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2024-10-19

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精选16篇)

1.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一

重视数感培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什么是数感?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结果。如:,等。出现这样荒唐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学生缺乏相应的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一些数量的直观感受,建立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判断一些结果是否符合常规。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学会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或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数感能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联系实际,获取数感。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和数学打交道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有多大,可以让学生先测量1千克米有多少粒,再让学生算算粒米大约有多少千克。假设一个家庭一天吃1千克大米,那么粒大米够这个家庭吃多少天?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维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抽象的数据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数感。

二、合理估算,形成数感。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猜想与估算,只有在不断的猜想与估算中,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数感。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有多高,多大岁数了,这些其实都是数感在起作用。一个数感好的人,能比较准确的猜出人的`身高及诸如此类的数据。因此,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猜想。如:黑板有多长,教室有多宽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数感的积淀加深,更有利于知识和灵感的生成。

三、建立模型,强化数感。

当学生对数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建立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感。只有把数感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才能有助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比如:在向学生介绍高斯是如何计算1+2+3+4+5+……+100的结果后,可再让学生进一步计算1+2+3+4+5+……+n并将结果作为公式记住。

四、拓展应用,升华数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到数感对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时,应鼓励学生多运用数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要去解决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对于一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也要让学生试图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比如:某彩票的中奖率是1﹪,买100张这样的彩票是否一定会中奖等。只有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的数感才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总之,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思考、交流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数感,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二

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点滴体会。

一、借助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

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多姿多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营造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学习、平等尊重地交流。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及鼓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激励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趣味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如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常微笑着对他说:“你很勇敢,大胆地回答了问题。谢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这些激励的话,使他们不感到窘迫;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常说:“同学们觉得他回答怎样?”“哪个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补充?”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使其思维得到培养和发散;对不能回答或回答错的学生,我常说“不要紧,好好想,想好了下次继续说,好吗?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你。”“你想请谁来帮助你?”……这平和、朴素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以这样的评价为媒介体现了教师既是平易近人和充满关心情怀的忠厚长者,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表现了师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师生的心扉彼此敞开,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适时评价,改善学生思考

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也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思考,引发生生间必要的“知识冲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如教学“鸡兔同笼”时,我听了学生们的多种解决方案后,提问:“同学们对这些方案有什么看法吗?请提出你的意见。”一话激起了学生们的思考。有位学生就针对在纸上用画图的方法找到了答案的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种方法太古老了。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很大很大,用画图的方法就很麻烦,甚至无法进行。”之后,他还列举例子进行说明。其他学生听后,都赞成他的观点。通过生生间的不断评价和思考,学生最终一致认为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较简便。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思考将为他们拓宽思路,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积极的条件。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思考。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对比和思考,在正确认识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善用评价,促使创新

创新,不是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激励性评价法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点评,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成功处等信息进行讲评。教师教学时,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法,能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提出问题:“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你怎样想?”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动手操作,学生举手汇报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学生的方法是这样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这个梯形的面积,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我评价道:“这位同学能把前面所学的方法迁移过来学习新的知识,真能干!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又有一个学生汇报他的方法,我评价道:“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巧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样,学生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创新,就能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我常常为学生寻找出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而喝彩,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会使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奋发向上,确立更高的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

3.重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因素 篇三

【关键词】主动发展;情感因素;基本技能;良好习惯;学法指导

“主动发展”就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很重要一点就是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奥苏伯尔指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获得学习的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外,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接触,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地询问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主动学习,有所收获。

二、强化基本技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语文基础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新课标多处提出“不强求知识的系统建构”,但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不能淡化的,它能够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从两个渠道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是利用教材,渗透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一篇课文中可抓住一个两个重点突破,讲深练透。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类似高考的问题,讲解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巧。二是利用专题课,补充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设立有关基础知识的专题课,弥补阅读欣赏课中基础知识落实不全面、不深透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连贯性,可相应有系统地安排各个知识点专题指导。

三、促成良好习惯,推动学生主动发展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简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留意的习惯。在课堂上常常渗透观察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在意,处处留心。2.课外阅读的习惯。平时要求学生每天读一文,可从报刊上选,也可从拓展阅读课文中选,培养学生的语感。三天写一篇读书笔记,定期检查,以写促读。3.诵读古诗文、背诵名篇的习惯。读课文、读注释,带读、自由读相结合。并对要求默写的名篇落到实处。4.积累的习惯。随时准备摘抄笔记本,在课堂上,从课本、课外读物中有选择地进行积累。5.口头表达交流的习惯。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在活动课中开展演讲、辩论、朗诵会,课前三分钟演讲并评点,课堂上设置情景引发学生积极发表看法,用对话式教学,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些习惯都有助于推动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凸显过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篇四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体现最充分的是过程性评价。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则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主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与学生同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争星”、“反思周记”带动学生反省

我校课题组充分利用各班的“争星榜”,结合实际设计了学生作业评价表,评价表随课堂作业同步进行,可以连续进行,开展了“书写星”、“正确星”、“创新星”三星评比。学生可以面对自己的作业,结合自己的表现和老师的批改进行评价,每月综合评价一次,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在“争星榜”上。这样操作,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有所增强。因为学生每天都将和评价联系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状况,都可以反省自己的学习。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有的学生在书写时,存在完成任务的倾向,不愿意真正反省自己。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课题组要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这一周重点反思学习态度,作业的书写质量;这一周重点反思是否养成了认真读题、认真解答、独立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等等。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回顾,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找出信心,有针对性地制定纠正措施。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要因人而异,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

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语文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对此,教师采用了多次评价、延时评价的方式,使中差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新的学习动力。

学习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更多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态度、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探索精神决定着语文学习的好坏。为此,建立课堂学习“争星榜”,对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表扬,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策略与激励。

三、评价要以人为本

我们的评价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转化为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点,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少给学生一些压力,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少一些指责,对自己多反思一些教学的不足,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学生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应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对中差生可以采用多次评价外,写上一些激励性、期待性的语言,如“这句话写得真妙”、“有进步!继续努力”等,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重视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落实,让学生养成认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教师还应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作业总评写上简短而富有感情的评语“能及时上交作业”、“进步明显”、“学习认真”、“你的字写得真好,老师喜欢你的作业!”等等,这些评语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

四、评价要具体、明确、多元化,形式要多样化

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对课堂学习中回答问题的质量、学习态度、合作情况等做出及时而中肯的评价。评价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知道错在哪、对在哪,使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展现其中。教师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使单一而模糊的评语:“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会开动脑筋!”等更具体、更明白。有意识地把语言、表情、动作等的综合应用贯彻其中,使评价既中肯,又确切,提高评价的质量。

课堂教学的评价大多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状况,这些为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用评价调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预防各种学习弊病的发生,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主要的方法,应该继承、改善和发展。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被动、从属状态转入平等、和谐状态,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项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学生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充分肯定学生后,激励学生求异思维。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能诱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向创新推进。

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延时评价,不但可以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思考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5.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五

——浅谈我校新课改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 涟源市七星街镇湘波中学 李爱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湘波中学以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本校教育工作的主题。随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已经建立起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态与水平的评价体系。从2009年下半年起我校开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借鉴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许市中学等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实施两种课型,落实六个环节,建立师生两种关系”的“26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革新,制定并实施了有效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在课程改革实验经过三年的探索进入由点到面推进的关键阶段时,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主观分析。高效课堂倡导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供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就是“成绩和分数”,而我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课程目标给出了学生评价的多元标准。多一把尺字衡量学生,已经成为我校师生评价学生的指南。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基础性发展目标。我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具体来说,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具备一定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评为“合格”;有严重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本要求,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可评为“尚需努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凡符合相应标准、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评为“优秀”等级;凡符合相应标准、表现较为突出的,评为“良好”等级;凡基本符合相应标准,可评为“合格”等级;凡不符合相应标准,评为“不合格”等级。

(1)自我评价。

学生结合自身“成长日记本”,客观评价自身的综合素质,可自我量化,自我表述。每天晚自习前10分钟就是学生自行组织的“每日自问”时间,设置了“我遵守校纪班规了吗?”、“我参与展示了吗?”、“我锻炼身体了吗?”、“我保持卫生了吗?”、“我进步了吗?”等这样的十个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同学互评。

同学互评是指班级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将班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再进行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共同参与,可以看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利于学生扬长避短,相互学习提高,同学互评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我校有专门的“262高效课堂班级评价本”和“262高效课堂小组评价本”对学生一周、一月、一学期来的在校表现都有评价。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进行,教师评价先成立班级教师评价集体,依据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指标对每名学生一一讨论评价,定量分析,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在平时表现和自评、互评、家长评的基础上,给予等级评价,并集体讨论确定学生的综合性评语。每月定期学校教导处都组织有全校“课改精英榜”,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和组员”、“优秀课代表”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提升。

(4)家长及其他人士参与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者家访,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家校通方式,或网上互动短信评价,就部分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交流。还邀请青少年活动基地、社区人员和其他行业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我校印发了《班级学生评价册》和《学校学生学期评比方案》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作为标杆,细化设置了每项评价要素分值为5分,按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分确定最后的评定等级,每生每学年一册,三年建档。初中毕业时,学校将该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评语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并为高一级学校择优录取提供重要依据。

6.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六

绘画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迫性。儿童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带领他们参观好的画展,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我鼓励和表扬能独立思考、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

美术课程大致可以分成欣赏和表现这两大块。如何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对美的感知。在新课程标准里,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管是色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放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1、自由式绘画: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最后要求他们独立的用自己的办法想,用自己的办法画。鼓励有个性的孩子,不限制他们的才能发挥。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有的产生了特殊效果,学生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动作、直观演示、实物、电教等手段启发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是基础。

2、引导式绘画:是理性的,重视后天培养,为吸收知识阶段。这里关键是要教活,如:在上《鱼儿游游》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

3、领悟性自由式绘画:是对学生的悟性开发阶段。我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让儿童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我采用许多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就让儿童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带学生到公园树林中去捡树叶观察秋天;在树林里玩耍、游戏,沐浴秋季温暖的阳光,观察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中,让儿童去捕捉、感受物体瞬间的变化,甚至还让孩子作长期的观察„„ 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自在天然。从感性到悟性,从常规到创造,在于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画,把后天的显意识又返回到先天的潜意识中是必要的。

二、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地学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我利用儿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 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画画很少有计划性,只顾想象,表现自己意志,只求情绪的表达,不计后果。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自己有没有能力画,也从不考虑。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我们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是孩子画出来的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我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展示交流,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全班儿童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儿童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我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我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我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介绍名画,以及画的优秀的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

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 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如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一名小朋友,画画时总是有头无尾,好好的画一上色就涂得乱七八糟。当他经过努力受到同伴表扬,又得到老师给他盖上的一个五角星肯定时,得意之情不言而喻。

我们还经常让儿童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觉

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儿童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7.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七

关键词:重视,口语交际能力,促进,语言规范化发展

促进汉语规范化发展有很多途径, 如研究语法, 学习经典范文等, 但我认为重视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才是促进汉语言规范化的有效可行的途径。因为要搞好口语交际, 首先要学说普通话;想拥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不但必须研究普通话的发音、声调、构词、造句、节奏、音强等要素;还要研习范文, 体会语言情感, 分析文章差异等等。换言之, 从汉语的发声认字到激情表达这一过程都体现着促进语言规范化这一活动。为此我认为:要促进语言表达规范化就要想法设法从突破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瓶颈出发, 寻找新路子, 开辟新途径, 力争又好又快地实现汉语使用的规范化。相反要么开口方言土语, 错音误读连篇;要么语言干涩, 不敢张口;要么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这又怎能体现语言交际的规范呢?于是结合平时教学的体会与探索, 我总结了实施口语交际, 促进语言规范化的几种方法和途径与大家共勉, 不妥之处请雅正。

一、充分利用课堂前五分钟, 实施口语交际, 且不断强化训练, 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胆量

这是促进汉语言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因为实施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和怯场心里势必导致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紧张、失误。但如果我们坚持口语交际天天练、堂堂练, 久而久之, 就会消除学生这些主观缺失, 要是从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着手训练, 长期坚持;那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当然, 这一训练一定要选择合适学生“胃口”的内容, 贴近学生心声和生活;要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意, 能吸引学生。如开展系列介绍活动, 可先从介绍自我到介绍家庭、朋友、崇拜的明星、喜欢的电视栏目等等。在这一活动中不妨让学生放开胆子, 畅说欲言。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有利于普通话技能的规范与提高。必要时建立“学生口语交际表达成长记录档案 (录音) ”则更能激发学生掌握口语学习技巧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各类集会和节日庆典, 在模拟中训练普通话, 让展示学生语言交际规范化的平台更广泛

在教学中, 除了课堂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之外, 还可以利用校内外集会、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语言交际训练。如教师节庆典中模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发言, 国庆节开展“祖国在我心中”诗歌朗诵表演, 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家园, 保护地球母亲演讲比赛等;还可以针对学生“交友”“追星”“上网”等话题展开辩论。总之要激励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为他们口语交际规范化做切实的摸索与训练。

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

作为母语教学, 我们既可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开展诗歌朗诵、话剧小品表演;也可开展校园播报, 有奖智力抢答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走向社会, 深入社区做人口、土地资源、教育状况等调查;深入工厂、公司采访或参加诉讼案件旁听, 学习答辩反驳。这些活动的提问、采访、分析、评价是口语文字综合交际能力的体现, 更是学生语言规范实践能力大大提升的见证。

四、创设情境,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交际游戏活动, 为语言规范化训练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如开展模拟招标会、应聘会, 模拟诉讼代理及法庭辩论, 或到当地风景名胜区开展导游模拟, 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击鼓传花、猜词语、抢凳子等多种游戏创设口语训练环境, 开展语言规范化训练, 定能激发学生说好普通话、想说普通话的愿望和信心。长此以往, 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实施语言规范化教学必定落到实处。

五、利用教本教材及课堂拓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口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利用大语文的观点让大话、戏说走进语文课堂。运用教材原型, 拓展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及潜能, 让学生发挥表演、朗诵、辩论的天赋。如开展演讲、即兴发言、朗诵、戏剧表演、热点辩论等语文教学活动。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 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才会真正动起来。例如学完《项链》一课后既可以让学生表演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疯狂情景, 也可以开展关于“爱美与虚荣”的辩论,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拓展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如果这样做, 教学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那语文教学的社会功用也会有更新的注释。

8.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知识发生;概念构建;知识应用;数学探究

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期之际,高中数学教学出现了喜忧参半的景象:一方面,对课程改革的讨论不再局限于教学方式本身,肤浅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数学探究等也远离了数学课堂,这无疑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进步,一种由形式向实质转变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课程改革的基本要领远离了教学研读的情境,使得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远离了课堂,从而使得当前的教学有向应试回潮的现象. 笔者以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教师建立自身的教学观点,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优点的同时,进一步吸纳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科学有效的观念,以使得自己的教学既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适应学生发展尤其是数学素养提升的需要.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以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才能让有效教学的理念在高中数学这一具体的学科语境中得到巩固与发展. 本文试就此观点进行一些讨论.

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概念构建能力的提升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数学概念的教学历来为高中数学教师所重视.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多的情况下还是局限于教材的设计,因而也就缺少了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概念的生成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原有经验与认知方式不能有效地参与数学概念的构建,从而白白流失了促进学生概念构建能力提升的机会.

笔者以为,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对建立概念所需要的材料的思辨与分析. 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数学概念构建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不能忽视. 事实也证明,如果真正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构建,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深刻得多,应用也要娴熟得多.

以“数列极限”概念的教学为例,在生活中,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常常有“极端”的意思,也有“极尽所能”的意思(这两种说法均来自于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口头调查),这说明当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极限”这一概念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前概念在发挥作用. 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先给出了一个古老的说法,那就是“一尺之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具有一定语言素养的学生,自然能够读懂其中的含义:一根长为一尺的竿子,假如一日截掉它的一半,那么即使是千万年后仍然无法切割完毕(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原话). 这样的朴素理解,实际上是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了一个等比数列的模型,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完成一个“日取其半”的思维加工,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过程时,为公比的数列模型就容易形成.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数列的项呈现在数轴之上,学生就容易得到数列极限这个概念的特征. 而当学生发现这样的数列是无穷数列且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时,数列极限这一概念的具体形象便完全呈现出来.

分析这一概念形成的过程,笔者发现在其中讲授很少,很多数学理解都是学生自主构建出来的,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其实也就是笔者给予了学生相当丰富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建立数学模型,自由地思考该数列模型的特征,当这个特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发现抱有相当的信心,从而让数学概念建立的基础更加牢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如何得到发展的呢?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判断,其应当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之下,开始结合给出的“一尺之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表述构建数学模型,这个时候的数学模型还是物质性的,学生的思维当中一般都是一个“一尺之竿”,然后真的有“日取其半”的动作,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的产物;然后再用抽象思维加工这个产物,于是便形成一个抽象的“1”,并日取其“”,于是抽象思维支撑下的数学模型便诞生了.在用纯粹的数列、数轴表示时,学生的抽象思维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这些思维过程应当说就是极限数列形成的重要支撑.

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通常的应用往往是数学习题,当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里最显而易见的思维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 课程改革对问题解决高度重视,对于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存在的问题解决也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常常被一线教师认为就是解决问题,因而一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就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甚至数学题的过程,应当说这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不恰当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一种能力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有两种体现:一是对于实际问题而言,就是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构建实际问题解决的模型,然后借助数学模型来完成问题的分析、解决、评估的过程;二是对于数学习题而言,是学生在面对数学习题的时候,能够准确迅速地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去完成该习题中问题与已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常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以后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为主,因此此处针对此类问题解决进行阐述.如下一题:

如图1,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PA⊥平面ABCD,且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ABC=∠BAD=,PA=AD=2,AB=BC=1.

(1)求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2)点Q是线段BP上的动点,当直线CQ与DP所成角最小时,求线段BQ的长.

图1

在此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当能够根据题意,将该图放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去完成,如设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为A-xyz,则可以得出P、B、C、D等各点的坐标,从而借助于向量知识来完成问题的求解. 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感觉到最惊奇的就是开始这个思维,有学生提出,怎么就能想得到将一个纯粹的几何题放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去呢?

学生问出这个问题,反映出在学生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大关键,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应的是,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之为机会,跟学生强调只要在数与形之间存在着联系,那问题的解决就可以考虑从形到数,或者从数到形,只要一方能够促进另一方的问题的解决,那这种思路就是可取的.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的这种数形结合思想的缺失与日常的数学问题解决存在关系,由于此类问题相对较少,因此在学生的思维中难以形成清晰的解决思路,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触角向数形结合延伸,这也提醒我们,日常的数学问题解决,不能囿于常规,需要发散性训练.

设计数学探究的实施过程,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数学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式.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数学探究往往还只是少数重要知识的教学选择,笔者以为这是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 耗时较多的数学探究不必占据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重要的数学规律的探究,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数学探究的思想必须建立,在一些重要规律的某个环节实施探究,也是有价值的尝试.

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若干个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实例,让学生去比较鉴别,结果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统一性规律,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向量都能像这样分解. 这个问题与通常情况下提出的“平面内任一向量是否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已经相当接近,这说明这样的比较过程是有效的,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一个像样的数学探究啊. 从形式上来看可能确实如此,但笔者以为数学探究不一定非得是大规模的、各个环节齐全的探究,完全可以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细节性探究. 在笔者提供的实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分析、比较、提问、猜想等过程,已经具有了数学探究的不少特征,将其理解为数学探究,并以这种思路贯串更多的数学规律的教学,笔者以为是恰当的.

9.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九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评价的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事实上,学生的品德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所以,德育评价应逐步趋于多样化: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总结评价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例如,几年前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四班,在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上,既有和学校常规管理相一致的“班级管理评价量化细则”进行量化评价,又采用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所推广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进行系统性评价,还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随时性评价,还有期末“你、我大展示”的终结性评价。特别是结合一些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性教育与评价,更是受到低年级儿童的喜欢。

二、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德育评价内容而言,德育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品德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就评价主体而言,德育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具体地说,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话访谈、家访、家长会和

“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 1 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学互评就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具有鼓励性,因此要多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同时还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即将结束时,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评选出本班的“学习标兵”、“体育星”、“艺术星”“礼仪星”“小巧手星”等各种称号的优秀学生。这种新型的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这种多元化评价内容相适应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这一学期哪一方面做得最好,你希望自己得到什么“星”,并把理由写下来;然后让家长看一看,让家长再根据你在家的表现写出希望你自己得到什么“星”;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进行评价、评选,评一评组内其他同学能得到什么“星”,并说一说为什么评他得到这颗“星”。我结合学生上交的两份材料,又综合采纳组内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其他任课老师商定、评选出本班的各种“星”的优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写道:老师,我希望得到“体育星”,因为我为了能参加运动会积极锻炼身体,在抗“甲型流感”的时候,我跟着我爸爸每天早晨到操场上跑步,所以我希望我能得到“体育星”。有的学生家长写道:老师,我的孩子认为能得到“劳动星”,我很赞同,他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不过,我也认为他能得到“小巧手星”,在“三八节”时,他给我折了好多的纸鹤呢。

学生升入四年级后,我们在教室后面设立了“直面自我”班级文化专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各方面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管理。这个版面实施的步骤是首先让每个小组(班内采取小组竞争制度)在每周二的班会时间互相交流评价本组在上一周进步的地方及还急需努力的方向,然后让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其他小组随即提出评价意见,最后小组长以书面形式总结后上交田映雪和韩睿昊两位负责人,两人张贴在“直面自我”的栏目中,随时提醒学生下一周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评比各种“星”及

“直面自我”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德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构建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过程性德育评价又叫形成性德育评价或进行型德育评价。德育过程性评价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及时掌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的错误倾向和发生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德育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即必须实现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只有被评价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与德育过程的结合,否则,外部推动力再大,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四年级下学期初,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爱撒谎,随便答应别人,不守时不守信的坏习惯,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建立“诚信小档案”的德育评价活动。我和学生根据他们平时不良的不守诚信的行为,共同制定了如何做一个诚信小公民的标准,设计成表格的方式,表格每周一张,将这一学期的表格装订成册,形成每个学生的“诚信小档案”,每周五集体评价一次,学期末再结合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这样,就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性的德育评价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

“诚信小档案”

第周(月

日——

日)

我的信誉是否良好:完全做到:

有时能做到:

尚未做到:

评价项目朋友的评价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

1、对人坦诚,不说谎。

2、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3、不论别人是否知道,都能保持诚实。

4、学习、竞赛、评比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5、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不轻率地做出承诺。

6、承诺他人的事确实办不到,能恰当的处理。7、8、9、10、朋友们的签名:

需要提醒自己做得更诚恳踏实的地方:

本周(一学期)以来的进步和收获:

(7-10项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填写)

四、构建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德育评价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10.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

一、开展培训,促使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摒弃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为此,我们开展了通识培训,进行了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专题学习,采取专家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训教师,使教师认识到现行评价中的主要问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改革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教师们的培训作业来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分课题、分小组、分任务开展经常性的专题研讨,就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 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非常关键,我们从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入手,促进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创造者。

1.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教师评价

(1)明确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不是被教学大纲所规定了的先于教学的规定的计划,而是包含了教师的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验,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专业水平。因此,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新的课程得到完善,而不是对教师的甄别、评判。

(2)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则研究主体也不一样,基于行政管理手段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行政领导和教育督导人员,基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则应该是教师自身、教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行政领导的多元组合,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评价使教师与理论工作者之间形成一种有差异的互动关系,互为依赖的批判性朋友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安全接纳与积极关注、交互性批判性的朋友关系,使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得到了彼此沟通,建立共识,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3)采用诊断性个案评价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对教学的新要求,我们主要采用了诊断性个案评价的方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随堂听课,或者由教研员下校听课进行全程录像,然后组织执教者和实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就整堂课或某个环节、某种方法,先由执教者谈自己的得与失,谈自己是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然后,由其他人谈自己看课后的感受,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评课活动,目的不是评判这堂课的好坏优劣,而是从这堂课中发现我们值得肯定的和应该改进的,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师的目光引向学生,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从而分析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能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成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激发了他们投入课程改革的热情。同时,在教师的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他们正在按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2.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理解教师,诚心实意地帮助教师,如对教师进行一些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他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苦与乐,关注教师的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使他们感到你的诚意,教师了解到评价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我们设计的语文教师课改实验情况问卷,不仅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些了解,还设计了一些了解教师期望和需要的问题,如:你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改进的,你希望获得的帮助和指导有哪些?我们根据教师的答卷,进行个别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3.建立教师档案袋,对教师的教学论文,札记及设计的教案,评价工具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实验教师的相关信息,了解教师对一些教学状况的处理,对某一课书的设计,评价的理念等,从而对教师进行一些有效地针对性指导。

以上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些还很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我们力图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样、评价主体的多元,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构思语文教学评价新体系

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11.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实验设计;课题选择;思维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2-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2.014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止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外在的化学实验素养,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设计与体验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逐步养成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造就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学生。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其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其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立体式的。化学实验的设计和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化学科学素养,并进一步外化为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课题选择

化学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爱动手的习惯,培养化学实验技能、实验素养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在选择实验设计内容、课题时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随意地选择实验内容,否则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维、积极实验的激情,起不到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

针对高中生学习和掌握的化学知识而言,化学实验设计的课题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物质性质为素材背景,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完善;对给定的实验内容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小组间相互交流、评价,明确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差异性,并在安全性、可操作性、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做出更好的选择;也可通过对课本实验、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反常的现象作为探究的课题进行挖掘拓展,使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更全面地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也可以选择平时练习中遇到的化学探究实验课题进行研究;以及以节约化学资源、减少并防止污染、变废为宝为目的的实验室实验废液的处理与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化学实验设计与体验的实施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是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助手、扮演配角的角色,要将更多的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展现,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实验的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仅在知识的准备、操作的流程、安全性方面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化学实验设计课题的提出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确定。对于涉及知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则教师可将其结合课堂教学的安排在课内完成。

如在高一学生学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后,可提出两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实验设计的问题,并可让学生分组完成:

①如何在不提供其他化学药品的基础上,仅用试管和滴管来鉴别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②以铝粉、稀硫酸、NaOH溶液为原料,设计不同实验方案制取Al(OH)3,并比较不同方案中原料的用量,给出最佳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课堂交流、分析、讨论,确定实验原理和方案,并可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验证实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正确实验方案的确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问题的层层递进、深入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同时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和对自我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思考化学问题的自觉性、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对于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操作。如在有机化学苯酚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苯酚能与金属钠反应。那么,可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呢?在分析讨论中,同学们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比较: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直接投入苯酚中,但有学生考虑到固态的苯酚不电离,且与金属钠接触面积小,不易反应而被否定了;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加入到加热熔化的苯酚中,但考虑到温度高反应可能会较剧烈不易观察现象;有的同学提出先将苯酚配成溶液(水溶液、醇溶液),但又马上遭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水、乙醇自身就能与钠反应;于是又有同学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将苯酚溶解在苯、甲苯等溶剂中配成溶液,再加入金属钠,观察现象。”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方法的提出,思维在层层深入,正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该实验设计方案的最终确立是学生在结合物质性质的基础上,联系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借鉴水溶液与固态物质的反应,通过方法的比较、知识的迁移而设计的可行的方案。接着通过学生亲身的实验体验,观察到了预期的现象,但发现反应过程比较缓慢,在金属钠表面包裹着一层白色物质。通过同学们进一步的分析,对该实验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生成的苯酚钠是离子化合物在苯或甲苯等有机溶剂中不易溶解,生成后就附在金属钠的表面,导致反应速率较慢(在此,还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溶剂,通过与金属钠的反应,探究乙醇和苯酚中羟基氢的活性强弱)。这样的实验方案的确立过程,并亲身体验实验,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些新的实验现象会进一步促使学生作深入的思考、探究,更使学生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呈螺旋式的上升,是思维品质的升华。

对于化学实验中的副产品、废液等的回收利用,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实验。如萃取实验中的苯、CCl4、溴单质、碘单质的回收;实验室制氯气中MnO2的回收、银镜反应中Ag的回收;以及废旧干电池中电解质离子的检验;镁粉与溴水反应机理的探究等实验。由于这些实验过程较复杂,耗时较多,故可以安排在课外时间、校本课程等时间段让学生设计并完成。

在对化学反应副产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中,同学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想法。如从铜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回收制取胆矾晶体,用其中剩余的硫酸溶液,酯化反应后剩余的含硫酸的溶液用于溶解铝热反应中的固体混合物,以制取硫酸铝、硫酸亚铁、硫酸铁等硫酸盐的实验设想。并通过资料的查阅、实验过程的设计、具体实验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热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正确熟练的实验技能,更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收获是一般课堂教学中无法传授获得的,更为他们今后在高校的深入学习、踏上社会努力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化学实验设计与体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

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与体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主人翁精神。挖掘、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设计实验方案的素材,探究化学反应本质、优化实验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认真踏实地付之于实验体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操作细节等。在实验设计和体验的过程中少不了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辩论、分工合作,体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更由于实验方案设计的不确定性、多样性,经分析、比较、改进,确立最优实验方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收敛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锻炼,对多种思维作了完整的诠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胆猜想、周密分析;比较筛选、归纳总结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也逐步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四、对于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与体验的一些思考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富有启发性、探究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激情。平时应重视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流程,提高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对于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与体验,要引导学生以提高自身化学实验技能,锻炼自己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端正态度、积极动手、细心观察、善于思考,而不是抱着好玩、有趣、消遣的心态对待。对于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体验更适合化学较好的学生,他们有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用于实践。由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所耗的时间较多,所以学校应充分开放实验室,更多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帮

助,使学生能做好实验,收获成功。

思维只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通过教师引领启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方式,确立合乎学生实际的实验设计问题,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多层面上完成中学化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陆燕海.乙醇与苯酚中羟基氢活动性比较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37

12.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二

一、职校英语教学中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水土不服

而当前中职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作为区分和选拔的最快捷和经济的手段,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中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情下, 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在“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领域, 这种种终结性评价方式, 实在是水土不服, 有极大的弊端。

首先, 终结性评价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 打击了成绩不好学生的学习信心。目前中职教育受到高校扩招、高中扩大、学历高消费等诸因素的影响, 成了次等教育, 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选。分数低的学生成为职业学校招生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入学的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欠佳, 参差不齐。更严重的是由于初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考不如人、差生地位形成的自卑心理, 让学生对于学习丧失了信心。其次,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点的记忆, 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中职毕业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 就要面向社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 聋哑英语和“纸上谈兵”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也偏离了中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再次, 终结性评价只问收获, 不问耕耘, 无法帮助学生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和习惯, 激发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无法全程跟踪诊断和解决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问题。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最缺乏的正是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老师的关注。

二、建立形成性评价主导的评价体系, 对中职英语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1. 评价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解释教育评价为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科学而有效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并加以引导, 鼓励其得以充分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而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教育评价自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它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宏观控制和自我改善并重, 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的全方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同时, 通过形成性评价, 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促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 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终结性评价的统治地位,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于中职英语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2. 评价的内容。

由于形成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 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它既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监控和改进。所以形成性评价就包括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自主学习表现。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能够学习英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最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能得到解决、学习策略能得到培训的地方。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活动任务, 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将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利用过程性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 积极与同学合作, 积极参与课堂探索等。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课堂笔记评价、课堂纪律、课堂听写、单元学习成绩, 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生自己、同伴和教师。学习英语需要课堂内外的努力, 仅靠课堂教学无法保持学生学习英语所需要输入的质和量,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自然延伸和补充, 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英语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应该起到促进课堂学习的作用。包括课后阅读、作业完成、合作探究学习情况、活动参与 (晚会、英语角、朗诵会、竞赛等) 、英语电影观看、英语歌曲学唱、英语日记等。课外活动以小组评价为主, 各小组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还可以通过陈述自己的学习情况,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由小组对被评价者进行描述性的综合评定。很多时候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主体中来, 作出描述性的评定。

3. 评价的手段。

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鼓励和激励作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描述性评价外, 应以等级评价和评分为主, 以便对形成性评价进行科学量化, 最终结合终结性评价构成学生的学期总评。鉴于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对于职校教育更有现实意义, 所以完全可以加大形成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中的分量, 体现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地位。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直试行学生总评=70%的形成性评价+30%的终结性评价 (包括15%期中考试和15%期末考试) 。事实证明,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在端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建立学习信心、激励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果。

总之, 从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及其评价手段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 时间跨度是全程的, 方法是多样化的, 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比较准确和客观的。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变被动的、强迫性的学习为主动的、有兴趣的学习, 变系统繁冗的语言的学习为循序渐进、轻松愉快的学习, 使得职校学生不再望英语生畏,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团队精神。这无疑对于学习习惯欠佳、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足的中职学生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当前中职教育领域, 英语教育中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有极大的弊端。尤其是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都是终结性评价下的差生, 基本上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 要在英语教学中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终结性评价的统治地位,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于中职英语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试行学生总评=70%的形成性评价+30%的终结性评价 (包括15%期中考试和15%期末考试) , 在端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建立学习信心、激励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学习,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霞.在教学中运用真实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4) .

[5]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对现行外语教学评价体制的反思——兼论形成性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6) .

[6]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外语教研室课题组.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8) .

[7]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8]美国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9]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13.重视早教工作 促进婴幼儿发展 篇十三

【摘要】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起重要作用,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早教工作,意识上提高,行为上落实,物质上储备,管理上促进等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工作,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进行了联动宣传,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使辖区内的孩子得到了长足而有益的发展。

【关键词】构建平台 组织宣传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17-02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许多年轻的父母,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幼儿的保育教育做好相互衔接工作,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因此,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应义不容辞地做好0-3岁早教服务工作。以引领辖区内婴幼儿得以健康而全面发展。

一、提高早教意识 构建服务平台

1.思想上高度重视0-3岁的早教工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指出:“在儿童出生后的36个月内,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启蒙和治理开发也更有效果,对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无数事实证明,孩子能否成才并不在于他的天赋,而取决于其在0-3岁时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由此充分说明早期教育是开发一个人智力的有效策略。

因此,我园无论是幼儿园整体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都对早期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更新了早教意识,从思想上对早教引起了高度重视。

2.行为上认清0-3岁的早教工作的要点。

0-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大脑对外界刺激最敏感、结构重组最强的时期。而此阶段幼儿发展的机会、方向完全依赖于教养方式和学习内容,以及生活学习的环境。所以,0-3岁的早教工作和3-6岁幼儿教育有所不同,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吸纳3~6岁幼儿教育工作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外,必须建立0-3岁婴幼儿教养的新观念,以观念引领0-3岁早教工作的行为要点。我园结合0-3岁早教书籍杂志、网络收集的早教实践文章、0-3岁早教课程理念设计等学习,确立了“以养为主、教养结合”的0-3岁的早教指向,并要求园内0-3岁早教人员以四心即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关注孩子成长、关注早教工作,把握好宝宝们生长发育的成熟度和刺激训练的适宜度,为宝宝们关键期的健康成长。

3.管理上跟进对0-3岁早教人员的素质培训。

0-3岁孩子的早教工作,必须着眼于他们的生活技能,在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同时,内化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相辅相成地照顾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尤其是要耐心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与安全,才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我园开展的0-3婴幼儿早期教育,主要依靠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和保育员。园内订阅了《上海托幼》、《为了孩子》、《启蒙》等学前教育专刊,供大家学习参考;开展了0-3岁幼儿各阶段身心发展目标专题学习会,为早教人员提供比较明确等的教养目标方向;搜集关于0-3岁早教实践文章,让早教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吸纳学习;鼓励他们向教育专线网络、全国科教频道等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总结反思,以积累经验,提高早教工作能力。幼儿园订购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托班用书,进行托班半日全程跟踪活动,强化早教人员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从细节入手,关注每个孩子,注重教养儿童化、游戏化。

4.物质上备足适宜0-3岁活动的器材。

0-3岁的孩子,他们各方面的机能发展还不够完全,因此对物质材料有比较特别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我园为0-3岁的孩子,配备了适合其身高、坐高的桌椅;提供了色彩和谐、内容鲜明的大图书;准备了利于开发0-3岁幼儿智力的操作玩具等;既确保物质材料的安全与卫生又满足幼儿对物质材料的需求,帮助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增强活动兴趣,提升各方面能力。

二、加强园区联动 做实宣传工作

1.定期开设丰富多彩的亲子教养活动。

为帮助0-3岁婴幼儿家长不断更新观念与教养方式,我园利用每周六对0―3岁的孩子开放保教活动,每学期都定期开展2次大型亲子教养活动,帮助孩子获得快乐与提高的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发展的需求与水平,对家长的早教方法取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我园针对社区宝宝们,认真开展“社区宝宝进园”的亲子教养活动,提高社区未入园幼儿家长的早教意识。

2.结合大型节日进行亲子游艺活动。

每逢六一节、元旦、以及园内大型游娱活动。我们都向0―3岁宝宝开放。如六一节时,我们举行“童心飞扬 快乐随我”大型活动,元旦进行贺新年活动等,除了邀请在园孩子的家长参与,还邀请社区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参加,共享成长的快乐。

3.专题教育讲座引领早教。

每学期举办1―2次科学育儿讲座,聘请一些教育专家向家长进行婴幼儿喂养与保健、家庭环境创设、亲子活动开展、早期教育指导等多方面内容的讲座,现场解答家长的一些疑问,帮助家长学会科学育儿的一些知识技能,尤其是帮助并指导隔代长辈们学会理智地爱孩子,同时也帮助我园早教人员进一步认识科学早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多渠道做好早教宣传工作。

一是幼儿园与社区进行联动宣传。我们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向周边家庭做好早教的宣传动员工作。如:定期从婴幼儿卫生、饮食、安全、教育方法、行为习惯养成等多方面进行宣传;定期将编印好的早教文本送到社区、各村委、厂区、儿保科等,联动多方人员共同发放宣传;二是结合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注重以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有效性为目的,做好科学育儿宣传板块的策划工作,利用宣传板块进行宣传。三是开放幼儿晨锻活动时段,让家长带领未入园孩子观看。园内阶段性的进行各个年段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家长、幼儿参与。

几年来,我园在0-3岁幼儿早教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实践,也收获了一些成效。多种形式的教养活动,促进了每个宝宝不同水平的发展,如看似平常的宝宝会念了一首儿歌、会唱简单的歌曲了、会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惊喜,对婴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提升。每次早教活动,都带给家长全新的视点,更明确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更有助于家园协同教育。

三、积极探索研究 实践最优化发展

我园对0-3岁幼儿的早教开展了一些工作,也积累了点滴做法。但是如何更好地做好0-3岁幼儿早教工作,我们还须不断探索、研究:

1.建立、完善早期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

2.积极争取将早教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将社区早期教育所涉及的各部门统一与协调:吸收一些素养好的家长、镇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专业技能较好的幼儿园教师,组成0-3岁幼儿早教工作服务队伍,引领本地区的早教指导与服务工作。

3.实现社区学前教育专业化指导与师资配备。

社区早教工作面广量大,对安排从事早教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必须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引导早教人员领悟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婴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早教人员的教育观、儿童观,成为有专业素养的早教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早教工作。

4.根据幼教、早教工作特点,积极实施0-3岁早期教育,我们成立0-3岁早教指导中心,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亲子活动中心试点工作,构建园区联动的早期教育网络,努力提高0-43周岁婴幼儿入园、入托率达,确保家长及看护人员受教育率,促进周边区域内0-3岁婴幼儿得到全面健康、生态和谐的发展,提升家庭育儿水平,以及0-3岁婴幼儿家长或看护者的受指导率。

5.在社区、园内设立0-3岁幼儿早教工作咨询台、电子邮箱,开展育儿论坛,开展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的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及时解答家长的早教困惑,吸纳好的意见或建议,组织教师进行商讨,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家长,搞好与社区整合的合力教育,努力让家长满意。

从0岁起关注,由政府――学校――社区---家庭抓落实,上下形成合力,实现婴幼儿最优化发展。

14.重视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学校是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造成教育方面的许多误区。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值得我们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家校合作工作中几点认识:

一、开展调查 梳理问题

家庭教育牵系千家万户,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让每个家长都感到头痛的问题。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让孩子满意呢?我在班里就“你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满意”这一问题做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60份,其中对家长教育方式满意(包括基本满意)的只有三份。通过调查,我发现孩子对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不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家长教育方法比较粗暴,经常打骂孩子;二是对孩子不信任;三是经常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由于我校外来农民工子女特别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随意性、盲目性和自发状态,产生了种种误区。针对此类情况,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们走出家教误区,探索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在学校德育处的培训指导下,我在班级成立了“和谐家庭教育指导站”来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问题 引起重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我认为若能让学生及家长都能够认识到此项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那就一定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因此,我首先与班级指导站的五位家长成员研究工作思路,制定活动方案。之后我和指导站的家长通过电话、校讯通平台、家访等方式与其他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开展这项活动的最终目的,让他们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由于我班家长有多一半靠打工维持生计,流动性比较大,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够,不理解,不乐意配合,第一次开展指导活动时,参与的家长只有三分之一。针对这样的局面,我和指导站的家长商讨后决定利用许多家长都把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任务这一现象开家长会,以家长会为切入口。在只重视孩子成绩思想的支配下,全班学生家长只有一人缺席。这次家长会我们直奔主题,关于孩子学习方面一字末提。活动开始后,我首先给家长讲了我收到学生问卷情况。接着我读了一份收到的典型问卷,问卷中写道:“爸爸妈妈做生意特别忙,周末为了我有人管,给我报了四个特长班,我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烦透了。由于我对这些辅导班一个也不感兴趣,哪一个都没有收获。一天,妈妈来英语班交钱,问了老师我的表现,当着几十个同学的面对我一顿大骂。接着她又骂辅导班的老师不称职,影响老师上课。大家都不解地望着我和妈妈,当时我羞愧极了,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下午回家的路上,她对我又是一路的训斥,还不时的羞辱我。进楼道时,为一点小事她又与邻居吵架,我快疯了。今天我真想杀了妈妈!”读完后,会场静极了。这一真实的案例震撼了家长。我们趁热打铁,与家长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活动中,指导站的家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的有关章节,并给家长留了作业。从家长的作业及以后的几次活动,我看到了家长与学校在教育上达成了共识。

三、结合问题 科学指导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尽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我们的家长文化素养不同,缺乏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来构造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长当年成长的环境与孩子目前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逐渐地发觉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积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一次指导活动中,我读了篇学生习作,文中说父母喜欢打麻将,父亲的牌技非常好,经常赢钱。受父母影响我也喜欢玩一些带赌博性质的游戏,一次与两个大人玩斗地主,我赢了10元钱。习作最后写到:“真是虎父无犬子啊!”结合案例,让家长明白:有的家长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做到“教”与“育”一致。这些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导致学生过错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环境及其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家长的教育观念、自身素养就要不断提高,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强学习。让家长明确他们现在的教育问题是十分棘手的,要引起重视,要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四、家校配合 和谐促进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要想使家校教育和谐开展,只有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算是良性的家校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呢?作为教师要做到:

1、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性格开朗,心扉也自然而然地向老师敞开了。有话敢说了,有包袱敢抖了,有情绪敢发泄了,有意见敢提了。老师也能借此了解到许多同学的家庭情况,甚至能找到一些过错行为的形成原因

2、尊重家长。尊重家长,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的孩子。家庭和学校是通过孩子而联系在一起的,对孩子的态度如何,是家庭和学校之间最敏感和关注的焦点。所以,与家长的联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第三者----孩子在维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对每一个孩子公正、公平。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要多积极地鼓励、表扬,因为孩子会很自豪地将这些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家长;相反,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应多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既给足面子,同时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当孩子克服了缺点后,再次获得老师的公开表扬时,其中的推动作用远比一味的说教强过许多。

3、多与家长沟通。家校间应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在孩子发展与教育上,家校双方应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和谐能对孩子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5.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五

一、素质综合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一) 评价

所谓评价, 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对象的具体事实所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特征,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人们往往把评价混同于测量或测验, 其实它们有不同的涵义, 测量是确定某一事物或对象数量值的活动或方法, 而评价则是在获得尽可能全面、系统的信息的基础上, 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定性描述、定量的表述, 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立志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 不断改变学生的发展状态的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 这一阶段,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

(三) 素质综合评价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 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 , 评价内容的全程性 (包括目标的确立、过程中的努力与最后的评定) , 还有评价渠道的多样化 (包括了同学、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面评价的结果)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 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注重对学生在建构知识时采用的策略或方法的评价, 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采用了师对生、生对生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体现了“以人为本”, 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

三、对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点反思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 我们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如设计了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等等, 为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我们同样发现有不少问题存在。新的评价机制在某些方面没有让教师、学生、家长体会到对学生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期末进行的素质评价部分, 是由教师、该生所在小组及学生本人三方面给出, 从形式上看, 倡导了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期末学业评价以考试成绩, 教师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学生的投票 (举手) 为主要衡量指标。在建立了学生操行评定体系之后,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我们为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了奖项, 如进步奖、科技小发明奖、才艺奖等,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努力方向, 找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评价方面, 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 在心里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学生的评价目前尚缺乏信度和效度。对此, 教师要对生生评价予以指导, 让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他人。

(二) 关于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即时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懂得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发表评价意见。但尚存在评价方式传统、内容浅显、层次较低等不足。如在评价内容上, 陈述性知识评价、程序性知识评价比较多, 主要评价基本知识是否掌握, 是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中的总结、矫正、促进作用。教师特别要善于利用评价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

例如, 在学生朗读课文时, 我并不直接评价, 先让他自己说说自己读得怎样, 再让其他同学评议。学生读起来更加来劲, 因为是在大家面前展示;其他学生听得更加认真, 因为要做“小老师”来评议。学生认真朗读, 用心倾听, 课堂学习氛围愈加浓厚。

在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地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自由解答的习题。如“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等。教师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问对与否”, 应该对思维有深度的提问予以充分的肯定, 用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质量较高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关于作业的评价

作业评价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其目的主要是淡化甄别的功能和分数的意识。但从评价的功能上进行考察, 这种变化没有引起质的改变。教师批改作业, 主要目的依旧是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考查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与否, 以便及时弥补学生的疏漏。对优秀的作业, 教师主要是采取加贴红花的方法给予鼓励, 作业内容主要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 促进学生的发展上, 显得力度不足。

对于学生的作业, 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 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 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如对学习努力, 但由于其他原因 (如转学, 知识有缺漏) 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的, 教师也要不吝对其表扬鼓励。图形设计中, 有的学生创意好, 绘图不够美观, 有的有创意, 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 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 赋予适当评语, 指出学生的优点,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 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 从作业中发掘学生不同领域的长处,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好品质迁移到学习中来, 使作业评价更好地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此外, 教师尤其要重视通过评价从学生作业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 分析他们作业中错误的成因, 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帮助他们弥补解决问题策略上的不足。

16.实施发展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六

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中仍存在一些误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首先,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

其次,被评价的主体仍多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再次,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常泯灭学生的积极性。

二、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需要。语文及其他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评价的目的、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等进行了阐述,强调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3.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实施发展性评价又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每个教师都必须努力探讨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艺术,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向上的引导,在评价中发挥教育的激励作用。

三、发展性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1.发挥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效应

评价要从单一的藩篱解脱出来,走向更为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一般说来,我们对优秀生的赞誉要和鞭策相结合,对中等生要多予肯定、鼓励,而对后进生更强调宽容、期待,给他们更多可发展空间。

2.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效应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而存在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态,与家长相比,学生更重视教师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优势,更多的从积极的方面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并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予以充分的肯定,给学生更多积极的鼓励,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战。

3.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期待效应

大家熟知的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期待效应,他在一所学校所进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所拿出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其实是罗森塔尔撒的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是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其实就是一种期待效应,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格外有一种期待,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家长或教育者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赏识时,孩子受到激励和赏识后,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取得好成绩。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期待效应,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给学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引导效应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事实证明科学地、有侧重地、有预见性地积极评价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与才华,会让学生备感鼓舞,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教育效应,引导学生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会让我们的教育过程更加充满活力,也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具魅力。

上一篇:关于离退休教师福利待遇的暂行规定下一篇:初中数学说课稿《完全平方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