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1.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三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做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用心爱心专心 1
2.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二
放大镜
一、填空: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见毫米大小的物体;凸透镜不仅能使物体的图像放,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物体更多的节。
2.放大镜也叫镜,它由镜架、两部分组成。镜片是中间,边缘。(“凸”是中间;“透”是的意思。)
3.通过凸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凸透镜的。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10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楚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能够把字放大倍,这个放大镜的倍数是倍。
4.凸透镜的凸起程度越,放大的倍数越;
5.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6.(见第4页)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常用到的之一,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
8.计算机显示器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的点组成的。
二、请用以下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放大镜(只要求画出设计图)
材料:凸透镜两个,纸筒一个,直尺一把,透明胶带,双面胶带
设计图:(画在右面空白处)
三、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当我们要观察某些物体的细节时,经常用到放大镜.()
2.透明的玻璃都有放大物体的功能。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看见一些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4.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四
导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导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导学案
看课本图片,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②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③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下面是学生的练习纸)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画法。
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
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斜边呢?(用尺子量一量)新课标第一网
那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小结:也就说按2∶1放大三角形,应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大小没变的?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7和58页,认真看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堂检测xkb1.com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学生独立练习,在方格纸上作图。
汇报画法。
课后拓展
李师傅把它制作的零件按一定的比画在图纸上,你能帮它标上比例尺吗?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5.六年级科学下册的13课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什么是风?风从哪里来? 空气流动而成风。我们感觉到风,其实是我们感到附近的空气在流动。我们用扇子使空气流动,会感到阵阵凉风。刮风时,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而产生风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热情况不一样使空气温度有分别,较热的空气膨胀,空气密度及气压减低,周围的较凉空气就会流过去填补空缺,而形成风。【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进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
教师准备: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做一做、摆事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交流对风的认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进而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3、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三、交流汇报,评价质疑。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汇总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四、概括总结,抽象提升。
1、谈话:海陆风是怎么回事/
2、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谈体会。
3、教师小结:海陆风是沿海地区昼夜变化显著的风。白天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叫陆风。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以“地球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活动:进一步思考问题,搜集关于风的科学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我的实验设计方案 我的发现
6.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六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4.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局部生锈的铁片(仪器室里取来的)、羊角锤、磁铁、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培养皿两个、铁钉两枚、纸巾若干、食用油若干、清水若干、食用盐若干、塑料杯两个、量杯一个、搅拌棒一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观察铁锈.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新自行车和生锈的部件。
【讲述】新买来的自行车没有生锈,用过一段时间有些部位生锈了。
【展示】展示各种生锈的物品。
【讲述】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生锈的铁制品。有生锈的铁门、生锈的铁锁、生锈的衣架等等。
【过渡】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生锈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铁生锈这节课的学习。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观察铁锈 【展示】展示铁片和铁锈。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铁片和铁锈,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填写下列表格。
【展示】展示表格:
颜色 结构 色泽度 手感 铁片 银色 紧密 金属光泽 光滑 铁锈 黄褐色 疏松 无光泽 粗糙 【展示】展示羊角锤。
【提问】我们还可以利用羊角锤来比较铁片和铁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用羊角锤来观察呢? 【预设】敲击。
【组织活动】用羊角锤敲击铁片和铁锈。比较它们敲击的声音。
【提示】使用羊角锤的时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利用羊角锤敲击铁片和铁锤。
【提问】通过敲击铁片和铁锤,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预设】铁片坚硬,而铁锈易碎。这又一次说明了铁片结构紧密,而铁锈结构疏松。
【展示】展示磁铁。
【提问】怎样利用磁铁观察铁片和铁锈呢? 【预设】利用磁铁吸引,观察是否能被吸引。
【演示】演示用磁铁吸局部生锈的铁棒,磁铁与铁棒相吸。
【提问】谁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铁钉没有完全生锈。
【组织活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铁钉没有完全生锈,依然可以被磁铁吸引,现在我们将铁锈刮到白纸上,然后再进行操作。
【总结】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提示】有些小组摩擦取下来的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摩擦下来的铁锈,可能发现:铁锈中有铁屑混入。此处,建议老师再准备放大镜,便于观察。
【展示】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提问】我们用这个怎么来观察铁锈? 【预设】观察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
【组织活动】我们来试试!先连接金属棒不生锈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亮;
再一端连接生锈严重的地方,另一端连接不生锈的地方,观察小灯泡是否亮?并记录。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不生锈的地方小灯泡变亮,而生锈的地方小灯泡不亮。
【总结】由此我们得出了铁锈和铁的异同点。
颜色 光泽 结构 手感 敲击 导电性 磁铁 铁棒 灰白色 有 紧密 光滑 较韧 能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无 疏松 粗糙 较脆 不能 不能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观察铁锈。
插入【教学实验】观察铁锈。
知识点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提问】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生锈与什么有关系呢? 【预设】可能和空气有关。
【讲述】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的实验方案。
【总结】1.取3个同样大小的干净的试管,其中两支分别装上蒸馏水和菜油。
2.把一枚无锈的铁钉放在带软木塞(干燥空气)的试管中,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
3.第三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讲述】请同学们课下进行这个实验,然后填写表格。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制品容易生锈,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铁生锈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知道了铁生锈可能和空气有关。
7.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七
第四单元 宇宙与航天技术 第十三课 浩瀚的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学生交流。
◆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浩瀚的宇宙 银河系介绍(1)外形
从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8.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八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2、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3、知道可以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
3、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4、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小结: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课前统计的结果,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上分别制作我们班的男、女生身高统计图。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5、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
发 卷
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6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5、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6、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
第三单元
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制作化石模型。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第四单元
寻找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l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l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l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l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教后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l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习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l 知道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l 重视证据。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l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00种仙人掌和仙人球。(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习性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l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
(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
(动物)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l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4.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能量。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师引出课题。
二、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
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2、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新课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出示P4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尽量让学生描述完整。并且让学生把能量转换的过程写在活动记录上。
2、运用能量转换的知识
师: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你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其中应至少两种能量转换。
学生动手去画,师巡视指导。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
出示P46页的制作说明,并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们按要求制作玩具。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谁做得好。
3、能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9.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 篇九
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第十七课 走近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4.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三、课时2节
第1节
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活动
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A.活动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B.活动过程:
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
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4.学会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己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6.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7.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
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第2节
活动2.科技与历史 A.活动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资辩。
2.能分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着多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2)强调研究某项技术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①收集有关资料。
②按照发明的过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排序整理。重点要体现技术发
明年代、技术改进发展、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几个技术发展阶段。
2.学生收集和整理某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町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
过小组交流来获取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整理信息。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在某种技术的发 展过程中,某个科学家的技术发明的重要作用及核心技术的特点。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将学生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利用展牌、墙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小结
10.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十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书11-18
小学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案07-30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的教案12-06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8-24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08-06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案08-11
小学音乐教案《茉莉花》小学六年级下册12-07
pep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06-17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08-09