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好读书

2025-01-23

冬夜好读书(共10篇)(共10篇)

1.冬夜好读书 篇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百花园中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注意“聿”的写法, 中间的悬针竖要挺拔有力。

师:谁知道“示”的意思?

生:就是启示、教导。

师:读课题, 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题目告诉我们陆游和儿子在冬天的夜晚读书。

生:陆游还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教导儿子子聿。

师:看看, 通过读课题, 从这短短四个词语, 七个字, 我们就知道了时间、人物、事件这些信息, 诗题可谓高度凝练概括。文题有的揭示主题, 有的告知事件等, 你发现这个题目是——

生:告知事件。

师: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一首题目也是告知事件的?

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再读课题, 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陆游教导儿子什么?为什么要教导儿子?他又是怎样教导儿子子聿呢?

师:学习古诗, 一定要琢磨课题, 它有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呢。这节课,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 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多年前那个寒冷而又温暖的冬夜, 倾听一位父亲的读书感悟。

二、关注朗读, 读中理解

师:怎么才能真正读好诗呢?谈谈建议。

生:一遍遍读, 做到正确、流利, 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没错的,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看谁读得好。

……

师:读过这么几遍, 你有什么收获呢?能说说诗句的大意吗?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 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 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必须亲身去实践。

三、关注品析, 感悟诗蕴

师:你觉得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感悟是什么?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你觉得哪个词是最关键的?

生:躬行。

师:“躬行”就是———

生:亲自行动, 亲自实践。

师: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很有价值的问题, 你能用诗句回答吗?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无遗力”就是?能用词语来理解吗?

生:拼尽全力, 竭尽全力, 不遗余力。

师:说着读着, 你还想到了哪些成语典故?

生: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师:你还关注了哪些词?让你觉得比较有意思?

生:“少”和“老”在同一句中出现, 形成对比, 由此, 更让人体会到古人学习刻苦努力的劲头。

师:对!就这样抓住一字一词细细体味, 慢慢推敲, 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你再看“老始成”, 你觉得可以换成“老了成”“老就成”吗?为什么?

生:不能, 从意思上来说不合适, 因为“始”是“才”的意思, 说明到老了才有收获, 实在是来之不易。而“老了成”和“老就成”给人感觉是顺其自然, 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显然不符合作者表达的原意。

生:我发现从声调上来读也不合适。“老始成”三个字的声调符合古诗的平仄规律, 读起来抑扬顿挫, 有起有伏, 感觉很好听很顺耳。“老了成”“老就成”读起来感觉别扭, 不舒服。

师:真不简单!你们从意思和声调两个方面品析词语, 这可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生:我觉得前两句的表达在意思上前后矛盾, 既然是“无遗力”, 就不应该是“老始成”。

生:对, 我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作者发现的古人读书的一个大毛病———付出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作者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得出后面的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了不起的发现!第二句没有顺着第一句的意思来说, 而是反着承接上文, 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方法叫“反承”。这样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看来, 前两句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是引子, 是铺设, 后面两句才是作者要表明的观点。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明道理呢?

生:这样有理有据, 能引发读者的感叹和震撼, 比空洞的说教具有说服力, 更让人信服。

师:我们将诗句改成这样:学问无遗力, 少壮老始成。纸上得来浅, 绝知要躬行。和原诗比较着读读, 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样一改, 意思也表达很清楚, 我认为可以。

生:不行!虽然意思没多少变化, 但是味道变了, 没有原诗传达出的感觉强烈了, 好像变得轻描淡写了。

生:我也认为不行!诗人写的是七言绝句, 这样一改就变成了五言绝句了, 应该不可以随意修改的。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诗句, 表达出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内心真切的感悟。

四、关注生活, 加深感悟

师:读着想着, 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历史故事———《纸上谈兵》。赵括虽然熟读兵书, 但却不能指挥作战, 这就充分说明理论和实践必须相互结合才会有用。

师:这就应了诗中的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你看, 有时候, 读诗联想相关的事情或现象,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师:由此, 你还想到了哪些和实践有关的名言?

生:“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陶行知说的。

师:中外很多名人都有相关论述——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清)

知之愈明, 则行动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愈明。

———朱熹 (宋)

师:你能试着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吗?后面写上你的名字。那是你笔下绽放的思维之花, 是你的智慧名言。

生:只有实践才能开出美丽的花儿。

——王一凡

生:智慧在实践中萌芽, 在实践中孕育, 在实践中诞生。

———晏童

五、关注拓展, 提升感悟

出示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请你读两遍, 你能快速找出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诗句吗?

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像这样表明作者观点、言说道理的一类诗叫哲理诗。请看另一首诗:

出示陆游《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读两遍, 你看看作者同样是“示儿”, 有什么不同吗?

生:作者写的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告诉儿子一个道理, 后者要告诉自己未了的心愿。

生:情感明显不一样, 前者作者心情平和, 后者作者心情痛苦。

师:是啊, 同样是示儿, 内容不同, 情感也不同。你看, 我们在读古诗时, 不妨试着找到和所学古诗同一类的诗或者找找同一个作者的诗来比较着朗读, 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关注总结, 收获成长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生:我知道读诗可以关注诗题, 不仅可以从题目中捕捉丰富的信息, 还可以扣住关键词提问。

生:我知道哲理诗和写景诗、抒情诗不一样, 它启示我们懂得一个道理。

2.《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走近作者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腹有读书气自华” 同学们,你们的肚中一定有不少古诗吧!【指名背】【当学生背诵《示儿》时导入】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初步解题,由疑而入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利用工具书理解诗题。【指名说】大家读懂诗题后脑中又浮现出哪些问题呢?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呢?又为什么用这些感想去教育儿子呢?过渡:大家想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吗?怎么办呢?(生:到诗中去找。)对,到诗中去找。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去找答案。

三、精读课文 明诗悟道

(一)学习古诗有什么方法呢?生讨论,师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一诵读:读通古诗;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二)认真诵读 ,读通古诗

1、学生按要求自读古诗。

出示要求:

(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三)仔细研读 读懂诗意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无遗力等。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工夫、始等。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3)由这句诗,你想到了历史上哪些人和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谈迁《国榷》等)他们是如何无遗力地去做学问的?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2)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深入悟读 感悟诗理

1.再读古诗,思考:陆游读书生发哪些感想?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学生品读,交流

(1)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从第一、二句看出来的。指名读前两句,齐读。(师板书)

(2)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从三、四句可以看出来。(师板书)

(3)师:是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一个既有(生说:书本知识),又有(生说: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多样朗读,读出诗理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我们想象,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你就是子聿,来读读,想到了什么,就举手!

5、深入悟道,学以致用

(1)读完古诗,我们知道书本知识还不行,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反面成语,那就是(生说:纸上谈兵)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展示《纸上谈兵》小故事)

(2)生说说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完了这首古诗,你来劝劝赵括。(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劝沈括)

(4)现在赵括就在你面前,请你用诗句来劝劝他。(生语重心长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现在大家都来劝劝赵括,(生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啊,光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实践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在的事业!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也告诉我们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等)

2、你还知道哪些说明道理的古诗呢?教师再补充一些说明道理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3.冬夜读书示子聿 篇三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揭示课题

1、诵读古诗。

师:中国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几句诗。(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1: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必须再向上登上一层楼。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生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评:是呀,高瞻远瞩。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生3: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这句诗什么意思?(生: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一棵树木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师:隐藏的含义是?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重要;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师过渡:说的都有道理,再看这一句。(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这句又怎么理解?(生:不管对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用一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师总结:说得好!齐读诗句。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表面是讲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22课《古诗两首》就是这样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师:我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许多名满天下的伟大诗人,其中谁写的诗最多呢?(陆游写下一万多首,现存九千多首。这源于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出示陆游画像)陆游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记得前面学的《示儿》,生齐背诵,这是一首悲壮的爱国绝唱。(出示陆游介绍文字)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好父亲,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伸出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诗题。

正音:子聿。陆游的小儿子。提问:“示”?指示、训示。追问:跟《示儿》中的“示”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示儿”中的示是告诉)评:这两个示的意思显然是不一样的。好的,谁训示谁?陆游用什么训示子聿?

3、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4、再指导读好诗题。

5、启发谈话: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忘我,读着读着,他生发了感想,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子聿,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懂得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6、熟读古诗。

①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全诗)②检查朗读情况。(评:字正腔圆。评:有板有眼,读的很有节奏。)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④再次指名朗读。评:读的不错,我们仿佛真的在聆听诗人的循循善诱。评:很有感觉!

分男女生读。师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看来大家预习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你们预习所读懂的。分享知识是一种快乐。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遗”:留;评:也就是使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思。③“始”:才; ④“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躬”:?(出示)

“躬”:A、弯曲身体B、自身、亲自

观察“躬”字的部件,谁来智慧的解读它的字义?

生:左边的“身”表示亲身,右边的“弓”字表示弯曲身体。

师:把掌声送给他的智慧。做“鞠躬”的姿势,让大家组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的“躬”字表示?

生:弯曲身体。

师:对的,表示很恭敬。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躬”表示?

生:亲自耕种田地。应该是“亲身”的意思。

师:诗中“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躬呢?(亲自)“躬行”呢?(亲自实践)

师:理解了关键字词,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吗?

4、深入理解诗句。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读。

B、师: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废寝忘食)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知道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会写这个成语吗?

这些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D、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F、指导朗读: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一句,就更多了一些理解,变得丰富多了。

一起再读这一句。生读。评:强调了“无遗力”,很好。再读。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出示)同学们经常会混淆,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看你能不能分清楚。拿出练习本,不用抄题,直接写。D、师:会区分吗?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也就是一生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E、师总结:历史上很多古人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比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他曾说过“不教一日闲过”。这样的古人还有很多:(出示)。

师:咱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这种治学精神!心怀一份敬畏,深情诵读这两句!生深情朗读。

师:把这种精神铭记在心,再读!生再次朗读。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指名读。B、理解:“浅”——浅薄,有限;“此事”——这件事,往深处说就是——获得的真知。“纸上”?(书本上)(板书:书本知识。)

师追问: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算,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相机板书:纸上

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深)与肤浅相对呢?(深刻)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绝知)(相机板书:绝知

躬行)

师:我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朝哪边?(向左,一个人只有亲自实践了,才会彻底地知道)

C、再指名读3﹑4两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D、师述: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看故事。)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引读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读。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师谈自己的经验——做饭。

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谈谈看。评:亲自实践后,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拥有真才实学。出示:名言警句。老师送给大家几句名言警句,齐读。

师总结:我们强调直接经验获得的同时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的获得,我们强调亲身实践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然而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E、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填空,出示,齐读这句话。(相机板书:做学问 有学问)

5、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生:认真读,大声读,用心读并记在心里。)师:捧起书本,那我们也来像子聿一样来读读,并把它牢记在心。生读。师:记住了吗?同桌试背,学生一起来背。

四、拓展。《五更读书示子》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4.《冬夜读书示子聿》二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赛背古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卡片主义出示>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施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2、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检查”读通古诗”

2、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5.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篇五

这时候,陆游的大儿子——子聿走了进来,看见父亲正在读书,便没有去打搅他,自己静静的在一旁坐下。心想:父亲真是好学之人啊!这么晚了,还在读书,真是验证了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啊!想到这里,子聿不紧竖起了大拇指。父亲正好看完了一个章节,准备起身去喝一点水,看到子聿坐在身旁。陆游关心地问:“子聿,已经做到这里很长时间了吧?”子聿说:“不是,刚来,看见您在这里看书,便没有打搅您,自己就在作文旁边坐了下来。”“这样啊,陆游接着说“你来的正好,我刚好有话对你说。"子聿马上往父亲面前凑了凑,听父亲讲话。陆游也忘了喝水,坐了下来。就这样,路由把他从书上学到的东西告诉了子聿,想让子聿成为一个多实践、多实验的人。子聿听后,点了点头。

陆游又说:“子聿,你以后一定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你对国家有用,你一定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一定要记住啊!”

子聿激动地说:“父亲,我一定会记住你今天说的话,我一定会多实践,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把大自然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让我的心灵更宽阔!

就这样,陆游听完子聿的`话,频频点头。他与儿子一番交谈,不由的思绪万千,提笔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诗词解析:冬夜读书示子聿 篇六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开始。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浅:肤浅,浅薄。

/ 4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躬(gōng)行:亲自实践。

译文: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如此,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工,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2 / 4 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

/ 4 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7.《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后反思 篇七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把“工夫”写成“功夫”。怎样使学生少出类似的错误呢?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错纠错的方式,在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去时我故意把“工夫”写成“功夫”,接着叫学生预习,然后请学生看者黑板读古诗,学生立刻发现了错误并指出了错误:“功”写错了应写成“工”,我顺势接受了错误并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使他们明白了“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我想经过一番“以错纠错”,学生肯定不会再把“工夫”写成“功夫”了。

可是,陆游为什么突然教育儿子如何读书学习呢?以下是摘取一些学生的见解:

1、陆游想到自己就是这样从小饱读诗书,现在才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才。

2、也许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他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时间结合起来。

3、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也许那个冬夜里陆游在读书时突然碰到一个困惑,他想马上去调查和实践,可是一时没有这个条件,他很难受,于是想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告诉自己的儿子这个读书的好方法。

本诗可以说是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语文反思]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8.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劝学》和名言警句;准备陆游和子聿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渲染,感受意境。

欣赏李叔同作词的音乐《送别》,带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强调学习诗词要发挥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二、复习古诗,引入课题。

由“示”的义项引入《示儿》,复习背诵,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发问:这次“示”给谁呢?引领学生理解题意,归纳读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题目,注意“聿yu”的读音。

三、点击子聿,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陆游共有七个儿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陆子聿,而这个陆子聿,也就是陆游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传诵千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七言绝句,便是陆游当年勉励这个小儿子的作品。

了解背景:陆游当时已经75岁,一个冬夜由读书引起许多感想,共写了8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四、探究学法,读通古诗。

1.学习古诗的要求:六字概括“读通”、“读懂”、“读好”,指名分别说出具体要求。

2.按照“读通”的要求,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躬gong觉jue

五、理解字词,把握诗意。

1.师:拿到一首古诗,如何理解诗意,有什么好方法?大家交流一下。师生归纳总结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2.按照刚才的总结,同学们开展自学。

六、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师:(出示课件,重点词语标注出来)只要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也就知道了,现在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情况。

2.学生交流,师生互为补充。

(1)中间穿插对“工夫”和“功夫”的理解,出示练习:

我选择,我快乐

a.工夫b.功夫

①他只用两天()就学会了溜冰。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③明天如果你有()再来玩吧!

④成龙大哥的(),名扬海外。

(2)理解“绝”:

同学们找到《新华字典》中的这个字,一共有四个义项,该如何选择?让同学们讨论,然后教师用数学图表直观呈现“绝”的意义。

3.理解诗句意思。

(1)结合学生交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穿插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成语表示古人苦学的?(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囊茧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拓展古诗《劝学》和《明日歌》。

(2)结合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纸上”引入“纸上谈兵”的故事,以正反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用陆游写诗9300多首的经历来证明这句话。

4.拓展:出示搜集到的名言警句。

记住这些话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yí)(宋)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战国)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4)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5)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俗语

(6)实践出真知。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七、进入情境,练习吟诗。

1.师出示句子,把学生带入情境:11的一个冬夜,寒风刺骨。在昏暗

的烛光下,诗人陆游正依靠在书桌旁读书,他最小的儿子子聿正在一旁嬉戏玩耍……

2.仿照第5课《负荆请罪》编写剧本。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境展示出来,请先编写剧本,然后表演。

学生们两人一组,再现诗境,教师参与其中,点拨部分同学。

3.师生上台表演当时情境,通过父子的对话、神态、动作等,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并有机渗透吟诵指导,展现这首古诗的理趣之美。(学生扮演子聿,故意不理解诗意,再找他的六个哥哥帮忙,课堂上情境再现,互动场面增加,增强了表演效果。)

以父子对话,穿插吟诵方法的渗透,辐射到全班同学。

4.再次拓展。

师:你想知道子聿后来如何吗?(出示子聿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史料,接着出示子聿后人的成才故事。)

八、巩固练习,当堂掌握。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陆游在冬夜由()而生发的感想,诗人教育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九、课堂总结,学法迁移。

1.简单总结学习方法。

2.师:像这样的诗我们叫它哲理诗,你像第二首诗《观书有感》也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后,大家照着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来读诗也会很快理解的。

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9.冬夜好读书 篇九

冬夜醉解残灯荧然起读书至明赋诗十韵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冬夜厌久坐,颇幸一醉眠,满酌文举尊,径卧子敬毡。

鼻雷未及作,眼电遽了然。

孤灯如秋萤,唤我开陈编。

初欲限一卷,随手纷联翩;欢然不知疲,忽已晨乌迁。

嗟我行六十,衰病迫残年。

仕进今永塞,文章後谁传?饱食而安寝,此计定自贤。

10.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篇十

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例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两首古诗。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吗?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内容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拓展。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两首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例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绘我人生下一篇:轻轻松松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