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精选17篇)
1.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把握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0-1.5岁是孩子通过听来积累词汇的时期,孩子最常听的就是父母的声音,有时候用夸张的动作和语气和孩子说话,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1.5-2岁是语言表达的爆发期,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的孩子虽然口齿不清,但却说个不停。
2-3岁的孩子能够完整表达一个句子,对说话不连贯对孩子,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把句子说完整。
3-7岁是孩子词汇数量暴涨的时期,也被称作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
3-5岁是语言发展的诅咒敏感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说“死”和“恨”这样的词,或者说一些脏话。
3岁以后开始发展独白语言,就是长时间的自言自语。独白语言与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息息相关的。
5-7岁是认字敏感期,需要学习大量书面语言。
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就是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1、创设情境让儿童大量的听说。用轻柔的语调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这能起到鼓励孩子多表达的作用。当孩子开始说话,可能口齿不清,可能说得很慢,这是普遍现象。耐心倾听孩子说了什么,给孩子鼓励,就能越说越好。为了鼓励孩子说话,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游戏不仅有利于儿童表达,还能消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2、儿童总是在互动中学习语言。孩子喜欢玩游戏,游戏也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主要方式。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游戏有“词语接龙”“故事联想”“我做你猜”“我说你猜”等。有些孩子喜欢看电视,电视丰富的画面能让孩子打开好奇心。但是与游戏不同,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单向的,孩子被动地接受电视的信息,没有任何互动,对练习语言能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3、成人语言的规范榜样作用。家里至少有一个人说普通话,因为孩子分辨语言发音的能力会逐渐减弱,从小培养孩子说普通话,打下良好的普通话基础,长大之后就不容易被方言影响。
4、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以多示范、多鼓励、多引导、多倾听、不嘲笑的原则,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
多示范:孩子在6岁之前,家长要多说,给孩子示范打招呼的话如何讲,分别的话怎么说等。
多鼓励: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就能说完整的句子,家长要多和孩子互动,鼓励孩子表达。
多引导:如果孩子只能说简单的词汇,家长可以把句子补充完整,以此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多倾听:家长专注倾听的样子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不嘲笑: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可能说的不连贯,发音不准,甚至可能有些口吃,这时家长不要嘲笑孩子,越是嘲笑孩子越是紧张。
2.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二
关键词:农村学生,语言表达,培养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大多在语言表达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表达
由于受思维局限,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常语意表达不清。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氛围,触发他们灵感,激发他们说话欲望,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
(一)民主平等,搭建表达的平台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我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用粉笔画出“人”字型线路,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并低着头的孩子,当时学生们就开始小声议论了,“老师,林汉民很笨的,他肯定不会!”“我们数学老师从来不找他回答问题!”……果然,林汉民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画了一个完全倒过来的,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顿时,吵嚷起来,场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没有让这个孩子难堪,赶紧对大家说:“林汉民不是不会哦,他只是想考验考验你们。”随即引导同学们将“人”字形的画法说了一遍,在此同时帮助林汉民根据大家说的一步步地画下去。错误在此绽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护。
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更改的时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开放和谐,营造表达的氛围
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创造表演道具、自己设计旁白,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
如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时就运用了“放”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尝试、自主创造、合作探索。我先请了两位同学上来做准备分别演吴王和少年。在两位同学准备同时,下面的同学随着教师的提示要求,结合文本及课本上的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这一情景剧的导演,给台上的“小演员”创造表演道具、设计旁白、指导动作。这样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酿提问内容,让学生能够表达
教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一些说话的练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堂课都得到必要的锻炼。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农夫的心理感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一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结果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设置的问题太笼统,不利于学生的回答。如果把问题设计成:读完这段文字后,你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农夫,能模仿他一下吗?那么学生就容易抓住方向回答问题了。
三、教会表达策略,让学生善于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善于组织语言,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如教学语文课文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部分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将这类问题语言表达策略教给学生的话,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点,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了。
四、运用多种评价,使学生想表达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审视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给学生必要的鼓励。而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就是提升学生心中对自我的认同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自评自打分”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根据同学以及老师共同给出的评分标准,给自己的回答打个分。通过打分的过程,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过程中的优缺点。渐渐地形成一种自我评价和自我审视的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和不足了,给自己打的分数也越来越高了,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二)强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鼓励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答错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更正欲望,评价者产生一种求变、求异、与众不同的欲望,最终将一个个错误变成他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
总之,农村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让农村孩子也能够准确、清晰、完整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心中所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农村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农村学生;语言表达;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大多在语言表达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表达
由于受思维局限,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常语意表达不清。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氛围,触发他们灵感,激发他们说话欲望,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
(一)民主平等,搭建表达的平台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我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用粉笔画出“人”字型线路,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并低着头的孩子,当时学生们就开始小声议论了,“老师,林汉民很笨的,他肯定不会!”“我们数学老师从来不找他回答问题!”……果然,林汉民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画了一个完全倒过来的,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顿时,吵嚷起来,场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没有让这个孩子难堪,赶紧对大家说:“林汉民不是不会哦,他只是想考验考验你们。”随即引导同学们将“人”字形的画法说了一遍,在此同时帮助林汉民根据大家说的一步步地画下去。错误在此绽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护。
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更改的时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开放和谐,营造表达的氛围
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创造表演道具、自己设计旁白,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
如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时就运用了“放”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尝试、自主创造、合作探索。我先请了两位同学上来做准备分别演吴王和少年。在两位同学准备同时,下面的同学随着教师的提示要求,结合文本及课本上的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这一情景剧的导演,给台上的“小演员”创造表演道具、设计旁白、指导动作。这样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酿提问内容,让学生能够表达
教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一些说话的练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堂课都得到必要的锻炼。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农夫的心理感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一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结果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设置的问题太笼统,不利于学生的回答。如果把问题设计成:读完这段文字后,你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农夫,能模仿他一下吗?那么学生就容易抓住方向回答问题了。
三、教会表达策略,让学生善于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善于组织语言,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如教学语文课文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部分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将这类问题语言表达策略教给学生的话,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点,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了。
四、运用多种评价,使学生想表达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审视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给学生必要的鼓励。而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就是提升学生心中对自我的认同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自评自打分”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根据同学以及老师共同给出的评分标准,给自己的回答打个分。通过打分的过程,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过程中的优缺点。渐渐地形成一种自我评价和自我审视的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和不足了,给自己打的分数也越来越高了,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二)强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鼓励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答错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更正欲望,评价者产生一种求变、求异、与众不同的欲望,最终将一个个错误变成他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
总之,农村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让农村孩子也能够准确、清晰、完整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心中所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四
(王文锴)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任何教育的成功,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媒介。”近几年来,随着专家学者们在幼儿语言能力开发方面的深入研究,家长们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日趋重视。许多家长都知道2岁到小学前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语言发展了,就能加速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和许多家长一样十分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我想:幼儿的语言能力应该包括“会听”、“会说”、“会讲” 这几个方面。
幼儿的说话是从听话和模仿成人说话开始的。所以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提高听音能力和语感水平。家长可以在这方面为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的环境和条件。比如:找孩子聊聊天,尽量多和孩子说说话;给孩子听录音故事、听少儿广播节目;或者经常带孩子听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像风声、雨声、雷声;有条件的可以带着孩子听听大海的声音。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听听小动物的声音,听后让孩子模仿、想象。总之,让孩子多听,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给些机会让孩子“多听”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多说话、说好话?我想,只要家长善于诱导,让幼儿多说话的机会也是很多的。比如:幼儿喜欢搭积木。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搭积木时说说想搭什么,每块积木为什么要那样放?搭完后还可以让孩子评说一下搭得怎么样。这样可以提高幼儿语言的自我分析能力,并能使语言慢慢成为幼儿行为的指导。再比如说: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如果孩子需要什么,就鼓励他(她)自己对营业员说。如果在儿童乐园玩,就要鼓励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使他(她)在交往中多说话。总之,凡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事,只要是孩子能胜任的,就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涉。平时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生活情景即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吃饭时,可以问问孩子,你知道这是什么菜吗?(咖哩土豆。)土豆还有别的吃法吗?(炸薯条。)你在什么地方吃过?还记得第一次是谁带你去的吗?这样一来,随着回忆的开始,孩子的“话匣子”不就打开了吗?趁着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这一天在幼儿园是怎么过的?
只要你愿意用一种平等的、耐心的态度去倾听,那孩子自然也会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的。
另外,因为语言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单字组词训练,来训练孩子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及联想能力,为幼儿语言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作准备。比如:家长说“绿”,孩子答,“绿色、绿叶、绿灯、绿衣服、绿铅笔”。
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描述物品功用”的阶段训练中。比如:家长说“手表是用来干什么的?”孩子答,“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知道时间才好安排各种事情。” 通过对不同事物不同功用的描述和想象,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家长还可以采取活泼的形式与孩子进行反义词对话。比如:家长说“高”,孩子答,“低”;家长说“聪明”,孩子答,“蠢笨”;继而再要求孩子能说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反的词。比如:家长说“开始”,孩子答,“结束、最后”;家长说“迟钝”,孩子答,“灵活、机灵、敏感”。这样的训练不仅对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有所帮助,而且也促进孩子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除了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外,“讲故事”,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训练内容及方法呢?我觉得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讲故事前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听故事,要求孩子听完故事后能流畅的回答问题。比如:在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前,可以这样要求孩子:听完故事后你得告诉我“金鱼为什么要帮助老渔夫?”。这样,就能使孩子有目的地去听,也就更能听得明白、听得清楚了。故事讲完后,当然也可以问些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刚听完故事,自然会有许多感想,家长一旦发问,孩子一般都会乐意回答,这样不就是最好的说话训练吗?家长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好时机。当然,提问也要提得恰当,要引导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不要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比如:刚才的故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最后金鱼为什么又不肯帮助渔夫了呢?”“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如果你是渔夫,你会怎么做?”像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启发孩子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培养孩子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启发孩子重新编故事的结尾。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位幼儿教师给小朋友讲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故事一般讲到乌鸦受骗上当就结束了,可那位老师却提了一个问题:“乌鸦怎样才能把这块肉夺回来?”这下,小朋友们可热闹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时,乌鸦一下子飞下来,用尖尖的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疼得狐狸‘哎呀’一声,肉从狐狸嘴里掉了下来。”有的说,“乌鸦哇的叫一声,请来了一群小蜜蜂。蜜蜂把狐狸刺得满脸都是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还有的说,“乌鸦看到狐狸把肉衔在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有毒,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狐狸一听,吓得‘呀’的一声,肉就掉下来了,乌鸦一口叼着肉飞走了。”
我不禁感叹:这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真不错啊!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思维启动了,语言表达不就跟上去了吗?
要训练孩子“会讲”,不妨还可以这样让孩子编故事:在孩子听完故事后,要求他把主人公、环境稍稍改变一下,但情节不变,自编成另外一个故事。比如: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小羊在小河边吃草时遇见了狼,后来它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脱险了。”小朋友可以模仿情节编故事,他自编的故事就成了:“一只小牛在山坡上吃草,后来遇见了狼,后来又怎么怎么的,最后逃脱了。”关键是看孩子在编的过程中,能否运用故事提供的语言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孩子如果经常接受这样的训练,就一定可以从优秀的故事中学到大量的词汇、规范化的句子和语法规则,使口语变得更流利、更规范。
如果要提高孩子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字词的应用能力。那还可以采用“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方式。要求孩子能用不同的词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说,主要内容不能改,表述的文字可以改。就说刚才那个故事吧,原文中说的是,“狼快要追上小羊了”孩子讲述时,如果说成“小羊快要被狼抓住了”,这就完全合乎要求。
“讲故事”的方法还有许多,家长只要带着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意图来设计训练题,幼儿的语言潜力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5.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五
对于这篇《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反复读了几遍,也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有的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得孩子养成了好多的坏习惯,什么事情都父母代劳,让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也阻碍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家庭氛围不同,每个孩子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性格孤僻、内向,还有的比较自卑,说话颠三倒四,没有一点逻辑,不能很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沉迷在电子设备里,没有养成阅读、多听多说的习惯,不愿意表达,久而久之在大庭广众下更羞于表达,甚至不想说话。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素。
要想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一定要做点如下几点:首先让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动画片,让孩子讲讲书中或动画片中的人物重要思想,通过讲述,让孩子锻炼了语言也让孩子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其次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有些孩子说话没有逻辑,东一句西一句,语言不连贯,所以必须培养他们的因果逻辑观念。
再就是孩子表达能力不强时一定要多鼓励,本来有些孩子就有些自卑,总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好,或许有时他们说出来的话,让父母很没有面子,但也不能当面训斥孩子,更容易打击他们的自卑感,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给与他们支持和鼓励。还有让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参加比赛,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有表达的机会锻炼口才。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孩子都有意想不到的能力,不要给孩子设置权限,多鼓励孩子在和人交往中多交流多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是一门学问,同样的事情每个人表达的不同,结果或许出人意料,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多给孩子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孩子的语言日志随笔
2.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作文
3.如何通过讲故事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4.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原来应该这样做
5.论文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7.鸟的语言
8.鼓励孩子坚持锻炼的话
6.我谈培养孩子语言之心得最新 篇六
——我谈培养孩子语言之心得
我们的孩子目前基本上都处于4-5岁的年龄段,这个时间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时期。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我想每个父母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下面我就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做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从一开始的咿呀学语到现在较完整流利的语句表达,都是在模仿大人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给与什么样的语言,就会输出什么样的内容。所以,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我会抓住每一个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停地“唠叨”。小到孩子的吃穿大到家庭的琐事,只要有内容,我就会说,开车的时候,我会给孩子放童谣、儿歌;坐公交车的时候,我会给孩子讲沿途的风景;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会时不时的和孩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衣服的颜色,让孩子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感受着身边的一切,通过这种不断地有意无意的倾听,进而能够进行语言的准确输出。
二、做一个爱打招呼的妈妈,培养其敢说的能力
打招呼可能对语言的培养和发展起到的作用很小,但是这却是培养孩子懂礼貌、敢说话的第一步。受我母亲的教育影响,遇到长者见面说话先给予称谓,要主动打招呼。日常生活中我也这样教育孩子,见到认识的人时,我会引导孩子与之打招呼,提醒孩子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尽管她现在还不会像我一样主动热情又大方地去和认识的每一个人打招呼,但是我相信在耳濡目染的带动下,孩子一定会走好这一步的,而这也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此外,在类似于肯德基等的快餐店,我经常会给孩子10元钱,让孩子自己去柜台买自己想要的食物,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懂礼貌、敢说话的能力。对于孩子做得好的,我会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知道妈妈喜欢懂礼貌敢说话的孩子;对于孩子没有打招呼或是忘了感谢的时候,我会适时地提醒,让她明白懂礼貌是一种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下,孩子越来越从懂礼貌的肯定中得到了认可和自信。
三、做一个爱学习的妈妈,培养其阅读的能力 家长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的养成。阅读文学作品是孩子发展完整的语言能力的一条必要途径。为了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晚上我会定时陪孩子上床,并把九点到九点半设定为亲子读书时间,给孩子讲故事,从简单易懂的《小猫当当》系列,到情节略显复杂的《幸福的小土豆》系列、《小兔汤姆》系列,再到故事情节过长的一本书能读上二十多分钟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幼儿画报》系列、《小熊维尼》系列等,讲故事成了每天晚上的必备项目。共同看书共同沟通,增强阅读能力,并积累知识。孩子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当然,不仅仅是陪孩子读书,作为父母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像近几年比较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我都是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读完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此外,晚上我们还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看报纸,给孩子自由时间,让她知道爸爸妈妈也有固定的读书看报时间。现在在她看来,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四、做一个爱提问的妈妈,培养其表达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更主要地是有了内容,才能更好地去表达。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会通过给她讲妈妈单位发生的好玩的事来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说出自己在幼儿园里一些有趣的事或者记忆深刻的活动及话语,进而进入她的讲故事环节。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坐着与孩子进行目光平视,并对孩子的表达做出回应,不时地点头附和,表示对她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她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对于孩子的个别发音不标准现象,比如“哥哥”,她会说成“得得”,“姥姥”她会说成“闹闹”(三声),我一般都不会在公共场合纠正她的发音,不然会挫伤她表达的自信心,我一般会私下纠正,采用让她注视我的口型的方法来传达正确的发音。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孩子表达的愿望,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比如我们家孩子会把“坚持不住”说成“坚不持住”,我个人觉得,只要意思上能理解,可以暂且不去理会那些小的语病,在我们不断地与之交流下,她会自己慢慢改过来的。
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表达,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孩子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父母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孩子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孩子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五、做一个不宅家的妈妈,培养其认识世界的能力
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是需要不断地有新东西注入的,对此,我会利用周末暑假的时间带她尽可能地往外走,其中博物馆居多,我带她去过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去过济南的山东省博物馆,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警察博物馆等等。在去博物馆之前我都要适当地做些功课,以便于能够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解她感兴趣的地方,有些尽管她看不懂,对她语言的丰富和充实却是大有帮助。国家博物馆回来后对钻木取火有了兴趣,一爬山就有实践的想法;古动物馆回来后她对恐龙有了印象,并让我给她买了恐龙的书;天文馆回来后又买了宇宙的儿童百科全书,并要求重游。我想,孩子也许就是在各种形式的外出游玩中,增强了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并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以上是我在培养孩子语言发展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实际上,作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其语言成长也是非常快和显著的。主要是有幼儿园老师们对于各项语言活动的精心设计,比如集体读儿歌,每个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时的讲解、小朋友上台领读歌曲和诗歌等,这些都是老师们在有意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家园配合才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语言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7.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七
1.家长或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学习基础是否扎实, 如果连以前的学习基础都不扎实, 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 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 不大可能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 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这种孩子具备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2.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 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 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3.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 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 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 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另外, 要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制成详细时间表, 让孩子一步步完成, 让他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4.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 因为有优势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 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 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 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不仅自学和超前学习如此, 即使正常学习也是如此, 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劣势补救法”, 总是想办法补救最差的课程, 专门请老师辅导, 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 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 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
5.自学一门课程时, 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 这叫初读, 不必多做习题, 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 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 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 理解得也就比较透彻;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使知识系统化, 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 使自己心中有数, 并确定学习计划。
8.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八
关键词:语言;能力;兴趣;幼儿教育
一、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语言的培养不单单是在幼儿园内部,还需要和外部社会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这样的机会,幼儿只有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会有所发展和进步。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感、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既要重视为幼儿创设室内外的语言环境,又重视为幼儿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创设室内外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经常带幼儿出去,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内设立一个“悄悄屋”,然后不定时地让幼儿到这个屋子里去进行交流。让幼儿成为这片小天地的主人,还有一些比较腼腆的小朋友在悄悄屋也能大胆演讲,语言表达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可以在外边偷偷地观察,去发现小朋友们的变化。对于有进步的小朋友教师要多多地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二)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教育和培养要多给幼儿创造多听、多说、多看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一些直接观察的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观察和联想。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都有一些变化。”然后,教师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知。幼儿通过语言的方式告诉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些实物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告诉教师。在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丽极了。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下雪我们可以玩儿什么呢?幼儿会大声地说出:堆雪人、打雪仗、摄影、滚雪球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春天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幼儿种植,让她们亲手去“感受”劳动的乐趣。这种多观察、多实践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于一些事物变化的看法。
二、我们的幼儿教育要从培养幼儿的语言作为发展起点
幼儿语言的培养需要我們广大教师耐心地去观察,因为幼儿都是个体有年龄和家庭背景的种种差异。使得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把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都要做一个总结,然后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例如,我们对小班幼儿的培养是这样的,刚入学的幼儿都不太适应教师们的语言方式,因为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呆习惯了。他们对于父母的语言方式已经很了解也很好去接受。那么我们针对这一状况,要运用父母式的家庭语言向运用幼儿园的教育语言过渡的方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作好铺垫。慢慢地让幼儿去适应教师的语言方式,逐步从父母的那种呵护“语言”中走出来。我们广大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呵护每一位孩子,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因为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他们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我们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和小朋友直接的沟通去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是现阶段的重要发展起点。
三、注重日常谈话交流,加强个别指导
广大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主动地去接近幼儿,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和他们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慢慢地去消除陌生感、胆怯敢和距离感。从而使幼儿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幼儿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这样我们教师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然后给他们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自己去交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帮助幼儿如何去和别人去交流。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去打扰,这正是他们交流中的一部分,他们只有在分歧中才会进步和发展。
9.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篇九
摘要: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只有让孩子学会倾听,才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因此要重视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一、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通过讲座、情景感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更快地进步。
二、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先导,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听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听。如:每天早读的时候,我坚持给孩子们讲励志故事,农村的孩子读课外书少,对故事很感兴趣,所以听的兴趣有了,加上这些故事是我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的,很对他们的胃口,也很有意义,所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了之后,我鼓励孩子们说说听的感受,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说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现实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增加了孩子的表达机会,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要让孩子懂得倾听是一种礼貌,在听别人讲话时,要用眼睛看着说话人,不随便插嘴,要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对说话人的尊重。所以要教育孩子学会专注性倾听,要尊重发言人,认真听完别人的谈话,在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即使有不同意见,等别人发言完毕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学会理解性倾听,听的时候要思考,要从倾听中有所获。
常发现有的孩子不能把一件事听说完,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不认真。因此,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
通过说可以印证孩子是否仔细倾听,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所以我采用了一些方法对孩子们进行训练,如:
1、听故事法
小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组织学生听有较强趣味的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交互设疑、释疑、解惑、复述故事等等;
“异想天开添尾巴”我会选择一个故事,只讲述故事的开头,让孩子们认真倾听,然后根据我的讲述自编自述,接龙讲述,接段表演,给故事添上尾巴等,总之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教师设法把学生引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之中。如练习打电话;扮演小记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图书,然后互相借书,并说明想借这本书的理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表演买卖东西之后,观看学生评选出“优秀售货员”和“文明顾客”等等。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听的重要,并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四、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倾听是一种学习技巧,很多不懂倾听的孩子常常听一半就走神。我们要经常告诉孩子: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聚精会神地听清楚听明白。在别人还没讲完时,不要着急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完以后再想一想,他说的或问的是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问,如果听清楚了,再说出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听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五、拓展听的渠道
我鼓励孩子们在课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授、同学组内、班上的发言;课外学会听新闻,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
六、适时评价,鼓励倾听
良好的倾听能力,不但要使学生想听、愿听,而且要会听、听得明白。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必须留心训练,持之以恒。如当学生倾听了老师的要求,能正确回答出问题时,就应热情地夸奖学生说:“你真会听!”当学生倾听了同学的发言后进行归纳,归纳较完整时,说:“你真厉害,听记住了那么多!”等,简短几个字,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倾听。从而不断促进、强化倾听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有进步,只要能在听取别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就立刻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进一步积极进取。
10.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篇十
当婴儿成长为幼儿,意味着出现了其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即从个体性的家庭生活进入集体性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能否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善借游戏活动激发沟通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要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之间闹纠纷,老师也不要强行把幼儿拽到一边,更不能责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儿童正是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老师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巧用情感交流架起沟通之桥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儿童,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独生子女虽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所以老师要经常和孩子相处,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老师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当孩子不与同伴交流时,老师可以给予引导。但当孩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去后,应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如果在交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老师可耐心引导,千万不可简单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培养礼让习惯提高交往能力
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沟通愿望,教给他们沟通技能。
培养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等。如果幼儿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就及时表扬。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沟通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冲突的事,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11.培养孩子的“三记”能力 篇十一
指导孩子学会记事
首先,应指导孩子逐渐学会把自己在学习、娱乐、休息、学做家务和参加活动中的点滴感受;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有趣的人和事以及心里想到的、或生活中碰到的喜悦与烦恼,等等,择其一、二件,用拼音、画图、日记、活动记事等形式记录和表述出来。这样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因为孩子要想把每天所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学会过滤和筛选材料。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过程。从中可让孩子学会抓住有用的东西,选取合适的素材。同时能从中学会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天长日久,日记、记事就成为孩子进步的成长史。另外,还有利于通过让孩子学会记日记、记事,或者记周记,来培养孩子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学习上的自学能力,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审视能力,交往能力和办事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为孩子今后的继续学习,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指导孩子学会记账
同时,应指导孩子逐渐学会记载父母给的零花钱的数额及其使用情况,即能按照使用的时间顺序,记录钱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情况。收入部分可用加法,支出部分可用减法,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会计算。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记账理财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让他们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钱可以拿,什么样的钱不可占有。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正确消费观念和节俭品质,让他们懂得自己还是一个消费者,自己所花的钱是父母辛勤劳动所得,花钱应有限度,不可以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让他们懂得买东西必须事先征求家长同意,应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不要与别人攀比等道理。家长对孩子的合理支出应给予表扬,如果是乱花钱则要给予批评处罚。另外,也可让孩子体验参与当家的滋味,淡化孩子对钱的支配欲,让孩子明白钱是有用的,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要以为有了钱,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在孩子记帐过程中,应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从小就懂得自己的前途不能用钱来铺就,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顽强拚博和艰苦劳动来获得。
指导孩子学会做笔记
另外,还应指导孩子学会边读书边做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孩子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时,学会把写景状物的佳句、富有哲理的箴言、名人名言、俚语俗语、掌故出典,以及天文地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性资料,摘录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分类,妥善保存;也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写读书内容摘要或读书后的感想体会。天长日久,可以积累许多资料,成为孩子自己的资料库,这样做不仅可培养孩子做笔记、做摘录、分类保存和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与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促进孩子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课内学习效果。当然,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要严加把关,给予正确的指导,逐步养成他们读好书、好读书和活读书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知,要想使孩子成为具有能力和有所作为的人才,家长和老师不妨尝试一下,从小、从早、从实事开始,指导孩子学会记事、记账、记笔记。久而久之,孩子的办事、理财、读书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将会不断地得到培养与提高。以上能力提高,会为他们发展其他能力提供“养料”和奠定基础。
(吴剑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王敬川
12.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十二
高等医学院校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大责任。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高等医学院校所要培养的不再是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和前辈经验的传统型医生, 而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习并能够利用外语实现与较发达的医疗体系和医疗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的复合型医务人才。这也是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教师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医学生在语言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独特性。只有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医学院校的语言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1 医科学生对词汇教学的需求分析及相应教学方法
多数学生学习外语主要为应对考试。这种临时性的语言学习成果对外语语言能力发展而言没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甚微。兴趣是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关键因素。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更多地融入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内容,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其在兴趣的驱使下为未来的职业之路累积能量。学生一旦确立了长远的学习目标,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不但有助于提高考试的成绩, 更可成为他们日后继续英语学习的长久动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更多地涉猎与医学相关的书籍, 了解医学常识, 进而把公共英语教师与专业医学英语教育者两个角色做一融合, 使学生当前阶段的公共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 也为将来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的过程中, 可以引入一些医学词汇。例如, 在讲解“-ache”词缀时, 可以把相关词汇总结如下:headache (头疼) 、toothache (牙疼) 、stomachache (胃疼) 、earache (耳朵疼) 等, 而在介绍新词liver (肝脏) 时, 可同时介绍器官词汇, 如:spleen (脾) , lung (肺) , kidney (肾) 等。在词汇教学中, 医学词根词缀的教学则更具难度同时具有更为明显的用途。例如anemia (贫血) 、hypervolemia (血量增多) 等词中-emia是代表“血”的后缀;fibroid (纤维瘤) 、fibromylagia (纤维肌痛) 等词中fibro是代表“纤维”的词根;Xanthelasma (黄斑瘤) 、Xanthinuria (黄嘌呤尿) 等词汇中xantho-是代表“黄”的前缀;等等。医学词汇教学使得对医学生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更有针对性, 这样的课堂教学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他们未来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做好铺垫。
2 医学生对于英语听说教学的需求分析及相应教学方法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使我国英语教育普遍偏重于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听和说都是弱项。实际上, 能够听懂和说好英语才是学习这门语言的根本目的所在。由于其职业特点,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对于医科学生尤为重要。首先, 医院是体现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 能否与前来就医的外籍人士交流是准确判断病情并开展治疗的前提和关键。这对医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逐渐扩大化的跨语言交流, 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外语听说能力。现代社会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专业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就是既具有完备的医务知识和技能, 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其次, 国际医学学术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界发展、进步以及医科学生和医疗工作者个人职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较差的英语听说能力无法带来与高水平的外籍医学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 医学生从踏入大学校园开始, 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满足日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听说课的教学中, 为了充分适应学生的专业特点, 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听说教材等语料, 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态, 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材料。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医疗题材剧集剪辑成视听资料作为授课材料,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学习成果。医学专业词汇可能因此变得生动易学。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开口说话, 更可通过模仿影片中人物纯正的英语发音来改善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式英语发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就片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提出问题, 引导大家进行讨论,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医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方面的需求分析及相应教学方法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医学专业学生在结束国内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后选择到国外继续深造。如何在求学申请中顺利通过, 并办好一系列繁复的相关手续, 就成了一个让他们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传统教学中对于英文写作的教育多集中在议论文的书写上, 而忽视了最实用的应用文写作部分。医学专业学生即使不选择出国, 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必定会面临其它英文写作的问题。例如, 要想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好的途径就是写医学论文, 如果想把自己的文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和世界各国的同行一起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就一定要用英语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才行。这早已超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范畴, 必须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多下苦工才可以。
针对医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 教师除了讲授普通英语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外, 还应向学生讲解在申请求学过程中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包括“简历”、“成绩报告单”、“毕业文凭”、“公证书”等。介绍这些应用文的书写格式, 讲解在每个特定应用文中会用到的专业词汇, 并提醒他们注意中国学生在写英语应用文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为他们将来的求学、求职之路扫除语言障碍。此外, 教师还可以以在课堂上以优秀的范文为例, 向学生讲解如何用英语书写论文摘要, 并做一些写作练习, 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其写作方法, 以满足日后发表论文的需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千百年来一直遵循的古训, 它的关键在一个“材”字上, 在教学中, 学生就是这个“材”。只有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 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才能够“对症下药”, 制定出最适合他们,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 这是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也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谢遐均.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
[2]李志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英文班与非英文班学生双语教学认知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02
[3]李丹.需求分析在医学英语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 2012, 12
[4]曲景秀, 常蕾.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 2011, 5
13.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十三
“浅”就是看问题肤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慢”即思维的节奏慢,反应不灵活。上述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导致孩子学习上的困难。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困难会越来越大,常常出现要他们去学习就像要他们去服苦役一样令人头痛的情况。处于这样思维状态下的孩子,只会越学越糟。所以家长要尽快找出孩子思维方面的缺陷,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缺陷,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要循循善诱。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善于提问题,他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也就不能有效地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身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因此家长首先不能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要有意识地从鼓励孩子提问入手,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和习惯。尤其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并反复告诫他们,切不要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上印的,都是不可怀疑的真理,从来不想也不打一个问号。也不要因为怕问错了面子不好看,就丧失提问的勇气,相反,每到学习时,就要要求孩子以探索的精神,审视的态度,在教材上圈出重点,画出难点,找出疑点。在起始阶段,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既简单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家长就要给予鼓励和赞扬。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家长正是这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例如,过去孩子一放学回来,家长总喜欢问:“今天有没有测验?”“考多少分?”如果是得了90分或是 100分,家长就笑逐颜开。现在一些聪明家长就迥然不同了,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总是关心地问:“今天向老师提出问题了没有 右脑开发?”“提了”。接着家长更关心地问:“你提的问题老师认为有价值没有?”如果回答,“有,老师认为很有价值。”那么这时全家会欢欣鼓舞,孩子也会受到赞扬。因为他们认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有能力的表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是智慧的象征。以上这个事例不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借签么?
在培养孩子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家长还要重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要有效地再现和运用知识,就必须指导孩子遵循正确的思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会阻碍才能的发挥。”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一般的方法是在“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和“如何运用”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所谓“是什么”,就是要孩子弄清楚,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新知识,有些什么新要求,“我”今天的任务是什么等,一句话:学习目的要明确。
海马记忆培训公司是国内记忆培训的权威机构,提高记忆力最专业,是记忆方法,思维导图,早教,背单词,快速阅读,速读,英语单词记忆法右脑开发等学术领域专业大型的交流互动平台。所谓“为什么”就是要孩子独立“消化”教材、理解教材,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把握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弄清“为什么要学”的道理,再将新知识分成几个部分,弄清这几个部分的意义。
然后再这几个部分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处,最后再把这些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孩子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网络。这就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科学地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思考过程,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长期坚持、严格认真地进行这种训练,那么他们就不仅能牢固地记住学过知识,而且能迅速地理解新知识和有效地吸收新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孩子抓好“如何运用”这个环节,也就是要把学到的新知识怎样运用到作业和实验中去。孩子做作业或者进行实验,是进一步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对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他们只有在实际中反复运用新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它、掌握它。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孩子要大胆心细地独立操作,做对了的,要他们想想还有什么最佳方案,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变化命题;没有全部做对的,要查查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全错的那就要求他们把有关知识重新复习一下,查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有没有缺漏或模糊不清的地方,直到真正掌握并重新做出正确答案,才能告一段落。
三要坚持训练。让孩子知道思维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强有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进行三个月时间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为什么要强调在三个月内训练不间断呢?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要想无意识(也就是自动地、习惯成自然地)重复某种行为,就必须给大脑细胞以一百次同样的刺激和兴奋。大脑细胞在这样连续不断的一百次的刺激和兴奋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一定的信息通道和网络。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网络,家长即使不再强制,孩子也会轻松地进入思维的王国中去。
14.孩子的理财能力如何培养 篇十四
一、把“理财课程”正式纳入班级管理。班委特设两名“财政委员”,主要负责班级理财,他们的具体职责是:收集各小组建议,发动学生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合理合法增创班级财政收入;定期通报班级财政收入和支出;征集同学们平日理财的“金点子”,班会上负责讲解和传授理财“小窍门”。
二、召开主题班会,老师讲清楚理财的必要行和重要性,播下“理财”的种子,引起学生对“理财”的重视和兴趣。
三、引起家长重视,家校联手。可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唤醒家长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比如让孩子每年的压岁钱让孩子自己存入银行;合理引导孩子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学会合理支配钱财等。
四、布置相关作业,写出理财感受。比如趁双休日布置如下作业:每个学生买5斤鸡蛋,3斤番茄,2斤豆角(蔬菜种类根据季节随机布置),并写出感受,家长签字证明。最后看谁买的价钱最便宜,谁就是这次的“理财之星”。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讲价钱,买东西要货比三家等理财意识。
15.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在幼儿园,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 敢说, 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 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 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 而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营造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对于小班幼儿, 由于入园初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等情况, 还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 所以这时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 把握和注重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 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 见事论事, 话题要平常自然, 只要和幼儿在一起, 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幼儿没有压力, 没有自卑, 心情舒畅, 有话敢说。只要幼儿身心放松了, 开口的次数也就多了。
2、选择有趣的话题, 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在谈话活动中, 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 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 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把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作为重点的谈话内容, 幼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去。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生, 教师只要稍稍加以调整、筛选, 就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3、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语言活动。
如举行讲故事比赛活动, 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不仅幼儿兴趣高, 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教师充满感情, 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 幼儿听得那么认真, 当请他们讲述时, 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 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并能伴有表演动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能起到很大帮助。
4、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
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都是孩子相当熟悉的, 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 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如:“我的家”“扮演爸爸、妈妈”“玩具展览”等;选择“天气预报”“交通规则”等幼儿可以理解的让幼儿感到新奇社会信息, 刺激孩子们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组织幼儿可感受的、可理解的“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等科技发展信息, 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 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
5、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 提高交谈的水平。
一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如在“假如我是……”的谈话活动中,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表述自己扮演的人或动物。有的幼儿扮演奥特曼, 就会用勇敢、响亮的声音说话;有的幼儿扮演小白兔, 就会用轻轻的声音和简短的句子说话。在这个活动里, 幼儿体验到了多样的交流途径, 获得了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二是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 这就需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 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 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
二、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天地, 是给孩子温暖、安全、舒适、快乐的港湾, 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于幼儿的成长都影响深远, 因此为了幼儿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为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榜样, 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根据科学研究表明, 3-4岁的小孩子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在运用正当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普通话教育, 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中, 家长还要以身作则, 规范孩子日常的交流语言, 为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孩子们更乐意用普通话交流。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的时候, 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沟通的时候, 更要引导他们说普通话, 从小培养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其二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 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周末休息的时候,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们去公园、游乐园去放松, 做一些户外亲子活动, 还可以引导小孩子和售货员、或者其他在游玩的阿姨、叔叔们进行谈话, 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和动物、植物说话, 当孩子们的小脑袋中有了这些事物的印象和内容, 就会自然流露出想把它们说出来的欲望, 同时孩子们也可以从小培养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其三还可以睡前给孩子们讲故事。小孩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睡前讲故事了, 孩子依偎在妈妈或者爸爸的怀抱, 听着有趣的故事, 这不光是一种美的享受, 也是培养孩子和父母之间感情, 同时在讲解的时候要用普通话进行, 这样子孩子耳熟目染的熏陶, 就会更加的感觉到语言的魅力,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格, 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述能力。
其四要利用诸多的媒介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信息, 接受到语言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手机等, 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是高于一般的成人的, 有时候小孩子看1个广告看了几次, 就可以脱口说出该广告的广告语;再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要学会引导孩子思考, 同时也可以模仿动画片的人物和孩子交谈, 再者家长可以搭配一些美妙的音乐让孩子欣赏, 时间长了, 幼儿就会自然跟着学, 跟着读, 这些都是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学习, 接受语言。
最后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同孩子一起看书, 并讲解其中内容, 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 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其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 多带孩子去书店转转, 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 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 2011
16.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篇十六
阅读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孩子识字、语感、作文、想像力等许多方面的发展。对于奔波忙碌的职场人士来说,你是否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孩子又是如何学习阅读的呢?
美国曾发起过一场“运动”——号召母亲在一天的24小时中,至少抽出20分钟,坚持为宝宝朗读,以对抗电视机、游戏机的影响。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制定一个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计划吧。
故事一:家有“书虫”
崔蕾 37岁 文化传播公司财务部主管 女儿七岁
和所有的家长一样,我也是望女成凤。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读诗词、练书法、看各类书籍,渐渐成了我的爱好。甚至几天不读书就会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不踏实。
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她一块儿阅读——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我和女儿一块儿坐在地上,把女儿搂在怀里,一边给她读故事,一边和她看图画,而时间一长,女儿也渐渐地学会了跟着我读。家里人一直都很欣赏这幅画面:“真是书香门弟,两位才女呀……”当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她还是会有撕书、把书乱扔一气的时候,有的家长就干脆不给孩子书看了,认为孩子还太小。但我会坚持给她提供图书,还会经常给她读故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靠熏也能把你给熏出来。
日积月累,书可就成了她的宝贝。她会追着我给她读故事,一边听、一边盯着书上的字看。在女儿上小学前,她就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上小学之后,随着她认识的字与日增多,就连我的书,她也会抓起来就看。有一次,在饭桌上,女儿对我说:“妈妈,以后凉拌菜不要放胡萝卜,炒着吃的时候再放。”“为什么?”我问她。女儿说:“书上说了,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要和油炒熟才有营养,凉拌就把营养都浪费了。”原来,是女儿看了我家的养生书。看看,这么个小学生,不仅对阅读的兴趣广泛,还很严谨呢。
前几天,我带女儿去公园,看见了河岸两畔的杨柳,女儿不禁抒起情来:“妈妈,你看‘万条垂下绿丝绦’。”这诗用得多贴切呀!我不禁赞叹。女儿得意地又把诗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而且还给我讲了译文,真是令我欣慰。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你家闰女那么爱看书,我家孩子就爱看电视、玩游戏呢?我想还是家庭环境吧。很多家庭,都是家里只要有人就会一直开着电视。于是,孩子很容易喜欢看电视。而在我家却是完全相反,电视是很少看的,没有特别要看的一定是关着的。有时,我即使不想看书了,想一想还是要给女儿做个好的表率作用,也会看上一会儿。而女儿,也在我们的身教中,变得特别喜欢读书了。
故事二:家长要先爱上阅读
阚超 医院胸外科主任 儿子四岁
妻子喜欢给孩子买书,但她买的书,一定是自己就很喜欢看的。她的逻辑很简单:“自己都不喜欢看的书,又怎么能让孩子喜欢呢?再说,书还不是要大人讲给他听?”而效果呢,似乎也真是如此。妻子总是绘声绘色地给他读书,儿子在旁边听得也特别入神。有时,自己拿着书,尽管不认识多少字,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自己乱读一气。
一次,儿子拿着一本《西游记》让他妈妈去读。那天,正好赶上妻子身体不适,讲了一会儿就没有精神了,更是没有什么语气可言。她越读越没意思,而且明显表现出疲惫和没兴趣了。以前,儿子很喜欢听“大战红孩儿”这个故事,但这次却不一样了。儿子开始变得有点不高兴,后来干脆哭闹起来。为什么听着故事,竟然能这样?
后来,我们也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是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家长阅读的兴趣。如果家长都不能投入阅读,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觉得这本书或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于是,再发生这种情况,妻子一定会告诉儿子:“妈妈今天工作累了,能不能让爸爸给你读呢?”或者说,“今天你读给妈妈听好吗?”
现在,我们一和孩子一块儿读书,就是欢声笑语,就像一场场精彩的朗诵课,而孩子也越来越喜欢看书了。
故事三:孩子不喜欢被测验
林竞洲 市场部主管 儿子六岁
以前,我很喜欢考孩子,希望了解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我发现,效果特别不好,本来孩子应该会的东西,怎么一考他就不会了呢?
有时,我给儿子念完一个故事,就很想测试一下他是不是理解了。我不断地向他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吗?爸爸给你讲过的?”“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但儿子就是不回应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后来,我干脆就不问他了。一次,我在念故事中,嗓子有点不舒服,停顿了一下,没想到儿子却接着往下念了。这让我大为吃惊,难道儿子自己都会啦?原来,孩子就是不喜欢家长总是考他,他们也会产生考试压力。
于是,在儿子上学前,我就很少再考他了。他自己学会的东西,会自然地念给我听,有时还会拿着书给妈妈讲故事。有时,我和他妈妈都很惊讶,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字。但你想让他给你好好地念一段书,他可不会轻易配合的。因此,家长要有耐心看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去让他不断的“被测验”。
17.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篇十七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无论在科学、技术、生产、政治、军事、文史、教育、艺术、金融、商业等任何一个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名家,都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所以教育家匡亚明直截了当地说:“凡是人才总是有突出的创造力,敢于不断创新;人云亦云的,不是人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则说:“如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只会模仿和抄袭。”
创造力的培养,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动手实验、制作和全身心探索自然的经历。
例如,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人物”、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他研究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都勤于实践。为了测定北极星的位置,他连续3个月每晚定时起床3次察看天象,画下星宿变动图200多幅。那时没有闹钟,每晚3次起床,需要何等毅力!他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设法剪了一个小纸人,让它“骑”在一根琴弦上,再拨动靠近此弦的另一根弦,那纸人就跳动起来,便断定两根琴弦发生了“共振”。这是多么有趣的心灵手巧之举啊!
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的科学巨匠哥白尼,年轻时自制仪器,在波兰弗伦堡教堂的一角,建立了小小天文观测台。他算出了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61个地球(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大,他当时不可能算准)。他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绕着小小的地球转吗?于是他开始怀疑10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地心说”理论。他又经过观测,终于完成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界宣布: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从而把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让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
“医圣”李时珍,从小常与行医的父亲一起采药、尝药,观察父亲如何给病人诊断、急救、开处方。20多岁自己行医后,更是大量采药、实验和制药。他行万里路,访问了上千名民间医生和采药人,写下1000万字的笔记,最后完成了52卷、共160万字的《本草纲目》。其中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药物形态图1160幅。为写这部巨著,他整整用去27年时间。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实践。学母鸡孵小鸡,为使人飞起来让小朋友吃“沸腾散”,都是他闹的笑话。由于家庭贫穷,在学校又不受老师欢迎,他只上过3个月的学就失学了。但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爱学习思考,特别爱做实验。为了做科学小实验,他3次被解雇。第一次在火车上卖报时,由于做实验不小心失了火,他被赶下火车,还被打聋了一只耳朵。第二次在铁路上当报务员时,他坚持业余做实验,每天工作20多小时,有一天上夜班时竟打起瞌睡来,又被开除了。第三次在电报公司当报务员,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让硫酸从容器中漏出来了,流到隔壁经理室,把地毯烧坏了,经理大怒,把爱迪生赶走了。
历史上的科学巨人、能工巧匠、艺术大师们,从小就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品质,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上述4例只是典型而已。那么为什么动手(包括动身、动五官)能促进动脑,“手巧”能使人“心灵”呢?
首先,从生理学上分析,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其中有很大一个区域是与手的活动相连的。这个区域比大脑中与整个内脏相连的区域还要大,仅一个手指在大脑中所“占据的地盘”,就超过一条大腿所能拥有的“面积”。为什么手脑联系特别密切呢?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是学会用手从事复杂劳动,才促进脑的发达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人的儿童期是从猿猴祖先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缩影(婴儿的智力水平与猿人相似),此时的大脑发育迅速,可谓一日千里,在这一时期多动手制作,对刺激脑的发达更有着特殊意义。脑科学已经证明,动手动脑,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就个大、体重,细胞质成分齐全,神经纤维(树突、轴突)生长又多又密,能连接成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反之,很少动手动脑的痴呆症患者,死后解剖发现,他们的脑呈萎缩状态,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立刻感知劳作的对象,立刻指挥手如何动作(凡是操作的活动,不易出现单纯听和看时容易产生的心不在焉);手的活动则将外部信息频频向脑内传递,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立即又给手下达命令……这样,手脑进行着内外穿梭般的高速运动,自然有利于智力较快地增长。生命在于动静交替,这条规律在人脑的健全和智力功能的提高上,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劳作时刻改变着眼前的情景(有时候做好,有时候做坏),最易激发人脑另一区域主管的非智力功能,使其迅速调动并参与进来,如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此时就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所以,人在做事时(特别是进行有兴趣的实验、操作时),往往废寝忘食,时间似乎转瞬即逝。在良好的非智力功能的“鼓舞”和“保护”下,智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样人的素质怎能不得到全面、超常的提高呢?
难怪历史上手脑并用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仅智慧超人,而且比一般人更健康长寿。有人调查,在欧洲,当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1岁时,科学家的平均寿命却是79岁,这是何等令人深思的数字!
下面,我们讨论怎样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喜爱创造的能力。
首先,要清除轻视动手的旧观念,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必修课。
从中国国情分析,历史上封建士大夫阶级一贯轻视劳作,把上学只称为“读书”,提倡“学富五车”,“半本《论语》治天下”,还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使是能工巧匠,也被诬蔑为“专擅雕虫小技”,根本就不被重视。这是我国历史上学者众多而发明家较少的原因之一,也是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这种重学术、轻实验和操作的观念,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致使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连摄影、使用普通录像机甚至接电源也有困难;至于青年学生则更是怕动手做实验。丁肇中教授说:“中国留学生钻研学问很刻苦,理论思维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接触那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半个小时就把故障清除了。”
为了振兴科技,实现科教兴国,务必要清除教育者本身忽视实验、操作的教育观,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反对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要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第二,平时在与孩子交谈中,要多鼓励他们创造性思维,不满足于求同思维,多练习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如与低年级孩子讨论:用些什么方法能保持一杯热饮料不凉?让孩子想:把盖子盖紧;用棉絮包起来;倒进暖水瓶保持温度;倒入小锅用小火烧;放在太阳下面晒等等。这就是练习发散思维。
要经常提出问题而不给孩子灌输现成答案,也不允许人云亦云。比如人们老是说,一个方块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5只角。其实应当启发孩子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有时确实还有3只角,如果从方块的对角线砍下,不就只剩下3只角了吗(让孩子在纸上画着试试)?这也是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至于一个方块砍去2只角还有几只角,砍去3只角还有几只角,正确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对培养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要常做智力测验趣题,因为许多趣题都能训练人们打破传统思路。如“看看有节摸摸没,两头寒冷中间热”是什么?按“竹竿”的老思路走不通,谁知它指的是年历(日历)挂图呢?看起来有好多节日,摸起来摸不着;一年的两头是严冬,当然寒冷;中间是夏日,自然炎热。
我们应该认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有求异思维才有创新和创造。如果人人都按照习惯模式思考和行事,恐怕人类至今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第三,多给孩子讲科学家小时候动手动脑的故事和后来发明创造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读发明创造类的`故事书。
例如米丘林3岁时就跟随父亲在果园劳动,8岁学会移花接木、果树嫁接,他一生为人类创造300多种果树的新品种。瓦特从小受到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动手动脑。年轻时当学徒,修理各种机器和精密仪器。后来他终于改良了老式蒸汽水泵,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程,他被誉为“蒸汽大王”。蒸汽机发明后的1里创造的生产力,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
当然,瓦特时代与当今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明创造需要使用非常复杂而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和手段,即使一般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也是十分繁难的。正因如此,跨世纪的孩子更需要强烈的创造意识、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深厚的现代知识。不然,何以适应21世纪创造与竞争的世界呢?
第四,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动手制作,并培养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1.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2.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3.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竹片制竹蜻蜓,用蜡光纸做风车,用细篾制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有时还要参与制作。
4.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5. 要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日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最后,谈谈当今中国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学习情况,以及我常发的感触和叹息。我看到孩子们的课外、校外生活存在着“三多”,这“三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发展,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重视的。
1. 书面作业太多
许多孩子课外的书面作业太多,作业的分量太大,考试分数的压力太重。有的小学生的学习日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不但缺少动手动脑的时间,有的连休息、睡眠都受到影响。杨振宁博士来国内考察时,有人问他: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杨博士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一句话,就是学生功课太多,考试负担太重。”
这种状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的学识、智慧、才干首先来自于生活实践,课本的、课堂的系统知识传授和练习,远远包容不了孩子应当获得的广泛知识和才能,况且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还是学习课本中间接经验的基础。孩子如果缺乏课外的见多识广和动手动脑的灵性,课内的学习效率也是不会高的,或者只会落得个“高分低能”。而分数是绝对反映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优劣的,它只能表示某学科某一方面的书面考试成绩,人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性格品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在书面考试中都是反映不出来的。至于重复的作业太多,或者用作业处罚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作业、考试、分数还是需要的,它是衡量教和学的重要尺度之一,但只能摆在适当的位置上。我认为数十年前考试的及格标准为60分,是非常科学的。它既肯定学生学科成绩60分就合格,不及格者还允许补考;同时鼓励孩子争取60分以上,适当表彰八九十分的优秀成绩。我认为把分数要求定在这样的水平上有很多好处:
①让孩子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下生活,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合格就能受到肯定,孩子的心情将是很舒畅的,他也就不会把分数看得过重,就能轻松地玩耍、郊游、交往、锻炼、制作、下棋、钓鱼、演戏、画画,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文娱活动,迷恋科学实验,发展兴趣特长等,他就能主动、快乐、活泼地发展。
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却过分看重作业、考试和分数,60分及格的标准似乎约定俗成地被更改了,各地的土政策变成了80分及格,90分及格,甚至95分以上才算及格,并大力提倡双百分。有的孩子考了98分,回家还要受父母的批评、训斥。社会上普遍存在如此的教育思想,孩子怎能不紧紧地盯着分数,紧张地应付考试,疲倦地磨蹭作业呢?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经常背着作业、考试、分数的沉重包袱生活,天天听着父母的催促,常常想着分数、名次,一放学回家就得坐回书桌旁,精神被束缚了,双手受捆绑了,怎能放松地去领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怎能快乐地去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怎能津津有味地品尝兴趣活动的甘美,怎能享受到发展爱好特长的无比喜悦呢?
所以我认为,加大作业量,强制学习,老是盘算学生考分的优秀率,在人才成长中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甚至在客观上起着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②60分及格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也是符合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的。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进展都没有直线可循,连飞机在毫无阻拦的高空飞行也有转弯、绕圈和进退的时候,科研上也常有成功和失败,工作上也常有进展和失误,军事上也常有进攻和退却,比赛中常有得分和失分,这些都是常识;而且严格说来,有曲折才有前进,有失误才有成功,有失分才有得分,有退却才有胜利。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曾说:“如果我不准备丢一些分数放手猛攻的话,我就不能多得分,就没有希望战胜对手。”这就是进取的辩证法。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打仗尚且不讲究一城一池的得失,为什么却要求孩子的功课门门优秀,“一考一个满分”地前进呢?这无疑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令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一心想着作业、考试,拼命追求和斤斤计较那个分数,这会有利于造就心胸开阔、勇敢进取、知识面广、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幼苗吗?
③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世上不存在学习知识能做到一次达标和巩固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基本接受,允许差错,然后在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中提高。要知道,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感受,得到的知识才更深刻,并能熟练应用。所以,允许孩子的考试有十几分的差错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处理得好,就有利于他们在正确和错误的比较中进行学习,在反复的积累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成为高素质人才。
小学的许多老教师发现,自己从教数十年,学生们一批批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卓有贡献者,往往是那些小时候兴趣较广泛的调皮生;而门门功课高分、活动能力较差的孩子,长大了反而表现平平。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爱迪生、达尔文在小学里都是有名的“兴趣广泛的调皮生”,这也给教育者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
2. 盲目游荡太多
有的孩子空闲时间盲目游荡太多,其中一部分沉溺于看电视、打台球、打扑克、玩电子游戏机等。
这样的课外生活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样最容易养成懒散消极、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追求享受、没有智力兴趣的不良个性,影响孩子一生的进步。这一部分孩子无目的地游荡,主要是由于家庭文化环境单调和假日生活贫乏、缺乏教育引导所致,这正是我们假日指导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些孩子最厌恶课堂学习和作业,往往成绩跟不上去,老受批评,于是自暴自弃,学习上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有时间就拼命地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强迫学习、负担太重、分数要求太高的发泄和报复。
如果60分就能受到肯定和鼓励,或许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快乐起来,满怀信心地全面成长。这一部分孩子一般活动能力较强,也不乏聪慧和敢作敢为的创造素质,如果家长能全面衡量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引导得法,满足他们精神上对各种活动的需要,是很有希望把他们培养为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有特长的少年的。
这里我想起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的一个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专门对他讲了一番话,指导他度过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父亲认真地对他说:“你上学以后,不要去追求高分,刚刚及格就可以了,只要不留级就行。但是你一定要保证做好两点:一是要广泛阅读,十分爱书;二是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特长。”
铃木遵照父亲的话去做了,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从来就是倒数第一、二名,但他从小善于课外阅读,独立思考,在音乐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并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和早期教育才能培养法的创始人。他教3岁左右的孩子学小提琴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指挥和高级提琴手都是他的弟子。我们“早教方案”的设计和成长,也深受他某些方面影响。
他曾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的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30年后就将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说得多么感人肺腑!
3. 喜爱艺术类的较多
课外兴趣活动中喜爱艺术类的孩子较多,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不少,而热爱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和种植、饲养活动的较少。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培养大批热爱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人才幼苗,是我国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经济领域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科技发明人才和熟练的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的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科学家等中高级人才,仅占劳动人口的0.4‰,即每万人中才有4人;而发达国家这类人才却大致占8‰以上,即每万人中有80多人,是我国的20余倍,且总体素质较高。我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中,熟练的高级技工仅占十五万分之一,所以产品质量普遍上不去,缺乏国际竞争力。
面对如此国情,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培养人才幼苗,要牢牢记取“科教兴国”这一根本国策,面向科技、经济主战场,多多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自然科学、动手动脑、发明创造方面去。这是国家现代化之急需,民族兴旺发达之急需,也是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际行动。
教育要避免盲目性,社会宣传也要避免盲目性。人们看到歌星、影星走红,绘画、舞蹈人才济济,以为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有点兴趣,就大有前途,于是充分鼓励和培养,但却忽视了科技兴趣的激发,动手能力的培育,这又进入了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君不见许多家庭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不管孩子的发展是否最需要钢琴),期望孩子成为小钢琴家,却不知一架钢琴的价钱能为孩子设置多少个小小的科技实验室,能购买多少种科技制作材料和工具!这些家长们几乎想都没有想过。中国的家庭看不见孩子的实验室、制作室,甚至看不见孩子的工具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整个民族深思吗?
以前我曾看过一部影片,描写的是飞机发明不久后的欧洲,正举办一次私人飞行器大赛,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自制的各式飞机兴致勃勃地参加比赛,赛程是从伦敦至巴黎。选手们是那样快乐,那样勇敢,千万观众喜气洋洋地为他们祝福。
飞机起飞后,天空中黑压压一大片,可飞不多久,有的就一头栽在地上,有的掉进大海,有的落在火车上“奔驰”,有的起了火,但驾驶者个个无所畏惧,从容跳伞降落。这种群众性的科技创造活动和最勇敢的飞行比赛,实在令人感动,使人永久不忘。中国最需要培养出如此勇敢和富于创造的一代。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07-25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11-10
培养孩子的七种能力06-11
教育随笔: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07-10
提高孩子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11-18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08-13
美术培养孩子十大能力10-07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12:健康维护能力——让孩子明白健康就在自己手中 6招培养孩子健康维护能力08-31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07-01
培养自信孩子的方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