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15篇)
1.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一
1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需要打破常规,考虑变异,多角度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求异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要把现有的材料材料和以往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材料,构成一种新的假设;其次要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以一种新的假设来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为基础的思维过程;再次是要在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多种可能的途径。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是5厘米,腰是3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考虑两种情况,这样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性习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大胆思考的机会,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常新思维。如在认识“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角,问还剩几个角,裁剪后的图形是几边形,内角和各是多少,每多一角,增加多少度。这都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更多的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又得天独厚的优势。
适当地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一定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是灵机一动般的顿悟,它很可能是慢慢展开的。研究实践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发散的机会和空间,避免思维早早地划上句号。
2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拓宽学习空间
外国学者关于数学启发法是这样论述的:如果解题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无所措,数学启发法可能会给你一定的启示;但如果解题者对于如何求解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最为恰当的做法就是,让他按自己的方法去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推迟做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
比如,应当给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阿基米德曾试图用各种方法测出结构复杂的皇冠的体积,但努力很久却未能成功。最后一次是在洗澡,当他躺进浴缸,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里的水溢出时,一个想法自发而生了,他所渴望以求的,不就是几何中的体积变换吗?一个久思不解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这一特点也提示我们,在紧张的思维后,暂时放下工作,进入悠然闲适的状态更容易产生直觉。要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证明、推理,学习数学还可以从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中得到启示,在玩中学,寓学于趣味之中,使他们对自己的直觉思维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学会合理的猜想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对初中学生加强数学猜想的训练,培养他们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说明为什么有时是很困难的,这时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猜想能力。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只看演绎过程的严密性而忽视直觉猜想的价值,注意利用问题的拓广来吸引学生多角度设想,多方位思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不懈地要求学生归纳与演绎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或解决方法。
3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节,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
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情景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激发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探索、去钻研,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大胆求证,才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数学理论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心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结合课本62页的图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回答问题: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度),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模式,使学生数学思想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方差”一课时,老师在对方差的概念和产生形成过程进行讲授完毕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在学习了方差后,大家对方差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最好能问倒其他同学哦。”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了问题,如“方差的具体应用是什么?”“方差和标准差的区别是什么?”,等等。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立即给予回答。由于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许多疑问统统暴露出来,并得到了解决,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方差这一知识点。
2.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二
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重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在教学中, 我们特别重视利用课本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丰富教学内容, 以此增强数学学习的社会性和生活性,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二、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教学内容几乎涉及整个人类社会、自然界的生活、生产等实践活动。因此, 我们不能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唯一依据,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丰富数学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注重开放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重视教与学的过程, 合理安排时间, 因地制宜,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开放。
1. 教学过程向家庭开放。
家庭生活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素材, 如家庭收支、房屋装修、家具添置、致富信息等都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关心家庭数学、研究家庭数学。
2. 教学过程向课前开放。
如在学习某一新知时, 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 搜信息, 尽可能找到新知的原型, 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3. 教学过程向课后开放。
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还存在疑惑时, 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外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开放的教学过程, 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用数学, 又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 让他们在实践中做数学, 从而锻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开放学习方式,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独创力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 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手操作。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开放的学习内容, 如“生活中的轴对称”、“统计与概率”等都需要学生自我感受, 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来完成。因此, 开放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之一。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学习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优化学生评价结构
新课程强调评价功能由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学习情感、态度和发展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教师、家长、学生多重评价,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们在评价时采用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要善于调动初中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全面发展。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处理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4.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四
例:验证下列各等式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5.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五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6.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7.初中生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篇七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 1)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 2)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 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 3) 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 4) 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 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延长并深化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是组建认知的基本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从教材的认知结构中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外在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延长和深化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确立主体地位,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丰富学习体验,发展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1. 构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
认知接结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布鲁纳认为: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 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合理的建构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实际问题的决策者和主动参与者,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部诱因,学习活动在动机的趋使下进行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体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发挥智力的潜能体现学的激情。
( 1) 在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从而有兴趣去参与问题,探索研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 2)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构建数学模型,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 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深入探究,提高数学在学习者心目中的价值,在“数学研究性问题”的研究解决方案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 3) 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增强数学实践的参与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他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他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2. 确立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是数学认知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个学习过程是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过“同化”或“调整”,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求知识,培养、发展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 1) 给学生空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给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深化理解知识,掌握规律。例如,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常常要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与活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计算、联想、推理去发现新规律,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推导。例如,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通过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其原理是通过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的联系点,促成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得到新的认知。
( 2) 创设情境,重视个体的有效互动。要使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参加探索知识的实际活动。教学活动是全体师生的互动过程,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探索的权利,人人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创造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动机,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节奏,给予学生反复思考的余地,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三、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总之,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诸多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成绩,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摘要:一个人的自主能力在潜意识中往往能得到发挥,一旦发挥出来,其威力将势不可挡。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同时加以诱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坚持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能力,这就是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8.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创新能力;数学
初中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下面,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从兴趣培养、多样化创新能力引导两方面进行教学切入,希望可以得到广大教师的
认可。
一、创造趣味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多变,想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数学探究的热情,从而为高效的创新课堂做出更好的铺垫。目前我国数学课堂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略显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源头做起创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帮助他们取得更多的收获。首先,教师要降低应试教育在心中的影响,提升教学观念,深入挖掘课本中趣味性的知识点,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知识点深入学生心中,促使其感受到更多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引导方式先简单介绍知识点的含义,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简单的知识模型,接着引导学生对教室中每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让最熟悉的事物带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学生长时间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心中早已出现厌烦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教室进行全新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对教室充满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其次,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初中生心中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为积极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二、多样教学方式引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效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师的视野当中,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创新能力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降低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更加优质的空间。
1.多媒体教学解答重、难点知识
数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理工类学科,初中生心智不成熟,缺乏高效的学习方式,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容易丧失自信心,阻碍着他们在数学学科中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知识,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当中。多媒体技术包含很多有关动画的设计,教师合理地对这门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带动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带动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比如,在“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动态演示图形各个面的特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进行观察,有助于加深知识点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接着教师依据屏幕上的景象适当地进行拓展,让学生说出不同角度观看的感受,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学生的眼睛、耳朵都会被调动起来,保障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促使其从知识当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寻找数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点,开阔学生视野,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今后的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2.小组合作互动推动创新能力发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学生一心在下面记笔記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成绩获得一定的提升,但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初中生思想意识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空间,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的活跃,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他们创新能力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向大家推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方式为主导为学生营造优质的互动空间。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为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创造机会。由教师根据知识点的内容布置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学生几个人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一个人思考所带来的乏味之感,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他人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特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内涵,逐渐完善他们解题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更多数学探究的乐趣。教师积极地引导增加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之情,进而在班级形成学生积极互动提升数学创新能力的优良氛围。另外,教师可以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创造机会,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让初中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导,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打造轻松高效的数学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9.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九
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山东 莒南 ●孙永兵1,葛成孝2
数学作为一门发展性学科,相对于学生,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对固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过程来锻炼自己的发展思维。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本文将以此为探讨课题,作出以下研究。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习惯。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习惯,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10.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十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被数学教师所重视.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关键,构建民主型、探索型的课堂是根本.
作 者:梁树秋 作者单位:通化县东宝中学,吉林通化,1341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6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创新能力
11.初中生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初探 篇十一
我国新课程标准给数学交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把“会数学交流”定位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数学交流的问题,因此必须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交流缺失现象以及改进的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课任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而,实施情感教育是培养初中数学交流能力的关键。
1.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运用好教师的表情与语言。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敞开心扉,这些又是与教师的课堂表情密不可分。笔者根据所教年段的问卷调查统计,80%的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最关注教师的表情。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表情的运用技巧主要有:(1)真诚的微笑表情;(2)热情自然的认真表情;(3)信任鼓励的目光表情。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有激励性,还要情感化,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一些常用语言,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并要求学生指出教师还有哪些不足。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 在课的结尾,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归纳总结。教学交流总结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掌握规律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数学交流形成的得与失在大脑中加工、自省,形成自己的知识,印象深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下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省、反思,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产生一种向往感,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二、实施作业反馈教育——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的补充”和“教的强化”,作业内容的知识范围较窄,远离学生实际,作业方法相对单一,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明显,作业反馈交流的时间也没有,甚至由于题海作业的存在,反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教师应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更是交流的需要。
1.作业反馈生活化——拓宽学生的交流空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资源。把作业反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
2.作业反馈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反馈的兴趣,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3.作业反馈开放化——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通过开放性作业的反馈练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生成。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发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得到了许多非常精彩的新的结论和新的猜想,拓展了思维活动空间。
三、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交流的内容要有梯度,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交流避免走过场,否则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数学交流,学生毫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与课题有关的交流内容,尽可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新理念。
2.在进行数学交流时,教师要关注数学交流的进度。在课堂上,笔者发现有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一些学生趁机捣乱,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总是充当旁观者,依赖思想较强。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交流氛围,同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让每一个人都有交流机会。
3.课堂数学交流,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只要每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交流学习,就一定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总之,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课堂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初中数学交流能力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e]
12.论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 红色数字为负
数, 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出2张, 请你的同桌说出两数之和, 各说10题, 看谁的准确率高。学生非常乐意的做了20个有理数加法的作业题, 还感觉像做游戏一样有趣。
(二)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解题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我经常利用外出参观、出去游玩的时候, 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 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通过网络获取书本之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完勾股定理一课后, 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史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卓越贡献, 写一篇小作文, 谈谈你对勾股定理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重入手,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想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解题,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 这里仅就学生思维与实际生活两个方面来浅谈。
(一) 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是培养人思维的学科,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 我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面对一道题, 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不必急着去解决问题, 而应该先分析题目, 把解题思路探寻出来。例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时, 有一个典型题目:ΔABC和Δ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且点A、C、E在同一条直线上, B、D在直线AE的同侧, 试说明AD=BE。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解题。我就启发学生:我们先看条件“ΔABC和Δ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学生回答:两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三个角都是60度。老师:我们再看结果, 如何说明“AD和BE相等”呢?学生:证明AD和BE所在的ΔACD和ΔBCE全等。老师:根据刚才顺向思考的结论, 你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法证明。这样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相结合, 原本一道很难入手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二) 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解题能力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同样, 数学中的一些问题, 也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例如, 在讲到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探索出 (+3) + (-2) =+1,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只小蚂蚁在数轴上寻觅食物, 它先是从原点向东爬了3个单位, 又折回头向西爬了2个单位, 记向东为正, 问小蚂蚁现在停在哪里?学生回答:原点东边1个单位。我又问:你能说出 (+3) + (-2) 的结果吗?学生很容易得出: (+3) + (-2) =+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三、多向探索, 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采用多向探索, 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位去思考, 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主要方法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训练学生。
(一) 一题多解
所谓一题多解, 就是同一题目, 尽可能考虑多种不同的解法。强调一题多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x+1) 2-9=0。学生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 先得x+1=3或-3, 再求出x=2或-4;也可以用公式法, 先把原方程变形为x2+2x-8=0, 再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出结果;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法, 把方程分解成 (x+1+3) (x+1-3) =0, 得到x+4=0或x-2=0, 从而得出答案。同一个题目, 用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既巩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灵活性。
(二) 一题多变
所谓一题多变, 就是指一个题目适当变换、变化为多个与原题内容不同, 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题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 深化知识, 举一反三, 解类旁通,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
1. 平面内有4个点, 任意3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过这4个点中的任意2点能画多少条直线?
2. 四个好朋友, 每两人握手一次, 共需握手多少次?
3. 徐州和连云港之间有2个停靠车站, 每2个站点之间用一种车票, 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
后两题其实是第一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由第一个题变化到后两个题, 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13.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十三
溪口中学汪璇瑄 张仁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等等,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但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能从题目中很快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都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七年级上的阅读内容《与水有关的数字》,《数学符号》,《生活中的数字》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的充分发挥。
我们在教学调研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仅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的资源,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像,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用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初中,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增、标、注”标出明示信息。
为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材料上“标、增、注”,标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用相应的符号与目标相对应。特别是重要内容、关键性词用符号标出,对下面的阅读起到提醒的作用,使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练习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例题和习题的阅读,阅读内容包括审题、分析、解题步聚、格式和文字表达等。阅读例题是前提和基础,例题的解题步聚和文字表达是最典范、最严格、最标准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例题掌握各类题目的解法和解题格式,达到熟练驾驭各种类型题目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化探求新思路、新结论,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总结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系统地阅读。从时间上分,可分为:“一课时、一周、一月、一学期”等;从教学内容的结构上分,可为分:“一课时、一单元、一章”。在让学生完成阅读总结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合理的系统归类,补充学生未能总结出来的知识点,纠正不恰当或错误的结论。复习性阅读,是指在复习阶段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阅读,这时候内容最具有综合性。综合性阅读和内容要有纵向的复习阅读和横向的强化复习阅读。
2、注重揭示隐含条件。
阅读中的隐含内容要想捕捉出来,教师必须正确有启发性地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明显化,学生悟出了材料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提到的是应用题阅读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形成一定的模式,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可进行这样的方式:题中的几句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题的难度,进行示范阅读,抓住字词句,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渐渐掌握阅读要领,达到熟练程度。阅读训练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分析,明白其内含,并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把题目浓缩,减化,达到缩小跨度的目的。对于关键词,有时还需划上着重记号,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循序渐进。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有限,所以阅读教学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阅读时应虚心接受书本知识,这样才能有所得。数学教学中的阅读,则偏重于推理、归纳。为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经常设置疑点,有疑点之处就析疑,无疑之处当质疑,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阅读时要善于思考。
(三)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动脑,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学生,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
同时,生活经验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人,并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比较生活中的问题与考题之间的异同,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就能准确地了解题意,较快地解决问题。
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策略的实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14.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十四
天镇四中:罗凤梅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中学教育必须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具备搜集及处理信息能力的全面人才。初中教育当务之急是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进行系统改革,更新观念,使学生能够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搞好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研究,就需要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方法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探究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常因为“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不愿学,因而,同学们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是今天能否由“怕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最终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适应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一直很重视各种学习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自主学习的研究,并在这些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都很重视并推行了各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我国近几年来在学生学习方法研究上也有了较好的进展,改变了先前传统陈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也逐渐培养起来,且将成为一种良好的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行为习惯。
2.本课题与之联系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其研究过程能充分体现其对数学学科学习方法养成的重视。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学科个性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体验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其深入的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未来人才的素质及民族的兴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故确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依据:走进新课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树立以“教学为学习”的教学观,坚持教法服务于学法的原则,指导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以如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为课题,通过多维学习方法的构建,使之适应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的课题如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
(1)数学学习能力的开发;
(2)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3)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各种环节及其方法的指导;
(4)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理论研究:采用调查法、归纳法、分析综合法等开展理论研究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准备阶段进行初一至初四全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为正确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采集有关依据;研究结题阶段同样进行全面问卷调查,比较研究前后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验证研究成果。
分析综合法: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认识、收获及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意见等。
2.实践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采用分类比较、经验总结、探索法、发现法等开展实践研究
经验总结法:
(1)根据自身上课实施的情况不断总结经验;
(2)在听评课活动中采纳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意见、建议或者方式方
法;
(3)认真学习经过验证的先进教学和学习经验。
(4)分时段进行阶段性总结。
行动研究法:
(1)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计划行为,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2)采取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3)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的学习方法,促进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六、工作的步骤(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负责人)第一阶段:准备与启动阶段
(1)制定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数学教师培训,学习有关材料;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各年级按课题方案设立子课题,开展研究与实验。
第三阶段:推广深化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评定阶段(2014年2月——2015年12月)
总结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组织专家评估验收。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保障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进一步健全并完善相应的课题组活动、学习、实验、资料积累等方面的制度。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要工程来抓,学校工作向教科研适度倾斜,促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对课题主要成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2)人员保障
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本质特征。课题研究在确保全体数学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扩大教科研骨干队伍,夯实教科研基础。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主要成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3)经费保障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学校为我们数学教师订阅了相关研究刊物,教学设施齐全,能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成立教科研专项资金,学校会逐年增加投入,以保障教科研顺利推进。
增强成果意识。数学组全体成员一定会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教科室将认真组织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向报刊投稿工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八、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学习有关资料的专题笔记;(2)课题研究中的个案分析及调查报告;
15.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篇十五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 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 优化师生关系, 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自主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 去研究数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发表独立见解, 敢于与教师争论, 与同伴争论,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亲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 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 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 数学的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相比以往的教材, 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从而热爱数学。
3. 引入数学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包括探究、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4. 鼓励热爱数学, 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 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 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究的欲望。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丁肇中说:“比如搞物理实验, 因为我有兴趣, 我可以两天两夜以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 守在仪器旁”。可见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学生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他们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如能结合学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当引导, 必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中教师把有关知识、结论等编成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 让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意, 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磋商, 形成认知“冲突”。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例如, 在引入“直角坐标系”时, 我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载有118名官兵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期间被困海底。被困官兵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和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吗?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 学校准备装修课桌椅期间, 我所任教两个班的讲台存在残缺现象, 甚至很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 恰巧正在上《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因而出示了如下问题:现要请木工师傅做讲台桌面, 要求长比宽多50厘米, 面积为600平方厘米, 第一问:应求哪些量?第二问:怎么求呢?这样同学们都开始积极思考, 投入解决问题之中了。
四、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 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 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光有教师的动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光有学生的动也不容易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起着指导作用,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及时点拨, 使学生“顿悟”, 若让学生盲目地探究则将事倍功半。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控制授课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工夫, 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师生交流互动, 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会探究, 学会学习。
五、指导学习方法, 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 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 教会学生“读”, 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 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 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 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实质和重点的认知,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 鼓励学生“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 就积极引导学生议, 真理是愈辩愈明, 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 老师要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 引导学生勤“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思考尤为重要, 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 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
六、及时激励评价, 体验探究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关注学习结果, 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 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10-01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08-03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10-06
数学教学要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12-0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