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精选15篇)
1.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一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三、人工直接调控.调控途径:
(1)生态环境调控 :
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气象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
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
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
(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 产品输出(污染物)
(3)生物结构调控:
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
(4)系统的综合调控(系统模式):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利用腐生食物链
2.农业技术体系的确定:
(1)农业技术必须与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相适应: 如良种 与良法相结合(矮杆品种、抛秧等栽培技术)
(2)农业技术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 :北方保温技术、南方防 止水土流失、减少酸性等
(3)农业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
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大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小型机械化(提高单产)
经济不发达-----人多地少-----劳力、智力(精耕细作)
3.农业技术之间的配套适应如水稻直播:生育期长、多次施肥
四、社会间接调控
财贸金融:投资、利率、税收、价格
工业交通:运输、贮藏等
科技教育:宣传、教育、研究、推广
政法管理:政策、法令、制度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2.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二
一、牡丹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较好, 具备进一步提升机械化水平的条件
目前,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72万亩, 适合机耕耕地面积为730万亩, 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4.53%。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扶持, 我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机械化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是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到2010年末, 全市拖拉机发展到89 522台, 其中大中型17 948台, 小型71 57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发展到17 914台, 小型配套农具发展到94 051台, 收获机械发展到2 196台。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60万 kW, 是2005年的1.5倍, 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2%, 比2005年提高7.5%。三是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农机管理服务总站1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6个、乡镇管理服务机构53个;有市县两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个、农机安全监理站7个、农机培训学校7个, 各类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42个。
二、存在的制约问题不容忽视, 需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牡丹江山区、半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不十分明显。一是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牡丹江地区坡岗地多, 不适合大型配套农机具作业。从机械化应用的领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机械中耕和大豆、玉米机械播种。从农机具档次来看, 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小马力拖拉机多、大马力拖拉机少, 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 粮食生产机具多、其他新型机具少, 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农机合作组织规模普遍较小, 做大做强相对困难。三是投入不足, 难以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地方财政投入乏力, 其他筹资渠道不畅, 农民自有资金少, 农民购买大型配套农机具欲望不强。
三、创新发展思路, 多措并举提升农机化水平
当前, 我们面临着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 是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牡丹江虽然不是种植业大市, 但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全省领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 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变、向种田大户集中是大势所趋, 加之农业、农村其他领域机械化需求的不断增加,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市场。只要宣传、引导、扶持, 农业机械化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
一是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在宏观指导政策上, 要研究制定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扶持政策。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念上, 由单一为农业生产服务向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持、生活服务转变, 由单一为农村服务向城乡一体化服务转变。在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上, 由初级农机合作社向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服务组织转变。在融资渠道上, 由靠政府补贴、农民自筹的方式向市场化运作、包装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二是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 可以先少后多, 随着财力的增长, 逐年扩大补贴范围, 增加补贴资金总量, 重点支持和引导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快完善购置农机的贷款和保险制度。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应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 降低农民购置农机的贷款门槛。
四是大力支持兴办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山东等地组建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服务队和农机户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市也应该借鉴经验,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领办、合办各类农机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 也可以鼓励农民联户购买大型农业机械, 兴办农机队或农机租赁公司, 加快农机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步伐。
3.韩国农业装备的特点 篇三
韩国的农业机械产品主要有51.5千瓦以下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和其他农田专业化作业机械,农机产品30%出口。2002年8月在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韩国生产企业展示的小型农机产品很受欢迎。随着韩国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产品出口量的增加,韩国农业装备产业表现出以下特点:
1.农机产业的发展对产品出口的依赖性增加
随着农机在国内保有量的增加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韩国不得不把农机产品的出口当作推动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被认为是韩国农机制造业长期战略发展的希望所在。
2.利用适度质量和低价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农机相比,韩国农机产品在价格上不占优势,在产品模式上韩国农机又不能摆脱日本农机产品的阴影。因此,韩国正在着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价格优势仍是韩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途径之一。
3.引入国外优势产品作为国内产业的补充
目前,韩国总的农户中大约10%的农户家庭的平均耕作面积超过30公顷,大面积的种植迫切需要高效率的农田作业机械。以收割机为例,韩国产半喂入式收割机的质量已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对于种植大户来讲,割幅偏小。为满足规模种植大户追求较大型农机具的新要求,有的农机企业从国外整机引进或引进部件在当地组装、销售割幅超过2米的全喂入式收割机。
4.农机装备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正在成为韩国农机发展的后续动力之一
4.当前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 篇四
通过参观考察,并结合平时对台湾农业的研究,笔者感到当前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
[1] [2] [3]
★ 《排球正面上手发球》说课稿
★ 分析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创新论文
★ 职称英语词汇特点分析
★ 排球策划书
★ 排球教案
★ 乒乓球正手发球说课稿
★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
★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 排球邀请赛邀请函
5.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五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基本特点 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4.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1]苏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途径[J].社科纵横,2008,(3).
[2]韩军.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2008,(2).
6.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六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四、结论
7.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篇七
然而, 目前农业事故鉴定技术尚未独成体系, 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见到, 国家农业部虽然出台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但文中并没有提及具体的鉴定技术。笔者在乡镇农技站工作20余年, 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事故鉴定经验, 现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 并冠之“农业事故鉴定技术”, 以与普通的田间诊断技术相区别。
1 农业生产事故的分类
根据事故的成因, 可以将生产上常见的农业事故分为4类:一是农资质量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种害、药害和肥害3种。种害常见的有:种子发芽率低, 种子纯度差;药害常见的是农药中含有致害物质;肥害常见的是肥料中有害物超标。二是管理不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品种不适宜当地种植;未适时播种;未及时灌溉或排水;未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农药品种、浓度、防治时间选择不当;施药风向、间隔期选择不对等。三是灾害天气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高温热害、低温冷害 (冻害) 、旱害、涝害等。四是环境污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 因光照、尘土等造成只是偶有发生[1,2]。
2 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实例
2.1 农资质量类事故
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大、户数多, 受害农户呈散状分布。2001年涓桥镇七一村的一位农民在某农资店购买了Ⅱ优501中籼杂交种, 该品种长至分蘖期时出现异常, 植株皱缩。而农资店主却称售出的逾500 kgⅡ优501均未出现这类问题, 因此不是种子问题。本起事故发生户数少, 受害户呈点状分布, 不符合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 所以店主的判断自然正确。
2.2 管理不当类事故
管理不当类事故的特点:受害田块为个别现象, 受害农户呈零星状分布。2003年驻驾村一农民反映其棉种出苗不好, 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笔者到现场查看, 发现该户棉苗营养钵摆放高低不平, 出苗质量参差不齐, 便认定事故是由于薄膜平铺在高低不平的营养钵上, 遇雨天后, 雨水在薄膜上积水成潭, 将膜下的营养钵压板, 致使出苗困难。根据事故发生的特点化解了农户的疑虑。
2.3 灾害天气类事故
灾害天气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很大、区域性强, 受害品种呈覆盖状分布, 同时伴有不良天气发生。2012年刘街村4户农民种植的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 减产严重, 要求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认为刘街村种植品种多达20余个, 唯独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 认为是品种问题, 而不是气候原因所致, 不在理赔范围之列, 决定不予理赔。笔者鉴定时认为, 协优728属国审品种, 且适宜在安徽全省种植。其发病呈覆盖状, 应为气候原因所致。其之所以发病比其他品种重, 是因为在破口期恰巧遇上了连阴雨天气。假若破口期没有遇上的连阴雨天气, 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从历年情况看, 协优728的穗颈瘟并不是十分严重。基于笔者这样的鉴定, 保险公司后来对这4户的损失进行了理赔。
2.4 环境污染类事故
环境污染类事故特点:这类事故又分多种, 其特点也各不相同。一是大气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与风向一致, 受害部位为新叶幼嫩部分, 根部未直接受害。附近有排放废气的企业, 靠近企业的作物受害较轻 (灯下黑现象) 。二是水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具有流域性, 越是靠近水源的农作物受害越重, 受害部位是根部, 附近有排放污水的企业。三是光照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受光源限制, 主要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四是尘土污染的特点。覆盖在作物表面, 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3,4]。
3 农业生产事故鉴定方法
3.1 调查咨询, 现场察看
通过调查了解和现场察看, 掌握事故是如何发生、是否发展蔓延、如何发展蔓延、个体的受害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全面情况, 初步判定事故的原因。种植Ⅱ优501中籼的杂交种出现植株皱缩的农户的田块中同时种植了另一个水稻品种桂朝2号, 但其长势良好, 因而认定是Ⅱ优501种子有问题, 但出售Ⅱ优501种子的农资店店主却认为秧苗皱缩可能是矮缩病造成的。农户不相信从而产生了纠纷, 笔者被委派调查此事原因, 笔者根据受害受害秧苗症状, 认为应是除草剂危害, 但一时又无法解释同一块田里为什么另一个品种长势良好。直到笔者来到受害田实地调查, 发现桂朝2号秧苗比Ⅱ优501秧苗高出约3 cm, 才明白由于该农民施用除草剂时, 秧田水较深, 致使Ⅱ优501秧心被淹, 产生药害。而桂朝2号因秧苗较高, 秧心未能淹到, 自然没有发生药害。
3.2 辅助验证, 科学鉴定
对于初步判定的结果, 若能够用化验方法或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应尽量验证。对于笔者的鉴定结果, 上述事例中的农民仍是将信将疑。为了打消那位农民的疑虑, 笔者提意用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用土埂围几株桂朝2号秧苗, 将水放到秧心以上, 再施以同样除草剂, 观察这几株桂朝2号秧苗是不是也出现类似症状。那位农民同意了笔者提议, 试验结果表明笔者的鉴定结果是正确的。
3.3 尊重事实, 科学补救
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提出的补救方案, 不仅要做到及时, 也要十分地谨慎, 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2005年贵池区发生了严重的稻飞虱为害, 进入9月下旬, 不少单晚稻田出现了早衰和青枯现象。当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 包括叶面喷肥、放水养根等。笔者观察分析认为, 单晚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第四 (5) 代稻飞虱集聚在水稻叶鞘上为害所致, 这些稻株不单是营养组织遭受了稻飞虱的大量摄食, 而且输导组织也遭到了稻飞虱的严重破坏, 一切的防治措施必将徒劳无益, 只能增加农民负担。于是提议:对已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田块, 应放弃防治措施, 尽量提前收割。
摘要:根据农业生产事故的分类, 介绍了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实例, 并总结了农业生产事故的鉴定方法, 以期为农业生产事故的鉴定与补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事故,分类,特点,鉴定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振华, 夏中卫.农业生产事故纠纷调解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3) :13-15.
[2]朱跃成, 郑跃钱.农业生产事故的原因、特点及防处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1) :217-220.
[3]朱祚亮, 来武新, 曾先玉, 等.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J].湖北植保, 2010 (2) :35-36.
8.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八
审计机关应本着维护政策执行,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积极开展对农业直补资金的跟踪监督审计。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内容,大体上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相似,包括对其资金来源、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内控制度、以及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其目的一是以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中心,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防止挤占挪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三是监督和服务并重,促进政策的完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但不同于一般财政专项资金,我国农业直补资金因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补贴品种复杂,手续相对繁琐
以最大限度地支农惠农为目的,我国目前已实行的农业直补项目大都属于分项式补贴,即不同的对象视不同的条件领取不同的补贴,且一般要求直补到户(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广,农户数量巨大、种植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种类繁杂,再加上补贴的种类和相关规定繁多,导致相当部分农民对补贴政策了解不清楚,整个直补补贴工作宣传压力大、运行程序烦琐、工作成本较高、工作量大。
二、补贴资金分散,规模较小
同样是由于人口分布广、人数巨大的原因,导致补贴资金较为分散,几百上千亿发放出去,实际发放到户不过几十数百元,发放难度较大。除此之外,补贴资金要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审核拨付,发放补贴的资金链较长。
三、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政策都难免有其局限性,农业直补政策也不例外。一是补贴效用的局限性。因为农户拿到手上的补贴金额都不大,对促进增收的力度有限。二是补贴对象范围的局限性。三是补贴政策延续性的局限。
由于农业直补资金的上述特点,使农业直补资金审计也相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审计范围广,力量不足。农业直补资金从资金的筹集到层层发放,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县乡镇村农户多个层级,更涉及许多工作人员及数亿农民群众,范围极其广大。如要保证审计的质量,达到一定检查比例,目前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二)政策性较强,不易把握。农业直补资金从补贴粮食、补贴种子、补贴牲畜、补贴农机具……几乎涵盖从生产力、生产资料乃至产成品销售等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共分为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此外还可根据地区或情况的不同,各地方根据工作实际又在全国性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补充建立了许多实施细则,使资金细分成更多项目。每一类别的政策相对独立,专业性较强,令审计人员不易把握。
(三)审计手段原始,事倍功半。相比较针对社保资金、金融资金等同样涉及范围较广的资金审计,因农村信息化条件相对落后,农业资金越到基层信息化技术越无法得到应用,许多资料都是人工记录操作,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阻碍,通常核实一项直补资金需要翻阅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甚至需要走访地处偏远、联络不便的乡村,运用传统的审计方式事倍功半。
(四)问题金额较小,审计成本相对过高。由于农业直补资金发放到户(人)时金额较小,问题线索分散、且相对独立,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对疑点及问题进行排查时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即使查出问题,检查出的问题金额汇总起来却不大,审计成果不明显,却耗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本。
同时,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等多种原因,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呈现如下现状:
(1)着重真实合法审计。目前对农业直补资金的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开展检查的阶段。更着重于查错纠弊,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促进直补制度的健全完善,但较少从绩效审计的角度,对直补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展开研究与分析。(2)主要采取交叉审计方式。在对农业资金的审计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上审下”与“同级审”交叉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级监督,以及对下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独立审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形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机制。(3)以传统审计技术手段为主。农业直补资金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初始普及阶段,2011年我市才逐步开始采取直补资金直接转入农户个人银行存折户头的方式,财政等主管部门才逐步要求基层建立电子台账并联网报送,但还远远达不到社保资金“金保工程”的高度信息化水平。开展审计时,计算机审计技术仅得到了基础的辅助应用,仍然是以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为主。
9.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九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点;对监理要求;监理工作特点
0.前言
阜新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水利工程占有很大的比重。几年来,在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监理工作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对于项目的资金控制、工程按期竣工,特别是工程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几年来的工作,就监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水利工程中的作用和特点,谈谈自己体会,敬请同行指正。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特点
1.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项目的核心环节,必须有较高的工程质量,才能发挥较高的综合效益。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只所以效益好,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除了项目选的准,规划设计得当,综合措施得当外,就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质量好,抓得实,群众反映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的质量,普遍好于农田水利项目。
1.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水利工程,分布的点多、面广、分散、单位工程投资不大,一个县的工程,跑一圈要200多公里。
一个工程又往往以水源工程(潜流、方塘、大口井、水库、塘坝、提水站等)为依托,有较长距离的输水(衬砌的渠道、管路)工程、蓄水池、节制闸工程和干管、支管、给水栓等田间工程以及作业路、农桥、排涝渠道等组成的。灌溉面积约2000亩的低产田改造工程,往往分布大半个乡镇,而距离下一个工程往往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素质往往参差不齐。专业队伍较少。有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施工资质。有的缺乏机械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电焊、电工、起重、质检、安全员等)没有上岗证件,缺乏较大工程、建设内容较复杂工程的施工经验等。
有的施工队伍不明确应在施工中,同步形成施工档案和监理档案。没有做过有监理工程师管理项目的工程。甚至出现在总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单位,提交开工申请,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质量保证体系、放线报审及原材料报验复试等开工准备阶段的材料时,某某项目经理竟然说,“正经事还忙不过来呢!你这事先撂撂!”
1.4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前期工作尚有待加强。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要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水资源调查(必要时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水资源论证、工程地质勘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虽然小型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可以酌量从减,但有的步骤不可或缺。前期工作的不足就有可能造成:水源工程(方塘、大井)竣工后没水或与设计水量相差太大;有的管线在施工中遭遇下伏基岩,埋不下去等等。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往往上报时间紧,留给设计部门做前期工作和设计的时间也较短,有时,设计人员到工程现场走马观花,这也是影响设计质量的原因之一。
2.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项目对监理人员要求
正是由于上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特点,就对监理工作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工程的更高的要求。
监理队伍应该是一支专家型的队伍,应是由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组成(基本没有监理员)。他们应具有有较丰富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经验。监理们不仅仅要求施工单位按图施工,还要具有指导施工的能力,帮助施工单位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只有专家型的监理队伍才能面对设计的前期工作不足,施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在阜蒙县塔营子乡的潜流灌溉工程的渠道存在局部超挖的问题,就说明这一点。正因为现场的监理人员(虽然对塔营子乡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技术水平一般)不足以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不具备指导施工的能力,才出现了问题。
而在海州区韩家店镇下王的方塘,距离下王河仅50米(河床为成煤页岩,渗透性极差),在施工中开挖至设计深度、宽度后,方塘没水。如果水源没水,整个灌溉工程(泵站、管网、灌溉面积)就无从谈起,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我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提出了在下王河与方塘之间,修建盲沟的设计方案,并提供了全套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施工图和概算书),施工后效果很好,解决了水源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监理,往往还要帮助施工单位做施工档案,提供档案编制的目录,提供所需表格的样式,甚至将施工单位的做挡案的人员请到监理公司,手把手教。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监理,还要非常熟悉当地的水文地质、水资源、区域规划、当地已建成的水库、塘坝、提水站、潜流、灌区及灌区建筑物等工程,这样的监理人员往往是当地的老水利工程师,他们具有部分弥补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不足的能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水利工程的监理,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详细审查,发现不足(有些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为了上报监理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甚至从别施工队伍抄来的,名称都没变),要和施工单位一起修改,务使其符合实际,有操作性。
3.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特点
3.1要求监理更加准确的、有针对性的编制监理规划(或实施细则)、旁站方案 。
3.2监理工作应以帮助施工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以监理人员检查监督、纠正为辅。务使施工单位树立质量意识,发挥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质量检查员的作用,实行三检制。关键的隐蔽工程在没取得监理人员验收同意,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3监理工作的开展应以巡视、平行检验为主,旁站为辅。对面上的工程以巡视、平行检验为主,对工程的关键环节、重点工序要坚持旁站,以确保工程质量。
3.4监理工作应力争以事前控制为主,以事中和事后控制为辅。结合旁站方案,力争做到事前控制。象长距离的干渠放线、开挖渠底线的控制、潜流工程中,渗渠开挖的宽度、反滤料的填充、方塘开挖的深度、宽度、方塘坡度的控制以及护坡的砌筑和护坡下的沙石料填充等等。
3.5应有针对性的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施工方案的指导。象施工档案、监理档案的编撰、施工员的放线(测量)技术的培训、施工导流方案的完善等。
3.6监理工作应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以确保资金控制,不突破概、预算。
3.7建设单位(业主)要加大支持监理工作的力度。由于施工单位素质参差不齐,监理在受业主委托行使项目管理权、监督权时,可能遇到阻碍,只有得到业主单位的坚决支持,才能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如阜蒙县福兴地某某潜流工程,在施工中,开挖渗渠的宽度,不按设计尺寸开挖,只能砌筑干砌石的集水廊道,而不能填充反濾料,这将严重影响潜流的寿命。可是监理人员的纠正指令,得不到执行,找项目经理也不管用。监理人员在得到业主的坚决支持后,坚持旁站14天,直到渗渠这个单项工程结束,才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3.8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水利工程的特点,具有面广,分散、单项工程投资规模不大、彼此距离较远,监理巡视费时费力。
10.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十
(1)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
日本观光农业既是广义上的观光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把农村景观和农业体系作为舞台吸引游客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极具当地农业特色的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日本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林业公园型。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作为观光的热点完整的展现在游客眼前。打造开放式果园、庄园,提供水果蔬菜的采摘、观赏,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服务。
2.饮食文化型。把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或者制作方法作为卖点,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传播了地区的历史。
乡村景观观赏与体验型。直接以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美景为主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玩赏,并通过居住在独具特色的民宿、旅馆中以体验当地的生活,融入其中。
(3)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开发与经营下,民间也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高级度假村的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了。许多农民、个体经营者们在农闲阶段,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而进行开发与利用,建设了一系列围绕当地特色而精心设计的旅馆、酒店、商店、娱乐设施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访,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第二阶段:1933年开始,日本的泡沫经济逐渐破灭。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空前快速发展。随着泡沫经济动荡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旅游环境也随之恶化。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既积极的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并重点关注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城郊地区的果园、种植园等采摘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日本观光农业的新时期。日本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假期与休息时间,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近一部促进了日本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观光农业的经验
1.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为推进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应对日本农业出现的种种难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向观光农业的方向有计划靠拢,取得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政府积极承担了责任,给与了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例如,组织开展了“交流往来的日本”、“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绿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
另外,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举例说明,日本政府2000年制定了“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建设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新农村,加速推进城乡间交流的密切化、长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联结,实现农业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与该计划相衔接的是,2001年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观光农业的计划、法规。有了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效果极其明显,2006年日本北海道的观光农业总获利为244亿日元,较之往年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在其带动下,本地的其他企业增收557亿日元,对本地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占总贡献份额的7.3%。
2.完善法规体系的保障
日本在观光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上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法律规定,例如,《旅行业法》、《森林法》、《海岸法》、《旅馆业法》、《岛屿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山村振兴法》、《景观法》、《温泉法》、《停车场所法》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都是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和《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为依托制定和实施的。这些法律条文涉及了观光农业旅游问题的各个方面,从审批程序到实行流程都完善到每个细节,实用性、操作性极强,保证了整个程序的顺利实行。将整个系统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观光农业旅游在法律的保障下和谐、有序、不受阻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合法、透明的管理渠道,健康有序的进行。
继1992年“绿色观光计划”和1994年的“促进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活动的基础建设”的相继出台,2006年日本政府又对相关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日本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针对各景观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例如,土地利用事项、农事作业体验的设施等。各地区要贯彻和实行这些法律法规,做好具体的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将相关工作及时提上日程。
3.科学的规划与引导
日本政府实施了科学的规划与引导,优化了产业结构,将农业生产、旅游业、服务业三者合而为一,相互调和。给农村、农民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农民就业,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创设出一个新兴产业,促进了外部资金的流转,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关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还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将许多乡村民俗文化传播出去,增进了城乡感情和都市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农村经济与生活度注入了诸多活力。
科学的规划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还带来了生态效益,为了吸引游客与投资,在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改善与美化,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是非常强大的,因而我国政府在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经济方面能发挥的扶持作用更大、更有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观光农业视为一个重点的新兴产业进行推进与发展,使其在本身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一个强大助力。政府应及时的提供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提供从技术到人员配置各个方面的协助,为观光农业旅游创造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2.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前景宽广的新兴产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许多其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有序的法律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规范从事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的行事程序,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加强审批和核查。对于开发观光农业的地区和管理者进行细致的核查和规范,并且制定安全方面的法规以对游客和从业者进行保护。
建设一个和谐的法律保障体系,使整个流程趋向规范化、合法化,对观光旅游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3.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既旅游业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压力。
我们应该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注重生态问题,不仅不能带来生态上的负面影响,还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为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我们在制定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是否会为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要在改善生态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摘要: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起步虽不及欧美,却独辟蹊径,成果显著。其将旅游业巧妙的结合了各地的农业生产,以具有独特韵味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别具一格的特色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观光旅游农业的概念、类型、阶段、成功经验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找出有益之启示。
11.冲压模具技术发展的特点 篇十一
一、充分运用IT技术发展模具设计、制造。
用户对压力机速度、精度、换模效率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促进了模具的发展。外形车身和发动机是汽车的两个关键部件,汽车车身模具特别是大中型覆盖件模具,其技术密集,体现当代模具技术水平,是车身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模具设计和制造约占汽车开发周期三之二的时间、成为汽车换型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世界上汽车的改型换代—般约需 48个月,而美国仅需30个月,这车要得益于在模具业中应用了CAD/CAE/CAM技术和三维实体汽年覆盖件模具结构设计软件。另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载体、实现了异地设计和异地制造。同时,虚拟制造等IT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模具工业的发展。
二、缩短金属成形模具的试模时间,
当前,主要发展液压高速试验压力机和拉伸机械压力机,特别是在机械压力机上的模具试验时间可减少80%、具有巨大的节省潜力。这种试模机械压力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多连杆拉伸压力机,它配备数控液压拉伸垫,具有参数设置和状态记忆功能。
三、车身制造中的级进冲模发展迅速。
12.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篇十二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小学科学课程将进行较大的变动,具体说来,这次的改革具有以下三大特点。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在低年级段,现行的小学自然将由一门新的综合课程--生活(名称暂定)所取代,而这门综合课的内容将涵盖现行的小学自然、思想与品德、《劳动》以及健康常识等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对五年制小学则是三至五年级)则将开设科学课以取代现行的自然课和劳动课。这里所说的科学课的内容将与现行自然课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在,未来的科学课内容将超出研究自然的领域,它不光将综合现行的自然与劳动课的主要内容,还将增加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育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充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二,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使之能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崇尚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精神,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将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提倡并引导教师运用灵活多变、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13.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十三
1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 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非常明显, 包括开放性、生动性和即时性, 以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有了新媒体的帮助, 农业科技的传播无疑能够达到更高层次的效果。
首先, 新媒体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受众在获取和发布信息方面的能力。由于农村受众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特点, 并且传统媒体仅仅能做到单向传播, 这也就造成了农村受众处在比较被动的位置, 新媒体则完全不同。新媒体的代表就是网络, 网络媒体却是拥有很强的互动性以及即时性的, 这会逐渐的解决农村受众自身的一些不利条件,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获取和发布农业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 科技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变的越来越突出, 那么能否在农业相关信息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获取能力, 而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借助于此, 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 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 新媒体能够让农村受众在对信息进行接受以及发布的时候范围变得更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 而这也让在进行国内外的农业信息收集时候有了更多的方面, 所以对于农民来说, 利用好互联网, 提升对互联网的利用能力非常重要。对于新媒体, 应该努力让信息成本减少, 在低价格的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质量, 从而达到对农民信息需求的激发目的, 也让农民逐渐改变一些固有方式。借助于互联网, 还可以对农业信息进行整合, 有效的传播和促进农业发展。
最后, 新媒体促进知识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流通来说, 计算机网络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资源, 他能够让农业传播在知识农业发展当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对于知识农业来说, 它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 而知识在农业的地位不断提升, 才能够具有更多优势。
2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当中有很多优势与优点, 同样还有很多不足存在。首先, 新媒体自身就存在着不足之处。正因如此, 新媒体在进入到农村社区的时候, 也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这也是受到农村自身情况的影响。经济的相对落后, 交通的不便, 居住的分散以及环境的封闭等都会让新媒体的进入遇到很多困难。在农村当中利用新媒体进行农村科技传播, 其环境无疑是单薄而脆弱的, 也不具有很好的整合性, 所以发展得并不够快。
其次, 在关于农村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上, 农民对它的需求度并不高。农村科技信息的主要受众就是农民, 而要将农村科技信息转换成为生产力也需要农民进行实践。所以, 从理论上来看, 知识面的限制、思想观念的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这些来自于农民自身的情况, 会让他们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真正需要, 那就必须得进行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才行。却也正是因为这样, 才导致了农民对于农村科技信息其需求度并不高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 农民在借助于媒体进行信息了解的时候, 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兴趣是远不如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很多农民会利用电视或者是网络去收看娱乐节目与新闻, 却很少寻求农业科技的信息与知识。此外, 还有一个现象是, 有不少信息和当地农村其实际的生活情况以及农村的生产需求是脱节的, 这也导致了农民对于农村科技信息其需求度的减少。
最后,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信息与新闻其传播与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也对农村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造成了深刻影响。只是, 在一些农村科技信息相关的收集和编辑上, 高水平与高专业水平的采编队伍是非常缺乏的, 这就导致关于农村科技信息的很多内容都还是要依赖于传统媒体进行获取。只是, 新媒体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 也有多种传达方式和多样化的演绎方式, 这就导致了新媒体需要和传统媒体进行结合与整合, 才能够更好的让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也让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推动。
3 结束语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农村而言, 新媒体还没有彻底成为主力宣传媒体。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快速,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当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并且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晓春.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董成双, 邢祥虎, 薛寿涛.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强, 曾小红.新媒介在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 2010.
[5]苏卫良, 李华, 赵素娟.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
14.体现科学活动的特点 篇十四
一、有目的地提供操作材料。材料是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科学活动应该是严谨科学的,因此我对材料作了精心挑选,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例如,瓶子大小款式要统一、瓶口大小要适宜,并为瓶子标上数字,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辨、比较。
二、给幼儿充分探究的机会。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在活动中我给予了幼儿三次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操作更具目的性。幼儿在猜测、操作、比较、反思中寻求答案,表达发现,最后由教师梳理和提升知识经验。活动中教师在后,幼儿在前,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活动环节安排层层深入。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环节是活动重点,我设计了三次操作,从哪个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入手,探究为什么有的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最后体验瓶子中空气的变化与吹气球的关系,层层深入,直达目标。我的设计
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能用不同方式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有趣。
准备:
1.教具:
(1)装有气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两只。
(2)课件:博士爷爷的话(主要演示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学具:
(1)气球(本活动所用的气球均为同种品质,且容易吹大)人手一只。
(2)每人4只装有气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瓶子标有数字,其中大的无洞的为①号、大的有洞的为②号、小的无洞的为③号、小的有洞的为④号。
(3)小纸屑若干份。
(4)记录袁、笔每人一份。
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兴趣
师:我们来玩吹气球游戏吧。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比赛,并引导幼儿说说怎样将气球吹大。)
师(小结):原来要用嘴巴紧紧贴住气球用力吹,才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
二、结合经验,大胆猜测
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只装有气球的瓶子):气球被装在了瓶子里,你们觉得还能吹起来吗?请你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幼儿交流。)
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说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说不能吹大,有的小朋友说小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有的小朋友说大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
三、操作记录,比较结果
1.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师:要想知道这瓶子中的气球能不能吹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幼儿交流。)
师:对呀,我们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4只大小不一样的瓶子,请你们去试一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数字表示什么?(?)表示什么?结果记在数字瓶子下面的空格里,能吹大的气球用一种符号表示,不能吹大的用另外一种符号表示。
(2)幼儿操作并记录。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关注记录的方式及结果。)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很多小朋友说①号瓶子和③号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②号瓶子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能吹起来。你觉得气球能不能吹起来和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为什么?(幼儿交流,知道气球能否吹起来与瓶子的大小无关。)
2.第二次操作,通过比较发现奥秘。
(1)教师提出疑问。
师:②号和④号瓶子中的气球为什么能吹起来呢?请你再去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这些瓶子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第二次操作。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这次你的发现是什么?(气球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有洞。不能吹起来的瓶子上没有洞。)
3.第三次操作,探寻原因。
(1)教师再次提出疑问。
师:为什么瓶子上有洞气球就能吹起来。瓶子上没有洞气球就吹不起来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屑。请你们拿着有洞的瓶子对着纸屑吹气球,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
(2)幼儿操作,相互交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朋友来和大家讲讲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小纸屑飞起来了,像在跳舞。)
(4)个剐幼儿验证操作。
师:真的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吹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请个别幼儿演示。)
(5)教师引发幼儿讨论。
师:这是为什么呢?(幼儿交流。)
(6)教师提炼,总结经验。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博士爷爷是怎么说的。(播放课件:原来在我们的瓶子中有许多空气。当我们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气球的时候。瓶子中的空气就被挤压从洞里跑了出来。气球就吹得越来越大;要是瓶子没有洞,空气就没有地方跑,气球就吹不起来了。)
四、拓展延伸,关注生活
15.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十五
摘要: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建筑用地的规模扩大,可使用耕地面积减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话题,每年的10月16日被认定为“世界粮食日”。如何有效利用耕地,提高产量,必须从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入手。文章从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推荐阅读:
农业科学求职简历08-19
论农业税的改革和建立科学的农村税收体系10-30
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2-02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07-28
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11-04
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内涵01-11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06-20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09-22
现代农业的新技术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