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2024-07-03

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精选9篇)

1.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一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19初——6月28日

⒊地点: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英国 劳合乔治、美国 威尔逊、法国 克里蒙梭。

6.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9.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

2.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3.凡尔赛体系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5.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生效

(3)总部:瑞士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华盛顿会议1.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19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

⒍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

【1】《四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①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②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2】《五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①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英: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日:受到抑制,但日本在一定区域内拥有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3】《九国公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9.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10.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2.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二

一、基于对试题立意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教学目 标的确定要以淡化知识点为主题,选择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作为立意

2012年江苏卷考查“梭伦改革”,以公平为立意,论述了因社会不公造成雅典社会矛盾尖锐,而梭伦改革正是秉持公正的观念来解决矛盾,实现公平的问题。2009年江苏卷考查“王安石变法”,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立意。由此可见,选修模块的高考试题立足于新的认识问题的视角,考查这个主题的相关内容。因此选修模块的历史教学,就教学立意而言,不应重复与必修课相同的内容,而应选择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例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课就可以科学认识和评价改革或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角度为立意。

二、基于对试题材料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教学内 容的选择要突破教材的束缚,灵活选择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试题材料的选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选自课标和教材之外。例如全国卷考查“王莽改革”、“盟旗制度”、“第五琦和刘晏的榷盐法”,这些内容教材上未提及,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答案。二是以教材为载体,牵连出相关新内容。例如2013年全国卷考查“戊戌变法 和清末新政”,就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知识,并依据材料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概括两者的共同之处以及出现结果差异的原因。因此,选修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不应局限于教材 内容,而应根据 教学立意 灵活选择 材料,开发课程资源。教 师可运用 历史文献 作为教学 材料,也可用历史文物的图片丰富教学资源或仿照高考试题的创新举措,如创设情境材料或制作表格材料等进行教学活动。

三、基于对试题设问的分析,历史选修 课的教学 策略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解读材料,概括提炼 信息的能 力。选修试题的设问 有这样三 类的提示 语相当常 见: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综合上述材料”。由此可见,试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取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辅以相关的原始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并配合一些试题进行练习,培养其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

2.注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设问中“结合所学 知识”的提示 语也较为常见,其考查的是教材上的主干知识。2012年浙江卷的“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一题,实质上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理财措施,这属于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仍要注重学生主干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通过课堂或试题训练,培养、提高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

3.注重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学习。2011年江苏卷考查“明治维新”,其中一问是“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作答试题要求学生对时事有一定了解,知道在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干预。因此,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要重视结合时事热点,先向学生讲解教材,再选择不同的角度将时事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3.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 篇三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选修课程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走向多元,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与以往的选修课程皆有所不同。新的选修课程有哪些基本模块呢?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了选修课程的基本模块后,想进一步知道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特点呢?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课程呈现的专题性

历史选修课程在模块的设计上,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更适合当代高中学生学习。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作为选修课程,其选材的自由度较大,范围可以很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人物评说、历史之谜等等,均可进入课程。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也容易显得杂芜。新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但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成模块时,一般都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

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

这是选修课程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以上谈到此前设置的中国古代史的选修课程,由于它的选择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文科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选一”没有多大的选择性。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设置了六个专题内容不同的选修模块,要求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完三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六个选修模块中还需要再选择其中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后续学习。“六选三”相对于“一选一”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选课的空间。选修课程的开设,相当于在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高中各科选修课程都注重“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对必修内容再进行拓宽和加深,历史选修课也不例外,大致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从雅典的梭伦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二是针对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三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心理。如“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就力求满足学生对“历史之谜”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

四、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以探索历史的新内容、新层面,从政治史、制度史转向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史学家把研究的主攻方向移向了对社会史、生活史和“大文化史”的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其次,近些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洪承畴等历史上著名“贰臣”的新评价,对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李鸿章、康有为等的再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在相对比较严谨、注重体系完整的必修课程框架内,难以集中这么多针对性强、有的可能还不是成熟的知识内容,而选修课则可以发挥其“短平快”的特长,及时地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反映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选修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正有助于缓解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相对滞后的矛盾。

总之,历史科学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发展过程的科学,历史学科在人类与民族素质构建与提高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应当受到重视,在高中应给历史学科以应有的地位,形成宽松的大环境。这样,高中历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历史教师和高素质的史学工作者以及在其他行业能发挥出历史作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

4.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四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2.(2014·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间1942年,梳理相关的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远征军的军事意义可从材料中远征军的战果总结;政治意义应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来总结。

答案(1)态势: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2016· 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941年12月9日晚报)说:“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恬不知耻的英美,竞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国民,奋起吧!国民,前进吧!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材料二 在被称为“没有比这里竞争更激烈”的新闻界,战争就是扩大发行量的最好机会。反对战争不仅会引来政府和军部的不满,也会惹怒国内爱国主义的民众,发表反战言论的报纸会被骂为“卖国贼”“汉奸系”。……政府还出台了《报纸法》等言论管制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违反禁令的文字将被审查部门

禁止发行,每一次禁止发行都将造成报社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军部还会利用利益关系恐吓广告主刊登报纸广告,彻底断绝报社的收入来源。

——王绍贝《“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对太平洋战争起因的认识。对此,你有何评价?(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报界在近代成为战争宣传机器的原因。答案(1)认识:英美瓜分世界、侵略中国,日本是为保卫亚洲而战。评价:这一认识颠倒是非,美化日本的侵略行为。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英美对日本宣战是为反击日本,维护世界和平与自由、民主。(2)原因:宣传战争可以扩大报纸发行量,增加报社收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膨胀,影响新闻舆论;日本政府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管制,禁止反战言论。4.(2016·揭阳质检)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

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

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张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康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答案(1)说明:威尔逊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大西洋宪章》中对“所有国家”的强调,摒弃了意识形态的隔阂,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大西洋宪章》公布之后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2)看法:集体安全需要大国负责任的参与,需要建立彼此的信任;人类共同利益应高于国家、民族利益,要有世界眼光。5.(2015· 新余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

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并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答案(1)主张: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

原因: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等。

(2)意义: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6.(2015·景德镇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我们的陆军和空军要从东边、西边、北边和南边向德国心脏发动的新的更加强有力的打击的时间、规模和协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并已详细拟定计划。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欧洲秩序的确立,以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再建,必须凭借足以使被解放的各国人民能够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最后形迹,并创造自己抉择的民主制度的程序来达成。

我们决定尽可能从速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

——节选自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签署了《旧金山和约》。该和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对日和约草案的起草工作被美国所垄断,并几乎完全根据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国际安排

和角色期待来制定。随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条文衍生出了相关主权争议。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摘自陈印昌《浅析中国在联合国托管理事

会中成立过程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分析指出《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的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旧金山和约》与《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精神不一致之处,并谈谈你对旧金山会议的看法。

答案(1)精神:对德协同作战;惩治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重建战后秩序。(2)不一致:违背了协调一致、平等合作的精神。

5.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五

(三)1.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2.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儒学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理论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9.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1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1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正宗儒学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2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2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3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2分)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3分)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2分)

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解析】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3.【解析】C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4.【解析】C 庄子的“齐物”思想是从本质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5.【解析】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6.【答案】C 7.【解析】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8.【解析】B 材料中的“谁挚五常规伦理”“公凭三策正乾坤”是解答的关键。9.【解析】C 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

10.【解析】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解析】C 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

12.【解析】C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

13.【解析】B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4.【解析】A 从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主张通过接触万事万物了解“理”,也就是“格物致知”。B、C、D三项都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5.【解析】D 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16.【解析】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17.【解析】D 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比喻是关键信息。显然这个比喻从哲学范畴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之最为符合的是王守仁。

18.【解析】B 材料中“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说明了其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否定。

19.【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提到的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符合要求。

2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的是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22.【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棉布,排除D。

2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24.【解析】A 经济是基础,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与农耕经济有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其余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5.【解析】C 解析:在文字方面改变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指的是印刷术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26.【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2分)(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6.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国崛起》中对某一历史文献如此概括:“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该历史文献应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2004年11月2日至4日,伊丽莎白女王出访德国,到柏林亡者纪念堂里向所有战争死难者献花圈,并在柏林交响乐厅举办大型音乐会,邀请名流1850人为修建德累斯顿圣女教堂募捐。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没有白费,德国媒体称其为“抚平了英德二战恩怨的和解之行”。由此可见,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表明其在英国国家政治生活中

A.虽然“临朝不理政”,但可以处理一定的外交事务

B.代表英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无所事事,只是其个人行为

D.作为国家元首,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3.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2004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这反映出:

①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新兴工业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选举权③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断增强④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余秋雨2001年在其文章《扼守秋天》中写道:“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英国曾经“做了”“ 跨了”什么?

①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②1688年的“光荣革命”③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奥巴马作为政治家能根据现实,不断调整所体现出的灵活性

9.下面漫画《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描绘的是一票赢得的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有人称其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这其中最主要的是

A.对封建势力的荡涤彻底

B.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D.共和派经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国家政权中的关键职位

10.拿破仑把皇冠戴到了自己头上,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在回忆录中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在所有现实情景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外不可能达到目标。我这样做了。”对法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一现象认识不当的是

A.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B.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C.一定程度上符合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D.启蒙运动的影响还没有深入人心

11.近代以来,德国快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推动德国进入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政体因素有

①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②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③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④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能有效地监督政府,维护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朝内阁旧址

请回答:

英国内阁会议厅

(1)从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从内阁与君主的权力关系来看,两者有何不同?

(3)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对其自身的社会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止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实验中显示出来”。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 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7.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七

对联:宇宙无穷无尽,世界无奇不有;乾坤有义有情,人间有妙未知。

创意:引导学生充满阅读情趣地去品味文本题目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而细心咀嚼课文,获取一些有关动物世界的故事,品味作者优美的评议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品味性阅读:

1.课文题目,开头以“森林中的绅士”来形容豪猪这种野兽,你读后有何想法?试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之。

2.文中“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一句,有何表达作用?请联系上下文解说之。

3.文中用了“潇洒悠闲”“殊堪钦佩”“很有教养”“逍遥自得”“无所用心”等词语来形容豪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试分析之。

4.课文正文末尾“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与前文的描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考链接:挑选近年高考语文卷或模拟卷中相关散文的文段,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

学材:课本101~102页《云霓》(丰子恺),学生通读写点感悟。

对联:人间苦疾天下农民最知晓;世上云霓艺坛画家堪留存。

创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农村、农时、农民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进而感悟作者关注民生,对大旱之年带来的民生痛苦深深忧虑并寄情于文的细腻情怀,并学习艺术家关注生活,关心民生疾苦的朴素品质。

品味性阅读:

1.文章开头的“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等语句有何作用?

2.课文第三段结尾处说“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一句,你能描述自己体味的此境此情吗?

3.文中述“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一句,你读后有何感悟?

高考链接:选择近年北京卷中有关描述人们对抗自然灾害的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

学材:课本103~105页《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沉思”的内容及情思,对作者沉思的结果有所共鸣或理解。

对联:悠悠铁塔,世间万千游者心灵震撼;朗朗太空,华夏女性作家情思飞扬。

创意: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的兴趣,并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咀嚼作者将笔力集中于游览时的所思所感和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不注重景物描绘的意味,进而把握作者行文时思绪的起伏流动,以及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心理由偏见变为感动,进而骄傲的过程。

品味性阅读:

1.课文第二段中说:“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此句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语句末尾的“骄傲”一词阐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2.课文描述铁塔“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有何特殊表达效果?

3.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你对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思如何理解?

4.课文中间说:“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静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请简洁、准确地解读句中“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的表达作用。

5.课文最后说:“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请你结合语句中的三个“只有”谈谈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从各地高考试卷中筛选几篇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作品,细细品味,解读关键语段或句子,写点感受,完成文后思考,升华理解。

学材:课本106~107页《现代散文的虚与实》,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这篇短文中所言的散文的虚实手法和运用说明等有所感悟。

对联:文章孰虚孰实,学子当用心仔细甄别妙语;意旨有显有奥,吾辈应以智深入咀嚼精神。

创意:以此联下联提醒学生理解散文中的虚、实手法亦如作画,要讲究点与染、藏与露,也要追求“象外之声”,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技,才能产生文之神韵,只有虚实结合,调配得当,才能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品而流传后世。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品味性阅读:

1.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范成大的诗“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及陆游的诗“幻境槐安梦,危机竹节滩”,其作用何在?

2.文中讨论现代散文的“实”与“虚”时说:“一般说来,‘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你对这一概括有何感悟?试举自己课外所读的某诗或某文为例阐述之(答案不求完美,结合实例言之成理即可)。

3.此文中多次说到散文的“虚实相生”并以实例阐述,试以你课外阅读而又为之动情的某诗文为例谈谈你对“虚实相生”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4.课文最后说的写作诗文的恰当方法“以实带虚”,你同意吗?如将此话换成“以虚带实”可否,为什么?

高考链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或各地卷都有不少古诗文或现代散文作为阅读试题的文本,其中无不存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细节,试选某一诗文的几处或几篇诗文的某一相似处进行品味,并将品味后所得感悟分条陈述之,然后完成文本后的试题,深化自己品味性阅读的理解。

学材:课本108~111页“自然的年轮”之《葡萄月令》(汪曾祺),要求学生通读把握大意后,解说性朗读一遍,然后试着拟一幅对联来表达阅读感悟。

对联:葡萄月令,如诗如画,字里行间几多碧绿枝叶晶莹果;汪氏华章,似蜜似饴,眼中脑际无限清香语句宁静心。

创意:以此联引导学生,尤其是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去关注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月令”,从本文中去吸收葡萄那如诗画般的生长的过程,以及人们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过程,品读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入微的观察、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布局谋篇,并对植物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品味性阅读:

1.“葡萄月令”这个题目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思或感悟呢?请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表达。

2.课文写“月令”从一月写起,按照顺序一直写到十二月。这种构思,布局的好处何在?试分条概括。

3.课文在描述四月“浇水”的文字里引用古人《图经》中的“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的叙述后指出其叙述是“不对的”,并从种植经验上进行了阐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4.六月令中写到:“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你从此句中领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5.行文至“九月令”时,作者说“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近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曾多次以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为阅读文本,请自行在网上搜寻两三则进行品味性阅读,进一步了解汪先生的文风,并完成文后相关试题深化阅读效果。

学材:课本119~121页《现代散文的疏与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对“疏”和“密”有所认识,并对其表达效果有力所能及的理解。

对联:阅读美文洗眼洗心,若能知疏知密可事半功倍;抒写华章融情融感,一旦有密有疏则巧夺天工。

创意:以此联中的“洗眼洗心”“融情融感”与“疏”“密”之关系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引文“文贵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的旨意有较深入的理解,进而对“所谓‘疏者,要安顿有致,虽略施树石,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少缀花草,有雅静悠闲之趣,而不为沉寂……密者,须要层层掩映,从极浓荫叠翠,略无空处,而清趣自存,极往来曲折,不可臆计,而条理愈显”的意境及内涵有所感悟,对“疏中藏密”“语疏事密”的俊朗、清疏的表达技巧有所理解。

品味性阅读:

1.此篇短文中列举《葡萄月令》“疏密”之处后总结出“疏中藏密”“语疏事密”之机巧,试结合自身熟悉的某文举例印证(不要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短文中间部分说“散文的‘密’主要指构思细密、层次紧密和结构严密”,试以自己熟悉的课外文本为例讨论阐述,分层说明(回答应紧扣“构思、层次、结构”等关键词)。

8.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 篇八

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用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即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而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之内实行变革,即调整或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虽然不像革命那样轰轰烈烈,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矛盾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相对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化。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环境。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如梭伦改革等)、封建主义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国洋务运动等)、资本主义的改革(如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等)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如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如,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阻碍了社会发展;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2.重要原因: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等。

3.改革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救亡图存,实现富国强兵。

四、改革的实质

调整或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五、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根本因素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成功的改革必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改革不一定就能成功,然而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改革必然失败。

2.改革与反改革力量之间的对比。

3.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坚定的意志和推进改革政治魄力。这是改革成功的主观因素之一。

4.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照搬他国经验。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进行。

六、关于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1.分析改革的作用和影响既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又要分析对本国、本地区和世界的影响,还要分析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2.成功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历史(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符合人民群众要求。

七、评价改革的标准

放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看其是顺应还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否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八、关于改革的认识和启示(经验教训)

1.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1)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2)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3)改革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4)改革要讲究策略,尽可能减少阻力,原则坚定性和政策灵活性相结合;(5)改革措施要得当,全面彻底,行之有效;(6)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7)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客观实际,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作者简介:张彩榕,女,1979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福州三中金山校区,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9.高中生物选修三 篇九

1.基因工程技术引起的生物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 D. 不可遗传的变异 2.在基因工程中,把选出的目的基因(共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460个)放入DNA扩增仪中扩增4代,那么,在扩增仪中应放入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

A.540个

B.8100个

C.17280个

D.7560个 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否符合特定性状要求,④提取目的基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4.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虫基因的提取和运输都需要专用的工具和运载体

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到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

5.当前医学上,蛋白质工程药物正逐步取代第一代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则基因工程药物与蛋白质工程药物的区别是()A.都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 B.都与天然产物不相同

C.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蛋白质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不相同 D.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不相同,蛋白质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 6.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 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 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

7.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胰蛋白酶处理培养过程中的杂交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PEG)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资金积累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8.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的某种化合物被 3H标记。一段时间后,发现 3H只集中在愈伤组织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则培养基中被标记的化合物最可能是().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葡萄糖 D.水

9.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编号是的()

A.④② B.③② C.③④ D.④③ 10.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11.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细胞和杂种个体

D.“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不能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能得到自己的孩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12.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高杆抗锈病×矮杆易锈病

Fl

雄配子

幼苗

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B.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 D.③过程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13.精子的变形过程中()演变为精子的尾

A.高尔基体 B.细胞核 C.内质网 D.中心体 14.当卵细胞达到()时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成熟

15.供、受体母牛选择好后,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原因是()A、防止受体牛不愿意接受胚胎

B、只有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 C、只要发情排卵后,各阶段时间内的变化,供、受体生理状态完全相同 D、同期发情处理后,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能力强

16.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这一方法被称之为“克隆”,以下四项中与此方法在本质上最相近的是()

A将兔的早期胚胎分割后,分别植入两只母兔的子宫内,并最终发育成两只一样的兔子

B将人抗病毒基因嫁接到烟草DNA分子上,培育出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烟草新品种 C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D将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待受精卵在试管内发育到囊胚期时,再植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试管婴儿”

17.下列属于精子、卵子发生上的区别的是()A.细胞的分裂方式 B.卵子在卵巢内的储备 C.成熟细胞的染色体数量 D.细胞遗传物质的变化 18.受精过程的顺序为()①第一次卵裂开始 ②释放第二极体 ③顶体反应 ④穿越透明带

⑤雌、雄原核的形成 ⑥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④⑤⑥① C.④⑤②①③⑥ D.③④②⑤⑥① 19.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人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B.兔子卵细胞质的作用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 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D.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20.胚胎干细胞功能特性不包括()A.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B.体外培养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 C.冷冻保存可以进行遗传改造 D.可以进行增殖

21.一般情况下,下列的细胞中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①卵细胞 ②受精卵 ③胚胎干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 ⑤神经细胞 A.⑤①②③④ B.⑤③①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⑤①④③② 22.“试管婴儿”技术是解决不孕症的有效手段,197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实际上是指受精卵在体外培养3~5天,形成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着床着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请判断“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是()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克隆技术 D.基因工程 23.接种过疫苗的人,在遇到同样的生物战剂(用于战争的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时,仍然要再次接种疫苗,原因是()A.这些人已丧失免疫力

B.这些人体内没形成记忆细胞 C.原来的接种不成功

D.这些病原微生物突变快,变异性强

二、解答题

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能在蓝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这样借助GFP发出的荧光就可以跟踪蛋白质在细胞内部的移动情况,帮助推断蛋白质的功能。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注: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1)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理由是:。

(2)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3)如果将切取的GFP基因与抑制小猪抗原表达的基因一起构建到载体上,GFP基因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猪,可以解决的医学难题是,可以避免。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用数字表示)。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目前所用的质粒载体主要是以天然细菌质粒的各种元件为基础重新组建的人工质粒,pBR322质粒是较早构建的质粒载体,其主要结构如图所示。

(1)构建人工质粒时要有抗性基因,以便于。

(2)pBR322分子中有单个EcoR I限制酶作用位点,EcoR 1只能识别序列一GAATTC一,并只能在G与A之间切割。若在某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EcoR I的切点,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EcoR I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2分)

(3)pBR322分子中另有单个的BamHI限制酶作用位点,现将经BamHI处理后的质粒与用另一种限制酶BgIⅡ处理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DNA连接酶作用恢复______ 键,成功的获得了重组质粒。

(4)为了检测上述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原本无ampR和tetR的大肠杆菌,将大肠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二的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三的结果(空圈表示与图二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三空圈相对应的图二中的菌落表现型是________,图三结果显示,多数大肠杆菌导入的是_____。

2.(1)野生马铃薯品种的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虫、抗盐碱、抗寒能力,但块茎不能食用。俄、德、芬兰专家共同做实验研究,用野生马铃薯与马铃薯的体细胞进行杂交,培育出了生活能力强的杂交系马铃薯。

①专家在实验中,需用到的酶主要有 和 酶等。②专家在实验中,需要用到聚乙二醇(PEG),其目的是。

③对于农民,种植杂交系马铃薯除可获得较高的收成外,还有什么优点?(要求写出两点)(2分)。④运用此植物体细胞杂交法可使本来存在着生殖隔离的物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兼有两物种品质的优良物种,最好用下列哪种方法?()

A、单倍体育种法 B、杂交育种法 C、植物组织培养法 D、花药离体培养法

(2)一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这种患者缺乏正常的人体免疫功能,只要稍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就会发病死亡。经研究证实,SCID病人细胞的一个常染色体上编码腺苷酸脱氨酶(简称ADA)的基因ada发生了突变。目前,人们已经找到了治疗该疾病的方案。如下图:

(1)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2分)

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保存 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C.具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D.是环状形态的DNA分子

(2)在此图过程中用到的基因操作工具分别是。(2分)

(3)研究人员将ada注入淋巴细胞,而不是其他细胞,其原因是什么?。(2分)

(4)图中的治疗方法是_______(体内或体外)基因治疗法,这是___________生物技术的应用。请列举除了在医学领域,该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一些成就。

(5)可用SCID病人的血液来作为实验“DNA粗提取”的实验材料吗?为什么?(2分)

3.2n/4n 嵌合体胚胎是指用四倍体(4n)胚胎与二倍体胚胎(2n)或胚胎干细胞(ES 细胞)进行聚合,形成由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2n/4n 嵌合体胚胎的构

建 常用方法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受精卵是胚胎发育的开端,图中的卵细胞达到 时期,才具备受精的能力,而精子需经过 过程才能和卵细胞结合。

(2)2N的ES细胞来自胚胎发育过程的 期,本实验中从功能上说明了该细胞

(3)2n/4n 嵌合体胚胎的构建用到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有:

(4)ES细胞经嵌合体方法培育的动物与核移植方法培育的动物相比,遗传物质来源的区别主要是什么?(2分)

2.一对健康夫妇生下一男婴,一岁时脑出血死亡,二年后女方怀孕6个月时,经羊水及脐带血诊断为男孩且患血友病,遂引产。于是夫妇俩到广州中山医附属一院做试管婴儿。医生培养7个活体胚胎,抽取每个胚胎1-2个细胞检查后,选两个胚胎移植,最后一个移植成功,出生了一健康女婴,她是我国第三代试管婴儿。请回答:

(1)试管婴儿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母亲正常怀孕生产的过程的相同之处是,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B、b表示血友病基因或正常基因,则父、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夫妇再生一男孩,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3)医生抽取活体胚胎的1或2个细胞后,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判断早期胚胎的性别,你认为医生应选用____________性胚胎进行移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在人们已能够选取最理想的胚胎,其基因型应该是____________。自然状态下,出现这样的胚胎的概率是____________。该实例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4)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Ⅰ.请在上图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术语:①

;②

Ⅱ.上图中的③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Ⅲ.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而美国国会反对治疗性克隆。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2分)

选择题 1-10 CBCDC CBBBA 11-20 CCDCB ABDDB 21-24DADB 1.共12分 1.(6分)(1)可以连接 因为由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或

是 可以互补的)

(2)显微注射技术

(3)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②①③④ 2.(6分)(1)筛选(鉴别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2)-------------(2分)

(3)磷酸二酯键

(4)能抗氨苄青霉素,但不能抗四环素pBR322质粒

2.(17分)1(1)(6分)

①纤维素酶 果胶酶 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③可少施农药;可在盐碱地区种植-----------------------(2分)。④C 2(1分)(1)ABC--------(2分)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3)腺苷酸脱氨酶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淋巴细胞才能产生抗体等免疫物质----------------(2分)

(4)体外 基因工程 举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外的应用即可,如有抗虫转基因植物,抗逆转基因植物等。

(5)不能,因为人属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细胞核、线粒体,所以几乎不含DNA,很难提取到DNA。---(2分)

3.(21分)1(7分)(1)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精子获能

(2)囊胚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3)动物细胞的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胚胎移植(写对2个得1分)

(4)用ES细胞经嵌合体方法克隆的动物是完全的复制体,而用核移植方法克隆 的动物只是核型一致,但胞质类型却不一定相同。---------------(2分)2(14分).(1)双亲生殖细胞都融合为合子 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产物

1BBb(2)XY XY 2

1BB(3)性染色体形态 女 XX 4

(4)Ⅰ.①细胞核

②内细胞团细胞 Ⅱ.细胞分化

Ⅲ.-------------------------(答案合理即可,任意答对两点给2分)

①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

②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③是在人为地制造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汤姆 索亚历险记》复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