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3篇)
1.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 篇一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核实后邀请您加入中国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航空航天企业家群。近期即将举办2017年中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敬请期待。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工程概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工程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工程方案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工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参与人员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工程总指挥工程总指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关于我们: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是由国内一批军民融合相关军工集团、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投资基金、券商、银行、民间智库以及地方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等自愿加盟组成,围绕军民融合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链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
2.话说探月工程 篇二
月壤蕴藏丰富的氦—3
地球给予人类的资源极其有限,因此一定要有新的方案来解决人类长期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深达数米的月壤中均匀地含有丰富的稀有气体原子,其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氦-3,因为相比目前正加速发展的利用氘和氚反应的热核聚变装置来说,用氦-3进行核聚变反应比用氚作燃料具有更多的优点:反应产生的能量更大;反应主要产生高能质子而不是中子,可减少中子对反应装置的放射性损伤,对环境保护更为有利;而从反应物本身而言,氚本身具有放射性,而氦-3则没有。全世界的年总发电量约需100多吨的氦-3,而月壤中的氦-3可供地球能源需求达万年。因此,开发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3对人类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人类的空间活动分三个领域
人类的空间活动大致分三个领域:一是卫星,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航天活动;二是载人航天;三是对太阳系的探测和深空探测。其中,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低轨道,都是以地球为主要引力场的空间活动;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再向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进行探索。
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起步和门槛。从1960年起,我国一直跟踪国外的探测。经过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又经过十年的综合论证,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中国月球探测的立项,总经费14亿元人民币。
月球探测要做的4件大事
我国的整个探月工程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同时又具有探索性。中国现阶段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需要做四件事情:
第一,目前的月球地图在纬度70~90度的南北极区范围还有空白,我们预计做一个较全面的全月球的立体地图。
第二,人类分析过月球上铁、钛、铀、钍、钾5种元素,我们计划用一年的工作时间再多做9种元素分析,并且做一个干涉成像光谱,把月球的矿物分布表示出来,从而为分析月球岩石的类型打下基础。
第三,我们想用微波辐射技术来测定月球表面的温度,同时了解月球土壤的特征和厚度——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进行全月球的月壤厚度测量,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估算月球表面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分布及资源量。
第四,我们要探测4~40万公里地月的空间环境,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磁尾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这些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有深远的科学及工程意义。
探月工程是一件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事情
我国的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因为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很好地得到科学数据。得到了科学数据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作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探月工程是一件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事情。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了,火箭和卫星分离了,只能说火箭成功;卫星到达月球,开始工作了,说明卫星是成功的;即使传下数据,只能表明可以传下数据;卫星要绕月工作一年,这一年中全部数据都必须完全准确接收;另外,我们还要对数据作科学处理,作出各种研究成果。
对我们来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只是刚刚起步,后面的科研工作压力更大,也意味着我们以后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艰辛的劳动。
中日两国探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搭乘H2A-13火箭成功飞天,一时举世瞩目。日本月亮女神整个卫星共重3吨左右,科学探测仪器约有300公斤,一共15件仪器,承担很多科学目标的探测。他们的总投资相当于21亿元人民币,其设计是一个大卫星配合两个小卫星工作。
日本月亮女神科学目标的制定非常有特色,但总的看来,中日两国的探月科学目标非常相似。不外乎第一探测月球的地形、地貌、立体图,第二测量月球表面各种化学组成、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第三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和月球空间环境。
日本的科学家花了很大力气测量月球的重力场,包括重力场的分布、结构等。日本科学家用主卫星和子卫星配合精确测轨反演月球重力场,包括月球背面的重力场。他们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功夫,设计非常精巧,今后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工作。
我国的月球探测也是根据轨道的测量结果来反演月球的重力场。另外,我们用微波探测仪测量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亮度、温度,探测月壤特征,同时反演月球土壤的厚度,此外还要进一步估算氦-3的资源量。月壤的厚度代表月球演化的重要经历,这方面的工作日本科学家没有做。
月球探测必然走向国际合作
日本、中国、印度月球探测发射的时间如此接近,以后3个国家在月球探测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每个国家的探月工程都承担了一项义务:探测的结果最后都要向全人类公布。这么做是必须的,这是国际上的惯例。
首先,在第一年,每个国家会把全部数据处理好,开展科学研究,尽量作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研究一年后,各国按照惯例应把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公布,这是全世界应该共享的数据。
将来印度的月船1号发射的时候,我国的嫦娥一号还在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月亮女神、月船1号与嫦娥一号能共同探测月球。在探测月球上三国的科学家能更好地互相补充、相互交流,这也有利于彼此促进、更好地充实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对此,大家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最后,我国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根据当时国际上月球探测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国力,可进一步研究、拟定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合作共建月球基地。
相关链接
“嫦娥”长得什么样
生就一副“四方脸”,长着能辨别月球14种元素的“火眼金睛”和能接收38万公里外地球上信号的“顺风耳”,穿着能阻挡太阳辐射的金色“外套”……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顺利升空,盖在她头上的神秘盖头也终于揭开。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主任设计师饶炜介绍,嫦娥一号卫星和所有人造卫星一样,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卫星总重2350公斤,从外表看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盒子,本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
由于要进行距地球38万公里的深空探测,而且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嫦娥一号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相比,加装了能够与地球进行通信信号传输的定向天线,搭载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8种探测仪器,在制导、导航与控制、星上热控和电源分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在轨道、测控、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和热控分系统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3.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 篇三
“嫦娥”最关键的那次制动,总设计师孙家栋哭了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控大厅,孙家栋哭了,这一次制动是“嫦娥”由地月转移轨道进入绕月轨道,最为关键。这一点,每一位科学家知道,每一位出席2004年决定月球卫星研制单位竞标会的院士更知道。竞标会由探月工程三人筹备小组,国家科工委栾恩杰副主任、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孙家栋院士主持。所有与月球卫星有关的20多位院士齐聚一堂。他们要通过竞标,到会院士投票,决定“嫦娥”卫星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五、八三家兄弟研究院哪家研制。三家各拿出一套方案,对卫星每段奔月轨道的飞行方案、卫星总体方案及结构、通信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作出可行性分析。如果有任何一个小问题被在场的院士问住,那么那家方案就要被扣分。现场的气氛十分紧张。就在紧张的答辩进行到三足鼎立的形势时,一位院士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月球背面我们是看不到的,与地球通信中断,卫星测控天线无法接受信号,而在月球背面必须作变轨制动。点火的时间和推力稍有差池,卫星都可能成为打过月球的擦边球。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冷场了1、2、3、4,至少5秒。
“有把握。”一声并不响亮的答复,却深深印在每位院士心里,直到今天。没人会忘记这个人巧妙的回答,使五院以最高分赢得到了研制“嫦娥”的殊荣。
“我没去过月球,但我们有把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王旭东揽下了那位院士的提问,“我们在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地球资源卫星时进行了7次变轨,已经在南北极实现了在测控盲区精确变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运行的实际飞行轨道与我们设计的理论轨道完全吻合。我们掌握的这项最优精确轨道控制技术已经超过了法国spot卫星,精确度比他们高5倍。”王旭东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在地球卫星上掌握的技术在月球上同样可行,这种思路贯穿着研制“嫦娥”的始终。五院巧妙地结合了我国现有通信卫星和资源卫星的技术,“嫦娥”80%的技术继承于地球卫星,把冒风险的新技术部分降低到10%~20%。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风险,也降低了成本。
在指控现场,孙家栋激动地哭了,他没忘记三年前那位院士在竞标会上提出最令人担心的“准确制动”问题。是啊,制动成功,“嫦娥”回来了,它已经被月亮的引力捕获,再也不会跑了。不然,相当于把10亿人民币放了礼花。
饮水不忘思源,是谁孕育了“嫦娥”?
“嫦娥”绝不是哪一个人的“孩子”,也不是哪一家研究院的独立成果。不然幕后那些跨越时空高瞻远瞩的部长、院士、学者将情何以堪?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了,有的人捡起了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当不为人知的“隐者”。
今天,让我们探寻孕育“嫦娥”的智者,即使不能列数数百位为“嫦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功绩,也要将世人的目光引至10年前,看一看孕育“嫦娥”的人都做了什么?没有十月怀胎,哪来婴儿落地。
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在月球上踩下了美国人的脚印。这对于当时刚刚成功发射了地球卫星的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触动。但个别科学家的勘月提议因周恩来总理那句“先把地球上的事情办好”而夭折。1994年,有人想利用发射试验神舟飞船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机会向月球发个探测器,作为勘月前的一次尝试;也有意见认为,发射的火箭要么撞上月球摧毁,要么擦边而过,也许能有几十分钟看到月球,但对勘月意义不大,况且还要追加5亿新建测控经费。当时,正是载人航天工程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经费投入高峰期,于是“勘月”计划又夭折了。
1997,一直没有放弃勘月计划的两弹一星功勋院士杨家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人在北京香山饭店主持召开了第71次香山科学会议,提出了《中国探测月球的倡议》。
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国家级最高科学会议,它不受理部门、单位的申请,只需2~3位科学家以个人名义联合申请,提出会议主题、目的,上报国家科委,由国家科委出会务费,邀请同领域有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以个人身份出席参与讨论。由大会秘书整理会议纪要,写成简报直接送往中央政治局。在科学家眼里,香山科学会议是民主与科学的体现,是他们与政府职能部门最直接的交流方式。
“我们认为,在继‘两弹一星’上天和中国人进入太空之后,中国有能力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这就是杨嘉墀院士开场的话,“我国应像进入海底先驱投资者行列和进军南极那样,及时进入‘月球国家’行列。”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任新民、王希季、欧阳自远等12位院士分别就为什么要搞登月阐述了各自的观点。王旭东凭借长期做项目预算的经验,推测绕月卫星工程需要10个多亿。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中国人省吃一个鸡蛋的钱,或用修2公里地铁的钱,就能让“嫦娥”跑一趟月球了。为期4天的会议结束了,探月的倡议在航天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然后,国家科协是怎样的态度,没人知道。
为了推动探月工程的立项,杨嘉墀院士从1997年到2002年陆续策划了4次在高校召开的全国高层研讨会,分别由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长、院长主办。有关探月计划的讨论集思广益,逐层深入。国防科工委副司长孙来燕代表科工委从第2次高校会议开始介入,直到第4次高校会议上,科学家的探月倡议终于引起了国防科工委的重视。于是,第5次的探月研讨会在香山信林山庄由中科院主办,是江锦衡副院长主持的。正是有了这4年的孕育,2004年1月,中国的探月计划正式立项,被称为“嫦娥工程”。
经费,勘月不如发补贴?
是不是没必要勘月,是不是勘月的钱还不如兑换成补贴发给老百姓?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科研工作者难道就是为了显示国力的富强、技术的领先才把“嫦娥”送上天的吗?
1966年,周恩来总理是这样回应打算勘月的科学家的:“我们不考虑到月球去,先把地球上的事情做好。”就是有了这句话,科学家脚踏实地地先后研制出两弹一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能切实造福老百姓的“福星”。在每一个搞卫星的科学家心里,都铭记着周总理的话,把精力和经费都用在更贴近老百姓利益的实用卫星上。
1990年,在载人航天发展的研讨会上,曾有人说:“我们可以用400亿,在香港回归时搞出中国小航天飞机样机。”但当时任职的李鹏总理没有选择航天飞机样机,而是更实用的载人飞船,不然杨利伟上不了天。为什么说载人飞船更实用?就看看今天,俄罗斯与美国竞争登月用的都是载人飞船。美国官方也明确表示以后都不会再搞载人航天飞机了。
有人说第一个勘月卫星上去了,是不是中国人登月也快了?不是的。我们也可以像美国一样“踩一脚”月球,但这并不是冷静的判断。我们的“嫦娥”工程只是用卫星进行探月。说到开发能源,那要等到地球的不可再生矿物能源用完,最近也是下个世纪的事。而载人登月去月球建立开发氦-3核能源基地,或去月球造火箭、制火箭燃料工厂,更不是本世纪能做的。
美国说2014年要返回月球,建永久基地,真的能成吗?当年阿波罗登月在月球上停留了一天花费了250多亿美元。布什想在2014年建月球基地,让宇航员长期生活,而经费只有1200多亿美元,只相当于1969年阿波罗登月一半的经费,美国真能做到吗?不说月球基地,单说相对月球离地球较近的国际空间站已经10年了还未建成,并且事故不断,令美国人忙于修理。如果有人问中国什么时候造载人登月飞船,保守地说要到2030~2040年。“我们要对得起至少1000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决不能为了面子,和别人比拼建造空间站或者月球基地。”这是很多科学家坚持的观点。
科学家的人情味儿
杨嘉墀、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等这些知名的科学家也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零二所所长的杨嘉墀自己骑着后支架绑煤气罐的自行车换煤气,一个来回就是六七站地。
杨嘉墀和大多数院士一样,是建国以后,在国家急需科技人才时回国的。他们放弃了高薪、别墅、洋房,举家回国迁入几十平米的单元房,当时国家安排他们住进中关村13、14、15号院。成为邻居的学者见面打招呼也离不开科技研发的话题,多少次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会议都发起于邻里的“招呼问候”,发起在杨嘉墀那不到10平米的简陋书房中。
后来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给这些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在内肉补。在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吃肉的情况下,科学家每个月分配到的一点肉显得弥足珍贵。一天,杨嘉墀院士带的研究生王旭东,现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到导师家汇报论文进展。杨嘉墀那天特别高兴,非要留王旭东吃饭,还拿出冰箱里的肉汤,“我这儿刚好有碗汤,你喝了吧!”王旭东明白,这不是“刚好”有的肉汤,是老师不知保留了多久的“补品”。据王旭东回忆说:“我们师徒俩吃着馒头,我喝着肉汤,杨嘉墀女儿杨茜个儿头才和饭桌差不多高,站在一边眼巴巴地望着,我掉下了眼泪。”王旭东告别时,杨嘉墀说冰箱里还有两只邻居打的麻雀,这也是冰箱里仅有的存货,“下次请你吃。”
当下,正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关键时期。
3年困难时期过去了,文化大革命又来了。原本一家三口居住的几十平米的单元房里,突然涌来四五家不同单位的小青年家眷合住。已是“两弹一星”功勋院士的杨嘉墀默默地承受了,因为他心里只有航天,只有卫星。
1993年,王旭东以中国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带着中国的课题赴美进行合作研究。当杨嘉墀向合作方美国当代最顶尖力学专家Hoston介绍王旭东时,只简单地说:“这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事实上,王旭东是杨嘉墀第一个开门弟子,是与他一道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伙伴,是那个困难时期喝过杨老师肉汤的学生。
1993年,送王旭东出国时,杨嘉墀的介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而1996年,当王旭东带着成果由美归国时,杨嘉墀在香山科学会议的筹备组会上,对王大珩、陈芳允两位院士说:“这是我的研究生,刚从美国回来。他性格开朗,经历丰富。下过乡,当过兵,打过工,又去美国留学,回来搞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这次会议的纪要、倡议由他起草。”这次介绍,是杨嘉墀一生中给予开门弟子最肯定的评价,就是在王旭东拒绝美方挽留确定留在中国之后。
而今,杨嘉墀、王淦昌、陈芳允几位院士已经不在了。包括王旭东的学生在内,老中青三代人的青春、生命都紧紧地绑在中国航天事业上。我们不能说“嫦娥”是某一个人的,更不能说这些院士只奉献于某一项目或某一颗卫星,因为整个中国航天事业早与他们的生命、情感融为一体了。
今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通过气象、资源卫星的长期观测,发现北冰洋的冰块正在大面积融化,他们预测在50~100年后,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米。美国的几个州,甚至中国的上海市,将化作汪洋。“为什么这样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灾难性预测不是由我们中国人先提出来的?中国应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啊!”这就是当今我国科研人员的自省与深思。
采访临近结束,王旭东表情祥和,他释然地说:“忧国忧民的事就交给我们研究,你们,找点乐子,过好生活。”
他,是科学家;他们,都是科学家,一群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科学家。
【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推荐阅读: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分析06-12
工程监理在我国的发展09-05
我国首次举行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06-13
我国法制建设07-06
我国特色08-13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07-08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06-10
我国股指期货制度06-14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06-22
我国低保政策实施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