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抒情诗异同点

2024-10-12

政治抒情诗异同点(共2篇)

1.政治抒情诗异同点 篇一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发情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发情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菊花》《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菊花,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菊花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5]梁迎军.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09-109,110.

2.政治抒情诗异同点 篇二

摘要:《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典艺术上两颗闪亮的明珠,两者都是凸显爱情的悲剧故事,从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爱情道路上遇到的封建主义障碍展开,最后主人公都是被封建主义现实所逼迫而殉情,它们都表现出了对封建主义爱情不自由的反抗精神。从悲剧色彩上赏析这两部文学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基于此,本文比较分析了《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的异同点。

关键词:《梁祝》 《孔雀东南飞》 悲剧色彩 异同点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是关于爱情悲剧的作品,《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它们流传至今,在戏剧舞台上经常被演绎,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赞赏。人们为主人公们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感动,为当时封建主义对爱情附着的枷锁而愤怒。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文学家,对《梁祝》和《孔雀东南飞》的评价都很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封建主义爱情婚姻不自由的抨击。不管是从展现悲剧的艺术手法上,还是作品体现的悲剧色彩上,两者都有异同点。

一、《梁祝》《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的相同之处

1.两部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相同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都是在中国封建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完成创作的,当时的社会对婚姻和爱情的限制非常多,年轻人没有追求爱情自由的权利,婚姻由父母安排。当时社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愿意,只要父母满意就可以结婚,所以结婚后双方经常出现矛盾。除此之外,在当时的社会,女方嫁到男方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事事都要听从婆婆的安排,就算做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得到婆婆的肯定。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十三岁就能织出精美的白绢,十四岁便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通读诗书,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贤能才女。她嫁给焦仲卿后,日夜织布不休息,也很孝敬婆婆,但是焦母就是对她不满意,甚至逼迫仲卿把刘兰芝休掉,仲卿迫于母亲的压力,无奈先让兰芝回娘家。她回到娘家后,又被父母和哥哥逼着改嫁给一个县令的三公子,最后导致兰芝和仲卿双双殉情的悲剧。

《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求学过程中认识并擦出爱情的火花,三年求学时间过后,双方相互辞别,各自回家。梁山伯去祝家求婚被拒后,回到家中抑郁而死,祝英台也被父母逼着嫁给马家。祝英台在得知梁山伯死后,最后在梁山伯的坟墓前哭死过去,这又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都是在封建主义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封建社会爱情婚姻不自由的抵抗精神,最后主人公都为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个性相同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都反抗过封建主义,都不愿意向现实妥协,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婚姻幸福付出努力。

《梁祝》中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去求学的,这也反映出祝英台对当时封建主义的反抗,为什么女性不能去书院求学呢?祝英台不愿意只是待在闺中,她崇尚自由的生活。后来,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伤心地痛哭,最后梁祝化蝶双舞的场景,升华了她的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个贤妻孝媳的女性形象,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但就是得不到婆婆的喜欢。她在回到娘家,后面对哥哥的说媒,她严词拒绝,不被威逼所吓倒,她假装答应与县令儿子的婚事,后来,从容不迫地跳进清水池里,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反抗。后来仲卿自挂东南枝,也随兰芝而去,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生前不能在一起,但作者抱有一种追求美好结局的心理,让他们死后在一起了,这是作者追求完美爱情结局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要体会到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和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

3. 两部作品的反抗精神相同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都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自己坚如磐石的爱情。两部作品都批判了封建家长专制主义,讴歌了自由坚贞的爱情,表现出了对浪漫主义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的结局一样,主人公都以牺牲生命来结束现实的痛苦,这表现出了主人公鲜明的爱情观,它们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社会有这样坚定不移的爱情观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二、《梁祝》《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的不同之处

1.两部作品的悲剧色彩体现方式不同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都是反映悲剧爱情的文学作品,都批判了封建社会家长专制主义,但在艺术体现上两者有不同之处。

《梁祝》是一个民间口头传述的故事,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西晋时期出现的。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民间流传很广,有很多关于梁祝故事的戏剧创作。戏剧大师们将梁祝故事唱给人们听,古代一些说书的先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孔雀东南飞》是一种叙事诗,通过叙事诗的手法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展现出来。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的高潮是在汉乐府诗出现后,当时的文人骚客饮酒作诗非常流行,使得《孔雀东南飞》在文人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2. 两部作品的内容不同

《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结婚之前,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自由的爱情婚姻而做斗争的凄美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识于求学,相爱于求学,等到他们求学完后,想要结婚时,却面临着各种阻碍,最后双双化蝶,这是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抨击,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却在一起,作者通过神话色彩的表现手法,突出这种死后亦成对的爱情观。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是结婚后由于焦母的插手而导致的悲惨爱情故事。刘兰芝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嫁给焦仲卿后任劳任怨,但无论她如何表现,就是不得焦母的喜欢。焦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最后失去了儿子和媳妇,只能自己一人以泪洗面,后悔不已。《孔雀东南飞》讲述了青年男女婚后在自由婚姻的追求上面临的阻力,包括很多层次的阻力,从侧面反映了封建主义环境,婚姻的不幸遭遇。

3.两部作品的影响范围不同

《梁祝》作为一部民间故事,有其独有的特性,所以能在民间流传下去,戏剧舞台上经常出现改编自《梁祝》的戏剧作品。古筝曲中也有《梁祝》的影子,在欣赏《梁祝》古筝曲时,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遭遇,进而抨击那个限制自由爱情的封建主义社会。《梁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很大,它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还将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地流传着。

《孔雀东南飞》在文学上的影响深远,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已收录《孔雀东南飞》的篇章。它在文学中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者研究它的艺术展现手法,研究它的文体。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梁祝》与《孔雀东南飞》在悲剧色彩方面上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在进行悲剧色彩赏析时,我们应从它们的共同点出发,剖析两部作品相同的艺术手法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赞美主人公对封建家长专制主义的反抗精神,汲取它们传达给我们的教训,以此来警示后人不要再犯此类错误。

参考文献:

[1]卢霜霜.多维视野中的《孔雀东南飞》改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2]刘爱萍.《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分析[J].芒种,2015,(6).

[3]彭婧.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银秀与吉妹》的民族愛情悲剧故事[J].大众文艺,2014,(13).

[4]李玲利,包朗.从民间传说中的爱情故事看民汉文化的共通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热比娅与赛丁》等为例[J].金田,2014,(3).

[5]郭曼清.中学悲剧作品审美教学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一次家访一次生长散文随笔下一篇:初一外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