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调研报告

2024-10-20

教育扶贫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教育扶贫调研报告 篇一

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引导语: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再穷不能穷教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落实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大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按照《通知》要求,迅速组成“1+4”调研专班,深入全市7个贫困镇26个贫困村,走访294个贫困户,通过访谈、座谈、约谈等形式,进一步掌握了全市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失地农民中存在的主要致贫原因、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方面的目前状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穴市域基本情况

武穴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与江西省瑞昌市、湖北阳新县隔江为邻,东与黄梅县、西与蕲春县接壤。全市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12个镇处、34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万人;其中贫困镇7个,贫困村46个,至XX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XX年的63467人减至 57596人,减少5871人。

二、专项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212下一页尾页

2.教育扶贫调研报告 篇二

一、黎川县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 全县有省级扶持贫困村15个, 涉及201个村小组、26932人。近年来, 黎川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省市扶贫部门精心指导下, 大力推进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6-2012年, 共新修乡村公路118公里, 解决了20284人的行路难问题;新铺设饮水管道38960米, 解决了9140人饮水困难问题;新建水渠13130米, 新建排陂、水坝等水利设施28处。二是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将新农村建设向贫困村倾斜, 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建设。2006-2013年, 全县建设了450个新农村建设村点, 其中贫困村中新农村点146个, 点全县新农村点的32.4%;打造了32个综合示范点、120个森林村庄, 占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53.1%, 占农民总数的50.1%。三是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观。2008年 -2013年, 全县完成搬迁移民10422人, 建设集中安置点34个, 厚村乡移民集中安置点、德胜镇移民集中安置点被评为全省示范建设点。四是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发展了食用菌 (茶树菇) 、烤烟、香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涌现出万亩香榧示范种植基地、千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百万筒食用菌示范基地、千亩烤烟示范基地等几十个特色农业基地, 黎川茶树菇、香榧获国家农产品原产地保护, 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香榧之都”、“优质水产基地县”, 烤烟被列入“两个基地单元县”。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 全县核定农村贫困人口有17987人, 贫困发生率9%, 比2011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黎川德胜搬迁移民集中安置新村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 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工作。黎川县于2012年开始开展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并于当年完成了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录入工作。2013年, 全县按照省市部署, 精心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工作中, 我们广泛宣传, 明确了时间节点, 细化了有关要求, 严格工作程序, 并成立了三个督导组下到各乡镇督导。2013年12月底, 全面完成了识别到户工作。按照省市要求, 全县已于今年10月前完成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录入工作。

(二) 认真研究制定扶贫到户工作方案。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及扶贫到户工作, 责成扶贫和移民局、教育局、金融办等单位分别牵头制定相关文件。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调度会议, 讨论了《黎川县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 施方案》和《〈黎川县推进贫困村基 础设施建 设工作方案〉等六个方案》草案。会后, 及时将方案修改完善报县政府研究并印发实施。

(三) 积极推进帮扶到户工作。全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省委“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部署, 积极推进帮扶到户工作。县委制定了关于开展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推进“连心”工程的实施方案, 要求全县各机关单位挂点帮扶一个村、帮扶10户贫困户, 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帮扶计划, 县委组织部将帮扶情况纳入干部考核。2012年, 县直机关落实帮扶资金300余万元, 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45件。今年启动的连心工程, 全县1000多名党员干部共结交农民朋友2377户, 帮扶贫困户1000余户。

(四 ) “六大扶贫攻坚工程”的组织实施情况。1、贫困农户帮扶到户脱贫工程。充分利用好省产业扶贫资金, 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烤烟、香榧等特色产业,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今年, 黎川县拟在省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300万元用于扶贫信贷贴息, 支持贫困户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致富产业。2、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今年实施搬迁移民547人, 建设集中安置点2个, 德胜集中安置点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全县已完成搬迁移民240人。3、贫困群众培训转移就业工程。今年计划贫困群众培训转移就业191人, 其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116人, 贫困村中高级技师培训75人, 已完成39名中高级技师培训。4、贫困农户合作经营增收工程。积极有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农村土地面积达5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20%。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组织40个、达300个, 覆盖带动2万户农户。5、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贫困村自然村点整治建设与当地新农村建设村点结合起来, 做到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安排向贫困村重点倾斜并均衡分布。2013年实现了15个贫困村新农村点全覆盖, 2014年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点17个。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村级道路畅通工作, 2013年建设村组公路100公里;大力实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电力保障工作, 推进农田灌溉条件和供电能力的提升。6、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县有二级综合医院2所, 乡有卫生院, 行政村有卫生室, 县妇幼保健机构具备妇幼保健、生殖保健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解决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村电压不稳定问题, 全面解决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村无电问题。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O0%。

江西省副省长胡幼桃 (中) 在黎川厚村乡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视察

三、“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黎川是革命老区县、山区农业县, 交通区位处于劣势, 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 经济基础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程度深,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 基础设施滞后, 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维护难, 水陂、水渠、乡村道路经常受暴雨山洪侵袭而损毁。全县有自然村组1300多个, 村组分布散而偏, 基础设施需求量大。15个贫困村中有7个贫困村距离县城在30公里以上, 最远的西城樟源村达60公里。农村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灌溉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而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五年只有50万元, 列入省级新农村点的可以增加10万元一个点, 只占规划任务数的16% 左右。能够投入的资金额度与贫困村需求的矛盾突出。以50户左右的新农村点为例, 新农村建设投入少则70万元, 多则100多万元, 而新农村建设资金只有3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3.5米宽公里为例, 交通立项只有14万元 (含县配套) 一公里, 而新建一公里少则要28万元, 多则30多万元, 每公里缺口达14万元以上。

(二) 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 扶贫的精准度不高。“漫灌式”: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 存在撒胡椒面现象, 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 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垒大户”: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 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 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扶贫资源有限, 由于考虑示范和检查, 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 却忽视了山旮旯里的“野百合”, 点面不平衡。“凑份子”:有些扶贫资金项目纯粹是“凑份子”, 既没有主体地位, 又不能体现成效, 项目验收困难。

(三) 思想认识有偏差, 扶贫帮扶不到位。精准扶贫涉及到户甚至到人, 有的同志就担心“张三家多李四家少而引发矛盾甚至农村不稳”;有的同志认为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能力差, 要帮助实现脱贫致富难度大, 产生了畏难情绪, 而不愿真正沉下去帮扶。主要有几种情况:“只喊喊、不到村”, 由于考核激励导向和自身原因,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里认为扶贫工作很难出“成绩”, 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真正沉下去;“只转转、不用心”, 人下去了, 但只是应付差事, 不带感情, 不带项目, 也不带思路, 寒暄几句, 略表“慰问”, 就“走为上计”;“只谈谈、不落实”, 人到了, “对上号”了, 还提了一大堆思路, 群众热情也调动起来了, 但由于缺乏“钉钉子”的精神, 答应群众的事情最后变成“半截烂”, 不了了之。“只听听、不执行”, 有些同志部门利益至上,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开起行业扶贫工作会或相关协调会来只是听听, 会后就放一边, 行业部门的资金没有真正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四) 主导产业培植难, 贫困群众脱贫难度大。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难。当前存在两种问题:1、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 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 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 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 “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2、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和大户, 但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约束, 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二是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难。通过多年的发展实践, 全县老区农业基本确定了烤烟、食用菌、林果、水产畜牧养殖等为主导产业, 但生产组织化和社会组织化发育程度低, 大多目前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 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三是拉长产业链条难。目前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分别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实现, 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多数农副产品仍然停留在卖原料上, 通常只有一个“链条节”, 即使加工, 也只是初级加工、粗加工;营销距离也短, 出市、省的不多, 打出国界的实在太少。产业发展难,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外出务工创收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统计, 全县有5.14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现象依然严重。

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投入力度。1、加大对贫困村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贫困村规划资金少则100万元, 多则300万元以上, 这还不包括新农村建设, 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量还要大得多。因此, 应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 每年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提高到40万元左右。2、提高搬迁移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 加大移民集中安置点投入力度。以目前黎川农村市价为例, 新建面积100平方房屋要七八万 (不包括土地和装修) , 除去补助的1万多元, 还要自筹6万元左右, 穷人根本出不起, 只能“望房兴叹”。如果危房改造提高到贫困户每户补助3万元左右, 搬迁补助贫困人口提高到每人8000元左右, 那么贫困户通过各种途径还可能把房子建起来。同时要加大移民集中安置点投入, 建议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补助资金应根据安置点基础设施投入情况予以尽量安排。3、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当前人工工资、物价等趋高不下, 黎川男劳动力普工至少要100元 / 日以上, 女工普工要80元 / 日以上, 技术工普遍在200-400元 / 日, 按当前省级补助标准过低, 农民和培训基地积极性都不高, 培训效果受到影响。为此, 建议将培训补助标准提高2倍以上。4、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力度, 取消或减少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地方配套。许多项目往往需要县乡配套, 资金缺口大, 而县乡财政吃紧, 均无力配套。因此, 要取消或减少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地方配套。1制定村级公路建设扶持政策, 支持所有的村民小组通达砂石路并逐步实现组组通达水泥路;公路补助标准要根据地区的条件不同区别制定, 贫困山区水泥路每公里补助20万元, 砂石路应给予适当的补助。2在建设集镇集中供水项目的同时, 要加大对千人以下不适合集中供水的行政村、自然村组饮水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3加大村医疗室建设扶持和监管力度, 完善医保制度, 适当提高老区群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4各项教育助学政策向老区倾斜, 支持老区贫困地区有更多的学生上高中、读大学, 逐步提高素质, 实现根本脱贫。5推进农村低保增人扩面提标, 将人均年纯收入2640元以下且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提高五保补助标准。

(二) 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精准度。一是基础设施精准。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入, 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实施农田整理, 建设机耕道路;加大对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对产业基地的水泥路予以立项支持;同时, 应设置项目维护资金和应急资金, 增加项目的灵活性。二是科技扶贫精准。要健全完善科技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的质量, 切实促进扶贫和移民系统干部业务素质提升。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产业人才培养, 加强同高校、各类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 组织贫困村干部、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青壮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 提高产业队伍素质和发展能力, 储备科技人才。要设立教育扶贫专项资金,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习教育给予长期帮助。三是搬迁移民精准。搬迁移民实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结合, 能全部集中的则集中, 不能全部集中的则可以小集中或分散安置。要结合土地增减挂, 引导农民搬迁, 整治“空心村”。要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提高对贫困户的补助标准, 对特困户由政府建设安置房安置。要十分重视搬迁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积极探索后期扶持方式, 增加移民收入。四是公共服务精准。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村应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配备健身器材、音响等相应的文化设施;向农民免费发放农业科技类书籍;每个中心村设立广播, 加强文化和政策宣传;为中心村卫生室配齐必要的医疗器械, 每年选派1-2名卫校或医学院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实习,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 (右二) 在黎川县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三)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实践证明, 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 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一是强化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贫导向。要发挥农业产业化企业连市场、搞加工、带农户、抗风险的作用, 让贫困群众从中持续受益。从县乡角度来说, 在争取上级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各类产业扶持资金, 规范和约束受扶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扶贫行为, 增强贫困人口的参与度, 强化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连接机制。从省市角度来说, 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县产业支 持力度, 特别是对积极参与产 业扶贫、履行扶贫承诺的产业组织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老区农副产品种养企业予以优先列入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重点境外展等各类展会, 积极支持老区承办省级以上展会。支持老区扩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 加强对台、港、澳、侨的引资引智工作。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要通过金融扶贫, 鼓励引导贫困农户发展各类种养业, 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1扶持方式。比较好操作的方式仍是小额信贷贴息, 最高贷款额度控制在50万元以下。2支持重点。重点支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的贫困户及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创业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加工企业。3差别化政策。小额信贷贴息期限为一年, 不足一年的, 按实际天数计算。贴息利率实行差别化政策, 贫困户贷款利息全贴, 合作组织贴基准利率或略高些, 农业企业贴息参照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执行, 差率部分由贷款对象自行负担。三是强化产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支撑。要建立产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保障机制, 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针对主导产业和目前农业产业中急需要的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切实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3.石城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江西省石城县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逐步解决”的原则,通过采取精准扶贫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最迫切、最希望、最强烈的问题。

一、石城县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现状

(一)基本现状

石城县辖5镇5乡、131个行政村、1个农村居委会、18个城区居委会、188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6.8万。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烟叶、白莲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目前,全县贫困对象有13325户48519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许多家庭经济条件原本还好,一旦家里有人患上重病后,难以承受巨额医疗费。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补助,但补助范围、补助幅度有限。目前,全县因病致贫的有6434户23433人,占贫困人口的48.29%;因残疾致贫的有1666户5749人,占贫困人口的11.8%。

2.上学负担很重。虽然国家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但由于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不高,小孩上学的其他教育成本又较高,特别是一个困难家庭有1—2名小孩上高中及以上学校的情况时,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目前,全县因学致贫的有479户2027人,占贫困人口的4.17%。

3.劳动力素质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931人,占贫困户总劳动力的6.5%;小学文化8553人,占贫困户总劳动力的28.8%;缺技术688户2765人,占贫困户总数的5.14%。不少贫困农民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在家务农只会沿袭传统农耕方式,对科学种田等实用技术掌握甚少。

二、石城县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扶贫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工作举措。石城县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以村为单位对贫困户重新调查摸底核实,为全县13325户48519人扶贫对象建好档案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制度。下派驻村工作队132个,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出台《石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五定”帮扶到户机制,确保结对帮扶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

(二)推进搬迁扶贫,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群众搬迁扶贫。通过调查摸底,已摸实有意向搬迁对象623户2509人。2015年,通过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采取“团购成本价商品房”集中安置“进城进园”搬迁移民对象,既有效解决移民就业难和园区企业招工难等焦点问题,又加快了移民搬迁工作进程。目前,已和东方御景及湖滨佳苑小区两家房地产企业达成团购方案,出台了《石城县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案》(石党发〔2015〕18号),规定搬迁移民户购买楼梯房按1800元/㎡,购买电梯房按2300元/㎡,不足部分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减免规费、税收返还和补贴移民等方式解决。去年11月底,已完成对全县623户申请“进城进园”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对初步核定符合条件的501户进行公示。

(三)实施就业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一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依托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大力实施“金蓝领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对象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二是提升就业技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实行免费学习,并连续两年每年补助资金2000元,通过2—3年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就业增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贫困人员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全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已完成566人,其中职业教育完成250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6人,完成率达45%,提高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管、环卫、园林、教育等服务性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治安巡逻等服务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在保持烟、莲、稻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全县组建了烟叶、白莲、油茶、脐橙、薏仁、翻秋花生、红心红薯、山地鸡、槟榔芋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0余个,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加大产业扶贫投入,采取单位自筹、向上争取、社会募捐的办法,筹措产业帮扶资金15786万元。

(五)实施金融扶贫,撬动银行资金助推发展。研究出台《石城县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石精扶字〔2015〕2号)和《石城县推行“金福通”扶贫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石党办发〔2014〕31号),由县财政出资4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农商银行按不低于8倍发放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即加权平均利率为4.75%,并由财政贴息50%。目前,已累计发放“金福通”扶贫贷款3200万元,支持750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通过实行基准利率和扶贫资金贴息措施为这些贫困户节约利息支出195万元,解决了其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在全县选定10个贫困村开展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按每村20万元由财政提供担保基金,县农商银行按不低于8倍向试点村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发放贷款,签订《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合作协议》,目前已累计发放扶贫产业贷款670万元,为165户合作社成员解决了资金难题,并带动200余家贫困户加入农民合作社。

nlc202309091125

(六)实施行业扶贫,把握精准施策多管齐下。研究出台石城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措施,即“1+1+19”专项方案。18个牵头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职能,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努力构建行业扶贫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行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七)实施社会扶贫,凝聚八方精准扶贫合力。以老促会、慈善会为平台,利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司法部对口支援的优势,努力争取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社团组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拓宽扶贫路径。目前,已争取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资金1000万元;争取江西中烟集团捐赠500万元,支持石城振兴发展;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省老促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300余万元,用于支持全县贫困学生及教育事业发展。

(八)实施保障扶贫,建立特困群众兜底机制。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去年的月人均220元提高到240元,人均月补差由去年的145元提高到165元。扩大覆盖面,农村低保由2014年年末的8269户12439人增加到2015年8941户12900人,净增461人。实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户1545户2189人,新纳入保障对象1871户2402人。

二是完善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县五保户供养对象1090人,其中集中供养464人,分散供养626人;集中供养五保金由去年的人均月270元提高到305元,分散供养五保人均月260元;集中供养孤儿保障标准为每月1100元,分散供养为每月700元。

三是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农村医疗救助20033人,共发放救助金793.15万元。

四是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学、因灾、就业困难人员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39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7.69万元。下拨救灾及灾民生活救助资金共1748.23万元,救助灾民10.74万人次。下拨棉被2148床,毛巾被1200床,毛毯28床,席子250床。

五是完善住房救助制度。已下拨特困群众危旧土坯房(解困房)改造扶助资金14户28万元,待审批135户,预计下拨240万元。

六是完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扶贫对象由政府逐步纳入代缴范围,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三、石城县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状况非常严峻。一是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十分复杂。全县贫困对象有48519人,贫困面达17.58%。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仍有15个行政村不通客车,有四级以下低等级公路344.3公里,四、五类危桥51座;仍有1020个村小组、1017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还有24座水库及393座重点山塘存在安全隐患,有20座小(2)型病险水库需要除险加固,4000多座山塘需要加固整治,还有60%的灌区需要配套改造。四是农村人畜饮水极不安全。还有77个行政村、1255个村民小组、1745个自然村、38847户农家存在不安全饮水。五是电力供应能力不足。高峰时期低电压现象时有发生。

(二)精准帮扶实施困难。一是贫困户精准识别难。由于国家规定的2736元贫困线难以用准确尺度衡量,导致一些相对贫困的贫困户在实际评选当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二是贫困户脱贫意识差。一些贫困群众思想落后,“要我富”、“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满足的心态依然存在。三是产业扶贫效益不太明显。全县以烟、莲、稻传统产业发展为主,新兴产业发展少,其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合作平台,精准扶贫要求又高,导致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的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三)扶贫投入严重不足。“十二五”时期,赣州市共有1119个国家贫困村,其中石城县仅29个,占全市的2.6%。而实际情况是,石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非常繁重。一方面,上级大多按照国家贫困村的比例下拨相应的扶贫资金,导致石城县得到的扶贫资金非常少,全县每年少享受5000万元以上的各种专项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县财政总收入去年刚满6亿元,在全省县级排位倒数第2名,这样的财政状况导致扶贫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精准扶贫的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整合各种资源,改善基础设施。要认真调查,编好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制订好解决方案,做到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先急后缓。要多措并举,逐步解决,通过国家投入、部门扶持、村内自筹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好国家投资及部门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投资建设的长远效益。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攻坚期”和“精准期”,必须做到扶贫政策、措施全覆盖,让每个贫困户都能够享受到扶持政策。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精准”的原则,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真正做到“一户一策”,把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整合精准“滴灌”到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身上,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干部结对帮扶到位。

(三)推进“四位一体”,加快产业发展。按照“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要求,着力打造产业扶贫金融风险补偿“四位一体”主体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切实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富得起”面临的难点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烟草、白莲、脐橙、油茶、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苡仁、翻秋花生、山地鸡等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农村光伏、电商等第三产业,结合村情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意愿,选择有利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落实扶贫产业帮扶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缺资金、缺技术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帮扶指导工作,建立有效的产业帮扶考核机制,切实提高产业帮扶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主动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浓厚的扶贫开发氛围,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共同参与、各方支持的大扶贫格局,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石城县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案》(石党发〔2015〕18号);

2. 《石城县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石精扶字〔2015〕2号);

3. 《石城县推行“金福通”扶贫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石党办发〔2014〕31号)。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4.教育扶贫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关于开展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工作“大排查、大攻坚”的通知》(教助〔2020〕7号)的文件要求和工作部署,我校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扎实开展了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工作自查自纠活动。现对全面排查工作总结回顾:

一、自查自纠工作部署情况

1、成立了工作小组,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

为全面排查

2016年至2020年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此次工作落实落细,学校成立了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主体责任和校长责任制,提高政治站位,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工作进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组员:

xxx、xxx、xxx、各班主任。

2、统一谋划,各部门联动,有步骤开展。

校长作为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谋划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举措,确定进度安排,统筹调配工作力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稳步落实。

(1)宣传教育扶贫政策。

我校采用扶贫资助工作小组会议、主题班会,宣传栏,电子屏幕、家长微信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的认知度,激发教师的仁爱之心,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励志图强的理想信念。

(2)开展走访慰问工作。

教育资助工作小组成员利用“五一”假期,深入建档立卡户和送教上门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爱,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并宣传扶贫扶志思想,引导家长担负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同时告知家长2020年春季扶贫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将扶贫资助政策深入人心。

(3)自查自纠政策的落实情况。

5月10前,教育扶贫资助主体责任人完成对2016年春季以来9个学期的教育扶贫资助工作资料的整理,系统排查扶贫资助政策的宣传、申请评审认定过程的规范性、资助的人数金额以及发放的形式、受助困难学生的类型、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的落实,通过大排查,建立每个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台账,完成自查自纠记录表的填写,发现问题及时整改。5月20日前,在自查自纠总结反馈基础上,完成报告的撰写。

二、2020年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

2020年春季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开展,我校按照上级布置,及时在省建档立卡系统录入学生学籍信息,比对系统确定建档立卡学生数,并与当地扶贫部门核实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确定建档立卡学生xx人。经公示,于4月28日通过农商行打卡完成足额发放,发放金额为xxx元。并于5月1日收讫《致建档立卡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回执。

三、2016—2019年学生资助开展情况

1、政策宣传开展情况

每一学期学校都采用了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学生和家长认真宣传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的变动,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将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告知家长。

2、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按照文件的规定,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内落实了资助政策,及时足额合规发放了资助资金。

3、评审程序、公示等工作排查情况

我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摸排、申报、评审、公示、上报的流程,逐步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审认定工作,确保流程规范。

4、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落实情况

我校依托省建档立卡资助系统的摸排,和与当地扶贫部门的对接,核定建档立卡学生数,做到了建档立卡学生统计无遗漏,确保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

5、资助资金管理情况

经教体局和财政局审批的学生资助资金,学校财务严格按政策执行,管理规范,发放及时。

xxxxxxxxxxxxxx

5.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五

-----北京邮电大学白书航

首先是对于家乡贫困原因的总结。

重要原因一:由于贫困人口大多数是农户,且大部分农户都是完全务农,不进行外出打工,所以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务农。而奈曼旗沙地较多,降雨不足,很多农民都要“靠天吃饭”,降雨的多少就影响着他们收入的多少。在和很多农户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都在抱怨自己家沙地多,分到的地少,并且极大多数农户都希望政府弄够出资建设灌溉设施。因此,解决梁田节水灌溉对于奈曼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目标。

重要原因二::大多数贫困家庭中都有身患重病的成员,家庭支出中医药费用占据了大部分,家中有人患病不仅减少了劳动力的数量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家中的经济负担,这两者相互影响使得贫困人口就更加贫困。

重要原因三:农户的经济水平落后与农户个人素质关系紧密。绝大多数贫困户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都没有上过大学。在其中一个村中,一些低保户家中摆放有供奉的菩萨,并且大多数低保户的人家室内环境非常脏乱,大人包括小孩的衣衫都十分不整洁。但是同样作为低保户,另一个镇上的“镇级文明家庭”的家中却十分整洁,尽管那家的女主人患有糖尿病,但是她的家中却收拾的一尘不染。但是这样勤劳的贫困家庭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贫困家庭都散发着懒散的生活态度,所以说一个地区的贫困和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对于精准扶贫政策开展情况的总结。

在我走访的四个村子中,精准扶贫工作都开展的很顺利,从村干部的叙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村级干部们还是将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的,而且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村民都认为贫困户的评定以及扶贫工作的开展都是非常值得令人称赞的。

6.扶贫慰问调研报告 篇六

调研报告

2018年初,房管局组建领导干部“大走访”暨扶贫慰问调研工作组,深入我单位驻村帮扶涉及的中坪镇广兴村、中坪镇良丰村、中建乡普盖村,就新时期精准扶贫进行调研。工作组通过入户调查、座谈交流、察看村容村貌等形式,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以及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听取了帮扶干部、群众对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走访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走访了中坪镇广兴村、中坪镇良丰村、中建乡普盖村共3个村,其中中坪镇广兴村为深度贫困村,中坪镇良丰村、中建乡普盖村为一般建档立卡贫困村。调研组分别逐户走访了三个帮扶村的单位帮扶对象,其中,广兴村52户,良丰村52户,中建普盖村历年来贫困户168,抽取了60户非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数据与贫困户总体结构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余份。调查内容涉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及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方面内容,同时对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现状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一些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新阶段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从我单位帮扶的3个贫困村情况来看,村内的土地、山林等大都归属于自然村或农户,村集体可以用来集中发包、出租的资源主要是一些荒山和荒地,简单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很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如中坪镇广兴村,由于没有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村集体收入几乎为空白,只能依靠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维持运转。(二)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一是文化水平偏低。调研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基本为小学的贫困户比例为68%,初中文化程度比例为1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为9%,文盲占4%。二是脱贫能力缺乏。在对贫困人口问卷调查中,主要致贫原因方面,有因病致贫,有因残致贫,有因劳动力缺乏。因病、因残、因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占了大部分,这类贫困户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医疗费用的支出还直接导致债台高筑,造成巨大身心压力,让贫困户丧失了摆脱贫困的信心。(三)村干部带动致富能力较差。从调研情况来看,贫困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3个贫困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0.7%,大专及以上占7%,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村干部中懂经济、会经营、掌握农业技能的较少,由于自身都无能力创业致富,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大部分村干部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安于现状,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

三、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新时期,精准扶贫必须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中央、省、市、县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局驻村干部迅速启动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等前期工作,为推进下一步精准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确保困难村和困难群众不掉队。结合此次调研和我局帮扶实际实际,对新时期精准扶贫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找准对象。对象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只有找准对象,摸清底数才能真扶贫。目前,全县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户核查工作正在扎实开展。从调研情况看,3个村均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开”程序进行核查,但时间较紧、任务较重,核查过程中难免出现数据误差。帮扶干部选派进村后,要紧扣贫困户识别的真实、建档立卡的规范,挨家挨户调查走访进行核实,确保对象精准。扶贫部门对数据的处理要科学,确保各部门之间口径统一,前后衔接。同时要根据核查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公开公示制度,让群众评议、让群众监督,真正让该进的要进来,该出的要出去,使群众心服口服。(二)选好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是实现扶贫开发“精准滴灌”的重要管道,是帮扶工作最终到村到户、做实落地的“总漏斗”,选好驻村帮扶干部有利于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选派干部,要坚持因村选人、因人定村,充分考虑干部能力特长、部门资源优势和村情实际,把干部派到最需要的地方,为贫困村选派最合适的干部,特别是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干部,确保扶贫工作队成为群众欢迎、干部满意的脱贫“催化剂”和致富“助推器”。

7.和田市教育扶贫研究 篇七

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贫富依据,和田市贫困特征如下。

1.1 农业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大、收入低

在和田市贫困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过半,见表1:

从表中可看出,和田市近几年贫困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虽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是所占比例一直过半,并且由于贫困人口中农业人口多,导致农业人口收入低,所以和田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就更为显著,如图1所示:

通过图1的对比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0年,和田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低只占全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1.5%,最高只占64%,和田市农牧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

和田市贫困人口遍布五乡两镇、一个管理区:肖尔巴格乡、伊里其乡、古江巴格乡、吐沙拉乡、吉亚乡、拉斯奎、镇玉龙喀什镇、阿合恰管理区。和田市贫困人口占户籍总人数比例如表2:

从表2可看出从2006年至2010年和田市贫困人口占和田市户籍总人数比例虽呈递减趋势,但是截至2010年底,和田市贫困人口仍然占和田市户籍总人数比例1/3以上,过大的贫困人口比例使扶贫更加迫切也更加艰难。

2 和田市贫困原因分析

贫困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和田市也是由于种种的自然、社会、经济缺陷致其成为贫困市。现分析和田市贫困原因如下。

2.1 自然条件差

自然条件恶劣是贫困产生的客观原因。 和田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mm以下,在新疆15个主要城市中排倒数第2位;年平均气温偏高,约在14℃左右,在新疆15个主要城市中排第2位;常有沙尘暴或浮尘天气,尤其是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城市设施及农作物产生很大危害。在自然条件差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可能会不计后果掠夺有限的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灾害频繁、土地产出率低、加速开垦和砍伐,加剧了自然条件恶化,使生活更加贫困,这是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的根源。[1]

2.2 交通不便

和田市处于偏远位置,远离经济中心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不利,路线长,交通受阻,从乌鲁木齐至和田最短路程约为1 500多公里,乘飞机需两小时,乘汽车需23小时,乘火车则要绕经喀什需35小时左右。交通不便不仅制约了人口适度集中,更加剧了人口居住的分散性、封闭性和扶贫投入成本,还制约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2]

2.3 农牧民人口素质较低

和田市2010年文盲人口数占15岁以上人口数的11.07%,比例超过1/10,农民素质较差,受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思想;农民不懂农业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无法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不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3]。由此可见,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低下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和田市教育与贫困关系分析

研究和田市教育对贫困影响需要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分析中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0则无线性相关,一般|r|>0.95存在显著性相关;|r|≥0.8高度相关;0.5≤|r|<0.8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r|<0.3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如果变量YX间是函数关系,则r=1或r=-1;如果变量YX间是统计关系,则-1<r<1。

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a+b1X1+b2X2+…+bkXk)对和田市2006-2010年教育与贫困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和田市统计局,和田市教育局,新疆统计年鉴

以和田市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作为与教育相关的自变量Y,以和田市脱贫人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与贫困相关的因变量X分析教育对贫困的影响,计算出R2≈0.9961,那么R≈0.9980,分析结果为显著性相关;以和田市义务教育财政拨款额作为与教育相关的自变量Y,以和田市脱贫人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与贫困相关的因变量X分析教育对贫困的影响,计算出R2≈0.9965,那么R≈0.9982,分析结果为显著性相关。

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对贫困影响较大,因此和田市的扶贫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发展良好会对扶贫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4 和田市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教育资助与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知识与技能的扶贫方式[4]。贫困虽然主要是从物质上表现,但其内在的根源其实是精神上的贫困和人的素质低下,所以教育扶贫才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和田市教育扶贫中存在许多问题。

4.1 人力资源匮乏

和田市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高学历人才不愿在和田工作定居,使得教育内部师资质量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差;而和田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又多,低质量的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入学,贫困人群希望子女外出就业赚钱或子女认为读书无用不愿入学致使一些适龄学生辍学打工或转往别地入学,并且在转往其他省市完成大学教育后不愿意再回到和田工作,其他地区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和田参加支援建设的人才最终愿意留在和田的也不多,使和田人力资源匮乏。

4.2 政府以外的扶贫力量较少

贫困地区教育工程扶贫的主要特点是扶贫以政府为主投资,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辅助政府完成本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和田市辅助教育扶贫的社会力量较少,随着扶贫开发任务加重,政府作为扶贫开发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对一些扶贫工作显得无力,扶贫开发主体呈现出单一化的缺陷,不利于社会中责任分担和社会矛盾的化解和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

4.3 经济制约教育发展

和田市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的位置,社会情况复杂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农民对教育的认识上不足,对子女受教育重要性不够重视,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和致富心切使一些人更希望子女辍学去外出挣钱,以经济收入为第一考虑条件,忽略了受教育的将来回报,如表3中的和田市2010年文盲人口占到了十五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11.07%,这是相当大的比例,前文中的分析表明教育对贫困影响是显著性相关的,所以此问题也会导致贫困将恶性循环。

5 和田市教育扶贫对策建议

5.1 加大人才交流力度

有效的利用内地省市对和田对口支援这一良好资源,加大人才交流力度,与内地省市沟通定期派遣优秀教师来和田指导并示范教学,并派遣和田教师赴内地培训交流,提高和田教师队伍学识水平;还可以开展网络教学交流互动,让和田的学生也能经常与内地教师学生交流。研究制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民工再就业技能培训,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沟通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积极吸纳和田市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

5.2 政府加强教育引导与支持

应以政府扶贫为主,社会扶贫为辅,加大宣传,给予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事业中来。政府应该注重农村中学的分流教育,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农业知识普及和农技推广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以便提高未来新型农民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5];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还要以各种奖励方式鼓励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回农村贡献才干;最后要对升入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给予适当助学补贴和公平的就业机会,以帮助其家庭尽快脱贫。

5.3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与经济补贴

经济条件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和田市创业,加速科技的成果转化,还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措施来鼓励民间的科研机构和各类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与项目,以期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进一步推动和田经济的进步,以便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人才,还应当从彻底消除贫困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以各种形式资助贫困人口接受教育。

摘要:教育是当今社会改善贫困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遏制贫困孽生、蔓延和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和田市近几年贫困现状与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并尝试分析改善教育是否对扶贫产生推动影响,为今后扶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的继续开展提供一些能够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和田市,教育,扶贫

参考文献

[1]蒲春玲,左新敏.新疆农村贫困特征及解决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4):14-16.

[2]尼合买提.霍嘉.新疆连片贫困区农民收入环境与增长途径[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30-32.

[3]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56-59.

[4]李有发.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及其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3):14-16.

8.政策扶贫?教育扶志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对策;心理辅导;教育管理

一、案例简介

小辉,女,会计专业学生,江苏泗阳人,单亲家庭,家境贫困,性格内向、自卑。因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醉酒入院,并萌生退学打工之念。

2013年9月新生入学季,笔者担任小辉的班主任,按照惯例逐一了解每个申请贫困同学的证明材料并当面谈话。从村委会的贫困证明中了解:她来自于苏北农村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姐姐随着父亲与爷爷奶奶生活,不久后父亲精神失常,便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家里缺少青壮年劳力,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田。面谈那天,一个衣着十分朴素的女孩来到笔者办公室。“初来学校一切还习惯吗?”笔者先引入了话题。“挺好的,我高中就住校,自理能力很强……”她回答道,但言谈中不愿过多透露家庭情况,只提到了两个姐姐很早就辍学打工挣钱,现在都已成家,她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大一的学费主要是靠助亲戚资助。

她被认定为贫困生后,申请到了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接下来的班干竞选中,她以高票当选为劳动委员。她的竞选词很朴素,但很有说服力:“我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从小自理能力就很强,热爱劳动,我会带领大家把班级的教室卫生打扫好,大家有事都可以找我来帮忙,我一定尽力……”随后的日子一切都向正面发展,她担任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也得到同学的认可。周末她去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在大一下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中午,她突然一口气喝下了半斤白酒,在宿舍昏迷过去,被120送去了医院抢救。笔者及时赶到医院探望并找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得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同时,她突然得知自己暗恋的男生结婚了。各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姐姐都已成家,父亲患精神病,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想一醉解千愁,没想到差点丢了性命。事发后宿舍同学对她很关心,在医院全程陪护。

事后,笔者和小辉的大姐联系上,了解了小辉家中状况,并让大姐劝导她。我又找她谈心开导,并帮她申请了2000元阳光助学资助,以及学校的送温暖等一系列补助,让她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学校会帮她一起解决。她也表示只是一时有些郁闷,以后会乐观向上,完成学业,不会再做傻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辉表现也很积极。在大二的班干改选中,她表示要继续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她还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也考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原因探析

(1)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没有能倾诉心事的对象,选择自我承受

从小父母离异,小辉和姐姐跟着患精神疾病的父亲生活,爷爷奶奶只能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职能。女孩子在青春期、成长期很需要母亲的关怀与呵护,这正是她所缺少的。父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与她交流,而姐姐们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又很早成家离开了她,使得本来唯一能够交流的对象也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当遇到压力,想要缓解时,就找不到亲人诉说,而这样的家事她又不想让外人知晓更多,因此也不便找同学老师倾诉,自然就会想到用酒精来麻痹一时的痛苦。

(2)贫困家庭,生活压力巨大,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选择退学打工

小辉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爷爷奶奶种田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还需要医疗费用,家中可谓一贫如洗。学费靠亲戚接济,生活费用都是靠平日自己打工赚取和学校的各类补助。边学习边打工,很辛苦,她已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姐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负担,她也不想增加姐姐的压力;问亲戚借钱又欠人情,她自然不愿。因此,她萌生了退学之念,想早点赚钱独立。

(3)环境因素,形成自卑心理,不敢面对现实,选择逃避退缩

小辉由于家境贫困,相貌普通,对喜欢的男生不敢表白,更不会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关注。当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要结婚了,顿时感到失落无比,再联想到家中的困境,更是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环境因素使小辉产生自卑心理,她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方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信心。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正是由于这种比较,轻易地让自己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从而更容易体会自己的缺点。正因如此,她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更不会主动争取机会。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她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2.采取措施

(1)构建“朋辈互助”的集体,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体现同学间情谊

作为班主任,笔者定期通过谈心、QQ空间等多方面了解小辉的状况,并且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体”,但同时也要让她体会到被人关心的温暖。班级同学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笔者的牵头下,班委干部和舍友组成“朋辈互助小组”,对像小辉这样的同学加以特别关心,形成关系融洽、有信任感的伙伴关系,帮助其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使之宣泄负面情感、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身处这样的集体会使小辉觉得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有很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事,帮她解决困难,当她再遇到坎儿时,就不会再一个人扛着,而是会寻求朋友、同学的帮助。当她被120送医院急救,宿舍全体成员日夜陪伴左右之时,她就已经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这正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她所渴望的关爱。正是这样一个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暖意,活力四射,被评为了2014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2014年“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2)创设发挥才能的环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克服自卑感,逐步树立自信心

小辉在担任班级劳动委员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同学心目中是热心助人的大姐姐,是踏实能干的好班委。大二进行班委改选,她曾经问我是否要继续担任班干部,我鼓励她参加竞选,果真不负众望,她几乎以全票连任。当公布票数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脸上自信的笑容。小辉的歌声也很好听,在舍友的鼓励下,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一展歌喉,展示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学习方面,她一直很努力,打工之余总是抓紧时间学习,大一两个学期综合测评都在班级前十,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她所在的宿舍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6个同学中有4个班干部,5个入党积极分子,3名同学获得奖学金,是班级最优秀的一个宿舍。这些在工作、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成绩,逐步使小辉建立起了自信心,发觉自己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自己虽然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同样是一个有人缘,让人喜爱的女孩。

(3)利用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帮困助学氛围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 奖、贷、助、补、减方面构成多元化资助体系。我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以财政资助为保障、助学贷款做辅助、高校与社会资助共同发展”。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特别给予小辉阳光助学金,除此之外,小辉还获得了学校冬日送温暖、二级学院党总支送温暖、校友资助等活动的补助。有了这些奖助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所得,目前小辉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她对继续完成学业也充满了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圆满实现了对省委省政府“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约占五分之一,而这些贫困学生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单亲甚至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关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出现负性变化。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贫困生中的“心理贫穷”现象。这种贫困是隐性的,但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陷入“心理贫穷”的大学生是难以成才的。

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我们在面对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时,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做到提前干预,远离心理危机。同时我们也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使他们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注重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贫困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提高贫困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在奉献中升华自我。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要变单向的经济扶持为经济、心理双向脱贫。学校和社会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外,更应为他们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来,刘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17-218.

[2] 倪可.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资助保障体系分析[J].商业文化,2012(5):191.

[3]于秀丽,杨文新.构建高效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9):36-38.

9.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九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10.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篇十

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27.73亿元,财政收入2.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19 元,迄今为止,还有70个贫困村,1.3万贫困农民,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县民族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修建了县宣传文化中心、民族广场、民族博物馆、35个农家书屋、12座宣传文化综合楼等,每年开展150次文化下乡和送书下乡活动。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还投入80万元打造各民族文艺表演节目,此外,还投入近2亿元实施村寨改造项目,为游客观光旅游创造便利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农村休闲度假、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三大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了“人间瑶池”的温泉、“天下一绝”的龙脊、“壮寨楷模”的金竹壮寨、“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黄洛瑶寨等旅游品牌,特别是在金竹、大寨建立了全国首批15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之一,取得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的两大牌子,受到各地游客的高度评价。品牌效应直接推动了山区人民的文明进步,印证了大山人民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烙印。同时,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区(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脊魂》、《龙胜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瑶族文化与旅游》、《龙胜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壮族文化与旅游》、《踩石轮》、《岩坪调》等旅游系列丛书出台。

二、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几点启示

启示1:文化扶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无论贫富,都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都需要基本的文化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富农民“口袋”的同时,更加注重富农民“脑袋”的工作,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行动,有利于不断满足边远山区困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2:文化扶贫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随着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社会发展中重经济轻文化而导致的农村经济后劲不足、农民因愚返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实施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丰富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

启示3:文化扶贫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抓手。“房屋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某县实施民族文化扶贫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仅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还要体现在用新文化塑造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上。实施文化扶贫,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启示4:文化扶贫是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建设开掘不尽的宝库。文化扶贫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普查、挖掘、抢救和利用等工作,构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展示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宣传推介体系,做大做强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民族艺术馆,培育一批民族文化经典旅游景区,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创造中呈现崭新风采、发扬光大。

三、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对文化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力度,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数地方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文化建设“理论上重视、实践上漠视、行动上忽视”,认为文化扶贫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巨大产出微薄,仅把文化建设当作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

2、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千百年来,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乡镇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不均衡,已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产品急功近利,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重通俗轻高雅、重形式轻内容,演展类文化产品和文化节目品牌意识不强,往往浅白、雷同、低劣,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特别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全县各乡镇,各有特色,还不能有效整合,对民族文化资源深层次上的研究不够,各民族在民族建筑、语言、服饰、风俗等个性的民族元素存在弱化倾向。

3、文化扶贫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出现“花钱养人”、“管办不分”的投入机制,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导致部分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相对匮乏,同时缺少全社会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扶贫办、文化、教育、交通、民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未能充分整合,往往难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三是由于文化建设未列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极少地方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安排”的尴尬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4、宣传推介文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提高宣传推介能力,实施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提升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文化扶贫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开放交流力度和桂林大旅游圈的影响,龙胜山水风景和民族风情旅游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但就目前来说,由于文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机构和人才、对外宣传的精品和品牌项目不多等原因,对外宣传的创意不新,内涵不足。

5、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弱势的农村文化建设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财政难以承担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二是由于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加之县乡财政相对困难,难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难以启动相关研究整理和深度挖掘工程,有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仅靠群众自筹解决,制作粗糙,品位不高。

四、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清单,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克服“先经济、后文化”发展思路,引导地方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在实施文化扶贫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引领和正确主导,文化扶贫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多样的文化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倾向,遏制农村不良文化现象的蔓延,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群众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坚持重在建设方针。按照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开发产品的思路,系统保护、科学开发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上,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整体性规划,确保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注重保持民族特色,挖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要注重改革创新,使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制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挖掘保护上,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各民族文物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注重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收集整理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使之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要在龙胜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展览场所,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建好各民族融为一体的民族博物馆,以更好地保护文化,扩大民族文化交流。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教育,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传统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4、全面理顺民族文化扶贫的体制机制。在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体制下农村文化扶贫的新路子。既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也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办”、“ 旅游推介会”,在旅游景点开展民俗表演、展示民俗文化等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运作,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文化管理、社会参与”的文化运行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降低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培育多元农村文化主体,建立一套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坚持民办、民营、民享,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唤醒农民参与热情,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

5、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要根据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对优秀文化的选题和规划,积极挖掘整理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提炼总结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当代优秀文化元素,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立足各民族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布局。加大对农村文艺作品创作的投资力度,实行精品奖励制度,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文化整合创新,努力生产反映当代各民族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采取政府主办、社会联办、群众自办等方式,以文艺比赛为手段,以节日活动为依托,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大力开展“一镇(乡)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擂台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当前,要以“龙脊-温泉文化长廊”为中心,充分挖掘浓郁、古朴、纯真的民族风情,通过“政府主导、行家策划、企业参与、民间运作”的模式,着力打造龙脊梯田文化旅游节、泗水乡的红衣节、乐江乡的侗族大歌节、平等乡的鼓楼文化节、江底乡的盘王节、和平乡的晒衣节、扁担节等节庆文化,进一步打造黄洛瑶寨民族歌舞表演,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6、深入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各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要扩大本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的方针和原则,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活动等载体平台,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努力拓宽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推动文化交流向高层次、高档次、高品位方向发展;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和完善鼓励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组织部分文艺团队走出村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要积极运用广播影视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深入研究国内外群众收听收看的习惯,精心制作外宣产品,提高对外宣传的技术含量。

上一篇:关于以梦想为话题的演讲稿下一篇:西餐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