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月活动

2024-09-11

民族精神月活动(16篇)

1.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一

根据贵科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具体情况,我校按文件的指示精神,积极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现将我校组织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情况向贵科汇报如下:

1、将10月份黑板报主题定为“弘扬民族精神”――围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开展“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专题板报,并进行评比活动。

2、各班级在班会课开展讲“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及专题小组讨论会,并发表感言,形成书面文章。各班团支部负责收集活动资料,并展示在宣传栏,优秀文章刊登在校报及校园网站供广大师生交流学习。

3、举行“讲抗震英雄事迹/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中小学生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为主题的校园演讲比赛。

4、组织学生、团员干部观看“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并组织团员讲述观看感。

5、10月6日~11日一周时间,利用广播进行“弘扬民族精神”专题报道。

在中小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通过“民族精神月”的宣传教育,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广大师生深入地了解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深刻地认识到小英雄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同时,我们非常注重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坚强勇敢”的品德,要求学生学习小英雄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团结互助”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学习“乐观向上”的品德,努力在各种环境下,坚定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就在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二

关键词:艺术门类的“基因”,音乐与自然,民族精神,音乐与经济

有史以来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 带有不同的风格, 而且按照各民族的信仰、风俗、生活理念和极其复杂的大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这种风格一旦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模式, 这种模式就成为该民族这一艺术门类的“基因”, 从此以后该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基因而发展的, 因此艺术就必然代表了该民族的精神, 该民族也必然以自己的精神去发展自己的艺术。本文就民族音乐的发展作一些探讨。

民族的音乐不能简单地分为先进与落后, 民族音乐的发展靠民族自尊心, 现代美学越来越清晰地验证了这一真理

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 由利用人声和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声响作为信号, 到运用不同的音高, 按照一定的节奏创造出一种“秩序”, 从此音乐的创作开始了。这种“秩序”是按照人们所在的民族和地域, 按照该民族和地域所面临的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塑造, 因而长期形成的信仰、社会观念和对于音响、音高、节奏等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和理解来进行, 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 某民族某地域产生某种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这种由原始的音响的实用, 到动物性的欢娱, 再到美的创造、表现与欣赏, 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生灭与涅槃, 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 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 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原型”或曰“自性”, 它便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 都吸引到它的周围, 使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1) 音乐体系的形成如此, 各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把西洋音乐的音阶中各音的关系和汉族调式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就可看出, 同是七声音阶, 除诞生方法的实际差异外, 其观念上的差异是那么大。在西洋音乐中, “七、六、四、二各度是动音, 它们力求达到回到安静状态”。“动音被最近的静音所引, 故七度上行至主音, 第六度下行至属音, 第四度下行至中音, 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 (2) 第三级音和第四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七级音同第八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四级向下和第七级向上的导入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汉族音乐中“自殷以前但有五声, 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 谓之七声。五声为正, 二声为变。变者和也” (唐杜佑《通典》) 。王仲皋在《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音之外, 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 (即闰音) 四个偏音。” (3) 这些说法, 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五声为主音。变宫、变徵不过是调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乐与清乐的音节不一样外, 各种调式音节排列也不尽相同, 而且变徵一般情况下不是向三级音靠拢, 而是有向徵 (五级音) 靠拢的倾向, 变宫也不见得一定“导”向宫音。并且, 变宫、变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剧中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运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这两个音的。从西洋乐同汉族音乐的异同, 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乐会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异。然而, 几千年来, 各个民族都用自己的音乐表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自己的音乐是其他音乐无法代替的, 当今,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膨胀, 各民族间的音乐正在互相渗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乐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东方民族所理解, 风靡全球的通俗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恰恰来自被认为经济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间音乐。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我国早在明代就由乐律学家朱载堉首创了值得骄傲的“十二平均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乐听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后能够感动得流下泪水, 对中国二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 这足以说明中国音乐并不“简单”, 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音乐, 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它的特点、风格和魅力是所有其他音乐都无法用其“复杂”来代替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我们要学习所有民族的音乐艺术成果, 然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更加完善, 我们有资格说, 我们的音乐宝库是最博大精深的, 我们的音乐家应有信心、责任和资格使我们的音乐走出国门, 让世界各民族了解我们的音乐。同时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 使我们的音乐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典范和攀登的高峰。

文化随经济的渗透而渗透, 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气节

近百年来, 在我国文化的走向上有一种随经济的流动而流动的现象。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促进了艺术的规模化发展, 这是一个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 很多纯正的民族音乐宝库却往往在苦难中积蓄。布鲁斯音乐的形成如此, 中国的许多著名民歌和优秀歌曲也是如此。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都不是出于繁荣盛世, 连年的战争和辱国之痛更是形成了百代流传的越剧。这些都足以证明, 经济的繁荣对于优秀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并非绝对正比。

我们也应认识到, 世界音乐正在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座最为丰盛的艺术宝库,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有着崇高的民族自尊的民族, 近年来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屡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 我们的民族乐团一次次登上国际音乐的圣殿, 获得世界音乐人的赞誉。我们看到, 技术和观念上的学习与引进, 正在像科学技术和体育事业一样, 使我们民族的音乐跃入世界的前列。

健康的民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音乐之林

改革开放的春风搞活了经济, 也为乐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通俗歌曲的发展, 打破了我国只有美声、民族唱法的格局, 涌现了大批歌颂我们的时代、时代风尚和美好爱情的歌曲。如《亚洲雄风》、《青藏高原》等优美健康的歌曲,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乐坛, 唱出了我们中国的气节。

笔者认为, 在当今这个政治局面宽松、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可以对艺术作各种尝试, 但作为有志于民族音乐大事业的工作者,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民族观念:先要了解你的观众是我们的民族, 你也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 这个民族真正的音乐内涵是什么, 审美情趣是什么, 他们需要你引导他们走向怎样的审美情趣, 你应该是清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崇尚高尚、光明、磊落、豪爽、健康, 并具有独特的对于含蓄、羞涩、理智等的审美需求。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精神, 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使命。

早有预言家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各个领域都在验证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把握时代的脉搏, 坚持民族的特点, 把一个世界最大民族的、最优秀的音乐体系呈献给世界人民, 这应是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音乐人的自信与自尊。

放马山歌

注释

1 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2 该丘斯著:《和声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3.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篇三

[关键词]历史反思 民族精神 民族历史 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历史反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家对于历史哲学的论述,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考察,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从民族历史中取得经验,巩固我们务实的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民族擅长反思的特点,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世界现代史(1900—200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篇四

一.营造氛围。

1.利用校会时间,召开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启动仪式。校领导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要求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并倡导在综合课中充分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寓民族精神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代表宣读了“争当美德标兵”的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自觉树立爱国意识,将热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认真抓好学生升旗护旗训练和唱响国歌工作,国旗下讲话以“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内容,把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弘扬民族精神月

3.抓好班级校园环境布置。在楼道内张贴标语“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传统美德”、“让民族精神在校园内闪闪发光”等标语;大队部布置了宣传展板,给每位同学发放了宣传报;各班结合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及接受水平,设计了班内的板报;利用红领巾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教室内张贴革命领袖和体现民族精神的语录牌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二.开展主题教育。

1.结合教师节开展了“尊敬老师”活动,强化师生礼仪,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自制教师节贺卡;学唱歌曲《老师老师我爱你》;“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给老师送书签”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对智障学生进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教育,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老师的情感。

5.中学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篇五

本次活动以《关于组织开展XX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教基函〔XX〕7号)精神为指导,以“感受生活新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主题,以迎接党的xx大召开为契机,与“迎奥运盼大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庆祝教师节、深圳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等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立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学习。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古崇裕校长

副组长:陈秀英、陈水兴、辛量

组员:谭国绍、邹洁丹、骆小奎、林映

曾立文、吴莫林、李建平、任敬华、周夏初、林小彬

三、活动时间

9月3日——9月30日

四、活动内容具体安排

1、活动月启动仪式

时间:9月3日(周一)

内容: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作启动“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动员讲话,全面、正式启动相关主题活动。

2、“感受新变化,迎接xx大”主题活动

时间:9月10日——9月28日

内容:一是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感受新变化,迎接xx大“形势教育科视频,形势教育第一课内容《生活新变化》光盘内容已挂在广东基础教育网http://gdjyt.vcmedu.com的“新动态”栏目和http://)和“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网”()上;二是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畅谈家乡、社会新变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xx大的召开。

3、“迎奥运、盼大运”系列活动

时间:9月3日——9月28日

内容:各班以“为祖国争光,为奥运、大运添彩”为主题,开展“迎奥运、盼大运”知识竞赛及“中国人的奥运、大运故事”演讲比赛,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奥运、大运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组织开展以下“三个一”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知荣明耻,遵纪守法,克服不良习惯,提高科学、文明素养,树立现代中学生良好形象,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三个一”教育活动具体安排:

? 9月17日(周一)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

? 9月21日(周五)前各班出版一期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

? 9月28日(周五)学校通过学生评选、班主任推荐等方式评选树立一批学生文明礼仪标兵,在校内起宣传带头作用。

4、“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主题辩论赛

时间:9月24日(周一)班会课

内容:由沙中海梦文学社主办,组织校内辩论赛。通过收集资料、馔写辩稿、现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积极思考公交、环保、节能等重大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辩能力。

5、爱国歌曲合唱活动

时间:9月3日——9月29日

内容:结合弘扬民族精神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的主题,利用音乐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让广大学生唱响爱国歌曲,了解革命历史,培养民族气节,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6、“恰同学少年”观后交流活动

时间:9月10日——9月29日

内容:假期前学校已布置各班学生观看电视《恰同学少年》,此剧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各班组织学生围绕该剧畅谈观后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作用。

7、“贺卡谢师恩”主题活动

时间:9月6日——9月11日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篇六

今年9月,是第x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了把我校第x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开展好,真正使活动的开展达到对广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发展,根据教育部及区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感受祖国xx年发展变化”

二、活动目的向全体中学生宣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描绘祖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使他们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进步,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小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逐步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志向,并内化成自觉、具体的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青少年每天健康成长。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启动仪式:组织学生9月3日上午10:00-11:00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互联网等信息传输方式,组织学生在本校参加全国第x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启动仪式。

(二)社会实践:各年级各班在观看后要根据形势教育课后布置的社会实践题目,结合实际和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变化,通过写心得体会征文,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收获,并以演讲、演唱、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活动要求

7.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七

关键词:民族精神,语文教学

一、深挖处理教材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多线条、多侧面、多角度的。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要深挖教育的结合点, 在“细”“深”“精”上下功夫。

(一) 细

在课文重点上挖掘。钻研一篇课文, 一定要摆出文章的所有的民族精神教育点, 然后把握住教育的重点。在备课时, 必须在研究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 细心阅读, 精心思考, 从而挖掘出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保证重点的落实。但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不够, 应该继续钻研教材, 我们还能发现、挖掘出潜在的民族精神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深

在课文难点上突破。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表现教育内容的地方反复推敲, 突破难点。例如上海的卢雷老师执教《开国大典》,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一词, 让学生找找句子, 每次欢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毛泽东的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朗读。当教师问学生:“此时此刻, 你的心情如何?”学生的回答是:“我太激动了, 没有语言来表达”, “毛主席万岁!”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大声回答。可见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之功效, 真正走入了每位学生的心间。

(三) 精

在课文疑点上引路。在教材中, 很多课文蕴含丰富多彩的教育因素, 体现着教育角度、层次的差别。在众多的教育因素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疑点。教学时, 教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疑点, 从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于老师挥手在黑板上用草体写了一个:“恨”, 进行追问:“我为什么用草书?而不用正楷?”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再去研读, 学习课文, 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 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越来越浓。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 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 在这样的氛围中, 主题一步步深入, 激情一步步升华, 从圆明园毁灭前的美到毁灭后的惨的对比, 从景到情, 激励学生“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教育又怎么会没有成效呢?

二、拉长实施教育的结合线

语文教材中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一般地说是作者感情最集中、最强烈, 而又能贯通全文、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和词句。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就能从文章的部分回顾文章的整体, 体察作者构思之巧、遣词造句之美, 又能借助这些语言文字揭示中心, 感染学生, 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一) 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词

比如, 课文《乡下人家》一文, 最佳结合点可紧紧抓住“独特”“迷人”这两个中心词, 引导学生体会到乡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从而可以激发孩子建设好新农村的情感。

(二) 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句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 对于“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 也就影响学生对课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体验。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反复品读令人感动的句子, 在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中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的危险及两岸工作人员的奔波,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 台湾青年的骨髓, 像生命之泉, 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一重点句, 在学生朗读后, 引导学生:此时此刻, 你想说什么?此时此刻, 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在交流中, 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深深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心连心的血脉亲情, 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永远不会熄灭, 就等于接受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一次洗礼。

(三) 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段

比如, 独立阅读课文《一个苹果》, 课文最后一节这样写道:“……忽然觉得放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 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 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这段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时, 可提问:1. 放炮洞里真的很沉静吗? 2.“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指的是什么? 3. 为什么说是幸福的泪花, 又是骄傲的泪花?分析讨论后, 学生就会明白, 当时放炮洞里的阶级兄弟虽然默默无言, 但是他们的内心都被战友之间那种阶级友爱的高尚情操而感动了, 迸出了泪花。这是幸福的泪, 为生活在友爱中而感到幸福;是骄傲的泪, 为在困难的时候有关心别人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三、抓准实施过程的结合面

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熏陶感染。渗透的关键要抓住“渗透点”。渗透点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可以深挖细品, 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字词句段。

(一) 剖析词句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段中常常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经常采用意不显露、语不穷尽的含蓄方式出现。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分析文章所含有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 重点剖析“一沉”“一顶”“要记住革命”等词句, 进行挖掘, 揣摩品味, 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沉”“一顶”包含了老红军战士面临生死考验时, 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 体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1]“要记住革命”这句话, 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连接这几个重点词句的讲解, 披文入情, 使学生对老红军战士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认识, 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

(二) 创设情境结合

情境法就是教学时利用课件、视频、幻灯、挂图、音乐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明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在教学中, 可先播放配乐朗读的视频。学生静静听着、看着, 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跟着作者来到了小兴安岭一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 真正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妙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2]

(三) 课外延伸集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大量反映祖国灿烂文化、丰富资源以及现代建设的内容。教学这类课文, 要通过课内外结合, 延向学生生活实际,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调查访问活动。如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等歌颂祖国建设成就的课文后, 再组织学生开展访查活动, 收集人民生活变化的资料, 然后开展以国情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或办小报等, 学生必然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2.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丰富资源、悠久历史之类的课文, 就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风景区, 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的风貌、特产,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 开展学先烈、忆传统活动。结合学习歌颂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课文, 如《丰碑》《狱中联欢》《黄继光》等, 再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开展扫墓、朗诵革命诗词比赛、听报告等学先烈、忆传统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传统, 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因此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 把握好结合教育的“点、线、面”, 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相信民族精神会在孩子的心灵“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宋澄波.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 2007 (31) .

8.中国功夫,民族精神 篇八

[关键词]《叶问》功夫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研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独有的功夫片,必然会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从《黄飞鸿》、《精武门》到《霍元甲》,我们都能看到民族精神的闪现。影片《叶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对于历经不平凡的2008年的中国来说,更有一番意义。

已有影评说《叶问》在故事上其实没有什么新的突破,拍得中规中矩,悬念太少。也有影评认为功夫、比武、民族精神加上一丝家庭的温情成为影片的看点,1%的特技,99%的真功夫,就是《叶问》之所以成功的最大秘诀。其实,影片拍得中规中矩是符合影片基调的,因为作为人物原型。叶问本来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中华武术也不是主张张扬,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题也无需华丽的外表。影片以叶问为核心,通过功夫这个媒介,通过三个阶段一步步展现了民族精神。

一、与世无争,以武会友

现实中的叶问是淡泊致远,却不是孤高自傲;从容豁达,却不故步自封。甄子丹的表演把叶问作为一代宗师的风范和气度很好地诠释了出来。影片中,叶问过着平静富足的生活,有贤妻爱子,与世无争,与武馆师傅切磋武艺时平和谦逊,即使是与气势汹汹找上门来的金山找对打,也是先经过妻子的同意,再把众人请出客厅才开打。期间金山找打坏家具后的主动认赔、叶问的佯怒,让人们看到一个武艺高强又不失诙谐的武术大师。在这个阶段,叶问是闲适的,微笑着面对生活,过着一种类似禅的境界的生活,这不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境界吗?叶问与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展现的是宽容、谦虚的民族精神。

二、戒急用忍,刚柔并济

然而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后佛山沦陷,叶家被日军强占,叶问被迫带着妻儿移居废屋,一家人生活艰苦。作为一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的武术家,叶问一改往日阔少的态度,到煤炭厂当苦力,自力更生。苦难中的妻子体贴叶问,把一家人在一起当做最重要的事。国破家亡,非一人之力能解。此时的叶问,在忍耐,在等待。

在饥寒交迫之际,日本将军三蒲以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切磋,藉以观摩中国武术。叶问的好友武痴林侮辱三蒲,被活生生击毙。叶问为寻找武痴林到打斗场查看,一进场就看见日本人无理射杀中国武师,惹得叶问怒火中烧,遂把心中悲愤于打斗场上发泄出来,以一敌十,痛击日本人!叶问的身手博得了三蒲的尊重,三蒲放叶问走并表示期待与之一战。

此时,金山找带领一群强盗到处抢劫。金山找的暴力激起了棉厂工人习武的激情,于是叶问教工人们习起了咏春拳,看到男女老幼习武的壮观场面,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民族自强的希望。

这一阶段,我们看到了一个开始用自己的武术来帮助国人自强的叶问,从他的眼神、从他的表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叶问。忍耐到极限必然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待人,谦逊谨慎,却屡遭侮辱,而每每到了民族忍耐的极限,必定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三、英雄雄起,群起反抗

儿子阿准不经意间引几个日本兵到了自己家,就在日本要调戏自己的妻子时,叶问忍无可忍。击杀三个日本兵,开始了躲藏生活。而此时的日本翻译李钊,为了保护叶问一家,冒死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让我们看到了强权压迫下的国人复杂真实的心理。

最后,叶问为了保护棉厂的工人们站了出来,并答应与三蒲比武。我们不知道此时叶问是如何盘算,但看到棉厂老板用车载着他的妻儿出城,我们隐隐感到叶问抱了必死的决心。

叶问与三蒲的决斗如期进行,万人空巷。或许,他们知道这种决斗的结果多半是叶问被杀,但人们想看一看自己崇拜的宗师是如何打败日本人而为国人争气的。叫嚣着日本功夫一定能胜中国武术的三蒲像木桩一样,被叶问打得无还手之力,跪死在叶问面前。人群沸腾了,在沸腾的人群中叶问看到自己的妻儿,却被输不起的日本人暗枪所伤,倒下擂台。终于,人们的愤怒化为力量。冲破日军的封锁,拥向叶问。一个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终于在愤怒中爆发。

《叶问》表现的只是咏春拳的连环快打和近身搏击,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没有过分的动作张扬,有的只是最纯粹的徒手搏击,最传统的中国功夫。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叶问》用最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最传统的中国功夫表达最真实的民族精神,符合影片的叙事要求和感情基调。

9.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九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大力倡导开展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全面深入的开展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

我校专门召开班主任会议,全面认真的学习了《关于在全校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讨论和制定了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监督指导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分管德育的政教主任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领导小组,以便长期有效的把本次活动落实到实处。

三、精心组织活动,注重活动实效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师生齐唱国歌等,营造好每一周的爱国氛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如广播系统在课余播放爱国歌曲、举行庆国庆63周年黑板报评比等,营造了浓 1

厚的校园氛围。

2.全员动员,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抓好德育主阵地

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

9月6日班会,举行了“感师恩”主题教育,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了共识:感师恩就应该勤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等

9月20日班会,举行了“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

4.丰富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实效

在9月13日的班会课上,结合“推普宣传周”活动,开展了经典散文和爱国诗词诵读演讲比赛

在9月27日班会课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师生同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十一期间,我校将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工厂等地参观、考察、调研,感受家乡、祖国的发展变化。

一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活动形式也是有限的。但通过一个月的宣传活动,学生都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弘扬民族精神月虽然即将过去,但是对于我校全体师生来说,民族精神的行动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思想工作继续 2

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篇十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我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成立领导小组。

9月7日参加完全县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后,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成立了有校长任组长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领导小组,传达贯彻会议精神。9月8日,校长在我单位的启动仪式上做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丰富活动,充实内容 1、9月8日上午,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并在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小记者”走进社会家乡变化进行调查采访,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提升。

2、“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通过搜集资料,教师讲解,了解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变化,感受国家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9月9日9:00,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发动全体师生收看学校下载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转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学校制订了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的墙报、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4、9月中旬结合教师节和本校的特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感谢师恩”为主题活动;中旬各班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绘画、硬笔书法比赛。

5、结合“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课,组织学生学习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黑板报、自办小报、班会等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各班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以《老师赞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6、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实施教育。在h1n1防控过程中,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学校组织出版《h1n1知识》专题板报,并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宣传,每天进行学校安全工作自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7、组织“祖国发展我成长”红歌演唱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认真学习《xx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知文明、行礼仪”的好习惯,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我校中学生人人知文明,个个行礼仪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在争优创先中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展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风采。

9、继续深入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学唱《少年强则中国强》、《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通过歌咏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无私奉献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鲁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教育,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要教育青少年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只有不断弘扬和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春蚕到此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活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无私奉献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永恒追求,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弘扬奉献精神,既要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同时,自己做到了无私奉献还不够,要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奉献为荣的风尚。切实做到自己的事踏实干,别人的事争着干,分外的事乐着干。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出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遵守世界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12.以法治精神巩固民族团结 篇十二

一、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

近年来, 少数民族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而得到发展,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在民族地区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如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比较落后的位置, 迫切需要发展当地经济。 首先是民族所在地区经济大致发展的情况。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个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与经济水平较高的主体民族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过大会导致民族交往中发生经济方面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偏向于中东部地区, 广大少数民族所处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这样对民族团结有不利的影响。 其次是政策法律方面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 有一些民族地区的政策有些不适应这种逐渐的变化, 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当前急需改进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之与实地相适应。 最后是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民族的文化、风俗、意识的不同容易在不同的民族间造成一些误解, 在中华民族形成中, 是各民族间矛盾统一的一个过程, 历史上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一些冲突, 或多或少会在一些方面形成一些影响。

二、增强民族团结, 解决存在问题

(一) 增强法治建设促团结

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法治观念的发展伴随着自由竞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经济发展为人们法治观念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法治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 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生活提供合理的预期。没有法治的支撑与保障, 便不能明晰产权制度, 不能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易和诚信体系,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经济发展会陷入无序状态。 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推进依法治国, 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 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 是不能分离的。避民主谈法治, 法治便失去民意根基, 如同无源之水, 容易走向独裁和专制。 同样, 民主离不开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正是法律在民主制度上的体现, 没有法治, 难以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实现, 难以保障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果。依法治国的目的就是运用我国的这些法律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保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的进行, 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一切权利, 不断提高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 我国的所有重要的法律, 都是以宪法为根据的, 都是对宪法精神的体现,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因此, 只要有效保证宪法的实施, 就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就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依法治国也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群众始终发挥重大的作用。 如果把国家比人体的骨骼, 宪法和法律是身体的各个器官, 那么人民群众则是构成身体正常运转的灵与肉。 所以, 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是依法治国得以正常、有效运行的保证。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所以人民群众的配合不仅需要汉族人民的支持而且需要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积极配合, 怎样才能使各个民族都能积极支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这就需要把各个民族一起团结起来。

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 法治中国建设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

我们中国关于民族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宪法为主体的,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区域设立适合地区情况的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 在立法方面有专门的促进民族团结的立法。 但是一些抽象模糊的立法却缺乏一些具体性, 导致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有些地方政策和法规可能出自不同的方面而相互矛盾, 或与一些程序相冲突, 导致实施中让执行者迷惑, 而使得施行困难重重, 在实施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民族关系, 立法需要不断完善发展。

应该推动涉及民族法律的规范性建设, 使民族法律法规变得明确化, 避免混乱和矛盾, 使相关法律通过发展形成一个体系。 重新对过去的立法进行系统的整理, 科学发现不足的地方, 进行备案研究, 对失效的法规条例进行编排, 进行适当的处理, 使民族法律法规能够起到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然后把那些法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的条例, 进行具体的容易实施的调整, 使它能够适应复杂民族关系所带来的变化, 让民族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起到所期待的作用。 然后, 要增强民族立法对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统筹兼顾性, 并且要重视本地区少数民族自身的法律文化, 通过对民族地区的考察, 结合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科学性, 设立适合的法律。

最后, 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也就是要着重了解“人”, 要多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的了解, 参考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讲述, 面向社会征集一些意见,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诉求, 进行科学立法。另外, 也要着力避免法律法规由于着重形式而导致的重复。

(二) 用 “四个认同”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现在民族团结已经写入到了我国宪法当中。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有义务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应当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 正是由于宪法对民族团结的支持, 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法律也得到相应的出台, 如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

虽然个别地区如新疆已经出台了 《民族团结教育条例》, 但我们可以发现, 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法律和法规仍旧非常少, 而且内容比较模糊, 比较难得到实践。 建议多针对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增强立法, 注意联系实际。 在教育方式上应当注重对少数民族加以“四个认同”方面的教育。

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 就是让少数民族群众认同。 如何能让群众认同呢? 那就是让大家价值观一致并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多民族多元文化凝聚成了中华文化。 每个民族跟祖国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思维上与我们国家我们党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一起走向进步, 这样就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四个认同”的相关知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基础。

民族团结教育旨在统一思想, 用“四个认同”深厚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四个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大力宣传使少数民族群众把 “四个认同” 当自己的思维准则, 并形成一个长期的社会行为规范, 之后“四个认同”就会融合于群众的思想。

加大“四个认同”普及首先需要强化宣传少数民族政策, 使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社会的发展, 生活的进步, 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举出相应的真实事例使群众进一步了解自己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得到的好处, 还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让群众了解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相关法律条例, 从实际意义上提升各族群众对我们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认同。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另外, 在民主法制的大力宣传中, 要突出权利的方面, 让民族地区的群众和干部都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加深对民族地区法治的理解, 才能让“四个认同”巩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思想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朝着共同的理想前进。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的背景下, “依法治国”和“民族团结”成了中国发展的关键点。落后地区地区的少数民族与经济水平较高的主体民族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过大会导致民族交往中发生矛盾。现在我国迫切需要用法律进一步保障民族的大团结, 提升各民族的认同感。每个民族跟祖国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当前我国的民族团结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民族关系, 立法需要不断完善发展。制定完善民族团结法律法规和开展相关教育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利器。

关键词:法治,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1]王霞.弘扬法治精神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D].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徐少宏.法治精神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孙建峰.进一步加强“四个认同”教育[J].今日新疆, 2006.

[4]张振华, 任世辉, 张明玲.强化“四个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国民族教育, 2007.

13.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十三

为深入贯彻《关于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群众性主题教育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220xx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我校继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

三、活动主题:

勿忘国耻美丽中国我的梦

四、活动内容

1.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结合“勿忘国耻美丽中国我的梦”这一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时事,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班刊展示

组织各班级以“勿忘国耻美丽中国我的梦”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以班级为单位,搜集资料,调查、了解了祖国灿烂文化、悠长历史。

3.中队活动

各个中队通过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围绕“勿忘国耻美丽中国我的梦”这一主题召开中队主题队会,让学生畅谈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抒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的志向。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通过歌舞、绘画、朗诵、讲故事、器乐演奏等展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4.观看影片

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主题晚会和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大会的阅兵式实况。

5.网上纪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利用校园计算机平台学习英雄事迹,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6.开展“感恩师情”活动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除了尊敬,让我们衷心地对老师们说声:节日快乐!那么用何种方式向恩师表达谢意呢?1、“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交流会;2、“老师您好!”主题队会;3、“赞恩师”诗歌朗诵会等。

7.开展“团团圆圆过中秋”的主题教育

队员们以小主人、小帮手、小当家的姿态,参与家庭的中秋团圆活动,准备好对老人、父母的祝福语或自制贺卡,同时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在赏月中体验合家团圆的浓浓氛围,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各中队辅导员引导队员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收集相关诗词、图片等,高年级同学可收集整理成册。

8.开展读一本民族精神的书,每个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此类书籍,如《长征》、《二万五千里》等,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长征的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9.结合音乐课学唱一首歌颂民族精神的歌曲,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演出。

10.利用班队会谈谈国庆的由来,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营造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并出一期以喜迎国庆为主题的板报。

14.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十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小结

今年9月是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认真制定了《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扎实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小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领导重视

成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领导小组,吴伙根校长任组长,王群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方充分发挥优势,共同组织实施活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多渠道教育渗透的网络体系,根据校情、生情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特点,制定好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计划,把这项主题教育抓实抓好。充分发挥学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各项要求。

二、活动目标明确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丰富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青少年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让广大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三、具体措施有效:

(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墙报、橱窗和升旗仪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浓厚校园气氛。

(二)与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相结合,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意义。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的启动日。精心组织好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组织学生学习我国奥运健儿热爱祖国、乐于奉献、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把个人的进步成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认真上好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并组织安排全校学生回家收看中央二套的《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四至六年级学生撰写了观后感,启示学生爱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同学、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只有付出、传递“小爱”才能汇聚成荣耀祖国的“大爱”。第一周至第八周升旗仪式发言主题分别是:第一周主题——弘扬民族精神之奥运拼搏精神;第二周主题——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第三周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第四周主题——预防甲型HINI流感;第五周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第六周主题——法制教育;第七周主题——建队日---敬礼!光荣的少先队;第八周主题——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我把祖国成就告诉你。

(三)与“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班级德育活动相结合。

1、全校各班都出了一期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的黑板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各班都能开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班班讲安全”主题班队会,把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3、在上学期校园广泛开展以歌颂伟大祖国、颂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歌唱祖国“班班有歌声”活动的基础上,再开展唱红歌活动。通过爱国主义歌曲传唱,让学生在美育教育的同时,接受民族的精神熏陶和鼓舞。

4、班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读书读报活动。组织学生举办了校内“阅读与写作档案”展览,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外阅读笔记”,四至六年段学生每人都做了一本知识库,开展校内读书讲座、读书论坛活动。

5、开展以了以“爱国·诚信”为主题的“班班讲诚信”活动。开展优秀诚信征文大汇展和“校园诚信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受到诚信教育,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通过一个月的宣传活动,学生都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弘扬民族精神月虽然即将过去,但是对于我们小学的全体师生来说,民族精神的行动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15.民族精神月活动 篇十五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依据

未来世界的竞争, 说到底, 就是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竞争。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从历史的视角看, 最重要的, 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当代青年求学的机遇远远优于前辈, 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接受系统的教育, 知识更扎实, 视野更开阔。但他们也有不足, 了解工农的机会较少, 经受的风浪也较少。对于青年来说, 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固然重要, 但人们工作进步的原动力还是高尚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关心青年, 特别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要帮助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成为社会的中坚和思想的强者, 成为运用“经济杠杆”而又不被“经济杠杆”所左右的人[1]。

(一) 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 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指引着他们如何去建设祖国, 从而影响着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 要真正发挥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 并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代代相传, “关键在人”。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 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工作主要对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国家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史告诉我们, 民族精神得到弘扬, 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关键作用。青年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学习优秀传统的文化的过程, 也是把民族精神中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优秀文化传播开来的过程。青年大学生赋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学习的同时也把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加以吸收, 所以他们又在民族精神的新旧文化的交融过程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二) 大学生是时代精神的推动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发挥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力, 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 历来是社会上的最活跃部分, 最少保守思想, 在中国的近现代民主历程中一直站在最前沿。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发展中, “作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 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有知识、技术, 青年大学生都占有相当的优势, 作为劳动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青年本身就蕴涵着改革现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内在欲望和冲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青年掌握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谁赢得了青年, 谁就赢得未来”[3]。所以, 大学生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同时还是社会创新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的问题

(一) 价值观重构缓慢, 道德观念弱化

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民族精神的认同和践行上不可避免地打上社会转型的烙印,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重构过慢。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使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化, 各种阶层和利益都在不断调整中, 原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处在不断变动和调整过程中, 新的价值观、道德观正在重构, 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 个人价值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现象加重。二是道德观念弱化。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不断变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往往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虽美好, 但是遥不可及。因此, 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缺乏诚信, 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 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和才能, 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 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 在一些不正确价值观念的熏染下, 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这直接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蔓延。

(二) 培育机制不健全, 培育方法单一

虽然广大高校和有关部门认识到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有重大意义, 而且还成立了民族精神培养和时代精神教育的专门机构, 但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 加之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育机制和考评体系, 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就教育手段和信息渠道而言, 手段单一, 集中于传统的封闭式手法, 缺乏互动和活泼的沟通, 社会大众获取精神教育的途径还停留于书本、电视等陈旧的渠道;就精神内容而言, 向公众传播民族精神的内容比较单调, 缺少鲜活的事例, 让人感觉抽象, 不能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合适的普及方案, 易于走向说教, 与时代的结合程度不高, 讲理也不够透彻;不敢面对西方文化的竞争, 不能直面所在。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的具体途径

梁启超先生曾有名言:“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若说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那么大学青年则应该是处在“此时太阳最辉煌的时刻”。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可以说, 如何培养、激发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青年的民族精神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昌盛。因此, 如何找好切实可行的培育当前青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开发利用高校各种文化资源, 打造和谐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亲密环境”,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组成部分, 前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后者是校园环境的本质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应把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 完善人的品格, 提升人的素质。在环境建设中, 要注意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 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 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第二, 提供组织保障, 发挥高校的整体育人效用。一方面, 要通过调研等手段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世界, 全面摸清青年学子在价值观上的基本状况、规律及特点、偏差和盲点。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借用网络等通常迅捷的渠道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新变化、新需要, 摸清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世界的基本规律和鲜明特点, 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在做什么, 理解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另一方面, 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工程的领导和协调。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党团组织, 要以系、班为单位, 建立和完善密切配合、合理分配、协调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

第三, 要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协调互动的教育体系。这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很多国家都将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与经历, 努力挖掘, 广泛宣传, 把丰富资源转化为对大学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4]。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目前,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 但不和谐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 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日前在听取共青团重庆市委汇报时说[R].

[2]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37.

[3]王林.21世纪是你们的世纪——江总书记与中国青年[J].中国青年, 1997, (5) .

16.奥运精神助推民族汽车品牌 篇十六

从1932年刘长春孤身一人首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一直到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现在在伦敦奥运会上暂列奖牌榜第一,中国奥运军团由默默无闻到达了“世界巅峰”走过了艰苦漫长的历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巧合的是,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几乎和奥运征程同时起步,并且走过了同样艰苦漫长的过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刘长春孤身一人首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的前一年,1931年9月12日,一辆棕色的民生牌汽车出现在上海市展览会,它于1929年诞生于张学良主政下的沈阳,民生牌,堪称中国第一个民族汽车品牌。但是战乱遏制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直到1956年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民族汽车品牌——解放,新中国汽车业才算萌芽,同年还生产了东风牌、井冈山牌、红旗牌、凤凰牌轿车(1964年更名为上海牌)。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1956年也成为新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元年。

但是这场民族汽车品牌热很快沉寂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才重新苏醒:1996长城车皮卡下线;1997年吉利控股集团进入轿车领域;1999年第一辆奇瑞轿车在芜湖下线;2002年华晨汽车成立;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入汽车领域。自此,民族汽车品牌才真正开始了漫长的征程。借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几大民族汽车品牌茁壮成长,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一提的是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澳洲变速箱企业,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极大了增加了自身实力。近年来民族汽车品牌销售势头良好,并且积极投入研发,在整车、发动机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和在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一样,民族汽车品牌的成功也来自于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近几年,几大国有民族汽车品牌也加快了国产汽车品牌推出,奔腾、上海、东风、长安、江淮、传祺、宝骏、北京等民族汽车品牌即将或者已经出现,相信不久的将来,民族汽车品牌也能像中国奥运健儿那样奋勇争先、不断进取,直到屹立潮头。

上一篇:时间观念的重要性下一篇:实践调查小组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