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2024-10-07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共9篇)

1.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 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 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 2.如何区分氧气和空气?

3.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新课讲授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活动1】 取一瓶氧气,让学生们认真观察 【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小结)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氧气的气、液、固三态颜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说明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点拨启发)(1)氧气的检验方法(2)氧气的验满方法 【活动探究1】 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纯氧中燃烧。【探讨交流】 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_____________ 硫在纯氧中燃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拔交流】1.瓶底装水的目的?

2.反应表达式: 

【活动探究2】 木炭在氧气中和空气中燃烧

【探讨交流】 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_______________ 碳在纯氧中燃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拔交流】1.木炭应缓慢伸入还是快速伸入? 2.向反应后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____________, 3.反应表达式: 

【活动探究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探讨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 【点拨交流】实验结论:四氧化三铁氧气铁点燃 

(讨论归纳)

1、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有何作用?____________

2、火柴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____________

4、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提问)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 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常温下或一定条件下,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O2的说法不科学的是()A.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空气中的O2 B.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工业上将空气液化后再进行分离来制取O2 D.加热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剂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3.下列物质和氧气反应的生成物在常温下有液体的是

A.蜡烛 B.铝

C.磷

D.铁

4.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3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5.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要放少许细沙或水的原因是()(A)使反应更激烈(B)使现象更明显(C)防止集气瓶底炸裂(D)防止火星四射

6.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 D.氮气、空气、氧气

7、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密度是0.09g/L(空气的密度是1.29g/L),该气体难溶于水,在实验室收集该气体()

A、只能用排水法 B、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C、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D、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8. 在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用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用点燃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D.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9.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空格内:(1)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慢慢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

(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3)植物在空气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4)空气还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五.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不易溶于水 2.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氧气——液氧——固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与硫反应(1)现象:(2)反应表达式:(3)注意事项: 2.与木炭反应(1)现象:(2)反应表达式:(3)注意事项: 3.与铁反应(1)现象:(2)反应表达式:(3)注意事项:

2.2.3制取氧气教案 篇二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2.催化剂的概念。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实验准备

试管、到气管、水槽、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药匙、棉花、火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分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1.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参照教科书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示范要点,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然后进行实验模仿,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实验现象

(1)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2)木条复燃(或火星变为火焰、木条着火)。3.结论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注意事项

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由于高锰酸钾的分解比较平稳,易于掌握,不致发生意外,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里吸收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3)加入高锰酸钾,并使之斜铺试管底。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4)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装配仪器,铁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5)加热时,先将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并缓慢地向管底方向移动,使高锰酸钾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地放出,便于收集。

(6)开始加热时排除的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氧气才比较纯净,此时才能收集。

(7)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倒吸。5.模仿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实验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了注意的事项。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下节课我们学习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第2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教科书图2-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在实验中,学生应该密切注意教师的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在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时,要通过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溶液的浓度是关键。由于过氧化氢容易分解,贮存时间长了以后,浓度往往会降低,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应预先进行实验,而不能仅仅根据标签上的浓度来配置溶液。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实验(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3.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未见变化。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4.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

5.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三个制氧气反应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而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课堂小结

3.课题2 溶解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过程与方法 :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学生发言]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讨论] [学生发言]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提问] 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上述练习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课后习题

4.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篇四

第十二单元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2.该金属元素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目前日本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

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好,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举例】(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归纳小结】

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情景交流】(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你也有上图中的一些症状,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分成两大组,一组问一组答。例:

5.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

作者:骆洁敏(花都区实验中学)审稿:江耀村 朱少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力目标

1.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2.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3.通过对碳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课题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c60,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碳单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自己推断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设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宗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调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其学习的兴趣有关,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极力的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开题时的引入就创设了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但本课题涉及的实验不多,所以第一课时只能通过精选图片,尽可能的使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获得充分感性的认识。而且,虽然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比较简单基础,学生一学就会,如果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让他们讨论,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内化。

同时,本课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开题前通过讨论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得出同一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从而引出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每节课的课后都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教学过程

3.c60

1.c+o2===co2(o2c+o2===2co 高温

2cuo+c===2cu+co2

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第二课时】 二 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点燃 充足,碳充分燃烧)点燃

(o2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还原反应概念:p108 六 学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2.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几种含碳单质的用途比较

【思考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性质 用途()

二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常压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2.碳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下列各级物质中,属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

a、金刚石、石墨、c60 b、氧气、氢气、氮气 c、煤、石油、天然气 d、水、冰、干冰

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4.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

5.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 构成的,c60是由 构成的。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写出下列物质所具有用途相关的性质:

(1)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强的 性;(2)石墨可以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 性。

6.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①了解氧气的性质;

②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

2、基本技能:

①初步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②发展对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基本思想:

①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测量产生氧气体积的方法。

4、基本经验:

初步形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方案。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细化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概念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

学生活动2

基本知识①

基本知识②学生活动1

课前准备

探究活动1

程序性知识

基本技能①

基本思想③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3

基本技能②

基本思想①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基本技能②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2

基本思想③

元认识知识

基本思想①

基本思想②

基本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重点突破:学生通过《制取氧气》一节已经能理解反应原理,本节的探究活动一中5个问题能进一步落实重点。

2、难点: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设计。

难点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探究活动二,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基本流程。

2、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研钵、注射器、量筒、橡皮管、药匙。

药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用品:火柴、棉花、木条。

3、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展示】2017中甲联赛深圳球员因高原反应严重集体吸氧的视频。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从身边实际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引导同学们观察每组桌上摆放的四种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展示学生课下已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活动1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2】:认识这四种物质的状态,并写出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表达式。

【探究活动1—“你选我拼”实验技能大闯关】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

2、用氯酸钾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装置简单)

4、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5、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识记,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仪器的选择和组装,要求学生讨论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制氧的简单装置改为添加了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制气装置

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其他组的设计。

学生积极讨论实验设计,并派代表进行阐述,其他组的同学认真聆听别组的设计并予以举牌评价,全班赞同通过的组则闯关通过;若设计有问题的,其他组可提出质疑,本组则需解释疑问并进行相关的改进。

评价方式生动新颖,学生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及时评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之前的互评也能对学生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探索,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大家都是闯关高手!但是如果想要通关,我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收集装置改为能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让学生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实验。

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大家都已顺利通关,现在就奖励同学们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你们的实验。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结

让学生针对本节所学内容,总结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梳理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

4、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因为条件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有一定的拘束;

(2)对探究活动2中测体积只用改变收集装置,学生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

(3)本节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同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搭配小组成员时,应注意挑选热心的、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助教。

7.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篇七

(课题实施方案)

洛阳中心小学 邵丹华

一、研究背景

写字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而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写字指导,由于教师的认识度不够,加上考试对写字检测的局限性,写字教学被忽视,课堂上指导方法不当,要求不严,学生写字兴趣不浓,习惯也不够好,书写技能更存在问题。在此背景下,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有效: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阶段目标(1~2年级)中指出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写字还与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规范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3)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育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指导写字姿势及笔画、笔顺的规范性,逐渐学会写正确、规范、美观的铅笔字。

(2)、在教师有效的引领下,通过写字训练,提升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

(3)、改革评价方法,创新评价形式,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兴趣。

(4)、积极进行写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把在外出听课、书本学习中的优秀经验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字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反思,逐渐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写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四、研究内容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应以识字教学为主,学生每天都要认识新字,每天都要写字,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字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字的形体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美的感悟力,从而把字写得端正、匀称、美观,这些都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研究。教师方向: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教师应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教育学生明确写字的目的、意义;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网络、参观等多种手段,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训练,作业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教师都要以正确、认真的书写作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学生方面:明确写字的目的,认识到写好字不仅能准确顺利地传播知识、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而且写字也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例,学习他们勤奋练字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写字习惯的研究。

写字教学如果只强调教师的教,忽略学生主动的学,那么,就失去了写字教学的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笔画、结构要领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会自主分析字形,提高评价欣赏的水平,在离开老师教的时候,学生也能写出漂亮的字。这是我们写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书写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为了让学生达到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把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一种能力,着重培养,并把学生写字姿势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采取多种措施,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例如:

①编口诀

我们把写字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语言详细生动形象地教给每一位同学,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写字时,要做到:头正、身平、脚放松;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心静认真写好字。”软笔教学中,老师也有编姿势口诀:“脚分开,与肩宽;头微倾,肚不挺;手握笔,掌中空,我是一个小书家!”让学生熟记背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念口诀再练字,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

②“木头人”写字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如果能将他们平时玩的游戏,运用到教学中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写字姿势的教学中,我校们可以推出“‘木头人’写字”的游戏,也就是让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如果谁没能保持好写字姿势,就要为大家表演节目。这一游戏推出后,学生对写字应保持正确的姿势的意识更强了,而且是很自觉,很乐意地保持好的写字姿势。

③树立榜样

老师们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每节课都特别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让身边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学生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写字常常不观察,不思考,看到字就匆匆下笔,以至于顾此失彼,徒劳无功。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有效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养成仔细读帖的习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写字前做到“看、思“两大步骤,看字的笔画,思考、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哪个笔画写在哪里,占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长短、垂直的合理,然后再写,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3.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变通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如:教“千”时,第一撇是短撇,要写得平,不能太斜,让学生想想哪些类似结构的字中的撇也是短撇。学生就能总结出“禾、乘、舌、看、重”等凡是撇下有横的字,撇都应该平而短。这样,教师精教一点,学生就能像滚雪球一样悟出一片,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写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评价机制的研究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催化剂,教师应学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不断丰富评价形式,发挥评价实效。教师应学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不断丰富评价形式,发挥评价实效。

1.即时性的评价

教师如能对学生的字作出即时的评点,能让学生对字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即时评价。如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互评。

2、对作业的评价

对写字作业进行讲评,是不可缺少而且很有效的,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自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采取的评改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圈红与批语相结合②面批与示范相结合。

五、研究方法

1、个案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环节、某一学生的写字能力发展过程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为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提高写字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3、调查法:对学生的写字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4、经验总结法:筛选成功经验并总结提升,形成论文。

六、研究计划

本课题准备用1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运作。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01---2011.03)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04---2011.10)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11---2011.12)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七、课题组织

组长:邵丹华

组员:黄蓉 胡星燕

八、研究成果呈现的方式

1.课题的结题报告。

8.课题研修 2 篇八

实施方案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赵思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设计意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认为:孩子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健康的心灵和体魄。而健康的第一步取决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发现:3岁幼儿初入园时存在着许多不良饮食行为。需要及时矫正。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较差,任性等问题。

和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小班大多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其它活动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进餐时,就显得不知所措。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我想从进餐实际出发,激发孩子进餐兴趣,提高进餐能力,培养小班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旨在通过家长、幼儿、教师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真正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时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指在进餐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

例如幼儿在进餐时正确使用餐具、具备良好用餐姿势;不挑食,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以儿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2、《指南》的指导思想

《指南》中明确要求:“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小班幼儿在引导下,不偏食、不挑食。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量、定时进餐的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对象:所带班级的孩子,共30名。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小班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谈话、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激励等),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五、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游戏法、经验总结法等。(1)调查分析法

根据课题调查班级孩子进餐的现状,分析不能正确进餐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

在幼儿进餐过程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发生的个案及时总结提升。

(3)游戏法 由两个或一桌的孩子在遵守细嚼慢咽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不挑食、不掉饭粒的方法。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进餐能力。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部分孩子没有心思进餐,和出现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进行引导和分析,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3——2015、4)

①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各地教育报刊杂志,并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文献。

②确立课题,申报课题。

③落实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④运用多种方法,开始实施研究。(2)实施阶段(2015.4——2015.6)

①开展相关的“幼儿进餐习惯问题”的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及数据。

②观摩研讨,总结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③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3)总结阶段(2015.6)

①整理档案,进行数据分析。

②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③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

④撰写实验论文

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确立课题前先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调查,对于不积极进餐的原因和想法进行调查、汇总。汇总情况如下:

1、不会自己吃。

2、害怕把饭粒弄洒。

3、很挑食。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并联系教学实际加以引导,切实地帮孩子培养进餐习惯。

(1)到网络搜寻中外孩子进餐实录,并认真观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和孩子一起观看同伴良好的进餐视频,结合自己,说说观后感。a、利用音乐来营造进餐氛围

孩子一般对音乐都很感兴趣,下载温柔的轻音乐,消除个别孩子的紧张情绪,使进餐环境温馨。既调动了孩子的进餐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进餐氛围。

b、表演、对话式教学

播放适宜的动物进餐动画视频,激发孩子的兴趣;设计一些使孩子感兴趣的、与孩子饮食密切相关的表演和情景对话;增强孩子对食物营养的了解,提高孩子进餐的热情。

c、通过小组竞赛方式实现激励机制。

在进餐过程中,我以一桌的孩子为一组,观察他们的进餐表现,给他们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赞扬,使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进餐,细嚼慢咽、不掉饭粒、不挑食等体验成功。

(3)寓教于乐。利用情感教学,视觉刺激法等,运用一切有力的手段来增强孩子自主进餐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进餐兴趣。

我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使孩子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富于情感的进餐环境,促进孩子快乐进餐的良性循环。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伴的认可,这是孩子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想方设法使他们收获快乐。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结题报告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赵思敏 张肖 李小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吃”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我班是小班,孩子年龄偏小,自己吃饭的能力还比较弱,而且目前家长溺爱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孩子在家需要依赖家长喂饭;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吃质地很软的饭菜,无形之中限制了孩子的咀嚼能力的发展;还有的家长放任孩子,把零食当饭吃;有的孩子在家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有的家长本身自己就很挑食,孩子受其影响,养成了偏食、挑食的习惯。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学期,即从2015年3月开始至2015年6月结题,在整整一个学期中我们将在全班幼儿进行探究活动,老师、家长、幼儿都将参与此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纠正家长错误的观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正确引导、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其身体生长发育打好基础。

三、课题研究成效

我把“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作为我班重点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制定在班务计划中,针对部分家长把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孩子不认真进餐而以零食为主等现象,我坚持将进餐习惯的培养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早晚和家长接触的机会,积极和他们沟通,交流孩子的在园状况。我的认真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在家也能积极配合我。孩子在家在园一个样,经过家园合作,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得到更好的巩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预设的课题研究目标。有以下几点成果:

1、抓住孩子心理以正面引导为主才行。改善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2、安排色香味俱全的健康食谱,营造愉快的氛围,引起孩子的进餐兴趣。

3、增强教师、家长、幼儿正确的进餐行为培养观。

4、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最终成果形式:相关照片资料、观察记录、典型案例、教案设计、论文、研究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了:如果你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那么你的活动就是有效的,他们也乐意配合你,给你无穷多的惊喜,创造出无穷多的奇迹。

四、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当然研究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不足之处。比如,冬天气温低,我就催他们快吃,这样就不能细嚼慢咽了。对吃饭慢的孩子,耐心还有所欠缺。有时孩子只吃了一点,为了争第一,就跑了。还有,对饭量大的孩子关注还不太够。有的孩子中午吃得少,可能是早饭吃得多等等。

从研究过程我感觉自己在理论方面还有差距,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比如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层次不深入等等。恳请专家给予批评指点。只有不断地进一步的不断提升自身,更好的自我调控,才能更好的解决幼儿的进餐问题,同时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才会有更大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五、通过研究引发的思考:

1、家庭教育的包办代替仍然是当今幼儿教育的大问题

虽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也让家长知道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孩子很多锻炼手脑的机会,可是很多家长依然“过分”地爱着疼着孩子,特别是老人,还是存在溺爱、不舍得的心理。个别家长在老师面前说的一个样,回到家里做的又是一个样,这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家园不一致,更达不到一致的理想教育目的。再者,幼儿的生活习惯会时有反复,家长不能做到及时的监督和巩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家长工作,才能让孩子有长足的进步。

2、生活处处是教育

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开始,可塑性非常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就是从生活开始的,对幼儿生活教育而言,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是教育的途径。对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契机,作为老师和父母应注意捕捉教育的时机,利用自然生活中的素材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教育的意义。”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而前进。我深深的感觉到,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家庭和幼儿园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做到家园一致的教育目的。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课题阶段性小结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李小雅

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常规

小班幼儿理解力差,胆子小,如果一味的说教,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幼儿还会故意违背,因此,我采取了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

在进餐过程中,我经常给幼儿播放一段柔和、安静的音乐,使幼儿能够心情愉快地进餐。并对进餐中保持四净(桌面、地面、身上、小碗内干净)的幼儿贴上五角星或小红花,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可高了,进餐脏、乱、掉饭粒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四、利用激励作用,激发幼儿进餐自觉性

在多数幼儿能独立进餐,并正确使用餐具后,在第二学期,我计划采取了“比比谁吃得好”的要求:自己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要老师喂;吃饭时不讲话,坐姿端正;细嚼慢咽会按需添加;知道“四净”且会整理干净,餐具轻拿轻放 ;咽完最后一口离开座位;还要做好餐后的漱口工作。

五、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总之,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好的进餐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张肖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开学初期的了解,我班大多数幼儿在家都是由家长喂饭的,很多孩子在家养成了边吃边玩、偏食、挑食、饭粒四散、吃饭慢的不良的就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家长也非常担心孩子的就餐问题。入园离园时,经常有家长问“老师,我孩子今天吃饭怎么样?”“吃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时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我们可以运用丰富了多少?”等问题。作为小班的老师,我们要利用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这一特点,在孩子进入多样的活动形式,做好餐前的准备活动、培养进餐过程中的良好习惯、做好餐后的整理活动以及联系家长通过家园合作促进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一、餐前的准备活动

(一)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幼儿进餐前,首先要洗干净小手。洗手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洗手的顺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在我们的多元课程中的《这就是我》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孩子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我先在课堂上边念儿歌边教孩子洗手“挽好小袖子,露出小手腕。打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关起水龙头,拿起小肥皂。手里转三圈,放下小肥皂。先搓小手心,再搓小手背。搓搓指甲缝,还有小手腕。打开水龙头,泡泡冲干净。关好水龙头,合手甩三下。打开小毛巾,擦干小湿手。小手洗净了,细菌跑掉了。小手要勤洗,我们都健康。”熟悉后再到水龙头下实践,这样边念儿歌边洗手,既富有童趣又避免了孩子洗手爱玩水的小毛病。

(二)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 让幼儿在良好和愉快的情绪下用餐,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在就餐前放一段轻松缓和的音乐,平复幼儿的情绪。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容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饭菜到班后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诱导。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自己对这个菜的喜欢。孩子受老师的影响从而爱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

二、进餐过程中的习惯培养

小班的孩子在进餐过程中容易出现吃得少、吃得慢、挑食、偏食、饭菜四散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小措施:

1、角色游戏

小班孩子最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并且很喜欢扮演大人来照顾娃娃,于是。我就设计了“喂娃娃吃饭”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喂娃娃吃饭时的感受。边喂边念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勺饭,一勺菜,嚼一嚼,往下咽。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像在游戏时喂娃娃吃饭那样,自己吃饭了,不知不觉中也加快了进餐的速度。

2、趣味视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食欲的作用。比如,今天的菜主要是“胡萝卜”,我就设计了一个卡通胡萝卜,先让孩子们观看卡通胡萝卜玩“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接着通过卡通“小兔”向孩子们介绍胡萝卜的美味及其营养价值,以有效激发孩子的食欲。如果是吃海带,我就会播放水生生物的视频。并结合画面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是海带,它是从哪里来的?”当孩子说出答案后,我们就接着说:“哦!它是来自海里的味道。好特别的味道,请尝尝!”

3、耐心引导,打消幼儿依赖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要等人喂。我班上的文婷就是这样的孩子。午餐的时候,手放在腿上,手不拿勺也不扶碗,眼睛看着我们三位老师,好像在说:快来喂我。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做到老师之间教育的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坐在旁边多提醒,也可通过游戏化的语言鼓励。如:看看谁最棒,能往大山洞里送东西;比比谁的小手最能干,能喂自己吃饭等。但是,坚决不能喂。对于进餐好或有进步的孩子及时表扬。

4、放个空碗

幼儿用餐时,往往吃的是一片狼藉。这时,我会在每个桌子上放一个空碗,引导孩子将掉在桌上的饭菜捡到空碗中。在进餐姿势上,要注意提醒孩子胸脯贴着桌子,手扶着碗,别让饭“跑”到桌子下面去。

三、餐后的整理工作及卫生习惯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像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安排值日生的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在第一次、第二次老师可以协助,但慢慢的,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

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老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家长在家应培养孩子自己动手拿调羹吃饭的能力,不可边吃边玩。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在吃饭前,可引导孩子关注一下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摆放碗筷之中,让孩子感觉到吃饭的时间到了。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当孩子把饭粒洒落在桌面上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将它们捡起,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

家长在做菜时尽量将菜切得均匀,以免儿童进食时挑来捡去。另外给孩子做饭应多花心思,除了合理搭配食物的色、香、味以外,还发挥一点想象力,例如把食物拼成孩子喜欢的造型或卡通图案,以此来刺激儿童的胃口,减少孩子的挑食现象。

五、结论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一日三餐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它对幼儿的成长及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和我们幼儿园老师应长期坚持和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相信通过我们各方面的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成长、去迎接挑战。

如何应对幼儿的挑食、剩食不良习惯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李小雅

进餐是孩子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小班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问题。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成长在421家庭模式中,在家里都享受两个甚至四个成人的照顾。入园后,他们需要学会自己独立进餐,自我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开始。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班的一次家长会上,有好多家长问到:“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小宝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30名幼儿,独生子女偏多,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在开学时的调查观察中,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张文婷,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千渭街道中心幼儿园 张肖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培养,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因此,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新起点,良好的进餐习惯将为幼儿生活习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可看出幼儿在刚进入小班后,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却是幼儿在幼儿园的膳食问题,他们会经常问:“我们家的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有自己吃吗?他在家时总是要喂。”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那么要如何按规定的伙食让每个幼儿吃得好,吃得有质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让每位家长放心便是每个幼儿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拿根油条,右手拿一杯饮料,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9.课题组总结2 篇九

2005---2006上学期课题组总结路绳彬

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行为转变的研究》。大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将我们组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的第一战线。教师要想转变教学行为,首先要转变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姜凤霞老师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交流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

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由教师指导进行。

5、大胆发言:学生大多不肯主动举手发言,教师在多方启发和激励之后仍收效甚微,情急之下想出一个“怪招”:让那些总是“羞于启齿”的学生站到讲台前,面对全体学生把自己在黑板上做的题给大家将一遍。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这里不只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问题,更是要不要和怎样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问题。

6、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当作学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

我们组内的成员不但在理论上学习,提高自我,而且能付诸实践,促进教学。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课题汇报课活动。组内的教师能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共同备一节课。用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实践,使课题汇报课获得了成功,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可见我们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欣赏自己的学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阶段,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于这样一个需要尊重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他们个性能够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他们十分注重别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欣赏教育则是从“人无完人,人无全才”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王惠影教师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她班有一位男同学学习成绩平平,其他方面也不突出。但

有一次在做基本功训练时,老师发现他的字写的不错。于是老师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赞扬他说:“你的字写的很好!”下一次做基本功训练时,我又赞扬他说:“这一次比上一次写的更好!”我看到他的眼中闪现出了异样的光彩,马上又不失时机的说:“有这么好的字,可要让它派上用场啊。”从此他信心大增,只要班上有与写字有关的活动,他都主动去承担,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2、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教学中相福红教师能够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良师、学生的益友。放下了深沉和威严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了一片,融入到他们中间去。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不急于讲课,只确定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益友;二是让学生重新认识生物。首先我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让同学四人一组先自我介绍。我走到同学中间,逐一认识他们,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然后教师介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最后让学生自己说身边的生物,并且告诉他们学好生物单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走出课堂,走近社会。这堂课下课后,同学们都争着与老师说话,一张张笑脸掩饰不住学生对老师的喜爱。

上一篇:这个寒假,我学会了什么作文下一篇:描写夏日景色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