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教案

2024-08-01

食品分析教案(共10篇)

1.食品分析教案 篇一

学习情境1 候选评价员的筛选

一、行动信息布置

在同学中任选三人进行评价员筛选,并报告结果。本次学习情境的内容包括:

1、了解评价员的初选方法和程序;

2、了解候选评价员的基本要求;

3、掌握纯水的制备操作;

4、掌握四种味感物质储备液及其稀释溶液的制备方法;

5、了解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等感官评价基本术语;

6、掌握候选评价员的筛选测试方法,如感官功能测试、感官灵敏度测试、表达能力的测试等。

参考工作路线:

问卷(或面谈)项目设计→初选→评分→筛选实验→综合评分

参考资料:

教材1~4章;实验一;GB 10221.1~4;GB 12220。本部分内容在上课之前就告知学生,以让他们早做准备。

二、行动目标撰写和计划

通过撰写目标,明确不同的兴趣,确定子题目和任务,确定预期 成果(我们出于何种目的、用何种手段、要达到什么?)。鼓励猜想,通过试验,猜想被证实或推翻。

必须注意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资金投入、药品器材是否具备等)分任务必须明确责任人(如组内每个学生承担一个特定的工作)。

本部分内容在上课之前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准备与决策

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网络、咨询等方式收集信息、取得必要的工作材料(问试验老师学校是否已有或自己购买)等。

准备过程中可以改变、完善行动内容,最终决定行动方案。本部分内容在上课之前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行动项目实施

学生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个体工作,小组工作)实施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

(一)、技能问题演示与解答

1、制水设备的使用。现场演示。

2、柠檬酸储备液的制备:称取柠檬酸1g,量取纯水1000mL,将柠檬酸溶入水中,搅拌均匀,即可。

3、蔗糖储备液的制备:称取柠檬酸34g,量取纯水1000mL,将柠檬酸溶入水中,搅拌均匀,即可。

4、盐酸奎宁储备液的制备:称取柠檬酸0.02g,量取纯水1000mL,将柠檬酸溶入水中,搅拌均匀,即可。

5、氯化钠储备液的制备:称取柠檬酸6g,量取纯水1000mL,将柠檬酸溶入水中,搅拌均匀,即可。

(二)、理论问题解析

1、什么是几何系列?什么是算术系列? 几何系列:将溶液按倍数稀释; 算术系列:将溶液按等差数列稀释。

2、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的概念区分

察觉阈是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识别阈是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差别阈是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五、检查:行动演示/成文

每个小组必须要有工作总结报告。

所有参与者都要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以及参与进行讨论。教师将反映的情况归纳起来,以便总结反思。

六、评估与反思

通过评估检验工作行动的成果,由参与者自主进行,力求对今后工作质量的继续发展有利。教师为报告打分作为平时成绩。

①工作过程评估: a、是否精心准备? b、是否具有创新性?

c、操作是否规范? ②工作结果评估: a、结果是否正确?

b、是否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是否具有经验性和启发性? ③工作报告评估: a、书写是否详细? b、书写是否规范?

学习情境

2、优选评价员的培训

一、行动信息布置

对上次情境学习中筛选出来的同学进行完整的优选评价员培训,并报告结果。本次学习情境的内容包括:

1、了解随机数表的使用;

2、用咖啡对选出的评价员进行范氏试验和啜食技术训练;

3、选择一种产品对选出的评价员进行感官分析技术、感官分析方法及产品知识的培训,要求设计培训方案;

4、考核评价员对香精的辨别能力。工作路线参考:

感官分析技术培训→感官分析方法培训→产品知识的培训→考核 本部分内容在上课之前就告知学生,以让他们早做准备。

二、行动项目实施

学生用小组工作的组织形式实施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

(一)、技能问题演示与解答

1、范氏试验训练

用手捏住鼻孔通过张口呼吸,把瓶放在张开的口旁,迅速地吸入一口气,并立即拿走小瓶,闭口,放开鼻孔使气流通过鼻孔流出(口仍闭着),在舌上感觉到该物质。

2、啜食技术

把样品送入口中并用力地吸气,使液体杂乱地吸向咽壁,气体成分通过鼻后部到达嗅味区,吸气咀嚼。

3、样品制备要点

均一性:所制备样品的各项特性均应完全一致;根据样品品质和试验目的,提供合适的样品个数和量;样品的温度保持在该产品的日常食用的温度。

4、辨香纸的使用

将能够吸香气的辨香纸浸入香气原料,在通风橱内风干30min,放入带盖的广口瓶拧紧,用时取出使用。

5、玻璃瓶的清洗与烘干

选择无味清洗剂用刷子里外清洗,清水清洗几次,放置于90~140℃红外干燥箱内。

6、香精的量取

7、开盖后瓶盖口向上放置,内盖放在外盖里;用干燥的移液管量取;将移液管贴上标签,各种香精之间不要混用。

(二)、理论问题解析

1、随机数表的使用。现场演示

2、标度的概念?

3、培训方案的设计步骤?

首先按要求确定框架,再查找资料完善内容,然后讨论定稿。

4、评分的要求?

从正确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合适性几个方面评分。

三、检查:行动演示/成文

每个小组必须要有工作总结报告。

所有参与者都要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以及参与进行讨论。教师将反映的情况归纳起来,以便总结反思。

四、评估与反思

通过评估检验工作行动的成果,由参与者自主进行,力求对今后工作质量的继续发展有利。教师为报告打分作为平时成绩。

2.食品分析教案 篇二

关键词:英语,课件,教案

一、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应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 更应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观察33 名英语师范生选用普通高中人教版教材的任意一单元试讲中的表现, 发现由于师范生未能清晰定位课件在课堂中的角色, 以及在课堂应用时没有很好地将教案结合使用, 未能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研究提出处理好课件和教案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对其今后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观察中的应用误区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由于师范生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经验不足且技术还不够成熟, 未能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课件喧宾夺主, 师范生却成为课件播放员。结合教学案例, 发现师范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共性问题。

(一) 教学指令屡现屏幕

案例1:A同学选择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3 的Unit 2 Healthy Eating的阅读教学。A同学在试讲过程中, 观察到许多教师口头指令用语在课件上展示念给学生听, 如:在阅读Scanning部分中Task 2 Now please read the passage“Come and Eat Here”carefully.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找到对应的教案设计发现与课件呈现内容相同, 只是将其照搬于课件中。讲解时课堂氛围较沉闷乏味, 主要原因是把本属于教师自然过渡提示的语言内容都制作成课件, 整个过程给人感觉就是在念课件, 学生只是观看或做练习。

(二) 教学重难点讲解不清

案例2:B同学选的是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1 的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教学。观察B同学在讲解时, 课堂氛围较沉闷乏味, 课件展示的文本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讲解一笔带过未能突出重难点;时间有限, 有时将答案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训中C同学过分注重看图说话式的直观教学, 讲解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案例中的同学在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时, 孤立教案设计, 借用课件向学生传达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和知识, 未能考虑到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整个学习效果的反馈, 设有突出讲解重难点知识, 仅是一念而过。这些应用误区使学生把原本是辅助教学工具的课件和主导教学的教师二者角色相互颠倒, 本末倒置, 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在课件制作时都采用顺序结构, 且在教学训练中过度依赖它, 影响了师生交流, 使自身成为课件的附属品。

三、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与教案

(一) 教案与课件的定义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课时课题为单位,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经过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 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二) 教案与课件相辅相成

教案与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案是教师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课件则是通过屏幕来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工具, 是教案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教案是教师备课时用到的比较全面的提纲、讲稿, 而课件则是上课时要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课件是为教案服务的, 是教案中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教案的编写有利于教师知晓教材去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 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运用课件动态演示, 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 完成知识构建。

四、课件和教案要统筹兼顾

实训中不少师范生因在制作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实际使用中无法与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案例3:C同学与A同学都选择的是Unit 2 Healthy Eating阅读教学。观察C同学的实践表现, 发现他对本单元的内容已经熟悉掌握, 并且能够将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展示在课件上进行详细讲解, 而且课件制作结构清晰明了, 有层次感, 易于学生把握整个内容框架和教学进度。

对比案例1 和案例3 发现, A同学未对教材深度处理, 分析其教案中三维目标设计不够具体, 而C同学的目标设置清晰明确, 对重难点讲解具体到位且整个教学步骤的任务和活动都是有针对性地为达到三维目标而设计。且C同学的课件设计提纲挈领, 内容清晰, 文章结构框架要比A同学的清晰明了, 有层次感, 便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针对本单元课题处理教材后, 整个教案设计实效性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饶有趣味。

案例4:D同学与B同学选同一单元的阅读教学, 即Unit 3 Travel Journal。该同学借用一个列表将全文两个主人公对旅游态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讲解, 对文章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用表格将原本是文本形式的信息提取出来, 使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对比案例2 和4 发现, 在careful reading环节时授课内容相同, 教学效果却明显有所差距。原因是因为D同学在对教材进行处理后, 正确把握了教案与课件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将课件的制作与教案相结合, 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D同学所教内容更有深度, 在教学中又熟练运用课件来辅助教学, 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做到教案与课件的统筹兼顾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制作课件时不能生搬硬套, 要提纲挈领, 把握好整体内容的结构来设计课件, 达到脉络清晰, 依据教案将二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加以整合充分利用于课堂教学, 显示出二者各自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

五、结论与建议

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对比后, 我们发现要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案与课件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熟练又恰当地使用,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帮助师范生正确把握教案与课件的关系, 学校和教师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首先, 开设公共课程或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对教案和课件进行理论上的知识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二者的特质、使用技巧及关系处理。其次, 在课堂中适时播放学长学姐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大赛获奖视频。在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学习, 并用自己之前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思考, 教师要适当点评帮助学生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观察教学, 这样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向他人学习。最后, 在课堂实践训练中, 给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机会, 亲身体验教学并从中反思, 从自身学习中获取经验, 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培训, 师范生定能够掌握课件与教案二者的关系, 并对其进行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统筹兼顾。这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明鸣.PPT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用个性化教案解决教师教案之惑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教案;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迷惑。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要不要写教案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我想没有人会提出来上课不需要备课,但却有人提出上课可以不写教案,这是对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备课和写教案隔离开了。其实备课和写教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备课,就是上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一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就是将“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要做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

反对写教案的教师认为,我们可以在心中备课,提出了“心案”的概念。我个人比较羡慕这些老师,也许他们有着超人的记忆能力,我只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案不仅可以在教学时给我们思路的提示,也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忆、总结。而且没有教案这一“工作历程”的物质化形式,谁能知道你是否真有“备”这一“工作历程”呢?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能认真备课的。为什么又有这么多教师质疑写教案呢?

其实,大部分教师反对的不是写教案,而是旧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是对备课这一工作历程的记录,照理说是如何思就如何写。但旧的教案管理模式不仅对教案的格式有规范化的要求,还要用各种要求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书写是否认真、是否提前几天完成等等。当写教案已经不是备课的需要,而变成了应付检查的无奈时,教师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管理,我们无法不写教案,但是写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于是,胡写教案、抄写教案、教案翻新等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认为,教案还是要写的,但大可不必拘泥于规范格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思路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教案的形式来提高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主管部门也大可不必非要对教案制定出个“子、丑、寅、卯”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不是更好?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可以通过听课、调查、说课等方式实现。只有做到没有强制的规定,没有规范化的要求,写最适合自己的教案个性化教案,才是每个教师的心愿。那么何为个性化教案?

个性化教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通过研究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参考编者的编排意图,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创设出能体现学生个性、文本个性、教师个性的教案,并且依据课堂动态情境弹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概言之,个性化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于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个性化教案融入了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分析,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使得教案不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鸡肋”,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并通过课堂教学体会到教学的尊严与快乐,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化教案的好处不用多说,关键是如何写好个性化教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个性化教案要体现学生学习个性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个性化教案设计应以“分析学习需要”为起点,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分析”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科学进行教案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可分为了解共性和了解个性两类。了解共性指对学生一般心理特征的了解,是对学生共同的、规律性特点的认识;了解个性则是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了解。个性化教案就应该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依据,重点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个性化教案要體现文本个性

文本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文本也是活的,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现实中教师写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但每个教师对文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处理,真正的上课依据也是来源于这种处理。但不管如何处理,都应抓住该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也就是文章所独有的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老师认为,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主要从“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特征、具有统领性、具有类概念”等方面考虑。只有掌握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教案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当然,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这样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文本的个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把诗歌教成了散文、把散文教成了小说”的笑话。

三、个性化教案要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个人修养、性格特点、知识底蕴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参与并影响着教学。因此才有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出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创设教案在遵循学情、文本等重要因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擅长思辨的设疑,擅长朗读的范读,擅长写作的多下水;在这一方面,很多有名的教师可以给我们启示:谈到于漪,我们会想到她的激情;谈到李吉林,我们会想到他的巧妙的情境设计;谈到朱震国,我们会想到他的天籁之音;谈到余映潮,我们会想到板块教学……总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

四、个性化教案要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机械执行教案,必然会使课堂僵化呆板,效率低下。那些通过多次排练而成的“示范课”是一种“表演课”,是上给听课者看的,而不是为学生的成长而上。因此,教师不管上什么课,都应依据课堂情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成”教学。但是生成型的课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一定的不可控性,要想处理好,需要极大的教师智慧,难度很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用个性化教案来满足动态生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案设计时进行弹性预设,有了弹性预设,自然更有利于弹性地进行教学。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满足教学生成的需要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保留足够的余地。

参考文献:

杨啸云.教师教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食品保存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食物腐败 的原因。

2、尝试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 获得知识,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

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 食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

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物。

(二)教学难点:

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如何将剩余的食物保存好? 出示课题:食物保存 教学目标:

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

2、尝试食物保存 的一般方法。

教师:食物为何要保存?

学生:因为不保存会腐败变质。(学生纷纷发言)教师:食物变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学生:是微生物。(学生纷纷发言,猜测原因)教师:真的是微生物吗? 多媒体演示稿: 标题:食物腐败的原因

目的:说明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小组讨论:探究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并设计实验

学生一回答:新鲜猪肉过段时间会长出霉斑,并有酸臭味。这就要用显微镜(肉眼是看不见微生物的)进行观察,如果有微生物的存在,就可以证明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学生二反对:不好,我们组认为他们做的不是很确切。如果把它放在冰箱里就不会有霉斑,所以我们组认为应该具体地说将新鲜猪肉放置于空气中。

学生三提出:猪肉在冰箱里放久了,也会长出各种霉斑,只是腐败延缓了。下面请看实验:

(1)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2)煮沸后封口了3天的肉汤。

让学生观察并对比。建议学生从颜色、浑浊程度、气味等方面比较,小组讨论并总结。

学生总结: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颜色更深,浑浊度更高,酸臭味更浓,所以在空气中的确比封闭的更容易腐败。教师: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是敞口的,微生物更容易侵入。

学生提问:为什么家里用盐腌过的肉就不容易腐败呢? 教师:用盐腌过的肉水分已脱干,一般干燥的食物比潮湿的食物不易腐败,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必须要有水的存在。

下面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食物腐败的原因与食物保存的原理。学生:食物腐败的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的。食物保存的原理是要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多媒体演示

食物腐败的原因: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的。食物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画演示食物腐败的过程和出示一些图片:

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保存食物,课前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并发言

学生:腌渍、放冰箱、晒干、风干,能够帮助我们延长食物储存时间,正是由于采用了适当的方法,我们才能够吃到新鲜的食品。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食品保存的图片,播放几种保存方法的动画。教师总结: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外,还有一些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课后同学们找资料或上网查一查食物保存的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还有哪些?然后相互交流。介绍酶的运用。

5.数学分析教案 篇五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1)

课题:§21-1二重积分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其中包括二重积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和存在性。2.理解二重积分的7条性质。

二、教学重点:二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存在性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的存在性。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引例]:

(约5min,语言表述)

由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曲顶柱体的体积引出二重积分的概念。平面图形的面积

(约4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1.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2.平面图形可求面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重积分的定义及其存在性

1.2. 二重积分的定义;

二重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二重积分的性质

(约2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结合二重积分的定义讲解二重积分的7条性质。

 补充例子:

(约10min,黑板讲解)

1.根据二重积分的定义计算二重积分; 2.根据二重积分的性质证明不等式。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性质。

八、作业:P217习题

1,2,3,4,5,6,8。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2)

课题:§21-2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

一、教学目的:

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定理21.8,21.9。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引例]:

由曲顶柱体的体积引出二重积分计算的直观概念。 定理21.8,21.9的证明

X型、y型区域的讲解及其定理21.10的证明

 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举例

教材中例1—例4。

 补充例子:

利用二重积分计算体积;

七、课程小结:

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22习题

1,2,3,4,5,6,8。

(约5min,语言表述)

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2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3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20min,黑板讲解)

(约5min,黑板讲解)

(约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3)

课题:二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1.巩固二重积分的概念,其中包括二重积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和存在性。2.巩固在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约9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1.二重积分的概念复习; 2.二重积分的性质复习。

二重积分的计算

1.2.利用二重积分的定义和限制计算二重积分和某些不等式; 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78

总练习题

1,2。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4)

课题:§21-3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格林公式;

2.掌握格林公式在计算二重积分和曲线积分的方法。3.掌握曲线积分与路线无关的条件和应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格林公式的理解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定理21.11,21.12。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格林公式,定理21.11的证明

例1—例3的讲解

 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定理21.12的证明

例4的讲解。

 补充例子:

利用二重积分计算曲线积分。

七、课程小结:

格林公式与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概念。

八、作业:P231习题

1,2,3,4,5,6,8。

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2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3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20min,黑板讲解)

(约5min,黑板讲解)

(约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5)

课题:§21-4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的基本思想;

2.3.掌握二重积分变量变换的方法特别是极坐标变换。掌握在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

三、教学难点:引理和定理21.13,21.14。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公式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引理证明,定理21.13证明,例1,例2讲解

(约2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  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定理21.14证明

(约2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二重积分在极坐标系下化为累次积分,例3,例4,例5,例6讲解

(约3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在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方法。

八、作业:P242习题

1,2,3,4,5。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6)

课题: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及积分变换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1.2.巩固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及积分变换;

巩固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及积分变换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及积分变换

三、教学难点: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及积分变换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讲解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的计算题

(约9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讲解积分变换的计算题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43

总练习题

7,8 6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7)

课题:§21-5 三重积分

一、教学目的:

1.2.3.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

掌握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的方法; 掌握三重积分换元法。

二、教学重点:三重积分换元法

三、教学难点:定义和定理21.15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三重积分的定义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定理21.15证明,例1,例2讲解

(约2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  三重积分还原公式,柱面坐标变换,球面坐标变换(约2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例3,例4,例5讲解

(约3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三重积分的定义,在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下计算三重积分的方法。

八、作业:P251习题

1,2,3,4,5。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8)

课题:§21-6 重积分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

1.2.3.掌握重积分在求曲面面积的应用; 了解重积分在重心的应用; 了解重积分在转动惯量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重积分求曲面面积

三、教学难点:运用重积分公式求解曲面面积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引例]:

(约5min,语言表述)

由曲面的面积引出重积分的应用。

建立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

(约4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  例1讲解

(约3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简单介绍重积分在重心、转动惯量的应用

(约1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曲面面积的概念,重积分在计算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中的应用。

八、作业:P259 1,2。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9)

课题:§21-8 反常二重积分

一、教学目的:

掌握反常二重积分及其计算

二、教学重点:反常二重积分及其计算

三、教学难点:反常二重积分及其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无界区域上的二重积分

(约1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    定理21.16,定理21.17的证明

(约40min,图示与黑板讲解)例1的讲解

(约1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定理21.18,定理21.19

(约1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无界函数上的二重积分及定理21.20

(约15min,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曲面面积的概念,重积分在计算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中的应用。

八、作业:P272 1,2,3。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1-10)

课题:三重积分及重积分的应用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1.巩固三重积分的概念,其中包括三重积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和存在性。2.巩固在直角坐标系下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3.巩固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的方法。4.巩固三重积分换元法。

二、教学重点:直角坐标系下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三重积分换元法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1.三重积分的概念复习; 2.三重积分的性质复习。

三重积分的计算

1.化三重积分为累次积分;

2.在柱面坐标、球面坐标下计算三重积分; 3.计算曲面面积。

七、课程小结:

三重积分的定义;三重积分性质;三重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78

总练习题

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8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约5min,黑板讲解)

(约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1)

课题:§22-1第一型曲面积分

一、教学目的:

1.2.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第一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第一型曲面积分计算

三、教学难点:第一型曲面积分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引例]:

(约5min,语言表述)

由求曲面的质量引出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

 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

(约2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第一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1.2.定理22.1第一型曲面积分计算公式

(约3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例1,例2的求解

(约3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第一型曲面积分的定义;第一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82 1,2,3,4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2)

课题:§22-2第二型曲面积分

一、教学目的:

1.2.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第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第二型曲面积分计算

三、教学难点:第二型曲面积分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引例]:

(约5min,语言表述)

由求流量问题引出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

 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

(约2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第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1.2.3.定理22.2第二型曲面积分计算公式

(约3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例1,例2的求解

(约3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简单介绍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第二型曲面积分的定义;第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289 1,2 12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3)

课题:第一、二型曲面积分复习课

一、教学目的:

1.2.巩固第一型曲面积分、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巩固第一型曲面积分、第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第一、二型曲面积分计算

三、教学难点:第一、二型曲面积分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第一、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

(约1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第一、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1.2.习题巩固第一、二型曲面积分计算公式

(约7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简单介绍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约1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第一、二型曲面积分的定义;第一、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

八、作业:P305 1,2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4)

课题:§22-3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一、教学目的:

1.2.掌握高斯公式 掌握斯托克斯公式

二、教学重点: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三、教学难点: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高斯公式的重要意义

(约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高斯公式

1.2. 定理22.3证明

(约2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例1的求解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斯托克斯公式的重要意义

(约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斯托克说公式

1.2.3.定理22.4证明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例2的求解

(约1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定理22.5及例3

(约2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的计算

八、作业:P296 1,2,3,4 14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5)

课题:§22-4场论初步

一、教学目的:

1.2.了解场的概念 掌握梯度场、散度场

二、教学重点:梯度场、散度场

三、教学难点:梯度场、散度场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场的概念、向量场线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梯度场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约2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例1求解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 散度场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约2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例2求解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了解其他场

(约10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场的概念;梯度场、散度场。

八、作业:P296 1,2,3,4。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2-6)

课题: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和场论初步复习课

一、教学目的:

1.2.巩固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巩固梯度场、散度场

二、教学重点: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三、教学难点: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讨论与黑板讲解穿插教学。

五、教学用具:黑板、CAI课件及硬件支持

六、教学过程:

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约1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的计算

(约65min,投影、图示与黑板讲解)

复习场论知识

(约15min,黑板讲解)

七、课程小结:

(约5min,黑板讲解)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的计算; 场的概念;梯度场、散度场。

6.仪器分析教案 篇六

遵义师范学院 敖克厚

一、仪器分析要求

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所介绍的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正确掌握各种常用仪器的结构及基本操作技能,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会正确选择适当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确定分析仪器﹑试剂﹑分析条件﹑分析步骤﹑获得实验数据及正确进行数据处理等。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种仪器分析方法解决相应环境监测对象的能力。

二、实验须知

1、实验者应准备一本编有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不能使用单页纸或活页本。

2、写预习报告: 实验前,应充分预习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使用等内容。在实验记录本上,拟订好实验的操作步骤,预先记录实验必要的常数及计算公式。还应事先划好记录数据的表格,以便有条理且不遗漏地记录数据。

3、实验应紧张有序地进行。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观察思考,如实地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忠实地、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测量数据及有关资料。记录的原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如果需废弃某些记录的数据,则可在其上划一道线。

4、还要始终保持实验场所的清洁、整齐和安静。每个学生都应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药品、试剂、电、水、气体等都应节约使用,并重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中的仪器不能随意摆弄,以防损坏或发生其他事故。

5、实验完成后,应及时写出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

①实验题目、完成日期、姓名、合作者

②实验目的、简要原理、所用仪器、试剂及主要实验步骤

③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实验的讨论

④原始实验数据记录 ⑤解答实验思考题

报告中所列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应组织得有条理,合乎逻辑,还应表达得简明正确,并附上应有的图表。

二、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的表达

1.列表法

列表法表达数据,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实验的原始数据一般均以此方法记录。

列表需标明表名。表名应简明,但又要完整地表达表中数据的含义。此外,还应说明获得数据的有关条件。表格的纵列一般为实验号,而横列为测量因素。记录数据应符合有效数字的规定,并使数字的小数点对齐,便于数据的比较分析。一般使用三线表法记录数据。

一、列表法

列表法是以表格形式表示数据。其优点是列入的数据是原始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数据的过程,亦便于日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和复核;可以同时列出多个参数的设置,便于同 时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数据很多时,列表占用篇幅过大,显得累赘。用列表法表示数据时,需要注意规范化:

(1)选择适合的表格形式,在现在的科技文献中,通常采用三线制表格,而不采用网格式表。

(2)简明准确地标注表名,表名标注于表的上方。当表名不足以充分说明表中数据含义时,可以在表的下方加标注。

(3)表的第一行为表头,表头要清楚标明表内数据的名称和单位。名称尽量用符号表示。同一列数据单位相同时,将单位标注于该列数据的表头,各数据后不再加写单位。单位的写法采用斜线制。

(4)在列数据时,特别是数据很多时,每隔一定量的数据留一空行。上下数据的相应位数要对齐,各数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2.图解法

图解法可以使测量数据间的关系表达得更为直观。在许多测量仪器中使用记录仪记录获得测量图形,利用图形可以直接地或间接求的分析结果。

⑴利用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图形求得未知物含量

定量分析中的标准曲线,就是将自变量浓度为横坐标,应变量即各测定方法相应的物理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对于欲求的未知物浓度,可以由它测得的相应物理量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

⑵通过曲线外推法求值

分析化学测量中常用间接方法求测量值。如对未知试样可以通过连续加入标准溶液,测得相应方法的物理量变化,用外推作图法求得结果。

3求函数的极值或转折点

○ 3 实验常需要确定变量之间的极大、极小、转折等,通过图形表达后,可迅速求得其值。

如光谱吸收曲线中,峰值波长及它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求得;滴定分析中,通过滴定曲线上的转折点求得滴定终点等。

⑷图解微分法和图解积分法

如利用图解微分法来确定电位滴定的终点,在气相色谱法中,利用图解积分法求色谱峰面积。

3.作图方法

作图的方法和技术将影响图解结果,现将标绘时的要点介绍如下:

⑴标绘工具及图纸

绘图工具主要有铅笔(1H),透明直尺及曲尺,圆规等。

一般情况下,均选用直角坐标纸。如果一个坐标是测量值的对数,则可用单对数坐标纸,如直接电位法中,电位与浓度的曲线绘制。如果两个坐标都是测量值的对数,则要用双对数坐标纸。

⑵坐标标度的选择

①以自变量为横坐标,应变量为纵坐标。

②选择合适的坐标标绘变量,使测量结果尽可能绘得一条直线,便于绘制和应用。

③绘出的直线或近乎直线的曲线,应使它安置在接近坐标的45角。

④标的标度。第一,应使测量值在坐标上的位置方便易读。如坐标轴上各线间距表示数量1、2、4或5是适宜的,但应避免使用3、6、7或9等数字。第二,应能表达全部有效数字,图上读出各物理量的精密度应与测量的精密度一致。第三,坐标的起始点不一定是零。可用低于最低测量值的某一整数作起点,高于最高测量值的某一整数作终点,以充分利用坐标纸,但各个测量值的坐标精密度不超过1-2个最小分度。

⑶图纸的标绘

①各坐标轴应标明该轴的变量名称及单位,并在纵轴的 左面及横轴的下面,每隔一定距离标明变量的数值,即分度值,但不要将实验数据写在轴旁。标记分度值的有效数字一般应与测量数据相同。

②标绘数据时,可用符号代表点,如用“⊙”,其中心点代表测得的数据值,圆点的大小应与测量的精密度相当。若在一张图纸上绘几条曲线,则每组数据应选用不同的符号代表,如+、×、等,但在一张图纸上不宜标绘过多。当两个变量的精密度相差较大时,代表点可用矩形符号或变相矩形符号。

③会线时,如果两个量成线性关系,按点的分布情况作一直线,所绘的直线应与各点接近,但不必通过所有点,因为直线表示代表点的平均变动情况。在绘制曲线时,也应按此原则。如果毫无理由的将个别点远离曲线,这样所绘的曲线是不正确的,一般讲,曲线上不应有突然弯曲和不连续的地方,但如果这种情况确实超出了测量值的误差范围,则不能忽视。如光谱吸收曲线上的突然弯曲显示了峰肩的存在。

曲线的具体绘法,先用淡铅笔手绘一条曲线,再用曲线板依曲线逐段凑合描光滑,并注意各段描线的衔接,使整条曲线连续。⑷图名和说明

绘好图后应注上图名,测量的主要条件,最后标写姓名、日期。

4.分析结果的数值表示

报告分析结果时,必须给出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以及它的精密度。注意数值所表示的准确度与测量工具、分析 方法的精密度相一致。报告的数据应遵守有效数字规则。

重复测量试样,平均值应报告出有效数字的可疑数。例:三次重复测量结果为11.32、11.35、11.32,内中11.3为确定数,第四位为可疑数,其平均值应报告11.33。若三次结果为11.42、11.35、11.22,则小数点后一位就为可疑数,其平均值应报11.3。

当测量值遵守正态分布规律时,其平均值为最可信赖值和最佳值,它的精密度优于个别测量值,故在计算不少于四个测量值的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可增加一位。

一项测定完成后,仅报告平均值是不够的,还应报告这一平均值的偏差。在多数场合下,偏差值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只有在多次测量时,取两位有效数字,且最多只能取两位。然后用置信区间来表达平均值的可靠性更可取。

二、仪器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处理知识:

1、曲线拟合

在仪器分析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对测量,需用校正曲线进行定量建立校正曲线,就是基于使偏差平方和达到极小的最小二乘法原理,回归分析: 因变量:仪器响应值,自变量:被测定样品的已知值。

原理:最小二乘法,对若干个对应的数据(x1,y1),(x2,y2),(xn,yn),用函数进行拟合。从作图的角度说,就是根据平面上一组离散点,选择适当的连续曲线近似地拟合这一组离散点,以尽可能完善到表示仪器响应值和被测定量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用回归分析建立仪器分析校正曲线,因变量是仪器响应值,是具有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自变量是被测定量(浓度),为无概率分布的固定变量。所建立的校正曲线,描述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可根据各自变量的取值对因变量进行预报和控制。

bn xiyixiyi

nxi2xi2a ybx相关系数

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回归方程,其斜率和截距分别为: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及建立的曲线在统计上是否有意义,可用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相关系数r是表征变量之间相关 7 程度的一个参数,若γ大于相关系数表中的临界值r0.05,f,表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是有意义的;反之,γ若小于r0.05,f,则表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没有意义。r的绝对值在0至1的范围内变动,r值越大,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越密切。当y随x增大而增大,称为y与x为正相关,为正值;当y随x增大而减少,称y与x为负相关,r为负值。

表1

相关系数表临界值r0.05,f

7.食品分析教案 篇七

一、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它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1]因此,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具体性”意味着学习目标的可操作与可达成;“准确性”决定着学习目标的价值性,即学习目标必须是学生“要学的”“愿学的”“学了之后能提高”的。学习目标的“具体性”需要依据目标分类学理论,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认知水平和核心概念;“准确性”则需要教师分析、把握教材及洞察、前瞻学情。具体来说,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

我们提倡“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主要是因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相比,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创造性加工教材。“教教材”把教材当作“知识”本身,不加分析地照本宣科,生吞活剥;“用教材教”则建立在分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当作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原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崔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教科书中没有给出该公式,而是通过具体例题对这一概念加以诠释。对于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权”,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所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重点,对每个数据的“权”的理解是难点。

分析:崔稿三言两语,句句点到教材要害。首先指出“平均数”所在教材中的地位,包括所在章节的位置、课时比重等;其次点明核心概念“加权平均数”教材内容特点及“权”的作用等,并据此具体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确立学习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原稿则以描述代替分析,主要陈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未对教材产生实质性的“分析和把握”,说明教师虽然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背景下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根本上还未摆脱“教材奴隶”的身份,在教材面前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论:分析与把握教材是制订学习目标的着力点,它既需要站在学段整体内容的高度将本节所学内容看成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点,分析其在知能网络中的关联作用,把握教学重点;也需要从学生接受或运用的角度分析所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把握教学难点。重、难点一经明了,教师就等于占领了教材内容的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就不再是“教材编写者”的教材,而是经教师创造性解读的“教师的教材”,是因地制宜的、适用的教学内容。受长期“教教材”习惯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相当欠缺,只知沿用、照搬教材,唯教材是尊;不知教材仅是可用的一般教学资源,不敢或不会以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思维分析教材。

2.洞察与前瞻学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的角度很多,对于制订学习目标而言,主要是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把握了学习起点,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牛鼻子,学习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由此建立;而这一节课的终点就是下节课的起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起点,分层教学、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因而得以实现。

原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不能用语言规范地描述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我们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改进。

崔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在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平均数、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方面会有困难,尤其是基础薄弱的近1/3学生,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就需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至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学之后,会有4/5的学生能够独立计算。

分析:崔稿“学情分析”与其“教材分析”一脉相承,一语点出学生的前备知识和技能,进而分层明确学生在学习新知上存在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以及选取的教学策略等,学生面目清晰可见,根据学情分析就基本可以预见课堂教学的重心、思路和效果。原稿也点明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但未对学情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其一,教师心目中的学生一张面孔,没有学习层次之分;其二,忽略教材的核心内容,没有教学轻重之别;其三,有关学生合作能力的陈述指向不明,策略与内容脱节。

结论:要想带学生到某个地方(学习目标),必须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指的就是学生现有学情,它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更是学生达成新目标的前提、基础。一个对学情了如指掌的教师,深知学生前备知能及其在接受新知上的短板,就能够准确地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准确推断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因深知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别,也能够基本预测出目标达成程度,从而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虽然新课程强调生本教学思想,但教学实践中很难刹住“教师中心”的思维惯性,备课“凭主观”,教学“想当然”,学生是教师眼里“熟悉的陌生人”,分析学情自然成为教师能力中的重要盲区。

3.分解与整合课程标准的能力

“学生学的是不是有价值”这个问题除由“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之外,需要首先由课程标准做出回答。课程标准是学习目标的立足点,分解与整合课标是制订学习目标的前提。“分解”课标指的是运用目标分类学理论,将课标中的关键词(认知过程和核心概念)具体化;“整合”课标指将三维目标融合于学习目标之中,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原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崔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3)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分析:关于“平均数(1)”章节教学,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其中的关键词词为为““理理解解””““计计算算””和和““加加权权平平均均数数””。。原原稿稿用用具具体体的的行行为为动动词词““用用自自己己的的语语言言描描述述””““解解决决””““求求””替替换换认认知知过程“理解”“计算”,目标表述具体、明确。崔稿肯定了原稿目标,只字未改,但是增加了第3条目标。这一条目标既是表现性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态度及学习数学的价值取向。

结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支撑,学习不会“走远”也不会“走好”,因此新课程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三维目标具有一定的伴随性和共生性,“过程与方法”是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策略和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积淀。但是,许多教师在制订目标上或是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是割裂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落到实处。

二、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大小,因此,能否有效刺激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

1.设置思考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引擎,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最好用问题来引发思考,用思考来催生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原稿“问题探究”:

归纳一: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x1,x2,…,xn,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均数的定义吗?

归纳二: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崔稿“释疑”:

何为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吗?

何为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有时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还需要……

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分析:崔稿将“问题探究”环节改为“释疑”,并将问题纳入三个层面之中:何为算术平均数?何为加权平均数?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概念深入思考、实践,使课堂学习呈现一条清晰的“课脉”。同时,崔稿在学生得出结论后随机发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唤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反省、顿悟,体现出鲜明的生本意识。原稿则将核心问题与实践问题、思考与例题、教学与评价等混为一谈,教师处处站在教学设计者的角度“质询”学生,教学缺少一定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灵活性。

结论:设置问题首先要预设主导性问题,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何逐层展开等,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并有序编排,课堂教学才能因此成为有机的教学系统;其次是随机设置生成性问题,在学生若有所思之处、似有所得之处等,适时提出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质疑问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具备设置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将教学材料当作问题本身,满堂“碎问”将课堂拆解得七零八落,造成教学低效。

2.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设置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则还需要教师做出各种尝试与努力,亦即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指导要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还要让“学会”的学生学得更深入。

原稿“学习活动”:(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2)通过过自自学学课课本本,,小小组组交交流流,,能能说说出出权权的的意意义义,,并并会会解解决决实实际际问问题题。。

崔稿“提示”:(1)重点在第二、三两个问题上面;(2)注意自学指导;(3)请两个学生板演,由其他同学点评,并且给出评价标准;(4)对问题6的两种结果作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

分析:原稿在“学习过程”(上述“问题探究”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之后设置“学习活动”,表面上看就是学习目标的简略陈述,指出学生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但如何达成目标并不具体明确;尤其是将“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分开设置,表明教师对“学习”本身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崔稿将原稿的“学习活动”改为“提示”,表明“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提示”则是教师的活动,主要明确教学重点、注意事项及教师的主要作为等,在显示鲜明的生本意识的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迷途,使之在顿开茅塞的愉悦之中认识到思考的魅力与新知的重要,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这是教师将学习思维引向纵深的指导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学法指导的能力、指导学生互学的能力、指导差生学习的能力。崔稿在“提示”栏中强调“注意自学指导、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等就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许多教师长于“讲”却短于“指导”,或不知道如何指导,或不知道在何时指导,致使学生学习停留在原发状态。

三、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

课堂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适时实施监管、反馈的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设计与实施得当,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符合实际的反馈、解释和指导,就能够促进和完善学生学习表现。

原稿“检测”: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照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崔稿“提高”: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问题8: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欲招收一名职员,从学历、经验和撰写个人简历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评价,结果如下(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态度按1∶2∶2的比例来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看看你会录用谁?评价标准如下:正确列出算式(4分),准确计算(4分),步骤规范(2分)

分析:崔稿将“检测”改为“提高”,与其他学习环节“生疑”“释疑”等形成一体,并用“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这个问题与“释疑”环节的三个问题融会贯通,教学思路开阔、明朗而不落俗套。在设计评价任务上,以“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发出邀约,激发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热情;而“看看你会录用谁?”的询问则具有挑战性,引导学生“一试身手”的心理预期;最后,从三个角度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学有规范,评有依据,这在“释疑”环节中也有体现,在“提示”中多次强调“给出评价标准”。原稿则以“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陈述任务,将学生主体与任务主体强行分开,同时也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给学生造成“学习与生活无关”的印象;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最好?”因为没有评价标准的具体描述,学生学习陷入自发、盲目状态。

结论(略)。

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是实现教学效益的三大着力点:学习目标规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与价值;教学策略决定着目标达成的效率与质量;课堂评价则验证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三者之间以接力互推的方式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将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目标导向的师生互动的磁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益。因此,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亟待明确与着力的专业发展方向。

摘要:通过一线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崔允漷教授在此基础上的修改稿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与专业发展的方向:一是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二是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三是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抓手。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8.实用残局教案(9) 篇八

双车必胜车马双士。取胜要点:一、逼兑黑车,形成一车例胜马双士的残局;二、以帅助攻,双车胁士。

1、车八平二车4平6

黑方如走马4进3,则车五进二,将5平4(如士6进5,车二进四,红胜),车五进一,将4进1,车二进三,士6进5,车二平五,红胜。

2、车二进四车6退13、车五退一!马4进3

黑方如走车6平7,则车五平四,马4进5,车四平五,车7进1,车二退三,车7平6,车二平五,马5退3,后车平七,马3进5,车七进二,捉死黑马,红胜定;又如走马4进2,则车五平七,马2退4,车七进三,车6平7,车七平六,车7进8,帅五进一,车7退8,车二退三,车7进7,帅五退一,车7退7,车二平六,以下红再前车进一,胜定。

4、车二退二马3退45、车二平六车6进2

6、帅五平六马4进27、车六进一车6平2

8、车六平七车2平49、帅六平五车4平2

10、车五平六车2平511、帅五平六车5平2

12、车六进三

黑马被捉死,红胜定。

第2局双车仕相全巧胜单车士象全

本局黑方士象虽已归宫,形成夹花士象,但黑车所占的防御位置不对,红方可凭先行之利,兼施帅威,主动出击,打散黑方的防线,最后弃去一车,形成“大胆穿心”杀法获胜。

本局取材于1980年全国象棋团体赛上海林宏敏VS辽宁韩福德的实战残局。

68、车四进二象5进369、车二平七…………

红方平车拉住黑方河口象,可逼迫黑车让出7路防守要道,系取胜的关键之着。

69、…………车7平870、车七平三!车8退4

71、仕五进六车8平972、相五进三车9平8

73、帅四平五车8平974、车三平七车9进4

75、车四平五!士4进576、车七进二(红胜)

本局残局如轮到黑方走子,红方是无法取胜的。黑方可走车7平9,红如车四进二,则车9退2!车二进二,车9平6,车四退一,士5进6,和棋。

第3局双车难胜马炮士象全

马炮士象全对双车的残局,马炮只要能归宫,士象在中路联手,是可以守和双车的。防守要点:注意守护象眼,以防双象受攻。

1、车六进四炮6进12、车六退三炮6退1

3、车七平三炮6平74、车三进二炮7平6

5、车三平四炮6平76、车六平二炮7平6

7、车二进四象3进18、帅五平四象1退3

黑方如误走马6进5?则车二平四,士5退6,车四进一,将5进1,车四平六,红胜定。至此,红方难寻有效的攻击手段,和局已定。

第4局双车难胜车炮双士

车炮双士可以守和双车。守和要点:黑炮归宫,注意保护中士。

1、车三平七车6进22、车七进五车6退3

3、帅五进一车6平74、车七退二车7平6

5、车七平三车6进36、车五进一车6退1

7、车三平四车6平7

黑方如误走车6退1兑车?则车五平四,炮6平7,车四平三,炮7平6,车三进二,黑欠行,红胜。

9.《黑色食品》大班教案 篇九

《黑色食品》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黑色食品养分丰富,培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通过活动培育幼儿的奇怪心和喜爱探究新事物的制造性情感特征。

3、形成幼儿喜爱接受新事物、喜爱多样性的高敏捷性人格特征。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养分。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预备

黑木耳、黑米、黑豆、紫菜、海带、黑芝麻、黑枣及其他食品,并布置一个食品展。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看,挂图内容如下:

华华在家吃早餐,妈妈拿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芝麻糊和鸡蛋,华华看了看芝麻糊,皱了皱眉头说:“我不吃这黑糊糊的东西,我要吃鸡蛋。“

2、老师问:“小伴侣,华华不喜爱吃芝麻糊,你们喜爱吃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探究黑色食品的养分价值,知道芝麻糊属于黑色食品。

3、分组争论:吃过哪些黑色食物?这些黑色食物可以制成什么点心和菜肴?

4、让幼儿参观食品展,并分别把属于黑色类的食品选择出来。

5、引导幼儿相互探讨“我的黑色食品“,谈谈自己篮子中黑色食品的名称,看谁说得又对又多。

6、嬉戏:学做小厨师。发挥幼儿的独创性,鼓舞幼儿把黑色食品配成菜肴。

7、评比搭配得养分丰富的菜肴。

各领域渗透

美术:学习制造性地画黑色食品及食品搭配。

.:参观农贸市场。

生活中渗透:鼓舞幼儿不挑食、不偏食,黑色食品及其他食品都要吃。

环境中渗透:在活动室内外粘贴各类黑色食品的图片。

家庭中渗透:要求家长多带幼儿到超市熟悉各类黑色食品,在家中多煮黑米粥、紫菜蛋花汤、黑芝麻糊等养分丰富的黑色食品给孩子品尝。

《黑色食品》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品尝黑色食品,体验黑色食品的好味道,逐步喜爱吃黑色食品。

2、初步熟悉一些黑色食品,并知道这些黑色食品含有丰富的养分。

3、关心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肯定的关心。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工具材料:

各种各样的黑色食品,录像片段。

活动设计:

一、嬉戏:瞎子品食

请幼儿闭上眼睛,品尝各种黑色食品,了解它们的好味道,排解对黑色食品的排斥心理。

二、了解黑色食品

1、熟悉几种常见的黑色食品

2、观看录像片段,了解黑色食品的养分价值及功用。

三、争论

1、吃黑色食品有什么好处?

2、你喜爱吃黑色食品吗?为什么?

活动延长:

娃娃家的娃娃生病了,头发有几根花白了,头疼的哇哇哭了,怎么办?

《黑色食品》大班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悉黑色食品的种类,了解其丰富的养分价值。

2、乐于与同伴共享生活阅历。

教学预备:

1、每个幼儿带来一种自己认为有养分的食品。

2、老师带来几种黑色食品。

3、《科学》下p.1。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原有阅历。

1、问幼儿:哪些食品有养分?为什么?

2、鼓舞说得正确的幼儿,并订正幼儿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二、黑色食品有养分。

1、出示几种黑色食品,让幼儿熟悉。

2、提问:你熟悉的黑色食品还有哪些?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3、老师介绍黑色食品的养分。

4、请幼儿品尝一些黑色食品,进一步了解它的味道、口感。

5、请幼儿将带来的食品按颜色进行分类。

三、观看画册《黑色食品》

1、看图说说图中都有什么黑色食品,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养分。

2、让幼儿知道吃什么食品搭配对人体有好处?

3、引导幼儿合理搭配食品,让身体得到均衡养分。

《黑色食品》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黑色食品的名称。

2、了解黑色食品的养分价值。

3、平常爱吃黑色食品。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养分。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预备:

1、小猴手偶一个、台布一张。

2、各类黑色食品若干。

3、图片两张:粗颈项小伴侣、头晕摔倒的小伴侣。

4、医生的录音两段(内容在活动过程中)。

5、黑色炒菜若干、擦嘴布人手一块(或餐巾纸若干)。

6、活动组织的音乐、参观的轻音乐。

7、嬉戏区里预备一些黑色食品。

活动过程:

一、以小猴开店引出课题,导入活动。

T:陈老师知道大(2)班的小伴侣都是很聪慧的。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老师拍手上举分开,做个“嘭啪”放爆竹的动作)

S:放爆竹。

T:放爆竹呀表示有好事要庆祝,对吗?那今日有什么事要庆祝呢?老师渐渐地出示手偶小猴:“哜哜哜,今日我真兴奋,我的食品店开张啦!你们看,这些都是我的货。”

T: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店里有些什么货呢?是什么样的呢?请幼儿看了说几样,熟悉一下。

T:小猴还告知我们说:“我店了还有很多的货呢,请大家来参观一下吧!”

T:好,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小猴店里还有些什么货,是怎样的呢?(老师带领幼儿参观)

二、放轻音乐参观食品店,熟悉黑色食品。

1、组织幼儿参观黑色食品。

2、组织幼儿争论:你看到了什么?是怎样的?

3、小结:小猴店里有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等,都是黑色的,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是“黑色食品”。

三、争论黑色食品的养分。

T:咦,小猴开了这样的一个店,卖的东西都是黑呼呼的,生意会好吗?为什么?

1、出示图片一,介绍海带、紫菜的养分。

T:我们别争了,看,买东西的人来了。小猴连忙迎上去:“小伴侣,你要买什么?呀,你的颈项怎么啦?”

小伴侣:我叫明明,我要来买海带、紫菜。我平常不爱吃这些黑呼呼的东西,结果得了大颈项病了,又难看又难过,我去看了医生,医生(录音)对我说:小伴侣,你得了大颈项病了,这是由于你身体里缺乏了一种叫“碘”的元素而引起的.。你平常呀应当多吃一些象海带、紫菜之类的食品,由于这些菜里面就含有丰富的碘,平常只要你多吃这些菜呀就不会得大颈项病了。

T:明明到小猴店里买了什么菜?他为什么要去买这些菜?

T:原来呀,海带、紫菜还能防病呢。

T:明明拿着海带、紫菜高兴奋兴地走了。小猴出来送明明,遇到了跌跌撞撞的红红:哎呀、哎呀,当心,红红你怎么啦?

红红:我头老是晕晕的,站也站不稳,刚才我蹲下去系鞋带后站起来,突然觉得眼前一片黑呼呼的,差点儿摔了一跤,感谢您把我扶了起来,我就是到您这儿来买东西的。我去看医生了,医生(录音)对我说:小伴侣,你这是得了贫血病,平常呀你应当多吃一些黑芝麻、黑豆、黑枣之类的食品,还可以买一些黑米来做饭吃。由于这些黑色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可以补血,把血补好了,这样才不会得贫血。

T:小伴侣,红红到小猴店里买了什么菜?她瘟神么要买这些菜?

T:原来呀,黑芝麻、黑豆、黑枣、黑米能补血呢。

2、老师小姐黑色食品能补血防病。

3、了解其它黑色食品的养分。

T:小猴店里还有很多黑色食品了呢,这些黑色食品有什么养分呢?

提问幼儿,老师讲解补充:黑木耳、香菇是菌类食品它们和乌梅、黑桑葚能抗癌,多吃了就不会得癌病,对我们人体的一些内脏:肝、脾等艘是特别有好处的。

T:我们刚才说的都是一些植物类的黑色食品,其实呀,还有好多动物类的黑色食品呢。

幼儿思索回答,老师补充:如乌骨鸡、黑鱼、乌龟、乌贼、海参等都是黑色食品,多吃了这些黑色食品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生病的人,忒别是一些开刀的病人,多吃了这些黑色食品身体能康复得更快;黑色食品还能乌发美容呢。

四、品尝黑色食品,予以总结。

T:黑色食品的养分真丰富,吃了对我们的身体还有那么多的好处呢。我们爱吃吗?

1、请幼儿品尝黑色食品。

2、争论总结:你吃到了什么?知道它有什么养分呢?

五、结束活动。

T:黑色食品真好,让我们也去小猴店里买一些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吧。

活动延长:

嬉戏活动“菜场”。

《黑色食品》大班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悉黑色食品的种类,了解其丰富的养分价值。

2、乐于与同伴共享生活阅历。

环境与材料

1、每个幼儿带来一种自己认为有养分的食品。

2、老师带来几种黑色食品。

3、《科学》下P1。

一次备课

一、了解原有阅历1、问幼儿:哪些食品有养分?为什么?

2、鼓舞说得正确的幼儿,并订正幼儿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二、黑色食品有养分1、出示几种黑色食品,让幼儿熟悉。

2、提问:你熟悉的黑色食品还有哪些?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3、老师介绍黑色食品的养分。

4、请幼儿品尝一些黑色食品,进一步了解它的味道、口感。

5、请幼儿将带来的食品按颜色进行分类。

三、观看画册《黑色食品》

1、看图说说图中都有什么黑色食品,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养分。

2、让幼儿知道吃什么食品搭配对人体有好处?

3、引导幼儿合理搭配食品,让身体得到均衡养分。

活动反思:

10.试卷分析教案 篇十

小学五年级英语试卷讲评课教案

Teaching aims: 1.Analysis why students make mistakes and find out the solution.2.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master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use the sentences which appeared in the exam 3.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of English learning.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master the language knowledge.Difficult points: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use the sentences which appeared in the exam.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organization 1.Distribute the exam paper, students revise the exam paper by themselves.2.Praise the top students and progressive students: Top students: 谷其垚,黄佳丽,张艳玲,孙涌彬,邹寅,马耀霆 Progressive students:吴家伟,顾佳琪,李增雨,罗佳,毛乐佳,周宁 Step2:Discussion in groups with task Read and choose the different one: 1 5 Arrange the words to be sentences: 2 4 Read and choose: 2 Dialogue: 2 Read and judge: 4 Step3:presentation, analysis, explanation 1.present the exam questions, make sure the answers: every group shows the discussion answers.2.reappear the mistaken questions, analysis the exam questions Step4:checkout and feedback The students check the answers and master the language knowledge.Step5: assignment The students rearrange the notes.

上一篇:铝型材智能生产线下一篇:演讲稿形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