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024-06-2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共12篇)

1.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

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郭峰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4页例3、教材第85页例4及教材第8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

2、 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练习

1、 口答下列各题。

(1) 说一说2、3、5的倍数的特征。

(2) 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

18和24     12和30      9和72     11和7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二、 探索新知

1、 最简分数。

(1) 投影呈现情境图。

师: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你能猜到吗?

生1: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

生2: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

(2) 提出问题。

师: 和 是一回事儿吗?为什么?

(3) 分析,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他们不难发现 和 是一回事。

让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书分析过程。

= = ;

师: 和 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但是,它们的分子、分母之间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生: 的分子、分母含有公因数含有1、5、25等,而 的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

(4) 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 师:像 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不是最简分数。

板书: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 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84页的“做一做”。

① 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明理由。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看看对不对。

② 第2题,学生自己连一连,并和同学交流。提问说一说思维的过程。

2、 约分。

(1) 出示教材第85页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师: 是不是最简分数?什么叫最简分数?

(2) 学生化简。

由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可以如何化简,教师巡视课堂,注意提醒学生化简的最后结果要最简分数。

(3) 情况反馈。

① 提问学生说说化简的方法。

生: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子、分母。

师:那太好了,我用公因数1去除。

这时,学生会一致反应,不对,1要除外,应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② 说一说,怎么除。

方法一:         。

方法二: 。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公因数,能一次除尽?”

(4) 揭示约分的概念。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让学生指出这一句话中的两个重要词语。

①“和它相等的”,即与原分数相等;

②“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数字要变小。

(5) 约分的方法 。

(6)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7) 师:约分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也可以这样写: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也尝试约一约。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约分后的数位是否对齐,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分子、分母,然后板书约分结果。

(7) 即时练习。

完成课文第85页“做一做”。

练习要求:

① 先判断是否为最简分数,并说明原因;

② 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③ 检查最后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 巩固练习。

课内作业。

完成教材86而练习十六第1-4题。

2.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对“分数的意义”教学现实的追问

笔者听过多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课,有常态课,也有观摩课,尽管这些课上教师行为、学生课堂表现有较大差别,但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却大同小异。笔者新近对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和课堂交互决策作质性研究,以其中的一节“分数的意义”为例,该教师的课堂情况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用语言(或具体分数)表示结果。即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副学具,有糖果、棋子、圆形纸片和方形纸片等。学生任意“操作”一个分数,教师再抽查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分物的过程和具体分数,比如“我有八个棋子,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整体的四之一,用表示。”

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图示

在课前和课后的及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教学决策主要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解读。教材(人教版)提供了四条信息(图2):(1)言语“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2)圆纸片、方纸片和线段图;(3)香蕉和面包,并附“每根是这把香蕉的”“每份是这盘面包的”的示范语言;(4)分数意义和单位“1”含义的描述语言。教师由信息(1)(3)(4)决策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动手操作并言语表述;由信息(2)和(3)决策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分实物”。也就是说,教师从上述信息中作出了两个推理和决策,一是视纸片和面包为起到等同作用的实物;二是视言语表述为分数意义学习的唯一路径。于是,便产生了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基于这种现实教学中并不鲜见的现象,通过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对信息的意义及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我们不禁要追问:纸片与面包完全等同吗?分数意义学习只有“分实物→言语表述”的单一走向吗?

二、分数意义教学中的纸片:由实物走向模式

对问题“纸片与面包是否完全等同”,在了解关于分数及其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后便可明确作答。

(一)表达“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的模式

我们知道,分数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表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我们的孩子实际上很难达成认识和理解。除了分数本身比较抽象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明确引导学生建立一些能更形象、更全面说明分数意义的模式。

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的模式有四个渠道可以建立:范围、长度、集合和面积。范围模式对儿童来说是最具体也最容易操作的,整体(单位“1”)是一个范围,而部分是大小与形状的叠合。教师们通常采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数学习的后续讲解,教师们最常用到的范围模式有圆形和矩形,其实三角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它们各自有些特点需要注意。圆形模式便于儿童发现整体却对部分较难理解,矩形模式易于儿童理解部分却难于理解整体,而三角形模式两方面都比较困难。

集合模式则用一个集合作为整体,如图4所示:

集合模式对于儿童理解分数有一定困难,因为他们连分实物都会产生一些困难,何况这种抽象的模式。不过,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物渗透集合均分的思想,也可以渗透一个整体中可以包含不同类别的物体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提供的学具中既包含糖果,也包含棋子。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教师不准备这样做,自己也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教师对分数意义全面、完整的理解对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线段图属于长度模式,小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面积模式包含了范围模式所涉及的情况,这个模式适合于较大儿童(四年级及其以上),图5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类模式。

由上可知,分数表达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范围、长度、集合和面积则把这种关系和意义模式化,使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更直观、渐进和全面。进一步地,如果能够意识、找到并恰当运用这些模式,我们的教学也许会更有效。

(二)教材中具有“模式”功能的信息源

那么,教材中是哪些信息在提示我们要构建并运用模式作为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意义的桥梁呢?

我们回到图2,结合上述的分析便不难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线段图、圆纸片和方纸片,特别是纸片,除了是实物外,更重要的是兼具了“模式”的功能。线段图属于长度模式,圆纸片和方纸片既属于范围模式也属于面积模式。如此的话,教材中的信息源除了“分实物”“言语表述”和“符号”外,又多了一个元素,即“模式”。

相对于以往对教材中纸片的认识,通过今天的讨论,纸片便“返璞归真”,兼具实物与模式的功能,其中,模式的功能似乎更富含教学的意蕴。通过对“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重新解读,纸片实现了由实物走向模式的角色转换,并将因此给“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构建“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结构

(一)模式的核心地位

在教材所呈现的四个元素,即实物、模式、言语和符号中,模式是联结其余三个元素的桥梁。

首先,纸片是面包、香蕉等实物平均分的模式化。模式是实物操作的数学转化,从实物走向模式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抽象、归纳并建立逻辑关系结构的过程,是数学化的过程,即模式化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没有数学化就没有数学”,真正的数学知识应当是关于抽象的数学对象的研究,而并非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量性属性的直接研究。所谓数学是模式的科学,由实物操作走向模式走出了数学味。

其次,模式与符号和言语之间分别建立了双向逻辑关系,即模式↔符号、模式↔言语、符号↔言语(经模式表象)。这样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在上述图形中,模式元处于中心地位。模式由实物操作数学化而来,形成“分数意义”抽象的研究对象,并为分数意义的学习提供直观材料和意义建构的载体。例如,平均分香蕉为4份(实物操作),将该过程模式化为平均分成4份的长方形纸片,该模式与符号、言语“把香蕉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形成双向逻辑关系,而符号与言语之间经由长方形纸片模式建立了双向逻辑关系。这里提到的双向逻辑关系在后面的探讨中,将更详细地予以解释。

据此,通过分析教材、提取信息→解读信息背后的含义→建构信息之间的关系等步骤,纸片的“模式”功能在上述关系图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它不仅能使分数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数学味更加显现,也能使该教学过程显得立体多元。

(二)“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操作要义

如果把上面对模式、符号、言语、实物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探讨相应地进行教学过程化,那么,“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结构便水到渠成。如图

把这样的双向关系转化为相应的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则至少有六种路径:

(1)由模式写符号;(2)由符号选模式;(3)根据符号进行言语表述(借助模式表象);(4)由表述写符号(借助模式表象);(5)根据模式进行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结合符号);(6)言语表达分实物过程后再选模式或画模式。

其中,(1)与(2),(3)与(4),(5)与(6),是三组互逆的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使传统教育中所忽视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而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则是分数意义学习的逻辑起点。

以上解析了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操作要义如下。

要义一:(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操作走向模式的数学化过程;(2)给模式写符号,同时给符号选模式;(3)借助模式表象,给符号进行言语表述,同时给表述写符号;(4)给模式,儿童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同时儿童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后再选模式或画模式。

要义二:(1)分实物后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然后写出分数符号;同时,先给出符号由学生选模式,然后再表述分实物的过程;(2)给符号后要求学生言语表达(或画)模式,再依此描述分实物的过程;同时,言语表述模式后,描述分实物的过程,再写出符号。

前者将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相对独立化,后者则将该过程糅合于各个双向的逻辑关系之中。

(三)两种教学结构的比较

图1和图6分别基于教学现实和理论分析勾勒出两类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结构,即“分数的意义”现实教学过程和“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过程。前者呈现断裂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分数意义的活动断裂进行(分实物→言语表述符号或分实物→言语表述分物过程),跨越了“实物到模式”的数学化的过程,并构建了“实物到言语”的单向学习活动,使整个学习活动显得单一和断裂,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不利于学生体悟和积累数学化的数学经验,其根本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归根结底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后者呈现多维性和双向性的特点,模式元素是整个结构的核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多个维度(实物→模式↔符号、实物→模式↔言语或实物→模式、模式↔符号↔言语等维度)实现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生活注入活力。

调研中有教师说,在一次小学数学毕业会考中,有一道题目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在给出的方格图中用阴影表示出来(即给出符号选择模式),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模式所致。

四、“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教学意义

我们归结分数意义的教学结构,并非仅仅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意在深入挖掘其内蕴的教学意义,使教学形式的改变由内至外而发生,而非外力强加的、缺乏灵魂的生硬动作。

“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分数意义的教学,其内涵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点。(1)数学化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现实事件中抽象出来的模式,而不是现实事件本身。从现实事件抽象出模式的过程,是数学化的过程。(2)数学学习过程是各路径双向互动、多路径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多路径交错的动态过程,各路径相对独立,又整体关联,相互依存。独立的路径双向互动,并非单一走向;关联的路径融会贯通,以一定的模式相互整合,构成数学知识意义生成的有机载体。

上述教学意义的提炼,期望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教学“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地,能把这些教学意义合理迁移到其他的数学教学领域。

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第72页的例15,完成练一练和P73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24971111 ○

7710104685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11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 为什么小于 ?

85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34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592.探索方法。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指明学生板演。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4.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四

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课前准备: 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

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

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

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

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 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5.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也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分数单位》,第三课时进行《分数的意义》练习课。

《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低入口、大感受、深

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经过比较、归纳,进而突破难点。并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学法指导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6.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7.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七

(三)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6分)1.2.3.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 叫分数.()

二、单选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6分)1..2.两个分数, 分数单位大的分数值

[

]

A.大

B.小

C.不一定

三、填空题(1-2每题 1分, 3-7每题 2分, 8-12每题 4分, 13-15每题 5分, 第16小题 6分,分)1.2.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1)21厘米=()米

(2)14角=()元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025毫升=()升

2750克=()千克

5.6.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平方米50平方分米=()平方米

136分=()小时

8.9.在括号里填上“>”、“<”、“=”.

共 53

10.在括号里填上><或=.

11.在()里填上>、<或=.

12.13.14.15.16.四、应用题(1-3每题 5分, 4-5每题 6分, 共 27分)1.一个面粉厂, 用200千克小麦磨出170千克面粉.磨出的面粉占小麦总数的几分之几?

2.用300千克黄豆可榨油39千克,平均1千克黄豆可榨油多少千克?

3.王师傅12天做了一批零件, 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4天做了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4.三个同学走一条22千米的路, 甲走了6小时, 乙走4.5小时, 丙走5小时, 谁走得快?

5.五二班有学生45人, 其中男生21人,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其它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8分)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一、填空题。1.

()()()2()85=1.2 6 16÷()30÷()=

56539()2.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是(),它与把()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相等。

3.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把2千克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总数的((),是()千克。)4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还表示把4平均分成()份,取其中7的()份。

136. 分数单位是(),至少要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变成了一个整数。

77.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8.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吨300千克=()吨

20分=()时

37克=()千克 1米13厘米=()米

2时=()日

125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在括号里填上“<”、“>”、“=”。1435339773○ ○1 ○ ○ ○ ***3521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0.8

784611.一条长8米的水渠,用17天修完,平均每天修这条水渠的(),平均每天修()米。

212.的分子扩大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

7二、判断题。

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

12.把三块饼平均分成5份,1份是块。

()

53.3÷7的商比5÷7的商大。()

4.一项工作,甲用5小时完成,乙用6小时完成,所以乙比甲的工作效率高。()5.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76.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8637.因为,所以它们的分数单位也相同。84118.一项工作,甲用小时完成,乙用小时完成,所以甲比乙完成得快。()56

三、选择题。1131.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A.米 B.米 D.米 7372.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个。A.4 B.5 C.无数 3.假分数与1比较,它()。A.大于 B.小于 C.大于或等于 574.大于而小于的分数有()个。A.1 B.2 C.无数 9915.下面图形中的阴影部分不是的是()。2 A. B. C. D.6.一段路,已经修了,这里把()看作单位“1”。A.已经修的 B.未修的 C.全部的 7.的分母加上1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A.18 B.4 C.8 D.3 8.10克盐溶入100克水中,盐占盐水的()。A.

四、将下列的分数约分。912345621281230227727211264125 60111 B. C. 11910493

5五、将下列各分数通分 54和6935和4757和824

213、和3483411、和 201560

8.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八

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那同学们还记得小数长什么样子?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预设:0.3

师:谁能说一个和他不一样的?

预设1:0.47

预设2:0.356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老师说几个,我说,你们来读(1.8、2.75、4.702)你能将这些小数分分类吗?并且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0.3、1.8)(0.47、2.75)(0.356、4.702)我是这样分的,看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分在一起,有两位的分在一起,有三位的分在一起。

师:我们把第一组给他起个名字,叫一位小数,第二组叫两位小数,第三组叫三位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0.1表示什么

师:今天学习小数的意义,要想知道0.3表示什么?我们得从研究0.1表示什么开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1”,怎样表示出0.1呢?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操作。

汇报: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也就是0.1就表示,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2.谁能借助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说一说,0.3表示什么?

预设: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3。也就是0.3就表示。(追问:0.5里有几个0.1?)

3.你还想表示哪个小数?

预设:我还想表示0.8。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8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8。也就是0.8就表示。

4.观察这三组,你发现一位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位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二)0.01表示什么

师: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小组讨论。

汇报:

1.两位小数表示什么,应先从研究0.01开始,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1。也就是0.01就表示。

2.0.06表示,它里面有6个0.01。

3.我还想表示0.73。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73。也就是0.73就表示。

4.小结:我们发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三)0.001表示什么

预设:0.001表示。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也就是0.001就表示。

师:平均分成1000份是不不好分呀,我们找电脑帮帮忙。(ppt出示正方体)

师:现在从这1000份中取出365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写成小数呢?里面有多少个0.001?你还能写出哪些小数?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计数单位

ppt出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通过ppt演示,学生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3.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 0.01

0.620里面有( )个0.001

0.1235里面有( )个0.0001

4.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0.4 2.6 1.3 3.85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0.1= 0.01= 0.001=

0.3= 0.06= 0.365=

9.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九

---数学五年级下册

岗上镇岗上小学 李景格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知识,学习好了本节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运算、性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与代数知识。教材编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帮助他们感受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三个概念。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的教法以启发探究和引导发现法为主,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四、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过程

(一)分数的产生导入

1.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的需要。(课件出示主题图1)2.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出示主题图2)【设计意图】:由问题“如果不给尺子等测量工具,你要怎样测量这张桌子的长度?”引入,引发学生的议论,激发求知欲望。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复习旧知

1.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设计意图】: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平均分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三)讲授新知,抓重点,破难点分。一)四个梯度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1.积累感性认识

(1)看书中的例子说一说1/4的含义。(2)再举例说明2/4,3/4含义。2.概括总结,建构概念(1)理解单位1

(2)理解分数的意义。(3)识分数单位。

3.反复研读,理解概念。4.及时反馈,巩固概念。二)比较发现法突破分数单位

1.课件出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让学生比较异同,同桌说一说。

2.及时反馈,巩固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线段图、实物图说明1/4的意义,进而举例说明2/

4、3/4的意义,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为抓重点,破难点做充分的准备。通过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时进行课堂反馈,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五)巩固练习

10.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折纸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                                                                                                                                                                                                                                      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4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 时: 第5、6、7课时

课 题:星期日的安排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 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课 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读出下面各小数。

0.3 0.25 0.14 1.34 4.06 0.08

2、 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 15÷45 5÷10 9÷10

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 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 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 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11.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篇十一

姓名 班别

一、填空。

1.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3段占全长的(). 2.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为2.

3.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4.6÷9=

5.在○里填上“>”、“<”或“=”. ○ ○ ○1 ○ ○ ○

6.在括号填上最简分数.400千克=()吨75厘米=()米 15分=()时50立方分米=()立方米 350毫升=()升30时=()日

7.在 三个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8.一个分数,如果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就得1,如果减去它的1个分数单位就得 .这个分数是().

二、判断题。

1.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 .()2.a和b都是自然数,b÷a= .()3.假分数都大于1.()

4.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为2.()5.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没有公约数.()6.1米的 和3米的 相等.()

三、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8÷3=12÷30=45÷6= 71÷11=60÷24=70÷42=

四、应用题。

1.工程队修一条4千米长的公路,12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平均每天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电视机厂计划五月份生产4000台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实际上半月完成了2400台,完成了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3.用两台拖拉机耕地,甲拖拉机3天耕了7公顷,乙拖拉机5天耕了12公顷.哪一台拖拉机的工作效率高?

4.学校买来一些文艺书和科技书,其中文艺书有360本,科技书有120本.(1)文艺书本数是科技书本数的几倍?

(2)科技书本数是文艺书本数的几分之几?

(3)科技书本数占买来新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12.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共12题;

共16分)1.(1分)一本故事书42页,已经看了,还剩_______页没有看。

2.(1分)长方形游泳池的长是18米,宽是长的,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_______平方米。

3.(1分)_______米比42米多,30千克比_______千克少。

4.(1分)在横线填上“>”“<”或“=”。

1-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5.(1分)_______米的公路修了 后还剩1500米;

售价160元的商品降价 后是_______元。

6.(1分)10的是_______,8的是_______。

7.(1分)一个长5米的绳子,剪去了 米,还剩_______米。

8.(1分)_______=0.5_______ =5.4 _______=1 9.(5分)画一画,算一算:

= 10.(1分)甲数是,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_______ 11.(1分)的倒数是_______,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没有倒数。

12.(1分)米=_______厘米;

吨=_______千克 二、判断。

(共5题;

共10分)13.(2分)两根一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 米,第二根用去,两根绳子剩下的一样长。

14.(2分)a的 等于b的(a、b均不为0),那么a比b小。

15.(2分)判断对错. 一个数的倒数比这个数小. 16.(2分)原价5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相当于降价了10元。

()17.(2分)一个数乘以假分数,积一定大于这个数。()三、我会选。

(共5题;

共10分)18.(2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6.4,其中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

A.6.25    B.1.6    C.0.16    D.6    19.(2分)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5倍,高不变,面积会()。

A.扩大到原来的5倍    B.扩大到原来的25倍    C.不变    D.缩小到原来的     20.(2分)如果a×=b×=c×=1那么a、b、c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A.a    B.b    C.c    21.(2分)一个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 m,第二段占全长的,这两段相比较,()。

A.第一段    B.第二段    C.无法确定谁长    22.(2分)已知甲数比乙数小(甲乙两数是非0数),则甲乙两数的倒数相比较,()。

A.甲数倒数大    B.乙数的倒数大    C.无法确定    四、计算(共4题;

共30分)23.(5分)直接写得数。

4× =           × =         8.4× =        × = 3.8× =        12× =         ×2.5=        + = × × =     72× × = 24.(5分)计算下面各题。

(1)+ +(2)+-(3)-25.(5分)计算下面各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6.(15分)解方程(1)(2)(3)五、看图列式并计算(共2题;

共10分)27.(5分)28.(5分)六、解决问题(共6题;

共30分)29.(5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如下图所示),周长减少了30厘米,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0.(5分)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比海象少,海狮的寿命比海象的寿命大约少多少年? 31.(5分)求 …,的倒数和。

32.(5分)一套运动服的原价是320元,打八折出售,现在运动服多少元? 33.(5分)商店运来20筐苹果,每筐15kg,运来的橘子总质量是苹果的。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34.(5分)人的血液大约占体重的,血液里大约有 是水,王书阳的体重是39千克,他的血液里大约含水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12题;

共16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判断。

(共5题;

共10分)13-1、14-1、15-1、16-1、17-1、三、我会选。

(共5题;

共10分)18-1、19-1、20-1、21-1、22-1、四、计算(共4题;

共30分)23-1、24-1、24-2、24-3、25-1、26-1、26-2、26-3、五、看图列式并计算(共2题;

共10分)27-1、28-1、六、解决问题(共6题;

上一篇:重庆新龙湖物业故事下一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