告知?如何进行监督检查?等防止危害产生严重后果的一些规定制度的防御体系,可做HSE体系中支撑性文件。

7 结语

8.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八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表格与学生共同填写。)

2.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学生说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教师投影出三个相关实验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兴趣很高。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来,有通过提问回答――设计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点复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最后,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通过备课和上课后的反思。我有几点感受:

一、几点需在教学中继续发扬的方面

1、以实验为载体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本课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涉及到探究内容多,因此根据复习内容我设计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力争对每个实验都经历上述全部环节或主要环节。如探究CO2能溶于水时,提出问题“CO2能溶于水吗”,然后由学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导学生“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矿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实验探究内容,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得出CO2能溶于水的正确结论。既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2、重视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讲CO2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时,题问“为什么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有的起过渡作用:如讲授CO2与水反应时,提问“CO2能溶于水,但能与水反应了吗”过渡到CO2与水的反应;有的是起归纳与总结的作用:如讲授CO2的用途时,提问“你能否由CO2的性质来总结一下CO2的用途”。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3、知识的介绍上使用了多种方法: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较少,需要补充的较多,而单纯的讲授、归纳的复习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从而对知识漠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处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实验外,我还是用了“查阅资料”、“知识应用”“中考连接”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的讲授。如复习CO2的物理性质,在介绍CO2的密度时,引到学生用不同的实验证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教师在“顺便”提醒“查阅资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清楚了CO2的密度,还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几点不足

1、整体把握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本堂课总体还比较顺利,但由于前面的知识处理时占用的时间较多,因此最后在讲授“多识一点”是比较仓促,如果前面在紧凑一些,可能会更好。

2、了解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也不够。

3、语言还欠精炼:语言如果能够再精炼一点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9.二氧化碳的快乐生活作文 篇九

嗨,大家好!我是鼎鼎有名的二氧化碳,我为人类立下过赫赫战功。我用途广泛,在工业方面,我的气体兄弟二氧化碳可用于工业制碱,制糖,铸钢,造铅等;在焊接领域我们更是大显身手,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固体兄弟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我们被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台中用于制造烟雾。当险情发生时,我们还常被用作灭火剂,你说,我们二氧化碳家族是不是很值得骄傲啊!

可是目前,我们却臭名昭着。不用看新闻,大家都知道我们二氧化碳逐渐增加,空气的`污染程度也是越来越大。人类开始谈碳色变了。可是这能怪我们吗?

聪明的人类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大量的建造高楼大厦,建造公共设施,为此他们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绿色植被,要知道绿色植物对我们二氧化碳很不利,是我们的天敌。可是人类可不管这些,他们不停的砍伐树木。原来被我们称为死亡之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现在听说要建什么公路,哈哈!我们的敌人树木啊!又要死亡一大片,我真替他们感到悲哀。现在无论你在哪里,到处都有我们兄弟的存在,像什么工厂,垃圾场,大街,火车,汽车都成了我们儿女的出生地。使得我们二氧化碳的数量急剧增加,这都要感谢人们给予我们的巨大帮助啊!

由于我们的家族越来越庞大,我们开始无孔不入,我们家族聚集在一起,造成了温室效应,全球开始升温,极端气候越来越普遍;我们还能使海洋变酸,嘿嘿,这点,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吧,海洋食物链将遭到我们的致命一击;对了,我们最最厉害的杀手锏是污染空气,如果我们聚众作乱,人类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呼吸困难甚至衰竭呢!!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近年来我们名声扫地,但是这又能全怪我们吗?

鉴于我们二氧化碳家族越来越兴盛的大好局面,我们召开了几次全球二氧化碳代表大会的研讨,我们一致认为原本高智商的人,现在却变得非常愚蠢,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我们二氧化碳家族必将统治全球,到那时哈哈,人类会因为缺氧而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这个世界将属于我们,想想都叫人高兴哇!

10.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分析 篇十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税,区域差异

随着全球变暖意识的加强, CO2排放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及学者的研究热点。《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 标志着全球CO2减排开始, 也向中国发出信号, 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虽然议定书并未对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提出具体要求, 只要求发达国家2012年前承担减排、限排义务, 但一旦发达国家基本实现控排指标, 势必会将减排义务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届时中国作为CO2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然首当其冲。因此, 碳税政策的推行将是国际局势发展之必需。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家, 尽快采取措施减少CO2排放已势在必行。

一、我国碳税政策产生背景及特点

碳税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被世界公认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阿瑟·赛斯尔·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 1877~1959) 最早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碳税 (Carbon Tax) , 即根据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对碳排放者征税, 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 促进经济活动主体自主减少碳排放。20世纪90年代, 税制改革最早在欧洲北部兴起, 随后在加拿大、美国加州等北美地区展开[1,2]。

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同时,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超过60亿吨, 居世界第一, 环境治理呼声越来越高。但部分专家认为, 开征碳税会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挪威统计局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我国征收碳税对经济的长远影响并不大, 但却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用明显[21]。2009年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显示, 未来5年内开征碳税, 2009年开始燃油税改革, 然后推行资源税改革, 预计2012-2013年开征碳税[3,4]。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能源规划指出, 重点围绕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 这些政策为我国碳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碳税政策实施状况的统计描述

1. 我国CO2排放的区域特征

受各地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人口数量等影响[6], 我国各省区CO2排放量具有明显区域特征。CO2排放强度是指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率, 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单位GDP的CO2排放量。CO2排放强度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图1为2005-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25地区碳强度。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区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 2005-2007年我国年均排碳量为16.7亿, 其中东、中、西部分别占49%、34%和17%[7]。我国不同地区碳强度差异较大, 中部和西部碳强度高于东部, 山西、宁夏和贵州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强度最低,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各省碳强度差异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相关, 经济发展模式大体分为高排放低增长、低排放高增长、高排放高增长和低排放低增长四类。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结构多以低排放高增长为主, 碳强度低于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产业相关联,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 是CO2排放的主要领域。国务院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分析了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局势, 指出“十二五”期间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 促进工业道路转变和结构优化提升。

2. 碳税政策实施情况

蒋书彬等基于我国各省2000-2009年能源和经济数据, 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分析了碳税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碳税因素和能源消耗因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修正后的模型为:

Y为我国地区生产总值, K为固定资产投资额, L为地区从业人口数量, T为地区能源消耗量, x1代表碳税收入在整个税收中所占比重, 数据分别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我们将碳税税率设定为5元/吨, 在东部地区, 此税占税收比重每提高1%会导致经济总体规模下降到原来的e-129.3953=0.2741, 资本要素产出弹性提高5.5756%;在中部地区, 碳税占税收比重每提高1%导致经济总体规模下降到原来的e-95.721=0.3839, 资本要素产出弹性提高0.6315%;在西部地区, 碳税占税收的比重每提高1%导致经济总体规模下降到原来的e-87.0435=0.4187, 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提高1.0122%。碳税对这三个地区经济增长均有负面影响, 影响由西向东逐渐增强。短期看开征碳税会造成经济下滑, 但长期看, 则会刺激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慢慢转好[10,11]。不同地区产业布局和资源存储等因素的差异, 造成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在制订碳税政策时, 在统领全局情况下, 也需要考虑各省市特殊状况[12]。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同时, 为降低碳排放, 要大量使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

三、我国碳税效率的实证研究

碳税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欧洲各国通过十几年尝试证明, 开征碳税对CO2.减排起到一定的作用[8]。丹麦1999-2005年国家CO2减排评估报告指出, 1999-2005年丹麦减少8%的CO2排放, 约50%减排量归功于税收。瑞典环保局对实施碳税的评估结论是:碳税的实施与瑞典环境政策一致, 有利于CO2排放量下降。我国已建立碳税政策研究模型, 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既定减排目标下、用静态模型分析开征碳税对我国CO2减排效果和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 不同碳税税率下对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最常用的有: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MARKAL-MACRO模型和CGE模型等。

评价碳税政策的效果不能简单用CO2.减排量衡量, 应用减排量与排放量比值, 即减排率。我国学者通过一般均衡模型 (CGE) 模拟和分析碳税政策的效果[9], 设定碳税征收范围为化石燃料, 主要在生产环节征收, 开征时间为2013-2020年, 经济增长量参考实际GDP和当前经济增长情景, 分别设定30、60、90元/t CO2.税率, 比较这三种税率下我国GDP增长和减排率。

(单位:%)

表1表明, 相同税率条件下, 2013年到2020年随着GDP增长, 减排率增加, 即减排量占当期排放量比重增加;在不同税率下, 到2020年税率越高, 减排率越高, 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明显。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 但直接通过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税额成本较高, 各国政府普遍通过企业消耗的能源折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并依此进行征税。新问题是何种资源消耗进行征税, 即征收对象同样影响减排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的碳税征收对象差别很大, 表2为北欧国家碳税征税对象[14]。因此, 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域, 碳税政策对CO2减排效果和能源消费结构都会有不同影响。例如, 德国, 对含碳量高的化石燃料征收的碳税高, 导致对这类燃料的补贴变高, 反而刺激企业更加依赖于这类化石燃料, 最终使碳税的减排效果大大削弱。

备注:丹麦=D, 芬兰=F, 荷兰=H, 挪威=N, 瑞典=S来源:2006 Database on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Taxs

我国碳税研究组采用一般均衡ERI-SGM模型, 统计5美元/吨碳和10美元/吨碳两种税率情况下, 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开征碳税降低能源消费增长, 并会改变能源消费结构[15]。我国能源资源有分布不均衡、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开发难度大特点, 主要以煤炭等高耗能能源为主,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因此, 制定碳税政策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

四、完善我国碳税政策的途径

碳税实施方式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税收中性、税制能否顺利推行。碳税征收面临能源产地和需求地的征税区别, 若从产地征税, 会通过生产链向下游需求企业传递价格信号, 使能源需求下降;若从下游需求征税则会减弱碳税减排效果。所以, 制定碳税需处理好上下游关系[18,19]。理论上碳税征收对象是生产企业和个人等能源消耗者, 但从管理角度考虑, 在能源产地征税更有利于税收管理和源泉控制。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地企业征税, 税费必定会通过价格杠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失去碳税对能源产地的约束力。国际碳税征收分独立碳税和混合碳税, 在能源产地, 碳税宜采取混合税形式, 即作为一般环境保护税征收, 所有收入由政府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

11.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篇十一

老君台中学 董 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2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2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2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2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2在中考中会占10%左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学生对CO2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2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5.2 CO2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2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2,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2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

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用时13分钟)

②对于第3、4个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2,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也就是说CO2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性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它遇到酸会变红。滴入后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会使紫色石蕊变红。学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酸。板书 CO2+H2O=H2CO3

这时候,再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可乐等碳酸饮料就含有碳酸。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学以致用,一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的性质,接着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喝了碳酸饮料容易打嗝?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变红的紫色石蕊加热)。变紫后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放出放出CO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嗝释放出CO2的原因。

此时新课进行了33分钟左右,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已经突破,学生难免有所松懈,为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再次抛出问题,如果碳酸分解速度很快,迅速放出CO2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可乐喷泉

③学生兴趣被提起后,我增加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何检验汽水中含有CO2?我提供一瓶汽水,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候提供澄清石灰水,学生这时候会想如何将汽水中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根据之前学生已经接触的化学仪器,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导管。那么剩下就是让学生练习他们的动手能力。④归纳总结 5.2 CO2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课后思考

维C泡腾片为什么可以使水的口感更好,为什么加入水中会上下翻腾?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通过这条主线展开的。首先是通过“死狗洞”引发质疑,创设情境。接着是通过三个实验:棉芯燃烧,矿泉水、石蕊实验,汽水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CO2的几个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5.2 CO2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下一页 1 2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重点与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堂讨论

[仪器、药品]

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可口可乐、干花、石灰水、火柴、[教学工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多媒体展示]: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飘忽不定,狗却晕倒。他如是蹲下看个究竟,感到呼吸困难。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_____.老师: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

板书:二氧化碳

[二]提出问题

师:你对二氧化碳有哪些了解?能告诉大家吗?大家组内讨论,每组可选一位代表作答。

[三]实验探究。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法,你能制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吗?(要求学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并给学生发放实验卡片)

老师: 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将所有的小组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做课本实验{实验6-5},第二小组做课本实验{实验6-6}。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解决学生做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老师:哪组的学生愿意将你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老师:经过我们的探究学习,大家对二氧化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参照课本,相互合作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总结。同桌相互交流。

老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13.二氧化碳的俘获与存储技术研究 篇十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控制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二氧化碳的俘获与存储 (CCS: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作为一种可以工业化并能有效减少C O2排放的实用技术, 已在欧美等各国开始研究和实践工作。

2 二氧化碳的俘获与存储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CO2的排放是二氧化碳俘获与存储的主要目的。现在有两种基本的CCS方法。一种是直接从工业源头俘获CO2, 提纯后打入地下深层做永久存储, 如图1所示。除了这种存储到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还有一种将CO2存储在海洋里。在中等深度 (1-3km) 的海洋CO2可溶解在水里, 在大于3km深的海洋里CO2的浓度会大于海水的浓度, 因此会形成CO2的湖。另外一种CCS方法是从大气中俘获CO2并通过自然的生物过程将它隔离到植物、土壤和海底沉积物中。

一旦CO2被俘获可通过竖井打入如:油气层、盐水层和开采完的煤层等深层地下结构中, 如图2 (a) 所示。这种地质结构一般出现在充满沉积岩的盆地, 累积厚度可达数千米, 这些沉积岩的孔状空间里会充满盐水或油气。沉积盆地的岩层由沙土、淤泥、粘土、碳酸盐和蒸发物交替组成, 砂土层将提供存储空间。在CO2水下存储技术中, 压缩的气体通过管道或船运送并打入深海, 如图2 (b) 所示。注入的C O2通过扩散加速在水中的溶解, 或打入海洋底部变成“湖”。在水下350m, CO2会形成比海水密度大的固态包合物, 但很快会溶解到周围的水中。海洋底部的存储要求至少在大于3km的水下才能保证CO2的密度大于海水, 否则CO2会在水中上升并迅速返回到大气中。

油气的开采技术很多可以应用到CO2在深层地下岩层的存储中。例如, 钻井和监测技术可以用于将CO2安全的注入存储地层中。更多的技术难题在于可靠的评估岩层的密封和存储能力。例如在CO2注入地下后, 如何预测其移动, 这需要通过监测地表和地下的CO2浓度变化, 建立相应的模型得到。这涉及到这种地质结构存储技术将带来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威胁。目前, 已有很多工业化的CCS项目正在全世界运行。如最早开始此类项目的挪威, 该项目始于天然气开采, 有该地区的天然气中含CO2, 如将CO2提取后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将被挪威政府收取50美元/吨的费用。于是他们想办法将提取的C O2存储在海洋下面的沙石结构中, 目前每年的量达到1百万吨。

3 研究方向

全球CCS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全面铺开, 特别是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挪威, 主要的研究方向如图3所示。欧盟第5、第6框架计划以后8千多万美元资助CCS研究, 这还不包括工业界和研究机构的配套资金。在2005年, 美国能源部“碳缓解计划”的年度预算达到4.6千万美元。国际能源署1991年建立温室气体计划, 为CCS研究和创意提供了早期的市场。近期发布的二氧化碳俘获和存储特别报告 (IPCC) 集合了近15年国际上关于CCS的各种研究成果。另外, 还有许多试点在挪威、日本等国, 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 分界线大坝电站拥有每天4-8吨CO2的处理能力。迄今为止设计能力最大的CO2试点厂每天可处理24吨, 已经于2006年在丹麦的埃斯比约开始运行。所有在研的CCS项目预期目标就是能将新技术用于试点和半商业规模中。

图4显示了3个主要的CO2俘获和存储的途径。CO2从其它的成分中分离出来, 优化压缩到稠密相便于运输和存储地的注入, 并且得满足注入点的纯度要求。所有的俘获和存储方法都需要能源, 这也就意味着处理C O2俘获将产生更多的CO2/k W h或者C O2/单位能源产品。

4 小结

由于该技术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已有美国、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投入到该项技术的研发和实践中。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CO2排放大国, 也开始致力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世界CO2排放量的60%来自某些固定的源头, 如:发电厂、石化厂、水泥/钢铁/提炼厂等, 而深层地质结构的存储容量最小有2000Gt, 应用CCS技术将对减少CO2的排放产生巨大的作用。技术和经济的评估显示, 未来的100年中, CCS将占CO2减排的20%。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工业化并能有效减少CO2排放的实用技术, 二氧化碳的俘获与存储技术。从工业过程中俘获CO2, 集中运输后注入地下或水下存储, 每个环节都有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氧化碳,俘获,存储

参考文献

[1]Dressel, B., D.Deel, et al.CCS Activities Being Performed by the US DO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1, 8 (2) :300-320

[2]Kato, M.and Y.C.Zhou, A Basic Study of Optimal Investment of Power Sources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Measures:Economic Evaluation of CCS Through a Real Options Approach, [J]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 2011, 174 (3) :9-17

[3]Osmundsen, P.and M.Emhjellen, CCS from the gas-fired power station at Karsto?A commercial analysis, [J]Energy Policy, 2010, 38 (12) :7818-7826

[4]Ter Mors, E., M.W.H.Weenig, et al.,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bout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s Perceive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bou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depends on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 (4) :347-357

14.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15.化学诗歌:二氧化碳的制取 篇十五

实验室制二氧碳,大理石与稀盐酸。两种苏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难。不用硫酸代盐酸,镁盐不如钙盐廉。硝酸见光易分解,鉴别火柴不能燃。反应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解释:

1、实验室制二氧碳,大理石与稀盐酸:“二氧碳”指二氧化碳。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是用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联想:①因为浓盐酸易挥发,若用浓盐酸,那么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将混有大量的氯化氢气体,故必须用稀盐酸。即使用稀盐酸,在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也常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如果需要纯净的二氧化碳,则需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分别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②若除去H2S(或CI2)中的HCI,则必须通过饱和食盐水]。

2、两种苏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难:“两种苏打”特指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能用Na2CO3和NaHCO3代替CaCO3跟盐酸反应来制取CO2,是因为Na2CO3和NaHCO3跟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产生的CO2很快逸出,不易控制,也不便于操作。

3、不用硫酸代盐酸:意思是说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盐酸。因为稀硫酸跟大理石(CaCO3)反应,则生成了微溶入水的硫酸钙(CaSO4)沉淀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上,阻碍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而使反应非常缓慢。

4、镁盐不如钙盐廉:“镁盐”指MgCO3;“钙盐”指CaCO3.意思是说不能用MgCO3代CaCO3,因为虽然MgCO3跟盐酸与CaCO3跟盐酸反应相似,但由于MgCO3的来源较少,不如CaCO3廉价易得。

5、硝酸见光易分解:意思是说不能用硝酸代替盐酸,因为硝酸见光易分解(4HNO3=4NO2↑+O2↑+2H2O),若用硝酸代替盐酸,则制得的CO2中就会有少量的NO2和O2.此外,硝酸的价格较盐酸贵,故通常不用硝酸代替盐酸。

6、鉴别火柴不能燃:意思是说因为CO2能灭火,故可以将燃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检验,若火焰熄灭,则证明CO2已经充满了集气瓶。

仅装一个水分子的瓶子用于运输原子或小分子

文章摘要:富勒烯的笼子可以打开并将水分子包围在内。新研究关键是设计出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瓶盖”,刚好允许一个水分子通过,关闭或重新打开瓶盖,水分子就能自由进出。科研小组改良了传统富勒烯C60的结构,用了一种磷酸盐做盖子,能很容易离开并重新附着在富勒烯孔洞的边缘,这也如同给富勒烯的笼子加了一把锁,将…

一个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的球形笼子做瓶体,一种磷酸盐做“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论文发表在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

此前研究显示,富勒烯的笼子可以打开并将水分子包围在内。新研究关键是设计出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瓶盖”,刚好允许一个水分子通过,关闭或重新打开瓶盖,水分子就能自由进出。科研小组改良了传统富勒烯C60的结构,用了一种磷酸盐做盖子,能很容易离开并重新附着在富勒烯孔洞的边缘,这也如同给富勒烯的笼子加了一把锁,将水分子锁在里面。

论文作者之一、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院维姆·克罗博表示,该设计“作为一种单个水分子的封闭式分子容器非常有效”。将来这种“分子小瓶”可用来运输放射性原子或小分子,用于诸如透视成像之类的医疗目的。

化学诗歌:氧化铜的制取与氢气还原氧化铜

文章摘要:停止实验时务必先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否则,空气将进入试管,这样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氧化铜的制取实验三分之一适研钵,先慢后块圆周磨。火碱宜用饱和液,全部变黑方停做。反应式:CuSO4+2NaOH = Cu(OH)2↓+Na2SO4Cu(OH)2CuO+H2O

解释:

1、三分之一适研钵:意思是说每次研磨时所装药品不能超过研钵容积的1/3(装多了不仅研磨时洒出来,而且降低研磨细度和速率)

2、先慢后块圆周磨:意思是说研磨时杵头要压在研钵体上,始终作圆周运动,开始时速度要慢,随着药品的破碎程度增大,可以适当加快研磨速度。

3、火碱宜用饱和液:意思是说,为了减少溶液的体积,最好用饱和的NaOH溶液。

4、全部变黑方停做:意思是说,直到全部变成了黑色固体时才停止加热。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氢气检纯试管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珠出,熄灭灯后再停氢。反应式:CuO+H2Cu+H2O

解释:

1、氢气检纯试管倾:“氢气检纯”的意思是说通入大试管的氢气必须先检查纯度,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试管倾”的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却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必须使试管倾斜(使管口低于管底)。

2、先通氢气后点灯:意思是说做该实验时务必先通一会氢气,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出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受热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爆炸。

3、黑色变红水珠出:意思是说待黑色粉末(氧化铜)全部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粉),同时管口有大量的水珠出现时,说明反应已完全,至此停止实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初一女生青春期下一篇: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