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共11篇)(共11篇)
1.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篇一
学校教学方面的亮点
一、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一年来,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大做文章,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严加管理,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开展了推门听课、教学大比武、集中听评课、集体备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牢牢把握教学主动权,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教学大比武:每学年组织一次,有分管校长牵头、教导处具体负责,比赛项目包括备课、作业批改和课堂教学等方面,教学大比武活动旨在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级比赛优胜者将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目前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这个项目的校级选拔,从进展情况看,老师们参与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2.推门听课活动:采用打招呼或不打招呼的形式听各科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一个学科组,每学期听评课都达到了40节左右。同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参加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研活动得以有效地、蓬勃地开展。
3.单元集体备课:为了使教师能够对教材的掌握有统一的认识,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统一的把握,学校组织同年级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首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探索设计出最佳教学策略,以便应用在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是一次校本培训,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研究,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了问题和疑问,到集体备课时就有了结果和答案,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4、集中听评课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要求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所有教师必须设计导学提纲,听课结束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活动,目的是互相交流学习,切磋技艺,整体推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质量第一,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育青年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校本课题研究,一年来学校先后有16项教师校本课题通过莱州市级课题鉴定,结题率100%,列农村学校之首。
“十一五”期间,学校有三项地市级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承担了烟台市级实验课题《农村初中政治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研究》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两项实验课题从申报立项、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课题实验研究、阶段计划与总结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规范的档案管理,创新的实验思路,丰硕的实验成果等都受到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莱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后有6人次获得烟台市“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和莱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三、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研工作永无止净追求和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三元中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1、扎实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学校成立“漫步杏园”读书沙龙组织,先后有20余名教师加入读书团体,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今年有6名校读书沙龙骨干加入莱州市读书沙龙,加入“百千万”经典精读行动,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快速成长起来,在2013年10月“烟台教育科研之旅—走进莱州”系列活动中,有4名教师的精读成果展示获得一等奖,两名教师获得二等奖。作为莱州市经典阅读的农村实验点校,通过沙龙成员导读、全校教师共读、个性彰显略读、博客交流细读、任务驱动深读五步阅读策略的引领,整体推进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在经典精读展示中学校也被评为经典精读展示先进单位。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抓好优质课评选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为此学校教导处组织各教研组深化对各科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并以优质课评选活动为总抓手,引导教师深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一年来,在市教研室、教科所和仪器站等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学校先后有8名教师获得一、二等奖,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艺术水平。
四、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学生家庭书面作业严格实行1.5小时的总量控制,实行作业审查制度,任课教师布置作业限时、限量,由级部主任监督和统一协调,控制好作业量,教务处随机抽查和监督。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必然有检查、批阅和讲评,要求教师加强探究性作业的研究和落实,精选作业题目,切实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先后5年被评为莱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中考综合上线率列农村学校前列。
2.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篇二
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目标的预设, 往往带有经验性和主观性。2010年, 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名师”的遴选。当时我教九年级5、6班的语文, 毕业班教学任务紧张, 于是我按正常的教学进度, 确定了《岳阳楼记》第二课时作为展示课的内容。《岳阳楼记》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失意之时, 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留下的传世佳作。短短四百字, 融写景、抒情、论理为一炉, 交相辉映, 了无痕迹, 叙事扼要清晰, 写景变幻莫测, 特别是论理, 警策世人, 发人深思。故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从叙事、写景、论理三个角度进行整体的感知理解。虽然课前作了一番精心的准备, 但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
【案例描述】
课一开始, 我就直奔主题。
教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岳阳楼记》。你认为范仲淹的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
生1:作者主要写了岳阳楼的美景。他是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写岳阳楼的, 课文中有大量的关于岳阳楼的美景的文字。
生2:也不完全是。作者真正要写的是“览物之情”。就是看到“霪雨霏霏”的“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的“喜洋洋”。
生3:我觉得范仲淹是在借景抒情。但不是抒发“览物之情”, 而是“古仁之心”——“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那才是作者真正要表明的思想情感。
生4:我不同意。我认为文章作者主要是“言志”。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 有的同学睁大双眼, 感觉愕然;有的窃窃私语, 表示赞同。我心中一动:这也许正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 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好时机!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说:“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4:作者写了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时候, 他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这些不是他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作者用了“嗟夫”进行转折, 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这些内容, 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
教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的请举手?
全班86位同学, 九成以上的举手表示赞同。看到这种情景, 我不禁一愣, 随即心里感到一阵恐慌: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言志”这一说, 该怎么办?是把学生硬扯回我的教学预设中, 还是顺学生的思路改变教学计划?这时有的同学甚至大声争论起来。我知道生4的话已经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我不由得精神振奋起来:教学的最佳契机来了!我何不放开手脚, 另起“灶炉”, 改变教学预设, 让同学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于是我趁热打铁, 说道:“同学们, 能不能就你赞同的这位同学的说法, 从文中找找依据, 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埋头课文, 开始为“言志”说搜寻证据……
【案例评析】
1.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本节课我原先打算让学生从叙事、写景、论理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回答与我事先的备课不一致,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该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路, 担心在听课的省市专家处不能过关, 更害怕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硬是将学生的思维引至我的教学预设中, 岂不扑灭了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火花。作为语文老师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2. 利用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手段,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提高对文本的阅读质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这种“三元思维理论”关注学生主体, 提倡学生主动学习, 更重要的是学生用心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张扬阅读个性。
当时在课堂上容不得我去多加思考, 印象中只是觉得在《岳阳楼记》的许多教学方案中, 还没有从“言志”的角度解读文章。今天何不顺学生创新思维之舟去推, 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文本, 更何况学生对文本的这一创新解读很有挖掘的价值与意义。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个性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惟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促使学生的个性张扬, 才能真正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4. 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教学行进过程中, 遇到如此“偶发”事件, 应鼓舞学生的独特体验, 抓住他们思维的亮点, 积极引导, 让亮点在课堂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3.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三
关键词:传统教学;新理念;重视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6-01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上的师生共同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数学。本人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当前课堂教学中闪烁的亮点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信息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途径,加上民主、平等、自由意识深入人心,并在广大师生萌芽成长,教师的主宰角色发生了动摇和转化,“教学和谐情为桥”正被认同接受。小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作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育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竞争的关系。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课堂上能积极思维,树立自信心,敢想、敢说、敢做、敢标新立异,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因此,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通过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是很重要的。
1、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境,如语言情境、图示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时,可先出示一组有4朵红花的图示,让学生一组一组的数,接下来教师在贴上第二组,问学生共几朵花,学生略思一会儿,就会知道共有8朵,4+4=8中得知,但当贴上第三组时,学生思考了好阵子而老师却能很快说出答案。学生这时就产生了好奇心,想老师为什么能又快又准的知道答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疑问。教师这时就可引入新课时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完成知识传授,让学生无意的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将练习嵌进故事中,采用色彩鲜明,活泼生动的教具,在创设情境中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做练习,都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如练习:有一群小鱼儿去游玩,不远千里特别开心,玩呀玩,迷路了,找不到家了,怎么办呢?你们看这群鱼儿身上都有算式,通过这道算式,我们就能帮小鱼找到家了,这是“先算几十加几十的家”(贴鱼儿的家),只要同学们认真看清每条鱼身上的式子,仔细想想,先算什么,就能把小鱼儿送回自己的家了。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调控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份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步得到培养和加强。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技能。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放手让大家自主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用纸做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分小组进行操作,通过小组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算一算,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自主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把知识构建起来,既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又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为教学动作服务
与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教学可以把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如文字、图表声音、动(静)态图像, 并将其汇集在一起,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计算机教学可以使复杂的教学环节简单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篇四
——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优课”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优课”标准的认识: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而教学亮点的创设则来自课前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与创生。
[关键词]: 教学亮点 预设 调整 创生
作为教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怎样教出一流的“优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2006学年,我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参评让我对于“优课”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常言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上课也一样。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一堂差课的共性,好课各有各的精彩。那么我以为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它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也可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正是这些教学亮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成一片的良好学习境界,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教学亮点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令人意犹味尽、回味无穷。作为一个历史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教学高潮呢?笔者在此想以2006学年参评的优质课《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的“亮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亮点都是预设带来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来自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教学创意,是指与其他教师上课相比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教研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灵感的体现,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它应该是出人意外又引人其中的。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教学创意在预设时一般可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礼乐文明的确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层次清楚,内容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认识礼乐文明制度的基本内涵;礼乐文明制度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了教学中我亟需克服的几个问题:
1、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师生关系融洽有一个过程;
2、尽管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这类抽象概念,对八年级学
生来讲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运用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3、如何通过一节课来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学习探究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是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设计:
预设一:想象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去过杭州的“宋城”?(生„„)“宋城”有一句非常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借我一天,还你千年。确实,到了宋城,那里的建筑布局,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逼真得让人觉得似乎倒转光阴,回到了宋代,真有“今夕不知何年”的感觉。那么大家愿意借我一节课,还你千年前的文明吗?(设计意图: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想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预设二:视频导入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请同学们思考: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历史背景,迅速理清基本历史发展线索,从而导入分封制的教学。)
预设三:“命运选择”小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简单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由四大组推选代表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由教师作为错坠时空的现代记者对之采访,谈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看法。事先预设问题如下:(问天子、诸侯)
1、你今天的身份和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吗?
2、你会把你的王位或爵位传给谁?
3、你的兄弟姐妹你将如何处理对待?
4、现在有机会来到现代,你愿意吗?„„(问平民、奴隶)
1、你这样出身的人在周朝能否当上大官?在现代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央领导人?
2、你愿意留在西周吗?原因何在?
3、西周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感受,在西周,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通过教师采访这一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游戏问答中来增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性认识,感受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竞争这一文明的进步。)
预设四:课后拓展
出示问题: 2003年,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曾说:“德国教师来到会场,都大大方方先往前排和中间坐,中国教师到会场大多只是静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坐在偏僻角落里。”请从礼乐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由4~6人小组合作,感受现实生活中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设计意图: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受其影响的影子,通过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
礼乐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借此告诉学生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课后能自觉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诚然,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它必然要求教学活动能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僵硬的套用教案,不知调整和变通,教师上课就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这种“按部就班”的“表演”,又何来亮点可言呢?因此,教师对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要适度(针对教学重难点),而且还要留有空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弹性空间”)。教师的预设,更多是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预设学生在各种可能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的是教师的总体实力,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调整和创生的“亮点”
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主观可以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在调整中创生教学亮点。
在《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中,尽管我自我感觉良好,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作了很多变动。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变动创生成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也打动了评委的心。
变动一:课前几分钟抓紧时间与学生闲聊,无意中得知本周班会课将举行成语故事大赛。我立刻决定变换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产生我想要的氛围。设问导入:“同学们正在准备周四的成语大赛吧!老师先来助你一臂之力,先来考考你。你知道‘临阵倒戈’这个成语故事吗?”(生„„)“那‘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你知道吗?”因为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原本我预设要两个环节完成的任务,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而且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原本相当紧奏的教学时间也有一定的缓解。
变动二:“命运选择”小游戏中,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种礼乐制度既然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还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沾沾自喜?” 怎么办?我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看着这个男同学骄傲又有点狡猾的笑容,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我知道他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我首先表扬他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开始设问“同学们认为该不该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们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全盘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缘故吗?”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非常热烈,我乘机要求男女生作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辩论
中,我顺势点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照办照抄,全盘吸纳的,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渐渐沉淀下来。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而西周礼乐制度中那种森严的等级观念早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渐渐消逝。本来这一知识点应该在新课完成后的小结中提及,但机会来了,我们就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环节,随时调整,不但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知识点得到落实,而且为九年级文化部分的知识作了铺垫。
„„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2、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3、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中,惟有教师课前科学的预设教学亮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整创生亮点,我们的课堂上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才能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 篇五
【摘 要】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聪明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能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更应该凭借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应时制宜,积极应变,善于将学生的“错误”合理利用起来,挖掘“错误”中合理的成份,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关键词】错误 制造 引出 将错就错 善待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错误,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往往原本在思维程序中早已预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忽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往往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考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反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布满自信地“固执己见”引经据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吧!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错误制造,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了“平衡”的支点。
案例1: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要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实验工具,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圆锥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有的组两种都有。小组代表在教具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实验开始后,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取沙,有的在看沙子的多少,有的在记录,还有的学生之间意见发生了分岐,正在争论„„看他们的样子,都极为投入,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不是最终目的,操作是形式,找到答案才是目的,任何形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实验之后各小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一组的学生说。
“我们也是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二组的学生马上接了上来。
“不对,是四分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很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第四小组的学生很肯定地说着。
“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到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第三小组的学生有点迷惑不解了。
“是三分之一” “是四分之一”„„
教室里沸腾了,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结果,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教师故意装着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
教师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的声音又大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
“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有个学生看了出来。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调换教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了。
教师马上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大的圆柱容器。“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学生真的明白了,欢快地叫了起来,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
对于“等底等高”,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教师没有回避或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错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从正确对待实验中的一些“错误”开始的。有时候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弯路,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分析出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
二、引出错误,争中反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使课堂变得更加出色。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非凡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预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他的一番反驳,让教师犯难了。谁能简单地说她的发现是错的吗?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在哪里呢?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三、将错就错,争中明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大可不必视学生的“错”为洪水猛兽,只要错的合理,错得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
案例3: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 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都很好,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到了学生互动环节,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9y-3)-2(y+1)+ 1,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 9y-3-2×2y+2+1 =9y+4y =13y,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解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解原式=9y-3-2×2y-4+1 =9y+4y-7+1=13y-6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错误是哪来的,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现。由于上课前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上课时就着重讲解出错的原因,这样下来后,学生的作业上就尽少的避免了这类错误的出现。
针对以上的“错解”,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将错就错,学生则综合运用了估算、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何等的珍贵;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这边,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被彻底激活了。
四、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善待学生的“出错”,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案例4: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平行四边行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相互地商量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发现的兴奋走上讲台,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模样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我把长方形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同学:“你们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让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都是“7×5=35”,这位“小老师”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面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了吗?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教师一声不吭,继续请“小老师”演示,只见“小老师”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教师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行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计算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在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后,老师没有回避,也不是等待,而是善待错误,顺水推舟,让学生不断的拉着那框架,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出色;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生气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将是我一生教学中不变的追求。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中学青年教师》
3、《中学数学教育》
6.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篇六
近期,聆听了管晓丽老师关于《探寻品德常态课堂的亮点》的讲座,受益匪浅。从讲座中,我了解了所谓教学课堂的亮点,是指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大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之处,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神游于师生的互动之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所谓常态课,就是“精致的常态课”、“返璞归真的课”、“保持原有的师生交流的自由空间的课”、“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的课”、“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联系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品德常态课的亮点:
一、营造生活课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道德知识,就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我记得在之前的区品德赛课中,我执教了《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与小动物》。开课就是以课前的一首《郊游》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投入课堂之中,带着饱满的热情去欣赏奇妙的动物世界。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听音辩动物、猜一猜、模仿动物叫声这些环节,把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些动物引入课堂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在引导孩子们要去保护小动物环节时,我把我们生活中人类伤害小动物的一些图片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去谈感受,动物是多么的可怜,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从而激发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去保护小动物。
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的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执教《我与小动物》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活动一:以一个卡通形象-----有礼貌的懒羊羊引入活动,然后由老师带头介绍动物明星,后由学生小组交流,个别上台展示交流动物明星,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平等性和互动性。通过动物明星卡的展示,旨在让学生找到动物的特征,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能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及享受到的无穷乐趣。活动二:动物小百科知识是以学生喜欢的“ab猜”的形式进行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也是对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一次检验。学生在感受比赛激烈性的同时,享受着比赛过程的快乐。活动三:学动物走路这个游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富有童趣。活动四: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的播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动物的情感,并且适当渗透了如何去保护动物,以唤醒学生的爱心。
“学动物叫声”、“动物百科竞技场”和“学动物走路”这些环节中,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在这些环节中得到了满足,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台。有的孩子因模仿能力强,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得意,有的孩子因成为竞猜知识冠军而自豪,所以可以想象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是多么浓厚!教学目标不仅轻松解决,还恰到好处的渗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三、善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在执教《我与小动物》时,小动物图片和谜语的出示,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活动环节中,“百科竞技场”这一环节,通过比赛竞猜的形式回答问题,后以视频的方式介绍这些小动物,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不但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保持了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
7.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永远的亮点 篇七
不可否认,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多媒体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情境化, 拓展了教学内容, 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耳目一新。然而, 丢弃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课堂, 失去了动态的生成, 缺少了课堂应有的灵动和意蕴。教师频频活动于计算机主控台前, 以多媒体投影系统为展示平台, 使教学材料过于结构化, 操作上过于程式化, 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师生间丰富对话的开展。可见, 传统黑板板书与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屏幕板书各有优势和不足, 需要我们在扬长避短、巧妙整合后加以运用。传统的板书绝不能丢弃, 依然应得到其应有的重视。
首先, 板书是学生学习的活“字帖”。记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 哪位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便格外受学生尊敬, 老师的字往往成了学生学习、模仿的“字帖”。而学生对老师的字的学习、模仿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板书进行的。当一个个漂亮的汉字在教师的粉笔尖流出时,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仅掌握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同时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其次, 板书更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现代化教学课件可以事先准备, 但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掌控于预先设计之中。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因素。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是教师根据经验的“理所当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上, 学生明明已经说出了正确答案, 可教师还在引导, 为的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 不然, 自己费时费力做的课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一边就学生提出的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与学生深入讨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亲切、更加人性化、更加反馈及时, 是预设教学课件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 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般课件演示速度较快, 又因为屏幕的限制, 课件内容容易被覆盖, 而有的问题又比较抽象,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一些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在许多课堂上,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 学生思维活跃, 课程进行得也很顺利;可是当课程告一段落,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时, 往往遭遇尴尬。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
笔者认为,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面前最基本的教学工具—黑板, 设计好板书, 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一、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板书有必要注重简洁性和概括性。一堂课的板书, 如果能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课本知识, 一眼就能明白、掌握好, 那么板书就达到目的了, 没有必要再增加多余的修饰。如笔者在讲“职场礼仪”时, 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记忆, 采用以下板书形式:
二、脉络清晰, 画龙点睛
好的板书无异于一份“微型教案”, 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它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要点, 呈现知识的脉络, 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 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如笔者在讲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第一框“增强规则意识”一课时, 设计的板书如下:
三、形象生动, 激发兴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法律课相对抽象, 为了增加它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 在板书中加上一些特定、生动的形式, 增添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例如在讲民法概念时, 可以通过简笔画, 使民法生动起来, 学生看了以后兴趣盎然, 印象深刻, 记忆和理解的效果比单纯讲授要好得多, 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主辅相随, 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助性板书应紧密结合。板书不是随机形成的, 写什么、怎样写、写在什么位置等都有讲究。
对黑板面积的安排, 笔者一般把大黑板分为三块, 简称A块、B块、C块。
A块是主纲块, 写这堂课的主要提纲, 内容概括、教学目的的体现均在该块表述。该部分的每一个字应预先设想好, 有自己的位置, 讲课结束留下的板书应有条理性、完整性, 甚至体现一定的构架美。
B块是提示块, 主要写非结构性和提纲性的要点、难点, 需巩固及记忆的内容。
C块是补充块, 主要写讲述过程中需要补充提示的内容, 以完善主讲部分的内容。
B、C两块必要时也可由学生上黑板演示, 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A、B、C三块一般按1/2、1/4、1/4的面积分配, 也可按备课内容作适当调整。
A、B两块又称保留块, 即在连续上课期间不擦掉, 以便结束时复述和留给学生课后回味。
C块可不断更新, 甚至在A块的主纲部分较多的情况下, 到最后一节课时也可合并给A块使用。
A、B、C三块一般可由以下两种形式安排。
8.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篇八
一、捕捉“亮点”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味。”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引起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和諧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为理解老天鹅这一破冰勇士一次次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所面临的痛苦,我让学生伸出双手当作老天鹅的双翅,用这“双翅”来拍打桌子,并且是用力地拍打。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来体会老天鹅这种勇敢的壮举。这种移情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又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黄晓文这一铮铮铁汉的本色,我让学生联系自己有过被小刺或小钉子扎过的经历。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说疼。我接着问:“和黄晓文相比呢?如果是你被铁钉扎脚了,你会怎么做?”有人说“哭。”有人说“送医院。”我又问“黄晓文又是怎么做的?看到文中的省略号吗?你能想象他爬上大堤后的情景吗?”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阀门,开始了各种生动的想象。这样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黄晓文做对比,解放军的铮铮铁汉的英勇形象更完美高大了。
二、捕捉“亮点”于学生的错误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不要忽视这些错误,这些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正确的先导,是思维火花的闪现。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教学目标,,从错误中获得启发,最终让错误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亮点。
我在教学《水》一课时,母亲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我让学生朗读时,出现多个学生读成“你们真是渴坏了”这时我不是忙着纠正,而是问“为什么说饿坏了,能不能改成渴坏了?”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后都说不能,纷纷发言:
生1:“不能,饿比渴程度更深,在他们的那个地方,水比食物更来得珍贵。”
生2:“不能,用饿更加体现水的严重缺乏,体现水的珍贵。”
这样对水的理解更深入了,再次朗读的时候,学生就没有这样的错误了。
又如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读到“半途而返”这个词语,许多同学朗读时反复出现错误,读成“半途而废”,此时,我临机一动,让学生把“半途而废”与“半途而返”进行强调、比较。 进而学生理解到 “半途而废”指中途停止,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而“半途而返”指游客爬天游峰非常累,爬不动了,而回到山下去,从而加深了对天游峰的高、险的理解。接下来的朗读准确率是百分百,远比刚才一遍遍生硬的强调、纠正来得生动、深刻、巧妙。
三、捕捉“亮点”于文本的留白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教材中往往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留白”,这些能成为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对留白的填补则是学生阅读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理解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课文中的“留白点”进行适度拓展则能成为课堂中的一大亮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父母之间那种平淡而又深厚的感情,我抓住了文章中爸爸和妈妈假睡这个细节中的留白进行拓展,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1)夜渐渐深了,都该休息了,妈妈说:“ 。”爸爸笑着说:“ 。”
(2)分针悄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夜很深了,可伏在床边的爸爸 。他看着妈妈,心中不住祈祷着:“ ”。
(3)半夜,月光静静地洒进病房。妈妈刚想翻转一下身子,可一看到爸爸,便 。
通过抓住爸爸、妈妈的语言和文本留白,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妈妈不敢动,爸爸不敢睡的原因,感悟父母之间的平淡而又真挚的爱。这种爱如茉莉一样,平淡却真挚。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之闸又一次被打开,学生们已沉浸在情境之中了,对文章的感悟也更深了。
由此可见:文本的留白处其实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言语形式,是作者无法用语言表述下的产物。教师对留白处的挖掘和再创造,为学生体味文本内涵铺垫了更多的“色彩”。
四、捕捉“亮点”于课堂结尾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俗语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拓展文本知识,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苏教版第八册《动物的互惠互助》,这是一篇说明文。为了说明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这一有趣现象,作者列举了三组动物间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在课堂结尾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同学们,大自然中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现象有许多,请同学课外去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很高,第二天纷纷跑来向我汇报成果:有白蚁和它肠子里超鞭毛虫的互惠互利,有犀牛和犀牛鸟的互惠互利……这样学生不但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了,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新课程中的新课堂,能善于捕捉教学中的亮点,恰当利用亮点,收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最需要的。
9.让京剧成为艺术教学的一个亮点 篇九
经过近半年的京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很多感触与收获。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有些是有形的,如编写了戏曲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还有一些是无形的,如教师戏曲教学意识的增强,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
1、创建浓厚的京剧特色氛围
为了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京剧教学,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京剧氛围。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体现戏曲特色,我们鼓励学生画戏曲脸谱,学生都非常有创意,纷纷在鹅卵石、贝壳等上面画上不同颜色,不同人物的脸谱,并装裱后挂在学校的走廊、楼梯两侧。一幅幅戏曲演出及活动照片也纷纷挂在海艺走廊上。其次,海艺宣传窗里经常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第三,利用校海艺电视台及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收看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最后,学校专门建立了“海艺戏苑”活动室,室内布置了“粉墨登场”“菊坛走马”“梨园飘香”等相关戏曲小知识,另有学生戏曲课及戏曲辅导照片。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
2、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要让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我们必须要创造广阔和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来学习和展示,让他们自信地学,大胆地表演,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1)“我能行”戏曲打擂活动
“展现擂主风采,彰显个性特长”,“我能行”打擂活动是我校比较隆重的艺术活动之一,旨在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自信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迄今已举行了七届。而戏曲打擂比赛是去年刚开设的一个项目,这也是小戏迷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每年十月份,当打擂锣鼓一敲响,一些戏曲骨干及戏曲爱好者,都会纷纷报名,他们都精心准备好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唱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有表演花旦、小生、净角等不等角色的,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评出一个擂主,颁擂主证书,戴擂主冠帽,奖艺术贝卡,活动大受孩子们的欢迎。
(2)成立“海艺小戏迷”戏曲小社团
为培养戏曲骨干,由点带面推动学校戏曲艺术的发展,学校成立海艺小戏迷队,有校内辅导老师四人,外聘老师2人。从一开始七八位到现在的二十几位,队员逐年增加,兴趣也越发浓厚。每星期三下午三节课后开始排练,从最基本的吊嗓、走台步开始,到念白、唱腔、身段,再到化妆、服饰,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辅导。同时,我们还邀请区海浪花戏曲团的老师前来讲课,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学戏,老师们还亲自为小戏迷们表演。在名师的指点下,大家的唱功和做功有了很大地提高,一板一眼,还真有小戏曲家的风范。
(3)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
一年一届的市区艺术节,正是展现学校艺术特色的重要渠道,各校都尤为重视,纷纷亮出自己的特色,节目质量也是逐年提高。我校以戏曲节目亮相,近几年所编排的戏曲节目如《戏曲联唱》、京剧《沙家浜》选段、《小戏迷》等分别获市区一等奖、市优秀集体节目奖,并多次在街道、社区比赛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去年的艺术节,区里借此项活动选拔元旦文艺汇演精彩节目,为争得一席之位,各校都使出了浑身招数,不但节目形式大胆创新,在服装、道具上更是动足了脑筋,我校参评的戏曲节目《小戏迷》,打破了以往纯戏曲表演的形式,以舞蹈加以点缀,节目甚是新颖,台上气氛更为热烈,加上亮丽的服装,小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唱,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纷纷赞叹节目编排新颖、构思独特、富有看头。同时也引得了评委们的喜爱,获得了综合艺术类节目之首。
(4)班级午间“才艺秀”
我校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学校提出“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每天中午1:30至1:50共20分钟的时间,班级开展“才艺秀”活动,这也是小迷戏们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为班级学生演唱和表演,是他们最为开心和自豪的。
3、积极探索了戏曲教学的有效策略
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
(1)精心选择与创编了戏曲教学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见附件1)
由于新课程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少有戏曲教学的内容,因此,音乐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和需要,选择与编写了戏曲教学教材,分低、中、高三段分别确立戏曲教学内容体系如:低段的黄梅戏、中段的越剧和高段的京剧,并包含了戏曲欣赏、戏曲学唱、戏曲表演及戏曲知识,内容有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的曲目也尽量选择一些脍炙人口,影响力比较大,且容易学唱的唱段。我们精选了十几首传统经典名曲,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打猪草》等;越剧《十八相送》、《红楼梦》、《我家有个小九妹》等;京剧《铡美案》、《红灯记》、《智取危虎山》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平时学生也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过,因此他们非常喜欢,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制订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表演、戏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感受戏曲的韵味美,并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2)有效的戏曲教学方法
A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 我国戏曲剧种丰富,流派纷呈,除京剧、昆剧属全国性的剧种外,其他都属地方戏,运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赏时,一味地让学生听,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他们都认为,“太拖了,听着够累人的,而且也听不懂,不知在唱什么”。在让学生欣赏戏曲时,我们采用欣赏与剧情介绍同步进行,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如:越剧《十八相送》是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唱,欣赏时先让学生讲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接着,教师介绍《十八相送》是祝英台一封家书催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一路上所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同时,教师把这段歌词打出来,让学生熟悉,因为越剧用嵊县的地方方言演唱,学生听不懂,一边看着歌词,一边听,这样就能听明白了。然后,再把整段唱分几小段让学生来欣赏,讲一段故事,听一段唱腔,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表演或演唱,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沉闷、枯燥,相反,他们觉得学习戏曲倒也蛮有意思,课堂上时时会发出开心的笑声。
B学唱与表演相结合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旧运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方法来教唱,肯定行不通,学生会更觉枯燥,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唱黄梅戏《对花》时,第一句“一对对到田埂下”看似简单的一句唱,却有二个拖腔,我们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加上画圈圈动作,左一个圈圈配一个拖腔,右一个圈圈配另一个拖腔,最后双手用手指点一下,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完整地唱好它。又如:在唱《对花》最后一句衬词“呀得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尚喂”,共有四个得儿喂,学生总是要唱混,我们就教学生扳手指,唱一个扳一个,这样演唱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小学生本身就爱动,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学唱形式,他们非常感兴趣,学唱积极性高了。
又如:在教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因为这段唱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学唱,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戏曲动作,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创编的动作很富有创新,最后各小组再上台进行展示,学生边唱边表演,此时,他们完全放开了,害羞和胆怯在共同的合作下得到了消除,从而也更加感受到了学习戏曲的乐趣。
C范唱与视频相结合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像这种学生本身并不太喜欢且又难以听懂的艺术,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每当教师说给大家唱一段时,全体学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原本窃窃丝语的课堂,就会变得鸦雀无声,因此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但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教师范唱与视频视听相结合,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D采用游戏教学法
戏曲走进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时,先让学生们在家上网查寻有关网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净、丑,后结合讲解来欣赏京剧脸谱,掌握各行当脸谱的特点,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出示六张脸谱、几个人物,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4、在戏曲教学中积累案例,撰写教学论文。
研究反思:
10.用“亮点”点亮课堂 篇十
(此文在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第1期发表)
郑西银 余青
在大力提倡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已成为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探索的目标。2010年起,荆门市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了“语文亮点教学研究”,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快乐高效课堂。
语文亮点教学就是从解读语文文本入手,通过对一篇课文的特色的剖析,挖掘出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或核心价值)、精彩美点,即亮点,然后针对亮点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教学方案的实施,引领学生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亮点教学的内容包括诗歌散文朗读教学、文本语言深度赏析指导教学、文本创作中表达技巧指导教学、文本创作中思想情感表达问题教学等等。日前,荆门市名师工作室的两名教师——聂晶和沈红丹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实施亮点教学,获得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均获得了一等奖。我们借此谈谈实施语文亮点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借我一双慧眼,探寻文本亮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明确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依据这一原则,新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真正做到深入解读文本,找准亮点,因材施教,上出每一课的精彩来!先看聂晶老师执教的《公输》。《公输》是一篇极具文采和文学趣味的文章,情节生动,悬念迭生;以对话为主,言辞巧妙犀利。所以聂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把“领略墨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感受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作为文章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文章的亮点。在教学当中,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让同学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再来看沈红丹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文化内涵丰富,情感健康饱满,语言摇曳多姿、韵味悠长,是“乐府之奇葩,巾帼之颂歌”。那么,《木兰诗》的亮点在哪里呢?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研读,沈老师把“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教学亮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二、浓墨重彩演绎,成就魅力课堂
于漪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时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师通过与文本对话,对教材中蕴含的亮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把握亮点,采取最优化教学模式,重锤敲打,能够激活课堂,让课堂魅力无限。
请看聂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坚守道义从不杀人,公输盘说这句话时心情如何?我们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一生读)
师:你把公输盘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了,此时的公输盘很生气,断然拒绝,这正中墨子下怀,那墨子针对公输盘的“吾义固不杀人”,是如何批驳的呢?
生回答,师引导:先用一个反问句“宋何罪之有”质问他。然后用了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层层逼近,批驳公输盘的行为,让他的行为和语言自相矛盾。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生: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生:势如破竹,掷地有声 师:谁来为我们朗读这段话?
(一生读)师:你读得响亮,很有文言语感,不过老师觉得五个“不可谓”你读得平淡了点,其实这五个不可谓,句句都有针对性,针对公输盘可能狡辩的理由,老师想进行一个模拟对话。我扮演公输盘,为自己辨解,请一个同学扮演墨子,用书上的话来驳斥我。角色扮演朗读后,老师问:大家说说看,我们俩谁读的好?(学生肯定老师读得好。)
老师说:老师读得好可不行,老师扮演的是公输盘,作为墨子的你,应在气势上压住公输盘,要读得铿锵有力。谁还愿意和老师来读?
(一女生与老师再进行一次模拟对话)
这一次,学生的朗读义正辞言,咄咄逼人,完全压倒了“公输盘”,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老师借机引导,再把五个“不可谓” 连起来全班齐读,一气呵成,感受语言的气势。
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领略到墨子论辩艺术的高超,可谓一箭双雕。正如课后专家点评所说的“创意巧读文趣生。”
三、春风化雨滋润,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程度。我们的语文亮点教学,由于切入口小,教学目标单一明晰,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深入的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而成为亮点课堂的最大受益者。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似春风化雨,让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日积月累,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语文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我们希望通过语文亮点教学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途径,使枯燥的“阅读”教学变为愉快的“悦读”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充满智慧和灵性。前不久,《初中语文亮点教学研究》在湖北省课题开题研讨会上做了示范交流,受到专家的肯定并正式获得立项。这次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荆门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聂晶和沈红丹老师授课成功,更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
荆门市教学研究室
11.让每个教师的“教学亮点”闪耀 篇十一
一、“教学亮点”展示的内容
“教学亮点”是指各个教师在教学中摸索、探究出的行之有效的独到的点子、做法。其内容因人而异,老教师可以是就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教学中独到的经验性做法,新教师可以是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创新教学设计,还可以是某个教师在某一堂课上有益的尝试等。大致可分为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做法,如何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在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重点的处理与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突破得当,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学得更轻松。刘老师介绍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教学中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在做好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体验的同时,他要学生合上课本,点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绘出这两种气体的发生装置示意图。之后,一起点评绘制情况。此招对于学生掌握所需仪器种类、名称及其连接组装方法效果颇佳。
2.确保某些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性环节的处理
有些演示实验若按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操作,效果不够明显,甚至难以将实验做成功。有的老师摸索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技术。初中化学教材中对氢气燃烧现象的描述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但因在玻璃尖嘴导管上燃烧,玻璃中含有钠离子,导致火焰为黄色。教材中从未介绍如何点燃氢气才能看到其火焰的本来颜色,老师和学生也不曾看过氢气燃烧的淡蓝色火焰。为此,陈老师介绍的做法是:用从收音机天线上取来的小钢管代替玻璃尖嘴导管点燃氢气,让师生真正看到了其淡蓝色火焰。
针对往放置有高低两根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熄灭烛火实验有时不成功的情况,温老师介绍的做法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为250毫升,用于放置烛火的烧杯为200毫升,则能确保一次成功。
3.对某一实验的改进
对教材中一些实验进行适当改进,不仅便于操作,有时还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初中化学教材中可燃性气体爆炸实验,用长木条点燃倒扣在桌面上底部留有小孔的一次性纸杯内的氢气,易产生恐惧心理,且点燃时机把握不当时实验难以成功。为此,申老师介绍其做法是:改一次性纸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为广口塑料瓶排水法收集氢气,改长木条点燃为用导线将废旧打火机电子打火装置的电火花引到燃气瓶内的点子打火。此改进不仅方便点燃,保证实验成功,还能验证100%纯氢气无法点燃,只有混入一定量空气才有可能点燃爆炸的事实。此改进经全组教师使用后做了进一步完善,获得了2010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第十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初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复杂,操作繁琐,申老师介绍的做法是:利用废旧防盗门上拆卸下来的门铃装置,在其连接开关的两根线上分别接上两根从废旧干电池上获得的碳棒,实验时,只要手握该装置将两根碳棒伸入待测液中,若溶液导电,则会响起悦耳的音乐,反之,则无声。此改进不仅变废为宝,操作简便,且因为有音乐响起,更为有趣,也被全组教师采用。
4.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学得更轻松,对所学知识技能也掌握得更牢。怎样让初学化学的学生尽快掌握化学式从右向左的“反常规”读法?龚老师的做法是介绍我国古代匾牌的朗读顺序,例如“寺林少”,应读作“少林寺”,“关海山”应读成“山海关”等,此法,学生印象深,在书写朗读化学式时不易出错。
在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探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所需试剂种类时,龚老师介绍的做法是:“对称法”,即根据三种金属已知的活动性顺序,如果中间那种金属用其盐的溶液,则其前后两种金属分别用其单质;若中间那种金属用其单质,则其前后两种金属分别用他们的盐溶液。此法简单实用易记,受到学生欢迎。
此外,还有就某一教学内容的学生探究性学习设计,穿插于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新授或复习时的经典思考题、训练题,某一教学课时最佳的提问时机和提问的内容,教学课件制作中某一图片资料的处理等。
二、“教学亮点”展示的方法
每次备课组活动,要求每个教师至少结合全组的教学进度介绍一则自己的教学亮点,可短可长,根据所展示内容的需要,或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或借助仪器材料操作演示的方式,三五分钟解决问题。也可以由展示教师事先打印好相关材料、制作好相关课件或录像资料发给每个教师,或给全组教师播放。对于较复杂的,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由展示教师教学示范,其他教师观摩。之后,由展示教师回答其他教师的相关提问,经全组教师集体讨论后,或直接推广应用,或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必要修改后推广应用。对于创意好、质量高的点子、做法,全组教师协助原创者将其“教学亮点”推荐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竞赛活动,或投往相关的报刊争取发表。
三、“教学亮点”展示的意义
备课组活动中每个教师展示自己最成功的做法,让每个教师的“教学亮点”闪耀,使得原来略显单调的备课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生机活力,给备课组活动赋予了务实求真、创新高效的内涵。因各个教师的教学亮点展示后,供大家分享,让每个教师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快地提高了全组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对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弯路,直接享用众教师潜心研究的成果和“专利”,更快地促进了其专业成长。对于展示教学亮点的教师来说,也得到了全组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在备课组中营造了一种钻研教育教学艺术的良好科研氛围。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特色及亮点07-21
如何打造课堂教学亮点09-01
初中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07-14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09-24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高效课堂下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08-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07-14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