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2024-07-11

将相和教师导学案(共12篇)(共12篇)

1.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一

26、《将相和》导学案

课题:《将相和》

课型:自学+展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主备人:吴宏泉

审核:六年级语文组

小主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讲述故事,并给每一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生字词。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讲述故事,并给每一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学习难点:

1、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写“赵、璧”等生字,会认“璧、廉”等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20分钟)

1、读课题:题目中“将”

;“相”又是指

;“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2、交流查找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1).战国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

4、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给课后一类字的生字组词。读读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三.合作与探究(10分钟)。

1、互相读字词、合作读课文并对子交流自主学习环节中不懂的问题。

2、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          》和《         》。

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在小组内交流。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四、课堂检测

1.指名读字组词

2.听写词语

3.抽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读、议、演等形式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我能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难点)

学习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交流、预展(10分钟)

1、我来概括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讲讲方法,再考考其他人。

(谁干什么?)

2、默读故事一,我来演演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我认为蔺相如是个的人(说理由)

3、读故事二,我来与同学讨论: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我体会到。

4、我来与同学分角色读故事三:

我感受到廉颇是个的人,因为;

蔺相如是个的人,因为。

5、我来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组内分工:

展示任务:

三.展示与提升(20分钟)

积极展示,认真倾听,抓住机会,及时补充

四.达标测评:

1.你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在()、()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高。廉颇很不服气,有意给蔺相如下不了台,于是将相()。蔺相如(),廉颇被蔺相如()感动,主动上门()。从此,将相()保卫赵国。

五、展示课本剧表演

教后反思

2.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二

但是认真观察这样的课堂, 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总是不够全面, 理解知识总感到不够深刻, 学习效果总觉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是在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下即使是使用导学案, 教师也不敢引导, 更不敢指导。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观众, 只能鼓掌、呐喊、点头、称赞。从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学生的“一言堂”: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想学哪段就学哪段, 爱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 ……一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繁花似锦, 热闹非凡。诚然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但教师应当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更应是引领者, 理应引导学生找到从此岸达到彼岸的不同路径。并通过比较, 找到最佳捷径, 防止学生走弯路、走歧路, 引导学生有效地学、高效的学, 让学生因老师的引领在短时间内取得学习的最高效, 即用最少时间获得最大效益。“导学案”是以导学为主要方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以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 “导学案”就是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引领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肤浅走向深入,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载体。绝对不能为了迎合学生不敢讲、不能讲。因此, 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应突出教师的“导”。

首先, 要导“标”。即准确拟定学习目标。导学案已经给学生呈现了“学什么”, 即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即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就要根据学习目标, 依据自学指导、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形成能力。而对这些目标的准确定位, 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科标准的反复研读, 对教材结构的了然于胸和对授课内容的胸有成竹。哪些内容要求“了解”;哪些内容要求“掌握”;哪些内容要求达到“运用”, 教师都要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否则, 导学案就是无的放矢的知识堆砌。

其次, 要导“法”。即要让学生“会学”。导学案不仅要求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 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笔者看到过诸多导学案, 虽不乏有设计完美者, 但大多也有“题案”的嫌疑。“学案”中除有知识点罗列外, 很少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规律的总结。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就是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 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学习, 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第三, 要导“思”。就是要启迪思维。既教师要凭借所学内容, 利用导学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开启思维。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与全面性,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 引导思维的方向。如在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 一题多思, 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 着重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不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更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出会思考的人, 能解决问题的人,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尝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 能力目标:

自觉维护正义的行动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

3.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正义感的具体内容;社会发展需要有正义感的人。

2. 难点:正义感是做人的优良品德;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活动探究。

【对学习方式的点评】

此学习方式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在完成学习知识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目标的设计深浅有度,符合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过,在能力目标中“见义勇为”改为“见义巧为”会更人性一些,更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建议学习重点的确立应定在能力目标上。

【课前预习案】(填一填,熟悉基础)

1.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 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 、规则和 。

2. 我们要从小树立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的 ,以实际行动维护 。

3. 非正义行为会损害别人的 和 ,进而危害整个 。

4. 面对非正义行为,选择 的态度,会助长为非正义行为的 ,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一个人的利益。

…………

[这位老师给出了8道课前习题(其余略)。]

【阶段点评】

这位老师在这里给出了8道类似的题目,题型形式过于死板老套,不提倡思品课设置习题课前导学,因为这只能引导学生机械地看书,找出相关的问题答案,起不到真正预习的作用,也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在此环节的问题设计中,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维护正义和体现正义的案例效果会更好些。

【对案的点评】

建议在进入新课前设一个情景导入环节,因为课前导入环节虽小,但不可或缺,它对引导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起了重要作用。课前导入不要过于复杂,形式要直接,语言要简练,做到有效。因为过于复杂或时间过长,学生就很难快速从你的情景导入中走出来,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如本学案的新课导入可设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正义,社会需要正义等内容,从而认识到正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怎样去为维护正义作出自己的努力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这样言简意赅,直接有效。

【课堂互动探究案】(积极参与、观察思考)

活动一:议一议。(注: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1、2小组完成活动一,并展示看哪个组回答得准确完整,由3~6组给1、2组评判打分。)

阅读教材P112页并探究。

环节一:谁该获得保送名额。

(1)探究题目: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如何才能保证一个公正的制度得以执行?(2)探究题目:若是你,应该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环节二:忍气吞声还是讨个说法。

(1)探究题目: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2)探究题目: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3)探究题目:例举几个现实生活你所遇到的非正义行为。

【阶段点评】

这位老师在活动一中有效地活用了教材中的案例,题目设计有层次、有深度,既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又有通过学生之间通过探究能够解决的题目,锻炼了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我认为在活动一中,学生活动的形式有些不妥,在这一活动中应提倡学生全员参与,因为活动一侧重学生阅读教材,寻找问题。此环节无须分组,学生只是在阅读教材后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再作一下点评就可以了。

活动二: 演一演:做富有正义感的人。(注:3组表演分当事者、旁观者。4组同学分别对当事者、旁观者的行为进行分析。由5、6组对表演和分析进行评判打分。)

阅读P113页情景思考并演一演:

假设你遇到某种情形,如你的钱包被偷或被人拳打脚踢,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阶段点评】

这一环节的设计,这位老师可谓是匠心独运,参与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而坚定了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地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但让学生对表演者进行打分这一做法,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不是一项比赛活动,无须评比,只要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感到快乐就可以了。

活动三: 辩一辩:感动你我。[注:1~4组做探究(1)题。5组做正方,6组做反方,展开辩论(2),时间10分钟。1~4组为5、6组表现打分,5、6组为1~4组表现打分。]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片段。

(1)探究题目:说明“最美妈妈”让自己感动的理由。

(2)探究题目:中学生是要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还是见义不为?

【阶段点评】

本环节是最能体现小组合作、活动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通过辩论的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活动四:读一读:正义诗词名言大展播。(注:6个小组都参与,由老师打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读一读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

还有记得哪些类似的词句名言请补充: 。

【阶段点评】

活动四是知识拓展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有必要。通过正义名言大展播和学生的搜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相通、相融这一教学思想。不过,还是建议不要给学生的表现打分,只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以语言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就可以了。

【当堂达标检测】

1. 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 )的。

A. 弱势群体 B. 未成年人

C. 全体社会成员 D. 国家公务员

2. 中学生如果看到非正义行为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应该:( )

A. 奋起抗争 B.见义巧为

C.远离是非 D.不管不问

3. 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

B.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

C. 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也要维护集体的正义,更要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

D. 对非正义行为要以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学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个小偷在行窃。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不要惹祸上身、赶紧离开。

B. 不理会、这是公安人员的责任。

C. 大喊一声,恐吓小偷。

D. 悄悄地了解他的行踪,并找机会拨打“110”报警。

5. 故事析理:正月初五,回家过年的双城农民工谢尚威,路遇险情,毅然伸出双手,用自己的胸膛接住体重100多斤,从5楼坠下的16岁少年。闻讯赶来的邻居、亲戚迅速将二人送到双城市急救中心。经诊断,谢尚威尾椎、胸部受损。对此义举,他轻描淡写地说:“是出于本能,没想那么多。” 几天来,各大媒体先后对此事进行报道,网友们纷纷称谢尚威为“最美爸爸”“最帅打工仔”等。双城市授予谢尚威“‘感动双城’年度人物”和“‘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双城市政府将1万元慰问金送到谢尚威手中,腾讯“筑德基金”5万元表彰谢尚威。“在危难之际,你能够舍身忘己,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坠楼少年,不仅是托起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托起了一片道德的蓝天,为社会树立起一面旗帜,引领了一种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全社会都应该向你学习。”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请对谢尚威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2)双城市政府及众网友的举动,给你什么启示?

(3)假如你在上(放)学途中遭遇类似事件,你会怎样做?

…………

[这位老师给出了几道类似习题(其余略)。]

【对当堂达标检测点评】

本环节这位老师设计了包括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在内的共8道题目,内容过多,习题不具典型性。建议当堂达标检测环节,减少题量,因为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过多的习题训练会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其次,习题缺乏代表性,尤其一些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的题目也无须再进行练习浪费时间了;另外,训练的题型要具针对性和探究性,这样才能不枉设计当堂达标检测这一环节,才能使这一环节真正发挥效能。如果当堂训练题设计得合理有效,真正能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开发思维的作用,我认为有2~3道题就足够了。

【课后拓展案】

观看一段视频材料:

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追求纯粹,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问题:读了“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后,你会有怎样的情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传承郭明义的精神,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对课后拓展案的点评】

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设计得很有必要,它既能体现内容的探究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正义的存在及正义存在的必要性,在整个学案中,这一环节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到一起,让学生有一种走进生活的感觉,促进了学生感情升华,使他们很容易感觉到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快乐。选材非常不错,有针对性且富有时代感,课后探究性作业设计也很合理。建议教师在本环节的运作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对此导学案的总评】

这位老师设计的这节导学案是一节设计严紧,结构缜密,环节齐全,内容丰满充实,是融知识性、探究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好学案,很具代表性。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形式过于单一,方法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得不够充分,应在问题的探究上更好地体现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

2. 从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来看,有些环节可删掉,把它放到课后思考题中,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教学的其他内容,效果会更好。

3. 学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课上得更完美、更顺畅。如活动四,正义诗词名言大展播,这一环节设计得虽然很好,但由于在课前预习案中没有让学生事先作搜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再说出一些相关的句子,可能会有一定难度,造成冷场局面,给完美的教学流程添上污点。

4. 拘于模式,缺乏创新。学案设计要体现课改新理念,要做到与教育发展同步。比如,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坚持全面性、梯度性、开放性和有效性原则相结合,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涵盖本课时的全部知识点,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梯度性,问题不一定是唯一答案,可能会出现几种可能,并有一定的科学含量,有疑而问,而不是“无病呻吟”。

4.19春酒教师导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欣赏作品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亲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领会作者在娓娓道来的叙事过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和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的语言美。

3.培养热爱年文化、民族文化的热情。【学习重点】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资料链接】

一、资料链接

琦君,原名潘希真。台湾散文大家。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等。她的作品《橘子红了》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ǒu qǐ)薏仁(yì rén)煨炖(wēi dùn)衣襟(jīn)酬(chóu)谢 两颊(jiá)挑剔(tī)家醅(pēi)如法炮(páo)制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3、感知课文内容,划出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段)喝春酒的风俗。

过年时禁忌多。

初六后喝春酒。

八宝酒最好喝。

第二部分(5—8段)喝会酒的风俗。

共(4)页16年5月 12日编写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 第三部分(9—10段)酿春酒思家乡。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不,是借春酒抒情,借春酒怀人,表达对母亲、亲人的思念,对浓浓乡情、难忘的童年生活的追思。

三、交流展示

4、春节好吃的东西很多,我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吃春酒”体现了邻里间怎样的关系?

喝母亲自酿的八宝酒;

补气、健脾、明目,药香加酒香,味甜; 亲密融洽、温馨和谐。

四、精讲点拨

5、什么情况下“喝会酒”?(用文本语言回答)从课文中你了解到故乡人哪些品质?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表现了故乡人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tī

pēi)

A.枸杞(qǐ)煨炖(wēi)B.面颊(jiá)正月(zhēnɡ)C.分量(fèn)炮制(páo)D.挑剔(tì)家醅(bèi)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借喻)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暮。

B、有一次一不小心,挎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C、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彩烈。

D、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共(4)页16年5月 12日编写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1段,概括新年对孩子来说不热闹的原因是什么?

玩的地方受限制;说话要小心。

2、品味语言,理解它们的作用。

(1)“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有什么作用?

答:从侧面写出了八宝酒的香甜、好喝。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句,都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既写出了我的顽皮、可爱,又写出了大家特别喜欢我,以及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和谐温馨。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句,写出了什么?

答: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4)“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句,写出了什么?

答: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思乡的惆怅。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理由是什么?

母亲是一个善良朴实、热情能干的贤妻良母。因为:

(1)母亲得意(兴奋、自豪的外露)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语言的重复,说明母亲热情、无私、朴实、富有耐心)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害羞、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2)不仅是酒,……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两个“总是”与“还”极言母亲善始善终,心地无私。“笑眯眯”说明母亲善良淳朴、诚心热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三、精讲点拨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春酒激起了一种思念,作者思念的是春酒浓的化不开的人情的温馨与芳香;思念的是春酒中家乡的风土人情,与其说作者是对春酒的着迷,不如说是对春酒中那份难以演绎的人情味的依依不舍。也许家乡的春酒永远能酿造,但春酒中共(4)页16年5月 12日编写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那份温情却永远难以追忆。“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这句震撼人心的自问,道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出了对浓浓乡情的追忆,也道出了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失落。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全体必做)

1、选词填空

(1)、幕 暮 募 慕(幕 慕 募 募 幕 暮 慕)

落______ 仰______ 招______ ______捐 ______僚 ______色 ______名(2)、钝 炖 沌 吨(炖 钝 钝 沌 炖 吨)

______酒 迟______ ______角 混______ 清______ ______位(3)、摸 模 漠 莫(模 模 摸 莫 漠 漠 莫)

楷______ ______仿 ______索 ______逆 ______然 ______沙 ______如

2、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C)。

A、拘谨 B、约束 C、拘束 D、束缚

(2)、不仅是酒,母亲终年(B)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A、勤勤恳恳 B、勤勤快快 C、勤劳节俭 D、利利落落

3、将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各用一个恰当的成语表示出来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领先、带头,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一马当先)(2)、八宝酒,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顾名思义)(3)、今年,我也照着现成的样子做,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相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如法炮制)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5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反思与记载】

5.中彩那天教师用导学案 篇五

5、中彩那天导学案

第 一课 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1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能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我要把下列词语多读几遍,还能写好。

维持 财富 精湛 器重 属于 百货 情形 道德 号码 橡皮 拮据 奔驰 馈赠 闷闷不乐 迷惑不解 梦寐以求

2、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财()牌()题()飘()捎()

村()碑()提()漂()梢()

1、我会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精湛: 器重: 拮据: 馈赠: 闷闷不乐: 迷惑不解: 梦寐以求:

2.在学案上给划线字注音。

维 持 财富 精 湛 属于 道 德

拨 号码 橡 皮 闷 闷不乐 迷 惑 不解

二、小组展示

三、自学生字

四、合作探究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ǎng fú

cái fù

cǎi piào

yōng jí()

()

()

()ān wèi

bēn chí

hén jì

cún gēn()

()

()

()

二、根据意思选词语。

拮据 面黄肌瘦 闷闷不乐 梦寐以求 教诲 迷惑不解

(1).心事重重,烦闷不快的样子。()(2).缺少钱。()

(3).睡梦中都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强烈、迫切。()(4).教导。()

(5).辨不清是非,让人很难理解。()

(6).面色发黄,身体瘦弱,形容不健康的样子。()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信,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2、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重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一、预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难”(2)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这样做值得吗?

(3)谈谈你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体会。

三、检测

1.本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赞扬了父母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阅读短文,做下面的题:

母亲让我仔细(辨 辩)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母亲告诉我:“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 销)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 拔)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 悔)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①、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②、我会写近义词。

6.《陈情表》导学案教师版 篇六

知识与能力: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串译文段(1),翻译文句,理解文段内容。

3、积累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4、背诵第一段

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拓展、教学相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文段中古今异义现象。

【学习过程】

一、课前测评:(由小组自主完成)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1、李密

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 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2、“表”是一种文体,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三、情境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四、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解决字音,断句

五、师生研读第一段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衅(祸患) 夙遭闵凶(不幸) 慈父见(我)背

终鲜(少)兄弟 晚有儿息(子)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通假字:

夙遭闵凶(“悯”可忧患的事) 常在床蓐(“褥” 垫子)

4、古今异义:

九岁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 今义:( 不可以 )

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式)

(二)知识延伸:

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影相吊:吊: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夺: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丧失,耽误 )

2、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强取)

4、胁服夺其官( 削去罢免 )

六、学生整理导学案,质疑反馈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整理文言知识

7.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导学 篇七

一、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导学案

(一)细心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教师将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预习。所以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完成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要求学生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修或当天的早自修、午自修时间,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回家后不能保证自学的时间和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潜能生进行适当辅导,使其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明确学习小组交流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小组活动不能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导学案的完成只是自学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有能让每个人交流、分享、解疑的平台,这时小组讨论就彰显出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小组分工就尤为重要。小组分工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避免出现等靠或由小组长主导的现象。另外,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倾听、纠正和补充,避免草草了事或出现形式主义。

(三)搭建班内展示的平台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学习小组的讨论后,对知识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想得到认可,这时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再扮演导学的角色,而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让学生在班内展示自己通过导学案学习都学会了什么,在展示过程中如有什么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也要让其他学生进行辅助与补充,教师只要适时点评或在学生交流出现困惑时进行简单的概括升华即可。

二、构建基本的“导学”流程

在“三学”教学模式中,利用“导学案”进行导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构建基本的科学有效的文理科通用的导学流程对“三学”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一)以案导学——依据学案,认真预习,获取知识

课前预习是“导学案导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前要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在尝试中获取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以案论学——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小组内或班内寻求他人的帮助。于是,学习就变成了他们自身的需要。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消解疑点。

(三)以案点学——适时指导,精讲点拨,启发引领

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以问题为案例,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以案促学——及时梳理,总结归纳,形成网络

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要及时归纳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五)以案考学——当堂训练,知识达标,迁移拓展

教师可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师要搜集答题信息,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再通过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六)以案探学——布置练习,开展活动,活学活用

教师要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课后学习活动可以设计1~2个指向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个能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专题实践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以此取代课后练习,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指点学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三、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

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可以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编制、使用导学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凸显导学案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

“导学案导学”使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很多学生过去只知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掌握了自学方法,就会由“学会”到“会学”,并养成“乐学”的习惯。

(二)凸显导学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课本内容,自我表现欲增强了,上课气氛也就活跃了。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好,而“导学案导学”恰恰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识到这一点,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凸显导学案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作用

“导学案导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因为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组织教学,很难事先设计。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会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8.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八

表现手法分类

1.衬托(正衬、反衬)2.用典 3.对比 4.象征

5.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6.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7.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本诗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诗句解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公式:

具体表现手法+诗句内容+作用术语+表达情感

课堂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步骤三)。

课堂练习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或反衬)的手法(第一步)。一二句写漫江碧 波荡漾,水面白鸟翻飞;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第二步)极言春光烂漫,更能反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和乡思之深厚。(第三步)

课堂练习2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借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

课堂练习3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9.22在沙漠中心教师版导学案 篇九

教师寄语: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自主学习

1.“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这是2007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英雄试飞员李剑英的颁奖词,他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为了保护地面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英雄的名字。

飞行员——是一个既让人羡慕,又危机重重的职业。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法国早期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让我们同他一起经历一次飞行险境,去感受他的心灵体验。

2.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3、词语积累

乙醚.(.mí)虫豸.(zhì)硌.(gè)犁铧(... lí)(huá)

脐.带(qí)真谛(dì)噎.(yē)筛糠..(shāi kāng)

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整体感知

1、梳理结构:本文可分为三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段):。第二层(~ 段):。第三层(~ 段):。

2、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3、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什么样 的精神品质?(坚强、勇敢)#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4、作者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从中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第二段)------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2节)------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10节)------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18、21节)------乐观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 ― ― 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5、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6、同学们,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二、合作探究

(一)理解关键句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5、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提示: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虚度生命,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三、拓展延伸: 1.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

1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还可 以得到哪些启示:

3、自我思辨: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3四、总结:

----[ 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我们美好的向往,面对生活的崎岖与坎坷,请同学们带上从书中得到的感悟,勇敢面对生活,执著的、坚强的走下去,要记住彩虹就在风雨后。

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要记住: 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五、【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1、2段回答问题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

3.”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成语概.无处可逃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 “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6第二自然段交代作者在沙漠进行中犯的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时什么? 扔掉了自己带着的橡胶雨衣

7、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主人公之类似的生活困境时,应该怎样面对? #遇到困难要继续前进,而不是畏缩退让。#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六、学海拾贝、关于沙漠的古诗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唐·白居易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唐·温庭筠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伏懒。——唐·岑参

2、关于探险的名言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英]卓别林)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10.学案导学 篇十

学案导学之所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我结合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7年级第4课《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加以说明。

一、学案导学倡导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新理念。

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先把《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所以,运用学案导学,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学案导学能够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导学中,我设置了“学习目标”、“本节知识重点”、“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我的收获与体会”、“温馨提示”等栏目,其中“学习目标”、“自学检测”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

学案导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简单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有问题再由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帮助同学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案导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

四、学案导学法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实行学案导学,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比如说《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中,学生对“不规则表格的设计与修改”这一操作感觉有难度,无从下手,那么上课时,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操作,时而讨论,时而交流,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五、学案导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案导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探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课堂实践与创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设计,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设计实践与创新时,只要设计的实用,美观,有创新就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操作要求不细化,目的是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收获。学生:(1)乐学、爱学、会学、能学;(2)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1)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感受到教育家的乐趣;(2)由“警察”转为“朋友”——享受新型的师生关系;(3)把职业当成事业——有一种期盼永远留在心中。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11.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十一

荻港初中

杨万会

我校于5月11日下发了导学案问卷调查表,共收回26份有效问卷,约占专任教师74.3%。问卷有效(初三年级未要求使用导学案授课)。“职称、教龄、学科、性别”栏大多数老师未填,无法统计。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大部分老师按学校要求使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形成的主渠道是下载、改编、共享。可见,教师们比较认同导学案教学模式,也表现出比较浓厚的研究热情。认为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主要作用是前预习22人。

在新课前一天发导学案给学生的,要求学生认真结合课本去做并收回检查的仅6人,大部分有时会,有时不会(18人,69.2%)。学生预习不充分时是否上课,大部分老师选择“看情况”,上与不上的各为6人。大部分老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授课,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21人,80.8%);5人认为不能,占19.2%。超过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70%左右,14人;53.4%;50%左右,11人,42.3%;1人,30%)。

在导学案设计时花费时间最多的:11人(42.3%)认为是策划学生活动;10人(38.5%)认为是“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课外相关资料;4人(15.4%)认为是书写教学设计文稿(导学案)。关于“利用导学案授课急需自己改变的”方面,有14人(53.4%)老师认为“知识结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都要改进。其次是课堂教学模式,9人,34.6%;再次是教学观念,3人,11.5%。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方面,22人(84.5%)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人(11.5%)认为要在教学中注重细节的研究;1人(3.8%)认为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人(76.9%)部分考虑了。6人(20.3%)全部考虑了。

教材处理(整体顺序和内容)----16人(61.5%)结合实际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5人(19.2%)利用教参、教辅充实教材内容;4人(15.4%)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2人(7.7%)变动教材顺序后进行教学。

课前设计好导学案的主要目的----22人(84.5%)选择“是,为教学做准备”;3人(11.5%)选择“是,为应付检查”,另有1人(3.8%)选择“不是,因为不检查”。

评价一堂课好坏主要应该看的因素----13人(50%)认为“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5人(19.2%)认为“教学目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7人(12.12%)认为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和进行学习指导”; 3人(11.5%)认为是“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中能恰当选择实例讲解授课内容”。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或策略----18人(69.2%)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有障碍时给予指导;4人(15.4%)随时巡视,随时指导;4人(15.4%)让学生列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后集中讲解;1人(3.8%)让学生自由地学。

多媒体的运用----11人(42.3%)认为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6人(20.3%)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用多媒体;4人(15.4%)认为多媒体可扩展教育资源;0人认为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必需的工具。

上课后的感觉怎样----大多数还可以19人(73%);7人(26.9%)许多时候都感觉不尽如人意;每次都成功,0人;无所谓,0人。

学生学习您任教学科的积极性----16人(61.5%)认为一般;5人认为(19.2%)需要必要的激励;3人认为(11.5%)很高;1人认为(3.8%)不积极。

最擅长的教学方法是----11人(42.3%)认为以组织讨论等活动为主;9人(34.6%)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6人(20.3%)认为“以讲为主”;1人(3.8%认为)以辅导学生自学为主。

课后布置作业----14人(53.8%)认为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时统一要求,有时布置分层作业;7人(26.9%)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分层作业;4人(15.4%)认为作业都在课内完成,不必布置课外作业。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到最大困难----13人(50%)认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11人(42.3%)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人(9.2%)认为“学生不爱学习非中考科目”;没有人认为是“学生厌学,难以管理”。改善教学效果的最大的障碍----10人(38.5%)认为“教育教学理念欠缺”;7人(26.9%)认为经验不足;4人(15.4%)认为专业知识欠缺;仅3人(11.5%)认为没耐心、没动力。

认为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是----16人(61.5%)认为“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6人(23%)认为是“学生不喜欢学习”; 3人(11.5%)认为学习内容多;无人选择教材。

对教材的看法----8人(30.8%)认为不方便教学;6人(23%)认为结构体系设计和编写质量不太符合课标要求; 2人(7.7%)认为习题量过多(或难题过多);7人(7.7%)认为习题量过少。

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关心和支持----14人(53.8%)认为较多;8人(30.8%)认为很少;3人(11.5%)认为很多;

教后反思最有效的方法----11人(42.3%)认为从实践中提炼课题,运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在科研中反思;10人(38.5%)认为观摩他人工作现场,从对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反思;7人(7.7%)认为参加有组织的骨干研修活动,在与专家、名师、同行对话中反思;1人(3.8%)认为用批判接受的态度阅读教育论著,在与文本对话中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办法----10人(38.5%)认为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8人(30.8%)认为加强集体备课,取长补短;6人(23%)认为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素;6人(23%)认为精选课堂练习,加强反馈矫正。对自己教学的评价----15人(57.7%)认为基本胜任;7人(26.9%)认为有待提高;3人(认为11.5%)完全胜任。

二、问卷分析及小结:

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广大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基本认可其积极意义。表现在对导学案在学习预习方面作用的认识,要求学生认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任务,认可导学案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导学案课堂教学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策划学生活动。

能够认识到基于导学案模式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改进,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并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最擅长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作业上,超过半数老师是根据教学内容或统一要求,或布置分层作业,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真实、可信。认为有效反思的最佳方法是在实践中提炼课题,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教研途径来提升教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提供了四个选项,人数分布相对均衡。如多数教师认为是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和加强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少数老师赞同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素养以及精选课堂练习,加强反馈矫正。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是:基本胜任,少数认为完全胜任和需要提高。关于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们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总计如下:

1)良好的学风、学习习惯和较高的责任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根据学情,结合课标、研读教材,多反思,多与学生交流,多写教学心得;

3)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想办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5)明确目标,吃透教材,多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以导学案为主线搞好课堂教学;

6)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7)加强理论学习,丰富、深化、改进专业知识结构,养成师生评学的习惯;

8)一定要解决学生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如缺少小黑板等;

9)钻研课标、教材,依学情定目标。一节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品质作为重点。

结合日常观课及导学案公开课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进步,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也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课前准备更充分。老师们也更加明确课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增强,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发言的多了,小组讨论实了,展示的方法丰富了,后进生也能有表现了,优秀生更突出了,学生的兴奋点多了;老师不再独占课堂,而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堂检测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课后学生主动讨论问题的、问问题的多了。老师课下讨论课堂成败的多了。

当然从问卷中也可看出,老师们都很想了解导学案教学,但是仍存在着部分老师对导学案教学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或理解偏差,以及实践中的困惑。

其一是教学理念与实际脱离。

依然有不少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师的“讲”。总是心里放不下,认为哪一点不讲到,学生就不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尤如家长,送小孩上学,明明小孩自己能背书包,自己走着上学,偏偏自己带小孩背包,久之,小孩必然形成依赖,也把自己背书包当作负担,而家长背,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明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搞懂的,教师也不厌其烦的讲授,久之,教师讲得多了,学生自然讲的就少了,也必然让学生形成依赖,甚至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与发展。

要真正理解“以学定教”,就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教”的统治地位。要突出“学”,为“学”而“教”,同时又要注意“教”的必要性、重要性,不是不“教”,是在学生需要时“教”。“教”不是弱化,而是要求更高。更强调在方法、思维的方式、思路的指导与点拨。

其二仍有观望现象。这一点,从回答“是否收回导学案进行检查”以及“导学案教学是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二题中可以看出。对前者,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是“有时会,有时不会”,较为随意;对后一问,有5人认为“不能提高”,人数虽然不多,但也占调查教师的19.2%。另有53.4%的老师在“学习预习不充分,是否继续上课”的问题上,犹疑不定。这三个问题,反映了少数老师对实施导学案的态度还不够鲜明,执行还不够坚决。上述问题相互间都是有密切关联的,所以在此特地指出。

我们的要求是均要收回。否则,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不能在总体上了解学生对该堂的学习内容已掌握多少,或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有掌握,没有掌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而这些情况是我们据以教学的前提和根据。在了解上述情况后,再对已有预设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则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更强,更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教学,促进发展。如果不知道这些情况,就只能根据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师生的时间、精力、投入等)的浪费。很多老师对“导学案”心存疑虑,是因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在很多环节上并未按导学案的实施原则和要求做,或虽然做了,但打了折扣。这二者,均会影响导学案的教学效果,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反过来,又会影响实施导学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教师利用导学案的操作程序需要认真研究,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教学需要及时反思,教研气氛因每位教师的参与而浓厚,教研活动也会因每位教师的实事求是而见实效。

其三应树立课改的主人意识,不是旁观者。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方法?这需要每位老师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是必须要去做的;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每位老师研究探索;大家一致认为“集体备课、取长补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说明,广大教师在理念上完全认同它的效用。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需要大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扎扎实实开展好集体教研,这必须依赖于每位老师的愿意付出,主动、认真参与才能达成;导学案的预设是靠每位老师生成的。调研中老师也提出了诸如导学案不尽完善、教材课标需要挖掘、教研活动要实在、时间不够充分,责任心需增强、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习惯需要养成、学生需及时记录整理导学案、学生作业量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有问题与困惑是正常的,至少是我们思考与实践了,说明了大多数老师在主观态度上是认真对待的,希望通过改革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导学案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校实施以“导学案”为范式的高效课堂建设,才刚刚开始。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对于老师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下一步将认真讨论、研究,逐步解决,也希望全体教师建言献策,我们定从善如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12.将相和教师导学案 篇十二

编制人:孙瑞 审核人:聂琪 包科领导:________

编号2009YQ2053 使用时间09-12-09

【使用说明】

1. 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 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ABC层必答)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1.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箜篌)教(jiāo)神yù(妪)瘦蛟(jiāo)露(lù)脚 暴露(lù)揭露(lù)露(lù)天 露(lòu)马脚

露(l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吴丝蜀桐张高秋(弹奏)

(2)李凭中国弹箜篌(国中,国都长安之中)(3)石破天惊逗秋雨(引)(4)露脚斜飞湿寒兔(露珠下滴)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合作探究】

1.诵读展示全诗。(ABC层)2.小组探究。(C层学生初步思考,A、B层学生认真思考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至少找出两句)

答:例如: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②”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龙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要点提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方法等)

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当堂检测】

(一)、课文练习(ABC层必答)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B)

A.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抑。C.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B.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C.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D.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ABC层必答)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课后作业】

1.落实并积累诗词鉴赏知识.2.A、B层默写全文,C层背诵全文。

【回顾总结】

知识与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相关链接】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将相和教师导学案】推荐阅读:

将相和教案反思07-23

《将相和》说课设计09-03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07-10

上一篇:通风科瓦斯检查员管理制度(2013年4月1日)下一篇:排队的启示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