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作文课评课稿

2024-06-24

王老师的作文课评课稿(10篇)

1.王老师的作文课评课稿 篇一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这是我第二次听师大附小的赵挚老师上一篇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两次的感觉截然不同。

还记得3月10日,在我们天华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赵老师给我们上了《我最好的老师》这一课。上课伊始,赵老师提出了问题:“默读课文,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试用2—3个词语概括。他在这节课上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书本上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乍一听,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越听才越有劲儿。原来,在这节课中,赵老师想指导学生们掌握写人的表达方法——一人一特点一事例。在课堂上,赵老师安排了很多的训练:如用一个词语概括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将课文中的间接叙述、直接叙述相互转换,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整堂课下来,安排得很满,最后给我一个感觉是:这到底是略读课文的教授呢?还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呢?我茫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了出来,可是依然有老师牵引的痕迹。因此,对于第二次来听《我最好的老师》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了。然而,这一次,却让我看到了很多的惊喜。

课堂上,赵挚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赵老师特别的从容,或许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们吧。她很淡定。我还记得,赵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呢?”有个孩子站起来了,可是回答的内容却是证实自己观点的句子。这时,赵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再次重复这个问题,并提示孩子听清老师提问的.内容,直到这个孩子回答准确为止——“找到证据,让别人认同”。这个小小的环节居然花去了2、3分钟。对于展示课来说,哪怕一分钟也很重要啊。我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会急不可耐地让另一个孩子来回答了。

很快地,《我最好的老师》学完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延伸学习《新来的王老师》时,赵老师以同样的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自学很精彩。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是一个课外的练笔。这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流畅,教学行为的展开也很顺畅。比起第一次的试教课,课堂的侧重点更加鲜明了。

然而,课堂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孩子对怀特森老师的评价——“疯狂、误人子弟”。我惊讶于孩子们的这种想法。看见赵老师一一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时,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疯狂、误人子弟”上。可是并没有听到赵老师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质疑的展开。最初以为,赵老师会在最后一个环节回到这两个词语上。赵老师选择了淡化。这令我倍感遗憾。其实,赵老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从“疯狂、误人子弟”这两个词语展开讨论。因为疯狂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别人十分不恰当的行径;误人子弟更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否定。怀特森老师真的是一个疯狂的老师吗?他是在误人子弟吗?如果以它们为中心,孩子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育方法独特的老师,是一个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求真理方法的老师。那么,这堂课或许会更加精彩。

再相逢《我最好的老师》,我并觉得是一次枯燥的重复,它让我看到许多课堂生成的智慧。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懂得舍,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2.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 篇二

一、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

邵老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了多次机会,师生交往互动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为师生互动搭起了平台,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差,邵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改编。如教材矩形定义的引入部分的合作学习难度较大,可能会比较费时费力,也对学生本节课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邵老师不是如课本上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动画过程中哪个面积最大,而是在网格中画出邻边为5,6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几个,充分的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彻底的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使学生对矩形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自然引入了矩形的定义。邵老师还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改编,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起点低、落点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可以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适当的提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我们都知道“自己发现的东西更能让自己理解和记忆”。本节课邵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引出矩形定义后,通过提问“你能找出矩形有哪些性质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矩形的特殊性质;改编例题时设计了一道条件开放的问题:添加一个条件____,求出对角线AC的长度。另外,通过折叠看性格。这些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尝试和探索,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快乐,也丰富了数学探究的乐趣与经验,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归纳总结,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折叠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可循的,由于图形的折叠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及大小,因而在图形的折叠变换中,保持了许多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如图形中线段的长短不变,图形中角的大小不变等.这些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在初中几何全等型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一些要通过作辅助线进行全等证明的数量关系,由图形的折叠变换就可以直接得到.图形折叠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轴对称知识,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痕(即对称轴)及其两侧的全等图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可以连接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初中折叠问题分为三角形的折叠和四边形的折叠,今天我们选择四边形中最常见的矩形折叠来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精华所在。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本节课中,邵老师着重渗透了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邵老师经常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展示了一题多解的能力。在例题的条件开放题解决好之后,又引导学生得出本题只要给出任一线段的长度,就可以求出其他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些对树立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意见与建议。

3.王小霞作文评课稿 篇三

观杨春霞作文指导课有感

王小霞

作文是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期望他们能达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状态,我想,那只不过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肯定是不现实的。小孩子学走路,要大人扶携着才能举足;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起步,正如扶床学步,需要老师的扶持和指引,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一直到详略处理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老师一一指点,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才有可能真正入作文之“格”,进作文之“门”。

杨老师上课回顾例文,掌握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填表格的形式,理清作者是则样把景物写生动的。

2.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学习作者将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引导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师引导学生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也可以写某一段的景物变化。

(2)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3)移步换景为序——先看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后到了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物。

(4)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4.小学语文课评课稿 篇四

总的来说,这位老师的语文功底出众,专业知识全面,教学智慧丰富,学科视野宽。她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了较高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身体力行,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对于这篇文章,我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一己之见。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这位老师很明显是重视美的展示,而轻其它。我却觉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并非只是一篇纯粹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者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相比于美景,后者才是作者写作的主旨。也正是这样,才使本文与众不同,令人一读难忘。可惜,在课堂上,我没有看到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深入解读和这一重点的突破过程。它被淡化了,很模糊地过去了。或许听完课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文本中德国风景的美,但却错过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魅力,结构性阅读方面有所欠缺,牺牲不小哇!

提几点不太成熟的改进意见:

1、

2、

3、

5.王老师的作文课评课稿 篇五

我很希望你们能与王老师再多接触一会儿。但主持人把我推到这儿来,我就开始谈。

无论是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评论,还是我接下去要谈的话题,请各位老师都不要太认真。我在开始讲之前,想说明一点,在我们国内的大学里工作的、专门写各种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写如何进行语文教育的这方面的书的所谓专家、教授们,他们在讲课或作报告的时候,不让大家昏昏入睡者,寥寥无几,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太对他们充满一种神秘感,我坦白地讲,刚才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我就上不了。于是,我没有资格评王崧舟老师的课。但因为我过去也是一个老师,只是遗憾没有亲自教过语文,但是,我教过初中,也教过不少学科,于是,我是从作为一个老师的角度,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回味这节课,而不是对他做什么评论。接下去,我要和大家一起用一个半小时,来谈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赏一下王崧舟老师刚刚领大家进入的、至今使大家眼泪未干的这一堂课,准备讲几句话。

第一点,我想对《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发表一些看法。

6.神奇的丝瓜 评课稿 篇六

上周三我听了唐继红老师的《神奇的丝瓜》一课,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随意种下的丝瓜竟日益茁壮,尽显神奇,令作者惊叹不已,表达作者季羡林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丝瓜是普通的植物,作者在这普通中突显了它的神奇,似乎让人觉得丝瓜真的是有思想,有行动的。其实神奇皆由作者的慧眼而来,普通的丝瓜之所以这么神奇都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感悟人生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的。

说实话,每次听唐老师的课,我都很有感触。唐老师是一位综合素质很高且很有敬业精神的教师,绝对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她的每一堂示范课都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即使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仍然一丝不苟地准备着这堂示范课——精美的课件、完美的教案,并且在课堂上,她从未看一眼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这些都令我叹为观止。

教学过程层次清晰。何时该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都安排得很有条理。

她的语言干净利落,从不啰嗦,这个特点并不限于这堂课,她上的每一堂课皆是如此,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精心打磨过的,我们这样夸她的时候,她很谦虚地说:“言多必失嘛”。

该堂课,唐老师还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文中,描写丝瓜的三处“神奇”均由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担心”引出的,唐老师告诉孩子们这种写法叫做衬托。课堂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

着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唐老师很重视引导孩子们的朗读,自然,朗读成了一种深入品读文本的手段。

另外,唐老师还注重了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对课文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有帮助。

7.​《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篇七

雷老师的课自如严谨,精致灵动,对文章的解读精深而又高远。下面对本课作两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这堂课感性进入,理性出来。雷老师在课堂伊始播放了一段女儿出嫁、父亲落泪的伤感影像,营造了相对低沉、凝重的课堂氛围,学生渐渐被带入流动着淡淡忧伤的情境。这对学习理解《秋天的怀念》大有裨益,以感性的形式,以情绪感染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是一种智慧的做法。《秋天的怀念》情感基调是悲伤的,课堂的氛围必须要贴近文本情感基调,才能轻松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本后,雷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沉浸在感性理解中,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理性思考上,带着学生分析文章如何通过语言呈现细腻深沉的母爱,把课堂从感性中拉回到理性思辨,让课堂上升到一定高度。语文课必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感性是熏陶与涵泳,理性是思辨与智慧。没有感性的语文课堂容易丢失美学趣味,没有理性的课堂就没有思考的高度与深度。

第二,这堂课体现了层次与阶梯,深入浅出。《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既丰富又深刻的经典散文。涉世未深的学生理解此文有相当的难度。鉴于这种情况,雷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巧妙地体现出层次感与阶梯式,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课堂第一个层次从史铁生母子生活状况入手,让学生体会母子生活的艰辛与痛楚,体味母亲深沉而悠长的爱。第二个层次进行移情体验,雷老师举了自己太奶奶的例子,让学生设想生活情景,从文本到自身,使学生情感得到感悟和升华。第三个层面就是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抛出问题“为什么文章取题为《秋天的怀念》”,使学生明白:史铁生终于活出了精彩,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更懂得人的生命当以怎样的方式与状态存在。本文触发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这堂课步步引导,深入堂奥,举重若轻,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8.《云雀的心愿》评课稿 篇八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让学生明白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要多植树造林。毕老师上的这节课给我的感觉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毕老师的课强调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我感受到了毕老师作了不少努力,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把握教材,突出了教学重点。

首先从课题入手: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的?)引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围绕“为什么说森林太重要了”展开教学,在学完沙漠游,再让学生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环环相扣,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二、体现年级段的教学特点,强化了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学中,毕老师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到感悟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字词的教学没有停留在音、形、义的教学上,而且还注重了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词语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变得灵动起来。

三、成功地借助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帮助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的活动。如在教学云雀来到沙漠上空时,毕老师先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出示贫瘠的沙漠,然后播放风沙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漫天飞舞”、(“睁不开眼”)、“贫瘠”等词语,效果良好。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和脉络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毕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毕老师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五、注重朗读,读的方式多样化,加深了感悟。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语言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本节课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个别读,引读等。读是加深学生感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同时又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

9.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篇九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向平移的格子数的?学生汇报时意见产生分歧:有的是看整个图数(即数间隔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第二层次,学生在两幅图中找对应点确定平移格子数,通过多媒体一格一格地演示,学生动手来验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知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有效、直观地形成平移距离的正确观念。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的过程,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再让学生交流汇报,互帮互学,这样在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主人,还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层次错误呈现:图图这样数行不行?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一点都像向同方向平移了几格。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完善。达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教学体验教学。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平移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肖凤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学例2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合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运动现象,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可以随机点小树上的每一个对应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现象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0.作文指导课评课稿a 篇十

执教人:娄梅

内容:作文指导

班级:四(2)班

评课人:陈友秀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娄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搜集的材料的时候,用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三、课前准备充分

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有型可参,学生克服了作文畏 难情绪。并且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好词好句为学生写作前作好铺垫。

四、建议

因为是写景作文,所以老师应该渗透一些写景的方法,如;范围可以写校园全景,也可以写校园一角。顺序可以采用移步换景法,也可以采用空间变化法。

上一篇:快乐的儿童节话题作文下一篇:讲数学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