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精选11篇)
1.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一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站克服了任务多、人手少的困难,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团结的工作氛围,严谨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方法,较出色地完成了年初计划的各项工作。杜绝了四级以上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制止了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即投入使用的现象,引导了施工、监理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统一了全市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改进了工程质量监督方法,建立了不良行为记录制度,使我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和工程质量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处于全省第一,全国上等的水平。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情况
学习是前进的动力,不学习的人或机构是没有前途的,我站积极相应建立学习型机构的号召,注重抓好全站同志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定了有效的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领会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我站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自身修养,使我站同志能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真正树立服务思想,受到各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业务学习重点学习了强制性条文、新版验收规范、《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导则》和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等。今年2月13-14日,组织全地区85名质量监督人员集中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合肥市建筑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全面交流了学习应用新版14个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体会。8月25日至9月8日,我站监督人员分为4批,参加了省质监总站举办的工程质量监督研讨班,进一步提高了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我站目前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工作的空隙,采用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深入进行研究探讨,使全站同志都加深了对标准、规范的理解,统一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效率。全站同志共写学习心得或论文46篇,去年在《工程质量》、《安徽建筑》、《合肥建筑业》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王荣村同志的《新时期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探讨》,在省建筑业协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二、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到二○○四年11月底,我站共监督工程项目项2086项、面积1009万平方米,人均60项,2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其中1-11月份新增监督项目1579项、面积686万平方米,完成竣工验收监督的工程项目1029项,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100%,一次验收合格率99%。未发生四级以上重大质量事故,完成了年初的工作目标。
在日常监督中,坚持以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影响使用安全及使用功能的关键部位为监督工作重点,严格监督程序,重视应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基础、主体结构等重要部位、构件质量进行辅助监督检查,提高了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减少了人为判断失误。有效控制了质量通病,在建筑防水、装饰面脱落、基本使用功能等方面已经收到明显效果,建筑裂缝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好转。在抓好对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查的同时,我们还逐步加强过程及验收等重要环节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工作,并取得一定效果。全年共完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编制600余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巡查)意见书5630份。外出监督检查、巡查5719次、14514人次,及时纠正监督检查、巡查中发现的各种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近100个,处理各种违规不良行为150余起。
日常监督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每天都能够坚持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站同志本着“热情服务、严格监督”的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受到各相关单位的好评,一些服务对象,如省邮电物业发展公司还送来锦旗,以表示对我站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我站还因为出色的工作、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而荣获安徽省建设厅颁发的全省先进质量监督站称号。
三、注重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有良好的工作效果,我站在今年的工作中注重抓好监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监督工作地影响。
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行了工程质量监督巡查制度、监督行为内部督察制度、监督检测制度、质量监督档案管理制度、监督信息化管理制度、质量业绩和不良行为记录和网上公布制度。制定监督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作业绩考核制度、文档管理制度、公开办事及承诺服务制度、职业道德及廉政建设制度、检测仪器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手续办理和监督工作方案编制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工程质量违法处理制度、工程质量验收监督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制度、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工程质量投诉受理处理制度、技术规范、标准管理等技术、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学习制度、质量例会制度,并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得到较好贯彻实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如今年实施的监督行为内部督察制度,对全站各室、分站、县站的监督工作开展情况、监督档案的整理情况、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反映等情况进行督察,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批评教育,促进了我站同志自觉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
再如,今年实施的不良行为记录制度,主动把质量巡查中发现的各种不良管理行为告知安全、市场、执法等部门,形成市场行为与现场管理联动效应。在7-10月份的全市工程质量大检查中,共检查工程314项,对其中10项质量存在违规、违反强标问题工程所涉及的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进行了不良记录,并及时反映到市场监管部门,对施工、监理等企业有很大触动,提高了质量监督的效力,改变了过去只能当“改错老师”的做法。
四、认真对待每一例质量投诉
工程质量投诉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我站历来高度重视做好工程质量投诉工作,按季度在建管局网站发布质量投诉处理情况信息。对责任范围内的质量投诉处理不及时、用户不满意,造成用户反复投诉甚至集体上访等恶劣事件的单位及时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进行处置,截止11月底共受理投诉100起,(其中接到市长热线23起,回复率100%),经统计,投诉人对投诉处理工作的质量和结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
在局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我站牵头开展了3、15质量投诉咨询活动,散发宣传材料近千份,现场接待受理群众咨询、投诉30余个,另外,还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参加了我局与合肥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每期“建筑之声”节目,9月份还开展了“质量月”咨询活动,以满足百姓对工程质量信息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
2.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二
1.1种子经营许可管理
《种子法》规定, 主要农作物的商品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这种许可制度实质是一种条件审查和资格核准制度。只有销售包装种子、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委托代销种子和分支机构销售种子这三种情况下, 由于销售者不直接参与商品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过程, 一般不会对种子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按照《种子法》规定, 这三类种子销售者不需要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除此之外, 凡参与种子经营都必须办理经营许可证。
1.2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管理
种子生产经营者都应当建立档案, 记载种子生产, 经营过程中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内容及种子流向等, 以便于跟踪管理。种子经营户每年都要到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进行经营档案备案, 种子管理部门要切实认真监督做好经营户的经营备案工作。
1.3种子标签的监督管理
可以通俗地比喻种子标签是种子流通的“身份证”是为农户提供对品种信息了解的第一个平台。种子标签是商品种子的重要属性之一。种子标签的不规范标注易给种子使用者造成误导, 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 不但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真实、规范的标注种子标签显得尤为重要。
1.4种子检疫证核查
种子生产应当实施产地检疫、调运、邮寄种子出县、进口种子应当实施检疫。搞好种子检疫的核查, 避免危险性、检疫性的有害生物传入, 对我县农业生产危害, 以此减少品种的风险, 促进用种的质量安全预防病害的传播。
1.5种子广告的审定与管理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 农民种植农作物要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北方属于优良品种, 在南方则不一定适宜种植。农作物种子广告是品种选育者、种子生产、经营者通过媒介或和各渠道介绍自己所经营种子的商业性宣传。并且根据《种子法》有关规定主要农作物种子在进行品种推广或销售该作物种子, 其品种都要通过审定才能进行推广种植。没经过审定的且不符合推广区域的一律不得进行经营销售。
1.6种子进销台账是否规范, 真实
督促经营者完善种子进销台账的登记, 进一步提升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维护好种子市场秩序, 保证种子安全流通。
2种子市场管理存在问题
2.1部分种子标签标注不规范
一是标签内容不规范或标识不显目;二是提供的种子品种说明书过分简单, 或者没有说明书。有些种子标签未标注作物种类, 种子类别、净含量、生产商信息, 有些包衣种子未标注包衣成分及警示标志;三是标注内容不规范, 将净含量标注为重量或净重。“千克”不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四是种子质量指标标注不规范。质量指标的标注项目 (发芽率、纯度、净度等指标) 和标注值不规范。五是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品种审定编号不规范。部分品种没有标注品种审定编号和生产许可证编号。六是生产日期标注不清晰等。
2.2没有按期进行种子经营备案, 备案手续不齐
我县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格局以委托代销为主, 部分种子经营户备案过程中, 没按时提供备案委托书及品种名称, 数量等。
2.3种子堆放不规范
由于仓库限制, 种子堆放不符合种子扦样要求, 给种子监督抽查扦样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部分种子批扦样的均匀一致及代表性存在一定误差。
2.4管理意识及相关农业政策法律法规, 执法水平存在差距
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及相关农业政策法律法规, 执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自种子管理部门体制改革以来, 由于在以往只注重种子生产, 而忽略了有关《种子法》知识及种子检验知识的学习, 导致种子管理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职能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
3对种子市场管理的几点意见
3.1严格种子市场准入, 建立相联备案书制度
在种子投放市场过程中, 对新引进品种或外省品种要严格按《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规定, 实行在我县经营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经营户必须到种子管理站对其所对经营的全部品种进行备案登记, 对于不符合有关规定的, 超范围经营的品种不但不予备案并且一律不许销售。加强审查力度,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种子经营档案检查, 核实, 保证种子销售具有可溯性, 以规范种子经营户的经营活动, 把好种子市场流通的源头关。
3.2积极主动相关部门的联系,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合作, 结合种子销售旺季和“3.15”打假活动大力开展种子市场检查工作, 对证照不全和种子经营档案不全的经营户, 进行严格查处, 杜绝达不到用种生产经营许可条件或不合格的种子进入市场。二是种子站每年要制定好全县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计划, 做好每个种子销售时期的种子质量抽查, 公正、公平, 真实地反映抽查结果, 尽可能杜绝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
3.3搞好宣传及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赶集时间或种子销售旺季, 积极宣传有关种子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让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种子经营的规范程序, 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促进种子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大种子信息及栽培知识的宣传, 引导广大农户科学选用, 用种让农户懂得如何购到优质丰产的种子。
3.4加强种子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努力做好种子市场监管工作
一是加强种子检验知识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二是积极开展好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提高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水平, 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保障种子质量和种子区域化的科学布局, 从而避免种子质量纠纷的发生。
4小结
种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材料, 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切身利益, 故而搞好种子市场监督管理是种子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 与此同时也是提高用种质量是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润才, 俸继红, 吴永梅, 等.浅谈如何加强临沧市种子市场监管[J].种子世界, 2009, (9) :9-12.
3.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三
摘要: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金融改革作为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离岸金融作为金融改革一项创新举措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的离岸金融市场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离岸金融在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监管法制现状和并试着提出自由贸易区可尝试的监管模式和市场准入规定,力求完善我国离岸金融的相关法律规定。
关键词:离岸金融 市场监管模式 市场准入 上海自贸区
一、 离岸金融和法律概述
1.离岸金融的概念。对于离岸金融的概念,理论上有不同的界定,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离岸金融业务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吸引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应严格区分:第一,多头监管。因为离岸金融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就存贷业务来说,货款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都是非居民,而提供者和需求者多数是来自市场所在国之外的其它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或者他国政府。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推动下,离岸金融业务可能涉及市场所在国,金融机构母国,货款提供者或者需求者母国多个国家的主权事项,这样每个国家都能以主权受到侵犯为由行使管辖权;与在岸金融只有母国监管不同,因此多头监管也成为了离岸金融的主要特征。第二,监管较松。离岸金融的初衷就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资金到离岸市场,通过各国政府制定特殊政策对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税收、外汇管制等给予优惠,但为了贯彻这样的优惠政策,虽然施行多头监管,监管政策都较宽松。
2.中国的立法背景和现状。中国的离岸金融业务经历了繁荣、衰落再到重新开启的阶段。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开启也顺势提上日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开展作为试点开展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让离岸金融得以复苏并发展。虽然1989年就已开始了离岸金融业务,但直到1997年《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的出台才让其发展有法可依。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被确立使离岸金融业务获得了更快的发展。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必将迎来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时期。
二、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构建
1.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模式。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模式是指有关管理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的管理服务模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而管理模式的选择是政府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国际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内外业务混合型、内外业务分离型、渗透型。
(1)内外业务混合型的监管模式。内外业务混合型是指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业务经营不分离的市场监管模式,典型代表为伦敦和香港。特点为: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的账户合并操作,非居民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在同一账户上操作,两类业务混为一体。采用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的资金相互融通,能够及时相互补足对方资金,促进在岸和离岸业务共同发展,并且方便当时人在两种业务之间转换。而缺陷也是存在的:可能会使有关金融机构利用相互混合的业务逃避监管。当一方金融机构发生风险时,必然增加另一方风险的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国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当今只有很少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才选择了内外业务混合型模式,即使选择了该模式,为了控制风险,政府也会采取措施让两类业务分离。例如:英国政府就通过立法让离岸英镑业务只能在英属海峡群岛的离岸中心办理,而伦敦不再开办此业务。
(2)内外业务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内外业务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是指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相互分离的监管模式,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日本。此种模式是为了推进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交易而创设,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分别开立不同的账户。将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分开,不仅能够给非居民交易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而且能够将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分离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相互牵连,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金融机构逃避监管。美国国际银行业务(简称IBF)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简称JOM)都将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严格区分。IBF就规定其接受非居民的存款,向非居民提供贷款,但是不得向美国居民办理此类业务,也不得开放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业务,例如票据、保险、债券等。JOM机构更是在IBF基础上将非居民限定在了外国法人、政府、国际机构和外汇银行的海外分行。如今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一监管模式。
(3)渗透型的监管模式。此种模式严格说来并不是单独的一种分类模式,它是介于混合型监管模式和分离型监管模式中的一种。它是指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居民和非居民的交易一般是分离的,但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况下允许两个账户之间相互渗透。具体操作是,有的国家只允许离岸账户向在岸账户渗透,而有的国家只允许在岸账户向离岸账户渗透,有的则是允许双向渗透。双向渗透是指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都可以被境内居民用作投资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情形下就可采取该种监督管理模式,它可以避免混合账户下的风险,也可以充分利用资金,该种模式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所采用,新加坡就是采取此种模式的成功范例。
(4)上海自贸区应该建立的监管模式。
上海自贸区选择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更能适应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离岸金融业务自身的发展。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内外渗透型的监管模式被证明不符合实际。中国在1989年设立的离岸金融业务就是采取了有限渗漏的内外业务分离型市场模式,即允许离岸金融机构早在一定条件和限度内用在岸资金弥补离岸账户资金寸头的不足。而最初的目的当然是在岸资金账户和离岸资金账户互相帮助共同抵御风险。而事实上却与设立初衷相背离,离岸账户依赖在岸账户补充资金寸头,短期还能暂时抵御风险,但长期却不仅没有抵御风险,反而使离岸业务的风险扩大到在岸业务上,扩大国内的金融风险。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市场模式下,在岸金融机构和离岸金融机构账户相通,在岸金融机构会利用离岸业务逃汇、套汇。从1996年到2002年离岸金融在中国停滞发展就是因为渗透型的监管模式使风险扩大化使政府被迫叫停了相关业务。
nlc202309051659
其次,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更适应上海自贸区的需要。美国IBF和日本的JOM都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建立的,而上海自贸区也是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引导的产物,与英国和香港自发产生的内外混合型监管模式相反,适用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更能适应上海自贸区的需求。此外,我国已经具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建立和完善离岸金融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虚拟业务型监管模式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最后,现阶段的上海自贸区应当坚持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建立内外分离型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允许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并指出了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并提出了具体制度设想。而本文认为,现阶段上海自贸区应当坚定的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因为1998年的离岸金融业务失败就证明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采纳渗透型的监管模式市场环境和风险管控能力,最终导致风险管理失调和与制度施行的初衷相悖。虽然渗透型的监管模式下的确有利于上海自贸区内的离岸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金,但是目前还不适宜在上海自贸区采纳。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简称央行“金融30条”)第二款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也表明现阶段还是应当坚持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上海自贸区目前已经暂停实施四部法律,鼓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内,让企业进驻自贸区。管理方面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即区内和国际市场是开放和融合的,但是自贸区和境内区外的领域相对隔离。这样的监管模式也在与内外分离型模式相契合。
2.市场准入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离岸金融业务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审核并决定有关金融机构是否能进入相关市场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制度。
(1)准入原则。我国与一般国家通常的做法相一致,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非居民之间有相同的权利义务,任何国家的金融机构都能进入中国市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只要金融机构满足申请进入中国离岸市场的先关条件即可。这些条件是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以及相关设施建立的硬性要求。目前上海自贸区内以居民金融机构为主,非居民金融机构仅占小部分。且获得离岸金融牌照的仅为四家居民金融机构,这对于维护离岸金融的稳定有意义,但长期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还是需要放开准入主体的范围,能够做到真正的国民待遇原则,鼓励非居民金融机构进驻并发展相关离岸金融业务。上海自贸区内已暂停实施四部法律,而对于外商投资而言,取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施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其关于金融领域外商投资有限制性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贸区的金融领域的外商投资限制还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国资金的引入,相应的离岸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自贸区要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削减负面清单,在风险得到控制的情形下,尽可能实现非居民金融机构国民待遇,以实现离岸金融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2)准入主体范围。各国有不同做法,有的国家只允许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从事相关业务,因为这些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主要集中于资金借贷业务,银行的规范化管理使风险控制和市场监管更简单。而有的国家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相关业务,除了借贷业务外,票据、证券、保险和抵押等业务也广泛涉猎。放开市场准入主体的范围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相吻合。我们建立上海自贸区不仅仅是要建立只有金融机构的离岸金融市场,我们是为了刺激金融改革,更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所以未来将准入主体扩大到民营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是必然趋势。央行“金融30条”也在此证明了这一点。
(3)准入方式。目前离岸金融试点中,中国主要是采取传统的审批方式。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离岸金融的准入多采取发牌照的方式。发牌照即简单又方便管理。将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分为:全能型银行、限制型银行、离岸银行和其他离岸金融机构四类。全能型银行能经营离岸业务,也能经营在岸业务,限制型银行能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能从事离岸业务,离岸银行只能从事离岸业务。审批机构颁发执照时主要考虑申请机构母国的市场监管能力和机构本身资金实力等。香港在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实行三级牌照管理(全能牌照、部分牌照和接受存款牌照)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对于资金实力强,内控风险管理水平高和业务完善的银行发放全能牌照;对于其他银行根据其业务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先试行部分牌照,根据发展再过渡到全能牌照。上海自贸区内施行就是牌照管理模式。在自贸区内目前只有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持有离岸金融业务牌照,还没有放开对非居民金融机构的牌照管制。当然,希望通过牌照的管制来维持居民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的优势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早日建成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开放对非居民金融机构的牌照管制才能扩大竞争,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结论。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加剧,离岸金融中心也作为一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中心已经日趋完善。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又为离岸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规制,逐步建成完善的市场监管法制以更好地服务于离岸金融市场和上海自贸区。
参考文献
[1] 韩龙.离岸金融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 韩龙.国际金融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罗国强. 离岸金融法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4] 姚杨.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我国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律构建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市场监管工作简报 篇四
一是对重点用煤的铜川市声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铜川声威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两家水泥企业进行了煤炭质量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了企业所用煤炭的检验情况,特别是灰分、全硫、磷含量、砷含量、氯含量、氟含量、汞含量等主要指标是否在国家标准允许的量值范围以内。
二是对区内的9个加油站所售的车用汽油、柴油,依据GB17930-20**《车用汽油》和GB19147-20**《车用柴油》两个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了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各站进货油品的检验资料。并对各站在售油品进行了抽样检验,确保所售油品质量符合国V的排放要求。
5.市场监管工作述职报告 篇五
市场监管工作述职报告
曾家镇市场监督管理工作2021年在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和曾家镇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整合职能,突出地从“服务、安全、监管、维权、管理”五个方面努力,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1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镇市场监管所共有5名在编人员(其中4人为执法人员),4名劳务派遣人员,全面履行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各项职能,人均监管户数排名靠前。辖区内共有4278家个体户,1810家内资企业,25家外资企业。6家大型配餐企业,日配餐量达8万余份。学校幼儿园共计14所,各类特种设备共计1125部。2021年我所新设立个体工商户638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306家。2021年我镇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3亿元,占高新区81%。
(二)强化合力,勇挑重担,全面构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两张安全网
1、突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构筑食品安全屏障。
统筹做好食品综合协调,落实做好日常工作,履行食品安全工作沟通联系、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等职责,年初制定食品药品监管计划并印发相应文件,计划覆盖全镇14家学校食堂,6家大型配餐企业,5家大型超市,规范餐饮操作流程,确保校园及配餐食品安全。同时,组织开展食用油、冷链食品、口罩等重点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以及各大节日食品安全联合联查,确保群众饮食安全;面向学校、大型配餐企业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目前已有12家学校(幼儿园)、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
2、着力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年初制定特种设备检查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检查。严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责任意识和保一方平安的大局意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针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锅炉重点监控单位和重点监控设备,认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截止目前,已对辖区内24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共计36台特种设备开展了安全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签发特种设备安全指令书8份,严厉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标整改,杜绝隐患发生。
(三)严格监管,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稳定
1、严格执法,2021年我镇共立案21起,均已结案,罚没金额总计79665.12元,规范了市场秩序,保障了群众需求。
2、开展年报工作,多方宣传、全力推动。采取电话通知,发放宣传资料,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在多方共同努力以及曾家全域涉及5752余亩地征地拆迁的大环境下,最终年报率达到88.45%。
3、开展双随机工作,曾家所今年双随机任务共计200余家,我所4名执法人员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难,目前已全部完成。
4、保障消费维权。积极解决12315、政府信箱交办单、群众直接投诉等消费维权,全年截止目前处理12315投诉,政府信箱交办单、群众直接投诉等共计45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万余元,并均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和回复。
(五)亮点工作1、2021年4月15日,在高桥中学工地食堂召开了重庆高新区曾家镇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现场会。会议召集了分局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辖区工地食堂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镇分管领导、市场监管人全体人员,通过现场参观、讨论的方式共同研讨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的新思路,引导企业重视食品安全,增强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让工人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2、助力辖区老旧电梯改造更新。曾家镇老旧小区较多,电梯使用年限较长,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电梯有22台、超过15年的电梯有6台,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曾家市场监管所前期协调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场镇内22台老旧电梯进行了检测评估,并出具了《电梯安全评估报告》,后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对曾家康田曾家园、松渝星都花园B区共计14台电梯进行维修改造。现已委托天之瓴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编订了预算编制报告书,由重庆天鸿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预算编制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了审核报告,目前正由璟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招标代理事宜,电梯维修改造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3、积极协调分局党组,联系曾家镇龙台社区党支部,创建党建示范点,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建品牌建设初现成效,其经验在高新区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并加以推广。
二、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一是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港和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需要局领导协调解决。
助力中国(西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药监总局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落地曾家镇,为国家级中心(站)入驻曾家镇发挥前哨作用。知识产权运营是实现智慧创新的重要方式,更是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运营中心将嫁接起“知识-财富-资本的服务桥梁”;促进信息公开,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成交率,降低成本费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专利技术转让。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的建立,将加强与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医疗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协同,积极探索专业服务创新和监管模式的创新,建立符合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用械需求。三、202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2022年,市场监管所明确“围绕一个中心、加快两项建设、做好三大服务、确保四项安全、紧抓五项重点”的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一个中心。
仅仅围绕镇政府、分局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四部门整合后市场监管的“大部门”职能优势,强化市场监管,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快两项建设。
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充实基层力量,进一步加快干部队伍建设;从严格教育、严格承诺、严格执法、严格督查、严格责任追究等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快作风效能建设。三是做好三大服务。
立足职能,履职尽责,寓市场监管工作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服务大局、服务市场、服务民生。四是确保四项安全。
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积极排除安全隐患,确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五是紧抓五项重点。
抓企业信息公示,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充分发挥信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抓民生服务,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切实保障群众权益;抓打假治劣,加大案件办理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抓广告治理和打传打非,维护公平正义市场环境;抓检验检测,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全力发挥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作用。(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打造新型办公场所,推行实施智慧监管。探索构建以“信息公示、风险分类、随机联查、结果告知、联合奖惩”五环相扣链条式监管体系,并包含企业信用监管、食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消费维权等领域的内容,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基层市场监管效能。
6.市场监管局工作总结 篇六
一、开展全面排查
一是查询“《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情况一览表”,查看是否有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二是采取百度搜索等方式,以“x区”“医疗器械”“销售”等为关键词,进行全面搜索;三是结合以往收到的投诉举报情况,排查新区是否有开展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经过全面排查,新区现有x家取得非经营性《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未发现有非法开展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
二、强化监督检查
新区现有x家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该企业取得的是非经营性《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只进行产品信息网络发布,不开展网络销售。我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网络及现场检查,该企业的互联网平台只提供医疗器械产品的信息发布,未进行医疗器械销售,企业现场也未发现网络销售行为。
三、注重宣传教育
7.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七
当前,烟草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控烟呼声、专卖体制、内部和谐和国际竞争 “四大压力”和 “卷烟上水平” 新的战略任务,烟草专卖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为 “卷烟上水平”保驾护航是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普遍存在片面地追求检查频次和覆盖面; 不注重分析市场、监管重点不突出; 稽查方法简单、针对性不强、重点不明确、效果不明显; 对违法经营户处理实行 “大一统”的标准,案件查到后一律进行罚款,没有其他的教育处罚方式等。随着卷烟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法分子反侦查意识的增强,过去传统的检查、户籍化管理等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由于缺少目的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不高; 传统日常市场检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守法零售客户的正常经营,这就迫切需要改进检查手段,创新现代化管理模式。而APCD工作法,即 “进行分析、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分类处理” 的工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在日常市场检查中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2APCD工作法实施意义
2.1市场信息分析要精确
“分析”是整个 “APCD”工作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核心环节。为此可以通过记分及特定条件,将监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受理举报投诉、市场调研以及信息网络等途径全方位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精准分析汇总,依靠精准的信息和数据分析摸准卷烟市场异动的脉搏,找到市场检查的重点对象,准确锁定目标。在分析信息时要重视分析数据,由于很多数据来自营销、内管系统,其覆盖面大,真实性高,周期长,可比性较强,因此专卖人员应该熟悉掌握专卖、营销、内管系统的运用,通过对专卖、营销、内管数据进行精确分析, 提高问题预警的准确率,实现通过分析环节发现异常信息,进一步为实现精准化的卷烟市场监管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
2.2工作计划制订要精细
“计划”是 “APCD”工作法的第二个环节。在检查计划制订时,应力求实现 “科学精细”。在制订市场检查计划时,检查目的要明确,要确保实施市场检查时有明确的切入点; 检查时间要具体,要确保专卖人员工作压力的轻重适度; 检查对象要客观,既要检查辖区内持有各类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审批证明文件的相对人,也要检查无上述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形式违法从事烟草经营活动的相对人,但应明确工作重点; 检查内容要全面,在实施日常市场检查时要检查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审批证明文件的使用情况,烟草专卖管理相对人的守法情况以及烟草营销、 配送等基本经营情况; 检查人员要合法,实施日常市场检查时,要明确必须是两名以上 ( 含两名) 执法人员,并可以确定一名声望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市场检查工作; 检查方法要得当,实施日常市场检查时具体采取的检查方法应当事前充分斟酌、事中随机应变、事后处理得当。在制订周市场检查计划的时候,要结合上周检查情况,突出检查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问题,要明确对违法频次多、经营数量大、经营波动异常等类似情形的烟草专卖管理相对人要加强检查。制订月计划的时候,应根据稽查人员的信息分析确定下月的检查重点,对举报投诉涉及的零售户、内管等相关部门提出的需要进行核查的零售户也应列入检查对象,根据程序要求, 月计划还应由分管领导进行审核。总之检查计划制订要详细周密,不遗漏,做到检查重点贯穿始终,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使检查工作的开展有依有据,确保烟草市场监管无死角。
2.3市场检查监管要精准
“检查”是 “APCD”工作法的第三个环节。卷烟市场检查又是专卖执法工作中的重头戏,那么如何在市场检查中有所 “收获”,确保专卖人员不走空呢? 那就应该依据监管对象和实际需要,转变检查方式,推进市场监管方式的转型,将市场检查工作从定期例行检查向重点精准检查转变,灵活选择检查方式。在实施市场检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 对重点区域、重点户、违规大户、无证户进行明察暗访, 对市场易出现违法违规较严重的区域进行专项整治,通过检查、告诫等形式引导零售户规范经营。同时还可以采取错时错位检查方式,要求专卖人员打破工作常规,实行专卖弹性作息时间制,根据中午、晚上及双休日违法违规现象较多的特点,利用特定时间段对卷烟零售户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重点检查,有针对性地实地核查相关问题,查找异常原因,判断零售户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违法违规行为的性质情节并保存相关证据材料,确保市场检查精准到位。
2.4检查结果处理要精实
“处理”是 “APCD”工作法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环节,专卖人员应根据 “规范引导”的原则,积极疏通调整好违法人员的心态,按照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证据的采集情况、管辖范围的确定等标准对现场检查结果进行判定。按照 “结果分类处理”的方法,针对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结果进行正确分类与判断,确定正确的处置方式,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在问题处理上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罚的处罚、该移送的移送, 有效做好市场监管与其他专卖工作的无缝对接,做到处理结果求精求实。同时在对问题依法进行妥善处理时还应该总结改进,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
实施APCD工作法是在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对转变烟草专卖管理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有利于突出对重点违法行为的打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可以减少或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提高监管效率和效能; 可以协调和解决专卖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误解,争取配合,它对完善柔性执法,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保持良好卷烟市场秩序等必将有着重要意义。
3在实践中拓宽完善APCD工作法的对策
3.1应用APCD工作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市场监管过程中,没有好的计划,就没有针对性。 发现问题只能靠蒙,瞎猫遇见死耗子。因此根据上级对市场监管的要求和部署,有针对性的做好前瞻性计划,成了落实市场监管任务,净化清理市场的首要前提,只有前期工作做好后,才能有的放矢。如何做到 “带着问题上市场”,就是根据 “网上数据分析、明确检查对象、科学计划排定、现场检查联网、结果分类处理” 的一整套系统性工作模式。笔者所在中队根据客户订货系统信息,发现辖区内一个零售客户三月份卷烟订货量突然下降50% , 根据这个异常情况,中队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存在非法渠道购进或其家中出现事故导致订货异常,并制定了重点检查对象,改变常规检查规律,到其营业场所检查,从其库房和柜台上,发现大量的不是该零售户卷烟代码的卷烟,当时进行做现场勘验和询问笔录。查清其违法违规事实。因春节用烟量大,货源供应不足,而从附近其他客户店中购进,用来经营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对其违法违规卷烟进行了先行登记保存。通过真实案例说明,及时发现问题,弄清事情产生的原因,并做好监管计划,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减少盲目性,对点打击,提高了命中率。
3.2杜绝教条主义,动态应用APCD工作法
任何新模式、新方法,都需要在事件中得到应用,能证实切实可行,符合工作实际需要,才是最好的,最实用的。但在推广运用中,往往会出现为推广而推广的现象, 十分机械、教条地运用。因此会产生许多生硬的方法。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中,APCD工作法虽然是有前后顺序, 但其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切入点的不同,而随机变换顺序,但其总是不能割裂开来,而是动态的系统工程,不管是从分析入手,还是从问题入手,或者是从计划入手,总之是一切入点为始点,然后结合其他节点,而进行不断的循环的一种动态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反映,实时打击,才能做好应急方案,解决突发问题。
分析很重要,但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更加重要,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处理好问题。 “调查就像 ‘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 ‘一朝分娩’。”接下来,毛泽东用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只有进行了 “十月怀胎” 似的深入地调查,弄清问题的 “来龙去脉”,搜集好问题的必要材料,才能 “一朝分娩”般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朴素的话语充分说明了实际调查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实际中,不能习惯于机械地理解上级良苦用心,简单照搬条文办事,简单照搬条文办事,好像是 “不走样” 了,但它却使得上级部署在落实中表面化,样式化。模式政策无法用好用足,从实质看,其实也是一种 “走样”,大的方针政策没有结合专卖工作和市场监管的客观实际,就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没有将好政策按政策的本意在本地得到真正落实。只不过这种本本主义以 “坚决贯彻”的面目出现,这看上去似乎 “没犯错误”,事实却不然,因为它使新模式的 “富矿” 难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 “开采”,大大影响了发展! 并不是把分析 ( Analysis) 、计划 ( Plan) 、检查 ( Check) 、处理 ( Deal With) 简化成APCD就是创新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用就灵的妙招,而是要动态的不断完善充实的过程。着力完善 “打击严厉、 管理到位、疏导及时、服务周到” 的市场监管体系,助推整个专卖管理工作上水平。
3.3深化APCD工作法内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传统监管模式容易要么是毫无差别地实施频率检查; 要么是单纯凭借主观判断进行选择性执法。这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 既不能集中力量对严重违法者实施有效打击, 又会对合法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干扰。APCD工作法就是完善 “网上数据分析、三线互控信息的对比、明确检查对象、科学计划制订、现场检查联网、结果分类处理”的工作程序和系统化。“分析”是整个工作法的核心环节。有一次,笔者得到送货员反映辖区内有一个客户存在 “一户两证” 嫌疑,根据信息,专卖人员及时跟进, 到实地巡查,结果正如信息反映的一样。我们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了处理。计划的安排一般由信息系统根据检查时间、工作内容、检查对象地域特点自动排出检查计划和线路,市场检查人员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调整。专卖执法人员对违法嫌疑较大的对象进行重点检查; 对数据正常的守法零售客户,则免予检查或大幅降低检查频次。检查步骤一般为 “一核人员、二控现场、三查卷烟、四取证据、 五问来源”。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通过 “市场检查移动执法终端”现场查询信息、制作法律文书、固定影像证据。处理方式按 “规范引导、行政处罚、内管处理、移送处理、案件经营、许可管理” 几项内容区分,按照违法行为严重程度、证据采集情况等标准对现场检查结果进行判定,分类处理。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化 “APCD工作法”内涵,使其内容不断地得到丰富,还要使其方式手段不断地深入和完善。
3.4扩大APCD工作法外延,借外力市场监管水平
在应用 “APCD工作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化其内涵,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扩大其外延,扩大其应用范围、领域。并要借外力来保障其实效和力度。借助工商、 公安等部门在情报信息搜集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他们点多面广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的高效的协调能力。在信息共享方面与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相衔接,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天候监督,并制订联合执法方案,为迅速快速打击做好提前准备。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每个职工都有主动能力、创新工作方法,要做到能想事、会做事,要将理论和具体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切实通过APCD工作法拓展的外延来解决一些困扰工作中的难题、难点,通过借外力使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具体工作效果,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客户构建战略伙伴关系,着力建设好卷烟零售终端这个 “桥头堡”。
加强专卖营销联动。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市场管理和走访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好信息的总结、汇总。稽查中队重点围绕许可证后续管理,查处涉嫌卷烟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 营销部门主要围绕进货 ( 销售) 量异常情况、客户反映情况以及客户法律法规咨询等。利用 “三结合”方法收集、应用信息。市场分析与销量相结合。利用销售数据进行同比、环比分析,从单客户、片区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对销售波动较大的区域或单客户,制订可行的走访计划,带着任务和措施下市场, 进行实地调查,有针对性发展信息员,为市场治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市场分析与内管工作相结合。从内管系统上分析销量 ( 品种) 上下波动幅度较大的零售户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从销售数据分析系统中各类卷烟和品种波动是否正常,从而确定需要检查的零售户和品种。市场分析与许可证后续管理相结合。从日常许可证管理环节中,严防团伙销售违法卷烟或串联销售等不法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许可证办理,对比某一时间段、某一区域违法经营的特点,从而找到异常信息进行打击。违规处理全面实行 “行政指导”。对违法行为实施分类处理: 对于守法经营户的日常检查,主要以服务和听取意见为主,不断增强守法户的信赖度和满意度; 对轻微违法的,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要处理方式; 严重违规的,增加检查频率,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取消烟草专卖经营资格; 对无证经营行为, 移交工商部门联合予以取缔; 对涉烟犯罪行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借助外力寻找到突破口,发现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借助外力形成合力。通过组建专案组专项办案、专项行动进行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点区域违法案件发生。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职权受法律限制,单纯依靠行业行政执法力量净化卷烟市场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要彻底净化卷烟市场,实现治本的最终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各方面力量,形成以联合工作机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疏堵结合,密切注视辖区内的动向,培养线人,搜集情报信息,发现违法迹象,露头就打,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违法分子活动特点和规律,提高案件经营能力。
总之,APCD工作法的探索和推进,不仅更加规范了专卖管理与 “市场监管”体系的运用,而且使该局专卖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市场控制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APCD工作法能有效解决市场监管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应该以APCD工作法为切入点,以求精求实的态度,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市场管理,逐步形成精准到位、扎实推进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专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卷烟市场上水平保驾护航。
摘要:专卖市场监管工作是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最前线,是维护卷烟市场经营秩序的基本措施,对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意义重大。然而,卷烟销售市场瞬息万变,专卖市场监管工作多年来沿袭旧时的粗放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工作需求,APCD工作法的出台无疑为行业市场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是烟草市场检查方法的创新之举,是切实解决实际需求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问题的有力武器,是符合市场检查实际规律的。笔者就如何实现对“分析”环节的深入应用,推动APCD工作法落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8.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出版物市场监管“扫黄打非”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出版业做强做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条件下,出版物市场监管是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搞好市场监管,就必须开展“扫黄打非”,解决出版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服务工作大局。
当前出版物市场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一是随着出版物市场分销领域的开放,文化市场、资源、阵地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抗性的文化冲突涉及我国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关系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文化管理和出版管理、出版物市场管理方面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扫黄打非”斗争的新要求。三是开展打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以来,网络文化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但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任务仍然不容乐观。四是侵权盗版行为、非法出版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未成人的身心健康,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五是有的地方领导对“扫黄打非”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地方“扫黄打非”工作被削弱了。面对上述新的情况和特点,如何做好当前的出版物市场管理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出版物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条件下,出版物市场监管为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在整个出版市场监管过程当中,“扫黄打非”无疑是核心的、直接的、最前沿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狠抓打击非法政治出版物这个重点。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在政治上把好出版物市场的各个关口。具体到“扫黄打非”工作来说,其工作重点也就是必须采取一切手段,严厉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是境内外敌对势力传播政治谣言、破坏社会稳定、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惯用手段。因此,必须把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当作十分严肃的政治斗争来看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时刻都把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三、面对“扫黄打非”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创新思路,在“扫黄打非”的基础上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动解决出版物市场存在问题。
(一)要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调研,掌握制黄贩黄、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的新动向,牢牢把握“扫黄打非”斗争的主动权。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高新技术给我们“扫黄打非”斗争带来的新挑战,探索互联网上“扫黄打非”、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努力提高“扫黄打非”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要强化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管,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治理相结合,坚持以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问题,坚持以日常监管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巡查力度。在时间段上,要加强对下班后、节假日特别是长假期间的巡查;在地段上,要加强对城市繁华街道、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的巡查;在对象上,要特别加强对销售非法出版物和盗版游商、地摊的清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违反行为,并由此追根溯源,深挖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的源头。要正确处理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的关系。专项行动是针对文化市场较为集中或较为突出的问题统一进行治理,日常监管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要互为补充。
(三)要在“扫黄打非”的基础上,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动解决新闻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促进新闻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严格行业管理,引导行业自律。严禁买卖书号、刊号、版号以及其他为有害出版物提供条件的违法行为;要抓源头,源头治理是推动“扫黄打非”深入开展的根本。严格执行印刷复制企业复制委托书管理制度,杜绝违法违规承接印刷复制业务的行为。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站和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私服”“外挂”方式营运非法游戏软件。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市场的监管,对制作、销售盗版软件,以赢利为目的使用盗版软件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四)要不断完善“扫黄打非”的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对出版物市场的长效管理。进一步按照“扫黄打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落实“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五)要抓办案,查办案件是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要高度重视查办案件,特别是查办大案要案。建立大案要案查处机制,做到抓得紧、挖得深、查得清、判得准;要建立联防协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做到讲时效,看实绩,年考核,评优劣。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进一步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扫黄打非”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居委会和农村乡镇党组织的作用,将“扫黄打非”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确保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严密的防范网络。要坚持和完善“扫黄打非”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新形势下,抓好和提高“扫黄打非”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升“扫黄打非”工作能力。
当前各级“扫黄打非”队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经得住考验的、值得信赖的队伍。但是,在队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第一,只有人员特别是专职工作人员的“扫黄打非”意识提高了,才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净化出版物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第二,人力资源是“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各个要素中的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从国家“扫黄打非”的宏观管理,还是从编、印、发、出版生产的诸多环节来看,如果仅有好的硬件设施而缺乏较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那么,“扫黄打非”工作就会缺少后劲,出版物文化市场管理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就难以改善。
五、新形势下,加大“扫黄打非”的舆论宣传力度。
非法及盗版出版物之所以还有市场,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购买和使用非法出版物的违法性质。因此在“扫黄打非”的同时,更需要展开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舆论宣传。宣传的内容应该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扫黄打非”的重大活动、重要案件、动态信息等等;舆论宣传的手段应当包括:调动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网站等有影响的报刊媒体进行重点报道,还要设立专版、专栏、专刊等方式加强日常宣传,采取集中报道与平时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要以宣传攻势对那些不法分子不断形成震慑,使更多的群众树立“扫黄打非”的意识,拓展“扫黄打非”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认同度。
9.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工作,部署2021年任务,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的新局面。刚才,X同志总结了2020年工作,安排了2021年重点任务,讲得很具体、很实在;X同志就市场监管系统干部作风整顿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正视存在问题
去年以来,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繁重发展任务,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到了机构改革、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围绕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不断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全年新发展企业X户、个体工商户X户,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X%,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深化
“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中发挥了先锋主力作用。
另一方面,持续规范了市场秩序。突出抓好事中事后监管,全力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有力净化了市场消费环境。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隐患排査、专项整治等方面多措并举,全县未发生三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药械突发事件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得益于各乡镇、各部门的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得益于市场监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服从大局、扎实工作、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市场监管工作,既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重要的安全工作,更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当前,市场监管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工作与中省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多问题和短板,面临着新的现实挑战: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控市场风险隐患、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全县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风险隐患量大面广,市场消费环境急需进一步改善
;三是市场监管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基层监管网络、技术支撑能力、监管执法力量与担负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非常突出。站在新高度、立足新起点,我们必须顺时应势、抢抓机遇,准确把握市场监管工作的方向路径、职责定位,自觉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主动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加快构建“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新格局,奋力开创定边市场监管事业新局面。
二、立足新的起点,精心做好当前重点工作
当前,市场监管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点、主动作为,“促发展”““提质量”“守底线”,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立新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
一要让市场主体“进得来”。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环节再减、时间再压、成本再降,改进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在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上下工夫。二要让市场主体“过得好”。巩固扩大“证照分离”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产品准入改革,分类推进食品许可审批改革,把该放的坚定不移地放到位,坚决破解“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三要让市场主体“出得去”。围绕企业退出难的问题,全力推进市场主体注销便利化改革,努力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二)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要坚持科学监管。从今年起,除特殊领域外,所有行政检查要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对抽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必须一查到底、严罚重处。二要坚持重点监管。对于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要发挥改革后的职能优势,围绕生产、经营、使用、检测,紧盯每一个环节,把好每一道关口,守住安全底线。三要坚持长效监管。各行业部门要持续深化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和联合惩戒,让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使各类企业不想违法、更不敢违法。(三)营造更加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
一要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开展质量工匠和政府质量奖评选,在农副产品、能源化工、食品、纺织和服务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有特色的产品。二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以“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格落实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用监管执法倒逼企业保证质量,鼓励激励企业提升标准,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三要形成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四)不断强化市场领域安全监管。
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扛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地问责”贯穿始终,确保人民群众买的放心、吃的放心、用的放心。二要健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县委、县政府《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尽职免责,坚持抓发展必须抓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把属地监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落细、落到位。三要排查整治风险隐患。目前,我县的餐饮企业共X余家、电梯数量近X台,各种高风险器具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安全风险隐患量大面广。各乡镇、各部门要突出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持续开展食品药品、网络餐饮、产品质量、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坚决堵塞漏洞、补齐短板。
三、凝聚工作合力、狠抓责任落实
加强市场监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各行业部门的共同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守土有责、履职尽责,齐抓共管、协同共治,实现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良好开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牢牢把这项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要统筹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合力,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强大保障。(二)加强协调配合。
市场监管不是市场监管局一家之事,需要各行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各行业部门既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干好分内工作,更要服从服务大局,密切对接联系,通力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各方参与的强大合力。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沟通、主动作为,把牵头承办的工作落实好、完成好。(三)加强廉政建设。
市场监管系统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党的纪律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干部作风专项整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好转。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制定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队伍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执法公示和全程记录制度,依法办事、照单履职,确保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加强督查问责。
县政府、县食安委将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单位食品安全、质量工作的督查考核,对落实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以及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失职失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五)加强基层基础。
X月X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X月X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下一步,县政府将按照中省市有关要求,在市场监管派出机构建设、装备技术支撑、业务用房保障、执法队伍建设、业务能力提升、干部激励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夯实市场监管的基层基础,努力补齐我县市场监管工作的短板。同志们,市场监管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做好当前工作,思路已经明晰,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市场监管处工作职责 篇十
2.负责全省经营电信业务的审批工作。
3.负责全省电信业务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维护全省电信业务市场的秩序和用户的合法权益。
4.贯彻执行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设备进网认证制度,并对全省电信设备销售市场进行监督和检查。
5.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网间互联互通及网间结算工作的方针政策,协调省内各电信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及网间结算工作,确保通信的畅通。
6.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信资费管理的方针政策,并负责监督检查。
7.负责监督检查电信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并负责受理有关通信市场的用户申诉。
11.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 篇十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金融体系已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 金融产品市场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但是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区域生产、贸易和资本国际化的同时, 也使金融风险在全球扩散变得更为容易和迅速, 局部金融问题可能迅速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给本国金融安全带来严重威胁。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大规模爆发就是一个例证, 其经验教训我们要认真汲取。
金融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国际金融学界并无“金融安全”这一术语, 也没有关于金融安全的专门研究, 只有与之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1]“金融安全”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 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的。金融安全, 是指通过法律制度、体制、机制和技术等建设, 强化和完善金融领域的薄弱环节和链条, 确保一国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能够抵御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 避免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风险 (即金融危机) 发生, 从而保障本国金融不受重大损害。
金融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安全的评价对象是一国的金融体系, 主要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二是金融安全包括“积极金融安全”和“消极金融安全”两层含义:前者强调金融体系在一般情况下高效、稳健运行;后者强调金融体系在遭遇来自内部和外部侵害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 使本国金融财富免受重大损失。[2]
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的辩证关系
金融业作为从事货币资金融通的特殊行业, 风险与收益共存。无论是银行、证券、保险业, 还是信托业, 都与风险相伴, 并以经营风险来获利。金融业如果没有风险, 就无从获利, 只能走向消亡。因此, 金融风险是必须面对而不能彻底消除的客观、绝对的存在, 而金融安全则是相对的。认识到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的辩证关系, 就会对金融风险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我们应做的是, 对金融风险要有警惕之心、防范之法, 一旦发生风险、酿成事故, 要有应对之策, 以防止系统性、传染性、全局性金融风险发生, 把金融风险和事故带来的损失控制在预期的可承受的范围之内。[3]
当代世界金融监管法治理念的演变
当代世界的金融监管法治理念是随着金融发展而变化的。自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 金融监管经历了从自由走向管制, 又从管制走向自由, 最后走向寻求自由与管制的平衡的复杂历程。与此同步, 金融监管法治理念也经历了从追求效率到注重安全, 再由安全到效率, 最后寻求安全与效率的均衡的更替过程。这种演变是金融创新、经济学理论与法律理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初始阶段, 经济和金融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层次, 这一阶段创新大都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困难, 与生产流通的结合相对紧密, 因此对经济、金融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积极性大, 风险性和投机性小。进入金融发展阶段后, 金融创新‘双刃剑’的作用开始明显。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 金融创新的正负作用同时提高。完全自发或自由放任地从事金融创新往往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 滋生出严重的风险……”[4]
自进入本世纪直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 随着金融作为经济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记忆逐渐淡化, 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导致金融自由化的风潮愈演愈烈。这反映在金融监管法治理念上, 就是对“金融压抑”的宣扬和对放松管制的鼓吹, 以至于有人提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如火如荼的金融自由化运动, 是以经济诱导为基础的金融监管法律从自己固守的阵地上一步步地妥协和撤退中得以实现的。”[5]提出这些理论反映了人们对金融安全的漠视、对投资效率的过度追求, 并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面对安全与效率的争论, 我们应秉持怎样的金融监管法治理念, 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美国金融监管法治理念在金融危机前后的调整和反思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在上世纪70年代至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曾经历过盲目追求效率的自由主义极度泛滥时期。这一时期, 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主导了美国的经济政策。以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为代表的美国金融监管者们, 是自由主义监管理念的忠实信徒, 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虽然自由主义的监管理念激励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 但是对效率和竞争的过分推崇, 也使得人们忽视了市场失灵问题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在金融自由化体制下恶性膨胀, 使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深渊, 并酿成了迅速波及全球的金融灾难。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根本原因是监管体制的宽松和金融创新的过度“繁荣”。简言之, 就是金融监管法治的完善滞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 金融安全的理念让位于投资效率的理念。[6]长期以来, 美国的金融监管法治理念偏重于效率和竞争, 忽视金融安全, 这种理念的偏差是催生危机的重要因素。
金融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深刻地反思其金融监管理念及其制度的弊端。2009年6月, 奥巴马政府在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白皮书中明确指出, 原有的金融监管理念亟待修正, 要求监管机构“在安全与效率之间不仅取得平衡, 而且这个平衡还应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这种金融监管理念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维护金融安全为核心理念,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治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虽已渐行渐远, 但其间接的冲击和影响将长期存在。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 但是这必将警示我国以更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金融创新及其风险进行监管。
1.金融安全优先于效率
法的基本价值主要包括自由、秩序和正义, 而效率、利益等则属于基本价值以外的一般价值。法律价值位阶理论认为, 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 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所以在秩序与效率、利益的排序上, 秩序必须被优先遵从。此外, 在自由、秩序和正义等基本价值的追求中, 秩序应排在第一位。“因为对平等、正义和效益等其他目标的追求, 只有在秩序的场景中才具有讨论的意义, 这是因为秩序包括了安全性、预测性、和平性、连贯性、一致性等终级性价值的语意。”[7]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促使人们再一次深思“安全与效率”这个古老的命题。可以肯定的是, 同为法的价值, 安全作为基本价值在与效率的排序中任何时候都居于首位。实行金融监管的宗旨和目标始终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没有安全作为基础的效率, 酝酿的是危机和隐患, 带来的是摧毁和停滞。因此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秉持金融安全优先的理念, 这是金融监管法治创新的前提。
2.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效率
虽然安全与效率在排序上有先后之分, 但是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在金融市场上, 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 任何监管都要充分注意安全和效率, 并寻求两者的最佳平衡。从根本上讲, 加强监管、确保安全最终有利于提高效率。不管怎样的监管, 只要它是合理、有效的, 金融经营机构就要认真执行, 要符合经营主体的根本利益, 或者说在为经营主体提供安全的同时, 还能够有利于促进其提高效率。否则, 不是经营机构通过金融创新突破监管, 就是经营机构被监管封锁在无效益的范围内反过来阻碍金融业的发展。[6]所以, 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 在金融安全前提下, 兼顾效率始终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首选。在稳定的前提下, 创造有利于竞争和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 达到安全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应成为衡量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新标准。
3.金融安全、效率、成本相结合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到, 金融监管是把“双刃剑”, 并非越严越好。作为监管者, 一方面要以维护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为第一要务;另一方面, 也要考虑金融业的运营成本。因为监管不当或监管过度, 都会造成监管成本超过监管收益, 降低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降低运营效率, 阻碍金融业发展。理想的金融监管目标应是安全、效率、成本相结合。金融监管部门在制定、实施监管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对竞争、效率和金融创新产生的影响, 权衡利弊, 采取灵活的监管政策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2]高晋康.金融法治与我国金融安全.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8卷第3期.
[3]朱大旗.确保金融安全关键在于以法治促进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年总第90期.
[4]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5]汪澄清.金触创新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8]何国强, 罗熙.论金融创新风险及其法律监管理念——以当前世界金融海啸为背景.政法学刊, 2009年第26卷第1期.
【市场监管法制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市场监管工作建议08-25
酒类市场监管工作汇报08-09
市场监管普法工作计划06-29
市场巡查监管工作实施办法06-13
市场监管工作检查情况报告11-06
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06-22
上半年农药市场监管工作汇报09-07
烟草制品市场联合监管工作总结09-27
市场监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09-06
“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