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精选5篇)
1.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一
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记有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小美在楼下花园里玩,玩着玩着我看见两只小蜗牛让我想起小美和他爸爸在楼下花园里的草地上放走了两只小蜗牛。我飞快地跑去叫小美过来,让小美看看是不是她以前放走的两只小蜗牛,小美听到消息立即跑过来,看见那两只小蜗牛高兴的笑了起来。大声说:“是啊,是啊,就是我们放走的那两只。”她抓起两只蜗牛,把其中一只蜗牛放在我手上,它慢慢地在我手上爬来爬去,爬了一会,小美再把它放回草地上,让它慢慢地爬回大自然,爬回自己的家。另一只,小美放在手上一直摸着它的壳,我们一会儿和小蜗牛玩捉迷藏,一会儿在花园里的草地上摘些叶子给小蜗牛吃,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就到傍完了我突然想起科学老师说:“大自然是动物的家。”我和小美商量一下,小美同意了,我们恋恋不舍地把小蜗牛放回到草地上。最后我们把那两只蜗牛放回了大自然里,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童年的生活中,这一件事让我最深刻难忘。
2.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二
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 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是即兴的、灵动的, 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才能让课堂绽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情境描写
小语第二册《小伙伴》是一篇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小短文, 它以春游为题材, 写了粗心的小主人公玛莎丢失了背包以后, 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从而使小朋友明白, 真正的好伙伴不能像维佳那样, 只说了一句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 而后就顾自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也不能像安娜那样只是劝告玛莎以后不能丢三落四, 而应该像安东那样“什么也不说, 把一大半的面包放到玛莎的手里”, 用实际行动给予伙伴最需要的帮助。
学生学、听录音、读课文、练朗读……一切仿佛都是那么顺顺当当, 该进入明义导行这一节了, 于是我问:“你觉得哪个小伙伴做得最好, 为什么?”学生们沉思片刻, 陆续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安东做得最好, 玛莎丢了包, 没有午餐了, 她马上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生2:对!她还把大一点的面包给了玛莎, 所以她是最好的小伙伴。
“嗯, 对!”“我也觉得”……很多孩子嘴里轻声地嘀咕着, 认同着观点, 我正准备来个“画龙点睛”, 小结一番, 顺水推舟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却不想孩子们的争论却始料未及地使课堂偏离了预设的轨迹, 驶向一段我不曾预约的精彩!
生3:我有不同意见, 我觉得安娜做得最好, 她劝告玛莎不要再粗心, 再丢三落四, 玛莎记住了, 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呵, 字字句句铿锵有声, 好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一石击起千层浪, 于是一场争论由此展开) 。
生4:我不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安娜只会说玛莎, 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现在离回家还早, 万一饿得胃疼了, 怎么办, 安东才是最好的伙伴!
生5:对, 我有一次就饿得胃痛了。
生6:我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如果像安东那样, 什么也没说, 就把面包给玛莎, 没让她吃点苦, 她下一次还会犯丢三落四的毛病。
生7:我也同意姜一豪的说法, 现在她运气好, 碰到了安东, 可不可能每次都碰到啊, 应该像安娜那样, 帮玛莎指出错误, 玛莎才会改正。
……
(此番局面, 有太多的意外, 意外于他们别样的思考, 意外于他们流畅的表达, 能说他们错吗?能一棍子否定他们的意见吗?当然不能, 也不忍, 听一听吧, 也有哲理蕴涵其中。这是多么难得的“众言堂”!那一刻, 我立刻决定改变我的预设计划)
师:小朋友都说得都很有道理, 一方想帮她改掉坏习惯, 一方不想让她饿坏肚子, 给她最实际的帮助, 那你们想想看, 更合理的办法有没有?
生8:我知道了, 先劝告她, 叫她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 再把自己的东西给她吃!
生9:对, 她想吃什么我都给她。
生10:不, 应该是先给她吃, 她一定饿坏了, 然后再跟她说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
……
(多么温柔的方案, 多么人性的关爱, 我相信孩子们是真的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 多角度多方面地去帮助自己的小伙伴。一切的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 所有的教学目的又完成得那样顺理成章)
三、我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 阅读与理解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感知。课堂应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 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 将课堂禁锢于严格的封闭状态, 则必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
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差。而细细想来, 这所“偏”的正是学生个人情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 正是学生对人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 其中有很多不乏有价值的成分。譬如在今天的课堂上由孩子们讨论后所生发的教义远比按预定计划只肯定安东要多得多。
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四个情结 篇三
第一个情结是2005年第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重视生成应做到五个不能忽视》。
我清楚地记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列举了5个教学案例。第一个是一位名师的教学案例,其余4个是我自己的。每次文章发表后,我都会将发表前后的文章进行认真对比,看编辑是怎样进行删改的,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这次比较,我发现,编辑把我引用的名师的案例删掉了,其余内容则改动很少。编辑为什么删掉了名师的案例?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文章要发表,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性研究和个性思考,不能照搬或模仿。有了原创性研究之后,再精心写出来,对读者才会更有启迪意义。这一次发表使我从此走上了一条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创新之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第二个情结是2005年第10期《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我的另一篇论文《个性化阅读与教师的价值引导》。
2001版课标提出个性化阅读以后,个性化阅读成了大家研究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当时,我作为一名教研员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小学生应怎样进行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又该怎样引导呢?等等。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张编辑打电话询问:目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困惑的是什么呢?我将我的困惑和盘托出。张编辑广泛征求了意见之后,围绕“个性化阅读”进行了一次专题探讨,并在第9、第10期上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个性化阅读的文章,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初步解决了大家普遍关注的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这个专题中也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这次发表对我触动更大。因为我没想到一线教师们的困惑就是她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她的专题真正来自于我们一线的教学实践,能帮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难题,助我们成长。这次情结之后,我更加离不开她了,感觉她就是给我解难、帮我成长、助我成 熟的导师 ,从此我越来 越喜欢她 ,越来越依赖她。
第三个情结是2007年第9期的“卷首语”刊登了我的《笔耕不辍写人生》。
在她的学术指导与实践引领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开始在不同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研究能力与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很多刊物开始向我约稿了。这一次发表就是编辑向我约的一篇卷首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时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她在小语界学术影响力很大,而且当时给“卷首语”撰稿的都是像崔峦、吴立岗、吴忠豪、于永正等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名师等。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特级教师,能够写卷首语吗?没想到编辑鼓励我说:“没问题,您作为我刊老作者,我们一直关注您的发展,也做过调查,您的文章很受一线教师欢迎,放心写吧。”这次约稿,我是再一次没想到,她那么关注我们这些和她一起行走的读者。她不仅助我们成长,而且在我们成熟之后,还能给我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我非常感动。这一次经历,成了我教学研究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象征着在通往全国名师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个情结是2014年5月,我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签约作者”聘书,我知道,这是对我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是信赖。
4.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四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建构伙伴式课堂,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学生充分阅读和独立思考为根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契合教材和学情的多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以及调动想象填补古诗空白、感悟作者情怀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夯实学生的古诗词基础。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江南春》时,教师应将学生全面感知该诗作为目标,把自主学习视为主线,激励学生在层层探究中,夯实古诗词基础。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春境之中,唤醒春之遐思,朗诵春之诗词,畅谈春之心情。在渐入诗境后,学生借助该诗的注释,自主展示自己眼中的春景。有的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将自己读到的江南春景诉诸笔端,用文字概括;有的还借助想象,用画笔勾勒出自己理解的江南春景;还有的和同桌交流,完善对该诗的感知……学生在你我话春中,读准了字音,明白了该诗的内容,同时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是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它可以夯实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基础,锻炼并提高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天地,收获更多探索的果实;在自主展示的舞台,收获一路创新的鲜花。
二、同质携手,诵读竞赛
古诗基础相对扎实、思维活跃、探究能力较强的优秀生与优秀生合作,能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乐趣;而成绩靠后、情绪容易悲观的后进生与后进生合作,能完成初级教学目标,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在古诗词诵读环节,可采取同质携手的伙伴课堂模式,通过公平的诵读竞赛,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词两首”时,教师可采用同质携手、诵读竞赛的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建构伙伴式语文课堂。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小声跟读,在教师进行字音、语调、节奏的诵读指导后,同质结组,开始进行朗读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第一局比赛中,各组古诗词的字音已经掌握,但有的小组因感情把握不到位,在语调、节奏方面略显逊色,配合默契度稍差。知道不足后的小组争着再比一局,在第二局朗读竞赛中,小组成员更协调了,差距明显缩短,学生的朗读潜能得到激发,自信心得到释放。教师将第三局诵读竞赛安排在古诗词重难点突破后,已理解古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各小组,在竞赛中激发出记忆与合作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了朗读水平,加深了古诗词内容的记忆以及情感的把握,领略了古诗词语言的魅力。同质携手,诵读竞赛,是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助推器。积极建构古诗词伙伴式课堂,应该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有问题可思、有题目可做、有舞台可以展示。建构古诗词伙伴式课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生在携手中团结,在竞赛中进取。
三、异质互动,碰撞思维
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优秀生展示连连,后进生在一旁观看的现象。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就应该呈现不同梯度,层层深入。为此,可采用异质互动,碰撞思维的伙伴式课堂模式,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时,教师可设计三个维度的问题情境,以异质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后进生主要完成该诗的基础任务,即朗读诗歌、准确背诵。接着,异质互动,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由展开想象和联想,尽量用简洁连贯的文字翻译该诗内容。由于学生的古诗词基础不同,探究能力迥异,翻译速度不一,优秀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学生经教师引导,熟练朗读该诗后,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异质互动,挖掘该诗的意境,既而揣摩作者的心境。优秀生发挥其组织学习的能力,督促成员积极思考,带动成员不断探究,再提炼成员答案,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后进生带来新的思悟。通过异质互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拓展了各自的探究思路,教师相机引导,解决了该诗的重难点。异质互动,是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好方法。积极建构古诗词教学伙伴式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交流、质疑、互动中激发思维碰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就能实现其语文思维质的飞跃,迎来古诗词教学的新气象。
四、结束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情建构伙伴式课堂,能让他们在古诗词学习的乐园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夯实古诗词学习的基础。站在同质携手的彩虹,于竞赛朗诵中,提高自我的审美情操;登上异质互动的高山,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养。拥有伙伴式学习,学生个性飞扬,古诗词教学的芳草地,花团锦簇,馨香悠远。
摘要:建构伙伴式语文课堂,是突破古诗教学瓶颈的重要举措。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同质携手,诵读竞赛;异质互动,碰撞思维。
关键词:伙伴式课堂,古诗教学,突破,瓶颈
参考文献
[1]罗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古诗课堂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3(22).
5.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 篇五
一、伙伴拼图法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途径,我们的大脑能记住: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所看和听的50%;自己讲述的70%;自己做的90%(即在情境中与他人合作、做出决定)。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充分突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它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形式有: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及项目教学法等。伙伴拼图法是近两年流行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布置两个伙伴分别看A、B文章(用笔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做结构化的解释来相互交换信息,最后两伙伴相互复述对方所讲的知识,以作为学习检查。这种通过伙伴间的沟通、合作的学习,培养了学生:透过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或字眼的能力、正确的理解判断能力、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证明,“伙伴拼图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可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职业能力。
二、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在高职教学中,数学课是工科各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因而要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数学课时进行压缩的同时,提出学以致用,理论为专业服务。扎实基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服务,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定位。其次,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将教学内容作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证明,伙伴拼图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一是通过伙伴拼图法,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通过眼看、耳听、手动三个环节不断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计算能力的达成;三是通过伙伴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和互相制约,培养学生必备的社会职业能力,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伙伴拼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课题:极限及其运算。能力目标:能求函数的极限;会用极限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目标:理解函数极限的相关概念;掌握求函数极限的方法。课时:2节,80分钟。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任务(上课前)。打开《课程学习手册》××页,检查同学们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图中的走势如何?二是这一数学符号表示什么?教学环节二:探索新知(31分钟)。(1)问题导入(3分钟)。首先教师播放几段视频(单摆运动、截丈问题,1分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老师布置任务:观看后,A、B两名伙伴告知对方下列两个问题:一(A同学):这每段视频中都涉及到哪些变量?二(B同学):这些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分钟时间后抽两组伙伴来回答:第一组:A说:涉及到摆动的幅度和时间两个变量;B说:时间越久,单摆的摆动幅度越小,逐渐逼近于零。第二组:A说:涉及到丈的长度和天数两个变量;B说:天数增长的同时,丈的长度日趋变短,逐渐逼近于零。教师归纳(PPT展出):一个变量随着另一变量的变化而逐渐逼近于某个常数,这就是本次课教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极限。(2)合作探索(PPT展示,18分钟):一(A):什么叫函数极限?有几种形式?极限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二(B):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有几种?何谓无穷小?什么是无穷大?第一个4分钟,按问题各自看书上18~21页。第二个4分钟,A先将自己看到的按问题告知,B将答案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上;B再将自己写的东西复述一次给A,A记录。第三个5分钟,B先将自己看到的按问题告知,A将答案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上;A再将自己写的东西复述一次给B,B记录。第四个5分钟,抽任一组伙伴来回答,其他小组听并补充。(3)归纳小结(PPT展出,10分钟):所谓极限就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有两种形式,记为。极限存在的条件:。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有三种:
以“0”为极限的函数叫无穷小,它有两个性质:一是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乘积)仍是无穷小,二是有界量与无穷小的乘积仍是无穷小;以“∞”为极限的函数叫无穷大;在相同变化趋势下,无穷小与无穷大成倒数关系。教学环节三:布置并完成任务(12分钟)。任务一(PPT展出):求解。问题(PPT展出):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是怎样的?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使用这一法则?2分钟时间,各自看书本第21页;3分钟时间,交换告知对方答案,并按要求写在课堂任务表中;3分钟时间,PPT展示新知识: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常用极限,法则一:lim[f(x)±g(x)]=limf(x)±limg(x)=A±B(条件:各自极限存在);法则二:lim[f(x)·g(x)]=limf(x)·limg(x)=A·B(条件:各自极限存在);法则三:(条件:各自极限存在;分母极限不为零),常用极限:。汇报展现(4分钟)。抽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任务一的运算过程,其他同学自行完成(写在课堂任务表上);教师巡查并进行点评。教学环节四:布置并完成任务(共22分钟)。任务二(PPT展出):求下列函数极限观摩思考(4分钟)。第一个2分钟,分别观摩书上P21~22训练8和训练9的解法;第二个2分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两个例子为何不可以运用法则三来求?二是怎样求?实战操练(13分钟)。AB两伙伴,分别就训练的做法,在课堂任务表中独立完成任务二,然后交换各自的题目,将自己的解法告知伙伴,伙伴再将对方的做法记录在课堂任务表中。汇报展示:抽出两伙伴,上台来展示他们的求极限过程;其他同学观摩并点评。知识点穿插(PPT展出,5分钟)。教师点评,回答问题:第1题是分母为零,第2题是分子分母的极限不存在;总结归纳两种求极限的方法:消去零因子法。类型:0/0型;方法:分子分母同时消去含零的那个因式。无穷小因子分出法。类型:∞/∞型;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未知量的最高次数幂。教学环节五:拓展训练(12分钟)。任务四:求下列函数极限(PPT展现)。前5分钟各任务小组对应小组号作对应题号(合作完成),5分钟后各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求解,其他同学观摩并补充。教学环节六:归纳总结(PPT展出,3分钟)。相关概念:极限概念、极限表示法、极限存在条件、极限不存在的形式、无穷小与无穷大。求极限的方法:极限的四则运算法;消去零因子法;无穷小的因子分出法;教学环节七:新项布置(PPT展示,1分钟)。课后作业:P24 A 4(2)(4)(5);下次任务:见课程学习手册中课前任务。
实践证明,这次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突出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破了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方法,也突出了实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有两个问题需各位同行共同协商:(1)这种教学方法虽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么建立什么样的配套机制,才能实现学生自愿配合教师的教学目的?(2)数学教材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新教材如何体现项目化,突出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呢?
参考文献
【我与小伙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三个小伙伴11-28
《我的小伙伴》习作教学设计10-04
小伙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1-21
我与诗歌教学06-14
我与地坛问题设计06-25
三年级上册《好伙伴》教学设计09-18
话题作文我与网络演练设计09-03
我与理想一起飞教案设计09-14
小伙伴作文06-18
《小伙伴》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