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精选8篇)
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篇一
以多元化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教育
摘要:校企联合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支柱产业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考察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概况,然后对现在我国国内当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进行探讨,最后就校企联合办学提出希望。
关键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学科化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如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全新的尝试。现有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如何继续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功效,深化校企合作是当前国内诸多职业院校选择的做法,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简况
1、国家关于校企合作、实行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条文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粤发〔2007〕11号)】,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鼓励集团化、多元化办学的内容屡见于上述法规条文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优质职业技术院校创办分校或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公办职业技
术院校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等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办学。
在去年四月二十二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所作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要求各地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行业、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独举办或与其他企业、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切实保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去年七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去年岁末,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公布一批试点地区,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等,旨在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由此可见,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是积极鼓励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多元化办学的。正是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职教集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初步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应当说,组建职教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办学的类型及其运作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旅游、电子、商业、物流等)、区域型职教集团(省、市、县等)和复合型职教集团(由职业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等多种性质的单位联合组成)。在这三种类型下,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第一,“河南模式”:城乡联合、以城带乡。
其运作模式一是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二是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三是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四是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置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五是以集团名义联系就业单位,统筹安置学生就业。
第二,“海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
其运作模式是以主导行业为服务面向,以城市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县(市)职教中心和相关企业为成员,学生第一年在县(市)职教中心学习基本文化知识,接受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培养;第二年在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强化技能训练;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由城市学校推荐就业。
第三,“天津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运作模式是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成员学校解决了学生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成员企业稳定了优质劳动力来源,解决了职工培训问题,获得了学校的智力支持。
目前,在有关政府文件的指引下,推动公办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之共识。实践表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它以自己内在的规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具有很大优势。
校企联合办学的优越性已经越来越突显,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也是很多种的。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资源由“死”变“活”,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不改变原有建制、法人和人财物隶属性质的情况下,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统筹规划,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紧密层。紧密层是职业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法人之间以契约方式组成的联合体。主要有四种紧密合作方式:
一、是校际合作、对接办学。学校进行委培式的对口招生,进行专业对接,实行“2+3”培养模式;通过对接,盘活了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实现了办学低成本和互利双赢。
二、是校政合作、建立分校。校企联合办学可以任命政府领导任校长,学院派出一名副院长为常务副校长,并派出优秀管理人员,用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建设分校。经过双方携手合作,改善原有办学条件,加强各项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这种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区域内本土化人才培养,也强化了校
企联合办学的功能。
三、是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先后与校外95家企业共建了实习基地,搭建了优势互补、双向服务、互利双赢的平台。一方面,企业在学校搭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平台。企业根据人才需求,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学校负责定向培养。如学校和企业签订了用人就业协议后,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在学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在企业搭建学生实习的平台。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积极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还有一些紧密层的合作企业除接纳学生实习之外,通过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将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学校的基础作用融为一体。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建设、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到学生毕业就业等都必须与社会市场、企业密切联系、密切合作,即必须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无论什么地区的高职院校,无论什么专业,无论办学条件如何,只要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那么学校一定会充满活力,越办越好。忽视校企合作办学,不谋求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学校一定会走下坡路,越办越差。我们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动力,主动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主动到社会里去、到企业里去,建立校企合作有机体系,发展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宪利、韩运波:《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的探讨》,《黑河教育》2009年第3期;
2、张庆:《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活力》2010年第10期;
3、赵铭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探索》1998年第2期;
4、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职教通讯》2004年第8期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篇二
一、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数学见面课教学实情再现:上课铃声终结, 我信步走进教室。室内桌椅星罗棋布, 学生坐着的东倒西歪, 站着的两三个一堆、三五个成群议论着什么, 更有甚者几位学生正在相互追打……时间过了五分钟, 前排坐着的学生吵闹声渐渐小了, 大概又过了五分钟教室恢复了平静。我强压着心中的不满与无赖, 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请你们观察一下教室, 这样的环境能上好课吗?不, 那么下面我们的任务是照着自己的意图把桌椅排队、按照排队的方式分组, 然后把我们这个学习环境打扫干净, 希望大家认真完成, 谢谢!老师, 我刚过生日, 这条裙子是姥姥给我的生日礼物, 今天穿第一次, 打扫这么脏的教室、白裙子会变成花裙子的。教室里一阵哄闹, 我耐着性子说:同学, 你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老师你不是没有任务吗, 你替我完成好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我稍思片刻答应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应对措施:根据教学实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
第二天课前我特意穿上同事们认为漂亮、得体、体现气质的套裙走进教室, oh!好美呀!学生们嚷道。我装着不理会直奔授课主题。同学们:我看过你们的档案材料, 数学成绩不好, 数学让你们付出了三年、头痛了三年, 今天我们谈一谈与数学有关又是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数学美”。有同学见过世界画坛巨匠达分奇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画像吗?看过、听说过、不知道, 学生低声的说。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 请欣赏后作点评。甲说:她的眼睛蓝如海, 美!乙说:她的鼻梁挺拔如松, 太美了!丙说:嘴不大又不小、嘴皮不厚又不薄, 五官搭配恰如其分, 美极了!丁说:……议论声渐渐停止下来。我接过话题大声的说:这幅画从美的角度看可以说无与伦比, 过硬的绘画功底与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把人体部件合理搭配, 刻画出人体美、人性美。接着引导学生从已学数学知识:乘方表示相同几个数的乘积;对数求出十三亿中华儿女对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个祝福;用柱、锥、面等几何体打扮泱泱华夏、装点美丽家园, 向学生展示数学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统一美。随着知识的流动, 彩色粉笔在飞舞, 粉尘纷纷扬扬散落其下, 数学美最自然、最直接的展示让学生激动惊奇, 回肠荡气。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的衣服弄脏了。一束束目光向我投来, 那现在的老师美吗?一位同学回答说:不美, 粉尘在上面不协调。另一位同学说:美, 但没有先前美。第三位同学说: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你就象站在戏台上的小丑, 但我认为你是美的, 是你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美、领悟人生真正的美。穿白裙子女孩低下了头。
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让学生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磨“三心”练“两技”搭建“几何体”
第一线工作的中职毕业生, 劳动性质决定他们干重活粗活, 工作时间与随订单的多少而定, 无规律生活与收入相对低出现付出与获取“不对等”局面。加工零部件, 重复完成同一道工序, 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细心、耐心和恒心, 数学教育中的逐步渗透磨炼“三心”。
(一) 情景创设育“细心”
数学培养人思维周密, 马虎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一个符号错误解题前功尽弃;一个概念错误理解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一个公式不恬当的选择导致繁琐的解答过程;一种情况未考虑使解答完美性黯然失色;一条辅助线不合理建立让解题思路进入胡同。精心构建课堂结构, 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观察数学问题, 从知识的发生、概念的界定、规律的形成、解题思路的变换中去磨练学生意志, 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如数学中的指数、对数计算问题让一批学生烦透了心, 教学时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指数式和对数式, 搞清楚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题设进行条件变式, 让试题形式接近给定形式引用性质特征解决数学问题。
(二) 帮破凝难练“耐心”
“学困”让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 学困让能力不足的学生望洋兴叹。化解学生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是磨练意志、培养耐心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情分设层次目标, 让学生感受不同层次的成功喜悦, 完成培养目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要求。基础知识欠缺、思维灵活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等是制造“学困”的原因, 教学时即时弥补知识缺陷、多设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地到数学王国中去多练、巧练, 训练思维, 培养耐心。如:我在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公式的记忆问题采用:先让学生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种函数的象限符号, 函数特值, 诱导、和角公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将正割、余割、余切相关问题转化。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证明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中去挖掘条件即时应用, 不能直接得出的找邻近知识点, 对问题实施“外科手术”逐一分解问题,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持之以恒磨“恒心”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教师扮演“三型”角色, 完成“保姆”“牵手”“放手”接力赛。规范的行为、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学习心境能持之以恒是中职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学习有基础的保证, 是实现教师转型的关键所在。随着年级的升高, 文化课学习时间的比例下降, 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恒心教育应抓住高一高二关键时段, 结合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去造就持之以恒的那颗心。
3.探索自主教育办学模式 篇三
确立目标。学校以“六会(会说话、会走路、会学习、会讲卫生、会健身、会当家)”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点,以星级评价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依据山区农村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六会”培养融入到学生的“当家”活动之中,将“当家”物化为学生“六会”具体要求。以学生“当家”为载体,以“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为主线,融入到课堂、课间、就餐、就寝等日常活动当中,形成独具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打造网络。民主管理,教师当家。全体教师当好课堂的家,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实施教师“轮流当家”制度,负责当家轮值周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轮岗体验,班级当家。班级(4-6年级)轮流开展一周的学校“当家”体验活动,根据学生“六会”内容,组织评价一周全校各班的学习、活动等情况。自我管理,个人当家。设置学生自我管理框架,实施班级内“当家”,完善自我“当家”的评价体系;实施“今天我当家”个人积分争星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机衔接,家庭“当家”。开展学生在家里“当家”活动,通过换位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感恩意识。
创新评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低、中、高年级“六会”评价体系,采取点赞方式进行积分,利用积分升级的方式,实施一日一评价、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五赞换一星,十星升级为月亮,十个月亮升级为太阳,不断激励学生争赞夺星的热情。争创“出彩当家人”。根据“六会”培养目标,细化评分点,从清洁卫生、早读、三操、集会等方面,建立“学校班级当家”日评价系统,根据“当家班级”一周的实践体验评选优秀当家班级。建立“九星”教职工业绩评价系统。从规范履职、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热爱学习、学生评价、同行认可、教学质量等方面,明确评价主体,细化评价要素。
构建文化。着力打造以“家文化”为核心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人文资源、信息资料日趋完备,各种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抓住“家文化”创建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建立“家之规”“家之风”“家之事”“家之行”“家之星”“家之梦”“家之彩”等板块的家文化长廊;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践行“当家型”课程建设;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好书育好人;通过开展校园展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我是雾小小主人,我与学校共成长”的自主教育文化。
“今天我当家”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历时三年的国家级课题《山区小学生养成教育“今天我当家”的实践研究》结题,“今天我当家”被确定为宜昌市德育品牌。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中心小学)
4.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篇四
一、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及办学模式的现状怎样?就此我们对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民族主要聚居地棗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茂汉羌族自治县(简称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涪江上游河谷地带。县辖5个区22个乡镇,居住有羌、藏、回、汉8万多人,其中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成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地。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保证实施质量,茂县县委、县府及文教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确立了“普九”目标:“九五”,期间,占全县总人口57.5%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县总人口58%的地区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01年以前全县基本完成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分地区、分年度、先易后难、逐一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双向出击,一步到位,同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帮助、支持下,该县义务教育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行。到1997年底,已有5乡2镇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2%。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该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尚有近一半的乡未实现“普六”,2/3的乡未实现“普九”,在短短的4年间(1997-2001年)要完成这些乡的“普九”任务,因难极大,即使在已实现“普六”或“普九”的乡镇学校,也只是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而办学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茂县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力学质量不太高的原因固然与本地区办学条件差有关,更与其办学模式单一有密切关系。从该县中小学办学模式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为其主模式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反映出一种渴望升学的心态,这种愿望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尤甚,升学成为人们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惟一途径。同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出现“偏离”。从所调查的茂县民族地区来看,受渴望升学心态的驱使,又迫于外界升学压力,中小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而忽视为本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这一目标,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升学为主。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升学教育仍然是学校办学的主模式,无论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属重点学校,还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一律以使学生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为主,从而游离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与提高每个公民素质的义务教育目标和功能相悖。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只设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为目标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为忽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性。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劳动技术素质的培养。
(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自发阶段
茂县羌族地区为改革本地教育的落后面貌,着手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为推进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该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调查发现,少数学校在以升学型为其办学主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力图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发展其职业素质,以便尽快走入社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该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有:
加续型(3+x)。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该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与其他地区的职业学校或中专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连续性职技培训。如茂县民族中学在1998年与四川绵阳电子学校联办,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培训;土门中学也是采取与外地职业学校联合对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的职技培训。
渗透型(3+0)。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茂县一些中学在各科教育中渗透实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土门中学生物课教学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知识,在生物课和卫生课中增加常见病诊治、血压测定等知识,化学课中则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农药配置等生产知识;南新中学从阿坝州林业生产较发达的实际出发,在劳动技术课中讲授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在物理课中渗透电子技术知识和家电维修技术;茂县民族中学在植物课中也渗透了果树栽培及花椒种植技术等知识。
总之,该县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距探索。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结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是学校或学科教师自发行为,并且这种发展尚未形成制度,步伐极为缓慢。
(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实行缺乏有效保障条件
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又受到民族地区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使其难成气候。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而这些贫困县又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茂县为省级贫困县,1997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为796元,有的乡不到350元,与全国相比偏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870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750万元。可见,该地区工业生产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赤字严重,教育投入比例偏小,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据调查1997年茂县财政经费缺口较大,教育支出困难,仅能基本保证学校人头经费开支,而学校基建维修等费用,只能依靠学校自筹。不仅如此,教育经费拖欠和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四川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拨款,被阿坝州政府挪作他用,无法保证专款专用;为发展普教中的职技教育,阿坝州政府每年划拨的职教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实验实习场地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了多样化办学模式发展的进程。据调查,全县尚无一所学校有校办工厂,仅有少数学校拥有少量实验实习场地。即使如此缺乏的实验实习场地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如茂县中学有果园一个,但从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的现实出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租借给他人经营:另一中学为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在“普九”验收中达标,不得不将原来的苹果、蔬菜园地平整为标准运动场。早在1987年茂县民族中学就打算以3+1加续型办学实现普教与职教的结合,改革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计划一直无法实施,直到1998年才采取与外地学校联合的方式实行加续型办学模式的探索,其间推迟了近10年的时间。中小学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地处县府所在地的茂县中学是该县惟一一所高完中,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十分缺乏电教设备,家电维修职高班所需的基本零配件因经费不足难以保证,给职教班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带来种种困难;为适应开设电脑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中华学习机代替微机。县镇重点学校尚且如此,其他乡衬学校的办学设施则更加简陋。所有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普教中职技教育的发展,致使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困难重重。
二、茂县羌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成为其办学主模式,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诸多弊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学校缺乏地方适应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教育导致了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匠乏。如茂县羌族地区地处通往具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区的交通要道,并且本地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的花椒、苹果闻名省内外;由于毗邻顺江,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除此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药材资源。但这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这与其地方特色产业不发达,旅游、服务、食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人才极端缺乏有密切关系。振兴民族经济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极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区的地情。
我国自3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至今,全国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趋于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高热”的冲击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兴办较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极不现实的。在民族地区,受地方经济限制及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艰难。从所调查的羌民族地区来看,目前全县尚无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大批劳动后备军的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得以实现。
西部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便成为一些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据茂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近三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为7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则仅占30%左右。以1997年为例,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1%(199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3.6%(199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可见,该地区约30%的小学毕业生和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结束他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回乡务农。然而,以升学为目的和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未受到产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生产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不得不向其父辈学习传统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或接受就业培训,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不从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脱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技术、不会劳动,热衷于跳“农门”的农牧民新一代,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三、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不太高,学校教育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西部民族地区在逐步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力争在2000年保质保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普九”速度,而忽视了其办学质量。从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其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一条有效途径是改革目前单一的办学模式,力求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也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除继续依目标按计划,在所有乡镇逐步实现“普九”任务外,必须改革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无论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都优于区乡级学校,其办学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重点学校更是如此。这类学校应继续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搞好升学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区乡级中小学,应迅速改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扭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升学型向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转轨。3+X的办学模式,其好处是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短、平、快”实用技术,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办学质量不太高的学校可继续进行这类办学模式的探索,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外地或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共同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习成绩把升学有望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分别编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在初中二三年级实现分流的2+1、2.5+0.5的办学模式,也不失为普教与职教结合的较为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有利于缓解升学与就业的突出矛盾,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增加适应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选修课、活动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生产技术的培训;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职技教育因素,实施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人才。
(二)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
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在发展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能有效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地位。这种办学模式在保证升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渗透途径有多种: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发掘或补充职教内容,体现出融合性特点。如在政治课中渗透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管理、法律常识等内容;植物课中渗透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常用农药配制等;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的内容;在历史课中补充家乡史、民族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在数学课中增加简单的财会、生产统计等内容。二是加强劳技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足开好劳技课,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劳技课时间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最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劳技课的时间和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劳技课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学到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三是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地方安排课程的条件,适当开设适合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和职技培训,使学生在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既具有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科技致富本领。
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所以以渗透型为其办学主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普通学校历来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然而,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模式却只能满足升学要求,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渗透型办学模式由于不改变现行课程计划,只是在现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实行职技因素的渗透,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解决升学与就业矛盾,使学生既“升学有望”又“致富有门”。第二,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历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成为人们通向美好未来,获取一种良好职业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升学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愿望更为迫切。与加续型、分流型的办学模式相比,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升学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实施职技培训,即使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也能致富有门。第三,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至此基础教育建立起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这种投资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负责的投资管理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所调查的茂县羌族地区看,地方财政严重赤字,拖欠挪用教育经费的状况仍然存在,“普九”经费投入十分紧张,要依靠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兴办较多的职业学校和职教班,以加强职技教育,可谓十分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职教任务,加强学生职技培养与提高,而这只能依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场地,实行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职技教育,以缓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三)西部民族地区办学模式将由渗透型逐步向综合型过渡
5.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 篇五
1.高质量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英国开放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多媒体教材的研制与开发, 并以其作为传递教学信息和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
(1)专业的课程开发流程体系
四个阶段: 立项阶段、开发阶段、制作阶段、反馈阶段。
(2)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是英国开放大学课程设计的一大特点, 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分散性进行的设计, 表现为每门课程由相关的教学内容构成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学习单元, 每学完一个或几个学习单元需要完成一次作业, 并由辅导教师进行批改。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学习,又避免了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2.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
英国开放大学采用统一筹划、分级管理的原则, 形成一套从学校本部到各地方学习中心再到各学习站点的纵向管理体系。
3.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英国开放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有力保证。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第二层次是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4.良好的教学支持体系
英国开放大学在全国一共分布了 300 多个学习中心, 同时聘请了一批兼职课程辅导教师。学习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聘请课程辅导教师.指导和监控辅导教师的工作做好与其他机构的沟通联系 , 保持中心正常运作。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等。课程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支持服务。
英国开放大学支持服务特点是:
(1)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充分利用其网络(www.open.ac.uk)向学生提供周到的资讯服务, 包括有关开放大学的情况介绍,如学校性质和未来学校的发展战略等、有关入学的详细信息, 入学方式和入学资格、开放大学科研活动的相关信息、以及为了方便学生搜索资料而设置的强大查询功能等。
(2)在线支持服务和计算机会议服务
通过电子远程手段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服务。
(3)虚拟暑期学校
6.学校公司办学模式尝试的工作心得 篇六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亮点,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__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办学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整合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学校+公司”办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根据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六个人才培养平台,即适才适教、合适的方案、合适的情境、适合的教学、适合的评估、适才适用。建立标准管理体系,内容包括招生准备、招生过程、组班、教学、学生安置、校友服务、综合管理七个部分,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规定了“学校+公司”办学模式下华大菁英与其他合作院校各自主要职责与分工协作。
基于岗位人才资质评价标准的专业开发。开发的流程分为八大步骤:第一步是进行职业岗位群研究,第二步是岗位资质分析,第三步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第四步是课程体系分析,第五步是师资资质设计,第六步是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第七步是评估考核设计,第八步是专业管理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根据专业体系制定的课程所含盖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岗位工作任务及内容,确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流程。开发的流程分为八大环节:第一是课程目标确定,第二是课程结构架构,第三是“学习情境”建立,第四是教学环节设计,第五是师资资质认证,第六是评估考核设计,第七是课程管理方案设计,第八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建立“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ipo”教学方法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为核心,运用最佳实践、专家辅导、教练技术、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队学习等14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动化、教学成果固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凡是参与“学校+公司”办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必须参加该教学方法体系的培训与认证,否则不能上岗。
“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符合开门办学、校企合作潮流,有比较系统的`科学性和比较可行的操作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社会分工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细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分工,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了职业教育效率、效果与质量的提高;二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学校+公司”办学模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体现了开放办学、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理念;三是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着眼于社会大环境,以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司为平台,充分利用并整合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及社会的优势资源,以弥补职业院校本身的资源不足;四是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学校+公司”办学模式坚持追求利益和追求精神并重,从思想感情、事业和文化层面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姻,达到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关系;五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品质为目的,“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合作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但目的都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理想途径,从而保障学生的对口就业和提高就业品质。
7.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篇七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就如何开展职业教育, 提出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 即“1个目标、2个依靠、3级平台和3支队伍”。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 懂得指挥工作人员进行生产
专业技术人员是基层部门的负责人, 这些基层部门是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基本部门或环节。因此, 要是培训的人员具有能够完成指挥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设备, 完成生产等各种任务的指挥才能。
(二) 善于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
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现代化生产设备或复杂生产设备中重要岗位的具体掌管人, 要培养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管理这些生产设备的技能。
(三) 会进行生产设备第一线的维修与管理
培训人员到任职岗位要带领生产人员完成第一线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使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因此, 要培养学生掌握生产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技术。
(四) 能够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
培训人员要成为基层专业技术骨干, 经过院校正规培训, 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实践技能, 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创新的能力。
二、抓好两个依靠
职业教育办学, 一要依靠企业, 二要依靠综合专业院校。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两个个外部资源利用支点。
(一) 依靠企业实际情况和岗位需要
组训方式的改革实现由“封闭独立办学、全程培养”向“开放联合办学、分段培养”转变。调整改革后, 对学生培训采取院校与企业“2+1”、“1+1”组训方式, 强化企业试用、使用、适用环节, 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使用, 从而使人才培养走上由封闭到开效、由独立到联合、由全程到分段的轨道。
(二) 依靠院校教育模式和办学目标
在培训目标上, 实现由“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转变;在教学内容上, 实现由“系统性”、“稳定性”向“针对性”、“适时性”转变;在训练方法上, 实现由“以相对固定的理论教学为主”向“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为主”转变。
三、搭建三级平台
(一) 搭建工具平台
搭建工具平台, 体现“够用”和“必需”的原则, 加大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学科对学生进行“多能化”的实践技术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运用, 加强了系统的交互性, 使学习内容日趋广泛, 学习方式呈现多样性, 教师的教学更具个性, 从而实现学习的多元化, 便于学生自学, 使学生部分脱离教师的讲解按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从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实现学习的主体化,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营造出教与学的愉悦气氛。
(二) 搭建专业理论平台
搭建专业理论平台, 突出“夯实”和“加宽”的原则, 体现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专业理论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 培养思维的科学性、积极性、独立性、灵活性、创造性原则, 使其能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真正地训练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 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搭建专业技能平台方面, 突出“实用”和“娴熟”的原则, 充分加强实践性教学场地、教学环境、教学环节的建设和运用,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和提高。我们培养人员强调要“重应用、强技能、练能力”, 达到“专业型”要求;立足“实用性”, 着眼前瞻性, 突出针对性, 体现娴熟性, 使一批批“技指合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企业操作、训练的骨干力量。
四、建设三支队伍
(一) 建设“理论型”教师队伍
“理论型”教师, 要是一支理论知识过硬、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一切有成就的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有学术上的创造, 教学上的创新,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真正体现教师职业的价值。努力扩大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比例。督促激励教师掌握学科前沿最新动态, 分析研究最新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
(二) 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
“技能型”教师, 要具备对专业生产设备娴熟操作演练和实作技能的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 重点培养能够高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实作动手操作能力, 包括熟练操作、维护和检修本专业设备的能力, 并掌握讲解示范和组织训练的基本方法。培养“技能型”教师队伍, 既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也可以从生产一线抽调技术人员从事教师工作。
(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 要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结构, 双重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职业院校办学应重点培养教师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专业知识, 并具备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掌握专业技术, 并能分解、再现给学生, 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操作及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生产设备并教授学生了解生产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 教会学生独立使用生产设备;能进行生产改进创新并能指导学生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黄俊民.双师型师资发展方向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黄俊民.教育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4.
8.农村社区教育办学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办学模式;社区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
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社区现代化,农村社区教育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切入点。因此,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整体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再者,农村社区教育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
在“老、少、边、穷”地区,社区教育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环境很差。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究竟由谁来给,该给多少?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2.农村社区教育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社区教育尽管不同于正规全日制教育,还是应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不应认为社区教育仅是健身、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应像普教一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而又硬性的教育培训考核指标。
3.农村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与时代接轨
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再加上教师队伍水平的落后,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所在;最终导致农民在社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农业技能课,根本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的现实性问题。
三、构建适合当地农村社区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
1.“社区学校+农民+X”的办学模式
(1)“社区学校+农民+产业基地”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发展教育要建好基地做示范,实行培训推广一体化。建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基地,是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
(2)“社区学校+农民+农业协会”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要想办好教育,必须聘请专业教师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扩大新技术推广面积。这就要以农业协会为依托,定期聘请专家讲座培训、基地指导、工厂实践操作等,为农民提供最新、最实用的农业信息,帮助农民进行产品的加工、包装、交易等环节。
(3)“社区学校+农民+加工厂+订单”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要依靠加工厂为纽带,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农产品再加工,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它以社区教育为主体,以加工厂为实体,以农民为客体,最后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把社区农民组织起来,带动全社区农民进行产业链大开发。
2.“就业培训+升学教育”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办教育,必须开通与继续教育和就业培训的联动渠道,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各类教育互通的桥梁。首先,应根据农民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要,实现深造与就业培训结合;同时,农村各产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人员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最后,要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架起一座金桥。
推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等多证齐发等的制度,会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既能提高能力又学有所得。农村社区以就业培训加升学证书的双重保障,可使农民得实惠,社区变强大。
3.“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办学模式
为了充分利用三教资源,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确保完成农村“普九”任务的前提下,以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成人技校为载体,实行农村社区教育统筹三教的管理新机制。寻求适合各地农民需要的农村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
4.“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一要重点加强农民提高生产力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产业经营开发过程中的高层服务,建立各种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商贸中心等,直接把农科教结合提升到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层次。
农村社区教育二要结合各地农村生产实际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力争做到使学生边学文化课程和专业知识,边进行生产实践,边创收致富。把社区、教师、农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教、学、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以致用。
农村社区教育三要按照“社区教育出题目,专家培训列项目,农民实践出成果”的思路,建立适合各地区农民自己的“农村科研示范园区”。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专家指导、农民响应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而农村社区教育如果有了适合当地的办学模式,无疑为其发展壮大增砖添瓦。农民受教育得实惠,农村经济水平有提高,国家发展壮大则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吴戏贤.农村成效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M].宁波出版社,2013-10.
[2]刘尧.农村社区发展学院办学模式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调研报告07-13
探讨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模式07-15
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09-30
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10-11
教育教学办学理念10-30
教育集团化办学11-04
办学行为及教育大督察汇报材料08-04
教育局集团化办学总结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